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2: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商業銀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檢驗收益序列的相關性和異方差效應發現:分析時通常時滯的階數取n。n為樣本容量1674。因此我們取最大時滯為41。通過各個時滯的自相關函數和偏自相關圖,收益平方序列的相關圖得出,原收益序列不但存在著相關性,并且各項之間是不獨立的。考察Ljung-Box的Q統計量和P值,發現在95%的檢驗水平下,Q統計量在前41階都顯著。因此,序列存在著強異方差效應。收益序列在高階仍有ARCH效應,并引入自回歸移動平均項以消除序列相關性。
(二)ARCH模型的建立為了消除原序列的相關性和異方差性,采用AR(13)-ARCH(q)模型。通過嘗試和考慮AIC和參數估計的顯著性發現ARCH(3)最為理想。ARCH(3)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結果變量CR(-13)參數-0.0004260.067279標準誤0.0003080.018191Z統計量-1.3820203.698468概率0.16700.0002R20.006190調整后R20.005590DW統計量2.014074該模型一定程度擬合了該只股票的收益率。經驗證,上面的分析思路和結論適用于對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等A股和H股上市公司。通過ARCH類、GARCH類或EGARCH類模型的建模。模型可以得到基本的關于商業銀行類股票的結論:
(1)存在條件異方差
(2)風險與收益。對于銀行股票而言,預期風險同收益率同向變化。
(3)消息面的影響。股票價格的波動具有杠桿效應,利空消息能比等量的利好消息產生更大的波動。因此從政策來講,應努力避免政策面消息面造成的過度波動。
(4)避險功能。條件異方差存在性說明中國銀行股價波動具有持續性、集聚性,一旦出現較大的波動,該狀態將持續一段時間。投資者應根據所處市道、趨勢控制籌碼避免波動的風險。
商業銀行統計數據的內容比較全面,包括存款情況、貸款情況、理財業務、保險等各項業務,既能夠反映某方面業務的辦理情況,也能夠反映全行的經營情況,通過各方面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為領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制訂計劃并實施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統計信息對業務經營管理起著控制、調節作用
統計信息匯總全行各項業務的經營情況,通過數字方式和綜合分析形式廣泛地被利用,是一種價值很高的經濟信息。統計工作貫穿于全行的各項經營活動中,可以體現全行業務經營的情況,統計工作的及時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可以適時地提醒和監督業務經營中各個環節不斷調整和改進,對領導下達控制和調節指令,保證業務正常運營起著參謀作用。
(三)統計信息對業務經營管理的科學指導作用
統計信息是以數據報表形式反映業務的發展規劃、辦理情況等全過程的,是全行經營成果的數字體現。現在金融業競爭比較激勵,相互間通過研發新業務,開辦新產品等方式搶占市場,爭取客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了解他行的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來制訂本行的業務發展規劃,提高自已的競爭力。因此,及時準確的統計信息對業務經營管理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商業銀行統計管理工作現狀
過去商業銀行的統計工作缺少專項的管理制度,填報部門眾多,相互間缺少溝通,對統計工作只是敷衍了事。目前商業銀行加強了對統計工作的管理,并遵循“統一管理、相互協作、高效有序、及時準確”的管理原則。成立了統計工作的管理部門,使統計數據做到“統一管理,統一上報,口徑規范,保質保量”。各專業部門間能夠做到“分工協作,各司其責”,并能嚴格落實監管部門對統計工作的管理要求,使統計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成立組織機構,健全規章制度
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視統計信息工作,成立了專門的數據統計部門,配備了專業的統計人員,負責統計信息的管理工作,使數據能夠“統一采集、統一填報、統一報送”,實行全行數據的大集中,使統計工作得到高效有序地進行。一些行制定了《統計工作部門職責》、《統計信息工作崗位流程》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對統計信息工作的部門職責和崗位操作流程進行詳細的要求,并對全部報表進行梳理,將報表填報工作細化到部門,落實到責任人,規范全行統計報表的操作流程。
(二)實行考核通報機制,責權分明
一些商業銀行先后下發了《報表獎勵制度》、《報表責任追究制度》等一些激勵機制,對統計制度的執行,對統計報表的及時性、準確性、規范性等情況實行百分制考核,明確統計報表的質量和效率與業務績效掛鉤,并對統計工作實行按季通報,全年總評。對統計工作中出現的錯報、遲報、漏報等一些問題,根據程度不同,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理,問題出現一次的,對報表主責任人和主管行長分別給予通報批評處理,問題出現兩次,對報表主責任人和主管行長分別給予通報批評和罰款處理,問題出現三次的,視不同程度給予待崗或停職檢查處理;對準確、及時完成統計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年終時給予獎勵。獎懲措施的出臺,充分調動了統計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統計人員的責任心。
(三)信息與數據共享,報表實行科學化、系統化
為做好統計報表的報送工作,一些商業銀行開發了綜合報表系統,并與會計核心系統、信貸管理系統進行對接,達到幾個系統數據共享,根據內部管理、外部監管需要自定義統計報表,簡化統計程序,有效地提高統計數據的上報效率和質量。報表系統通過錄入、計算、補錄、歸集、整理、上傳、校驗等程序將各類數據元素轉化為統計報表,并根據內部管理、外部監管檢查的要求及時修訂統計內容和計算公式,使統計數據隨時適應管理部門的統計需要。
(四)定期排查,強化管理
為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總行定期、不定期的對統計數據按業務條線進行檢查,檢查統計制度的執行情況,手工采集數據是否建立完備的電子臺帳,統計檔案是否規范等。年底會同相關業務部室,采用現場和非現場相結合的檢查的方式,對所有的分支機構展開全面檢查,包括數據的歸類和采集加工等各個填報流程進行系統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徹底杜絕隱患發生。
三、統計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對統計工作重視不夠
商業銀行的統計報表涉及范圍比較廣,包括信貸類,財務類,風險類等等,報表的報送部門比較多,包括內部統計使用,人行的統計報表,銀監局的統計報表,統計內容更是五花八門,所以更是要求統計報表及時、準確、完整。而各支行的統計人員多為兼職,更沒有按統計要求配備報表的復核人員,所以造成一方面不能保證統計工作的及時性,另一方面不能保證統計工作的準確和嚴肅性。
(二)統計臺帳不完善,造成統計數據沒有足夠的依據
銀行的統計報表中涉及大量的信貸報表,信貸的很多數據從電算化系統中無法采集,只能依賴手工臺帳進行統計。為適應監管部門的檢查及各項統計內容的需要,需要各支行建立完備的統計臺帳,做到帳實相符,但是有的支行建立的臺帳內容不健全。
(三)統計數據基礎源的準確和完整性需要加強
我行的統計數據采集系統主要來源于會計的核心系統、信貸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這些系統數據源的準確和完整至關重要。但是系統的操作人員在數據錄入時往往只錄入了重要信息,對一些小項或不是必填項往往忽略不填,造成數據從源頭就已經缺失。例如:房地產貸款借款用途劃分,大中小微型企業的歸類等,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導致系統數據的產生誤差。
(四)統計人員素質不高,不能嚴格執行統計規章制度
統計人員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著統計工作的質量和嚴肅性。統計隊伍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不強,加之對統計人員日常繼續學習、知識更新管理的弱化,使基層的統計人員對統計的基本知識,統計規章熟視無睹,直接影響統計數據的質量。
四、加強統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強統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職責
商業銀行應確定專門的統計業務部門,編制自身的統計管理制度。一要盡快實現統計數據集中管理,使數據做到“一口出”;二要合理配備統計業務專職人員,并制訂相應的崗位職責、管理辦法、目標任務,加大對統計人員的培訓考核力度;三要加強統計工作的內部監督與檢查,督促各支行嚴格執行統計制度把好統計源頭的質量關,全面提升數據源的質量。
(二)加強審核,層層把關
對經過統計加工形成的數據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層層把關,堅持A、B角互審,手工審核與電腦審核相結合,部門之間互相審核與專人審核相結合,從“出口”上保證統計數據的質量,對于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同時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定期對統計情況進行評比和通報,鞭策和激勵統計人員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三)提升統計分析服務功能
統計部門要及時與相關各業務部門溝通,積極配合業務部門進行數據跟蹤分析統計報表的連續性、可比性、變化性,并對數據變化較大的要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及時核實情況,掌握變化原因,不斷完善統計分析內容,為全行提供全面、詳實的統計信息服務。
商業銀行信用交易成本指商業銀行(貸方)為和客戶(借方)達成借貸協議合同而發生的成本,它包括貸前、貸中、貸后三個階段發生的費用支出。
2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構成分析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構成包括信息成本、審查成本、執行成本、監督成本、界定和保護產權成本等內容。如圖1所示。
2.1貸前調查的信息成本
即尋找借款伙伴并調查借款人財務狀況、信譽狀況、經營狀況的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既包括信息本身的成本,也包括商業銀行為取得信息而付出的尋找成本;由于事前機會主義的存在,要求對交易對手的情況要進行徹底的了解。如:銀行要對借款人的經營狀況、資金用途、還貸能力等進行調查,對銀行客戶進行篩選,搜集相關資料,而這些都是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才能夠取得的。
2.2貸中審查的成本
即簽約過程討價還價的成本,擬定合同條款所發生的成本,如落實擔保物、抵押登記、抵押物保險等。首先是合同擬定成本,主要指商業銀行事先擬定信貸合同所支付的成本;其次是談判和決策成本,主要是銀企雙方就信貸合同的某些內容進行協商而支出的成本;最后,在信貸合同起草時,要確定出各種情況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信貸交易合同的執行辦法。這些工作的進行都會使合同的起草和談判變的更加復雜,更加費時費力。
2.3貸后檢查發生的成本
即監督合同簽署方,看其是否遵守合同條款,防止挪用資金、督促按期還款等活動發生的成本。在貸款出現逾期后,催收不良貸款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支付訴訟費、律師費、產權登記和財產保全費等。
2.3.1合同交易的執行成本
指在信貸合同執行的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在合同簽訂以后,只要整個交易還沒有完成,就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還要監視和檢查合同的執行情況,防止合同的執行人任何可能的違約行為,這也會引起更大程度上交易成本的增加。對商業銀行而言,主要有:按期繳納貸款時的交易成本;合同存續期間對貸款實施風險管理的成本;事故發生后通知銀行客戶的成本;以及討價還價時的交涉成本。
2.3.2監督成本
即在銀行和客戶交易雙方都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情況下發生的成本。由于事后機會主義的存在,要求對交易對手合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防止違約,這就必須花費大量成本進行監督。商業銀行必須對客戶的貸款用途進行跟蹤監督、對客戶的信用水平、業務狀況、財務狀況實行全程監督,并對其違約行為進行公示等,這也會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2.3.3界定和保護產權成本
指使產權交易得以有效進行的必要成本支出。產權不清就無法進行交易,交易成功后產權又要重新界定和保護,任何銀行業務的交易都離不開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貸款合約簽訂后,銀行的貨幣資金進入了企業的賬戶,歸企業支配;企業的抵押物過戶到銀行名下,產權歸銀行所有。破壞產權的行為需要制裁,這些活動產生的費用都是界定和保護產權的交易成本。
3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成因分析
企業失信以及交易成本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形成根源,是銀行和企業兩方面因素導致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的發生。
3.1借款人機會主義行為
在金融市場交易中,作為貸方的商業銀行要隨時注意、提防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人的行為的不確定性,使借款人存在著缺乏誠信道德的現象[4]。現在的經濟領域,不講信用現象時有發生,少數信用卡常被惡意透支,部分銀行承兌匯票到期不能承兌,有些銀行貸款被想方設法逃廢,這些違約行為,都是缺乏誠信道德的表現。不佳的信用環境,是信用風險交易成本發生的源泉。機會主義的存在加大了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
3.2維護產權在交易成本中核心地位需要
交易過程中,存在著借款人違約的情況,在借款人違約時,銀行需要用法律程序來進行索賠,這個過程也是需要花費交易成本的,我們也稱之為維護產權而斗爭時所付出的成本。有效的銀行借貸交易需要明確地界定產權,不僅“界定產權”本身需要花費成本,而且起草和制定有關銀行借貸方面的產權法律,也是要花費交易成本。商業銀行要想保護產權,及時獲取一切關于借款方破壞產權行為的信息,并對破壞產權的行為進行制裁,就需要花費一定數量的交易成本。
3.3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
缺乏信息對稱。在銀行的貸后管理上,由于借款人在信息對稱方面占據優勢,還貸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還款意愿,因而銀行僅能對借款人的收入、家庭狀況及提供的相關信息有所掌握,局限性很大。就借款企業來說,由于其報送的報表數據并非一成不變,提供信息的及時性、可信度都存在隱患,大量信息分散于多種渠道,因而銀行無法正常獲取,無從得知,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此種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銀行在貸款管理決策上的失誤,從而形成難以避免的信用風險。為此,商業銀行就需要花費大量的信息交易成本。
3.4借款人經營中的缺陷
銀行與借款人訂立借貸合同后,由于借款人經營上的困難和失誤,造成企業資金緊張,不能按時履行合同規定的還款指標,從而造成商業銀行資產信用風險的加大和資產的損失。此種情況下,借款人不是不想履行合同而是無力履行合同,由此作為貸方的銀行需要花費大量的交易成本,來對借方的經營能力和盈利水平做跟蹤評估[5]。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
論文摘要:信用風險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中最為主要的風險,銀行為控制信用風險的發生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作為代價。本文首先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如信息成本、審查成本、執行成本、監督成本、界定和保護產權成本等內容進行分析。然后進一步分析銀行信用風險交易成本產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2]岳志.論金融交易成本[J].深圳金融,2001,5.
2金融創新落后,利潤來源單一。我國四大商業銀行由于受國家控制而在金融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導致其創新動力嚴重不足。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仍然是以存款、貸款、結匯等傳統的業務收入為主,金融產品品種非常少,利潤來源單一,使其缺乏應有的核心競爭力。
3資本充足率低。200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7.3%,2005年中國銀行業行業研究報告),這與《巴塞爾協議》要求的最低標準相差甚遠。
二、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開放前后的均衡分析
1金融開放前商業銀行的均衡需求量(或產量)以及利潤。金融市場開放前,可以認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處于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為了便于分析,我們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看作是一家超級國有銀行,該銀行已經完全符合壟斷市場的條件,并可以運用壟斷市場的模型進行分析。假設該超級國有銀行的需求函數取如下線性形式:P=a-Q(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假設該曲線的斜率為1),且具有不變單位成本C,利用壟斷市場下的均衡分析可知,其在壟斷金融市場的最優產量和均衡利潤為:maxπ=Q(a-Q-C),求關于Q一階倒數,可以得到該銀行的最優需求量為,均衡價格為P=a-1/2(a-c)=1/2(a+c),均衡利潤為這個利潤就是國有銀行在金融市場壟斷條件下獲得的均衡利潤。由以上推導可以看出,在a>c的情況下,國有銀行的利潤總是為正的。在這種金融壟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是不用擔心融資方面問題的,因為每年單居民儲蓄存款就達好幾萬億。
2金融市場開放后商業銀行的均衡需求量以及利潤。在金融市場剛剛開放階段,雖然外資金融機構有資金或是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但畢竟剛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在地緣方面、與政府關系方面或是客戶關系方面都面臨很大的劣勢,尤其是國有銀行雖然市場地位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有所增強,但政府的隱含擔保支持以及一些優惠政策,或對一些外資銀行制定限制性措施,使得國有銀行在開放之初的金融市場仍占主導地位。我們利用博弈論中的“斯坦克爾伯格”模型進行分析。
在斯坦克爾伯格模型中,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所以其會首先選擇市場份額q1>0&,外資銀行觀測到q1以后才對自己的市場份額q2>0作出選擇。因此,這是一種信息動態博弈過程。
三、金融市場開放后商業銀行融資環境分析
由以上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開放前后的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場開放后,雖然國有商業銀行仍占有主導地位,但必須是在具備“先動優勢”的前提下才獲得與壟斷時候一樣的需求量,而利潤會要比金融市場開放前的利潤低。面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商業銀行有必要拓寬其融資渠道以占有應有的市場份額。而金融市場開放后商業銀行面臨的融資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1傳統的融資市場不能滿足商業銀行的融資需要。我國商業銀行融資市場主要是由存款市場、同業間借貸市場和債券市場組成。但是這三種融資市場現在的運行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存款市場雖然仍是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融資方式,但是其市場競爭已趨于白熱化程度,尤其是隨著我國股改的順利完成以及在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下,很多機構甚至中小儲戶都把原先的銀行儲蓄投到了證券市場,這說明目前資本市場的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居民存款,商業銀行現在面臨變化著而不再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業拆借市場于1993年1月3日開始運行以后,確實解決了商業銀行間短期融資的一些需要,但由于融資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偏高,并且無法滿足銀行長期發展的需要,所以商業銀行也不能經常在此市場上進行融資;債券市場雖有所發展,但可交易的尤其面向供中小投資者的金融品種較少,導致債券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失衡,遠不能滿足商業銀行的融資需要。在這種格局A反映在微觀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A就表現為銀行負債結構單一、融資渠道偏窄,無法分散其經營風險,一旦出現經營流動性問題,很容易引起市場恐慌甚至發生擠兌風潮。
2外資銀行的進入,直接在金融市場與商業銀行進行資金的競爭,融資環境相對惡化。外資銀行在中國分支機構的擴張自中國加入WTO以后就明顯加速,在上海,截至2005年3月末,外資銀行的各項外匯貸款余額首次超過中資銀行,如果以總資產而論,則外資銀行的資產已占上海銀行業的12%,在深圳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這說明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尤其是在2006年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后,外資銀行會利用在外匯業務、中間業務、國際結算等方面的優勢,直接與商業銀行在資金上進行競爭。同時外資銀行信譽好、資金充足、服務和管理相對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商業銀行在一開始就可能在資金競爭方面處于劣勢。加之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對較低,如果在金融市場資金的競爭上劣于外資銀行,那么商業銀行很可能面臨經營上的困境,嚴重者還會出現流動性危機。
3我國資本項目開放以及利率市場化的順利實現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資本項目的對外開放是一國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同時也等于拆除了能抵御國際投機的“防火墻”,使我國的金融體系暴露在國際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投機分子的借機炒作。如果我國銀行沒有多方面的融資渠道,沒有很好的抵御外來風險的措施,那么很可能會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覆轍。同時,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利率由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和需求決定。在全面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尤其是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后,誰擁有資金上的優勢,誰就可能主導貨幣的供給與需求,誰就能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從而處于優勢地位。但資金的來源不能單靠政府提供,因為容易引發通貨膨脹。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要拓展其融資渠道,增加融資手段。
四、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及策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業銀行要想在融資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仍處于不敗之地,首先要拓寬其融資渠道,保持資金上的優勢,從而才能更好地發揮地域優勢,以適應開放后的激烈競爭。
1國家政策性注資。雖然我國正在積極推行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但四大商業銀行在性質上仍歸國家所有,所以國家是有責任幫助其進行壞賬剝離或資產重組等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融資安排,2005年上半年中國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由2004年底的13.2%降到8.8%,主要原因是國家為其核銷了大約7000億的不良貸款。可是隨著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其市場地位正逐步加強,單純靠國家注資的行為也將越來越少。所以國家政策性注資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融資渠道,但商業銀行還必須積極尋求其他的融資途徑,以擺脫融資渠道太過單一的窘境。
2商業銀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進程,進行上市融資。這是增強商業銀行獨立市場地位的最好方法,也是商業銀行進行融資很重要的方式。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代號為“0939”)于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國務院決定實施國有獨資銀行改革以后,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備受海內外投資人士的關注。建行上市招股面向全球發售264.86億股H股,發行比例為12%國際配售244.99億股,發行總金額約為622億港元。建行的成功上市融資為其他國有銀行的上市融資提供了很好的借鑒。2006年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銀行也都分別成功地在香港和內地上市。隨后還有一些國有銀行將陸續排隊上市融資,這說明我國政府和商業銀行已注意到上市融資的好處,并開始主動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法來積極應對新的發展需要,同時享受在市場經濟中進行上市融資的機會和好處。
3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國外戰略投資者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優化國內銀行業機構的股權結構,改變國家股一股獨大的僵化局面,還可以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和產品,增強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引入國際知名的股東,還能提升國內銀行業在國際上的市場形象,增加國內銀行海外上市與融資的能力,提升國有銀行本身的價值。建行上市之初,首先完成了與美國銀行和淡馬錫的股份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后,美國銀行和淡馬錫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建設銀行9.0%和5.1%的股份;工商銀行上市之初,于2005年的9月份與美國高盛集團牽頭的投資團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根據該協議投資團將斥資35億至40億收購工商銀行10%的股份;而在中行上市之初,2005年8月18日,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簽署了戰略性的投資協議,根據協議規定,蘇格蘭皇家銀行將支付16億美元認購中國銀行5.16%的股份,而投資銀行美林和香港富豪李嘉誠將共同出資15億美元認購該行4.84%的股份,同時淡馬錫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將投資31億美元收購其另外10%的股份。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引進戰略投資者,尤其是國際有名的投資者,對拓寬我國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以及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都很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4充分發揮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融資相結合的方式。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不僅要實行“引進來”的戰略,還要積極利用加入WTO的機會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的金融市場上去進行融資。據統計,到20世紀90年代末,中資銀行海外資產總額已達到1638.55億美元。但中資境外金融機構大多設在香港和澳門地區,真正走向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的實際并不多,而且沒有形成跨國經營的網絡,業務品種也比較單一,嚴重制約了中資金融機構向縱深方向發展。所以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強海外市場和業務的拓展,增加在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上的融資力度。在國內市場要加大金融債券的創新,發展適合中小投資者的金融債券品種。中國銀行于2004年7月7日通過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總額為100億美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發行人可贖回債券,這是我國金融市場一項很重要的金融創新,中國銀行的此舉以及隨后發行的數百億的次級債券為補充附屬資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其資本充足率,也為中行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我們還要積極發行國際債券從國際市場上進行融資。西方很多投資機構對我國經濟長期看好,尤其是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能在國際融資市場上發行國際債券如歐洲債券或是以人民幣標價的債券,那么其融資量將是不容忽視的,且其穩定性要遠遠高于國內的資金市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1982年在日本發行了第一筆外國債券,從此我國的金融機構便先后在倫敦、香港、法蘭克福等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了以日元、美元、馬克為幣種的金融債券,但總體融資規模比較小,融資的品種也不多,國際債券市場融資方式還有待完善。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和發展國際融資市場,那么對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以及對我國利率的市場化和資本項目的全面開放都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5國有商業銀行還可以適時吸引民營資本。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已經凸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民營經濟的發展直接帶來了民營資本的壯大,而且一些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是值得國有商業銀行學習和借鑒的。吸納民營企業入股,一方面,銀行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通過引入民間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進而把經營規模做大。另一方面,四大商業銀行現有股東以國有背景居多,股權結構不利于其靈活運作,而引入民間資本,可以借機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尤其是民營資本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商業銀行的信貸渠道,可以利用民營企業家的優勢識別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信貸,一方面增加了利潤來源,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6推出資產證券化品種,變暫時不流動的資產為流動資產,可以滿足商業銀行的短期融資需要。我國首只資產證券化項目是國家開發銀行2005年第一期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它是以人民幣標價、以長期貸款資產組合為支持的債權資產證券產品,貸款資產合計42億人民幣。由此可見,資產證券化品種的推出在我國正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所以商業銀行應該根據本機構的特點并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設計經驗,將那些具有可預見現金流的資產打包,以證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發售。這一方面增加銀行的融資渠道,促進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提高了其資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銀行的信貸期限結構,分散信用風險,適應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
參考文獻
[1]徐以升.損失類貸款去年四季度環比飆升1064億元[N]第一財經日報,2006-02-06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韓瑾.資本約束下的我國商業銀行融資市場運行狀況評析[J]金融與經濟,2005(8)
[4]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2006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金融開放與金融安全[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5]建設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全球發行264.86億股[N]人民日報,2005-10-28
(一)“資產轉換”功能說
“資產轉換”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和儲蓄—投資過程》以及托賓在1963年發表的論文《作為貨幣創造者的商業銀行》中提出并作出論述的。他們認為各種金融中介都是為財富擁有者提供資金組合,并通過競爭獲得自身在市場中的發展空間,各種金融中介在開展金融業務時,都必須盡可能滿足儲蓄者與投資者的偏好,這種競爭的方式或滿足的方式就是進行資產轉換。不同的資產轉換方式造就了各種金融中介之間存在的差別,銀行主要是通過滿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負債。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說
1976年喬治·本斯頓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發表的論文《金融中介理論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應為金融中介理論分析的核心內容。他們認為,金融產品的制造取決于其未來銷售價格能否彌補該產品生產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夠制造適應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產品,是因為它有三大優勢:其一,專業化生產的規模經濟;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獲得大量信息;其三,減少搜尋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與金融產品種類、消費者偏好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技術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將使成本發生變化,從而促使商業銀行調整產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將是商業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三)“信息處理”功能說
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對分析金融機構存在和功能的視角產生了很大影響。1977年勒蘭與佩勒的論文《信息不對稱、金融結構與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認為借款人如何能夠獲得信貸,依賴于作為信號的企業內部投資信息非常困難。解決的辦法就是將搜集信息的人組成專門的金融中介,以使貸款的資產組合和投資充分吸收這些信息。戴蒙德在1984年發表的經典論文《金融中介與監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對稱問題,認為只有借款人能夠無成本地獲得投資的最終結果,才會使金融合同對具體借款人活動適用的約束降低。
二、對傳統商業銀行功能理論的重新認識
(一)對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認識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進資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貨幣資金從盈余單位流向赤字單位,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資金融通過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三大類。由于金融風險的投機性、市場主體風險偏好程度、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性、金融風險的可單獨交易性,以及學習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上升超過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場主體對金融機構管理金融風險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
(二)對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認識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銀行客戶進行現金收付或存款劃轉的功能。雖然支付中介功能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它本身為商業銀行帶來的收入只占極小比例。美國所有商業銀行存款賬戶服務費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比例,雖然整體上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之中,但其絕對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Fed,2000)。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銀行的一個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潤中心。銀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務是因為它能使銀行增加存款,并從存貸款利差中獲得收入。
(三)對信用創造功能的再認識
信用創造功能是商業銀行通過其存款和貸款業務,創造出數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實際上,信用創造只是銀行從事存貸款業務的一種客觀結果,而不是其主動追求的一種目標。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風險這一核心功能從而尋求利潤過程中的的一種附屬功能。
(四)對金融服務功能的再認識
金融服務功能是商業銀行提供除存貸款業務、支付結算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的功能。大部分金融服務業務,如收付、基金銷售、保險銷售、基金托管等等,與支付中介業務一樣,不是單獨的盈利中心。是銀行利用其在存貸款等風險管理業務中形成的已有優勢,投入少量的變動成本所增設的盈利業務。可以看到,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得社會對銀行提供這類服務的需求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之中。轉三、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特點——與投資基金的對比分析框架
(一)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個性化工具
1.與投資基金相比,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貸款是個性化的。嚴格說,銀行所發放的每一筆貸款都是根據借款人的具體需要所設計的,無論是貸款的金額、期限、利率、發放貸款時的信息依據、調查、審查、發放、回收過程,還是其提款安排和償還安排,都與借款人獨特的未來現金流相對應。這種非標準化的特征使得貸款這種工具適合于所有規模、所有類型的企業和消費者。然而,有價證券的標準化與銀行貸款的非標準化形成鮮明對照。證券的標準化存在巨額固定成本,且必須要使社會公眾普遍認可,這使得證券融資只適用于大企業的巨額融資項目和成熟產品的融資。
2.銀行資產證券化的實踐使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銀行在資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貸款證券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非標準化貸款轉化成為標準化證券的過程。在貸款證券化后,銀行實際上已經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標準化方式管理風險的全部工作。銀行所需要的只是資金以及相應的風險。這實際上是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的表現:銀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風險的服務,資金本身只是銀行管理風險的一種工具一個載體,提供資金本身并不是銀行服務的目的。
(二)商業銀行“風險的內化器”的制度設計
1.從對風險的吸收方式來看。投資基金的機制設計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風險收益,同時直接分擔所有風險損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商業銀行的機制設計要求銀行本身承擔風險。首先,銀行以到期無條件還本并按約定支付利息的承諾從存款人處吸收資金,然后按約定條件將資金貸放給貸款人,其后若貸款人違約,銀行不能以此為借口對存款人違約,從而承擔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其次,銀行按約定要保證存款人隨時提取存款的需要,卻不能因此向貸款人收回未到期貸款,這樣銀行就承擔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流動性風險。
2.從商業銀行承擔“風險內化器”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業銀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銀行和基金經理與資金盈余單位之間的關系,都是一種委托關系,委托關系的核心是激勵機制問題。只有在委托人能夠低成本地觀察到人的努力程度,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報酬的激勵機制。在不能低成本地觀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況下,將人的收益與其努力程度完全掛鉤,是一種最有效的激勵機制。由于銀行的主要資產是非標準化、不透明的貸款。所以,風險內部化是銀行與其資金盈余單位之間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種委托安排。
3.因為沒有考慮風險處理因素,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地位其實是被低估了。大部分商業銀行管理風險功能的業務,都沒有反映在其資產負債表上。例如,貸款證券化的發展使得銀行已經通過調查、審查、設計等方式管理過風險的貸款,不再保留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如果仍然運用資產規模來作為衡量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重要性的標準,必然會低估商業銀行應該有的地位。也是近些年商業銀行功能弱化說法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與啟示
商業銀行的核心價值在于管理資金融通過程中的金融風險。通過商業銀行制度與投資基金制度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商業銀行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管理金融風險的個性化方式和風險內化器的制度設計。商業銀行的未來,歸根結底取決于其管理金融風險的能力,尤其是以貸款方式管理風險的能力。盡管迄今為止商業銀行制度并不完美,商業銀行體系依然具有明顯的脆弱性,但這只能通過金融改革與創新來加以修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學者通過對投資基金制度與商業銀行制度的比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與融合發展趨勢的結論(何德旭,2004;曾康林,2002)。對研究新時期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我們可以在發展投資基金的同時積極發展商業銀行,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不斷地提高其風險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顧。可以預見,在一個不太短的時期內,仍將把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放在一個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參考文獻:
[1]代軍勛.商業銀行積極風險管理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曾康霖.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基金的興起是否能取代商業銀行[J].財貿經濟,2002,(7).
[3]何德旭.商業銀行制度與投資基金制度:一個比較分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2,(9).
[4]王維強,于振玫.投資基金制度會取代商業銀行制度嗎——關于兩種制度的比較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3,(12).
1、銀行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外部因素
此番金融危機主要是美國在金融衍生品監管方面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信用衍生產品的基礎產品違背了銀行信貸可償還性原則,沒有注重借款人的第一還款現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違背了信貸的最基本原則;二是衍生產品違背了讓客戶充分了解金融風險的原則,致使風險無限積累,超出了市場參與者可承受的范圍,以至多次積累風險,引發風險蔓延。目前世界金融的開放度、關聯度日益加劇,各國金融機構對美國金融市場的依存度很高,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也是如此,從目前次貸危機暴露出的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敞口,雖然損失金額尚不構成各家銀行的支付和盈利障礙,但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我國金融結構當初投資金額過大、盈利性和流動性主要來源在于美國金融市場,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也不可避免。
2、銀行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內部因素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走勢使得銀行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壓力陡增,主要因素包括:第一,經濟增速回調趨勢明顯。2008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比去年回落1.8個百份點,我國經濟正從高位逐步回落,投資、凈出口、消費這三架馬車都有不同程度回調,部分經濟學家已將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下調至8%-9%左右。第二,全面性通脹正在到來,壓力較大。2008年上半年我國CPI水平上漲7.9%,而目前糧油、基礎原料等價格改革措施受CPI連續上漲影響而滯后,PPI已連續4個月漲幅在8%以上,都對未來CPI的上漲產生拉動,所以政府在經濟下滑與通脹的雙重壓力下很可能以容忍通脹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第三,流動性過剩仍是推高下半年通脹的重要因素。2008年以來持續的貿易順差、高速增長的FDI和“熱錢”的不斷流入,推動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再加上災后重建增加的貨幣資金,導致我國流動性過剩推動今后CPI總水平的上漲。第四,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等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貨幣政策包括2007年以來,央行通過1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產業政策包括對高耗能行業實施“節能減排”、對淘汰和限制行業實施退出政策等,這些政策最終通過對經濟實體的作用,傳導到銀行的實際經營成果和風險敞口。
二、銀行系統性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1、信用風險
表現形式為一個客戶的違約,其影響可能局限于一個點,一批客戶的違約可能會影響到一個行業或一個區域的資產組合質量,但不足以威脅到一家銀行的生存,銀行也可以通過內部管理措施來沖抵這些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怠于管理,這種風險就會逐漸積累,形成大范圍、大面積的不良資產,對銀行的生存發展造成巨大威脅。上個世紀末,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均達20%以上,若不是政府施以援手進行兩次大的政策性剝離和注資,早就在技術層面上“破產”了。
2、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在近幾年才被頻繁提及,它的顯著的特點是外生性,即主要由利率、匯率政策的調整、股市及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帶來對銀行的直接沖擊或間接影響。尤其近幾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和運用,使其在成為避險工具的同時,由于投機心理和操作的不規范性使風險出現的幾率大大增加,破壞作用更具“殺傷力”。與信用風險相比,市場風險的爆發更加突然,市場價格波動直接體現為損失,能量的積聚在瞬間爆發,猶如經濟鏈條上的一個個鏈接點出了問題,一經點燃便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不斷向周圍傳遞和蔓延,波及面及影響程度都會很深,很容易形成大的系統性風險,對銀行的破壞力巨大。
3、操作風險
就操作風險而言,其內生性特點較為突出,如果銀行內控出了問題,其關鍵制度、流程或系統存在缺陷,一旦被內部人員惡意利用,就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而且這種風險很容易同信用風險、尤其是市場風險交織在一起,對銀行造成致命的打擊。如歷史上巴林銀行的倒閉以及2008年法國興業銀行的內部欺詐造成的巨額損失事件都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4、國家風險
主要表現為某一國家的風險,如果一國處于長期社會動蕩、經濟不穩、物價飛漲和到期債務不能及時償清的情況就出現了國家風險;例如我們時常遇到的部分發展緩慢、經濟落后的非洲國家,不能歸還他國到期債務和及時兌付本國發行的到期債券,出現擠兌和信用危機,就說明其發生了國家風險。
三、銀行實施戰略轉型的主要內容
1、大力促進中間業務的發展
歐洲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大約在38%左右,香港當地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大約在34%左右。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普遍低于10%。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鞏固和發展傳統結算等業務的同時,要積極促進收入結構的調整。
第一,要大力發展投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是改善經營、滿足優質客戶需求的重要業務,通過短債的發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實現產品多元化,提升客戶對銀行的綜合貢獻度。第二,要做好資產證券化業務。目前我國只有國家開發銀行和建行具備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的資質,各行應利用這一工具在做好優秀資產業務的證券化工作的同時,也要在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通過資產證券化提升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第三,要做好托管業務。托管業務包括投資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養老金等。托管業務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較為廉價的現金流,同時銀行通過融智服務獲取較為豐厚和穩定的中間業務收入。
2、調整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建立適應經濟周期變化的“最優”資產組合
要防范信用風險,關鍵要轉換存量,優化增量,增加宏觀政策支持或處上升期行業的信貸資產,減少受宏觀調控影響或處景氣下降期的行業的信貸資產,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有利于風險分散與效益最大化的資產組合。第一,結構性調整新增資產。一方面控制部分行業的過度投資和盲目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勵一些薄弱行業的發展。即使對于過熱行業,在政策上也不應搞“一刀切”,該控制的堅決控制,該支持的大力支持。結構調整主要從行業結構調整、客戶結構調整、資產結構調整等三方面進行。第二,有針對性優化存量資產。對于經濟周期轉向蕭條或者宏觀調控而使得風險程度增加的貸款要執行信貸退出政策;對已經轉化為不良資產的貸款要轉入不良資產的處置程序;對風險程度較高、出現一定支付危機的企業,應果斷對其停止貸款,并通過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回收貸款,無法回收貸款的要采取資產保全措施;對出現風險因素但還有正常的現金流量和支付能力的企業,要本著以收回貸款為導向采取以進促退、逐漸退出的策略,通過增加抵押物和擔保來保證貸款的安全。
3、豐富客戶資源,推進客戶結構調整
第一,加快中小企業業務發展。中小企業業務具有發展潛力大、議價能力強、綜合貢獻大的特點,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存貸利差在較大,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快,利差將進一步收窄,而目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平均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29%,盈利空間較大。據統計我國目前有400多萬公司法人中小客戶,發展中小企業業務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第二,進一步提高對公客戶的群體。對公客戶是各商業銀行的傳統客戶,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經濟依然帶有濃厚的政府色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經濟是“政府經濟”、“關系經濟”,政府部門和公務員,既是我行對公業務和個人業務的優秀客戶,同時也能為銀行提供大量的資源和市場信息。在為這類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獲取盈利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的國防事業,為社會的各項事業做出應有貢獻,同時提升我行的品牌形象。第三,加快外匯業務和海外業務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新興市場不斷出現,客戶的跨國經營和對外往來不斷增多。事實上,國內的外幣業務無論如何創新,西方的優秀銀行可能已經經營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為我國商業銀行提供了學習和創新的范本。
四、簡要分析實施戰略轉型是銀行抵御系統性風險的有效途徑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正確的銀行業務轉型戰略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決定其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決定該銀行效益、質量和市場地位三者科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及早實施轉型戰略,銀行的負債結構、資產結構將日趨多元化,盈利模式得到根本改變,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銀行業務結構將發生根本改變。即銀行業務結構向資產、負債、中間業務協調發展的業務結構轉變,充分體現效益最大的基本思路。徹底改變目前信貸資產“一股獨大”的局面,建立多元化的資產結構;在負債總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提高低成本負債占比,降低籌資成本,不斷調整負債結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中間業務產品結構,使中間業務逐步成為與資產、負債并駕齊驅的業務線,同時加快對中間業務內部業務品種的結構調整。第二,銀行客戶結構將發生根本改變。其總體原則是發展優質客戶,打造核心業務,實現由注重整體擴張的“規模效益”,向注重市場細分、追求做好目標市場的“深度效益”轉變。具體表現為:積極拓展跨國公司和優質中小企業板塊;退出部分傳統加工企業,進入新興產業;退出利潤貢獻度小的劣質客戶,進入高回報率的優質客戶;穩定和擴大正在高速成長的優質客戶,挖掘一批全球性、全國性的強勢客戶,提高優質客戶比重。第三,銀行區域結構將發生根本改變。能夠順應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征,突出區域經濟的特點,突出重點和注重特色的區域化發展布局轉變,穩定推進區域結構的調整;對經濟熱點區域,加大政策和資源傾斜力度;對經濟轉型區域,實施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再造;對專業經濟區域,實施特色經營、專業經營戰略。第四,銀行盈利結構將發生根本改變。通過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擴大非信貸盈利資產,實現盈利結構向存貸利差與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經營結構轉變;大力挖掘中間業務的盈利水平,提升非利差收入的盈利占比;努力開拓非信貸資產的投資渠道,實現業務盈利結構的多元化。
通過回顧西方銀行業近百年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到,有些銀行輝煌一時,但轉瞬即逝;有些銀行歷經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并且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成為令客戶和同業尊重的“常青樹”。其成功之道,就在于它們追求的不是一時的繁榮,而是長期穩定的發展。這就告訴我們,一家銀行要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站穩腳跟,并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最關鍵的是能夠有效抵御各種內外部風險對銀行體系造成的沖擊,成功避免經營的大起大落,最終實現銀行價值的持續穩定增長。本文就是希冀通過進行相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實施戰略轉型、及早構建有效的防御體系是抵御銀行系統性風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志輝:商業銀行管理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一、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的演變歷程
(一)組織結構理論
組織結構是指組織的基本架構,是對完成組織目標的人員、工作、技術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是組織職能和效率的統一體.體現企業的經營特點和戰略思想。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經營傳遞效率和管理的有效忖乃至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安排。
(二)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演變
1.業主制。由商業銀行業主直接指揮員工進行業務活動,員工只能聽從所有者的指揮,沒有任何經營權和決策權。
2.職能式組織結構。職能式結構是一種集權的組織結構,又稱U型模式,其特點是金字塔型。即總經理是商業銀行的最高領導者,在總經理下面按職能不同設立管理機構,各業務部門由副總經理或經理管理.每個部門又按照需求分設各具體業務部門如營業部、信貸部等。
3.事業部式組織結構。又稱H模式,其特點是在最高管理層的統一領導下,將整個組織劃分為若干事業部,各個事業部實行相對獨立經營、獨立核算.擁有高度經營自主的權力,根據最高管理層的方針、政策和統一制度,全權指揮其所轄各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上級賦予任務全面負責。
4.矩陣式組織結構。矩陣式組織結構又稱M型模式.它把按職能部門和按工作性質劃分的小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矩陣的管理方陣.使同一名管理人員既同原職能部門保持組織上業務上的聯系又參加完成某一小組任務的工作。
5.網絡狀結構。在該結構中,每一個員工的信息來源和工作要求不僅僅限于縱向職能部門和橫向的管理部門,他將按照實際需求對多個任務做出響應。同時也接受多個方向的信息和要求。這種方式將極大地發揮員工的技能,減少組織間的摩擦.增加組織的靈活性和競爭力。
(三)現代商業銀行業的主流結構和特點
矩陣式是適應現代商業銀行需求的最適合的模式,并逐漸成為現代商業銀行業的主流模式。發達國家商業銀行正加速推進組織架構的矩陣式改造.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矩陣式組織結構的優點主要表現為:
1.矩陣式組織結構有利于緩解高級管理層的協調壓力,使其集中精力制定戰略目標、決策和規劃,并對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2.矩陣式組織結構能有效發揮員工的專長.減小銀行的人員規模,提高人員的利用率。
3.矩陣式管理能夠促進業務運作在橫向和縱向上的交叉制約。強化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
二、我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現有組織結構的特征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商業銀行在機構設置上,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區劃進行設置的,經過市場化改革以后.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組織結構特征:
1.在組織結構方面.商業銀行采用的是職能式的總分行制。其經營模式有行政色彩。主要表現在總行對下屬分支機構的管理沿用了國家機關的管理模式,塒人、財、物的管理和調配均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2.分支機構的設置以行政區域劃分,而且布局雷同。總行作為一級法人,對全國各級分行實行統一核算、統一度、分級管理,各級行在總行授權范圍內開展經營。
(二)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
1.部門之間分工不明確,職能交叉重疊,內耗十分嚴重。排隊論中的Earlang公式證明了這樣的道理:如果工作分的過細,設置的部門過多,會影響商業銀行效率的發揮.不能適應現代多變的金融市場和激烈的競爭需要。
2.由于機構層次多、管理跨度大.加上分支行受自身利益驅動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總行機關對分支機構控制失靈。
3.溝通成本的劇增和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大會延長垂直的信息溝通渠道,從而會增加信息傳遞時間,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失真.導致延誤時機和決策失誤等情況發生
4.金融資源配置分散化和低效率,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下降。由于各地區經營環境和管理水平差別很大,一些經濟總量很小,發展緩慢的地區也設立了很多機構,這就造成了國有商業銀行機構中較為嚴重的規模不經濟問題。
三、我國商業銀行的組織結構再造
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此進行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再造是提高競爭力,迎接金融全面開放的必需之舉。本文提出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再造的設想如下:
1.在組織結構上實施矩陣式組織結構。由于目前銀行的業務種類,基本上已經和國外大銀行的業務種類相同,因此采用國際主流的組織結構可以解決現存的組織協調問題,使高層領導更多地集中精力制定重大決策和戰略規劃,加強銀行快速響應能力。
2.扁平化組織結構改造。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設置不合理,委托鏈條長,分支結構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進行扁平化組織結構改造,建設成大總行.小分行結構。營銷渠道設立為總行一分行一分理處三級設立.徹底消除省分行、地市分行、縣分行的區別。
3.按照經濟區域設置分行。按照經濟區域設置銀行分行就是說按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信貸需求設置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而不再延用原有的思維模式,即不管是否盈利.只參照行政區域設置分支機構.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狀況及銀行的投入產出比考慮的較少。
4.充分利用新型銀行模式,發展離行式銀行服務。如自助銀行、電話銀行、呼叫中心、手機銀行和網絡銀行等
四、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再造的效率評估
(一)效率評估模型介紹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來對商業銀行進行效率評價。該模型由Chames、Cooper和Rhodes-位學者于1978年提出,利用數學線性規劃將企業的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項目數據,投射在坐標空問上,求出最大產出或最小投入為效率邊界.以衡量各決策單位(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生產效率。這種方法有以下優勢:
1.DEA無需構造一個確定的基本生產函數和估計函數參數系數。可避免函數型態的人為錯誤設置所導致的不準確結果:
2.DEA可以通過數學規劃方式客觀產生權數并且有效處理投入(或產出)單位不一致的問題;
3.DEA可以有效處理定性與定量投入(或產出)指標的問題。
DEA方法能在同其它銀行相比較的情況下測量出某一銀行相對效率。每個銀行都有相同的投入和產出變量,它通過將一個銀行所提供的服務和其資源同其它銀行相比較,將多個投入和產出變量轉變為效率評價指標。將效率最高的銀行的效率定為1。其它銀行的效率定在0到1之間。對一組銀行中某一個銀行相對效率的計算如下:假定這組銀行的個數為n個.每個銀行都有s個輸出變量和m個輸入變量。Yjk表示第k個銀行的第j個輸出變量,Xik是第k個銀行的第i個的輸入變量。第k個銀行的相對效率Ek,計算公式為:
其中,V,U分別是第k個銀行的第i個輸出變量和第i個輸入變量所占的權重。數據包絡分析對權重的選擇是在沒有負的權系數的情況下,使得每個銀行的效率評價指標最大化,而且所估計的效率指標不大于l對于具體銀行,數據包絡分析模型可以看作線性規劃問題,決策變量是銀行的輸入和輸出變量的權系數。對于第k個銀行(k=1,2,……n)在該公式中定義的相對效率E,使得E最優化的問題可以轉化成如下的線性規劃問題:
其中,iX為第i個決策單元的m維投入向量,jY為第i個決策單元的s維產出向量。kX、kY是被評價的第k個銀行的投入、產出向量。這里的OIU是第k家銀行的效率值,滿足0≤e≤l。當e=1時,表示該銀行是效率前沿面上的點,因而處于有效狀態。該模型是在規模收益不變的前提下得出的模型,其經濟含義是當第k家銀行的產出水平保持不變(投入導向)時,如以樣本中最佳表現(處于效率前沿面上)的銀行為標準,實際所需要的投入比例。1-0就是第k家銀行多投入的比例。也就是可以減少(或稱浪費)投入的最大比例。
(二)投入與產出指標的選擇
本文運用DEA方法進行商業銀行的效率評價,考慮計算過程的復雜性和數據的可取性,同時由于各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情況不同,所以本文以一家商業銀行的所屬分行情況進行比較,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比較情況在本文不作討論。所選取的指標體系主要為:投入指標:期內平均人數(x1)、期內資產平均額(x2)、期內成本(x3);產出指標:期內存款余額(y1)、期內貸款余額(v2)、期內利潤(y3)。
(三)實證分析
現以某商業銀行10家分行在上述投入、產出指標上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一)根本動因:追逐利潤
如果金融機構沒有逐利的動機,那么商業銀行就可能進行金融創新。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銀行設立的目的是為經濟發展籌集和分配資金,所有的資金運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執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納,絲毫沒有按照市場的需求來合理配置資金。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時,由于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經濟實體,還帶有部分計劃經濟的色彩,金融創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入世5年保護期的結束,金融機構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利益性的經營模式也逐步成為銀行金融業發展決策重要目標。
(二)規避金融管制
無論在哪個國家,金融業一般要較其他行業受到更為嚴格的管理,當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礙了金融業務活動和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金融機構利潤下降和經營困難時,金融機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千方百計地通過金融創新,繞過金融管理當局的法規限制,努力把約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贏得競爭優勢。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有歐洲美元(1958,國際銀行機構)、歐洲債券(1959,國際銀行機構)、平行貸款(1959,國際銀行機構)、自動轉賬(1961,英國)和混合賬戶(60年代末,英國)。這些金融創新都能夠較好解釋該時期商業銀行與市場拓展相關聯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商業銀行的“逆境創新”、快速增長的財富對金融資產創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市場管制措施越多的國家往往更容易成為金融創新的集中地等現象。
(三)轉嫁風險和高科技的應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與兩次石油危機所促成的為防范和轉嫁風險的金融創新。其中電子計算機技術進步以及在金融行業迅速推廣也構成該時期的背景的一部分。這個時期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轉嫁市場風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產品創新有浮動利率票據(1970,國際銀行機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1970,美國)、外匯期貨(1972,美國)、外匯遠期(1973,國際銀行機構)、浮動利率債券(1974,美國)和利率期貨(1975,美國)等。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和匯率、利率反復無常的波動,使投資回報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激勵各商業銀行不斷創造出能夠降低利率風險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個重要的動因就是高科技的應用。尤其是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金融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引發金融領域內一場改變歷史的“技術革命”,使得以往無法實現的交融服務得以實現,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費用,使得金融機構提高了擴張區域性業務的功能。這也是一個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債務危機的爆發,西歐各國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顯著增強。此階段金融創新產品大多以銀行表外業務的形式出現,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有貨幣互換(1980,美國)、利率互換(1981,美國)、票據發行便利(1981,美國)、期權交易(1982,美國)、期貨交易(1982,美國)、可變期限債券(1985,美國)、汽車貸款證券化(1985,美國)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門對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業務以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使得這一時期的銀行表外業務得到空前創新和發展。同時各國對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提出了相應要求,使得銀行采用諸如貸款出售(證券化)、備用信用證、互換交易等表外業務形式將資產轉移至表外,以減輕資本充足性的壓力并獲得較高收入。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品種單一
消費信貸、網上銀行、租賃、個人理財業務等只是少量開辦,仍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國際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等方面,尚有可觀的發展空間。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新業務的發展規模仍然較小,在銀行的整體業務規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較低。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的銀行整體規模還十分小。
(二)金融創新數量擴張快、質量低
由于金融創新主體素質不高,創新的內容顯得比較膚淺。同時我國金融創新的科技含量較小,深度不夠。我國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技術還很落后與西方國家的銀行業務電腦化、專業化、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還相距甚遠。而且,我國網絡技術水平整體上還比較落后,也限制了我國金融創新水平的提高。
(三)業務創新不均衡
資產業務是指運用貨幣資本來獲得利潤的業務,主要由部分組成,即現金資產、放款、證券投資和其他資產。從金融創新的動因來看,我國金融創新的動因有所偏差,金融機構創新的微觀動機則偏向于在無序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負效益的金融創新。中間業務主要是指那些銀行不需動用或較少動用自己的資金僅以中間人的身份代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服務費和傭金的業務它具有風險低、盈利高、服務性強等特征。近年來,中間業務是一個發展很快的業務,其發展速度已大大超過了傳統業務。與國外商業銀行相比我國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主要是匯兌、結算等業務。
(四)金融創新環境約束
一方面,作為經營主體來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國的金融體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壟斷,四大國有銀行無論在機構數量、從業人員以及資產負債規模等方面都占有壟斷地位,這種行業的壟斷,不利于金融創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當嚴格,過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創新。
另一方面,作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消費主體來看,社會公眾是商業銀行最大的客戶群。目前的情況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意識強但消費意識、投資理財意識較弱通過商業銀行這個中介來投資理財、消費的意識淡薄。目前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萬億元民間手持資金約萬億元。但長期以來國人根深蒂固的消費觀念使得消費信貸、個人理財等業務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樣成為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社會公眾金融意識淡薄不僅影響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也助長了銀行業務經營的惰性從而沒有也不可能向消費者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零售業務。
三、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對策
(一)立足市場及客戶
金融創新是增強自身實力,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因此每一項金融品種的創新,都要與客戶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需與追求經營效益最大化結合起來。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在創新時,既要考慮實際情況,又要符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需要。
(二)堅持原創和高起點
在確定金融創新主攻方向時,商業銀行應選擇技術原創型創新為突破口。其依據是:第一,技術原創型創新代表著當今國際潮流,以此為突破口,可以發揮我國商業銀行的后發優勢,保持技術上的高起點。第二,在我國還存在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的情況下,技術原創型創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對較小,因此比較切實可行。
(三)加強創新科技含量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金融創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金融創新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提高金融產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務觸角,是商業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四)平衡業務間創新比重
加大存款業務創新。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存款產品和業務手段的創新,要大力發展個人銀行、企業銀行和網上銀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務,穩定現有的客戶群。一是要提高匯兌、結算業務的服務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二是要迅速增加業務的服務種類,擴展業務范圍。三是要大力發展租賃業務,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回租租賃、經營租賃、杠桿租賃業務等。四是要積極開展各種咨詢業務,利用專業優勢和不斷發展的信息網絡對企業和個人開展有關資產管理、負債管理、風險控制、投資組合設計和家庭理財等多種咨詢服務。
參考文獻:
[1]彭正宇: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問題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4)。
[2]胡劍平: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層次分析和中國銀行業的創新方向[J].上海金融,2004(7)。
(一)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不夠完善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商業銀行雖然按照國際慣例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設立了股東人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但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股權結構不合理,存在“一股獨大”的問題,投資者缺位,容易導致監督效率低下和內部人控制等問題。
2.激勵機制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之間形成了一套“官本位”的激勵機制,并且我國對商業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很少使用期權獎勵機制,缺乏長期激勵。激勵不足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高層經營行為短期化、引發嚴重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的約束監管機制。由于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董事與監事主要由大股東提名選舉產生,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幾乎不存在有效的董事會制度,使得其治理結構缺少有效制衡,另外,監事會也流于形式,各行的稽核部門人大多直接向經營管理層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稽核部門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二)忽視內部控制模式的建設
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內部控制多采用頭痛醫頭的打補丁事后控制方式,缺乏整體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主要采用目標控制的方法,以具體的經濟業務作為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這與COSO報告的要素式控制方式存在著根本的不同。這種以控制具體管理活動的內容為目的,過多地強調結果的控制模式,雖然短期控制目標容易實現,但卻忽視了內部控制環境和過程的規范化建設,致使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活動長期在非規范的環境下低效運行,最終必然會導致長期控制目標的失效。失去了內部控制長期有效的動因,從而導致內部控制成本的大幅上升。
(三)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控制機制
雖然目前各商業銀行都能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監管要求進行風險管理,但管理系統不健全,依然是困擾我國銀行業內部控制的木板效應中的“低木板”。主要表現在
1.缺乏一支強有力的風險管理隊伍,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對風險評估只能進行定性和人為可調整的管理方法,并且,授信業務審查、審批不規范,貸款“三查”制度執行不嚴。
2.缺乏必要的風險評估手段。
3.計算機風險控制能力較差。金融電子化過程中,沒有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應急機制,銀行內部利用計算機作案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造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與審計監督的盲點并存的尷尬局面。
(四)忽視內部控制模式的建設,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標準和規范的評價控制程序
以控制具體管理活動的內容為目的,過多地強調結果的模式,致使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活動長期在非規范的環境下低效運行,失去了其長期有效的動因,同時,該模式下,存在著嚴重缺乏業務執行標準和很大程度上都存在忽視或缺乏內部控制的測試評價系統的現象,因此,內部控制程序也表現出明顯的不規范,由于對內部控制的成效無法進行反饋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策略,內控系統不能得到持續改進。
(五)內部審計效力不足
我國目前商業銀行整體的審計制度存在內部稽核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夠、覆蓋面窄,稽核廣度、深度和頻度不夠、稽核人員不履職或履職不到位、對稽核出的問題整改查處不到位等問題。內審缺乏計劃性,審計周期和頻率不合理、內審人員責任心不強,獎懲機制不夠明顯,最終導致內審的效力的失敗。
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政策建議
(一)重塑科學內控文化,營造良好內控環境
商業銀行應全面提升組織團隊的文化涵養,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內控文化,將將管理意識、合規意識、制度意識深深根植于員工的思想觀念之中,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全行員工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行為控制和約束在既定的目標范圍之內。通過“自控”實現其目標,反過來推動公司持續發展的理念及動力。
(二)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建立有成效和效率的監督機制
1.要從根本上強化我國商業銀行的內控制度建設,就必須建立一個目標明確、權責利相對應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防止“一股獨大”和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出現。
2.盡快完善激勵機制。改革“官本位”的傳統思維,對高級管理人員的任免、獎懲直接與經營風險掛鉤、與銀行的長期發展掛鉤,再不能只是與政績掛鉤、與短期業績掛鉤.把高管人員的收入與銀行資產的效益和質量結合起來。
(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1.建立動態的積極的現代風險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需要改進風險管理機制,不僅要從根本上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建立暢通的信急傳遞渠道、強化風險管理的責權利關系,還要利用和完善風險預警系統以及轉移和分散風險的工具。
2.建立靈活適度的授權授信制度。
3.完善信息技術管理。這要求商業銀行建立審慎的會計、財務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金融電子化過程中,廣大軟件工作人員需要將本行經營方針、政策、業務操作規程及銀行經營活動,尤其是信貸管理等風險的識別、防范控制與化解制度措施納入系統管理,不斷更新軟件開發思路,應為每項銀行業務設計盡可能短的業務處理流程減少出現技術性風險錯誤或事故的幾率。
(四)建立完善的稽核審計體系,完善事中、事后監督和專業檢查制度
首先,應逐步建立稽核垂直管理體制,總行設立審計委員會,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從而保證該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其次,加強內部審計強度,提高稽核審計頻率,制定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規劃、重點和方案。再次,應提高稽核人員整體業務素質,以次,建立起以內部審計監督為主導,以專業檢查為基礎,以事后監督控制為保障的內部監督控制體系,當然,還可適當借助外部審計和社會中介力量。
(五)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和形成評價標準,持續改進內部控制
商業銀行應建立靈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饋制度,及時發現、處理問題,此外,還應根據《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試行辦法》,對內控制度評價的程序、依據、標準、環節進一步細化、量化,發動全體員工參與評價工作,并充分利用評價的結果進行獎懲,從而取得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改進和優化。
總而言之,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系統需要根據COSO報告的要求重新構建,通過過程和風險管理和最終的評價體系,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才能更有效的運行。
參考文獻
[1]姚云琦,關于強化商業銀行內控制度的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5,(S2)
[2]宗懌斌、張景宇,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J],金融縱橫,2006,(O1)
(2)管理架構設置傳統,機構運行效率低下。中小商業銀行在機構設置上要么依據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置方法進行設置,要么根據臨時需要設置機構爾后重疊運作,由于不能很好的解決機構設置中的內部溝通問題,致使經營管理效率低下。
(3)人才引進和運用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例如不顧市場需求片面增加一些“國外專家”的引進,忽視對本土文化精通人才的引進等,這都將嚴重影響經營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4)產品創新動力不足并與市場需求及發展趨勢有些脫離。
2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中小商業銀行尚未達到真正的商業化,只經歷了不長的市場競爭風險期,其內部經營機制尚未完全理順,所有權人對經營管理人員的約束與激勵機制還很不完善,致使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普遍存長遠目標與責任不明確,經營行為短期化。因而,不關心市場營銷和經營業績也就自然了。目前中小商業銀行業務量占的比例不大,其營銷意識的緩慢發展大大影響了其他商業銀行體系營銷觀念的樹立與策略的實施。
(2)西方營銷管理觀念和策略在國內經濟生活中尚未得到廣泛地重視和運用。工商業市場營銷觀念和策略主要還只是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受到一定重視,廣大中西部地區市場基本處于賣方市場,市場營銷觀念淡薄,即使有,也只是淺層次的廣告、公關、削價等策略。歷史上,服務業在應用營銷管理方面要落后于工商業,因而,在國內經濟生活中尚未樹立完整的營銷理念時,銀行業營銷觀念自然受,到限制。但是,這一點又是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中可以主動解決的問題,商業銀行可以從國孫同業引進先進的營銷技術與理念,形成適合自身的銀行營銷策略。
(3)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形成規范的市場競爭,抑制了營銷觀念的應用。這主要因為,國家對銀行業務活動的行政管理仍然比較嚴格,金融活動的市場機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業、銀行業的競爭規則和秩序也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致使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業務競爭多以不規范、不正當的形式進行,業務的正常創新和營銷策略的應用自然受到抑制。
(4)在經濟政策開放條件下中小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應該是特色化經營,中小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其內部條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選擇市場營銷戰略。根據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進程和國有商業銀行、外資商業銀行的現狀,中小商業銀行應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實施特色營銷戰略
3中小商業銀行應該采取的一般性營銷策略
3.1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實施不同的策略
(1)穩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集團客戶或上市公司。這類客戶規模大,其對金融業務的需求具有批發的特點。同時較一般企業而言,其除了有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需求外,還伴隨有資本運作、對外融資、商人銀行、財務顧問等綜合金融服務需求。因此,辦理這類客戶的金融業務既可獲得規模效益,又可獲取中間業務收入,取得綜合收益。但與此同時,這類客戶的上、下游企業分布廣、時空跨度大,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資金需求量大,而且要求銀行提供的服務必須更加貼身、靈活。這就要求各中小商業銀行必須盡快落實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運作機制,如客戶經理制等;提高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他們既要具備前臺業務操作技能,又要具有后臺管理能力,既要精通金融行業,又要熟悉產業狀況,既要知曉銀行業務流程,又要了解生產工序環節,既要熟悉資金市場的基本原理,又要通曉資本市場的基本運作,對跨學科的知識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具體客戶的選擇上要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篩選,量不在多而在精。然后加大各銀行總行直接經營力度,集中有限的資金,對擬重點扶持的客戶進行合理的投入,確保用好每筆資金。再輔以科技手段,以網絡結合網點給企業提供從上游到下游,從外部到內部,全流域、多方位的貼身個性化服務。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與企業相互參股,以最大限度地密切銀企關系,發展培育自身穩固健康的客戶群體。
(2)私人銀行業務客戶。由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國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個人金融資產在全國總金融資產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且憑著服務與技術的不斷進步,該市場潛力巨大的很。此外個人對金融服務需求日趨多樣化,個人消費觀念與結構的改變都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提供種類齊全的、定制性的金融服務。如開展各種個人代收費項目,提供理財工具和最佳的個人投資組合,獲取較理想的個人融資等等。可以說,市場需求非常旺盛。目前,我國的私人銀行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近兩年取得了引人矚目的發展,但其規模、品種、功能還十分有限,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市場空白比較多;尤其是私人銀行業務的競爭環境較好,不像對公業務,有許多政策保護著國有銀行的利益和指定給國有銀行的大客戶。私人銀行業務是以其服務的優勢、技術手段的先進、方便、快速、安全而進行市場的分配。可以說在這個市場面前,國內所有的銀行基本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對規模較小的中小商業銀行,無疑是一個業務發展的突破口和難得的市場爭奪戰機。
3.2相關產品的策略
一般的銀行業產品主要有各種存款、貸款或開立信用證等,中小商業銀行要在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在做好這些產品整合的同時,緊跟市場需求,向國際先進同業學習,以客戶為中心,以科技手段為先導,為客戶提供貼身化、個性化的產品,做好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政策創新、工具創新。可以采取貨幣融資產品與資本融資產品的連結,短期融資產品與長期融資產品的連結,權益性投資與資本性投資的連結,金融同業間產品的連結,金融產品同產業產品的連結等方式,不斷推出創新業務品種,將中間業務、國際結算業務、商人銀行業務、表外業務、對私銀行業務作為自身的業務特色,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優勢。
3.3制定價格策略
雖然目前我國仍然實行固定價格或允許在固定價格上下浮動一定比例的金融產品定價模式,如:貸款利率、存款利率等。但人民幣利率自由化是長期趨勢,因此適當的根據自身的特點調整某些項目的價格,上下浮動一定比例來利于本銀行的業務。
3.4有利的促銷策略
中小商業銀行,由于市場影響力較小,極大地束縛了市場拓展工作,因此進行必要的促銷策略是很有效果的拓展方式。如在節假日里或國家的某項政策出臺時立刻進行有效的促銷宣傳活動,主要在新聞媒體廣告或室外視覺廣告上陪合一定的商業活動。各中小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提高對促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實際上促銷過程也是企業無形資產的積累過程,與銀行現實的資產、負債業務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前者的意義還甚于后者。因此,此項工作務必要做到高水準、高起點、立意新、創意好。
4中小商業銀行的新性營銷策略
(1)加強本銀行的企業文化。一個前進的民族,必然有一種生機勃勃、昂揚向上的精神;一個改革的時代,必然有一種積極健康、開拓奮進的推動力;一個發展的企業,必然有一種團結拼搏、不斷創新的文化。企業文化主要是通過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從管理的深層規范企業的行為,為實現企業的目標服務。銀行企業文化建設只有貫穿到銀行企業發展戰略、經營管理等的全過程,才能更有效地促進銀行企業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提高。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銀行企業文化建設是實施企業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徑與基本手段。每個企業都有屬于自身的企業文化,國有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強大壓力下生存的中小商業銀行要想企業的發展好,員工們能上下一心的去工作,文化是不得不提到的東西。商業銀行要根據自身的地域優勢或是政策優勢來挖掘文化的潛質服務于自身,這樣文化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出來。
(2)重點支持具有良好成長性的民營企業為突破口,打造自己的市場份額。例如廣東發展銀行它的營銷策略和定位就十分的準確,在武漢它向20余家民營企業授信6億元。當其在武漢的分行成立時,又與湖北田野集團、武漢東湖軟件公司、武漢貓人服飾等多家家民營企業,簽訂了超過3億元的貸款合同。其中,授信額最大的達到了4000多萬元。作為服務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重要舉措,新成立的武漢分行將全面推出廣發行“民營100”的金融服務方案,針對其“創業、成長、擴張”的不同階段,為民營企業“量身定做”金融產品,提供高效、便捷的理財方案據介紹,廣東發展銀行各地分行在創新為民營企業服務的產品、化解民營企業貸款擔保難題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廣發行“民營100”金融服務方案就是打造一個為民營企業提供百分之百全過程、全方位服務的平臺,派出100個客戶經理,為民營企業量身定做金融產品,每年選擇100家民營企業,重點為其服務。其他的中小商業銀行應該以廣東發展銀行為模型,再根據自身的資產和地區影響力制定出一套支持民營企業的具體可實施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