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音樂鑒賞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1 09:52: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音樂鑒賞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音樂鑒賞課論文

篇(1)

當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審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綜合類大學中,藝術公選課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而音樂鑒賞課在所有藝術類公選課中最受學生歡迎。

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開設對象為非音樂專業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增強音樂素養、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授課方法、課目設置多元化、加強課程改革對推動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的現狀分析

1.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前高校培養綜合素質大學生的教育要求。

伴隨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性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廣博的人文素養,一專多能成為選擇的標準。從學校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培養能夠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人才,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是高校發展的基礎。但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軟硬實力兼備,既有優秀的專業素養又可通過良好的人文素養彰顯個人魅力的綜合性人才則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的重點。因此,音樂鑒賞課成為人文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2.開設音樂鑒賞公選課符合當代大學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學生渴望成才,渴望獲得社會的認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機會,對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亦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提升,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有主觀愿望。這種愿望從追求個性張揚,正向積淀成熟魅力而邁進,這一發展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再滿足本專業學科知識的默默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廣泛涉獵人文藝術、體育等學科培養自身多才多藝的綜合能力。“高雅音樂”在社會發展中也正由少數人的純粹的“藝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平臺,成為人們證明自己個人修養的標尺之一;大學生愿意通過音樂鑒賞課提高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

3.目前音樂鑒賞課內容的基本設置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開設的音樂鑒賞課大多以名作賞析為主體,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歷史時期、地域特點、風格流派劃分單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各單元的名作賞析均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并貫穿相關音樂常識、人文知識,將知識點融入具體作品并延伸到課外審美實踐中。

存在問題:通過與學生日常的溝通交流和專題問卷調查,結合實際教學效果發現雖然課程內容的設置將音樂的發展重要階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傳統”;學生對有關曲目都有耳聞,也能夠認同這些名曲的欣賞意義;但缺少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拉美音樂、潮流人物等,與時代貼近不夠,內容設置呆板,缺少“時尚”及“雅趣”。雖然學生喜愛的未必是高雅音樂的代表,但它們貼近生活、貼近心靈、貼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鳴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愛的理由,自然也就成為音樂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內容。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明顯反映出學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想要了解音樂知識,但傳統的內容專業性太強,不容易理解,而學生自身又對流行音樂缺少甄別能力,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4.目前音樂鑒賞課教學的基本方式及存在問題。

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為了上好音樂鑒賞課,任課教師都會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多元化的視聽展現,每一個專題都想辦法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進行導入(如中國民歌賞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聲《勞動號子》),力求課堂教學簡潔直觀。在賞析音樂作品過程中,淺音樂技法分析、重音樂人文交流,即盡可能地把每一首音樂作品作為散文、抒情詩賞析,使學生通過情感共鳴認識到音樂的美,實現心靈的升華。

存在問題:音樂作品本身雖然有其主題,有其表現的思想內涵,但它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抽象藝術。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如果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所以,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應該是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欣賞方法,從官能欣賞、情感欣賞到理性欣賞的不斷升華,然后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對自我的心靈沖擊與靈魂凈化。據問卷調查統計(以西安在校大學生為例):在高中上過正規音樂課的學生不足10%,在初中上過正規音樂課的學生不足50%,大多數學生沒有樂理知識基礎、不識譜,聽覺上沒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師僅憑借課堂講授、知識點的灌輸只能完成知識和方法的引導。實際的音樂鑒賞課堂不同于音樂會,不同于CD播放,一是課堂上只欣賞片段,二是學生以前未必聽過,感官刺激不足、情感體驗無法得到共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所以賞析課其實是無賞淺析。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學生而降低知識標準,在課堂上隨意播放一些不經甄選的流行音樂、影視音樂或通俗的音樂劇等,如此種種均與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音樂美育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對音樂鑒賞課進一步改進的設想

1.課程內容改進的設想。

首先,以往總是基于學生沒有音樂基礎等思想,對所有曲目的賞析過程都是淺嘗輒止,學生不懂之處永遠不懂。由于不懂之處太多教師講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終收獲甚微。其次,課程涉及曲目內容過多,僅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古今中外各時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內容龐雜,學生不易疏理。再次,為了吸引學生,引入過多逸聞趣事,影響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關注。故在以后的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設想做以下改進:第一,在音樂作品賞析之前深入淺出,以實例對照學習基礎樂理知識。第二,曲目數量減縮,著重分析重點作品且分析透徹反復聆聽,讓學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礎上學會聆聽音樂。第三,將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有機結合,并針對工科、理科、文科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2.課程教學方式改進的設想。

(1)加強課堂討論環節。結合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賞析及討論。討論學習是一種習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是習慣就需要培養。在以往的教學中雖然也設置這樣的環節,但由于學生不習慣討論或對作品一無所知、言之無物而很少有人參與,沒有氣氛此環節形同虛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無法調動。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技巧調動學生積極性,如設置預聽環節、讓學生課前準備交流資料等以保證課堂討論環節的順利實施。

(2)搭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一是教師與學生網絡教學溝通,二是學生專項課目的心得交流平臺。網絡交流學習可以使學生縱向延伸既有知識,橫向拓寬未知領域;同時,教師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習更具實效性;再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一個人知識技能的提高更多地來自于同伴之間的獲取,這一點教師望塵莫及。

(3)改進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在教學中設置學生自主學習環節,即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講授。有這樣一節課:教師課前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堂課效果非常好,老師的導語一結束立即就有學生要求上講臺,上臺的學生大多精心準備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紹的是巴赫的《G弦詠嘆調》,她是在電影《七宗罪》中聽到的這首旋律,非常喜歡,隨后查找樂曲出處再截好視頻,粘貼樂曲相關資料,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很多學生口才很好、講述條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學生的風采,不時贏得在座聽講同學的掌聲及喝彩。這正體現出教與學互動的實效性,歷來教學互長,教與學的角色互換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

三、對音樂鑒賞課的多元化課目設置的探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得出:音樂鑒賞課是以“學生所熟悉的”為媒介實施“教師所要講授的”,最終使學生經歷“深入了解自身所喜愛的”這樣一個藝術實踐過程。因此音樂鑒賞課應拓展延伸設置多元化的課目。可開設以音樂基礎知識為主的“音樂入門”綜合課,亦可開設針對學生興趣的“歐美流行音樂”鑒賞課,還可開設時尚的“影視音樂賞析”課及崇尚傳統的“戲曲音樂”鑒賞課、突顯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樂志”,也可將“中外名曲賞析”分成“中國音樂作品賞析”及“西方音樂鑒賞”兩門課程,等等。

音樂的美好可以帶給更多的人以歡樂。正如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所說:“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傳給聽眾,使他們如醉如狂地歡欣鼓舞。”(《論崇高》)因此通過公共音樂鑒賞課程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聽覺;以杰出音樂作品中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內心情感的表述引發學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情趣,最終達到普通高校產出“專業素質過硬”、“人文素質優異”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8.

篇(2)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8-0209-02

1 藝術實踐參與――學唱環節設置

民歌課中利用好學唱環節對于大學生民歌的學習以至音樂素質的整體提高都有很大的益處。為了保證民歌學唱的效果,有必要加強與規范民歌實踐學唱環節的教學設計。在這里,結合教學實際對實踐環節進行設計,具體要求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1 在民歌課上適當插入簡單的發聲訓練

筆者從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在民歌學唱環節上。學生非常希望有一些基本的發聲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從而能夠更大膽地、更好地、帶有感情地演唱民歌。良好正確的歌唱方法可以使歌唱更優美、更自如。然而,普通高校民歌課畢竟不是歌唱發聲課,在有限的半年時間內即要讓學生了解民歌的概況、又要確保學生學唱一定數量的民歌,再加上歌唱發聲方法訓練,勢必有些喧賓奪主、輕重不分。普通高校民歌課學唱重點應放在盡量讓學生有情感的歌唱。投入情感后的歌聲自然具有打動人的魅力。而在學唱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歌唱存在的問題適時加以指導,并做出示范,讓學生去感受并模仿,了解歌唱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歌唱的氣息運用及其訓練方法,喉頭的穩定,喉嚨以至身體肌肉的放松,聲音的位置走向,音色的要求,情感的表現等基本內容。每次時間掌握在5-10分鐘之間。并通過半年的民歌鑒賞課教學,使學生達到從理論上了解歌唱的基本要求。這樣既適應了學生的需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唱的效果,同時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

1.2 規定一定數量的必須學唱曲目。并進行檢查

由于普通高校學生主要以學習文化課為主,音樂選修課主要是培養興趣、提高綜合素質。對他們既不能像專業音樂院校那樣要求過于嚴格,又不能完全沒有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民歌曲目應該是對當代大學生音樂素質的一個基本要求,作為學歷層次較高的當代大學生如果對于自己國家優秀的民歌一無所知、不會演唱,會被別國的人恥笑。普通高校學生應學唱各地區漢族各類體裁、不同少數民族(5、6個典型少數民族)經典的民歌作品不少于30首,漢族民歌與少數民族民歌比例為3:1左右。從而達到對民歌概貌的最基本了解。

1.3 學唱環節進一步規范化

學唱環節應包含聽老師示范演唱、視唱曲譜、唱歌詞、聽音響模仿演唱、再次跟琴唱。

1.4 要有學唱曲目的作業布置和課上檢查環節

每次課民歌學唱完后,要抽查不同程度的學生演唱,以檢查學唱效果,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要求學生課下進一步鞏固學唱,并于下次上民歌課時再次抽查。盡量保證好的學唱效果。

1.5 多給學生創造單獨演唱的機會

每次課或按一定的座次順序輪流檢查學生學唱情況,或任意抽查,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單獨演唱的鍛煉機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力。

2 學生參與的其它方式

(1)課下讓學生搜集準備一些課上教學內容的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由學生展示并講解,師生之間展開討論。

(2)定期(或兩周、或一個月,可根據情況自行決定)舉辦學生民歌演唱會,由學生演唱指定的、或自選的一些民歌,使學生獲得展示、鍛煉的實踐機會。

(3)專門組織學生進行民歌風格聽辯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對民歌風格進行感性或理性的描述,加深學生對民歌風格的感受與把握。

(4)鼓勵學生撰寫簡單的民歌鑒賞小論文,嘗試依據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的民歌風格進行民歌,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

(5)有條件盡量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地道的民間歌手的演唱會,或到比較臨近的農村進行一次民歌實地采風,使學生感受民歌的本真色彩和鄉土氣息,并寫出感想。

民歌鑒賞教學中,把握好注重民歌情感體驗、加強民歌與文化的關聯、注重民歌風格的把握、重視學生的實踐參與的四項原則,使學生從情感、風格、文化方面感受認識民歌,并通過藝術實踐與參與的各個環節加深印象與體會。使學生獲得情感、文化、風格3方面的深刻感受,從而較好地把握民歌的內涵及特點,獲得民歌的正確審美,實現民歌鑒賞課教學的目的。

篇(3)

長期以來,音樂鑒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著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鑒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對于普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處于青年時期,這一時期決定了他們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等顯著特點,如果在教授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能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情感體會來欣賞音樂作品,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領略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會學生運用“通感”的方法進行音樂欣賞

“通感”是指性質和形式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所給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月光”與“影”同“梵婀玲”上奏著“名曲”看似毫無相似之處,可細細體味它們之間那種美妙、寧靜、輕靈、飄渺、諧和的感覺是相同的。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教會學生運用這種“通感”。結合音樂主題,再結合自身的一種感受,進行音樂鑒賞將更有益于音樂欣賞課的授課效果。這就是音樂鑒賞當中的“通感”。即視覺與聽覺之間的一種通感,如果將這種“通感”運用到音樂鑒賞的講解過程當中,會使學生很容易從作品當中體會一種來自于身邊的切身的感受,對于音樂欣賞課的講解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于普通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強、知覺豐富,如果在音樂鑒賞課當中適當地將“通感”的方法運用到其中,將會提高音樂賞析課的授課效果。

另外,我們還應當告訴學生音樂語言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說話的語言,音樂語言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完全是利用音樂所特有的音的特征來表達的,當音樂所帶給人的感受和人類內心對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產生共鳴時,我們認為我們所說的“通感”產生了,有了這樣的通感,我們就很容易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音樂鑒賞課也自然會達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樂欣賞講授過程中應當運用的三個“過渡”

對于普通的學生,由于音樂基礎相對薄弱,但理解能力強所以在對他們講解音樂鑒賞課時,應力求做到深入淺出,由淺到深、逐步過渡,根據這一原則,筆者總結歸納出了三個過渡。 轉貼于

1、由聲樂曲過渡到器樂曲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易于欣賞和接受的莫過于聲樂作品了。因為聲樂作品結構簡單,有歌詞,并且歌詞的內容,與旋律所要表達的情緒,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樂欣賞課時,應當首先由講解聲樂作品入手。不僅是因為聲樂作品易于欣賞,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有歌詞的音樂的欣賞,了解音樂的表現、發展、和欣賞的規律,更準確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逐步過渡到器樂作品的欣賞。在講解聲樂作品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作品詞、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歌詞的含義。通過舉例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旋律發展的特征,并鍛煉學生在脫離掉歌詞的基礎上,依然能夠欣賞歌曲的旋律,通過旋律進一步理解音樂。這樣的過渡會使學生在進入到器樂作品欣賞部分時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無所適從。

2、由民間音樂欣賞過渡到西方音樂欣賞

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語言。雖然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但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審美習性,音樂作為一種民族特有文化。有時會像血液一樣融入到人的身體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比如說每每播放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詳的民族樂曲,如果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能首先將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介紹給學生,會使學生感覺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樂作品欣賞,尤其是在講解作品結構時。學生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西方音樂,比如說《命運交響曲》、《藍色多瑙河》、《仲夏月之夢》等等,這樣會使學生對于音樂語言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從而能夠進一步吸引學生的鑒賞興趣。

篇(4)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隨著西方經濟大國對我國技術、資本的輸入,西方的觀念、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涌來。在對待外來文化上,我們既不能拒絕一切外來文化,搞閉關鎖國,也不能否定我國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搞全盤西化。

前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樂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須從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現代音樂三方面來選擇。但首先必須立足于本國音樂的巨大重視。”普通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建設祖國、發展經濟的責任,也肩負著傳承音樂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的莘莘學子們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有義務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出力。因此,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應強調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高校中開展大學生藝術教育,推進民族音樂教育,培養民族精神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情感,也是保護國家文化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養人才的需要 當今社會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全方位的素質培養。培養大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使大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造就一代熱愛祖國的高素質、復合型的一專多能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要完成這個根本任務,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則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點。民族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容,又是素質教育的手段。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人格的完善,促進心理的健康,促進德智體各“育”任務的實現,促進個性的自由發展。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就必須充分重視民族音樂教育。

二、傳承文化的需要民族音樂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創造的,又為人民群眾所廣泛使用的。民族音樂由于地域性與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色彩。它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它以其具有的濃郁地域性,使人民群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我國的民族音樂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擁有數以萬計的色彩獨特的民歌,品種繁多的民族器樂、曲藝及戲曲種類,它們具有鮮明的音樂風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

在當前傳統文化遭受輕視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現實條件下,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民族藝術瑰寶和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普通高校就應積極開展傳統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通過學習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大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熱愛,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凝聚力,進而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好人才和文化準備。

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方法

普通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應積極利用現有的校內與本地區資源,尋求有效方法。筆者通過普通高校音樂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轉貼于

一、課程設置 在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上,要立足本土音樂,加大民族音樂課程,建構民族音樂門類、形式、風格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有《中國民樂鑒賞》《中國民歌鑒賞》等藝術欣賞類課程;《中國民樂演奏基礎》《中國民樂演唱基礎》等藝術實踐。還有《中國音樂簡史》《民族民間音樂》等音樂理論類課程。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都能接受較系統的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育。通過藝術欣賞課可以使大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有所了解。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音樂種類繁多,音樂表現形式豐富,民族音樂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類課程的設置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方面的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增強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通過藝術實踐類課程可以使學生粗略掌握一門民族音樂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通過音樂歷史理論的學習,學生對中國音樂發展的脈絡就清晰了。而民族音樂技巧基礎理論課學習,可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理論寫作技巧,了解民族器樂的相關知識。

二、授課形式 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的課程多、課時少,學生要想在四年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保證民族音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幾種授課形式:

講座式 講座式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力量配備、教學目標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學生設計的, 課程形式可設置為選修課(大課),考試以論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師資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課程有《中國民樂》《中國戲曲》等課。此類課程主要側重于民族音樂的講解,需要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有一個概況的了解。教學內容應使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相融,這樣學生學起來既感到輕松又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利于保證教學質量,還可以使學生體會民族音樂的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境界。

鑒賞式 鑒賞式課程主要通過聽覺系統,使學生在音響上有一個感官的認識,擴大民族音樂在大學校園的影響。此課程的主要授課內容包括:中國民族器樂、民歌兩大類音樂的作品,如《中國民樂鑒賞》《中國民歌鑒賞》《中國名曲欣賞》等課程。授課時,教師先講解與作品有關的知識,學生近距離欣賞音樂,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會起到積極作用,情感也易于回歸民族,喚醒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與愛國情懷,逐漸培養起民族音樂藝術的欣賞群體,逐漸培養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的意識,進而為更好地傳承中國音樂做準備。

此類課程可設置為必修課,授課采取講授大課的形式,考試方法采取聽樂段筆答形式,考察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名稱、作品分類、作品創作時代、作品主要特點等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

篇(5)

【論文摘 要】音樂可以起到熏陶個人性情、培養個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個人高雅審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樂教學在整個教育環節中是必不可少的。音樂教學的最主要形式是音樂欣賞,音樂欣賞課以其直觀的感受力、給學生切身體驗等優勢,成為音樂教學培養學生興趣、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分析、欣賞音樂能力的主要途徑,音樂欣賞教學的價值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與發掘。本文通過分析音樂欣賞教學現狀、探索如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音樂教學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一、音樂欣賞在高等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1、音樂欣賞課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改變他們學的驅動力。只有當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他們才會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愿意深入學習。音樂欣賞課可以讓同學們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美妙及其帶給人的感官享受,這樣學生會帶著興趣主動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音樂具有陶冶學生情操、升華學生道德的作用,音樂帶給同學的情感共鳴,可以讓學生渾然忘我,與音樂驀然契合,給同學們帶來情感的震撼與交響。樂曲中的感情,全部轉化為聽眾的體驗,使聽眾完全隨音樂的流動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審美享受。它帶給人們的絕對不在一個狹小的范疇之內,它會使人們在廣闊的天地里飛騰、翱翔,從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華。

3、音樂欣賞課程可以培養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欣賞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閱歷的差異,會帶來他們在音樂欣賞上的差異,這些因素也會導致他們的鑒賞能力參差不齊。具有音樂鑒賞能力的人,應該能聽優雅的古典音樂,也能接受現代音樂、流行音樂,甚至能夠記憶經典樂章的樂譜。最終達到能分析音樂基本要素與音樂作品獨創性、表現力之間的關系。通過音樂欣賞,可使學生在不斷的聆聽、感受、總結中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分析

1、音樂欣賞課在各高等院校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音樂欣賞課程作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徑,理應受到高等師范院校的重視,但是開設音樂欣賞課的高校極少。而且大部分的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學設施落后,資金投入不足,造成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普遍不高。部分音樂教師的教學也僅僅局限于看懂五線譜,學唱幾首歌曲,欣賞一些音樂作品。

2、音樂欣賞課內容古板、陳舊,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很多高校的音樂教材選取缺乏特色,課程主要是對中外的古典音樂作品加以欣賞,授課方式模式化,課堂氣氛沉悶,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大多數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老師將欣賞的作品先做簡單介紹,然后放音樂,學生聽,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不能從音樂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更談不上從音樂中獲得啟迪和思想的升華。

3、教學理念與教學時間的矛盾。貫穿音樂教學的核心理念應該是對音樂的審美化欣賞,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實施音樂課程改革方案之前,音樂教師和音樂教育機構也十分重視音樂教學的建設與發展,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內容的音樂教材,更有甚者,將音樂教材分為“沿海版”和“鄉土版”,目的是想尋求一種更完善的途徑,達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學上,除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教法外,側重于“愉快教學”和“寓教于樂”的理念。以上狀況無論優劣,究其一點,始終未將“審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樂課本里有連貫的知識系統,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學生通過幾年的音樂課程學習,仍難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識性內容。

三、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1、為音樂欣賞課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當下的音樂教學改革所推出的音樂課程新標準給老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師們要以興趣為動力,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激發全體同學對音樂的喜愛之情,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這需要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使同學們潛移默化的提高音樂鑒賞水平。這就要求音樂欣賞的環境:一要物質環境美。一個優雅、整齊、美觀的環境會給師生帶來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影響。心理學認為,良好環境的營造,使人們的言行在心理上起著很重要的演化引導作用,學生進入的是接受音樂熏陶的音樂課堂,環境整潔安靜,才會帶著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圍輕松、和諧。教師的行為、語言、氣質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教態應該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師應熱愛音樂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其次,教師要全身心的投入課堂,以自己良好的音樂素養、扎實的音樂功底來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中,讓學生自覺提高音樂審美意識。 轉貼于

2、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欣賞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作品也不斷地創新、更新換代,學生更容易接受時代氣息濃厚的音樂作品。因此,音樂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因素,選擇那些既優美,能陶冶學生情操,又平實易懂,容易被學生接受的音樂作品。在音樂欣賞美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將自己的內心體驗投射到聽覺活動中,自由地表現自我。在表現和創造中提高自我認識和評價能力。

3、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博引各國各時代的經典音樂作品。學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擁有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音樂教材要靈活多變,因材施教,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該注意積極在音樂欣賞的內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樂文化的高度上來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又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與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時能夠與相關的歷史、文學等方面知識相聯系,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進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體驗中去,激發學生進行欣賞的興趣。在授課過程中,老師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師要旁征博引,讓學生廣泛接觸各國、各時代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學生欣賞視野。

篇(6)

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音樂,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音樂教師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對于音樂鑒賞課程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筆者在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及時總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學心得,并獲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評,現闡述如下,與各位同行共斟酌。

一、激發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于放大自己的主導作用,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是絕對的“主角”,而且是唱“獨角戲”的“主角”,為了將教材所要求學生掌握的技能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不顧及學生的感受,只是要求學生進行強行記憶與重復訓練,而在音樂鑒賞課堂上,教師并不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上,而是滔滔不絕地講解樂理知識,介紹曲作者,甚至照本宣科地講解音樂的表現內容等,使得學生還沒聽到音樂之聲,其思維與想象力已被限制于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架之內,從而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使得學生在音樂鑒賞課堂中所學到的只是死記硬背的基本知識,長此以往,便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尊重每個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使得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精神煥發,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鑒賞過程。比如,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音樂氛圍,例如在準備進入新課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播放抒情而優美的音樂,或充滿動感的歡快音樂,從而在一開課就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功營造歡快而和諧的教學氛圍,此外,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上,還可以積極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讓學生能夠不拘一格地說出自己對于音樂的親身體驗與感受,然后,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使得學生能夠自由愉快地鑒賞與體驗音樂之美。教師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積極營造自由民主、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音樂鑒賞中不僅體會到音樂之美,更體驗到發現之美,從而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

二、創新音樂鑒賞教學策略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那么,學生會覺得音樂鑒賞課程味同嚼蠟,從而失去積極參與的動力。鑒于此,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上,應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力求創新,以優化課堂,提高效率。比如,教師在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教案的精心設計,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精心安排,為學生的音樂鑒賞留出更大空間,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說出新思考,敢于提出新問題。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春江花月夜》時,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證明,雖然高中學生的鑒賞水平尚有不足,并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學生在教師的巧妙提醒下,仍然能夠品味出《春江花月夜》中那皓月東升、夕陽西下、洞蕭輕吹、魚歌唱晚、水云深處、點點遠帆的音樂之美。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創新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手段,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與參與熱情,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

當今社會,不同的音樂“流派”,魚龍混雜,其中,怪異而缺少真實美與內涵的音樂,往往會受到好奇心強烈的中學生的追捧,而許多音樂精品,卻被一些學生認為不美,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學生沒有形成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對人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鑒于此,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在不斷提高自身審美修養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自身音樂鑒賞水平,從而對于學生的音樂鑒賞給予正確引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思想,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并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比如,教師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首先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通過對學生的“考察”,了解到學生的審美產生“偏差”的原因一般來說有這樣兩點:一是高中學生心智尚不成熟,他們對于音樂的“追求”并不是因為音樂之美,而是由于在娛樂媒體的“狂轟濫炸”下所產生的盲目“追星”和盲目跟風,二是緣于教師的音樂鑒賞教學內容比較單調,不能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不能引發學生共鳴,因此,學生更容易被不良的審美情趣影響,置音樂中的精品于不顧,卻狂熱于缺乏內涵的通俗音樂。鑒于上述原因,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應巧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輔助設備,通過多感官的“刺激”,引導學生欣賞與鑒賞《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國》、《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經典之作,以及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等西方音樂大師的作品,讓學生受到高尚音樂的熏陶,讓學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音樂之美,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健康的心態欣賞等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藝術作品,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創新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策略,養成健康的音樂鑒賞情趣,從而為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堅實基礎。

篇(7)

普通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建設祖國、發展經濟的責任,也肩負著傳承音樂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的莘莘學子們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有義務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出力。因此,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應強調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高校中開展大學生藝術教育,推進民族音樂教育,培養民族精神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情感,也是保護國家文化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全方位的素質培養。培養大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使大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造就一代熱愛祖國的高素質、復合型的一專多能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要完成這個根本任務,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則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點。民族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容,又是素質教育的手段。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人格的完善,促進心理的健康,促進德智體各“育”任務的實現,促進個性的自由發展。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就必須充分重視民族音樂教育。

在當前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遭受外來文化沖擊的現實條件下,要讓青年學生了解這些民族藝術瑰寶和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通過學習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大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熱愛,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凝聚力,進而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好人才和文化準備。那么,普通高校應如何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程設置與選材

在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上,要立足本土音樂,加大民族音樂課程,建構民族音樂門類、形式、風格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有如《中國民樂鑒賞》《中國民歌鑒賞》等藝術欣賞類課程;也有《中國民樂演奏基礎》《中國民樂演唱基礎》等藝術實踐。還有《中國音樂簡史》《民族民間音樂》等音樂理論類課程。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都能接受較系統的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育。通過藝術欣賞課可以使大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有所了解。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音樂種類繁多,音樂表現形式豐富,民族音樂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類課程的設置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方面的知識,也有利于學生增強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如我校居于苗族侗族自治區,苗侗文化多彩精深,因此,我們還可以從苗侗音樂文化入手等等。通過多種課程類型的學習,使學生粗略掌握一門民族音樂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

二、授課形式

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的課程多、課時少,學生要想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保證民族音樂教學質量,授課方式非常重要。本人認為可以以下幾種形式進行:

1.講座式。講座式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資力量配備、教學目標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學生設計的, 可作為選修課。課程形式可設置為選修課(大課),考試以論文的形式完成。此類教學形式主要側重于民族音樂的講解,需要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有一個概況的了解。可以采用名人效應,特邀請一些比較有名氣的專家進行講學。

2.鑒賞式。鑒賞式課程主要通過聽覺系統,使學生在音響上有一個感官的認識,擴大民族音樂在大學校園的影響。授課時,教師先講解與作品有關的知識,學生近距離欣賞音樂,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會起到積極作用,情感也易于回歸民族,喚醒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與愛國情懷,逐漸培養起民族音樂藝術的欣賞群體,逐漸培養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的意識,進而為更好地傳承中國音樂做準備。授課采取講授大課的形式,考試方法采取聽樂段筆答形式,考察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名稱、作品分類、作品創作時代、作品主要特點等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

3.講授式。講授課程主要是民族音樂理論課程,此類課程設置為必修課,采取大課的形式講授,考試為筆答形式。

篇(8)

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它綜合了所有其他藝術的優勢,作為近代科技的產物,它同時也是各種科技力量的綜合,并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影視藝術課程的開設,是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科技知識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影視藝術鑒賞的學習過程

影視藝術鑒賞是指以具體的影視作品為對象,通過視聽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影視藝術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影視藝術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力的最好途徑之一。因此,加強影視審美的研究,重視對學生影視審美的指導是當前影視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影視作品的鑒賞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影視鑒賞學習過程可分為影視審美直覺、影視審美體驗和影視審美升華三個階段。審美直覺的特點是直接性和直觀性,體現為一種感性直觀的審美感受。影視審美體驗階段是在審美直覺階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包含許多心理因素活動,其中想象、聯想和情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通過對影片《兩只老虎》的觀摩賞析,展現出人對動物和諧生活的破壞,體現出動物間的親情,極為感人。又如電影《活著》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經歷了好幾個階段,以小見大,體現了中國人堅忍的性格,對生命的執著追求。審美升華階段,學生與作品發生共鳴,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這個階段存在著感知、聯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種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理解認識。影視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學生通過優秀影視作品的藝術欣賞活動,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情動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啟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變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影視藝術鑒賞教學中的學生心理分析與調整

對大學影視藝術鑒賞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除了要明確大學影視藝術鑒賞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外,還要在教學中認真分析研究學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視藝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工作。

(一)影響影視鑒賞學習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視教學,放映影視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學生在觀摩這些教師精心選擇的教學材料時,卻常常偏離學習目標,被精彩的影視世界所吞噬,背離了觀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應”的影響。電影觀眾學認為電影受傳時存在一種“影院效應”,電影院的觀賞環境使觀眾進入“夢境化的現實”,同時觀眾還有一種追求影院氣氛,追求共賞的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視教學中“放片子”,一個班的學生同時注視著電視熒屏或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這種學習環境與電影院放映環境極為相似,如果任課教師調控不利,學生很容易受“影院效應”的影響。

2.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消遣娛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視本身就具有教育與娛樂的雙重功能,其中消遣娛樂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視的娛樂功能能夠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對緩解學生工作學習壓力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學生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尋找影視提供的娛樂,學生在觀摩影視作品時很容易受娛樂心理的影響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學生鑒賞心理調整

影視主要通過視聽訴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欣賞影視作品是一個復雜的感情和理性的綜合過程,必然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影視鑒賞時必然要進一步理解影視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活動和藝術態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視創作表演手法和表現手段的運用;必然要分析影視作品的體裁、風格、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些都需要主觀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熱鬧的外行,進入認知主體和審美主體狀態,需要一個轉變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努力。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兩個轉變。

1.角色的轉變——從普通觀眾向學習者轉變。擁有一定生活經驗,同時具備聯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無論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視都是不成問題的。這種低層次的“看懂”與“審美鑒賞”是有本質區別的,大學生影視鑒賞要求影視鑒賞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才能進入審美層次的鑒賞,沒有一定的聲光電、色彩、構圖和造型知識,不具備基本的文學、繪畫和音樂等藝術素養,會影響學生對影視的全方位鑒賞。這是由影視的綜合性決定的。

2.審美模式的轉變。傳統的也是大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學生影視鑒賞應從這個窄胡同中走出來,重視影視其他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藝術表現方式的鑒賞,才有可能全部解釋影視的表現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視藝術所蘊涵的內在價值。因為只有通過影視手段的運用才能使影視內容得以充分表現。

三、大學影視藝術鑒賞課程如何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完善影視課程設置

“優化課程體系,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課程設置,是實現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直接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影視藝術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課,影視藝術課程是視聽藝術課程,要讓大學生真正感受到影視藝術的魅力,光聽教師講是不夠的,還必須采取其他一些教學方法。聽、記、看、議、寫,聽即上課認真聽講,記即做好課堂筆記,看即觀看優秀影視作品,議即組織討論影視作品,寫即用學過的影視知識來寫影評。

我們通過這五字教學法可以看出影視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全過程,這種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學設置的編排是符合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的,也比較符合受教者的特點,與此同時這也確保了這門課有理論而又不失之空談,有體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觀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學生既學到了影視藝術知識,又掌握了影視鑒賞方法,因而,教學效果得到了切實的保證。

總體來說,課程設置既要考慮相關領域的發展方向,又要考慮學生的基礎背景;既要按相關領域培養,又要注意盡可能按學科規律安排課程。課程內容既要有先進性,又不要過分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嚴密性,使之適合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充實影視教學內容

首先,目前各高校開展的影視藝術教育選修課,但在課時的設置上不統一,應增加影視藝術鑒賞課課時,完善教學內容,整合學生能得到的知識,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其次,根據現在國內普遍的教學情況,理論性的影視欣賞課應該增加必要的互動與交流,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生選課的主要原因是興趣,所以有必要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逐漸增強學生的興趣。

最后,影視藝術教育課不同于其他的課程,它需要其他課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其中很多內容需要依賴于聽覺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體設備。

(三)影視藝術鑒賞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目標上,盡可能減少“影院效應”和消遣娛樂心理的影響,教學中播放影視作品時應注意:

1.目的明確,有問有答。讓學生明確觀摩的目的所在,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去看、去思索。觀看后,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2.宜短不宜長。選取的影視素材和播放的時間都應體現宜短不宜長的原則。播放影視片斷過長時,一些學生開始時還能帶著問題去觀賞,時間一長,往往抵擋不住影視作品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的誘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視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不能自拔。

3.兩遍播放法。第一遍讓學生“隨心所欲”,滿足“視覺的渴望”,新鮮感過后,再看第二遍開始認知學習。在播放前簡述故事梗概,主要情節等,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播放過程中應提醒學生不要過于“專心”情節,應學會“分心”,善于走進去,又要走出來,變被動為主動。

4.寓教于樂,是上好影視藝術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為藝術教育課程接受主體的學生,他們在生活環境、文化素養、社會關系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很自然地會對同一部影視作品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也會產生不同的欣賞情趣。作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積極向上的主題的同時,還要讓同學們通過課堂的鑒賞活動,去窺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覺中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從影視作品中體會和學習場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學價值的服裝、手勢、語言、人物個性和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其他形式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通過對影視藝術知識的了解和優秀創作范例的審美解讀,使受教者對影視作品構成的基本知識和影視藝術審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對影視觀摩中的心理活動、知識儲備和融合著諸多審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養,把握電影多元化的欣賞方法,即學會怎樣去“看”電影,并從中獲得教益。

總之,影視藝術鑒賞教學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更新觀念,深刻領會素質教育的內涵,通過影視藝術鑒賞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進而激發他們的人文追求,使大學生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心靈世界更廣闊、更深沉、更豐富、更美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認識要伴隨影視藝術鑒賞教學過程的始終,不斷探索科學的、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并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李敏.開設影視鑒賞課的幾點體會[J].中國地質教育,2001(3).

篇(9)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幾種主要的藝術表現形態,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學論文,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認真探索。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對于地方性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學論文,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環節來進行改革:

1.努力改變專業課課堂教學中以傳授知識和技巧訓練為中心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

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教育學論文,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化而忽視了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

2.廣泛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包括聲像資料和影視藝術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核心期刊。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上述目的教育學論文,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的優勢,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3.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目前,國摘要舉措。可以采取與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4.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學論文,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5.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等之間的聯系核心期刊。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作為跨專業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技能結合起來教育學論文,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院專業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

所以,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開設的相關課程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原.高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04):46-47.

[2]吳金銘.美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韋靜濤.論高校美術鑒賞課創新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篇(10)

一、戲劇影視表演教學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背后,精神文明需求則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隨著電影、電視等視聽媒體的普及,戲劇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舞臺,對此,社會需要大批的影視作品表演人才。

目前已有不少高校開設了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教學安排主要是參照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的相關專業進行的,但是戲劇影視表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普通高校實行以上著名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顯然是不科學的,一是學生的素質不高,大部分學生的表演理論知識和基本功都比較缺乏;二是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不能與高等院校相比,教師教學經驗和閱歷匱乏,學生缺乏舞臺表演鍛煉的機會。所以,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探索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培養實用型的人才為目的。[1]

二、戲劇影視表演多元思維教學的重要性

多元思維的戲劇影視表演教學是結合各種實際情況、先進的表演特色與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視聽資源,創造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多元化的表演思維和方式。目前,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教學還存在著許多弊端,多元思維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先進的科技資源彌補傳統經驗教學中的固有思維模式,做到將聲樂、表演有機的結合,不僅能更快的提高學生的影視表演素質,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其他專業課的學習。

三、基于多元思維的戲劇影視表演教學

1.教學手段的多元化

第一,要更新教學觀念。在眾多的藝術高校中,“重藝輕文”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學生都有著優良的藝術天賦,但在文學修養方面卻嚴重缺失,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演員不只是面對的一個死角色,而是要奔著將角色演活的心態去演,賦予角色靈魂,創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而這些都需要深厚的文學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對劇本、人物心理、故事社會背景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理解。對此,在對表演系開設的課程中,還應增加文學科目,鼓勵學生們去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自身的文學修養。

第二,采用多元化的授課方式。戲劇影視表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集體授課模式已滿足不了它的需求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集體授課為主,小組課,個別輔導課,專業表演課等作為輔助開展多元化的教學,爭取以高效率的教學模式來贏得學生的喜愛。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一般都具有好動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提供指導、點評和建設性意見為主,為學生制定教學計劃,課題自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各自的想象力去塑造演員形象。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必須依靠學生自身去摸索、去反復練習和掌握,教師只能以身作則,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學習氛圍,啟發學生們自主探索和創作。表演專業的教師要站在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去觀察、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各自的優缺點,因材施教,更好的去誘導和啟發學生學習。

第三,利用好多媒體教學資源。戲劇影視表演并不是像數學、物理等一些很抽象的科目,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能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感覺進行教學,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為影視表演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和專業的平臺,通過多媒體對一些如圖片、聲音、文字和視頻等教學資源的呈現,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一些典型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點,增強學生對不同藝術派別的辨別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觀看,來鍛煉學生的模仿能力,提升他們的表演素質。

2.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培養學生的表演水平要從日常教學做起,在平時的表演活動中,要善于從多角度對人物做全面的分析,如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人物的心理狀態怎么樣,人物的性格特點如何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積累的經驗,一個優秀的演員,只有將編劇筆下的角色演活,完美的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時,才能更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演人物的生活中,真切的去感受、去體驗。

3.實踐表演形式的多元化

戲劇影視表演的實踐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各大節日晚會(元旦、中秋、國慶等),個人主題音樂會、各種音樂才藝類比賽等,參與這類比賽既可以得到專業老師的現場指導,也可以使自身的表演技能得到較大的提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此外,校園內部還具有一些專門的表演社團,可以積極的參與其中,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探討,提升自我素質,獲取更多鍛煉的機會。[2]

4.培養學生表演鑒賞能力的多元化方式

一是利用觀賞性藝術表演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在學習了一定的表演學的基礎上,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們觀賞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或校內外的一些比賽作品,利用小組討論和自由表達的方式,讓學生們對演出節目進行評價,并找出作品中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提高學生們對影視作品的鑒賞能力和表演欲望。

二是利用公益講座和影視講座的授課方式提升學生對表演的鑒賞能力。學校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圍內,邀請影視表演的專業人才,如表演家、藝術家等來校舉辦公益講座,讓學生們近距離的接觸藝術的魅力,通過表演家對表演技巧和對劇作人物的剖析,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敏銳的洞察力,進而提升他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3]

5.教學影視作品選擇的多元化

各國影視作品的特點都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方面的選取教學素材,例如歐美引領時尚潮流的好萊塢大片、奧斯卡影片等代表歐美特色的作品,可以作為對歐美表演剖析的題材,此外,在我國各民族的藝術表演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可見,世界之大,各個國家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表演特色,在選擇影視素材時,教師們也應拓寬范圍,做到與時俱進,擇優選取。利用多樣化的表演素材,擴大學生的表演范圍,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影視視聽享受的要求更高了,信息化的時代,一切都在快節奏的進行,尤其是影視業的發展,比其他行業的更新換代更快,所以,教師們要結合實際需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們的表演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專業的表演人才。

參考文獻

上一篇: 藥學相關論文 下一篇: 基礎英語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激情在线视頻 | 最新久久激情免费视频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四区五区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