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09:51:32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建筑藝術與賞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發(fā)現(xiàn)學生會使用手機查閱一些資料,無疑這樣會對課堂的聽課質量產(chǎn)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如何利用學生對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的熱情,用引導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網(wǎng)絡上的資料覆蓋面廣、查閱方便、知識更新快且雜這些快餐式的特點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我們就在課后布置一些研討性的開放命題,將課堂的學習延伸至課外,例如調研花園街一帶舊有建筑風貌保護,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現(xiàn)場調研,從一個小的課題引申出多個知識點。這樣課下的功夫已經(jīng)做到,學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課堂上分心,同時對于老師提到的知識點又有事先的查閱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吸收。
2開放式的教學環(huán)境需要聯(lián)想、啟迪等教學方法相適應
開放的教學課堂,需要能帶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問答式、啟發(fā)式、聯(lián)想式教學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活潑、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梁思成先生在課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學的直觀性,他曾經(jīng)用自己補牙來比喻古建筑修復上的“修舊如舊”,這種比喻既直觀又生動,使得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開放式的課堂,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位置,而不是培養(yǎng)專一型的人才。建筑專業(yè)本身,就是既有專業(yè)性,也具有大眾化的一面,教學中和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是極其必要的。在建筑藝術賞析的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對建筑的印象。
中國古典建筑,本身與詩詞、繪畫關系密切。中國古典的造園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他的《園冶》中就提到“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可見在面積有限的園林重要體現(xiàn)出無限的意境是很難的。課堂上結合古典詩詞“窗含西嶺前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為什么被稱為“文人園”的深刻意境。還有古典園林中的月門、瓶門,都是利用聯(lián)想的方式達到建筑上的目的,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隱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聯(lián)系貫通。而學生能把新學到的知識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掛鉤,學習興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3開放式的教學需要開放多元的考核方式測試學生的多層次能力
“通識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學生具有一定廣度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人格與學識、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全面的發(fā)展[1]。20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識教育”一詞,并應用于高等教育。民國初年,留美歸來的梅貽琦先生接受了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他發(fā)表了《大學一解》,鮮明地提出“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通重于專”等觀點。他將這些理念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探索并付諸實踐,應用于清華大學的教學改革,使得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在當時獨樹一幟[2]。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目前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開設了通識教育類課程,通識教育的相關研究也成為教育界的一大熱點。
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術欣賞課程中,存在著兩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其二,過于強調專業(yè)知識的傳輸,不夠通識性,形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的“藝術教育不藝術”、“通識教育不通識”的頑癥[3]。基于此,我們必須努力構建起新的適應通識教育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析過程中,促使學生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yǎng),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知覺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上貫徹通識教育理念?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目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指向針”——“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yǎng);了解、吸納中外優(yōu)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fā)展形象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fā)展。” 以此課程目標為依據(jù),在美術欣賞課程設計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
美術發(fā)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漫漫歷史長河中產(chǎn)生的每一件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一定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科技水平、經(jīng)濟狀況以及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也都一定受到當時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學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要把美術學科教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賞美術、認識美術,從而更有效地推進美術教育通識化的進程。
1.結合文學把握藝術內涵
中國畫重寫意,對于意境美的理解尤為重要。特別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家在繪畫時講求詩情畫意,我們在賞畫時也要學會從筆情墨趣中探尋“畫中有詩”的魅力。在課程學習前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并在課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學習中國古代花鳥畫部分,可以讓學生思考五代花鳥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引導學生通過畫家身份、繪畫題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較。再如解釋宋、元以來中國花鳥畫盛行的原因,畫家們?yōu)槭裁炊枷矚g選用梅、蘭、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歲寒三友等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現(xiàn)象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畫家個人經(jīng)歷以及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講到清代花鳥畫時,又可以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山人筆下的魚、鳥都是孤伶伶的,且兩眼望青天,讓學生自己體會中國古代花鳥畫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藝術手法,或抒發(fā)畫者高潔的情操,或傾訴自己不得志的處境,或是亡國之恨無處訴。理解了畫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畫中的內涵,從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畫”之所以能夠統(tǒng)領中國畫壇長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學性因素在西方美術中的表現(xiàn)也甚為突出。西方美術作品中有兩大重要的題材——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和基督教圣經(jīng)故事。這兩大題材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流派的美術家反復表現(xiàn),并展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魅力,西方美術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獨特的燦爛。因此,了解神話和宗教故事,對于了解西方藝術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結合歷史理解藝術風格
本課程以作品賞析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談作品,應把作品鑒賞和技法研究置于美術史的發(fā)展脈絡和人文科學的整體關系中進行研究。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社會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時代因素密切相關,每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絕不可能僅是藝術家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chuàng)新,必然是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所在。如研究古希臘美術,若不了解希臘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臘民族的特點、社會歷史、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及作為“希臘藝術的土壤”——古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就無從欣賞和理解希臘藝術的本質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臘美術的成就何以對西方藝術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另外,在欣賞中國石窟藝術時,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異的風貌,從魏晉時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豐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樸實自然之美,每一次藝術風格的流變無不體現(xiàn)出時代精神。要求學生從題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審美趣味分析石窟藝術的時代變遷,引導學生剖析變革背后的歷史原因,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把握、對民族藝術的贊嘆和熱愛。
3.結合科學欣賞藝術作品
作為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必須適合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既要使非專業(yè)的學生掌握美術最基本的知識,又要使他們領會超越專業(yè)內容的通識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作為工科院校開設的美術欣賞課程,最好的結合點就是從科學與美術的關系入手。
在眾多美術門類中,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與科技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因而在這兩個專題的欣賞教學中,始終可以貫穿著美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主題。例如我們在欣賞現(xiàn)代建筑藝術時,可以以“鳥巢”體育場、央視大樓、廣州歌劇院等享譽世界而又離我們很近的建筑為例,引導學生了解到玻璃、鋼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對現(xiàn)代建筑形制發(fā)展的影響。另外,科學技術不僅影響到實用性的美術,它對西方油畫的形成、發(fā)展、演變也帶來了的巨大影響,例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對科學的探索促進了寫實技法的飛躍。教學中可以介紹學生所熟悉的藝術大師達芬奇,并著重介紹他在天文、地理、物理、軍事等多方面的不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讓學生在驚嘆之余了解達芬奇如何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引入繪畫,運用透視學、藝用解剖學、明暗暈染法大大發(fā)展了油畫藝術。而到19世紀后期,打破寫實繪畫傳統(tǒng)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出現(xiàn)恰恰也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如光學理論的產(chǎn)生、照相等現(xiàn)代圖像技術的發(fā)展等,這種變革也進一步導致西方美術由此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流派紛呈的現(xiàn)代藝術時代。
通過加強與學生自身知識的聯(lián)系,不但能使學生活學活用,也有利于糾正部分同學中存在的“我又不當畫家,學美術沒有用”的模糊認識,培養(yǎng)他們對于美術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美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4.結合本土文化弘揚民族藝術
在教學內容中應充分開發(fā)民族的、民間的、本土的美術教育資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資源引入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識教育美術欣賞課程[5]。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各種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地方建筑等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專題時,要求學生課下搜尋嶺南四大園林的圖片和文本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安排部分學生在課上和同學分享所掌握的知識并由此展開討論。而在中國工藝美術學習部分中,又安排學生課下搜集一些自己家鄉(xiāng)的工藝美術資料,如廣繡、廣彩、石灣陶塑、潮洲木雕等。通過搜集資料,讓學生更了解并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美術成就,從側面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
二、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設計
在美術欣賞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筆者對學生提出知識點與興趣點相結合的學習概念,并著重于興趣點的學習。所謂興趣點的學習,就是不要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作通史的精讀,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識點,對于學生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某一門類藝術或者某一藝術家等方面,則引導學生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掌握與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自覺進入到興趣點學習方式中,這就要求教師的授課方式必須是學生所樂于接受的形式。通過實踐與探索,筆者提出教學形式個性化、課堂環(huán)境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等課程設計概念。
1. 教學形式個性化
一方面強調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除了要求教師個人的語言魅力與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給學生多種觀點與信息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與感受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強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提倡學生對知識點提出疑問和進行評判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跳出課程的范圍,提出一些其它相關領域的問題,適當引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觀點爭論,樹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與個人意志。
2.教學環(huán)境生活化
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訓練體系,除了第一課堂教學主體外,還必須有豐富、活潑的第二課堂活動。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實地考察、網(wǎng)絡都可以作為教學、學習的一部分,是課堂教與學的一個重要補充與輔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課程教學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拓寬教育渠道。例如,可以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或者結合重大節(jié)日舉辦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充分發(fā)揮美術類社團的作用,為具有美術特長和興趣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活動舞臺,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更緊密的聯(lián)系。另外,還可以利用專題講座、網(wǎng)絡、報刊、櫥窗、展板等宣傳陣地,強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薦典型、彰顯藝術價值,吸引大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6]。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切身體驗,獲得美的體驗、接受美的熏陶、傳播美的信息、領略美的真諦,從而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藝術修養(yǎng),形成內在的人文素質。
3.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師對教材主要知識點的講授、教師個人科研成果與學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決的知識疑問與學生共同探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課件、專題片、影片片段、多媒體光碟)、實物展示、課前教師提問、課后學生發(fā)問、課程中間隨時互動、走出課堂參觀博物館與畫廊、結合教師對各地博物館及文化遺址考察的圖片與個人感受講授知識。另外,還可根據(jù)課堂教學或實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課程進度相關的小選題供學生課下查閱文獻資料、準備教案,課堂上安排少量時間讓學生登臺試講,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等等。通過登臺講述,可以增進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通過互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知識的交流,教師也可從中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并得到不少的啟示。
三、結 語
綜上所述,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塑造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為宗旨進行探索,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fā)展,幫助學生提高欣賞水平、拓展藝術思維、挖掘藝術潛能,并不斷總結經(jīng)驗、完善教學體制、適應教育規(guī)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與課程相關的通識教材建設、多媒體課件等相關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構建起適應通識教育體系的美術欣賞課程。
參考文獻:
[1]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huán)節(jié)[j].讀書,2006,(4):3-12.
[2]徐冬青. 關于大學推進通識教育的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07,(5):44-48.
[3]劉永濤.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會與公共藝術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前言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感染力,取決于它綜合運用建筑的藝術語言(空間組合、比例、尺度、色彩、質感、體型等)構成的意境,以引起人們的共鳴、聯(lián)想。而裝飾是建筑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建筑的風格特征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建筑裝飾,由此可以看出裝飾藝術在傳統(tǒng)建筑中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各種裝飾手法要依附于建筑的基本構件來表現(xiàn),而窗就是承載這些裝飾的最為重要的界面之一。近年來東方主義復古風在世界掀起,使傳統(tǒng)窗式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中國傳統(tǒng)窗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中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審美等很多方面相結合,這種中國建筑中獨有的風格和式樣,不斷的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它的精美絕倫的裝飾功能,對于不定性空間的創(chuàng)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借景寄情,意境創(chuàng)造等都能給現(xiàn)代室內設計的發(fā)展一些新的啟示。就目前我所能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對于該課題的研究已經(jīng)有了一個初步的成果。傳統(tǒng)窗式本身屬于建筑的一部分,在傳統(tǒng)建筑中稱為小木作,所以在建筑學上對其有一定的研究。無論是從建筑史,建筑的營造技術或者是從建筑裝飾方面都有一定的篇章提及到傳統(tǒng)窗式,而把這種傳統(tǒng)窗式作為單獨的對象來研究只是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而且并不完善,現(xiàn)代室內設計多數(shù)把傳統(tǒng)窗式當作一種符號應用于現(xiàn)代設計中,而對傳統(tǒng)窗式的文化底蘊的研究及其對現(xiàn)代室內設計的啟示相對比較欠缺。本文就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窗式做主題,從其古展狀況、現(xiàn)代研究狀況以及它在在現(xiàn)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三個方面來綜述。
一、古代建筑窗式發(fā)展狀況
窗(window);(1)“窗”本作“囪”(cong),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個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煙(后來灶也叫“囪”)。后加“穴”字頭構成形聲字。本義:天窗。(2)同本義。也作“囪” [window]。泛指房屋、車船上通氣透光的洞口。各種著作中各有表述。《說文》:囪,在墻曰,在屋曰囪。《考工記?匠人》:窗,或從穴。四旁兩夾窗。王逸《魯靈光殿賦》中注解為:“窗助戶為明。” 天窗綺。《論衡?別通》: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歸有光《項脊軒志》:前辟四窗,垣墻周庭。北朝樂府《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明?魏學《核舟記》: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以上是古代最早時期對窗的定義,但僅僅只限于對窗本身的功能而言。真正讓我們見到建筑窗式具體形象的還是通過漢代的明器。漢代明器再現(xiàn)了當時房屋的真貌,我們可以看到位于立柱之間的落地窗和上下分為兩段的窗等等。而到了宋代,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到了一個。當時,朝廷頒行的《營造法式》記載了宋朝建筑從總體形象到內外各部分的裝修式樣。窗式也從此開始被列為“小木作”部分。通過《營造法式》可以告訴我們宋朝建筑的窗式形式多樣,裝飾華麗,已成為建筑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而后明清兩朝留存至今的建筑向人們展示了當時建筑窗式的大量實例,使原本具有實用功能的窗成了建筑裝飾的特點,成了表現(xiàn)建筑人文內涵的重要部位。通過對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顯示,古代對于傳統(tǒng)建筑窗式的研究只停留在窗式本身,或者是以時代描述性的文字進行記錄,全面性、系統(tǒng)性、深入性的研究資料還是比較缺乏的。
二、現(xiàn)代的研究狀況
現(xiàn)代中國對于傳統(tǒng)建筑的研究可以說是比較完整的,并且從更加細致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審美。多種資料著重于從中國文化底蘊和審美角度去探討中國傳統(tǒng)窗式,如樓慶西說編著的《中國古建筑二十講》,王抗生《園林門窗》,彭才年,翟利群,馬本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門窗》等。有部分文獻書籍是在談論建筑窗式的同時提及到了它的裝飾性,但并沒有更加深入透徹地去研究傳統(tǒng)建筑窗式的裝飾內容、裝飾工藝、裝飾材料以及政治、文化、經(jīng)濟、宗教、地域等多方面對其的影響。例如,有些研究窗飾的文章中只單純地針對窗飾的形式、色彩、雕工工藝幾個方面來闡述,停留在研究窗飾中“飾”的這一表面層次中,并沒有深入細致地去剖析窗飾與窗的關系,沒有將承載這些裝飾的最為重要的界面之一 ――“窗”交代清楚,更沒有細致的去分析當時的文化背景、生活水平等因素對窗飾的影響。另外,在探求傳統(tǒng)窗式之美時,并沒有將其深化到同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只有將中國傳統(tǒng)窗式這一藝術形式作為現(xiàn)代裝飾的一部分,融入到現(xiàn)代設計中去才能有新的活力前行。
三、建筑窗式在現(xiàn)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窗的實用功能從古代一直延續(xù)至今,集裝飾功能和實用功能于一體的中國傳統(tǒng)窗式卻因為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發(fā)生變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從現(xiàn)代裝飾設計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窗式,目前的理論還比較缺乏。近幾年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都是將目光集中在室內設計中傳統(tǒng)窗式的運用研究中,沒有深入全面地去將傳統(tǒng)窗式在現(xiàn)代裝飾設計中涉足的領域擴大,黑川紀章曾說:“不要只把看的見的東西作為傳統(tǒng)搬到現(xiàn)代建筑中來,而要注意那些眼睛看不見的東西”。那些眼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固然重要,可是隱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審美,生活方式等等也是要值得思考的。
眾所周知,窗戶不僅是一種表情,甚至是一種精神的表達。有篇報道至今記憶猶新:二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敗的德國千瘡百孔。一個外國記者在柏林市區(qū)閑逛時,發(fā)現(xiàn)那些家徒四壁的德國居民,家家個個窗臺上擺滿鮮花。記者感慨:這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他們一定會創(chuàng)造奇跡。果真,戰(zhàn)后德國經(jīng)濟迅速崛起,記者的觀察是敏銳的。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窗僅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存在人們生活的窗只有空洞的建材展現(xiàn)。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也要加以創(chuàng)造,并簡約化,這樣才能設計出有中國文化神韻的現(xiàn)代建筑。建筑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就是要建筑設計師們在建筑設計時要多方面考慮,既能采用現(xiàn)代的材料,但又能反映當?shù)氐臍v史文化,表現(xiàn)地域特色。真正的中國建筑必須基于建筑師對于傳統(tǒng)和今天的中國人的社會生活、行為準則的深入理解,弄清楚傳統(tǒng)建筑當中優(yōu)秀的成分與今天的人到底有什么關系,與今天人的精神狀態(tài)、生活水平有什么關系,這些理解和判斷最后要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上,這樣的建筑才能稱之為現(xiàn)代的中國建筑。現(xiàn)在,外國的建筑文化在我國滲透的面積越來越大,我們應當怎樣正確對待外國文化,并不失去中國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傳統(tǒng)文化也不拘一格,所以在傳承民族文化時,也要考慮地方文化特色。即使我們的建筑做到了民族風格,但也不能忽視與當?shù)匚幕Y合。像成都的清華坊,在做中國特色民居方面很有代表性。但它在成都做的是江南民居風格,如果能結合當?shù)氐陌褪裎幕透刑厣耍斎贿@對設計者來說是個難題。那些我們稱之為好的建筑,無論是中世紀的、封建時代的或原始時代的,都是對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有準確理解和表達的建筑。好建筑一定是表達了當?shù)氐纳鐣l(fā)展和人類爭取自由、爭取更加完善的生活環(huán)境的努力,或者說,在重新定義人和物質、人和自然的關系上有所建樹。只有這種建筑才能幫助我們認識人類的歷史,如人類是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生活,人怎樣看待自己等等。
四、結語
中國有著自己很優(yōu)秀的文化,建筑裝飾上也有很多可供后人學習和模仿的長處。在全面學習前人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窗式的發(fā)展、形式、裝飾等方面的研究基礎上,要從窗式發(fā)展時代特征、不同地域特征、裝飾內容、裝飾色彩、裝飾材料等方面系統(tǒng)研究和分析,能夠為以后的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個很好的理論依據(jù)。同時,在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要勇于創(chuàng)新,在對傳統(tǒng)建筑窗式的裝飾性有了深刻理解以后,講其元素進行抽取,信息進行捕捉,靈活地運用在各個設計領域當中……后人做的,只是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窗式發(fā)揮到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學位論文:羅曼. 中國傳統(tǒng)窗式在現(xiàn)代室內空間中的重構[D]. 廣東:汕頭大學,2009.6
[2] 專著、圖書:潘谷西、何建中. 營造法式解讀[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5
[3] 專著、圖書:樓慶西.《戶牖之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1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已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標尺。它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隨之脫穎而出。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手段, 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普及藝術教育, 提高國民素質的時代重任。
近些年來,我國經(jīng)濟建設和基礎教育的發(fā)展變化,帶動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從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實施等一系列的舉措,都表明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在當代中國, 國民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緊迫的任務和工程。在這種形式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 各類學校藝術教育在教學活動、師資隊伍、科學研究、課外活動、設備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公共藝術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 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但不可否認的是,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
近年來,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應開設公共藝術課程,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高校對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視, 同時也推動了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開設。但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使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藝術、人文修養(yǎng)匱乏,綜合分析能力差,極大地制約著他們向高素質、高能力方向持續(xù)發(fā)展。導致造成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們的全面素質得以提高的公共藝術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定位還不夠明確。二是公共藝術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三是公共藝術教育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四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單一,沒有緊密結合和開發(fā)校內外藝術資源,課堂教學和課外訓練以及校外藝術活動自成一體,不能滿足大學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隨意,因人設課。
在2012年12月對我院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來看, 也不容樂觀。高中沒上過美術課和音樂課的占36.6%和33.9%,不識譜的占到了58.1%,可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還承擔著“補課”的角色,即補充講授義務教育階段所缺失的藝術課程。相比之下,美國高校的藝術選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高達50%,而在我國即使是在重點大學也只占30%。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設還缺乏全局性。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公共藝術教育在現(xiàn)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學生公共藝術修養(yǎng)課的重要性
由于處于的時代不同,人們對于藝術教育方面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上也就存在著不同,最終對藝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過程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如:藝術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過藝術的教育》中說到:“藝術教育可能是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一種重要力量。他堅信藝術中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與一個健康的社會未來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學者張同道則將藝術教育的功能歸納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靈與藝術鑒賞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眾多的觀念闡述中,以梁繼林認為“藝術教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藝術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能促進大學生智力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有益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現(xiàn)大學生群體存在著藝術知識貧乏、文化修養(yǎng)殘缺的狀況。因此,藝術課程應當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見解具有代表性。
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探討,國內外有大量的學者進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開發(fā)人的智力潛能
日本學者時富利彥就這樣認為:美術、音樂,這些特定的藝術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養(yǎng),原因在于這種藝術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鍛煉人的大腦前葉連合區(qū)。例如藝術作品在表現(xiàn)上具有多向空間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過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樂使人聯(lián)想到兩軍對壘的古戰(zhàn)場,其中模仿戰(zhàn)馬的嘶鳴旋律讓人仿佛看到廝殺的戰(zhàn)爭場面,由緊張、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是恐懼和災難。正是在多項思維的作用下,人們在欣賞時有著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思緒跌宕起伏,時不時的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欲望, 從而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多項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與完善,最終達到促進人類創(chuàng)作素質發(fā)展的目的。
2.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發(fā)展大學生非智力因素
眾所周知,許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養(yǎng)才形成的。像我們通常所說的表現(xiàn)欲、自信心、審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藝術教育自身的特點,將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方式來進行培養(yǎng),這種方式對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均可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記得學生在觀賞羅中立《父親》這幅作品時,用“備受震撼”、“心潮激蕩”、“徹夜難眠”來形容他們的觀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學以文章的形式,來進行評論。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在大腦一次次的“震撼”,心靈一次次“激蕩”中被激活。這正表明藝術教育可以提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
3.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感性素質
感性素質的培養(yǎng)不能只通過知識的傳授來獲得,因為藝術教育才是培養(yǎng)感性素質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徑。如:畫家與普通觀賞者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前者是去體會作品視覺感性效果所帶來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則是探究繪畫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容。音樂家與普通聽眾在傾聽一首音樂作品時也存在著根本差別,音樂家享受的是作品音響結構聽覺感性效果所帶來的細致入微的體驗感受,普通聽眾則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悅耳動聽。
4.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
教育家認為,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的作用。[1]如張擇端的北宋風俗畫作品《清明上河圖》,畫中所描繪的是當時社會實錄:清明時節(jié),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生動的向世人展示了當時城市生活的面貌,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這也讓學生從中看到一個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們了解當時宋朝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等。這樣的實例舉不勝舉,但不管怎樣,它都能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索過程中,對祖國民族的愛國之情有增無減。學生在欣賞名家的作品時,難免會不流露出對他們的人格、精神品質的敬仰!雖然這種藝術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間接的、隱性的,但是這種間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條灌輸更具說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
5.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滿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藝術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 能讓人心情得到釋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勞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過程中,我們通過漫畫、幽默、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等形式來調節(jié)人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如:學生在欣賞作品或聆聽音樂時,讓大腦從緊張學習的邏輯思維活動中釋放出來,放松其心情, 調節(jié)其精神,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6.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文化繼承和發(fā)展
藝術教育不僅是單純的知識技能的培訓,更是一種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隨著國際多元化教育形勢的發(fā)展和各國之間交流的不斷深入, 教育體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趨加快。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藝術文化都被納入到了教學內容,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在《美術鑒賞》、《音樂鑒賞》等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都有中外藝術方面的知識點介紹。學生通過學習, 即可了解多種世界藝術文化又可以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 從而進一步去認識世界,培養(yǎng)愛國情懷。作為人類文化傳承載體之一的藝術, 吸收著多種文化營養(yǎng), 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著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藝術綜合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
針對我國目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現(xiàn)狀,本文將根據(jù)我院自身特點,來做一些探討和總結。
1.課程建設是公共藝術教育步入規(guī)范化的關鍵
為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水平、推動公共藝術教育持續(xù)發(fā)展,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不容忽視。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課程實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步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軌道是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的關鍵。
1.1課程開設的依據(jù)與原則
國家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提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教育部制定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確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學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開設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并逐步納入教學計劃,計入學分。”[3]這些充分說明了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制訂課程教學大綱的依據(jù)。
高校公共藝術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藝術的熏陶,審美素質提升,擁有健全的人格。這就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設的原則―堅持藝術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藝術欣賞也是一種審美欣賞。它主要是讓學生在掌握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規(guī)律同時,能進一步運用它們去欣賞具體的藝術作品。這就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開設的另一原則――培養(yǎng)大學生的鑒賞能力。
1.2課程開設面廣且結構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養(yǎng)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藝術教育在文化素質殊地位,探索藝術教育在推進全面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課程培養(yǎng)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變音樂、美術教育等人文素質教育薄弱的狀況。另一方面,認真研究面對非藝術專業(yè)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體系的建構及實施途徑。
二是開設全校性的藝術選修課程, 2006年隨著《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頒布和實施,公共藝術課程受到了學校領導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同年,成立了公共藝術教研室,將其納入到教務處,并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項日常普通工作,由這個專門機構進行統(tǒng)一計劃、調控、管理。同時,我們把《美術鑒賞》、《音樂舞蹈鑒賞》、《書法》《影視鑒賞》等課都納入到限定性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中。這些課程普遍受到學生熱烈歡迎,每個學期學生都爆滿,甚至有同學為沒選上此類課而懊惱。
1.3大力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精品課程建設
目前,我國藝術類專業(yè)課程的教材豐富多彩,但適合非藝術類大學生的藝術選修課教材卻很少。我們在選擇教材的過程中,往往一門課程要涉及許多本教材的內容,既加大了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學生也沒有直觀的教科書,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美術鑒賞》這門課為例,我們采用了學院易鏡榮教授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主編的教材,該書揭示了美術規(guī)律、介紹美術知識、剖析美術作品、指導美術欣賞。其還借鑒徐慶平的“大美學”教育思想:純藝術與實用藝術的結合,專業(yè)藝術與公共藝術的結合。試圖改變以往“美術欣賞”從古代到近代卻缺少現(xiàn)代美術作品的介紹、過分強調美術欣賞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書中以現(xiàn)代美術作品為主,不僅介紹了繪畫作品的欣賞、畫家生平極其藝術創(chuàng)作故事,還包括“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建筑藝術”等作品的賞析。全書配有300多幅彩色圖片(光盤),內容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資料性。該教材獲江西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曾被其它院校作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該課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省級課題,又是江西省高等學校優(yōu)質課程,在文化素質教育中成績突出。另外,《音樂舞蹈鑒賞》這門藝術素質教育課,被確定為院級優(yōu)質課程正在建設當中。
1.4不斷走向綜合化的公共藝術課程
作為公共藝術課程, 它具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屬性和特質, 即基礎性、通識性和廣博性。從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來看, 學科交跨、課程綜合將成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綜合’既有益于還原生活中事物相互關聯(lián)的形態(tài), 也有益于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fā)展。”[4]綜合課程是與學校傳統(tǒng)的分科課程相區(qū)別而提出的,它是一種多學科( Multi-subject)課程組織模式,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統(tǒng)一性和內在聯(lián)系, 其基本形態(tài)主要分為系統(tǒng)化的綜合課程、學科化的綜合課程、模塊化的綜合課程等。[5]綜合課程與傳統(tǒng)的分科課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藝術門類的局限, 而強調學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關聯(lián)性、統(tǒng)一性,這樣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藝術課程非專業(yè)性特點又能體現(xiàn)通識性的屬性。
藝術課程不斷走向綜合,這是一種趨勢所需。眾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也為藝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臺。在大專院校藝術課程的綜合既為學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識結構,又使學生的認識趨向整體化,讓學生從認為沒有聯(lián)系的原理中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微妙聯(lián)系,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能從一個角度考察向多維的、多角度的立體的思維方式發(fā)展。
2.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
公共藝術教育不同于專業(yè)藝術教育, 其教學目的是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來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人文素養(yǎng),同時其高雅的審美品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得到相應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培養(yǎng)他們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與此同時我們應著重注意藝術教育在提高其價值的過程途徑中如何體現(xiàn)。從而有助于學生的智商與情商全面發(fā)展, 達到育人的目的。根據(jù)上述要求,本人結合我院開展藝術教育所取得的經(jīng)驗來談談適合高校非藝術類大學生藝術教育教學的模式與方法:
2.1課程豐富,靈活多樣
學生的發(fā)展是課程設置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興趣卻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把被動轉為主動才會帶來學習的動機。因此,我們從課程設置到課程實施的每一環(huán)節(jié), 都必須建立在考慮學生自身特點,尊重學生個性之間差異的基礎之上。那種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課程必須具備豐富性、靈活性的特征且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最終,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達到美育目的。
如從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題款來理解畫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藝術個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欣賞繪畫作品,來了解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講述畫家其藝術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故事等,使學生感受藝術作品背后的豐富內涵。刺激學生的興趣,并積極主動的把自己的思維參與到教學中,生活與藝術之間這種難以割舍的親緣關系,也自然地理解了。這樣,不但可以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參與到課程內容中來, 主動用美的原則去判斷、選擇知識和信息, 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2.2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wǎng)絡共享資源
我校所開設的所有公共藝術類課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開發(fā)的多媒體課件。就拿《音樂舞蹈鑒賞》這門課來說吧,我們根據(jù)音樂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視聽性等特點,教師在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同時,使用多媒體電子課件演示教學內容,借助網(wǎng)絡媒體技術和資源,恰當穿插老師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點評學生答題、才藝、演說,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培養(yǎng)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于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互動性、基礎理論的應用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靈活性、網(wǎng)絡資源的廣泛性、教師講演的藝術性、才藝點評的趣味性、習題引入的巧妙性、網(wǎng)站導航(課內知識與相關網(wǎng)址)的延伸性等別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因而《音樂舞蹈鑒賞》課總是特別火爆。
2.3利用課內、課外“雙課堂”
藝術教育離不開課內、課外藝術教育活動這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兩者之間,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學生通過課內藝術教育的學習,使其知識和潛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再通過課外藝術活動的開展,使課堂的學習得到有效延伸和補充, 這樣既可反映教學的水平, 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藝術教育的特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課堂, 需要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開始就有了20多個各式各樣的藝術社團, 這些社團在學校是最為活躍的, 我院借助這個平臺, 給大學生提供了增長才干的機會, 使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陶冶了情操。
2.4參與實踐,美育體驗
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過失”。對于高校公共藝術課的學生來說,參與對藝術品的體驗是最重要的。對于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并不要求他們了解太多的繪畫技能和演唱技巧,通過藝術欣賞課的教學使其學會一些藝術常識及學會如何欣賞,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都投入這個過程,無論他們是唱歌、畫畫,還是在對別人的創(chuàng)作作出反應。這樣做,無非是使他們投入對審美意義的體驗。
我們始終貫穿“終身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知識和技能,不斷引導學生摸索和掌握藝術的思維方法。凡參加公共藝術課程學習后,初學者的藝術修養(yǎng)迅速得到提高,不僅能準確哼唱幾首完整的歌曲,勾畫幾筆,而且對藝術方面學習的興趣也大大增強,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藝術的樂和美,藝術成為了他們日常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對于某些藝術基礎較好的學習者,我們還推薦他們進校藝術團,讓其繼續(xù)“深造”,為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作用。而藝術團的成員,則通過藝術課程學習后,其知識和潛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不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藝術節(jié)和各種比賽進一步營造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公共藝術教研室的大多數(shù)老師都擔任了學生管弦樂團、電聲樂團、戲劇社、聲樂團、合唱團、舞蹈團、書畫展、攝影展、歌詠比賽、書法大賽、寢室文化大賽的藝術指導,豐富多彩的學生藝術團活動成了公共藝術課程的第二大課堂,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 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質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作為高等學校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既不能等同于培養(yǎng)專業(yè)藝術工作者, 也不能與中小學的藝術課程和專業(yè)藝術院校的課程相提并論, 要想通過公共藝術課程讓學生親身去感受這一切,就必須根據(jù)現(xiàn)代大學生的特點, 在選用的教材里篩選適合學生學習并容易掌握的內容,再者是根據(jù)不同專業(yè)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選編添加不同的教材內容。我們要傳授給他們的應該是最能代表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藝術成果, 因為只有好的藝術作品, 才會豐富學生的情感,才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教材的更新,質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們的教材做相應的調整,嘗試在內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試圖在以下方面來加以體現(xiàn):
2.5.1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強調高校公共藝術的時代性。比如: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嚴肅音樂、高雅音樂的同時,也應該引入流行元素,作為教學內容,不應該忽略當代大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現(xiàn)象。當代大學生接觸流行音樂的機會較多,在流行音樂的旋律中,體現(xiàn)著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它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如何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音樂素材,找到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點,顯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在《音樂舞蹈鑒賞》的授課過程中就會把流行音樂如周杰倫的《雙節(jié)棍》、《我的地盤》引入課堂,把那些適宜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特點、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紹給學生,并且把優(yōu)劣作品進行比較,讓學生有一個更好的認識,以提高他們的審美及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強調時代性,與時俱進,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審美情趣、社會時尚,才能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的作用,當代大學素質培養(yǎng)和高校藝術教育才能和諧發(fā)展。
2.5.2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為根基,選擇有鮮明民族特點,弘揚民族精神為主要內容。這既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例如,我們在公共藝術選修課“美術作品的分類及各自的特點”中國畫的教學內容中,就介紹了大量的工筆、寫意、白描、潑墨等傳統(tǒng)技法并通過美術欣賞課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美術的學習和理解。
2.5.3以民間藝術為補充教材,以開發(fā)地方藝術風格為特色。我院地處于“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的中國儺文化之鄉(xiāng)―萍鄉(xiāng)。這里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儺文化“三寶”圣地。我們把身邊的藝術精華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例如,民間的風箏、剪紙、中國結、儺等手工藝的制作給學生們帶來極大的學習熱情。
2.5.4結合東西方的文論知識,從各個方面來闡述和鑒賞國內外優(yōu)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視鑒賞課》選擇中國電影百年間的優(yōu)秀影片,兼及國外優(yōu)秀影片,來重點講述現(xiàn)代闡述方法的運用,并通過結合中西方現(xiàn)代文論和古典文論的知識,多層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鑒賞電影。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書,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有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學生耳濡目染形成對美與丑、善與惡的正確認識,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缺少實踐,在其目的和任務的認識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評估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如用整齊劃一的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而忽略考察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中發(fā)生的變化是不切實際的。但我們用專業(yè)的標準或降低專業(yè)的標準來量化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應多激勵和鼓勵學生, 培養(yǎng)他們接觸藝術的興趣和能力,這樣才有可能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寣W生熱愛藝術。為此,我們在選修課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開卷、交作品、討論、交流、小論文的方式或以在報刊上登載文章的形式來代替考試,以此來提高學生對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也不違背我們開設公共藝術課的初衷。
2.7美術教育的深化與提高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jù)課程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與討論,以及收集整理圖文資料,學會撰寫藝術評論及專題論文。如,鑒于課時有限,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美術名家名作”一章時我們采用了研究性學習方法進行教學。具體方法是:
(1)老師布置研究課題;
(2)學生獨立查找資料完成作業(yè);
(3)老師概括、總結講評本次課題要點。
研究性作業(yè)題目:按照歷史順序列表介紹我國古代著名畫家畫作。
要求學生:
(1) 自己設計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須符合命題;
(2) 內容簡明、概述正確;
(3) 必須手寫完成,做在作業(yè)本上,下次上課之前必須交作業(yè)。
(第五章課外作業(yè):)
課外閱讀《中國美術史》等相關書籍,了解我國古代的工藝美術、建筑美術等成就。)
通過學生整個研究性的學習,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發(fā)揮,他們有的翻閱《中國美術史》等相關書籍,有的上網(wǎng)或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高質量的完成了學習任務,致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養(yǎng)成一種好學和自學的習慣,并觸類旁通,擴大知識面到其他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
總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輔導、考核手段等方面進行探討,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過強調學生課外自學與教師課堂講授相結合、基礎理論與實際技能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實際藝術欣賞能力的目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綜合思維能力,運用知識從事實踐的能力,使其具備比較廣博的文化歷史知識和藝術素養(yǎng)。面對現(xiàn)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重新認識公共藝術教育在現(xiàn)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對于促進高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笛.以美導善―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隱性育德功能理論研究[J],綜合藝術,2012.02,154-155.
[2]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2006年.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