時間:2023-04-03 09:45: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師語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由于高考的導向作用,不少教師就忽視了古詩詞的誦讀與背誦,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讓學生只背誦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現的古典名句,對全文的背誦不作要求,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對全文整體理解,更無法體會作者所想表達的意境。學習蘇軾、辛棄疾的詩詞時,不少老師只知道從蘇軾、辛棄疾所生活的時代背景進行灌輸作者的寫作情感,也只是簡簡單單地要求學習背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等名句,學生對這些詩句缺乏理解,自然沒有辦法體會作者的豪邁之情,也就無從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意境。這樣的古詩詞教學方法與教材編寫者們的本意及古詩詞教學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2.教學視角的嚴重單一化
新課標強調:“教學中要注意詩詞內涵的多元性與意境的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探究詩詞的內涵,體驗古詩詞的優美意境,提倡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想法,創造性地構建詩詞意義,教師要靈活多樣地選擇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與鑒賞的獨立性,倡導學生對古詩詞個體心靈感應的解讀。”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的具體做法與新課標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語文老師都喜歡以教學參考書為教學依據,對學生根本不提供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對學生傳授的只是機械化的標準答案,不能容忍學生的見解與標準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點的出入,教師也會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強調自己的真經———萬能模版。這樣的古詩詞教學,學生毫無學習主動權。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自導、自演,自問、自答。學生的個性與創新能力被嚴重扼殺。最終,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學習激情也會退化。3.古詩詞課堂氛圍沉悶不少教師和學生都感覺古詩詞的學習非常難,教師為古詩詞教學而苦惱,由于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而導致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不能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吸引學生去學習古詩詞,這樣的狀況直接體現在學習古詩詞時,師生狀態都不好,教學進展的也更加艱難。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1.重視對古詩詞的誦讀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誦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老師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詞。教會學生把握住誦讀的節奏,注意感彩的表達,強調重點詞句,讓學生深刻體會詩詞的優美意境。教師要把握住初讀、細讀、精讀、熟讀各階段,初讀階段要求學生讀懂,讀準;細讀階段要求學生通過細讀,理解詩詞內容;精讀階段要求學生抓住重點,有所感悟;熟讀階段要求學生理解內涵,力爭會背。教師要督促學生背誦古詩詞,背誦古詩詞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非常的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定期地舉辦背誦競賽,讓學生在深厚的氛圍中,擴展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
2.多角度切入教學
在學習古詩詞時,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對詩詞進行審度,學生要對古詩詞精心研讀,深刻體會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學生要立足于文體,力爭突破語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體驗詩詞的美感。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古詩詞詞匯的積累和遷移,通過與現代語言的對照,深入理解古詩詞,并形成語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品讀能力,讓學生更深刻地領略古詩詞中語言運用的文化藝術。
1.1公寓寢室的管理難度大為增加
公寓式管理,就是響應一些大學生的號召,管理稍微寬松一些,尊重學生的自由,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私人空間,讓學生在寢室內有住旅社的感覺,這就增加了管理部門的工作難度。一方面,高校想加強對寢室的管理,保證不出現任何事故,尤其是防盜、防火、防水之類的重大事情,另一方面學生不愿意管理人員過多的步入他們的生活空間,又盼著提供更為熱情、周到的服務,比如網絡、熱水、洗衣等等,這種兩難選擇考驗著管理部門的工作智慧。
1.2大學生情況比較復雜
入住在公寓寢室的大學生,一般都是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都住在公寓宿舍內,不可避免出現混合寢室的情況,入住在這里的學生,不僅僅是本、專科生,還有高知識群體如碩士生、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后群體,這種文化層次的差異也使得他們對公寓管理方式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這種復雜情況也加大了管理難度。
1.3公寓內缺乏富有相關經驗的工作人員
公寓式管理,就要求高校后勤部門承擔更多責任,后勤人手本來就相對不足,加之管理這么多公寓寢室,他們更是不堪重負,迫不得已,后勤部門在社會上招聘一些人員來從事公寓管理工作。相對于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校內職工,招聘來的人員缺乏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員,這也加重了公寓寢室管理的難度。
2高校公寓內加強寢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在各個高校,加強學生宿舍管理本來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花費相當大的人力和物力。高校公寓寢室復雜的現實情況,注定了在這種環境中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尤為重要。
2.1優秀寢室文化是學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學習,由于學校教室數量不足、圖書館自習室也總是人滿為患,一些大學生選擇在自己的寢室里上自習。若想在宿舍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必須有一個或數個熱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起帶頭作用,用這名排頭兵的示范作用來帶動和影響寢室的其他成員,從而充分調動起寢室成員的學習熱情,在寢室中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宿舍成員人人都熱愛學習,實質上就是營造了優秀的學風,對大學生來說受益匪淺。
2.2優秀的寢室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寢室是大學生離不開的活動場合,在公寓寢室內,由于大學生距離學校稍微遠一些,他們更多的時間會花費在自己的寢室內。相對于其他公共場合,大學生在自己的宿舍里可以對各種事件自由發表言論,保持各自的立場,他們也可以對各種事件進行自由辯論,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這種不受制約的現狀是辯證的,有利有弊,只有形成優秀的寢室文化,才能有助于大學生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對一些事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增強他們明辨真偽與善惡的洞察力,從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2.3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有助于塑造和諧的寢室人際關系
在公寓寢室內,寢室中的每個成員,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各自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因此在日程生活中難免會會出現各種小的摩擦。因此,公寓寢室必須重視塑造和諧、開放、包容的寢室文化,鼓勵寢室內各位成員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相互幫助、相互團結,增強寢室成員的歸屬感,減少寢室成員之間的不和諧因素,形成健康和諧的寢室人際關系。
3公寓寢室文化的建設策略
高校公寓的建設和發展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的一個產物,公寓寢室的組織方式、運行程序、和管理策略等,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因此,公寓寢室的管理部門應主動與其他相關部門攜手合作,采取切合大學生實際情況的管理措施,推動公寓寢室文化建設邁向新的臺階。
3.1增加經費投入,完善寢室硬件設施
由于公寓寢室對設施要求相對比較高,學生對公寓寢室的硬件設備的期望值也不低,這就加大了高校后勤部門的經濟壓力。一些高校由于經濟實力的制約,對公寓寢室硬件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不夠,使得學生對公寓寢室怨言較大,難以形成對公寓寢室的認同感。
3.2完善寢室管理制度,重視管理隊伍建設
公寓宿舍的寢室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制度是對公寓村寢室實施有效管理的內在依據,是規范和約束大學生在寢室內言行舉止的重要途徑。除制度建設之外,后勤部門還應加強大學生公寓寢室管理隊伍建設,在公寓寢室管理隊伍中內,高素質、富有工作經驗的工作隊伍必不可缺建設,他們可以落實各項管理制度,打造為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
3.3加強與高校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后勤部門對學生寢室的管理,需要加強與高校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在大學生眼里,學校和老師、尤其是輔導員是他們最信任的組織和力量,他們面對緊急情況時,內心最渴望的還是第一時間能聯系上自己的輔導員,由于公寓寢室率屬于后勤部門遠離學校,導致了學生聯系自己的輔導員和相關老師存在很大困難。因此,后勤部門可以專門騰出一些宿舍,讓學生輔導員居住,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執行者,既可以方便學生與輔導員溝通與聯系,也可以使輔導員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動向,有利于維護公寓寢室的穩定工作。只要各個寢室都能時時保持穩定,寢室文化建設就不是一句空話。
除了前面提到的學生主體性不強,教師開展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等原因,實踐教學活動容易流于形式化,如創設的教學活動由于教學條件不允許或是在實際操作中意義性不大等。高中語文實踐活動課應該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輔助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將在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但是我國高中學校卻知識純粹將課堂語文教學搬到戶外而已,場所變換,實質性的東西還是一樣的,這就使得語文實踐教學很難進行。
2學校未創設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
高中語文教師要想開展好實踐活動課程,必須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大力支持。新課改不是一句口號,一份指令性的文件,而是必須付諸實踐去實行的新教育理念。而在我國高中學校,普遍將新課改中要求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課程當做一條政治性綱領,很多學校為了應付上級教育廳的檢查,臨時擺裝個樣子開展幾次所謂的實踐活動課敷衍了事。學校沒有認真對待,沒有提供開設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條件和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高中的語文實踐課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高中語文實踐活動課的作用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性思維
首先要轉變教學模式,從強調教師教學的主體性作用轉向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團結分工協作的精神,通過高中語文的實踐活動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
2.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中語文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積極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真正將語文知識滲透于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當中學會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
3.教學活動更具綜合性、開放性、實用性
二、研究方法
1.預備試驗一
預備實驗一目的在于為正式實驗選擇產品類型實驗材料。我們選擇西南某高校52名學生作為實驗被試。52名被試均為本科生,其中,女生33人,男生19人。根據已有文獻,我們選擇了3種功能型產品和3種享樂型產品。其中,功能型產品包括優盤、充電寶、臺燈。享樂型產品包括巧克力、游戲軟件、拼圖玩具。所列產品價格都在50-150元之間,排除了價格對消費者感知風險和購買意愿的影響。產品類型選用Drolet,Williams和LauGesk[13]編制的量表,詢問被試對產品功能和享樂性質的感受。預備實驗結果表明,優盤在功能型產品中得分最高,巧克力在享樂型產品中得分最高。優盤和巧克力作為產品類型變量進入正式實驗。
2.預備實驗二
一星期后,我們根據產品類型實驗結果,向相同的52名被試提供了3種優盤品牌和3種巧克力品牌。優盤品牌包括金士頓(KINGSTON),朗科(NETAC),紐曼(NEWSM);巧克力品牌包括德芙(DOVE),好時(HERSHEY'S),費列羅(FERREROROCHER)。品牌熟悉性采用5點量表,從1=非常不熟悉到5=非常熟悉。預備實驗結果表明,功能型產品中,金士頓優盤品牌熟悉度最高;享樂型產品中,德芙巧克力品牌熟悉度最高。我們對不熟悉品牌采用虛擬品牌命名方法。其中,優盤品牌命名為特科芯(TEKISM),巧克力品牌命名為惠特(WHIT)。根據自由聯想測試,兩個品牌名稱沒有產生負面聯想。
3.預備實驗三
我們根據中文語言的語氣規則創作了祈使語氣廣告語和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優盤和巧克力祈使語氣廣告語分別為“優盤就用愛國者/特科芯!”,“快嘗嘗德芙/惠特精心之選!”;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分別為“愛國者/特科芯優盤,值得信賴”;“德芙/惠特巧克力,精心之選”。我們對八組廣告語進行了自由聯想測試,八組廣告語均未產生負面聯想。
4.正式實驗
(1)實驗被試我們選擇西南某高校153名學生作為實驗被試,包括85名男性和68名女性。選擇高校學生作為實驗被試的原因是:與預備實驗的實驗被試特征保持一致;高校學生對品牌較為敏感,年齡、收入個體經歷較為類似。這些因素有利于實驗的順利開展。(2)實驗設計本研究采用2×2×2混合實驗設計,由廣告語(祈使語氣和非祈使語氣)×產品類型(功能型和享樂型)×品牌熟悉性(高和低)三個變量組成八個實驗小組。(3)實驗步驟我們將153名被試隨機分配到八個小組,開展組間實驗。各小組中人數和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實驗具體步驟如下:第一,向實驗被試描述不同的產品購買場景。根據產品類型和品牌熟悉性兩個變量,實驗共包括四種購買場景:金士頓優盤、特科芯優盤、德芙巧克力和惠特巧克力購買場景。第二,請各小組被試閱讀特定品牌產品的廣告語。各個品牌產品的廣告語包括兩種類型:祈使語氣廣告語和非祈使語氣廣告語。第三,向被試發放購買意愿調查問卷。購買意愿的量表來自ChandranandMorwitz[14]的研究,詢問被試是否“確定、肯定、一定購買該品牌產品?”以及“購買該品牌產品的幾率?”
三、結果
1.描述性統計數據
實驗共包括153名被試。數據篩查階段共剔除27份無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82%。126份有效問卷中,74名被試為男性(58.7%),52名為被試為女性(41.3%);104名被試在24歲以下(82.5%),22名被試在24-34歲之間(17.5%);124名被試月收入在2000以下(98.4%),2名被試在2000-4000之間(1.6%)。
2.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中的購買意愿量表共四個題項。通過信度分析,購買意愿量表α=0.853,表明該量表信度良好。同時,量表KMO=0.814,Barlett球形檢驗<0.001,表明該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結果表明(見表1):各題型因子載荷都在0.80以上,抽取的特征根對總體方差的解釋水平達到69.4%,表明量表具有良好效度。
3.主效應、調節效應和交互效應檢驗
實驗結果顯示,祈使語氣廣告語(F=3.089,p=0.081)對購買意愿的主效應不顯著。主效應不顯著,但交互效應顯著,有可能是交互效應掩蓋或歪曲因子的主效應。實驗結果顯示,品牌熟悉性(F=22.347,p<0.01)對購買意愿的主效應顯著,祈使語氣和品牌熟悉性(F=16.782,p<0.01)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由此,品牌熟悉性的調節作用顯著。同時,產品類型(F=0.432,p=0.512)對購買意愿的主效應不顯著,祈使語氣和產品類型(F=10.546,p<0.01)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同上,交互效應顯著,主效應不顯著,有可能是交互效應掩蓋或歪曲因子的主效應。由此,產品類型的調節作用也顯著。此外,祈使語氣、產品類型和品牌熟悉性(F=19.485,p<0.01)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實驗結果說明,在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機制中,產品類型和品牌熟悉性都是重要的調節變量。4.方差檢驗我們首先檢驗不同品牌熟悉度情況下,廣告語語氣差異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實驗共包括四個小組:祈使×高熟悉(N=35);非祈使×高熟悉(N=27);祈使×低熟悉(N=30);非祈使×低熟悉(N=34)。方差檢驗結果部分證明了假設1(見圖1):對高品牌熟悉度產品來說,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大于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M祈=3.25,M非祈=2.70,F=5.567,p<0.05)。對低品牌熟悉度產品來說,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大于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但影響不顯著(M祈=2.35,M非祈=2.59,F=0.503)。我們以品牌熟悉性為基準,檢驗廣告語語氣差異在不同產品類型情況下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高品牌熟悉度產品實驗包括四個實驗小組:祈使×功能(N=16);非祈使×功能(N=13);祈使×享樂(N=19);非祈使×享樂(N=14)。方差檢驗結果證明了假設2(見圖2):在高品牌熟悉性產品情境中,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都大于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不管產品屬于功能型產品(M祈=3.23,M非祈=2.60,F=5.535,p<0.05)還是享樂型產品(M祈=3.26,M非祈=2.79,F=6.768,p<0.05)。低品牌熟悉度產品實驗包括四個實驗小組:祈使×功能(N=15);非祈使×功能(N=17);祈使×享樂(N=15);非祈使×享樂(N=17)。方差檢驗結果證明了假設3(見圖3):對低熟悉度的功能型產品來說,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M非祈=2.99)大于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M祈=1.97,F=28.62,p<0.00);對低熟悉度的享樂型產品來說,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M祈=2.73)大于非祈使語氣廣告語對購買意愿的影響(M非祈=2.19,=6.614,p<0.05)。
二、高中階段語文古代論說文教學中的比較教學法應用
正如烏申斯基所言,比較是理解的基礎,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真正的了解萬事萬物,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引發思考。對于古代論說文而言,其文體橫向上的比較應當與古文中的其他文體進行對比分析,古文體除論說文外還有序跋文、雜記文、贈序文、傳狀文、書牘文以及哀祭文和碑志文等。比如,蘇教版教材中的《寡人之于國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兩篇文章,可以對比閱讀。其中,《寡人之于國也》即為論說文,而《廉頗藺相如列傳》則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傳狀文。雖然二者所講述的故事均發生在戰國時期,但前者主要是記錄了孟子、梁惠王之間的談話,旨在宣揚“仁政”主張;而后者則講述了完璧歸趙、廉吏交歡以及澠池之會三個故事,旨在使廉頗、藺相如兩個人物形象更加的鮮明。由此可見,兩種不同的文體表現手法、寫作目的均存在這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建議引導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更清晰、更準確地把握住論說文的觀點、作者的態度和立場。利用比較教學法進行高中語文古代論說文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跨作者比較法進行教學,即作品時代、民族等沒有交集時,可通過比較作者來找到其中的相通之處。以《逍遙游》和《蘭亭集序》為例,二者在寫作內容上均對人生的思考進行了大篇幅的闡釋。其中,前者大到鯤鵬,小到塵埃,只要有所待,則必然會受限,倡導人生應當追求自由,即無所待,這樣身心才不會受到牽制。然而,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體現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后者則借古人關于死生亦大矣之感慨,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感悟,對人生之短暫以及世事的流逝發出惋嘆,同時也透露出本文的作者王羲之對生命的那份眷戀。
二、部分師范院校提升教育實習成效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很多師范院校紛紛探索改革教育實習模式,通過將教育實習覆蓋四年本科全學程以保證實習時間,通過強化實習的研習環節以鞏固提升實習效果,通過全校統籌成建制地混合編隊到中小學實習以解決中小學相關訴求等途徑,以適應新形勢下全面提升師范院校教育實習成效的目的。很多師范院校卓有成效地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很好經驗。
(一)探索四年全學程教育實習模式,形成有梯度的漸進式實習模式洛陽師范學院在1998年提出了全程教育實習的要求,他們在不斷調整傳統教育實習方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論支撐的實習模式。全程教育實習是在大教育實習觀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師生進行的全方位、全過程教育實習。全程教育實習模式是在傳統教育實習模式中逐漸孕育和發展起來的。目前,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已逐漸成為一種師生共同參與、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模式。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在不斷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全程教育實習的大課程體系,建立了雙向校本師生培訓模式,而且還充分利用寒暑假進行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是延長了教育實習時間。以“全程”為著眼點,利用暑期實習與畢業前集中實習相結合,從學生一入校就開始分階段并合理有序地開展教育實習活動;二是更新教師培養理念。不僅關注實習生所學的知識如何向從教能力轉變,還關注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著重其教育素養、教學技能的培養;三是加強教育實習主體間的互動。不僅積極與中小學溝通,拓展實習基地,同時通過教育調查、教育見習調動實習生的積極主動性,與指導老師形成良好互動;四是教育實習方式多元,可以融入“頂崗實習”、“混合編隊實習”、“模擬實習”、“分散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
(二)探索見習、實習、研習三階段一體化的教育實習模式,強化反思實習效果環節,培養有思想的教師上海師范大學在對傳統教育實習模式改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三個階段,稱為“三階段教育實習模式”。該模式以師生需要為本,增加操作性;以基礎教育發展為導向,體現實用性;以培養教師新能力為主,突出實踐性。“三階段教育實習模式”是高等師范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的需要相匹配,同時又有利于師范生專業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實習模式。它改變了把見習與實習混為一談的傳統做法,又著重突出了教育研習。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和評價體系。
(三)探索全校各專業混合編隊的教育實習模式,提升實習的規模效益,加強師范院校、實習的中小學對師范生實習的管理華南師范大學對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進行了改革,在1999年提出了實行“混合編隊”的教育實習模式,以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中學教師及其他社會資源的主體作用的一種模式。每一支混合編隊的隊伍大多由藝體類、文科類、理工類等多學科專業的實習生搭配在一起所組成。該模式實施以來,有更多的大學生到邊遠山區及農村地區去實習,促進了高校與中小學的溝通與合作,而這些大學生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實踐鍛煉。故混合編隊教育實習模式是指高師院校的若干專業的實習生組成一支實習隊,到一所中等學校實習,并完全委托該校全面、全程指導實習工作的教育實習模式。混合編隊追求的目標是通過各專業之間的雜交、互補來求取共同發展。所謂“雜交”是指各專業實習生之間的雜糅、合作與共贏,即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探討、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所謂“互補”是指中小學與高師院校互補長短、相得益彰、相映成輝。所謂“共同發展”是指在互補的基礎上,使中小學與高師院校共同得到發展,共同為人才培養營造一種和諧、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的教育環境而努力。混合編隊教育實習模式的特色主要有幾點:一是構建了專門的教育實習網站,高師院校、實習生和實習學校之間及時實現信息反饋,實現教育實習管理現代化;二是重視實習準備,師范生的實踐環節四年不斷線,實習前實現“三個基本”:基本能寫教案、基本能上講臺、基本能板書;三是派遣高師院校相關教師到實習學校兼職副校長及校長助理,可以充分了解、熟悉、學習和研究基礎教育新動態,提升高師院校教育師資水平。
三、保障教育實習模式成效的幾個問題
(一)確保教育實習的時間足夠確保教育實習的時間足夠,才能保障教育實習的成效。很多師范院校已經將過去5周的實習調整為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時間來進行教育實習。如長春師范學院早在1986年就開始嘗試一學期的頂崗實習,還有河南信陽師范學院用實習生頂替中學未達標的教師,而被頂替的教師集中到高師院校進行培訓的“雙培”制教育實習等。國外一些較發達國家,教育實習時間一般都在16至27周,相比之下,一些高師院校實行的8周教育實習時間就顯得遠遠不夠了。目前,高師院校可借鑒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一些假期,將教育實習或見習與大學生假期社會活動、支教活動相結合,連續有序地進行教育實習的準備、開展或考核。
(二)構建教育實習的信息平臺借鑒混編教育實習模式,高師院校可構建數字化信息平臺。這樣,不僅可以為師范生提供豐富的教育實習資源,幫助師范生了解教育實習動態,更重要的是為教育實習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可以保證教育實習的三個主體處于一個互動的系統中,畢竟高師院校是教育實習的管理者、實施者和完善者;中小學是教育實習的指導者和推動者;實習生是教育實習的實踐者與反思者。例如通過教育實習平臺,中小學等實習學校可以對實習生的需求,能夠及時反饋實習生的教育實習情況;或許可以實現實習生自愿申報實習學校,高師院校再通過統一調配,規范實習隊的組隊;實現實習學校與高師院校的指導老師保持聯系與溝通;高師院校可以有效進行教育實習的準備、申報、組織等管理活動。
(三)將地方師范院校的教育實習基地延伸地域外不少高師院校由于受教育實習經費的限制,只能在當地及周邊地區建立教育實習基地。然而,有限的地方基礎教育資源即將不能滿足劇增的教育實習師范生數量,不能保證師范生教育實習的各項任務有效完成,這就要求高師院校須不斷拓展教育實習基地,甚至是省內外廣泛布點。當然,廣泛推廣這種做法會導致有些地區的基礎教育資源被省內乃至省外的其他高師院校占用。其實,多元教育實習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教育實習模式,省內的高師院校是否可以考慮在某一時段統一進行混合編隊來開展教育實習?新的混合編隊,將產生新的思維、新的體驗和新的模式。如果省內甚至是國內的高師院校互派實習生進行混合編隊教育實習,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這勢必能夠促使教育實習達到最佳的效果,同時取得全新突破。
體育,不僅僅是體育,正如“登山者攀登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的理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從這個角度而言,高職高專教師應在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營造濃濃的人文氣息,體現出“永不言敗、永不停歇、堅忍不拔、真誠寬容”等人文精神。換言之,教師除了分數、考試、排名、榮譽之外,應該試著去設想另一種“新的期待”及其應有的“突圍”。
一、以“健康第一”為理念――多一些有營養的“維生素”
《綱要》指出:“緊扣課程的主要目標,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何謂“健康第一”?顯然,絕不是“無病即健康”,“健康第一”也不是“快樂第一”。這里的“健康”至少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健康等多個層面。既然強調這樣的理念棲息于多重理論視閾的框架之上,那么學校或教師就有必要從多個層面或視角予以突破。比如,體育課程目標制訂必須涵蓋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多個層面;體育課程結構的設置必須以人為本、注重個體差異;課程組織體系應該重個體、重情感、重多維度的熏陶和培養;評價體系更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并且特別留意學生內在的真實狀態――從學生的可塑性、差異性和成長性方面給予積極的評價,以此構建富有成效和生機勃勃的高職高專體育課堂。
對于剛剛入校的高職高專學生,應該多一些針對性較強的“維生素”。這一階段的學生年齡一般為18~23歲,正處于身心易變時期,學習、生活、心理的適應性和耐受度差。鑒于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有的放矢、因人而異。比如,要注重體育教學中難和易的搭配,注重學生運動目標的調整,學生自身所長和所短的分析和調整。
《綱要》指出:“獨立制訂適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運動處方;具有較高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觀賞水平。”這里的“運動處方”是學生的運動參與目標,即學生能參與即可。同時是“適用于自身需要”的,所以,更切合個體生命的真實狀態。
二、以“人文生態”為基點――多一些精神“呼吸”
談到體育教學除身體素質的其他功能,就不能不談到體育課堂人文生態。所謂“課堂人文生態”自然是從精神層面而言的。幫助福坦莫橄欖球隊連續多年奪冠的教練、傳奇式的領導專家萬斯?朗巴蒂說:“我曾被擊傷,但沒有戰死。我躺在地上,流血喘息,然而我站了起來,重新回到賽場。獎杯可能在一段時間里不在我們手上,但是冠軍的心態、精神和靈魂永遠在我們心中蕩漾。”的確,心態、精神和靈魂才是體育精神真正的內核。當我們立足體育技能的同時,在學生心靈的土壤中種下“責任、利他、團結、正義”等精神種子之時,學生的內心必然是豐滿的,精神世界必然是清新美麗的花園,而不是亂石崗。
如果我們深刻地考察當前的高職高專體育教育,則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已經試圖以人文為支點尋求一種平衡(這里的所謂“平衡”自然是針對過分重視技術教育而言的)。一些體育界的先行者在凸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方面已經走到了前面。比如,習慣于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量體裁衣”而不是“趕著鴨子上架”,習慣于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趨向于讓規則“說話”而不是權威“說
話”……正如陳煥然所說:“無論在哪個行業,決定一個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術,技術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都是一樣,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心――愛心、信心和責任心”。
三、以“一專多能”為目標――多一些有選擇的“行走方式”
《綱要》指出:“教學內容應與學科發展相適應,反映本學科的新進展、新成果。要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既要考慮主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所用,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所謂“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指我們的眼光要高一些、遠一些,不要讓眼前“利益”遮蔽了大體育的“視閾”。說到底,要為學生打開世界之窗,正所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此才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國家體育課程標準提出“多能一專,復合型人才”等培養目標。為此,高職高專體育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菜單。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將“野外生存生活能力”作為一門課程,并視為青少年提高生活技能的渠道。這樣的課程不僅強調健身性、挑戰性,更注重終身性和實用性,應該說,這樣的設置其實是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尋找到了一個“折中”的落腳處。學生如果能經常“浸泡”在這樣的落腳處,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英國高校教育從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運動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出發,構建了側重于實踐的活動模式,還有讓師生竊喜的體育俱樂部活動。目前,適合各大高校開設的俱樂部課程有:田徑、球類、武術、健美操、形體、體育舞蹈等課程。這種多學科糅合的方式不僅能給學生多種“精神鈣質”的營養補充,而且能為學生將來就業選擇的“多樣化行走方式”奠定基礎。總之,一個嚴肅的問題,一個重要的課題――為心靈“去蔽”,為精神“除壅”,已經擺到了高職高專體育教師的面前,現在已經到了深刻反思并賦予實踐氣魄的時候了。能否努力給學生更多的人格和精神支撐,一切有賴于每一節課堂氣氛的生成與升溫,有賴于每一個運動場人文生態的重構與彌漫。
1.教材缺乏高職特殊性。高職教育雖然也屬于高等教育序列,具備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但是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它也具備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不僅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具體到教學,首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不能照搬本科教材的模式,而是應當開創自己的特色。但事實恰恰相反,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職“市場營銷”課程與本科教材內容基本沒有太大差別,教材缺乏高職特殊性。
2.教學方法不科學“。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產生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效果。但是,這只是一種嘗試,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案例教學法”中,所選案例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案例背后并沒有涵蓋系統性和規范性的知識,而且內容陳舊且不豐富、數量也不能滿足教學需求。這一系列不足限制了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課程教學中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博采眾長,而不是偏向某一種教學方法。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廣泛借鑒各種先進經驗和方法服務于我們的教學。但是,目前的教學方法剛剛走出滿堂灌的模式,又進入了高度依賴單一教學方法傾向的死胡同。
3.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不符合要求。教學評價是保證教學質量和發現自身不足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高職院校目前的市場營銷教學中理論知識考核占據了主要分量,考核范圍狹窄,命題教師的主觀因素對學生的干預過多。實訓考核缺乏一個規范健全的標準。課程考核中實踐環節的考核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這對于“市場營銷”這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來說實為舍本逐末。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如果不考量學生實際能力狀況,理論的學習效果再好,高職院校也培養不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二、高職“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秩序的不斷規范,企業的營銷能力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同時,市場對營銷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完善和改革市場營銷課程的任務越來越緊迫。改革思路和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改革高職教材,突出高職教育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這一概念包括兩個內涵,一是高等教育,二是職業教育,二者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在市場營銷教材的設計上應當將二者并列為同一地位,不能厚此薄彼。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市場營銷教材與本科教育相差無幾,也就是說教材突出了高等教育特色,但忽視了職業教育這一特殊性。高職教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應當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它應當兼顧高職教師的教學和高職學生學習的需要;更要考慮與職業崗位要求的對接。基于此,市場營銷教材要在充分調研市場對營銷人才或者人才的營銷能力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既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營銷理論,同時,還應當設置相關的項目對學生的實踐技能的鍛煉做出必要的安排和指導。在市場營銷教材中應當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和步驟,對于深奧的理論應當化整為零,細分到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但也要避免過于直白、庸俗的表達,改革不能壓縮知識含量。在體例編纂方面,組織內容工作中可采用多元化、個性化的原則,突破以往窠臼。內容和形式不能脫離高職教學的教學實際,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主,兼顧理論素養的學習和養成。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敢于創新、勇于突破,走出教材“編寫就是只編不寫”的誤區。教材編寫人員應該由具有高職教學改革實踐經驗的人員參與,只要能夠提升教材質量可不必拘泥于學歷、職稱的限制。
二、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不斷的完善高職教育社會環境
高職院校要想有效的創新并完善高職教育,就必須確立正確的辦學態度,消除那些不重視高職教育的思想和偏見,努力構建平等、公正的教育環境,鼓勵教師樹立平等的職業觀和教育觀,讓全社會都意識到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重視高職教育,同時還要大力的宣傳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技術過硬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度,調查并了解其他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的狀況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結合本國高職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來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方式,讓人們可以真正的接受高職教育,消除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偏見,從而來不斷的完善高職教育的社會環境。
(二)創新高職教育管理體制
新形勢下,雖然我國的高職教育在經濟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環境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其在教育管理體制的建設上依舊存在不足之處。現階段,雖然我國高職院校已經完善了過去高校由中央集中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并將管理體制改革為由中央和省的二級管理,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3]。高職教育不僅具有很強的行業性,同時也具有不同學歷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應該采取自由放任的措施,給高職院校較大的自主辦學權利,讓高職院校在省級和當地政府共同管理和控制下,來發揮服務社會和經濟的作用。此外在我國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背景下,高職教育還要不斷的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的打破各院校之間的界限,加強聯系和交流,對高職教育界限統一領導,并且還要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進行高職教育管理,強化對高職教育的引導,與此同時,高職教育要遵循現階段我國的考證標準和專業技術資格標準,實施持證上崗,持證就業的制度,從而來推動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
(一)經費市場
根據政府經費配置是否具有競爭性,分為基本計劃經費和項目經費,其中計劃經費主要是指政府為高校提供的非競爭性的生均撥款,此經費主要是為了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按照學生人數等進行的計劃性的經費配置方式。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除了非競爭性的生均撥款等基本經費支出外,用于高校學科、專業建設以及科學研究的項目經費逐年增加。其中高校競爭性的項目經費主要是指為了實現高校的發展目標,由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或者高校非稅資金安排,在高校間以競爭性和效率為標準而設定的專用經費,主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精品課程、特色學科專業以及各種平臺建設項目等。高校或個人要想申請到項目經費,必須提升自身的實力,毫無疑問,以競爭為動力機制的經費市場可以促進高校教學質量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進一步發展。
(二)師資市場
師資是學校生存和發展重要的人力資源,而高校教師是高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實現的重要主體。一般而言,師資市場的主體主要是指師資這一人力資源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師資市場的價格即教師的工資如一根指揮棒調節著教師和學校的雙向選擇行為。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師資市場中,教師的工資待遇作為一種信號,調節著學校和教師雙方的行為決策。對于教師而言,常在不同工資待遇供給主體中進行選擇,并最終會把自身的人力資本使用權讓渡給工資待遇較高的購買者,教師的這種行為正是其追求自身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目標的體現,這也正是師資市場充分競爭的必然結果。對于學校而言,在選擇教師時,主要是以自身發展最大化為目標,具體而言,學校在師資市場中,總是會選擇那些與其支付工資待遇相吻合,并且能帶動學校教學、科研等進一步發展的教師。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當前好多高校為了吸引優秀教師,常在招聘簡章中列出一些優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
(三)生源市場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等教育規模的逐漸擴大,學生選擇高等教育的權利越來越大,他們往往會從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給需求現狀來主動選擇進入何種類型、水平、專業的學校學習。各高校為爭取生源努力從各方面提升院校吸引力,于是在市場競爭機制的推動下高等教育逐漸呈現多樣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場。首先,從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影響生源市場角度來看,我國多數高校對學生的選擇主要是以高考分數為標準,因為分數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數就如一根指揮棒影響學生對高校的選擇,如各高校會根據學校自身定位確定分數線,而學生會努力達到自己理想院校的分數線,無形中分數線會促進生源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生源市場。當然,各高校的聲譽、辦學規模和質量以及學校環境,教師隊伍等都會對生源市場產生影響。其次,從學生的選擇對高等教育發展影響角度來談,我們知道生源是院校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順利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源的數量和質量,隨著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甚至普及化的發展階段,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選擇范圍擴大,學生在選擇高等教育時,除了考慮學校的聲譽以及各種硬件環境外,更多的要考慮以后該學校該專業的就業情況,因此學生就高校專業選擇的這一信號影響高等教育自身專業學科設置。
(四)院校市場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發展,高等院校數量日益增加,各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各種資源的供給。由于一定時期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各高等院校必須通過競爭爭取發展資源,便形成了高等教育院校市場。簡言之,高等教育院校市場主要是指為了更好的發展,高校間對人力、財力、物力等有形資源以及社會聲譽、制度優勢等無形資源開展的競爭合作現象。首先體現在高校間財力、物力之爭,目前大學物力財力資源的供給主體呈現多樣化,既有來自政府財政撥款和科研經費支持,也有企業合作資金、學生家長提供的學費以及社會捐贈等等。其次體現在高校間人力資源之爭,包括高校生源、師資以及學校管理者。高校間無形資源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大學的社會聲譽和制度供給競爭方面。社會聲譽主要是社會對大學作出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形象。社會聲譽作為大學的無形資源,其實質也是一種無形資產,直接關系到學校的人力(主要指師資和生源)、財力和物力等資源的供給狀況。因此,各大學為了自身在大學排行榜中有個顯赫的位置,會努力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除了大學排行榜這種無形資源的競爭外,還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給這種無形資源,例如,國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及成果獎勵、重點實驗室等,這些都是作為官方認可的無形優勢資源,它不但能夠帶來可觀的經費投入,而且無形中會促使高校獲得各種有形或者是無形的資源,促使這些高校更好的發展。
(五)技術服務市場
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已經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領域,高校作為技術創新以及社會發展的信息源的重要主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當代涉及多學科的政府決策、企業技術咨詢以及地方發展規劃等,這些都離不開大學的咨詢。目前,高校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就是大學適應市場的體現,同時產學研合作的市場化模式又進一步推動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促進高校內部決策市場化、科學化。
二、構建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市場機制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在經濟社會中,我們無法回避市場的重要作用,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歷程,市場力量已經不可避免地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各個環節發揮作用。如高校教師在不同學校間的競爭性流動,尤其是目前高校關于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方面,多是以競爭性的優惠待遇收攬人才,出現所謂的“協議工資”這樣市場化工資分配方式,這些都是市場機制通過價格、競爭等手段實現師資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再如,生源市場上的學費變革,大致經歷了從免費到收費的教育過度,且各級各類學校學費標準多樣。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手段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最后,如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由之前的國家“統包統分”到目前的“自主擇業”,這些變化同樣是高校就業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重要作用的同時,要認識市場機制的負面影響。例如,目前在我國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開展,出現大學盲目擴招,各種教育資源嚴重匱乏,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等無法滿足擴招后學生的正常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引入市場機制時,要有效利用市場的積極因素,盡量避免市場盲目性帶來的消極后果。
(二)發揮市場機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治理制度是通過吸收多元利益參與者來共同治理大學,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因此,不同于傳統封閉的資源配置制度,治理制度是體現多元主體參與的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例如,在高等教育中,學科—專業—產業鏈這一組織制度,就是引入市場機制的治理制度的典型代表。所謂學科—專業—產業鏈,簡單來講,是指高校的學科、專業為產業鏈中企業提供智力、技術支持,同時產業為相應的學科、專業提供資金、場地等資源支持,二者在互動合作中形成利益的共同體。學科—專業—產業鏈不是自發形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合理規劃、市場正確引導以及大學積極參與。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在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中,要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市場機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國內,胡赤弟教授對學科—專業—產業鏈理論的構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指出,要想使學科—專業—產業鏈持續地運轉下去,必須依靠市場這一關鍵力量,利用市場可以為這一利益共同體建立起持續運轉的資本運作模式,同時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為其提供不斷創新的動力。因此,在構建學科—專業—產業鏈這一治理制度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