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貿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1 09:51: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藥貿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醫藥貿易論文

篇(1)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但是以加工貿易及粗加工為主的出口方式導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我國出口商品正面臨激烈的競爭、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傾向,調整和轉變我國對外貿易戰略,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戰略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行世界經濟秩序以及國內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對外貿易戰略的優化還存在較多障礙。

一、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原因

(一)現有的出口增長方式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長越多,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就越多,對環境的破壞就越嚴重。我國目前已經是一個能源和資源消耗大國,如果我國繼續保持這種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為基礎的粗放型出口增長,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并不是為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而是為其他國家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讓本來已經很脆弱的資源和環境來承擔這種高消耗的發展道路,只能是擁有短期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通過出口廉價商品、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拿低工資,卻讓其他國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產品,顯然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期望。

(二)對外貿易摩擦越來越大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世界貿易組織的信息顯示,截至2005年,我國已連續12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入世以來,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呈現新特點:摩擦從個案轉向體制層面;摩擦領域逐步由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領域擴展;從反傾銷向多種貿易保護手段擴展,使用了包括特保條款、337知識產權調查、質量、技術、衛生和環保標準等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已占到我國遭受反傾銷案件總數的60%。如果我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多,今后的貿易糾紛可能會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適宜的國際環境。對外貿易摩擦的不斷蔓延和升級,不僅意味著我國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困難,而且還會對宏觀調控和對外政治外交關系造成嚴重干擾。

(三)出口的高速增長并未實現貿易技術水平的提高

事實上,如果單純考慮分工各方的比較優勢,并據此從事產品生產,雙方將各自產品拿到國際市場進行交換,雙方是可以受益的。按照比較優勢進行自由貿易,有可能使發展中國家被鎖定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專業分工當中,這也不足以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關鍵是先進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要比落后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有更強的市場操控力,勢必造成擁有落后產業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依賴發達國家。我國正面臨如此的尷尬,我國出口產品在面對發達國家出口產品時,顯示出交換弱勢,也就是我國不能夠從發達國家那里以合理價格換回我國需要的產品,甚至根本換不來我國需要的高技術產品。在交換中我國產品顯示出的弱勢,使我們希望通過交換獲取公平利益及通過交換提高技術水平、進而提高競爭力的想法無法實現。

二、世界及國內經濟環境對我國外貿發展的不利影響

(一)世界經濟環境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

我國在世界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末端,獲利較少。發達國家在將傳統產業結構向外轉移的同時,壟斷高技術產業的貿易。而在世界貿易額的增量中,主要是高技術商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為有限。這樣,我國在擴張的世界貿易總量中,所能得到的份額將取決于競爭力的強弱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程度。

我國出口產品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全球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出口商品價格呈下降趨勢,而生產成本在增加,為了在有限的市場中占有更多份額,國際經濟矛盾將繼續會加劇,市場爭奪會更加激烈。

歐美國家經濟的普遍衰退會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盡管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央行努力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市場信心將無法一時改善,歐美發達國家的投資及消費方式會發生重大調整,必將導致投資及消費減少,有可能會由于歐美公司的撤資造成我國大量資本外流,同時也會由于發達國家消費結構的調整而造成出口減少。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進一步會演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再加上由于大規模救市,在全球性通貨膨脹尚未解決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可能會由于流動性過大而進入新一輪經濟滯脹。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勢必會長期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

(二)國內經濟環境不利于對外貿易發展

國內宏觀經濟環境不利于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轉變。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我國消費已經增長的很快,但投資更快,表現在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慢,比重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比較突出,貧富差距依然很大。經濟增長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導致生產能力過剩,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不斷惡化,已經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個突出問題。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還在加劇,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已經過萬億,國際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對外貿易現實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轉變。出口商品結構仍然附加值偏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仍然附加值偏低,工業制成品中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占比較低,以加工貿易為主,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值中附加價值較低,這也是收益少、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缺乏支撐動力。目前總體講,出口結構優化與國內產業升級的技術進步缺乏密切聯系和促進。國有企業缺少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技術改造、產品結構優化調整的積極性和實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難以較大提高。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工業的落后,使加工貿易難以大面積地對相關配套產品進行進口替代。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比重過大。由于加工工業未能實現中間投入品、相關配套產品的進口替代,導致加工工業與國內工業發展關聯程度較低。我國沿海地區原有的加工成本低廉優勢,正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及人民幣升值、原料價格上漲趨于減弱,正在喪失加工工業的發展條件和貿易機會。

三、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障礙分析

(一)需求轉移障礙

我國目前的出口商品結構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之所以我國產品出口每年以23%的規模增加,是因為國際市場對我國現有產品的需求帶來的,基本的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市場需求決定供給,我國現有的出口產業結構是由于現有的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決定的,如果對現有的對外貿易戰略進行調整,就要求我們對現有的產業結構即供給結構及需求結構進行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實現,但是微觀層次一般表現為從事粗放型出口產品加工制造的企業必需作出三個方面的選擇:一是轉型。轉型需要資本、技術的投入,而資本技術投入往往是我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的關鍵;二是倒閉關門。倒閉關門必然會造成大量失業;三是轉移市場。將出口轉移到國內,市場轉移會導致國內市場供給過剩。

(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與國內產業升級相互矛盾

實現國際收支均衡要求進出口平衡發展,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產業結構都是為出口導向型戰略服務的,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調整在長期以來形成的競爭優勢將不存在,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且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形成也不僅僅是技術投入和科技創新的簡單實現,它需要形成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鏈,并且需要形成較細的產品分工,有可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逆差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結構調整造成既得群體利益損失帶來的障礙

粗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結構形成了我國大量為該出口商品結構服務的產業,包括制造業及服務業,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意味著現有的為出口粗加工制成品服務的制造業及服務業將會被大大受到限制,這部分人群會面臨失業、關門的威脅,他們的利益會遭受損失。這一群體不僅僅包括工人與業主,實際上結構調整會導致地方經濟增長率下降,從而影響一些官員的政績,在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實施中,他們會因為自身的利益遭受損失而反對相關政策的實施,如何妥善解決制度變革中,部分群體利益的重新分配,維護大部分人的利益,是目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一大障礙。

四、新型對外貿易戰略的構建

盡管存在許多制約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障礙,這種調整依然勢在必行,任何制度變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而如上的諸多障礙正是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成本所在。目前,我國必須適時地調整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實行開放式的進口替代貿易戰略。按照國際開發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所謂開放式的進口替代貿易戰略就是適度的出口導向與有效的進口替代相結合、以關稅和匯率杠桿為主要調控手段的兼容戰略。這一戰略的政策隱含著廢除虧損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額補貼出口的政策誘導機制,對部分幼稚產業實行戰略性、動態性保護,從政府優先國內采購、科研補貼等方面對高新技術裝備工業等實施進口替代扶持。

“十一五”規劃提出:應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彌補資源不足、擴大發展空間、提高附加價值的要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對外貿易由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轉變。在優化出口結構方面,應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在積極擴大進口方面,要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發揮進口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要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還要健全貿易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和摩擦應對機制,合理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增強應對貿易爭端能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因此,中國新型對外貿易戰略必須實現以下幾個戰略轉變:要推動我國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型;推動我國實現從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向集約型貿易增長模式轉型;推動我國實現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注重提高服務貿易比重轉型;推動我國從單向“引進來”向“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的戰略轉型;推動我國從單一對外貿易政策向綜合型、協調型對外貿易政策轉型。

參考文獻:

1.付立柱.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分析[J].武警學院學報,2004

篇(2)

我國是世界上一個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產大國,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產大國,也是天然植物消費大國,但是一直不是中藥出口大國、中藥貿易大國。

(一)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分布當前國際上中藥的貿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塊:一是本土板塊,即以大陸為中心,中藥產品輻射港澳臺三地。目前這一市場已經得到市場普遍的信賴,中藥發展勢頭很好。二是東亞和東南亞等和中國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區。在傳統中草藥上有比較大的優勢,中藥出口得到較大的發展。三是南亞和非洲市場,這一地區醫療條件比較落后,衛生狀況差,對中國價廉物美的中藥持有熱情的態度,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場,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把中醫作為回歸自然和天然食品運動的一部分,才開始接受中醫(楊培,2007)。目前中藥被美國國家衛生署當作補充和替代療法,據美國《預防》雜志2007年的研究結果,在全美,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萬人使用過天然植物藥,這一數字占全國總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一項中藥產品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目前只有幾種藥品通過了FDA的新藥臨床研究預審,獲準進入臨床試驗,中藥在美國的貿易呈現市場大、使用廣泛、尚無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歐盟市場,在歐洲,天然植物用藥市場規模較小,但是發展迅速。隨著20世紀70年代歐洲綠色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對天然植物用藥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歐盟通過的《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過《歐盟傳統藥品法案》給中藥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六是阿拉伯市場,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就把中醫藥帶到了中東地區,在中東地區,保健、強壯、減肥、美容的中成藥很受歡迎,產品大多來自港臺、東南亞、日、韓甚至歐美國家。我國產品打入該市場有巨大潛力,但必須在劑型改造、產品包裝和廣告宣傳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額。目前,21個阿拉伯國家中,幾乎都開設了數量不等的中醫診所和中草藥店。1988年,阿聯酋成立了中國中醫藥治療中心,沙特、阿曼、也門相繼商討引進中醫藥專家。

(二)中藥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醫藥工業一直保持7%的增長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仍可能保持該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藥的年貿易銷售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中藥在全球的應用地區已達到45%(楊文茵,2008)。盡管如此,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藥原料大國,其中藥產品在世界中藥貿易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卻是極低的。中藥出口額占全球天然藥物貿易額的7%,占全球天然藥物銷售額的3.2%,中藥貿易額占全球天然貿易額的9.4%(虞忠,2006)。據我國海關統計。我國中藥類產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長狀況。2005年我國中藥出口達到了8.3億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達到10.9億美元,2007年達到11.8億美元(張中朋,2008),2008年中藥出口在金融危機中逆市上揚,僅1~9月份,中藥出口9.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其中中藥飲片出口3.88億美元,同比增長17.2%;中成藥出口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3.8%:提取物出口3.85億美元,同比增長9.1%;保健品出口6267萬美元,同比增長21.3%。出口額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對中醫藥進一步的認可,市場需求仍然處于平穩增長;二是上半年人民幣匯率仍處于上升,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增長;三是國內中藥材價格上升,人力、環保等經營成本上升,導致出口價格上升(商務部。2008)。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中藥產品占世界中藥產品份額不大,我國中藥的出口占我國商品貿易出口份額比重較少,但是卻是能夠代表中國特有產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貿易產品之一,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一,當前國際上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產品的需求量進一步加大。西藥的副作用的加深,導致了人們需要尋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較小的天然植物用藥,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在藥品市場上的地位將逐步提升,各國對于中藥等天然藥物的認識正在轉變。

第二,當前運用基因等高科技技術對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的分析增多,特別是對中藥提取物的分析取得進展,加深了西方對中藥的認識。特別是近5年來,西藥新藥申請由于合成技術越來越高,費用和試制時間加長,西藥研究成功率出現下降,人們開始把眼光轉向中藥等天然藥物。據目前我國在國際上最成功的中藥是青蒿素,隨著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的深入,逐漸發現青蒿素在治療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爾·蓋茨基金會出資4260萬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療癌癥、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難病癥方面,中藥等天然植物用藥的獨特優勢逐漸被西方主流市場所接受,特別是中藥在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療效,為中藥大規模進入西方主流市場開啟了商機。2005年3月,中國抗癌新藥“雙靈固本散”成功通過美國FDA審核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該事件標志中藥已經有能力開始進入西方主流市場。

第四,日韓等國家在中藥或天然植物藥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進了中藥和天然植物用藥國際化,推動了市場進一步擴大。日韓在中藥制劑和中成藥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據了西方主流市場,在中藥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遠超中國,使中藥在世界貿易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第五,目前國外有2000多家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開發天然植物用藥。“洋中藥”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中國作為中藥的使用大國,國內外面臨的競爭漸趨激烈。中藥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受到挑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前中國在中藥的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較小,科研投入暫時無法同國外相比,屬于傳統意義上的中藥使用大國,產業國際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機遇有利于中藥擴大貿易出口,做大做強中藥企業。

二、如何擴大中藥產業的國際貿易

(一)保護傳統醫藥是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關于中醫廢存之爭由來以久,但中醫的現代化之爭開啟于1992年,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徐紹穎教授歸國后,向科技部申請了“促進中藥出口創匯的戰略與政策研究”的課題。拉開了中藥現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幾年里對于中藥現代化的爭執一直持續不斷。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功耀教授發表文章《告別中醫中藥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開了他批判中醫中藥的序幕。此后他發起了“征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簽名公告”的簽名活動,短短幾天,簽名人數已經過萬。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論斷。因此目前中藥現代化進程已經到了面臨方向性選擇的關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國內首家以經營日本津村中藥飲片為主的深圳“和順堂”藥店的開業,同樣震動了中醫藥業內人士,有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藥核心技術——中藥炮制技術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們看到中藥的生產技術來自國際化的競爭。

對于中藥產業來說。不論學術界爭執的焦點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藥產業的擴張和國際化,有利于中藥的對外貿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而擴大中藥產業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護傳統醫藥,使中藥的核心技術不能在學術爭執中流失和泄露。在技術上保護傳統醫藥的核心技術,在生產上保證中藥的核心工藝技術,探索并修復中藥古方。現代企業中最能夠體現企業競爭力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中藥作為一項能夠存在數千年的古老醫學的體現,其原創性不用質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護中醫藥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對中藥產業進行擴張。

(二)正確認識中藥與西藥主流市場的差距中藥國際化的實質就是中藥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早在2006年7月,原國家科委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國家課題“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時就提出了“中藥國際化”為理念的中藥現代化口號,并提出實現2~3個中成藥品種作為治療藥物進入西方主流醫藥市場的階段性目標。但是除了極少數中藥進入主流市場外,絕大多數企業和產品都停滯不前或者發展無力,和西藥主流市場相比,主要呈現以下差距。

1東西方不同醫學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藥的傳統理論和文字表述很難準確地翻譯成外文,在溝通和交流上中藥和西方社會民眾接觸相對較少,尤其缺乏高層次的國際學術交流,使外國人缺乏對中藥深層次的了解。而且中藥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觀”的哲學思想,中藥療效和西藥立刻見效的效果明顯不同。西方國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藥,很大因素就是中醫藥理論不能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受,認為中醫藥缺乏科學依據。這種醫學文化上的差異,成為中藥走出國門的最大羈絆。

2中西藥產品質量上的差距。西藥從研究、試制、臨床試驗到取得生產資格都是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程序進行的。嚴格的藥品品質管理保證了西藥質量,使西藥能夠長時間占據藥物生產的主流市場地位。藥品品質問題成為當前影響我國中藥出口的首要問題。

3中外藥品產品標準的差距。中國中藥產品要走向國際化,擴大對外貿易,實現出口創匯的目標,就必須通過國際貿易的標準來進行。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中藥標準,各國法規之間差異較大,對待中藥的態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貿易的擴大。2007年底第九屆中國藥典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已經開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國藥典修訂原則,并著手建立中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2008年2月國家藥品監督局通過新聞。提出了“加快中藥標準體系建設,確立植物藥領域的國際主導地位”的口號。只有中藥做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符合作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藥擴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術貿易壁壘,特別是綠色貿易壁壘的阻礙。近年來我國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日益擴大,嚴重阻礙了我國中藥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藥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以下內容:第一,衛生檢疫和檢疫標準,由于各國檢疫標準的不一致,將對中藥對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國際環境保護公約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二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第三,綠色環境標志認證,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標準認證。第四,綠色包裝和標簽的使用。我國中藥出口時,在產品包裝材質、包裝設計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藥品說明書也經常出現不規范的現象,不能嚴格按照進口國的管理法規全面標示規定內容,經常出現與進口國的法規與風俗發生沖突的現象(文占權,2007)。

5中西方藥業企業營銷水平有明顯的差距。和西方醫藥行業相比,中藥企業無論在銷售理念、銷售方式還是銷售業績上都不是同一層次。西方醫藥企業在營銷上實施的是品牌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營銷戰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藥企業的市場份額高達45%,排名前10位的藥品占全球藥品銷售總額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藥企業中,大品牌產品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與其價值增長倍數呈明顯的正相關。規模化是企業實現成本領先和規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國家統計局曾在2003年針對國內中藥企業做過一項調查,中藥企業銷售規模與其平均銷售利潤率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當企業規模達到5~10億時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這個規模區間的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資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專業化發展方向可以進一步分為治療領域專業化、產品類別專業化、營銷手段專業化等。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醫藥企業通過營銷方式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市場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國醫藥企業數量只有幾百家,他們或是競爭力極強的跨國醫藥企業集團,或是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藥企業。而中國的中藥行業在營銷上還只是停留在以醫帶藥,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場競爭力明顯偏低。

(三)加大中藥企業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藥產業擴張能力21世紀是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時代,醫藥行業是伴隨社會發展和人們健康需求持續成長的朝陽行業,中藥行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將會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市場競爭、并購重組的結果必將使一些不具備競爭能力的企業淘汰出局,也必將使一些優秀的中藥企業脫穎而出。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實現古老醫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擴張現有中藥企業,提升產業的擴張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做到擴大外貿出口。

1983年,國家科委建立了“中國生物工程開發中心”,負責全國生物科學和醫藥衛生方面的技術工作。1986年開始,生物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863計劃中,其中醫藥技術是其重點內容。科技部還把“九五”計劃以來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作為重點工程建設,最近又提出“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產業行動綱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提到中醫藥科技經費的增長速度近10年來呈指數型增長,這在其他行業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中藥的科技化、產業化進程。但是和國外相比特別是和日韓相比,還存在差距。在全國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魯南制藥集團公司董事長趙志全對記者說:“要實現中藥現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藥研究、開發的科技水平。”在他認為:我國中藥出口一直以原材料為主,中藥制劑和中成藥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韓國等國家依靠雄厚的技術力量,在中藥制劑的分離提取、質量控制標準等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更可怕的是,許多外商正依靠他們掌握的技術優勢,加緊搜羅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搶先申報,使得我國許多中藥的知識產權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參是傳統中藥,日本卻利用先進的中藥膜分離技術,研制出了療效更好的丹參產品,橫掃歐洲市場。遭遇同樣命運的還有銀杏等我國傳統中藥材,目前我國申報銀杏專利共68項,外國人雖然只申報了4項,但其中卻涵蓋了銀杏的全部提取工藝流程。

鑒于我國中藥生產企業規模小,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有限的狀況,要實現中藥科技投入,沒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牽頭成立由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生產企業共同組成的課題攻關組,將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來,研制開發中藥制劑的拳頭產品,加快中藥科技進步的步伐。只有技術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藥的競爭力,才能盡快實現中藥現代化,擴大中藥出口貿易。

(四)中藥的國際化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

中國中醫藥能否在國際上擴展空間,中藥能否成為世界的主流醫藥,中藥能否為中國企業帶來國際貿易的豐厚收入,這才是研究中醫藥國際化和對外貿易的關鍵。雖然中藥存在自身很多問題,迄今有的醫學理論尚無法解釋,但是它能夠從傳統醫藥保留到現在,展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說明它具有的科學性和療效。在當今國際貿易中,真正決定貿易成效標志的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當今西藥占有主流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業市場上,決定中醫中藥能否在此市場上分得份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中醫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按照學者郎咸平的觀點:當前產業競爭不是產品對產品,也不是公司對公司,更不是行業對行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對產業鏈的戰爭,歐美國家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對比中藥和西藥的競爭,同樣包含定價權之爭,這種定價權就是誰占據主流市場的話語權。中藥要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必須是國家整體實力提升所帶來的軟實力支撐和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三、擴大中藥出口貿易的建議

(一)加大中藥的生物活性研究重點加大中藥提取物研究,這是科學提升中藥及其相關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藥標準提取物已經在保健、化妝等領域取得一定范圍的認可和推動,這將有助于中藥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產模式,推進行業發展(王智民,2007)。

(二)實現中醫藥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為一種大宗出口貿易,按照目前中藥企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中藥企業現在呈現的產業格局基本上還處于分散狀況,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大產業。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中藥行業進行發展導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資者對中藥的利潤預期,以提高產業吸引力,同時鼓勵各種投資進入中藥行業提升中藥產業發展空間。目前國內一些行業,如金融、證券業紛紛搶灘中藥產業,把投資中藥作為企業轉型和擴展規模經濟的發展方向。國外的一些財團也開始在內地建設發展中藥科技基地,近年來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中藥的資金已經達到103億元。

(三)中醫知識產權和中藥標準化規范的制訂在國際貿易中,商品取得知識產權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只有在加強中藥核心技術的專利保護的基礎下實現國際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實現促進中藥的對外貿易,也才能爭取并有效掌握中藥市場的話語權。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藥標準化規范,在研究、生產、質量和管理上創建標準體系才有利于中醫邁向國際化市場,避開或減輕非關稅壁壘對中藥的不利影響。

(四)中藥企業自身營銷模式的轉變要憑借中藥的原材料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占領國際市場。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除了中藥在政策上、技術上、規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變外,還需要中藥企業在營銷模式上的徹底改變。中藥企業生產的產品首先要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不同消費人群確定不同的產品。通過準確定位目標市場,選擇重點市場、潛力市場,根據市場選擇產品。進行品牌營銷,把東方文化的神秘、審美和健康元素融入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

篇(3)

也有些學者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認為貿易活動并不能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Fu就中國制造業行業的出口和TF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出口并沒有顯著促進各行業的TFP增長。何元慶運用DEA的方法,測算1986~2003年各省的技術效率、技術進步和TFP增長,研究人力資本、進出口及 FDI對三者的影響。實證表明,人力資本和出口對技術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 , 進口負向影響技術效率,FDI對技術效率的影響不顯著,出口對技術進步和TFP增長有輕微的負向影響。劉舜佳的實證結果表明, 雖然短期內FDI有助于TFP的提高, 但從長期看,國際貿易和FDI弱化了我國的TFP增長。金成曉和王猛得出與劉舜佳相似但更為具體的結果,他們實證得出,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呈倒U型,即在到達臨界點之前,外資進入會帶來更多技術溢出,但如果超越這一臨界點更多的FDI流入反而會損害溢出的效果。

本文將國際貿易活動分為進出口和FDI,選取中國20個省份2003~2008年數據,利用DEA方法測算各省的TFP,全面考察各個變量對TFP的影響。

模型設定

(一)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

全要素生產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是指總產出與綜合要素投入的比率,即每單位投入的產出。本文采用目前被廣泛使用的DEA方法計算所選省份的TFP。指數的計算結果代表了相對于上一年,本年TFP的增長(指數大于1) 或下降(指數小于1)情況。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廣東省的TFP最高,6年間有5年均為1,即為最有效率的生產單位,其它省份以廣東省為對象,陜西、新疆、重慶等地區的TFP則相對較低,江蘇、上海、浙江的TFP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此外2005年全國生產率水平相對較高,黑龍江、上海、江蘇、廣東4個省份的TFP值均為1,即生產率水平均達到最有效狀態。

(二)模型設定和變量選擇

建立基期和滯后一期模型。基期模型是研究TFP與國際貿易即期的相互作用,通過比較知2005~2008年最有說服力,因而下文分析都以這個時間段為范圍。滯后一期模型用來研究TFP與分別滯后一期的進口、出口、FDI的關系。為了降低截面數據可能具有的異方差,本文采用了自變量的對數形式。建立的基期模型

式中,i=1,2,t 表示年份;TFPit表示i地區t年的全要素生產率;IMit表示i地區t年的進口量;EXit表示i地區t年的出口量;FDIit表示i地區t年的外商直接投資額;KRit表示i地區t年的扣除研發費用的資本存量,之所以扣除研發費用,是為了避免可能出現共線性;Lit表示i地區t年的是人力資本投入量;RDit表示i地區t年所投入的研發經費;GDPit是i地區t年的生產總值;it為殘差項。

篇(4)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通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2003年至2009年間,TCI指數均大于0,處于0≤TCI≤0.4區間。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TCI指數呈現逐年走高態勢,這意味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從細分的產品類別來看,9大類產品中,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環保與海洋等多類產品TCI指數長期處于≤0狀態,說明這些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還相當弱,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TCI指數之所以趨于正數,表現為具有一定的出口競爭力,主要得益于新材料(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生物醫療器械(歷年TCI指數平均數大于0.5)所表現出來的較強出口競爭力的支撐。由此可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雖然總體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但從產品大類內部來看,發展還極其不平衡,要提升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國際競爭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使用Michaely指數衡量。我們引用Michaely指數(MI指數)來衡量與測度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Michaely指數測度公式可以表示為:。其中,MIij表示j經濟體在商品i上的Michaely指數;Xij,Mij分別表示j經濟體商品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出口總額;表示j經濟體m種商品的進口總額。MI指數的變動區間為[-1,1],0≤MI≤1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優勢,-1≤MI≤0時,意味著產品具有比較劣勢。

表2: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M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05407

0.01775

0.0323

0.012469

0.0657

0.067

0.066099

其中:

電子信息

0.022859

0.02632

0.0175

-0.00024

0.0113

0.0093

0.019484

軟件

0.0005

0.000382

0.0003

0.0002

0.000215

航空航天

-0.009079

-0.004

-0.003

-0.01622

-0.002

-0.001

-0.00139

光機電一體化

-0.054121

-0.0589

-0.045

-0.0331

-0.028

-0.025

-0.022339

生物醫療器械

0.033839

0.03649

0.0342

0.02634

0.0322

0.0392

0.037236

新材料

0.028404

0.03327

0.0409

0.05342

0.0572

0.0459

0.042217

新能源

-0.019132

-0.0149

-0.013

-0.00677

-0.003

-0.002

-0.006506

環境保護與海洋

-0.008138

-0.0009

0.0003

-0.01144

-0.002

0.0007

-0.002767

現代農業

-0.000042

0.00039

0.0001

0.000093

0.0003

0.0005

-0.00005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從表2不難看出,2003年至2009年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MI指數一直大于0國際貿易論文,表明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核心期刊目錄。但從表2不難看出,歷年的高新產品MI指數都沒有突破0.1,這說明全省的高新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相當微弱。此外,從分商品大類來看,全省仍然有航空航天、光機電一體化、環保與海洋、新能源四大類高新產品MI指數長期處于負值,意味著這四類產品仍然處于比較劣勢。與TCI指數有相似之處,全省高新產品的MI指數推高,得益于新材料和生物醫療器械的比較優勢,而這兩類產品與前面的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相比,附加值、技術含量均低于前者,因此,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MI指數雖然為正數,但其含金量不高,要真正實現高新產品比較優勢,還必須下大力氣培育提高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比較優勢。

(三)使用產業內貿易指數(GL指數)衡量。20世紀60年代產業內貿易研究興起以來,Verdoorn、Grubel和Lloyd(1975)[2]、Krugman(1979)[3]、Falvey等人分別對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及利益進行了理論探討,并對產業內貿易的水平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和比較,進而推動了新貿易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本文運用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產業內貿易的指標——1975年由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給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具體計算公式為:GL=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4]。GL指數在0與1之間變動,0表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1表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通常以0.5為界限,GL指數大于0.5的是產業內貿易,反之為產業間貿易[5]。

從表3容易看出,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03-2009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說明高新產品出口屬于產業內貿易。但值得一提的是,從具體分類來看,生物醫療器械和新材料2003、2004年的GL指數均大于0.5,屬于產業內貿易,之后的2005至2009年的GL指數一直小于0.5,屬于產業間貿易。高新技術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只有上述兩類可以歸為產業間貿易,其余七類應該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總體來看,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表3: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GL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983403

0.86049

0.7611

0.843624

0.6286

0.6371

0.632064

其中:

電子信息

0.385455

0.3168

0.3831

0.889392

0.4211

0.5752

0.459202

軟件

航空航天

0.01952

0.12985

0.0372

0.029712

0.1463

0.2235

0.405757

光機電一體化

0.327773

0.41409

0.4078

0.562543

0.5943

0.6623

0.726384

生物醫療器械

0.641564

0.53672

0.442

0.487371

0.3397

0.3672

0.349209

新材料

0.667619

0.58097

0.4625

0.254209

0.2066

0.3473

0.300748

新能源

0.418554

0.54222

0.5579

0.773805

0.967

0.9617

0.886751

環境保護與海洋

0.506302

0.99276

0.8433

0.59336

0.6383

0.7393

0.77261

現代農業

0.03727

0.0896

0.263736

0.0215

0.0034

0.507937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三、幾個簡短結論

由上文的數量分析國際貿易論文,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簡短的結論:第一,從貿易競爭力指數(TCI)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具備一定競爭力,并呈現逐年走強態勢。但高新產品出口中,內部發展不均衡,光機電一體化等大類商品貿易競爭力仍然不足。第二,從Michaely指數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比較優勢,亦呈現逐步走高態勢,主要體現在電子信息產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產品出口上。第三,從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仍然是產業內貿易為主,除了生物醫藥、新材料兩大類產品,其余七類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總體來說,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在不斷提升,但其內部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要真正提升其出口競爭力、出口比較優勢和改變目前的產業內貿易現狀,還有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要走。

四、政策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具有一定競爭力,特別是部分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品優勢明顯,但要實現高新產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還要進一步加強光機電一體化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培育的內在因素是企業自身的研發、創新和市場開拓,與此同時,政府的積極引導也將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將就政府層面可以做的工作提出四點建議。

(一)用足用好政策資金。促進企業形成創新動力,增加企業科研投入,做好研發項目儲備,制定科研項目標準,發揮政策資金促進效應。對各項鼓勵政策,落實到位,跟蹤問效,確保成效核心期刊目錄。以合蕪蚌地區為重點,落實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企業開展研發項目國際貿易論文,發揮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

(二)加快基地集群建設。抓好國家級基地建設,增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后勁。安徽省蚌埠市國家級科技興貿精細化工出口創新基地于2006年獲批,目前發展態勢良好,2009年基地內企業的出口逆勢上揚,今后要繼續在加強組織領導、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做好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擴大進出口銀行優惠信貸等多方面,加強國家級出口創新基地建設。努力提高檸檬酸、對氨基苯酚、賴氨酸、L乳酸、香蘭素等一批產品出口競爭力,用好國家級出口基地的金子招牌,擴大基地內企業出口規模。

(三)搞好融資服務工作。企業融資難是制約外向型科技企業發展的難題,要繼續大力推動進出口銀行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力度,擴大使用進出口銀行小企業統借統還優惠貸款業務,增加統借統還試點縣(市)數量。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開創新的擔保方式,與省擔保集團加強合作交流,為科技企業出口提供資金保障。

(四)開展出口市場開拓。積極組織好企業參加知名的境外電子信息、醫藥化工展等,如德國柏林的電子消費展,阿根廷的醫藥原料展等。推動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鞏固傳統市場。帶著產品,走出國門,參與競爭。

參考文獻

[1]王分棉.北京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動態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7,(5).

[2]Grubel,H,G. and Lloyd,P.J.(1975),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acmillan,London.

篇(5)

與傳統中醫的診療服務不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更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和優勢,容易為東道國成員所接受,因此,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是中醫藥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在市場準入方面遭遇了諸多貿易壁壘。

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概述

(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模式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種: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中,其服務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單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時代,商業存在日益成為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主力軍,成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在海外得以長久存在的主要戰略支撐。

(二)市場準入面臨的非關稅壁壘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是指一國允許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進入本國的條件、門檻和制度。由于服務貿易的無形性,一國為保護本國的服務市場,通常會采取一些非關稅壁壘措施,消除或降低對本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的限制。

(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民眾對養生保健開始越來越關注,再加上國際上“回歸自然”浪潮的興起,中醫養生保健在世界范圍內正備受矚目。現階段,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在商業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點:1.服務機構數量有限: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是傳播中醫保健服務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數量有限,能夠走出國門的中國養生保健服務機構更少。規模相對較大,如瑞士蓮福中醫藥集團,在瑞士和美國開設了21家連鎖醫療中心,開展針灸,推拿服務,并創建“聯中藥廠”為其所屬診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養生藥茶。這樣的機構并不多見。2.從業人員輸出規模小:近年來,世界中醫學聯合會和瑞士中醫集團、洛桑中醫診所、歐洲中醫基金會以及阿曼蘇丹國開展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等開展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了一些長期合作關系的中醫人才派出渠道。總體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從業人員輸出規模較小。

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壁壘問題

服務貿易的無形性和不可儲存性決定了其壁壘表現形式只能是非關稅壁壘,一方面是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對從業人員資質及其跨國執業方面的法律規制。

(一)市場準入壁壘

以澳大利亞為例,目前澳大利亞有5000多家診所,其中中醫診所比較少。中醫保健、針灸等是西醫從業人員的輔助治療方式,目前有3000個西醫診所內設立針灸治療項目。澳洲政府近年來通過語言、專業對中醫、針灸師開始啟動注冊,限制了相關保健醫師從業資格,影響了一些中醫診所的正常營業。

(二)從業人員市場準入壁壘

1.澳大利亞對中醫養生從業人員市場準入限制:作為“補充醫學”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近年來在澳大利亞受到了一定限制。據統計,澳大利亞約有4500名針灸、中醫師,雖然中醫針灸服務在澳洲已經被廣泛認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開始,澳洲通過對境內的中醫、針灸師頒發許可證來限制醫師的行醫范圍和對象,這使得近90%中醫難以在澳洲獨立行醫。澳洲醫學會對上千名會員統計,目前通過注冊者僅為13%,有條件注冊者為87%,其中限制注冊者為25%。對中醫、針灸師的法律限制將阻礙中醫養生保健從業人員在當地醫院、診所的執業。2.美國對中醫養生從業人員的市場準入限制: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在美國是補充和替代醫學(以下簡稱CAM)。近年來,美國接受CAM治療人數正逐年增加。據調查1997-2002年5年間,CAM療法呈穩步增長趨勢,最長用的有肌肉松解療法(14.2%)和按摩療法(7.4%)。隨著中醫保健在美國市場的不斷升溫,美國各州開始針對中醫保健醫師的從業資格進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國50個州中有44個州對針灸師通過按期完成繼續教育學分的方式頒發針灸執照。美國成立的東方醫學資格認定委員會,對相關中醫保健從業人員資格進行認定管理。這些管理活動對中醫養生保健從業人員構成了間接限制。

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壁壘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務貿易的兩道關卡是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兩者聯系緊密,市場準入是適用國民待遇的前提,國民待遇又是市場準入的保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市場準入,主要是“開業權”和服務提供者資格的問題。

(一)市場準入

在商業存在服務模式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壁壘主要表現為限制服務機構設置和限制服務提供者資格及流動等。前者主要表現為設置較高的門檻或限制開業權等。這種壁壘涉及到養生保健服務提供商在本國的存在及允許參與的程度;中醫養生保健外籍雇員市場準入方面的壁壘主要為對從業人員入境手續和就業許可方面的限制等。為了減少貿易壁壘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員方在服務貿易中設置市場準入方面設立壁壘。市場準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義務,而是根據承諾表承擔特定的義務。具體到健康保健服務領域,一成員方在市場準入方面所做的承諾,涉及到該成員方是否允許其他成員的健康保健服務和服務提供者進入本國服務市場及進入程度問題。合法管理與市場準入壁壘有時候難以區分,構成市場準入的主要障礙。非關稅壁壘通常規定在各國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管理性法規之中,并且經常以合法管理的名義出現。以澳大利亞為例,對中醫保健服務人員進行從業資格管理,影響到了從業人員的正常執業。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醫難以在澳洲獨立行醫。如此大比例中醫保健從業人員的失業,也很難說不是澳洲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從業人員設置的貿易壁壘。

(二)國民待遇

與市場準入相同,國民待遇也不屬于GATS成員國的普遍義務,而是特定義務。各成員國須在自己承諾開放的健康保健服務部門中給予外國保健服務和保健服務提供者以國民待遇。國民待遇方面的壁壘主要體現為服務主體進入一國市場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領域,表現為對保健服務從業人員的歧視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稅費,以及對外籍保健從業人員要求更高級別的專業證書等。

四、減少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壁壘的對策

(一)加強國際談判減少壁壘

推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減少貿易壁壘是關鍵。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擴大各國具體承諾義務來限制健康保健領域壁壘,另一方面也可以尋求國際法方面的保護,通過國際條約保護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1.通過談判擴大成員方具體承諾:按照GATS的規定,一個成員對市場進入的具體承諾,均需經過談判,逐項列入“具體承諾表”中。具體承諾是成員方按不同的服務提供方式,就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及其他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在服務部門或分部門的適用范圍和條件所做的承諾。例如,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主體資格的認定方面,鑒于實踐操作中承認服務提供者資格的復雜性,如涉及保健機構從業許可證、營業執照以及從業人員資格、證書等問題,GATS規定可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解決或成員自行單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強成員各方之間的雙邊或者多邊談判,有助于確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主體資格的統一標準,擴大各成員方在中醫養生保健主體市場準入方面的承諾義務。2.通過談判加強國際立法:中醫養生健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需要在國際法律層面予以支持和保護,可以通過簽署多邊國際條約、諸邊國際條約或雙邊國際條約實現。中國作為經濟和政治大國,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密切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簽訂了大量的雙邊、諸邊貿易和投資條約。我國各主要相關部門有必要在國際重要談判和條約中,有意識地通過條件互換或其他形式,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進入其他國家開辟合法通道。

(二)積極推進中醫養生保健國際服務標準建設

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減少各國在市場準入方面的壁壘,需要有一個國際通行的服務標準。“明確、統一、確定、可驗證”的服務標準,成為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我國國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三級標準體系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企業應團結一致,推動有關國際標準的出臺。此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中國中醫養生保健管理部門和行業組織應當積極參與中醫養生保健國際標準體系的制定,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標準建立國際標準,消除分歧。“一帶一路”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國際談判和標準制定帶來了契機。在中國與澳大利亞、匈牙利等國的雙邊談判中,簽訂了新的中醫藥合作協議;通過各國談判協商,國際標準化組織《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的國際標準。中醫養生保健國家管理機構及相關部門應積極參與到各國及區域間的雙邊及諸邊談判中去,為確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標準努力。

綜上所述,在商業存在模式下,解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市場準入法律問題,需要中醫藥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間、外交和經濟部門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楊逢柱 王 芳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喻文迪.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探析.世界中醫藥.2009(2).

[2]黃建銀.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戰略選擇的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醫藥國際服務需求曲線模型.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國中醫養生保健發展的現狀及思考.中醫研究.2013,26(7).

[4]劉薇.WTO對法律服務貿易的規制及中國應對.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

篇(6)

 

一、引 言

隨著中歐貿易關系的發展,中國對歐盟國家化工產品的出口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但是近年來出于對環境的考慮和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歐盟國家出臺了各種法律法規對化工產品的進口進行限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REACH指令。

REACH指令是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制度》的法規,即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 的英文縮寫。該法令已于2006年12月13日在歐盟議會上投票通過,2007年6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它是一個涉及化學品生產、貿易和使用安全的歐盟法規。論文參考,REACH指令。主要對3萬多種化學品及其下游的紡織、輕工、制藥等產品的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等進行管理。它將取代歐盟現有的40多項有關化學品的指令和法規,涉及面相當廣。REACH指令內容不僅涉及化學物質及化學配制品,還包括含有化學成分的幾乎所有產品。

REACH指令的特點是,它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法令或法規,而是歐盟一個涵蓋化學品生產、貿易和使用安全的綜合性法規。其重要理論依據是:“一種化學物質,在尚未證明其安全之前,它就是不安全的。”這一原則推翻了先前所出臺的各種法規的假定原則,即,“一種化學物質,只要沒有證據表明它是危險的,它就是安全的。”法規假定原則的改變表明REACH指令是個更為嚴格的法規。

同時該法令提出了嚴格的時間期限:對于1噸以上的新物質,法令生效12個月后,生產商或進口商在其商品投放市場之前必須進行注冊;對現有物質,產量為1000噸以上的化學品和任何超過1噸的致癌物質或誘導基因突變的物質,必須于REACH生效3年內完成注冊;產量 100-1000噸的,于REACH生效后6年內完成注冊;1-100噸的,應于n年內完成注冊,未能按期納入管理監控體系的產品一律不能在歐盟市場上銷售。因此,REACH對企業影響最大的就是注冊問題。

二、歐盟REACH指令對我國化工產品出口的影響

歐盟REACH指令的頒布與實施對我國化工產品的出口會造成各種不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給我國化工產品的出口造成障礙

目前我國對歐盟出口石油化工產品多數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產過程污染比較嚴重的產品,也是歐盟不可缺少的塑料、橡膠、有機或無機化工原料及各種中間體等。這些產品有關的信息數據或者沒有,或者不全,或者達不到歐盟的技術標準。根據REACH法規的要求,中國向歐盟出口這些化學品和幾千種化工下游產品將面臨注冊、評估、許可的問題,且必須通過歐盟境內的生產商或者進口商進行注冊。據估計,由此增加的費用,將使我國對歐盟石油化工產品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導致我化工品對歐盟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歐盟市場。對有出口潛力的化工產品和下游加工企業,如紡織、輕工、家電等行業,將產生更大的貿易阻礙。因此,REACH法規的實施,必將在近期內對中國石油化工產品的對歐出口造成嚴重阻礙,且影響中國下游產品的對歐出口。

2、使國際化學品貿易失衡,出現化學品國際貿易市場大轉移

中歐化學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歐盟是我國化學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也是我國化學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從與歐盟的化學品貿易結構分析,我國從歐盟進口的主要是精細、深加工的化學物質(如染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且多數為依賴程度較高的不可替代產品,而我國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間體。REACH法規實施后,歐盟較高的注冊、評估要求和注冊、評估費用將打破現有貿易格局,迫使中國企業重新開拓歐盟以外的市場,建立新的貿易渠道,而新市場的開拓則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投入,市場的轉移將會嚴重影響我國化工產業的發展。同時,歐盟化工企業也將由此失去許多獲得中國廉價化工原料的機會。在形成新的體系中,以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密集產品為基準,建立新的價格和貿易體系。在這方面,以生產資源、勞動密集產品的發展中國家將付出代價。

3、對國內化工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首先,具有影響人體健康及污染環境的產品有可能向我國轉移。歐盟新法律的實施,將普遍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那些原本就成本高、利潤小、對環境有污染、危及人身健康的產品,其生產地將會從歐盟轉移到第三世界,也極有可能轉移到我國生產。其次,影響我國四大公司開拓歐洲市場,實現規模的國際化。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是我國石油化工上下游、科研、生產、貿易一體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其目標是全球發展,跨國經營。REACH法規的實施,將對四大公司進入歐洲市場設置障礙,對其跨國經營戰略帶來一定的影響。論文參考,REACH指令。

4、從歐盟進口產品成本增加,嚴重影響我國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

歐盟也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品來源地,特別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一時還離不開歐盟市場。REACH法規實施后,歐盟的化工品生產商或出口企業必將把其高額的注冊、評估費用打入產品和出口成本,因而提高出口價格,這對中國化工進口企業來說無疑要增加成本。由于我國從歐盟進口的化學品主要是高檔的、高附加值的、我國目前急需的有機、無機化工原料及中間體,塑料及其制品,因此,我國化工貿易逆差可能會更大。論文參考,REACH指令。據行業測算,將使我國從歐盟進口化工品的平均價格普遍提高6%以上,不僅影響中國化工產業的發展,而且將導致我國相關的下游產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嚴重影響我國紡織、醫藥、輕工、電子、汽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應對歐盟REACH指令的對策建議

歐盟也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品來源地,特別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一時還離不開歐盟市場。

首先,要加大對歐盟REACH指令的宣傳力度,提高國內企業對歐盟REACH指令影響的認知程度,以引起產業界的重視。從歐盟白皮書到REACH指令公布至今的時間里,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國企業反應普遍比較遲緩,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從一開始就抓緊研究這一問題。論文參考,REACH指令。論文參考,REACH指令。政府應牽頭組織,協會、企業參加,同時聯絡國際相關協會、商會,共同研究應對策略,維護和促進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加快做好準備,把歐盟REACH指令給我國石油和化工及相關產業帶來的影響降到最小程度。目前還有不少企業,如機電、家電等行業的企業,以為REACH法規僅與石油、化工、醫藥等行業有關,與己無關。國內企業必須轉變意識,充分了解歐盟指令的真正含義。

其次,開展GLP實驗室認證工作。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縮寫,中文直譯為良好實驗室規范或標準實驗室規范。GLP是就實驗室實驗研究從計劃、實驗、監督、記錄到實驗報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規性文件,涉及到實驗室工作的可影響到結果和實驗結果解釋的所有方面。制定GLP的主要目的是嚴格控制化學品安全性評價試驗的各個環節,即嚴格控制可能影響實驗結果準確性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降低實驗誤差,確保實驗結果的真實性。由于REACH指令規定了嚴格的檢測標準和高昂的檢測費用,這些費用將全部由企業承擔。中國企業多數是中小型企業,高昂的費用將使他們望而止步。但企業在國內開展檢測的費用只是送到歐盟檢測的十分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國內已有的實驗室基礎,爭取一部分國家資助,加強國內GLP實驗室的建設,并爭取得到歐盟REACH機構的承認,這樣會減少國內企業履行REACH法規的成本。

最后,化工企業要集中精力提高產品質量。我國化學品及下游產品的生產企業要努力采用國際標準或世界著名企業的實物標準組織生產,采用高新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及時研究、搜集各國技術限制法規和技術標準,提高產品質量,適應國內外市場的實際需要。論文參考,REACH指令。對企業而言,首先要引起高度關注,并要及早行動,如由外貿、技術、法律、質檢等人員組成應對小組;對本企業的化學品進行排查和排隊,并與歐盟商聯系,取得需要注冊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注冊信息,為預注冊做好儲備;與石化協會聯系,爭取獲得各方面的幫助,積極參與石化協會組織的各項應對工作,做好培訓、聯合注冊的準備等。

參考文獻:

[1]陳小怡、李世建、何建敏:WEEE和ROHS:歐盟雙綠指令下我國相關行業的困境與對策,《國際貿易問題》,2007年第1期。

[2]劉立漢:歐盟兩指令挑戰中國制造,《經理人》,2005年第2期。

篇(7)

    [論文摘要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屬于國際服務貿易的范疇,其具體行動受國際服務貿易相應規則的約束。開展廣西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應堅持追求經濟效益、企業化經營、悟守法律規范、以人為本等適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的理念,采取與國際服務貿易慣例相一致的運作模式。

    2010年,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將廣西推向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前沿地帶,這為廣西與東盟開展中醫藥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擬從國際服務貿易視角對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進行探討,并分析廣西與東盟中藥教育合作運作模式,以實現國家和廣西中醫藥教育機構的利益最大化。

    一、將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置于國際服務貿易框架下的依據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服務提供者從一國境內向他國境內,通過商業現場或自然人向服務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并獲得外匯收人的過程。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第一條第三款規定,“服務”包括任何部門所提供的任何服務,但政府當局在履行政府職能時提供的非商業性、非競爭除外。也就是說,凡是承諾開放教育市場的國家,除了由各國政府徹底資助的教學活動之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或相關行為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范疇,所有成員方均有權參與其教育服務競爭。這說明,教育的國際合作已經從傳統的文化交流進人一個新的領域—教育服務的商業領域。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是具有特定商業性質的區域性教育合作活動,屬于國際服務貿易的范疇。

    將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置于國際服務貿易框架下,是因為其與其他國際間服務貿易一樣主要以四種方式進行:一是“跨境交付”,從一國境內向另一國境內提供服務,不構成人員、物資或資金的流動,如利用網絡進行中醫藥遠程教育合作。二是“境外消費”,在一國境內向另一國境內的服務消費者(自然人或法人)提供服務,如廣西中醫藥教育機構接受東盟各國派遣的留學生以及在廣西開展短期培訓和各類輔教學活動。三是“商業存在”,一國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另一國境內的商業存在(任何類型的專業機構或經營實體)提供服務,允許一國的機構到另一國開業,包括投資設立合資、合作和獨資機構,為服務需求方提供服務,如廣西中醫藥教育機構與東盟各國合作辦學、獨資辦學。四是“自然人流動”,一國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另一國境內的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如廣西中醫藥教育工作者到東盟各國教育機構中任職或兼職,從事有別于移民的個體性的服務并獲取報酬。因此,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屬于國際服務貿易的教育服務貿易部分,其具體行動必然主動或被動、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國際服務貿易相應規則的約束。

    二、適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的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理念

    (一)追求經濟效益的理念。長期以來,國內民眾一般認為,國際高等教育合作主要是進行文化交流而不是為了牟利。同時,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和管理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進行,高等教育機構本身并不直接進行資源的市場交換與交流,因此,我國的高等院校及其與國外的高等教育合作一直與市場脫節,不以營利為目標。然而,教育服務業作為一項新興的綠色產業,是當前最具活力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世界各國對此都十分重視。例如,澳大利亞就積極發展教育出口事業,為國家賺取更多的“教育外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澳大利亞,教育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支柱。在1993年,美國以研究生學費為主的教育出口貿易凈收人約達55億美元,是中美每年貿易總額560億美元的1/10}2}。因此,作為國際服務貿易框架下的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應擺脫“純消費性公益事業”的束縛,更新觀念,堅持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來開展各項具體的合作業務,以促進廣西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當然,由于教育服務貿易畢竟不同于貨物貿易,因而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應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才是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健康、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企業化經營的理念。作為國際服務貿易框架下的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為了在激烈的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中取勝,應以經營企業的方式來運作,以求在提高經費投人效益、獲得“最大回報”的同時增強國際競爭力和適應復雜多變市場的能力。這就要求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必須堅持商品化、市場化的原則,合作行為所涉及的所有主體,如合作產品的提供者、合作產業的投資者、合作產品的消費者都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也就是說,合作產品的提供者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市場商品,需要付費購買才能獲得;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的組織形式就是企業,必須按照企業運營的原則進行生產經營和管理,合作活動所涉及各方(投資者、經營者、受教育者)均應是市場主體,必須按照市場原則和價值規律進行商品交換和成本核算。

    (三) 恪守法律規范的理念。在國際服務貿易框架下,依法辦事是保證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穩健運作的重要條件,所有的合作行為都必須在法律、法規和規章及有關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其具體運作過程必須納人法制的軌道,活動程序必須具有法定的依據。在合作過程中,既不能違背國內的有關法律,也不能違背各國間具有法律效力的條約、公約、協定和國際慣例。中醫藥教育合作涉及各國學歷、學位證書和學分的認可問題,因此,應樹立國際化標準的觀念,在堅持自己特色和標準的前提下,在教育規則、教育質量水平及其評判標準等方面做到總體上與合作方的法律規范相一致、與國際通用的慣例和標準相吻合。

    (四)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國際服務貿易框架下的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必須以人的需要和幸福為本位和出發點來進行活動。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體現人的價值。因此,在展開教育合作時,應在課程、教材、方法、管理等各個教育環節注人人本化因素,確立服務對象的主體地位,研究服務對象的心理活動和需求并尊重其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創造個性化的教育、教學環境和條件。此外,也應尊重并滿足合作雙方工作人員的發展要求,充分調動合作雙方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與國際服務貿易慣例相一致的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運作模式

    (一)起步:成立現代企業公司(或集團)。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開展經貿合作與競爭,需遵循世界貿易組織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的經貿協議與協定構成的國際經濟貿易的規范和慣例。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既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的組成部分,是具有特定的商業性質的區域教育合作活動,理應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因此,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的起步應從培育市場主體開始,應根據中醫藥教育合作發展的方向、規模的需要以及現代產權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成立廣西對外(東盟)中醫藥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或集團),并使之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的企業性公司(或集團)。從目前的情況看,廣西開展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的主體多處于“各自為戰”的松散組織狀態,而且多數是依附行政或事業單位的、沒有獨立經營權的學術機構,因此,當務之急是迅速改變“小作坊”式的經營方式,通過合理化的分工與合作整合力量,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企事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組建從事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的市場主體。

      (二)資金:嘗試資本運營。進行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資金需求量很大,應多渠道加以籌措,不僅應爭取政府的政策性貸款,而且應利用銀行的風險基金,還可以充分調動民間財力的投入。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的市場主體,起步階段最好是由具有政府協調能力和政策扶持能力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或具有資金支持能力的金融投資機構牽頭組織不上市的有限責任公司,待經過一段時期的運營、積累經驗和資金后,可以嘗試資本運營。通過購買已經上市的公司股份,憑借占該公司股權最多的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將原公司的經營方向改為廣西與東盟中醫藥教育合作,從而完成借殼上市工程。在此基礎上,通過投資、控股及子公司股權管理,廣泛開展合作業務。

篇(8)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入世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的高效、農業生產者素質的提高等優勢使我國在農業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避免入世后世界經濟發展對中國農業造成不利影響,要求我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農業的整體進步。

1 中國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貿易現狀

1.1農業發展現狀

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與發展, 中國農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求穩定。農產品總量成倍的增加,從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億公斤到200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0616億斤農產品貿易現狀,我國糧食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糧、棉、油、肉、水產品、水果等已躍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產品已超過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農業產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見圖1)。

圖1 2002-200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及增長速度

但是農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人口、資源等原因,我國的農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1)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中國農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諸如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一年人均收入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國雖然農民占全國總數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2)資源快速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資源方面,由于水資源的過渡開采和被污染,導致農業用水嚴重失調,由于城市外圍建設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態環境方面,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達0.87億公頃農產品貿易現狀,并仍以每年133萬多公頃的退化速率在及擴展;森林覆蓋率僅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對農業傾斜的扶持不夠,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相對不足;(4)生產方式不適宜生產力的提高。目前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經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以后對社會化分工的要求,難以走上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5)隨著農村外出務農人數的增多,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城市中對農業經濟運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農產品貿易現狀

加入世貿組織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8年來,廣大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不失時機地抓住了“入世”帶來的機遇,積極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農產品出口與入世前相比發生了“質”的改變,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長在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產品進口更是呈現高速增長的局面。現階段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主要特點是:(1)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即飼料、糧食、棉花,絲類等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較少;傳統產品多農產品貿易現狀,創新產品少;(2)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我國農產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發展國家及欠發展國家地區出口量較少,但從貿易保護上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主義。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WTO的第143個正式成員。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每年的農產品貿易總額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較2008年有所下降(見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農產品貿易總額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篇(9)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就如何加快推進中醫藥國際化問題,深入采訪了呂愛平委員。

構筑香港中醫藥國際樞紐

呂愛平委員介紹說,“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旨在把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連接起來,通過推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五通”,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中醫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一帶一路”國家還有著豐富的醫藥資源,但醫藥產業發展水平不高,與我國傳統醫藥產業有很大的互補性,發展中醫藥國際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將會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香港地區具有資信、法制、金融的國際化地位,呂愛平委員建議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充分利用香港的地位和窗口優勢,推動中醫藥國際化,讓中醫藥這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璀璨奪目。將中醫藥國家科研項目面向香港高校全面開放。鼓勵并資助內地與香港合辦中醫國際診所,并支持香港成立中醫院;鼓勵并資助內地與香港合辦國際中藥檢定中心;充分利用香港國際貿易地位,鼓勵并資助在香港建立中藥國際貿易中心;利用香港科技能力和融資優勢,大力鼓勵合作建立中藥新藥研發中心,并加強內地與香港的中醫藥人員交流。

呂愛平委員介紹說,目前,只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分項目向香港高校開放,國家重點和重大項目多數沒有向香港高校開放,內地與合作申報的項目資助力度也非常有限。因此建議利用香港國際港口優勢和國際信息優勢,大力鼓勵香港高校科研機構參與國家中醫藥科技項目,也鼓勵內地與香港高校的合作,共同申請國家中醫藥科技項目。

雖然目前中醫診所遍布世界各地,但仍有許多國家希望選拔中國中醫來辦可以信賴的、療效好的、正宗的中醫診所。鑒于目前中醫業界具有國際視野、國際工作經驗的醫生不多,呂愛平委員建議鼓勵并資助內地與香港相關機構合辦國際中醫診所和中醫院,為中醫臨床服務走向國際積累經驗;他還建議利用香港的法制和國際化港口優勢,鼓勵并資助內地相關機構與香港合辦具有國際水準的中藥檢定中心,并主導建立中藥商業相關的國際標準,為中藥的國際貿易提供質量保障。中藥質量始終是世界關注的焦點,雖然各國都有自己的相關規定,但對中藥來講,大多數國家依然依賴或期待我國的科學數據和國際聲譽。

呂愛平委員指出,中藥國際貿易近年出現了良好的勢頭,但增長幅度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他建議鼓勵并資助內地企業在香港建立國際中藥貿易中心,充分利用香港國際貿易港口優勢,推動中醫藥的國際貿易發展和進步。利用香港科技能力和融資優勢,大力鼓勵合作建立中藥新藥研發中心。呂愛平委員認為,青蒿素的發現讓世界看到中藥是未來潛在新藥的重要資源,世界各國都希望有機會參與中藥新藥研發,因此建議利用香港的科技實力和融資優勢,鼓勵并資助內地企業與香港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中藥新藥研發中心,打造中藥新藥研發的國際化氛圍和科技制高點,同時加強內地與香港的中醫藥人員交流。

大力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

總理2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強調促進中西醫結合,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產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也牢固樹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個發展理念,堅持中西醫并重的衛生計生工作方針,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促進中西醫結合。

呂愛平委員表示,中西醫結合醫學事實上也是現代中醫院中醫診療的基本模式,更是能夠引導我國傳統中醫藥學走入世界主流醫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國家政策在談及或者討論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時候,吞吞吐吐,嚴重影響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

呂愛平委員建議政府要理直氣壯、大膽地提出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我國未來特色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的重要方向之一。他說,中醫藥學發展到今日,也應該與當今世界主流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相結合。世界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的主要特征是國際公認的對病人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后的治療規范。我們現在的中醫醫院,是在用國際疾病分類方法,并按照中醫臨床診療規范進行中醫的治療,其實質是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和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科技發展。我們現在的政策似乎在提到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時,不夠大膽,不夠有力度,有時吞吞吐吐,這不僅不利于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更不利于我國特色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因此,建議政府大力宣傳和推動中西醫結合醫學,營造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良好環境,不要再宣傳中醫與西醫“打擂臺”的故事和事件。政府必須知道,我國的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已經是、未來也必須是中西醫結合,少了西醫不行,少了中醫也不行。沒有中西醫結合醫學,就很難有機會彰顯我國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優勢。

呂愛平委員指出,應完善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政策,大力支持和促進中西醫結合醫學標準的制定,加大中西結合醫學科學研究投入,成立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科研教學臨床機構。他表示,中西醫結合醫學已經成為我國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的重要特色之一,政府應制定完善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鼓勵政策和發展措施。近年來,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培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中西醫結合醫學畢業生的就醫就業環境也受到限制。政府應完善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政策,將中西醫結合醫學作為我國特有的、有優勢的未來醫學去鼓勵和扶持。

當今世界,縱觀各國主流醫學,對病人的分類和臨床實踐指南的制定是關鍵。雖然中醫診所遍布世界各地,但依然不是主流,也沒有得到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因此,應重視中西醫結合醫學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政府應該組織制定在現有主流醫學分類方法的情況下,如何利用中醫治療或結合西醫治療,讓病人得到最佳治療效應等相關的臨床實踐指南。只有制定了這種臨床標準或規范,世界各國的醫療服務管理部門才有可能接納中醫藥服務進入其主流醫療服務。

呂愛平委員強調說,作為我國特有的、有優勢的未來醫療體制和醫學科學發展方向之一,目前我們對中西醫結合醫學沒有專門的投入或專項,也鮮有國家級的中西醫結合醫學臨床醫療機構,更沒有國家級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科研機構。國家應該加大投入,支持和資助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臨床和科研工作。

從利益相關方和長期戰略高度完善我國醫改

針對我國醫改,呂愛平委員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建議從利益相關方和長期戰略高度完善我國醫改。他表示,醫改進入“深水區”之后,關于醫改的尖銳問題、尖銳批評,已經提示醫療服務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一方面存在“看病難”問題,同時又存在嚴重的藥品過度消耗、過度醫療問題。相信我們大多數具有公費醫療條件的人,家里都有超過合理范圍的藥品存儲;何況還有不少病人可能被濫用治療。另外,如果回想起來,我們沒有實施醫改前,感覺醫療服務問題似乎還沒有那么嚴重,經過多年的醫改,好像越改越難、越改越貴。顯然,醫改已經不單是醫療領域的問題,而更是社會治理的嚴重問題。

呂愛平委員認為,所有醫改相關的方案討論必須要有所有利益相關方的積極參與,應該包括政府管理人員、醫療管理人員、各階層醫護人員、藥業相關人員、保險人員和患者。 現有的許多討論都是領導、醫療專家或者醫療管理人員在參與,加上可能有些人也沒有親身經歷過醫療服務中的問題,其討論的方案自然很難達到最佳。現在的醫改方案,患者的參與度明顯不夠。另外,我們還應充分考慮和理解醫改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從戰略高度制定長遠計劃,穩步改革。建議用反推的思維設計醫改。首先明確未來20年后我國醫療服務的藍圖,再看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體制機制、人才配置等。只要該藍圖有利于社會保障、可行,我們就應該逐步實施。

呂愛平委員建議參考世界成熟經驗,制定公平公開的醫改方案。醫療服務的特點在于保證公民應該享受基本的醫療服務,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有政府保障、保險、自費三個層次的醫療服務可以選擇。建議政府大力支持縣級醫院的綜合建設,提高其醫療服務水平,逐步將縣級及以下醫療服務機構變成全公益;也就是說,讓縣級及以下的醫院充分體現國家基本醫療的公益性質,作為所有公民的醫療服務基本保障;大力發展醫療保險,讓醫療保險在保險的商業范圍依法服務;讓大部分人自愿選擇不同的保險醫療服務,獲得更多、更高的醫療服務;將大型或特大型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逐步變成私營醫院,或者根據醫療需求,鼓勵建立更多的私立醫院,與政府公共基本醫療服務脫鉤。現在醫改的核心問題是將所有掌握國家最重要醫療人才資源和財政資源的大型三等甲級綜合醫院歸為公立公益機構,必然造成醫療公益中的許多奇怪現象。

呂愛平委員認為,應將醫改納入全面改善社會治理的范疇,而不單單是醫療行業的職責,或者單單是醫療相關方的事情。他建議在醫療服務方面取消相關特權,讓全民醫保首先在全民公平的水平上開展;同時他還建議管理人員、特別是醫療行業的管理人員要下基層體會醫療服務問題,而不單單是聽問題,進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現在的大問題是:決定醫改的管理層,很少親自體會過醫療中的問題和癥結。我相信沒有多少領導干部或者醫院院長在不找熟人的情況下,親自獨立地去醫院看過病。”

呂愛平委員表示,政府應該建立醫療宣傳制度和監督機制,應該正確引導醫療宣傳,并有嚴格的監督機制;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說清醫療現有能力的局限;在所有媒體上,再也不要宣傳醫療服務中的“奇跡”。如果醫療是醫學科技,那“奇跡”本身就不值得宣傳,因為那些所謂的“奇跡”,一定是“遙遠的未來”大家才可以享受的技術。可惜,現在宣傳的所謂“奇跡”基本上是宣傳自己、個人炒作;更可怕的是,到目前為止,電視媒體上依然可以看到眾多的不切實際、不符合醫學科技的宣傳。因此,呂愛平委員建議在公眾媒體上少宣傳醫療功能,多宣傳醫學科技的進展和趨勢,特別是對醫學探索的未知性、不確定性和未來性的宣傳;少宣傳夸大的、概率小的成功的醫療功能,對于患者可能存在的、也是合理存在的“不切實際的醫療功能期待”來說,是最好的宣傳教育。

篇(10)

《中國教育與發展綱要》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而教育國際化更是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趨勢。近年來,中醫藥教育在國際上呈現良好態勢。全國各中醫藥院校每年培養了大批國際復合型中醫藥人才,來華學習中醫藥的港澳臺及外國留學生人數逐年激增,已僅次于來華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

1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狀況

1.1中醫藥教育在國內目前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共118所,中醫院校(含民族醫藥院校)33所,西醫院校85所,其中13所設有中醫系。

1.2中醫藥教育在國外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中醫藥機構,全球采用針灸、推拿、中藥、氣功治療的人數越為全球總人口的1/3。由于中醫藥療效逐步得到證實,國外中醫藥教育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1.2.1中醫藥教育在歐洲目前歐洲已有各類中醫藥學校40余所,部分國家和地區已規范了針灸注冊制度,如英國對中醫藥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資助的中醫院校數量與日俱增,法國每年培養1000名以上的中醫藥人才,包括針灸師、自然療法與草藥療法師。德國目前已有38個醫藥院校開設了針灸課。

1.2.2中醫藥教育在美國已有70余所中醫、針灸學校,在校生8000多人,學制由業余制該為全日制。

1.2.3中醫藥教育在東南亞越南、泰國、新加坡等國承認了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中醫藥教育發展潛力巨大。

1.2.4中醫藥教育在澳大利亞2005年5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通過中醫法案,承認中醫合法地位,與西醫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醫藥教育納人了澳大利亞正規高等教育。

1.2.5中醫藥教育在日韓日本承認針灸合法地位,但漢方醫學目前還沒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體系。在韓國,由中醫藥學和韓國治療方法結合而成的韓醫學教育得到政府認可。

2中醫藥國際行業標準和規范研究取得進展

去年2月,中醫藥醫療機構設置、中醫藥教育機構設置、中醫藥從業人員資格3個國際行業標準的制定研究已經結題。上述3個國際行業標準研究是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承擔的重大課題。另外,在由該會承擔的“十五”攻關課題一中藥標準國際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國際標準化工作格式寫出人參、黃茂和葛根3種中藥的示范性國際標準草案;在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和常用名詞術語的英譯課題研究中,已建立起1.3萬條的名詞庫和資料庫;" G. B.中醫基礎理論術語”的英譯國際標準、國際中醫藥從業人員資格(水平)的各類考試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等13個國際標準文件也在制定之中。這些國際標準的建立,對于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3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所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

3. 1面臨的機遇

3.1.1中國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為服務貿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目前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費,即互派留學生。加人WTO,為中醫藥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為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優化中醫藥院校教育結構、吸引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辦學理念更新和管理機制的改善,為中醫藥國際教育產業化提供了空間。

3.1.2醫學模式的轉化和中醫藥教育的特色現在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社會一心理醫學模式轉變,這與中醫藥教育理論上從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體的陰陽、藏象之間互相聯系,在“天人相應”中把握疾病發生演變過程。這與現代醫學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藥、植物藥潮流現代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層出不窮,而中醫藥的毒副作用較小且療效是某些生物藥、西藥無法達到的,人類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傾向潮流越來越明顯,中醫藥、植物藥開始顯示出超強的科學價值,中醫藥教育備受外國留學生的青睞。

3.1.4 WHO的推動在世界衛生組織第56次大會上,討論通過了關于發展傳統醫藥的決議,將傳統醫學納人了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總體規劃。這標志著傳統醫學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醫學的認可。

3. 2存在的問題

3. 2. 1中醫藥國際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為無序性之間的矛盾在國外,中醫藥教育的合法性還沒有解決,大多數國家中醫藥教育沒有納人正規的醫學教育體系,因此國外的中醫藥教育事業有的是商業注冊的、有的是文化事業注冊的等無序性行為,中醫藥教育的立法和規范還很欠缺。

3.2.2中醫藥國際教育的規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目前國外學習中醫藥的人員構成復雜,有的是學習西醫的,也有普通群眾,有使用漢語學習的,也有使用其他語言的等,這些使得開展中醫藥教育的規范化遇到重大障礙。

3.2.3中醫藥國際教育的科學標準化與中醫藥理論的復雜多樣性間的矛盾中醫藥教育要國際化,首先要解決的是中醫藥理論及教學方面等一系列的標準問題,而中醫藥理論的復雜多樣,使得標準化的推進方面做的遠遠不夠,阻礙了國際化進程。

3.2.4中醫藥教育特色優勢與國外同類型教育機構越來越多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國外辦學機構將大規模進人我國,另一方面,國外許多高校紛紛開辦中醫藥課程和科研機構,跟我國搶奪生源、師資等,這使得作為中醫藥教育發源地,我國中醫藥教育的主體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沖擊。

3.2.5中醫藥教育的發展與外語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其中很多深奧的哲理、專業術語等難以在英語和其他語言中找到對應的描述方法,因此對外語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醫藥的傳播。

4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思考

4.1增強中醫藥教學優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建立跨國教學中心,加強教育培訓的的國際合作,利用現達的信息通訊技術,如開展遠程教育、境外聯合辦學、合作項目、短期培訓、繼續教育、網上咨詢服務、教材數據庫信息資料服務等,加強中醫藥的國際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強與世衛組織的合作。以借助我國中醫藥教學的獨特優勢,建立國際性中醫藥教育認證機構或權威學術機構,為中醫藥在立法、技術標準準人、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強文化交流中醫藥文化內涵深厚,中醫藥發展到至今還是很難進人主流醫藥領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醫藥所形成和依賴的文化內涵難以被領悟,比如“氣”。因此加強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導東西方文化和現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滲透中醫藥理論文化,讓中醫藥理論和方法接近現代科學,形成既具有中醫藥本身特色,又符合國際化發展要求的中醫藥國際教育體系。

4. 3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標準建設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標準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隨著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等中醫藥國際機構的成立,以及近年來我國大批中醫藥從業人員在境外的教學、臨床工作,培養了大批國際外向型人才,使得中醫藥教育國際化具備了外部環境和人才基礎。在此基礎上,以教育機構、教育體制、教育模式、師資力量、教學內容規劃和課程編排、教材、教學質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標準化建設等為重點的中醫藥國際教育標準化建設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標準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標準化建設對于促進中醫藥的對外合作交流、對中醫藥教育的現代化、國際化起重大促進作用。

5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教學模式的探討

5.1對境內中醫藥學學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強雙語教學中醫藥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中醫藥學知識,又要具備較好的專業英語能力,這是中醫藥教育走向國際化的基本要求。雙語教學是指用兩種不同語言進行學科教育的教學活動。中醫藥教育目前進行的雙語教育主要是漢語和英語。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專業英語、公共英語(漢語)之間的比例。為此應該:(1)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將雙語教學融人整個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而不是單獨出來,以便于公共英語(漢語)和雙語教學的有機結合。(2)營造濃厚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能隨時隨地的感受到語言氛圍,常常開展專業醫學英語知識講座、校廣播電臺可定時播放醫學英語廣播等活動。(3)采用合適的教材。對教材的深度、編排形式等多方面考慮,選擇合適的教材,使得所學既能滿際需要,又能保證中醫藥知識體系的完整性。(4)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到學生的專業學習優劣。學校應引進、培養一批醫學和英語知識都較全面的優秀教師,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主導思想下,采有各種有效措施激勵優秀人才從事教學。(5)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在繼承、挖掘傳統醫學精髓的基礎上,讓學生廣泛了解現代醫學、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發年青人的探索創新意識,為中醫藥人才走向國際作好學識上的準備。也讓來華留學生了解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語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利于更深層次的學習專業知識。

5. 2對港澳臺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模式

上一篇: 本土化經營論文 下一篇: 國際貿易問題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 |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 | 亚洲图片在线视频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