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0:35: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江蘇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011年江蘇物理高考試卷的第九題就題型來看好像是很常見,但是加了一個輕質絲綢帶,許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析,錯誤率很高,得分率較低,學生無法把所學的內容綜合分析且融會貫通。
題目如下:如圖所示,傾角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夠長的輕質綢帶跨過斜面的頂端鋪放在斜面的兩側,綢帶與斜面間無摩擦。現將質量分別為M、m(M>m)的小物塊同時輕放在斜面兩側的綢帶上。兩物塊與綢帶間的動摩擦因數相等,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兩物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總是相等
(B)兩物塊不可能同時相對綢帶靜止
(C)M不可能相對綢帶發生滑動
(D)m不可能相對斜面向上滑動
通過調查,這道題出錯的同學有不少選擇了D選項,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分析輕綢帶,還是按沒有綢帶的方法分析,斜面夾角較小時,兩物體相對靜止;夾角較大時,兩物體都向下滑動。也有部分同學選了A選項,但是理由說不清。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這道題。
一、定性分析
先取M、m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它們均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見右邊受力分析圖。再取綢帶為研究對象,由牛頓第三定律得,輕質綢帶分別受到兩物體給它的摩擦力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怎么判斷呢?最簡單的方法是:輕綢帶不計質量,又綢帶與斜面間無摩擦,綢帶只受到兩個摩擦力作用,因而無論綢帶怎么運動這兩個力的大小都相等。也有的學生借助于已學的輕繩模型教育學論文,即如果輕繩兩端懸掛物體跨過定滑輪放在斜面兩端,由于不計繩的質量、不考慮滑輪與繩的摩擦,無論物體怎樣運動,兩物體給繩的拉力都相等。以此類推,用輕質綢帶替代輕繩,不計質量,且與斜面無摩擦,M、m相當于兩邊懸掛的物體,綢帶受到的摩擦力等同于物體給繩的拉力,由此可推出兩物體給綢帶的摩擦力應相等。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兩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再分析每個物體做什么運動。根據題中條件是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況下來判斷,我們可以分以下兩種情況:
1 在的情況下
當M、m同時輕放在斜面上時,由于物體受到的下滑力小于最大靜摩擦力,兩物體相對綢帶靜止。這還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情況是物塊M、m、綢帶和斜面整體相對靜止。M給綢帶的靜摩擦力是,m給綢帶的靜摩擦力是,由題意可知:M>m,兩個靜摩擦力大小不等,與前面結論矛盾,所以這種情況不可能論文提綱怎么寫。第二種情況是物塊M、m和綢帶相對靜止一起整體相對斜面運動。由已知條件知M>m,兩個斜面夾角相等,因而整體隨物體M沿斜面向下滑動。物體M與綢帶間的靜摩擦力與物體m與綢帶間的靜摩擦力有可能相等,所以第二種情況是成立的。
2在的情況下
在這種情況下,物體受到的下滑力比最大靜摩擦力大,兩物體有可能相對綢帶運動,這有三種可能:第一是兩個物體都相對綢帶滑動;第二是物體M相對綢帶運動,物體m相對綢帶靜止;第三是物體m相對綢帶運動,物體M相對綢帶靜止 。第一種情況兩物體都相對滑動,則M 受到的滑動摩擦力,m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顯然兩個力不等,與前面結論矛盾,不可能。第二種情況,M相對滑動,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而m受到的最大摩擦力為,由于M>m,所以m受到的靜摩擦力不可能等于M 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種情況也不可能。第三情況物體M 與綢帶一起運動,受到的是靜摩擦力,其最大靜摩擦力為,物體m受到滑動摩擦力為,物體M 受到靜摩擦力與物體m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可能相等,所以這種情況是成立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無論角多大,物體M總是相對綢帶靜止,并一起沿斜面下滑。物體m在條件下,相對綢帶靜止,沿斜面向上滑動,在條件下,相對綢帶滑動,沿斜面向下滑動,所以選項A、C是正確的。
二、定量計算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道無論角為多大兩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總是相等的,具體是多大呢?它隨斜面夾角如何改變呢?
1當的情況下
由于M、m和綢帶一起運動,兩物體受到的都是靜摩擦力,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取整體為研究對象有,以M為研究對象:。兩式聯立得:教育學論文,。可見隨著角的增大,加速度不斷增大,靜摩擦力也在不斷增大。
2當的情況下
物體m相對綢帶沿斜面向下滑動,物體m受到滑動摩擦力為,由牛頓第三定律,它給綢帶的摩擦力大小為,由前面分析推出,物體M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也為。由牛頓第二定律:
,,
,
可見:在的情況下,如果角增大,兩物體的加速度也隨之增大,兩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總是相等,但數值不斷減小。
通過分析可知,解題的關鍵是抓住綢帶不計質量、且與斜面無摩擦,判斷出綢帶受到的兩個摩擦力總是相等,再依據這個結論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素質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1]趙作斌.成功素質教育——大學教育理念與模式的新突破[J].中國高等教育,2006,(2).
[2]郭文安,王道俊.試論有關青少年學生素質的幾個問題[J].教育研究,1994,(4).
[3]崔相錄.素質教育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李玉華.大學生素質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葉瀾.中國教育學科年度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國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素質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1]陳佑清.教育活動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會文集[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4.
[3]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開創基礎教育新局面[J].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1997.
[5]龔珊珊.“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觀念之辨[J].基礎教育研究,2006,(1).
[6]劉海.軍校信息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
[7]于靜.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探討[J],情報探索,2008,(8)
[8]成亞夢.論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J],素質教育論壇,2008(1O)
素質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1]張玉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教育管理[J].吉林教育.2015(22)
[2]王雷.淺析小學素質教育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0)
[3]潘旭,張勇.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善教育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9)
[4]張方明,陳蕾.金融危機下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25-27.
[5]段麗華.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的融合[J].安順學院學報,2014,(3):73-74.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影視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錄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緒論…………………………………………………………………4
1.1引言………………………………………………………………………4
1.2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4
1.3本論文的研究思路和意義………………………………………………5
1.4本論文的組織結構………………………………………………………5
第二章影視教育的基本內涵………………………………………………6
2.1影視教育的定義…………………………………………………………6
2.2影視教育的特點…………………………………………………………6
第三章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影響……………………………………8
3.1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視教育對中學語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學語文教育引入影視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學語文教育與影視教育關系……………………………………………10
4.2中學語文教育引入影視教育保障機制的構建……………………………11
第五章總結與展望……………………………………………………………13
5.1總結………………………………………………………………………13
5.2展望………………………………………………………………………13
參考文獻…………………………………………………………………………14
致謝………………………………………………………………………………
原創性聲明………………………………………………………………………
參考文獻
[1]陳宇鍇,王志敏.大學美育電影鑒賞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彭吉象.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黃海昀.高等學校應加強藝術教育[J].藝術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顯.審美教育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12]李燕.簡論巴拉茲視覺文化;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視:讓語文教學從平面到立體[J];中小學電教;2005第7期
[1]陳建勤:《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中國音樂文化》,《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
[3]陸小玲:《原生態民歌與大學生人文教育》,《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劉嶸:《原生態民族音樂與當代音樂發展研討會側記》,《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國原生態民歌生存發展之我見》,《音樂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態”民歌——兼談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社會縱橫》2006年第12期。
[8]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9]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喬建中:《傳統能給我們什么?-關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
[14]金兆鈞:《關于“原生態”與“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安麗.在“民族”的土壤里發展”民族唱法”——對中國戲曲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說起[J].四川戲劇,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及素質教育功能[J].音樂天地,2012(5):4-6.
[4]陳業秀.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藝術教育價值與實現——以臺州特色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建設為例[J].教學研究,2009,06:62-65.
[5]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趙國宏.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張麗華.網絡音樂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8]李芝.論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文藝生存空間的拓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4.
[10]吳小麗.原生態音樂文化分析——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發展[J].戲劇之家,2009,(04).
“小課題研究”當前正逐漸走入職教教師的教育生活,成為一種深受一線教師青睞的典型研究形式。本文結合自身“小課題研究”實踐經驗,提出關于“小課題研究”的“五個不等式”。
一、“小課題研究”≠“個體研究”
“小課題研究”就是教師“個體研究”嗎?非也。
所謂“小課題研究”,我的體會是以學術思維和科研意識,審視和理性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出現的問題的行動研究;是教師根植于教育教學實踐,對自身的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探究與行為跟進的一種“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的自主性研究方式。“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經驗即成果”,“小課題研究”具有“真”、“實”、“小”的特點,是教師研究“自己的問題”(選擇教學中發生的問題―教學問題分析―確定研究主題―預設研究步驟―教學實踐研究―總結研究反思)。但是這種自主性研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封閉式研究或排他式研究,而是更強調研究的開放性、合作性。小課題研究者更應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同事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報刊文獻學習、向實踐學習,在合作研究中吸取經驗,增長專業成長的智慧。
例如我校構建了“三位一體化”(實施校本研究在線培訓、教師小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教師專業化發展戰略(“小課題研究”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運用“在線培訓”引導教師用培訓所學理論知識解決研究課題,以教師合作小組方式基于教學問題開展小課題實踐研究。
圖1 中職校“三位一體”“小課題研究”管理框圖
二、“小課題研究”≠“教育總結”
“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總結”嗎?非也。
“教育總結”,即是教師立足于最真實、最普通的教育環境、教學狀態、管理困惑,對常態教學下的關鍵問題的思考。但是“教育總結”重在對“做了什么”內容的呈現和就事論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小課題研究”首先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想清楚―寫出來”的,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思考、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做出來”就是腳踏實地地研究教學存在的問題;“想清楚”,就是對存在問題的思維加工過程;“寫出來”就是把問題理性地想清楚了后寫出,作為自己實踐與思考的結晶。換言之,“小課題研究”最需要呈現的既不是方案也不是總結,而是通過“確定小課題研究的題目―設計出小課題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課題研究的進程―調控小課題研究的進程―收集小課題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的具體活動進程實現研究目的。這是從課堂教學出發,從教師的困惑點出發,從教學的關鍵點出發,從教育管理問題出發,對有價值的實踐經驗與教育問題進行理性的判斷(即開展教學問題型“小課題研究”,如圖2所示),“對策即成果,收獲即效果”是對“小課題研究”成效的樸實寫照。
圖2 中職校教學問題型“小課題研究”實施的操作流程
我的“小課題”《對當前教師專業發展中“懵懂現象”的透視》(《教育科學論壇》2011/05)就是對職業學校教師“二次成長”中瓶頸與突破的“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闡釋。“小課題”《關于中職校教師教科研論文寫作的問題分析與建議》(《中等職業教育?理論版》2012/07)是我對某地市中職校近70篇參評論文寫作問題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得出的有規律結論。它們都是我在職業教育教學工作過程與研究過程之間的一種“切換”;是把自己的實踐對象變為研究對象的認知;是對職業教育理論、教學實踐和自身積累知識的“三素”有效的融合。
三、“小課題研究”≠“教育隨筆”
“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隨筆”嗎?非也。
“教育隨筆”,即對教育事件的及時感悟的記錄。重在記錄成功的教學方法、記錄教學中的失誤、記錄教學中的遺漏、記錄教學中的感悟、思考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大多表現為零散的“豆腐塊”。而“小課題研究”則是對“豆腐塊”式教育隨筆的系統的元認知,是教師對教育現象的追問,并不是僅停留于教育日記撰寫、教育案例提煉、教育反思記錄。
我的“小課題”《中職校“四類”課程問題與有效對策――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例》是我對當前中職校專業教學主要包括的日常專業教學(專業技能課程教學)、課外技能興趣小組輔導教學、各級技能大賽集訓教學、單招高考專業教學(高職升學教學)四種課程教學方式呈現“四張皮”(各自為政,缺乏系統性、統籌性、融合性)問題的求解與論證結果。它們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課題(問題即是課題,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設計(制訂研究方案,實踐中運用擬定方法)―研究過程(具體組織實施,問題得到解決)―研究結果(總結研究成果)。這是伴隨我對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有關事件的監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我評價、自主提升、自動追求教育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持續過程。
四、“小課題研究”≠“教育故事”
“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嗎?非也。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當中的一種類型。它是教育活動中“當事人”、“實踐者”教師以故事的方式來敘述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這種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教師對教育的詮釋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義教育內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規定教育的應然(做什么),只是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應該怎么做,是“小課題研究”成果一種呈現方式。但是“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對教育敘事、案例、日志、反思中鮮活、豐富、多樣、生動、具體、形象的表述,更是注重針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話題進行持久關注和不斷反思追問,并有效改進實踐的研究性教育行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敘事研究,主要包括題目(簡潔點題)、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經過或調查的結果)、結果(分析和反思,主要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和應用)等研究內容。另一種是陳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題目、研究目的、研究對象(樣本選取)、研究過程(簡述)、研究結果的分析。
我的“小課題”《我研故我樂――我的教科研之道》(《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01)就是對“教師教科研的成長之路”的困惑、路徑、對策的一種系統的教育敘事研究;我的“小課題”《中職校教學質量提升存在的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基于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2/01)就是我參加省教育廳關于“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有關課題組調研的內容完整的陳述表達。
五、“小課題研究”≠“教育論文”
“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論文”嗎?非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應該使學習者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可以說這是對世界教學改革經驗的概括和提煉,同時揭示了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及其走向。
學習動機是引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任何個體,內心深處都潛藏著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上進愿望,植物都會朝著太陽的方向生長,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當下的學校課改就是要注重喚醒沉睡在學生心底的那些自主的向上的意R,為學生刻苦求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內驅力。為此,筆者進行了“思品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建構”研究,在課改實踐中教師要做到“三動”:一是觸動。觸動學生樂學向上的積極情緒,激發學習動機。二是攪動。攪動學生怠慢學習的消極情緒,保持學習興趣。三是撼動。撼動學生敢于超越的學習情感,實現學習自覺。學生要做到“三動”:一是主動。主動預習、主動展示、主動思考。二是互動。互動探究,互動交流、互動生成。三是靈動。通過靈動的節奏、靈動的空間培養思維靈動的學生。思品課教育,應該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讓學生的生命充分展開。思品自主學習課堂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平等開放的空間,課堂由教師的“一言堂”轉變為師生互動的“全言堂”,學生的生命、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他們在探究中獲取知識,認識自我,體驗學習成就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樣的思品課堂才能使學生喜歡,才能讓學生走得更遠、更好。
一、研究的背景
(一)實施新課改與培育核心素養的要求。新課改的培養目標之一是要求“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我們深層次思考一下,讓學生學習知識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回到教育的原點來看,筆者認為應該是也必須是為了培養人的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培養人的核心素養。
(二)彰顯學校特色學科發展的需要。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學校應該是有特色的學校,學校特色的關鍵要素是獨特的教育思想、獨特的教育模式和獨特的教育風格,學科特色是學校特色的應有之意。“思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就是踐行我校“尚德、多元、博學、篤志”教育思想、體現我校教育特色定位的有效載體。
(三)加快思品學科發展的現實抉擇。思品課堂,本該是充滿靈動的課堂,但是從教學現狀看,在思品課堂上,多數學生以聽教師講為主,某些學生認為學習思品課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黨的十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因此,在思品課堂教學中,只有真正做到改進教學方式,才能為核心素養的培育服務,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正是基于對教學現狀的思考和加快學科發展的迫切愿望,基于對教育本真的追尋與探索,我們提出“思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建構”研究與實踐。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自主學習的價值追求引領教師探索自主學習模式的建構。新課改摒棄“一講到底”的課堂教學,許多學校和教師都在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但是思品課堂教學簡單化、形式化、表演化現象仍比較嚴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某些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其中。我們研究的“思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構建”明確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第一位的,自主學習是由學習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學習,是學習者指導和控制自己能力的一種學習。此模式中有“三案”:學案、教案、鞏固案;“六個基本環節”:一是預習交流,引入新課;二是展示難點,任務分配;三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四是師生互動,教師點撥;五是深層探究,總結反思;六是達標測試,反饋提升。這六個環節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自主學習是基礎,是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的保證,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自我構建、自我理解、自主補缺。
(二)合理構建“思品課堂三案”,優化有效教學策略。在研究期間,本著充分釋放學生學習潛能的宗旨,我們將“以學定教、生成發展、生命成長”作為研究的理念。精心編制“學案、教案、鞏固案”,為大家提供可汲取、可操作的“三案”樣本。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檢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六模塊建構式課堂“三案”選》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順利出版發行。“學案、教案、鞏固案”這“三案”是優化“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策略,比如“學案”導學,就是把課堂前置,把學生自學分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引導型自學”和無教師指導的“獨立型自學”兩種類型,學生“對學、群學”,化解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抓好預習環節,優化上課環節,讓教師成為支架,當支架越來越短,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提升,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我的課堂我做主”自主學習狀態。
當然,課改實踐中還必須避免幾個誤區:一是把思品學案變成濃縮的講義,二是把學案編成變相的習題集,三是給條條抄條條不給學生的思維留空間。
(三)“自主學習模式”的建構催生教學過程的靈動,聚焦人格的生長,提升教學質量。以“三案”的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路線圖”,對學生來說,學生按照“順己求學”的要求,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積極思維、自主構建,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立足自身,主動學習。教學過程的靈動,核心是學生思維的靈動、生成的靈動,其靈動產生的動力既來自教師外部的助推力,更依賴學生的內驅力。學生在課堂上的源于自尊的自我意識、樂觀熱情的生活態度、合作共贏的交往互助、自主發展的能力傾向,時時處處都凸顯學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長。學校近年來中考連年取得輝煌的成績,連年榮獲市教育局頒發的中考學科教學質量獎和教改創新項目獎,2016年中考狀元又花落我校,考入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就讀人數名列市區榜首,實現教學成績“年年有新超越”的奮斗目標。成績的取得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有密切的關系。
三、研究的過程及成果
(一)注重研究過程:以研究帶動學科進步,以研究凝聚教師智慧。在教學實踐中,思品學科組13人全員參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構建”研究和實驗,還不定期邀請特級教師、名師為我們舉辦“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論壇,我們思品骨干教師又為全校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研究期間,筆者主持的市級中長期規劃課題《初中思品課學生自學的分類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體驗學習研究》、《基于校本教研的學科教研組建設的行動研究》、《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構建研究》,省級課題《網絡文化對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研究》等教育規劃課題均順利結題。2015年5月,我們思品學科組成功舉辦了“連徐錫宿四市思品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來自兄弟學校的200余名思品教師觀摩了5節優秀課,筆者進行了課堂點評和專題講座,省內的思品QQ群同步上傳活動消息。筆者曾在連云港市教育局師資處組織下,赴云南省南華縣民族中學開展“同課異構”教學交流活動,受到了南華縣思品教師的一致好評。我校思品教師還多次應邀到各縣區學校開展“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這些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思品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推動了“思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
在研究^程中,筆者在全國核心期刊陸續發表了多篇論文:《素質教育再認識》(中學政治教學參考)、《讓教學細節回歸“生命關懷”的教育本質》(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初中思品有效課堂的五個基點》(教育理論與實踐,人大復印資料《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全文轉載)、《基于初中思品課的學生自學分類研究》(當代教育論壇)、《校本教研:學科教研組建設的重要基點》(思想政治課教學)、《在體驗中增效:思品課堂創新例談》(創新時代)、《關于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地位的思考》《有效利用學生資源,提升思品課堂實效》(教育實踐與研究)。《初中思品課體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獲2015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教材教法雜志編輯部舉辦的全國第五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論壇優秀論文獎并在論文集發表。課題組成員也發表了《傾心讓課堂活起來,著力讓學生動起來》(《基礎教育研究》)、《讓學生的思維在合作與探究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江蘇教育研究》)等多篇論文。在連云港市教學成果評比中,筆者的論文成果被收入連云港市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經驗文集《從課堂走向遠方》,予以推廣。
(二)注重研究創新:以研究催生有效學習,以研究引領專業成長。查有梁的《教育建模》將模式分為實物模式和形式模式,高文的《教學模式論》將模式分為物質型模式和思維型模式。我們進行的“思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是基于本校學情,依據包容原理,融合上述兩者精要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可操作性強。
1.催生了學生的有效學習。課堂上,通過獨學、對學和群學,發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強化有效學習的自我意識,抓住有效學習的主陣地,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好習慣,營造有效學習的良好環境,構建有效學習的新途徑。
2.實現了課堂內外的“雙高效”。衡量課堂是否高效,關鍵是建模。模式的建構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適合師生、內容和校情的課堂模式就是好的。本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前置,避免學生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是“零起點”;課堂強調學習小組的作用,提升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課后復習溫故知新,“三案”中“鞏固案”的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
3.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通過此項研究,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教學是為了教會學生學,所以教師應該是能力和素養的導師,不能再滿足自己是一個講師,教室不是百家講壇,不能一言堂。此項研究也鍛煉教師研究學情的本領,促使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進步。
(三)注重成果應用:以研究提升學科品位,以研究提高教學效率。“思品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建構”研究在省內外產生廣泛的輻射示范作用,該研究及成果得到相關領域專家的熱情肯定。
1.本項研究給學生的影響。目前,在我校的思品課堂中,自主學習、互動質疑、智慧生成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樣態和普遍表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近年來,學校連年榮獲初中“學科教學質量獎”,中考學科各項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大批具有自信、自主、自立,有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潛質的優秀畢業生跨進“省四星級高中”學校的大門。
2.本項研究給教師的影響。為進一步發揮“思品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研究”成果的輻射作用,我們思品教師應邀赴縣區參加“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2015年本項課改經驗受到市教研室高度評價,并在全市予以推介。近五年來,我校思品學科13位教師中,1人被評為省特級教師,1人被評為市“521”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被評為市中小學“333工程”高層次人才,1人被評為連云港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10人次獲得市基本功或優秀課一等獎。
3.本項研究給學校及社會的影響。2013年,我校被評為“連云港市政治課程基地”、“連云港市思品研訓基地”。2014年,以本項研究為核心內容的《自主學習模式建構研究》)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研究成果在全省推介。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教育》雜志社主辦的“江蘇省第三屆學校發展高層論壇”上,“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研究”受到肯定。筆者參加省義務教育培訓專家團隊培訓和教育部“國培計劃”思品研修班培訓時所作的《初中思品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路徑探索》的主題發言,獲得好評。2013年4月,筆者在北師大文化與價值研究中心舉辦全國學術研討會作《凸顯思品實踐功能,感受無痕德育魅力》講座;2015年4月,在省教研室“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作《思品課堂浸潤核心價值觀的研究》的講座;2015年11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科教學研討會上作《思品學科素養與深度教學的幾點思考》的講座,均受贊譽。2016年1月,我校舉辦“連云港市初中課改聯盟校同課異構暨外國語學校課改全景展示活動”;2016年6月,我校應邀參加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主辦的“教育示范性綜合改革”網絡研修活動,教改情況在省“教學新時空”在線平臺進行了同步直播,江蘇省教科院及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學者對我校具有深內涵的課改方向給予了很高贊譽。這些活動的舉辦發揮了我校課改的輻射作用,擴大了我校課改的影響力,省市媒體也多次報道了我校的課改推進工作和辦學成果,多所兄弟學校也慕名前來觀摩交流。
回顧近年來的研究過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收獲了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行為的改變,收獲了較為豐碩的課改經驗。今后思品課堂將繼續進行“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建構”的深入研究,并加大成果轉化和推廣的力度。
參考文獻:
[1]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楊九俊,吳永軍.學習方式的變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3]陳大偉.建設理想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一、興趣教育思想的一致性
(一)興趣的重要性
1.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長期被認為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言人,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赫爾巴特從未認為自己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言人,他不但沒有忽視忽略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更沒有否認學生興趣的重要性。相反,興趣是赫爾巴特課程與教學論的基石,赫爾巴特說:“教學把興趣的一切對象集中于青年的心胸,在這種興趣中我們不敢想到的希望終于可以得救了。”
在赫爾巴特看來,興趣既是教學的目的又是教學的手段。一方面,學生現有的興趣是各種教學的基礎,并且要通過激發和引導興趣的手段,把教學滲透到學生的興趣和欲望之中,這樣才能使教學達到最大的效果,“沒有這種興趣,教學無疑是空洞乏味、令人反感的”;另一方面教學的直接目的是培養興趣,“只要培養了興趣,一個人即使走出了學校,興趣也可以伴隨他一生,使他終身受益”。赫爾巴特認為培養道德是教學的最高目的,但是“為了達到這個木最終目的,教學必須特別包含較近的目的,這個較近的目的可以表達為‘多方面的興趣’”。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論、課程論和教學階段論是建立在“多方面興趣”的基礎之上,他論述了教育目的的問題,揭示了教學過程的規律,完善了傳統的課程體系。在赫爾巴特教育理論中,興趣的教育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2.杜威
杜威高度重視興趣在教育中的作用。雖然他批判了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但是繼承和發展了赫爾巴特的興趣學說。他強調興趣在教育理論中的積極貢獻表現在:“它使我們避免僅僅是心理內部的概念,使我們避免僅僅是教材外部的概念。”他說,“承認興趣在教育中的能動地位,其價值在于使我們能考慮每一個兒童的能力、需要和愛好。”除此之外,他還認為“有關興趣的種種事實,對教育哲學可提供一般價值的考慮。”正確的理解有關興趣的事實,有助于我們對心智的培養與教材的關系,心智培養與教材的關系,心智培養與教學方法的關系的重新思考。
(二)興趣教育思想對兒童的關注
1.赫爾巴特
統觀赫爾巴特的興趣教育思想,可以發現赫爾巴特強調德行,但不無條件壓制學生,主張通過主體自身多方面興趣的培養帶動德行的實現;赫爾巴特強調教學階段的普遍原理,并將其建立在科學心理依據的劃分之上,重視教師的教并不輕視學生的學;赫爾巴特注重課程教學,強調兒童經驗和興趣為基礎,要把兒童的日常經驗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起來,只有與兒童經驗相聯系的內容,才能引起新舊觀念的運動,反映出兒童已達到知識、智力水平和可能產生的學習新事物的動機、興趣和需要。
2.杜威
杜威將興趣視為兒童發展的本能,他認為“教育就是發展”,即“生活”、“生長”,發展包含明確的興趣;在課程教材上,他基于兒童的本能沖動與兒童的生活建立起了以興趣為中心的課程組織;在教學方上,杜威指出:“我認為方法的問題最后可以歸結為兒童的能力和興趣發展的順序問題”。他堅決反對“在教材已經選定之后,教師就應使教材變得有趣”的主張,只有將教學內容心里化,在兒童生活的范圍內變為個體的直接經驗,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做中求發展。
3.小結
赫爾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雖然基于不同的理論體系,但他們在興趣教育理論中無處不閃現著對兒童經驗、興趣和需要的關注。
二、興趣教育思想的分歧
(一)興趣理解的差異
1.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對興趣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興趣依附或從屬于一定的對象。這一理解是與他的觀念心理學和認識反映論分不開的,因為赫爾巴特認為任何心理的產生都是觀念活動的結果。興趣作為一種觀念形式,它的產生也完全符合觀念運動的規律。反映論強調認識也就是觀念是時間和經驗的產物,是客體對主體的刺激作用下,主體的知覺對對象的能動反映。它并非是主體自身自然生長起來的。第二,他認為興趣是觀念運動的產物,在“多方面興趣”的闡述中,強調多方面興趣就是一切能力的均衡發展,他將興趣等同于知識、能力。認為“多方面興趣是充分的知識訓練的結果,”教學活動的開展,就是要通過不同學科知識促進多方面興趣的生成。他把傳授知識和培養興趣看作是緊密聯系的同一過程。第三,興趣是觀念運動的積極心理狀態。赫爾巴特認為“興趣不能僅以知識來滿足,而在于誰掌握了知識,并企圖擴充它,誰就對知識有了興趣”。他強調主體對知識渴求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與“漠不關心”相對立,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是“智力追求的能量。”
2.杜威
杜威對興趣的理解也表現出三個方面的特性:第一,興趣是主體與對象的統一,強調主體與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認識活動中,興趣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兒童注意力的集中。失去對象,興趣將變得毫無意義;失去興趣,人們對對象的認識將會失去動力。第二,興趣是兒童自發的沖動。杜威認為,自發的沖動性是興趣發展的根基。興趣的產生并非環境對個體刺激的結果,而是自我本身不斷發出的沖動所促成的選擇。第三,興趣具有發展性。興趣是“兒童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征”,它是兒童已發展到什么狀態的標志。直接興趣代表了兒童對事物簡單認識的發展狀態,間接興趣是兒童由簡單活動向包含復雜的、充滿價值目的的活動發展的一種狀態。
3.小結
赫爾巴特強調對客體的依賴,杜威強調與客體的統一,后者更加科學,利于主客體互動關系的培養;赫爾巴特把興趣的發展等同于知識的培養,杜威堅持興趣是兒童自發本能的沖動,為此奠定了養成論和內發論的基礎。
(二)內源和外發的差異
赫爾巴特與杜威在興趣思想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興趣教育思想的內源和外發之說。
1.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是興趣的外發論者,他的外發論從教育可塑性出發論述了多方面的觀點,如:教育管理的根本就是促進個人秩序化行為的養成;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五種道德觀念的養成等。外發論的核心就是通過客觀實在和手段直接作用主體,通過外鑠的方式促使主體內部觀念的轉變和行動的產生。赫爾巴特興趣教育思想體現了他的外鑠觀。首先他從興趣的產生出發,提出興趣來源于使人感興趣的事物與活動,要有意識地創造這種富源,并把它恰如其分地奉獻給兒童乃是教學的任務。其次他分析了興趣來源于對外界實在的注意,依據興趣的分類建立了廣泛的課程體系,其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課程的富源作用,利用外部事物的刺激,不斷促進多方面興趣的發展。他還提出“假如教學內容不能贏得學生的興趣,那么就會產生惡性循環的后果。”為此,“只有那種現在就能引起興趣,并能為未來作好引起新的興趣準備的書,才具有閱讀的價值。”他的眾多思想表明了興趣是心理的一種觀念形式和情感狀態,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時間和經驗的結果,是一個由外內化的結果。
2.杜威
杜威是一個興趣內源論者,他認為“每一興趣產生于某一本能或習慣”,興趣產生于主體的內部,并非環境對個體刺激的結果,而是自我本身不斷發出的沖動和需要所促成的選擇。興趣的獲得“不是靠考慮它并以它為目標就可以獲得的,而是靠考慮和針對在他的背后和激發它的條件才能獲得”,因此教育的最大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創造這種條件和情景,不斷地激發主體的本能,從而促進興趣的不斷生長、發展。赫爾巴特強調教育、教學的材料、教學的手段對學生興趣的外部養成,形成多方面的興趣;杜威的興趣培養強調從本能出發,強調教育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促進主體內在本性的生長,體現了杜威思想中自然主義思想的影子。
三、結語
興趣是杜威和赫爾巴特教學思想的核心,二人對此都有詳細論述。他們的興趣教學思想既有共識又有分歧,我們應該吸收其合理因素,這樣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個性,使整個教育教學工作達到比較理想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赫爾巴特著,李其龍主編.赫爾巴特文集·教育學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
[2]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李其龍譯.參見:趙榮昌,張濟正.外國教育論著選[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3]薛小麗.興趣學說的基本原理[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杜威著.趙祥麟等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周海玲.從認識論角度看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歧[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5)。
[6]肖遠.赫爾巴特的“興趣”與“教學形式階段論”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4(02)。
[7]姜文鄲.赫爾巴特興趣教育思想之研究——兼與杜威興趣教育思想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8]漲伊麗.教育中的興趣:杜威的觀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7)。
[9]鄧素文.杜威的興趣理論及其啟示[J].教育史研究,2009(1)。
[10]趙榮昌,張濟正.外國教育論著選[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現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
關鍵詞 大同市城區 幼兒園 體育教學現狀
新生代幼兒身體素質的健康狀況直接反映著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如果每一個孩子都能從幼兒時期就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并且一如既往的向前發展,他們必將會成為21世紀國家發展的主力軍。幼兒階段是人類的最佳學習階段,是孩子獲取各種能力的關鍵期(或敏感期),兒童的身體健康變得尤為重要。但是近年來,很多小朋友的身體質量狀況呈現下降趨勢、心理問題凸顯,肥胖兒童人數逐年上升,兒童的視力情況也大不樂觀,因此,廣泛而正確的開展幼兒體育教學工作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大同市城區幼兒園體育教學現狀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大同大學的圖書館查閱現有書籍與資料,通過期刊網查閱與幼兒體育教學相關的文章、期刊,得到自己選題所需的研究素材。
2.邏輯分析法。在分析文獻、數據資料以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比較和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邏輯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同市城區幼兒園體育教學基本情況
大同市城區的大多數幼兒園都沒有開設正式的體育課程,或者上課形式只是以簡單的體育游戲和玩耍來代替,這說明大同市城區幼兒園對開設體育課的關注度還不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幼兒園領導對幼兒體育教學的不重視。
(二)大同市城區幼兒園體育教學場地及器材、設施情況
大同市城區幼兒園的體育戶外活動場地的配備不完善。幼兒園的塑膠場地少,多數的幼兒園都有草坪,泥土地面占到一半,水泥地在幼兒園中也有較大比例,其造價低且容易維修受到各大幼兒園的青睞,但對幼兒的生長發育確實會造成不良影響,應適當改進。體育活動器材略顯單一,大多數的幼兒園有大量將塑料作為原材料的體育器材,塑料方便攜帶耐用,受到幼兒園的大量認同;滑梯、秋千等運動方式深受幼兒喜愛;水泥和木質的器材還仍在使用,因其成本低所以使用率一直從未減退。
(三)大同市城區幼兒園體育教學師資情況
大同市城區幼兒園的教師學歷主要是幼的幼教專業和部分師范本科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真正涉及到幼兒體育的專業知識卻是很少,這就意味著在幼兒園擔任體育學科的教師基本都是轉型性教師,缺乏專業性。
幼兒園教師性別分配比例嚴重不協調,性別比例失調本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相對于沒有男性教師的幼兒園,應加大招聘崗位,解決這一幼兒教育上的漏洞。幼兒園教師的年齡分布主要在21-35歲之間,教師年齡普遍偏小,教育經驗不足,教師年齡分配結構不合理。
(四)大同市城區幼兒園體育教學組織與教學內容
大同市城區幼兒園體育教學開展的內容有游戲、技能、舞蹈和球類這四個方面。其中,游戲是幼兒園作為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基本技能為幼兒的走、跑、跳、投打下堅實基礎;體操舞蹈能促進幼兒的協調、柔韌等方面的素質培養;近幾年,球類逐漸成為各學校新型的開設課程,但大同市城區真正涉及的幼兒園還不是很多,日后還需加強完善。在體育教學內容和組織安排上,缺乏專業性的師資隊伍,多以游戲為主,在幼兒的價值觀中沒有形成“體育”這一概念的正確認識,嚴重阻礙了幼兒體育的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大同市城區的幼兒園對開設體育課的關注度不夠,隨意性較大,影響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大部分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場地條件差,活動場地面積小,體育活動器材配備不齊全,不利于幼兒骨骼的正常發育,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幼兒體育師資缺乏大量的專業性人才,要為幼兒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提供有利的前提條件。幼兒園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太完善,課程安排不合理,上課內容單一多以游戲和操化動作為主,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二)建議
幼兒園應提高自身硬件設施水平,國家、政府等相關教育部門應出臺一些文件和規章制度,加強對幼兒園教學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大量引進幼兒體育專業人才,進行大規模的師資隊伍培訓,科學的引導體育教學工作大規模開展。幼兒園要積極組織體育教師的培訓課程,加強教師對教學大綱深層次了解和掌握,同時聯系幼兒本身的特殊性做到理論聯系實踐,保證幼兒體育教學工作更好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顧榮芳.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28):34-38.
[2] 曾曉東.轉型期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教師問題[J].幼兒教育.2005.
[3] 周生靈.對徐州市市區幼兒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 孫亞青.河南省城市幼兒園幼兒體質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 黃詠松.淺談幼兒體育教育[J].賀州學院學報.2007(31):25-28.
[6] 崔艷艷,閆慶宗.我國幼兒體育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其對策[J].考試周刊.2007(46):134-135.
[7] 徐彩英.幼兒健康成長的首要條件[J].考試周刊.2008(10):231.
一、對議論文“要素”的反思與探討:理論性、邏輯性、概括性
潘教授認為議論文“三要素”提煉不當,那么議論文寫作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議論文的知識體系究竟是什么呢?
記得2002年韓雪屏先生在《語文建設》上發表了《審視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一文后,就引出了對語文知識問題的大討論。十年過去了,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厘清中小學語文課程需要的知識有哪些,對議論文的知識體系的構建還處于停滯的地步,盡管其中也有許多人作出了探索,出現了議論文的能力訓練體系、思維訓練體系、目標分類體系、議論文寫作范式等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與實驗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同時對于議論文寫作知識的研究還沒有本質上的突破。
那么議論文的“要素”是什么呢?從文體特征和寫作的基本要求看,記敘文在于以情動人,使人感動;說明文在于以知啟人,使人明白;應用文在于以事告人,使人知曉:而議論文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應該是議論文的基本要素,結合高朝俊教授及相關專家的觀點,從文體特征和寫作要求看,議論文的“要素”可作如下概括:
(一)理論性。議論文又稱說理文,強調文章要說出的是“理”,即要有理論性的觀點,也強調文章要竭盡力量說道理,即要以理服人。議論文要從個別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樣的觀點才有高度,道理才具有普遍性,才能令人信服。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說:“羅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把握事實,那么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都不如。”
(二)邏輯性。議論文要發議論和說道理,它所遵循的是思維的邏輯性、完整性、嚴密性、條理性,以及推論的合理性、證偽的科學性。在論述過程中,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工具,以概念、判斷、推理、比較、分類、分析、概括、綜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三)概括性。一是對內容的概括性,即要從大量的現象中概括出規律性的東西:二是語言的概括性,即要以概括性的語言來將具體事例、現象等抽象化,而不是作生動的描述。
我以為從內容、思維、語言等方面提煉出議論文的基本要素,易于被老師接受、學生理解,易于在寫作中運用。
二、對議論文寫作目的的反思與探討:負責的態度、理性的精神、求真與求善
潘教授認為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是“求真”,我認為這是議論文寫作的較高目標。結合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具體情況,議論文寫作教學的目的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觀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議論文寫作的要求是:“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精神。”2000年《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議論文寫作的要求是:“能有意識地考慮寫作的目的和對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兩者都強調了“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以為“負責的態度”是議論文寫作中“求真”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中階段,中學生基本完成了心理上的“斷乳期”,身心發展已經漸趨成熟,參與社會日漸廣泛深入,他們對社會、自然、人生、自我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認識與思考。但由于高中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這些思考和認識又有許多不足,如他們的觀點常常情緒化,許多觀點不切實際、偏激,因此引導學生“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在高中階段顯得尤其重要。
朱光潛先生認為寫作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如果存心說謊,那是入手就走錯了路,他愈寫就愈入迷,離文學愈遠。許多人在文學上不能有所成就,大半都誤在入手就養成了說謊的習慣。”我們看到當下學生在作文中迎合教師、迎合評分標準、迎合政治、迎合時勢,說假說、空話,就是不敢說真話,這哪里是什么“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呢?
我認為在議論文寫作時應特別強調學生“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讓他們養成發表觀點時不信口開河、口無遮攔,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在網絡時代,“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更是對一個公民和網民的基本要求。
王棟生先生認為:“寫作要有公民意識……公民意識需要我們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中生寫作要有社會性,我們固然要關注社會上的重大事件,表現社會的重大主題,但更要從身邊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這樣的社會實踐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這里強調“寫作要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都是以“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為基礎的。
(二)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德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萊辛有句名言:“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寫作要達到“求真”的目的,除了培養學生“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我認為理性精神就是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獨立的思考、多元的視野、平等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還有實事求是、質疑探討、真誠合作等,而這種理性精神在當下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忽視。
而國外在議論文教學中都十分關注理性精神。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公立學校英語課程標準(9~12年級)對議論文的要求有:“預想讀者可能出現的誤解、偏見和期望,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論述。”德國的高中課程標準強調:“能以說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以及“能表達反駁性論據,并能有效地用于議論”。加拿大阿爾伯特省的課程標準則強調“欣賞他人思想和表達的多樣性”。我們可以看出,“反駁性論據”“欣賞他人思想”等,都是理性精神的表現,也說明國外議論文教學非常強調理性精神。
因此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上,無論是學生寫作前的指導,還是寫作過程中的思考與探討,或是寫作后的講評,都可以通過作文案例,來具體分析學生是否有情緒化、非理性的表達,如果有,努力更改,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議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并用理性的精神戰勝個人甚至一個群體的非理性的情緒,這樣才能加深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才能逐步走向對真理的認識。
(三)議論文寫作“求真”也要“求善”
潘教授強調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求真”,我覺得求真之外,還要“求善”。
議論文中的“求善”,就是以一顆善良之心、以悲天憫人的情懷來看待社會人生,是對弱者的同情、對強權的批判、對文明的倡導、對愚昧的針砭、對真善美的謳歌、對假惡丑的鞭撻,等等。
作文如做人,于漪強調“要作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盡管現在大家都在提倡創新和求異,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東西,是不必質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她說:“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身上更吸引人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偉大的悲天憫人的氣度和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熱情與熱愛,像杜甫和列夫·托爾斯泰等。而現在的學生如果家里的屋子破了,能自己動手修繕已經很不錯了,恐怕很難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不可能有‘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胸襟和為理想而舍棄一切的豪情。”我想于漪老師所強調的“做人”“精神”“人文精神”“悲天憫人的氣度”“熱情與熱愛”其實就是人的一顆善心。
在學生作文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與寬容,例如看待“小悅悅事件”。不是任由學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見死不救,而是應該結合當下的社會實際和當下公民的素質,設身處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選擇,理解他們的選擇,寬容他們的不足,同時再引出自己對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重演,希望他們有正確的選擇與行動,希望網民及社會輿論有正確的導向。這樣的表達,才是有一顆“善心”的表現。
三、對“材料意識缺乏”的反思與探討:積累有價值的素材并適當加工
潘新和教授認為“‘材料’意識,可謂議論體式寫作的首要意識”,確實如此。積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是積累什么樣的材料更重要。我以為有思想價值、有說服力的材料才是有價值的素材。
議論文是要表達作者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批判、糾正別人錯誤的觀點與思想的。有人說,“千古文章意為高”,這里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有沒有獨到、深刻的“意”是區分文章高下的重要方面。只有運用有思想價值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幫助作者表達思想,所以積累的材料必須具有思想價值。
議論文寫作的目標之一就是以理服人,論據有說服力是首要的要求。那些有影響的事件、公開的數據、經典的名言等可以看成有說服力的素材。
要讓素材變成有價值的論據,還要學會加工材料。有價值的材料如同一塊璞玉,如果不加工,其價值就不能提升。所謂加工材料,不僅是要除去與觀點無關的內容,還要通過分析,凸顯材料的思想價值,強化其針對性,從而提升其說服力。
下面試舉一例說明對材料的加工意識的重要性。
材料:《老子·道德經》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從“一切貴在開始”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謂不“大”;“九層之臺”,不可謂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謂不“遠”。然而,這“大”“高”“遠”,都是從“毫末”“累土”“足下”開始的。不自“毫末”,何來“合抱”?不起“累土”,哪來“九層”?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可見,一切貴在“始”。
從“成功貴在積累”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謂不“大”;“九層之臺”,不可謂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謂不“遠”。然而,這“大”“高”“遠”,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點點累積而成的。沒有“毫末”之積,何來“合抱”之大?沒有“累土”之積,哪來“九層”之高?沒有“足下”之積,怎至“千里”之遠?可見,成功貴在“積累”。
這樣的加工就是以多元的眼光來加工材料,使材料與觀點緊密結合,從而有效地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加強說服力。
四、對“思想方法片面”的反思與探討:多樣性、深刻性、批判性
潘教授認為學生思想方法片面的原因是“‘議論文三要素’的著眼點是論點與論據的統一,而不是矛盾”。這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學生思想方法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維品質的低下。
美國學者唐納德·奎恩說:“在整個寫作中,寫作與思維是同時產生的,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過程。”也就是說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我認為良好的思維品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思維的多樣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一個問題要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認識更全面、更透徹。如“小悅悅事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受害者本人小悅悅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時救助,關系到一個人的生命安危;從小悅悅的父母看,監護小孩子,來不得半點馬虎;從十六個旁觀者看,救助他人,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帶來災難;從社會的角度看,當下的社會為什么人們不敢做好人,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這樣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就會形成對“小悅事件”的全面認識。
二是思維的深刻性。就是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能從特殊性看到普遍性,從現象揭示本質。還以“小悅悅事件”為例,透過十六個路人的冷漠,可以發現社會的冷漠。追問為什么,會發現當前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出現了較大的滑坡。繼續追問,會發現:一是當代社會人們追求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二是做好事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再追問,會發現社會缺少“好人”的保障機制,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好人一旦受到誣陷,只能流血又流淚,這樣一來,人們與其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通過追問,便會把握出現這一事件的原因:社會機制、公民教育、民族劣根性……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會保障機制;二是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素養;三是改造民族的劣根性,弘揚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民族文化。這樣,經過反復的追問,就形成了思維的深刻性。
三是思維的批判性。我以為要有一種質疑精神和否定精神,對問題既不是全盤肯定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要辯證全面地認識。如2011年江蘇高考題“拒絕平庸”,如果全盤肯定,就是要拒絕平庸,人要成為優秀的人;如果全盤否定,不拒絕平庸,似乎是強調做一個平庸的人也是好的。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偏頗,只有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平庸”問題,才可以發現,拒絕平庸、追求卓越是人的一種理想追求,如不能實現理想,做一個平庸的好人也未嘗不可,正如古人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用辯證的眼光看這個問題,拒絕平庸,但不是拒絕平凡;拒絕平庸,但不是拒絕平常,人可以平凡、平常,但不能庸俗。思維中如果有了批判性,認識問題會更全面、辯證,甚至會出現新知,產生真知灼見。
五、對具體分析欠缺的反思與探討:多一點哲學思維
潘教授認為學生不會具體分析,導致說理的貧乏,這確實指出了當下學生議論文寫作的實際問題。我以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分析時要運用哲學思維和邏輯思維。
請看這樣一個議論文片段:
當翁帆選擇了楊振寧,多少人輕易地說“不”?當萬科老總王石為賑災捐款數額不大之時,多少人輕易地說“不”?當范美忠老師說出地震時自己先跑,未救學生時,多少人輕易地說“不”?(如果學生僅僅寫到這里,就是現象的羅列,就是就事論事,看似有氣勢,而實際上沒有說服力。)可是有誰規定,28歲不能嫁給82歲?有誰規定,自愿捐款,數額必須達到一個定量?有誰規定,教師不能懦弱膽怯害怕死亡,而必須成為舍生忘死的英雄?(這段文字就包含了幾種哲學思想:對立與統一、相對與絕對、現象與本質。)我們羨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愛也未為不可;我們尊敬慈善大義,可是捐款也該以自愿為前提;我們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恥(運用了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哲學關系來進行推理。)我們可以對他們說“不”,但請不要輕易地說“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表達自我,你再冷靜想一想,再決定,是“可以”,還是“不”
當我們自覺地運用了哲學思想進行分析,就能發現問題的矛盾,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能全面深刻地論述問題,就會顯露思想的鋒芒。
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無論寫什么文章,要寫得好,先決條件是具有正確的思想認識、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見聞,相當的思維能力。”結合議論文寫作,這里的“正確的思想認識”涉及寫作目的和思想方法;“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見聞”涉及材料意識;“相當的思維能力”涉及具體分析。如果再加上合理的議論文知識,我們就有可能解決當下議論文“三要素”所帶來的弊害。
僅以此向潘新和教授請教,并愿拋磚引玉。
注釋:
[1]韓雪屏《審視語文課程的知識基礎》,《語文建設》2002年第5期。
[2]高朝俊、鄒昭華《議論文的特點——議論文寫作漫談之一》,《全國優秀作文選(高中)》,2007年第3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9頁。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潛《談文學》,《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278頁。
[6]丁帆、楊九俊主編《高中語文》(必修五),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0-41頁。
[7](8][9]洪宗禮、柳士鎮、倪文錦主編《母語教材研究》(第6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98、226、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