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0:35: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素質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職業人才素質的衡量不僅是對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量,更是對其職業道德素質的評判。財務人員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我國財務法律法規有效貫徹與執行的重要保障,同時還對國家資金、財產的使用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國高校的財務教育專業教師在實際課堂中,應當充分認識到培養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在財會專業知識的講授時,有意識的將其與實際生活案例相聯系起來,并給學生引出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找出案例中的正確做法與錯誤做法、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最終教師再加以正確的解釋與引導,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職業的認識與把握,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素質。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財會教育中,教材往往是唯一教學內容的來源,同時,教師的教學手法與教學形式也相對單一,這種落后的教育模式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創新是作為民族發展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因此,教師在財務教育專業課堂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注重在知識傳授時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具體而言,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拓展,尤其是對于那些在實際財務工作有所要求但教學材料中又沒有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效補充。其次,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教學環境,對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以從多各方面,多個維度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3]。另外,加強學生在實踐環節的學習。適當增加實踐課程在所有財務教育專業課程中的比例,并不斷創新實踐教學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有效的實踐學習提供保障,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學習中不僅深化了對理論知識的把握與理解,還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
理財能力是當今時代一種重要的能力,無論是對于個人、家庭還是對于單位、企業都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而財會專業學習的會計學和管理學知識對理財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財會教育的課堂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市場經濟意識與財務理念,并將風險收益均衡觀念和時間價值觀念的體現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財能力的提升。另外,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不僅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校風,更是學生自身學識與修養的重要體現,對今后的工作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財會教育專業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4.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只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相關知識與技能,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學習效率也往往不盡如人意。而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的有效改革,它不僅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更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財會專業教師應當在教學課堂中努力為學生創造參與的條件與機會,并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某個經濟單位的財務案件分析活動中,將學生分為五人一組,并由學生在采購、審核、會計、出納、記賬職務中任選一個,并進行整個的的編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在有效提升財務技能的同時,學生的參與意識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歷史教育所承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歷史教育的本質。也就是說,相對于哲學提供的是具有價值理性的思維邏輯,而文學提供的是具有價值理性的情感體驗。而作為人類以往實踐的集體記憶的歷史,它為人們提供價值理性累積經驗就更加全面和綜合。在歷史上發生過由于價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這里主要是指社會發展的失衡,人們由此產生了極為深刻的教訓。學習這樣的歷史也讓我們明白了“以史為鑒”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歷史教育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人文素養教育,其具有綜合性。學史有助于明智,歷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現代價值就是能夠讓人們站在更高的起點,繼往開來,高瞻遠矚,更好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三、歷史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質包括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政治意識。”[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傳統。歷史教育中關于本國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對本民族形成和發展歷程的學習來促使學生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形成和進一步強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增強,從而增強其對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責任心。歷史學科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在學校課程中被重視起來,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響應那時興起的民族主義號召。可見一國的歷史也就體現了一國國民的意志。通過歷史教學便能促使學生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形成,使其成為“國民理想”的擁護者。就道德意識的培養而言,歷史一直以來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體現了對歷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發揮。杜威認為歷史學科作為促進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學科來說,無疑使最優良的。他始終相信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是有歷史可以追溯的,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中都涵蓋了類似的典范,同時得出了歷史是永恒的道德遺產的結論,并且是具有建設性的。歷史學科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豐富的內容。歷史教科書中蘊含了豐富的材料,尤其是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關于其品格高貴、情操高尚、意志堅強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來借鑒,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美好、高尚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是較強的感染力。歷史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道德形象是生動具體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同時也更容易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于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為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試作為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樣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么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指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計算機已成為基礎課程,但計算機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筆答試卷進行,仍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素質教育或接受素質教育。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素質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對素質教育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素質教育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當前,知識經濟的大潮洶涌而來,新的世紀強烈地呼喚創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圍內(尤其在教育部門內部)普及素質教育觀念,使素質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質教育要求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質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忽視勞動職業訓練;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生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不能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為社會所淘汰。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清境創設”協商會話”、“信息資源提供”。因此,lnternet網巨大的信息量,多媒體技術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以及它們所共同具備的友好的人機交互能力,為創建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術上的支持。
在我國,對于那些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還不夠完備的廣大學校和地區來說,實現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模式尚有困難;而且,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忽視了接受學習,根據奧蘇貝爾的理論,發現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獲得的只是初級概念,因此,并非適合于所有課程的學習,而接受學習仍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點:接受學習不同于機械學習,它同樣可以實現意義學習,學習結果到底是意義的還是機械的,這要取決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也提出了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的揉合與優勢互補,它基本保留“傳遞一接受”的教學過程,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有時處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時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雙主”教學模式強調對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顯然,“雙主”教學模式更適合我國國情,有助于實現我國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習者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無論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還是“雙主”教學模式,都有利于這個目標的實現,到底應采用哪種形式,還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在實踐做”、“應用”)中培養。因而教學中要增加實際練習、自由操作、社會實踐等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的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學和學習工具,把粉筆加黑板的教學變成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學。而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正在發生改變,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加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檢索、分析、處理能力的內容,信息能力也要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可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必須應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
1.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工具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講臺,借助于多媒體工具和平臺,教學可以從視。聽、觸多個維度展開。不僅教師的授課、指導、輔助要通過各類媒體進行,而且學生的學習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類媒體來實現。另外,各類計算機網絡還構成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遞信息的工具,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反饋都要在此基礎上進行。
2.招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資源
素質教育重視知識與能力,不再片面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在這種基于“學”的環境系統中,必然要選擇與應用大量的教與學的資源)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如磁帶音像教材、多媒體教學軟件、校園網等,而且,Internet網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學資源庫。
3.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環境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構造各種教學環境,如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校園網、基于Internet網的遠程學習系統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和展示各種趨于現實的學習情境,把抽象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索。
4.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在一起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教學形式。合作學習能夠發展學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學業上失敗的學生在同伴幫助的過程中經歷成功的體驗,重塑自尊;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學習消除了在應試教育中競爭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立,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生關系。可見,合作學習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各種網絡環境可以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
2.研究方法
2.1文獻法
通過閱讀文獻,就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的問題,獲得了如下的觀點:⑴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和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⑵在體育教學中選擇與確定體育活動內容對于培養從事體育活動者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十分重要;⑶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應把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活動結合起來;⑷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是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前提,是終生體育的基礎;⑸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我們必須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體育課入手;
2.2實驗法
以體育課為重點,從教材、組織教法、學習目標、課堂氛圍等方面入手進行對照實驗。(實驗中每課時時間均為45分鐘)
2.2.1同一教材,不同鉆研深度的實驗;(教師不同,時間相同:上午第三節課)
實驗教材:急行跳遠,5課時教學(每課時教學一個動作環節,第五課時復習四個動作環節;);
實驗對象:初二兩個班男生共40名,隨機分成兩組(每次課都按第一次課的分組進行教學);
實驗組:教學中,教師以遠度點評技術,逐步完成四個基本動作環節的教學;復習課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點評最差的動作環節讓學生提高;
對照組:按照正常的教學順序(助跑、起跳、騰空、落地)進行教學;
2.2.2同一教材不同組織教法的實驗(教師相同,時間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
實驗教材:耐久跑練習(1課時);
實驗對象:初一兩個班女生共40名,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組:對20名學生進行隨機排序,在跑進過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進過程中進行輪流排頭跑。方法:開始后,最后一名學生加速跑到排頭,此時的最后一名學生開始加速到排頭,如此輪流進行排頭跑;(時間:下午第一節)
對照組:20名學生弧線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時間:下午第二節)
2.2.3多層次學習目標與單一學習目標的實驗(教師相同,時間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
實驗教材:跨越式跳高練習,3課時(均為復習課);
實驗對象:初一兩個班男生共40名,隨機分成兩組(每次課都按第一次課的分組進行教學);
實驗組:對20名學生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按能力進行分組,對不同組別采用不同的學習目標進行練習;(時間:下午第一節)
對照組:對20名學生采用單一的學習目標進行練習;(時間:下午第二節)
2.2.4不同課堂氛圍的實驗(教師相同,時間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
實驗教材:自由選擇項目練習,1課時;
實驗對象:初一兩個班學生共80名,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組:自由活動中,教師積極參與其中一個練習項目,與學生共同練習;
對照組:教師不參與任何活動;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討論與分析:
興趣,是人對外界環境一定的現象與事物在認識或實踐中產生的心理傾向,它表現出具有的積極情緒,導致行為上愛好某項活動,從而養成行為習慣。興趣離不開具體的對象。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選擇與確定體育活動內容對于培養從事體育活動者的興趣、愛好就顯得十分重要。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愛好是一種行為的積極表現,而習慣則成為生活中的“自然”行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是在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意義認識的基礎上促進對此項目發生興趣、愛好,以致形成了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成為生活節奏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教學在重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對從事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和養成鍛煉的習慣。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新的課程標準,不斷挖掘體育教學的潛能,使其獲得綜合效益,為學生的終生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體育教學還應同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等基本途徑相互配合,在嚴格執行新的體育教學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共同實現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
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按照課程標準完成學校體育教學任務。這一系列的基本組織形式就是體育課。因此我們必須從體育課入手,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體育課是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標準》為上課標準,體育教師要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深入研究課的類型、特點、任務、要求,改進組織教法,并采用同課外體育相配合的手段備好課、上好課,促使學生對體育有興趣、愛好,并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
3.2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結果與分析僅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和練習情況進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鉆研深度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3.2.1.1實驗結果:實驗組練習積極,練習次數可達5~6次/課,平均成績達到3.73米;對照組的練習比較平淡,練習次數可達3~4次/課,平均成績達到3.46米,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每次課上練習的興奮性較高,而且每次課都有積極的態度和較高的興趣,對動作的掌握較快,平均成績比對照組高0.27米。
3.2.1.2結果分析:以遠度點評技術的急行跳遠教學是教師深鉆教材的結果。教師通過鉆研,抓住了教材的娛樂性所在,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吸引和帶動學生積極進行練習,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
3.2.2同一教材不同組織教法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3.2.2.1實驗結果:實驗組練習興奮性較高,能積極參加并堅持到練習結束,練習后恢復較快,平均成績比對照組高8~20秒;對照組興奮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懼情緒,有中退者,練習成績一般;
3.2.2.2結果分析:實驗組根據練習項目枯燥的特點和學生不愿練習的實際情況出發,在組織教法上大做文章,給練習賦予了一定的情節或象征意義,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此項目的愛好,因此在取得較好練習效果的同時,達到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的目的。
3.2.3多層次學習目標與單一學習目標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3.2.3.1實驗結果:實驗組學生練習動機水平較高,積極,有一定的興趣,練習次數比預計的要多1~2次,成績比對照組同等素質的學生高6~9厘米;對照組練習積極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師固定的練習次數,練習效果不明顯;
3.2.3.2結果分析:實驗組采用多層次的學習目標教學,充分發揮了目標的導向與激勵作用,有利于學生滿懷信心地去努力實現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采用單一的學習目標教學,對較好的學生要求太低,難以激發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興趣,對較差的學生又太高,容易使他們喪失練習的信心,從而失去對此項目的愛好,它只適于中等學生。
3.2.4不同課堂氛圍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3.2.4.1實驗結果:實驗組的學生在自由選擇項目的活動中,凡教師參與練習的項目,學生練習積極性較高,選擇此項目的學生也多,堅持練習時間較長;對照組的學生開始練習時,對自己選擇的項目有點積極性,但練習幾次后,大部分學生都退出了此項目的練習,開始選擇別的項目。
3.2.4.2結果分析:實驗組的學生練習積極性高、興趣大,是因為在教師的參與下提高了此項目的教學氛圍,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此項目的練習積極性和興趣性。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學生對參加學校體育的興趣、愛好和習慣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采用綜合“治理”的辦法。首先應樹立在體育課中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要求和促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觀念;其次在新的課程標準與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積極性,要大膽改革課堂教學,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愛好,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4.2建議
4.2.1教師在備課時要深鉆教材,挖掘教材的娛樂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來吸引和帶動學生積極練習,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
4.2.2教師要研究組織教法,根據教材特點,研究怎么教學生才愛學、樂學。
1.適當降低訓練和練習標準,逐步增加練習難度,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指導,使學生的心理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2.適時增加練習難度,使用激勵性話語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和失敗的毅力。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因此,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注重開展啟發誘導的教學活動,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根據學生的體育水平、愛好、性別等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團體,為他們設定具體的訓練目標,讓學生自行設計訓練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調動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培養學生的各種品質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依據體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品質教育,培養學生各種優良的品質。
1.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適當的體態語提醒學生的不良行為,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行為。
1.面向對象的實踐內容
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負責學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管理三個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同時還負責全校包括采礦工程、冶金工程和機械工程在內的二十余個本科專業的力學相關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存在著時間不確定、內容類型多,培養對象相對復雜的情況。中心不僅開設土木類課程的專業基礎實驗、集中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項目,同時還面向全校開設力學實驗公共選修和創新實踐內容,有基礎類、專業類、綜合創新類等幾十個子項目,培養的層次不統一,同樣的選修內容由于學生專業背景和學習層次不同,就要求指導內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實踐教學過程中規范化化難、量化指標不明顯。針對實踐教學中項目層次多、服務專業多,現場訓練與工程應用為主的特點,實驗中心構建了“一體化、二系列、三模塊、四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一體化”:對實驗中心所有實驗課進行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實驗內容體現“加強基礎,強調綜合,發展個性”的原則,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二系列”:根據專業特點,設計了土木類,非土木類兩個系列的實驗內容。“三模塊”:按照教學內容劃分了實驗與上機、課程設計與綜合實習、創新性實驗項目三個模塊。“四層次”:根據“加強基礎,突出實踐,引導創新”的思想,由淺至深設計了基礎型(驗證型)實驗、綜合型(鞏固型)實驗、應用型(提高型)實驗、創新型(研究探索型)實驗四個層次。這種科學的實驗體系保證了實驗教學模塊與理論教學同步,為培養學生實踐分模塊、分層次教學管理提供了保障。
2.階梯化能力培養模式
面向對象的實踐內容劃分和有效執行,必須逐項設計實踐內容的培養目標,明確每項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何種能力。中心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對于大部分實習和課程設計實踐項目在面向對象的基礎上,采用“階梯化能力培養”的模式,即針對能力培養目標劃分了等級,明確量化每項實驗能力培養目標,形成實踐內容的層次化。中心按照實踐內容難易程度和技術先進性,設計了ABCD四個級別的階梯能力培養目標,分別是A基礎操作能力、B綜合工程應用能力、C工程管理能力、D研究創新能力,中心階梯化能力培養模式。基礎訓練型實踐內容主要側重于基礎實驗和工程訓練,如材料力學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測量實習等,這些項目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各類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綜合工程型實踐內容包括各類實習和設計,如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主要是通過實習和設計來加強學生的綜合應用、工程執行能力和工程管理的意識;應用實訓型實踐內容包括各類軟件的學習和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如建筑結構CAD、PKPM結構設計和注冊師實訓,這些項目主要是培養學生設計、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研究型的實踐內容相對靈活,選題可以是課外的科技活動、科學競賽和創新實驗,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結構設計大賽等,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土木工程行業最新工程技術,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當然,每項內容一項實驗內容能力培養可以是一種能力,也可以是多種能力綜合訓練。
二、實踐教學組織的科學設計
實踐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課堂,要引導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學習就必須有一個好的劇本,即好的教學組織設計。一個科學設計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實訓主觀能動性,更能讓學在實踐過程做到“在模仿中超越,在超越中創新”。正如杜威所說的那樣:“教學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學方法就是通過對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學生心中產生印象并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對于實踐環節來說,就是具體實踐教學組織。
1.實踐教學組織理念
每種實踐項目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級別和類型是不一樣的,有的實踐項目培養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有的實踐項目培養的是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實踐項目是側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形成。培養目標不同,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應該不同,中心針對不同類型實踐項目選取不同的理念進行指導,實踐教學組織理念如圖2所示。工程類實踐項目注重的是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因此按照職業資格教育的模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來組織具體的實踐內容,按照項目“構思—設計—實現—運作”四步來進行,如土木工程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研究探索型項目強調的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執行,因此采用美國著名教學設計專家梅里爾(merrill)倡導的“五星教學模式”,即在“針對問題求解”的宗旨下,由不斷重復的四個階段的循環圈構成———激活原有知識、展示論證新知、嘗試練習應用、融會貫通掌握,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進行學習。實踐項目根據實踐內容特點和能力培養級別選取相應的組織形式,可以是某一種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形式交叉進行。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論驗證—實驗設計—綜合分析—創新思維各階段的實踐能力,從而最終具備工程應用和創新雙重能力。
2.實踐教學組織方式
對于綜合工程類項目采用項目管理形式進行實踐組織。將實習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實習內容則按任務下達,在任務展開以及工程進行過程中,學生會在不同環境中,產生種種不同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包括:①與教師互動;②到教材、指導書、規范等相關資料中求證;③學生之間研究協作;④小組之間相互交流;⑤實踐驗證等。以學生自己能采用的一切方法求解問題,以實習學生集體智慧和小組按建制的、充分的、獨立的、積極的運行完成項目,教師對研究過程和方法不做統一規定和要求。通過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發現、研究、互動協作完成項目,達到知識的驗證、升華、深化和總結,實現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對于設計研究性項目,采用互助協作方式進行,讓老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學生互動協作學習的方案,采用集中觀摩與分配任務、項目展示評估、工程項目設計三種方式進行。①集中觀摩與分配任務是展示宣講實習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之初面對學習任務,建立實習關鍵問題,然后成立實習小組,分配具體工程任務,激發學生形成學習動機;②項目展示評估是讓學生在實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學習,從互相檢查和自我檢查實踐學習的效果角度,促進理性思維學習。③工程項目設計環節是讓學習者通過實踐學習重新運用各方面知識綜合,進行創新設計。整個教學組織過程,通過形式上的多樣性、內容上的實踐性、方法上的啟發性將所有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中的所有信息聯系起來。
素質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1]趙作斌.成功素質教育——大學教育理念與模式的新突破[J].中國高等教育,2006,(2).
[2]郭文安,王道俊.試論有關青少年學生素質的幾個問題[J].教育研究,1994,(4).
[3]崔相錄.素質教育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李玉華.大學生素質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葉瀾.中國教育學科年度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國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素質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1]陳佑清.教育活動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會文集[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4.
[3]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開創基礎教育新局面[J].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1997.
[5]龔珊珊.“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觀念之辨[J].基礎教育研究,2006,(1).
[6]劉海.軍校信息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
[7]于靜.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探討[J],情報探索,2008,(8)
[8]成亞夢.論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J],素質教育論壇,2008(1O)
素質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1]張玉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教育管理[J].吉林教育.2015(22)
[2]王雷.淺析小學素質教育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0)
[3]潘旭,張勇.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善教育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9)
[4]張方明,陳蕾.金融危機下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25-27.
[5]段麗華.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的融合[J].安順學院學報,2014,(3):73-74.
時間的不可復制決定了教育的不可復制。因而作為教師,應以高度負責精神,給予教育對象全面而充分的關注,諸如思想的成長、思維的開拓、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思維方式的習慣性選擇和突破性建設等等。應該說教師具有愛崗敬業精神是對教育客體、對國家、對民族的負責行為,應是首要具備的素質。
二、具有認知能力
語文能力強調的是對社會生活的剖析,對人們的道德情操、價值標準的建設。在這樣一個前提下,語文教師就需要認知社會現象,掌握正確的觀念,確定符合時代社會需要的價值標準,尊重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個性光輝。
三、具有及時更新知識、終身學習的精神和能力
要想使語文真正服務于當代、未來,面對當今社會的瞬息萬變的風貌,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不至于抱殘守缺。
2.素質教育對中職英語的要求
中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熟練地掌握某項專業技能打好基礎,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這顯示了素質教育對中職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中職英語素質教育就是通過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自學能力素質、人文語言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在信息化、國際化社會中獲得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
3.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
⑴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只有學校領導、老師、家長及社會人員轉變教育觀念,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還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等其它方面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才有良好的環境。在中專英語教學中通過廣泛的教學內容,借助中外優秀文化習俗、杰出人物的事跡和當今熱點社會話題,適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學生思想上不斷受到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⑵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知識劇增的當代社會里,學校學習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要求學生步入社會后,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并運用新知識的能力。
兒童剪紙不是固定在紙上畫,剪下來的剪紙可以供幼兒一邊擺設,一邊講述,不僅增添了樂趣,還可使幼兒的構思更靈活、獨特,避免相互模仿。在設計剪紙活動時,我根據幼兒已掌握的剪紙技能,按幼兒能力引導他們接觸多種形式的剪紙。剪弧線時要求能力強的幼兒最好一剪刀剪下,部分幼兒需要動筆的,如剪花瓶時要求幼兒將紙對折畫好后將輪廓剪下,幼兒自己動筆畫出圖案,并將圖案鏤空,教會幼兒怎樣才能不破壞紙面,剪出美觀大方的作品,使幼兒逐步提高對表現美的認識,同時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幼兒在欣賞中思考,如這幅剪紙畫美在哪里,怎么剪的,鼓勵幼兒創造與教師作品不同的作品,不要干擾他們的美術創作,相反要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造熱情。隨著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提升,我在班里建立了美工角:剪紙專欄,在這里幼兒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隨意剪貼,相互交流,互換作品,節日期間為家人、老師送上一束剪紙貼花,同時也對幼兒進行了親情教育。
二、剪紙能充分發揮幼兒觀察力、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剪紙作品是根據事物的外形特征、主要特點構出輪廓后剪制而成的,5~6歲幼兒概括性和有意觀察性表現更為明顯,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這一時期幼兒肌肉發展迅速,喜歡繪畫、泥工、剪紙等動手操作活動,在動手之前,已經能用語言說出自己想要做什么、怎么做,并能按照自己的講述去行動,構思豐富、完整,創造形象細致,色彩多樣,其審美能力、藝術表現創造能力明顯提高,而觀察力、語言的表達能力主要是通過講述來完成的。講述的種類很多,目前幼兒園常見的有利用掛圖進行的看圖講述,有利用表演的情境講述,還有續編故事等。而我認為在我近30年的教學活動中,剪紙黏貼講述故事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幼兒在動手制作的同時,腦部也在運動,剪貼的過程中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動腦能力。例如我通過動物來做客的形式把動物介紹給幼兒,由此激起幼兒剪紙的強烈愿望。接著要求幼兒想一想自己準備怎么剪,鼓勵幼兒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并指出最聰明的小朋友能剪出與老師剪的不一樣的、貼的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