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2: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學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比如缺乏公德、論文造假、不尊師重教或者考試作弊等,這些問題和現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醫學生良好職業行為習慣以及倫理規范意識的形成、培養,繼而進一步影響其今后上崗操作。
2.教學和課程設置中過于重視技術忽略了倫理教育
很多醫學生在學習期間簡單地認為只要熟練掌握專業操作技術即可,對于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不夠重視,認為其可有可無,其實不然當醫學生進入到實踐工作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職業人文素養,很容易迷失在價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響和干擾其人生道路。
3.缺失無私奉獻的意識和競爭,同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單純經濟主義等現象嚴重。
因受利己主義的干擾以及影響,部分醫學生以及醫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多做一點就會抱怨,遇到困難或者加班等退縮,再加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部分醫學生和醫生過于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使得醫療服務逐漸商品化,自愿奉獻的人逐漸減少,一味追求個人利益以及經濟指標,而缺失作為一名醫生應有的素養以及道德。
二、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醫學倫理學所研究的內容主要為醫學道德,經醫德現象研究,將其所表現于醫德關系中各種問題矛盾和其發展規律揭示出來,醫學倫理學著重從三個方面對醫務人員提出了要求,即醫德倫理、醫德實踐以及醫德規范。目前就國內醫患關系來看,普遍都比較緊張,醫患糾紛事故頻發,所以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使其成為一個技術精湛以及具有良好醫德的醫生應變得尤為重要。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和其他行業工作者相比,醫療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從事該項工作的人要更為嚴格地按照職業倫理要求和規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僅要及時緩解患者疼痛,同時還應保護好患者隱,尊重其人身權利,若忽略了這些很容易發生醫療糾紛。對此,只有醫務工作者具備良好職業倫理素養和規范意識,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才可更好地擔負起自身工作使命,減少和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因醫療工作自身比較繁雜
一旦出錯很容易引起醫療糾紛,嚴重時還會引起醫療事故,在這種形勢下對醫務工作者的倫理規范意識和技術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倫理規范意識以及道德操守,同時具備高水準職業道德的醫務工作者才可更好擔任起作為醫師的責任,本著對患者負責這一態度,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獻,能夠和他人進行密切配合,以此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錯誤、醫療事故的發生。
2.對策
基于上述醫學生倫理教育所存問題和加強倫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強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提出相關對策:
(1)改變以往陳舊教育觀念,加大倫理教育重要性的宣傳,正確引導。
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均應改變其以往的陳舊教育觀念,將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培養有機結合,強化醫學生人文意識。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媒體技術宣傳醫學倫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網絡、報紙以及電視等。同時樹立先進榜樣和典型,正確引導學生,從而幫助其提升自我修養,使其倫理規范意識得到增強。
(2)合理且有效地應用各種教育方式和培養方法。
在教學中應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條主義,綜合考慮學生自身情況和當前醫學行業的需求,和臨床實例有機結合,經具體實例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倫理教育重要性。或者設定相應的醫療工作場景,要求學生來扮演病人,以此實現換位思考。構建合理且有效的課程體系,大力實施課外教育,比如講座、心理咨詢、衛生服務、知識競賽以及社會時間等,充分利用網絡實施現代化教育,加強學生人際協調交往能力、心理素質、溝通能力、應對突發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相關法律法規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等的培養。此外,還應健全醫學倫理教育方面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核與評價學生各項素養和能力。
1前言
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多種要素,涉及教學的各個環節,但提高教學質量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外乎兩個,一個是教什么,一個是怎樣教,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它直接體現教與學的關系及教學活動方式,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藝術。教學方法不僅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決定性作用,而月教學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因此,要有效地提高醫學教學質量,就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方法。大課講授是最傳統、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
在高等醫學院校里,這種方法通常用于醫學理論課的教學。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可以同時向幾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學生傳授知識。可見,大課這種課堂教學方法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向較多的學生系統地傳授大量知識。但該方法其明顯的缺點是學生學習被動;教師也很容易“滿堂灌”,以“填鴨”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相當長的時間以來,國內外教育界對大課教學進行了研究和改革,以充分發揮其優點,克服其缺點。為了解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對目前大課教學的認識和主動參與大課教學的積極性,探討當前課堂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文就大學生對大課教學的認識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在醫學生中進行了調查分析。
2對象與方法
2.1調查對象
本文被調查對象為四月}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和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發出調查問卷415份,收回有效調查表404,回收率為97.3%。在404份有效調查問卷中,106份來自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占26.3%;108份來自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占26.7%;119份來自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占29.5%;29份來自七年制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占7.2%;42份來自七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占10.4%.
2.2調查問卷
為了解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對大課教學的認識和主動參與大課教學的積極性,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包括7個問題,它們分別是:1)理論課的教學應該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只需在臺下專心聽,并認真作好筆記;2)我很希望在理論課堂上有與老師和同學就學習內容進行交流的機會;3)我很喜歡主動回答老師在理論課堂上向同學提出的問題;4)我希望老師在理論課堂上向同學提問,但不喜歡主動回答提問;5)我不喜歡主動回答老師向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但被點名回答時,我還是樂意回答;6)我不喜歡主動回答老師向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也不喜歡被點名回答;7)我很喜歡在理論課堂上向老師提問。在每個問題下面,都有5個備選項,即:A.完全同意,B.同意,C.無意見,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在回答問卷時,要求學生就每個問題在5個備選項中選擇1項,作為學生對該問題的選擇,以表達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或態度。
2.3結果分析
404名被調查學生對7個調查問題的五個備選項的選擇結果用計數法獲得,用百分數表示。不同層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學生在7個調查問題被選項選擇上差異性的顯著性檢驗采用x2分析。
3結果
3.1各調查問題間的關聯性
為了解被調查問題間的關聯性,我們采用5級Likert計分法對每個被選答案進行賦值后,根據學生的選擇對各問題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
表1為各問題間的相關系數及相應的P值。21個相關系數中,16個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大多數的問題間,學生的選擇相關。除自身的相關系數為1外,這些相關系數偏離1或一1都較遠,相關系數的絕對值都在0.5以下,最大為0.48。表明相關問題間沒有重復,沒有兩個相關問題含義相同的情況發生。
3.2被調查學生對調查問題備選項的選擇結果對404名被調查學生就7個調查問題備選項的選擇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
3.3不同層次被調查學生對調查問題備選項的選擇
我們對五年制和七年制學生就7個被調查問題備選項的選擇結果進行了x2分析,發現不同層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學生在對7個調查問題被選項的選擇上沒有統計學差異(P值均大于0.05).
3.4不同性別被調查學生對調查問題備選項的選擇
性別是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也可能影響醫學生參與大課教學的主動性。我們對男性和女性學生就7個被調查問題備選項的選擇結果進行了x2分析,發現不同性別學生在對7個調查問題被選項的選擇上沒有統計學差異(P值均大于0.05)。
4討論
受教育理論、教育觀念和醫學教學模式的制約和影響,傳統醫學大課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首要目的,所以在大課教學方式上采取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在課堂上,信息只有從教師到學生的單方向流動,而不是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雙向流動,也沒有在學生之間的多向流動。形成學生在課堂上記筆記、課后背筆記、考試默寫筆記的刻板學習方式。造成學生可以獲得較好的考試成績,但創新思維弱、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差的所謂“高分低能”現象,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缺乏,嚴重違背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生這一醫學教育目標。隨著現代教學思想、教育觀念不斷更新以及醫學教育模式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受到教育界、醫學界較廣泛的批判。
要求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特別注重以啟發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內容上,重視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培養、協調發展;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教師帶領或引導下主動學習;在教學進行過程中,要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教學重點放在組織、指導學生的獨立學習上。傳統觀念認為,優秀學生和學習努力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應是專心聽教師講,認真做好記錄。我們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表2),僅13.9%的被調查學生“完全同意”或“同意”“理論課的教學應該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只需在臺下專心聽,并認真作好筆記”.76.5%的學生很希望在理論課堂上有與老師和同學就學習內容進行交流的機會。表明學生并不滿意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希望課堂教學只有信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他(她)們希望在課堂上有與教師和同學交流的機會;希望課堂信息不僅有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也有從學生到教師和從學生到學生的雙向和多向流動。
2醫學生感恩教育路徑探析
在提高醫學生感恩意識的方法研究上,張靜認為應該創建感恩校園文化,培養感恩意識,開展感恩活動在專業教育中滲透感恩思想,建立感恩教育保障體系。張維佳等認為在提高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中應該在良好校園文化氛圍下側重課程設置,并且有臨床醫生和教師的引導,同時重視網絡平臺教育。嚴光菊認為在醫學生感恩德性養成上應該提升“核心價值”的文化自覺,增強“孝道”的文化自信,增強“德治”的文化自強,完善感恩文化體系,實現“三自教育”,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培育機制。黃曉麗指出提高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結合醫學生的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醫德教育、愛國和集體主義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個性化教育中戴啟剛等認為應該在兒科學和解剖學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能夠明確醫學生感恩教育的對象,提高醫學生感恩意識,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王蘭芝等認為孝親感教育能夠提高新護士的職業素養增強其孝親感恩意識和人文關懷理念。楊顯杰等提出了“算賬法”,首先制訂一份學習投資效益分析表,學生根據此表填寫自己每日在各項目上的實際消費數,并以書信形式告訴父母,用此法進行感恩教育可達到很好的鞏固效果。胡友根提出了義工服務是醫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不僅有利于醫學生人文與醫學的融合與貫通,還有利于他們“三自教育”的內化。
白鶴醫院實踐的同學主要在內科實習,他們為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如量血壓等,同時做老師的助手,有時也做一些護理工作。星期一有個中暑病人昏倒后前來就診,我們的一位同學協助老師參與搶救,及時有效地替病人緩解癥狀,為老師進一步治療爭得時間。還有一些老年病人往往行動不便,同學們就會上前攙扶,領他們配藥,注射等。這些都得到了病人和家屬的稱贊,雖然比較辛苦,但我們無比自豪,因為這一點一滴都是為人民服務,是自身價值的體現,是無私愛心的奉獻。
在丹頂鶴衛生服務站實習的同學們為病人量血壓、測體溫,做一些基本的護理,為他們解答一些日常生活健康方面的問題等。通過實習,我們對醫生的角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醫生惟有具有技術、責任和愛心才能成為受患者愛戴和尊敬的好醫生,才能不辜負病人對醫生的期望,才能對得起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給醫生的這種信任,才能對得起醫生這個稱號。看到現在這么多病人受慢性病的折磨和一些不治之癥,我感到醫生們任重而道遠,而這就是我們將來的使命,是我們若干年后的神圣職責。社區醫生們和藹耐心的態度,細致認真的工作為我們樹立一個又一個的好榜樣,那天在丹頂鶴站,醫生聽到急忙前來的家屬說90多歲的老人躺在家很不舒服,他急忙拎起醫藥箱,頂著烈日出診,這些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醫德教育的課堂。丹鳳和孔雀衛生服務站也是為其鄰近居民解決常見健康問題,同學們在那邊也受益匪淺。
兒童保健科是專門面向兒童,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效地預防各種易發病提供咨詢,保健服務,并為了保證兒童健康成長,在飲食,營養,睡眠,運動等各方面給予各種建議,指導家長科學地養育子女。我們在這里了解了兒保科醫生的工作,他們細心地為每一名兒童建立成長檔案,定期為他們體檢,為家長仔細解釋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005年,英國皇家醫學院(RCP)公布的一份報告中將醫學職業素質界定為掌握一定的醫療知識、技能和判斷力之外醫生應當具有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強調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義、團結協作、追求卓越等品質。在我國,2008年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質目標包括:遵紀守法;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珍視生命,關愛病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與病人有效溝通的意識;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團隊協作精神;依法行醫;考慮病人利益;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要進一步加強以醫學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的職業素質教育。由此可見,官方文本中的職業素質主要與態度、行為、情感和價值觀等因素有關。
(二)教育研究者的視角
研究者們認為,職業素質(professionalism)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講,職業素質可以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從狹義的角度講,職業素質指知識、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態度等。國外一項關于醫學職業素質的調查表明,醫學生,醫生和醫院管理者普遍認為具有最新的醫療知識和技能,堅守醫學倫理和價值觀,適度的醫療行為,重視病患的利益,獲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醫患關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時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是醫務工作者必備的職業素質。在我國,職業素質也被稱之為職業素養,多從廣義的角度來探討。研究者認為,醫學生的“職業素質”是醫學生為適應醫療行業所需要具備的醫學專業知識、臨床實踐技能、醫德修養和人文素質。可以說,研究者們的論述中,醫學職業素質既與知識、技能有關,也與品德、行為和態度等有關。
(三)學生的視角
為了了解學生對醫學職業素質的認知狀況,我們對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和醫學檢驗專業在校生共計198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認識到了醫學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大多數學生認同的醫學職業素質主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精湛的醫術;良好的溝通能力;有醫德,有良知;較好的表達溝通能力;語言得體;責任心;以病人利益為重;態度友善;公平對待病人;愛崗敬業;服務意識;團隊協作精神;保護病人隱私權;尊重生命;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表明在學生們看來,職業素質既包括醫學知識,也有臨床技能,還包括行為、態度、情感等。另外,學生們也認為自身的提升努力,個體的經歷或體驗等才是職業素質提升的關鍵影響因素,認同度分別是47.9%和42%,而榜樣人物的示范引領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約占41%。關鍵事件的影響(醫患沖突或醫療事故等)也占有較高的比例(34%)說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導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進學生職業素質提升動力的重要方法。另外,這一調查結果也表明了學校職業素質教育方式跟學生所認同的職業素質提升渠道還是有差異,必須引起教育者足夠的關注。綜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醫學生對職業素質及其要素的認知并不完全一致,這必然會影響到學校醫學職業素質的教學實踐,進而影響到學生醫學職業素質的獲得、發展和提升。作為教育者,既要考慮國家政策和教育指導綱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制定契合實際的醫學生職業素質培育實施方案。
二、醫學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培育
不可否認,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等在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樣重要。在崇尚知識技能的職業教育理念下,醫學院校又該如何培育醫學生情感、態度等非智力性職業素質。
(一)拓寬渠道,增強認知,明確目標
要想實現目標,先必須明確目標是什么。醫學生職業素質培育也是如此。職業素質在醫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在此過程中獲得作為醫務工作者這一群體必須具備的價值觀、態度、興趣、知識和技能。有研究者認為,以定義的方式或通過列舉職業素質的特征向醫學生開展明確的職業素質教育,如此,才能讓醫學生了解職業素質的本質屬性、道德基礎、存在理由、具體要素以及堅守職業素質的必要性,這是職業素質的認知基礎。學校應當通過開設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或講座等多種渠道和途徑讓學生準確理解職業素質的內涵要素,社會及公眾對醫學生的職業要求和期望等,讓學生明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除了掌握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外,還應當具備哪些職業素質,也讓學生意識到職業素質對自己將要從事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最后,要讓學生知道提升自己職業素質的渠道和途徑有哪些,學校和教師會提供什么樣的幫助,自己還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創新方法,情景教學,感知體驗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方面主要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課程設置少,教學形式簡單等問題。更主要的是當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層面,缺少學生體驗踐行的途徑或機會。這是我國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種現狀,解決這類問題,大力推行情景式、體驗式教學無疑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選擇。情景式教學(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設定好的情景中隱藏著幾個教學重點,通過交互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該情景中體驗并運用教學重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模擬真實情況下對學生的訓練。這種教學形式在國內外臨床醫學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日益被重視和應用,并被認為是體驗工作場景,提升醫學生職業素質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學模式一般有5個環節:分析案例確定教學點,根據教學點書寫情景腳本,訓“扮演者”和“觀眾”后展現情景,情景“再現”與反饋,最后是總結與記錄教學點。教學實踐的初步成果證實了臨床情景式教學成效顯著,也證實了應用臨床情景式教學模式可以全面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素質,并為今后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教學實踐奠定了實的基礎。
(三)優化環境、榜樣示范,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素質
學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才培育的結果。醫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校決策者們的重視和支持。首先,學校管理層要意識到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對學生本身、病患以及社會公眾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積極主動投入資金設備,培訓師資,增設課程,考核評估。其次,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從校園環境布局設置還是學生課外活動開展,都應緊緊圍繞醫學教育,凸顯醫學特色,潛移默化培育學生。校園文化通過特定的人文環境的熏陶、滲透和升華,將其長期培育和積淀的傳統作風和學術氣息轉化為環境中人們共同的精神追求、價值標準、行為規范,從而不斷作用于校園文化主體,實現育人的目標。最后,要充分發揮先進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榜樣的力量仍然是醫學職業認同教育的最強有力方式,在職業使命感的培養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可以通過模范醫務工作者的事跡報告、組織觀看《最美鄉村醫生》頒獎典禮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前輩精神風范,思索自身未來發展,提升醫學職業素養。
(四)開展評估,注重考核,促進提高
開展積極有效的考核,能夠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意識。特別是經常性地開展形成性考核,及時給予反饋,是幫助醫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有效手段。職業素質的形成受眾多因素的制約,與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測評相比較而言,醫學職業素質的考核難度大,不易操作。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只關注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評估醫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時也多采用應試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學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對其他的非智力性職業相關素質或能力的培養與評估極少涉及。因此,醫學院校要探索研究學生職業素質的評估標準和方式,通過進行過程性考核評估,及時反饋結果等舉措強化職業素質意識,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發展和提升。
2.標準化病人的培訓:由專業教師團隊負責標準化病人(SP)的相關培訓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礎的低年級五年制口腔專業本科生作為SP,通過面試挑選表演能力、溝通技巧較為突出的學生。培訓時間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觀摩病例、角色排練,培訓教師回答SP疑問,講解或通過視頻讓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點。第4周:強化訓練,針對在前期培訓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指導。第5周:SP評估,SP在考核前接受訓練教師、專業學生的評估。
3.考站設置:以口腔醫學實驗中心和臨床模擬實驗室為依托,設置6個考站,涵蓋進入臨床實習后的主要常規知識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內容都經過非常細致的規劃,學生在每一站的表現,都能夠客觀地表現在成績單上。其中標準化病人(SP)考站1個,模擬考站(臨床操作技能)1個,教師考站4個,歷時120分鐘SP考站要求學生對SP病情進行初步診斷,包括病史采集,口腔專科檢查,診斷及治療計劃,其中包括對溝通能力和問診技巧的考察。模擬考站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一項隨機抽取的臨床技能操作(時間按操作項目規定),如窩洞制備、制取印模、打結、縫合等。教師考站由口腔專業臨床教師擔任主考,要求學生先從考題中隨機抽取1個,準備5min時間,再回答教師的提問。
4.OSCE考核實施過程。提前將考核標準及考試流程告知學生。每一站點除了考官外,分別指定1名工作人員在考站外維持秩序,考場外粘貼考核流程圖和考場需知,考場內各站點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間相隔一定距離,防止相互干擾。將學生隨機分成6組按順序依次進入各自考站,考核結束后輪換,在全部考核結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匯總成績單。
5.問卷調查。在考核結束后,我們對2012年參加的2008級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參加的2009級本科生4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OSCE考核模式的態度。
二、結果
1.考核結果。我們要求每個考生6個站點必須全部考完,每個考站均應達到及格分值,否則不能通過。從考生各站平均成績和總成績看,結果還可以接受。
2.學生對OSCE模式的態度。調查表顯示:2008級和2009級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還愿意參加這種方式的考試。對SP的滿意度,2008級為80%,2009級為84%。認為有助于提高自己臨床操作能力的,2008級為85%,2009級為87%。認為自己的人際關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級為86%,2009級為84%。
三、討論
1.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為大學醫學院2008、2009級在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的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及護理專業共4個專業的299名學生,平均年齡(22.350±1.371)歲。其中男生111名,占37.1%;女生188名,占62.9%。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情況、對畢業實習的認識和態度等。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本次調查是在學生前往實習地點前召集學生集中填寫,并事先告知調查的目的,以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發放問卷32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99.7%,其中有效299份,有效率為93.7%。
1.3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比較
被調查299名學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非常滿意”或“滿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男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1不同性別學生對自己所分配到的實習單位滿意程度
比較被調查299名學生中,67.5%的男生和68.6%的女生表示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非常滿意”或“滿意”,20.7%的男生和27.1%的女生表示“一般”,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男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畢業實習目的的比較
不同性別的學生畢業實習目的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的目的是將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即學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能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社會;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為就業準備;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畢業實習的目的(見表2)。
2.3不同性別學生對畢業實習態度的比較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畢業實習態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比起女生更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畢業實習,希望通過畢業實習,對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工作能力、交際能力、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有進一步的提升(見表3)。
3討論
3.1不同專業醫學生對實習單位滿意程度的比較
被調查對象中,8.1%的男生和3.2%的女生對自己分配到的實習單位表示“不滿意”,3.6%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非常不滿意”。造成這種結果有2個方面原因,一是實習生的問題,另一是實習點的問題。龔建春[3]的調查研究顯示,有45%的大學生在選擇實習單位時首先注意的是實習單位的名氣,以及單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這是學生的問題,需要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指導工作。目前在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8],在哪里實習并不重要,但筆者認為醫學實習是將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的過程,因而這種觀點并不正確。客觀上講,實習單位(尤其是醫院)的級別、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有所不同,在不同單位實習效果也將有所不同,這將造成部分學生對實習單位不滿意。學校應考慮學生在不同單位間分段實習。
3.2不同專業醫學生畢業實習目的的比較
55.0%的男生和63.8%的女生認為畢業實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18.9%的男生和11.7%的女生認為是為了解社會;24.3%的男生和23.4%的女生是為就業準備;而1.8%的男生和1.1%的女生表示不知道畢業實習的目的。畢業實習的目的有幾個方面:(1)通過實習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學習,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進行運用,但是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醫學生而言,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無法掌握對于疾患的治療,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9]。(2)了解社會需求。畢業實習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可以了解更多用人單位的需求,有助于畢業生在畢業后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10]。(3)加強綜合素質。每個學生終將走向社會,因此需要學習很多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在教育活動中,感恩教育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實施方向。年級輔導員從醫學生感恩教育的目的出發,策劃、組織并實施了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包括階段性的安排設計,以及貫穿始終而有層次的活動,無不顯示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意志。這樣對于剛入學的醫學生來說,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感恩教育,能幫助他們較快進入感恩教育的情境,在低年級中就產生感恩的萌芽,有助于其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自上而下的安排,醫學生也較容易出現抵觸和煩躁,把感恩教育活動與其他活動混在一起,消極對待感恩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任務式對待或形式化,使感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構建合理有效的醫學生感恩教育框架
對于醫學生的感恩教育,要重點與生命教育、責任教育等相結合,遵循“知、情、意、行”的邏輯分階段進行,搭建多種多樣的平臺,以豐富有趣的活動貫穿其中,動員多個主體參與其中,構建合理有效的感恩教育框架。如在低年級通過影視教育、活動體驗等,注重啟發和培育感恩意識;在二、三年級結合關愛弱勢群體的實踐活動,引導醫學生感恩品行的養成;在高年級通過專業的臨床見習活動,體悟患者的需求與生命的珍貴,將感恩引向良好醫德的培養。同時,要動員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中實施感恩教育,從解剖課的大體老師到動物實驗的白鼠、青蛙、兔子等,再到臨床見習課的患者,都值得醫學生尊重與感恩。此外,還可以與家庭教育相聯系,多方協力完成醫學生的感恩教育。通過合理有效的感恩教育框架,形成整體合力,科學利用資源,讓醫學生懂得感恩家長、感恩老師、回報社會,引導醫學生樹立自愛、博愛、仁愛之心,培育學生強烈的醫學人文精神,從而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并付之于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培育良好的醫學人文精神與職業素養。
七年制醫學碩士生擴大招生是近幾年的事,由于這些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交流能力、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備較快的接受新事物的潛力和能力。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我們的教學組在學生課間實習中對骨科醫學教育的觀察、實習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了新的嘗試,取得了良好效果。
1充分認識七年制學生的特點
在傳統的醫學生課間實習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全面系統的復課講授的理論知識,有時結合一些典型病例進行講解,實習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忽視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對醫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在七年制學生骨科課間實習時,我們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學生知識面廣,接受能力強的特點,注重學生的自己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在短暫的課間實習時間里讓其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充分發揮,改變以往實習“教師唱主角學生唱配角”的模式,實行“教師唱配角學生唱主角”,以適應新世紀經濟文化發展和人才競爭的需求,為使醫學生的培養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實習課程設置及內容的改變
七年制課間實習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的“五步”教學方針,即走“學生-教師-學生-教師-學生”路線。實習過程首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診查、處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夾板,對這些東西先有感性認識,教師講解后再由學生自己總結分析錯誤所在,之后教師再予總結評價,最后進行學生考核。使學生先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實踐與所學理論相結合去理解分析問題,從而加深印象,提高實習效果。實驗組按照此方針總結出“五步”教學方法:學生自行操作、處理-教師講解-學生自行糾正錯誤-教師總結評價-學生實習考核。注重實踐,發揮潛能,創新思維。在實習中結合實例講解骨科理學檢查、骨科石膏夾板牽引技術、骨科影像學檢查基礎等實用內容,使學生理解并能利用這些骨科基本技能。對照組仍采用傳統的教師單純講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夾板牽引技術,然后即由學生操作的教學方法。
3具體實施方法
本學期七年制學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組,每組18人,2組作為實驗組,另兩組作為對照組。每組實習18學時。
3.1典型病例實習
實驗組首先選擇急診骨折病人統一問診、查體(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個學生均作為主治醫生給出初步診斷、輔助檢查方法、治療處理意見。然后老師和同學共同對每一處理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分析學生正確處理方法及錯誤所在,最后得出明確診斷,正確治療處理意見。教師盡可能先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總結,然后再結合大課所學理論提示性給出結論。學生提問,學生解答,教師評價,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對照組則完全由老師進行示范講解,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操作實習。實習結束按照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全真試題進行理論考核。
3.2骨科檢查法實習
實驗組:(1)運用投影儀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學習觀看骨科檢查法的正規操作;(2)學生交叉進行骨科體格檢查,教師在旁進行輔導,糾正檢查中的錯誤;(3)教師選擇典型體征病人讓學生實際查體操作。對照組:(1)教師示范骨科檢查法的正規操作;(2)學生交叉進行骨科體格檢查,教師在旁進行輔導,糾正檢查中的錯誤。
最后一天進行實際操作考核。
3.3石膏、小夾板技術實習
實驗組:(1)首先由學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識嘗試使用石膏和小夾板。(2)教師集中講解骨科石膏、小夾板技術的原理、適應證、禁忌證、正確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教師進行示范石膏、小夾板的操作。(3)教師示范后學生自己總結糾正首次石膏、小夾板操作中的錯誤,教師最后再給予評價和最終總結。學生再次交叉分別進行石膏、小夾板的操作。對照組:(1)教師集中講解骨科石膏夾板牽引技術的原理、適應證、禁忌證、具體的方法、注意事項。(2)教師進行示范石膏、小夾板的操作。(3)學生交叉分別進行石膏、小夾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夾板操作統一考核。
4教改結果考核
4.1床典型病例處理考核
國家執業醫師考試骨科部分共21題,實驗組2組共36人,對照組共36人分別進行考核結果見表1。表1臨床典型病例處理考核(略)
對考核結果進行χ2檢驗分析可以看出,P<0.05,實驗組比對照組具有明顯優勢效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4.2石膏夾板考核
以教科書理論敘述為判定標準,對學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夾板(任選其一)使用操作技術,分為優、良、差三等。經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實驗組比對照組實習效果好。見表2。表2石膏夾板考核(略)
二、結果與討論
統計結果表明46.81%的學生對課前感恩詞誦讀持贊成態度,47.52%的學生持十分贊同態度,3.55%的學生持中立態度,3.55%的學生持反對態度。醫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與道德、良知緊緊融合在一起。醫學生尤其應以人文精神作為自己職業的道德主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文素質,更好地服務于患者。[3]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重視感恩教育。[4]針對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這一現狀,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感恩教育不能大而空,感恩教育應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恩教育不能孤立,應與其他方面有機融合;此外,感恩教育方法、手段應具體、簡單,學生易接受,可操作性強,同時應便于長期實施。經過三年踐行,課前感恩詞誦讀活動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大家討論熱烈,反饋表明大部分學生持贊同態度,少數學生持中立或反對的立場,分析討論如下:
(一)贊同課前感恩詞誦讀
這個世界有為我們默默付出、養育我們的父母,有細心教導、關心我們的師長,還有這個供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國家繁榮富強下的舒適的環境,有關心幫助我們的同學朋友,以及為了醫學事業,為了人類健康而獻身的動物朋友們和尊敬的前輩們,是他們讓我們擁有了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豐富實用的臨床技能。因此在我們學習和動手之前誦讀、默念樸實動人的感恩詞是對他們的敬仰與感恩,意義深遠,值得推廣。學生贊成的原因歸納如下:
1.警醒作用。課前感恩詞盡管只有短短的幾句,但是可以沖擊學子的心靈,可激發學子對生命的思考。在學校呆久了,整天面對書本會讓學子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漸漸變得麻木、浮躁、空虛,漸漸忘卻了本真的東西。誦讀感恩詞可讓學子的內心變得寧靜安詳,激發其細細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學會珍惜,可以時刻提醒學子要感恩。古語有云:三日不讀圣賢書,面目全非。此話意在人要不斷通過學習來警醒自己,以降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此功課不可一日偏廢,須時時提醒,須持之以恒。今時與古時相比,人們面對的誘惑更多,精神污染源更多、更雜,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日漸沉淪而不自知,一些優良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感恩等漸漸淪喪,許多學子更是迷茫于繁忙學業之中,不知停歇腳步來思考做人的道理。不會做人則不會做事,不會學習,更不知如何警醒自我。當代大學生所欠缺的不是沒有感恩之心,而是在這種相對比較安逸、浮躁的大環境里,學子們容易忽略太多重要的東西,偶爾腦海里亦會閃現像“感恩”這樣最純樸、本真的字眼,但很容易以其他事情重要為借口而將其拋之腦后,于是當想法過了的時候,感恩也便罷了。課前感恩詞誦讀這樣的方式,正好對學子內心忽略的情感起到一定的喚醒作用。課前感恩詞誦讀可起一定的警醒作用,警醒學子處于何種境地,為何能在這里學習,為什么而學,如何學等。每念一次都在警示學子要知恩、感恩、報恩與施恩。具體表現在:誦讀感恩詞讓學生意識到,學生能夠在窗明幾凈的學校生活學習,不是理所當然的,是有諸多人、事、物的默默付出,許多學子真切地表達了對父母、師長、祖國、同學、朋友和其他一切付出的眾生的感激之情。有些學子表示這是生平第一次念感恩詞,而且是以這種集體的方式,十分震撼。比如,有的學子寫道:每當念及感恩詞都會想起在外地打工的辛勞的父母,在外拼搏奮斗的姐姐,想起苦口婆心的師長,那些感人的畫面一幕幕再現眼前,使心靈得到感化,找到了學習的動力源泉,此之謂感恩。有了感恩之心行,報恩與施恩則來得理所當然,報恩、施恩是感恩的延續與結果。通過誦讀,許多學生生起報恩、施恩之心,具體表現在誦讀感恩詞后,許多學子表示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要努力學習,不虛度光陰,不辜負父母的血汗錢,要學有所成,回報父母,回報社會。提醒自己隨時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有同學寫道:以前在街上看到乞丐從不給錢,念了感恩詞后,有一次走在街上,生平第一次給了乞丐錢,不管乞丐是真的窮或是一個騙子,我只管做我認為好的事就對了。這其實是一種施恩不圖報的行為。感恩之心人人有之,很多學子感恩心之所以不能發揮作用,是因為感恩之心被自私自利等習氣蒙蔽了。好比廚房的燈被污漬長期污染,盡管有燈光,但是因為污漬,外面幾乎看不見燈光的明亮。課前感恩詞誦讀猶如擦拭人性燈泡上的污漬,讓感恩之光照射出來,要時時勤擦拭,要持之以恒。
2.振奮作用。百人高聲齊誦課前感恩詞,可謂壯觀,可以提神,振奮精神,使上課更有精力。有的學子認為每次的誦讀可讓自己連續幾天沐浴在感恩氣氛之中。在感恩的同時,誦讀感恩詞會讓學子感受到自身的富有,因為周圍的人都在以各種各樣方式幫助我們,我們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有機體的一分子,這增添了學子們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強化了學子對各種付出的人、事、物的感恩,讓學子心胸更加廣闊。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應該多些這種形式,時刻讓學子心靈得到振奮與洗禮。
3.提高學習效率。感恩詞誦讀可看做是上課的標志,有學子認為這是一種特殊而有意義的開課方式,可讓瞌睡、玩耍等尚未進入學習狀態的學子很快把心思收回來,讓人拋除雜念,集中注意力,而在聽課過程中,將感恩之心遷移到接下來的學習中,可鞭策學子更好地投入學習中,提高對本學科重視程度,提高聽課質量,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責任感。
(二)反對課前感恩詞誦讀
部分學子認為課前感恩詞誦讀設計比較孤立,突兀感很強;課前感恩詞誦讀過于表面化,無法激起學生共鳴,不能從本質上改變什么;誦讀形式過于單一,多次誦讀則流于形式,久了則會厭煩,感恩教育效果甚微。
(三)對課前感恩詞誦讀的建議
在課前感恩詞誦讀的實踐中,學子們對誦讀內容與形式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1.原初設計的感恩詞只有五句。有學子提出:感恩了那么多人和物,為什么不感恩自己呢?如果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堅強,不用大腦去思考人生,不制訂計劃,不用雙手、雙腳去實現目標,即使有再好的外在條件,也不會有所成就。該建議得到了采納,我們在最后加上一句“感謝自我的不懈努力”,效果很好。
2.原誦讀方式是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對此有些學生提出了建議,可讓學生領讀,一來可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二來可鍛煉部分學生的膽識。此建議亦被采納,在后期誦讀時,我們設計了各種誦讀方式,如單個學生上臺領讀,若干學生同時上臺領讀,小班領讀,男女生交替誦讀等。另外,感恩詞誦讀時間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可放在課中或課后。
3.為了減少突兀感,在每次課前還設計了放映感恩短篇視頻的環節。
4.許多學生有感而發,建議這種形式應繼續進行下去,應永遠存在于老師的課堂上,有的學生強烈建議此方式應在其他課程推廣,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學生的認可讓我們對在專業課堂踐行感恩教育有了更加堅強的信念、更大的動力與更強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