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1: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筑風水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外來的“和尚”也許會念經
既然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思維來理解風水學,不妨以外來的“和尚”的認識來理解,用更加現代、簡潔的解釋更通俗易懂一些。英國傳教士伊特爾《風水、古代中國神圣的景觀科學》中寫道:“在我看來,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伊特爾對古代風水元素中的“理”、“數”、“氣”、“形”,歸納為“自然法則”、“自然數值比”、“自然氣息”、“自然外形”。通過四個角度解釋了風水所依據自然的基本面貌。同時,伊特爾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風水發展中的遺憾:“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再通過實踐分析來解剖自然,或者真正科學性的研究一直未得到應有的地位”。簡單的來說就是初級的、淳樸的認識沒能以實驗來推導,而是以一種經驗的邏輯來無限的推廣,是一種沒有發展成熟的古老學科。日本學者郭中端在《風水:中國的環境設計》中指出,在中國的農業文明中,人們的生活、耕作、收獲與天地間的關系非常緊密,這種天、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局限于克服自然界的影響,進行再創造,而是逐漸的產生了對天地萬物的信仰和向自然學習的一種生活態度。如果拋開風水理論,就很難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真正奧妙所在。關于風水,我們除了想古人學習有用的東西之外,在風水誕生之初的一種向自然學習的態度,更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他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談到:“中國人不僅根據天象來占卜,也相土或風水來卜地。風水產生的深遠影響,已比占星術更為近代學者所注意。風水與占卜不同,從羅盤發明,可以認識風水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風水對于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種植樹木和竹木以防風,強調流水近于房屋的價值。雖然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遍中國農田、居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以說明。”李約瑟談到了風水對于科技的貢獻“當歐洲人甚至連指向性都還沒有聽說過時,中國人就已在為磁偏角的起因而操心了”,肯定了風水的確在很多方面對于人類史有益的,也清醒的認識到它存在說不清的迷信,并且出人意料的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的風水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同樣是封建社會,歐洲的中世紀城市,逐步自然發展到了一種有機的城市尺度,場所的感覺適宜人的心理及尺度,但是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結果,并未有過實際系統的研究,而在中國在探究居住環境領域卻形成了一套相當實用的理論,同時這種理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結合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美學,比如我國的古建筑群的布局,古典園林,都有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效果。牧尾良海對風水的定義:“當人們在構筑都城、住宅、墳墓等建筑物時,對構成所擇地點環境的大地自然的形式、方位,流泉的有無以及它的形態,地表下的精氣(龍脈)的優劣吉兇,整個局面的陰陽調和程度等,進行觀察判斷,尋求各種條件盡可能優良的佳境勝地,包括上述種種理論和方法的思想的體系,即是風水思想。”牧尾良海的這一定義,把握住了整個風水的思想。
風水又稱堪輿,在中國古代有著重要地位。中國古代人希望通過風水思想在建筑中的運用,能夠獲得良好的居住環境,還能通過建筑環境中的風水布局達到祈求闔家幸福、驅兇避禍、廣納福德的目的,實現家族的興盛。在當今建筑學、家居設計方面,風水對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建筑結構有其積極貢獻。
風水概念
風水是漢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風指的是元氣和場能,水是指流動和變化。風水在中國古代建筑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建筑活動的指導原則和操作技術。從當今的建筑學角度來看,中國風水理論具有很完善的系統性。風水是中國古人協調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一門理論,風水是中國古人對自然規律總結后得出的思想,風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中國風水思想在中國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多個流派,各個流派的風水學理論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如形勢派,這一流派下又分為巒頭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勢派的理論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規劃等方面。而理氣派下的各個流派眾多,包含方面也更為豐富,有占卜、住宅布局、還有醫學方面的理論。風水學中的眾多流派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風水思想。風水思想在建筑結構、建筑裝飾中的體現反映了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和文化思想,對中國風水思想進行研究,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步驟。
風水思想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中的體現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風水思想占據著重要地位,中國傳統建筑在建筑布局、結構設計、建筑選址等重要建設步驟都要以風水進行指導。古代大戶人家在這方面更為講究,建筑的基礎建設結構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風水思想,房屋中的各個細節和裝飾也要表現出風水文化。在古代中國人看來,住宅能夠運用好風水思想不但能夠使居住者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還能使這個家族獲得更多的運氣,家族發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沒有形成良好的風水布局,不但影響居住者的居住質量,還會給家族帶來噩運,不利于家族成員的發展。因此古代中國人對風水在建筑中的應用十分重視。
1.門窗中的體現
住宅的大門是整個建筑的門臉,代表這一個建筑的精氣神。這種觀念不但影響著古代中國人,當代中國人也很重視住宅大門的設計。從風水學上講,住宅大門是住宅“集氣”的重要通徑。在古代,自家住宅大門不能正對鄰家屋脊,否則財氣和福氣的通徑會被阻擋無法“集氣”。另外中國古代的大戶人家大門口都會擺放兩只石獅子,石獅子的擺放在風水學上也有著講究。通常來說,石獅子中的雄師要放在左側、雌獅子應放在右側。石獅子都會踩球或口含寶珠,有驅邪避兇之意。之所以要將石頭雕刻成為獅子,是因為獅子是兇猛野獸,而且形體巨大、氣勢威猛,人們認為石獅子能夠將噩運阻擋在門外,保護家人,并將獅子視為吉祥之物。
建筑的窗戶具有采光通風的作用,無論是從風水學,還是當今的建筑學、家居設計學角度來看,窗戶都應具有良好的采光能力,窗戶的設計會影響居住者的心情,在傳統園林中,窗戶不但具有采光通風的功能,還是園林觀景的重要視窗,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
2.鎮宅辟邪構件
在古代中國建筑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石雕或磚雕,這些雕刻最開始設立的目的與大門石獅子的功能類似,多是用于辟邪鎮宅。特別是在房屋奠基期間,一些房屋的墻壁會有“泰山石敢當”的雕刻,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其可以保證房屋安全,為家人驅除厄運。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鎮宅辟邪的迷信思想逐漸淘汰,石雕和磚雕的美觀性在現當代得到重視,并不斷發展成為滿足居住者審美情趣的家居裝飾品。
風水與家住裝飾的關系
2荷載作用引起的裂縫
2.1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結構在使用荷載作用下,由于截面的混凝土拉應變大多是大于混凝土極限拉伸值的,所以構件在使用時總是帶縫工作的。這類裂縫總是與主拉應力方向大致垂直,且最先在荷載效應最大處產生。如果荷載效應相同,裂縫首先在混凝土抗拉能力最薄弱處產生。
2.2預防荷載作用引起的裂縫的措施是合理的配筋。在施工過程中,選用混凝土粘結較好的變形鋼筋,控制鋼筋的應力不過高,鋼筋的直徑不過粗,并用鋼筋不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較均勻。這樣就能較好地控制正常使用條件下裂縫寬度,不致過寬。
3非荷載引起的裂縫
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物件中,大部份縫是由非荷載因素引起的,如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基礎不勻沉降、塑性坍落、鋼筋銹蝕、堿—骨科化學反應等等。
3.1溫度變化引起的裂縫
3.1.1水工建筑結構件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生變形,即通常所說的熱脹冷縮。當變形受到約束時,便產生了裂縫,約束的程度越大,裂縫就越寬。
預防熱脹冷縮的措施:一是撤去約束,允許自由的產生變形;二是設置伸縮縫。
3.1.2水泥和水所引起化學反應引起裂縫。大體積混凝土開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水泥和水起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水化熱引起混凝土的溫度上升,如果熱量不能很快散失,內部和外部溫差過大,就將產生溫度應力,使結構內部受壓,外部受拉。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只有很低的抗拉強度,如果由內外溫度差引起的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早期抗拉強度時,混凝土就要產生裂縫。
防止這類裂縫產生的措施是:①盡量選用低熱或中熱降低泥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②減少水泥用量,將水泥用量盡量控制在450kg/m2以下;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0以下;④改善骨科級配,摻加粉煤灰或高效減少水劑等來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⑤改善混凝土的攪拌工藝,采用“二次風冷”新工藝降低混凝土的澆筑溫度;⑥在混凝土中摻加一定量的具有減水、增塑、緩凝等作用的外加劑,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動性、保水性,降低水熱化,推遲熱峰出現的時間;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層、分塊澆筑,以利于散熱,減小約束;⑧在大體積混凝土內部設置冷卻管道,通過冷水或冷氣冷卻,減小混凝土的內部溫差;⑨加強混凝土溫度的監控,及時采取冷卻保護措施;⑩加強混凝土養護,混凝土澆筑后,及時用濕潤的草簾、麻片等覆蓋,并灑水養護,適當延長養護時間,保證混凝土表現緩慢冷卻,在寒冷季節,混凝土兩面必須采取保溫措施,以防寒潮襲擊。
3.1.3構件硬化成型后,在使用中,如果溫度較大,構件內部溫度梯度就極大,也會引起構件開裂。
3.1.4預防產生比類裂縫的措施是:采用隔熱(或保溫)措施,盡量減少構件內部溫度梯度,在配筋時應考慮溫度力的影響。
3.2混凝土收縮引起的裂縫
3.2.1混凝土在空氣中結硬時,體積要縮小,產生收縮變形,當受到約束時,就可能導致裂縫的產生。
3.2.2在配筋率較高的構件中,由于鋼筋對周圍混凝土的約束作用增強,混凝土的收縮也會受到鋼筋的限制而產生拉應力,引起構件局部裂縫。
3.2.3新老混凝土界面容易產生收縮裂縫。
3.2.4防止和減少收縮裂縫的措施:①合理設置收縮縫;②改善水泥土性能,降低水灰比,減少水泥用量;③配筋率不宜過高,設置構造鋼筋收縮裂縫健分布均勻,避免發生集中的大裂縫;④加強混凝土的時期養護,并適應當延長混凝土保溫覆蓋時間,并涂刷養護劑養護。
3.3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縫
3.3.1混凝土塑性坍落發生在混凝土澆筑后的頭幾個小時內,這時混凝土還處于塑性狀態,如果混凝土出現泌水現象,在重力作用下混合料中的固體顆粒有向下沉移而水向上浮動的傾向。這種移動當受到鋼筋骨架或者模板約束時,在上部就容易形成沿鋼筋長度方向的裂縫。
3.3.2預防措施是:①要仔細選擇集料的配級,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特別是要控制水灰比,采用適量的減水劑;②施工時混凝土既不能漏振也不能過振,避免混凝土泌水現象的發生,防止模板沉陷;③如果發生這類裂縫,可在混凝土終凝以前重新抹面壓光,使裂縫閉合。3.4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縫
3.4.1基礎不均勻沉降,使超靜結構受迫,從而導致裂縫。
3.4.2防止基礎不均勻引起裂縫的措施是:根據地基條件及上部結構形式,采用合理的構造措施及設置沉降縫。
3.5冰凍引起的裂縫
3.5.1水在結冰過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設灌漿或灌漿不飽滿的預應力構件孔道中結冰,就可以產生沿著孔道方向的縱向裂縫。
3.5.2預防冰凍裂縫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礎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爐渣)。
3.6鋼筋銹蝕引起的裂縫
3.6.1原因:鋼筋的生銹過程實際上是電化學反應過程,這種效應可在鋼筋周圍的混凝土中產生脹拉應力,如果混凝土的保護層比較薄,不是以抵抗這種拉應力時,就會沿著鋼筋形成一條順筋裂縫。順筋裂縫一旦產生,又進一步促進鋼筋銹蝕程度的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后導致混凝土保護層剝落,甚至鋼筋銹斷。這種順筋裂縫對結構的耐久性影響最大。
3.6.2預防措施:防止順筋裂縫的措施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抗滲性,適當加大保護層的厚度。
3.7堿——骨科化學反應引起的裂縫
3.7.1原因和分析:堿——骨科反應是指混凝土孔隙中水泥的堿性溶液與活性骨科(含活性Si02)化學反應,生成堿——硅酸凝膠,堿硅膠溫水后可產生膨脹,使混凝土脹裂,開始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規則的細小裂縫,然后由表及里地發展,裂縫中充滿了白色深沉。
3.7.2預防措施:堿——骨科化學反應對結構件的耐久性影響極大,為了控制堿——骨科的化學反應速度應選擇優質骨科和低含堿量水泥,并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采用較低的水灰比。
4結語
裂縫是水利建筑物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的出現不僅會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滲能力,影響水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響水利建筑物的承載能力。所以,必須對混凝土裂縫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區別對待,在施工中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來預防裂縫的出現和發展,以保證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構件的安全、穩定、經久、耐用。
論文關鍵詞: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裂縫;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在許多水利工程建筑物中,混凝土的裂縫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而又難以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對水利工程中常見的混凝土裂縫的成因進行了探討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現代建筑設計是建筑藝術的塑造基礎,通常在設計中需要表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建筑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實相結合,從現階段的經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在有機結合我國特有的元素,來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觀。
二.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別于巴比倫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臘的柱式文化。中國建筑的文化產生于中國這片特定的土壤,它離不產生它的民族土壤、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續。因此中國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豐富多彩,像從珠江流域的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區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樓建筑等等,這一些都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中人與建筑、與環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正是在這些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頗具有華麗氣質的北方四合院、開敞的苗族吊腳樓、秀麗的傣族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這些建筑都是產生在中國這片土壤中、發展在這片土壤中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第一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響建筑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現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現象,地域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建筑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正在受著猛烈的沖擊。傳統而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鐘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筑所代替,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這種地步,這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地步了嗎?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筑文化,它們的久遠都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志。尤其是這些生長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們之所以能長存這么久遠,就是因為它們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當地技術以及體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有自身的優點,它是與當地環境和諧相處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改良、應該吸納未來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我們拋棄祖先留給我們遺產的理由。因此在我們這個有著輝煌文明史的國家中,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
三.建筑與文化有機的結合。
建筑與文化猶如魚水相依,是人類的永恒課題。建筑,為人類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磚瓦木石堆砌得遮風避雨處所;建筑,是人類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先進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與建筑有著血緣的不解關系。建筑演繹出整個人類社會最具鮮活和充滿和諧的韻律,記載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時代進步的鏡子,經濟發展的縮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內涵和集中表現,也正是建筑的個性和特色構成了城市的生命和靈魂。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音樂一旦沒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沒有藝術情調和文化韻味,那它就失去了靈性,會因為缺少靈魂而成為鋼筋和混凝土支撐的空殼子。總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建筑的靈魂,二者息息相關,永無終結。
四.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現代裝飾設計的思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裝飾設計,都是在各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的,雖然各國的審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在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并發展創新出更加心意的東西,其關鍵在與如何正式傳統。發展勁頭并創造未來。
現代建筑裝飾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是一個時代在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的綜合反映,從這個角度考慮,現代裝飾設計要想走出一條新路子,必須得與時俱進,跟現實相結合,從現階段的經濟社會中尋求前進的方向,事實上,今天我們評價一件設計作品的價值,還是兩點---技術創新;文化內涵。在很多時候,文化含量還會給設計帶來難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間設計的應用。
中國已有的傳統建筑的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圍合式的院落空間,這種空間設計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環境與室內空間形成過渡并增強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餓一個代名詞,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圍合式院落,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考慮以L形為基礎的房屋圍合,使建筑中不僅體現了現代生活的空間理念,同時給整個空間帶來通透、大氣的感覺另外,院落空間的設計同其它傳統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繪、竹林等等相結合;同時,各種處理手法的應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傳統建筑空間的聯想和回憶,使有限的空間產生無限的感覺。這樣使建筑與環境有機統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間序列,并且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用地,川軍館的空間原型是當地傳統的安仁古鎮莊園建筑,是四川地區頗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間特點之一就是多進式的院落組合,根據實際需要及經濟條件,向四周攤開,在單一水平面上形成對院落的環繞或穿越,而川軍館由于受到基地狹長條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種類似“竹節”的線性空間組織方式,即實-空-實-空的節奏性空間變化。
3.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的主要形式。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筑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于理,則“生氣”產生于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筑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而西方傳統建筑的藝術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著的雕塑或繪畫——觀賞藝術,無法給建筑物自身帶來生氣。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征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筑的傳統。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筑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于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中國傳統建筑不僅重自然得山林風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風水,讓人工得與自然得諧調,院內的與院外的銜接,造成“天上人間”之境,使人產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曠神怡之感。
中國傳統建筑的第四個特點,更加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恰恰與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見,重山林風水的傳統思想必將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得以發揚、發展,以創造優美的建筑環境,實現大自然的回歸。
4.圍院的平面空間。
從四合院住宅到萬里長城雖然空間層次不同,但都屬于一樣的空間形態——即內向的外封閉的空間形態,共同體現或服務于一個社會系統。國,古為城的廣稱,即政治機構、軍事實力及絕大部分的民眾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廣川,可以村居結廬,造別業,但它不是獨立的。從東周起,一城一國或數城一國模式,一直到秦統一中國,仍以城池為“國”,數“國”合為大統一的國家。國中有家,故稱國家。但家的空間模式與國相同,只是范圍縮小了,可以這樣說家是國的單元或細胞,或者說家是國的縮微,國是家的擴大。長城原為御敵戌疆而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城就好比“國”這個大空間的圍墻。無論是歷朝都城,宮廷、園林和寺、廟、祠、觀,還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這種圍院空間布局為特點。
這種內向層次型的建筑空間模式,尤以傳統園林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園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筑或粉墻,院在內,以樹木、假山、池水、墻垣或建筑分割空間。“庭院深深深幾許”,令人心曠神怡。
5.軸線的空間設計。
中外建筑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筑、空間布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古代都城規劃中,都以主宮殿位于中軸線上,以宮室為主體,次要建筑位于兩側,左右對稱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與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
中國傳統建筑這種空間的形成,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態的原因等,主觀上如中國長期保持的生產方式、經濟形態和人文形態等原因。
五.結束語。
建筑文化的價值,就是建筑的社會文明價值,是建筑的格調和責任,是一個社會總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寫照。建筑活動這一人類共有的活動,由于地域環境、人文因素、社會條件的影響,世界各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和有著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邵雋 淺談中國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書鴻 淺析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以世博中國館為例[期刊論文]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2年8期
【3】 賈棟 傳統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淺談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年3期
一、芋頭村寨歷史背景
芋頭村最早是楊姓的祖先由江西太和縣遷出,經過“衡州”至“靖州飛山”后,順渠水及其支流雙江河“沿江而上”,其中經過了江口、黃柏、琵琶,最后輾轉至芋頭界,并在此定居。村寨中主要姓氏是楊姓,還有后來從附近的塘豹、古倫等地遷入的龍姓、粟姓,另外還有幾戶袁姓和熊姓居民。
二、芋頭村寨選址及發展過程
為什么該村寨取名為“芋頭村”?其名源于它最初建寨選址是在形若山芋頭的“芋頭界”。村落的生長過程是從芋頭界沿山坡向谷地慢慢發展,形成由高而低層層依山盤旋而下的村落形態。現今的村寨是由三個組團構成的,牙上寨、中寨以及下寨。由于芋頭村位于山地峽谷中,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故建寨首先選擇芋頭界頂,同時,由于山脊所對的方向是東面,利于接受陽光。隨著人口的增長,村民逐漸往半山和山坳聚居,而后,發展到山腳芋頭溪邊,芋頭溪成為村落在谷地發展的軸線。沿著芋頭溪,又先后形成了溪北和溪南兩個定居點,即中寨,距離寨門最近的下寨則最后才形成。
三、芋頭村寨風水觀
侗族村寨選址強調“風水”的理念,因此造就了侗族村寨良好的景觀空間格局,形成獨特的景觀空間結構特征。侗寨就整體布局而言,它的村落環境與自然生態是吻合的,村內村外的環境空間也是優美的。在侗族人看來,延綿起伏的山脈可稱為“龍脈”,山脈遇溪流、平壩而止之處可稱為“龍頭”,“龍頭”面朝環繞的溪河和開闊的平壩,背靠起伏跌宕、來勢兇猛的“龍脈”,村寨建在這樣的“龍頭”上,侗家人將此稱為“座龍嘴”。再在后山蓄古樹青竹形成風水林,以鎮兇邪;在溪河上建造風雨橋,以鎖財源。在這樣風水觀念的指導下所形成的地理空間模式被侗族人認為是村寨的“風水寶地”。芋頭村寨是典型的多鼓樓內聚向心式布局,村寨布局形態呈帶狀依山體展開,牙上寨、中寨依山而建,下寨沿山腳讓出中部的空間以納氣流,保證村寨空間的氣韻流動。三面風水林環抱,形成沿“龍脈”分布的組團狀的聚居空間和復合型村落空間形態。
四、芋頭村落空間構成
芋頭村寨通過形式不同,富有情趣的多層次空間,在內聚向心的結構秩序目標下,依據一定的方向性,構成了既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富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空間環境,它們由聚落邊界和村寨內部空間要素組成。
(一)邊界景觀空間要素
侗族村寨的邊界明確了村寨的空間范圍,寨門、風雨橋等要素起到邊界的界定作用,是村寨內外空間的溝通與過渡。
1.寨門。寨門是侗族邊界構成要素中的重要節點,它設置在村寨主要出入的道口上,最初具有防御及通風報信功能,現已進一步擴展到在意念上加強聚落群體的地域識別性和民族凝聚力。芋頭村的寨門位于山體轉彎處,每經蜿蜒的山路,到達寨門后,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2.風雨橋。侗族風雨橋建造在村寨中村頭寨尾的出水口處,也有少數的風雨橋建在穿越村寨內部的水面上。風雨橋既有方便交通、利于休憩交往的使用功能,又是村寨地域常見的界定要素。芋頭的風雨橋造型樸素,與綠樹、青山、碧水共同映襯村寨,構成良好的景觀節點。
(二)村寨內部空間要素研究
以邊界作為起點,侗族村寨主要由大量的民居組團空間、自由布局的水空間、位于秩序焦點的鼓樓中心空間以及穿插聯系的道路空間等共同構成層次豐富的內部空間。
1.鼓樓。侗寨的活動室以鼓樓為中心展開,鼓樓是侗文化圈最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之一,是集多種功能與一體的公共場所。芋頭村共有4個鼓樓,每一個鼓樓的結構、造型均不同,隨著村落的變遷分布于各寨之中,鼓樓的位置,對于侗族聚落的空間構成,有一定的代表性。
1.1龍氏鼓樓:位于芋頭界頂,是進入芋頭界頂組團的必經建筑,有“寨門”的含義,同時,它以平實簡樸的形態,成為兼涼亭、集會的場所,與旁邊的古井、土地廟共同構成親和、聚氣的村寨公共空間之一。
1.2牙上鼓樓:在芋頭界的半山坳口,以高腳的干欄式建筑為特點,鼓樓外側懸空而建,成為絕佳觀景點的景觀中心,使村寨空間因此有很好的靈動感。
1.3蘆笙鼓樓:用類似塔的形象矗立于中寨核心,9重檐,在結構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是中寨村民的集聚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中心。
1.4田中鼓樓:正方形5重檐,位于芋頭侗寨入口處的田中心,有著醒目而顯著的空間界定作用。
2.水系串聯的村落空間。侗族特別注重水空間的營造和利用。芋頭溪貫穿侗寨,既是自然的泄洪通道,又是灌溉系統。在路旁梯級布置的十幾處魚塘巧妙地起到了減慢洪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同時科學地利用了自然式潔污分流系統,將水統形成靈動的村落水空間。芋頭水溪以其優美的形式創造出豐富的立體空間層次。水塘是侗寨水系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芋頭村大小水塘,穿插于密集的居住組團空間內,調節建筑空間的節奏。塘內養魚,既調節了小氣候,又方便了生活。散落于寨中的水塘使房屋保持了一定的間距,有助于采光通風,既可成為防火隔離帶,又是消防水源。
3.道路形成的村落骨架。芋頭侗寨道路程枝狀分布,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空間節奏與層次,同時,它還是各空間內部與各空間之間的重要聯系紐帶,作為一個介入其他 空間的因素,調節了組合的疏密、強化了層次的分明。
侗族強調占用有力地形,營造適宜人生存和發展的有利空間環境,試圖努力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空間,無一不體現其“天人合一”的宇宙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引言
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歷史歷經數千年不輟的發展,形成了內涵豐富、成就輝煌,風格獨具的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包括寺觀、陵墓、橋梁等,從選址、規劃、設計,幾乎無不受到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從選址到建設無不遵從自然原則是其精華之所在。到了21世紀,我國高校更是開展了《建筑風水學》這門課程,足見風水學對于我國建筑設計的深遠影響。
2. 風水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2.1 風水在建筑選址中的應用
風水追求自然的情懷,提倡“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要求建筑物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主張整個環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機結合。風水的目標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體有機的。風水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環境,由于中國古人把居住之宅看作“人之根本”,因此,風水思想的最有利的表現舞臺是建筑學領域。從近代建筑設計對風水理論的應用來看,建筑設計在選址時應當遵循風水學的以下幾個原則:
(1)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2) 依山傍水(依青山,傍綠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依山傍水也是古人對美的追求,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環境可使腦效率提高15%-35%,明代的200多名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占50%以上,驗證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句話。
(3) 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學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是科學的。地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① 土壤中含有元素鋅、鋁、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② 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③ 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
(4) 坐北朝南原則
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現代建筑來說良好建筑朝向,可以達到節能減派效果。
2.2 風水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風水文化中的科學成分與美學思想是由中國古代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實踐、思考和感悟而獲得的。“天人合一”哲學即天人原本一體,物我自然兩宜,既要順應自然,又不否定對自然加以改造、調節、控制和引導的必要,它要求人們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我們把這種哲學思想運用到現代的建筑和家居室內設計中去,使營造的室內空間環境在本質上與室外空間環境乃至這個自然相一致,使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針對室內不同的空間形式,它們與室外空間互通的方式也各有側重。
(1) 對于開放性的空間,我們在進行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人們在室內與室外所體驗到的連續關系的視點轉移,從而使空間里的內墻與空間的分隔帶有音樂的優美旋律。比如套間住宅的陽臺,復式樓與別墅的賞花露臺與庭院,以及住宅內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墻。
在這樣的空間分隔中,玻璃透明隔斷成為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因為這樣的設計簡潔而無假飾,空間與空間、室內與室外互為借景。作為透明隔斷材料的玻璃雖然能造成心理感覺上的分隔,可視覺上的感受卻是空間的連續與擴充。巧于映借、似隔非隔、若斷非斷的手法,既拓展了空間,又使人的視野層次縱深有趣。開放性空間強調的是空間的延續以及空間與空間的交流。
(2) 對于封閉性的空間,應當盡量營造室內空間的某種氛圍,滿足人們一種精神上的訴求,使人們通過空間氛圍能體現出他們不同的性格差異、不同年齡、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層次以及不同的職業與社會地位等。比如書房空間的處理,對于商人,我應該突出其空間很強的商業機密性,在裝飾用材和造型上追求富麗華貴,暗含很濃的商業氣息,室內的墻飾及陳設藝術品都應該展示出商業的追求;若是文化人的書房則迥然不同,文化人追求一種寧靜、一種淡泊,裝飾上要求體現一定的文化品位,陳設品則講究較高的藝術價值,色彩與采光應簡潔明快。封閉性空間的美妙之處在于“靜”,只有在靜默的空間中,生命的意義才能得以升華。置身于這樣的空間與自然這個大空間比較,更有一種獨處的悠遠。
3. 結語
與風水相關的文脈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由積淀經驗產生的文化是一種先驗的文化,很多都是經驗的總結歸納的,其中不乏有對生態建筑人文設計大有裨益的傳統習慣和設計做法。當代生態建筑是從整體有機聯系上以生態規律來揭示并協調人、建筑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其建筑設計、場地設計理論在很多方面與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存在諸多相同與類似之處。如何科學地分析其實質,破除其神秘性,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為當代建筑學提供吸取新元素的沃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黃帝宅經》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興隆。"短短十個字就完全道出風水學的精髓。風水從字面上來理解,"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的依靠。有風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氣,萬物就能生長,人群就能生活。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正因為有了空氣與水和適宜的溫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風水"一說也有正確所在,正因如此,"風水"在現代建筑中仍然被人們重視。
1.建筑風水之風
建筑風水之風是指空氣的流動,古人看風水要看住宅周圍是否有風吹過,眼前豁然開朗,并無高山阻隔,以斷風脈,也不宜風力過猛。風宜徐來,最理想的居住環境應有柔和的輕風徐徐吹來,清風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優化建筑布局,提高住區的風環境質量,達到夏季通風良好。而在冬季,住區局部最大風速不超過5m/s,建筑物前后壓差不大于5Pa,減少冷風滲透。風應該在平流層范圍內,而不宜有產生紊流或渦流的大風。應該確定一個風速對人體長期健康影響的標準,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了自身的健康應該考慮的,因為強旺的風以及攜帶的灰塵等是可以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的。
一般來說,新風量越多,對健康越有利。國內外許多實驗表明,產生"病態建筑物綜合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風量不足。新鮮空氣可以改善人體新陳代謝、調節室溫、除去過量濕氣,并可稀釋室內污染物。室內新風量根據二氧化碳的含量來確定,這是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關,可以作為室內空氣新鮮程度的指標。據統計,人每日吸入的空氣量約為10m3。一般來說,保證每人每小時有30m3的新鮮空氣,則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體積分數)左右。
躺在椅子上,沐浴著和煦的微風中,把所有的勞累和煩惱的拋開,隨風而去,這樣的生活應該很愜意了。
2.建筑風水之水
水―宇宙萬千生命因它孕育而來。人類因水而有了生命,城鎮因水而繁榮。建筑活動中對自然水環境的研究和利用,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2)位于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3)處于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在古典園林中水作為一種建筑要素被廣泛的采用,并得到發長和傳播,確立了建筑空間水要素的重要地位。
現代建筑中,由于寸土寸金,所以并不是每家都能有一大片水,更多的是在小區內有一池塘或噴泉。噴泉的活水發出的聲音,親切而自然,也能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流水至柔而善,可輕易流過路徑上各處的障礙,而涓涓細流的汩汩之聲很具撫慰性,有助于令住戶度過漫長的人生路里的崎嶇坎坷。還有不少住宅都配有游泳池,游泳是最好的健身運動之一。在風水上,常與水親密接觸,能為身心注入水的特質舒緩緊張的工作壓力和疲憊的身心,有助于提高思維的柔韌性。除了運動的功能外,一大池水可以給干燥的空氣帶來水分與濕潤。國際上的豪宅無不擇水而建,中國自古也有擇水而居的傳統,此外,水景還迎和了人們親近自然和對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態效益和給人心靈帶來的共鳴與愉悅也是不言而喻的。3.建筑風水之陽
中國地處北半球,陽光終年由南照射,自古以來,人們都以坐北朝南之勢建房造宅,以求能沐浴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之中。陽光、空氣、水,生命組成重要元素,陽光在現代建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以光為裝飾。陽光感在小區環境景觀中的體現則更為直接,環境作為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對自然、陽光的渴望都直接反映在對環境景觀的要求上,小區中的環境景觀有別于自然環境,它是一種抽象化的自然,陽光作為自然要素之一,在這樣特定的場所中,與人、建筑發生著關系,通過小區內小環境,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讓人能感受陽光,聆聽風聲、雨聲的場所,滿足現代人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渴望,使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疲倦中解放出來。讓人充分與陽光、自然相交流,達到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諧統一。
為了使陽光能夠照射到家里。房屋日照間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層窗臺高度處,保證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時間。房間日照的長短,是由房間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關系決定的,這個相對位置以太陽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它和建筑物所在地理緯度、建筑方位以及季節、時間有關。通常以當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時太陽的高度角,作為確定房屋日照間距的依據,日照間距的計算式為:式中L為房屋間距(日照間距),H是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高差,α為冬至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向時)。在實際設計工作中,房屋的間距,通常是結合日照間距衛生要求和地區用地情況,做出對房屋間距L和前排房屋的高度H1比值的規定,如L/H1=0.8、1.2、1.5等等。在高緯度地區和農村,日照間距要求可大些,L/H1常取1.5~2.0,即房屋前后的間距是房屋高度的1.5~2倍。低緯度地區在1.2~1.5左右。城市用地很緊張,日照間距往往達不到日照衛生要求,但一般要求不小于1,但實際情況中,許多僅有0.8甚至更少,這種住宅狀況是不利于人體健康的。陽光中的可見光譜有各種顏色,在陽光下,能夠讓人感受到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
4.總結
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對于中國常見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典型環境。其科學的價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面朝流水,即能接納夏日南來的涼風,又能享有灌溉、舟楫、養殖之利;朝陽之勢,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緩坡階地,則可避免淹澇之災;周圍植被郁郁,即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調節小氣候,獲得一些薪柴。這些不同特征的環境因素綜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這個富有生態意象、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或村鎮,也就是古代建筑風學中始終追求的風水寶地。
參考文獻
[1]黃一真.現代住宅風水,陜西旅游出版社.
中國的風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形成于漢晉,“風水”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的《葬書》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自古就是我國先民相地營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據,無論是都邑﹑村鎮﹑聚落﹑宮宅﹑苑囿﹑寺觀﹑陵墓,以致道路﹑橋梁等等,從選址﹑規劃﹑設計及營造,幾乎都受到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可以說,風水是古人在選擇人居環境時,對地質、地貌、水文、氣候、生態等各種人居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以及在建筑營造中采用某些技術和避讓種種禁忌的總概括。但由于風水在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長期被蒙上迷信和愚昧的面紗,多年來一直被當成文化糟粕,被學術界所摒棄,因此風水理論中所蘊含的科學成分也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本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人炸” 、“環境污染” 、“資源枯竭”等等問題困擾著全世界,于是,學術思潮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和重視人和自然的有機關系。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受到西方學者的注目。強調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與協同的中國哲學思想,包含著顯著的美學成分和深刻哲理的風水理論,對于將人、建筑與自然環境完美和諧地有機結合并且充滿審美情趣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的深厚的人居環境經驗,為我們今天構建生活舒適、工作便利、鄰里和睦、身心健康、環境優美的和諧人居環境在指導原則和操作理論方面提供了很多啟示。
一、“天地人合一”為核心的指導思想
傳統風水學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們在選擇人居環境和建筑營造中,要遵循這個原則,在應用過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傳統的風水理論尊重環境的自在性,反對按照人類意志改造自然。自然環境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做天地之祖,為孕育之尊,順之則享,逆之則否”。雖然有人要說,古人對于自然的近乎神化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技術的落后,但今天擁有發達技術的我輩,卻因為伐林燒山、填湖種地、劈山修路等等隨意改造自然甚至是逆自然之道而行的行為而飽受洪水、泥石流、氣候惡劣等災害的折磨,并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來退耕還湖、封山育林。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濫用技術真的是創造幸福之道么?古人順應自然,因勢利導的做法,用最小的代價塑造出理想的風水格局,這種整體論和自然人文主義思想給我們以啟示,我們今天要追求的現代人居環境,也應該是這樣一種天地人和諧一致的環境,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觀保護山水的美,同時也襯托建筑物的美,通過建筑物,將人、地高度協和為一體,形成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良性循環。從時下流行的“城市山林”、“人性化建筑”、“回歸自然”、“取法天然”等說法,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觀點正逐漸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同。
二、“生氣”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風水學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形勢宗和理氣宗。形勢宗主要注重空間形象上的天地人合一,著眼于龍、砂、水、穴、向的考察;理氣宗則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人的命理與宇宙時空的關系。雖然這兩者各有側重,但其共同關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氣”,即“生氣”。可以說,整部風水學討論的都是如何營造“生氣之地”,形勢宗強調的是“地勢生氣”,理氣宗強調的是“方位生氣”,但“生氣”是二者判定環境好壞的共同標準。“氣”的涵義豐富,既抽象又具體,可以是真實的氣流,也可以是各種地形地勢、生態小氣候及景觀,后者從本體上被視為“氣”的聚結或運動。“藏風聚氣”是風水學里的重要觀點,比如說指導人們如何植樹,以培生氣,告訴人們不能進行怎樣的建筑和開采挖掘,以護形勢,這種“培生氣”和“護形勢”無形中保護了自然山水,也保護了環境和生態。實際上讓我們看到,“生氣”的風水觀念強調的是生命的力量,適宜的人居環境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分不開的。而只有處理好人、建筑、自然等各元素之間的關系,即對“生氣”的“迎、納、聚、藏”等進行細膩處理,使“維持生命存在及決定其變化的‘生氣’充盈其間”,才能使影響生物圈最為重要的“風”和“水”的循環運作得以整合,使周邊環境成為一個運轉良好的有機的生態整體。東方的傳統文化中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自然山水,一草一木,都與房屋居住者的情感和命運緊密相連。這種處于與自然最佳關系的中的聚落是生機盎然的,人們身處其中能體會到自然的生氣與靈氣,能從這樣的環境中獲得益處,并達到一種與自然宇宙精神合一的高尚的詩意的棲居情懷。
三、傳統“相地”之法的借鑒
“相地”即選址,風水理論作為古代聚落和建筑選址的重要原則和方法,蘊含著較高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按照傳統風水理論,人居環境的選址基本原則和格局是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最佳選擇。人居環境的最佳建筑風水模式是:基址背后有主峰來龍山,也稱靠背山,來龍山后面要有龍脈為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并與大山形勢相連通;基址左右有略次于來龍山的低嶺崗阜,俗稱扶手,即左輔山,右弼山,青龍砂山,白虎砂山,青龍在左,白虎在右,青龍白虎環抱圍護;基址前要有月牙形池塘或河流婉轉經過;水的前面又有遠山近丘的的朝案對景呼應;基址恰好處于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內有千頃良田,山林蔥郁,河水清明,安詳和諧。上述這種“負陰抱陽”的人居環境就是理想的建筑風水模式。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其神秘說法下的科學內涵:基址背后的山巒屏擋冬季北來的寒風;東西面低嶺崗阜緩坡避免淹澇之災和保持水土、綠化植被;南面有流水經過可以接納夏季南來的涼風,又能解決生活飲水和灌溉問題,又利于舟楫之便,有了污水還可以排出;南面向陽,明堂開闊,具有充足的日照,這樣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這些基本理論,古人還形成了關于龍、砂、水、穴、向等考察方法的具體的成系統的實際操作理論,其豐富博大包羅萬象以致不能一一展開細說。但我們可以明確的是,風水之中關于“相地”的理論,看上去很神秘,充滿迷信的色彩,但實際上都是古人在大量的地理實踐過程中對地形地貌的總結,只是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被不斷的神秘化導致掩蓋了其科學性,如我們加以仔細分析提煉,就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對當今構建和諧人居環境的啟示和可操作的措施。
不可否認,風水理論中有一定迷信的成分,但是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居環境建設經驗的積累,是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迷信的掩蓋下包含著極高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這種強調整體性和人文生態的理論,在現代人居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人們選擇和建設適宜的人居環境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M].商務印書館,2004.
[2]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 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3]王深法.風水與人居環境[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4]沈實現.賈建強.李春梅. 風水說中的景觀生態思想探析與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 2005,30(5)
2. 各種類型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如:宮殿、陵墓、寺觀、塔幢、園林、宅第、石窟、祠廟等;
3. 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結構技術。如:土工、木工、磚石工;基礎、溝渠、城垣、高臺等構筑技術;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蟻等技術;
4. 室內設計、裝飾、陳設、簾幕、家俱、照明燈具、音響、通風等;
5. 各種裝飾工藝如雕刻(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采畫、裱貼、鎏金、鑲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術;
6. 著名匠師和建筑文獻典籍;
7. 社會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觀念、倫理制度、審美觀、風水思想、封建等級制度、社會習俗對建筑的影響;
8. 風格特色,即地區特色,民族特色,中國和外國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我們說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而以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筑作為研究的重點,又分為:
1. 戰國(475B.C-221B.C)至秦漢時期(221B.C-220A.D)。有人主張自周代開始(1027B.C)到三國時代(220A.D-265A.D)為止。
2.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265A.D -907A.D)0有人主張三國時期列入此期。
3. 五代、宋、遼、金、元時期(907A.D-1368A.D)
4.明清時期(1368A.D-1840A.D)
1840年以后,中國進人近代時期,但古建筑體系的活動仍有延續。
1949年以前,在中國從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的,除了個別的業余受好者外,唯一的專門組織,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人和社長是朱啟鈐,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組主任梁思成和文獻組主任劉敦楨。學社的歷史不長,前在北方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作調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結構方法,特別是圍繞宋〈營造法式〉的研究。戰爭時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兩省調査和研究。大約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動。學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績:為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礎,積累了經驗,建立了體系,培養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可以說直接間接繼承了學社的傳統。
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査和研究,無論范圍,類型,數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營造學社時期。不僅有專業機構,也有不少業余愛好者,不僅有中國人,也有不少外國人參加了研究。可以說,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就研究的專業隊伍和相關學科而言,可分為四方面系統:
1. 文物部門:中央有國家文物局,其下設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和古建筑專家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作全面測繪記錄,逐年重點撥款維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護本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負責調查、記錄、保護、維修省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下還有市級、縣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這些保護單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宮博物院下設古建部,專門測繪、研究、保護故宮建筑群。國家文物局又多次舉辦不同層次的古建筑培訓班,培養各省地方古建筑調查和保護工作的人員。他們比較側重古建筑技術方面的知識。
2. 考古部門:中央有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國內重點地區如隋唐長安城址,洛陽漢魏故城址設考古站,專門從事地下發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陜西、河南,則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設考古工作隊,從事本省考古發掘。他們發掘的遺址如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遺址,四川廣元三星堆遺址;古城址如湖北盤龍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漢長安、漢魏洛陽、鄴城、隋唐長安等;古墓葬如安陽商代婦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這些資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內容。
3. 高等院校:1953年,華東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劉敦楨教授創辦中國建筑研究室,主要從事民居、園林和長江以南古建筑的調查研究。該室有許多重要發現和收獲。例如閩西客家土樓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窯洞民居、馀姚保國寺大殿、福州華林寺大殿、秦寧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蘇州的園林〉及若干調查報告。1956年,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則受中國科學院委托,在清華大學創設建筑歷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個小組專門從事〈宋營造法式〉的研究詮釋和圖解。
其他一些大學的建筑系,設有中國建筑史課,教師也從事調査研究,依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條件許可而各有重點。如天津大學長期調査清東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圍,清華大學長期研究頤和園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宮)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學院長期調查測繪曲阜孔廟孔府等建筑,同濟大學多在蘇州、杭州、楊州一帶調查民居和園林,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則長期調查研究四川地區的古建筑和民居,華南工學院則重點在嶺南地區。
4. 建設部門。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屬建筑科學研究院下設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室,后來改為研究所,有人員一百余人,當時是中國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機構。但時間不久,至1977年重新組建為中國建筑發展中心建筑歷史研究所,人員20人左右,已不再充當主力。而許多省市的建筑設計部門則積極展開當地的古建筑特別是民居和少數民族建筑的調查研究,規模愈來愈大,成績可觀。
以上幾個方面雖然各有職責范圍因而各有重點和特長,但也曾各盡己能、通力合作,進行編寫中國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長親自召集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員共35人的中國建筑史編輯委員會,討論大綱,分工撰稿,於1964年編寫完成〈中國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當時為止的中國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1977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主持,由幾方面人士40個單位80多人參加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又總結了新的研究成果、開闊新的領域,有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門合作的《中國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進行寫作,尚未竣工。
近年來,各種中國古建筑領域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風起云涌,出版很多專門著作、圖集和學術刊物,舉辦專題研討會,大大促進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國建筑學會所屬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所屬古建筑園林學會,中國傳統民居研討會,古建筑保護技術研究會,圓明園學會,長城學會,古都學會,歷史名城研究會等,均在活躍發展。相信會有更豐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現。
此外,在外國也有一些對中國文化、中國古建筑感興趣的人士,他們也進行考察,撰寫專著或論文,并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研究,也有許多成果。對此,我們深表歡迎和感謝。
現在,對中國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幾個大項加以概括敘述。
1.中國古代遺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進行發掘的考古部門整理研究,出版專著或於〈考古〉、〈文物〉雜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還有以歷史地理學家如侯仁之、譚其驤為代表的古都學會的研究。建筑學家的研究,則有同濟大學董襤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賀業鉅的〈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此外,還有日本學者村田治郎的〈中國四帝都〉和美國學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國都城規劃)。清華大學吳良鏞的〈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則是由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舊城相結合改造的實踐和總結,具有典型指導意義,該工程獲聯合國1993年世界人居獎。
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門的發現和研究之外,東南大學調查測繪的河南鞏縣宋代陵墓,天津大學調査測繪的清代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和瀋陽博物館合作調査研究的清代遼寧三陵均為重要成果。陳明達的〈四川漢闕〉則是對四川漢墓墓闕形制的研究。英國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國陵墓神道)則是她根據自己的調查而研究的成果。
2. 古建筑技術:中國古建筑技術以木結構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絕大部分在山西境內,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遼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來調查、研究、保護,多數已測繪記錄存檔。其中有不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陳明達的〈應縣木塔〉一書,其他古建筑尚少專著介紹,只有單體個別的分析論文,尚無全面的分析研究。
關於〈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國營造學社在成立時即定為重點研究的歷史名著,可以認為是中國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領導下的小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營造法式注釋〉上冊,至大木制度為止。以后部分預計在下冊發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無消息。陳明達的〈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則詳細分析了材分制度統一關鍵問題。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廣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廣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張十慶亦有類似論文。
在長期調査研究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用,古建筑特別是北方大木結構的年代判斷上已相當準確。古建筑斷代是研究和評價的基礎。祁英濤的<怎樣襤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經驗之大成的著作。磚石建筑以佛塔為代表,則有羅哲文和張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較突出的有蕭默的〈敦煌石窟建筑〉。
3. 民居,或稱鄉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區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風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國營造學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調查。劉致平據此寫了〈昆明一顆印〉,并據長期積累的資料,寫〈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1990年出版)。劉敦楨主持的中國建筑研究室,以調查民居為重點,於1957年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國建筑科學院以浙江為重點開展調査研究,以后形成專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陸續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云南民居>(1986)、〈福建民居>(1987)、〈麗江納西族民居>(1988)、〈窯洞民居〉(1989)、《廣東民居>(1990)、〈桂北民間建筑>(1990)等。全國性的民居研討會,已召開過6次年會和一次國際討論會,出版了會議論文集。
此外,還有香港大學龍炳頤(DavidLung)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濟大學陳從周等的〈中國民居>(1993)。中國廣大鄉鎮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豐富的寶庫,民居研究方興未艾。
4. 園林:在中國,最早研究園林的童雋於1937年即寫成〈江南園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劉敦楨於1953年開始收集蘇州園林資料,1956年發表〈蘇州的園林〉。同年,陳從周也出版了專著〈蘇州園林〉。一時園林引起廣泛興趣,談論園林的文章接踵而來,形成熱點。劉敦楨繼續深入研究,徹底調查,重寫了〈蘇州古典園林>,這是園林研究的典范之作。
許多機構嘗試創作新的建筑與傳統園林相結合。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園林組,以桂林為試驗點;廣州的莫伯治則運用嶺南園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廣州白云山莊、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中的傳統園林手法。自此,世界多處建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園林。皇家苑囿的調查和研究則有天津大學對承德避暑山莊和故宮乾隆花園的調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華大學對北京頤和園的測繪與研究。園林方面綜合性研究,則有清華大學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史〉(1990)和英國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國園林)。
中國的林業科學界也有研究傳統園林者多人。北京林業大學汪菊淵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卷〉中的園林部分的編寫,該校并承檐〈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的園林技術一章。南京林業大學陳植著有〈園冶注釋〉。東南大學童離曾為外國讀者用英文寫作了〈東南園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譯成中文,將編入〈童離文集>。
5. 少數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許多工作組赴各地調查少數民族地區的建筑。如內蒙古蒙古族(張馭寰等),云南貴州少數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維吾爾族(劉致平等),青海藏族(陳耀東等)。中國民族有56個之多,各民族建筑內容豐富,意義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調查研究成果發表不多,僅出版了〈內蒙古古建筑>(張雙寰)、〈麗江納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國伊斯蘭建筑>(劉致平)、〈四川藏族住宅〉(葉其焱)。日本學者與貴州省設計院聯合調查的黔東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論文以及日本淺川滋南寫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邊〉一書,則於日本發表。同濟大學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計劃按省區分章,又按各省區的不同民族分別立志,規模龐大,尚在繼續進行中。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圍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殿堂式、圍龍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圍龍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獨特的“客”味,在具體的細節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門樓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蘊含著濃郁的“客家”文化底蘊。客家民居建筑 的獨特外形及其濃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學研究者的重視,①然而,客家民居門樓卻似乎被忽略,在對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幾乎未作探討。本文旨在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從客家民居門樓的設置及其裝飾藝術,揭示其設計中的民俗與文化內涵。
一、 客家門樓的類型及影響門樓安置的因素
門樓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棟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進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門樓通常包括大門、側門、斗門三大類。大門是整個民居的中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溫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征功能。圍龍屋、五鳳樓、土樓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門。門的造型和色彩對客家民居的整體裝飾效果影響很大,因此,一般都將其納入建筑總設計的重中之重。圍龍屋的大門兩旁,設方形石座,有的設石獅。大門進去則是下廳,過天井之后則是上廳。
側門是圍龍屋、五鳳樓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門類,是堂屋兩側橫屋的外大門,呈對稱在大門兩邊。小的民居有一對,大的民居有三對,根據兩邊的橫屋排數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門前有禾坪,其周圍有高高的墻,在墻的兩端各開一個大門,叫“斗門”。外圍門樓的功能有如現代住宅小區的出口和保衛室。客家民居通過房屋的外墻和圍墻把整座民居、門坪、池塘等圍成相對獨立、而緊驟的一個區域。一般來說,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親,傳統的近親意識比較濃郁。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因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等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帶有鮮明的、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門樓的安置與客家人的生活與生產以及具體的生產生活方式、環境息息相關,也與客家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心理有關,貫穿著獨特的理念。
1.百年開基觀念
在客家人看來,客家民居的修建將是百年立基的開始,而客家門樓的安置則是整個建筑中的關鍵事項,甚至被認定將影響整個家族未來發展是否興盛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時刻、它的大小規格甚至于它細微局部的裝飾如色調設計等,所有這些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性。
敬祖是中國傳統家族制度的一個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現得更顯著更強烈,他們對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現,不管是土樓、五鳳樓,還是圍龍屋,祖堂總是處在中軸線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對大門人口,開間比環周的房間顯著加寬,一進民居大門,一眼就能看見它顯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觀念的影響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家族聚居觀念。客家地處山嶺重疊的山區,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間溪流密布,山水之間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為客家先民南遷時~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緒《嘉應州志》說:粵東“無平原廣陌,其 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澇。”嚴酷 的生存環境也往往要求他們共同開發耕作。為適應當時當地的環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樓、圓樓突出地顯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體性。居于中心的祖祠顯示著宗族的尊嚴,而防盜、防火、飼養、加工儲藏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在一起,血緣近親聚居在一個屋頂之下 ,連為一體,達到在生活和生產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這種建筑形式顯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樂業和興旺發達。而所有這些觀念則都使整個建筑處于一個宏觀的整體之中,使門樓往往成為整個建筑的核心出口,維系著整個家族的大統一。
3.勞動和生活條件的影響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謀生的外,留下者多以農業為主,因此,農業生活對房屋布置也起著很大的影響。為了從事農業生產方便及就近看守農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墾種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個分散,并不緊密排列的布局。為了要解決農務上打谷、曬谷、揚谷及其它雜糧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門外就都有禾坪的設置。再外筑圍墻、池塘和斗門,使之顯得相對獨立與安全。
4.門樓突出的防護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墻很厚,圍龍屋除中間大門及橫屋前端的小門外 ,很少再設其他門戶出入。土圍樓就只有一個大門出入。整座民居窗戶開得少而且狹小,具有特別強的防御性。一方面則是因為客家人所有的“家當”都集中在樓內,必須給予很好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對“敵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設堂樓、左右夾峙橫屋以及“圍龍”、炮樓、槍眼,既可以護衛自己,又可以居高臨下,擊退敵人。為了避免敵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內部的門卻開得極多窗也很大,可以暢行無阻。這既使敵人難于攻入,而自己卻能迅速調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雞舍、豬圈、牛欄、柴房、谷倉、水井等設于宅內,在必要時可作為老弱婦孺及貴重財物的避難場所。
5.地理環境和風水觀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環境,包含龍脈(山神地理走勢)風水等,特別是其中的風水觀念,門樓則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熱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與族人的平安。漢族本來就有信賴風水先生的習俗,而客家人顯得尤為熱心。所謂風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衛和形狀來判斷兇吉的迷信;所謂風水先生就是鑒定風水的人。迷信風水與客家住宅的興建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講究風水,必須慎重地觀測研究其來龍去脈,選擇優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須以高價購買,所以對客家人來講,要蓋房子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不但是選擇地形注重風水,就是選擇吉日良辰興工,又必須與全家的出生時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樣 ,除財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結構都決定于“地理風水”的要求。因此,盡管同在一個地方,有些是圓樓,有些是方樓,主要是依靠風水先生鑒定的結果而修筑的根據古老的傳說,面向正南,可以人丁興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區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見。因而有些在地理環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盡可能使大門單獨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現大門與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門前有水可以“聚積財富”、“有財有勢”的觀念的影響,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門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財勢源源而來。沒有河流的,則在禾坪前面砌筑魚塘來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頭。當然,造夯土墻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社會文化與審美特征
建筑裝飾是附加于建筑構件上的一種藝術處理,如柱梁的雕飾、屋面脊飾、外檐裝飾,大門入口裝飾等。其藝術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質感和工藝特點進行藝術加工,恰當地選擇我國傳統的繪畫、雕刻、書法、色彩、圖案等多種藝術特點,相互結合,靈活應用,從而達到建筑風格和美感的協調和統一在客家傳統的民居建筑中,所有這些裝飾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著嚴肅的心理和文化意義,盡管它們在生活中不一定會影響建筑本身的實用價值。
1.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一般社會意義
在我國傳統封建等級社會中,民居建筑的裝飾是顯示戶主地位和財富的標志。據史料記載,民宅使用裝飾裝修的制度規定極嚴。宋制規定“非官室寺觀,毋得彩畫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規定,“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直到清代,有關民居建筑裝飾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寬,南北各地民宅裝飾有了很大發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飾,而且充分運用了傳統的石雕、磚雕等優秀工藝,各地各民族結合和發揮各地區的傳統技藝和特點,創造了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裝飾 。
在客家民居的 門樓裝飾中,也深刻地體現表現門第貧富貴賤觀念。門樓裝飾中的各種木雕、石雕繪畫裝飾,其目的是把裝飾部位顯示出來為人們觀賞,也是表現門第貧富貴賤的一個重要部位,故戶主都不惜花費資財,從用料、式樣、題材到色彩、裝飾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華僑不惜花重金從海外運來材料,耗時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門是客家禮儀、禮俗的重要場所和必經之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地說,客家禮儀活動,如敬祖、嫁娶、做壽、喬遷、回鄉等都首先要進大門。而平時則無所謂大門側門,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門的裝飾大都盡可能用木雕、石雕裝飾梁柱,圖畫裝飾墻 面。這足以說明大門的地位以及風俗特點。
2.客家民居門樓裝飾與表達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現存的較完整的傳統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時的建筑,典型的如粵東大埔縣黃塘鄉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大埔百侯的“通爾第”、黃砂鄉的“進士第”、梅縣松口銅琶村謝姓“榮祿第”等。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觀,布局嚴謹,多采用我國民族傳統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且其用料講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磚為墻,雕梁畫棟,工藝精美。清晚期,客家華僑將傳統的客家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筑藝術,在故鄉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縣白宮的“聯芳樓”、程江鄉的“萬秋樓”等,其外觀上吸收了西洋的藝術裝飾,內部則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傳統結構。
從現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門樓裝飾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現充分運用了我國傳統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將客家人的哲理、倫理等思想和審美意識結合起來。門樓裝飾的象征性,通常是形聲或形象來表達。如用獅、麒麟表示吉祥、瑞慶、權勢,牡丹有富貴之意義,用蓮花托大斗(斗與升同形),斗中置三層,意為連升三級等。這些圖案花紋大多反映了客家民眾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賞趣味,美學觀念以及風俗習慣等。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門樓的楹聯、匾額是極有特色的建筑裝飾,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種體現。這個傳統隨著客家人的南遷也帶進了坐落在偏僻山區的民居中,并生根發展。門樓上首先是樓名。在客家民居中,幾乎每一座樓都要取一個樓名。樓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組合,討吉利祥和的兆頭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樓、梅縣橋溪的繼善樓、大埔百侯的通爾第等。其次是楹聯,很多以樓名作藏頭嵌字聯,作為大門的對聯,進一步闡明涵義、催人奮進構成傳統族訓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樓泰安樓泰然一室,安住層樓;懷永第:懷遠于德,永享其隆維新樓:維系循良世澤,新繩教友家風;等等。客家民居內各戶房門都張貼對聯,可以說是有門必有對聯。客家門樓的對聯往往是無聲的教誨,它對恪守封建倫理與家族規范持續不斷地起著灌輸、訓誡、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孫后代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奮斗、如何成才,從而形成客家民居內部獨特的文化氛圍,體現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念與審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個很有特色的表現。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進住之前要“出煞”是為著凈宅而進行的趕鬼驅邪儀式。新遷的第一日,當日凌晨,正廳放大桌一張,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紅包等。廳堂正中放八仙桌數張,擺到大門前,桌上用白棉布數丈,直鋪到門口,風水先生頭裹紅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雞,右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咒,把雞殺死,雞血灑在白布上,直出大門,把雞丟在大門外,泥水匠、木匠用紅木棒大力打布,齊出大門,隨即鳴炮、打鑼鼓,大鬧助威送出大門。“出煞”完畢后,早上吉時進新屋,進屋時,請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孫的老人夫婦 “開大門”,男左女右,站于大門,等待外面祭門神完畢,由老夫婦開門,開門時,說吉利話:“左開門,財丁來”“右開門,富貴來”。合說:“財丁富貴一齊來”。主家即掌燈入門,家具隨進。此俗,如今的客家鄉村依然流行著。新遷時,大門的裝點最隆重,一般要貼喬遷對聯,在大門上方還要掛大塊紅布,以鎮兇避邪。
3.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審美情趣
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使門樓建筑物美觀悅 目,并不是隨意使用裝飾就能表達出來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觀裝飾最重點部位,無論在裝飾題材,用料工藝、色彩,甚至尺度處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門樓外觀屬比較莊重樸實的屋檐式。較富裕的住家常對大門兩側墻面進行裝飾,墻裙、墻基、門楣用麻石雕飾。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裝飾結合實用功能在建筑構件上進行裝飾,增加了建筑的精巧與美觀,大門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觀表現簡樸粗獷,適合于遠視。門屏等雕飾則用淺浮雕、工藝精致,適合于近觀。門樓裝飾中的收口部位,通常進行雕飾處理,既藏拙又美觀。如大門梁架的桃尖糧頭,有的地方稱為楚尾或倒吊蓮花。
因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積使用鮮艷耀眼的色彩 ,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為主,因而在門樓裝飾的色彩處理上,常以較為鮮艷的色彩進行重點裝飾。如紅、黑、金、綠等,光彩奪目,鮮艷的色彩增加了立面變化,打破了客家民居建筑單一而樸素的色彩感覺。
總之,客家門樓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經成為決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著客家人對未來的憧憬,也成為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門樓朝向的指引。因此,當客家人建新房時,總愛去找風水先生,尋求的最佳朝向。當覺得家里人不太順暢時也往往會歸咎于門樓朝向。直到今天,客家農村地區,甚至在非常現代化的城市中間的高級公寓中都常常可以看到經過特別“糾偏”的門戶朝向。客家門樓特殊的建筑過程、客家門樓的特殊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裝飾都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如,門外的獅子具有特殊的鎮邪作用,門上的一些繪畫亦有著同樣的意義。顯然,客家門樓濃縮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或許,所有這些皆可稱之為客家人的“門樓心態”,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
[1] 黃漢民.客家土樓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丘權政.客家的源流與文化研究 [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