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0:35: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會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具體影響
第一,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現階段,在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學歷層次高低不同,有一部分工作人員是非專業出身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還沒有弄明白會計科目、賬本以及會計報表之間的聯系,從而會對會計基礎工作的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在實際工作中就會出現隨意記賬以及手續不清等問題。再加上內部管理較為懶散、記賬的原始依據與財務整理制度不相符合、不健全的手續,最終使得財務數據失真。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違反了職業道德,沒有行使會計監督的職權,在實際工作中隨意記賬,并且還有違法亂紀的行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不注重繼續教育,也不注重新的業務以及學習新的知識,不重視國家新出臺的各項法律法規,這就會對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以及會計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這就開始對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財務人員來說,不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而且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水平,從而才能夠在新的會計準則環境下滿足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具體要求。第二,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規范會計基礎工作。一方面,新的會計準則與社會、經濟以及金融等方面的迅速發展相適應。另一方面,通過頒布以及實施新的會計準則,這就使得會計憑證、賬表的格式以及審核的方式與方法的改革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不斷規范會計憑證的填制。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會計人員對會計憑證不認真審核以及填制,還有就是在沒有任何原始憑證的情況下來進行財務處理的工作。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不斷規范會計憑證的填制,會計從業人員要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換句話來說要按照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來填制記賬憑證,其他記賬憑證必須要附上原始憑證,從而可以將新會計準則的科學性體現出來,最終也能夠滿足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其次,不斷規范會計科目的設置。會計科目主要是指按照經濟內容對各個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會計科目主要是以客觀存在的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為基礎,并且在設置過程中藥按照核算以及管理的需要來進行。在新的會計準則中,要對投資性房地產以及金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新業務來進行增加,通過設置相關的會計科目,從而可以將新的會計準則的全面性體現出來。最后,不斷規范記賬以及結賬。各個單位在發生經濟業務事項的時候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設置會計賬簿,并且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定期結賬,在結賬之前,要將企業本期所發生的經濟業務記入到賬簿中。第三,通過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從而可以不斷完善會計制度。會計制度就是指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要按照自身的特點來滿足會計目標的內在要求以及外部要求,與此同時還要不斷規范會計程序以及方法標準。通過制定以及實施新的會計制度,從而可以促使會計制度的不斷完善。
公允價值是指資產方與負債方這兩方自愿地根據交易過程中所發生的資產來往來進行債務清償的總金額,從本質上來看,公允價值是市場對資產方和負債方這兩方所產生的負債價值或者資產價值的肯定。新會計準則規定可以采用公允價值來進行會計核算,可以反映企業還債能力、經營能力和承擔風險能力的準確性,根據公允價值得出的信息,是經濟決策主體的重要參考,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全面性。
(二)規定資產增值不允許轉回
新會計準則中對資產減值做出了如下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定,就不允許轉回。這一規定的出臺,將對會計質量的提高做出巨大貢獻,有效減少公司任意對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確認,再為了規避風險,將之前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行為。新會計準則規定資產減值不允許轉回,迫使上市公司謹慎處理資產減值確認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信息決策的相關性,有效遏止了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損失來操縱市場的行為,提高了會計信息跟市場定價的相關性。
(三)債務重組發生變化
新會計準則與舊會計準則相比,對于債務重組的規定,新會計準則將債務重組的益損均計入到當期損益,利用公允價值來計算用于償債的資產。新會計準則在債務的核算和計量中,引入公允價值,提高了債權人在進行債務重組中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除此之外,新會計準則對債務重組利得規定的變化,對債務重組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新會計準則的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
二、對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建議與對策
(一)嚴格采取財務報告的形式
新會計準則的核心在于采取了財務報告的形式,因此,為提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要采取財務報告的形式,提升會計質量信息,建立健全公司內部控制體系,起到實施新會計準則的帶頭作用,在思想認識和行動上對新會計準則有高度的重視。
(二)做好新會計準則的理論宣傳
在新會計準則的普及與實施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做好新會計準則的理論宣傳,為新會計準則的執行者提供規范詳細的指導,促進企業和投資者在具體準則的執行過程中,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準確把握新會計準則。除此之外,相關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監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
(三)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加強監管力度
在資本市場中,信息披露機制的完善與否對資本市場有效性來說至關重要,同時,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質量又與資本市場的有效性脫不開關系。因此,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質量,應該建立并完善披露信息機制,制定完善的規范標準與審核制度,建立起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雙管齊下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提高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四)進一步完善新會計準則制定原則的協調關系
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為可靠性與相關性。新會計準則同時保留了這兩個特征。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既統一又矛盾的關系,要想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必須進一步完善這兩個特征之間的協調關系,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加大對相關性的重視程度,強調會計信息對投資者決策的價值相關性作用,放緩對會計實務的規范力度,讓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能夠均衡發展,從而達到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的作用。
(1)作為歷史成本來說,主要的任務就是記錄過去的某些時間里財務成本狀況,但是隨著物價的不穩定性改變,固定資產的準確值由歷史成本來計量,卻少了更多的可靠性。對于會計信息的呈現也就很難出現真實,與此同時,也就無法知曉企業的實際經濟情況。
(2)工作人員很難做到對于歷史成本及時的記錄在案,隨時記得更新,因為歷史記錄的信息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的多,不僅繁瑣而且甚是復雜,最主要的是更新的過程很麻煩,因此,想要及時的體現企業的固定資產變更內容,是難上加難的。
(3)由于以上的因素均顯示歷史成本在報表中的體現很難與實際的財務狀況相同,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財務報表上所顯示的盈利及虧損現象也是不夠準確的,也因此,對于會計信息的判斷就失去了合理性。準確性受到的影響必然會使目標結果難以準確。
二、財務會計的局限性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問題
1.及時性問題
我們都知道的是,在財務人員工作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時間觀念,就是我們所說的時效性,一般財務工作者會在月初及月末時特別的忙碌,因為所有的報表要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報,否則將會出現很多麻煩。歷史成本作為一個十分主要的用處存在財務會計中,但是由于歷史成本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就叫人堪憂。本身作為歷史成本來說,它的作用無非是記錄以前的資金應用情況及財務信息狀況。但由于其與現在的的財務信息存在著很大的時間局限,隨之外界環境的改變,貨幣值得漲幅,都使歷史成本失去了作為查詢過去財務狀況的依據,那么財務的實際狀況,將由資產及負債的實現或償還來體現。簡而言之,作為管理者,很難從歷史成本中得到真正的會計信息。
2.從業人員要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念
作為一個工作部門來說,財務部門將在企業中占領著重要的核心地位,影響著一個公司運營資金的收入、支出、利潤統計等重要工作,首先,應該明確每個財務人員的各項職責,做到責任落實到個人,對于公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其次,應該重注財務人員的自身修養及素質,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嚴格自律,不要利用職務之便違規操作。當今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無論是企業的發展,還是員工的自身發展,首先都應該嚴格的遵紀守法,時刻清醒的認識職業道德的約束。財務部門所記錄的經濟狀況將直接呈現一個企業的運營實際情況。如果從業人員在登記的過程中沒有錄入準確的信息,那么管理人員將很難對于企業發展的真實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一些不正確的決策也會產生,給企業帶來重大的災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利益誘惑會使很多從業人員掉入其中,無法自拔,職業道德操守也拋之腦后。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每個人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企業應該注重對于員工道德與修養的培養,加強專業知識的教育,委員工程創造一個很好的工作氛圍,就會大大的減少員工職業道德的丟失。只有了解到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管理者才能更好地經營公司,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的管理者為實現自身利益或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目標,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主要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調節企業盈余的行為。各國會計準則都允許企業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來適應企業業務創新和管理的需要,這就是所謂會計準則的彈性。企業通常都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盈余管理,是實施企業既定的經營戰略和管理戰略的需要,也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恰當的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管理水平的體現。
一、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
(一)管理當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相應的利潤調節方式,使企業利潤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或者管理當局所期望的態勢,以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業避稅的考慮
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的國家,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個人業主為了避稅需要,也會在既定的會計準則及有關的法規下,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行為,從事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債務合同的約束
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務關系之一。債權人將資金借給企業,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獲得約定的利息收入;而企業借款則是為了擴大經營,投入有風險的生產經營項目。兩者目標不一致,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債權人在簽訂借款合同時,往往規定了許多限制條件。企業違約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當企業覺察到其會計報表數字已經違反或接近違反規定條件時,便會對盈余數字進行管理,以便減少違反債務合同的可能性。由這一動機激發的盈余管理獲利者往往是管理當局和股東,潛在受害者則是債權人。
二、企業盈余管理的表現形式
(一)調整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這就為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條件,他們會根據自身利益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變更存貨計價方法等。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直接關系到期末存貨發出成本的大小,從而影響到企業當期損益。
(二)操縱收入確認的范圍和時間
《企業會計準則——收入》中對各種常見收入的確認都進行了規定,但這些規定都是概括性的,并且各種收入的確認只給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會計人員利用職業判斷。管理人員可以利用準則存在的彈性,操縱收入的確認以影響各期利潤,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濫用重要性原則和謹慎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如果會計事項或金額不重要,不會對信息使用者產生重大影響,可以不予披露或揭示。利用這個原則,企業管理人員通常借口個別事項不重要故意錯記或漏記,進行盈余管理以調節盈余,從而影響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真實記錄。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中應當考慮到企業的風險,對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做出合理的預計,盡量降低經營風險,而對可能取得的收益,則不予預計或入賬,以求謹慎。這兩項原則的運用明顯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結果中就帶有較多的主觀成分,這就增加了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四)利用關聯方交易
關聯方之間由于存在某種形式的利益關系,往往以不公平的價格進行交易。雖然關聯交易與會計報表中的盈余管理不存在必然聯系,但如果關聯方進行的是不正當關聯交易,則會對交易雙方產生異常影響,因此成為盈余管理的一種手段。
三、新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公允價值計量存在較大的利潤操縱空間
公允價值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基本準則當中,最引人注意的變化是關于公允價值的引入,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按照公允價值法,對資產的評估是“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所以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利潤操縱空間。
(二)新債務重組或者非貨幣易準則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
新準則中的債務重組交易將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允許債務人確認重組收益、非貨幣易中以公允價值確認換入資產并確認置換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很可能會在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或者出于維持公司業績或者配股的需要,通過債務重組確認重組收益或者與上市公司以優質資產換劣質資產的非貨幣易,來改變上市公司的當期損益。
(三)《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準則降低了對當期利潤的沖擊
新無形資產準則將企業的研發劃分成兩個階段,并允許開發支出予以資本化,即將開發支出歸入無形資產中定期進行攤銷,和以前全部計入管理費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對當期利潤的沖擊。雖然新準則對公司的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定義進行了區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無形資產研發業務復雜、風險大,將很難明確劃分研究和開發兩個階段。因此,公司如何劃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也就決定了研發支出費用化和資本化的分界點,從而達到了操縱業績,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準則給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擴大了空間
新準則規定,如果相關資產的購建或生產占用了專項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許計入資產。據此,公司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上打主意。例如,企業如欲提升業績,需要擴大利息資本化范圍,則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專項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計入資產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已完工的固定資產長期作為在建工程核算,這樣既延長了利息支出計入資產的時間,又減少了折舊的計提,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四、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限制
(一)存貨對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會計準則在會計政策中取消了發出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使得企業的存貨流轉得以真實地反映,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費用,都以客觀的歷史成本反映,加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為調節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業的盈余管理。(二)資產減值準備對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會計準則規定,除存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及未探明礦區權益的減值適用其他相關會計準則以外,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新會計準則的這一規定,限制了企業會計人員在使用謹慎性原則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主觀隨意性。
(三)合并報表對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會計準則擴大了合并報表的合并范圍,杜絕了企業利用縮小持股比例,分離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將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從合并范圍中剔除,從而粉飾企業集團整體業績的做法。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應納入合并范圍,包括小規模公司、業務性質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新準則還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按照賬面價值計量,這將有利于防止企業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操縱利潤。按這些規定編制的合并報表將能真實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構成的整個企業集團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關系在合并或重組時利用不正當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四)謹慎采用公允價值
對每一項會計要素,基本準則都無例外地強調只有在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確認;雖然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但基本準則強調企業“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只有在“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時才能采用非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運用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比如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就明確規定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可見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禁止含有較多假設的估值技術的應用,并不是所有投資性房地產都可以采用公允價值。
五、規范盈余管理的若干建議
(一)正面效應
1、適度的盈余管理是企業有關利益主體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舉措。適度的盈余管理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是企業有關利益主體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舉措。這種調節盈余的行為體現了企業財務管理技術的成熟。允許適度盈余管理的做法,也是對有關利益主體的尊重。如何把握這個“度”,要看措施運用得當與否。如果盈余管理的措施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正面效應。
2、適度的盈余管理可以維護合同的有效性,減少訂約成本。從有效契約論的角度說,企業是由一系列契約組成的,簽訂契約時要花費訂約成本,由于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所訂契約總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剛性。
3、適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減少因資本市場波動對投資者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相對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的管理人員總是有更多的關于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內部認知,而這些內部信息往往相當復雜并具有專業性。盈余管理可以通過“利潤平穩化”手段傳遞企業原來不易傳遞的內部信息,從而有助于減少因資本市場波動對投資者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適度盈余管理可以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管理者可以通過實施盈余管理在必要時采用利潤平滑手段向與企業有關的其他人士傳遞穩定的信息,增強外界對企業的認知,從而保證企業資金和原材料的供應以及銷售方面少受干擾。適度的盈余管理可以降低企業的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設法降低報告盈利,以避免受到公眾或政府的過多關注而影響正常生產經營,或被施加額外管制。
4、適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適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合理、合法避稅,進行稅收籌劃,既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又符合稅法所蘊含的政策導向。適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公司的盈余管理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對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程都是有益的。
(二)負面效應
盈余管理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盈余管理與盈余造假的區分就在一個“度”上。如果盈余管理運用不當,或者沒有把握“度”,不僅不會促進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還會使企業的經營困境進一步惡化,對管理者本人和股東的利益造成損害。在一定的時間內,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者減少企業實際的盈余數量,但會改變企業的實際盈余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與分布。所以,管理者在實施盈余管理時,如果不追求長期目標,只顧短期利益,不采取切實措施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與提高經營業績,最終將導致企業收益下滑,損害投資者利益,而且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及市場形象造成損害。因此,在堅決杜絕盈余造假的同時,應加強對盈余管理行為的規范,正確加以引導,使盈余管理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部分,對企業的發展真正起到正面作用。在我國目前審計、法律體系和資本市場不夠完善,投資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素質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犧牲一定的相關性,增強盈余信息的可靠性,會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別是應該對關聯交易、資產重組、報表的信息披露程度等易產生不當盈余管理的行為進行管理。盡管盈余管理運用不當會造成負面影響,但只能將其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加以規范和引導,是可以防止盈余造假的。
參考文獻:
1、伍李明.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一)[J].2006(5).
2物聯網下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
2.1把握核心技術與知識物聯網系統始終為一類新型技術手段,其有關知識并沒有被更多的人了解認識,特別是企業內部管控應用更加如此。為令企業信息系統下內部管控更為有效完善,強化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尤為重要。具體涵蓋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物聯網系統特征、會計內部管控體制等。尤其應強化員工物聯網應用意識的培養激發。
2.2安全有效實施擴充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內部管控中物聯網技術應用,令人們主動接受,這勢必對提升企業整體效益水平、增強管理績效與優化管理體制發揮無可估量的優勢作用,甚至還會對整體社會的不斷進步發揮應有作用。然而一類新技術項目的開展勢必包含較多不完善的環節,物聯網也不例外。基于物聯網為圍繞互聯網系統的一類創新應用,同虛擬網絡無法全面割裂,網絡自身安全可靠性以及會計信息系統優質安全性,均會對物聯網系統安全水平形成明顯影響。因而,為提升整體安全實施水平,應增強網絡以及會計信息體系危機防范功能。首先應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新型技術手段,提高同外網互聯的安全度。另外,應提升會計信息系統內部管控力度,做好制度建設,確保企業財務機密以及員工隱私信息完整安全。例如,為確保信息系統可靠安全,在對員工劃分權限上,應力求做到全面細化,預防隨意授權。針對物聯網軟硬件技術保障與相關服務應力求全面到位,盡可能實現關鍵崗位及其技術分配至專人負責的科學模式。
2.3層級推進,鞏固根基物聯網系統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內部管控中的實踐應用,不論是在制度上或是應用上可參考的模板較少,應逐步摸索,層級推進,方能令內部管控體制更為健全完善,信息化系統更為可靠安全。為優化網絡系統應用整體效果,在各個環節上均應詳細考量。例如,成本經費環節,物聯網需要如何實現全過程動態跟蹤以及實時反饋,方能保障投入成本經費更加合理;建造項目工程過程中,怎樣通過物聯網系統技術確保應用經費的安全性、施工進度與各類物資合理應用狀況;在固定資產實踐管理中,怎樣令采購環節、實踐應用以及設備報廢折舊等均契合法律規定。該類細節的考量分析可確保項目工程鞏固根基,內部管控按部就班開展,物聯網技術獲取更大的發展。
2.4打破傳統規則,注重空間基礎當前,較多有關會計信息系統內部管控的建議以及操作規則同物聯網并不適用。例如,員工知識儲備量較為有限,傳感器裝置以及電子標簽技術手段的應用雖在日常生活中較為普遍,然而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內控管理應用該類重要技術還處在探索時期。因而,只有不斷創新、打破傳統,合理規劃方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有關人員要突破思維定勢,打破常規,令物聯網下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更具特點,提升管理有效性。物聯網就好比智慧企業,因此要求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管理應體現更高的智能化,夯實物理基礎建設,確保物聯網充分發揮優勢價值。獲取信息需要借助傳感器實現,因此在其布置過程中應做好精準的空間定位,各類信息均呈現出動態性,因而有關物理位置信息構成了更為復雜的神經系統,令信息獲取更為可靠真實且快速,體現了明顯的針對性,可令信息系統內部管控更加靈活高效。
二、防范醫院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分析
(一)完善醫院自身的治理結構
醫院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自身的治理結構的完善,建立起科學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真正的做到權責分明,這樣才能夠為醫院會計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醫院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當然,要適當的對醫院內部結構開展調整,適當的分散財務管理權利,這樣才可以更加有效的促進財會人員之間的相互約束,最大限度的減少可能出現的舞弊行為。此外,還要健全醫院自身的考核制度,結合醫院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和醫院經營情況相吻合的財務指標,不給醫院的發展添加過重的負擔。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醫院財務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確保會計信息能夠真實有效,為醫院自身的發展奠定比較好的基礎。
(二)提升財會人員自身的道德修養
要想從根本上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關鍵在于提升醫院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高素質的財會管理人員是醫院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提升醫院會計人員道德素養的途徑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比較常用的方法有:
(1)要在醫院內部開展誠信教育,讓財務人員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與不誠信的危害性,讓醫院的會計人員了解到不做假賬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同時也是法律問題。醫院的會計人員要嚴格的遵守《會計法》的相關規定,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另外還要引導會計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遵守會計職業道德,以會計職業發展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2)要對醫院的會計人員實施必要的繼續教育,讓他們能夠緊隨時展的步伐。在工作中,為了保證會計人員能夠跟上時展的步伐,能夠更加清楚的了解目前最新的會計準則,對會計人員開展必要的繼續教育很有必要。會計崗位和別的崗位有著比較大的區別,會計準則不斷的在進行更新,如果會計人員不進行學習,很有可能就會造成工作中的失誤。醫院應當經常性的組織財會人員開展各類培訓,引導他們加強繼續教育,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為醫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要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交流,將工作中比較好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推廣,讓每一名會計人員都能夠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從而減少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以提升醫院會計部門團隊的綜合素質。
(4)對會計人員要開展必要的績效考核,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為會計人員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空間,使會計人員愿意通過“提升技能,減少誤差”來獲得醫院的認可、來提升自身的待遇。
把會計信息失真定義為“喪失真實性”,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著部分喪失真實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謂“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實性的信息。不少專家學者均提到了“真實性審計’。的確,真實性審計是比抽樣審計更為可靠,然而面對當今業務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現實“真實性審計”根本不可能成為主流。現代審計的目標是對會計信息的公允性發表意見,根據公允性定義可以看出,“真實”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實要求絲毫不差,現代審計只能檢查出“低層次”的公允性,無法企及“高層次”的真實性。而現實的情況是,除了通過審計,我們沒有其他方法來檢查會計信息。也就是說,“喪失真實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終消滅而將永遠可能存在的。既然這樣,把失真信息界定為“喪失真實性”就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其三是真實性的含義是什么?強調真實是為了有用。對會計帥而言,在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以萬元甚至億元為計量單位就具備了真實性,而在計算股東的每股盈余時,只有精確到0.01元才具有真實性。可見真實性存在著一個在不同情況下取不同標準的問題。顯然在不同層面上對其實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實性存在著多重標準,而唯一的標尺應該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夠幫助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我們無法確切地說應該真實到什么程度才夠得上是真實。真實是相對的,真實也并非會計的目的。單純地羅列真實數據是毫無意義的。更何況,從國內生產總值與每股盈余采用不同的計量單位中不難看出,對真實性存在著一個主觀判斷與取合。我們依據判斷決策時的需要,對它們各自的真實度作出了選擇,顯然經過這樣的選擇;并不能保證它們能如實精確地反映實際了。然而我們依舊認同它們的真實性。可見我們在判斷真實性的時候,也下意識地把不影響決策的差錯也包容了。既然是這樣,所謂的失真信息顯然不能定義為失去真實性。
其四在于會計中也有重要性原則,它與真實性、謹慎性并存。所謂重要性是指對于不影響決策者的不重要信息可不予以披露。如果把失真信息定義為失去真實性的話,那么符合會計重要性原則而提供的信息一定會“失真”,因為這樣的會計信息已與真實有偏差了。對決策者來說是擺在他們面前一堆繁冗的真實會計信息重要,還是符合重要性原則且不影響他們正確判斷的這樣的“失真信息”有用?且不提能否依靠現代會計找到失真信息,即使找到又如何?在花費大量審計成本后決策者還是作出了相同的判斷,這樣追求真實性,是否違背了成本與收益的原理和會計重要性原則制定者的初衷呢?
因此失真并不能解釋為失去真實性,而是應有其自身的內涵。對信息使用者來說,只要是公允的信息就不會有危害。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失真的信息進行重新界定:所謂失真的信息也就是會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簡單用等式表示即為:
失真不等于失去真實性,失真=不公允。
二、會計信息失真與審計“重要性”
現代審計中的“重要性”是指會計信息漏報或錯報的嚴重程度。這個程度在特定環境下足以改變或者影響任何一位理性決策者依賴這些信息所作的判斷。
根據重要性的定義,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征: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遺漏或錯報重要的會計信息。判斷會計事項是否重要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若對使用者的決策來說無關緊要,則不是重要的,否則就不能遺漏或錯報。
(2)重要性概念是從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為財務報告是為信息使用者而編制的。這個信息使用者應該是一個理性人,是對企業和經濟活動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識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
(3)重要性的判斷不能脫離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同的企業所處環境不同,因此判斷的標準也是不相同的。
評價重要性的時候,通常分兩個層次,即財務報表層和賬戶余額層,而在討論信息失真的時候也應分層次——整個報表層次的信息失真是屬于顯性的,而賬戶余額層次的失真則可能是隱性的,只有通過驗證各個賬戶余額,才能得出整體結論。
假設財務報表中所含的錯誤,不論從單項考慮或綜合考慮,其影響都很重要,也就是這份報表會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判斷錯誤,那么該份財務報表存在重要的錯報,即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失真的,但并非所有錯報或漏報我們都認為是重要的,只要不會引起使用者發生判斷差錯,那么,該錯報信息不屬于重要的錯報,也既并未失真。
從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斷—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既取決于該經濟業務的數量,也取決于起性質。雖然現行的會計準則或審計準則都還沒有明確地規定重要性的量化標準,然而實務中經驗積累所得也有一些數額可以用語判斷重要性。如:
(1)稅前凈利5%─-10%(凈利較小時用10%,較大時則用5%);
(2)總資產的0.5%——1%;
(3)權益的1%;
(4)總收入的0.5%——1%;
(5)根據總資產或總收入兩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變動百分比。
其次是根據錯報的性質來判斷其重要性。也就是說,即使某項錯報的金額并不大,但由于它是舞弊或者違法行為造成的,那么僅就性質而言,該項錯報也是重要的,這種錯報也屬于信息的失真。
根據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征,比如足以導致某項財務指標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動,或是足以導致某項財務指標發生質的改變,例如企業由盈利變為虧損,凈資產由正數變成負數等;或是其性質比較嚴重或比較敏感,例如現金、有價證券盤虧等。對于頻繁發生的單項額度較小的經濟業務通常應根據總發生額是否超過重要性水平來判斷是否會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斷錯誤,是否屬于失真信息。
另外,會計信息的披露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對于重要事項除了在會計報表中予以反映以外,還要通過會計報表附注、財務情況說明書等方式對其性質、原因、影響等作適當說明。
盡管我們認為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失真信息的判斷都帶有主觀性,但這并不妨礙其具有客觀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環境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其判斷要受到會計系統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約,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為轉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觀的。此外,重要性的標準應該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并注意前后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環境下,對同樣的業務所適用的重要性標準應一致;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業務的重要性標準應相同。總之,應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對同一會計信息進行判斷時,結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過重要性水平的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斷被誤導的信息,兩者密切相關。
失真=超過重要性水平臨界點。
三、會計信息差錯、虛假與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差錯和虛假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兩種主要表現,但卻是兩個性質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謂會計信息差錯是會計人員在遵循會計規范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主觀判斷失誤,經驗不足和會計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會計信息與經濟活動本意之間的出入。這種出入具有以下特點:
(1)當事人無造成虛假的主觀愿望;
(2)差錯在會計核算資料中暴露得比較明顯;
(3)差錯責任人一般得不到經濟及其他利益;
(4)差錯的糾正比教順利。
會計信息虛假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出于種種目的或虛構盈利,或隱瞞營業虧損,或者避免股東要求多分紅利,或甚至逃避納稅等等;事前經過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虛假。此種行為雖然都不是以個人的利益為目的,但顯然會破壞會計信息真實性,歪曲財務報表內容,具有欺詐的意向以使利害關系人的判斷和決策錯誤,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會計信息差錯的后果來看,信息差錯未必會達到影響使用者判斷的程度,凡差錯超過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會計信息虛假則一定是有關人員出于種種原因故意弄虛作假,以達到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正確判斷的目的。所以虛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這樣,我們可以看出:
失真信息=虛假信息+一部分超過重要性水平的差錯信息。
四、信息失真與認定
管理當局在財務報表時,其實對表中所有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入、費用等都作出了認定。美國《審計準則證明書第31號——證據事項》確定了財務報表有以下五類認定:
(1)存在或發生,即資產負債表所列的各項資產、負債、權益的資產負債表日是否存在,損益表所列的各項收入和費用在會計期間內是否確定生;
(2)完整性,即在報表中應該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項目是否都列入了:
(3)權利和義務,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項資產是否屬公司的權利,各項負債是否確屬公司的義務;
(4)估價或分攤,即各項資產、負債、業益、收入和費用等要素是否按適當的金額列入報表,這不僅取決于金額確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而且還取決于數學上有無錯誤:
一、擁有較多投資房產的上市公司受益匪淺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 投資性房地產》中為企業的投資性房地產提供了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兩種可選擇的計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將比照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準則計提折舊或攤銷,并在期末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在確認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折舊、減值或土地使用權攤銷價值直接反映在公允價值變動中,并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反映。因此,對企業利潤產生的影響。不再單獨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但新準則又明確規定投資性房地產是指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的,企業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而持有房地產,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等。這樣,在當前房價持續上漲的大背景下,擁有較多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權的商業、房地產類企業,將會從中受益。投資性房地產新會計準則的頒布有可能成為股價表現的催化劑。當然,由于投資性房地產不再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所以在增加企業利潤的同時,在嚴格的稅收制度下,相應也會增加企業實際交納的所得稅,導致投資性房地產現金流下降,從而降低公司價值。
二、無形資產準則帶來的經濟后果
在新頒布的無形資產準則中,將企業的研發與開發支出區別對待,允許將開發支出予以資本化。準則將無形資產的開發劃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計人當期損益,即費用化;而開發費用如果能夠滿足相關條款規定時,可以進行資本化處理計人無形資產。
研發費用資本化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科技及創新企業的業績,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并且提高這些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因此,研發經費的資本化具有明顯的后效性。
由于研發支出的特殊性,與之相關的經濟后果可以用以下例子進行說明,國資委對中央企業考核指標是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產的管理者,非常重視對企業利潤和凈資產的管理,凡是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的行為都是消極的行為,由于研發費用從支出到收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往往超過管理當局的任期,很容易產生“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效果,這就會導致管理當局減少研發支出等,這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極為不利。如果能夠將研發費用予以資本化,對促進企業投資研發是有積極作用的,企業可以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使得企業的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盡管目前我國GDP增長很快,但我國企業做的更多的是“世界加工廠”,我國企業自主的品牌、自有專利、自主開發的技術很少,研發的投入與國外相比也是少得可憐,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會計政策對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創新型的社會,增強我國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三、新準則對價值計量基礎運用謹慎,即非主導性和較為苛刻的限制條件
盡管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已較為廣泛地運用了這些價值計量基礎,但這種運用又是有條件的、謹慎的。我國新會計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采用歷史成本"。這實際上是在強調歷史成本計量基礎在我國會計計量中占主導地位,即在堅持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基礎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量基礎。在具體準則中,幾乎所有用到價值計量基礎的地方都一般規定要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在滿足一定的條件時才可以用價值計量基礎進行計量。另一方面,我國新會計準則對價值計量基礎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設定了較為苛刻的限制條件。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 投資性房地產》明確規定: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地取得,應當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基礎;并且規定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應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二是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
四、分析盈利構成,重點關注主營業務利潤
舊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滿足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需求,新的制度則滿足公立醫療醫院的財務會計工作需求,不包含衛生院等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對新的制度進行制定過程中,考慮到基層機構組織在資金管理或者業務活動方面與其他一般醫院存在不同,所以,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非公立醫院在相關政策或者制度的引導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會獲得持續性的發展,公立醫院與非營利性醫院在運營方式、運用目標以及監管要求方面存在相似性,為了能夠實施較為統一的監管或者評價,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由社會資本支持創辦的各個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所實施的財務會計工作可以參照相關標準和方法來實施。
(二)新的制度提升了全責發生制的實際應用程度
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工作制度從根本上明確了負債、資產、收入、凈資產以及費用等醫院會計要素。醫院與常規類型的事業單位不同,需要通過核算成本來提升資金的實際使用效率。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雖然很多醫院會計制度要求實施權責發生制,受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框架的影響,醫院所執行的權責發生制度還達不到具體的要求,沒有完全使用待攤費用,權益性支出或者資本化支出不能夠進行準確的劃分,這必然會從根本上導致會計信息無法滿足成本核算所提出的精細化管理要求。所以,在成本核算工作中,采取權責發生制能夠產生較為顯著的效果。之前的制度并沒有要求固定資產進行提折舊計算,從而導致賬面反映的一直都是初始成本,導致醫院資產負債表存在較大的水分,資產負債率受到嚴重的影響。
(三)新的會計系統體現財務和預算信息
公立醫院的較為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公益性,政府有關部門在財政補助的政策下來提升其公益性,這必然會涉及到財務預算管理相關問題,新的醫院會計制度在之前,把會計制度分為兩個不同的系統,分別對預算信息或者財務信息進行反映。在醫院財務工作人員實際工作量的因素影響下,新的醫院財務會計制度在同一個會計系統中對兩種不同信息反映,其中一個做法就是結合部門預算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增加了“財政項目補助支出、財政補助收入、財政補助結轉(余)”等科目,從而編制并完善有關補助收支的實際情況表。財政基本補助支出一般是用在管理費用或者醫療業務成本之上,要求這兩個項目能夠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所實明細要求來進行,對于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實際財產物資的攤銷狀況與財政預算的實際資金支出存在的兼容性問題,從根本滿足預算管理工作提出的實際需求。
(四)對會計財務報表體系進行改進和完善
新的制度報表體系包括資產收入費用表格、資產負債表、醫療收入費用表、財政補助收支表、現金流動表等,整個報表體系較為完整,與企業會計報表存在較大相似性,尤其是現金流量表對于整個醫院的管理有著較為實在的意義。在醫保的不斷推動作用下,醫療后費用支付的幅度以及范圍開始增大,從而保證醫院對現金流提升關注度。[5]在醫保政策的影響下,病人在看病時,只需要支付部分費用,剩余的則是由醫保中心進行支付,但是,醫院的相關費用和成本已經發生,折舊出現了一定的時間差。現金流量表能夠從根本上提升醫院對現金的管理和規劃水平,從根本上提升資金的實際利用效率。新的制度還新增了醫院財務狀況具體說明書,從而滿足醫院財務成本管理以及預算管理提出的具體需求,有利于政府有關部門對醫院管理信息進行了解。
2.回歸分析
本研究將探討控制變量、自變量與因變量間的關聯性,其中控制變量是三年內最主要的創新產品開發屬于何種類型。分為兩類,分別為一般傳統商品與已取得有機認證商品、未取得認證商品;公司登記資本額分為1億元以下與1億元以上,將上述控制變量數據轉換成0與1虛擬變數。自變量為技術創新中的產品創新與過程創新;調節變量為企業社會責任,新產品開發績效中的市場績效和產品績效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與驗證假設。Model1為檢驗控制變量與新產品開發績效間的關系;Model2則加入技術創新的產品創新與過程創新兩構面,探討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影響;Model3再加入企業社會責任中經濟責任干擾變量進行分析,探討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系,借此分析結果來驗證本研究的假說,詳細分析結果如表5與表6所示。
3.各構面與市場績效的回歸分析
本部分主要探討技術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中兩干擾變量分別對市場績效的影響。由表5可得知,Model3的解釋變異量(調整后R平方)為0.336,F值為6.755,P值皆0.000,表示Model3達到顯著水平,各變量對市場績效有顯著影響;Model3加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干擾變量后(調整后R平方)變化皆不大,由此可知加入干擾變量對原模型并無顯著的影響效果。從Model2可以看出產品創新對市場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值為0.475,p<0.001),表示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提高同時也能提升市場績效;讓公司的獲利率、銷售額及市場占有率提升。根據以上分析,可驗證H1a成立。本部分主要探討技術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干擾變量分別對新產品績效的影響。由表6可得知,Model3的解釋變異量(調整后R平方)為0.235,F值為6.49,P值為0.000,表示Model3模型達到顯著水平,各變量對產品績效有顯著影響;Model3加入企業社會責任干擾變量后,(調整后R平方)變化不大,由此可知加入干擾變量對原模型并無顯著的影響效果。從Model2可以看出產品創新對產品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β值分別為0.475,p<0.01),表示產品創新能力提高同時也能提升產品績效,從該項假說可以推論出企業的產品開發技術、包裝設計能力或推出產品的速度提高同時也能提升產品績效。根據以上分析,可驗證H1b成立。從Model3可以看出過程創新對產品績效有顯著負向影響(β值為-0.279,p<0.05),由此可推論出企業在過程創新方面,企業嘗試不同作業程序、或引進能改善過程的新技術及設備,會花費不少成本,因此不會提升產品績效,反而會降低企業的產品績效。在Model2中為加入經濟責任的干擾變量探討與產品績效的關聯性,從Model2可以看出產品創新與經濟責任的交叉項無顯著關系;過程創新與經濟責任的交叉項有顯著正向影響(β值為0.107,p<0.01),因此我們可以推論企業在過程創新中越有經濟責任的表現,其對產品績效即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