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四大職能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3 09:44: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管理學四大職能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管理學四大職能論文

篇(1)

管理學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公共事業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必修課程,其性質屬于專業基礎課。講授良好的管理學課程對學生后續其他課程的學習和自身素質的培養有莫大幫助。筆者通過對自身教學方法和過程的反思及總結,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管理學教學進行了探索:

一、規范課程標準,合理安排課程內容

1.管理學基礎概念的講述。在這個層面上,主要要向學生介紹管理活動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管理對象和環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學生簡單介紹管理的基本職能和管理的社會責任,此部分課程目的有三個: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管理活動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認識到管理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三是認識到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個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發展的講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對我們的后續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個部分的講述是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形成的源遠流長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這個層面的教學上,應該按照管理理論從萌芽開始,發展到古典管理理論再到現代管理理論的時間發展脈絡進行,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理論的形成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分不開的,管理理論沒有過時和現代之說,只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之說。

3.管理職能的講述。在這個階段,重點要向學生講授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體方法,同時要向學生闡述四大職能之間的關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在講課過程中將四大職能分開造成學生各個職能是割裂開來的錯覺,要始終在課程中灌輸管理學各個職能是一個系統的觀念,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總體和部分的哲學觀。

將課程的標準規范起來,按照合理的順序安排好管理學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幾塊內容,可以有效避免學科知識無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深度把握管理學課程特點,做到有的放矢

1.根據管理學通俗性的特點實行疑問——自學——老師解惑授課過程。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即使他們還沒有真正學習到管理的知識,但他們管理有自己的認識(雖然有一部分是錯誤的)。他們通過自己班級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經開始對管理有了較高的興趣,渴望通過學習掌握實用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來處理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問題。認識到學生的特點和對管理學的認識,就可在課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個他們本以為是正確的但實際卻是錯誤的觀點引發他們的思考,讓他們在課本中自己先尋找答案后,在課堂上進行深刻的剖析和闡述,讓學生通過疑問——自學——老師解惑這樣的過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學習。

2.根據管理學抽象性特點實行提前預防授課方法。許多學生在學習管理學之前會以為管理學案例豐富,應是一門有意思的課程。而管理學由于其自身的科學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加之管理無定法,這就造成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給出學生標準答案的現象。但是因為學生心理準備不足,一旦面對抽象的東西就會降低對管理學的興趣,開始懷疑學習管理的必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學生心理的變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識前提前給學生打好預防針,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管理學面對實踐時千變萬化,才使管理學充滿了魅力,而找到萬象中的頭緒正是每個管理學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發現,提前預防授課方法會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正確使用案例教學法

作為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意義的學科,引進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因為案例常常來自于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有加強的真實感,另外案例分析中總是充滿著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在這種高度仿真的環境中,學生更容易站在一個社會人的角度來分析和考慮問題,加之在案例分析時學生從被動接受的環境中轉化到主動參與的情境中來,這對其綜合分析能力和學科興趣的培養都很有益處。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確的使用案例,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案例的選擇要緊扣課堂內容。管理學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緊扣課堂內容的案例卻很難。授課教師不能因為案例不好尋找就選擇一個貼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尋找生動有趣的案例,因為偏離了教學目標的案例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案例的選擇是一項艱苦的過程,授課教師要認真做好準備,從大量的案例中精選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體現管理規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尋找到的案例比較枯燥,教師可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或視頻等的形式展現案例來增加趣味性。總之,案例的選擇是一項繁重但是有意義的工作,授課教師在選擇案例時一定要堅持緊扣課堂內容的原則,然后輔助多種教學手段。

2.授課教師要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組織準備工作。良好的組織準備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首先充分考慮在課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情況;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調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遠站在幕后,但課堂討論的氛圍卻一直在自己無形的控制之中。既充當教練,又是導演;既是顧問、又是聯絡員。當學生出現偏離案例分析目的情況時,應巧妙的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思維道路上來;在學生們觀點獨特、思維開闊的時候,又要無形中將這個氛圍帶到一個新的。總之,教師時刻不能忘記案例討論的根本目的,通過自己合理的組織安排引導學生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

3.注重案例討論后的總結和評價。總結和評價是一個案例討論畫龍點睛的地方,有了這個步驟,整個案例分析的目的才會更清楚,學生才會學到更多東西。案例分析總結可采用小組報告的形式,先讓學生通過內部討論形成小組意見,然后由各個小組相互比較對方的總結報告,給出學生自己的評價,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結果重新思考,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也頗有益處。最后,由授課教師根據案例分析的過程觀察和結果分析進行最終評價。在最終評價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同時,要對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見,最后,要進一步強化案例所要傳達的信息,使學生切實認識到案例分析對課堂學習的作用。

四、根據學生特點合理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現在的學生普遍喜歡一種“嬉皮”文化,他們熱愛搞笑,但是希望這種搞笑的形式中蘊涵有某種社會現象。而筆者也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課件講授的話,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10-15分鐘,但是,如果能在課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圖片的話,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會延長;而如果能在課件中插入跟課程相關的短小的動畫或視頻的話,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會延長更多。所以筆者認為授課教師如搜集到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短小的動畫或搞笑視頻,并將其融入到課程的講述中,使學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時對視頻反應的內容進行思考,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五、注重培養學生的悟性

筆者對“悟”的理解是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一個有悟性的學生會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融入到課程知識中去,獲得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且在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或者情況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就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關鍵。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悟性比正確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與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識的多少決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決定的。”在管理學的學習中同樣如此,一個有悟性的學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東西。

悟性是可以在課堂上培養的,這需要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來發展學生的右腦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在課堂上壓力提問形成的,因為壓力情景并不利于學生悟性的培養。筆者認為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自由的環境中提出一些開放性而非結構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線性思維習慣向右腦及逆向思考習慣方面轉化。起初這種教學方法對習慣規律性教育的學生可能會比較難,但是,一個優秀的管理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悟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難就退縮,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并時刻謹記培養學生的悟性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就不會因為短期沒有成果就放棄這方面的努力。筆者也相信,經過每個老師的努力,我們定能培養出一批有思想有見地的優秀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篇(2)

一、構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管理學課程內容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等財經院校人才培養已直接面向生產經營企業,而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生源狀況,為管理學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戰。結合本校專業實際對管理學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及手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優化設計教學內容 

管理學課程是管理類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把不同專業對管理學基礎知識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原理與方法傳授給學生,加強通用基礎知識教育,解決不同專業對基礎知識的不同要求作為重點。 

課程圍繞學生專業思想、專業通用基礎知識教育做好管理學課程內容設計。針對各經濟類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從精簡課程內容、突出核心重點和難點、避免內容重復的原則出發,把與專業課相關的內容整合到專業課程當中,科學界定管理學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明確分工,使之與后續專業課程內容緊密銜,構建起管理學課程內容的系統化體系。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理論講解和案例教學,運用實例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對管理學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并系統了解和掌握管理理論的發展歷史;了解、學好管理學,在現實生活中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以及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統籌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的基礎。提高對管理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習的興趣,為后續專業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重點對計劃與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體方法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講授,使學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和方法。 

2.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大信息量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講授中要學生掌握管理學的原理,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形成良好的管理思維模式,教師就要經常深入企業參加生產實踐,了解和收集具體的管理案例,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是做好管理學課程優秀教材選用。二是采用數字化更新管理學的課程內容。本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原則, 把更新管理學教學文件與多種媒體形式進行整合,形成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 

采用靈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典型企業的數據和實例。幾年來,本專業的教師編寫了15萬字的《管理學習題案例集》作為教學的輔助材料。 

3.適時調整課程教學大綱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適時修訂教學大綱,使理論課程內容滿足能力培養需要。以課程論文形式加大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測試。通過論文的寫作,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全院各專業開設專題講座,把最新的管理學理論與發展動態介紹給學生。教學內容改革措施得力,效果顯著。 

二、探索適應管理學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把解決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出發點,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實施案例等教學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素質教育。 

1.案例教學法 

緊密結合我國企業改革和上市公司實際,將管理實踐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整理編寫了《管理學習題案例集》,輔導學生學習。教師將典型案例進行剖析,指導學生分析案例的成功與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同時采用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互動式教學方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啟發討論式教學法 

針對大一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對管理學課程剛剛接觸,對管理知識陌生的實際,結合專業思想教育,重點啟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認知和興趣;了解專業的發展歷史、現狀及未來從事管理工作的前景,結合教學內容、案例分析進行啟發式教學,開展啟發式討論,形成師生互幫互學,教學相長。為培養學生對經濟類專業學習興趣,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知識基礎。 

3.erp沙盤模擬實戰訓練 

依托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結合企業生產運作的全過程,實施ERP沙盤模擬實訓模式,師生團隊合作,以小組形式完成。學生在靈活運用管理學原理,自選方法與路徑完成一套完整的決策方案;教師對各小組進行角色分工、明確規則,并進行沙盤初始化,帶領模擬第一年決策,編制報表。通過企業模擬運行,使學生能在模擬實戰中愉悅地體驗管理者應掌握的技能,強化了實踐能力。通過該項目實訓,使學生領略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了解掌握基礎管理理論與方法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過程,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理論具體分析、解決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綜合素質,激發學習熱情。 

三、建立適應管理學課程改革的考核體系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期末考核采用主觀題和客觀題相結合,以基本理論與應用夠用為度的原則設計考試內容,強化本課程的實踐能力的考核,全面提升學生運用管理學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民辦高校學情分析,本課程的考核體系如下: 

1.課程考核比例 

平時課堂考核占總成績20%,由書面作業、出勤和課堂討論發言加權得出;課后考核占10%,包括實訓報告、企業管理專題調研報告等方面內容;課程期末理論考核占70%,主要包括知識性考核。 

2.考核內容與題型 

考試課程期末考核方式為:理論考試占總成績70%,卷面實行百分制。考試試題覆蓋全課程,其中第1~3部分占30%,第4~7部分占40%,第8~10部分占30%。考試題型原則上可分為填空題、選擇題、解釋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等七種類型;其中客觀題占40%,主觀題占60%。考核為閉卷,筆試,實行教考分離,密封集體評卷,做到公正、客觀,學生成績基本符合正態分布。 這種靈活多樣化的考核方法,能夠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管理學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適應未來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加強管理學課程實施的保障條件建設 

加強管理學課程建設,保障條件建設是持續搞好優秀課程建設的需要。對此,我們在進行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同時,加強了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使教材建設、網絡資源整合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同步進行,從而保證了管理學課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1.收集、歸類、整合管理學網絡課程資源 

一是收集和整合與管理學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資源, 既有學術水平較高的教改論文,又有生動典型的案例,促使學生能在人性化的網絡環境中學到系統的理論知識,又能增加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二是進行管理學課程網站資源庫的建設。管理學課程網站資源庫由課程大綱、媒體教學、案例習題、前沿動態、視頻課堂等五個模塊組成,管理學課程網站設立交互功能,由學習評價、在線答疑、實踐教學三個模塊組成。 

2.通過局域網(校園網)和互聯網等進行教學 

一是通過管理學課程網站,使課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內容和各章節的電子講稿,以及課題組統一制作的PPT講稿得以在網上呈現。二是錄制了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供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三是通過互聯網下載企業的基本狀況,使學生及時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及經濟與政策發展態勢等。 

3.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一是依托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引進當前國際最流行、具有明顯實效的“沙盤模擬實戰訓練”模式。二是積極與社會企業合作辦學,走產學合作道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生產經營企業建立長期的聯系,互利共贏。目前全院已與61家企業簽訂了教學實踐合同,師生在不同的學期到企業進行鍛煉。 

4.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管理學課程建設的核心保障 

幾年來一直鼓勵教師在職攻讀高級學位,組織教師參加教學說課、講課競賽,參與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實踐與基地建設以及科研課題研究;有計劃地組織課程組成員到簽約企業參加管理實踐活動,開展企業咨詢服務等項目,提高其學術水平。教學團隊中,課程組成員在研究方向、教學經歷、學歷結構、年齡階段、職稱層次等方面形成互補。通過團隊學習和研討的方式,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強化了教師自身的團隊意識,從而使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得到了快速和持續提升,形成了濃郁的學術氛圍。同時為建立一支具有豐富管理實踐經驗的“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五、管理學課程建設的反思 

管理學課程內容和方法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還缺乏創新思維。目前,管理學教學模式仍是傳統教學占主導,學生參與性較弱,并且教師過多依賴媒體教學。為了實現管理學教學多層次目標,把教學內容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讓學生積極主動進入深度學習,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知識結構需要提高和優化。此外,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還存在不適應;學校與生產經營企業的聯系還不廣泛,阻礙了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霍彬.<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探討[J].教改研究,2008(10). 

[2]武忠遠,王成,李興開.管理學課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 2008(7). 

[3].管理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討[J].教改研究,2013(4). 

篇(3)

論文摘要:管理思想的發展起源于西方管理學理論,要想系統了解西方管理學原理首先要了解它的理論發展歷程,通過總結基本原理為日后在實際管理活動中進行借鑒與應用做準備。

英國著名的管理史家、教育家、管理學家林德爾厄威克曾說過:“學習管理學,如果不對管理學的歷史以及先驅思想家的工作有所了解,就難以明白管理學的內容、范圍及其發展的趨勢。”

從管理學的歷史發展經過來看,管理的發展都源自西方管理理論,自20世紀以來西方管理理論經歷了從史前積累到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的發展,從近代管理理論到當代管理理論階段的發展歷程。

一、 古典管理理論:

20世紀初誕生的以泰羅、法約爾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西方古典管理理論,因其孕育著重大的價值而不斷被后世所發現。古典管理理論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近現代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其獨特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對當今的知識經濟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泰羅的科學管理的主要包含: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就是提高生產率;為了提高生產率需要挑選和培訓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工作方法;要采用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激勵工人努力工作,實行差別計件制;工人和雇主之間雙方合作;實行職能工長制;管理控制中實行例外原則等。

泰羅將其管理思想運用到實踐中,解決了當時企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勞動生產率的問題,他開創了科學管理的先河,奠定了科學管理的堅實基礎,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管理之父”。

法約爾也是古典管理理論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管理職能、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他提出的五大管理職能思想,為后人認識管理職能和管理過程的一般性框架,為管理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 近代管理理論:

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管理學經歷了向近代管理理論邁進的新階段。此階段的代表成果有巴納德的一般組織管理原理和梅奧的早期人際關系學說。

巴納德在管理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有:

1. 提出了組織論的管理理論,即側重于說明管理的基礎和管理的原理。

2. 提出了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理論:

這是巴納德提出的著名理論。正式組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有意識地加以協調的行為或力的系統。非正式組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無意識地體系化的多種心理因素的系統。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互為條件、相互制約,且相互促進,組織是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統一體。

3. 提出了組織平衡理論:即組織的內部平衡、組織與環境的平衡和組織的動態平衡。

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被當時定義為開辟了行為科學的研究道路。

三、 當代管理理論:

自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管理學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管理理論領域出現了百花爭鳴,百家齊放的繁榮局面。在此階段,管理理論被分為了以下主要理論流派:

1. 管理過程流派:即致力于研究和說明“管理人員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這些工作”,側重說明管理工作實務的理論流派。

2. 管理科學流派:指出管理過程中采用科學方法和數量方法解決問題,測量分析和說明管理中科學、理性的成分和可數量化的側面。信息技術的普為組織管理中介入科學方法成為了可能。

3. 組織管理流派:即通過揭示組織形成、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必然性探討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主要致力于組織過程的研究。巴納德是組織管理理論的奠基人,西蒙等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組織管理的研究內容。現在,組織理論已成為管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4. 行為科學流派:是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側重研究個體需求和行為,團體行為,組織行為和激勵、領導方式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理論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及利克特的領導方式理論等。 轉貼于

二、 對個體的分析:

1. 個體需要與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理論將個體的需要按照先后次序排列成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說明,個體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組織中,當個體的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高層次的需要,而高層次需要對其行為的激勵更為強大、持久。但需注意的是,需要是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受到所處環境條件的制約的,所以人的需要有其局限性。

動機是在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引起和維持著人的行為,并將其導向一定目標的心理機制。動機是引發行為的更為直接的原因和現實動力,它把行為引向能滿足需要的具體對象。在企業中,員工的各種積極或消極行為都受到各種動機的支配而產生的,而運用激勵手段調動員工積極性,通過外部誘因激發動機,就會直接引導員工產生積極的行為。

2. 組織中的學習:

組織層次的學習是組織作為個體組成的集團的學習,是個體學習相互作用的產物。組織中有兩部分知識,一部分是個體的知識儲備,即在組織成員頭腦中保有的知識,包含著與組織有關的和與組織無關的各種知識。另一部分是屬于組織或大家共享的,或一部分個體享有的知識,如組織的制度規章、工作流程、組織結構、組織文化、行為準則等。組織中的知識、信息是需要經常更新的。組織層次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如何促進個體學習,發掘并利用個體知識儲備中有關部分為組織所用的過程。

4. 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和主體性,并驅使采取適當行為的心理力量。組織中每一個體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些個體表現出的就是工作熱情;有些表現出的就是發揮自身的創造力。組織的整體心理能量不是所有個體心理能量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調節和作用的綜合力量。就組織而言,只有個體與組織的價值觀與思想形成統一一體時,才能煥發出個體在組織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調動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管理者要有意識地創造充滿創造力和挑戰性的組織氣氛,調動各方感染力,促進個體煥發其自身的能量為組織所用。

三、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是巴納德的著名理論,它們是組織管理者要管理活動中經常使用的兩種有效工具。在管理者與員工的交往中,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運用是相互并存的。巴納德指出,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是同一組織的兩個側面,它們互為條件,只有在兩者統一的意義上,才能理解組織的本質。正式組織揭示了組織管理過程中科學化、理性化的部分,非正式組織揭示了組織管理過程中難以科學化、非理性化的部分。這說明光運用正式組織是不可行的,因為非正式組織能賦予組織以活力,有助于維持正式組織的凝聚力,有利于促進溝通與維護個人的完整人格,有時非正式組織起著比正式組織更為重要的作用。明確這一點,對于把握管理過程,提高管理藝術和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 組織平衡

組織平衡是組織生存發展和管理職能之間的關鍵,它包含組織內部平衡、組織與環境的平衡和組織動態平衡三方面:

1. 組織內部平衡:

是指組織與個體之間的平衡,即組織提供給個體的可用來滿足其需求、影響其動機的誘因與個體對組織的貢獻之間的平衡。

運用統一標準去衡量個體可以方便組織評價個體的貢獻,但由于個體需求層次及判斷根據的不同,會有礙組織實現內部平衡。所以組織在對個體進行誘因分配時要考慮好方式和方法。有時說服教育和強制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變個體的動機,但在誘因分配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考慮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相互的作用的結果。

2. 組織與環境間的平衡:

指組織與環境的關系中的平衡,也就是說組織并非簡單被動地適應環境,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要想與環境保持平衡就要在環境中承擔實施必要的職能,要確定好合理的組織目標和戰略,以有效地付諸實踐。

3. 組織的動態平衡:

是指組織要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組織的內外因素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組織的動態平衡就是在打破原有平衡基礎上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再建新平衡的周而復始的過程。組織的動態平衡關系到組織的生存發展。實現組織動態平衡問題就是組織處理好穩定與變革的問題,這是所有組織都要面臨的。

五、 管理的觀念

巴納德指出管理作為組織的特殊器官,是一種有意識的協調,以維持集體協作延續發展的行為。

篇(4)

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應用性學科,是人類管理實踐的科學總結\[1\]。在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體系中,管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目前,隨著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管理學這一課程的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職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管理學教學應在“以就業為導向、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理論夠用、實踐為主”教育原則指導下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而傳統的管理學教學方式是很難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因此需要管理學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新。

二、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職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不但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還要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能熟練靈活地運用這些理論與方法,能夠在工作實踐中解決相關問題。但是因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 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在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還是盲目地沿襲本科教育,教學中大量講授國內外的管理學理論,混淆了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差別\[2\],內容上成為了本科管理學教育的“壓縮餅干”。

2.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管理學的教學還是傳統的單純課堂講授,停留在理論知識灌輸的層面,即“填鴨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很難真正理解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學懂學會,更談不運用。并且單一而枯燥的講授模式會嚴重挫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3.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多數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往往是理論的講授多過于實際操作方法介紹和運用,課程的實訓環節很少、甚至沒有。并且很多校企之間的合作無法真正地實現,許多學生在頂崗實習時也只是作為普通工人工作,而無法接受管理技能的訓練。這與“培養優秀的實用型人才”這一高職教育的目標和宗旨嚴重偏離。

4.教學課堂師生互動性差

師生互動性差是目前管理學課堂上一個典型的問題。管理學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被動聽。師生之間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課后實現。這種缺乏互動的課堂一方面不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另一方面枯燥的聽講會喪失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終影響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5.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對于管理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職院校目前還是沿用總結性考核的方式,即期末時采用閉卷筆試考核,且期末考試的成績占總成績的70%或80%,平時成績僅占很少一部分,而對實踐性的考察在總成績里根本得不到反映。這種“一卷定乾坤”的課程考核方式只能檢測學生在特定時間內對知識點的記憶,而不能檢測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改進高職管理學教學的措施

1.明確高職管理學教學目標

高職管理學以既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高職管理學課程設置應以掌握基本管理理論和培養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構建理論與實踐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通過構建以能力為主線的培養方式,實現理論教學與注重技能培養的統一,達到理論與技能的深度融合\[3\]。因此,筆者認為應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把培養學生的搜集、分析信息能力,科學決策能力,目標管理能力,制定計劃能力,組織設計能力,招聘、應聘能力,指揮能力,激勵能力,溝通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等作為高職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目標。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28卷第1期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在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任何單一的教學模式都無法收到完美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將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融合,共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筆者認為管理學課程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嘗試以下幾種互動式教學方式:(1)案例教學法,將典型案例、與行業有關案例和社會熱點案例等進入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地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案例展開探析、討論和總結。(2)游戲教學法,通過游戲加深學生對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并且能夠將所掌握的知識充分運用在管理實踐中。如“舉棍子”的游戲可運用于總結管理職能時讓學生對抽象的四大職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4\]。(3)情景模擬教學法,讓學生在模擬管理情景中扮演不同的崗位角色,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一定任務、掌握特定管理技能、感受管理內涵。這些教學方式在管理學課堂的運用,既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學生通過親身的體會掌握相應的管理技能,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目的。

3.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

實踐教學是學生獲得管理實踐技能的一種有效方法。分小組設立“模擬公司”、組建管理團隊就是實踐教學法的具體運用。例如講到計劃職能時,要求學生小組擬定公司的發展戰略和計劃,講到組織職能時,要求學生小組設計出公司的組織結構、內部職權分配、人員的配備和公司的企業文化等,課程結束時學生對整個的管理職能活動就有了親身的體會。還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請進來”指的是邀請校外專家和管理者到學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讓學生聆聽真實的管理經歷,感受管理的真諦。“走出去”可以是組織學生到校外知名企業進行組織調查、參觀工作現場(生產流程)或者在企業短期的生產實習。

4.改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

既然高職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和培養其實踐能力,那在課程的考核上就不能僅是采用“期末閉卷筆試”,而應建立起與教學目標匹配的多環節、全方位的考核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將管理學課程的考核分為三部分: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和技能成績。平時成績占30%左右,具體包括平時作業、出勤率、課堂提問表現和案例討論等;期末成績占40%左右,可以開卷的方式進行著重考察學生基本理論的掌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是技能測試占30%左右,以小論文或企業實習報告的方式進行。

[參考文獻]

\[1\] 方桂萍.管理學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0.

\[2\] 李鑫.高職院校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時代教育,2014(6):281.

\[3\] 尹文秋.高職院校《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8):187.

\[4\] 華中生,張斌,李四杰.在管理學科教學中游戲教學方式嘗試\[J\].教育與現代化,2004(2):36-39.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Ying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7-0107-02

根據教育部2013年5月的統計數據,2011年的教育統計數據中獨立學院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為542638人,占當年660萬畢業生總數的8.22%,而當年的獨立學院招生人數為746028人,在校生總人數達2674448人。我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都在增加,到2015年高校畢業生已達到了749萬人。在辦學過程中教育部要求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應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短線專業。因此,在這樣一個新知識經濟時代,獨立學院在學生培養上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應重視其通用技能,而管理能力正是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應需而生的一種重要的通用技能。《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都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在教授學生基本管理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管理素質、管理意識和管理技能。如何推進《管理學》的課程教學,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夠讓這些剛入校不久的大學生掌握,并能夠結合實際的運用,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也由此決定了現代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學》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剖析

1.《管理學》教學中的“知識割裂”問題[1]。(1)從教材的內容上來看。一般高校選用的教材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國外的經典管理學著作,第二種是國內的知名度高、有影響力的教材,第三種是學校的自編教材。第一種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較少,主要推薦為參考書。后兩種是主要的選擇,但不論哪一種,教材的主體框架都是從管理學概論、管理的計劃篇、組織篇、領導篇、控制篇等方面進行編著,分別從不同的管理職能角度進行論述,各篇章都論述詳細,但各篇章之間的聯系卻論述甚少,且主要是對前人的理論成果的綜述,而對于現代結合實際的理論演進的研究部分論述卻略顯不足。因此,學生在閱讀教材時,是分別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對他們的相互聯系仍不清楚,沒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學體系,這就妨礙了學生對管理科學的系統理解和綜合運用。(2)從教學的過程上來看。大多數教師在講授《管理學》時,基礎理論的講授占據了教學課時的大部分,在講授時也主要是從管理的基本理論、管理的發展史、管理的四大職能的角度分別進行講授,各篇章都有對應的案例分析,對于管理學的理論性、應用性分析深入、條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間如何關聯,如何更好地體現知識的實踐性卻仍然存在著割裂。

2.《管理學》教學中內容的滯后性問題。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管理學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時俱進不僅體現在管理實踐中,同時也應體現在管理理論上。管理學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在管理學著作的編寫時總是會出現“滯后”的現象,對于現代管理倫理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虛擬組織理論和組織再造理論等管理學上的最新發展的研究及其發展趨勢探析等在管理學著作中鮮有詳述。這一塊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較普遍的管理現象,以前的管理理論不再能夠清楚地解釋相關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前沿性問題進行補充,因此,也對教師在管理學上的知識儲備、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學》教學中實踐性欠缺問題。《管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課堂講授為主,因受學時、場地所限,學生學習后沒有具體實踐環節的安排,也難以加深學生對該課程實踐性的認知。部分高校的沙盤模擬實踐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擬實踐的效果,但形式單一,內容簡單也缺乏系統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管理潛能的充分發揮。

4.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力影響教學效果。目前我國高校管理學教師學術性普遍較強,理論研究造詣也要強于其實際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許多大學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的從業經歷,沒有實際的管理經驗,所進行的實踐教學很多來自于對資料、對知名企業管理活動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傳授管理實踐相關技能,使理論上的研究與實踐真正的結合。對于《管理學》這門應用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教師的個人能力確實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二、《管理學》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

1.重組教材,改革教學方法。(1)對于既定的教材內容,筆者認為授課教師在授課時可重組教學內容,將教材內容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理論篇,一塊是實踐篇。在理論篇中,把《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發展沿革、基本原理等基礎理論進行系統講解,讓學生對什么是管理學在理論上有個基本的認識。在教學之初,可選擇學生身邊的事例(如:剛入校軍訓時以班組方式的嚴格管理,加入學生會組織的遴選過程,一個宿舍為什么要選一位寢室長等),讓學生感受身邊處處都有管理學,用身邊的事學習什么是管理學。一般一門學科的發展史是既重要又枯燥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用案例將早期理論和現代企業管理結合講解讓學生明白理論的傳承性,同時明白早期理論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而演進。課下要求學生研究一所熟悉的企業,分析現實企業管理中理論應用的效力。(2)在課程教學的中,可以運用課堂綜合案例分析,引入最新發生的企業現實案例,讓學生深入其中從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個角度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并掌握各管理知識之間的關聯。同時也請學生把學習、工作中的故事講出來,分析其中管理的作用,通過《管理學》的學習有沒有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3)邀請企業或教育行業的中高層管理者進課堂講學,讓學生與管理人面對面進行交流,讓學生對管理有一個現實的認識。通過對湖北商貿學院2012級國際貿易本科班93名學生的問卷調查(實際收回有效問卷89份)分析得知,教學方法的改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學生的學習要求,難以達到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動手能力等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主題課教學已成為現代《管理學》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方法,也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在互動教學上,還需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在模塊教學上,還需加強各模塊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上明確管理各部分知識間的關聯性。所以說,教學方法的改革對提升教學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補充社會問題探討。現在的《管理學》教材中,現代管理倫理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虛擬組織理論等相關理論的闡述較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專題討論。例如,在每年的315晚會中都會有很多的實際案例,通過視頻教學方式引入課堂,讓學生討論現代企業管理倫理問題,著意培養學生的管理之“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虛擬組織也進入到我們的生活,那么什么樣的組織是虛擬組織?這種組織如何存在?目前我國較大的虛擬組織如阿里巴巴,它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它的管理者是如何對組織實施有效管理的?這些問題是我們生活中的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需要授課教師充分準備、深入分析,讓學生對這些產物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社會的發展有正確的分析。

3.課題教學即“任務驅動法”[2]。課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給出一個與管理有關的命題,讓學生課下進行研究并在課堂進行討論,通過課下自學、課堂討論、教師點評、總結,最后對這一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例如,給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可布置這樣一個命題:“通過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分析,你認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應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上交其研究成果,同時課上請學生闡述其研究成果,其他學生進行點評、補充,教師對學生的研究進行總結、歸納,最后對該命題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理論梳理。另一種是布置情境任務,讓學生分小組完成,在完成的過程中體會該情境中的管理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管理溝通、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完成的結果寫成課題實踐報告,教師對學生的報告進行課堂點評,并對任務中的管理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加深學生對管理知識的認識。因此,在《管理學》課程教學組織上可設計為以下幾個環節(見下圖)。

三、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對《管理學》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及對該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點體會與認識。《管理學》課程教學在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中進行教學改革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只有在不斷的摸索和探討過程中才能逐步加以完善,而對于教學改革中的新思路的具體形式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發現、補充、完善,以尋找出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管理基礎理論與管理技能結合能力的,能促進大學生管理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

篇(6)

作者簡介:紀小軍(1976-),男,河南林州人,鄭州大學管理工程系,講師。(河南鄭州45000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3-0147-02

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規定:“大學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一至二年級為基礎階段,三至四年級為應用提高階段。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的學習任務,達到四級或六級后,都必須修讀應用提高階段的專業英語”。[1]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將“專業英語”定為必修課,規定其教學時數不應少于100學時,并且對學生學習專業英語所應達到的詞匯、閱讀、聽說、寫作、翻譯等各項能力均作了具體的量化規定。

一、高校管理學“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專業英語”教學旨在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把基礎階段學到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應用于所學專業領域,從而完成從語言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可見,“專業英語”教學十分重要。然而,國內高校“專業英語”教學現狀不盡人意,存在著諸多問題。以管理學“專業英語”教學為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管理學“專業英語”課程通常在第五、六學期或第六、七學期開設。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后,多數學生不再熱衷于英語學習。他們認為“專業英語”課程只是“大學英語”的延續,無非是在“大學英語”學習的基礎上,多學了一些專業詞匯而已,教學無外乎是對課文逐字逐句解析、翻譯而已,因此普遍對該課程期望值不高,認為它可有可無。

2.教材缺乏系統性,且內容陳舊

“專業英語”教材應“為課堂教學提供最佳的語言樣本和有系統性、有針對性的語言實踐活動的材料。教材應注意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要處理好知識性與可思性、系統性與靈活性、可接受性與前瞻性、語言典范和時代氣息的關系”。[1]

目前多數高校使用的管理學“專業英語”教材只是從國外報紙、雜志、教材、論著以及會議論文等選取文章,或者是各校教師自編教材,均未按照管理的四大職能,即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分章細述。選用的文章與文章之間在內容上不具關聯性,缺乏管理專業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此外,教材內容陳舊、缺乏更新,在反映管理學科的最新理念與實踐以及專業前沿知識方面存在著缺失。

3.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有:語言分析+翻譯;閱讀+寫作;翻譯+寫作;詞匯講解+翻譯。[2]管理學“專業英語”亦不例外。多數教師在課堂上將講課的重點放在閱讀或者翻譯上,教師照本宣科,或是讓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課文內容,聽說環節近乎為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學到的是“啞巴”式英語,只具備閱讀、翻譯管理類英語文獻的能力,難以在日后實際管理工作中用英文進行口頭交流工作。

此外,課堂上多數教師仍沿襲傳統的“口傳筆授”教學手段,沒有采用課件、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課堂氛圍沉悶,學生極易產生視覺、聽覺疲勞。教學方法的單一和教學手段的落后使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降低,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管理學“專業英語”教學創新方法

1.消除學生對管理學“專業英語”課程的認識誤區

針對多數學生認為“專業英語”課程可有可無的心理,教師在上第一次課時就應向學生指明該課程的定位,使其明確“專業英語”既非單純的語言課,亦非單純的專業課,而是英語語言知識和特定專業知識的有力結合,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該課程“注重學習者的目的,即由于特定行業的需要,學習者需要達到在某些學科內使用英語的能力”。[3]

以管理學“專業英語”為例,它旨在豐富學生的專業詞匯,提高和加深學生對管理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管理專業英文文章閱讀能力,以及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學生能夠用英語熟練地獲取和交流管理專業所需信息,從而有利于學生在與國際接軌的未來管理工作和學習中得心應手地運用相關管理專業知識,有利于其就業前景。學生在充分認識到管理學“專業英語”的重要性后,其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自然會加強。

2.選用原版《管理學》經典教材

鑒于國內高校使用的管理學“專業英語”教材只不過是管理學方面英文文章的簡單匯編、不成體系這一現狀,筆者建議,教師應選用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斯蒂芬?羅賓斯教授和瑪麗?庫爾特教授撰寫的經典管理學教材《管理學》(第9版)。該教材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結構清晰,內容全面,以管理過程為主線,詳細闡述了管理的四大職能。第二,以應用為導向,提供了大量案例,并設計了實用性很強的練習,有助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第三,不斷引入前沿話題,與時俱進,反映最新的管理思想。此外,教材博采眾長,薈萃了眾多管理學者的研究成果,生動的原汁原味的語言使學生受益匪淺。

3.轉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完善教學。與“公共英語”課程不同,“專業英語”更注重專業性,信息量很大。使用傳統的“粉筆+講解”教學手段無法體現“專業英語”上述特點。因此,“專業英語”教師應采用課件、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增加課堂的信息輸出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創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逼真的學習環境中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制作課件時,教師應把握以下原則:

1)課件的實用性。課件上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教材,重點難點突出;條理清晰,具有較好的啟發性、互動性效果;應配備多種形式的翻譯、聽寫、口語練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以《管理學》第三章“Managing in a Global Environment”(全球環境中的管理)為例,為使學生了解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注意各國文化差異的必要性,筆者制作的課件選用了一個長約一分半鐘的視頻――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為耐克公司所做的廣告:“Chamber of Fear”(恐懼斗室)。筆者在課件中開宗明義地列出了三個問題,啟發學生帶著任務觀看視頻:

問題1:Can you identify three scenes in which symbols of China were easily defeated by LeBron James(請找出視頻中“中國象征元素”被輕易擊敗的三個場景)?

問題2:How did varied sides respond to the ad(廣告播出后各相關方如何反應)?

問題3:How did Nike try to eliminate these negative impacts(耐克公司如何消除該廣告產生的負面影響)?

看完視頻后,學生紛紛踴躍地針對這三個問題參與討論并積極發言,課堂的互動效果明顯。

2)課件的簡約性。教師應借助圖、表,配以提綱挈領式的文字說明,以減少每張課件上的文字數量,因為課件上文字過多會非常枯燥,極易使學生疲勞。例如,在第八章“Strategic Management”(戰略管理)中“企業的全球化、本土化戰略”一節中,筆者制作課件時采用了簡單明了的表格形式,使海爾的“三個三分之一”全球化戰略,以及“三位一體”本土化運營模式一覽無余。

3)課件的藝術性。教師應綜合運用音頻、視頻、圖片、動畫等制作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課件應色彩搭配協調,有較好的視覺效果。此外,選用的音頻、視頻、圖片等輔助材料一定要密切結合教學主題。例如,第三章“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Constraints”(組織文化和環境:管理的約束)中,講解“谷歌的企業文化”時,筆者借助從互聯網搜索到的谷歌公司總部會議室、員工工作室、餐廳等圖片向學生展示了谷歌自由暢快、不拘一格的企業文化。第十三章“Manag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管理變革與創新)中,筆者則以“Are You a Boiling Frog?”(你是溫水中的青蛙嗎?)這一生動有趣的動漫取代刻板的說教,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了解企業適時進行變革的必要性。

(2)采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啟發式教學法。教師以實際案例為教學內容,組織、引導學生對案例做深度探討與分析,進而提出各自的見解,做出具體的判斷與決策。案例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如下優點:

1)以“師生互動、教學相輔”取代教師的“一言堂”與“滿堂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信息流向單一的狀況,有效地實現了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2)緊緊圍繞案例組織課堂,將真實的文本引入學習環境,縮小了課堂與社會的差距。真實化、社會化、“在用中學”的課堂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3)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思辨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和中心,學生通過對案例主動思考、深度分析,真正明白了“為什么可這樣做”和“為什么應這樣做”,避免了死記硬背和機械學習,提高了認知、創新思維能力。此外,分析、討論案例時,通過交流互動、溝通協商、團結合作,學生可以不斷完善與他人溝通的藝術,增強說服、聆聽他人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意識。

管理學“專業英語”案例教學基本環節包括:整理案例,分析、討論案例,總結案例。首先,教師精心準備針對性強的案例。教師應選用英文原版的有一定影響力的能夠體現管理學教學目標與授課內容的現實生動的案例。案例應盡可能反映最新的管理思想、技術和方法,而且題材要新穎,文字要有趣味性。其次,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組織、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教師要借助案例“積極發揮中介作用,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支持者”。[4]換言之,教師在整個案例分析、討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從自身角度來剖析案例,對案例作深入思考、辯論、決策,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和中心。教師要注意適時地對學生的發言予以提示、提問、質疑或肯定,使其發言始終圍繞案例主題。最后,案例討論結束后,各小組要用英文以書面報告的形式提交分析結果。教師則要在班上閱讀報告,并進行點評,集思廣益,使每個學生受到啟發。

4.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充分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管理學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作用。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認為,“如果學生不是以焦慮的狀態學習,語言習得的能力就容易提高;相反,如果學生的心情緊張,信心差,焦慮感多的話,則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5]由于管理學“專業英語”信息量大,專業性強,再加上教師基本上采用全英教學,許多學生會對其產生畏懼、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減少消極的語言焦慮,從而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產生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可精選一些相關的管理小故事,在課前用英文給學生講述,或者用中文在多媒體課件中列出故事梗概,鼓勵全體學生閱讀后用英文復述故事,借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課堂講解中,教師應語速適中,語氣平和,多鼓勵,多引導,對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此外,教師還可定期從網上下載反映管理專業前沿知識的英文文章,鼓勵學生課后閱讀;向學生推薦一些管理方面的英文經典著作,拓展其知識面。

三、結束語

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6]而專業英語教學以專業知識為主,強調學生的英語技能訓練和實際應用能力,很好地順應了教學改革的趨勢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不同的院校可根據其具體情況,解決“專業英語”教學現有問題并積極探索教學模式,使“專業英語”教學能夠更好地為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韓萍,朱萬忠,魏紅.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3,(2):24-33.

[3]趙頌梅,丁國鈺.影響高校專業英語學習因素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9,(15):110-111.

篇(7)

請出我們簡歷的主角:

簡歷1(圖1)

基本情況:湯巧,管理學碩士,應聘某高校教務管理崗位。

簡歷2(圖2)

基本情況:唐偉斌,農業管理學碩士,應聘四大會計事務師。

個人信息

外企:簡單的個人信息,如姓名、性別、地址、E-mail、電話等。

國企:豐富的個人信息,除了基本的聯絡信息,還要提供民族、政治面貌、婚否,甚至是身高、體重等信息。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外企大多不會關心政治面貌和婚姻狀況,所以在唐偉斌的簡歷中,就沒有與此兩項相關的內容。但是在國企的簡歷當中,這幾乎就是必填項,為保證信息完整,必須填寫。

教育經歷

外企:學校、專業、班級排名(或者GPA)。GPA即Grade Point Average,意思就是平均成績點數(平均分數、平均績點),美國的GPA滿分是4分,即A=4,B=3,C=2,D=1,如果你剛從國外留學回來,在簡歷中亮出GPA會為你的求職加分。

由于國內的計分體系沒有采用GPA的方式,所以在唐偉斌的簡歷中,突出了自己本科在班級中的排名5/41,和碩士研究生是免費直升的事實,從這個方面說明了自己的實力。

國企:通常要求羅列主要的專業課程和成績,有時需要在簡歷之后附加成績單。另外,對于研究生師從著名導師也是一個加分因素。

外企比較關心的通常只是GPA或者班級排名(可選擇一個更“好看”的),而國企通常會要求附加成績單和羅列主要課程。

技能、證書

外企:托福、雅思證更有說服力。

外語證書:國際化標準英語考試證書(TOEFL/IELTS等)的說服力要強于大學四、六級證書,在唐偉斌的簡歷中,其獲得的上海市高級口譯證書也是很有分量的外語證書,在滬的外企中也具有較高的認可度。

計算機技能:注重實際操作,除Office系列軟件之外還可能要求諸如SPSS或者PS之類的操作能力。

國企:一般通過大學四六級即可。

外語證書:一般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就滿足了國企簡歷篩選的語言要求(要求低的甚至只要四級)。

計算機等級證書: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或者三級證書。

其他資格證書:如普通話等級證書或者教師資格證,在投向國企的簡歷中,也將會是加分項。例如在湯巧的簡歷中,甚至還加入了高等教育公關關系資格證書這一不太常見的資格證書。

實習經歷

外企:簡歷中非常重要的項目,根據應聘者過去的經歷判斷其是否具備需要的素質和能力,并判斷其個性特征是否符合企業文化。要求用詳細的文字或數字化的語言描述在實習中的具體工作及成果。并不強求需要實習經歷和應聘職位有很強的相關性,在其他行業的實習經歷只要能體現個人能力即可。

例如在唐偉斌的簡歷中,雖然應聘的是“四大”,但是在咨詢公司的經歷也是加分項。

國企:與申請職位相關度很強的實習經歷是一個重要的加分因素,例如在湯巧的簡歷中,“信息管理相關經歷”和“科研教學相關經歷”對于應聘高校教務管理崗位都是很有幫助的經歷。

在撰寫實習經歷時,有幾點需要提醒大家:

1.不要弄虛作假

一些畢業生總是夸大甚至虛構自己的實習經歷,以期博得招聘單位的注意和好感。其實,這樣的行為完全沒有必要,畢竟給你們進行面試的面試官在經驗和資質上要遠高于你,辨清簡歷上呈現的實習情況也不會很難。即使你得到面試機會,細心的面試官開口一問,很容易就能辨別出你是否在弄虛作假。因此,在實習經歷上弄虛作假只會弄巧成拙、盡失良機。

2.實習經歷要突出重點

在撰寫簡歷時最好根據所投職位的相關職能將自己的實習經歷進行重點突出介紹,而其他不相關的則可以一筆帶過,甚至干脆省略掉也無所謂,忌按照時間順序報流水賬。因為,將相關的實習經歷放在最前面并突出自己在實習中的工作亮點,這樣比較容易引起HR的興趣。

3.忌過分修飾

就簡歷而言,當然是越精簡越好。即使寫在簡歷上的實習經歷都是真實的,特別忌諱過分修飾,因為個人是否誠實對于面試官來說也是擇才時相當重要的一個條件。

校園活動

外企:作用略低于實習經歷,只有校內活動的簡歷很難讓外企滿意。關注在某個職位上的工作而不是職位本身。

國企:國企最為看重的部分,重要的學生干部會受到青睞。一般關注職位的高低,而不是具體工作內容,可惜的是湯巧的簡歷中沒有著重強調這一部分。

采用STAR技巧細化經歷

無論是校園活動還是實習經歷,這些都是在向用人單位展現你的工作經驗,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那種經驗,但是足夠證明你的實力就行了。

這樣的經歷如何更好地展現呢?在這里我介紹一種STAR技巧。STAR即Situation(背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Result(結果)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根據這個技巧,大學生在撰寫實習經歷和校園活動時,最好包括所從事的工作特點、環境,具體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行動,這些行動是如何幫助你完成任務,結果如何等方面,并且對這些方面作詳細說明。對企業HR來說,詳細的實習經歷和校園活動是他們最為關注的。

唐偉彬的個人簡歷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技巧,分析一下:

S: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團委組織部部長。

T:安泰經管學院新生歌手大賽。

A:由唐偉彬組織舉辦。

R:獲得5000元贊助,成功舉辦。

最后,唐偉彬會給HR傳達出這樣的信息:

在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任團委組織部部長期間,組織并舉辦了該院的新生歌手大賽,同時獲得5000元贊助。

學術活動

外企:一般不看重,僅作為學習能力的一種印證。

國企:十分關注,一般明確要求在簡歷中注明發表的論文、參與的學術研究項目。借此評價應聘者的專業素養和文字表達能力。有相關的學術會讓企業產生極大的興趣。

獎勵

外企:不僅關注獎勵本身,更關注獲得獎勵的難易程度,比如在一個班級里有多少人可以獲得,評獎的標準是什么。

國企:一般來說,獎勵越多越好。

簡歷語言

外企:必須同時提供中英文簡歷。

國企:可以只提供中文簡歷。

篇(8)

2、會計的實質,會計控制

3、財務學與會計學的歷史不一樣

4、業務分工不一樣

5、目標不一樣

[論文]會計與財務管理的關系問題,雖然人們爭論己久,但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對此,我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會計與財務管理有本質的區別:

會計的實質,是對經濟活動能動性的反映與控制。會計能動性反映,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會計反映必須以客觀經濟活動為對象,進行全面、系統、連續、真實、及時的記錄和計算,以獲得豐富的感性資料,這種感性資料只是會計對客觀經濟活動的感性認識。然后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感性資料進行會計分析和判斷,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獲得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會計信息,即會計的理性認識,其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會計反映過程中第一次質的飛躍。實現這一次飛躍,只是完成了會計反映過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從理性認識回到實際,指導實踐,即通過這咱具有“理性認識”的會計信息來指導企業經濟活動,調節企業管理行為。

會計控制,主要表現在,對會計本身通過財經法規進行有效的控制;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控制。直接控制,主要指對不合理、不合法的業務,通過“不予受理”而實施會計制裁;間接控制,主要指通過設計控制程序,完善會計方法,建立健全會計管制體系,來不斷調節企業管理行為,促使企業經濟活動泥永不偏離“經濟上可行”的軌迫。

財務管理的實質一般涉及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兩方面。財務活動主要指企業的資金起動,包括:①資金的籌措;②資金的使用;③資金的投資;④資金成果的分配。資金籌措,是指正是通過各種渠迫,包括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企業積累、公司債、普通股、優先股等把資金集中起來、這實質上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企業向社會發行股票是一種社會收入的再分配。資金使用的實質,也是一個資金分配問題,也就是說,為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將從各種渠道籌集的資金進行分配,投放到各種形態上,如存貸、現金、應收標據、固定資產等,資金的投資的實質就是投資決策權,如果沒有投資決策權,就無力對投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投資決策是財務管理者面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決策的好壞將影響公司未來多年經營獲利的狀況;資金的分配,實際上是指勞動成果的分配,即企業當期所實現上總產品價值的初次分配。財務關系是指企業在資金運動中與各方面發生的經濟關系,包括與國家、其他企業、企業內部各單位以及企業職工之間的財務關系。但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應該把企業產權機制引入財務管理內容之中,同時理順日趨復雜的新的財務關系。

二、財務學與會計學的歷史不一樣:

以歷史上看,財務是由會計工作的附帶部分演變發展起來的。理財活動由來已久。但作為一門學科它不象會計學那樣古老,而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主要原因是理財活動未能向會計工作那樣人所有者的活動中分離出來,而是使用者分離,對籌資等行為進行研究,才出現了財務管理學科。第一部財務管理學著作是美國人格林著的《公司財務》。財務管理學雖然產生的歷史不久,但發展十分迅速,經過三次大的調整和補充,西方的財務管理學已形成較完備的學科體系。

會計的歷史可謂淵遠流長,從“零星算之,總合算之”到四柱清算直到西方較嚴密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從流水式的付記帳法剝到科學的儲貸記帳法,己經成為一套完整、科學的學科體系。

三、業務分工不一樣:

財務管理學研究的是資金運動,以企業為主體,包括資金籌措,使用,投資和資金成果的分配四大內容,財務活動與財務關系是并列的,財務關系的調節體現在財務活動之中,即體現在籌資、使用,投資和資金成果的分配活動上,它是各財務活動的抽象,而非并列關系。

會計的職能是反映和控制、是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下、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系統、真實的反映。通過對原始“憑證的審核,記帳憑證的控制的填制、成本費用的核算以及報表的編制等活動,來實現控制和反饋。

從兩者不質上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出兩者業務分工。西方的股份公司已將財務部與會計列,財務部的職責是負責資金的運籌,由財務經理把關、負責資金的籌措,使用,投資和利潤分配;與稅務,銀行、租賃公司及其他企業聯系,經常就公司的日常現金狀況及資本營運狀況進行分析。會計部由主計長負責,主要是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包括工資的支付,現金的

四、目標不一樣:

篇(9)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管專業”)是在全球性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鎮化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國家教育部修訂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后通過的新專業,該專業是在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基礎上產生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邊緣性、創新性。該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根據該專業的培養要求,學生必須了解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備一定的管理素質。《管理學原理》就是為了提高資管專業學生的管理素養,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而開設。國內典型院校該專業都不同比率設有與管理學有關的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管理理論得到不斷的完善,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同時作為一門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理論,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由于管理環境、條件、對象的不同,沒有一種管理理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準。因此,在管理學教學中必須重視管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既重視基本理論的講授,又要加強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對《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該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1、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目標單一

《管理學原理》課程在資管專業教學中主要定位為理論學習,開課時間大多在低年級,而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是基礎理論學習,因而出現簡單地將傳授經典的管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作為惟一目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教授理論知識,考核理論知識為主的現象。最后形成了重結論掌握,輕思維培養的結果,學完該課程后,學生的管理技能并沒有得到提高。

1.2 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

首先管理學本身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目前還沒有一套普遍公認的完整的管理學原理體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學教科書和辭書,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學原理體系,管理學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業管理兩大領域,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配套的管理學教材缺乏。其次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據指定教材內容組織教學,且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都要求緊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確定,教學內容就隨之固定下來,無論專業與方向如何,其教學內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體現不同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和特點。特別是在新專業、新學科發展較快的形勢下,教學內容就更顯現出滯后的特點。

1.3 教學方法和手段單調

目前,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側重于對規劃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實踐環節都分布在相關規劃設計課程中。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多側重于理論教學。同時受教學課時的限制,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仍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的普及,教學過程中以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為主,教師缺乏與學生溝通討論所學知識的時間。雖然各種期刊發表的有關學術論文都一直強調互動式教學的重要性,強調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理論灌輸仍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而基于案例討論的互動式教學往往停留在淺層次水平上。教師對于案例的選擇也只是基于課堂理論教學的需要從案例庫中搜羅,并沒有實際的經歷,只能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其精彩性、新穎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學生從中學校門跨入大學校門,對管理的感性認識更加不足,參與探討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專題討論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種印證理論的形式,起不到喚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機械化

《管理學原理》在資管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所以課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況,還要兼顧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在課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時成績與期末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考查學生的到課情況,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往往則見仁見智,無標準化可言;而期末測試則采取的是以主、客觀題相結合的閉卷考試方式,其中,客觀題一般為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一般占到總分的70%~80%,主觀題一般為分析論述、計算、案例分析題型,一般占到總分的20%~30%。閉卷考試的客觀題型迫使學生必須以教材上的闡述方式為標準,通過機械式的記憶,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學生理論應用能力的主觀題如若考前老師沒有針對性的指點,則普遍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得分較低,難以通過考試。這樣的考試方式促使學生以通過考試為主要學習目的,在學習中關心的不是要學什么,而是考什么,為了考試而學,對于各種理論和案例應用只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訓練的僅僅是學生的記憶能力,看似分數很高,其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管理思維并沒有得到發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學改革探討

2.1 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根據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將課程定位為專業基礎課,重點向學生講授管理的基本理論,以及管理的各項職能,目的是培養學生作為職業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養,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應用知識,在畢業后能夠迅速的融入社會,在崗位上盡快的進入工作角色。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同時最大化的縮小課堂理論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因此,在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中應綜合考慮,在培養學生對于管理和管理學課程興趣的同時,體現課程知識學習的目標,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又要體現專業素質培養目標,讓學生進行團隊及個人的能力訓練與展示,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判斷是非、持續學習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等。進而提升將來作為知識工作者和職業管理者的一般素質。

2.2 教學內容

由教材結構顯示,本門課程主要分為管理學基本知識和管理職能兩大塊,重點講授管理四大職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內容主要來源于西方企業內部管理經驗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滿足不了資管專業多領域、跨行業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按照從“基礎理論到專業實踐”的路線進行整合,納入實踐教學環節。可根據教材各章節的內容,將教學過程分成三個層次,在第一層次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加強管理基礎理論的教學,將科學管理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融合到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在此基礎上,補充近年來與該章節理論內容有關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滯后于理論發展前沿的缺陷,讓學生能夠了解管理理論的研究動態,培養學生對管理學未來展望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在新形勢下解決管理問題、加強科學管理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在第二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案例,探討管理理論的應用,重點結合資管專業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領域,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分析,選擇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敗的。引導學生在給定的管理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第三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主題社會調查,參與橫向課題,企業兼職等實踐內容,鍛煉學生在在現實管理環境中,自主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教學方式與手段

更新教學觀念,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樹立以教為導、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以課堂講授為主,講座報告、商務演講等多種方式為輔的形式進行。

2.3.1 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學教學案例是根據管理實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無疑是向學生提供和介紹了管理工作人員的寶貴經驗,學生在對案例進行討論和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經驗,接受了教訓,掌握了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改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現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師口述和學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練法學生的參與程度最高,有兩種做法:一是有計劃的安排,在演練之前進行講解、準備,在一種演練的氣氛和環境中,讓學生進行實地角色演練。二是即興的角色演練。學生沒有事先準備,全憑即興發揮,做一件或幾件事情。角色演練既可以單人進行,也可以成組進行。

2.3.2 舉辦講座、報告,讓學生與成功人士面對面交流

為了讓學生及時了解管理學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變化趨勢,學校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學院從其他知名學府聘請專家、學者來學校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及報告,向學生介紹知識、技能及管理學理論的動態變化,從知名企業或實習基地請來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現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與專家、學者面對面、近距離地交流,可以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這樣做,也便于教師與社會各界進行適時溝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資料,為以后授課積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務演講的形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觀察的積極性

商務演講的前期準備工作很多,包括進入所選定的單位收集資料,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對存在的主要管理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將討論的結果撰寫成報告,最后將報告的內容演示出來。通過這種形式,能培養學生與人打交道的技能、調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篇(10)

關鍵詞: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 流派

流派歸類與公共管理理論的歷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則導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學導論》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學原則》使公共行政學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著指導行政現象的科學原則;Max Weber(1978)的《論官僚制度》探討了現代組織原則與規范,發明了層級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深入探討了法約爾管理過程與管理原則。

首先為古典管理學派,該學派主要關注行政效率,尋求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與技術,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層面上進行科學研究及組織工作。該學派為公共行政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Taylor將科學引入管理領域,提高管理理論的科學性。Taylor(1911)在《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出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原則,并指出:“科學管理原則普遍適用于各種人類活動”。科學管理理論強化了人們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注,從而成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追求。

其次為行政管理學派,該學派從管理實務出發,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論和規則,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Henri Fayol的主要貢獻是開創了組織研究領域,拓寬了科學管理的研究領域。Gulick對行政功能和組織的規范與實證研究,并提出了一體化組織原則與行政七職能理論。James D. Mooney提出了組織四大原則,即協調原則、層級鏈原則、職能原則和職員原則,結合組織與原則分析。

最后為官僚制度學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論的產生與其歷史時代有著直接的聯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著高度結構化、標準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態等特征的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夠達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對人類行使權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質疑的流派

20世紀30年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派理論受到了挑戰。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把組織視為機械形式,把人當機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組織結構和法律、法規的遵守。這是傳統公共行政學不可推脫的缺點。理性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對;二是認為行政原則本身存在邏輯矛盾。John 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論述了當時的情形:“現時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也就是政治學理論”。這把原本認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傳統理論又糾纏在一起。

社會系統學派從系統、整體性等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管理,擺脫了傳統行政管理理論的缺陷,并試圖改造傳統的權威概念、創造出一種協調合作精神。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Mary P Follett(1937)最早系統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過程中人的問題,他通過對群體的心理因素的考察來分析作為民主群體基礎的“協商一致”機制的性質。

理性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為分為“決策制定過程”和“決策執行過程”,并把管理研究重點集中在“決策制定過程”的分析。既豐富了管理學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質特點。理性決策模式提供了分析決策問題基本思路,同時也強調“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擴散流派

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觀上造就了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應用和發展,拓寬了管理思維,也促進了管理現代化,更是給行政科學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科學成為了一門融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也就從純理論轉型到結合應用的研究。

系統論認為任何組織都同其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公共管理對于公共性的理解也從官僚制度和政府機構發展轉變為注重公共利益,即政府與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以及注重組織工作環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力,政府被置身于社會外部大系統中,公共管理從制度定義發展為規范定義和組織定義。

系統管理學派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各種系統的運動規律并據此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 Bertalanffy、Talcott Parsons和James E. Rosenzwig等。其核心觀點是不同變量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可能引起其他變量的重大變化。這種非線性關系增加了人們對組織認識的復雜性。受系統理論的影響,任何組織都被視為相互關系之中,任何變量都可能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行政組織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持續地與環境產生互動,并在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動態均衡狀態。

行政生態學派,借用生態學研究生命體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與各種環境變量間的相互關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態的學者是哈佛大學教授John M. Gaus。其追隨者Fred W. 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態類型的發展連續體。行政生態學借用“結構-功能”方法來分析行政行為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為公共管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使其擺脫了那種抽象地討論行政原則的純理論作風,用生態觀點來考察行政是正確的認識路徑。

(四)公共管理價值重塑流派

歷史與科學的局限性導致了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術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義、價值、自由等內涵,也導致了公共管理學的價值危機。20世紀60年代,以Dwight Waldo等為首的新公共行政學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動,還大力提倡社會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這也就突破了科學實證主義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與價值的復興之路。

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學產生于‘事態嚴峻、情勢緊急’時代”,它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新公共行政學派的主要觀點在于:第一,由單純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轉變;第二,拋棄“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與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連續或交融過程,開始重視政府管理中的政策問題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學由以效率研究為核心轉向更關注公平、責任和倫理等行政民主性價值取向的研究。

Gary Wamsley的《黑堡宣言》發表,奠定了黑堡學派的政府再造的獨特觀點。其強調,行政價值的重塑與社會變遷的推動都需要由“集體持有的價值、認知、態度以及行為等”改變,行政人員與官僚體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績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創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發生,除了尋找之身的歷史、傳統等淵源之外,時代的風云際會也可能成為其產生發展的土壤。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管理學、新公共服務、治理學派等學派的出現與不斷探索,極大豐富了公共行政學的內容和方法論。

公共選擇學派將經濟學的理論用于非市場的決策之中,它認為國家機關亦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參與利益的競逐。公共選擇學派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關注個人利益,將人類社會分割為兩個市場:經濟市場與政治市場,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受自生自發秩序的制約。該學派對于公共行政的啟示主要體現在:擴大公眾參與;最大化行政職能分權化;簡化行政程序與層級節制;徹底將公共行政經濟化,并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會公正為衡量基礎;對于公共部門的擴張、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組織的目的進行嚴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門的領導角色,將其界定為專家或技術人員。

20世紀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受到公共政策學科范式和企業管理學科范式的影響而在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它更重視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采用經濟學理論和私人部門管理方法,創立一個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如:更加關注績效-激勵的行政模式,建立績效導向型的制度、結構與管理等行政原則;建立了關于政府設計和行政改革的國際對話和比較機制;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其他先進概念框架的綜合與啟發性使用。

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和現實求解,主要是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場化與競爭化將導致公共利益與公民尊嚴的喪失,并試圖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和實踐工具來彌補這種趨勢所造成的惡果。它提出通過由公民與政府雙方的共同治理來提高治理的質量,并帶給社會更高的收益,這些都體現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進步。

意義及啟示

公共管理流派紛爭,其主線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與行政

公共機構的任務,即政策的制定必須由政治家來完成;而行政者則貫徹執行這些政策措施,即所謂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盡管有學者對于政治與行政是否能分離表示懷疑,但二分法使得人們可以撇開政治條件與政治因素來把握行政的實質與意義,促成了對政治與行政邊界的認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部門改革發展使得政治與行政的邊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為公共部門采用了眾多的組織形式,政治勢力日益滲入行政領域。政治與行政界限的模糊導致責任處于游離狀態,使得傳統的政治價值難以追尋,并產生了許多問題。

(二)公共與私人

在公共部門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劃界問題”,如何選擇屬于公共、私人領域抑或公私混合領域,以及如何執行等問題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組織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沒有純粹的公共組織,也沒有純粹的私人組織,構成了所謂的“模糊狀態”。公共與私人邊界移位使我們必須對傳統公共部門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如公共權力與個人自由,資源配置問題、分配問題、所有制問題、官僚制問題等。公共部門管理創新,運用私人部門管理來提高效率、提高更優質的服務,這樣可以減少成本,但也存在公共信任減少的問題。

(三)效率與公平

效率與公平是一對矛盾體,效率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其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歷史高點,而當社會矛盾漸露的時候,公平理念就會出現。效率注重規則、缺乏人性;公平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犧牲效率。公共管理理論引入了行政效率、經濟人假設、私人部門管理等效率優先理論,也提出了政治價值、人性與公共服務等公平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公民與政府的共同治理,加強對話,消減矛盾,以克服公共管理理論一味強調的競爭化、市場化可能帶來的惡果。其實,效率實際上是生產力的尺度,強調發展;而公平更多是價值觀念,是社會穩定的心理需求,注重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以發展來謀穩定。效率與公平最終將在社會的天平中尋達到平衡。

參考文獻:

1.[法]H.法約爾著.周安華等譯.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Luther Gulick and L.Urwick(eds.). 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37

3.[德]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上、下卷)[M].商務印書館, 1997

4.譚功榮著.西方公共行政學思想與流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美]赫伯特•西蒙著.管理行為-管理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6.[美]塔爾科特•帕森斯著.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等譯.譯林出版社, 2003

7.[美]徐中奇.行政生態學研究述評及其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發[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4)

上一篇: 著作權法論文 下一篇: 道德建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日韩国产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日本情欲片 | 亚洲国产综合网站 | 日韩欧美国产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