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績效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30 10:34: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預算績效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預算績效管理論文

篇(1)

(一)收付實現制度比較單一

現階段,針對國家政府會計方面來說,排除部分事業單位用于經營的資金可采取應計制原則以外,其他非政府經營的單位或企業通常選用收付機制來實現企業的會計確認。這一點主要根據當下國家政府會計工作的著重點,主要投放在反映預算執行情況方面,并且為了達到真實反映政府預算收支結果的要求,以便能夠及時控制和調配預算支出進展以及預算撥款,其所采取的主要會計制度為收付實現制。然而,在實際運用中,收付實現制的缺陷和局限性表露無遺,突出顯示在兩個方面:第一,收付實現制,無法為政府的績效考核工作提供準確有效的費用信息與成本計算。現階段,我國所實行的收付實現制主要被應用于反映預算執行情況,而不能真正體現政府資金的費用、現金收入、現金支出等一系列詳細情況,所以不能夠實現對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和產品所形成的資金消耗進行科學合理的調配,無法真實有效的對政府各單位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資金支出進行核算,同時也無法順利完成以實際結果和產出為主要方向的政府職能轉變。

(二)難以全面披露政府資產及負債問題

無法有效對于政府部門的負債和資產情況進行全面準確地披露和確認。在以收付實現為主要執行制度的前提條件下,針對資產折舊、政府擔保、養老金負債、欠發工資等一系列非現金交易和項目中的政府負債信息與資產不能夠全面、及時的體現在整體會計預算機制內。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到政府財務報表的真實度與可信度,無法為政府的重要決策提供正確、實時的會計信息。同時還影響到對政府財務風險的預警性、及時性,無法實現政府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調控,極易形成國家稅源流失局面,更嚴重的還會導致政府財政隱性危機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被洞悉,致使政府遭受經濟損失。

(三)無法準確顯示收支情況

因為收付實現制度下的核算基礎,無法完成對政府資本性的項目投資進行其使用期限內的分攤,還不能有效將資本投資付諸于實物資產所形成的機會成本之內,因此,政府及其各部門之間所形成的年度資本支出情況,不能通過收付實現制度來顯示。另外,在收付實現制度的核算基礎下,政府會計對政府管理資源投入的控制功能比較強,并且對政府產出的管理功能就會相對弱些。所以這樣就不能滿足政府對關注產出和效率的預算績效管理要求。

二、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與措施

為了更好的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對現階段我國政府實施會計核算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提出幾點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完善和健全我國政府會計工作提供參考價值,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會計確認環節的職責管理

根據我國實際國情的要求決定,要有效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首先必須確保在會計確認階段有效實施收付實現制度,也就是所謂的“修正的全責發生制”。現階段,我國政府會計主要臨界與淺表性的權責發生制度與收付實現制度之間,第一步是要嚴格完成介于權責發生制之上的,所有層次的負債情況與資產情況的確認工作,在此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易于統計的金融資產確認工作,最后再針對統計較為困難的實物資產,進行循序漸進的確認工作,主要包括負債情況的確認、資產范圍的確認,并根據此環節實現政府的資產分散以及資產的成本轉換,直到實現最高層次的權責發生制,對政府責任以及資源情況進行系統的反映,最終實現支出情況與收入情況能夠真實有效的反映出政府在進行相關經濟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實質。

(二)完善和優化會計計量方式

當會計預算績效管理進行到計量階段時,唯有實現多元化計量屬性共存并相互協調和配合,才能夠有效達到會計多元化發展目標,充分滿足各層面、各領域會計信息應用者的實際需求。在此情況下,必須在確保已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可以獲取并且真實有效的反映計量的基礎條件下,全面整體的應用公允價值、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歷史成本、等計量屬性以及現值等要素,并將歷史成本作為主要內容,有效促成名義貨幣單位范圍下的五種會計計量模式,最終有效加強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有效性,提高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的效率和質量。

(三)創新會計記賬模式

在進行政府會計記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引進基金會計模式。針對不同資金項目要采取相應的專項基金進行單獨核算與報告,從而使得不同用途的專項預算資金能夠得到更加清晰的劃分,同時,人民群眾能夠更加明確的了解該項政府資金是否得到正規、正確的運用,實現政府內部資金預算管理與公眾監督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對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使用過程、使用結果進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篇(2)

(1)開展水利預算績效管理是深化水利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

2014年是湖南省水利全面深化改革年,按照省政府和水利部《加快水利改革試點方案》的部署,完成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水利投融資體制、水利建設和管理體制、基層服務體系和水價等5大改革任務,確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就是要促進職責履行,提供優質的水利公共服務產品,提高水利行政效能。與此相適應,水利預算績效管理必須以效率和效果為重點,增強水利財政資金管理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積極服務于水利改革發展大局。

(2)開展水利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水利預算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有效舉措。

水利財政資金有90%以上是基本建設投資,水利財政資金的管理績效直接關乎民生。水利預算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既要求有規范的管理程序,先進的管理技術,更要求水利資金的投向目標明確,科學合理,體現民意,發揮效益。開展水利預算績效管理,就是要推進水利預算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要平衡水利財政資金在收入與支出、分配與管理、數量與質量上的關系,合理地配置水利資源,切實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3)開展水利預算績效管理是提高水利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

隨著預算公開的逐步推進和預算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水利財政資金在水利項目上的實施情況,直接反應出水利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水利預算績效管理就是要將水利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分配科學、使用規范、管理完善,使水利財政資金切實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水利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

2提高水利預算績效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1)水利預算編制要突出科學性。

將“大事優先,績效優先”的理念融入預算編制環節。要把水利預算資金分配作為重點,在預算資金分配階段即考慮績效考核要素,拓寬思路,通過競標水利財政資金,強化預算單位自身的競爭意識,明確水利預算編制思路,引入專家評審機制,建立水利預算資金分配程序和規則,借助外部專家庫的力量以及社會各界的監督,把握預算分配的合理性,不斷挖掘預算資金潛力。同時,輔以因素分配法等客觀分析數據,充分發揮水利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預算分配過程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在完整的制度化過程中科學分配資金,實現資金分配的透明公開,使水利預算編制符合水利發展和水利管理的要求。

(2)水利預算績效目標要突出合理性。

績效目標是預算績效管理的基礎。水利項目具有工程類別多、施工難度大等特點,因此,水利預算績效目標要結合水利項目的實際,按照水利預算規模和內容,設置預算績效目標,要詳細說明為達到績效目標擬采取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資金需求、信息資源等,并有明確的職責和分工,同時闡明預期產出及效果、服務對象或受益人滿意程度等。績效目標要清晰、可量化,以便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實行監控和預算完成后實施績效評價的對照比較和考核。

(3)水利預算執行要突出約束性。

預算執行效果直接影響預算績效目標的實現,是預算績效管理的關鍵。水利預算執行要與績效目標管理有機結合,加快預算執行進度,明確時間節點,建立預算執行信息反饋機制,及時糾正預算執行中出現的偏差和問題。盡量減少預算調整,嚴格規范水利預算的資金項目調整、下達追加等的業務辦理程序,進一步落實支出責任,以保證預算執行結果的真實、完整。

(4)水利預算績效監控要突出鍥入性。

水利預算要建立動態績效監控機制,及時反饋預算績效信息,通過采集績效運行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對績效目標運行情況進行跟蹤管理和督促檢查,糾偏揚長,促進績效目標的順利實現。在跟蹤監控過程中發現績效運行目標與預期績效目標發生偏離時,預算單位應迅速采取措施予以糾正,防止偏離預算績效目標。

(5)水利預算績效評價要突出客觀性。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預算績效管理的核心。要客觀真實地反映水利預算執行和資金使用效果,就要以水利預算績效目標為依據,以水利項目實施效果為重點,以水利項目的實施過程為評價內容,既關注項目的實施情況,也關注資金的使用情況。要通過規范績效評價程序,實現水利預算績效評價的點面結合,通過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提升績效評價質量。

(6)水利預算績效評價結果運用要突出權威性。

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是預算績效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水利預算績效評價結果要結合水利預算資金的安排,體現項目決策和資金分配的科學性,要結合項目的建設管理,促進資金管理使用的規范性,要結合體制機制的建設,不斷完善長效機制的建立。只有把水利預算績效評價結果運用落到實處,才能使水利財政資金切切實實在民生項目上發揮最大的效益。

3推進水利預算績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1)健全組織結構。

水利預算績效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水利財政資金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因此需要發揮水利預算績效管理領導機構的職能作用,形成部門與部門、部門與單位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明確水利預算績效管理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責任,通過責任分解、過程管控、跟蹤監督,引導管理對象強化自我管理。水利預算績效管理領導機構要積極協調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保持預算績效管理的持續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工作效能。

(2)加大宣傳力度。

水利預算績效管理作為3完善注入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確保重點環節重點推進政府搞投融資,核心是運作資本,起點是運作資源,變資源為可增值的資本,變資本為可融資的資產,并形成一頭連接政府所掌控的資源,一頭對接市場和市場主體的良性閉合循環。當前,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總體上是貨幣流動性過剩,CPI連創新高。各類資本包括金融資本,都在尋找有效益、有回報、有前景的項目。搞活投融資,一個重要前提是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我們要牢固樹立“寧讓項目等資金,不讓資金等項目”的理念,做細做實項目前期工作,充實完善項目庫,提高項目成熟度,增強項目融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政府性項目投資決策、實施和監管體系,減少低效投資,杜絕無效投資。地方配套補助重點應放在前期工作階段,只有通過長期穩定的注入前期工作經費,才能加快前期工作進度,提高工作質量,促進項目成熟,實現既定的融資和建設目標。重點水源工程專項資金以縣(區)間互助的形式集中用于在建項目,資金跟著項目走,5年一個周期進行平衡,5年內各縣(區)籌集的資金原則上全部返還各縣(區),少數無法平衡的則滾入下一個5年周期調配。水利專項貸款資金則重點用于項目開工前期上級補助不到位時的應急,上級補助資金到位后,除滿足歸還到期貸款外,通過置換調劑借給其他具備合法手續的項目使用,盡可能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益。縣(區)也應建立相應穩定的水利投入機制,確保不錯過新一輪水利建設機遇期。4健全制度保障、嚴格規范運作,有效控制政府債務風險推進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必須高度重視風險控制,以健全完善的制度為保障,規范運作,強化監管,提升信用,做到舉債規模與政府投融資主體掌控的資源總量相對稱,與政府投融資主體具備的償債能力相對稱,實現融資規模最大化、債務風險最小化,確保“借得來、投得出、用得好、還得上”。為此,我們要完善政府投融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投融資運作行為,強化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支持,形成程序嚴密、運轉高效、監管到位、有效制衡的管理約束機制。水利建設的新一輪機遇期已經來臨,如何破解長期制約當前水利建設發展的投入瓶頸問題,決定了我們是否可以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在新形勢下有所作為。因此,我認為以市場手段融資解決水利項目投資問題,發揮融資平臺公司對資金的放大、應急作用,是當前水利建設的現實需要;做實水司,規范公司運作,是爭取金融部門支持、搞好水務投融資工作的基礎;用好用活現有財力,建立前期費有償滾動使用機制,高質量做好前期工作是確保項目滿足貸款要求的前提;繼續籌集重點水源工程專項資金,實行縣(區)互助,超前落實地方配套,是爭取上級支持,實現水利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保證。水利財政資金管理的重要內容,要注重輿論宣傳,使“權責要對等,用錢必問效”的理念深入資金管理的過程,改變過去“重投入、輕支出、重使用、輕效益”的管理模式,樹立起水利部門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效益的觀念,把有限的水利財政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篇(3)

二、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資金預算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

1.指標設置不夠合理。預算績效管理考核指標按項目目標管理、組織管理、預算管理、財務管理和實施情況等5個大類,各類分值占比分別為13%、7%、15%、10%、55%,其中,實施情況指標由試點單位針對試點項目自行細化設置,其余指標由自治區財政圓園員5年4期總第336期廳設置。在實際考核過程中,許多試點單位對實施情況的考核往往只圖省事,指標設計各異,數量不一。例如“降消”農村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只設置了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率兩個指標,分別賦予25分和30分;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設置了12個細化的指標,因指標數量不一致,最后計算出來的分值不一致,僅憑分值,項目之間的優劣很難判斷。另外,有些細化的共性指標設置顯得多余,或考核過程太過依賴主觀判斷,例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試點項目是國家規定的項目,那么“項目依據的充分性”、“目標明確度”、“合理性”等指標明顯多余,這些指標的得分基本為滿分,失去了考核比較的意義。當前的預算績效管理考核指標大多屬于過程考核指標,不是最終效果考核指標,例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設置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疾病預防能力,少生病或不生病,有效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但是目前的預算績效管理指標絕大多數屬于過程考核指標,基本沒有達到設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初衷,無法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2.評價分值結構不夠合理。就2013年預算績效管理試點項目的評價分值看,賦予各個指標的分值結構不夠合理,對某些重要指標不夠重視,如目標管理、組織管理、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等4大類指標是試點項目的共性指標,占45%,項目實施情況指標占55%,結果應用無分值,而預算績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結果應用;再如,各類指標因當前預算執行進度要求,過度強調及時性,其他核心指標占比不足以體現其重要性。

3.專業化水平影響第三方考核結果。基于第三方的中立身份,一般認為第三方能對項目預算績效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但衛生計生行業高度專業化,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雖然在財務管理考核方面能勝任,但對衛生計生項目未必完全了解,僅憑實施方案和考核評分表對衛生項目實施考核,容易因缺乏衛生學科知識而導致評價結果出現偏差。

4.預算績效管理的結果應用薄弱。按國家和廣西自治區的政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有人均達到一定金額的限制規定,而如果按桂財預〔2013〕11號結果應用管理類的指標要求,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編制下一年度預算的重要依據,那么基礎薄弱的縣會面臨被扣款,不足部分必須由該縣補足。因為縣級財政屬于保運轉型財政,能按配套足額配齊資金已屬不易,如果將績效評價結果與下一年度預算安排掛鉤,在“縣財區管”的財政體制下,會造成基礎薄弱的縣面臨無法補足資金的困境,從而無法應用預算績效管理的結果。

三、完善民生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管理的建議

1.科學合理設置考評指標體系。廣西自治區財政廳對預算績效管理的指標體系曾做出修訂,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有一定提高,但仍不夠合理,需要重新梳理,去除不必要的指標,添加必要的指標。項目實施指標也要與項目試點單位協商好,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制定項目實施的二級指標,既有利于體現項目實施的初衷和目的,又有利于試點項目間比較。合理增加預算編制科學性合理性及預算執行進度的指標,滿足過程管理指標考核需要,體現“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

2.合理分配考核指標的賦值。各項考核指標的分值設置直接影響考核結果和預算績效管理的成效,需要對考核指標科學賦值,項目實施情況的指標分值應提高到60%,加入上一年度考核結果應用指標,突出考核實效。

3.科學合理配置第三方考核機構成員。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精于財務管理,但是對衛生項目未必十分了解,因此要結合試點項目的行業特點,科學合理配置第三方考核機構成員,起碼要加強考核機構成員對考核項目的行業基本知識培訓,合適才能上崗,確保考核結果客觀、公正、合理。

4.加強考核結果的應用。目前,考核結果很難作為第二年預算安排的依據,應將考核結果與下一年度的補助資金預算安排掛鉤,如果各縣(市、區)出現被扣減補助資金導致人均經費不足,應由市財政給予補足,強化對預算績效管理考核結果的應用。

篇(4)

1.預算績效目標不明確

雖然國務院每年的預算編制和發展規劃給各級地方財政部門提出了總體的績效目標,但在各級地方政府中十分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科學的對總體目標進行細化,從而導致預算編制缺乏明確的目標,績效評價缺乏科學的基礎。再者就是績效目標的不合理,由于財政資金十分有限,所以在績效目標的設定上必須要分清主次,由此便十分容易導致績效目標出現偏差,一旦此時上級財政部門無法科學的對各部門績效目標做出修改和調整,就勢必會影響到績效預算管理的整體質量。

2.預算編制體系不科學

我國各級財政部門中一個十分常見的問題就是財政預算編制的不透明,一般都是由各部門領導和財政部門領導協商后進行編制,這種情況下的預算編制往往缺乏科學的指導,因此對績效評價具有很大的不良影響。再者就是預算編制方法上一般都使用增量預算法,這種方法過度依賴上年度的預算編制,因此在國家調整政策、財政支出方向等情況下難以保證其合理性,最終很容易造成資金的浪費和資源配置的不科學。

3.績效監管體系不健全

績效監督管理體系是保證績效目標順利落實的關鍵,同時也是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但在實際的工作中,許多財政單位往往沒有建立起嚴格的績效評價報告制度,使績效目標在執行過程中難以受到嚴格的管控,同時當出現預算執行錯誤事件時也難以第一時間發現,十分容易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同時,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財政信息難以實現動態化、透明化的公開,而社會監督機構、財政部門、地方人大的監督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一情況也是造成監督體系不完善的重要因素。

4.績效評價體系不合理

首先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設上,許多地方財政部門存在著“重產出、輕效率”和“重成果、輕成本”的形式主義作風。而在績效評價的實施主體上,一般都是由各部門、單位財政進行評價,這種情況下十分容易出現評價的主體和客體相互勾結、沆瀣一氣。而在績效評價的內容上,我國各級財政部門仍然停留在靜態評價和局部評價上,對于日益重要的財務信用、環境服務等內容沒有及時的更新。

5.績效預算配套措施少

一是對于績效預算管理體系的宣傳嚴重不足,是導致各部門對績效預算的必要性、重要性認識不足的重要原因。二是相關改革不夠深入,如部門預算制度、政府采購制度、集中收付制度等,對績效預算的實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三是預算管理機構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省份沒有設立單獨的績效預算管理部門,為績效預算的開展造成了一些影響。

二、財政績效預算管理體系問題的對策探討

1.準確設立績效目標

財政績效目標的設立必須嚴格的基于國務院每年頒布的預算編制和國民社會發展規劃等文件的基礎之上,然后由各部門自行確立相應的績效預算計劃,交由部門領導和上一級財政部門進行審核,在審核過程中要科學的對各單位績效目標進行調整和修改,審核完成后再列入部門預算、制定預算編制、下發各單位執行。同時,各單位績效預算計劃中必須包括績效目標、完成方式、具體分工、資金需求等,上級單位的審核內容中必須包括績效目標的可行性、績效指標的科學性、預算編制的合理性等。

2.科學地進行預算編制

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預算編制方法有零基預算和滾動預算兩種。零基預算就是完全拋棄上年度的資金額度和費用項目,從各單位的實際需求出發對預算期內的各個項目和資金量進行逐一審議,在總體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進行預算的編制。滾動預算則是細化預算區間,根據上一時間段的預算執行情況來對下一時間段預算編制進行及時的調整。這兩種方法都能夠實現資金的有效分配和提高管理人員的投入產出意識,但在實際的編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并協調好各單位間的相關利益。

3.全面加強預算執行的過程監管

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績效評價報告制度和績效評價動態考評制度,績效評價報告中應包括績效目標的執行情況、執行差異的定量分析、對縮小差異的有效建議等內容。通過定期上交績效評價報告實現績效評價的動態監管,能幫助執行主體與各級管理人員實現及時的溝通,使管理人員對績效目標的執行情況能夠有效的進行監督和管控,對于已經出現的預算偏差,各單位也能夠及時查明原因并快速做出反應,從而最大化的減少損失。同時也可以通過政務公開等形式積極的引入外部監督,通過社會機構的力量提高監管的質量。

4.建立健全的績效評價體系

首先在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建設上一定要將產出指標、效率指標、成本指標、有效性指標、成果指標等置于同等的重視地位,從而為績效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提供基礎。而在績效評價的層次上可以在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單位財政制度績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和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四個層次上進行全面的細化,將項目績效落實到每個崗位的每個人之上。在績效評價的內容上要進行有效的擴充,例如可以增加財務信用、財務報告、投資效益、優先發展戰略和內部控制質量等,通過多個維度的評測提高整體評價效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5.重點完善績效預算配套體系

一是要完善績效評價結果反饋機制,通過將各單位的績效評價結果向全社會公開,為各級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為財政部門的下年度預算編制和行政問責制度的實施提供合理的依據。二是全面強化績效管理意識,這一方面各級政府可以充分加強績效預算改革的宣傳力度,通過新聞媒體、互聯網、有獎征文等方式加強行全社會對行政績效預算管理的思想認識,同時也為績效預算管理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加強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在整合數據資源上的巨大優勢,開發出一套包含內部指標庫、專家信息庫和第三方評價數據庫的網絡信息系統,保障評價信息采集的實效性和全面性。

篇(5)

二、新高校會計制度下加強預算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

新高校會計制度的頒布和實施,為高校加強預算管理提供了契機,高校可以借此機會建立專門的預算管理體系,成立預算管理委員會,并在預算管理委員會下設預算管理辦公室和預算管理工作小組。預算管理體系中的各組成部分和組成人員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并按照嚴格的預算管理組織程序開展工作。

(二)完善預算編制體系

在當前的高校預算編制中,存在著嚴重的經費浪費的現象,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預算編制體系,應該建立學校——各教學單位、部門——學科二級機構三級經費分配管理模式。

(三)要嚴格的遵守預算編制原則

預算編制原則主要包括四大原則:量入為出、收支平衡原則,保證重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成本核算原則,全面完整原則。

(四)科學的進行預算編制

當財政部門給高校的財政撥款下達之后,高校可根據財政撥款的數額編制部門預算,同時還要進行校內執行預算編制。部門預算編制完成的依據是對已經完成的校內執行預算編制的匯總分析,而且對于學校的收支,新高校會計制度將其納入了帳套體系核算,這樣一來,根據預算所反映出來的信息就會更加的完整和全面。

(五)科學的選擇預算編制方法

高校的預算編制既要符合高校發展的要求,還要符合財務發展狀況,因此要科學的選擇適合的預算編制方法,從而保證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高校在進行預算編制時可選擇的方法有滾動預算、零基預算和績效預算。

(六)完善預算的評價考核體系

高校完善的預算評價考核體系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業務預算考核與評價、財務預算考核與評價。業務預算考核與評價的側重點是考核校內各部門的業務完成情況,財務預算考核與評價則是對整個學校財務狀況和業務成果的考察。

篇(6)

二、校院二級預算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具體表現及不良影響

(一)預算系統復雜,信息不對稱情況普遍存在

高校預算是在戰略目標的統領下對其擁有的資源配置情況以預算的方式加以量化,是指得以實現的管控過程。它主要是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和處理人—事—物系統運動的規律,并實施對該系統進行引導、整理、優化控制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性科學。預算的編制需要“兩上兩下”,上報時間固定,執行期間明確,執行結果具有一定不確定性,執行和考核所涉及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的各個層面以及各個層面眾多具體人員。因此,其自身復雜性決定了信息的傳遞、反饋在時間上和內容上客觀存在不對稱性。例如,學校領導對發展戰略信息掌握比財務人員和二級單位多,二級單位的預算項目很可能因為部門利益與全局利益不一致而被取消。再如,二級單位是預算的具體執行單位,擁有比財務等管理部門與校領導等決策層更多的項目執行需要什么資源、多少資源的信息,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另外,預算涉及具體人員的知識勝任度、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也會使預算信息的不對稱性更加復雜多變。

(二)預算編制模式陳舊,信息不對稱情況難以改變

目前,高校預算編制分為對財政上報的部門預算和內部分配預算。一般由財務部門負責,預算的編制原則“統籌兼顧,保證重點”,優先保障的人員、水電煤等基本支出以及貸款本息支出。由于作為預算執行部門的校院二級單位很難在預算申報階段知道有多少資金可用,以及可以得到多少自身發展建設所需項目資金,在預算編制階段信息處于不利地位。所以,在申報預算時盡可能利用實際執行所擁有的信息優勢來多申請資金,財務等管理部門憑借上報和財政批復的預算信息優勢與校院二級單位進行信息不對稱的博弈,導致預算編制的逆向選擇,挫傷了二級單位的工作熱情,造成學校資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費。

(三)預算缺乏審計監督與績效考評,無法防范道德風險

由于預算的執行、調整與結果的反饋普遍缺乏審計監督與績效考評導致預算執行缺乏剛性約束,增預算額度和預算項目隨意,預算無法達到統領和調節作用;對執行過程中二級單位出現偏差時不能及時糾正,績效考評制度不完善,預算無法達到激勵約束作用。更會使校院二級單位利用執行中的信息優勢采取隱蔽行為,選擇有利于本部門利益而使學校利益受損,加大了預算執行的道德風險。

(四)預算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信息傳遞成本高

信息的獲取是有成本的,不僅表現為資金的耗費還包括時間、人力、物力甚至是機會成本。由于預算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預算編制過程中仍需要人工處理大量信息,執行中的數據無法做到實時監測,導致信息傳遞成本高,無法對預算及時進行定量技術分析,甚至喪失取得專項資金的機會,造成預算管控的失效。

三、信息不對稱下的校院二級預算管理的改進措施

(一)強化預算管理“全員”理念,提高信息的對稱性

對高校而言,預算工作是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不是幾個部門、幾個人可以做好的,只有領導高度重視,各管理職能部門各盡其責,校院二級單位密切配合,完善預算制度,制定科學精細的預算定額,全員恪盡職守完成預算崗位職責,才能真正達到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目標。強化預算管理“全員”理念,提高信息的對稱性,財務等管理部門要做好預算的宣傳引導,不僅要讓各二級部門的領導更要讓二級部門預算具體實施人了解預算相關法律法規、財務政策規章,使業務層面與資金層面深度融合,做到人人參與預算,人人了解預算。同時,加強預算編制人員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減少因專業勝任能力不夠導致未能及時準確傳遞信息,避免因信息誤解、滯后帶來的信息不對稱。

(二)創新預算編制模式,優化不對稱信息制度

要打破原有預算編制模式所帶來的預算編制逆向選擇風險就必須創新預算編制模式,改變預算編校院二級單位的信息劣勢地位,讓校院二級單位主動參與預算的編制,根據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自己安排資金,真正做到財權與事權統一,來解決財務信息的不對稱性。首先,預算管理與工作目標實現一致,明確預算管理核心地位。校院二級單位預算與學校總預算都由學校總體工作目標統領,預算管理工作貫穿學校教學、科研、行政、后勤、學生和離退休全面工作,對校院二級單位的考核由“面”集中到“預算管理”一個點上。其次,優化資源結構,協調發展。改變過去預算管理模式帶來的校院二級單位只關心資金使用不關心資金取得,只關心專項資金不關心基本支出,應該下放一定的財權給校院二級單位,讓校院二級單位可以根據事業收入和自身發展規劃,合理安排資金,與學校榮辱與共、協調發展,共同承擔財務風險。校院二級單位預算收入包括:按在編在崗人員和在校學生人數核定的撥款,按學生人數、收費標準、財權分配比例確定的事業收入,校院二級單位利用自身優勢取得的科研項目、中央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等非學校資金安排專項收入和創收收入。校院二級單位預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項目支出和創收支出。基本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校院二級單位的基本運行,如按照教職工人數、學生數量下放的人員經費和定額公用經費。項目支出包括學校資金和非學校資金安排的各類項目支出,如科研項目、設備采購、學科專業建設等等。創收支出是為取得創收收入而發生的必要支出。校院二級單位預算的編制原則上保持年度收支平衡,進行收入支出的匹配。基本支出與定額撥款和部分自身可支配事業收入配比,學校資金安排的專項支出和部分自身可支配事業收入配比,非學校資金安排的專項支出和特定專項收入配比,創收支出與創收收入配比,實現“以收定支”。校院二級單位在申報階段,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預算信息,充分調動二級單位積極性減少逆向選擇。當然,新預算模式的關鍵在于定額、比例確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學校與二級單位雙方信息不對稱博弈產生的最優化制度。最后,可以考慮依據中長期發展規劃嘗試編制3年滾動平衡預算。由于很多項目在收入的取得和支出的發生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異,強硬要求年度預算收支平衡可能會導致校院二級單位逆向選擇,如少報創收收入,從而影響到學校層面預算安排。因此,建議嘗試編制3年滾動平衡預算,消除此類信息不對稱風險。

(三)完善預算審計和績效考評,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

高校應完善預算審計和績效考評,必須從防范信息不對稱風險角度出發,從預算控制數下達,預算編制、執行、調整、結果反饋以及分析評價各環節著手,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覆蓋監控。年度預算執行結果必須實施必要的審計監督和績效考評,對行為目標的選擇起制約作用,采取激勵性和懲罰性措施來消除校院二級單位的怠慢和機會主義行為。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至少包括產出類指標,反映投入所培養的學生數、學術成果等;效率類指標,反映資金運行效率,計劃執行率、資產的使用效率等;效果類指標,反應支出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等。充分利用績效評價信息,將考核結果與項目撥款、資金使用效果、問責結合起來,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校院二級單位利益與校院利益趨向一致,在不對稱信息博弈中不斷糾偏,防范道德風險。

(四)推進預算信息平臺建設,降低信息傳遞成本

推進預算信息平臺建設,加強信息部門軟、硬件建設,才能保證信息流通的及時、暢通,數據的安全、完整,才能確保新型預算管理體系“落地”。在預算編制、執行、調整、分析和考評過程中,決策層、管理層和校院二級單位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信息交互處理包括采集、存儲、加工處理、結果反饋等等,這些都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依靠網絡信息系統,改善預算信息不對稱性,降低信息傳遞成本,實現高校信息資源的優化。

篇(7)

一.前言

1959年《財政法組織法》(LOLF)確立了法國財政預算的基本框架。期間,該法令雖多次被修訂,但仍然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2001年8月,原法國總統希拉克頒布了新《財政法組織法》,明確提出建立以結果和績效為導向的財政預算,并規定從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新方法編制的預算案。該法案被認為是法國公共財政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給法國財政預算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顯著變化。其最大的意義在于使法國的公共行政從傳統的官僚模式走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服務領域從此也開始面臨一連串的重大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響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技術變革、全球化、信息化和國際競爭的挑戰,許多國家的行政管理發生了重大變化。以韋伯的官僚理論為代表的、等級深嚴的傳統公共行政制度在支配整整一個世紀的漫長年代后,正轉變為公共管理的、責任的、服務的、企業化的、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形式。

新公共管理理論源于歐美國家,最早由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提倡推行。隨后該理論在西方國家逐漸受到重視。美國學者戴維·奧斯本在其著作《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中提出了“再造政府”的理論,并強調“再造政府就是用企業化體制來取代官僚體制”。[①]戴維·奧斯本認為,在傳統模式下,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時力不從心,窘態百出工商管理論文,因此該模式應當被改革。戴維·奧斯本提倡政府在有限資源條件下,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和提供更高品質的公共服務;同時,政府應當擁有一定的公共企業精神,并學習或運用企業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做法,運用私人企業管理技術以及用結果指標來評估績效,讓政府更具活力及競爭力。

在戴維·奧斯等學者的推動下,新公共理論的影響日益擴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特別是西方經合組織(OECD)的會員國,相續進行了改革,提出了“績效政府”的理念。法國在這方面雖然改革起步較晚,但是也出臺了相關的法令,加快了行政改革的步伐。主要內容有:改革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取消對各地方政府的監管,擴大地方政府權力,擴大地方民主,增強地方民選機構的權利等等。

2.改善法國政府財政赤字的迫切需要

從法國國內看,法國的公共債務問題一直困擾著法國歷屆政府站。2005年,法國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經遠遠超過了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60%的上限,達到了66.8%。同時,西方各國政府都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機構、改善公共財政管理,而法國卻相對滯后,這就迫使法國政府加快了行政改革。從2000年以來,法國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失業率上升、國內投資與需求大幅度減少,這造成了法國財政收入銳減。與此同時,為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法國政府又大規模投入資金。這導致法國公共債務規模明顯擴大。

三.改革的主要內容。

與1959年以來形成的預算體制相比,新《財政法組織法》的變革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預算的績效的管理。在過去,各部門預算支出項目是分割孤立的,完全由議會根據部門需要進行撥付。在這樣的機制下,預算項目很難體現各種計劃的性質也很難明確各級行政管理者的責任。新《財政法組織法》運用績效機制來推動財政預算,重新建立了財政預算機制。新機制使得各級管理者的責任明確、國家政策連貫而緊密。該機制把財政預算分為“任務”(mission)、“項目”(programme)、“行動”(action)。“任務”是財政預算的最高級工商管理論文,體現了國家的主要公共政策以及相應的財政預算安排。同時,若干個“項目”組成了某個“任務”。“行動”又把項目的各項計劃具體化。

新《財政法組織法》規定,各級、部門必須建立下一年度的行政計劃與工作安排;同時,每項具體計劃的效果必須通過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并把結果反映到年度績效考核報告中。

2. 項目的行政負責人責任更為明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新《財政法組織法》的另一最大的亮點在于,除了不能觸動人員工資之外,只要能保證項目目標圓滿完成和提高工作效率,各行政部門項目負責人可按實際情況自由調度資金預算。同時,為了保證項目負責人的公正、廉潔,該法案還規定必須強化行政部門內部審計職能,使每個公共政策項目執行者承擔了更多的義務與責任。 3.強化了議會對財政預算的民主監督力度。新《財政法組織法》實施之后,議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對財政預算的監控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財政預算更為透明。根據新《財政法組織法》第五十條規定,當政府向議會提交國家未來四年的發展報告的時候,必須同時提供相關數據與證據的來源,以供議會調查、審議,從而提高財政預算的真實性。其次,擴大了議會對預算批準的范圍。得益于財政預算的分任務管理與績效管理機制,議會可以通過討論國家公共政策與發展策略來決定對某項任務是否賦予相關財政預算支持,從而大大提高了議會的決策者的角色。在新《財政法組織法》實施之前,議會由于缺乏必要的時間與手段,只能針對整個國家財政預算的一攬子計劃進行投票。只有約占6%的財政預算真正被議會深入討論研究。新法案實施之后,“任務”、“項目”、“行動”與它們所需要的財政預算一目了然,議會成員可以從容不迫的進行討論和投票。最后,公共政策與財政預算捆綁進行表決,提高了議會地位和權利。一方面,決算法草案的審議時間縮短、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審議的宗旨不再是對財務報告進行技術和形式上的修改,而是對公共政策進行評估,并對每個項目的結果、成本和使用進行分析。

四.新《財政法組織法》對公共服務機構的影響

配合新《財政法組織法》,法國從希拉克政府到薩科齊政府,都對公共部門進行了一系列的漸進式改革。薩科齊的政府改革目前正在進行工商管理論文,無法考察其最終效果,但是其部分改革措施是值得借鑒的、同時應當承認其改革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減少了財政支出。由于公共支出明顯上升,威脅到了法國的財政與金融安全,薩科奇政府制定和實施了稱為“公共政策全面修訂” 的全面改革計劃,旨在對公共支出進行結構性削減站。這項計劃確定了很多改革目標:實現政府機構現代化;改善為公民和企業提供的服務;確保公務員能夠因為工作而得到更多的表彰;以及推廣注重效果的文化。其整體目標是用更少的資源,取得更好的成效。該計劃是法國政府全面轉型的范例,它由370項經過開支審查篩選出的舉措組成,同時,每個政府部門都必須節約開支和提升效率。

2.大幅度的減少了公務員數量與規模:法國公務員的數量從2003 年開始減少,減少的幅度逐年加大,到了2007 年,退休的公務員人數介于7萬到8萬人之間,而該年就裁減了1萬5千 個職缺。[②]如今,薩科奇政府實行每兩名公務員退休后只補充一名新公務員的政策。行政人員的開支從而大大減少。

3.對公共部門進行分類改革。現有的公共服務部門被分成三大類:一是關系到民生與社會穩定的教育、公共衛生等部門,將繼續由國家管理;二是涉及國家安全和戰略意義的領域,具有一定商業色彩的軍工、航天和核電等部門,國家將繼續控制;三是可以向私人資本開放的其它的部門,如基礎設施建設等,這些領域內國有企業壟斷將被打破,私人資本獲準進入。

4.行政部門的創新改革。主要有兩項:一是預算法采取“目標管理”原則,各行政部門將根據目標制訂預算;二是對政府各部門引入外部審計,同時對崗位任務和人員設置等深入調研并提出現代化管理建議。

5.強化公共部門的績效管理。公共部門的各項公共事務分為“任務”、“項目”、“目標”、和“指數”。“任務”是指各項社會事務,如交通、社會治安等。“項目”是指細化后的各項“任務”,如在就業“任務”中,就有增加就業的“項目”;“目標”是每個項目要達到的目的,如增加就業的“項目”中就提出要把增加就業崗位作為“目標”。最后,“指數”是指量化后的結果,主要用于評估各項措施是否富有成效。如在采取新措施后,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的數量等等。

法國政府在推進公共部門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以法國內政部為例, 2005年法國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人數低于5000人,與2002年相比受傷者減少了25%,而死亡率則減少了36%,創歷史之新低。與2002年相比,違法活動減少了8.2%,在公共道路上的違法活動則減少了20%。[③]

五.借鑒與啟示

法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工商管理論文,其公共部門頗具特色,它在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著十分關鍵作用。雖然由于政治體制和國情不同,不能引入他們的所有做法,但他們績效考核的理念、嚴格的責任機制,對推進我國事業單位績效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1.深化市場化改革,減少公共部門監管。當今世界是信息化社會,全球一體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法國,公眾參與公共管理早就是一個現實。在我國,一方面,民眾借助互聯網等手段開始尋求公民參與的過程來充實公民生活,來有目標地表現公民意識,并學習表達自己對公共事務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官僚的擴張,經常造成公共部門逐漸遠離其所服務的社會大眾,忽視民眾的的真正需求,甚至引發社會沖突。在新形勢下,要解決事業單位中的績效改革問題,其基本點還是應當立足于對公共部門,包括對事業單位權利的限制和對公平性的追根問底。只有在上層建筑中確立了公平性與市場經濟的自由與充分競爭,社會才能充滿活力和創造力。沒有一個完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作為社會子系統和公共部門的事業單位績效改革的效果也無法保證。所以,政府、事業單位不能既當游戲的裁判又做選手,它們應當把主要精力用到保護公正與提供公共服務上來。

2. 重新認識公共部門的本質。高績效政府組織是指政府組織以績效評估體系為標準,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公眾對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滿足度的一種管理模式和組織形態。它強調了以社會公眾的滿意度作為產出的最終標準。法國新《財政法組織法》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為公眾更好的服務站。對于我國的事業單位,一方面,其“績效”必須最大程度地凸顯其社會公益性,并抑制、克服其可能潛在的自利性和營利性;另一方面,其“績效”還必須同時依循各自具體行業的內在要求,凸顯其獨特的公益價值。在我國,目前許多事業單位社會公益性做得不盡如人意。事業“績效”應有的內涵和標準均被嚴重異化、扭曲。所以,事業單位全面實行績效改革工商管理論文,不能不首先從理清什么是事業績效開始。我國的事業單位屬于公共部門,所以它們的績效應當是“公共、公平和責任”。

3.績效考核制度應伴隨著我國財政體制的改革。從法國經驗看,財政績效管理伴隨著政府管理理念提升,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政府管理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法國2006年執行的新預算案看,最大的特點就是建立了新的結構。新結構分為“任務”、“項目”、“行動”三級。每一個級別都有相對固定的行政負責人。這就使得各部門公共政策項目負責人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承擔更多的責任。而目前我國的財政預算與管理體制仍然沿用傳統的模式,它與事業單位甚至政府部門的績效管理體制改革無法匹配。

4.應當強化公眾與人大對事業單位績效的監督與評估作用。法國議會是新《財政法組織法》的最大受益者,其角色因為新《財政法組織法》而強化。議會有權監督各項任務的落實情況,由此可以具體知道公共支出的去向,增加了公共預算的透明度。在我國推進事業單位績效改革過程中,績效指標的如何量化,考核如何保證公平公正、具備公信力是我國目前事業單位績效改革的一個難題。由于缺乏可以借鑒引用的辦法和模式,很多地方和單位的績效考核變成了“官績效”“一言堂”。因此,績效考核需要考慮多維度考核,以使考核結果更加客觀、公正。鑒于事業單位的公益性質,公眾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應當作為績效考核指標,讓學校、醫院所在的社區代表、各級人大代表參與到績效評價中來,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

[1]任青霞:有限政府與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研究,2004(1).

[2]陶學榮:公共行政管理學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篇(8)

【正文】

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曾經主導西方公共行政領域近一個世紀之久,并被譽為是行之有效、甚至是最佳的傳統或稱主流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環境的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層體制愈來愈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信息和知識密集型社會和經濟生活,其賴以建立的兩大理論基礎——威爾遜和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科層管理論均無法回答和解決政府所面對的日益嚴重的問題和困難:政府財政危機,社會福利政策難以為繼,政府機構日趨龐大臃腫,效率低下,公眾對政府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失敗”論開始占主導地位。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在80年代的英美兩國應運而生,并迅速擴展到西方各國。與以往傳統的公共行政框架內進行的變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對現存行政管理體制和方式進行某種程度的局部調整,或僅僅是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減少行政費用開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對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種全面清算和否定。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首先,新公共管理從現代經濟學中獲得諸多理論依據,如從“理性人”(人的理性都是為自己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利益)的假定中獲得績效管理的依據;從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中獲得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提高服務效率、質量和有效性的依據;從成本—效益分析中獲得對政府績效目標進行界定、測量和評估的依據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新公共行政管理認為,私營部門許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為公共部門所借用。如私營部門的組織形式能靈活地適應環境,而不是韋伯所說的僵化的科層制;對產出和結果的高度重視(對私營部門來說,產出就意味著利潤,而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要獲取利潤就必須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人事管理上實現靈活的合同雇傭制和績效工資制,而不是一經錄用,永久任職,等等。總之,新公共管理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個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種試圖取代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又指一種新的公共行政模式,還指在當代西方公共行政領域持續進行的改革運動。其名稱在西方各國也不盡相同,如在英國叫“管理主義”,在美國則稱為“企業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國家又稱為“市場導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們都具有大體相同的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近年來,英、德、荷蘭等國政府采取的簡化服務手續、制訂并公布服務標準、在某一級行政區域和某些部門或行業開辦“一站商店”服務等,就是在這種新的政府—社會關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體措施。

其次,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由此而重視賦予“一線經理和管理人員”(即中低級文官)以職、權、責,如在計劃和預算上,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強調對預算的“總量”控制,給一線經理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以適應變化不定的外部環境和公眾不斷變化的需求。

第三,與上一點緊密相聯,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即主要通過法規、制度控制),而實現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示標(performanceindicator)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歸檔:公共管理論文推薦度:收藏本文日期:2006-3-612:22:00新公共管理: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趨勢字體大小:小大新公共管理:當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趨勢

而產生了所謂的三E,即經濟(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變量。

第四,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等)和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如“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固然是向社會提供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公共服務都應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如圖所示:

市場狀況/憲法職責模式

附圖

1、此項服務活動是由憲法明文規定的屬政府職責范圍之內,同時也沒有其他競爭者,如國防,應由政府承擔。

2、雖屬憲法規定的政府職責,但同時有其他競爭者的存在,即其他非政府部門也在從事此項活動,如醫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并非一定要親自提供此項服務,而大可通過招標、合同出租等形式,將其出租給其他公營或私營部門,政府只要對其績效目標進行測定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報酬,便不失為一種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這也就是《重塑政府》一書的作者奧斯本和蓋布勒所說的政府應該“掌舵而不是劃槳”。

3、憲法沒有規定是政府的職責,而又存在著市場競爭者,如影視業,這時政府就完全可以不從事此項活動,而完全由私營部門承擔。

4、憲法既沒有規定是政府的職責,同時又沒有或缺乏從事此項活動的競爭者,如高等院校,這時政府就應積極培育市場,鼓勵人們參與此項活動,以提高此項服務的效率、質量和有效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只是典型的四種公共服務類型,在現實中,更多是介于這四種之間的混合型服務領域,因此,政府應根據具體情況,而決定自己是否直接介入以及介入的程度、范圍、方式和力度。

第五,在看待文官與政務官的關系上,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著明顯的分野。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文官(包括高級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則;新公共管理則正視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強調文官與政務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和滲透關系,特別是對部分高級文官應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應將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開。事實上傳統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在現實中也根本行不通,因為國會、總統等政治機構及政務官對于政策問題往往只是提出原則性目標,而具體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機構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實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即政治決策的過程,其間不可避免地摻雜著文官的個人信仰和價值觀。當文官對政務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慮甚至不滿時,他們甚至會蓄意阻撓執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擁有的五大優勢決定了文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支配政務官的決策,一是任期優勢,事務有的任期長,而政務官隨政府更換任期短(美國政務官平均任期僅22個月)。二是專業知識優勢,這是事務官長期在一個部門任職而政務官調動頻繁的必然結果。三是信息優勢。送達政務官的信息由事務官篩選加工,而篩選加工信息大有文章可做。四是時間優勢。事務官主要精力放在部內工作上,而政務官主要精力放在應付議會質詢、內閣會議、聯系選民等事務上。五是人數現模優勢,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比例嚴重失調,美國聯邦政府現有文官250萬,而政務官僅4000人左右,這使得“兩官”力量失去平衡,政務官基本上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部門。如英國衛生和社會保險部的七位政務官實際上根本無法控制他們的96850名文官。在這種情況下,若硬性規定文官的政治中立,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它只會使文官失去政治敏感性和對公眾要求的響應力,只有正視行政機構和文官的政治功能,才能提高他們的自覺意識,即除了盡職盡責地執行政策外,更以主動的態度設計政策議程,并善用裁量權發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

第六,與傳統公共行政熱衷于擴展政府干預,擴大公共部門規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張對某些公營部門實行私有化,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即通過擴大對私人市場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門。需要說明的是,許多新公共管理的擁護、支持者也認為,公營部門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

第七,與傳統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僵硬的人事管理體制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視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管理環節上的靈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實行不以固定職位而以工作實績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等等。

三、對新公共管理的批評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各國日趨流行的同時,也遭受到許多批評和指責,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新公共管理無視公營部門與私營部門的根本差別,盲目采用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但兩者在根本目標上并不相同,前者是提供公共服務,后者則以利潤為最終目的。

2、新公共管理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公共服務的供給,這是不適當的,把政府與公眾的關系完全等同于供方與顧客的市場關系,實際上是把前者簡單化。因為相對于政府來說,公眾具有彼此沖突的雙重角色,他們既是享受政府服務的“顧客”,又是作為政府稅收來源的納稅人。一方面,他們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務,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交的稅太多。

3、新公共管理強調對產出或績效目標進行精確的界定、測量和評估,但政府的許多服務項目,其產出、成本以及績效都是難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難以準確測量和評估。

4、新公共管理主張公營部門私有化,實際上是放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逃避提供社會福利的責任。

5、新公共管理強調目標管理、績效管理,實際上是一種“新泰勒主義”。

6、新公共管理主張對高級文官實行政治任命,以加強對他們的政治控制,破壞了傳統的文官政治中立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和。

7、新公共管理強調的所謂“顧客導向”、長期計劃和預算總量控制很難付諸實施。

盡管新公共管理受到了各種指責和批評,但在西方公共行政領域,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8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開展的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便是這一潮流的集中反映,從美國的“重塑政府”運動到英國的“運動”,以及其他西方國家普遍實行的市場導向和顧客導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踐著新公共管理,體現出新公共管理的諸般特征。歸檔:公共管理論文推薦度:

、幾點啟示新公共管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產物(如前所述),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現出公共行政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因而對我國行政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具有一些可供借鑒之處。

第一,新公共管理調整政府與社會、市場之間的關系,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如實行“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鼓勵私人投資和經營公共服務行業,打破政府的壟斷,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緩解了政府財政困難。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行業長期存在著因資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礎瓶頸”的狀況,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因此,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產業管制”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非國有產權進入這些領域與國有產權合作或單獨投資和經營,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和壓力結構,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特別是顧客(社會公眾)的滿意程度方向發展。這應被視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為成熟的一種標志。當然,在我國現階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規和人事法規(如制訂《國家公務員法》),并保證這些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實現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但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政府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實施法律法規時,應始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取向,始終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公眾需求。[NextPage]

第三,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盡管公共行政管理與企業管理,公有部門與私有部門,在各自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均有種種差異,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的管理方法來實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管理重視效率,重視產出,重視管理的科學性,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這些方面則可為公共行政管理包括中國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鑒。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同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歐美各國,由于歷史條件、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不同,其實行新公共管理的進程、速度、重點及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均各有特點。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借鑒他們的做法和經驗時,更應立足國情,走“內生化發展的道路”,簡單地照抄照搬,無益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共行政管理體制和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參考文獻】

主要參閱書目

①ChristopherHood:《TheNewPublic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Vol69Spring1991(3-9).

②OwenHghes;《TheNewPublicManagement》,NewYorkStMartin’sPress1995。

③OwenHghes:《Public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AnIntroduction》,NewYorkStMartin''''sPress1994.

篇(9)

二、研究設計

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是否成熟,教材是其集中反映,而教材的章節正是這一學科研究內容的典型概括。因此,以經典教材為樣本進行分析,可以窺探這一學科的研究主題概貌。本研究選取中西經典教材為樣本,并佐以中西比較。西方經典教材主要從“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典教材系列中挑選,輔之“公共管理學科系列教材”(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和“公共管理譯叢”(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等譯介國外學術成果的窗口,結合北大、清華、復旦、中大、廈大等高校的博士參考書目,最終篩選出10本出現頻率較高的教材。樣本分布為其中5本來自美國,余下5本分別來自英、法、澳、和日本④。國內教材的來源有三:一是在公共管理學界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或其著述入選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國內學人文庫的學者所編著的最新教材,力求每個獲得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的985高校各挑一到兩本教材,以反映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研究傳統和狀況;二是黃達強、夏書章等前輩早年編著的教材;三是臺灣學者的5本教材。這三類教材(共24本⑤)的選取有利于作縱向和橫向比較。基于評估需要,筆者從教材中提取以下指標制成統計量表,編碼錄入,以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1)出版年度。是指教材是哪一年出版的,若是國外的教材,則以版權頁的時間為主。設計這一指標可以了解教材的新舊程度。(2)版本。是指教材出版到第幾版,據此可以判斷教材的受歡迎程度。版本越高,說明該教材越是被廣泛使用。(3)國家。指教材在哪個國家出版,只要用于衡量國外教材選取的代表性。(4)寫作情況。指該教材是專著、合著、編著還是主編,共四類。(5)章數。指該教材共有幾章,把導論計算在內。(6)邏輯體系。指該教材的內容章節編排是否成邏輯體系,分別賦值1為是,0為否。可從教材的目錄判斷,或者作者的序言、譯者序中尋找,次之則根據教材的內容來判定。(7)特色。指該教材的與眾不同之處,例如《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一書是經典理論和案例的匯編,通過案例闡釋概念理論;再如《行政科學》一書的行政法和比較行政的色彩濃厚等。(8)研究主題及其頻數。研究主題大體與教材的章節名重合,有些章節名出于統計的需要筆者做些改動,以便歸類。在所有樣本中加總各類研究主題的出現頻率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9)頁數。指該章節在教材中所占的頁數,為了消減誤差,由下一章的起始頁減去本章的起始頁得出。頁數越多,表明該章節在教材中的分量越重。(10)重要程度。指該研究主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分為三個等級(1為不重要、2為一般重要、3為比較重要)。通過計算該教材中所有研究主題的頁數的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據此來判斷。(11)變動情況。指該研究主題是否是新版教材中的新增加章節,或者是指該研究主題在修訂版教材中大幅度改動,分別賦值1為是,0為否。我們可以通過新舊版教材的對比,或者作者的再版序言中得知。

三、結果分析與比較

(一)教材命名與范式轉變所選樣本中從書名來看,國外沒有一本教材命名為“公共管理學”的⑥,與國內的教材形成鮮明對比,正如另外一項研究[5]所發現的,國外仍以傳統公共行政為主流,其他新興范式亦有反映。除老教材和該領域的前輩夏書章、黃達強、竺乾威等人,臺灣學者也偏好取名為“行政(管理)學”或者“公共行政學”外,國內的新版教材都命名為“公共管理學”。這一教材取名的不同,是否反映西方和國內學者關于公共行政學范式變遷的不同看法?有學者為此通過210本行政學教科書的內容研究,發現從傳統行政學到公共管理學,雖然在內容安排上有差異,但只是在相同的“管理主義”價值觀取向下進行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術設計,行政學范式沒有發生轉換[4]。國外學者似乎對在公共管理中應用“范式變遷”不太感興趣,只有歐文•休斯主張新公共管理不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但他同時指出范式變遷是一個漸進過程,“管理主義改革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6]筆者也試圖在國內教材中尋找編著者命名的初衷,發現公共管理學作為當代政府管理的研究新潮遇到了諸多的難題和大量批評,它并未形成統一的成熟的理論框架及范式;“公共管理”話語的生成與流行大概與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確立公共管理學為管理學門類一級學科有關,只能以此來解釋教材易名的原委。

(二)版本、編著與經典國外教材版本的均值為3.7,其中《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已是第八版,其次《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是第七版,均是經典之作。相反,國內的教材82.6%都是第一版,雖教材名目眾多,且是新近出版,然多是相互抄襲,鮮有新意。只有夏老主編的《行政管理學》已出版四次,其它影響較大的教材如陳振明主編的《公共管理學———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竺乾威主編的《公共行政學》(已出版三次),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已出版三次),陳德禹編著的《行政管理》(修訂2版)等。版本越高,表明該教材越是受到讀者歡迎;出版越早,多被譽為經典。究其原因,國內的行政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八十年代才起步,雖處于快速發展中,但知識體系的積累緩慢,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更是任重道遠;與美國將近一百年的公共行政學科發展史相比,仍屬年輕后輩的學習階段。經典教材是多方面的因素鑄就,更需學科歷史文化的積淀與傳承,“新”是建立在“舊”的基礎上。教材的編著情況也印證這一點,所選樣本中國外的教材60%是專著,30%是合著,只有一本《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是主編。而國內的71%為主編,2本為編著,只有5本為著⑦,而這5本中只有一本是大陸的,另外4本是臺灣的。一般來說,主編的教材很難保證教材整體的質量,因編寫者的素質而良莠不齊,很難引為經典之作(除非是學科的開山之作,譬如夏書章、黃達強主編的教材,即使這樣,也只能堪稱國內經典)。這種“知識生產方式”即幾個人、十幾個人寫一本教材,東拼西湊,“洋為中用”,內容充斥著相互“借鑒”、相互克隆的東西,結果只能停留于低水平重復的狀態。這也可解釋為什么國內教材短短幾年間雨后春筍般的涌現而經典甚少,主編的教材往往寫作周期較短,有如飲食中的快餐,而經典教材則如燉品,需文火慢慢烹制。

(三)章數、頁數與邏輯體系國外教材的章數均值為14,眾數為13和14,最大值20(西尾勝的《行政學》)和最小值8(德巴什的《行政科學》);國內教材的章數均值為13.47,眾數為13,最小值8(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最大值24(江明修著的《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從以上統計值來看,結論比較一致,教材一般13到14章為宜(包括導論),而每章的篇幅多大呢?以國外教材為例,總頁數均值為480.4,如按14章來算,則每章占34.31頁,和每本教材章節的頁數均值36.92大體相當。而教材的章節編排是否成邏輯體系?分析結果表明,國外教材70%有著內在的邏輯體系,而國內教材章節的前后邏輯關系不明顯,對行政環境、行政職能、行政組織、行政領導、人事行政、財務行政、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改革與發展以及機關內部事務管理等傳統模塊內容進行任意取舍編排,似乎誰先誰后無關大礙,走近了所謂的“教材叢林”。恰如某學者所言,“教材篇章安排依舊延續了過去模式的做法,至于這些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是什么,語焉不詳,結果給人一種零亂的感覺,現有研究更沒有自覺去尋找整個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缺乏一條紅線,一個核心把來自各方面的知識串聯起來”。[3]雖然國內教材章節的邏輯體系不明晰,但其編排套路仍可歸為三種:其一,多數教科書(54.17%)因循以往行政學模塊式做法,在教材編寫體系上主要是以政府管理過程為主線,篇章安排沿襲懷特《行政學概論》(1930年)的基本套路,杰出代表者為夏書章、王樂夫編著的《行政管理學》,竺乾威主編的《公共行政學》。其二,受休斯的《公共管理導論》影響,按照當前流行的西方公共管理范式進行編著,注重將工商管理的技術、方法與工具如績效評估、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等引入到公共部門管理中來。這類教材(占到33.33%)近年陸續出版,典型代表為陳振明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其三,將傳統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模式相結合進行編著,試圖在公共行政管理的過程中融入公共管理的相關內容。這類教材居少數,只有12.5%,以張國慶主編的《公共行政學》為代表。

(四)特色從編寫方法、行文風格、取材構思、理論視角等方面來評價國內外的經典教材,筆者發現國外10本教材各有特色,異彩紛呈,生動活潑,可讀性強。除了前述兩本外⑧,比如羅森布魯姆的《公共行政學》從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描述、闡述和分析公共行政。又如《行政過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學新論》用大量現實資料及案例對公共行政學的原理進行深刻的闡述和剖析,突出新公共行政學的政治視角。再如西尾勝的《行政學》以制度論、管理論和政策論構建全書的體系,以一般的理論為前提演繹分析日本的行政,日本的本土化色彩濃厚。還有《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梳理了美國公共行政的百年發展與困境。如此種種,不勝枚舉。相比之下,國內的教材則體裁單調,內容趨同,結構呈板塊式或要素排列式,許多版本沒有明顯的特色。正如薄貴利所言,“行政學的一些著作和教科書,相互模仿和抄襲的比較多,在理論體系上和邏輯結構上鮮有突破和創新。讀了這本書,再讀另一本書,許多人都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7]從教材的編著取向看,臺灣的教材則反映公共行政作為一種公共部門管理方式、方法和工具的特性,呈現出濃厚的管理主義取向,樣本中陳德禹的《行政管理》最為明顯,內含了管理學中的組織、計劃、決策、授權與分權、領導、人事等主題。大陸早期如黃達強、夏書章等編著的教材,也是一種以提高行政效率為核心的管理主義取向。從內容寫作看,多數教科書停留于泛泛而談的水平,對于中國行政管理原則、特點的概括分析大多局限于學理和法律文本,沒有直面現實的問題和差距,公共管理學的實踐性與操作性沒有充分體現。具體說來,教材每一“板塊”或“要素”的內容,大致都是含義、特征、分類、地位、作用等幾個方面,各篇章基本如此,無大差別。這種“標準化”現象緣于多數教材編寫者缺少從事公共管理的經驗和感性認識,所以簡單歸納概括、理論演繹的情形比較多,無法為公共管理實務者提供切實的指導。從敘述論證看,過于宏大敘述,缺乏事實資料支撐。翻閱國內樣本教材,幾乎很少看到來自行政管理實踐的調查、統計、案例、數據。比如關于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內容,大多停留于理論演繹,大多闡述西方政府間關系的歷史與現實和我國政府間關系的現狀與改革,而中央、省、市、縣、鄉鎮等各級政府到底在干什么?職權到底是怎樣劃分的?這些問題卻得不到解答。再如行政決策,現行教材中所介紹的決策程序都是四個步驟或三個步驟,內容比較空洞,反映不了黨委領導下的民主集中制。

(五)研究主題通過對各研究主題的頻數統計,國外教材排名靠前的研究主題如表1所示。再根據該研究主題的頁數的平均值、中位數、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據此來識別該主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這十大主題,我們不能只看其頻數的高低,更要結合其重要程度,比如“導論”這一節,雖然是90%出現率,在教材中卻屬于一般重要的位置;而“公共組織理論”雖然頻次略低,從所占篇幅來看在教材中卻屬于百分之百重要的位置,這也反映了公共組織理論作為公共行政學的理論基石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同。“績效管理”作為新興的政府管理工具受到熱捧,出現頻率高于其他的政府工具,這反映了西方教材的與時俱進、貼近政府改革實踐。國內教材的研究主題按其頻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公共政策、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組織、行政領導、法制行政、政府職能、績效管理、政府改革與治理、政府倫理與責任、公共財政等等。兩相比較,國內外教材的研究主題大體相近,如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組織理論、責任與倫理、績效管理、政府改革與治理等主題受到學者的共同關注。此外,國內教材保留了一些傳統的行政學研究主題,如行政領導、機關管理、行政溝通與協調、行政權力等,還根據政府管理的變革突出一些新主題,如政府職能轉變、危機管理。但是“公共預算與財政管理”這門“顯學”還處于相對邊緣的地位;同樣地,對于政府間關系、戰略管理等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題仍顯研究不足。

筆者認為,好的教材要能指導學者的研究和研究生學位的教育,因此筆者通過以下的兩個比較分析來檢驗現有的經典教材是否能很好的指導學術研究和學位教育。一是與中美兩國的公共行政學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比較。因為博士論文是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成果的集中反映,亦是其所在學科研究的現狀與水平的直接體現。據學者的研究成果[8],中美博士論文的核心議題如下(其排列次序隨著國別、年度浮動):行政理論、比較公共行政、雇員行為及發展、財政及預算、政府間關系、管理科學、組織理論及行為、人事管理、政策分析和其他。兩相比較發現,國內的博士論文聚集于行政理論、管理科學和政策分析,較大部分論文集中在對策性的管理方法研究,較少涉及理論探索、檢驗和論證等基礎性研究,而對美國90年代博士論文新近出現的雇員行為及發展、財政及預算、組織理論及行為等核心議題關注不夠,研究不足。這印證了以上教材分析的結論,國內的教材不能很好的指導研究生學位的教育,教材的編寫和博士論文的寫作脫節為“兩張皮”。而組織行為的研究,筆者認為將是公共行政學邁向科學研究的突破口,助推我國博士論文從類似工作報告的對策研究走向強調理論驗證或推導,更為強調定量技術的科學研究。二是與學術界的研究主題比較。

學術研究成果主要呈現形式是期刊論文,通過統計分析中國公共行政代表性期刊近10年的論文,大體可以獲知學者們關注的研究領域。何艷玲[9]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行政科學的研究主題依次如下:行政改革(28.5%)、行政哲學(包括行政倫理、行政文化)(13.2%)、公共財政(9.8%)、行政組織職能(8.8%)、公共政策(8.6%),其余有行政決策、公務員制度與人力資源、績效評估(行政效率)、政府間關系等領域。兩相對照發現,學界的研究主題大體與國內教材的重合,但期刊論文更注重實效性,緊跟“行政改革”,探討“政府間關系”,研究NGO回應社會問題,同時兼顧傳統的研究領域如政府倫理與責任、行政文化等。統計分析也有力所不逮的軟肋。數據資料的定量分析只能說明過去,解釋現在,或能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卻難以前瞻性的規劃未來。正如登哈特所言,“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科學家們之所以無法產生恰當、適用的知識,是因為他們對實證主義的信奉,是他們把自己的學術活動局限在資料收集和統計處理上,從而只能得出經驗主義取向的理論”。[10]119基于研究主題頻數統計分析的結論也只是說明了學界過去和現在在做哪些領域的研究,卻不能指出我國行政學者在未來應該做哪些研究。根據轉型期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發展和現實需要,筆者認為公共企業、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行政、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管理、社會政策與管理、公共信息資源管理、司法行政等這些出現頻率較低的研究主題恰好是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公共管理視閾下的國有企業研究幾近空白,這是未來應該加以重視的研究主題。

上一篇: 機械制造基礎論文 下一篇: 質量監測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视频在线 | 中出国产丝袜熟女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