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1: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用化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引言
1.1制定本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統一規范漢語言文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保證畢業論文質量。
1.2畢業論文應采用最新頒布的漢語簡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由作者在計算機上輸入、編排與打印完成。
1.3畢業論文作者應在選題前后閱讀大量有關文獻,文獻閱讀量不少于10篇,將其列入參考文獻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內容處注明參考文獻編號(按出現先后順序編排)
2.編寫要求
2.1頁面要求:
畢業論文須用A4(210×297mm)標準、70克以上白紙,一律采用單面打印;畢業論文頁邊距按以下標準設置:上邊距為:30mm;下邊距30(地腳)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2頁眉:
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后一頁,均需設置。居中,打印字號為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一條下劃線。
2.3頁腳:
從論文主體部分(引言或緒論)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為:頁腳:第x頁共x頁,居中,打印字號為小5號宋體。
2.4前置部分從內容摘要起單獨編頁。
2.5字體與間距:
畢業論文字體為小四號宋體,字間距設置為標準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為固定值20磅
3.編寫格式
3.1畢業論文章、節的編號:按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
3.2畢業論文的構成(按畢業論文中先后順序排列):
前置部分:封面;中文摘要,關鍵詞;英文摘要,關鍵詞(申請學位者);目次頁(必要時)主體部論文題目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3.21論文題目
所用每一詞必須考慮到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30字。論文題目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論文題目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3.22摘要:
摘要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以第三人稱陳述。它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獻采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
3.23目次頁:
目次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另起一頁排在摘要頁之后,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2等數字依次標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頁
3.24注:
論文中對某一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3.25結論:
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應該準確、完整、明確、精煉。
3.26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應是論文作者親自考察過的對畢業論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獻。
臨床醫用化學論文范例賞析:臨床醫學留學生醫用化學全英文授課探索與實踐
【摘要】醫用化學課程是醫學專業留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通過近兩年對留學生醫用化學課程教學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學改革思路:明確培養目標,合理制定教學計劃;精心備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驗教學;建立多形式的評價模式,全面考核學生綜合素質;重視留學生的反饋意見,隨時征求意見,促進教學工作不斷進步。
【關鍵詞】醫用化學;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教學實踐
【Abstract】Medicalchemistryisanelementarycourseforforeignstudentsmajoringin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Throughtwoyearsteachingexperienceofmedicalchemistryforforeignstudents,theideasofteachingreformareproposed:makethetrainingobjectiveclear,andformulatereasonableteachingplan;preparethelessonscarefully,andapplydiverseteachingmethods;linktheorywithpractice,andstrengthentheexperimentalteaching;formmultiplestylesofevaluationmodels,andassessthestudents'qualitycomprehensively;payattentiontothestudents’feedback,andimprovetheteachingabilityconstantly.
【Keywords】MedicalChemistry;Clinicalmedicinespecialty;Foreignstudents;Teachingpractice
石河子大學留學生教育自2002年首期招收了18名來自巴基斯坦的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開始,至今已經累計招生620名。生源主要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尼泊爾等中亞及南亞次大陸國家[1]。
醫用化學作為臨床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之一,是留學生進入大學最早接觸的課程之一。分析留學生的特點,做好醫用化學的教學工作,使其在進入大學的初期階段適應大學課程的學習特點,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至關重要。通過近兩年對留學生醫用化學課程教學的初步探索,提出了教學改革思路。
1明確培養目標,合理制定教學計劃
培養目標是根據一定教學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的預期結果所做的規定。考慮到我校招收的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專業背景差異顯著,畢業后服務社會的環境不同,我校制定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醫學生要求標準的,適應國際醫療工作需要的,具備較扎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知識和一定臨床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醫學專業人才。
要實現預期的培養目標,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在充分考慮留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學生醫用基礎化學的課程大綱和要求,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課程內容分三部分:一是緒論,重點介紹醫用化學的研究內容及意義;二是無機化學知識,重點介紹基本的溶液和配合物理論;三是有機化學知識,重點介紹常見的有機化合物結構、性質及一些有機物在人體中的作用。通過三個模塊的學習,為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并通過實驗技能的培養,逐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2精心備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醫用化學是醫學專業的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醫學關系密切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講解,突出化學在醫學上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基礎化學的重要性,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非常重要。例如,在講解滲透壓時,可提出問題:病人打針輸液時所用的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溶液分別為308mmol/L和278mmol/L,濃度可否高一些或低一些?為什么?這類問題既跟醫用化學課程內容有關,又與醫學密切關聯,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由教師引導得出什么是等滲、高滲、低滲溶液以及滲透壓在醫學上的意義[2]。
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提問,能積極參與討論,并樂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將這個特點充分應用到課堂中,變灌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講授方式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很有幫助。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將教學內容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不僅能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生動形象,同時也能刺激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在每個主題內容結束之后,有意識地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請同學來復述剛才學習的內容,對鞏固當堂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特別奏效。
3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3]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良好的實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醫用化學的學習和探索激情。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經反復研究和驗證,除了安排一些驗證性實驗外,設置能夠培養學生積極性和綜合素質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自嘗試、經歷和體驗來獲得知識和結論,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運用醫用化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化學研究的氛圍,也能調動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他們的綜合性、研究性和創新性能力等。
4建立多形式的評價模式,全面考核學生綜合素質
醫用化學課程的內容繁雜,邏輯性差,涉及面廣。傳統的考核方式以單一的閉卷考試為主,不能真實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針對留學生教學的實際情況,如少數學生積極性不高,存在經常遲到、曠課,上課講話等現象,采取“平時考勤(10%),課堂參與(10%)、平時測驗(20%)、與閉卷考試(60%)”相結合的綜合評定方法,將平時考勤、課堂表現等情況與結課考試相結合來,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也能減輕期末考試壓力,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踐表明,多元化考核更強調學習的過程和目的,督促學生將功夫下在平時,有利于避免為了應付考試而集中記憶性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4]。
5重視留學生的反饋意見,隨時征求意見,促進教學工作不斷進步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采取隨時征求意見,師生中期座談,學期結束時,讓學生自愿交1份對本課程的意見,做到邊授課邊反饋邊總結邊改進,以便改善今后的教學。有些學生提的意見非常中肯,如:希望教師嚴格考勤制度,以利于考評成績的公平性;建議每節課都留出時間答疑,避免問題堆集太多,影響知識的接收,等等。從學生的建議中汲取可行的方案不斷改進教學,對提升工作水平有很大幫助[5]。
綜上所述,在對留學生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努力探索和總結留學生教學的規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總結經驗,發揚優勢,提高英語授課能力,推進教學水平,為培養國際化的醫學人才盡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石河子大學留學生教育概況[J].3版.石河子大學報,2013-11-30,(264).
[2]程煜鳳,姚軍,李改茹.淺談醫學專業留學生醫用化學課程教學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3):55-56.
2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精心優化教學設計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資源平臺的完善,為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技術支持。這要求教師學會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去充實有機化學課堂的信息量,能熟練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今醫學專業的有機化學的教學課時有所減少,但不能降低有機化學的教學質量。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反復審視醫用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精心優化教學設計,制作了《有機化學CAI教學課件》和《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在制作這些課件過程中,充分運用了Chem3D、Flash等軟件演示了有機化合物的立體結構并形象地模擬了經典的有機化學反應機制,將以往平面的和相對抽象的講解立體地、多角度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內容,從而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我們使用Firework、Dreamweaver、Photoshop等軟件制作了網絡課程,其特色是將整個教學軟件分成預習與自學、習題庫、知識拓展、立體結構演示等幾個模塊,每個模塊中的內容相對獨立,但其中關聯部分又做好鏈接,把3D動畫、視頻等豐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利用軟件進行自助式學習,鞏固了學習的效果。《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和《有機化學CAI教學課件》曾在國家級、省級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得一等獎,課件已被多個院校引進,師生反映良好。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在醫用有機化學多媒體教學上合理使用是必需的。教師要駕馭好課堂,利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鐘,就要將教學設計做好。我們在課堂上積極運用啟發式教學,重視學生思考互動的設計以及對知識點延伸拓展程度的把握。例如講解有機化學中“電子效應”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們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在課堂前10分鐘內先做一個陳述,然后老師與學生就“電子效應”的成因、傳遞的途徑等相關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暢所欲言。討論之后,老師講解時注意把“電子效應”對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影響作為經典例子進行詳細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電子效應”在有機化學中重要性。最后,師生一起比較歸納“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這兩種“電子效應”的不同之處。這其中老師運用問題驅動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抽象的有機化學理論通過“討論-分析-比較-歸納”的教學設計,使整個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也容易理解接受這些知識點。
3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2加強實踐教學
國內高職高專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轉變。從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開始,建立以職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體系、以職業素質及專業技能為主線的課程結構,縮短從學校教育到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強調課程和職業相結合。將“教、學、做”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解決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技術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要求,成長為優秀的護理技能型人才。
3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工作過程的完整而不是學科的完整,其最大的目標是建立學習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的直接聯系。醫用化學教學通過案例、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方法來展開知識、技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奠定基礎。例如臨床護理工作中給患者換藥時,通常用與組織細胞液等滲的生理鹽水沖洗傷口,配制的眼藥水必須與房水的滲透壓相同,否則會刺激眼組織或導致眼組織損傷,為什么?提出與專業相關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解決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利用學生對臨床知識的渴望,在教學中適當將一些與臨床聯系緊密的病例導入新課。例如:有一天,老李在回家時突然感覺渾身無力,差點暈倒在路上,回家后接連出現口渴、尿頻的癥狀。家屬馬上將其送往醫院,醫生診斷其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血糖病理指標高達4個加號,再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酸中毒,嚴重的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醫院對于酸中毒一般給予碳酸氫鈉等滲溶液靜脈滴注,為什么臨床上用碳酸氫鈉等滲溶液而不用乳酸鈉等滲溶液糾正酸中毒?人體內存在著怎樣的酸堿平衡?由此病例引出酸堿平衡、電解質水解等新知識。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課下利用網絡尋找答案,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或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得出正確結論,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醫用化學知識對護理專業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了學生對醫用化學知識在護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認識。
文化、歷史、政治、社會的變革都會對英國文學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英國文學的發展和演變。文藝復興是英國文學的重要變革時期,這一階段出現了莎士比亞、薩里、斯賓塞、華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學家。文藝復興過后,又先后出現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發展階段。到了18世紀初,又興起了新古典主義,這使得宗教神學開始在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發展到19世紀,浪漫主義氣息逐漸滲透到英國文學創作中,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紀后半期,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影響下,英國文學的題材逐漸擴展,文學也被賦予了某種經濟和政治色彩,大多數文學作品宣揚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英國文學趨于寫實,在選材上更加關注現實生活。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趨于多樣化發展,這促使英國文學順應時展,呈現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點。
(二)美國文學特點及其發展歷程
相較于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發展歷程相對較短,但美國民族較多,且有大量移民。這就使得美國文學呈現出更加多樣性、復雜性、龐大性的特征。總體而言,美國文學先后經歷了殖民時期、革命后、一戰前、二戰前后等階段。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呈現出鮮明的早期浪漫主義色彩。這一時期的美國大陸相對落后,文學仍源于生活和勞動,因此,文學作品多是贊頌人們的品格和自然風光。到了一戰前后,現實主義和鄉土文學出現在美國文學中,對美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使美國文學的現實性不斷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文學的轉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飽受戰爭摧殘,對社會和人性開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與惡,美國文學也一度陷入迷茫時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文學逐漸進入第二次繁榮時期。到了19世紀2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高度發展時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漸暴露,各種文學流派也相繼出現,文學作品的現實性更加鮮明。30年代的美國文壇則以左翼文學為主導。而到30年代后期,文壇上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學流派紛紛出現,且大膽發表自己的文學見解,彼此之間相互爭論、交流和借鑒。在此過程中左翼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逐漸成為美國文學思潮的主要引導者。與此同時,美國文學逐漸與世界相互交流,并對世界文學產生一定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產生了重大打擊,二戰后,美國文學逐漸呈現出多樣化格局。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主要內涵
英美文學評論隨著英美文學的產生而出現,并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在英美文學發展過程中,文學評論的要求越來越規范嚴格,理論指導也越來越系統化。英美文學評論以文學作品為主體,并依據相關的文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系統化研究和分析,進而探索英美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以便為之后的文學創作提供理論指導,推動英美文學更快、更好發展。文學評論家通常綜合考慮作品的寫作手法、表現特色、思想觀點、創作風格等要素,對作品進行多角度分析和評價,以幫助讀者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學評論也有助于文學創作者得到更加客觀的反饋,進而以此為依據進行反思,并不斷進步。
二、民族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一)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在歷史、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下,英國文學評論常遭遇矛盾和掙扎。17、18世紀英國文學作品呈現出鮮明的宗教色彩,創作手法也相對荒誕,在這種文學背景下,文學評論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家開始重新思考和審視之前的理論,并朝著女權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方向發展,逐漸進入轉型時期。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轉變對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美國文學評論與美國文學背景有著密切聯系,美國的早期殖民歷史,使其文學創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學、英國文學等歐洲大陸文學的影響。當然,美國文學并非單純地模仿和復制這些文學,而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學藝術,并日趨成熟,最終從英國文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學演變歷程,促使美國文學具有更加自由、開放的文化內涵。與之相對應的,美國文學評論對傳承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反而更加重視作品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性。
(二)文化載體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語言不僅是重要的文化載體,還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學創作而言,它又是文學作品的構成基礎。因此,語言差異也會對文學評論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民族的評論者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的評價也會略有差異。受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的影響,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諺語、典故、習俗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若無法準確把握這些差異,就會影響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論。相比較而言,英式英語較為嚴謹,英國評論者在評論文學作品時對語言的運用更加謹慎,同時,受語言習慣影響,英國評論者對所評論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抱著一種尊敬的心理,這也正是英式英語沉穩、莊嚴的表現。而在英式英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美式英語則相對自由、隨意,其對英式英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時,美國評論者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也相對輕松。相較于英式英語,美式英語發展歷史較短,與之相對應的,美國的文學作品受傳統束縛也相對較小,更加關注創新和個性特點。在文學評論中美式英語的用詞也更加自由和開放。文學評論也會反作用于文學創作,因此,受英國文學評論理性、傳統特點的影響,英國的文學作品更加規范,在語言運用方面更加嚴謹,帶有濃重的歷史感。而自由、獨立的美國文學評論則會讓文學創作更加關注個性展示,這更容易引起文學思潮。正是受文學載體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與此同時,文學評論也反作用于文學創作,使美國文學創作在短短的發展歷史中,越來越具有獨特性,在世界文學舞臺上大放異彩。
(三)歷史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縱觀英國文學發展史,其創作演變歷程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人本主義只是相對于禁欲主義與神權主義來說的。整體而言,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觀點還相對保守,這主要源于英國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在社會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英國文學評論的這一特點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相較于英國,美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就帶有明顯的獨創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發展歷史較短,沒有沉重的傳統束縛,文學評論不必面對歷史遺留問題。同時,美國在獨立戰爭后,逐漸形成了自由、獨立、民主的文化氛圍,這也促使美國文學評論更富創造力。
我國大部分高校重視動畫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雖然有些高校也有著龐大的動畫機房和專業實驗室,但是卻沒有項目運營的實例,使得那些巨額的投資變成了擺設,所培養的學生并不能獨立進行動畫產品的開發與生產。所以,用人單位也總在抱怨動畫專業學生缺乏項目實踐教育、缺乏商業動畫制作的合作精神,進入企業后還需要投入資金、時間進行培訓后才能上崗,這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鑒于此,探索高校動畫專業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動畫專業發展要充分分析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把動畫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項目應用能力的培養上。
動畫專業是一個涉及面比較寬泛的專業,是動畫產業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擔負著為動畫行業培養和輸送專業人才的任務,也是動畫產業可以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動畫專業教學中要合理地區分出“產業動畫”人才和“實驗動畫”人才兩個層面,切實按照不同類型專業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實施明確定位的人才培養計劃,以適應動畫行業的發展形勢。動畫專業中有許多交叉學科,例如,文學創作、音樂音響、計算機技術、市場管理等。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挖掘校內可合作的教學單位,使本校的動畫專業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高校各教學單位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一方面沒有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另一方面也使得專業建設經費重復投資。動畫專業并不只是幾個軟件就能辦好的,高校各教學單位應該聯合起來,發揮自己的專項,使動畫專業辦出自己的特色,使學生接受到各個領域里既前沿而又具有應用價值的專業教育。只有各專業強強聯合,我國的動畫教育才能具有專業性、應用性,并且符合市場的要求。
“儀器分析實驗”是應用化學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它是分析化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儀器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操作,能根據不同儀器的性能、不同分析對象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能夠運用分析技術解決生產和科研的實際問題,并初步具備從事儀器分析方面研究工作的方法與能力。為此,我們的設計理念是“夯實基礎,綜合訓練,創新提高,實踐應用”。“夯實基礎”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礎性實驗,加深理解儀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大型儀器的使用方法;“綜合訓練”是指每個學生必須完成部分綜合性實驗,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各種儀器分析測定實際樣品,掌握常用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創新提高”是指學生自主選擇1-2個創新性實驗,課下完成,針對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某個問題,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條件,得到產品,進行表征或測定,并評價其使用效果,無論成功與否,都要給出合理的解釋。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下一步畢業論文和今后的研究生學習奠定基礎。“實踐應用”是指學生通過見習實習,加深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學到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去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增強綜合應用能力。
1.2課時安排
在2011版應用化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儀器分析實驗在第5學期與儀器分析課同時開設,安排在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等基礎課程之后,48學時,開設12個實驗項目,教學大綱提供了26個項目,其他實驗項目作為開放實驗,供有興趣的學生課下完成。
1.3課程體系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儀器分析實驗的要求,課程組以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宗旨為指導,以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切入點,對儀器分析實驗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由基礎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以及實踐實訓構成的課程新體系,體現了從易到難、從簡單到綜合、從基本技能訓練到創新能力養成的認知發展規律。
(1)基礎性實驗
共有8個基礎性實驗,其中6個為必做實驗。該類實驗針對基本的分析方法,選擇常用的儀器,開設較為簡單的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大型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了解儀器的基本結構,學會記錄和分析處理數據,為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打下基礎。通過第一層次的實驗,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并為后續實驗奠定了基礎。
(2)綜合性實驗
2個綜合性實驗為學生必做實驗,其余10個為選做實驗。綜合性實驗包括樣品前處理和分析測定兩部分。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原有儀器的使用,學習新型儀器的操作,如氣質聯用儀、液質聯用儀、X-射線衍射儀等,掌握常用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性實驗
該類實驗難度較大,教師精選生產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只給出實驗要求。學生必須進行社會調查、查閱文獻、設計方案、獨立完成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類實驗以開放性實驗開出,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意識。
(4)實踐實訓
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組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實訓工作,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結合環保主題開展臨沂市水質調研、土壤中重金屬污染情況的調查,對水質的各種指標和土壤中重金屬離子的含量進行測定。學生查閱文獻設計方案,不同小組可以選用不同的儀器進行測定,進一步熟悉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ICP-OES光譜儀、原子吸收光度計和原子熒光光度計的使用,掌握樣品的前處理方法。比較不同小組的測定結果,并與國家標準對照,確定水或土壤是否被污染。2011年,我們組織的臨沂大學沂河水質調研團獲山東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服務隊。充分利用現有的實習學生進行參觀學習或實習,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學習了解先進的分析儀器。學生在學習儀器分析之前,接觸到的分析儀器都是玻璃儀器,復雜一點的就是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所以對于大型儀器非常陌生。開始新課前,我們組織學生分組到儀器分析實驗室和分析測試中心,見識將要用到的大型儀器,對于學校沒有的較先進的儀器,就帶學生去實習單位參觀,了解分析化學的應用領域,大型儀器在現代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確儀器分析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學習,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提高學習效果。教學結束時,部分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再去實習基地見習或實習1~2周,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對實際樣品進行處理和測定,深刻體會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的道理。大四下學期,所有的學生都要去基地實習2-3個月,實習期間,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從設計方案,到優化條件,最終建立一種靈敏度較高、選擇性較好的分析方法,或者對已有的方法進行改進,在校內教師和基地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
2儀器分析實驗課程內容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需要,我們積極吸收行業企業參與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臨沂市環境監測站、臨沂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臨沂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臨沂市藥品檢驗所等監測部門、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山東濰坊潤豐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對儀器分析實驗項目的設置提出了修改建議。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實驗內容進行了修訂。
2.1從生產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實驗內容
儀器分析實驗教學的內容要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強調知識的應用和內容的開放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對實驗的興趣。討論問題不能一味地從理論知識開始,應注重從與知識相關的應用和技術以及社會的角度進行思考,從項目(主題)及應用性的問題出發,根據需要合理選擇實驗內容。例如: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就可以選擇頭發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測定,雙波長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復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含量,循環伏安法可以選擇各種飲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測定,既保證了實用性,又增加了前處理的內容。對于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熱點問題將其有選擇性地融入儀器分析實驗教學中,如假藥的檢測、蘇丹紅及三聚氰胺的分析等此類探索研究性實驗,作為開放性實驗,對一些有濃厚興趣且基礎較好的學生單獨開放。學生通過實驗可以體會到儀器分析實驗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并且認識到,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它會給人類帶來危害,甚至是災難,讓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
2.2刪除陳舊的內容,增加新技術新方法
傳統的儀器分析實驗內容多是一些驗證性和低層次的常規實驗,與現代實驗方法技術和現實應用等相差較遠,無法調動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科學發展前沿介紹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以及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基礎理論為主線,以典型的實驗為重點,以實際操作為核心,在集中講授研究成熟、應用性廣泛的儀器方法的同時,要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掌握現代儀器理論的最新動態,了解本學科涌現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使學生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熏陶。基于這一想法,我們增加了有關新儀器、新方法、新技術的實驗,如“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水中苯系物的組成”、“松果菊中組分的LC/MS分析”、“流動注射化學發光法檢測DNA”、“基于納米金比色分析法測定中藥材中的汞離子”等。
2.3提高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的比例
不少學生希望老師把更多的思維空間留給他們,讓他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為此我們嘗試把學生的一些基礎實驗設計成研究型實驗,把科學前沿領域的知識引入學生實驗中來,增加創新性實驗,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HPLC法測定中藥材提取物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中抑菌劑含量”、“葉綠素的提取分離及葉綠素金屬絡合物的合成與鑒定”、“固相萃取-HPLC檢測土壤中的三嗪類除草劑”等。通過實驗,學生很好的掌握了樣本的提取與預處理,以及氣相色譜、液相色譜、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儀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項,初步具備了實驗方案制定的能力,并對現代儀器的原理、結構和操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4及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內容
課程組教師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形成了幾個較為穩定的研究方向:生命化學分析、納米改性與傳感、環境分析、天然產物分離與分析。課程組充分利用科研優勢推動教學改革和實驗內容的更新,部分教師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儀器分析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流動注射化學發光法檢測DNA”來源于生命化學分析研究方向,“毛細管電泳法測定阿司匹林中水楊酸的含量”、“松果菊中組分的LC/MS分析”等實驗項目來源于天然產物分離與分析方向,“基于納米金比色分析法測定水中的汞離子”、“稀土摻雜TiO2光催化劑制備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來源于納米改性與傳感方向,“土壤中砷的形態分析”,“金屬離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及水中鎘離子的測定”等實驗項目來源于環境分析化學方向。這些實驗項目的實施,既完善了實驗教學體系,又充實了實驗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熱情。
盡管中國大學現在已越來越重視通識教育,但是藝術通識教育在廣度和力度上比起發達國家相差甚遠。在應試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升學的壓力下,藝術教育已嚴重“先天不足”,大學階段又“后天失調”,由此導致了大學生藝術修養和創造能力的嚴重缺乏。
關于通識藝術教育的現狀
本文以南京財經大學在校學生為對象,展開抽樣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果:
(一)缺乏較明確的藝術教育理念和系統課程
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通識藝術教育中開設了美學概論、藝術導論、美術鑒賞、中外音樂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設計藝術鑒賞等課程。在調查中,學生對目前藝術類通識選修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僅為20%,60%的同學認為一般,20%不滿意。調查問卷問及“你最后一次上美術課是在什么時候?”,39%的同學回答道:“在上初中或更早時。”20%的同學甚至都不記得具體時間。在問及對課程的建議時,一些同學在問卷中寫道:“希望學校能切實豐富通識課內容,使學生能學到真東西,而不是流于形式。”“應該針對不同需要開設更多的學科。”“希望能開設獨立的選修課,所有同學都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門藝術課程學習。”“我校對藝術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很低,有必要改進。”“增開此類課,選擇有水平的老師,改變上課模式。”“希望能開設舞蹈方面的課程……”從調查看出,課程多停留在鑒賞層次,涉及的門類不全面,缺乏較明確的目標和課程系統。究其原因,主要為目前普通高校現有的通識教育模式下,藝術教育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通識教育的概念,是“讓一個國家的所有專業的大學生能有一個共同的知識體系、文化背景。”
它能塑造年輕人強烈的文化歸屬感,意義巨大。以美國為例,通識教育的核心是西方的人文經典,“它讓美國重新認識到自己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意識到它與自己的歷史文明的關系。”是美國大學生命力的源泉。如哥倫比亞大學,新生入學后必須先修四門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文學人文、藝術人文、音樂人文和現代文明。藝術人文(ArtHumanities)教學生如何欣賞、思考,并批判性地研討視覺藝術,將建筑、雕塑、繪畫、工藝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放在其形成的歷史背景中加以理解,有嚴格的教學要求和目的。麻省理工學院自20世紀40年代起,就將正規的藝術課程納入學科體系,其音樂學科是專業的,學生是非專業的,輔修藝術的。
除了復旦等少數重點高校將藝術教育作為全體本科生的核心通識課程之一,多數高校藝術通選課都是在原有專業課不動的基礎上附加,學生忙于選課和完成學分。這種通識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直接導致了藝術教育理念的薄弱。在課程名稱、課時分配上,都如同蜻蜓點水,沒有較明確中心靈魂和系統的培養目標,藝術鑒賞類課程恰似學生課外的“小甜點”,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把自己當作一個局外人,很難進入到內心對審美的興趣和思考的過程,體現不了“通識”教育的實際意義和真正目的。
(二)忽視藝術實踐和體驗
調查顯示,90%非藝術專業的同學希望能在業余時間參各種藝術實踐。比如:“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去操作樂器、參與舞蹈”、“開設與電腦制作有關的設計課程”等等。學生在藝術實踐中表現的成敗、好壞并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讓他們參與到其中,每個人只有在忘我的情境中,才能放松心靈,從而尋找到藝術給人帶來的空靈和詩意。否則,他們所掌握的永遠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識,而無法進入到內心的體驗,無法體會藝術的樂趣。因此,加強課程的可操作性,給學生適合的實踐和體驗是急需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對通識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的思考
(一)真正從制度和管理上進行總體規劃
豐子愷先生說,“藝術教育是很重大很廣泛的一種人的教育”,作為一所現代化的大學,不是開設幾門鑒賞課程,請幾位老師,一本教材、一間多媒體教室,每周二課時站在講臺上,就可以完成全校20000名學生的藝術教育任務了。學校的藝術教育改革,應真正從制度和管理上進行總體規劃。自1912年先生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把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到朱光潛先生強調美育的根本任務是使人性自由,是“養性怡情”,到豐子愷強調“事事皆可為藝術而人人皆得為藝術家”。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我們更應當認識到,藝術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核心使命是無可替代的。
即便是哈佛大學這樣藝術氛圍已非常濃厚的世界名校,仍在不斷探索藝術教育在大學中的作用。例如,2008年12月,哈佛大學藝術特別工作委員會受哈佛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安德魯•福斯特委托,出臺了歷時一年寫就的長達63頁的《特別工作委員會藝術專題報告》,進一步強調藝術在大學中的崇高地位。她要求工作委員會就如下問題提出建議:“在管理層面或制度方面,怎樣才能更好地支持哈佛的藝術發展?”“需要哪些具體的組織去推進我們的目標?”《報告》首頁中寫到:“如果我們希望校園內充滿了創新與想象力,如果我們要在所有學科領域教育并培養創造性的心靈,如果我們要為21世紀作出貢獻,那么,就必須使藝術成為這所大學認知生活的組成部分:因為,與科學、人文一道,藝術——既是體驗性的又是實驗性的——是無可替代的知識手段。”
在課程學分上,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在其全部本科課程中占的比例,通常最少不低于五分之一,而我國通選課目前只占本科全部學分的不到十分之一。例如,清華大學要求學生必須選修13個學分的人文科學與文化藝術類課程,而麻省理工學院要求在二年級時必須修滿8門社科、人文、藝術課程,拿到32個學分才能畢業。我們不可能照搬國外的模式,但應把藝術教育列入通識教育的核心,通過課程體系的調整,使藝術課程既顯重要性,也更具操作性。(二)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交互構成,形成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和目標當我們重新思考藝術通識課程到底該如何開設,如何教?目的、標準、效果是什么?我們就必須回到通識教育的根本目標上。
通識教育是基于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認識而提出的一種大學教育思想和培養策略。甘陽先生寫到:“通識教育的根本是追問在任何時代、任何變遷下,最基本、最不會變的東西是什么。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可以訓練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對倫理問題、人生問題的看法等等。”什么是人與社會最基本的東西呢?應當是我們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它們包含在千百年來的文學、藝術、哲學和宗教里。正如宗白華先生在《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寫道的:“哲學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兩者之間表達我們情緒中的深境和實現人格的諧和的是‘美’。“文藝從它左鄰‘宗教’獲得深厚熱情的灌溉,文學藝術和宗教攜手了數千年,世界最偉大的建筑雕塑和音樂多是宗教的。”“文藝從它的右鄰‘哲學’獲得深雋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它能執行‘人生批評’和‘人生啟示’的任務。”
“我們對藝術的欣賞是植根于文明、植根于傳統、植根于社會多方面的。”藝術通識教育應首先在“形而上”的層面將藝術發展的思想、歷史過程呈現給學生,將藝術與文化、歷史和社會的發展關聯成一個完整的人文知識體系。它首先不是某種單純藝術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文化與思想的傳承,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藝術發展史》中說:“整個藝術發展史并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革史。”在課程設置上,如果將中國文明和外國文明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那么可將藝術發展史合理地貫穿其中。比如,講到西方文化,就會談到希臘歷史,談到希臘的文化,就必然涉及到古希臘的藝術。而講到中國古代文人畫,又必然離不開詩歌,離不開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課程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完整而又關聯的。課程需要有精心的整體的規劃,由不同專業的教師合力承擔不同的教學版塊,應有嚴格的教學目標。如此,在有限的課時內較全面地把藝術和哲學、歷史、宗教的相互影響結合起來,強調藝術的文化理念,強調人類文明的發展,力求給學生建立一個較完整的中西方的人文思想體系。
這樣,首先可以避免選修課式的泛泛了解,而能真正幫助學生比較深入地進入藝術人文領域。其次,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發展態勢下,對中西方人文思想脈絡的認識將有助于中國年輕一代對本土傳統文明認識的回歸,從而構建中國社會的“文化自覺和自信”——這是社會創造力的源泉。
(三)構建多層次的藝術課程實踐
在藝術人文核心課程之外,學校還要給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方面的藝術實踐課程。藝術實踐和體驗是藝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美國藝術教育家瑪麗•埃里克森曾寫道:“與其說藝術只是一件東西,還不如說藝術是一種活動。”
從圖畫到音樂,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語言,它是鮮活的,有思想的,是從內心生長出來,有生命力的。它培養了的審美直覺和想象洞察力,藝術實踐課堂是釋放心靈、享受個人創造力的地方。如何兼顧不同層次的需求,營造多方面的藝術環境,是課程設計的重點。為了避免形式主義和學生混學分的通病,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藝術素養的差異,在教學設計上細化:
1.可將課程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小班化教學,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教師秉承精講多練,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比如清華大學在藝術實踐課程體系中,實行綜合性分級教學的課程體系,將因材施教的理念與方法貫穿大學本科在4年課程設計中。藝教中心設計了基礎藝術實踐課,綜合性分級教學藝術實踐課,高級藝術實踐課3個層次,分布在不同的藝術門類教學中。
2.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的課程選擇。例如,濟南大學在國內首創的短課時通選課。短課時通選課一般控制在16課時以內,最短的8課時,教學時間短、內容精練,可在1學期內多次開設。
3.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結合,每種藝術社團配備專業教師定期指導,并承認老師一定的工作量。學生則在藝術團通過藝術表演課程拿到學分。例如,北京師范大學新生在完成大一的美育基礎理論學習之后,二、三年級學生每學期必須參加4次以上課外藝術俱樂部活動才能獲得大學美育的2個學分,也才能通過畢業資格審查。
4.課程門類多樣化,除了聲樂、樂器、舞蹈、書法等傳統的課程,還應增加視覺藝術類課程的實踐,如網頁制作、平面設計、影視制作等。通常,影視、設計等課程以鑒賞為主,忽略了同學們在現代生活中審美需要的構建。在網絡時代,和大眾關系最直接的是設計,人人都受惠于設計,并有可能參與設計。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設計軟件的大眾化,設計將不僅僅為專業人員所掌握,很多著名的設計師并不是學設計出身。
表格是簡明、規范的科技語言,是描述科技資料的一種重要工具,具有表達力強、易于閱讀和理解、對比效果強烈、便于分析比較等優點,在醫學論文中能夠系統、簡潔、集中地表述科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對比性,是實驗數據、統計結果和事物分類的一種表達形式。規范化的表格運用既可避免冗長繁復的文字敘述,又可避免統計圖較為抽象的弊端,使論文論述清晰準確、對比鮮明、更有說服力。因此是醫學論文內容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衡量論文質量的重要方面。筆者在編輯加工稿件過程中發現,部分作者對表格的選用、設計不當,未能準確地展示應有的實驗和統計結果,降低了論文的質量,影響到論文的及時發表。為引起作者的重視,規范表格在醫學論文中的用法,筆者結合編輯工作中常見的表格運用缺陷討論如下。
1 醫學稿件中表格使用不當的幾種表現
1.1 表格與文字或插圖重復 有的作者常把統計表中的數據再用文字敘述或又繪制成圖來表述,既造成內容的重復,又浪費版面。其實,在醫學論文中,相同的內容不宜同時使用文字、表格和統計圖重復表達, 應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一種適宜的表達形式即可。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內容不用圖表;為使讀者便于對照比較和了解精確結果時,以表格的形式表達為宜;僅讓讀者了解事物發展趨勢或某種趨向時,則應以插圖表達為宜。
1.2 內容過于簡單或包含主題過多 表中內容比較簡單者(只有幾組簡單的數據),宜舍去表格改用文字敘述,或將同類主題的表格作適當的合并(但不同主題內容的表格不宜勉強合并)。有的在一個表中包含的主題過于龐雜,不適當地把屬兩份甚至三份表的內容強拼在一起,這樣主次不分既不易看清表中各項關系,又違背了一個表只說明一兩個主題的規則。
1.3 羅列原始記錄數據 有的表內數據未進行統計學處理,羅列原始記錄數據。醫學論文中的表格一般應是經過統計學處理的、具有比較分析價值的統計表,表中的數據應是經統計學處理過的數據,研究過程中原始記錄的數據應當刪除,或經統計學處理后制表。
1.4 表題與內容不符 無表題、或表題過于簡略或與表中內容脫節的現象在一些文稿中比較突出。表題是對表中內容的概括, 兼有對主題的說明和限定之作用, 故不應忽略和遺漏, 同時應注意擬題既要準確貼切, 又要詳略得當。
1.5 主、謂語位置和數據排列不當 表中主語是指所要說明的事物分組、類型、時間、地點等多為文字,謂語是指所要說明事物的指標,如例數、百分數、平均數、構成比等多為數字,主、謂語應連貫為一句完整、通順的句子。根據閱讀習慣主語列在表的左側,為豎標目,謂語列在表的右側,即為橫標目。有的作者不注意主、謂語的位置設計,將謂語置于左,主語置于其右,使欄目設計顛倒,表中數據橫向排列,這種主、謂語位置和數據排列的錯誤,既使讀表費力,又使本來可比性較強的資料不便比較,讀者難以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因此,應按照同類數據縱排的原則安排主、謂語的位置。
1.6 表的線條不規范 科技論文中的表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三線表”、即上、下各一條粗橫線,表頭下一條細橫線,必要時可加少量的輔助線(表中不用縱線,端線和斜線),它具有科學、合理、簡潔、可讀性等優點。在來稿中, 表的線條不規范現象相當普遍,有的表格就像一個棋盤,橫、豎、斜線俱全,有幾行文字就有幾條橫線,有幾個欄目就有幾條豎線,既不規范,又非常雜亂。
1.7 表的注釋疏忽 注釋是對內容的補充說明,如表題、標目或某個數據需注釋時,可在其右上角加注釋符號,并在表下用相同的符號加注相應的文字。對表需作附加說明者,可在表下加“ 注:……”句末不用標點。個別作者投稿時由于未仔細核對,常常是表中數據標有注釋符號,表下卻沒有注釋;或表下有注釋,表內數據卻無注釋符號;表注說明符號與表中所示不吻合,或注釋與文字敘述重復;注釋符號未置于相應的文字上,表注標志符號放置的位置不對,應標在實驗組數據的右上方,而有的標在了對照組。
1.8 表的位置不合適 表格的位置應緊隨“見表×”或“(表×) ”之文字出現的自然段落之下,即先見文字,后見表。但仍有部分作者在層次表題后未見文字敘述,即出現表格,或在文字敘述完后隨意放置或集中放置表格,使讀者不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表格所要表達的內容。
1.9 其他問題 (1)表的項目不全:如缺表序(表號)或表題、表注等,使表格的自明性大為降低。(2)表頭設計不合理:如缺少表頭 、表頭過多、交叉重復,表頭應對應縱向的內容,卻對應了橫向內容。(3)計量單位疏漏:計量單位列在表內數據后或不標示;計量單位除無量綱外,在相應的標目或題目下應標明法定計量單位符號。(4)數據不準確:表中同一欄目的數據小數點后保留位數不一致,有的為整數,有的為2 位甚至3 位、4 位數; 表內數據有空位或用“同上” 、“同左” 、“"”等類似詞,表內數據與文中敘述不一致,甚至有的數據明顯錯誤,如各個數據之和大于或小于總數。(5)多組數據比較時未注明比較對象。(6)表中的量、單位和符號,縮略詞文字與正文不一致等等。
2 醫學論文表格的規范化運用
2.1 表格的選擇
2.1.1 如表格和文字內容重復時,應選擇兩者中較好的一種表述方式,刪去另一種方式的表述。如選擇表格表述數據時,則文字只需對表格內數據的規律性進行概括總結,而不需要重復表述表格內的數據。
2.1.2 如同時使用插圖和表格表述同一內容時,應選擇更為合適的表述形式。如果強調事物的形貌或參量變動的總體趨勢時,則以插圖為宜;相反,如果討論的重點是對比事項的隸屬關系或對比量的準確程度,則以表格為宜。
2.1.3 如表格欄目中的內容基本相同或為相同類型的表格時,應盡量刪除或合并。
2.1.4 如表的內容簡單,僅少數幾組統計數據,可用一兩句話表達清楚的,應以簡要文字敘述。
2.2 表格設計的基本要求 全軍醫學編輯學術委員會根據國家標準和法規制訂的《中國醫學期刊編排規則》【1】對醫學論文表格作了如下規定:
2.2.1 表應具有自明性,按統計學的制表原則設計,力求結構簡潔,主、謂語位置合理。一般應采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輔助線。其內容不可與文字、插圖重復。
2.2.2 每表均應有序號和簡明的表題,居中排印在表上方。表的序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的序號與表題之間應空一字間距。
2.2.3 表中不設“備注”欄,如有需要說明的事項(例如P值等) ,以簡練文字排印在表的下方,表內用星號“ * ”或圈碼“ ①”標注在相應內容的右上角。
2.2.4 表中的參數應標明量和單位的符號,如表中所有參數的單位相同,可標注在表的右上方,或表題之后。各欄單位不同則應標注在各欄表頭內。
2.2.5 表中同一欄的數字必須按位次上下對齊,表內不能用“同上”、“同左”、“ "”和類似詞語,一律填入具體數字;如無此項可空白;未發現用“…”;結果為零用“0”。
2.2.6 表中的量、單位和符號、縮略詞文字等必須與正文一致。
2.2.7 表應隨正文,先見文字后見表。需要轉頁的表,應在續表的右上角或左上角注明“續表×”,并應重復排印表頭。
3 小結
學習外國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交際的基礎是文化。…交際的過程是雙向的:一方面,通過外語這個橋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質,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外語,將自己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介紹給世界,為世界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加強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學習和傳播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悠久而富有影響,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學說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們幾千年以來行為做事的基礎。“中庸之道”、“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等價值觀在我們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來,中國打開了國門,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接觸增多,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價值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東、西方民族的人們喜愛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深受歡迎,人們在學習中文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但是與這樣的現狀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當中,中國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知識太少,幾乎為零其結果就是,在年輕人當中,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而卻不知“端午節”、“中秋節”為何物。據媒體報道,有的年輕人甚至將Mencius翻譯成“孟休斯”。實在地說,大學英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的確有很大提高,與外國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知識不夠,表達不清。這與我國目前在世界所處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語教學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過英語,吸收別國先進的東西;另一方面,將我國優秀的傳統介紹到國外,使我國進一步融人世界,與世同進。就目前而言,外語教學的成就是前者優于后者。所以,大學英語教學要擔當起加大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播的任務。
二、加強中國歷史的學習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歷史斷層的民族。而真實地了解中國歷史,有助于進一步地了解目前的中國,進一步理解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對任何國家有害,只會有利。
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創建了輝煌的文明,為世界的文明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進步,傳統的中醫學、哲學、文學、倫理學形成了“華夏文化”,長時間影響著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寶庫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是久經磨難、堅韌不屈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和平祥和的時代,也有過連綿不斷的戰爭;有光輝燦爛的成功,也有忍受外來民族欺壓的屈辱。當我們強大時,我們不欺負弱小;當我們被人蹂躪的時候,我們不屈不撓,堅守著中華民族的寶貴品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形成是和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發展分不開的。在中華民族長久的發展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奮斗,團結一致,鑄造出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歷史。正是中華民族歷史的多樣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國。歷史已是過去,它是今日的鏡子。了解中國歷史,有助于外國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民。
作為向國外宣傳中華文明的任務之一的大學英語教學,不論是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上,都沒有涉及有關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在學校沒有學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表達,我們的大學畢業生怎樣主動向外國人宣傳自己的文明歷史呢?
三、加強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傳播中國和平崛起的意義
目前,中國正在和平崛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這樣的事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自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態度,采取了不同的行為。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對任何人和國家沒有構成威脅,只能對世界作出貢獻。加入WTO之后,中國的經濟已經和世界接軌,基本實現了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國的發展,必然會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國的崛起,從來就不是以霸權為目的的。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處的理念是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一些國家,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竭力將中國的崛起渲染成是對世界的威脅,這是毫無道理的。在今日之中國發展之時,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增加這方面的教學內容,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中國發展的意義,使人家能夠進一步地了解中國的現狀,了解中國發展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義。
四、加強教學內容的改革。勇于擔當大學英語教學在對外宣傳中的光榮任務
有鑒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了大學英語教學任務的繁重性。針對大學生在語際交流時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1.教材建設
由于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教材對中華文化的介紹太少,教材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設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傳中國文化的材料,增加學生主動運用的具有反映中國文化的詞匯,形成語感,使學生能夠用地道的英語來宣傳中國文化。教材應開列中國文學與文化參考書目或編寫與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國文學文化教材,作為學生課后閱讀之用;有關中國文學文化內容的教材編撰可采用漢英對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課程設置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主要分成讀寫和聽說兩個方面。要將中國文化融人大學英語教學,教學課程應該形式多樣,應該增添一些講座或選修課。這樣,一方面,課程要體現出中國哲學、歷史、宗教的特點,讓學生在整體上對中國文化有一個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該課程的改革,增設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同時,對比國外文化,培養他們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學方法改革
1.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畫藝術集美術、音樂于一體,通過夸張和典型化等手段創造神奇的事物、景物、動畫人物。這些形式與內容恰恰符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對幼兒有較強的吸引力,由于幼兒對某件事物的專注時間比較短,如果在活動的引入部分就運用音畫藝術,那么將能夠提升幼兒注意力水平,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幼兒很快主動投入科學感知活動中,獲得更多知識經驗,促進幼兒發展。例如:在小班科學活動《糖果屋》中,老師深入分析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入部分播放糖果屋的音畫課件: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各式各樣的卡通糖果手拉手唱歌跳舞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的經驗對畫面上的糖果進行感知、觀察,辨別課件中的各種糖果外形、種類,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真切感受進行富有個性的表達,從而激發幼兒活動興趣,為下一個環節操作實物糖果并進行分類積蓄了經驗,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優化教學情境。
有些科學教育內容教學時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傳統的教學方式常常是“一張圖片一堂課”,在運用音畫藝術手段后,綜合運用形、聲、色、光的效果,將靜態的、平面的畫面變成動態、生動形象的動畫情景,創設出了各種形象生動、靈活多變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例如:科學活動《食物的旅行》,教師改變傳統的運用“人體消化模型”的教學方式,在活動的引入部分播放“好吃的蛋糕”的音畫作品,通過娓娓的故事聲音、動畫讓幼兒明白“蛋糕”在人體內消化、吸收、最后排泄出來的過程,它動態、直觀的演示吸引幼兒主動投入到活動中來。在這種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幼兒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在不知不覺中增長見識,同時為進一步的感知活動做好鋪墊。
二、音畫藝術在科學活動探究環節的有效運用
1.提高幼兒觀察水平。
科學教育活動中,觀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它貫穿整個活動中的靈魂。在科學活動探究環節幼兒是否具有良好的觀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響他們所進行的活動的好壞。借助音畫教學手段,能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從而使看不見、看不清的東西變得看得見、看得清,由抽象變為具體,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大大增強了觀察的效果。如:科學活動“豆豆的生長過程”中,教師把“豆豆”的生長變化制作成配樂小故事,引導幼兒邊觀看作品邊討論,在視覺的沖擊下,幼兒有了一種奇妙的感受。這種感知,激發了幼兒對植物的探索愿望,在進一步的觀察研究中幼兒了解了豆子的變化和不同時期豆子的現狀,從而使這節科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科學活動《動物的保護方法》中,教師通過對音畫作品畫面的放大、定格等多種手段進行,讓幼兒通過仔細觀察,主動思考,通過觀察畫面,幼兒知道不同的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由于教學過程中運用音畫視聽與啟發、講解相結合,整個教學在教師自由靈活的調控中輕松進行,全體幼兒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2.滿足幼兒情感需要。
在科學活動中,藝術形式既是幼兒表現科學認識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師通過音畫這種幼兒喜愛的藝術形式,既可以達成認知方面的目標,又可以滿足幼兒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春天來了》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播放親子春游錄像,以悠揚的小提琴曲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一面鼓勵幼兒講述和爸爸媽媽一起春游的感受,一面幫幼兒梳理春天野外的景象,通過創作、欣賞和分享的過程,幼兒的情感和認識得以交融。開展科學主題活動,是音畫藝術手段“大展身手”的機會,將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加工具體的、生動的、感性的、富有審美情趣的音畫作品,使一些幼兒很難理解和教師不好解釋的科學現象,變成幼兒感興趣的認知探索活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和發展。
三、音畫藝術在科學活動結束環節的有效運用
1.深化幼兒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