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4: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基礎數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語言就不會有人的理性思維。讓學生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對數學概念和法規的理解,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與同學進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數學概念的深層次認識。教師在讓學生描述數學概念的時候,一定要規范學生的用語,引導他們用準確、簡潔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在教授“0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先創設情境,向學生出示了五幅圖。第一幅圖,在河里面有4只鴨子;第二幅圖有3只鴨子;第三幅圖有2只鴨子;第四幅圖有1只鴨子;而第五幅圖里面,河里并沒有鴨子。我讓學生看圖說話,由于“畫面”為學生的口頭表達提供了依據,學生依次描述4只鴨子、3只鴨子……最后學生也都能認識到里面沒有鴨子。因為在前面學生對數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所以,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沒有就要用“0”來表示。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讓學生領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義。在教授周長的概念時,我對學生提出了下列問題:“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長?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還有學習周長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長的含義,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勵學生通過查字典來研究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查字典,發現“周”共有7個意思:(1)周圍,圈子。如四周。(2)環繞,繞圈。如周而復始。(3)普遍,全。如眾所周知。此外還有“周到”之義。我讓學生辨析出“周長”之“周”是什么意思,說出各自所認為的含義,并舉出幾個例子。學生經過表述,對“周長”這個概念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比較清晰的圖形輪廓。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指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識圖能力。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于數學題意的理解,對于他們能否正確解題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學習中的閱讀能力培養雖然與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能力培養有著一定的區別,但二者之間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往往側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識圖能力,而對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閱讀能力培養卻很少有人關注。不能很好地閱讀,就不能準確理解題意,相應地,學生的識圖效果也會受到影響。事實上,學生只有在理解了題意的基礎上才會識圖。那么,怎樣準確理解題意呢?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反過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敘述,對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我們熟知的烏鴉喝水的故事,烏鴉開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烏鴉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開始上升,隨著石子的逐漸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斷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滿溢了出來,烏鴉也就喝到水了。這樣一個傳統的經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個數學概念: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是因為瓶中的水位不斷上升,那么為什么水位會上升,是因為石頭占據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間。這個故事可以被引入到體積的教學中,教師借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進行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對體積的含義有更為形象的認識和充分的理解,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用語言文字的形式寫成短文,讓學生通過閱讀短文深入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信息技術課更確切的說是一門“技術”課,而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輕松快樂的學到技術呢?這也正是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所應該探討的一個問題。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樂于發現與探索問題,正是由于初中學生的這些年齡及心理特征,決定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相對來說,信息技術的教學更加靈活、自由,但是,這種靈活與自由并不是漫無目的任學生我行我素,而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有趣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找尋快樂。由于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是愛動,愛問個為什么,愛探究個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上更不能把學生的思維束縛住,信息技術這門課的靈活性也正是學生喜歡這門課的原因所在。喜歡這門課的同時,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呢?這也正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所要追求的效果。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情不感興趣了,是很難讓他做好這件事情的。同樣,信息技術的學習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學習興趣之上。我在講授flash“逐幀動畫”這一節課的時候,首先給學生看了一個小動畫,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來了,開始詢問是如何做出來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動手去做,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做好引導,雖然學生剛一接觸會感覺比較吃力,但是,決不能讓學生喪失信心。既然有了學習興趣,再大的困難也要讓學生想辦法去克服。通過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這種樂趣。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是現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課堂上體現出來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作用的,教師只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而整個結果的呈現卻體現在學生的“學”上。信息技術這門課,更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信息技術課素有“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美譽,所以,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也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復習“圖文的混合編排”這一章的時候,我讓學生為二十年后的自己設計一張名片。此話一出,學生積極性突增,馬上開始動手設計了起來,一節課下來,我看到了學生的作品有公司經理,有房地產老板,有演員,有IT總裁……而設計的版面更是豐富多彩。我設計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復習一下圖像的插入、藝術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編排與修飾。通過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名片,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本節復習課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復習了本章的相關知識點。這就比教師一直強調,學生反復練習效果要好的多,相對來說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這樣的設計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信息技術課的樂趣。而在整節課中,教師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學生的疑問,指出學生所做設計中的不足和建議,當然,僅僅是建議而已,更大的自由性還在于學生自己。通過這一節課,我發現了學生的潛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學生想象力特別豐富,制作的名片相當漂亮,而學生這些能力的挖掘與呈現是其它課程所難以發現的。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自己為自己設計了名片,并在小組內互相做了交流、展示與學習,最后我們評出了“最佳設計獎”、“最佳創意獎”、“最佳人氣獎”、“最佳實用獎”等多個獎項,不僅鼓勵了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并能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規劃。
三鼓勵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
信息技術課更多體現的是一門“技術”,既然是技術,一個問題就有多種方法解決。在講授word中改變字體的時候,學生滔滔不絕,班里一個活潑好動的學生一口氣說出了三種方法:一種是通過“格式”菜單下的“字體”對話框來完成;一種是通過格式工具欄上的相關按鈕來完成;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快捷鍵,選擇“字體”命令。正是由于計算機的靈活性、計算機的特點,才使學生善于探索與研究,一個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來完成,并且可以實現所見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這也正是計算機的神奇之處。條條道路通羅馬,信息技術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讓學生牢記知識點,有利于這門技術課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思索、探究、實驗、證明的基礎上,學生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使這門課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在思考與學習的基礎上,感受到了計算機的強大性與趣味性。
四以形象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練習以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可是,這樣下去,會使信息技術課變得比較枯燥乏味,讓學生失去學習本門課的興趣。如果在講授相關知識點的時候能夠穿一些實際的內容,就比單純的講授知識容易理解,學生也更愿意聽,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講授如何完成文件夾中文件的移動與復制的時候,我以一個實際的問題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學生說:“問大家一個問題: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幾步?”學生一邊笑著,一邊回答我的問題:“打開冰箱門,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門”,學生可能都看過趙本山曾經演的這個小品,所以,回答幾乎是異口同聲。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了,于是,我趕緊引出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然后又問學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進冰箱的步驟,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夾中移動與復制文件的步驟,請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試著做一下!”于是,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開始在小組內探討,如何打開“冰箱門”,如何把“大象”放進去或是拿走……不一會兒,已經有學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轉移,在學生的互相幫助下,大部分的學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務。最后,我只是對本節的知識點做了個總結與強調。看學生本節課學習的高興勁兒,我也體會到了本節課的樂趣。信息技術課本身也是一門很抽象的課程,如果能把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生活中的鮮活例子,就能使學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的樂趣。
五以競爭方式激勵學生學習熱情
信息技術課是初中學生最喜歡的一門課之一,因為學生把信息技術課當成了一種活動課,把微機室當成了活動室,這種放松方式學生固然喜歡,那又如何讓學生在放松的同時學到知識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展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以至于每個同學之間的競爭。在講授photoshop中“圖像的合成”這一節的時候,學生一開始就被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來的,這時候,我充分利用了學生急于求成的這一特點來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給學生以充分的發揮余地,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討論與實驗、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夠在小組內帶動其他的學生,也讓學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競爭激勵制度也不僅僅體現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一種意識,在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競爭激勵、優勝劣態也是必然的趨勢,因此,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也要讓學生意識到如此變化多端的社會,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協作的力量。
總之,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學生應該擁有的一種生活。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作者:范成英 單位: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桐林小學
參考文獻
[1]彭揚.信息技術課中如何進行思想行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學電教,2008(Z1):73-74.
[2]盧蓉.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問題之分析[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4(3):90-91.
1.展示課堂成果,激發學習興趣。展示成果式導入即通過課件展示課堂學習內容的成果,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例如教學制作Word賀卡時,先通過課件展示精美的賀卡讓學生欣賞,然后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看這些賀卡好看嗎?你們也想自己動手做賀卡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Word制作賀卡。”
2.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認識計算機》時,我在課的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計算機有什么作用?計算機有什么特點?你知道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嗎?你想學習計算機嗎?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自己解決問題,掌握本課內容。
3.新舊內容比較引入新課。把前面學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比較,以便顯示出新授內容的優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內容的興趣。如我在教《圖表生成與圖表修飾》時,將文字、表格、圖表三種形式一起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比較,指出各種表的優點、缺點,從而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學科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師把教學內容分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完成每一個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內容,實現教學目標。運用任務驅動法教學,老師教學條理清楚,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很容易讓學生學會內容。我上在Word中插入圖片、藝術字、文本框和自選圖形一課時,就采用的任務驅動法,不是一個個地介紹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將所有內容整合為一張電子賀卡。通過講解賀卡的制作,學生學習要掌握的內容,教學思路就是制作賀卡的全過程,這樣做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層次清楚。根據課的內容及難易程度,將內容分割成不同具體任務讓學生完成,學生就會有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在自己操作、嘗試的過程中,主動探索與尋求幫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了成功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具體內容、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合教學方法,設計一些趣味性、實用性、可行性任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三、根據初中教學水平,宜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
農村初中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參差不齊,如果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發展,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在信息技術課中采用異質分組方法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小組合作與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根據現實,宜精講多練,及時鞏固新知
信息技術課每周只有一節,且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重操作的課程,所以在許多需要操作的課程中,應注重少講多練。教師通過精彩的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后,在精講的基礎上,讓學生多加練習,讓學生在練和互相幫助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其中,導入和新授時間應該壓縮在15分鐘以內,用25分鐘~3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練習。向45分鐘要效率,達到鞏固、熟練和提高的目的。
五、進行多學科整合,讓學生學以致用,體驗成功
要想把知識牢牢記住,就要反復運用。而初中信息技術課每周只有一節,所以要想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必須把所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結合,與學校活動結合,讓學生不再被動學習,而是主動運用所學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學校各項活動,組織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分組創作作品、展示作品、及時鞏固所學內容,同時讓學生取得成就感,體驗團隊協作精神。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生去了解計算機的硬件、軟件結構。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僅憑粉筆和黑板很難講解清楚計算機硬件內部的結構,學生無法清楚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并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卻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多媒體課件或圖片展示,再配上簡明的解說,可以將計算機內部結構清楚地展示出來,增強了視覺效果,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這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1.2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
多媒體教學的主要特點是: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將圖片、音頻、文字、板書、動畫等各種元素結合起來,將知識呈現給學生。比如在講解《大學計算機基礎》Excel電子表格的填充功能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時,可能會使學生一頭霧水,只停留在理解概念的層次上,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四種填充的功能和不同之處。但如果采用多媒體方法,可以將填充的過程以及這四種填充得到的不同結果通過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進行對比,同時再結合教師的現場操作和講解,可以將相關知識點直觀地呈現出來,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
《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的系統以及辦公軟件的基本操作之外,同時它也是一門理論性課程,對于一些文字理論的講解,不僅是教師難以表述清楚,學生更是難以理解掌握。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圖、文、聲、像等豐富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表現出來,可以模擬教學所需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新的教學當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使教師處于主導位置,增強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
1.4重點、難點突出,可以進行分層次教學
在講解計算機如何實現運算過程中,可以通過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描述講解運算過程。如果利用多媒體,可以制作圖、文、聲并茂的課件,可以制作一個動態的運算效果圖。這樣就可以把運算過程清楚地展示出來,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和抽象、形式與邏輯之間的矛盾,可以突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進行分層次教學。
2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不足
2.1多媒體制作過程花費時間過長,消耗精力過大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當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固然能夠將需要展示的效果動態展現出來,但目前用于多媒體制作的軟件很多,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僅要掌握各種軟件的使用方法,同時還得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并且還要收集與上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制作出圖文并茂的課件。在這過程中需要準備的材料很多,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師花費比傳統備課方式多幾倍的時間才能完成。特別是對于有一定年紀的教師,不一定有這個能力和精力,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即使把多媒體課件制作出來了,可能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2.2教師授課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的教學作用
依靠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提高了教學質量。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的一種工具,但只是一種輔助工具,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的教學作用,過多地追求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功能是錯誤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仍舊處于主導作用,整個課堂仍舊由教師來掌控。必要時,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表情言語、肢體動作以及進行現場演示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如果教師僅是面對著電腦屏幕按照課件的內容從頭念到尾,從開始播放到最后,平鋪直敘,沒有抑揚頓挫,沒有任何言語情感,那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起到一個揚聲器的作用,教學形式呆板,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邊操作邊講解的方法,適當時可要求學生到講臺進行操作演示,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
2.3容易改變教師的主導位置,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師生間的互動關系
盡管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先進、科學的教學模式,但我們應該清楚,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還應該教會技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工具,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師生之間將會缺少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被多媒體所取代,教師應該通過必要的言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地系統地掌握知識。只有師生之間存在交流時,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師生間的互動關系能夠激起學生的智慧火花。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現場演示
在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的抽象性是很強的,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演示給學生,可以促進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整合,利用計算機將教學內容加工成文字、圖形、影像資料,通過生動的演示,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講“等腰三角形”時,對于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強,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如果教師利用計算機和幾何畫板中的軟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線、BC邊的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之后用鼠標在屏幕上隨意拖動點A,利用軟件功能,此時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生變化.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直觀地發現存在這樣的點A,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重合.這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演示,學生能夠理解有關概念.同時,在演示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調動起來,教學效果顯著.
1問題提出興趣
(interest)是個體力求探究某種事物,并帶有強烈感彩的認知傾向,與個體好奇心、探求傾向密切相關。興趣又可以分為個人興趣(individualinterest)和情境情緒(situationalinterest),個人興趣可以解釋為個體相對長時間地朝向某一種活動或某一知識領域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興趣,情境興趣是由一種情境的某些方面引起的興趣,它持續的時間較短,對個體的知識、偏好系統產生影響,是一種喚醒狀態的興趣。學習興趣(learninginterest)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力求探索學習內容的具有強烈感彩的認知傾向,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的和最活躍的因素,使學習活動變得積極、主動,并富有成效。研究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普遍認為,無論是個人學習興趣還是情境學習情緒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努力水平、堅持性,因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育、教學過程獲得成功的重要途徑之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于完成某種活動任務的能力信念或自信,是影響個體活動任務完成的一種重要的動機力量.個體的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行為任務的選擇,努力程度與堅持性,影響個體的思維方式和歸因發生,進而影響行為成就。學業自我效能指的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判斷,是對自己能有多大把握對付某種學業挑戰能力的知覺和信念,數學學業自我效能是指學生對于數學學習任務完成的能力判斷。同樣,學業自我效能會廣泛影響學生學業任務的選擇、學習策略的運用和努力程度等,從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
作為調節學習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動機力量,學習興趣與學業自我效能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盡管國內外對于學習興趣、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的關系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對于數學學習興趣、學業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還沒有見到相關的研究,數學學習興趣與學業自我效能的關系,數學學習興趣、學業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績的關系如何還缺乏明確的回答。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學業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績的關系。
2研究方法
2.1被試選取西北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各3個教學班共458名學生為測試對象,其中男生220,女生238,初一學生157名,初二學生152名,初三學生149名。
2.2測f工具數學學習興趣問卷,該問卷共20道題,其中13道正向題,如:“如果數學老師讓我在黑板上做數學題,我會非常高興’,;7道負向題,如:“假如不需要上數學課,我會更樂意來學校上學”。評分采用5點量表,答案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正向題完全同意=5.?完全不同意=1;負向題相反。該問卷主要測量學生課堂、課余數學學習興趣及對數學學習的一般興趣。因素分析抽取3個因子是恰當的,特征值大于1的3個因子的解釋率分別為21.712%,16.228%,13.506%,總解釋率為51.446%.數學學習興趣問卷的3個維度即數學學習興趣由課內數學學習興趣、課外數學學習興趣和一般數學學習興趣構成是恰當的。信度分析表明課內數學學習興趣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0.8701,課外數學學習興趣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x.8535,一般數學學習興趣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0.8498,總問卷的一致性系數二0.8499.
數學學習自我效能問卷,該問卷參考王振宏1[71編制的學業自我效能問卷編制而成,共10道題,其中8道正向題,如:“與其它同學相比,在數學方面,我能夠比他們學得更好一些”;2道負向題,如:“在學習數學中遇到困難時,心里就想:我在數學學習上不行”。評分采用5點量表,答案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正向題完全同意=5?完全不同意=1;負向題相反。該問卷主要測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能力知覺和能力自信。該問卷的一致性系數a=0.9264.
2.3學業成績指標學生的數學成績以學期數學平均成績為指標。
2.4施測過程采用集體施測方式。以班為單位,由主試向學生說明指導語,待他們完全理解答題要求之后在測試問卷上開始作答。在測試過程中,被試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向主試詢問。所有問卷一次完成,測試時間為20分鐘。
2.5數據的統計分析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主要采用的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3研究結果與分析
(1)數學學習興趣、學業自我效能在性別與組別上的差異分析。
以數學學習成績把學生分為高分、中分、低分3組,數學學習成績在85分以上(含85分)為高分組,有148名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在70分(含70分)至85分為中分組,有189名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在70分以下為低分組,有121名學生。分組及性別上的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業自我效能各因子的平均分、標準差及差異檢驗結果見表1:2(性別)x3(組別)方差分析表明,課內數學學習興趣、課外數學學習興趣、一般數學學習興趣、總體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業自我效能的性別主效應與組別主效應顯著,各因子上的性別與組別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事后比較表明,男生的課內數學學習興趣、課外學習興趣、一般學習興趣、總體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業自我效能顯著高于女生;數學學習成績低分組學生在課內數學學習興趣、課外數學學習興趣、一般數學學習興趣、總體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業自我效能方面顯著低于高分與中分組學生。
(2)數學學習興趣、自我效能與數學學習成績的相關分表2的相關分析表明:無論課內數學學習興趣、課外數學學習興趣、一般數學學習興趣、總體數學學習興趣還是數學學業自我效能與數學學習成績呈顯著正相關。其中相關最高的是數學學業自我效能與數學學習成績,相關系數r=0.63.
(3)數學學習興趣、自我效能與數學學習成績的回歸分析
數學學習興趣及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以數學學習興趣各因子和數學學業自我效能為自變量,以數學學習成績為因變量的多元回歸分析表明,數學學業自我效能(刀x.322,P<0.001)、數學課內學習興趣(刀=0.216,P<0.01)、總體數學興趣(刀=0.213,P<0.01)對數學成績的回歸效應顯著。
4討論與結論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數學成績低分組學生在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學業自我效能各因子上均顯著低于高分組和中分組學生;男生在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自我效能各因子上顯著高于女生:數學學習興趣、學業自我效能和數學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數學學業自我效能和數學學習興趣對數學學業成績回歸效應顯著。這說明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業自我效能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動機力量。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可能有較強的數學學業自我效能感和較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對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往往充滿信心,常能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數學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有較低的數學學業自我效能感,對于數學學習沒有信心,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所以,缺乏數學學習興趣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能力自信不足是導致初中生數學學業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這一研究結論也發現,與數學學習興趣相比,數學學業自我效能對于數學學業成績具有更大的預期效應,這進一步證明了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觀點,能力與對于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自信即自我效能一樣是影響任務完成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對于數學學習能力充滿自信非常重要,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無論何種形式的考試,考試題目往往難度太大,這樣會造成一部分學生數學考試成績過低,使其失去對數學學習能力的自信,喪失數學學習的興趣,形成習得性無助感,從而導致他們數學學習的失敗。
影響數學學習成績的因素很多,關系也非常復雜,以上只分析了數學學業自我效能、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對于其它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內在變量,如學習策略、成就動機等,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郭德俊,田寶,陳艷玲,等。情緒調節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61(5):115-121.
[2]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RenningerA,HidiS.StudentInterestandAchievement:DevelopmentalIssuesRaisedbyaCaseStudy[A].In:WigfieldA,EcclesJ.DevelopmentofAchievementMotivation[C].SanDiego,CA:AcademicPress,2002.
[4]SchiefeleU.IndividualInterestandLearning----WhatWeKnowandWhatWeDonotKnow[A].In:HoffmannA,KrappKA,Renninger,etal.InterestandLearning[C].Kiel,Germany:InstituteforScienceEducation,1998.
[5]HanduraA.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M].NewYork:Freeman,1997.
[6]EhrmanME.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LearningDifficulties[M].ThousandOaks:SagePubilcations,1996.
[7]王振宏。初中學生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5(1):39-43.
[8]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1):60-64.
[9]何先友。小學生數學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與數學成績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14(1):45-48.
[10]周勇,董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與學生自我監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10(3):30-33.
[11]PajaresF.GenderandPerceivedSelf-efficacyinSelf-regulatedLearning[J].TheoryintoPractice,2002,41(2):116-125.
1.1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開拓階段
1978—1987年,通過在很短時間內的思想調整后,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邁進了新的開拓時期,不僅理論基礎多元化,而且研究方法、結構體系、研究內容等也都有所拓展。(1)理論基礎多元化。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圖書館學的不斷發展,圖書館學理論基礎研究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歐美西方各國圖書館學理論的大量引進借鑒(如系統交流論、波普爾世界三理論、社會認識論、知識基礎論等),我國的圖書館學理論基礎也形成了層次體系論、知識論、知識組織論、學科群體論、情報交流論、知識交流論等多種觀點,由單一論轉變為多元論,圖書館學理論基礎的研究范圍被極大地拓寬。(2)研究方法體系化。20世紀80年代,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另一重大進展是初步構建了體系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從傳統轉變為現代。20世紀80年代之前,主要采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圖書館學進行研究,如數據統計、觀察、歷史、調查研究、定性分析等;80年代以后,圖書館學的研究引進和采用了許多新的研究方法,并探索挖掘了專門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我國的研究方法論體系,如一般方法和專門方法相結合。(3)結構體系逐漸完善。我國圖書館學不僅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結構體系,而且具有清晰的知識層次,如知識元素、學科分支、門類結構等。其中,每個知識元素又涵蓋了規律、概念、范疇、原理等;每個學科分支與門類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組成了非常完善的結構體系。(4)研究內容趨于多樣。研究人員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勇于開拓,滿懷熱情地開展對圖書館學理論各項研究,帶來了豐富多樣的研究內容,比如常見的圖書館學方法論及圖書館未來等研究內容,都是這個時期開拓的新研究領域。
1.2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穩步前進階段
1987年至今,圖書館學研究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極度繁榮,發展至今已趨于平穩,新的研究成果較少,價值取向有所轉變,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1)新的研究成果較少。這個時期,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出版的文章大都是綜述、書評或專題評述,缺少對理論研究深層次問題探索與系統總結的文章,更別說相關的論著。(2)價值取向有所轉變。更多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人員轉向對市場經濟與圖書館學、信息技術與圖書館學的研究,研究模式脫離了教學型學科實際情況。(3)研究環境更加現代化。在現代化的研究環境中,特別是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及電腦儲存技術的不斷影響和帶動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人員將研究熱點轉到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館及信息技術與圖書館之間的關系方面,研究環境更加現代化。(4)研究視點更加實際。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大范圍應用,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從圖書館學研究客體的信息本質和文化本質兩個角度重新構建了圖書館學理論這個體系,系統總結了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在當前社會大背景下的發展策略,力求圖書館學理論能夠解決實踐中產生的問題。(5)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當前社會背景下的圖書館學研究領域已被進一步拓寬,不再是僅僅局限于圖書館的研究,還包括了信息、管理、科學知識等很多的領域。
2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及觀點
2.1研究對象
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進行圖書館學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在我國,由于研究人員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時存在著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以出現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形成了“規律說”和“交流說”兩種研究方向,發展過程經歷了哲學方面的全面改變。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圖書館學研究人員抱著很大的熱情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激烈討論,先后產生了相關學者提出的文獻交流、知識交流、情報交流和知識學等諸多見解。圖書館通過“交流說”與社會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機地融合了圖書館與社會交流活動,圖書館學的研究范圍不斷拓展,理論內容不斷深化。
2.2結構體系
科學研究對象的集中反映與具體表現是學科結構體系。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主要課題就是圖書館學的結構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圖書館學領域引入了系統的科學理論,結構體系成為研究的熱點。如有的學者將圖書館學劃分成技術圖書館學、理論圖書館學與應用圖書館學3部分。與普通圖書館學相對應的是技術圖書館學與理論圖書館學,與專門圖書館學相對應的是應用圖書館學。有的學者依據圖書館事業角度,在橫向和縱向上對圖書館學進行了劃分,國際圖書館學、圖書館數學、比較圖書館學是在橫向上的劃分結果;圖書館協作學和管理學、高校圖書館學、公共圖書館學是在縱向上的劃分結果。還有的學者從圖書館學范疇出發,將圖書館學當做一個線性的、層次不同的網狀結構。比如:圖書館學思想史、研究、教育是圖書館學緒論的3個主要部分;圖書館的結構、變化、性質、資源共享和職能是圖書館認識的5個主要部分;社會領域與圖書館的矛盾、用和藏的矛盾是圖書館的2個主要矛盾;文化變化發展規律、讀者規律是圖書館規律的2個主要規律等。
2.3學科性質
改革開放后,我國不斷完善了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應用科學、綜合性科學、管理科學等4種代表性的看法相繼出現,社會科學和綜合性科學是其中的主要觀點。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圖書館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有的研究人員則認為圖書館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屬于應用科學,又屬于社會學科,是應用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三者之間的結合與滲透;還有人提出圖書館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數學等這些學科交叉存在于其研究的內容中;同時,依據圖書館學的學科交叉性質,有研究人員指出圖書館學是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學。只有確定好研究對象的性質,才能將學科性質確定。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劃分依據是研究對象所存在范圍;應用科學與基礎科學劃分的依據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邊緣學科、橫斷學科與交叉學科的劃分依據是學科間的關系。研究方法改變不了學科性質,但對學科性質具有反作用。只要研究對象的本質沒有改變,就不會導致學科性質的改變。
2.4方法論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的研究方法成為我國圖書館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實現了初步的構建。由于思想觀念在這個社會發展階段得到了很大的轉變,所以大量的研究人員開展了對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研究與探索,形成了不同學說。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有學者將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概括為4方面:一是課題研究的方法得到了篩選;二是研究信息大都采用試驗、觀察、數據統計、調查等多種方法來獲取;三是采用比較、分類、分析、類比、綜合等科學抽象與邏輯思維方法;四是采用綜合方法對圖書館學開展研究和探索,大體上采用了哲學方法、系統方法論、信息方法、移植方法、控制論方法等。當前,在圖書館學研究中,采用較多的是數學方法、系統工程方法和實驗方法。數學方法促進了圖書館學研究中的定量分析;系統工程方法為深入探究圖書館學實踐活動的規律提供了技術手段。時展到現在,在圖書館學領域圖書館學有無專門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判斷標準等觀點還沒有完全統一。有很多研究人員的觀點是,既然圖書館學以獨立學科的形式存在著,研究方法就必然是一個專門的圖書館學方法,因此,構建專門的研究方法就成為方法論探究的關鍵核心,對專門方法進行研究時要結合哲學方法等。
2.5理論基礎
圖書館學理論基礎是圖書館學這一學科的基石,對方法論和學科的觀點進行著指導,有很多研究人員對之開展了許許多多的探索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學者將“波普爾世界三”理論引入我國的圖書館學理論,得到了許多人的贊成,但同時也存在反對的聲音;接著,我國的研究人員提出了情報交流是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不久又有學者提出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應是知識交流。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觀點是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是一個學科群。但對這個觀點,還存在不一致,有的學者將這個學科群概括為一個綜合群體,主要包括了哲學、數學、信息科學、社會學、管理科學、傳播學、心理學等這么多學科,應把上述的各個學科都當做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有的學者認為這個學科群有層次方面的不同,稱為層次體系,理論基礎的第一層次是哲學,第二、第三層次分別是列寧關于圖書館學的思想、信息論;還有其他學者將哲學當做理論基礎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知識學、社會學、文化學說、傳播學、信息科學,類現象學說是第三層次。
二、介紹學科的發展簡史
“如果我們想要預測數學的未來,那么適當的途徑是研究這門學科的歷史和現狀”(亨利•龐加萊).近年來,在我國的數學教育改革中,人們越來越重視數學史知識在數學教育中的價值和應用.介紹該門學科的歷史從淺的層次上看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深的層次上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該門學科的研究問題、學科特點及發展趨勢。該節課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數論學科的發展歷史及分類,以發展的眼光看初等數論是如何形成、產生和發展的。在此既從古代人們對數論問題的零星、瑣碎的研究,明確數論問題的解決和研究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又要介紹高斯在數論的學科化、系統化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包括其劃時代的著作《算術探討》在完成之初被法國科學院拒絕出版的軼事也有其積極的教育價值。而正如前面回答“為什么學習初等數論”時給出的第六個答案所講的,數論學科的現展已經使得該門學科不再僅僅是思維的體操,更慢慢成為一門有著廣泛應用的學科。
三、明確學科研究對象及特點
一門學科總有其核心的研究對象或問題。在第一堂課上,即使學生難以一下子完全理解,教師也應該明確指出該門學科研究的核心問題。所以該節課第三個要講授的內容是數論的研究對象及學科特點。第一,要幫助學生明確該門課程的研究對象是整數,其最核心的概念是整除。初等數論的知識體系其實都是圍繞整數和整除展開的。第二,數論是一門蓬勃發展的學科,它內部產生的大量問題促進了數論學科的快速發展。加拿大數論專家RichardK。Guy教授曾編寫了一本《數論中未解決的問題》一書,該書在1981年首次出版時大約有150頁,而1994年第二次再版時,將第一次出版后已解決了的問題刪去,又將隨后提出的新數論問題加入,這樣一來,第二版書的頁碼增加到280頁。第三點要著重說明的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數學家在數論研究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特點的認識,教師可以列舉介紹一些簡單而典型的學科問題。高斯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論是皇后戴的皇冠”,而一些精彩有趣的數論問題則被喻為是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發光。通過簡單介紹費馬大定理尤其是A•懷爾斯的工作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家解答數學問題的艱辛,以及數學家在證明費馬大定理上所做的各種嘗試和提出的理論,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問題的研究對數學發展的極大促進作用。或許某個理論并沒有解決它想要解決的問題,但可以在其它方面找到應用,正如費馬大定理被喻為“生下金蛋的母雞”一樣;通過介紹哥德巴赫猜想及其證明原理幫助學生了解陳景潤證明的“1+2”的含義,消除誤解;通過介紹完全數、親和數問題,幫助學生感受數學問題里蘊含的理與美。以上所有問題可以再次讓學生體會數論問題的特點:題目本身簡單易懂、富有趣味,許多數論難題甚至連小學生都能明白題意,可是要真正證明它,卻可能需要數學家長時間的研究和解決。
四、幫助學生明確不足
一門學科或許是有趣的、有意義的,但是如果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現在的不足,則對于后面的主動學習無疑是有利的。該節課介紹的第四個內容是數學競賽大綱中涉及的數論問題及要求。通過介紹數學競賽大綱中涉及的數論內容,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知識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通過請學生嘗試思考解決一些中小學的典型數論競賽題,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在問題思考和解決上能力的不足,給本門課程的學習創造一個憤悱的狀態。
教學信息堆積即為無結構式課堂教學,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環節中,教師面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處理通常會歷經兩個主要教學階段,第一個教學階段就是對相關信息進行具體整合與確認,而后才是深度知識處理與知識優化.第二個主要課堂教學階段則為課堂教學設計核心和課堂教學設計重點,在此階段,無序化教學狀況和無結構教學狀況時有發生.信息堆積手段較為常用,但卻毫無實際利用價值可言.
2.實現有效且正規的文本理解
較為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進行具體課堂設計之前要讀懂教材,明確教材中所承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意圖,在此基礎上再對教學文本進行理解.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更應注重學生主體性回歸.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教材表層概念和表層信息,以真實問題為課堂教學設計背景,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直觀感受能力,以此為前提進行深度轉化思想教學,逐步推出后續公式,最后再逐一講解轉化思想的多方用法.綜上所述,此種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流程可以歸納為:直觀感受理性探究歸納概括發散思考.
二、有效摒棄靜態數學知識梳理,使得數學動態思維模式貫穿整個課堂設計過程
1.靜態知識梳理的不足及缺點
教材知識為靜態,部分數學教師以此為教學基礎,在進行基礎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時只是簡單進行知識梳理,自認為捋清知識主線就算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數學教學思維的養成至關重要,如若以此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學生智力和學生思維均不會得到全面提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例如,在“有理數的加法”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直接給出法則,用較多的時間(30分鐘以上)組織學生練習,以求熟練地掌握法則.這種教學的重點偏重于讓學生通過練習,熟悉法則的應用,此種教法近期效果較好.但是削弱了得出結論的“過程”,失去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能力的一次機會.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不應單純注重靜態數學知識梳理,還要密切關注學生學習思維發展.
2.使得數學動態思維模式貫穿整個課堂設計過程
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針對某一課時進行數學問題情境具體設置,逐步引導學生.要想使學生獲得良好課堂收益,學習思維發展和學習思維養成尤為重要,學生思維發展會被分隔成幾個階段,但若不經過輔助學習思維引導和培訓,其并不會得到順利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學生自身思維習慣培養和學生自身能力培養等,時刻關注動態活動發展狀況和歷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且能及時和教師、學生溝通,并予以解決.
三、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視學生為教學主體
1.將學生作為教學工具的主要缺點
教學中學生被工具化現象較為嚴重.在教師眼里,學生只是他們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工具.部分教師自認為,課堂教學只要講解的通順、具有邏輯性即可,學生和教材都在可控范圍內.上述教學設計觀點有悖常理,視學生為教學工具學生主體性位置被忽略,更不會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恢復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一)初中美術學科的特點
美術是一門藝術造型學科,也是視覺感官藝術。美術教學都是以具體的感官形象為原型,形象的視覺效果直接影響美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美術課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能夠陶冶學生情感,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于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作用,近年來,美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初級中學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具有開放性、全面性等特點,特別是網絡的發展。網絡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首先,網絡的資料是動態的,網絡上的資料始終處于更新狀態。它總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學習素材。其次,網絡資料是豐富多彩的,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選擇空間。再次,網絡資料是形象生動的,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信息技術應用于美術學科教學中,將課堂教學引向互聯網,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三)學生的感官需求
美術是具有審美藝術的視覺形象。美術作品需要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美術教學必須將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作為教具,為學生提供感官刺激,讓學生產生審美體驗。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將那些價值昂貴的藝術品展示出來,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驟和作品效果,這樣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遠高于教師的講解。網絡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信息,將枯燥抽象的美術審美教育變得生動有趣,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優化了學習過程。
二、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可以實現教學統計和教學實施等各個教學活動的信息技術化。
(一)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美術教學設計
1.美術學科是直觀性、形象性強的學科。在美術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利用網絡搜集教學所需要素材,為教學設計提供資料。這是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整合的基礎。通過網絡查找素材,上網搜集素材,以獲取大量的教學數據,使教學設計更加生動有趣,豐富多彩。課前資料準備充分,為美術教學實施提供良好的平臺。
2.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個體行為、所有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內容的分析理解因個體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強教師間的合作備課,交流教學心得可以開闊教師的設計思路,開發教師的思維;可以修正傳統意義上的認識誤區,有利于美術教學開展;可以為教師間的交流研討提供技術支持,使教學活動具有互動性與開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的實施過程
1.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師創設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優化教學內容,加強美術學科的藝術感染力。利用信息技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創設課堂情境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為美術教學活動實施提供條件。例如,對美術流派通過動畫片和視頻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術可以將復雜的美術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自行學習美術知識,讓學生在合作、交互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為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提供幫助。
3.美術教學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創作表達自己思想的舞臺和空間。比如,計算機美術作品創作,通過計算機進行繪畫創作,它打破了傳統意義的美術作品創作的局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創作美術作品的優點,創作出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從而體現出藝術品的創意。通過計算機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深度與廣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