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問題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1 09:51: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貿易問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國際貿易問題論文

篇(1)

商標平行進口一般是指未經商標權利人(包括商標專有權人或商標使用權人)許可,第三者進口并出售帶有相同商標的貨物的行為,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在純粹國內貿易的情形下不存在平行進口。一般來說,商標平行進口主要有以下情形:某種商標標識的商品出口到國外后被國內進口商重新進口;專有權人許可經銷商在某國或某地區的獨家經銷權后,第三者通過其它途徑進口商品到該國或地區;第三者從一獨家經銷商處進口某商標標識商品銷售到另一獨家經銷商所在國或地區;商標專有權人在國外或某地區設立海外投資企業的情形下,該海外投資企業生產的商標標識產品被進口到專有權人所在國或地區,或者專有權人的產品被進口到該海外投資企業所在國或地區等。

平行進口與其他類型的商標侵權行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平行進口的商品是合法制造并合法使用商標的真實商品(Genuine goods),而非假冒商品。有關權利人在其所在國或地區都有合法的商標權利,而這一商標權利又與專有權人的商標專有權存在某種聯系,即一般都是有關經銷商、海外投資企業的商標使用權均獲得商標專有權人的合法許可,根據商標的標識功能均能正確反映商品的真實來源。一般而言,在發生平行進口的情形下,國內市場與轉售來源國市場在該商品的價格上存在差別,國內市場的價格一般相對較高,而平行進口商則利用其價格的差異謀利。由于平行進口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所以往往給商標專有權人在某一地區的利益或商標被許可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平行進口雖然往往對商標權利人產生不利的后果,但從其立法來看,有關國際條約對此并無明確規定,各國國內立法則對此態度不一。 各國關于商標平行進口立法的比較

(一)美國關于商標平行進口的立法 美國對平行進口主要持否定態度,但并非對平行進口行為一概認定為侵權。在Weil Ceramics & Glass訴Dash一案中,WEIL是經銷西班牙生產的“LLADRO”瓷器的美國經銷商和國內商標注冊人,一平行進口商與其形成競爭。法院認為本案中WEIL公司已花費金錢和精力選擇適當的零售商來輸送瓷器、防止破損、更換瑕疵商品、宣傳LLADRO產品,從而在美國對LLADRO商標已建立起了獨立的商譽。而平行進口商則不正當地利用了其商譽,構成商標侵權。根據1923年美國關稅條例第526條規定,除非進口時得到該商標所有人的書面同意,任何外國制造的商品進入美國是非法的;經營此類商品的任何人不得在美國境內從事交易或應再出口或銷毀這些商品或去除上述商標,并且應承擔因不正當使用該商標所造成的損害或利潤。1968年財政決議對此規范作出的海關解釋,表明如外國生產者是美國所有人的母公司或附屬公司或該公司在普遍控制之下則不受進口保護。

1972年修正案則最終使該規則與海關實踐相一致,清楚地表明在以下情況拒絕保護:外國或美國商標或商業名稱均被同一個人或商業實體所有;外國和國內商標或商業名稱的所有人是母公司與附屬公司或被共同所有或控制。從1989年起,美國巡回法院的一系判例中開始依據商標的質量保證功能所引申出來的“實質性差異”(Material Differences)作為判定平行進口是否構成侵權的依據。

總的來看,美國商標立法及實踐分析問題的出發點在于是否會導致消費者的誤認,為此則須考慮多種因素。如平行進口商品與國內商品的品質有實質性的不同,則該平行進口行為構成侵權。如商品品質上并無實質性的不同,但由于國內商標權人的努力從而形成其獨立的商譽,該平行進口也屬商標侵權行為。因為它們易于使得消費者將這兩種商標相同的商品混淆,從而不正當地利用并可能損害商標權人的商譽、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如果平行進口的商品與國內商標權人的標識商品品質相同,而且均無獨立商譽,則依美國商標立法似乎不構成侵權。同時關聯企業之間的平行進口行為一般也不構成侵權,因為“同一公司控制著不同市場上的商標使用,并成為自己‘自害’行為的受害者”。

(二)歐盟關于 商標平行進口的立法 對于平行進口,歐盟《協調成員國商標立法1998年12月21日歐洲共同體理事會第一號指令》第7條規定:“商標所有人本人或經其同意,將帶有商標的商品在共同體內投放市場后,商標賦予其所有人的權利不得用來禁止在該商品上使用該商標;商標所有人有正當理由對抗商品的進一步商業流通,尤其是商品在投放市場后遭到改變或損壞時,不適用第一款的規定”。從其規定來看,歐盟商標立法采取權利用盡原則,商品一經售出商標權人則不能再對其主張權利;在發生平行進口行為時,商標權人也不能主張商標侵權。

第二款又進一步規定平行進口時權利不用盡的情形,即商品投放市場后遭到改變或損壞,在此情況下商標權人可對此類平行進口行為主張侵權。但作為權利用盡而言,有國內/歐盟內部用盡與國際用盡之分,國內/歐盟內部用盡是指商標標識商品在國內市場或經濟共同體一經售出,商標權人僅喪失了在國內或歐盟內部對商品、商標的控制,當發生平行進口或在平行進口來源于歐盟以外的國家時,商標權人仍可對其主張侵權;國際用盡原則是指商標標識商品一經售出,商標權人在國際范圍內均喪失對其商標的控制權,即不得主張平行進口構成侵權,商品品質有實質性改變的例外。

(三)日本關于商標平行進口的立法 日本法院在判斷平行進口是否構成侵權或違法時,并非強調地域性原則,主要參考以下因素:商標是否指明了產品產地的廠商;平行進口貨物的質量與國內經銷商經銷的是否一致;經銷商是否建立了自己獨立的信譽;平行進口商是否利用了這一信譽;平行進口商是否促進了商品的價格和服務上的公平和自由競爭,有無不公平做法等。同時1972年日本財政部海關署根據關稅法通告,當國內和外國商標是由母子公司擁有時,平行進口不得被禁止。可以看出日本關于平行進口的立法與美國有相似之處。

(四)我國關于商標平行進口的立法 從我國的立法來看,除了新修改的《專利法》明確規定專利權人有進口權從而限制了平行進口外,《商標法》、《著作權法》對此問題都沒有任何明文規定。司法實踐中,“LUX”案則開了應對商標平行進口問題的先河。1996年,廣州海關扣留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出口公司自泰國進口的力士牌香皂895箱。原告上海利華公司遂在廣州中級法院以侵犯原告的獨占許可使用權為由,起訴了被告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出口公司。法院認為原告是 “LUX”商標及“LUX力士”商標在中國(不包括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的獨占許可使用人,而將原告的獨占許可權延伸到對平行進口的限制,認為由被告進口的泰國產“LUX”牌香皂應屬侵犯上述兩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于1999年11月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約8萬港幣的損失。此案被視為中國第一件限制商標保護產品平行進口的案件,同時,也被認為為中國限制對商標保護產品平行進口提供了先例。

商標權平行進口的效力分析及立法思考 (一)商標權平行進口的效力分析 凡權利必有限制,對專利權和著作權的限制主要表現在法律明確規定的“合理使用”。對商標權則沒有“合理使用”的類似法律規定,其權利限制主要體現在商標權的權利窮竭(Exhaustion)原則。即商標權產品如經商標權人或經其同意的許可人以合法的方式銷售或轉賣,商標權利人就不再享有商標權,無權禁止他人在市場上再次銷售或使用該產品。從目前對商標平行進口的研究看,主要是運用權利窮竭理論來分析商標平行進口,即如果根據權利窮竭理論,商標產品出口后商標權人權利窮竭則商標平行進口合法,反之商標產品出口后商標權人權利未窮竭則商標平行進口應予禁止。

基于以上必要,商標權窮竭理論發展兩種分支理論:權利國際窮竭理論。即產品第一次投放市場后,商標權人即在世界范圍內喪失了對它的控制權,無論何人在何地使用或轉售該產品,都無須征得權利人的許可,也不侵犯商標權。該理論是支持平行進口合法的法理基礎。權利區域窮竭理論。即商標權窮竭和知識產權本身一樣,都是有地域性的。權利在一國的用盡,并不導致它在國際市場上窮竭,在其它國家仍舊處于“未曾行使”的狀態。因此,權利人仍可以根據其在進口國取得的權利來對抗平行進口的產品。權利窮竭的地域性是支持平行進口非法的理論支柱。 (二)關于商標立法的思考 筆者以為,將平行進口合法與否機械地與權利窮竭原則相聯系,分析其應予允許或禁止,這種研究方法是值得考慮的。

原則是原先已經存在的,但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也會有新的原則產生, 舊的原則被推翻。在立法時,更多地應當是權衡社會對知識產權更大程度的利用和激勵,保護知識產權人創新的積極性。從各國的立法來看,也并非依據權利窮竭或地域性原則對平行進口一概允許或一律視為非法,而是從商標立法之目的,即保護消費者及商標權人合法利益的角度出發,根據各種綜合因素判斷具體的平行進口行為是否引起消費者混淆從而損害其利益,或是否不正當地利用了商標權人的商譽從而造成其商譽損失及是否形成不正當競爭。 同時,就權利窮竭原則本身而言,它是以限制商標權人對商標標識商品不適當的控制而提出的,初期主要限于國內市場窮竭,隨著商品市場的國際化,權利國際窮竭理論被提出。但無論如何,目前世界經濟都未發展到運用商標權國際窮竭原則的階段。原因在于,各國由于其歷史傳統、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同一商標所標識的不同國際市場的商品必然在品質、價格、文化內涵等因素上存在重大差別。

而根據商標的標識功能及質量保證功能,同一商標所標識的國內商標權利人的商品與平行進口商的商品都同出一源、具有相同的品質和質量保證,其結果必然是使消費者受到損害,同時也使商標權利人的商譽受到損失。況且,目前尚不存在世界注冊商標,商標權都是各國根據其國內法授予的,具有嚴格地域性原則。但是,在現代貿易環境下商標也具有國際性的特征,過分地強調地域性原則對平行進口的商品一概排斥,又會限制國際貿易的進行及本國商標權利人競爭能力的增強,畢竟各國市場的互相開放是一個趨勢。所以,嚴格地恪守權利國際窮竭原則或地域性原則都是不適當的。

具體的平行進口行為是否構成非法或侵權,關鍵看該行為是否損害了商標權利人的權利,違反了為商標立法所保護的某種秩序。具體而言,就是看平行進口是否不正當地利用了國內商標權利人的商譽,造成其利潤和商譽上的損失,消費者是否因該行為產生混淆并因此而可能受到某種損害。關聯企業則由于其是一個利益整體,所以不應成為平行進口立法的保護對象,也即關聯企業之間的平行進口行為不構成侵權。

篇(2)

所謂國際貿易摩擦就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與國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國的持續順差,另一國的逆差,或一國的貿易活動觸及或傷害另一國的產業。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競爭日漸激烈,當然就會產生摩擦。因此,貿易摩擦數量增多并不奇怪,這是貿易增長的必然反應。但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冷靜對待、看清本質;另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

一、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

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遭遇過技術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過分嚴格的技術標準、衛生標準、商品包裝和標簽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由于這類壁壘大量地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如2009年,可以說是玩具壁壘提升最為頻繁的一年。包括歐美在內的主要玩具出口國紛紛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檢測法規指令,使玩具生產企業出口風險不斷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國第五大玩具出口國,但隨著貿易壁壘的不斷增加,我國對之出口的玩具數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國主要玩具出口國第六位。

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實質上反映的是國與國之間在技術上的差距,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不斷制定和修改各種標準,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如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是我們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

首先,企業應適時地了解各國產品的各種技術標準,從原有的出口增長過多依靠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的局面,轉變為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

其次,企業在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方面,應積極“走出去”,規避和轉移沖突。

從戰后日本產業國際化發展歷程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大規模對外投資;從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對外投資的重心轉移到了美國。我國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市場也開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爾決定在美國建廠,為此,海爾成為中國制造業中第一個在美國建廠的企業;浙江萬向集團先后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獲取美國市場;上海廣電集團和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組建合資銷售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推進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們更加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走出去”可以繞過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鞏固和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道路雖然崎嶇不平,但前途還是光明的。美國人有句俗語:“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學會游泳。”跨國之旅總是深一腳,淺一腳,最后才能穩住。我們只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逐步適應、不斷發展、謀求共贏,相信最后終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三者分工合作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

2007年2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關于無汞堿錳電池專利侵權調查(337電池調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業不構成侵權,結束了337電池調查案歷時四年的重審。本次337電池調查應訴案在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統一組織協調下進行,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得到了全國電池行業的積極配合,保護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企業取得應訴工作的階段性勝利。我們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表明,政府應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辯力度。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對話機制加強溝通,要求有關國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護措施。作為具有協調同行、避免過度競爭以及自主對外溝通功能的行業協會,在獲取信息、提供外貿咨詢和協助政府和企業開拓并調整對外貿易關系,緩解對外貿易摩擦等方面,應充分發揮管理與服務、監督與協調的作用。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與行業協會取得聯系,遇到情況向行業協會反映,行業協會有義務幫助企業適應新的壁壘。

三、進一步完善貿易摩擦和行業預警機制

我國部分企業的自我防范意識差,出口企業欠缺敏銳、通暢的信息捕捉、分析和傳遞系統,不能做到根據國外不同市場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競爭手段及營銷謀略。因此,管理手段先進、信息渠道廣泛、資料傳遞迅速、調查研究充分、立案反應及時的預警機制非常關鍵。它不僅可以把有關工作的重點由事后處理轉向事先預防,亦能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從長期來看,要大量培養應對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

人才在一個信息社會中的價值,遠遠超過在一個工業社會中的價值。在國外對華反傾銷、反補貼等案件的應訴中,涉案企業不了解應訴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應訴的情況很普遍;進口產品對國內同類產品的產業造成損害時也不知道利用世貿規則進行合理保護,沒有大批懂得WTO規則的專門人才參與國際經貿活動,要提升我國的對外經貿的競爭力和形成競爭優勢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就要盡快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長的機制,用多種形式培育和造就WTO問題各個層面的專門人才,讓優秀的人才能成團涌出并在對外經貿中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我們本著平常的心態,以共贏的原則、積極的行動,一定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好國際貿易往來中的各種問題。

篇(3)

1.支持平行進口的理論基礎——權利用盡原則

權利窮竭原則指知識產權所有人自己生產或經其許可生產的產品,在第一次投入市場后,權利人即喪失了對它的控制權,其知識產權被認為已用盡,無論何人使用或轉售該產品的行為,都無需得到權利人的同意,知識產權人不得再利用知識產權阻止該產品的進一步流通。主張知識產權應當適用權利窮竭原則者認為平行進口應該被允許。理由是:平行進口的合法性理論存在的基礎在于這種商品與當地已存在商品之間的價格差,其中前者比后者一般要便宜40%左右,因此平行進口將使消費者擁有更大、更廉價的消費選擇,可以很好地防止市場的壟斷與割據。而且知識產權人在商品的生產銷售中已經行使了一次權利,獲得了一次必要的報酬,不能允許知識產權人在同一商品的流通過程中重復獲取利益。

2.反對平行進口的理論支柱——地域性原則

主張知識產權應當適用地域性原則者認為,知識產權僅在其產生的地域內有效,未經進口國所有人或被許可人同意的知識產權產品的平行進口是對知識產權人權利的侵犯。知識產權的取得和行使均受到地域性限制,知識產權在一國權利用盡并不意味著知識產權在另一國當然用盡,平行進口是非法的。

二、對平行進口的利弊分析

由于平行進口問題是一個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利益選擇取向的復雜問題,所以在生效的國際公約中對平行進口的態度都不明確,允許各國和地區自行處理。我國在《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中對平行進口問題也都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

筆者認為,在世界經濟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平行進口有利于競爭,防止過分壟斷。允許平行進口利大于弊,所以我國應立法允許平行進口。具體理由如下:

1.平行進口產生的有利結果

(1)從競爭法的角度看,允許平行進口,有利于促進競爭,防止知識產權人的過分壟斷。對于大部分商品而言,平行進口有可能導致商品平均價格的降低,增加同品牌商品之間的競爭,能有效地防止因知識產權人的過度壟斷而阻礙經濟的發展。

(2)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看,允許平行進口符合中國市場國情,有利于我國產品出口和經濟發展。由于我國目前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充當的是世界加工廠的地位而不是知識產權出口大國的地位。我國目前在知識產權領域的貿易額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如果禁止平行進口實際上是更多的在保護國外版權人的利益以及發達國家的利益而以損失本國利益、公眾利益與本國版權人的利益為代價的。

(3)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允許平行進口有利于縮小各國之間同品牌產品價格的差異,有利于消費者。在知識產權國內用盡體制下,知識產權人利用其獨占權,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實現差別戰略。例如在相對富裕的國家市場對產品定較高的價格,而在那些低購買力的國家或有很多代用品的國家以較低價格銷售。所以,平行進口將趨向于縮小各國之間產品的價格差異,高價位市場的消費者將因產品價格的下降而受益。

2.允許平行進口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1)從競爭法的角度看,對知識產權人或獨家經銷商構成不公平競爭。平行進口對于知識產權所有人或者獨家授權經銷商而言,是搭便車的行為,構成不公平競爭。第三方通過轉口貿易所獲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憑借了進口國獨家經銷商的先期投資和勞動,對獨家經銷商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

(2)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有可能減少外國投資者投資的熱情,因為既然允許平行進口,本國完全可以通過進口渠道取得所需的知識產權產品,而不需要直接在該國生產該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加工廠的優勢。

(3)對消費者的不利影響。對消費者來說,允許商標產品平行進口,一方面制造商不愿意對新的產品進行投資,從長遠看來,將會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和產品種類的減少。另一方面,平行進口同商標相同產品,如果該商品質量較差,又沒有明顯標識,可能會造成消費者誤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三、結論:允許平行進口但應有例外規定

雖然平行進口有其經濟上的合理性與法律上的合法性,但我們不可忽視平行進口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對平行進口應有例外規定。比如平行進口商不正當競爭,對知識產權人造成損害的,可以由《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以防止搭便車行為和損毀商標聲譽的行為。對消費者的保護可以通過對平行進口進行必要的限制以防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比如平行進口的貨物與授權的貨物質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又沒有明顯標識,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各國通行的限制性規定為:第三者在轉售商品時,不得對商品有所改變、改動,甚至不能重新包裝。轉售進口商品應當以顯著方式告知消費者商品來源之不同。對違反規定的,商標所有人有權禁止商品的進一步流通。我國在立法時可以借鑒這些規定。

參考文獻:

[1]李華趙洋王卓亞:維護自由貿易與保護知識產權權利的內在沖突和司法考量之進路.河北法學,2005年10月

[2]范誠呂劍英:權利衡平理論在平行進口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河北法學,2006年2月

[3]蔡雄飛:WTO框架下平行進口問題研究.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第27卷第4期

篇(4)

 

義烏飾品行業發端于80年代初,當時一些義烏商人去廣東進貨然后在義烏進行銷售。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飾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義烏的飾品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經過二十余年的努力,義烏憑借著品種齊全、價格低廉的優勢先后超越了廣東、青島這兩個飾品生產基地,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飾品生產地和銷售地并占據了全國銷售量的70%。義烏飾品行業目前已有多達八千余家企業并吸納了近15萬人就業,它已經形成了從產品開發、原材料加工、配件生產到銷售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配套鏈。因此義烏飾品行業集聚效應在國內無出其右。

坐落于義烏國際商貿城一期的飾品區域是義烏市場中生意最旺的區塊,這里共有將近3000個商鋪8個大類80萬種商品,年銷售量200億人民幣。借助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市場優勢,義烏飾品70%出口國外行銷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占據了世界市場客觀的份額。

一、義烏飾品行業整體存在的問題

從零發展到全國最大的飾品產銷地義烏飾品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成績。然而盡管發展成就令人側目,但飾品行業也存在著種種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 飾品生產方式落后,設計人才缺乏

飾品的價值高低與否與加工的工藝、生產的方式直接相關。目前義烏飾品企業制造方式依然以手工和半手工操作為主,先進的制造設備應用很少,導致了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控制困難的問題。受生產設備所限國際貿易論文,鑲嵌工藝以及點鉆工藝難以達到較高的水平,某些工藝環節比如電鍍工藝還存在著污染嚴重的問題。企業的飾品開發能力雖然有一定的基礎,然而總體而言仍然有待提高。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義烏飾品行業中的不少企業已經擁有自己的設計力量,但除了新光飾品這樣擁有國際化的設計團隊的龍頭企業外,普通企業中高水平的設計師依然是鳳毛麟角畢業論文范文。因此較低的設計能力加上仍需提高的制造工藝使得義烏飾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缺乏競爭力的低附加值產品位置。

(二). 企業良莠不齊,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由于飾品生產所需的資金以及技術門檻低,產品利潤率相對較高,因此造成了飾品行業整體龐大,大小企業數量眾多的現象。雖然義烏飾品行業也孕育了以“新光飾品”為代表的大企業,但相對于八千多家的企業總數規模企業比重很低,絕大部分企業還是以技術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小型家族式企業,甚至是小作坊為主。這些企業均為純勞動密集型,它們普遍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著生產設備簡陋,產品檔次低的問題。由于經營者缺乏長遠眼光,熱衷于模仿市場上暢銷款式,依靠低廉價格優勢招攬生意,因此造成了市場上飾品產品相似度高,相互壓價現象嚴重的現象。

(三).飾品出口渠道過于單一

飾品企業主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依賴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輻射作用從事國內貿易,很少去做開發市場的工作。因此他們普遍存在著重視銷售,忽視開拓銷售渠道的問題。在從事飾品出口業務時企業主要也是等待外商來市場進行直接下單采購,或者通過外貿公司進行出口,真正通過自身開發的渠道進行外銷的企業則是少而又少。這種單一的出口方式致使生產企業沒有開拓國際市場的主動權,造成了商品的利潤大部分為中間商所攫取,生產廠家所獲取利潤空間相當有限的情況。

(四). 飾品原材料面臨安全考驗

義烏飾品企業目前普遍使用鉛錫合金做為金屬飾品的制造原料,然而鉛錫合金所含的鉛合金含量稍微過高就會對人體血液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因此發達國家對含鉛、鎘成分的合金在飾品上的應用給予嚴格的限制。由于一般企業對國外相關檢測標準了解很少,它們片面注重飾品的造型,因此企業內部普遍缺乏控制有害物質的質量監督體系。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只有1.6%的經營戶能夠提供原材料的檢測報告國際貿易論文,因此義烏飾品出口遭受綠色貿易壁壘阻擊的風險很大。在2007年歐美就發生過要求大規模召回鉛含量超標飾品的事件,使相關的企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類似召回事件對義烏飾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帶來了嚴重影響。

義烏飾品出口企業總體上面臨著設計能力缺乏,技術力量薄弱,銷售渠道過于單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由于大部分企業不具有設計、技術、品牌方面的競爭力,其產品出口一旦面臨市場波動便陷入了被動局面,如前兩年的次貸危機導致的出口訂單減少就使千余家飾品企業關了門。此外,由于越南、印度等國家的生產成本更有競爭力,因此已經有了外商采購對象從義烏市場轉向印度等市場的現象。隨著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加上歐美各國飾品進口環保要求的逐步提高,義烏飾品的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優勢將逐步喪失,其出口前景不容樂觀。

二、多種措施并舉,擴大飾品出口

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出口形勢日益嚴峻,飾品企業單純依靠“薄利多銷”,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的生意法則將難以為己。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企業要著眼于長遠的利益,努力培養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重視人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引進高端設計人才是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捷徑,如新光飾品就擁有一支由國外設計人才組成的團隊,他們能夠緊隨世界時尚潮流,及時推出大量設計作品。對于普通的企業而言,由于條件所限引進高水平的設計師較為困難,更多地只能依靠現有的團隊,因此它們的設計能力得到提高顯得尤為重要。為此行業協會可舉辦設計師進修班,可教授電子化打版,三維設計等實用課程以提高設計師的創新能力。此外企業可以引進受過正規設計教育的人才來充實設計團隊,行業協會可以同中國美院等設計院校聯手國際貿易論文,建立人才選拔機制,從畢業生中選拔優秀的設計人才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設計血液。

(二).強化出口飾品質量管理

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積極收集國外相關法律法規,開辦培訓班或技術講座,向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并就有關的變動情況向各企業進行通報,督促企業調整工藝,做好相關的檢測工作;另一方面職能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檢測中心對企業出口的飾品進行質量控制,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對于采用有毒材料或者檢測多次不合格的企業可采取公示的方式進行警告,對于情節嚴重的企業要給予嚴厲處罰以維護義烏飾品出口的質量聲譽,對于產品質量好的企業則給予政策支持。

(三).企業之間應加強協作,形成專業化分工

目前義烏企業普遍存在著小而全,分工少的問題。有關部門可以引導中小企業同大型企業接觸,鼓勵大企業將附加值相對較低的流程承包給他們去做。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少市場上的仿冒現象,使大企業減少因惡性價格競爭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分工從大企業處學習到相關的技術,逐步提高其生產水平,在某一個工藝環節變得具有競爭力畢業論文范文。

(四).積極研發新型材料應對國外貿易壁壘

歐美國家不斷提高的技術貿易壁壘使義烏飾品出口難度日益加大,因此開發環保型的原材料已是飾品行業的當務之急。企業可利用大專院校的雄厚的科研實力,建立合作關系來破解上述問題。如飾品界的龍頭企業“浙江新光飾品有限公司”會同高校研發了環保型金屬飾品高塑性鋅基合金材料,該材料的有害成分遠遠低于國外標準,有力地提高了新光飾品在歐美市場上的競爭力。另外企業應對積極爭取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以及OHSAS18000職業安全標準認證,它們有助于提高企業聲譽以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五). 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飾品行業依舊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飾品生產中繁多的加工環節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因此需要大量的年輕勞動力。一方面隨著勞動力薪酬水平的不斷提高,飾品生產的成本也不斷;另一方面飾品企業的員工流動性也相當大,使企業中員工素質參差不齊,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出來的飾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因此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穩定飾品的質量,飾品企業實現新型設備代替人工操作以提高生產效率將是必由之路。

(六). 積極拓寬飾品出口渠道

企業應當改變銷售觀念,更新商業模式國際貿易論文,突破傳統銷售渠道,從“坐商”轉變成“行商”以爭取更多的商機。飾品企業可以跳出義烏國際商貿城,去國外參加諸如米蘭珠寶飾品展等展會,一方面可以了解國外飾品流行趨勢,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展會推銷企業產品,結識客戶。對于實力雄厚的企業可在有關國家直接收購國外的飾品企業或者是開設分店,例如新光飾品就在全世界范圍內擁有二十余家分公司,它們有效地拓展了該公司的銷售渠道,擴大了出口業績。而對于實力有限的普通企業則可以針對飾品高價值運費低的特點利用“環球資源”、“誠信通”、 “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開拓國外市場。此外針對國外消費者網購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企業可在擁有3億多的注冊用戶覆蓋了全世界150多個國家的Ebay開設專門的網店直接面向消費者進行銷售。另外企業也可以利用專注于提供小額批發的“速賣通”平臺向國外小型經銷商直接銷售飾品來擴展業務。

目前義烏飾品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實行了年銷售額200億人民幣,占據了中國飾品出口額的三分之二,產品開始銷往歐美國家。但總體而言飾品出口依舊缺乏競爭力,相關企業仍需在產品設計、原材料質量、銷售模式等方面進行努力。據統計歐美日每年珠寶首飾的進口額達到了200億美元,義烏飾品企業應當將市場重心轉移至發達國家并向中高端市場發起沖擊,如能夠獲得成功,出口市場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參考文獻:

[1]曹前.淺析義烏飾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09,(10).

[2]樓曉靖.義烏飾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07,(5)

[3]錢棟、黃藝.義烏仿真飾品行業發展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0).

篇(5)

一、引言

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于2008年8月2日在第二屆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亞太中小企業峰會開幕式上說,由于受到企規模及市場影響力等因素制約,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共性的問題,其中,融資問題是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最大瓶頸。白立忱說,我國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9%,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出口創匯占68%,上繳稅收占48%,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國家是否富強,人民是否富裕,生活是否豐富多彩,經濟是否有活力,都與這個國家中小企業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

中小企業是指注冊資金500萬元以內,總資產2000萬元以下、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以下的企業。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自國家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從事外貿經營的限制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獲得外貿經營權。但由于中小企業起步晚,自有資金積累少,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我國中小企業雖然在經營方式和市場開拓方面比大企業靈活主動,在融資的難度上卻要大大高于大企業。

隨著各銀行新融資產品的不斷開發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貿易融資收入在銀行總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同時,面對今年信貸緊縮的新形勢,各家商業都把發展的目標瞄準了中小企業信貸市場。這樣,如何結合中小企業特點發展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具有重要研究和現實意義。

二、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難的主要原因

國際貿易融資是以國際結算為依托、在國際結算的相關環節上提供的資金融通,進出口商選擇的結算方式直接決定了貿易融資的種類和操作流程,通過結算環節的融資,加速了企業的資金周轉,解決了企業應收賬款或對外付款所面臨的資金困境。國際貿易融資是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它不僅涉及到國內、國外兩個貿易市場、涉及不同的法律規則及多方面復雜的環節,而且融合了與進出口環節緊密關聯的銀行和商業雙重信用。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面臨了更多的風險因素,因而面對更多的困難。

1、中小企業的內部原因。在我國經營進出口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但總體效益不佳。一些虧損企業管理混亂,資信欠佳,常因資金短缺而利用押匯、打包貸款等信用證融資手段套取銀行資金。銀行短期融資實際上往往被長期占用,嚴重影響銀行經營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同時在貿易經營過程中存在投機性經營,例如在某一時期,某種商品的國內外差價較大時,國內貿易商爭相進口此類商品。如新聞紙、紙漿、化纖、鋼材、食糖、成品油等,而一旦這些商品的國內市場價格下滑,貨款無法回收,就會給銀行資金帶來風險。

國際間的進出口貿易從談判、簽約到履約都是一種商業信用。為此,進出口企業雙方的資信狀況、經營能力、進出口貨物的價格、質量、交貨期限、市場行情和匯率變動情況以及企業生產能力等諸多因素均會影響到貿易是否順利完成。在這期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經營失敗,產生貿易糾紛和索賠,出現貿易風險。以機電設備進口項目為例,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足夠技術支持,一旦出現進口設備無法正常使用,或者不能滿足最終用戶的技術要求的情況,則會面臨最終用戶拒絕付款的問題,導致風險貸款。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銀行作為一個金融企業,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是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其中盈利性是根本目的,安全性是基本前提。因此,在經營活動中,商業銀行必須保證資金的安全,即不能發生虧損和短缺,這樣,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欲的積極性不高。

2、銀行體系原因。進出口雙方銀行對促進貿易的完成起著關鍵作用,國外銀行都是按商業化經營原則來經營的,如經營不善,隨時有倒閉的可能。而中小企業在選擇銀行時,由于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國外的行進行全面調查,缺乏和行長期合作的經驗,同時對有些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金融慣例、外貿管理政策了解不夠,在貿易結算時有可能遭到無理拒付等現象。國內銀行普遍缺乏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適用金融產品、信貸評價體系和擔保體系。我國金融政策和融資體系都是以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為主要對象設計實施的,銀行的信貸評價體系中也缺乏適用于中小企業的評價模塊,而是參照大企業標準,過多地考慮企業的財務指標,導致眾多有融資需求的企業無法得到貸款。因此,要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必須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發展更加有效的融資模式。

3、外部政策原因。進出口商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是否穩定,法律是否健全,貿易、外匯管制是否嚴格等因素對貿易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因為貿易融資涉及到不同國家間債權、債務的清償與支付,當貿易對象國出現政局不穩、外匯管制、制裁等因素,都可能使貿易合同難以履行,從而使銀行的貿易融資蒙受風險。所以,忽略國家及政治風險,仍有可能造成風險貸款。

三、中小企業貿易融資對策

1、借鑒發達國家國際貿易融資的經驗。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融資方面起步早、發展快,有不少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支持本國產品出口。發達國家一般都堅持出口融資用于購買本國的機器設備和其他商品。

2)審貸分離。對出口信貸及擔保項目嚴格審查,力求保證貸款的償還。美國要求逐筆對貸款進行審查和決定,審查國外進口商的財產狀況及資信情況。

3)融資資金多元化。以國家預算資金為主,多方籌集其他資金。西方國家出口融資的來源主要是依靠國家預算,此外,也有私人資金和地方資金。如意大利的出口信貸及擔保,主要靠國家預算資金,資金不足時在國內外市場發行債券籌集資金。

2、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級別。在政策的實行上要有可預測性、穩定性和連貫性,其中可預測性是關鍵。對不講信用的行為要嚴厲懲罰,讓講信用的人可以得到收益,這樣講信用才能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同時,中小企業要想獲得銀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身,因此,企業要苦練“內功”,努力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

3、要增加資金供給方和借貸方之間的相互溝通。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貸款主要來源于銀行,因此,要讓銀行更多地了解自己經營狀況和未來的發展前景等,并按時付息還款,維持良好的信用記錄。中小企業還應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和銀行審批貿易融資的條件、過程及審核的重點,不了解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情況,是很難有效利用銀行貿易融資擴大中小企業的業務量的。相應地,銀行也應根據目前外貿市場上出現的新趨勢和新需求,開發與推出適合中小企業實際需求的貿易融資產品。

4、要改進我國貿易融資體制。銀行要加快改革步伐,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大力發展多元化金融服務,尤其是要大力開展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要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自律監管以及信用體系的建設,為民營擔保機構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引導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領域。要建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并且應當逐步完善相關制度,以期中小企業貿易融資問題的解決。立法部門應該結合國際貿易實際工作和未來發展趨勢,立足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盡快建立健全貿易融資法律法規體系。銀行和中小企業則應認真研究現有的法律法規,分析國際慣例和我國現行的法律環境之間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產品化的業務操作程序,以經過仔細研究的標準合同文本憑證格式等規避業務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

5、培養相關人才。首先銀行、外貿企業要對業務人員進行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法律等相關知識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其次業務人員要強化風險意識。在平時工作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教訓,不斷積累經驗,尤其要精通國際貿易知識和運輸保險業務,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市場動態,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變化,培養對國際貿易市場洞察力,增強識別潛在風險的能力。

6、發展銀行融資風險較低的福費廷業務。銀行要能夠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根據中小企業開展正常進出口業務的貿易融資需求要積極創新金融服務,對傳統產品,要辦出新意。如打包貸款業務,不只局限于信用證業務項下,要逐步拓展到托收和出口發票融資,進口業務方面可采用轉開信用證、備用信用證等業務形式,滿足中小企業的多方面融資需求,促進企業發展。此外,國內信用證、政府采購封閉授信、票據衍生業務等也是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的國際融資方式。[論-文-網]

參考文獻:

1、高正平.中小企業融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EdwardGHinkelman.InternationalPayment[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3、張耀麟.銀行進出口貿易融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4、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創新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刻不容緩.[OB/CE]./chanjing/b/20080107/11194373907.shtml.

篇(6)

作者簡介:胡偉輝(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重慶 400067)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大學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綜合反映了學生對本專業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以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發出《關于要求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本科畢業論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從理論學習向實際運用轉換的重要階段,[1]是學生進行知識創新、思維創新的重要途徑。筆者指導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多年,明顯感覺近年來學生畢業論文的完成質量有下滑趨勢。本文僅以重慶工商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為例,分析了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了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相關措施。

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下降

重慶工商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的撰寫實際上是從第六學期開始的,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要求學生在該學期完成學年論文,并寫成文獻綜述的形式,選題就是下學期準備撰寫的畢業論文的選題。學年論文實際上就是為畢業論準備。學生正式開始畢業論文的寫作是第七學期,而這期間也正是學生忙于找工作、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各類考試的關鍵時期。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準備各種考試上,對于畢業論文的寫作往往是應付交差。雖然學院有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文件,反復強調畢業論文的重要性,還要求學生和指導教師共同簽署承諾書,承諾文章的原創性,但每年由于畢業論文的原因無法順利畢業的學生幾乎沒有,畢業論文的質量也不會對學生的前途產生太大影響,學生重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學生在網上收集了一些與論文題目相關的文章,東拼西湊、復制粘貼,幾天時間就可以完成論文初稿;有的學生把學年論文簡單修改就作為畢業論文提交;極個別學生根本不按教師的指導意見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樣的論文。

2.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較少

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豐富的專業實習經驗或科研實踐經歷會為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積累題材,有利于學生創作出高質量的論文。大多數學生在寫畢業論文之前,沒參與過課題研究,沒得到過系統的科研訓練,沒有撰寫學術論文的經驗。由于校外專業實習基地有限,大學四年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很少有機會進入相關的專業領域實習或實踐。一個專業的選題,如果缺乏對相關領域的調研或實踐,僅憑期刊雜志或是網絡資源等二手資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難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也很難有所創新。

3.指導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導師的細心指導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重慶工商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專職教師有10人,而近年來隨著專業擴招,每屆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人數超過160人。學校規定一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最多可指導10名學生,國際貿易專業的專職教師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導10名學生。按規定,畢業論文寫作環節教師指導學生的次數不少于6次,有的學生論文改了7~8稿還是達不到要求,最后勉強糊弄通過。由于指導教師自身的教學科研任務較重,加之有的學生態度不認真,敷衍了事,對教師的評閱修改意見沒有認真采納,致使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情緒有所松懈。有的教師只把握論文大的框架結構,對于論文的具體內容在審閱時大致瀏覽,沒有仔細推敲。教師對論文的指導大多是通過電子郵件,面對面或小組討論的機會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與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4.多數選題缺乏新意

好的選題能夠使學生具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和運用綜合知識的才能,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2]重慶工商大學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由指導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導師提供的選題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領域,學生如果認為完成困難或是不感興趣,會自己尋找相關選題。學生自選的題目通常是已經被廣泛研究的,如關于綠色壁壘、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等方面的選題每年都有很多學生選擇。這類選題資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難度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難有突破與創新。在指導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同一個專業的學生選題非常類似,且很多選題與往屆畢業論文的選題重復。

5.對畢業論文的管理監控力度不夠

為加強對畢業論文的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學校和學院都出臺了不少文件與具體措施。學校和學院的相關文件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提出了嚴格要求,學院制定的畢業論文指導方案對論文完成的每個環節包括選題、開題、收集資料、撰寫論文、修改論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規定了具體時間。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做到層層把關,對畢業論文完成的各個階段還缺乏有效的考核監控機制,有的環節流于形式。

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建議

1.提高學生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畢業論文是全面檢閱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整體學習效果和能力培養狀況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大學教育將學生分散的理論學習凝練成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綜合能力的最后一站。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是對學生文獻檢索、獨立工作、科研創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考查。經過畢業論文的歷練,促使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能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國際經貿的相關理論和政策,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為學生繼續攻讀研究生或從事專業領域的具體工作奠定基礎。因此,應加強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宣傳,讓學生端正態度,認真對待畢業論文的寫作。

2.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增強科研能力

學校及學院應積極鼓勵本科學生進行科研活動,通過設立本科生專項科研項目基金、組織國際貿易專業學術論文比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重慶工商大學國際貿易專業每個班都有一名專業教師充當班導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班導師在指導學生時,可以將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課題與學生分享,引導學生進行科研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課題,盡早接受科研訓練。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性強,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可以獲得更多的科研實踐的機會;通過進行實地調研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循序漸進的科研鍛煉,提升學生的科研和寫作能力,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3.加強教師指導論文的激勵約束機制

激勵政策可以用來鼓勵、調動、激發人們參與各項活動的熱情、積極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可以充分調動教師指導論文的積極性。對于指導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并與年度考核、職稱評定等掛鉤。對于指導論文不合格的教師,應對其論文指導工作量進行一定的減扣,并適當減少下一年度的論文指導數量。讓教師與學生雙向選擇,把學生的選題與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聯系起來,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避免出現教師對學生論文選題不熟悉,只能從論文結構等形式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無法很好地把握論文實質內容的情況。加強師生互動,保證指導教師與每個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次數不少于3次。

4.嚴把選題質量關

確定選題是撰寫論文的第一步,“題好一半文”,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關鍵。學院在征集畢業論文選題時,要求每位具有畢業論文指導資格的教師,都要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擬定畢業論文題目,并注意不與以往年度重復。國際貿易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指導教師在確定選題時應著眼于現實問題,確保選題的理論與實際價值。導師確定了選題后下發給學生,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以及能力,在與指導教師充分溝通交流后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對于學生自選的題目,指導教師要嚴格把關,防止出現大而空的選題。學院在匯總學生選題后,可以成立論文指導小組,對畢業論文的選題進行審查,對有爭議的選題或重復的選題,與論文指導教師溝通后再重新確定。

5.加強對論文寫作環節層層監管的力度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包括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成績評定等環節。只有層層監督,有效落實每個具體環節,有效控制可能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各種因素,才能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因此,學校及學院可成立論文督導小組,對畢業論文的全過程實行有效的監督和檢查,對各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并提出指導性的建議;指導教師在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應嚴格按畢業論文指導書的要求,督促學生按時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對于敷衍了事、態度不認真的學生要特別加強管理。

參考文獻:

篇(7)

    所謂國際貿易摩擦就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與國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國的持續順差,另一國的逆差,或一國的貿易活動觸及或傷害另一國的產業。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人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競爭日漸激烈,當然就會產生摩擦。因此,貿易摩擦數量增多并不奇怪,這是貿易增長的必然反應。但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冷靜對待、看清本質;另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

    一、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

    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遭遇過技術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ierstoTrade,TBT),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過分嚴格的技術標準、衛生標準、商品包裝和標簽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由于這類壁壘大量地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如2009年,可以說是玩具壁壘提升最為頻繁的一年。包括歐美在內的主要玩具出口國紛紛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檢測法規指令,使玩具生產企業出口風險不斷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國第五大玩具出口國,但隨著貿易壁壘的不斷增加,我國對之出口的玩具數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國主要玩具出口國第六位。

    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實質上反映的是國與國之間在技術上的差距,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不斷制定和修改各種標準,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如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是我們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

    首先,企業應適時地了解各國產品的各種技術標準,從原有的出口增長過多依靠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的局面,轉變為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

    其次,企業在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方面,應積極“走出去”,規避和轉移沖突。

    從戰后日本產業國際化發展歷程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大規模對外投資;從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對外投資的重心轉移到了美國。我國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市場也開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爾決定在美國建廠,為此,海爾成為中國制造業中第一個在美國建廠的企業;浙江萬向集團先后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獲取美國市場;上海廣電集團和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組建合資銷售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推進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們更加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走出去”可以繞過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鞏固和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道路雖然崎嶇不平,但前途還是光明的。美國人有句俗語:“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學會游泳。”跨國之旅總是深一腳,淺一腳,最后才能穩住。我們只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逐步適應、不斷發展、謀求共贏,相信最后終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三者分工合作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

    2007年2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關于無汞堿錳電池專利侵權調查(337電池調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業不構成侵權,結束了337電池調查案歷時四年的重審。本次337電池調查應訴案在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統一組織協調下進行,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得到了全國電池行業的積極配合,保護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企業取得應訴工作的階段性勝利。我們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表明,政府應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辯力度。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對話機制加強溝通,要求有關國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護措施。作為具有協調同行、避免過度競爭以及自主對外溝通功能的行業協會,在獲取信息、提供外貿咨詢和協助政府和企業開拓并調整對外貿易關系,緩解對外貿易摩擦等方面,應充分發揮管理與服務、監督與協調的作用。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與行業協會取得聯系,遇到情況向行業協會反映,行業協會有義務幫助企業適應新的壁壘。

    三、進一步完善貿易摩擦和行業預警機制

    我國部分企業的自我防范意識差,出口企業欠缺敏銳、通暢的信息捕捉、分析和傳遞系統,不能做到根據國外不同市場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競爭手段及營銷謀略。因此,管理手段先進、信息渠道廣泛、資料傳遞迅速、調查研究充分、立案反應及時的預警機制非常關鍵。它不僅可以把有關工作的重點由事后處理轉向事先預防,亦能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篇(8)

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全球化趨勢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進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出現了“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的局面。這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畢業生創造了更大的就業空間。一方面,外資企業“走進來”,幾乎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行業,外資企業開展業務急需一大批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國內各類企業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產品出口國外和原材料、中間產品國外進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別是在我國“走出去”戰略指導下,一大批國內企業已經或正在走出國門直接到外國從事生產經營,企業涉外業務的增多無疑大大增加了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

但同時出現的一種矛盾的現象是部分學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不景氣,很多該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根本沒有關系的工作,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根據筆者的實踐工作和教學工作經驗,認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課程體系上未能根據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和更新,從而使本科生培養工作暴露出許多弊端。

1.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1課程結構過于專和窄,即專業主干課方向偏專,專業選修課過窄。

在專業主干課方面,大多數高校專業主干課基本為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跨國經營與投資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選修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缺乏區域性研究課程,也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人際交往與中外文化風俗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余地小,縮小了學生的知識視角,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專業主干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內容交叉現象也較嚴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1.2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

過于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務課程,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調查顯示,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熟練操作業務,在從事進出口業務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良好的專業能力素質不僅能有效縮短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較快進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壓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業務素質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難以適應而頻繁“跳槽”換崗。這說明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過多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在專業深度開發課程和實戰操作課程上還相對薄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教學方式等環節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步演變為目前的大眾化教育。除了極少數國家重點高校外,其它高校培養的都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從事的是實踐性很強的具體工作,即使有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學位,但今后能夠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視這一事實,在確定學生培養目標時,不從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結構、學生素質出發,目標貪大、求高,培養方案照抄、照搬重點高校。其結果是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比重過大、實踐課程比重小。片面強調專業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訓練。

1.3課程設置中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培養形式相對單一而缺乏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潛力的發揮。

創造性能力素質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具體包括專業實習、學年論文、學期大作業、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空間,動態的場景和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更是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中業務拓展能力是核心和關鍵。要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使學生形成上述創新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實際業務操作訓練并從中探索其規律性。這就需要在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從實踐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試方法等環節入手,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實戰經驗的教練。但實際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課外實習學生到對口外貿企業實習困難比較大,因此在培養計劃中千方百計地壓縮、減少甚至取消校外實習,有些學校則完全用課堂模擬代替校外實習,而缺乏實戰訓練,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適應市場需要,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2.1調整課程體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標要求的課程結構。

不僅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三位一體,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門課程均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作用進行整合,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經濟貿易知識,而且要了解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相應的法律、政治環境)。比如,可開設“國際貿易文化”、“國際商務環境”等課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僅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由來與演變,跟蹤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最新發展趨勢,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而且要注重針對性的深度的區域研究。如,關于美國這一區域的研究,應了解美國經濟、政治,美國文學,美國建筑等。因為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獲勝,必須熟悉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情況。

2.2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實務性專業課課程比重,突出專業特色。

在長期過分強調“厚基礎”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多數高等院校的實務性專業課開設嚴重不足。認為學生只要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基礎,專業課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實務課便可有可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通過“干中學”就可以厚積薄發,發揮后發優勢。殊不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高效的企業要求學生能迅速“上手”進入角色,發揮科班畢業生的特長,而根本不會負擔畢業生長期適應和在職培訓的高額成本。由于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財經類各專業所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相差寥寥,專業基礎課也區別甚微,而惟一能區別學生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嚴重不足,必然導致各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擇業困難,或在工作中由于專業方面的“短腿”

而影響職業發展。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體現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程。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和就業形勢的需要。就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實踐發展和外向型企業的人才需求來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需開設的實務課程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文函電、國際結算、進出口單證實務、進出口報關實務、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運輸與保險、進出口商品包裝、國際商務談判、商務禮儀等。合理的課程結構應該是經濟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實務性專業課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1的關系,而不是過去那種3:2:1的關系。

2.3加大對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改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方式,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開闊視野,對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2.3.1積極改進和完善進出口模擬操作訓練,配備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青年教師指導學生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國際貿易環境中體會貿易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強化國貿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組織和執行力度,鞏固課外專業實習基地,保障學生能按照教學計劃進入對口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和訓練,通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傳、幫、帶,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要求2.3.3科學設置學期大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創新實踐環節。

配備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文獻資料、設計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調研方法,加強學生的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獨立完成課題研究和啟發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

2.3.4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過程,做到分段實施,循序漸進。

使教學模擬性實驗、專業實戰性實踐和專業綜合性實訓三個環節能環環相扣、有機結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胡俊文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篇(9)

在專業主干課方面,大多數高校專業主干課基本為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跨國經營與投資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選修課程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缺乏區域性研究課程,也缺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溝通、人際交往與中外文化風俗知識等方面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的余地小,縮小了學生的知識視角,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除此之外,專業主干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內容交叉現象也較嚴重,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1.2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

過于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務課程,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通過對用人單位實際調查顯示,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熟練操作業務,在從事進出口業務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良好的專業能力素質不僅能有效縮短與用人單位的“磨合期”,較快進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壓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業務素質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難以適應而頻繁“跳槽”換崗。這說明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過多注重理論知識教學,而在專業深度開發課程和實戰操作課程上還相對薄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教學方式等環節作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步演變為目前的大眾化教育。除了極少數國家重點高校外,其它高校培養的都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從事的是實踐性很強的具體工作,即使有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學位,但今后能夠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視這一事實,在確定學生培養目標時,不從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教師隊伍結構、學生素質出發,目標貪大、求高,培養方案照抄、照搬重點高校。其結果是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比重過大、實踐課程比重小。片面強調專業理論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訓練。

1.3課程設置中對創新能力重視不夠,培養形式相對單一而缺乏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潛力的發揮。

創造性能力素質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具體包括專業實習、學年論文、學期大作業、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課外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了開放的空間,動態的場景和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是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更是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源泉。

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其中業務拓展能力是核心和關鍵。要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使學生形成上述創新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實踐,加強實際業務操作訓練并從中探索其規律性。這就需要在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從實踐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試方法等環節入手,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不僅需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實戰經驗的教練。但實際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課外實習學生到對口外貿企業實習困難比較大,因此在培養計劃中千方百計地壓縮、減少甚至取消校外實習,有些學校則完全用課堂模擬代替校外實習,而缺乏實戰訓練,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論-文-網]

2.適應市場需要,重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

2.1調整課程體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標要求的課程結構。

不僅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三位一體,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門課程均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地位、作用進行整合,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經濟貿易知識,而且要了解外部商業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相應的法律、政治環境)。比如,可開設“國際貿易文化”、“國際商務環境”等課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僅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由來與演變,跟蹤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最新發展趨勢,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而且要注重針對性的深度的區域研究。如,關于美國這一區域的研究,應了解美國經濟、政治,美國文學,美國建筑等。因為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中獲勝,必須熟悉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情況。

2.2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實務性專業課課程比重,突出專業特色。

在長期過分強調“厚基礎”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多數高等院校的實務性專業課開設嚴重不足。認為學生只要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基礎,專業課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實務課便可有可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通過“干中學”就可以厚積薄發,發揮后發優勢。殊不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高效的企業要求學生能迅速“上手”進入角色,發揮科班畢業生的特長,而根本不會負擔畢業生長期適應和在職培訓的高額成本。由于目前的課程體系中,財經類各專業所開設的經濟學基礎課相差寥寥,專業基礎課也區別甚微,而惟一能區別學生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嚴重不足,必然導致各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擇業困難,或在工作中由于專業方面的“短腿”

而影響職業發展。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體現專業特色的實務性專業課程。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實務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和就業形勢的需要。就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實踐發展和外向型企業的人才需求來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需開設的實務課程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文函電、國際結算、進出口單證實務、進出口報關實務、國際物流、電子商務、國際運輸與保險、進出口商品包裝、國際商務談判、商務禮儀等。合理的課程結構應該是經濟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實務性專業課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1的關系,而不是過去那種3:2:1的關系。

2.3加大對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力度,改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方式,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開闊視野,對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2.3.1積極改進和完善進出口模擬操作訓練,配備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青年教師指導學生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國際貿易環境中體會貿易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強化國貿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組織和執行力度,鞏固課外專業實習基地,保障學生能按照教學計劃進入對口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和訓練,通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的傳、幫、帶,積累相應的工作經驗,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要求2.3.3科學設置學期大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等創新實踐環節。

配備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整理文獻資料、設計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調研方法,加強學生的多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獨立完成課題研究和啟發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

2.3.4細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過程,做到分段實施,循序漸進。

使教學模擬性實驗、專業實戰性實踐和專業綜合性實訓三個環節能環環相扣、有機結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胡俊文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楊新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2)。

[3]胡列曲。論全球化及知識經濟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課程之比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5)。

篇(10)

一、我國貿易融資現狀

國際貿易融資是外匯銀行圍繞著國際結算的各個環節為進出口商提供的資金便利的總和。與其它業務不同的是,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集中間業務與資產業務于一身,無論對銀行還是對進出口企業均有著積極的影響,已成為許多國際性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有的銀行設在國外的分支機構,主要的業務就是開展國際貿易結算與融資,其業務收入可占到銀行總收入的八成。此項業務的發達程度與否,已被視為銀行國際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我國,90%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銀行對風險的控制能力較弱,資金扶持和貸款投向普遍向大企業傾斜,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難、擔保難的發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制約,中小企業希望銀行能夠提供一條龍式專業化貿易結算和融資服務。華夏銀行就推出了這樣的一系列創新產品。比如針對臺資企業推出的兩岸匯劃直通車、美元匯款全額到帳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證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證通是以出口收匯權為擔保,為客戶提供銀行承兌匯票和進日開證服務,組成以應收帳款權益為保證手段、還款來源的業務,也就是說基于應收帳款基礎上的貿易金融服務,這是在物權法基礎上的一個業務創新,也體現了進出口貿易的自償性特點。還有近幾年推出的華夏貿易寶是為解決中小企業出口結算環節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而推出的出口押匯、出口貼現、福費廷和信保融資四種出口貿易融資產品的組合套餐,這是第一期,第二期還要推出進口產品的服務組合就是在進口環節對進口商進行金融產品組合,進口商可以從產品組合的籃子里選擇能夠適合他們需要的服務以及產品組合和打包。

眾所周知,中間業務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一起被稱為現代商業銀行業務的三大支柱,中間業務的發展是商業銀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國內各商業銀行都把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列入重要發展內容。據統計,股份制商業銀行近50%的中間收入是國際業務帶來的。而貿易融資業務能促進國際貿易結算業務的開展,進而拉動中間業務的快速增長。貿易融資以其在風險資本占用和交叉銷售等方薅的優勢,正日漸成為各家銀行競相發展的業務重點之一,已成為各銀行競爭的重要領域。外資銀行首先是在中國開展跨國公司的國際結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幣的貿易結算,接著是傲中國公司的本外幣貿易結算,現在才開始人民幣零售業務。外資銀行在國際業務方面有相當的市場實力和產品優勢,比如在上海地區,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國際業務是被外資銀行瓜分的。

中資銀行在國際業務方面很早就和外資銀行直接競爭,在競爭過程中,中資銀行逐漸提高了能力,外資銀行也了解了中國。不過由于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整個盤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資銀行更多的是處于發展狀態。并沒有太多的激烈競爭。

上一篇: 醫藥貿易論文 下一篇: 民間金融監管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正在播放女人与久久品99 |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 最新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 在线看午夜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