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課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3 09:45: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本科課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科課程論文

篇(1)

一、論文構成部分

論文一般由論文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以及參考文獻五部分組成。

(

1

)論文題目,是論文的眉目。論文題目的形式可以多樣,但都要以全部

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

論文的主旨。

論文題目中的文字數不得多于

20

個字。

(

2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詮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摘要文字要簡練、

明確,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

200

字。

學年論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題目之后,

論文

正文之前。

(

3

)關鍵詞,是能夠代表或概括論文主要內容的詞語,通常都是題目、主

題、摘要里含有的重要專業字眼或是在論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專業詞語。另外,

關鍵詞的個數一般在

3

5

個左右。

(

4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它占據論文的最大篇幅。作者對問題的提出、

分析以及結論的得出,

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

因此,

要求這一部分內

容充實,論據充分、可靠,論證有力,主題明確。為了滿足這一系列要求,同時

也為了做到層次分明、

脈絡清晰,

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

這些段落

即所謂邏輯段,

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自然段。

每一邏輯段落可冠以適當標題

(分

標題或小標題)

(

5

)參考文獻,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的(新的)文獻。參考文獻是

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

據,

而且也為評審者審查提供查找線索。

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

查找方便,

內容準確無誤。參考文獻統一列在全文后部,采用順序編碼制。

二、學年論文版式的基本要求

1

、紙型:

A4

頁邊距:上

2.5

2.5

2.8

2.8

裝訂:左側裝訂

頁碼:底端居中

2

、論文題目,字體:黑體,字號:小二號,居中。

3

、中文摘要,

“摘要:

”是中文摘要部分的引導,不可省略。首行縮進

2

漢字;或者手動設置成每段落首行縮進

2

個漢字,字體:宋體,字號:小四,行

距:多倍行距

1.25

4

、關鍵詞,

“關鍵詞:

”是關鍵詞部分的引導,不可省略。關鍵詞與摘要之

間空一行。

關鍵詞一行縮進

2

個漢字;

或者手動設置成每段落首行縮進

2

個漢字,

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間隔,末尾不加標點,

3-5

個,黑體,小四。

5

、正文

(

1

)正文標題

正文標題數字應用:一級標題:一、

(黑體、三號,縮進

2

個漢字)

,二級標

題:

(一)

(黑體、小三號,縮進

2

個漢字)

,三級標題:

1

(宋體、小四號,縮

2

個漢字)

(

2

)正文:字體:宋體,字號:小四號,每一段落首行縮進

2

個漢字,行

間距:

1.25

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是參考文獻部分的引導,不可省略,其縮進

2

個漢字,宋體、小四號。所引用文獻另起一行,左頂格以引用順序列明。具體示

例如下:

(

1

)專著

[

序號

]

作者

.

專著名

.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

(

2

)期刊中析出的文獻

[

序號

]

作者

.

題(篇)名

.

刊名

.

出版年,卷號(期號)

:起止頁

? .

(

3

)會議論文

[

序號

]

作者

.

篇名

.

會議名

.

會址

.

開會年

.

(

4

)文集中析出的文獻

[

序號

]

作者

.

篇名

.

見:文集的編者

.

文集名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

(

5

)學位論文

[

序號

]

作者

.

題名:

(博

(碩)

士學位論文)

.

授學位地:

授學位單位,

授學位年

.

三、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1

、第

9

周:確定論文寫作小組(每組

5-6

人)

2

、第

10

周:確定論文題目和寫作提綱

3

、第

11

周—

13

周:論文寫作及修改

4

、第

14

周:定稿

附件:課程論文封皮

本科課程論文

名:

號:

院:

業:

篇(2)

今天上午11時,論文答辯正式開始。蔡某用了3分鐘時間把自己撰寫的《論偵查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論文進行了闡述。

隨后,有三位答辯老師向蔡某進行了提問。

三個問題回答完畢后,陳結淼告訴蔡某,很快將以書信的形式將答辯結果寄到他服刑的監獄。陳結淼對蔡某在服刑期間堅持自學完成法學本科課程充滿敬佩。

“20年前我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還犯罪進了監獄。今天,我能坐在大學的教室里進行本科論文答辯,我……”說到這里,蔡某喜極而泣,“我還有12年半的刑期,我又報考了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本科,我一定把刑期當成學期,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今年38歲的蔡某,2003年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在服刑期間因表現良好獲得減刑。他從2004年4月起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用6年時間先后通過了法學專科、本科全部課程的考試。他說,他曾經一度想放棄。一方面英語通不過。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都很困難,何況是服過刑的人。但是,監獄管教干部開導我,專門安排人給我輔導英語,第三次才考過了英語。“尤其是我的家人始終對我不棄不離,一聽說我思想有波動,我母親就趕到監獄看我、開導我,讓我用學習目標作為安心改造動力,避免其他雜念影響改造。”蔡某說到自己的自學歷程,多次掩面而泣。

篇(3)

關鍵詞:九校聯盟;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學分比例;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1-0087-12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亞洲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及本科生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DIA070112;上海市教委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學改革項目 “本科課程設置的整體設計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復旦大學亞洲大學研究中心資助項目“亞洲五國著名大學的通識教育與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2013-11-30

作者簡介:樂 毅(1960-),男,江蘇蘇州人,教育學博士,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從事課程管理與評價、考試與招生制度、教育政策研究;王 霞(1988-),女,山東日照人,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上海,200433。

近年來,我國研究型大學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一種來自國內外同類大學相互競爭的壓力,且競爭日趨激烈。眾所周知,大學的競爭力主要是通過教學質量來體現,其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課程。招生、培養、就業,是大學教育的三個主要環節,缺一不可,而課程則是培養環節中的主要內容。課程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甚至就業。這也是為什么各國都注重大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緣故。本文選取首批進入“985工程”建設的九所高校(即“九校聯盟”)為案例學校,試圖通過分析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的課程設置改革及課程實施現狀,去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徑。九校聯盟是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各校辦學實力、課程與教學資源相對較強,又各具專業學科特色,都重視本科教育改革,其實踐具有參照、借鑒價值和示范意義。

一、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的校際比較:構成要素、內容、特點

課程設置指學校等教育機構對各類課程的編制、篩選、設定與實施計劃。大學的課程設置涉及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各類課程結構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課程的修讀要求與學分及課程實施的具體規定等方面,也涉及課程的性質、類型(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劃分等,并通過本科培養方案的制定,以文本的形式體現出來。其中,課程結構變化是大學課程設置改革最直觀的體現,反映了學校對本科教育的理念和價值取向,而課程結構則是課程設置的骨架,包括各類型課程(如通識課、大類平臺基礎課和專業課等)的組織、比例分配、領域范圍相互關系等內容。課程結構的合理化程度支撐并影響學校課程設置改革的推進。

(一)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主要由三類課程構成

通過對九校聯盟的2010-2012年本科教育培養方案、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學校本科生院、教務部/處網站公布的學校管理、教學等相關文件分別進行搜集、整理、比較、分析,筆者發現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主要由三類課程構成,即全校性課程(國家課程/通識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其中,“全校性課程”是指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開設的課程。雖然有些大學的結構尚不太清晰,有些設置也存在重疊,難以簡單歸類,但這三大課程板塊結構還是各校所共有的特征,其構成已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專才培養模式所采用的“思想政治等公共課+專業必修課”的課程結構。(見表1)

從上表可看出,九校聯盟的本科課程結構不再單一,相對多元的課程體系構建逐步形成。同時,我們還可發現,九校聯盟課程結構呈現出很大的相似性。結構相似,說明了九校聯盟在本科課程設置改革方面都認識到了以往課程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期望通過課程改革來達到大學所制定的培養目標;也意識到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中的綱領性意義和框架作用,以及對具體課程的編制和教材編寫的影響。課程結構變化也必然影響大學所希望本科生獲得的知識、能力結構的要求,這又從另一面反映了九校聯盟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具有共性、趨同性。趨同的本科課程體系表明,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九校聯盟一方面不斷借鑒國外著名高校課程改革模式,同時也在相互學習國內同類高校的改革實踐經驗。

樂毅王霞 :試論本世紀以來“九校聯盟”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的現狀與問題(二)九校聯盟各校通識課程的具體課程構成存在差異性

出于對通識教育重要意義的認同,九校聯盟各校均重視設置通識課程,但具體課程名稱及內容構成不盡相同。與“通識教育課程”名稱相似的有通選課、通識課程、通識通修課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通修課程等。就字面上來看,這些課程都可歸于通識類課程。但通過對九校聯盟的這類課程結構進行對比后,筆者發現,其課程結構還是存在諸多不同與問題(見表2)。

從表2看,九校聯盟通識類課程的具體課程構成差異較大,如北京大學通選課由七大領域課程組成,而復旦大學通識課程由通識核心、專項、選修和國際課程四部分組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英語類、物理類、體育類等九類課程組成;其次,各校通識課程領域劃分不同,如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同樣是通識教育六模塊,但彼此差異顯著;再次,除思政、軍事、體育、計算機、外語等課程外,九校聯盟通識課程內容選擇不同,如清華大學通識課程中的新生研討課,復旦大學的暑期國際課程,上海交通大學的通識教育實踐課程等。

九校聯盟通識類課程構成的不同,一方面說明各校依據自己的理念、價值觀、理解、辦學特色來設置通識課程,并非隨波逐流;另一方面,課程結構和領域劃分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缺標準、不規范的現狀。以北京大學通選課為例,就存在著“未能主動建設,呈現自發狀態;課程數量失衡,教學質量懸殊;定期審核不嚴,缺乏表彰制度”等問題。[14]為什么九校聯盟的通識類課程呈現出如此紛雜的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對通識教育的定義、內涵和知識領域等尚缺乏清晰界定,對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尚缺乏明確闡述,對通識教育課程還沒有明確的準入界線等等。當然,通識教育起步晚,課程體系構建尚未成熟也是影響因素。

(三)九校聯盟均重視大類/基礎課程的構建

九校聯盟在本科課程改革都很重視大類/基礎課程設置,但各校該類課程的具體課程構成也存在明顯差異。大類課程、文理基礎課、學科平臺課、學科群基礎課等課程均屬于同一類課程,這類課程通常為一級學科或跨一級學科課程,面向同一類學科內各專業的學生以及其他學科的部分專業,如復旦大學的文理基礎課。為什么要設置這類課程?筆者認為,開設這類課程是實施“寬口徑、厚基礎”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如實施大類招生,就需要這樣與之相匹配的大類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另外,一定意義上,大類/基礎課程也為編制和實施通識教育課程創造了前提和基礎。因此,也可以說,此類課程也可被視作為介于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學科間領域互補的“共通性基礎課程”,是學校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2002年復旦大學開始實施《復旦大學文理教育方案》,明確提出課程建設目標是“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并逐步向按文理大類實施全校性基礎教育過渡”[15]。正因有這種全校開放的課程實施經驗,使得復旦大學能夠在2006年平穩地實施面向所有本科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九校聯盟目前均開設了該類課程,足見其重要的課程功能及意義。

從該類課程的實質意義和作用看,九校聯盟是基本相同的,但各校劃分此類課程的學科領域存在較大差異(如表3所示)。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既與各校所依據的具有本校特色大類劃分標準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學科優勢與專業側重。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與“寬口徑、厚基礎”的理念和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是達到目標的有效載體;九校聯盟各校無論在通識類課程,還是在大類/基礎課程的設置和管理方面,都有較充分的課程權力。但同一類課程的不同課程構成和領域劃分,也使學生在理解大學課程和教育內容方面產生困惑。因此,明確各類課程的定義、領域邊界、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規范課程的準入制度,是課程設置與管理改革需要考慮的內容。

(四)九校聯盟各校的全校性課程的設置及存在問題

第一,全校性課程內涵與具體構成。

如上所述,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主要由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組成,其中,我們所指的“全校性課程”主要包括思政等公共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有必修課與選修課之分。就目前設置而言,筆者注意到,大部分九校聯盟高校把思政、外語、體育等公共課歸類到通識類課程之中,只有少數學校,如北京大學,將思政等公共課和通識類課程分開列出。因大學思政等公共課由國家統一規定,政策支撐并組織實施,所以,課程設置各校相同。此類課程統一大綱、材、統一考試、統一管理等特點,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國家的要求,國家的標準,其實施面覆蓋我國全部高校,顯示了課程的國家性質。為此,筆者將這類課程統稱為“國家課程”。

第二,“國家課程”在九校聯盟課程改革中面臨的挑戰。

本世紀以來,“國家課程”在九校聯盟高校課程設置改革中已面臨多重挑戰。挑戰一是,國家課程受到通識教育課程的沖擊,主要體現在本科課程結構中,國家課程以從屬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形式存在。或許是課程結構分類的緣故,或者是通識教育日益受到推崇,除北京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外,九校聯盟其余七所高校均把五類公共課程列入通識教育課程中。這似乎隱含這樣的概念界定與劃分:通識教育課程包含“國家課程”。但問題是,我國沒有在國家層面明確規定要在各大學實施通識教育,它不是“國家課程”。不得不提的是,在通識教育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理解方面我們也存在認識分歧:有學者認為文化素質教育即通識教育,據此詮釋,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也就包含國家課程。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據此釋義,通識教育課程不應包含國家課程,即國家課程不從屬于任何一類課程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滲透于國家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大學的其他課程之中。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值得商榷,但由此引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在國家層面制定明確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目標,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編制相關的課程標準等,以便在已授權建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正式課程的形式參照實施?

挑戰二是國家課程的實施存在問題頗多,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提升,具體表現為:學生對課程的目標與價值意義認識偏差,課程學習動力缺乏;教師課程教學形式單一,重講輕學,缺少方法吸引學生;課程考評不力,學生逃課嚴重等現象。筆者在復旦大學所實施的課題“本科課程設置的整體設計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專項問卷調研(以下簡稱《復旦大學問卷》)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復旦大學問卷》項目主持人為樂毅。2012年12月,筆者在復旦大學采用當場發放填寫收回的方式,對大一至大四部分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236份問卷,收回236份問卷,有效問卷228份。問卷內容共包括五部分:課程設置、大學生科研/創新、招生、就業、助教等。本文僅涉及課程設置、大學生科研/創新和就業三個方面的部分題目。在問及對國家課程持何改進建議的時候,《復旦大學問卷》的統計顯示,有48.2%的同學希望縮減國家課程學分在學校總學分中所占比重。此外,網絡及各類媒體上也不時出現大學生對國家課程的諸多不滿言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未能適時變革課程管理模式,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以滿足90后大學生知識需求。因此,關注國家課程設置與實施,改革相應的學分制管理方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同時,也不可忽視系統思考國家課程師資/教材建設等問題。

二、九校聯盟各類課程比例的校際比較:課程總量、學分比例

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實施的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直接外顯于課程結構的變化中,如復旦大學為實施通識教育,其課程結構也隨之作出調整,目前通識教育課程板塊已取代原綜合教育課程板塊。調整課程結構,也就意味著各類課程在學校總學分中所占比例有所變動。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學校課程設置的改革取向及對某類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學校各類課程結構學分比例設置的合理性,不僅影響課程的順利實施與管理,而且對學生能力結構也產生重要影響。

(一)九校聯盟各類課程學分比例的設置狀況

各類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課程結構的三大板塊中。筆者通過對復旦大學64個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文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學分綜合統計分析,又隨機抽取八所大學某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相關課程學分比例統計,整理結果顯示,九校聯盟同一類課程在不同學校中所占的學分比例不同(如表4所示)。從表格中我們可看出同類課程在九校聯盟各校中的具體比例數值不同,如同為專業課程,復旦大學約占47.32%,而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均不超過12%,數值相差較大;而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大類/基礎課程所占學分比例,高于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全校性課程約占校總學分的30.44%-32.85%之間,學分也相差不大。可見,課程學分比例不同,與學校總學分設置以及課程結構相關。

表格中的北京大學專業課程學分,是指金融學專業課程27學分,以及光華管理學院課程(不含大類平臺課)39學分,合計66學分。筆者依據培養方案中學院課程的具體構成,暫將其學分計入專業課程學分;南京大學專業課程學分,包括歷史學專業核心課程40學分,專業選修課30學分(不含跨專業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第二課堂),合計70學分;上海交通大學專業課學分,包括專業教育專業類課18學分,專業核心課程3學分,專業選修課程15學分,專業實驗課程6學分,合計42學分;西安交通大學專業課程學分,包括專業主干課程45.5學分,專業課程必須課程15學分,專業進修課程6學分,合計66.5學分。

表4乃針對三類課程研究所得,權加不滿100%的高校,或因任選、實踐、論文等課程不包含于三類課程中的緣故。另外,表格中復旦大學的校總學分、各類課程學分是所有專業的平均分,而其他八所高校因筆者暫未找到全部相關的公開資料等原因,所以此處均選擇隨機抽取的各校某一具體專業的培養方案作為替代進行案例分析,所選的各校相關專業已在表1的相關注釋中有具體說明。表5、表6中的情況相同。

基于上表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這三類課程在九校聯盟各校總學分中所占比例整體上趨于相似。筆者對九校聯盟各類課程學分比例作進一步梳理,發現全校性課程所占比例低于30%的有四所,包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大類/基礎課程學分比例低于30%的有五所;九校聯盟專業課程學分比例低于30%也有四所高校。也就是說,九所高校有一半以上的學校,其全校性課程在校總學分中所占比例超過30%,大類/基礎課程所占比例低于30%。另有四所大學的專業課程所占比例均低于21%。這種比例結構表明,九校聯盟各校都比較重視全校課程建設,而全校性課程主要包括國家課程和通識課程,在國家課程學分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則反映出各校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

由此引出的問題是,九校聯盟這三大板塊課程的比例結構設置是否合理?如果說,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是衡量課程比例設置合理性的重要標準之一的話,那么,學生又贊同怎樣的課程學分比例結構呢?針對九校聯盟目前課程設置中一半以上的學校全校性課程學分比例高于30%,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比例小于或接近30%的現狀,筆者在《復旦大學問卷》中設置了相關題目,獲得的數據分析結果與各校的改革現狀似有相悖:希望增加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例的學生占15.4%,希望增加文理基礎課程學分比例的學生占9.2%,希望增加專業課程學分比例的學生占53.1%,希望三類課程比例均衡的學生占21.4%。歸而納之,一半以上的同學希望學校今后增加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雖然筆者所實施的樣本較小,但管中窺豹,相信其他同類高校的學生也有類似的需求,即希望增加專業課程的比重。然而,九校聯盟在課程設置改革過程中,大多表現為壓縮總學分,減少專業課程比重,增加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如北京大學2002-2003年將畢業總學分數由150學分壓縮到140學分以內;清華大學自80年代以來,進行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的表層特征為減少專業和學分總量,增加通識教育的內容與份量。[17]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學校的課程設置改革措施似乎與學生的需求背道而馳。這一現象反映了什么問題?是結構及學分比例調整不合理?是專業教育影響的根深蒂固,還是社會需求、就業要求強化了專業的作用使然?

(二)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之爭

本世紀以來我國高校課程存在三大主要矛盾,“專業性和綜合性的矛盾、規定性和選擇性的矛盾、學術性和實踐性的矛盾”。[18]就“規定性和選擇性”而言,問題就主要集中體現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中。從課程分類的角度看,各類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同樣也反映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重中。增加選修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是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但課程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達到這一目標的做法只能是減少必修課的學時。因此,由于各種客觀因素與各方利益等原因,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所占學分比例增減就成為九校聯盟各校課程設置改革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學校、院系和教師都各有各的訴求,致使博弈難分伯仲。

第一,九校聯盟本科全校必修課程學分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地位。

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雖重視選修課建設,但必修課仍然占主導地位。筆者對九校聯盟各校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學分進行統計整理,發現其必修課比例均高于60%(見表5),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校更加重視必修課。實際上,九校聯盟在本世紀的課程設置改革中,正逐步提高選修課在校總學分中所占比例,如浙江大學提高選修學分比例至25%-30%。[19]

學校課程設置改革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需求,據此推理,學校必修課學分比例占絕對優勢的課程設置現狀,也應是學生期待的結果。筆者在《復旦大學問卷》中設置相關題目驗證這一假設,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僅有14%的學生希望減少選修課比例,大部分學生都表達了希望增加選修課的意愿,甚至有10.5%的學生希望全校選修課學分高于必修課學分。但有趣的是,統計顯示,總體上學生依然對學校必修課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地位的現狀表示滿意。

第二,九校聯盟各類課程中的必修課學分相對選修課占優勢地位。

通識類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選修課與必修課學分比例設置,是大學本科課程編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這不單顯示了大學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和理念,也反映出一所大學的課程管理和師資水平。九校聯盟不僅總的全校必修課程學分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其他各類課程(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必修課學分也均超過選修課,雖然同類課程必修課在不同學校中的具體比例數值不同,但均高于50%(詳見表6)。

從下表可以看出,九校聯盟必修課程學分相對選修課占絕對優勢的結論是有案可稽的。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學中仍然存在的普遍現象。那么,除了全校性課程必修課學分的設置,學生對其他類課程中必修課學分比重也占優勢地位的現狀又是怎么看的呢?從筆者所實施的《復旦大學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選修課的期待持相反的兩種觀點,即希望增加通識教育課程選修課比重,同時卻希望增加專業課程必修課比重。學生對專業選修課的態度與通識選修課的態度截然不同。

綜上,九校聯盟各校的三大板塊課程(本科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設置整體上趨于相似。相對而言,全校性課程的學分比例差異不大,有增加的趨勢;大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差異略大;而同一類課程在不同學校中所占學分比例的具體數值不同;全校必修課程以及各類課程中的必修課學分比例均占絕對優勢地位,學生對目前全校必修課高于選修課學分比例的設置表示認可,但同時又希望增加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專業教育必修課。當然,這里也僅是《復旦大學問卷》所涉及的部分學生的意見,九校聯盟全部在校本科生是否持同樣觀點,還有待進一步了解。九校聯盟課程學分比例的現狀,一方面體現了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增加并重視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縮減專業課程學分比重,注重大類/基礎課程建設的課程改革走向;另一方面,雖九校聯盟正試圖提高選修課學分比重,但依然不能改變必修課在校課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課程改革任重道遠。

三、九校聯盟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課程結構及課程學分比例的變化清晰地反映了九校聯盟本世紀以來在不同程度上進行的課程設置改革,而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可小覷:如全校性課程中“國家課程”與通識課程關系模糊對深化結構改革會造成困難;同一類課程中的具體課程構成及領域劃分在各校存在顯著差異,課程性質定義及準入標準不清既影響課程質量,也不利學生選課及校際交流;專業課程學分縮減與通識學分增加之間的博弈可能導致課程權力難以劃分;大學院系培養目標與各類課程目標缺乏一致性會使得改革目標失效等等。針對九校聯盟本科課程結構與各類課程所占學分比例等問題,我們以為可嘗試如下改進舉措:

(一)重新規劃本科課程,頂層整體設計課程結構

破除二元組織結構中的壁壘,理順大學與院系之間的管理職能與課程權力,協調各方的權利和需求,打通學科與專業之間的隔閡,是頂層設計本科課程的組織保證和制度環境。大學層面本科課程頂層整體設計,應基于“寬口徑、厚基礎”理念,統籌通專結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倡導學生的自主與探究學習能力培養。重新規劃本科課程,應闡明國家課程、通識課程、文化素質教育三者關系,明確國家課程與通識課程互不隸屬,均可包含于全校課程,明確界定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區別及聯系,強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應滲透到全校性課程、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課程中;應調整課程結構與各類課程比例,合理設置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學分比例,按照學生需求和課程特點調整各類課程中必修課與選修課學分比重,以及課程實施、教學方式、學分制管理等相關的修讀規定。限于篇幅,僅擇如下闡述之。

就合理設置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而言,涉及的問題就頗多:

由于九校聯盟重視通識課程和大類/基礎課程的建設,通識課程學分不斷增加,原有的專業課程就受到影響,學分不得不減少。在國家課程學分不變的情況下,通識課程學分增加,總學分本應隨之增加;若總學分不變,專業課程學分必然相應的縮減。擠壓專業教育課程學分,則會引發抵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教育的教學與質量。因此,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學分比例問題,就是需要解決的矛盾之一。這里首先應確定合理的通識課程學分。那么,什么樣的學分比例才是合理的?哈佛大學(Havard University)本科總課程數為32門,通識教育課程8門,占總課程數的25%(新的通識教育要求學生選8個分類的8門課程,另外第一年必修寫作一門)。通識教育、寫作課和語言要求總計9-11門課程,占學生總課程數的30%-35%。[20]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要求本科生畢業前修滿42門課程(42學分),其中通識課程15門(人類、文明研究與藝術6門,自然與數學科學6門,社會科學3門),學生要修的通識課程約占畢業總課程數的35.7%。[21]他們的比例顯然比我們大。這是一種參照;我國香港中文大學123個學分中,通識教育課程占21個學分(不含中英文、體育等);[22]香港科技大學120學分中,共同核心課程占36個學分。[23]這是又一參照。九校聯盟受“國家課程”(思政與軍訓課等)23個學分的影響,總學分居高難下;若除去“國家課程”學分,通識教育課程學分相對較少,如北京大學為12學分(通選課),復旦大學是12學分(通識核心六模塊),均低于列舉對比的上述其他一流大學。顯然,適度提高通識教育課程學分似乎必要,但根據國情和目前的政策,又不太現實。需指出的是,高通識學分并不能說明就是合理設置標準。因此,充分利用通識課程有限學分,重視課程實施與管理,抓教學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助教制,不失為解決矛盾的有效舉措。

已有研究對化解通識課程學分增加與專業課程學分銳減這一矛盾提出了設想:一是“從課程視角找尋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的最佳結合”[24]。實現兩者“最佳結合”的措施有兩種:一是“專業課程融合通識性”[25],將通識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內容中。但兩者結合實施起來有較大難度,對授課教師的要求高,教師即需要有專業方面的“良知”,又需要有崇高的“良心”;[26]因此,這里就需要考慮如何整合兩類課程的問題。“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對的,但以什么樣的人文來教育學生,這卻是需要特別慎重的”。論及課程整合,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同時“應防止出現對科學教育的輕視”。[27]此外,難以量化考評教師教學效果等也是現實問題。二是實行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交叉開課的方式。如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實行獨具一格的雙計分政策,即同一門課程修得的學分可同時分別計入兩門不同類型的課程學分。例如通識教育基本能力課程“交叉文化分析課”所獲學分即可作為通識教育基本能力課程學分,也可計入通識模塊學分或者滿足某主修課程學分要求。[28]賓夕法尼亞大學這種協調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設置措施,值得研究借鑒。

同樣需考慮的,是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的合理設置問題。提及增加選修課,人們往往會想到減少專業必修課。但對九校聯盟這樣的大學,是否存在可能?有研究通過比較發現“理科專業必修課并沒有很大的削減空間”,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可以適當精簡專業課程”,[29]這只是一種意見。改變只關注專業必修的傳統,要加強選修課建設,尤其增加通識教育選修課。其他研究也表明:“我國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所占比例小于美國大學”,但“必修課比例遠遠超過美國大學,選修課則比例非常小”。[30]在學校總學分、“國家課程”學分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增加通識教育選修課呢?增加通識課程總學分是一種方法。有研究表明,美國[31]、韓國[32]的著名高校通識課程學分比例均在學校總學分中占20%左右。通過設置通識與專業交叉課程,改革學分制也是一種辦法。這樣做可擴大通識選修課范圍,即對本專業學生來說是專業課程,對其他專業同學來講是通識課程(即采用雙代碼管理)。專業選修課也可采用相似舉措,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擴大學生的選課范圍。但需充分考慮該專業學生的課程資源權利,避免其遭遇選課失敗現象。學校與院系要協調,適度開放,并做好課程開發。

(二)明確界定學校、院系、專業培養目標與各類課程目標的關系

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有賴于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使命最終要靠‘課程系統創新’的踐履來達成”,課程系統創新涉及課程理念、內容、制度和技術等多方面。[33]因此,在課程設置改革過程中,我們應首先明確學校、院系、專業、各類課程等培養目標,以及各目標間的關系,并以文本的方式明確體現在學校及院系的專業培養方案中。然而,我們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培養目標與實現目標手段脫節”等現象,“對人才整體素質要求細節不清楚”,即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不清是問題根源之一。[34]只有培養目標清晰,才能有合理的課程設置體系;只有明確的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總目標,院系、專業才能制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只有明確國家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等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圍繞目標合理設置課程,并選擇實現該目標的最優教學范式。這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亞洲一流大學(如我國臺灣香港地區著名大學)在推行通識教育時,也都制訂了極其詳細的目標,并在院系逐級分解,形成了比較理想的校院系三級目標分類體系。這些大學在課程設置、選修、學分等方面都滲透這樣的理念和目標,并體現在具體的修讀規定和教學實施方法中。目標是綱,直接關系到大學本科課程設置的方向與人才培養的規格。大學培養目標的達成有賴于一套科學的目標分類體系。

(三)關注課程設置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問題研究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顯。從外部因素看,主要原因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社會對人才需求發生變化,大學專業也隨之冷熱變化,影響了就業選擇;從大學內部看,學科和專業調整、課程設置相對滯后是一個因素,而課程與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學生,提高競爭力直接相關。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開發,可通過大學課程設置與實施來達到。課程結構可塑造人的能力結構,能力結構是否合理則可影響學生日后的科研與就業,甚至個人的生活與社會活動。因此,如何協調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合理設置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比例等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培養學生就業與科研兩種能力問題。

在就業能力培養方面,有研究者對專業課程設置與各專業就業率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專業課程設置比率應該與該專業畢業生從事專業型工作的就業率正相關。[35]但同樣需指出的是,我們不僅要強化專業課程,也要重視提高通識教育、文化素質課程的質量,更需設置有針對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類課程,并成立具有專業素質的專門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固然重要,但就研究型大學而言,科研能力更不可忽視。筆者對九校聯盟部分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與讀研情況進行統計,發現超過一半的本科生畢業后選擇繼續深造,而非直接就業。如浙江大學近五年來國內、國外讀研人數占本科畢業生總人數的50%左右,[36]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在60%以上。[37]

如何有效培養就業與科研兩種能力?值得借鑒的國際經驗有:

一是設置頂峰體驗課程。美國在研究總結了十年本科教育改革之后,設置并實施了“頂峰體驗課程”,即“以一個頂峰體驗來完成對大學生本科教育的終結”。[38]從該課程的實施途徑和培養目標上來看,這類課程不僅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且著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交流等能力。在本科大四學年設置該類課程,不僅能夠彌補縮減專業課程對專業教育質量產生的影響,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研究、交流等能力,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做好基礎準備。

二是設置科研創新課程。本科生參與科研是提高本科生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九校聯盟似有共識并已開始這方面的實踐探索,主要通過設置各類創新計劃,資助并鼓勵學生參與項目等方法,如清華大學推出的大學生訓練計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復旦大學的復旦大學學術研究資助計劃(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等。遺憾的是,目前無論何種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都有一定的申請限制條件,設置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與科研創新的學生數量。同樣,學生對科研創新項目信息的獲取和了解程度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我們不妨與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麻省理工大學(Massachusetts of Technology)等一流大學一樣,嘗試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科研創新課程,并規定相應學分,實施嚴格的學分制管理。

(四)特別關注課程實施,注重課程評價的實效性

本世紀以來,九校聯盟各校都比較重視本科課程設置改革,相對而言,對課程實施關注不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同步實施不同環節的改革。課程實施所涵蓋的內容既包括學校層面的培養方案的執行與效果評價,也涉及微觀層面的教學過程和方法、課程評價(包括教學和考試評價)等等。它是檢驗課程設置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單一的課程評價已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學生評教中的走形式、缺反饋、輕問責、管理權邊界不清等。因此,我們應強化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關注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應讓教師明晰課程目標,獲得其認同及廣泛支持,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功能。

課程實施也與教學范式的改革密切相關,涉及諸多領域:包括助教制、教師教學評價、學生考評規定和學分制改革等。課程設置影響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方式的采用需結合不同類型的課程進行。目前九校聯盟已在積極探索,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討論課、助教制等等。[39]但遇到的問題也頗具挑戰性,如小班化的師資與物理空間,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的組織實施評價,研究生助教管理權分割的不利影響等等。實施教學范式改革,旨在更有效地實現預定的教學和課程目標;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充分發揮主講教師的學習引導作用,使學生養成探究性學習所必需的批判思維、獨立研究與創新能力。

總之,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發現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尋找縮小差距的改革路徑與方法,是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做的功課。我們既要關注世界一流大學的改革動向,也要了解其改革發展的歷程與經驗。事實上,世界一流大學從未停止過本科課程改革的步伐,博耶報告(Boyer Report )即是例證。本世紀以來,美國本科教育改革尤其重視課程結構的調整(如增加通識教育課程比例),強調“本科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將“人文學科的學習作為本科教學戰略的基礎”,把“學習跨學科課程”作為本科生的基本要求,等等。[40]提出并實施這些改革舉措之目的,歸根結蒂,還是為了探索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追求卓越。而所有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進行跟蹤研究。學習、研究、借鑒其改革實踐的成敗,有利于我們早日達到預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 2012年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 [EB/OL].培養方案.清華大學.(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tsinghua.edu.cn/publish/ce/6495/6495/003.pdf.

[2]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經濟方向)培養計劃[EB/OL].培養計劃.北京大學.(2012-11-06) [2013-10-26].http://gsm.pku.edu.cn/resource/uploadfiles/docs/20130207/201302071011193577.pdf.

[3]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關于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的意見[EB/OL].“三三制 ”教改專區.南京大學教務處.(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jw.nju.edu.cn/NJUEducation/files/guiderplan/pdf/qxjxgwj.pdf.

[4]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EB/OL].“三三制”教改專區.南京大學教務處.(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jw.nju.edu.cn/NJUEducation/files/guiderplan/pdf/lsxx.pdf.

[5]復旦大學.2012年本科教學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復旦大學教務處. (2012-06-23) [2013-10-26].http://jwc.fudan.edu.cn/picture/article/67/da/fc/8ec4041c45d1920d0164647d5dfb/49a17bff-4656-4e36-a1b6-4417a8c6531e.pdf.

[6]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專業培養計劃 [EB/OL].培養計劃.上海交通大學. (上載時間不詳) [2013-10-26].http://me.sjtu.edu.cn/bkjx/userfiles/file/2012%20Mechanical%20Engineering.pdf.

[7]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選課手冊(2012-2013-2)[EB/OL].通識教育/通識課程.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2012-12-19) [2013-10-26].http://ge.jwc.sjtu.edu.cn/web/sjtu/GESJTU/198339.htm.

[8]西安交通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 [EB/OL].培養方案.西安交通大學. (2011-12-19) [2013-10-26].http://nd.xjtu.edu.cn/article/uploadfile/201112/20111219123742440.pdf .

[9]浙江大學. 2011級浙江大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浙江大學本科生院. (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 http://ugr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713426.

[10]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本科生手冊(2010年版)[EB/OL].指導手冊.浙江大學本科生院. (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ugrs.zju.edu.cn/attachments/2010bkssc/2010nbbkssc.

[1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2-03-03) [2013-10-26].http://scms.ustc.edu.cn/jypy/bksjy/pyfa/201103/P020110303356003896779.pdf.

[12]哈爾濱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EB/OL].本科生培養方案.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2-11-24) [2013-10-26].http://seie.hit.edu.cn/news/Show.asp?id=4147 .

[13]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2級本科培養方案[EB/OL].培養方案.清華大學.(2012-07-20) [2013-10-26].http://cms.sem.tsinghua.edu.cn/semcms/res_base/semcms_com_www/upload/article/file/2012_3/7_20/hyknh4v0b7yk.pdf.

[14]北京大學老教授教學調研組.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狀、問題和建議[J].現代大學教育,2011(2):96.

[15]《復旦大學百年志》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百年志(1905-2005):上卷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56.

[16]北京大學. 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本科生課程手冊(含通選課、平臺課、公共必修課介紹)[EB/OL].教務部通知/公告.北京大學教務部. (2013-01-10) [2013-10-26].http://dean.pku.edu.cn/notice/inform_show.php?id=1357796855.

[17]史靜寰. 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基礎及走向[J]. 現代大學教育,2008(1):62-68.

[18]謝維和.高校課程的變化與特點[J].教育研究,2005(2):68-69.

[19]袁本濤. 中國高校教學改革的現狀與趨勢分析——來自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報告[J]. 大學教育科學,2006(2):44-51.

[20]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EB/OL].Academics/Planning You Deree. (sine die)[2013-10-26].http://college.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61161&pageid=icb.page284442.

[2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 Curriculum. [EB/OL].2013-2014 College catalog. (sine die) [2013-10-26].http://collegecatalog.uchicago.edu/thecollege/thecurriculum/ .

[22]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Curriculum structure.[EB/OL]. New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from 2012. (sine die)[2013-10-26].http://cuhk.edu.hk/334/english/curriculum?structure/index.html.

[23]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on Core Requirements?For students admitted in 2013-14 (4-Year Programs) .[EB/OL].University Common Core Program . (sine die) [2013-10-26].http://uce.ust.hk/web/courses/course_curriculum_6.html.

[24]王偉廉.從課程視角找尋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的最佳結合[J].教育發展研究,2003(7) :24-27.

[25]蔣紅斌,梁婷.通識教育的彰顯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26]王義遒.再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3):19-23.

[27]杜作潤.課程整合的現實性解說[J].現代大學教育,2001(1):23.

[28]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olicies Governing Credits. [EB/OL]. Policies & Proceduress/Courses. Grades& Credit. (sine die) [2013-10-26].http://college.upenn.edu/credit-policy.

[29]金頂兵.中美兩所一流大學本科課程比較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3):37.

[30]熊耕.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比較分析——以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文學和數學專業為例[J]. 現代大學教育,2012(2):75.

[31]李曼麗.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46-50.

[32]樂毅. 首爾國立大學的通識教育及啟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07(5):40-43.

[33]薛天祥,周海濤.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系統創新[J].現代大學教育,2001(1):11.

[34]王偉廉.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 教育研究,2009(12):30-34.

[35]徐鈞,等. 面向就業市場的本科課程結構設置:一種經濟學觀點[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5):22-28.

[36]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年鑒(2007-2011).[EB/OL].浙大電子書.浙江大學. (上載時間不詳)[2013-10-26].http://zju.edu.cn/c2021535/catalog.html.

[3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優越的畢業前景.[EB/OL].科大概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網.( 2010-05-21) [2013-10-26].http://zsb.ustc.edu.cn/zjkd/kdgl/201005/t20100521_17126.html.

[38]劉少雪. 從博耶(Boyer)委員會的“3年后報告”看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學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04(5):62-64.

篇(4)

2.注重特色本教材在對電力系統的基本概念、電能的產生及電力系統負荷進行介紹的基礎上,首先講解發電廠和變電所的一次系統,其中著重講解一次設備及主接線的基本形式,然后講解系統的穩態分析、短路故障的短路電流分析及計算。由于有了前面的相關分析及計算,接著進行電氣設備的選擇及發電廠和變電所的二次系統地講解,最后進行接地與防雷的講解。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學生在學習中由于章節安排的內容不連貫性而感到雜而亂的問題,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能夠對課程有不斷加深及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對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突出電力系統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計算方法。如在“電力系統穩態分析”中,以往學生感覺掌握起來有難度。針對潮流計算,本教材在對重點輸電線路及變壓器的參數及等效電路進行講解的基礎上,就開式電力網的電壓和功率分布的經典算法進行講解,舉出典型例題,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明確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力求理論知識與工程設計緊密聯系,教材內容注重電力工程技術的實際應用,通過典型例題,介紹電力工程計算的基本方法,附錄中給出了工程設計常用的一些技術數據,方便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電力工程的相關概念、理論及應用,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深化教學改革

隨著電氣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地擴大,對電氣專業人才的工程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社會對電氣專業人才的需求,我國高等院校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已日漸重視。為加強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電力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轉換為工程實際能力,為此對工程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討及研究。

1.精化授課內容,進行啟發式教學由于“電力工程”課程內容涉及面較廣,對教學的組織要求較高,因此授課時應注意與基礎課和其他專業課程的銜接與配合,著重講清基本原理,減少繁瑣的理論推導。在基本概念的闡述中,采用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討論和說明,力求做到嚴格、簡明、清晰。針對重要、有難度的章節要進行細致的講解,而對于學生容易理解的內容,根據學生課堂反映和表現,適當增減內容,靈活調整,使學生獲得充足、有效的課堂時間。改變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點明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講清關鍵問題,注意啟發、誘導、激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可采用提問、介紹一些實例等方式。如在講解“雷與防雷”中,通過列舉一些實際的雷電事故,啟發學生對雷電的進一步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防雷的討論中,使學生不僅感到雷害的危險性,而且自覺地激發學生獲得相關知識的渴望。

2.加強實例講解,擴充新知識在課堂上講解工程實際問題,能夠激發工科類學生的積極思維。通過課堂上多給學生講解實際工程中的例子,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的課程有更深的認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針對學生看到繁瑣的數學推導會產畏懼感這一問題,注重問題思路分析,重點強調結論與方法,公式推導詳略得當,把重點放在公式的應用上,將一些實例作為例題講解,歸納這類問題的解題方法。在有限的學時內,為了使學生了解電力系統發展前沿的有關知識,在相應教學環節中應穿插能夠反映電力系統的新知識、新技術及新方法等教學內容。對于教材中所沒有提到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及學科前沿問題,則適當補充,達到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所涉及到的知識應用有立體化的認識,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培養實踐能力

1.培養學生創新性的思維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應把教師的相關科研課題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僅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而且能夠使學生清楚社會需求。注意在課后給學生提出一些現實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地思考,查閱相關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在學生積極地思考和開拓思維的同時,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大幅度提升,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適應當前人才市場對學生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工作競爭力。科技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很好的作用,鼓勵學生參與科技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知識創造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個性化培養的需求。

2.注重實踐環節,進一步提高學生工程能力為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育體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它與理論教學環節的有機銜接至關重要。尤其在生產實習中,實習環節使學生有機會站在工程實際的角度來審視所學內容。由于在課程安排上,本課程結束后,學生就進入生產實習,在這個環節中,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對常用的電氣設備的結構、工作原理、接線方式等有更深的認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增進對電力系統的全面了解,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充分利用實習環節,采用布置相應企業實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實習,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實習效果。讓學生與工人師傅們多交流,對常用的設備不僅僅有直觀認識,而且清楚它的實際使用,掌握對部分故障事件的處理方法。鼓勵學生針對實際問題,大量查閱相關設計手冊和資料,針對實習地的具體設備結構及使用情況,結合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提出對應的改進方法,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不僅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篇(5)

二、立足于學生特點,建設“真真好少年”校本課程

“真真”是學校“好少年”的形象標識,是一個文明、健康、進取的美麗天使,是學校的一個育人目標,是全體學生成長的追求目標,“真真好少年”是我校一個著力建設的德育品牌。針對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如小學生的好奇喜勝、好動喜賽、好孩子定向等特點,我校立足于學生特點,貼近學生實際,大力建設“真真”校本德育課程。一是構建“真真小當家”校本課程。我校依據小學生好奇喜勝的心理特點,依托少先隊組織,大力開展以學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三自”德育模式為特色的活動,大力構建“真真小當家”校本德育課程,并作為一項深化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常規內容,堅持不懈地貫徹執行,課程在培育“真真好少年”工作中取得了較好成效。二是構建“真真英雄會”校本課程。針對學生好動喜賽的特點,我校構建“真真英雄會”校本德育課程,設置了25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個性競賽項目,通過“真真英雄會”校本德育課程的建設,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好學上進的動力,營造了校園你追我趕的喜人氛圍。三是構建“真真在飛翔”校本課程。針對學生“好孩子定向”的心理特點,我校結合雛鷹小隊活動,設置了“真真好少年”的學習、科技、健體、文藝、友愛五個大大的獎章,構建“真真在飛翔”校本德育課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程。

三、立足于社區人文,建設鄉土校本課程

我校所處位置優越,周邊德育資源豐富,依托這些活動便利、觸手可及的優質社區人文資源,我校大力進行德育課程改革,構建了鄉土校本德育課程。一是依托香山景區,建設香山文化校本課程。我校緊緊圍繞香山景區,大力開展香山文化的傳承弘揚教育。開展春、秋游香山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香山的美麗,傾聽香山的美麗傳說,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適時開展香山美麗傳說的故事比賽、香山手抄報、中隊板報、攝影等比賽活動,掀起校園香山文化學習、了解、傳承的熱潮,極大地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二是依托香山陵,建設紅色教育校本課程。我校依托香山陵這個紅色圣地,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學校每年都會舉行清明祭掃革命烈士活動,深情緬懷革命先烈,接受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凈化。同時開展了追尋香山陵革命烈士足跡的活動,讓學生收集家鄉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開展征文、演講等比賽,讓學生受到紅色教育。學校還編寫《香山陵革命烈士故事集》的紅色教材,讓紅色教育深入學生心靈,內化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激情。三是依托長江村,建設新農村校本課程。我校緊密運用長江村這一鄉土教材,建設校本德育課程。組織學生赴長江村,參觀村史館,激發學生對黨的敬愛之情;走進長江村的工業區、社區老年活動室等地,深入了解長江村的社情民意,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愛之情;學校組織的小記者進行參觀采訪,并用他們拍的照片舉辦圖片展覽,讓學生觀看,展望美好的未來。豐富的校本德育課程,為真真好少年的良好習慣培養和全面發展提供了平臺,走出了一條校本德育課程的新路,取得了育人新成效。今后我們將不懈探索,開拓創新,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在豐富的校本課程中。

篇(6)

1.1工、料、費用預測

1.2施工方案引起費用變化的預測

1.3輔助工程費的預測

1.4大型臨時設施費的預測

1.5小型臨時設施費、工地轉移費的預測

總之,通過對上述幾種主要費用的預測,即可確定工、料、機及間接費的控制標準,也可確定必須在多長工期內完成該項目,才能完成管理費的目標控制。所以說,成本預測是成本控制的基礎。

2圍繞成本目標,確立成本控制原則

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實施過程中對資源的投入,施工過程及成果進行監督,檢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確保項目成本目標的實現。成本控制的對象是工程項目,其主體則是人的管理活動,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財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為此,我們要了解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

2.1節約就是項目對施工所用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節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

2.2全面控制原則包括兩個涵義,即全員控制和全過程控制。

(1)全員控制原則。應充分調動每個部門、班組和每一個員工控制成本、關心成本的積極性,真正樹立起全員控制的觀念。

(2)成本的全過程控制原則。項目成本的發生涉及到項目的整個周期,項目成本形成的全過程,從施工準備開始,經施工過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結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隨項目施工的每一階段。

(3)目標控制原則。目標控制是階段性的,對未完成的或已完成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對未完成的要理性的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對完成的階段目標要進行總結經驗,給下一個階段目標提供可靠的依據。當然每個目標的設定應切實可行,逐一分解、越具體越好,要落實到部門、班組甚至個人;目標的責任要全面,既要有目標責任,更要有成本責任。3尋找有效途徑,實現成本控制目標

降低項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種,概括起來可以從施工、技術、經濟、合同管理等幾個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3.1采取施工措施控制成本

施工措施主要在現場施工方面,對現場開挖人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控制合理的超欠挖,減少材料、人工的投入和沒必要的返工對控制成本至關重要。

3.2采取技術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術措施是在施工階段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對標書中主要技術方案作必要的技術經濟論證,以尋求較為經濟可靠的方案,從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節約能耗,提高機械化操作等。

3.3采取經濟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經濟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包括:

(1)人工費控制:人工費占全部工程費用的比例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嚴格控制人工費。要從用工數量控制,有針對性地減少或縮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從而達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2)材料費的控制:材料費一般占全部工程費的60%左右,直接影響工程成本和經濟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價分離的原則,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對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堅持按對各工程部位進行分析,確定材料消耗量,實行定額發料制度:其次是改進施工技術,推廣使用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再就是對材料進行性能分析,盡可能用低價材料代替高價材料,加強周轉料管理,延長周轉次數等。

二是對材料價格進行控制:主要是由材料部門在購買中加以控制。首先對市場行情進行調查,在保質保量前提下,貨比三家,擇優購料:其次是合理組織運輸,就近購料,選用最經濟的運輸方式,以降低運輸成本:再就是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減少資金占用,合理確定進貨數量與批次,盡可能減少材料儲備。

(3)機械費的控制:盡量減少施工中機械臺班消耗量,通過合理施工組織、機械調配,提高機械設備的使用率,同時,加強現場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保證完好率,降低大修費用,避免不正當使用造成機械設備的閑置;加強租賃設備的管理,充分利用現有機械資源,從各種角度降低機械臺班價格。

3.4加強質量管理,降低返工率

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把工程質量關,始終貫徹我局“至精、至誠、更優、更新”的質量方針,各級質量自檢人員定點、定崗、定責、加強施工工序的質量自檢和管理工作真正貫徹到整個過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質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絕返工現象的發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財、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增加工程成本。

3.5加強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項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時間范圍應從合同談判開始,至保修日結束止,尤其加強施工過程中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者的任務是熟悉合同內容,從字里行間尋找對我方有利的條款作為我們對業主及監理、設計單位索賠的依據。總之,成本預測為成本確立了目標,成本控制才有針對性,不進行成本控制,成本預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就無從談成本管理了,兩者相輔相成。所以,應從理論上研究,實踐上執行,扎實有效地把這些工作做好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

4結束語

篇(7)

二電力系統工作經歷對電氣工程本科教學起到的積極作用

1教材選用目的更加明確教材是高校實施培養計劃的重要介質

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人才。高質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完成人才培養計劃與目標的保證。作者在施教時參照自身的工作經驗,選用更具有方向性與實踐性的教材,提高畢業生與企業之間的契合度。智能電網、數字化電站是電力系統的發展趨勢,其要求電網信息化、自動化程度更高。因為這一目的,可編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廣泛應用到電力系統中,目前國內應用的PLC有西門子(SIEMENS)公司生產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產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產的FX3G系列等。隨著日系PLC退出中國市場,西門子PLC被普遍應用于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例如三峽電廠、葛洲壩電廠、溪洛渡電廠等大型水電站使用PLC對發電機組、輔助設備系統等設備進行控制。因此在向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教授《電器與可編程控制器》這門課程時,應該選用以西門子PLC為基礎講述電廠及電網自動化控制的教材,教學內容更接近電力系統工作實踐,使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2培養學生更具有方向性現代電力企業對高校畢業生有著嚴格的職業要求

扎實的專業能力、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寫作能力是畢業生就職于電力企業所必須具有的素質。電力系統設備分為一次設備、二次設備兩大類。就發電廠而言,從事電氣一次設備的檢修、維護及管理工作需要畢業生熟練掌握《發電廠電氣主系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機學》等專業課程的內容,熟悉電機、開關電器、載流導體、電抗器、補償設備、避雷器、繼電保護系統相關知識,這些是為適應發電廠工作而儲備的理論知識。從事電氣二次系統工作的畢業生則必須重點掌握《自動控制理論》、《電力系統繼電保護》、《電子技術》、《電器與可編程控制器》的相應內容。因此擁有扎實、豐富的專業知識來服務電力企業,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實踐動手能力在促使畢業生快速融入到企業生產工作中扮演著積極、重要的作用。發電廠電氣設備維修工作需要畢業生有較強的電氣二次配線、布線及PLC編程能力。發電廠中大量布置電氣二次控制盤柜,實際的檢修與維護工作需要高強度的控制回路布線與配線工作,電力系統高度自動化則需要畢業生具備基于PLC的自動化程序讀寫能力。公文寫作能力是現代化大型企業對職工的基本要求。我國各級電力系統的運營、管理、維護已經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實際的工作中需要職工撰寫大量的公文,例如對發電廠而言,每個月要寫電廠運營報告、機組檢修報告、技術改造方案等,特別是實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寫設備缺陷處理報告及巡檢報告。這些工作要求職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寫作能力。對于畢業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寫作能力在求職及就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3將工作經驗融入教學將寶貴的工作經歷融于課堂教學

可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者講述《電路》第十一章時,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變壓器的原理、空載和短路實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內容。在講述《電器與可編程控制器》時,以發電廠開停機控制流程、輔助設備自動化控制流程為例,將專業課程學習與電廠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更適合企業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4將企業中應用的前沿技術帶進課堂隨著數字化電站、智能電網的建設

大型發電機組實現并網發電,狀態檢測技術投入使用,開始對1000KV特高壓技術進行實驗研究。電力系統的發展日新月異,設備更新速度非常快。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的教學應當將當前電力系統的先進技術、發展趨勢帶進課堂,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增加學生對前沿技術的求知興趣。筆者從事過175MW、770MW水電機組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改造及維修工作,巨型水電廠廠用電系統運行及維護工作,水電機組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的組建與維護工作。其中770MW發電機組自動化控制技術、巨型水電組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技術都是當前電力系統的前沿技術。將這些知識帶進課堂,有利于學生充分認識本專業的發展動向與趨勢,積極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篇(8)

1.1畢業設計選題簡單及內容相近

在進行畢業設計選題過程,一般采礦工程專業院校都按照既有模式進行,設計選題題目根據畢業實習礦山為背景,設計題目沒有針對性或比較膚淺,有的甚至不科學,重復以前的題目,缺乏對應的研究。這不僅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拓展,而且阻礙了學生對生產問題、技術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培養。

1.2書寫功底差

畢業設計過程中比較嚴重的問題是設計說明書的寫作能力差,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特別是摘要和設計說明書中闡述的設計過程不夠嚴謹,表述不清,很多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能把問題解釋清楚,把說明書寫成記賬式說明或敷衍了事的概述。另外,畢業設計說明書的排版格式不規范、結構不合理、條理不清晰、計算錯誤,甚至有的學生把導師名字都寫錯,可見學生對本科畢業設計的重視程度和寫作功底比較差,需要加強這方面的鍛煉。

1.3工程制圖漏洞百出

畢業設計工程制圖要求采礦工程本科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繪圖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圖文表達能力,學生在制圖過程中不斷提高繪圖能力。通過畢業設計,采礦工程本科生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繪圖、手工繪圖能力和追求完美的視觀感受。但在實際畢業設計過程中,甚至最后提交的畢業設計說明書和設計圖紙,還發現很多問題,比如說明書和設計圖紙不符合、CAD制圖的比例不對應、工業廣場留設不合理、代表符號混亂不合要求、礦塊布置不合理、通風線路標示錯誤、平面圖和剖面圖不對應等。這嚴重影響整個制圖效果,并直接降低了畢業設計的質量。

1.4低級錯誤多

采礦工程本科畢業設計的一個重要不足在于設計中所犯低級錯誤、原則性錯誤較多。比如:具有高瓦斯礦井,很多同學沒有在設計及說明書中闡述如何抽放瓦斯,更不用說如何實現煤與瓦斯共采等深奧問題;在地面上有構建筑物需要保護區域沒有留設保安礦柱;通風系統混亂,污風相互混合,形成不通暢系統等。這些問題都屬于采礦工程本科生最容易犯的低級錯誤,違反了相關安全規程和設計規程,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經常犯這些低級錯誤,說明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最重要的是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如果一直馬虎下去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1.5設計內容高度相似

由于擴招等各方面的原因,現在每個畢業設計指導老師都帶3-8個畢業生,項目多的老師相對簡單,但對于項目少的老師只能給學生為數不多的設計任務,也就說,指導老師給的任務就比較相近。有的同學的畢業設計大部分內容照抄其他同學的,或者從前幾屆畢業的學生那抄襲和照搬。雖然設計題目不盡相同,但設計內容和說明書高度相似,導致說明書前后表述矛盾、不一致,相似錯誤頻發等等問題。

2問題產生的因素

導致采礦工程本科畢業設計質量低下的原因較多,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指導教師的原因,甚至有外部環境的影響。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2.1前期準備不充分

因為采礦工程專業是一門專業性很強、實踐性強的學科,畢業設計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包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復習,經過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不斷進步,應該可以作出質量較高的畢業設計和說明書,畢業設計前期準備不夠充分主要表現在:(1)礦山接受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指導教師聯系實習地點困難,一般靠老師的學生在礦山當了領導以后才能給安排。所以,礦山對學生實習的重視程度不夠;(2)實習經費不足,學校提供的實習經費一壓再壓,已經完全不能適合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實習費用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習需要;(3)實習內容不夠全面,由于實習經費不足,致使指導教師無奈把實習時間從3周壓縮成2周,甚至1周,促使實踐性很強的實習不能完全聯系實際;(4)實習過程過于簡單,由于實習時間的壓縮,導致實習過程相對簡單,不跟班實習,不能切實體會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5)有些同學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積極性不高,采礦工程專業屬于高危行業,學生對從事的專業具有一定的厭煩和恐懼感,特別是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打算到礦山工作,致使畢業設計和實習成為這些學生的艱巨的任務和負擔,使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對畢業設計和實習重視的態度不夠;(6)指導教師人員匱乏,難以勝任繁重的實習指導任務,缺少用制度管理學生的經驗,對學生產生的眾多問題及指導教師提出了要求和修改意見后學生無動于衷的問題束手無策;(7)考核制度不夠健全、實施不夠嚴厲,成績評定過于簡化,造成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有失公平。

2.2指導教師自身因素

由于采礦工程專業就業壓力小,相對10年前,招收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生大幅度提高,導致每個教師需要指導的學生數逐漸增多,因此,產生了如下問題:(1)指導教師的投入得不到保障。從時間和精力上講,大多數高校教師承擔著大量教學和科研任務,另外還需完成大量的考核指標,比如:每年要完成多少高水平的論文、獲得的科研獎勵、專利、著作、指導研究生數量、上講臺課時數、在研科研項目數、是否有縱向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職稱、無休止的會議等等,在高校激烈競爭的今天,指導教師的自由度相對較小。很多指導老師無法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指導學生更好地完成設計,只能把握方向;(2)指導教師相對缺乏采礦設計方面的知識。一部分高校教師本身缺乏科研與工程實踐經歷,尤其是作為畢業設計指導為主體的年輕教師,個別教師沒有很豐富的采礦工程方面的經驗來有效地指導畢業設計。同時,也存在個別教師工作責任心不強的現象,沒有很好地起到監管作用,放松了對學生畢業設計的要求。導致畢業生認為畢業設計就是走過場,不可能在最后還不讓過。

2.3外部環境因素

目前,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采礦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相對容易,每個學生均有4-5個單位可以選擇,但有一部分學生把主要心思放在考研、出國、考公務員上,從主觀上對畢業設計沒有足夠的重視,加上畢業設計期間是求職擇業的最佳時機,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均不在畢業設計上。當然,也有為數不多的畢業后去礦山的學生可以完全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拓展自己的思路,把精力放在畢業設計上。

篇(9)

隨著我國經濟與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社會對網絡技術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網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2012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將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為“本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數學和其他相關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機和通信基礎理論,掌握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規劃設計、維護管理、安全保障和應用開發相關的理論、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綜合素質,能承擔計算機網絡系統設計、開發、部署、運行、維護等工作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以產業的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構建基于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有責任感的實踐能力強的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高級工程型人才。學校要與企業深度合作,結合地方特色與學校的師資、科研、實驗等條件,細化人才培養專業方向,建立分層的多目標的人才培養多元目標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專長與興趣,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提高人才產出質量。

1.2網絡工程專業人才能力構成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從橫向規模發展轉向縱向深度應用發展,社會對網絡工程專業人才能力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徐明等人依據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科發展等方面將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歸納為“網絡設備、網絡協議、網絡應用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網絡工程規劃、設計,網絡系統管理與維護以及網絡安全保障”等能力。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網絡工程專業人才著重培養工程應用與創新能力。專業能力主要包括:工程基礎能力(認知能力、軟硬件基礎設計能力),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工程規劃設計與實施、網絡應用系統設計與開發、網絡信息管理與處理等專業核心能力,專業專長能力與創新、創業的能力。

1.3課程體系模塊化模型

依據網絡工程專業的發展潮流、產業的發展需求、學校與地方的特點以及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網絡工程專業的工程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熟練技術基礎,善于構思、設計、構思和運行網絡產品或系統的能力,能夠適應網絡行業發展的網絡工程師。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要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應用為目標、能力為核心,形成以培養網絡工程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做中學”的教育模式。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網絡工程課程模塊。每一個模塊由若干課程群(子模塊)組成完成特定能力的培養,形成“主干課程->課程群->課程模塊->課程體系”的結構。每一個子模塊由若干相關的課程組成,完成特定的主題,以培養學生特定的能力。課程群中各種課程打破課程之間的界限,統一設計課程目標,將內容整合,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前兩年學生在校學習基礎課程學習,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價值判斷能力、身心調適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數理基礎、專業認知與專業基礎能力等;第三年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教學過程,有針對性指導學生完成項目、專業方向相關內容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項目開發、畢業設計等。通過“產、學、研”深度聯動,校企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企業全程參與專業人才的培養,使“教、學、需”一致。以項目為驅動,通過“做中學”,將“知識、能力、探索興趣、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培養社會急需的有責任感的實踐能力強的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高級工程型人才。

1.4基于CDIO的工程能力培養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前沿工程大學自2000年起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而創立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它以任務驅動,構建以項目為主導的知識、能力和創新培養一體化的教學體系。CDIO通過“做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工程實踐訓練,強化能力的培養,著重培養學生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通過“做中學”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基于CDIO的“做中學”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分層的項目訓練,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與能力的培養,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團隊合作以及創新應用的能力。主要體現在:1)通過專業認知與“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分層遞進的能力培養,避免了重復技能的訓練;3)通過綜合課程設計與項目實踐,提升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并且培養學生合作協商的能力;4)通過素質拓展訓練,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與終生學習的能力。通過CDIO的“做中學”最終實現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1.5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依托

校內外實踐基地、產學研合作企業,整合校內實驗資源,構建“兩大平臺、四個模塊”的分層實踐教學體系。兩大平臺即校內教學實訓平臺與校外工程實訓平臺,四個模塊即工程基礎能力實訓、專業核心能力實訓、專業專長能力實訓、創新創業能力實訓,構成逐層遞進的實踐教學。

篇(10)

摘要:美術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在開足開齊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充分結合本校、本地資源、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滿足學生個性和多元化發展的美術課程。

關鍵詞:校本 美術課堂 二課活動 學情 時令美術課程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校本課程是由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環境和內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對“校本課程”已不再感到新鮮,“校本課程”也不再是美術興趣小組的時髦詞,它的時代意義也遠遠超過了以前的任何活動小組和興趣小組。

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是具有特色的第二課堂,但是,第二課堂只能讓少部分學生去體驗和實踐,絕大部分的學生還是享受不了這種校本課程。因此,本文從課堂小實踐中探索和反思,研究校本課程中的可行性元素,實現美術課堂教學內容和策略的創新。

一、針對初中學生學情的校本課程

初一的學生熱情高,學習積極性強,酷愛漫畫,卡通畫,但是他們美術技能比較差,造型能力較弱,所以我適度的修改了教材《漫畫卡通畫》,設置成在簡筆畫里畫卡通畫,卡通畫訓練易于激發他們的興趣,簡筆畫直接伸向兩個領域,一手抓興趣,一手抓技術。如圖:(學生作業)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思維的進步, 初二的學生對學習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美術技能水平,同時,他們發現美、鑒賞美、追求美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強,因此,他們對美術課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在15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美術博覽與拍賣》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堂實踐性很強的課《模擬拍賣會》,這需要學生在課前充分發揮他們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搜集很多的藝術品以及查找很多欣賞價值、商業價值高的藝術品圖片,在課堂上,他們要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用最低的價格收購對手的藝術品,與此同時,他們也要用他們的美術鑒賞知識對藝術品進行描述,盡可能用最高的價格賣出自己的藝術品。

初三年級學生學習緊張、升學考試壓力大,視美術課為 “調劑課”、“放松課”,淡薄的課程意識使一門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藝術欣賞課程形同虛設。美術學科盡管是非考試科目,但大部分學生對美術課的認識是正確的、積極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針對初三學生的學情,開設符合他們欣賞水平、美術技能,以及激勵他們上進、鼓舞他們士氣的校本課程。而美術老師正是要通過這樣的美術課堂教學吸引每一個學生,打動每一個學生,激勵每一個學生,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初三17冊的美術教材第一單元是《走進大師》,分別是齊白石、徐悲鴻、達芬奇、畢加索的藝術人生介紹。《走近大師》分四個課時都屬于欣賞課,學生從藝術大師那里學到的是他們“藝術的人生與人生的藝術”,但是關于“藝術作品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點學生缺少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我設計了一個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系的課程——《讓大師走進我們的生活——蒙特里安》,作業內容是利用蒙特里安的繪畫風格進行生活中任意物體的外觀設計。這課也作為骨干教師示范課,取得了預期效果。如圖:(學生作業)

另外,據我觀察,為了鼓舞學生的士氣,很多班級都在班級里張貼了橫幅,掛上了倒計時牌,我也為此設計了一堂校本課——《勵志書簽》,適時對學生進行了激勵。如圖:(學生作業)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課堂上的用心人”是我對自己的一個小小要求。平常在辦公室里經常有老師提到學生的書面和卷面就頭疼,為了中考的卷面和學生長期的一個書寫習慣我設計了一堂硬筆書法課。同時,當318班邀請賀可為老師講解書法課的時候也去聽課學習,對我的書法課也加以改善。因此,當初三年級舉辦“孝道”書法展的時候,學生的書法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如圖:(學生作品)

二、從二課活動課取經的校本課程

我們學校的二課活動精彩紛呈,每一位美術老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都開設了具有自身特點的二課活動。如:書法、國畫、版畫、陶藝、漫畫、剪紙等,而且有專門的美術教師供師生學習,均可以接受二十個左右學生的學習。這種課時整合、師源共享的二課活動方式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1、課時整合

美術是一門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專業,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它需要進行長期的探索實踐才能有所收獲。我校的二課活動時間是根據每個年級的具體情況安排的。如:初一的周二、周四第八第九節,周三、周五第九節的時間安排了二課活動。周二和周四的這種雙節連堂“課時整合”的活動方式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體驗和實踐,有利于他們在藝術的世界中進行創造。

我們試想,以現在初中普遍運行的每周一課時的美術課程安排,除去繁重的學業任務,學生哪里有額外的時間去體驗和實踐呢?繁重的課業負擔和短暫的美術課時安排就此割斷了學生與大自然和生活的聯系,剝奪了他們與紙張、筆墨和顏料親密接觸與熟悉的機會,讓他們失去從生活和實踐中吸取營養的能力,又拿什么在藝術的世界中去進行創造呢?

“整合課時”,就是改變以往每周一課時的美術課時模式,將兩周的美術課時合并,這樣,學校課程表就會出現隔周一次雙節連堂美術課,這種課時方式不但能保證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具體落實,而且能適應新課改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新課改所規定的授課內容大體都要經過背景知識的收集和探索、具體內容的落實和體驗、知識的吸收、融會和擴展等幾個階段,這種過程在以往每周四十分鐘的課時模式下是很難達到的,而且一個課業內容的學時如果過于分散,也會造成知識的不連貫性和學生探究積極性的降溫。

“課時整合”的這種 教學模式雖然從表面上看拉長了美術課的間隔時間,但是這種方式恰恰為學生收集材料、體驗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同時也有利于學習小組的形成和鞏固,還有利于個體和集體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并且,這種課時模式不但不會讓學生感到美術課空周的失落,而且還能讓學生始終貫穿在美術學習的情境中并在探究課題任務的氛圍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美術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落實,從而真正達到理想的美育的效果。

如:初二16冊第三單元《點與線的魅力》課時整合的長期作業:如圖:(學生作業)

2、師源共享

二課活動最大的亮點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二課內容,沒有級組、班級、老師的任何限制。同時,對自己從未涉獵的知識也可以很好的去了解和學習,這樣的二課活動,可以讓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美術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同時,美育效果也會更理想。但是,我們現在的課堂模式是級組負責制,即一個美術老師負責一個級組的美術教學工作,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取美術知識的途徑受到了限制,美術老師的專長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和利用。而“師源共享”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師源共享”是指打破原來的級組負責制,根據美術教師的專長并結合教材內容編排教師任課表,在考慮課時負擔均衡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對師源進行優化配置,各級組的美術課教學由多名美術教師穿插任教,雖然這種方式未必能達到完全的取長補短,但在課改倡導下能做到校內師源共享,最大限度使現有師源學有專攻、教有所長。對于這種“師源共享”的教學模式還有待實踐。

三、符合時令的校本課程

“時令”美術是指:以四季更替為時間軸,從社會時事、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學生身心發展、傳統節慶假日等方面展開研究。挖掘其中的“不僅新鮮而且營養價值高”的“時令”美術資源。”

1、反映校園文化、傳統與現代節慶假日的“時令”課程。

比如孝道文化、藝術節、校慶都可以成為課程內容。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設計美術字、設計板報、設計校徽等,這些都是學生親身經歷的真切事件,表現起來也會得心應手。經常讓學生關注校園的特色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如圖:(學生作業)

2、反映社會時事的“時令“課程

關注當前國家時事、社會熱點的“時令”課程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如:環保日、地球日、奧運會、5.12大地震、世博會……還有反映“未來城市”、“新型社區”等的科幻繪畫。如圖:(學生作業)

3、反映學生心理,關注學生成長的“時令”課程。

美術課程,也要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要迎合學生青春期發育的審美心理要求,同時,在開學初、考試前后,學生情緒浮動比較大的階段,都要有這樣的校本課程出現。比如:《用畫寫心情》,如圖:(學生作業)

四、在實踐中的反思

有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也是學校迎接新的十年的挑戰的一種自覺行為,是學校充分發揮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建設。

在幾年的校本課程實踐中,當看到其他學校其他老師成功的例子時,我頗受鼓舞。為什么我們的美術校本課程還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呢?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需要全員參與,針對課題要求,認真備課、說課、上課、評課,還要充分發揮專業人士的引領作用,重視骨干教師的指導作用,不斷積累校本研修的經驗。

當然,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還應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符合當地學生的成長特點,著手對當地進行美術校本課程資源調查,然后設計相應的教學設計,所編的課程和教材都要進課堂進行教學實踐,反復修改,不斷完善,才能開發出合適的美術校本課程。另外,建立完善的美術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也是完善美術校本課程的重要舉措。

時代在進步,校本課程的內容也要結合時代特點,和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教育變革緊密結合。以上的課堂小實踐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校本教研實踐體驗,如果要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要讓我們的校本課程更精彩,讓我們的美術課堂更有魅力,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李宗樂 陳實 邱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11-1

上一篇: 高職英語論文 下一篇: 金融審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色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 亚洲日本欧美视频网站 | 午夜国产免费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 日韩艳情国产在线观看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