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與生活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30 10:34: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與生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與生活論文

篇(1)

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探究、比較的方法理解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情境體驗、音樂欣賞、圖片觀察與分析、課外探究等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首先播放《健康歌》來導入新課,為以下新課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出課題后,我并不急于往下進行,而是讓學生思考: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紛紛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怎樣保護自己的健康?哪些病會傳染?怎樣預防傳染?。俊?/p>

這樣由教師設疑轉到學生設疑,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并且將提問的機會也留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提供了動力。

二、觀察對比、表達交流、歸納概括,創設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空間

讓學生觀察對比幻燈片中狂犬病和近視眼的圖片,并說出二者病因有何不同、與健康人接觸后結果有什么不同,學生表達交流、歸納概括病原體和傳染病的概念。接著展示幾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體會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三、分析資料,討論探究

學生了解了傳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傳染病是怎樣傳染的,我把學生分成小組,共同分析教材69頁有關流感、肝炎的資料來討論探究:傳染病流行時,從病原體到患者要經過哪些環節?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此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討論分析時間,并深入到學生當中與他們一起討論。為了使學生更形象、直觀地了解流感是如何傳染的,給學生播放動畫(課件),最后通過班級交流探究結果,由學生概括出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學生在回答過程中,要給予適當的鼓勵、點撥、補充。然后馬上播放動畫:你能分別說出流感、肝炎、艾滋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嗎?幫助學生合理地搭上理論聯系實際、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條線。

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還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嗎?如何針對這三個環節來預防傳染病呢?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些常見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在老師的點撥提示下,歸納出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并讓學生舉例說出一些常見傳染病的主要預防措施(如:麻疹、乙腦,要預防接種,以保護易感人群為主;肝炎、淋病應以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使學生明白,預防傳染病,要做到綜合與重點措施相結合。

四、運用知識,關注社會

1、新流感:簡單介紹新流感(因近期流行,學生很熟悉),讓學生說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關防治圖片。

2、“非典”:“非典”曾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非典”流行的三個環節以及預防措施。

3、艾滋病:艾滋病作為世紀頑癥,目前科學界對它也沒有好的治療方法,它對人類的危害極其嚴重。如何對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國和世界的高度關注,因此給學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識十分必要,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學生在歌曲《愛的奉獻》的熏陶下,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學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來播放影視資料,包括艾滋病的病原體、傳播途徑、預防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圖片、“紅絲帶”(防治艾滋病的國際性標志)圖片,以此來激發學生正確地對待艾滋病人,關心他人的情感。同時也幫助學生解決了如何與艾滋病患者相處的問題。

五、暢談收獲,自我總結

學完本節課的內容之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有表現自己的體會,嘗到成功的喜悅。接下來轉入鞏固練習,以一個具體病例分析不同的處理措施分別屬于預防傳染病的什么措施,再次幫助學生合理地搭上理論聯系實際、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條線。

六、課堂延伸,鞏固升華

篇(2)

學生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表現出的選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與消極、被動、盲目等特性呈對立關系,是教師教學活動開展和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培養和提高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日益關注。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探究是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學是一門離人們日常生活很近的綜合學科,通過自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探索發現,將地理與生活密切結合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體的實施策略和途徑:

1教師要疏通教材,建立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

從人教版教科書的體系設置上來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單元開始———相當于首語或前言;單元最后———自學園地(閱讀、技能、練習篇)。單元小節節后———活動;每節內部———穿插閱讀、資料、思考;課后———問題研究。各章節啟用特色欄目正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地理教師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通過通讀教材,構建適合自己教學的知識結構,建立和發掘地理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才能自如、恰當地運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論知識。

2發掘鄉土地理資源為學生地理學習搭建平臺

地理教學中,教師以鄉土地理資源作為載體,給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在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研究的過程中,將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學的特性和發展變化規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樹立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個人主體性的發展。例如,我在講授城市功能區形成時,要為學生闡明“集聚效應”,如果單純地介紹“集聚效應”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講是不容易深刻領會的,要攻克這個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結合生活實際。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集聚會帶來什么影響,所以我設問:“同學們,如果你們打算買衣服,你們是選擇只有一家服裝店的地方呢,還是選擇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學生的回答可想而知?!斑@么看,集聚不光會帶來競爭,同時也會增大機遇。所以,在我們的城市中,商業活動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這樣的案例嗎?”學生首先會想到的就是世紀廣場,接下來讓學生應用該原理聯系實際判斷在大安哪里還會發展成第二個商業中心,學生很快會發現是慶克隆處。雖然鄉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間范圍內的人地關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學的綜合性特征和區域性特征,以及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關關系。

3把握當代中學生關注的社會視角

作為地理教師,需從學生關注的焦點入手,積極尋找契機。例如,經了解,學生們現在普遍都在玩“微博”,“微信”,通過“微博”和“朋友圈”,筆者也“跟風”注冊了一個新浪微博賬號,但關注的視角和學生不一樣,主要是與地理相關的人和團體,包括旅行、自然風光拍攝、中國地震臺網、城市新聞晚報等等,從中搜集有利于筆者教學的資源。在講選修6“水污染及其危害”一節時,我跟學生說:“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幾張有趣的圖片,和同學們分享一下。”此時,學生聽到微博兩個字立刻精神了兩分,聽說我也玩微博時,學生更是興趣盎然。當他們看到憨態可掬的企鵝穿著色彩繽紛的毛衣時更歡樂,接下來我說:“看到這么萌的企鵝,是不是心都融化了?難道現在的企鵝也走時尚路線了,還是企鵝也被當成寵物了?”學生開始進入猜測,大多數學生說企鵝穿毛衣是為了御寒。當我將真實的原因(石油泄漏,海水受到污染,企鵝的羽毛由于粘上石油后失去了保暖功能)告訴學生時,學生仿佛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們意識到了石油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紛紛表示要保護生物,愛護環境。經課后了解,好多學生也開始關注環保類用戶,在班級時常分享他們的見聞。分享微博這項活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鍛煉其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體驗成功,以達到培養其主體人格的目的。

不過,“生活中地理”在學生主體性培養方面適用的范圍有限,更多的適用于課程導入設疑,或者驗證相關理論,不能貫穿教學的始終或者每堂課,而且在培養學生主體性時往往還需要與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體性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自主性、創造性、選擇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養學生主體性時,并不一定能將其做到一一對應,有時一項生活中地理問題可能培養的主要是創造性,然后在學生的創造力得到認可或者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時,自主性才可能隨之得到加強,有時可能生活中地理的應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主體性,而是間接的。

作者:曹雪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姜繼承.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3):90.

[2]祁建軍.“生活化教學語言”的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04):25.

[3]羅立紅.生活地理教育的理論和實踐[D]:[碩士學位論文].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04):8.

篇(3)

 

篇(4)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加強管理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本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目前,我國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可由于歷史的多種原因,大多未將地理學科作為中考的正式科目,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科的正常教學。其實,地理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科學知識為基礎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結合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于一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是別的學科不可取代的。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領導,應努力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好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督促學校嚴格按照初中課程計劃和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堅決制止有些學校濫砍、濫占、濫用地理課和壓縮地理教學投入的不良傾向。

二、 鉆研課標,改革教材,加強教研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已經實施,教材正在改革,今后還將繼續修改。要適應這一變化,廣大教師就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精神,明確地理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探索完成這些任務的途徑和方法,使地理教學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標準。教師要特別重視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把握各知識點在結構中的地位,明確它們所處的層次和講授的深度和廣度。只有這洋,才有可能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實施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W的實踐必須有理論作指導,才能健康順利地發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學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論和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教研活動應注意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教學時能夠力求選擇最佳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課堂教學的信息反饋和總體控制,把握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平衡,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創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環境。加強和改進教研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使教研活動真正成為教師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基本形式。

三、用感性材料,強化語言表達,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的流域面積明顯地比中、上游縮小,這種一反常態的現象可以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我們都知道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教師事實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要求對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難。

篇(5)

地理所授予人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若教師善于利用學生的經驗資源,在課堂中由生活現象巧妙問題,拋磚引玉,鼓勵學生融匯他們生活經驗思考問題,在學生自主思考之后再對課本內容加以指導,這樣貼近生活的授課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授課效率遠遠高于枯燥的“填鴨式”課堂。我們必須用更科學授課手段,向課堂的45分鐘要效率。向學生教授教學大綱內要求學習的知識,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把抽象的知識扳開揉碎,再用學生熟悉的例子進行填充,將知識豐富化、生動化,做到便于學生吸收,培養學生形成一種理解記憶、觸類旁通的學習地理特有的思維方式。

1 利用學生經驗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地理涉獵的知識范圍很廣,這使學習變得有難度,教師授課也更有挑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摸索出合適的、科學的授課方式,根據本地學生的知識程度、生活經驗、文化修養水平,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備課。

在授課時可以利用學生多方面的經驗資源,舉貼近生活的例子,把抽象的地理知識具象化、淺顯化。比如必修二《城市與城市化》一課,需要雪深理解城市形態的分類,這時候教師應該選取學生了解的城市:如成都、合肥等地為平原地形,所以城市建造時用地規整,形態集中,屬于團塊狀的城市;重慶、浦東新區等地受地勢與河流阻隔或受規劃控制,城市形態為組團狀;洛陽、蘭州等城市受交通路線等因素限制形成了條帶狀的形態。再以教學所在城市為例對城市土地的規劃利用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城市土地的利用與分區,建立起基礎的地理概念。在《人口的空間變化》一課中,也可引導學生運用其具備的歷史與政治經驗,回憶歷史上中國與美國出現的幾次大型人口遷移,分析其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特點,總結人口遷移的分類與成因。從此著手,學生便能有邏輯的記憶一整課的內容。

教師在課堂中舉的例子必須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才能起到“舉例”的作用。比如地理必修一的《地球的宇宙環境》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科學常識對課文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地球在宇宙里的位置的印象,讓學生了解到宇宙的寬廣無垠,認識在太陽系中與我們比鄰的行星,知道行星們運動的規律。在此基礎下,再引出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這兩個概念,學生便能很好的理解。

在《太陽輻射與地球》一課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解釋許多新概念,如太陽輻射――為地球帶來光、熱資源,地球接收太陽輻射受緯度、天氣等因素影響。再對比本國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不同的區域特征,理解太陽輻射的意義。

貼近生活而又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難點、記憶學習重點,為課堂帶來多種好處。

2 利用生活教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老師是學生知識世界的領路人,帶領學生領略知識的海洋,向學生傾授才識是老師的主要任務。老師需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更要有科學的授課方法,課堂藝術,也需要我們教師苦心鉆研――怎么樣的課堂更高效?怎么樣講解知識點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我們面臨的最迫切,也是最為重要的問題。教師最需要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對地理感興趣,改變傳統課堂一塘死水的局面。因此老師需要巧妙的設立地理生活情景,讓學生在課堂內進行思考,分析生活現象,探索自然奧秘。老師可以將旅游景點、名勝古跡的故事帶入地理課堂中,分析這些故事中所包含的自然現象,比如我國廣西、云南等地會出現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是由于外力作用中侵蝕作用中的流水侵蝕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我們所熟知的溶洞、石筍、石鐘乳、石柱、林峰等自然奇觀景象。在講述氣候時,可以通過新疆“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一奇特的景象,帶動學生們求索的興趣,讓學生們以學者的身份對此進行討論,進而得出新疆晝夜溫差大的原因。通過這些自然趣事的講述可以激發學生的向往與求索欲望,并了解各地的地理風情、氣候與農作物的差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3 培育能將課堂知識充分運用于生活的學生

我們學之于生活,最終也將學識反饋于生活。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古人有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教學的最大成就,正是學生可以將知識靈活的運用在生活中,既讓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學習到的知識,科學的解釋生活之惑,又能夠通過生活經驗,豐富所學知識。理論學習與生活實踐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達到提升、擴充學生的知識面的目的。

人類的生活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但人類活動又影響著地理環境。因此鼓勵學生進行地理課程社會實踐十分重要,我們要培養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出行時勘測不同地區的地質地貌,或對所在城市進行地理分析,歸納該地生活方式、人員分布、氣候的成因,并寫出實驗報告,鞏固課堂教學成果。

在利用學生的經驗資源輔助教學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幫助學生充實自我,充實“經驗”。教師可以就某些課題組織地理論文競賽,并對優秀的論文頒發獎章。比如關于自然災害題材的論文競賽,可讓學生著手搜集災害的資料,總結不同地理位置發生的災害,探索災害起因與地理、氣象因素的關聯,并提出的自己對防治災害與災后重建的見解。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新資訊,達到豐富見識的目的;通過總結書本內容與查找資料,又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達到了知行合一,課堂教學才是真的成功。

4 小結

人的學識會形成一棵知識樹,所有學科都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善于利用這一點,利用學生的經驗資源。在課程講解中利用學生的地理、科學常識,引出課堂真正要教授的新知識,在其以往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任務的深化,并巧設貼近生活的課堂提問,拋磚引玉,引起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從而激發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真正的融入課堂,做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盧靈 ;《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 ;2014年13期;

篇(6)

二、關于研究性學習:

1、研究性學習的定義: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可從感興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方法,培養適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包括:①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⑤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對學生個性的形成與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

1、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的概念和內涵:所謂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模擬地理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地理信息,應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聯系,并提出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與建議。當然,“地理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仍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一種“像地理學家一樣工作”的學習,形是“研究”,但實是“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學生研究的地理問題要與當地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諸如環境保護與工業污染、地方氣候與城區設置等與我們日常生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與焦點。它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即通過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注重研究性學習,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比如,美國就積極提倡地理探究方法論,提出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野外,學生應當像地理學者那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目標: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

⑴.通過開展對“身邊問題”的研究,提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圍繞解決問題而展開的。要求學生從書本中,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發現和提出許多實實在在而又復雜紛繁的各類現實問題,如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并通過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這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

⑵.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講授書本知識為主,學生往往對“書本中的地理知識”熟悉而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陌生,因而學生通常對學習地理缺乏興趣或興趣不大。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由學生自行設計的研究目標與課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主動獲取課本以及課外的知識。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更調動了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發揮的空間,進而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展。

⑶.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發展問題以及隨之出現的環境問題構成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加深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同時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如何聽取他人的意見,學會人與人之間合作,學會與人分享與交流研究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3、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組織實施:

循序漸進、計劃周詳是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⑴、指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

指導老師應從當地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存在的問題中找出與地理相關性的突出問題,擬出供學生參考選擇的題目。大體而言,大多應該是有關農業和工業區位選擇、環境保護與工業污染、城市規劃與交通,旅游發展與第三產業等問題。并且盡可能結合實際情況,將問題具體化,如“蓮花山旅游區保護與蓮花山造紙廠的出路”,“海鷗島禁辦工廠與當地農民的出路”、“市橋河污染和治理研究”等等。

⑵、向學生傳授進行調查、獲取資料的途徑與方法。

指導老師必須向學生指出調查的方向,如到交通部門了解公交情況,到工業局了解當地的工業狀況,到勞動局了解當地就業情況,至于可以從報刊或在互聯網上查到的信息,則為學生事先提供報刊名稱及相關網址。

⑶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表格及資料分析方法。

指導指導老師可以搜集相關或類似的調查問卷以及統計分析圖表的樣張給學生參考與模仿之用。這樣避免學生出現“老鼠拉龜”的情況,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設計調查方案時,一定要提醒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與地理方面有關的問題,比如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人流量、車流量、污染物排放量等的地理因素,切忌將社會調查代替了地理調查。

⑷、指導學生如何表達觀點和撰寫論文。

指導老師必須明確指出論文要根據調查資料提出論點和論據,并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主題要鮮明,資料要客觀,盡可能運用圖法表。引用他人資料應在論文末尾注釋清楚資料來源。

⑸、協助學生做好具體調查的組織工作。

指導老師要認真審閱學生的調查計劃,協助學生做好設計方案、查閱資料、外出調查、資料整理等的具體分工。同時要盡可能預計學生在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告訴學生在出現問題求助時的聯系方式,以便在學生碰到問題請求協助時能即時予以指導,同時要提醒學生在執行調查計劃時要注意人身安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調查過程的時效性與安全性。

⑹、進行論文評分與講評。

指導老師在講評論文時應以表揚為主,對水平不高的調查報告,則要指出其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時間許可的,還應鼓勵學生按修改意見重做;而對于那些通過獨立調查獲取資料,并提出富有創意觀點的論文且行文流暢、論證符合邏輯的應評分為優,并從中發掘論文的科學性、創新性,予以肯定。

四、組織實施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深層思考:

地理研究性學習剛剛起步,這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舉措,我校是邊實踐邊探索,通過認真的學習和初步的實踐,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充分合作,地理研究性學習才得以順利展開。具體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1、思想重視,合理分配研究性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

基于資源所限,我國現今只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而接受高等教育仍需跨過高考這道門檻,而研究性學習成績目前是不列入高考的。因此,“研究性學習對考大學有用嗎?”成為困擾老師、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向全社會介紹研究性學習,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研究性學習不光是學習方法上的革命,而且它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使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及提高,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對他(她)將來參加工作,投身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幫助。進而認識到,研究性學習和其他學科學習一樣,都需要投入時間,只要合理分配兩者之間的學習時間就可以達到兩者兼顧的目的。

篇(7)

(一)對新課標和教材的理解

1、新課標和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讓學生學習什么?

新教材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讀本,而是從事教學過程中經常積累的經驗和在設計過程中

引起學生的興趣點和好奇心。

新教材的特點是:問題多,活動多,圖片多,不僅有正文教材(即陳述部分),還有大量的活動教材。這種教材編寫形式有利于改變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學生作為學習的容器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提倡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識產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認知發展水平,啟迪學生自己提出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猜測想象,并利用各種信息材料,實踐技能去探索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從而使學生充滿活力,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①在講到多變的天氣時,都提到了氣溫與生活、降水與生活這樣的問題,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說的都很符合實際,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自由時間去交談有關氣溫和降水與生活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說過:“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符合地理課程標準的“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才能培養出更多的有能力,有創新的人才。

②講到七大洲幾何輪廓圖時,我先讓學生看“一筆畫世界”,然后讓學生結合地形圖來想像它們的形狀,然后用橡皮泥試著制作七大洲的形狀,這樣給學生自由時間去完成自己喜歡的游戲,符合課標中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以上兩個事例中要求教師必須給學生留出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活動教會學生思考,把知識學習的過程轉變成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創新過程。因為地理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強調理解而不是知識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機械記憶和被動模仿,鼓勵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并在溝通過程中灌輸學習知識的方式和方法。可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所帶來的快樂,培養探究意識,掌握基本地理事實,概念和技能,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念。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態度和觀念比知識更重要。

2、新教材讓學生怎么學習?

多年教學實踐證明:體驗學習和參與實踐是學生掌握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以活動

促發展是教材設計的核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等。給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體驗、自主克服、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地在自由的空間飛翔。

我感受到學生活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外學習活動;動手做,動腦想。

(二)存在的困惑:

通過對新教材的使用,由于理解認同新課程理念比較膚淺,我對課標的解讀及其行為化,操作化,活動化處理的水平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課程改革理解不深,造成課堂教學行為的不足。

1)將對課標的研讀等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對課標中內容標準的把握不準確,對活動建議、評價建議等沒有深入地研究。

2)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不適應、課改要求,課堂教學不能靈活變通,不能估計師生互動。

3)對學生學習地理基礎水平、智力類型、學習風格、學習方式及生活經驗等缺乏了解,對學生的處境和感受缺乏關注。

4)地理程程資源缺乏,教具陳舊,教師收集,制作課程資源的能力不高。

2、教學新理念和傳統教學觀的整合不夠。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想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契機,但在課堂上往往受傳統教學習慣的束縛,常常有意無意的圍繞傳授知識的框架轉,不能按照新課程理念挖掘教材內外的深層次的功能。

3、開展活動和落實雙基脫節。

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開展了活動,讓學生情緒,積極參與各種討論就是成功的課,體現了教改的精神,但事實上學生卻學不到什么東西,只有在務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

4、利于教學創新的教學評價環境尚未形成。

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流于形式,面面俱到,尚未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質與量評價標準體系。

二、對新教材處理的幾點做法

(一)以“活動”內容導入新課,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對生活有用

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內容的學習中,我首先讓學生做第43頁的活動1、2題,讓學生一堂課的開始首先得出了一個結論,天氣與交通,與生活,與農業生產,與戰爭等都有密切關系,并加入了二戰期間偷襲珍珠港事件與天氣關系。

使學生體會到這一節要學習多變的天氣是多么重要。與生活,軍事等多么密切相關,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二節氣溫的分布內容學習時,我首先讓學生做50頁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得出結論,原來新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現象及我們冬夏飲食是受氣溫決定的,熱帶沙漠的住房特點等。從而讓學生覺得氣溫學習是有用的,是至關重要的。

在講海陸變遷時,我先讓學生看活動內容,問: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為什么在我國東部海域竟能發現人類活動遺跡?從而打破由“滄海桑田”神話導入而采取更現實的事例導入新課,學生必然會感到好奇,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探究性。

(二)“活動”可隨堂演示,增加直觀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處理八年級上冊《水資源》時,我先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調查身邊的水樣,然后把收集到的各類水樣貼上標簽,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有的學生收集了學校附近安廣鎮龍泉泡水樣,有的收集了樂勝鄉永樂村的水樣,針對這些水樣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安廣鎮龍泉泡水樣受到嚴重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造紙廠排放的污水所致,從中讓同學們認識到,保護水資源、保護環境,樹立節水意識至關重要,同時將鄉土地理有機地引入到地理教學中來,使地理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又增強了學生對本鄉本土的認識和熱愛。

(三)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可將活動內容作課題研究和作為調查報告或撰寫小論文

如在學習到空氣質量高低時,空氣質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響,一方面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第48頁舉出人類影響空氣質量的事實,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感受、現狀原因,有無可行的解決辦法,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并可讓學生就上述事例撰寫調查報告或研究性小論文。

(四)巧妙設計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

篇(8)

根據我國當前教育形勢,在初中教學時期中的地理教學是使學生初次較為透徹的對地理進行了解與掌握的重要階段,是使學生的地理方面素養得以良好養成的起步階段,亦是使學生為將來的地理學習奠定扎實基礎的關鍵階段。因此,教師應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以及創新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有效的提高,與此同時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D變自身教學觀念,以科學進步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拉近師生距離并激發學生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若想將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以良好的體現與突出,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拉近其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不能按照傳統的教學思想將教師本身作為知識的灌輸者,教學要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要將自身作為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與生活中的朋友,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不應是學生敬而遠之的角色[1]。因此,教師要在學習與生活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并給予學生足夠多的關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從而更好的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得以良好的構建,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的配合教師的地理課堂教學,使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熱情得以調動。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拉近,還可以使教師得以及時準確的了解到學生對于地理教學的不滿之處,獲取到學生對于教學的感受以及實時反饋,從而對自身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具有時效性與準確性的調整,使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在科學合理的同時盡量貼近學生的喜好與需求,從而使學生得以在更為舒適自在的學習環境中對地理進行學習,亦使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的地體地位得以更好的突出與實現。

其次,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合理恰當且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使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得以有效的培養與激發,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簿褪钦f,關于學習這件事,了解學習之道之人不及喜愛學習之人,而喜愛學習之人又不及以學習為樂之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并有效激發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多留意多觀察并且多思考,使學生逐漸學會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良好的培養,教師還可以在教學課堂中組織以學生參與為主的各項教學活動,從而使課堂氣氛得以有效的活躍,使學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理教學的魅力,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成為教學的主體,使其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的突顯。

二.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

根據新課程改革所指出的教學方向,使自主學習策略在初中教學中得以廣泛應用已成為當前初中各科目教師的共同任務,此任務對于地理教學而言也不例外,因此若想使學生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的體現,教師必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良好有效的培養[2]。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判斷能力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身所學知識內容的必要性與難度水準自主做出最基礎的判斷;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篩選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自主篩選出自己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而后再對自己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控制與有效的調整,從而使其能夠在后期學習中自主對學習偏差現象進行及時有效的糾正;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安排與規劃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使學生得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嚴謹有條的自主安排以及科學合理的自主劃分,從而使其自主學習過程中所學知識的全面性得以有效的確保,同時還可以將學習上出現的漏洞進行及時的避免,最終使其自身學習習慣的細節性得以有效的提高。

結束語:總而言之,若想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充分的體現,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身的傳統教學觀念,并且突破傳統教學思維與方法的束縛,將自身角色由知識授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積極有效的對學生的自學學習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對教學相關知識進行主動的汲取,從而才能真正意義上的視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并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予以尊重,進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得以實現。

篇(9)

《新課標》關于綜合性學科的設立,研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式的提出,極大地刺激了當前各科的教學,促使了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說,研究性學習已經引發了當前教育領域的一次大變革。其實,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不是現在才有,而是現在才引起我們的關注。早在我國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可見,語文從來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礎性與生俱來地決定了語文在自身學習中的整合性和實踐性。所以說,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不是缺乏有關資料,而是缺少具體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綜合性學習呢?

一 找準契合點,大膽整合

典型新穎的成語故事、翔實科學的有關史料、歷練情操的文化積淀,是語文與歷史契合點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態系統的保護等,是語文和地理學科整合的著手處;數理化學科的定義定理的表述以及邏輯推理的過程,則是語文學科說明文教學,特別是語言的歸納概括、根據已知信息推斷新信息、長短句變換等語文能力的支撐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學科的宣傳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強調道德法制的規范性作用,前者強調熏陶漸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語言學習的外國語教學,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注重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較上。總之,找準“契合點”是學科間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它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 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國自行研制開發的“神舟五號”飛船上天,物理學科側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學學科側重大氣酸堿度、飛行環境等,數學學科可能側重飛行軌道、各種參數等,地理學科要研究大氣狀況,歷史和政治學科可能關注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等,而我們語文學科則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報道訓練學習者對重要信息的辨別、篩選和歸納概括能力,新聞報道寫作能力,如利用相關的報道材料訓練學習者的語言壓縮(概括)能力、寫作新聞報道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者強烈的探究心理,及時組織一場由各科老師參與的熱點問題討論會,讓各個學科發揮其特長,身體力行地引領學習者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激發其學有所用的學習意識,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習者實踐精神和綜合性學習的意識。

三 大膽探索,努力實踐

嘗試多種多樣的適合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1.組織辯論會

如圍繞“三峽工程的利與弊”這一論題,語文老師認真組織文綜老師參加,語文老師從學生的語句修辭、中心與材料等方面評價,歷史老師從人類的進步角度引領,地理老師從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師從思想政治方面分析總結,最后再由地理老師做簡短的綜合性評價。

2.學寫調研報告

語文老師可參照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材,主動與該科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寫好實驗報告。語文主要應側重于語言的準確性,實驗過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讓學生養成語言精練、思路清晰的良好語文習慣。

3.再現歷史,展示自我

課堂滲透應是“科際”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種形式。如在講述人物傳記類課文時,可插入一些歷史課本上有關的內容;在學習說明文時可以聯系一些其他學科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幫助理解課文。

篇(10)

課堂交互行為是發生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的師生間所有的言語表現和行動表現。在地理教學中,需要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尤其要注重情感體驗和觀念聯系,達成在學科知識上的相互啟發和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豐富教學內容,促進知識的內化,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課堂交互行為是需要一定的建構過程和實踐探索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情境運用不同的交互方法,在預設性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生成性目標的達成。

1.啟發互法

將學科內容設計成若干個循序漸進的問題,逐步展開,引導學生看書和思考。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來完成。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引導形式。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早日養成自己學習掌握知識的習慣和能力,而且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比如,在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給學生以分析辯論的機會,鼓勵思維變通和創新,營造師生互動共同解決疑難的氛圍。提出諸如“青藏鐵路的修建為何選擇從青海進?”“你認為我市的環保工作應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等問題,盡可能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提取信息、組合聯想、激發靈感,從而收到異乎尋常的教學效果。啟發互給地理教學注入了活力,也成為檢驗和培養學生新課程標準目標達成的嶄新平臺。

2.解決互法

又可稱作問題型交互。由教師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設計解決方案,甚至動手操作。由此引發思考和探究,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結合實際觀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巧妙的組合,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在解決性互動中,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創設一種問題情境,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例如,在復習“恒星日與太陽日”知識時可設疑:假如地球反向自轉或反向公轉(其他一切條件保持不變),則恒星日與太陽日的長度將如何變化?這與此前的復習套路是迥異的,學生僅靠死記硬背很難作出正確回答。此時,教師展示“恒星日與太陽日示意圖”,由學生比較、分析和推理,得出答案。再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假想型的題目,讓學生思考完成。這樣,既可以檢測學生的認知程度,加深對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從而避免了因為一味追求正向思維所產生的機械僵化。

再如,在學習完“交通運輸”后可提出開放性問題:某同學暑假要從蘇州到長江三峽和九寨溝去旅游,請設計出旅游線路,并說明理由。學生需要查找相關的圖文資料,并考慮選擇航空、公路、鐵路、水路等交通方式中的哪些方式;要根據各種交通方式的價格特點選擇交通工具和設計線路;依據所經過的城市和沿途重要旅游景點的差異來設計線路。由于許多因素需要綜合考量,所以會產生多種結果。這個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不確定性。此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主體互法

教育部課程改革方案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和合作性意義建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的主導體現在“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學生聽老師講為學生講老師聽,老師導,彼此間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許多內容的學習,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如通過組織學生觀察月相,再結合課本收集相關材料,由學生講解“月相及其變化”的內容。在學習地層和化石知識時,由學生根據收集到的巖石和化石標本,結合通過計算機網上下載等渠道獲得的知識,以小組推選代表的形式講課和演示,老師作適當點撥和補充。需要注意的是選題要盡量能夠引發興趣,難度不大,具有可操作性;要保證推論有邏輯性和科學性。

二、課外互動機制促進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的實現

課堂教學是學生建構知識,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主陣地,但由于教材和教學大綱的限定性,教學時空的封閉性等客觀因素影響,學生的發展性和創新性受到限制。而課外交互活動,不僅可以關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還可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它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探索課外互動的途徑以促進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實現。

1.學科活動法

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開拓學生認知體驗領域,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可選擇如下幾個途徑。

專題演講討論和辯論。主題可由學生自定,也可由老師布置,如“上海寶鋼的建設利大還是弊大?”“中國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不好?”“外來民工對城市影響利多還是弊多?”等等。

漫畫和小論文比賽??墒紫扔蓭熒餐占恍┥婕叭丝?、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共同賞析,再由學生創作漫畫和小論文,課堂分析和評獎,師生交流彼此的思想和創作意圖,提高認識水平和繪圖、寫作的能力。

小制作活動。融建構知識與技能培養為一體,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新能力,培養與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如自己動手磨鏡片、制作簡易天文望遠鏡、用泡沫塑料制作地形等高線模型,采編地理知識素材制作地理小報,等等。

2.社會實踐法

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在活動中增長才干??刹扇∪缦聨追N方法。

體驗印證法。針對課堂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實地觀察,增強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如結合“地殼和地殼變動”一章的相關內容,進行鄉土地質地貌野外考察,使學生既可學到地理知識,又受到了愛祖國愛家鄉的熏陶。學完天文知識后,組織學生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星空,在活動中增強感性認識,培養探索宇宙奧妙、熱愛科學的精神。

實地調查法。確定涉及教材內容的某一主題,組織學生設計調查方案,制定操作步驟和時間,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在老師的指導和點撥下,撰寫調查報告。如結合水資源和水污染知識,組織學生進行“蘇州水環境的現狀和治理”的調查、“蘇州主干道人流和車流狀況”的調查,等等。在調查研究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3.課題研究法

讓學生作“課題”,即給出研究課題,由學生自查資料,自行研究,然后寫成研究論文。學生在研究活動中,充分體驗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樂趣。

以培養興趣、發展個性為目的,要求達到的目標可以因班、因組和因人而異,課題的選定可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意愿而定,人數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要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參加活動,展露才能,真正起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發展潛能的功效。課題研究的方法需要遵循的原則是:生活化原則――所選課題具體、真實和“鮮活”;整合化原則――內容整合、方式方法整合、調動人的各個感官整合參與;最優化原則――設計的研究項目利于建構性學習;創新性原則――課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如選擇“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原料供應、市場與該企業的聯系”;“模擬設計我市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議”;“調查我市某工廠對地方經濟的作用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改進措施”等主題,培養高中生自主探究地理問題的素養。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我們指導學生完成了《淺談干將路改造對蘇州城市發展的作用》、《水――蘇州園林建筑的靈魂》和《蘇州都市農業發展探討》等小論文,收錄在學校《研究性學習論文專輯》中,并在蘇州市中學生小論文評比中獲獎。

三、反饋評估機制走向多樣性和“立體化”的探索

地理學習評價要發揮其激勵與發展功能,通過評價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并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體驗。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既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中地理課程學習發展性評價的基本原則。通過地理學習發展性評價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科學地引導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入。

運用交互行動法開展地理教學,有其顯著的廣泛性、深入性和實效性,它決定了與之相匹配的反饋評估機制也應當發生相應的變革。從傳統教育只重結果和結論的評估方式向現代教育重過程和重發展相結合的評估方式轉變。

1.評價轉向多樣化和多層次

考試評價要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逐步實現變單一的書面筆試為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側重考查學生地理學習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減少封閉型試題的數量,增加開放探究性試題;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除了書面測驗、口頭表達、作業、小論文展示、地理圖表的繪制與分析等常用評價方式外,還要關注學生在討論、實地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并給予必要的、及時的和適當的鼓勵性評價和指導性評價。

2.評估注重綜合性和發展性

地理學習評價,要在知識與技能評價的基礎上,關注對學生價值判斷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人生規劃能力形成狀況的評價。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視過程、應用、體驗和全員參與。重發展性的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對地理學習活動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地理學習發展性評價結果應采用評語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3.評價過程要全面而動態

實行學生地理學業成績與地理學習檔案相結合的綜合、動態的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歷程。地理學習檔案就是根據地理課程目標,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相關作品及其他有關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與解釋,真實反映學生在地理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真實反映學生在達到課程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激勵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逐步建立比較合理的、開放的和全面的評估機制,可以為師生提供多面“鏡子”,進而促進教學關系、師生關系的改善,促進學校與家長、社會的合作,形成愉悅的富有實效性的教育軟環境。教育呼喚創新,創新以人為本,教師要勇于嘗試,積極主動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在新的教育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觀,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 知識價值論論文 下一篇: 描寫教育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 | 五月天国产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一本精品在线 |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理伦性理伦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