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1: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文醫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完善頂層設計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自2006年開始就不斷提煉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口腔醫學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專業技能,能在各級各類醫療、保健等衛生服務單位從事口腔疾病診治、口腔保健知識宣傳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口腔醫學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每門課程制定了課程標準,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人文素質目標,將教學行為與工作任務對接,在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其中,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精神,處處體現醫德醫風。
1.2模塊化課程管理
醫學道德的核心是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對生命的根本態度,是對患者健康的終極關懷,是對人生命權利的尊重。根據臨床口腔醫生崗位設置課程,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課三大類,其中選修課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際溝通技巧》、《醫學心理學》《衛生法概要》等。這些課程強化了素質教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還開設了《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這些課程激發了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強人文課程的比重,不但不會影響口腔醫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3“校院融合、四個一致”教學模式
改革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強調培養學生的分析、表達、理解和動手能力。“校院融合、四個一致”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培養學生崗位勝任力而提出來的,在此種模式下教師與臨床一線醫生相一致,教學環境與臨床操作環境相一致,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相一致,生產實習與就業培訓相一致。專業教師均是臨床一線的醫生,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加入臨床人文關懷的因素,在學校就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實訓室模擬真實臨床工作環境,感受職業氛圍,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將專業課程任務化、項目化和人性化,實訓課模擬臨床接診、問診、檢查、治療等過程進行,將人文素質融入實訓項目。實習就業單位除肩負就業培訓任務外還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將素質教育進行到底。
3人文素質融入師資隊伍建設
如何將人文素質融入教師隊伍建設,是醫學院校重點考慮的問題。在醫學院校人文社科類教師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師德師風建設中人文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漯河醫專口腔醫學系針對此種情況組織新進教師師德師風演講比賽;教研會進行校風、教風和學風的研討;鼓勵教師跨學科進行人文素質、德育教育研究。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用教師的學識和人品來影響學生的三觀,對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的提高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何愛華認為師德建設構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環境,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基本保證。注重師德建設,以生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所謂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屬性。前者指人對人、物、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質和本性。關于人的性質或本性,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一曰性善,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惡,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自私、貪婪、欺詐和殘暴等;三曰無善惡,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惡,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養的,通過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惡,認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即世上既沒有絕對善的人,也沒有絕對惡的人,而是善惡、是非兼具,但人通過修身可以去惡興善。事實上,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只是人性變化的前提或基礎,不管人性善、性惡,但抑惡揚善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對善的追求,人類才能得以繁衍、發展和進步。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育場域中,即便承認上述人性假設,教育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在本質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發展人性,性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改造人性,性無惡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不管他們對人性持有怎樣的觀點,但都認為教育對人性有重要影響。從教育的本質看,其要義為“善”的影響,或使人向善。[2]應從生成論的人性假設出發,張揚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從潛在狀態轉變為現實;抑制人性中的惡,把人的惡性矯正到理想的善行上來,引導人的善性自覺,這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使命。我國古語“茍不教,性乃遷”,明確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現代教育也有類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人是教育的產物。盧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3]從上述論說我們可以斷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圓滿人性”。
1.2醫學人性與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醫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職業。醫學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醫學領域的表現,具體來說,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認識、理解、關愛人,從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維護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會關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給人以關愛;從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為人施以終極關懷。我國傳統醫學將醫術稱之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強調醫生對病人要有仁愛之心、仁慈之心、仁義之心的仁者情懷;要求不僅要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與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關愛等態度和行為方式給予病人情感關照。正如大醫孫思邈所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悲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就是對醫學人性的精辟詮釋。前已述及,教育對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卻是不同的。科學的功能在于探尋自然規律、發現客觀真理,科學教育使人達理、求真、重利,它雖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卻忽視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關注心靈、陶冶情懷,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雖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正是由于科學的實用和人文的虛空,科學壓倒了人文。長期以來,醫學界也出現了“技術至善論”,高等醫學教育也遭到技術主義的深度控制,出現了“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醫學教育更多地關注先進診療技術的傳授,忽視人的精神理念與個性的培養。于是,人的醫學變成了病的醫學,醫學教育變成了針對病的職業技能訓練。事實已經表明,忽視了醫學所蘊涵的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醫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當下醫學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人們對醫學進步的回應卻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壞”———專科化消解人的整體性,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殊不知,醫務“不僅僅是一項專業性工作,還充滿了對社會的理解、對人性的認識、對人尊嚴的尊重和對人生活目的的終極關懷”。[4]如果醫學技術不以人文精神為其進行價值定向,它不僅不能造福于人類,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這就要求高等醫學教育不僅應重視學會“如何做事”的醫學專業教育,也應該注重學會“如何做人”的醫學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為最高目標。[4]它通過對醫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精神的熏染與浸潤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對醫學生的態度、觀念、精神進行教化,對醫學生的行為進行歸訓,塑造和提升醫學人性,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高等醫學教育應該一只眼盯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向醫學生傳授醫學科學知識和先進診療技術;另一只眼關注醫學活動中的正義、公正、義務、美德、仁慈、責任、同情等,培育醫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感知、對痛苦的傾聽與理解、對病人權利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用醫學人文教育消解醫學過度的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抵御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遮蔽與侵害,重建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之間的平衡。為此,《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明確提出,要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通過“醫學知識、臨床技能”和“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的協調發展,使得“專家”不只是流于“專技”,而由“專技進乎道”,重塑醫學的德性與靈魂。
2醫學人文教育的進路: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資源
如上所論,提升醫學人性需要醫學人文教育,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重建醫學生內心崇高的生命意識和道德法則,使他們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醫術與醫德并進,這既是醫學教育本質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醫學目的的必要條件。在這一點上,目前高等醫學教育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如何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全面發展醫學人性、提升醫學的人性自覺,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為了避免目前醫學人文教育邊緣化和外在化的傾向,醫學人文教育應深入醫學、置身醫學,與醫學融為一體,使醫學人文教育真正成為醫學的人文教育,這樣的人文教育將不再是附加于醫學的,而是醫學自己的。
2.1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課程,使醫學生的醫技充滿人性關懷
醫學不僅是關乎人的科學,也是一項社會事業。這就決定醫學人文不僅涉及人文學科,也包括社會科學,這些學科對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無疑都具有重要價值,但醫學專業的學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又提升醫學人文素養。筆者認為,以醫學為核心對上述人文社科學科知識進行重組、整合,是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如臺北醫學院開設“醫學與藝術”課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學思想發展史中的邏輯概念,美學范疇系統中之“美”“丑”“崇高”“悲劇”及“喜劇”,藝術、音樂、文學創作與醫學的關系,天才之悲劇,莎士比亞作品內的醫學,紅樓夢里的疾病及影響,三寸金蓮———從婦女的足痛到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屈原創作的源泉———抑郁癥,曹操的頭痛與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創作心理,貝多芬的耳聾,嚴復的氣喘病與返本復古,宏通的心靈世界等共16講[5]。試圖以醫學為主線,用倫理、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等方法探尋人性的本質、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等,以病人和社會為主線,將醫學倫理、衛生政策、醫患溝通、行為醫學、預防醫學、文化多樣性等內容整合起來,開設“醫生、病人與社會”跨學科課程,其目標在于發展同病人相關的技能,并在醫療實踐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6]這種打破原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有利于醫學生利用多門學科的方法、概念審視所學專業,達到開闊視野,培養綜合能力的作用。鑒于許多高等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師資等教育資源較為缺乏,開設這樣高度綜合的課程有較大的難度,可開設適度交叉、綜合的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文學等。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討論,使醫學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樂、疼痛,治療、康復之于人類社會的意義,理解醫學和衛生保健之于人類社會的價值和道德責任,從而激發他們珍視生命、關愛病人、維護尊嚴的人文情懷,喚起他們對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執守,形成惠民濟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二、人文教育可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中國醫學界,很早以前就重視醫德。為醫學生提供人文素質教育之目的,就是為了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樹立與加深學生的人生觀與人文信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積極的、主動的為學生講授人文素質的相關知識,更要處理好正確的培養關系。不僅僅是局限的傳授知識來完成將教學目標,更應該做到多元化的引導學生樹立好人生觀、關愛人性、關愛生命、尊重人權的觀念,切實的達到引導學生樹立醫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力讓學生的人道主義觀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1基準課程教學層次該層次的教學目標是完成成人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達到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其課程屬于基本階段英語課程。
1.2學位英語教學層次該層次的教學目標是在完成醫學成人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并在達到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及應試能力,順利通過成人學位英語三級考試,并盡可能取得良好成績。其課程屬于提高階段英語課程。
1.3專業英語教學層次該層次的教學目標是為學生今后從事醫學領域相關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專業英語基礎,學生所學英語知識將有利于其實際工作,也為選擇該課程的學生將來進一步深造或攻讀碩士研究生打下基礎。該課程屬于拓展階段英語課程。
2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
醫學成人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具備一定的英漢互譯能力和初步的聽力能力,使他們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的信息,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打下較好的基礎。為此,成人學位英語三級考試主要考核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重點是考核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對語法結構和詞語用法的熟練程度。這里重點討論學位英語教學層次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上實行傳統的面授教學課程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模式。即在校的面授課程和計算機上的網絡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堂面授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二學時,面授課程應引導學生了解語言內容,綜合語言功能,把講解詞句、結構難點以及英語三級學位輔導內容等語言形式放在面授課程的重要位置上,并把三級考試的相關內容滲透在每次在學校里面授課的內容當中,以便讓學生能夠抓住并掌握考試中的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動因素,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分析,從他們的思想及語言表達中抓住信息反饋點,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語言知識的薄弱點并做進一步的加強。在課堂上無論從課文的朗讀到詞語的講解,盡量讓學生們都參與進來,鍛煉他們的綜合分析和表達能力,以盡快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和水平。網絡學習內容主要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實際操練,也是面授課堂學習的進一步延伸。每學期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網絡課程訓練,其英語學習任務占英語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學時。網絡學習內容對應教學大綱中的單元內容和三級水平考試內容,學生需要在網絡平臺上完成每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并認真完成網上布置的單元作業,并且在網絡上完成每一單元的測試題目,最終完成規定的網絡學習任務。
3英語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和教材建設
3.1醫學成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課件根據教學內容整理并制作出滿足學生不同層次需求的大學英語完整課件,包括大學英語1~4冊每課授課要點、語法結構、詞匯用法、難句分析及精彩、優美、實用的句式等。以確保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即使授課教師發生改變,但授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的講解及學生的運用仍能得到不間斷的貫徹落實和執行。針對推行的醫學成人專升本英語課程分層次教學,對所選用的教學材料進行調整。保留已選定的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亞芬主編的《大學英語》以及郭杰克主編的《大學英語快速閱讀》。
3.2擴充學生學習資料為了確保學生有充足的資源進行網絡學習,對教材及學位考試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語法要點進行歸納、分類、總結,并配合以相關支撐的大量配套練習題目,如:詞匯(介、副詞,詞組的固定搭配,三級必備詞匯)選擇、完形填空、挑錯、閱讀理解、翻譯(中、英互譯)。收集匯總了近十年的英語三級學位考試真題,并配有相關分析講解及參考答案,自行組卷整套三級題目或模擬試卷供學生學習練習使用。
3.3配套的三級考試輔導教材為了滿足我校醫學專業學生參加英語三級學位考試的需求,幫助學生順利通過三級英語學位考試,應用語言學系增加了校內教材,即《北京地區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學位英語統一考試輔導用書》,作為配套的英語三級考試輔導教材。書中涵蓋了三級考試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語法點并配有大量的對應練習題目,供學生復習時參考使用。其中包括名詞與主謂一致;常用時態;被動語態;動詞的非謂語形式;虛擬語氣;強調句;倒裝句;附加疑問句;情態動詞;各種從句(主、賓、表、定、狀、同位語從句);介詞搭配等。此教材先在學校課堂面授教學中進行使用,待使用成熟后再正式出版發行。
二、人本主義倫理學架構反面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貪婪、殘忍與自私論俄羅斯電影《十二怒漢大審判》中沒有明顯的反面角色和正面角色,這部電影很好地注釋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個人物角色的背后都掩藏了一段或灰色或無奈的故事。十二位由抽簽選出的陪審員在劇中可以定義為正面角色,因為他們肩負了公平和正義,有權決定違背了人們心目中的道德準則或者是法律規范的人物的命運。從這個角度分析,陪審員被定義為正面角色,而車臣男孩被定義為反面角色。但是事實上影片為觀眾展示了非凡的藝術創作,觀眾根本分不清誰才是真正的反面角色。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在社會尊重感和客觀職位的背后都有一顆強烈的“私心”:第一位陪審員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投出了一張挽救車臣男孩的反對票,他的科研成果被國家漠視、他的微薄收入被老婆拋棄、他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雙重落魄被火車上大多人定義為瘋子,只有一個火車上的單身母親理解他是有價值的生命。
人本主義倫理學認為:自我中心構成了全部幸福的出發點,愛自己和愛他們是不沖突的,尊重自己的完整性與獨立性,熱愛和理解自己,是可以與熱愛、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的,愛我自己與愛他人有著內在聯系。火車上的單身母親用“愛他人”實現了愛自己的幸福,而第一個陪審員用“愛他人”挽救了車臣男孩的生命。但是在某個生活細節上的表現,他們展現的貪欲可以用人本主義倫理學解釋為“愛自己”,而且“愛自己”和“愛他人”是不沖突的。人本主義倫理學很好地解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市場經濟促成的巨大的社會壓力帶來的精神迷茫。另一位陪審員曾經做過8年的墓地主任,他與墓地老太太和挖墓人合謀演出了不計其數的騙局,這里“自私”不能等同于“自愛”,因為他們只從能否從中獲得好處這個角度觀察,把別人的需求置于腦后,無視他人的尊嚴和完整性,他所看到的只是他自己。這樣的自私被定義為一種惡行表現,貪欲、良知泯滅和掠奪讓自己失去了“自愛”和“愛他”的完整性。盡管這個陪審員說他用這些錢修建禮拜堂、施舍墓地外的流浪漢、在自己的家鄉修建學校,而且學校里有健身房、校車、帶液晶顯示屏的電腦機房,并聲稱只要有學校,沒人在乎錢是從哪里來的。人本主義倫理學解釋這種“自私”非“自愛”的人變得異常空虛并屢遭挫折,他必然是不愉快的,并憂心忡忡地企圖從生活中獲取他在巧取豪奪中所失去的滿足。表面上,他對惡行做出了補償,實則是缺乏創發性的愛的能量。因為暗戀死者,那位中年女人作偽證;因為地產開發商對利益的驅動,他忘記了死者是曾經為這個國家和民族作出過流血犧牲的軍人;繼母因為自私,無視繼子被家庭暴力毆打的現實。劇中每一個堂而皇之的社會角色用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研究觀點均可以定義為反面角色,因為他們對利益的追求超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自愛發展到極端就成了自私,并無視他人的發展需求。
(二)孤獨的良心與自我呼喚《這個殺手不太冷》劇中殺手里昂與“壞女”馬蒂爾達來自兩個不同的孤悲家庭,兩顆孤獨的心靈走到了一起,我們很難界定誰是影片的反面角色,正如人本主義倫理學對于“自私”與“自愛”或“無私”與“他愛”之間的探究。人性的多面性必須結合倫理學研究才能做出多面性的解釋。人本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生活在市場經濟中,感到自己只不過是一件商品而已,他已從他自身中分化出去,這正如某種商品的出賣者從他所想推銷的商品中分化出去一樣。他關切自身在市場上的成就,他專心致志地把自己塑造成為能被雇傭的主體,塑造成為在人格市場上能賺到大錢的商品。殺手里昂自從19歲跟隨父親踏入殺手生涯,經驗老到、干練有效的業務素質,讓里昂成為在人格市場上賺取好價錢的商品。反面角色是否有良心,他們的良心受何種力量支配,人本主義倫理學對良心做出了精妙的分析,區分為極權主義良心和人本主義良心。極權主義良心解釋為:所謂好良心就是一種會使外在和內在的權威感到高興的意識,所謂壞良心則是一種會惹權威生氣的意識。好良心會使人產生幸福感,因為好良心意味著受到權威的贊許;壞良心使人產生恐懼與不安,因為與權威對著干,有被懲罰和唾棄的危險。而人本主義良心解釋為:良心是自己的心聲,是不受外界的權威支配的,所以良心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反應。當然這兩種觀點都屬于人本主義倫理學。里昂不斷地從老托尼那里接受新業務,掙錢后將錢交給托尼保管,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旅館內獨坐在沙發上睡去。自從做殺手后他從來沒有在床上睡覺,因為他覺得在床上睡覺有恐懼感,難以入眠。里昂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為他的綠色盆栽清洗和澆灌,但是這個盆栽猶如里昂自己的生命漂泊在世間,沒有生根的機會。
里昂單調有序的生活是依靠老托尼運轉的,當里昂為了救馬蒂爾達破壞了極權主義良心所能允許的秩序范圍時,他挑戰了權威,最終被老托尼出賣,受到懲罰。人本主義倫理學將里昂的激變稱為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壞良心”,因為他挑戰了權威。因而,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只不過這種良心的定義需要結合反面角色自身的處境加以考量,殺手里昂是黑社會秩序的維持者,同時他又塑造了黑社會一幕幕血腥的場景。用人本主義倫理學的觀點解釋,就是里昂用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壞良心”挑戰權威,盡管他自身也是極權主義秩序的維護者。他不得不承認,當他竭力爭取世間的財富、不顧一切地使自己成為在人格市場上賺取好價錢的商品時,他已經喪失了自己的靈魂,喪失了自我,也就是說殺手里昂已經喪失了人本主義良心。從他開始殺手生涯到遇到小女孩馬蒂爾達之前,他只具有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好良心”,也就是順從權威的意識,完成一次次的殺人交易;當馬蒂爾達以“女人”的身份闖入里昂的生活后,他才感覺到生命的存在和意義,他開始珍惜生命和自己的“女人”,所以最后時刻他開始轉變用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壞良心”挑戰權威,維護他的女人和生命價值。當然他受到了權威的懲罰,最后時刻倒在血泊中逝去。因而,劇中的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但是如何提升反面角色的內質塑造呢?必須將角色與倫理學建立關聯,用倫理學知識架構反面角色的內質,才能讓反面角色展現“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反襯正面角色。
(三)暴力行為與角色定位反面角色似乎離不開暴力因素,甚至暴力美學成為電影界頗具分量的表現形式。日本鬼才導演園子溫創作了很多血腥極端的暴力角色,每個角色的背后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倫理故事。人本主義倫理學對角色之間的暴力行為有很清晰的分類,譬如兩個習武的角色之間的打斗屬于娛樂型暴力行為,是不帶有任何病態性質的暴力行為,行為的目的在于顯示技能,而不是為了破壞,它不是有仇恨或毀滅的動機所引起的。葉問與弟子們或與其他武館師傅們的武藝切磋屬于此種類型。但是葉問為了捍衛自己或民族的生命與尊嚴,所采取的對立行為則屬于反應型暴力行為,它根源于恐懼之中自然形成的行為。《沉默的羔羊》中見習生克拉麗斯進入地窖中與變態殺人犯野牛比爾的對立行為也屬于反應型暴力行為,她的暴力行為源自隨時可能被野牛比爾殺死的恐懼意識中。從人本主義倫理學的角度分析,不難看出,前兩種暴力類型基本屬于正面角色的表現行為,葉問和克拉麗斯都是影片中的正面角色。《沉默的羔羊》中變態的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在臨時管制的監獄中將送飯的兩個獄警殺死,并將其中的一個獄警像耶穌一樣懸掛起來。漢尼拔博士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他的暴力行為已經超出了為了生存而采取的理,這種行為不具有防御作用,人本主義倫理學將其定義為報復型暴力行為,這種暴力類型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行為。《沉默的羔羊》劇中還有一位更加殘忍的反面角色———野牛比爾,他是一個變態的殺手,極端地癡迷于用女人的皮膚縫制女性衣服。他殺死一個又一個身穿14碼衣服的女孩,將她們的皮膚剝下來縫制那件帶有菱形圖案的裙子。人本主義倫理學將這種行為定義為補償性暴力行為,這種行為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的創造性活動的行為,這種創造性的活動是用破壞自己或別人的生活來超越生活,它的根源就是在于人的無能,它是為補償這樣的無能而采取的一種暴力行為。很顯然,野牛比爾是一個有心理陰影的變態殺手,他暴力行為反映出在他幼年時代不和諧的倫理夢魘,他潛意識中的創造性活動完全是對生活進行有意識的主動破壞,一個不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只想進行破壞,對于這些人來說,生活已經否定了他們本來可以明確表現出來的人的力量,他們需要的必然是破壞。補償性暴力以病態的形式取代生活,反應型暴力則是為生活服務的,所以補償型暴力是反面角色所為,而反應型暴力是正面角色所為。
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存在人文教育問題的首要原因是醫科院校不夠重視,醫學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輕人文知識和精神培養的現象。很多院校并沒有真正認識到人文教育課程對于醫學教育、以及醫學生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大部分醫學院校雖然設置了人文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在實施中存在數量和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醫學院校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僅僅局限于大學教育的某個階段,以至于無法持續、全面地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內容僵化
很多醫科院校仍然沒有理解醫學人文教育的真正內涵,而是將職業道德修養、思想政治教育等內容與醫學人文教育混為一談,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偏重理論記憶,且缺乏與實踐的聯系,無助于學生切實掌握人文精神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的具體形式和表現內容,使得醫學生深感醫學人文教育內容的空洞與枯燥,導致人文教育的效果欠佳。
(三)課程設置孤立,缺少滲透
醫學教育應該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之間應該相互滲透與融合。目前,醫學教育中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在設置方面缺乏橫向的聯系,導致彼此孤立、二者間沒有融合。醫學生在臨床實習中仍然以掌握專業技能為主,忽視了臨床工作中怎樣體現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將導致他們在日后的醫療實踐中難以較好地適應新的醫學模式,既不能與患者順暢的溝通,又無法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二、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醫學自身特點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因為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所以,醫學必然是一門具有人文特色的學科。人文精神對于醫學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它體現著醫學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對優良社會品德的發揚、對科學倫理道德的認同。現代醫學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帶給人類健康巨大福音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現代醫學日益受到物質主義和技術主義的侵蝕,由于生物醫學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陷對醫學健康發展構成了巨大的障礙,所以,醫學院校只有加強人文教育才能回歸醫學的真正意義,確保醫學健康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
(二)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新形勢下社會對于醫生的必然要求
醫學是一門必須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完美融合的學科。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需要具備系統扎實的醫學知識,也需要具備科學的人文精神。隨著系統和整體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被人們深刻的認識和廣泛的接受,疾病不再是醫學研究的中心,患者才是醫療活動的中心。醫生不應當成為只看病不救人的純技術主義者,應該醫德高尚,且關心患者的身心病痛。鑒于此,醫科院校在醫學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人文精神,使醫學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目前,醫學教育需要從只注重醫學專業學科教育的“單核驅動模式”,轉變為融合專業學科教育與人文學科教育的“雙核驅動教育模式”。在新模式下,醫科院校的教師應該把人文精神真正注入每個醫學生的體內,著力于培養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運用人文知識的能力,從而促進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的深度整合。因此,怎樣實現醫學人文教育真正走進課堂、走進臨床?教育者如何憑借人文教育為醫學發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問題理應成為醫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新形勢下加強醫科學生人文教育的途徑
(一)合理設置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
醫科教育學制長、內容多,在如此繁重的課程體系下怎樣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醫科院校應該重新整合原有的非專業課程,進而系統合理地設置醫學人文教育的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使醫學生具有醫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其次,醫科院校應該提高理解與實踐醫學理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經過理論學習后有機會運用于醫學實踐中。再次,醫科院校要把人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臨床課程中,特別是臨床實踐中應該將醫學人文教育與醫療活動結合起來。最后,醫學人文課程的安排要貫穿醫學高等教育的始終,甚至有必要成為一門醫學生需要終身學習的必修課。
(二)創新教學方法,突出人文特色
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明顯有別于醫學專業課程,具體來說,人文教育的理論教學中應該突出基礎性、指導性及啟發性,強調學生的自學、領會及運用;應該倡導開放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醫學熱點問題組織討論和開展調查研究,醫學生通過分析原因和提出解決方法提高人文素養;不僅有助于充分調動醫學生參與人文教育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構建個人的醫學人文知識體系,并主動把人文知識應用于將來的醫學工作中。醫學生通過實踐可以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質對于醫療實踐的重要意義,體會到人文精神對于臨床工作的實際價值,使醫學實踐既成為醫學技能的實踐過程,也成為醫學人文素質的養成過程。
(一)學校對學生人文教育不夠重視。人文教育的基本意義不是為了傳授任何特定職業所需要的知識,而是為具備一切職業所需要的能力打基礎。而在當前醫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認為醫學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醫學技能為主,將人文教育放置于邊緣化的地位。醫學類院校對學生的教育嚴重傾斜向職業教育,忽視了人文教育。許多醫學院,大量開設專業課程,而將人文教育科目設為選修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忽視了人文科目的學習,導致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人文精神逐漸缺失。未來走入社會工作,對患者缺乏責任心、耐心和愛心,不能很好的和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影響醫療活動進行。(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然而大多醫學類院校并沒有開設人文社科課程,其主要原因是人文社科課程要求師資力量必須是兼具人文科學與醫學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結合我國教育現狀來看,醫學院的師資力量并不能兼具兩者,都是側重于各個專業。對于兩者專業教學,教師沒有將醫學技術與人文教育進行很好的結合。導致學生只注重了技能學習,在學習人文社科時,沒有打好踏實的基礎,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不利于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發展。(三)教學方法陳舊單一。人文類科目所涵蓋的知識面較寬泛,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并與學生進行較好的互動和溝通。但是,我國教育目前的現狀仍然是灌輸式教學,老師只是一味的給學生講內容,并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通過人文教育獲得思考、表達自己、更好的與人溝通這些隱形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利于大學生形成這樣的能力,只有真正的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培養出擁有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決策力的人才。(四)學生主觀認識有偏差。大部分學生認為人文教育不是本學科主題,有些學生認為人文教育是個人休養,不應該納入教學,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是副課,是耽誤正課時間。將人文教育主觀上看成一種負擔,因而導致人文教育不被重視的局面。
二、醫學生人文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學校應重視人文教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能夠發展的前提是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都能重視它。在專業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學校應倡導輔導員或班主任開展人文教育科目相關的主題班會、研討會,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與人文課程之間的聯系,開展學生校園活動、專業研討、案例討論、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把研討班會作為人文教育的核心教學手段,在專業教師、班主任的指導下,它能讓學生學到用批判的眼光閱讀、分析數據、清晰的表達自己。擁有了這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才能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與患者溝通,做個德才兼備的好醫生。另外,學校應將人文教育科目納入學生主修課程,多開設一些人文課程,讓教師提供學生所需,而學生則選取他們喜歡的。(二)教師應加強自身醫學人文素質。醫學院教師都具有豐富的醫學經驗,但是他們往往會忽視自身的人文素質培養,這也是導致醫學專業教師不能很好的將專業知識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原因。學校應該增加對青年教師進行人文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多給教師提供去人文社科類院校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只有這樣,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才能得到提高,就可以把人文教育和專業科目較好的融會貫通,并在教學中言傳身教給學生。(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育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不利于真正的在高校發展人文教育。教師在進行人文科目教學或開展主題班會的過程中,應多進行師生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基本素質情況,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身份對換法,讓學生模擬醫院治療場景,深入醫患角色,并采用身份互換即學生扮演患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心理,進而才能感受患者的不易,有利于在以后的行醫過程中采取友善的態度面對患者。(四)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學習。除了課堂學習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學習,了解醫療現狀以及病患需求,在實踐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執業操守和人文素質[2]。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病患,這個過程是鍛煉學生人文素質的好機會。只有實踐經驗才能真正喚醒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責任意識,激發學生提高自身醫學人文素質的自覺性。
三、結語
廣大醫學院校應注重本校學生的人文教育,要以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為教學目標,不斷深化改革教學體制。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努力,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并采取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提高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同時,要著重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用易懂的語言清晰的表達自己,做到設身處地的為病患考慮,在以后的實踐工作中,對患者能夠做到盡職盡責,熱情和友善。
作者:李冰 單位:西安醫學院
21世紀的今天,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醫學生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目前醫學教育重專業輕人文的現狀,加上新聞媒體不斷曝光的醫療糾紛,醫療行業的服務態度問題,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這些信息正在向我們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醫學教育中進行人文教育就變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醫學院校主要以培養醫務工作者為己任,是培養與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業。從本質上來講,醫生是通過與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職業,這就要求“救死扶傷,體現人道主義”等基本的職業理念必須體現于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內在素養之中。怎樣才能培養出不僅有較高的醫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懷、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醫學人才呢?必須要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將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過程當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在這些方面我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視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人文素質
想要在醫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的自身素質便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必須要精通本專業,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進行扎實的學術研究,力圖接近本學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學術水平進行教學,這是基礎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人文素質教育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和地位決定了他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言行,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驚訝,都會影響學生,都在隨時隨處地對學生發揮著示范作用。同樣教師本身的人文修養也會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談舉止之中,甚至衣著都會有人文素質的映照。所謂“為人師表”的意義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傳較易,身教甚難,因為身教需要教師本人與所教之物的和二為一,需要教師不僅能“知道”,而且能“體道”。故教師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做到;如果要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首先必須善于‘關心’,關心學生,關心同事,以心換心;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治學嚴謹;要教育學生學會創新,自己就必須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創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關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教育是對人本身的認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責任感、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科學教育關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決人自身的問題,只有把兩者真正的結合起來,人才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社會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醫學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說醫療器械與人的關系,為什么在醫療器械已經能代替人做許多事情的今天,還要繼續強調醫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醫生不是機器,醫生做的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手藝活。他們要面對的是人和社會的關系,這都不是“技術”和機器本身能解決的。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醫療糾紛事件,有許多是由于醫生的素質較低引起的糾紛,其中有些是與醫生的技術素質有關,但也有不少是由于醫生對人的生命的漠視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人文教育更應該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愛。讓他們懂得醫療工作是關乎人的生命的職業。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診就是把自己對生命的希望寄托于醫生,庸醫害人,會貽誤生命,而對人的生命的漠視更是對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價值導向,樹立理想的道德品質
科學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的,但科學技術用于實際,既可能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為人類帶來災難,這其中就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學習和研究醫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增進人類身體健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要本著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學好醫學,以造福人類,同時也要防止由于知識的不正當運用和誤用給人們帶來不幸。醫科學生作為人的存在,不能淪落為“靈魂的空場”,否則必然會在這種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作為醫學教師,應時刻把傳授學生善與惡的概念、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的思想境界和爭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醫學一旦喪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紀最駭人聽聞的兩大案例,也是當代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就是日軍731部隊在中國東北與德國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無人道的人體“科學”實驗。盡管歷史已離我們遠去,但人民不應停止反省。
四、嚴格規范,杜絕虛假行為
醫學所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命,正因為如此,它的規范性和嚴肅性是任何一個學科所不可比擬的。就拿臨床診斷和治療來說,對一個病癥必須用理論知識考慮全面,如果由于知識片面或者僅憑想當然以及不嚴格遵循治療原則而進行診療,都可能對病人帶來無法挽回的生命損失。然而現階段部分醫科學生卻存在著缺乏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情況,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實驗馬馬虎虎,實驗結果弄虛作假,表現在實習階段臨床觀察敷衍了事,病歷書寫主觀臆造,臨床操作圖方便快捷。這些問題應該讓我們引起高度的重視。有這樣一句話:‘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會學壞。’對于醫學教育我們更應該以嚴字當頭,努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這對學生今后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教書與育人是一個統一的過程,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同時我們也要解決:“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我國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等學校的學生,多么需要老師給以早期培養,作文教學就是培養這種憂患意識的最好途徑。“位卑未敢忘憂國”,該成為每位學生的座右銘。如果這種憂患意識能經常體現在學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韻味了。
2、節操觀念。
凡愛國憂民者,都具有高尚的節操。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節操觀,當前猶為重要。樹立正確的節操觀念,是作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作文是樹立正確節操觀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確的節操觀念,作文的思想內容也必有所提高。
3.愛憎感情。
愛憎分明,及是學生必有的感情。愛與憎是矛盾的、對立的,又是相聯的。有對人民的愛,才有對敵人的憎;只有愛憎分明,文章才會有熱情,才會有動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處處都顯得無動于衷、淡若清水,在讀者心中怎么會引起共鳴,怎么會喚起讀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引導和教育學生懂得愛憎和敢于愛憎,是作文教學的責任。
4.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養,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尤為重要。社會大潮令人眼花繚亂,文化市場精華與糟難分,低級趣味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通過作文教學,教師有意引導學生讀好書、看好畫、聽好音樂,欣賞優秀影視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這朱與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進尺維艱;隨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學生不知不覺就走了下坡路。通過作文引導他們認清清濁,辨識良莠,使他們具有高雅的情趣,更會顯出人格的光彩。
1.評價主體的單向性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中,師生評價關系是不平等的。評價就是教師說了算,不允許學生說話,教師處于至高無尚的地位。學習評價就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批改、考試成績分析以及課堂教學中散亂的語言評判。這種單向的評價無法做到“以人為本”。學生僅成為評價的客體,在學習中被被動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錯誤的導向作用,導致小學數學學習活動成為做作業、做試卷的代名詞,在大量的題海中獲得考試成績的提升;另一方面,這樣的評價還抹滅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評價過程是痛苦的、被動的,不適合新課改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要求。
2.評價內容、過程的單一性
傳統小學數學評價的單一性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評價功能是單一的,評價僅僅是對學生的甄別與選拔,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被忽視,評價的人文性沒有被納入思考的范圍;其次,評價途徑也是單一的,過程評價就是對作業的批改,總結性評價依靠一張試卷,書面評價成為唯一的途徑,數學=做題;再次,評價內容是單一的,因為對教學目標的認識狹隘,評價僅針對傳統的“雙基”進行評價,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則沒有評價,對于數學知識探究與形成的過程評價更顯得“虛弱”,對于評價過程的人文化則沒有涉及,評價無法做到以人為本,也無法做到促進人的發展;另外,評價過程重視定量評價,缺乏定性評價,學生成了考試機器,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被淹沒在浩瀚的題海中。
3.評價方法的機械性
在單一性與單向性的制約下,傳統小學數學評價呈現出機械性的特點。這種機械性首先體現在:學生只有通過機械的答題訓練獲得較高的成績,才能夠得到老師的激勵;其次,這種評價帶來了教師與學生的負擔加重,大量的作用批改與作業訓練讓師生苦不堪言,學習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再次,這樣評價的過程本身就是枯燥的,評價過程缺乏對學生的激勵,評價方法手段“目中無人”;另外,由于過于重視總結性評價,導致評價的診斷功能滯后,無法對教學進行及時調整;同時,這種評價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違背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厭學,評價過程人文性的缺乏導致了教學無法以人為本。
二、新課程小學數學學習評價的新要求
與傳統的應試評價不同,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評價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評價過程是快樂的、評價內容是全面的、評價方式是靈活的、主體關系是民主的,這樣的評價才能夠實現全面發展的效果與以人為本的理念。
1.評價過程與結果人文化
目前,對于評價的激勵性與全面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對于評價過程與結果的人文化研究較少。其實,評價過程也是學生的體驗過程,這個過程如果是快樂的,評價過程才能夠談得上是“以人為本”。所以,一方面評價要采取各種靈活多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學生從評價過程中獲得快樂體驗的同時,促進身心與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評價減輕學生的負擔,改變延續多年的傳統應試評價,從學生能力與態度價值觀層面,進行全面多維度的評價,減少應試評價的比例,加大激勵性評價的比例,提高評價的舒適度。
2.評價主體與方式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以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為主,以考試為唯一方式的單一性評價。新課程改革對評價的要求是落實評價的多元化。首先,體現在主體的多元化,即評價主體不僅指老師,應實行教師、學生、伙伴、家長四維度評價主體,特別重視自我、伙伴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權從教師手中分配到各個主體手中,避免評價的單一性。其次,體現在評價方式多樣化,考試只是課程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與其他的評價方式有機結合。定量評價也只是手段之一,適時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將適時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單獨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等等。
3.重視評價的維度與過程
隨著小學數學從雙基向四基方面的轉變,對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應該立即調整,從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擴展到對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思想方法、情感價值觀的多維度評價,從各個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其次,要重視過程評價,重視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探究思維過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小組合作的評價等,養成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與實踐反思的能力。尤其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看,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傳統的總結性應試評價無法對此進行診斷,只有我們介入到學生的實踐過程與思維過程中,才能夠通過評價激勵學生去思維、去實踐、去合作。
三、優化小學數學學習評價體系的策略
1.讓評價過程變得更為快樂、舒適
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要照顧學生的身心健康,體現人文關懷。如果數學的學習評價內容與方式是學生厭煩的,違背教育的快樂原則與健康原則,這個評價就是失敗的。
(1)以民主平等的評價關系為基礎。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生態的基礎上,建立評價的生態觀念,讓評價不再成為教師的“裁決”,而是成為一種“協商”過程,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行為與結果給予自己的看法,教師的評價目的是激發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因為一切評價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與情感轉換為自我反思與激勵的過程,才能夠起到評價的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多元評價、多樣評價等都有了理論上的立足點。
(2)要加大激勵性評價力度。評價的目的是發展,雖然發展不能夠完全依賴于激勵,但相對于傳統評價的消極性,目前需要加大激勵性評價的比重。要深刻認識到“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個道理,激勵性評價的方式很多,途徑也很多,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語言、目光、分數等進行激勵,還要努力把激勵評價系統化。例如:通過班級的《評價公布欄》,對學生個人或者小組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一個學生主動發現了一個問題、解決了一個問題、大膽發言了、在探究中表現突出等學生,可以通過在公布欄中加分、加小紅花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提升評價的游戲化色彩。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學中,可以開展各種數學游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游戲中對自己活著同伴進行評價,例如:開展口算比賽活動等,通過同學的互評活動,激發學生好奇心;通過開展教學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評價等。游戲過程中的評價符合學生的心理喜好,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成長。再如游戲“我當小老師”,請學生上臺當老師對統計表提出問題,考下面的小朋友,答對了就鼓掌。不僅要求“小老師”會提出問題,而且會解決問題,“小老師”極易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
2.讓評價標準更加全面、對癥
學習評價是一個細致、持久、科學的過程。要加大對小學數學學習評價的目的性、針對性、層次性、公正性的管理,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才能夠讓評價發揮其積極的效果。
(1)提升評價的目標性。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習的過程、知識的特點,給出具體的、具有針對性的評價。例如:針對三年級數學內容的特點,具有針對性地開展口算、 聽算、筆算和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單項測評。其中口算注重準確性和對速度的要求,筆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用題注重數量關系的分析和解答。同時,給出一定的量化標準,例如:在口算測試中,給出定量的口算題,規定時間是5分鐘,鼓勵學生在完成目標的數量和有限時間中超越目標,能算多少題就算多少,不以 100 分為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對測試的結果進行分級評價,優秀率40%、達標率在80%。教師要善于設計這樣的測評過程,才能夠讓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
(2)重視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評價。班級學生的數學基礎是不同的,不同的基礎如果用同樣的要求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奮斗目標,根據學生進步的情況進行分成評價,以便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發展。例如:在學習學案的設計中,針對學生的實際設計集中不同層次的教學問題,用A、B、C、D標出等級,A級是必須掌握的內容,B級是大部分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內容,C級是優生提升的內容,D級屬于個別學生沖刺超越的問題。這樣,在課堂上對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集體探究,互相幫助。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數學基礎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3)重視評價信息的全面收集。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應該建立在全面的基礎上,防止評價內容的單一性,如何才能夠做到全面呢?最關鍵的是要做到評價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對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如:學習時間、思維、情感、實踐、結果、數量等,只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夠給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拓寬評價途徑的方式保證信息的全面性,例如:讓課堂中自評、組評、師評相結合;平時評價與期末評價相結合;筆試和面試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等等。
3.讓評價的形式更加靈活生動
小學生對于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非常敏感,教師的評價要讓學生體驗到愉快。為此,不僅需要提升評價過程本身的舒適度(前面已經有論述),而且要實現多種方式的評價,讓評價靈活多樣,減輕評價的壓力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不斷充實新鮮感。例如:
(1)不限時間的考試。選擇一個時間寬松的時候,給學生一個難度適中的試卷,讓學生獨立完成以后交上來,不限實際。這樣的考試讓學生更加自信,而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更加寬松的環境中,把自己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這樣的評價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2)無人監考的考場。相信學生能夠誠信、鼓勵學生誠信考試,通過無人監考的考場讓學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覺,讓學生在自我監督與群體輿論約束中樹立自己內在的道德防線,提高道德的自主性與自覺性,這樣的考試不再僅僅是數學的檢測,更是道德成長的過程。
(3)電子化考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設備走進學生的課堂中,我們可以通過人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通過微機上的試題軟件與活動課件,對自己進行檢測。例如:在微機中針對章節內容設置題庫,每次都能夠通過軟件自動生成不同組合的試卷。學生通過微機可以對自動生成的試卷進行自我練習,微機自動批改并給出提示。學生如果對自己的得分不滿意還可以重新生成試卷進行練習。這樣的評價過程具有自主性,能夠讓學生通過努力活動自己滿意的結果,把評價與學習的激勵高度融合起來。
(4)語言與肢體動作評價。這種評價方式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一對一評價,讓評價更加具有針對性,而且交流的深度更加深入。例如:針對某一個章節的知識點,讓學生選擇一定的問題進行互相提問;教師通過個別交談與個別練習評價,給予學生個別評價;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的語言評價。這些評價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親切感,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無聲鼓勵贊許的目光、喜歡的體態語言進行評價,具有較好的激勵作用。同時,可以通過象征物對學生作鼓勵性評價,如:把“爭章活動”與課堂評價緊密結合起來,制定“好問章”“合作章”“進步章”以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5)活動式評價。小學生對游戲有著天然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游戲學習活動,把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活動當中,再通過游戲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例如:撲克牌游戲。10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最容易出錯,用一種學生熟悉的東西來練習計算。這個游戲,學生可以在座位上和同座的小朋友一起玩。如:1個人拿1位數1-9;1個人拿2位數10-99 。每人出1 張,算一道,加法題,誰先算出來這兩張牌就歸誰。如果算錯了,裁判要幫助你糾正。在這樣的游戲過程中,教學過程就是一個評價與競賽的過程。
另外,要改革評價結果的表達方式。傳統的評價結果是對成績進行百分制排名、分檔次、對優勢進行鼓勵、對差生進行打擊,99是優生、89就是差生,要被老師批、家長罵。為了體現人文化的關懷,就不能夠強化分數之間的細微差異,對結果進行模糊處理。如:在一定的等地制的同時,大量引入如爭章式(類似于少先隊的爭章活動)、問卷式、小結式的評價方式,讓學生盡量從評價中獲得正面體驗。
4.評價的主體更加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單方向評價,這種評價與生俱來的權威性、不可抗拒性,學生處于被壓制的地位。所以,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評價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確立以學生、教師、家長為主要評價人的評價體系。
首先,最主要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互相評價。評價要體現“以人文本”,教學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不能忽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因為對于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情感體驗,如是否喜歡數學,學習數學是否有信心等,學生自己的感覺是最真實的,而教師的評價往往是籠統的、武斷的。另外,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所表現的各種素質,是否積極參與、是否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小組內同學是最有發言權,因此學生的互評也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要重視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家長和孩子之間有這特殊的關系,家長評價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長對教學的不了解,他們的評價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要在教學中合理引導家長進行科學評價,讓家長的評價成為促進孩子學習的一個主要動因。例如:我們可以讓孩子做一份作業題,讓學生寫出“一家人到北京旅游,請制定三種旅行計劃,分高、中、低三檔,并列出火車票、飛機票、賓館住宿、景點門票等費用,然后根據家庭收入確定一個合理的方案。然后把這個方案給家長進行評價,請家長提供修改的意見。在此作業過程中,通過家長的力量促進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親自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恰當地進行評價,對學生學會學習是終身受益的。
5.評價的內容更加全面化、科學
傳統的小學數學評價把數學學習當成一種技能的學習,主要評價學生技能掌握情況。這種評價是不全面的。新課程的評價應該落實全面的評價觀,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與方法以及實踐能力等各個方面落實評價工作。
首先,雙基的評價不能缺少。數學學科本身的嚴謹性、邏輯性的學習必須通過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得以把握。無論我們如何去發展學生多元化的能力與情感,都不能夠放棄對雙基目標的重視。在當前新課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強調對思想方法與實踐活動的重視,開展了很多活動,但是這些活動沒有促進雙基的學習,反而在“熱鬧”的氛圍中忘記了基礎知識,導致學生的思維與活動失去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思維而思維、為了活動而活動,走入了教學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