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5: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七年級數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創造思維的培養 創造靈感的激發 創造能力的形成
【正文】數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品質的過程,是學生經歷再創造、體驗再創造的過程。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習煥發創造的活力呢?
一、 動手“做數學”,體驗創造的樂趣
“ 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經歷困惑,自主進行舊知檢索,新知探索的過程,學生不僅能觸發思維的靈感,而且能夠感受到數學創造的樂趣。因而“做數學”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方式。教學時,教師應相信學生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為他們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把要學的數學知識創造出來。如在教七年級數學“幾何體”部分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尋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幾何體并拿到課堂上來。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就開始對幾何體圖像有了感性認識。當學生尋找,制作的東西成為課堂上的教具時,學生興趣高漲,教學效果遠比教師拿來現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體表面展開”這一問題,答案有多種可能性,因此,我們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并用“寇名權”的方式激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課堂上學習積極主動,興趣盎然,無形中營造了一個活潑熱烈、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氛圍,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放性課題探究,營造創造氛圍
在開放性課題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思考、探究和交流的過程。如講“水位變化”這一節時,在引導學生探討完例題后,可以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去尋找與例題相似的數據處理問題,像股票的漲跌,潛艇的沉浮等。由學生自行設計的數據表格,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給出評價,做成一個小型的數學報告或數學論文。通過這種開放性課題的探究,學生既提高了數學語言的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能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沒有對常規問題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問題的挑戰,第一步,就是提出問題。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因此,我們可以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更多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考,逐步使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觀點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并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初步掌握建立數學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講到“可能性”這一節時,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彩票中獎率進行研究,比較各種形式的彩票中獎率的高低。
三、運用多種思維,激發創造靈感
從思維活動的過程來看,創新能力作為一種復雜的高層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種認識能力、多種思維方式共同的結果。它不僅需要聚合思維,也需要發散思維;不僅需要分析思考,也需要直覺思維;不僅需要抽象思維,也需要形象思維。它還離不開奔放的想象力。教學中應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思維,從而激發創造靈感。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培養。如在教學中,對于某一概念或性質不要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觀察啟發學生猜測,直觀想像,充分發揮學生的直覺思維。然后加以理論或驗證。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從而誘發和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當然在學生的直觀猜測中,很可能出現錯誤,甚至于結論恰恰相反,但不需要批評、挖苦學生、要給以鼓勵,要對正確的地方給以肯定。支持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探索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充分發揮直覺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造思維的目的。如在講“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要讓學生畫圖,直觀想象,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任意兩邊之差與第三邊的大小關系。這樣學生首先通過直觀猜測出結論,再通過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培養。在教學中經常要學習一些抽象概念、定理、公式,如直接給出這些概念讓學生死記,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的理論,這樣不僅使學生能獲得知識,同時學生的能力也獲得了發展。如在“有理數乘方”的教學中,有“冪的變化速度要比和、差、積、商的變化速度都快”這一抽象結論,通過疊紙,折紙的次數與折后的紙的厚度的計算,使學生抽象出冪的變化速度特別快。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再次,要對學生進行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對于一些概念、公式、法則的教學,如果都從正面教學如從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往往對學生的思維形成了定勢和束縛,在處理問題上也會出現一定的困難或者麻煩,所以在教學時,要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在處理問題時,“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計算(2a+3b)2-(2a-3b)2 時,若正向計算,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再去括號,合并同類項,計算非常麻煩,若逆向思考,逆用平方差公式計算起來就比較簡便,由此學生體會到按照逆向思維處理問題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
四、形成個性化學習,開發創新潛能
不同的學生由于經驗背景、認知水平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往往導致他們對同一數學現象做出不同的認識、理解與分析,從而表現出數學學習上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不斷鼓勵他們敢于表現自己的個性。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的想象,要訓練他們一題多解的能力,通過課堂上處理一些具體的習題,鼓勵他們只要敢想,都能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由此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得到了很大的鼓勵。
五、培養數學好奇心,養成創新習慣
好奇心是保證人探索未知世界最強大的動力,是創新的萌芽,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是否有對數學的好奇心,是否能以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在讓學生做這樣一道題:“一條直線把一個平面分成兩個部分,三條直線把一個平面分成幾個部分?”時。很多同學都用畫圖的方法找到了答案,這是教師可以提示,要用100條直線可以把一個平面分成幾個部分呢?你還能用畫圖的得出結論嗎?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追根究底的好奇心,就會不斷地去探索、鉆研,由好奇心轉化為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情趣。科學家的發明往往是從對某一事物的好奇心開始的。我們每位同學在學習數學時也要經常提出“假如這樣,會……呢?”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從“磁卡打電話、買彩票、家庭裝修”中學生就會發現很多數學問題。一次次的鼓勵、培養,學生就會漸漸具有對數學事物的好奇心,也會漸漸地養成創新的習
慣。
【參考文獻】
1.王策三:《教學論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課堂不應被簡單地當作學生“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應當成為學生探索與交流數學、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在這個場所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將采用包括動手實踐,以及必要的模仿與記憶在內的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每個學生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思維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盲區”,而“學習部”將集合大家的思維方式,融合大家的解決方法,實現思維上的互補和方法上的拓展。運用“學習部”,不但賦予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時機,而且還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更好地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從而使課堂真正變為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真正讓課堂教學靈活互動,充滿熱情,煥發活力。
一、“學習部”的含義及理論基礎
“學習部”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優、中、差搭配為基本組織形式,以教學中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或策略體系。
其理論基礎是:1.人與人之間積極的合作會產生積極的互動,而競爭通常會產生反向互動,在沒有個人努力與合作的情況下就不會產生互動。2.動機理論。學習動機是借助于人際交往過程產生的,其本質是體現了人際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一種積極的依賴關系,激發動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種“利益的共同體”。“學習部”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學習動機。3.社會學理論。學習者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學習行為及結果,總結或領會他人的學習行為特征,并形成規則。通過對這些規則的重新組織,來形成自己的行為。學生之間的深入合作,會使他們互相學習。基于以上的理論基礎,我校進行了 “學習部”工作的嘗試實踐與研究。
二、“學習部”的合理組建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的知識,教學中只有通過小組間的合作、探索、討論,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才能發現和掌握新的知識,并且獲得成功與快樂的情感體驗。創新需要突破,突破需要合作。于是“學習部”走進了課堂中,它為新課改的課堂注入一股新鮮的空氣,使每個學生都在吸入這股空氣的同時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組建“學習部”
開學初與班主任合作商量,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分為A、B、C三個層次;再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性別、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以4或6人為一組來安排學生的座位,力求異質性和代表性。每個“學習部”包含A層次學生一名、B層次學生2或3名、C層次學生1或2名。同學之間通過互相幫助滿足了自己服務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
(二)優化“學習部”的結構
“學習部”成員的組成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習部”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學習部”的可競爭性。“學習部”的組成一般以4至6人為宜。要實現優化的“學習部”,就要在“學習部”成員上充分考慮到各個學生的成績、人際交往、性別、個性特征等方面的異質性,按一定比例安排優中差(1A;2B;1C或1A;3B;2C)等學生為一個整體,以便學習時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使各個“學習部”成員總體水平基本一致,確保全班展開公平競爭。
(三)規范“學習部”的操作
明確責任分工是開展“學習部”學習不可缺少的要素。“學習部”一旦確定之后,要確定每個成員的職責與分工,可以采取輪換制,如部長、紀錄員、報告員、評判員或監督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擔任(“學習部”中的角色不是永遠固定的,角色可以而且應該經常輪換)。這樣讓“學習部”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個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此增強“學習部”成員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
“學習部”應有明確具體的任務,應有合作的目標,各成員應該明白各自承擔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務,明確分工,責任到人。部長負責組織管理,報告員負責寫學習報告,并代表“學習部”成員向教師進行匯報,評判員負責評判各“學習部”的匯報結果,監督員負責各“學習部”的任務完成情況。各“學習部”成員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發展為一個整合的群體。
三、運用“學習部”,讓數學學習煥發創造的活力
數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品質的過程,是學生經歷再創造、體驗再創造的過程。那么,在有限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學習部”,讓數學學習煥發創造的活力呢?
(一)運用“學習部”動手“做數學”,體驗創造的樂趣
“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經歷困惑,自主進行舊知檢索,新知探索的過程,學生不僅能觸發思維的靈感,而且能夠感受到數學創造的樂趣。因而“做數學”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方式。教學時,教師應相信學生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為他們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把要學的數學知識創造出來。如在教七年級數學“幾何體”部分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尋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幾何體并拿到課堂上來。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就開始對幾何體圖像有了感性認識。當學生尋找,制作的東西成為課堂上的教具時,學生興趣高漲,教學效果遠比教師拿來現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體表面展開”這一問題,答案有多種可能性,因此,我們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權”的方式激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課堂上學習積極主動,興趣盎然,無形中營造了一個活潑熱烈、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氛圍,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運用“學習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放性課題探究,營造創造氛圍
在開放性課題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思考、探究和交流的過程。如講“水位變化”一節時,在引導學生探討完例題后,可以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去尋找與例題相似的數據處理問題,像股票的漲跌,潛艇的沉浮等。由學生自行設計數據表格,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給出評價,做成一個小型的數學報告或數學論文。通過這種開放性課題的探究,學生既提高了數學語言的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又能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沒有對常規問題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問題的挑戰,第一步就是提出問題。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因此,我們可以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更多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考,逐步使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觀點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并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初步掌握建立數學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講到“可能性”這一節時,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彩票中獎率進行研究,比較各種形式的彩票中獎率的高低。
(三)運用“學習部”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激發創造靈感
從思維活動的過程來看,創新能力作為一種復雜的高層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種認識能力、多種思維方式共同的結果。它不僅需要聚合思維,也需要發散思維;不僅需要分析思考,也需要直覺思維;不僅需要抽象思維,也需要形象思維。它還離不開奔放的想象力。教學中應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思維,從而激發創造靈感。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培養。如在教學中,對于某一概念或性質不要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觀察猜測,進行直觀想像,充分發揮學生的直覺思維,然后加以驗證。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從而誘發和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當然在學生的直觀猜測中,很可能出現錯誤,甚至于結論恰恰相反,但不需要批評、挖苦學生,要給以鼓勵,要對正確的地方給以肯定。支持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探索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充分發揮直覺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造思維的目的。如在講“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要讓學生畫圖,直觀想象,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任意兩邊之差與第三邊的大小關系。這樣學生首先通過直觀猜測出結論,再通過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培養。在教學中經常要學習一些抽象概念、定理、公式,如直接給出這些概念讓學生死記,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的理論,這樣不僅使學生能獲得知識,同時學生的能力也獲得了發展。如在“有理數乘方”的教學中,有“冪的變化速度要比和、差、積、商的變化速度都快”這一抽象結論,通過疊紙,折紙的次數與折后的紙的厚度計算,使學生抽象出冪的變化速度特別快這樣的結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再次,要對學生進行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對于一些概念、公式、法則的教學,如果都從正面教學如從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往往對學生的思維形成了定勢和束縛,在處理問題上也會出現一定的困難或者麻煩,所以在教學時,要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在處理問題時,“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計算(2a+3b)2-(2a-3b)2時,若正向計算,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再去括號,合并同類項,計算非常麻煩,若逆向思考,逆用平方差公式計算起來就比較簡便,由此學生體會到按照逆向思維處理問題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
(四)運用“學習部”使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開發創新潛能
不同的學生由于經驗背景、認知水平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往往導致他們對同一數學現象做出不同的認識、理解與分析,從而表現出數學學習上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不斷鼓勵他們敢于表現自己的個性。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的想象,要訓練他們一題多解的能力,通過課堂上處理一些具體的習題,鼓勵他們只要敢想,都能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由此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得到了很大的鼓勵。
【參考文獻】
[1]王策三:《教學論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鐘善基等:《中學教材教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