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保護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30 10:3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保保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保保護論文

篇(1)

1.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現狀及缺陷

1.1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現狀

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環節,相關人員要正確把握環境和法律政策變化的新動向,認真落實各項要求,有效推動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全面進步。詳細一點來講,面對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時,應該將循環經濟作為我們發展的重點內容,將節能減排工作落實到實處,為村鎮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一般情況下,村鎮煤電行業的技術含量高,并且技術要求很大,在村鎮中,無論是煤、電還是油產業都屬于高耗能和高排放產業。就目前而言,我國村鎮循環經濟發展和煤炭資源的回收率都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進一步全面提升。與此同時,在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須不斷強化節能減排管理,讓節能和環保責任制度得到不斷地強化、節能,環境保護的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工作可以以穩定的狀態全面推進,村鎮企業的各種能耗量將會有所降低,節能和村鎮環境保護水平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村鎮建設的綜合效益需要不斷增強。

1.2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在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許多問題。最為常見的是污染嚴重問題。最近這些年來,我國的鄉鎮企業取得了比較快的發展。然而,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我們在發展當地經濟的過程中還是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除此之外,農藥、化肥等的不當使用同樣可以給村鎮生態環境帶來比較大的破壞。

2.新時期我國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

2.1將村鎮建設中的生態和節能工作落實到實處

生態節能是一項既系統又復雜的工作,同時也是我們在村鎮建設中必須樹立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若僅僅從設計環節樹立生態節能理念,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相關人員在建設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將村鎮中的房屋建設、采光、供水等工作認真落實到實處,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保證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還能夠達到生態節能的目的。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方法非常多,這方法是可以直接影響村鎮建設的最終效果的,在村鎮建設中,一定要將生態和節能工作落實到實處,全面促進工作水平的提升。

2.2對現有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進行全面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隨著能源和環境政策方面的新變化和新動向,我們想要有效提升村鎮建設的節能和環保工作,還需要不斷努力。比如,為了更好地給創建資源、環境、經濟和諧發展的村鎮提供技術支撐。推行村鎮企業負責人環境保護制度,鄉鎮煤礦企業、電廠粉煤灰以及產業延伸環節中廢棄物,應該采取循環與綜合利用等技術,除此之外,在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推動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脆弱性比之前更加明顯,之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優勢大不如以前,這也成為現在導致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通過全面調查顯示,近些年的村鎮建設發展速度比較快,所以也在不斷提升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但是出現的問題是農村勞動力和農業技術并沒有比較快的增長,所以導致出現供求不對稱的問題,許多地方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都受到明顯制約,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不斷提升環境保護工作。

2.3保護好村鎮的景觀特色

各個村鎮地區的鄉村景觀是有自己的鮮明特色的,工作人員在設計景觀時,一定要保護好村鎮的這些特色景觀,并且還要對其進行繼承和全面發揚。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村鎮,對于他們的民族特色景觀和風土人情,在村鎮建設過程中千萬不能忽視,應該對其進行全面應用,將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觀和村鎮景觀全面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開展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時,需要適當運用現代設計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并且不能忽視當地居民的心理接受和認同感,避免對當地的特色鄉土文化造成破壞,一方面要保護好村鎮景觀建設,另一方面要創造出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村鎮景觀,與此同時將更加有利于對當地的環境形成保護。

2.4不斷提升村鎮建設的藝術化設計水平

在村鎮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運用人性化的設計方法,不斷加強對生存環境的保護工作,達到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在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對人性化方法的運用,能夠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一種新型的方法和模式,能夠促進村鎮景觀生態化和村鎮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在新的歷史時期,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變得更為重要。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單位和個人要關注國家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法律政策的變化發展情況,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還要強化科研工作,推進技術創新,不斷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不斷推動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村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要同時進行,不能顧此失彼,要盡最大努力給人們日常的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篇(2)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我國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沱江等已檢測出數百種有機物或被報道已經受到嚴重的有機物污染,在被檢測出的有機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過了地面水質標準,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變有機污染物。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在水源保護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全國水源污染仍呈發展趨勢,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水質不符合飲用水源的水質標準。在我國水的浪費現象還極其嚴重,我國農業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農業用水僅有效利用30-40%。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加處理任意排放,使許多水體受到污染,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局面。因此,合理開發水資源,節約用水量和防治水污染,應當成為我國水環境保護工作長期的工作方針。

2造成我國水資源破壞和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的排放,固體垃圾的肆意排放等,但最終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因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另一類是人為污染是比較嚴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為工業廢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農業回流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2.1工業廢水污染水在工業上主要是用于洗滌產品、冷卻設備、產生蒸氣、輸送廢物和作為生產原料以有稀釋等方面,幾乎沒有一種工業能夠離開水。而且工業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類整個用水量的80%左右,據統計,生產一噸鋼需水量30多噸:一噸石油化工產品、一噸紙或一千度電需水200至500多噸、而制造一噸人造纖維則需水1000噸以上。這么大量的工業用水,相應也有大量的廢水產生,工業廢水排放量約占總廢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2.2城市污水污染隨著工業的發展又帶來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業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區,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生活污水,據統計每人每天約有數百升左右,污濁負荷量為幾十克BOD。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動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滌劑等物質外,還含有細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這種污水會消耗接受水體的溶解氧,也會產生泡沫妨礙空氣中的氧氣溶于水中,使水發臭變質。

2.3農業回流水污染農業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發損失,其余10-40%滲入地下或從地表流走。由于耕種、噴灑農藥、施肥等工作,使這種灌溉回流水中含有較高嘗試的礦物質、富養肥料的有毒農藥,也會使水體污染。這些物質化學穩定性極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分解為無害物質,成為環境是長期存在的污染物質,又易溶解于脂肪,能在動物和人體脂肪組織中積累起來千萬危害,同時它難溶于水,借助水的流動而遷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許多沒有使用過農藥的地區,也受到了農藥的危害。

2.4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它污染農業廢物、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如果轉入水中,也會污染水質,這類污染情況相當復雜。有機物質經水中微生物分解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各種有毒物質使水體具有毒性,從工廠排出的廢氣,如二氧化硫,一旦隨雨水轉入水中,就變成亞硫酸,它又同水中的氧作用,從而產生具有更大危險性的物質。垃圾場的垃圾雨淋和雪化后可能溶于水,或發生化學作用產生有毒物質,最后漏出場外,流入地勢低的城市,或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3針對原因采取的對策

針對上述原因造成的水污染嚴峻形勢,我國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水環境保護、保障飲水安全。

3.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3.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謝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永治理結合起來。

3.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并、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要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范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3.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于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3.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4結論

世界上的淡水供給是有限的,農業、工業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斷提高導致了有限的淡水資源的分配競爭。為了避免水危機,許多國家必須保護水資源,對供水和需水進行管理,減少污染和降低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環境的影響。治理水污染環境的課題已經被列入世界環保組織的工作日程。在我國水源污染已經是普遍存在,有機物正在悄悄地污染著我們的周圍環境以至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這方面現已成為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保護法.

[2]水污染控制教程.

篇(3)

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生存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的定義是: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按照環境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分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

1.2公路環境保護內容

對照上述定義,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1.3公路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指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

公路建設必然影響環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其施工、營運期造成的環境問題會更嚴重。公路建設將造成如下環境問題:選線不當會破壞沿線生態環境;防護不當會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蝕與泥沙沉淀等;公路帶狀延伸會破壞路域自然風貌,造成環境損失;公路施工造成環境污染;公路通車營運期間,車輛對沿線造成污染。

1.4公路環保功能

一般情況下,一條公路如果嚴格按照現行公路工程設計標準及《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進行設計,按公路工程施工技術規范進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對路域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并能夠對社會環境進行調整和完善。

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歸納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結合造地還田與疏導排水,各部分相互協調配套,可使工程穩定堅固,外觀順適優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對路基起保護作用,同時也起著防塵、防水,保護公路沿線環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橋梁涵洞工程設計與施工中重視對公路路域景觀環境的影響,可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對公路工程的整體性和穩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進入農田,避免耕地淹沒、土壤污染。

防護工程確保了路基穩定,減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環境保護作用。該工程與環保的關系最為密切。

1.5公路環保措施

公路建設的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環保工作的重點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招投標階段:在合同書中納入環境保護條款;施工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及監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環境后評價;營運期:進行環保設施維護及處理環境問題投訴。

針對實際工作需要,現結合國家目前的環保法規對公路施工階段、營運期采取的環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1.5.1.1生態環保

在土方開挖回填時避開雨季,雨季來臨前將開挖回填、棄方的邊坡處理完畢;施工取土時采取平行作業,邊開挖、邊平整、邊綠化,計劃取土,及時還耕,及時進行景觀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區,及時設置排水溝及截水溝,避免邊坡崩塌、滑坡產生;在雨水地面徑流處開挖路基時,及時設置臨時土沉淀池攔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時將土沉淀池推平,進行綠化或還耕;對路堤邊坡及時進行植草綠化;對施工臨時用地,先將原表層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畢后,再將這些熟土推平,恢復原地表層。

1.5.1.2噪聲防治

當施工路段距住宅區距離小于150m時,為保證居民夜間休息,在規定時間內禁止施工;主動與施工路段附近的學校和單位協商,對施工時間進行調整或采取其他措施,盡量減小施工噪聲對教學和工作的干擾;注意機械保養,使機械保持最低聲級水平;安排工人輪流進行機械操作,減少接觸高噪聲的時間;對在聲源附近工作時間較長的工人,發放防聲耳塞、頭盔等,對工人進行自身保護。

1.5.1.3大氣污染防護

公路施工堆料場、拌和站設在空曠地區,相距200m范圍內,不應有集中的居民區、學校等;瀝青路面施工,瀝青混凝土拌和廠設在居民區、學校等環境敏感點以外的下風向處,既方便生產,又須符合衛生要求(衛生防護距離分級中,規定的防護距離為300m),不采用開敞式、半封閉式瀝青加熱工藝;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降塵,運輸粉狀材料要加以遮蓋。

1.5.1.4水污染防治

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進入水體;施工駐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糞便等集中處理,不直接排入水體;對橋梁施工機械嚴格進行檢查,防止油料泄漏。嚴禁將廢油、施工垃圾等隨意拋入水

公路建設設環保工作重點內容:

設計階段:環保總體方案應在針對性勘察資料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路段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特點,使環保方案既經濟、又可靠,并重視以下方面:

周邊山區公路越嶺方案應充分比較隧道與展線方案對環保的優劣。深挖高填和地質不良路段防護工程應充分考慮環保要求。

自然保護區、風景點、區應特別注重自然景觀、珍稀野生動植物地帶的環保措施。

設計說明應對環境保護工程作盡量詳細的說明,標明敏感點。

綜合考慮沿途公眾對擬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現狀滿意程度,對搬遷、移民的態度,對當地民俗的不利影響,對公路走向,對出行、交往的要求,對當地養、植業的影響等方面意見和建議。

施工階段。嚴格控制紅線內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與主體工程同時進行工程招標。施工合同、監理合同制訂環保工作條款,結合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環保工程項目、地點、內容、標準等實際,對不同標段提出具體要求,明確責任條款。

施工組織設計中明確環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藝設計應包含環保工作和質量控制標準。開工前應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和環保工程技術交底,完善環保管理工作制度,設置環保工作專(兼)職人員,對主體工程防護區、取土場防護區、棄碴場防護區、臨時用地防護區防水土流失,水環境、防揚塵土污染動態檢查監控,特別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蹤監控拌和站防空氣、噪音污染,夜間施工防噪音、棄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邊坡防護工程施工質量。環保工程施工質量自檢與監理質量控制,制定圖表,隨時作好記錄與簽認,并與主體工程等同,由監理檢驗簽證、計量支付。

竣工圖繪制。繪制距路中線100米范圍上簡略地形圖,標明水系、防護工程、排水系統、敏感點、居民地與公路的位置關系、土地使用現狀等內容,作為施工檔案資料,以備今后查證。

篇(4)

二、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歸因與對策分析

(一)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歸因分析

生態農業旅游導致環境問題,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對于生態農業項目的監管不到位。目前我國諸多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規劃,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議下,在市場的催生中,由當地的農民自發的發展起來的。這種規劃、建設通常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也沒有進行環境評估,地方政府和農民本著“先搞起來再慢慢發展”的理念,先從資源下手,進行野蠻的開發,全然不顧環境承載力。環境問題愈演愈烈,關鍵還是在于生態農業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環保意識不足,以及其對于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誠然,我國近年來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發展使得部分農民轉業從業人員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這種經濟利益并沒有轉變其思想,向環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沒有取得很好經濟效益的項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環保意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是能夠主動犧牲環境的。歸根結底,還是從業人員自身眼界與素質的問題,從業人員準入機制、環境評價體系的缺失也縱容了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國游客本身的綜合素質問題,也是導致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特定時間出現嚴重環境問題的導火索。節假日比較集中、游客行程緊張放松對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這一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綜合素質的提高也不僅僅是游客單方面的事情,同樣需要多方面來綜合考量與處置。

(二)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對策分析

要解決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必須針對問題的原因來對癥下藥的解決。生態農業旅游中出現的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其牽涉到社會公德問題、政府管理問題、行業準入制度問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問題等,需要各個擊破。

1.我國政府需要切實的對于生態農業旅游中的環境問題負起責任來。

在前期規劃上,一方面,要加強對于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前期規劃,保證其在建設初期能夠考慮到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要將生態農業旅游劃在環境保護區的紅線之外,形成對于環境的有力保護。另一方面,要剪輯健全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的準入機制,出臺對于生態旅游項目的環境保護標準,隔絕一批不達到標準的企業,拒絕其進入本行業,同時要在準入機制的基礎上加強追則,對于已經建立起來的相關項目不符合準入機制標準的,要一家家查并關停。如此,從事前和事后進行規范,則能夠使得政府的調控功能發揮完全,形成有效的環保屏障。除此之外,為了給予從業人員提升環境保護硬件設施的空間,政府還應當在別的層面給予具有環保思想的項目以一定的政策、資金上的支撐。如日本制定了《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設施方面給予許多優惠政策,大大解決了休閑農業建園的資金成本;意大利對給予開展農業旅游的單位開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關農業低息優惠信貸和稅收減免政策。我國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撐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環保建設,幫助從業人員解決切實的困難。

2.針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從業人員本身環保意識不足的問題。

政府需要負起責任,對于從業人員進行管理和培訓,在意識上對于其進行指導。而最為關鍵的是,從業人員需要從自身的角度來扭轉思想,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要意識到,企業的長期發展不是靠消耗環境來進行的,而是要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諧發展才能夠實現的。臺灣休閑農業充分利用占全臺面積50%以上的森林資源,融合當地自然、文史資源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等,在親和自然的同時實現了很好的盈利。這一案例對于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的啟事是,相關從業人員還需要開拓眼界,要將具體的發展策略作更為細致、科學的判斷,要主動降低自身項目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要逐步實現靠農產品和旅游服務實現效益,靠獨特的旅游文化分為和旅游體驗項目來實現效益,要真正將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向服務業轉化,拜托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實現以上兩點,最為重要的還是相關從業人員要加強學習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提升環保意識和發展意識,對于自身企業的發展也會有很有效的提升。

3.從目前造成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導致的環境污染這一問題來看,解決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撐。

一方面,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規劃時,就需要在硬件設施上考慮到普通消費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適的地點放置足夠的垃圾收納器具,使得游客能夠輕松的完成垃圾的分類、丟棄,不會因為客觀原因導致對于環境的勿擾。另一方面,大眾傳媒以及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本身,都要注重對于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的宣傳工作,例如,在環境周期間集中宣傳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區的導視系統、大屏幕上進行旅游文明、生態文明的宣傳,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時候能夠有一盞保護環境的明燈在于心中,在不斷的提醒中加強對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數十年的當下,主動去污染環境的游客數量還是少的,只要景區服務到位,應當能夠有效的環節游客旅游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

篇(5)

公民的環境權利(或稱為公民環境權)是指公民擁有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通常包括環境使用權、知情權、參與權和請求權。它區別于:(1)公民、集體或國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權;(2)國家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擁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3)私法上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所有權、人身權和相鄰權;(4)傳統人權理論中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當今國際社會,公民的環境權利作為一項新興的基本人權而受到廣泛關注。本文試圖說明,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體制存在倚重行政環境權力而輕視公民環境權利的弊端;為實現我國環境的有效保護,我國法律應當具體確認公民的環境權利;法律確認進路應兩路并行: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融合。

1環境保護中公民環境權利問題的提出

立法出于技術考慮,并不必然在法律規則中既對要素(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后果)做出規定又對所要保護的權利內容進行宣稱。如我國《民法通則》(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規均為簡稱)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該規則就并未對國家、集體和公民享有財產權及其內容進行表述。一般地,這樣簡潔的表述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樣的表述不言自明或者是在另外的法律條文中對所要保護的權利及其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這些法律規則的背后,存在著一張清晰的權利譜系。然而在權利規定比較模糊的時候,法律規則實現對權利的保護則無疑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我國從1978年首次在憲法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包括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法、環境保護專項法、環境保護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環境標準、國際環境保護公約以及刑法、民法相關規定在內的龐大灼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并從“國家保護環境”出發,衍生出了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一系列行政權力和義務。在我國實行的是各級政府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規定實施監督管理的環境管理體制。環境保護方式呈現出了以政府管制為主的特征。在政府管制的模式下,政府對于環境保護享有廣泛的權力,宏觀上包括制定和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制定環境保護的規劃、目標和計劃,制定環境保護的標準并監督執行,進行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等。微觀領域包括環境行政許可權,環境行政處罰權等等。政府通過行使環境權力,對環境違法主體科以相應義務,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此外,國家公權力還通過刑事手段介人環境保護,我國97刑法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罪”的規定就是重要的體現。

在政府控制的模式下,相對于國家的環境權力而言,我國公民環境權利的規定則顯得薄弱并且模糊不清。政府權力介人環保領域,并沒有明確以保護環境權利為目的。如《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業化建設的發展”(第1條)。這里的“保護環境”和“保護環境權利”雖然密切相關但是并不相同,前者從實用主義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而后者以價值目標為導向,事實上是環境保護的基礎,也是目的和手段。我國從憲法到具體的行政法規,沒有專門對環境實體權利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對于公民環境實體權利的規定是“隱形規定”。對于程序性權利,除了受到環境侵害的訴權以外,我國《環境保護法》還規定有檢舉控告權,《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一定條件下享有知情權和建議權④,但都并不完善。此外,盡管有一些權利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并在實踐中發揮著保護環境的作用,如所有權、人身權及相鄰權等的正面規定,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權利,因為其主旨并不是保護環境法益。傳統民事權利制度對于環境保護力不從心,盡管現代民法理論中的財產權、人格權及侵權理論都在發展,但它們離環境保護的要求相去甚遠。如北京市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中因產生大量噪聲、震動和粉塵,嚴重影響了周邊四戶村民的正常生活,四戶村民向北京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但某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后,以“不屬民事審判范圍”為由,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

2公民環境權利對于環境保護的意義

環境權利為人類一直自然地享有,并不隨著法律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也可稱為一項自然權利或基本人權,其正當性是不證自明的。隨著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開發利用環境的財產權與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產生沖突,才引起了現代意義上公民環境權利的關注和討論。即便是在這種沖突中,公民環境權利的正當性也是不容質疑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確定這種沖突中各種權利的位階關系和如何協調沖突。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彼得·S}溫茨(PeterS.Wenz)教授在《環境正義論》一書中寫到,“倘若發生沖突,財產權至少在某些時候應該做出讓步”,“人權如此重要,不能為了更小的目標而妥協。例如,人們不應該為了他能夠擁有更廉價的電力而遭受癌癥的痛苦”。

就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來說,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目的和手段。政府權力對環境保護的廣泛介人,有著深刻的合理性,環境外部的不經濟性⑤和為避免環境的公地悲劇⑥都需要政府權力的介人才能予以克服。在國家,環境保護的行政權力固然來源于憲法的授權,但最終來源于民眾的授權。可以說,權力都是直接或間接源于公民權利。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在論及國家的起源時認為,人類是為了避免“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的自然狀態才“把大家所有的權力和力量付托給某一個人或一個能通過多數的意見把大家的意見轉化為一個意志的多人組成的集體”,這個個人或集體就是者,即霍布斯所說的“利維坦”。繼后的英國政治思想家約翰·洛克(JohnLocke)同樣認為,“開始組織并實際組成政治社會的,不過是一些能夠服從大多數而進行結合并組成這種社會的自由人的同意。這樣,而且只有這樣,才會或才能創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這些思想后來為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所采納,《獨立宣言》宣稱“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時至今日,各國憲法基本都確立了“在民”,這是各國政府及公權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據。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因此,在權利與權力的關系上,權利是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權力為保護權利而存在。環境保護的行政權力,同樣地來源于公民所具有的環境權利,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權力存在的正當性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民環境權利為政府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合法性的基礎,環境保護應以保護公民環境權利為目的。

公民環境權利不僅為政府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合法性的基礎,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合法性基礎。近年來,我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性與環境治理長期性的矛盾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這種非制度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屬于公眾參與的非常態,由于非常態的公眾參與表現為組織的非程序性,動機的多層次性,性質的復雜性,行為的非理性以及后果的消極性,對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發展有諸多的消極影響。公民有了法律上確認的環境權利,就可以依據環境保護的權利實施相關行為,可以要求義務主體為或不為一定的環境行為,在受到侵害時可以獲得法律上的救濟,同時也明確了公眾環境保護行為正當性的邊界。因此,公民環境權利的確立對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民環境權利不僅是主體參與環境保護的合法性基礎,而且在實際運行中起著對公權力的制約作用。在公共選擇理論看來,政府在提供大多數(包括清潔環境在內的)共用品和服務方面是低效的,表現為浪費、冗員和低生產率,在行政權力介人市場的時候,可能還存在權力尋租的問題。政府低效的原因在于,政府是有自身利益的社會主體。在公共選擇中,實際上并不存在“根據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的過程,而只存在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的“締約”過程,社會上并不存在所謂的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從公共選擇理論上講,權力需要制約。從政治文明的發展來看,權力的制約問題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權力制約權利階段、以權力制約權力階段和以權利制約權力階段。以權利制約權力,是指公民用自己的法律權利制約政府權力,以防止政府權力的變異和濫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環境保護是利益沖突比較集中的領域,政府可能會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而不顧環境保護,也可能會為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犧牲環境利益,加上政府行為的低效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以權利制約權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域外公民環境權利考察

公民環境權利主要是由各類國際會議和文獻倡導的。1970年國際社會科學評議會在東京發表的《東京宣言》提出,“我們請求:把每個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的權利和當代傳給后代的遺產應是一種有富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該宣言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人類有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1973年在維也納歐洲環境部長會議上制定的《歐洲自然資源人權草案》中,環境權被認為是新的人權并將其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補充。1986年作為地區性人權文件的《人類與人民權利非洲》第24條規定,所有人民應該享有能夠適合他們發展的一般的令人滿意的環境權利。1987年2月國際環境法專家組擬訂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原則建議》指出:全人類對能滿足其健康和福利的環境擁有基本的權利。1989年《哥斯達黎加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責任宣言》在序言中寫到:認識到國際社會確認人類有在保障尊嚴和福利的環境中生活的基本權利。1991年《關于國際環境法的海牙建議》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國家應該承認對于確保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生存與精神福利的個體與集體的基本環境人權。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宣稱,人類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1995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起草的《環境與發展國際公約草案》第十二條規定:締約方努力逐漸全部實現任何人對環境的權利以及為了其健康、福利和尊嚴的足夠的發展水平。

在全球化的對環境權的呼吁中,部分國家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了公民的環境權利。如1980年《智利共和國憲法》第3章第19條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生活在一個無污染的環境中”。1980年《秘魯政治憲法》第2章第123條規定:“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生活在一個有利于健康、生態平衡、生命繁衍的環境的權利”。1987年《菲律賓憲法》規定:

“國家保障和促進人民根據自然規律及和諧的要求,享有平衡的健康的環境的權利”。1993年《俄羅斯聯邦憲法》第42條規定:“每個人都有享受良好的環境和獲得關于環境狀況的信息的權利,都有要求因生態破壞導致其健康或財產受到損失而要求賠償的權利”。1993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憲法》第12條規定:“共和國公民有享受有益于生活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據統計,全球有四十多個國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國家通過的憲法或法律中都規定了環境權。其中,20世紀70年代以后通過的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都沒有忽視這一權利。

除了憲法的規定外,部分國家還在環境保護的法律或法規中確立了公民環境權。如1979年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國會認為,每個人都應當享受健康的環境,同時每個人也有責任參與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1998年《法國環境法典》規定:“有關的法律和法規明確規定每位公民均有權擁有一個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環境,并且由他們確保城市和鄉村地區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發展”。2002年《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法》第11條第1款規定:“每個公民都有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有保護環境免受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自然的和生產性的緊急狀態引起的不良影響的權利,有獲得可靠的環境狀況信息和得到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

綜觀國外公民環境權利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1)非官方領域對于公民權利的呼吁或宣稱對于公民環境權利在法律上的確立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既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環境問題的嚴峻態勢,也反映出了公眾對于環境保護所蘊含著的巨大熱情和力量。(2)公民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權利,這一過去自然就獲得和享有的利益在受到侵害過后,開始尋求法律的保護,在傳統的人權內容不能涵蓋環境權利內容的情況下,不少國家直接將公民的環境權利明確寫人了憲法當中,豐富了基本權利的內容。公民環境權利也主要是被規范在憲法當中,是作為一項基礎性權利而存在的。(3)環境權的表述上各個界定并不相同,反映出了內涵的豐富性,但其權利主體上并不包括國家,權利內容并不包括主體對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國家對于環境保護具有的是權力和職責,與環境權利相去甚遠,而對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屬于傳統財產權規定的范圍,環境權利是與環境保護的需要相聯系的。

4我國公民環境權利的法律確認進路

環境權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一權利在現實地受到威脅和侵害的時候,需要法律的確認和保護。我國面臨的環境保護的形勢是嚴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制度層面公民環境權利的缺失有關,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目的和手段。在相對單一的環境行政管制方式下,公民的環境權利訴求未能充分實現,環境保護組織不發達,司法權力保護環境的成效不明顯(環境公益訴訟難以得到支持)。因此,我國確立公民環境權利,既是正本清源明確環境保護的真諦,也是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

篇(6)

二、文物保存環境的保護

文物受損后在修復是很被動的保護措施,所以應該采取主動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在損害后才去保護,防止文物受損才是上策,保護文物環境,實際上就是保護文物古跡本身。文物是不可移動的,文物的環境也是不可移動的。對于尚存的歷史環境是要堅決維護的,包括那里所包含的一切;如果原本那里的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的話就要防患于未然,盡可能的保護好它們,使得它們不被人為的去破壞它;如果那里的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影響文物環境安全要進行整治。對破壞歷史風貌的建筑物,凡能進行整修的進行整修。除了靜態環境以外,還應該考慮交通運輸、生產生活等動態因素。在進行文物保護的過程之中,要注意好文物環境保護過程之中各種環境因素的排查工作。具體的來說,在進行文物環境保護的過程之中,不僅僅要考慮到直接在短期范圍內有可能會對文物的環境產生破壞的因素,還要注重那些可能會持續的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因素。例如,對于那些工廠之中排出的有毒氣體是直接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對于文物有著非常直接的破壞作用,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物,就需要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之中,盡可能的杜絕這些工廠的一些施工項目,并予以治理整頓。與此同時,對于那些有可能造成間接持續性破壞的,也要督促這些工廠拿出相應的整改責任書,以便于保證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行。文物所在地要防治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采取相應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達到相關環境質量標準和要求。大氣質量標準按照一類區一級標準執行,有的企業單位向空氣中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塵等)可以進行收集或者盡可能的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光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向空氣中的排放,如果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在有文物的地方建立工廠;由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到古跡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故而產生的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就越來越多,這些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也會給文物到來很嚴重的污染,所以,對于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應該設置移動式收集箱收集,運到文物古跡區以外集中處理,保障文物所在地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環境整治,為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可持續發展空間。

篇(7)

二、公路施工建設時的水源環境保護

公路施工建設對沿線水源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土方的開挖和回填、特別是開鑿或爆破作業時,會劇烈擾動土體、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改變地下水的水位及其流通路徑,影響水體的流通和排泄狀況,造成地下水向地表漫溢、地表水流集中或水流加速,從而改變地表水流狀態;當過水斷面過小、水流比降過大時,就會導致洪水匯集、土壤侵蝕或者河流淤塞等后果,進而波及公路的周邊地區。公路建成后,地面水的滲透狀況發生了改變,增加了地表徑流、減少了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這樣一來,從顯眼處看,公路沿線的水源環境常會出現地下水變為地表流、路邊積水成塘、橋梁局部壅水、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河道淤塞、土壤退化等現象;從細微處來看,水體的懸浮性固體含量、溶解性固體含量、石油類污染物含量、糞大腸桿菌數及化學需氧量等指標均會有顯著的變化。在公路施工建設時,可以在規范作業、改進施工工藝、加強管理三個角度來保護公路沿線的水源環境。在施工作業安排上,要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不在水源地保護區設置瀝青混合料和混凝土攪拌站,不在水源地保護區取土或棄土,不在水源地保護區清洗施工車輛、施工機械和器具,不向水源地保護區傾倒建筑廢渣廢水、生活垃圾和油料,對因施工建設而毀損的林木要及時補種。在施工工藝上,要針對水源環境的特點作出適當的改進:路基施工時,應在公路兩側挖掘雨水集流槽和沉淀池,合理引導水流,防止水土流失;需在水面平臺作業或是岸邊施工時,可用防水氈緊密平臺或岸堤,將施工產生的廢油、廢水、廢渣阻隔在氈內不致污染周圍水體;架設橋墩、河底鉆樁產生的泥水可用大型容器裝載到運泥船上裝走。在施工活動上,要加強管理:要合理設置好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沖洗池、垃圾堆放站和棄土棄渣堆放點,不在水邊周圍堆放瀝青、油料、化學品等具有污染性的物料;糞便、生化垃圾、棄土棄渣及淤泥等污染物要定期清理;瀝青、油料、化學品等具有污染性的物料應妥善管理,防止被大風暴雨沖刷到水里;施工車輛、施工器械的沖洗渾水要沉淀后再排放;含油污水必須經過隔油池處理;因水面或水下施工結束后要及時進行清理工作,避免出現淤塞現象。

三、公路運營管理時的水源環境保護

公路運營時期的污水主要來源于服務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洗車污水、突發性事故產生的污水、路面沉積物。因此,公路運營管理時期的水源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應是對公路沿線的服務區、加油站、洗車場所等產污場所的合理設置和科學管理。首先,在區位選擇上,公路服務區、加油站、洗車場所應盡量避繞水源地、自然保護地、田地、河塘湖庫、泉瀑等水體;其次,在設施配套上,洗車場所及加油站應配備單獨的污水處理系統和隔油池,服務區應設置污水沉淀池或化糞池,缺水地區要注意對再生水的有效使用;再次,在日常管理上,生活污水應先排放到沉淀池或化糞池上,含油污水要經過隔油池的處理,生活垃圾及路面垃圾應定點堆放集中處理,及時防止裝載泄漏、散裝及超載的車輛上路,做到:不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公路沿線的水體、不讓垃圾落入沿線水體;最后,在組織管理上,要注意及時有效地維護水源環境保護設施,要能迅速有效地組織人手及時處理突然性水污染事故,必要時應及時通知安全、環保等部門采取應急措施。

四、公路沿線水源環境監測

水源環境監測是水源環境保護工作的前提,由于公路水環境污染的時空特性,公路沿線水源環境檢測應貫穿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設和運營管理兩個時期,施工建設期水源環境監測的主要指標有:高錳酸鉀指數(Codman)、石油類、懸浮物(SS)。地面水源環境監測的監測頻次:每季監測1次,每次監測2天,每天2次。運營管理期水源環境監測的主要指標有:pH值、高錳酸鉀指數(Codman)、溶解氧、石油類、懸浮物(SS)。監測頻次:每年監測2次、每次連續采樣監測3天。鑒于監測工作的繁復,公路沿線水源環境的監測工作應積極采用水信息學等新技術。水信息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著重運用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3S技術、可視化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并結合傳統水科學和工程學的方法,研究與水源環境相關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模擬、預測和結果顯示等問題。水信息學的許多技術對公路環境信息的評價分析益處頗大,基于3S技術的公路環境信息系統功能的實現將大大提高公路環境評價和管理的效率與質量;基于計算機技術和可視化技術的實時管理體系使公路環境信息從簡單的文字表格形式向圖形報表有機結合的數據可視化分析方面邁進一大步;基于遙感技術的水質參數預測模型和水域快速監測系統進行大江、大河及大面積湖庫的水源環境監測與水體富營養評價實現了、拓寬了水源環境監測、管理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基于GPRS技術的水質遠程監測系統實現對水質參數的遠程檢測、實時監控功能,從而大大提高了水體環境檢測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篇(8)

人類沒有保護好環境的教訓其實自古就有。古代,經濟比較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區,由于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后來成了不毛之地。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由于濫伐森林,水上嚴重流失,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土地日益貧瘠。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并非現在才有,我國古代就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樸素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今天,我們保護環境不僅要保護環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繼承古代環境保護的思想,合理利用資源,以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我們應該懂得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是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許多國家正在廣泛地宣傳環境保護思想,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我國于1979年9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并在1983年底召開的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大會上將保護環境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89年12月26日正式修改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本來很美麗的地球在我們人類的污染下,已變成了骯臟的星球。其中四種污染的情況如下:

第一種是廢物污染,單是香港人每天已制造過百萬的垃圾,而大部分垃圾都來自住宅和工商業活動,例如:建筑、拆卸、修路后所留下的物料,污水過濾后所剩下的污泥、人們用完即棄的用具、玻璃等等。差不多所有垃圾都會運去堆填,不過堆填區快要飽和了,為什麼不像美國、日本、歐洲般把垃圾燒掉?那就又省地方,又快捷了。但如燃燒一些帶有氯氣成份的東西,如塑膠,就會釋放一種名叫二惡英的有害氣體,不但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而且整個過程所需的費用很昂貴,難免政府不采用這種方法。

第二種污染是水質污染,污染水質來自禽畜糞便、工業廢料、家居污水、市民胡亂拋垃圾,還有電鍍廠、染布廠、船舶漏出的原油。另外,當一種叫二氧化硫的氣體增加,那下的雨就不是平時的雨,而是「酸雨,同樣造成污染。但人們如果飲了這些受污染的水或海產,會染上病,如肝炎。有些海鳥的羽翼沾到船舶漏出的原油后,因為飛不起而活生生地餓死,喪失了許多動物的生命。不過,政府也有盡力補救,如:設立污水處理廠,把污水過濾后才排出大海,減低水質污染的程度,因而減少有人或動物患病或死亡等壞處。

第三種污染是空氣污染,即是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氮氧化物含量高。而形成這種污染的主要「兇手有車輛、發電廠、工商作業、地盤等等。人們如果長期吸入廢氣,便可能會染上肺炎、矽肺病、棉肺等病。而如果因為空氣污染而破壞臭氧層,人們亦可能因此染上皮膚癌。政府現時積極加強管制、立定法例、大力推廣如何保護環境。

最后一種污染就是噪音污染,這些噪音來自交通工具、建筑、修路。噪音能導致人們難以集中精神工作、學習、心情煩燥、聽覺受損……更嚴重的,還會失聰。因此,政府亦實行訂立法例、加設隔音屏等措施。

很多人說隨著經濟發展,地球受到污染也是難免的。但其實大家再多出一分力,例如:用紙要用兩面、多乘坐集體運輸的交通工具等,相信是可以減少污染,地球也會變得更漂亮呢!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時常發生沖突。我們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后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三、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么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在抗洪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務恐怕已超過了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篇(9)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的戰略問題。我國林業部門也根據這一戰略分別制定了國家及各省區的21世紀林業行動計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與林業分類經營有密切的聯系。林地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林業可持續發展不可能通過無限制擴大經營范圍來實現,只有通過對林地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產力水平才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向。

1.2林業分類經營

實現林業分類經營,基本指導思想是根據森林主體功能的發揮來經營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資的經濟效果,其經營行為完全是一種商品生產行為。商品生產行為主要受市場經濟規律約束。因此,對于商品林經營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嚴格的計劃去控制,而應由企業根據市場做出選擇。生態公益林則以森林生態公益功能的發揮為主要經營目的,而生態公益功能則不可能直接體現為經營者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通過宏觀調控,以總體功能最佳為指導,協調經營行為,理順經營與受益、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才能保證其經營走上良性發展道路。林業分類經營其實質是林業經營的集約化與細分化。通過分類經營,可使經營對象整體功能發揮最佳,實現高效經營,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即有利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協調社會經濟的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

2.1提高生態認識,加強管理

(1)一是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

(2)二是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3)三是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2.2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林業部門應該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從發展看,全國要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以省、市重點測報點為骨干,以縣級測報點為基礎,盡快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的、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不僅要能夠及時掌握全國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發展動態,進行區域性短期預報或預警,而且能夠結合林木資源狀況、氣候氣象條件等相關資料,為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通過對主要森林病蟲害的一般調查和系統觀測,不斷積累基礎資料,建立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術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開展監測與預報工作。當前,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省市重點測報點的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達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規范,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摘要】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日趨劇烈。與此同時,森林的生態環境調節功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林業不但是一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同時也是生態公益功能生產部門。林業生態公益功能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宣傳上,還要做到針對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3.1盡快完成森林分類區劃

由國家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森林分類區劃標準與方法,各地按照區劃標準與方法盡快完成森林分類區劃工作,在將森林資源區劃為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基礎上,將公益林進一步區劃為國家重點公益林和地方重點公益林,將商品林進一步區劃為天然商品林和人工用材林。

3.2根據森林分類區劃制定不同的限額采伐措施

對于重點公益林特別是國家重點公益林,實行禁伐,嚴格保護,只能進行撫育性采伐或者改造性采伐;對于天然商品林實行限伐措施,確保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額度。對天然商品林和人工商品林分別編制采伐限額并執行。

3.3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對公益林分別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給予相應的補貼;對集體及私人業主營造的林木被區劃為公益林的,由國家收購,不愿意被區劃為公益林的,當地林業主管部門應當與集體或私人業主簽訂禁伐、限伐協議并給予相應的補償;對于私人業主營造的商品林,其不愿意繼續經營又不能轉讓給他人的,也應當由國家予以收購并給予一定的補償;逐步建立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繳納制度,要求生態公益林使用者、直接受益于生態公益林的供水、風景旅游、林地礦產開采、征占用生態公益林林地等經營單位或個人繳納生態公益林補償金。

3.4加強采伐限額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

應當加強對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在伐區調查設計、伐后驗收、采伐更新等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其次,雖然對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限額予以放寬,主要由經營者按照森林經營方案確定,但是,人工商品林的采伐同樣事關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因此,經營者應當嚴格按照森林經營方案的內容實施,林業主管部門則應當加強對森林經營方案實施的監督檢查。

篇(10)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產品的出口結構以初級原材料為主,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為主,這會嚴重浪費資源,進而導致環境污染。然而,伴隨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初級產品以及污染較重的產品仍舊占據較大比例,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不利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現階段,我國排放的污染物已經超出環境容納的容量,大部分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較高,給人們的身體健康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2.進口貿易

在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體制,進口了一部分有毒廢棄物,嚴重威脅我國的生態環境。例如,在我國廣東沿海地區,部分鄉鎮企業為了獲取經濟收益,進口大量有色金屬廢渣,以及部分有毒廢棄物,在廢棄物進行再生的過程中,將會嚴重污染我國的生態環境。

3.國外投資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后,部分外國企業逐漸進入我國,尤其是跨國公司,外國企業的進入會為我國企業的經濟發展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生產技術以及控制污染的主要設施。但是,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外國企業在投資我國企業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進而將污染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我國。因此,面對上述問題,如果我國不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環境壁壘

現階段,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切入點,通過立法形式,制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制定大量環境準則,以阻礙外國產品的進入。這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出口更多的產品,使其無法贏得市場競爭力。

二、強化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的主要對策

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應當處理好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之間的關系,不斷強化環境質量,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1.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

1.1建立健全綠色貿易壁壘研究機制。現階段,為使我國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經常開展二者的理論研究會議,收集各個國家與綠色壁壘相關的信息,尤其是影響我國出口的綠色壁壘,應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且采取有效的防范對策。如果發達國家違背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即非歧視原則,不能科學、合理的利用綠色壁壘,我國應當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此外,我國應經常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進而共同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

1.2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最近幾年,我國雖然已經簽署了與貿易相關的環境保護公約,但是,卻沒有明確規定法律法規的具體細則,并且大部分法律法規仍舊停留在行政立法階段,并且立法層次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國還應不斷改進環境標志制度,在完善環境標志的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出口產品質量標準、制造工藝以及產品認證的過程中,應當嚴格依據國際基本標準和原則,進而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其次,我國應強化管理進口商品的各個環節,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嚴格審查外資產品進入的各個環節,以免外資企業將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如果外資企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應當進行嚴格的整治,以達到我國環境標準的要求。

1.3調整和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

在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我國應依據自身發展的實際,科學、合理的配置資源,對于部分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應當限制其出口。此外,我國應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的切入點,不斷強化出口產品的環境保護標準,以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出口與國際標準相符合的產品,不斷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以實現出口的可持續發展。

2.企業應當解決微觀問題。

2.1樹立綠色的營銷理念。綠色營銷是指: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以不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準,通過使用營銷工具,滿足社會需要的經營銷售活動。因此,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應以環境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為基本原則,以環境保護為企業的經營理念,以綠色消費為主要的切入點,進而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貫穿于企業生產各個環節,以使企業經濟收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的變化需求,進而實現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強綠色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對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應考慮是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例如,如果企業獲得國際綠色環境標志,通過使用綠色環境標志,以不斷強化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環境保護的標準,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而使產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據較大比重,加快我國企業的發展進程,以使我國經濟穩固的向前發展。

上一篇: 虛擬實驗論文 下一篇: 動漫形象設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尤物 |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品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一级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