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0:34: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證券行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百事通
證券市場存在巨大的風險。證券公司應該能夠給自己的客戶提供大盤及各股的未來走勢的信息,給客戶的投資、選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盡可能地回避風險。更何況,大多數證券公司本身就是證券的投資者。股票價格的變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證券投資分析的方法很多,并且一般分為:技術分析和基礎分析兩類,可以說在證券行業的應用分析是一門十分龐大、復雜的研究課題。
在這個方案里,我們使用證券的數據和數據挖掘產品OpenMiner1.0.1,作為拋磚引玉,分別對客戶關系管理、技術分析和基礎分析三個大的應用方向給出了數據挖掘的例子,更多的內容請參考。
二、客戶關系管理:利用聚類做客戶行為分析
1、目標
用客戶交易數據統計出每個客戶的交易情況,根據客戶行為進行聚類。通過對客戶數據進行聚類,將客戶進行分群,考察每類客戶的對證券公司的貢獻情況,這樣可以根據客戶的產生類別的交易行為等其他特點知道該類用戶是否對公司最有價值,并且證券公司根據客戶行為的特點對貢獻度大的客戶類采取相應的政策照顧,并且還能吸引某些行為類似的貢獻度較低類的客戶發展為較高貢獻的客戶。
2、數據解釋
對交易數據(變量描述如表1)進行數據總結,生成客戶股票交易行為數據表,變量描述如表2。使用的數據包括股民代碼,買賣股票的最大、最小數量/金額,平均價格,總金額等。
3、步驟
我們使用數據挖掘的聚類算法,聚類數為4,聚類準則采用Newton。
4、模型結果
聚類后給數據集增加了一個新的類別變量,標志客戶所屬的類別。
5、應用評估
從表4可以看出第二類客戶買賣的股票種類比較多,交易頻繁,成交金額大,是公司的大用戶,人數雖少但需要精心對待。第四類交易次數雖然排名第二與第一相比相差6、7倍,是對公司貢獻率第二大的類別,并且人數是第二多的,與貢獻最多的類別相比只是交易次數少,通過提高服務等內容吸引他們多做交易,從而提高公司收益。
第一類買賣股票的平均價格最低,買賣的股票種類比較少,是對公司貢獻率第三大的類別,并且人數是最多的,是證券公司主要的客戶群,并且由于行為特點與公司貢獻第二大類的用戶比較相近,只是賣的少買的多,通過提高服務等內容吸引他們往公司最有利的行為轉變。第三類客戶買賣的股票種類少,但買賣股票平均價格比較高,交易次數少,看來主要做高價股,需要多提供高價股的信息吸引更多的交易,從當前對公司的貢獻程度看是最少的。
此外,如果我們補充對客戶基本信息(如年齡,開戶等)的分析,還可以得出更有效的信息。
三、股市技術分析:利用時間序列預測股票價格
1、目標
數據挖掘是對大量的歷史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表現為規則、模型等模式信息)。其中的時間序列模型,可以用于股票價格的預測。
2、數據解釋
我們使用的數據是東大阿爾派(600718)在半天的變動情況做短線分析,此外又使用從1996年5月-1999年5月的日交易歷史數據做做日線分析。數據內容包括股價的時間和當前價格。
3、步驟
數據處理:提取中各股的歷史數據,確定時間序列的窗口長度為8(經過多次試用得到效果較好)。在OpenMiner1.0.1中建立工程,流程圖如下:
4、模型結果
5、應用評估
股票日價格預測的效果比較好,基本反映了實際的變化趨勢。短線價格預測的效果差一些,原因之一是指標值的分布比較集中。另外的原因是由于國內股票價格有10%的停板限制,這樣股價變化幅度不是很大,相對比較穩定。而我們所采用的模型實際是針對穩定模型的,故此效果比較好。對于非穩定模型(一般股價變化應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手動做差分來解決這個問題,由于這個過程比較需要時間,在這個方案里沒有做實現。
四、股市基本分析:利用決策樹等預測
1、目標
基本分析家假設:任何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等于這項資產的所有者的所有預期收益流量的現值。具體地說,分析家不僅需要預測折現率,而且還必須預測這種證券的每股平均收益和派息率。證券的真實價值一經確定,就可以用來與這種證券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從而鑒別這種證券的定價是否恰當。
并在真實價值低于市場當前價格,那么該證券是被價值高估了,應該賣出;如果證券的真實價值高于市場當前價格,那么該證券是被價值高估了,應該買進。具體的分析策略包括宏觀經濟信息、產業分析與區域分析和公司分析幾類。
從上面可以知道,宏觀經濟信息、產業、地區和公司的基本信息對股票價格有關系的。在我們的方案里,我們使用數據挖掘的辦法來描述這種數據間隱藏的規律,根據證券的發行特征尋找它與實際價格的基本規律,并且我們根據這個規律對未知真實價格的股票(新發行的股票)進行預測。
2、數據解釋
從統計的觀點來看,股票的真實價值可以用價格的平均值來估計。在這個模型里,由于數據的問題,股票的實際價格的平均值不能得到,我們采用某一天的股票的開盤價作為估計值,這樣的估計值雖然比股票年平均值差,但也是一種可以使用的估計值。
3、步驟
這個方案里我們使用數據挖掘的決策樹算法。
4、模型結果
是決策樹的訓練集分類結果信息。表的首列表示實際值,冒號之前的表示類別號,冒號之后表示取值的范圍;因為其中股價從44到47.667沒有數據,因此沒有類別號為13的類,這樣共13個區間。表的首行表示預測值,其取值范圍與實際值是相同的。表內的值表示預測的數目,注意對角線的值是預測正確的值的數目。
從結果看,對角線上的值是同列最大的,但是最低的正確率才是39%;而如果加上臨近一行的值,那最低正確率就可以到79%,這點從列的角度來看也是相同的。這可以表示為訓練模型是有規律的,但是分類的情況不是很好,或者說如果我們調整分類的方法,精度是可以提高的;而且預測的誤差范圍是4元的話,就可以把最低正確率提高到79%。而股價超過30的精度就很差了,這是由于所謂的高科技股,而我們的數據沒有這部分內容就無能為力了。
是決策樹的征實集分類結果信息,結構同表8。從結果看,最明顯的是效果不如訓練集,而股價超過20的精度就很差了,這同樣是因為而我們的數據沒有包含行業和地域信息。如果只考慮股價低于20的,訓練集的特點完全保留。
5、應用評估
銀行業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有銀行內部的調整。從方法論角度看,領導者所遵循的解決問題思路是結構-行為-績效范式(structure-behavior-performanceparadigm):即局限于先從銀行結構看各銀行的現有功能及其行為,然后看其行為所實現的績效。對于銀行改革來說,遵循這種范式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主要著眼于原有結構內部的修修補補、拆拆裝裝,或者把雜牌軍收編到正規軍系列當中,比如把城市信用社改頭換面為城市銀行,把農村信用社看作為準國有銀行。這樣,銀行改革舉措不少,老問題卻還沒有改掉。此外,這種改革思路導致有大一部分需要發揮的功能還沒有銀行或者其他信用機構去發揮。舉一個例子:在我國農村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在從農村收縮業務,農村合作基金會去年已經清理撤并,農村信用合作社是發放三農貸款的最主要機構,但已經基本失去合作金融的性質。根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課題組對全國五個省中五個村的金融服務需求最新調研結果,這些現有正式金融機構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五個村中,唯獨溫州的一個村的金融服務需求滿足得好,其原因是當地的地下錢莊和非正式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得好,盡管它們?quot;非法"的(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輳W罱張逍龐蒙緄母母鋝扇×順廢閂逍龐蒙緄姆ㄈ俗矢瘢敵邢亓繅患斗ㄈ酥貧取H次鷴鄢廢惴ㄈ俗矢袷欠窈戲ê瞎嬋杉逍龐蒙縭緣憬峁切龐蒙繢肱┟裨嚼叢皆賭鞘強隙ǖ摹=峁故詠竅碌囊瀉托龐錳逯聘母錆鍪恿嘶卮鷥母锏哪康氖鞘裁礎⒁瀉托糯底魑桓魷低常ystem)到底應該承擔什么功能(function)這類基本的問題。一種更好的銀行和信用體系改革思路應該是從該系統的功能出發,探究需要什么樣的信用制度、信用機構、規則等等來承擔這些功能。
證券業的改革除了其現有結構內部的改革之外,有更大一塊內容涉及在現有證券業務邊界之外的增量改進,也就是大量的金融創新。開放式投資基金即將出臺,《基金法》即將出臺,私募基金出臺問題也提到了日程上。這種原有證券業務邊界之外的增量改進,從方法論上看,實際上是無意識地遵循功能-結構-范式(functional-structuralapproach)的結果;如果從演化角度看,有些像是無意識地遵循功能-發生學-范式(functional-geneticapproach)的結果。功能-結構-范式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盧曼(NiklasLuhmann)提出來的,功能-發生學-范式的形成也與他的貢獻有關聯(Willke,1993年,第6-7頁)。筆者去年年底曾向德國中國問題專家何夢筆教授探討過這類方法論問題。最近美國著名金融學家博迪在北京作報告,也建議我國金融學家多注意從金融的功能出發去看金融問題(博迪,2000年),這一方面為我國學界開闊了思路,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一直來重視不夠,不能把一些已經規范、成型的東西及早吸收,以至于博迪教授能夠語境四座。看來我國經濟學家應該多從其他學科吸收方法論養分,包括從社會學。
功能-結構-范式的要義在于:在一個系統(system)形成過程中,得關注系統與環境(environment)的功能關系,比如證券業系統與整個金融業系統的功能關系、或者與整個中國經濟乃至與全球經濟的功能關系;從系統的功能出發,我們為實現這些功能而發展一些規則和制度,對系統結構化,這一方面包括對現有系統內部構造進行優化,另一方面在系統中加入一些現有系統中尚未存在的必要因素,這類因素可能是隨后構成一個子系統。實際上,我國考慮開放式投資基金、私募基金和股指期貨出臺,均屬于此意義上的增量改進;如果我們從功能出發來看我國證券業制度、機構和規則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從演化角度看證券業功能的實現過程,那么功能-發生學-范式與上述功能-結構-范式一樣適用。兩者均強調系統形成過程(Systembildung),只不過后者更強調生物學特征,如演化/進化(evolution)和發生學(genetics)的維度。
私募基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它能滿足這樣一種需求:有一部分投資者擁有萬貫家財,看中某一高風險創業投資項目,因而在基金管理人的安排下,共同為該項目籌資,至于它的銷售與贖回(涉及投資者的退出機制)都由基金管理人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包括監管者在內的證券業人士恰恰是因為看到了私募基金的某種功能,從而考慮到?quot;零星構建"(在哈耶克的意義上)這樣一種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終將促成證券業系統中這一"子系統"的形成。
功能視角與一般經濟學中的需求導向(demand-orientation)觀點是一致的:市場上的供給者必須面向需求,類似地,制度供給者必須面向制度需求者的需求。這里,需求的滿足就是實現功能。上述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與下?quot;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是截然不同的,有著質的差別:有些決策者今天認為我要這么來,明天想那么來,干脆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得了,這不也是功能視角的結果嗎?問題沒那么簡單。前一種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面向的是制度需求者/消費者的需求,在其中,消費者發揮了作用;后一種"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所面向的是制度供給者本身的"需求",因為不成其為真正的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而體現一種專斷獨行的自行裁量權,在其中,制度生產者在行使本該由消費者行使的""。
據《中國證券報》最新報道,隨著中國證券市場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思路發生了從控制風險思路轉向揭示風險思路的轉變。這一轉變非同小可!這正是投資者/需求者所需要的。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有些人屬于風險中性型,有些人屬于風險偏好型。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存在對稱關系:低風險,低回報,比如國庫券市場情況;高風險,高回報,比如股市的情況,私募基金的情況,股指期貨的情況。讓不同風險偏好的人都能滿足其需求,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投資工具,包括私募基金、股指期貨等等。
如果銀行主管部門能夠從各種制度安排的功能、需求出發看問題的話,我們的銀行改革可能就會走得快一些,目標取向也會明確一些(那就是金融服務需求取向)。如果銀行主管部門多學一點證券業主管部門,思路也能從控制風險思路到揭示風險思路,那么能夠更多面向民營企業(這就是一種功能!)的民營銀行就會加入我國的銀行業,溫州的地下錢莊和成會就會正式化和合法化,它們可以通過風險定價來提供金融服務,獲得相應回報。監管部門就可以通過加強風險監測和監管取?quot;不發展"戰略。而恰恰是由于我國銀行主管部門片面重視現有結構/系統的穩定,即片面重視抑制金融風險和保持金融與社會穩定,從而抑制和禁絕這方面的制度創新--于是制度供給者的"需求"(即對穩定和聽話的"需求")替代了制度需求者的需求(即民營銀行這一制度安排的需求),銀行系統本身也因此陷入一種國有銀行壟斷、壞帳率高、效率低的低水平"均衡"當中,而尤其說這是一種"均衡",毋寧說是一種"非均衡"狀態,因為國有商業銀行高額不良貸款問題仍在累積,"火山"仍在冒煙。看來是銀行主管部門學習運用功能論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但是,并非每個券商都具備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能力,競爭態勢的出現客觀上給券商準確預測和評估帶來了較大的難度,紛繁復雜的事物不斷涌現可能會擾亂視線和思路,就算能夠對今天出現的新事物了如指掌,也無法通過孤立的現象推斷明天的境況,券商很容易落入被動地接受新事物的境地。所以,必須透過這些紛繁事物的表面,挖掘出其內在的、貫穿其中的本質因素,從而從源頭上掌握了事物發生發展的真正精髓,把握其走向和脈絡,才能對未來發展動向和即將出現的新生事物有所準備,從而選擇適當的應對措施,變原先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這樣才能在經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運籌帷幄、應對自如。因此,不是簡單地對未來即將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預測,而是應深入尋找表象背后的主線、挖掘出內在的運行規律才是主動應對挑戰的關鍵。
表象的形成可能受許多主線交叉控制,而行業發展所遵循的普遍規律是最重要的一條主線,各行業都將在這一普遍規律的作用下向前發展,只不過各個行業表現出來的特征略有不同而已,因此,研究行業規律是把握行業發展脈絡的根本和要害。雖然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僅經歷了較短的時間,但它同樣遵循普遍的行業發展規律,而在這一規律的作用下,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就會有相應的事物出現。認真研究和剖析我國證券行業的發展規律,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認識和辨別對券商經營環境構成影響的因素,把券商這一單個的個體放置到證券行業的大背景下面來研究,就會從行業的波動中把握券商的沉浮,從行業的規律中敏銳地感察生存環境的變化,從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尋覓新的機會。
在經濟學的范疇里,行業一詞它是指由具有相互可替代性但同時又有差異性的產品的生產者所組成的群體。雖然它是一個比較松散的概念,但由于具有某種普遍的特征而被經濟學列為研究的對象。關于行業經濟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一個行業的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預測其發展前景。因此,要剖析證券行業就應該首先了解其特定的規律。
行業是介于宏觀和微觀之間的中觀階層,它的發展既要受到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同時微觀經濟因素也對其產生一定的作用力。一方面宏觀經濟因素在不同時期促進或抑制行業的發展,醞釀和催生出一個新的行業或者淘汰和消滅一個舊的行業;另一方面微觀經濟因素又賦予了各行各業不同的性質和特征。雖然各種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但這兩方面的合力作用的結果卻是使各個行業遵循基本的發展規律、按照特定的軌道運行。
從宏觀層面看,行業發展會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經濟周期的波動將使需求彈性大的行業呈現出相應的波動,經濟增長將推動行業向前發展,但對需求彈性不同的行業其作用力顯然不可能一樣,需求彈性大的行業宏觀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大。相對于其他實體商品而言,虛擬的股票等有價證券商品的需求彈性較大,隨經濟周期波動的振幅也較大,在經濟上升時受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并能提前表現出來。從中國"十五"規劃勾勒的宏偉藍圖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宏觀經濟因素將刺激投資者對有價證券的需求,也為證券行業的擴張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在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下,未來幾年的證券行業將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和較強的擴張潛力。這是我們在研究了宏觀經濟因素后得出的初步結論,也正是由于宏觀經濟為證券行業定了增長的基調,證券經營機構才能
在這樣一個有增長潛力的行業中尋覓到獲取利潤的機會,試想,如果宏觀經濟都不支持一個行業的增長,那么身處其中的企業怎樣尋找獲利機會呢?因此,行業增長的基調為券商提供了發展的良好機遇。
二是政府的宏觀調控使行業發展得到鼓勵或抑制,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背后,政府通過"看得見的手"來進行宏觀調控,如扶持和鼓勵某些缺乏市場前景但有對國民經濟必不可缺的行業,以彌補市場經濟產生的缺陷,所以政府的行為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業的發展。中國的證券行業本質上屬于帶有政府控制的壟斷性行業,券商的經營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控制的松緊程度,政府設定的"門檻"在未來不遠的時間內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逐步降低將是必然的趨勢,券商的生存環境也因此受到較大的影響。
從微觀層面看,有許多因素決定著行業的興衰,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競爭"成分"的多少,競爭者的多寡使行業性質發生巨大的變化,競爭者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變化使行業形式從完全壟斷變成寡頭壟斷,再演變為壟斷競爭,直至完全競爭,反之亦然。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受到競爭因素的影響,在競爭者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反復變化過程中,行業的性質也隨之發生變化,行業也在壟斷與競爭的抗衡中螺旋式地前進。
作為國民經濟的構成要素而必然受到政府的調控,中國的證券行業不可能出現完全競爭的格局,但在政府控制范圍內的競爭者數量的增減將自動而充分調節競爭和壟斷的形式的比例,使這個被政府控制的行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競爭格局。
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事業起步于1998年,至今已有逾十年的發展歷程。盡管歷史不長,而且期間還遭遇到了多年熊市的煎熬和全球金融風暴的沖擊,我國新興的證券投資基金業仍然能在困難中快速發展壯大,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走過了國外百年的基金發展歷史。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教育了投資者,也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我國基金行業的競爭模式。
1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競爭模式的轉變
1.1在戰略層面,競爭的核心已經從產品競爭過渡到品牌競爭
品牌競爭是市場成熟的表現,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后果。隨著國內基金行業逐漸走向成熟,“品牌”將取代“產品”成為基金公司之間競爭的重點。“品牌”的概念是與吸引力、忠誠度、信任度等詞聯系在一起的。品牌效應還意味著投資者對某品牌下的所有產品“非理性”認同。這里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首先,良好的品牌忠誠度可以確保老客戶不會輕易退出,甚至會持續買進該品牌下的產品或從其他品牌轉移到該品牌;其次,優秀的品牌影響力還可以作用于潛在客戶,影響他們的投資決策,使他們在購買基金產品時優先考慮該品牌下的產品。這兩個層面的意義要求基金公司必須高度重視公司的品牌建設。
2009年6-7月份共有15只股票型基金發起設立,它們共同上演了一場基金市場爭奪戰。這場爭奪戰,與其說是15個基金產品的競爭,不如說是15個基金公司品牌的競爭。統計發現,這15只基金中,首發規模較大的多數來自于成立較早、規模較大且長期業績良好的品牌公司;而首發規模較小的基金均來自小基金公司,比如浦銀安盛、東方、華富等,這些公司管理資產的規模較小,成立時間不長,品牌影響力不如大基金公司。
1.2在策略層面“,產品創新”正在成為行業競爭的角力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了解到,大型基金公司通過其品牌影響力獲得了強勁的競爭地位,同時我們也認為中小型基金公司通過“創新”可以發掘發展的“藍海”,在避開與大型基金公司的直接競爭時,也“偷偷地”培育自己的品牌價值。這里所說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營銷創新等多個方面,其中以產品創新為重點。我們相信,“產品創新”是中小型基金公司與大型老牌基金公司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樣,在上文中提到的今年6月份以來發行的15只股票型基金中,有一只基金首發規模達90.98,位列第二。而它不是來自于老牌基金公司的產品,而是來自于匯添富基金公司的創新型基金———匯添富上證綜合基金。
1.3深化業務模式,拓展盈利領域
深化業務模式是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的新增長點。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特定客戶理財、QDII等基金業務規模的擴大為基金公司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金公司業務模式將表現出由基金管理向資產管理轉變的鮮明特點。
單一的業務模式承受風險的能力小,一旦市場出現下行趨勢,基金公司的發展將會受到影響,甚至在市場形勢惡化時,大量的基金贖回將導致單一業務模式的基金公司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險。而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在提高了公司抵抗風險能力的同時,對公司運營效率、盈利能力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從而增強公司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1.4對已有客戶的“深耕細作”,挖掘老客戶的價值
在品牌建設、產品創新等競爭策略的影響下,基金公司的市場策略也必然要從“跑馬圈地”向“深耕細作”轉變。對老客戶的把握:第一,可以發現他們的特征和潛在需求,根據他們的口味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營銷措施,提高其品牌忠誠度和客戶粘合度;第二,通過對客戶群的挖掘,發現他們的新需求(隨著環境的變化,投資者的需求不會一層不變),并通過創設新型基金產品或者提供特色營銷服務等方式滿足他們的需求;第三,更重要的是,對老客戶的維護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口碑和形象,對品牌提升具有顯著的意義;第四,分析核心客戶購買基金的主要渠道,對于公司的渠道管理和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2十年磨一劍———南方基金,穩見未來
2.1南方基金概述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6日,為國內首批獲中國證監會批準的三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成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起始標志。目前,公司業務覆蓋公募基金、全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基金、一對一專戶理財、一對多專戶理財,是我國業務領域最廣的基金管理公司,產品創新能力最強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2.2南方基金的品牌之路
作為老牌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不僅具有廣泛領域,還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締造了“穩見未來”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南方基金的品牌價值并非是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業績的成長而自然產生的,而是公司長期致力于品牌定位、品牌提升和品牌拓展的結果。
(1)以業績回報凝聚品牌價值。
“以產品帶品牌”是南方基金積淀品牌價值的首要策略。作為金融服務業,基金公司的價值首先是為持有人提供穩定長期的投資回報,因此產品業績是品牌的首要內涵。同時,這種業績也必須是長期和穩定的。南方基金一直堅持這樣的理念———只有長期和穩定的投資業績,才能讓客戶愿意跟著你走。我們姑且不論這樣的理念是否正確,但是在這個基礎上的口碑相傳,積累的品牌效應卻十分寶貴,它能為公司凝聚期望穩健的投資者。
(2)營銷策劃圍繞品牌展開。
“穩見未來”是南方基金的品牌符號,也是他們的品牌理念。在南方基金副總許小松看來,2007年南方基金最大的成就不是業績的上升,而是通過營銷策劃,使公司的品牌理念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同。通過品牌營銷,使一些分析能力不高“,按品牌索驥”的投資者能夠容易地記住南方的品牌,并選擇南方的產品。
(3)完善組織架構以完善品牌戰略。
為了提高公司品牌管理的能力,南方基金專門設立了負責品牌建設的高級品牌推廣經理職位,負責確定公司的品牌定位及品牌推廣計劃,構建品牌管理制度與流程,并歸口管理公司的品牌營銷活動。我們可以從對該品牌經理的任職要求中看出該職位的重要性:8年以上品牌策劃及市場推廣活動;3年以上著名外資企業品牌管理經驗等。
(4)客戶服務的專業化與個性化。
為了維持良好的品牌,南方基金為投資者提供了各種人性化的服務。包括向客戶手機發送每日基金凈值等信息;當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公司會及時給所有客戶郵寄關于大勢判斷及操作建議的信函等。2007年,南方基金一共進行了400場全國巡回的理財講座,2008年市場進入熊市階段,南方基金在全國15個城市舉辦了“彩虹之旅”的巡講理財服務。南方基金之所以提供這些服務,實際上不僅僅是在做公益活動,更是在傳遞公司獨特的、區別于其他公司的理念和價值觀,以穩定公司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3結語
在新的環境下,過去的成功路徑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羈絆。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基金行業的發展路徑面臨著重大的轉變,重點表現在競爭模式由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由產品數量向產品質量轉變,由“推銷”向“服務”轉變。
參考文獻
一、證券投資基金對銀行業的影響分析。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同樣具有雙向影響效應,一方面,它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與中間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穩定。
1.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和利潤增長有積極影響。
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中有利于組織低成本的存款。無論是基金開戶還是基金投資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不論基金是商業銀行通過為基金提供銷售、交易服務,在銀行系統內部十分簡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將存款劃轉為基金,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為自己擴大了客戶源。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費,獲取中間業務收入。由于證券投資基金是發起、管理、托管三權分立的機制,根據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基金托管業務必須由商業銀行擔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業務的專職人員,而且要具備安全保管基金資產的條件,托管人必須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證基金發行、運營、贖回與清算的效率和質量,目前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來擔任,一些資本實力雄厚而且業務能力強的股份制銀行也加入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業務將是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業務,具體見下表。從證券投資基金歷年托管費收入來看,托管費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經從1998年的1600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億元。商業銀行通過介入基金托管業務,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資產結構,促進商業銀行中介業務的發展,增加無風險業務收入,改善業務收入結構,也可以促進新型商業銀行業務人員素質提高與知識結構的改善,為商業銀行現代資本市場金融業務發展拓寬空間。
2.證券投資基金對銀行業的消極影響。
首先,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業務帶來了沖擊。證券投資基金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品種,具有強大的專業理財功能,它的出現順應了降低資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愿意通過直接融資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出現存款“脫媒”
現象,使得商業銀行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樣具有轉型經濟國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間接融資仍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內迅速削弱其傳統業務,中間業務又無法迅速跟上,銀行的不穩定性增加,將會對我國的金融穩定產生沖擊。進而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其次,證券投資基金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投資基金的發展和變化,對傳統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制度下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使貨幣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貨幣定義不斷發生變化。毫無疑問,證券投資基金對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增加了貨幣控制的難度,對央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提出了新的考驗。此外,由于證券投資基金帶來的低風險高盈利效應,銀行同業競爭加劇,對銀行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戰。
二、商業銀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的對策。
①發揮商業銀行優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鑒于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大力發展基金托管業務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強基金托管業務的市場開拓,不斷增加托管基金的數量和資產總量;另一方面,要加強銀行基金銷售業務的市場開拓,目的是將銷售的基金按照協議的要求推介出去、銷售出去。要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銷售基金,順應潮流盡快開通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便利投資人投資的方式,讓投資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銷服務。還可以借鑒美國籌建類似于“基金超市”網站,銷售各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慮銀行卡在基金銷售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電話銀行銷售基金,給投資者帶來便利。
②商業銀行爭取在政策指導下成立銀行系基金,開展多元化經營。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公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4月6日,確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為首批直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銀行。交銀施羅德、建信基金、工銀瑞信等銀行系基金應運而生。到2008年底,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規模逆勢增長,其中交銀施羅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銀瑞信成為2008年規模增長最快公司,而且贏得市場和不俗的業績。商業銀行可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對銀行業帶來了新機遇,不僅有利于在分業框架下推動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而且有助于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商業銀行的儲蓄和資產的多元化。大量的儲蓄資金將有可能通過購買銀行基金的方式,間接進入證券市場,有效轉化為投資性基金,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因此,各家商業銀行要積極爭取盡快盡早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減少存差,促進儲蓄———投資的轉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許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銀行就可以轉換角色,成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經營基金業務。
③向開放式基金提供融資便利,進行業務創新,為混業經營創造條件。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規定中允許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條件,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融資,這使證券業與銀行業合作又增加了一個途徑。由于開放式基金可能面臨非正常巨額贖回壓力而產生流動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銀行的短期資金支持,在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銀證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這也是商業銀行積極進行業務創新,為將來實現混業經營創造有利條件。
④為證券投資基金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托管業務服務。基金托管要求銀行在財務核算系統軟件、清算網絡、監控手段、整體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改進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銷售和服務。商業銀行龐大的儲蓄網點、豐富的儲戶資源、先進的網絡設備、良好的信譽等軟硬件條件,不僅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銷售平臺,而且商業銀行擁有完善的清算結算網絡系統、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和完善的系統結構,完全可以承擔基金托管人的職責。在基金托管業務服務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先進的技術,發揮銀行的優勢,為證券投資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質量服務。
⑤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目前基金托管業務存在的很大問題是商業銀行托而不管,過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職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監督管理基金規范運行,避免發生風險,影響金融穩定性,同樣是商業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⑥加強銀行基金業務人員的培訓,在基金銷售過程中進行專業化的服務。由于基金是新業務,在分業經營的體制下,商業銀行人員難免對基金業務產生陌生感,對基金業務銷售和托管過程中需要具有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因此加強崗前培訓、人才引入和員工業務素質學習才能保證證券基金業務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是指處于非良好經營狀態的銀行資產,在此主要指不良貸款資產,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貸款、呆滯貸款和呆帳貸款等不能給銀行帶來正常的利息收入,或者不能及時給銀行帶來正常的利息收入或連本金都未能及時收回的貸款等銀行資產。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07年3月末,中國主要商業銀行(5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余額為11614.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7.02%。
一、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概念
所謂資產證券化,通常是指以證券進行融資,包括債務融資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其實質是金融資產以證券形式轉讓的過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就是將處于非良好狀態的,不能及時給銀行帶來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難以收回本金的銀行資產以證券形式轉讓的過程。
二、我國銀行推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一)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通過證券化,可以將流動性較差的不良資產轉化為在市場上交易的證券,在不增加負債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獲得一定資金來源。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角度看,不良資產證券化能夠加快銀行資產的周轉,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借助資產證券化,國際先進商業銀行有效解決了借短貸長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大大增強了資產負債管理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二)有利于改善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按照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銀行的核心資本和全部資本比例應該分別達到4%和8%。這一監管要求銀行為了提高和維持資本充足率,要么增加資本金,要么降低持有的風險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一方面銀行大量的風險資產,諸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應收款、商業抵押貸款等從資產負債表中移出,使銀行的風險資產減少,從而達到了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不會增加銀行的負債,是一種不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方法,即發行人可不通過增加負債獲得融資。
(三)有利于我國商業銀行分散風險。從我國現實情況看,資本約束、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已經從如何有效配置風險層面對銀行風險管理提出了要求。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以貸款為主,而貸款中蘊藏著較大的信用風險。在一個金融市場不太發達的市場環境中,信用衍生工具使用較少,銀行信貸資產很難像證券那樣進行及時的價格評估,更不能轉移給第三方。商業銀行還缺乏有效的、主動的風險管理手段和風險管理工具。鑒于資產證券化是一種將銀行靜態的、難以分割交易的資產,以標準化合約的方式,分散成小額的可交易資產,然后打包在金融市場上發售的活動,它為我國商業銀行有效解決信貸資產的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三、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的探索實踐先于理論。早期的資產證券化實踐可以追溯到1992年三亞地產投資券。在此以后,資產證券化的離岸產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國內已經有多家企業進行了資產證券化的嘗試,其中涉及基礎設施資產支持證券、地產開發收入支持證券、出口應收賬款支持證券以及不良資產的證券化等方面。
已發行的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和建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等;已發行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則品種較多:如中國聯通CDMA網絡租賃費收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莞深高速公路收費收益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中國網通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浦東建設BT項目資產支持收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南京城建污水處理收費資產支持收益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等。
四、我國商業銀行實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需要完善的資產證券化法律環境體系比較而言,我國現行的與證券化相關的法律很不完善,物權法剛剛出臺,住房制度改革正在進行中,房地產登記政出多門,破產法及證券法也無法滿足證券化需要,證券化本身特有的會計、稅收、評估方面的法律法規更是空白,證券化涉及的一些法理問題也需進一步梳理,這些都是我國資產證券化面臨的法律障礙。我國于2005年頒布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其中初步體現出了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宗旨,涉及管理模式的規范、機構的資格認定、業務流程的設置等一系列機制。但是,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建設應該具有專門的資產證券化法律,而且一個完善的資產證券化市場應包含:發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評級制度、證券法律制度和監管制度等方面的相互協調和制約,這些都需要建立起適應資產證券化發展的法律環境體系。(二)注重資產證券化過程控制,防范各類風險由于資產證券化流程的復雜性、資產證券化交易的多樣性,因此需要加強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控制,防范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1、切實做好信用提升。信用提升是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者得到投資收益的信用保障,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要順利發行資產化證券,就要求提高企業資產的信用級別。信用提升有內部信用提升和外部信用提升兩種。內部信用提升是指特定的交易機構(SPV)保留當擔保資產的債務人違約時有直接追索的權利、SPV作超額儲備擔保、SPV發行優先和從屬證券;企業的外部信用提升主要有信譽良好的保險公司出具保單、更高信用級別的商業銀行出具信用證、第三方購買從屬類證券。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商業銀行要切實做好信用提升,它是吸引投資者,防范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必要環節。
2、證券評級嚴把關。資產證券化評級的核心因素是資產支持證券的信用風險,同時要求被評級的資產需與發起人的信用風險相分離,即證券化資產必須真正實現真實銷售以實施破產隔離。評級機構對評級的證券要保持經常性的信用監督并制度化,定期公告證券的信用等級的變化,使投資者及時了解所持證券資產的狀況。
3、完善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信息公告制度。作為資產證券化市場,其信息公開是基本原則之一,它包括信息披露制度、監管機構行政公開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等。
(三)調整資產結構,加快金融創新加快經營戰略轉型,對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現有的融資制度和社會融資需求條件下,在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領域,仍存在大量獲利機會。信貸資產證券化出現以后,商業銀行需要重新思考資產結構的調整策略和資本配置策略。最理想的狀態是,在轉型過程中,既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又不放松許多傳統業務的發展機遇,在更高層次上,充分實現資本充足率、業務發展、風險和盈利之間的綜合平衡。
(四)鼓勵創新,推動資產證券化品種的多樣性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與產品的多樣性不無關系,產品的多樣性增加了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在我國,對于資產證券化產品有巨大的需求和供給潛力。鼓勵創新,推動各項資產證券化,增加市場上資產證券化的品種,有利于資產證券化發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鼓勵創新,增加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品種。
參考文獻:
王曉珉,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模式探討,蘇州大學,2007年4月
一、資本市場功能亟待完善
各國金融業的發展規律:即間接融資比例逐步減少,直接融資比例逐步增加,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體系在功能上有逐漸融合的趨勢。
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是金融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從歷史上看,各國金融業的發展路徑盡管不盡相同,但其中卻蘊涵著深層次的規律。即通過商業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比例逐步減少,通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例逐步增加,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體系在功能上有逐漸融合的趨勢。美國擁有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市場和監管相對完善的金融體系,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金融業和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亟需要改進和完善的方向。
(一)結構特征
資本市場結構特征首先體現在資本市場與銀行體系的相對強弱上。美國為強資本市場弱銀行體系,直接融資的比例大大超過間接融資;而中國為強銀行體系弱資本市場,間接融資占絕對主導地位。2002年美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約為4萬億美元,僅占債務加股權市場組成的基礎金融市場總余額的10%左右。而中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余額占基礎金融市場的比例則高達83%左右。2003年美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約為21萬億美元,而中國不到5萬億元人民幣,僅相當于美國的3%。其次,兩國資本市場內各子市場結構也有明顯差異。美國債券融資大于股票融資,而且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資產支持證券(ABS)等資產證券化產品占債券發行總額比例最高(53%),公司債發行量(13%)也大于國債(9%)。而從中國企業資本市場融資的情況來看,股票和債券發展也不均衡,體現出大股市小債市特征。為此,我們需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提高債券融資比例,完善債券子市場。
(二)資金流動
在美國,資金在銀行、證券、保險等市場之間有比較暢通的流通渠道。國債、企業債以及證券化產品都是商業銀行的重要投資品種,商業銀行持有20%左右的證券資產。養老基金、商業保險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持有流通總市值40%左右的股票。在中國,銀行、證券和保險之間的資金流動還有諸多限制。商業銀行只能投資于國債和金融債,尚不允許投資于企業債、股票和其他資本市場產品,資金沉淀于銀行體系,不易獲取更高水平的收益。同時,資本市場卻由于缺乏更多資金支持而難以更快速地發展。這樣,各個市場的割裂狀況一方面限制了資本市場規模的持續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總體質量的提高。
(三)市場產品
美國金融市場產品豐富,每個投資者幾乎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收益期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產品。與之相比,中國當前金融市場產品還相對較少,資本市場上表現最突出的是債券品種單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一些產品在美國卻較為少見,如美國銀行信貸產品不但在整個金融市場占比較小,且其中絕大多數為短期貸款,少有超過5年長期貸款;而我國中長期貸款余額約占總貸款余額的40%左右,有的期限甚至長達20年。這反過來說明我國金融產品結構還存在一些不盡合理的地方。因此,資本市場和銀行業都應該加快產品創新步伐,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產品體系。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發現,我國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發展失衡,資本市場內部結構也不協調、產品較為單一,各金融市場相互割裂導致資金不易流動,制約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結構調整,打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通道,加快債券市場建設,促進中國資本市場快速健康發展。
二、商業銀行需要擴展風險疏導渠道
我國商業銀行在未來發展中可能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商業銀行應當拓展對中長期資產的管理渠道,以此防范和化解流動性風險。
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支柱,2004年上半年國內非金融部門貸款、國債、企業債和股票融資的比重分別為82.7%、12.3%、0.4%和4.6%,銀行在金融活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資產質量顯著提高,盈利水平大大增強。但是,商業銀行仍然面臨一些問題的困擾,如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存在功能錯位,使得金融體系風險過多匯集于商業銀行;投資渠道比較狹窄,難以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資產負債管理手段不夠豐富,存在流動性壓力;收益結構還比較單一,收入來源還不夠廣泛等。
(一)承擔資本市場的功能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長期融資的功能主要由資本市場承擔,2003年美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比例大約達到80%。相應地,美國銀行業務以流動資金貸款和消費貸款為主,中長期貸款比例很小,即使有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等期限較長的貸款,也大部分通過資產證券化,以MBS、ABS等產品形式推向資本市場。此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采用機構債券、市政債券、企業債券等方式融資。在我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僅占5%左右,商業銀行長期承擔了本應由資本市場承擔的功能。公路、電廠、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長達10多年的大量基礎設施項目也主要依靠銀行貸款。這樣,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功能明顯錯位。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尋求對中長期資產主動進行管理的途徑,并借此熟悉和掌握資本市場運作,在資本市場功能回歸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的應有作用。
(二)承載過度集中的風險
在美國,由于資本市場發達,企業融資渠道較多,金融風險可以分散于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市場。銀行等金融機構還可選取覆蓋多個行業和區域的存量資產進行證券化,借助超額擔保、優先/次級等信用增級手段,利用交易結構設計和現金流平滑等技術,通過真實出售與風險隔離,在資本市場中分散和轉移銀行體系內長期信貸資產風險。在中國,金融風險則過度集中于銀行體系。首先,由于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功能錯位,資本市場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絕大多數的長期融資只能依賴銀行,這意味著更多的風險分配到銀行體
系中。其次,市場割裂和創新工具的缺乏,使得商業銀行往往只能被動持有中長期信貸資產,所匯集的現實或潛在風險不能更及時有效地分散、對沖和轉移。商業銀行除了充分利用現有不良資產處置手段加快處理之外,還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資本市場,用快速、標準化、批量化的方法來降低不良資產所帶來風險。
(三)承受潛在流動性的壓力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基本正常。然而,考慮到未來宏觀經濟波動、利率市場化不斷逼近和新投資產品的不斷出現,商業銀行未來可能面臨流動性壓力。從資產角度來看,首先,盡管近年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狀況已經得到顯著改善,但存量仍然較大,不良資產造成銀行資產的不流動性;其次,商業銀行流動資金貸款的不斷循環再貸實際上造成了資金的資本化應用,使得理論上有很強流動性的短期貸款存在流動患。第三,近年來中長期貸款比例持續增加,高達40%的中長期貸款比率造成了資產的低流動性。第四,大量的流動資金貸款被企業資本性占用,或不正當挪用。流動資金真正“流動”部分不多。究其根源是企業缺乏資本金而將銀行短期資金資本化。這亦是過去銀行形成不良貸款的最主要類型。從負債角度來看,2004年以來存款增長有減緩趨勢,貸款長期化與存款短期化、貸款流動性降低與存款流動性增強兩對矛盾并存,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的明顯錯配。這些都使我國商業銀行在未來的發展中可能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商業銀行必須積極尋求新的途徑來防范和化解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面對功能錯位、風險集中和潛在的流動性壓力等問題,商業銀行需要加快創新步伐,尋求能夠實現功能回歸、分散化解風險、緩解流動性壓力的風險傳導和疏通機制。
三、資產證券化可促進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的協調發展
發展資產證券化可以豐富資本市場產品,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商業銀行可將長期存量信貸資產變為資本市場可流動的證券,可以實現商業銀行的功能回歸。
從國外的金融市場發展的經驗來看,金融產品創新對推動金融體系結構調整有重要作用。源于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正是這樣的創新,它在上世紀80年代清算信托公司(RTC)解決儲貸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流動性危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MBS和ABS發行規模和資產范圍都得到迅速增大,有力地促進了美國商業銀行資產風險的分散和流動性的改善,進一步強化了資本市場地位。從定義上來說,資產證券化是指發起人將可以產生穩定收入現金流的資產,通過結構設計、信用增級等技術手段轉換為可在資本市場上流通的證券的過程。在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發展現狀下,資產證券化將能夠豐富資本市場產品,打通貨幣市場同資本市場的通道,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能夠促進商業銀行功能回歸,分散和轉移過度集中的金融風險,緩解流動性壓力,最終促進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的協調發展。
(一)資產證券化可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發展資產證券化可豐富資本市場產品,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實現資金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雙向流通,降低系統性風險,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1、資產證券化能夠豐富資本市場產品。證券化產品是國際債券市場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003年底美國MBS和ABS余額分別為5.3萬億和1.7萬億美元,兩項總和占美國債務市場總額22萬億美元的32%,超過國債和企業債而成為比例最高的債券品種。豐富的產品是資本市場能夠得到健康發展的基礎,證券化產品在中國的推出,將能夠為保險、基金、大型企業集團等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個人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產品,使投資者能夠構造更多風險-收益特征的投資組合,有助于投資效率的提高和風險的降低。
2、證券化是解決市場割裂,擴大資本市場規模的重要途徑。資產證券化實質上是以基礎資產未來現金流為基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信托受益權憑證等證券而進行融資的過程。通過發行證券化產品,銀行可以經由資本市場獲得資金;通過投資于證券化產品,保險公司、基金公司或者其他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又進入資本市場,從而資本市場同銀行、保險市場之間割裂的狀態得以有效打破。商業銀行現有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資產和中長期貸款等存量資產將能夠形成數千億的潛在證券化產品市場。
3、證券化可形成“間接的直接融資”,改變資本市場結構特征。隨著資產證券化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企業可以先向銀行貸款,再由銀行將此信貸資產轉換為證券化產品。企業實際上經由銀行從資本市場獲得了資金,實現了“間接的直接融資”。由于資產支持證券以基礎資產未來穩定的現金流作為支撐,并在設計和發行過程中采用了破產隔離、信用增級等多種技術手段,本身風險相對較低;其投資者主要是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者,投資行為相對較為理性,使得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的表現較為穩定。兩者結合,使證券化產品市場成為一個較大規模的“蓄水池”,降低資本市場的平均風險水平,減少市場的總體波動。
(二)資產證券化可疏導商業銀行風險
除了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之外,資產證券化還可解決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功能錯位,分散、轉移和對沖銀行過度集中的風險,緩解、防范和化解銀行可能面臨的流動性壓力。
1、資產證券化能夠實現商業銀行功能回歸,提升在資本市場運作的能力。通過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可以將存量長期信貸資產變為可流動的證券,降低商業銀行長期信貸資產存量;商業銀行還可以設計標準化的貸款合同,向資金需求者發放貸款并短期持有之后,通過證券化方式將貸款分銷給資本市場投資者,減少自身持有的增量長期信貸資產。這樣,商業銀行角色就可逐步由信貸資金提供者逐漸轉變為證券化的組織、承銷和交易者,從而實現在資本市場的功能回歸。
2、資產證券化能夠降低銀行體系風險,形成外部監督。在我國目前由銀行中長期貸款替代資本市場融資的情況下,風險大量積聚于銀行體系,如果“厚積薄發”將可能造成社會災難。資產證券化可以將銀行風險分散、轉移給數目眾多、愿意和能夠承擔風險的社會個體,從而降低整體金融風險,避免由社會全體成員來承擔無收益的風險,減少不公平。此外,資產證券化需要投資者、中介機構等更多的主體參與到信貸資產的盡職調查、信息披露等過程中,使銀行一些操作風險透明化和公開化,在加強對原始債務人監督的同時也增加了銀行體系信貸過程中的透明性。這種“風險的外部治理”結構,將有助于減少和防范暗箱操作以及不誠信行為,從而進一步防范銀行體系風險。
3、資產證券化能夠增加資產負債管理手段,緩解可能面臨的流動性壓力。傳統流動性管理方法往往通過在貨幣市場買賣短期債券和拆借短期資金來調節流動性,不能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流動性管理能力局限較大。資產證券化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資產負債管理手段。首先,通過證券化的真實出售和破產隔離功能,可以將難流動的中長期貸款置于資產負債表之外,及時獲取高流動性的現金資產。其次,對不
良資產進行證券化,可以成批量、快速地將不良資產轉換為可轉讓的資本市場產品,重新盤活部分資產的流動性。第三,證券化增加了商業銀行從資本市場獲取流動性的渠道,機構投資者和大量個人投資者對宏觀環境的判斷及資金需求和風險偏好各不相同,從而可使商業銀行獲得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此外,證券化產品市場的擴大使商業銀行也可能投資并持有這些產品,從而增加流動性管理工具。
除了為商業銀行提供風險疏導渠道之外,資產證券化還能為商業銀行帶來多方面的收益,具體包括通過真實出售將信貸資產轉移出資產負債表,從而釋放風險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通過將兌現的資金進行新的投資并擔當資產管理人的角色,增加收益渠道等等。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商業銀行風險的降低和收益的提高,增強商業銀行競爭力。
四、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實施構想及政策建議
商業銀行應考慮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積極穩妥地推行資產證券化。政府應當從立法、稅收、會計準則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資產證券化在國外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也已經有過初步探索。代表性的項目有1992年三亞地產證券化、1996年廣深珠高速公路證券化等基礎設施證券化,1997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北美航運應收款支撐票據、2000年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8000萬美元應收賬款證券化等。2003年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對不良資產證券化進行了探索。2004年,中國工商銀行對寧波分行賬面價值26億元的不良資產進行了證券化,標志著國內商業銀行在證券化方面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推行資產證券化策略構想
資產證券化在我國實施還面臨諸多約束和挑戰,基于自己的證券化實踐并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們認為,商業銀行應該考慮采取先試點、后推廣方式積極穩妥地推行證券化,并采取下述步驟:
1、繼續嘗試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證券化可以通過批量剝離而加速不良資產風險轉移,降低銀行的財務負擔,增強銀行不良資產的流動性,有利于不良資產的科學定價和處置的專業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華融項目和工行寧波項目的初步成功表明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
2、積極探索中長期貸款證券化。2004年3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已達40%,余額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中長期信貸資產證券化使銀行可在資本市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解決功能錯位的問題。從技術可行性的角度來看,公路、電廠等基礎設施資產具有較為穩定的現金流,適合作為中長期貸款證券化的試點產品推出。繼國家開發銀行之后,工商銀行推出了新的間接銀團產品,將基礎設施貸款分割轉讓,并融入了相應的結構設計和信用增級措施,已初步具備基礎設施貸款證券化雛形,繼續深化后可望形成真正的基礎設施貸款證券化產品。
3、著手準備啟動住房貸款證券化。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從1997年的190億元增長到2003年底的1.2萬億元,基礎資產初具規模。盡管住房貸款的不良率較低,但數據表明其絕對數值卻在快速攀升。因此,在不遠的將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必要性將逐步體現。我們應該充分總結在不良資產和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方面所獲取的經驗和技術,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做好準備。
4、為汽車貸款和信用卡應收款證券化做準備。汽車貸款和信用卡應收款是國外重要的證券化產品。盡管目前我國汽車貸款和信用卡應收款的絕對規模還較小,但汽車貸款和信用卡應收款的風險也逐步凸現。近年來,我國消費信貸的壞賬率一路攀升,部分地區高達20%~30%,遠遠高于國際上個位數的水平。隨著貸款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以及貸款風險分散要求的增加,這兩種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將繼不良資產、基礎設施、住房抵押貸款之后逐步推開。
(二)實施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政策建議
除了證券化參與主體的努力之外,要更好地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政府還應該從立法、稅收、會計準則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建議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分階段、逐步地改善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制度環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資產證券化的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1、加快實質性的試點操作。加快證券化試點工作的推進,確定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試點辦法、試點機構。審定商業銀行的證券化方案(包括證券化的資產類型、會計處理方案等),及時總結已有的證券化操作經驗并進行擴大試點范圍。
2、解決特殊目的載體的法律地位。允許試點銀行設立專用于資產證券化的特殊目的公司(SPC),允許特殊目的公司在注冊資本、經營范圍方面享有特殊性,保證同試點銀行之間的破產隔離。在立法方面,可借鑒部分資產證券化市場成熟的國家或地區的做法,修改《公司法》或在專門的《金融資產證券化法》中對特殊目的公司的公司性質、設立、董事會與治理結構、經營活動、破產清算等作出專門規定;或者制定《特殊目的公司法》,保證特殊目的公司與發起人、受托人之間的破產隔離,賦予特殊目的公司發行證券的資格。
3、明晰會計、稅收方面的支持政策。明確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會計、稅務、報批程序等一系列政策問題。參照國際會計標準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資產真實銷售標準,制定資產證券化過程中銷售、融資的會計處理原則以及交易后資產負債與留存權益的會計處理方法。豁免特殊目的公司和信托交納實體所得稅,避免對投資者、發起人和特殊目的載體的雙重征稅,對于發起人在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因折扣銷售而產生的損失應從應稅收入中扣除。在資產轉移過程中,豁免發人轉移資產的營業稅和印花稅。
理財業務在快速發展和演進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本文主要分析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規范、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有關政策建議。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現狀
1.外匯理財產品。早期的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是個人外匯結構性存款,近年來受人民幣匯率改革、美聯儲不斷加息、本外幣存款存在較大利差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外匯理財市場日趨活躍、品種正逐步豐富。今年年初,憑借股市和金市的高溫,各商業銀行推出了一批與股指、黃金價格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大幅提高。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開辦的外匯理財產品有工商銀行“匯財通”、建設銀行“匯得盈”、中國銀行“匯聚寶”、中信銀行“理財寶”。
2.人民幣理財產品。人民幣個人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以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貨幣市場基金和企業短期融資債券為收益保證,向個人投資者發行的理財類產品。該理財產品一般以銀行信用保證本金安全,且預期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稅后收益;產品流動性強、風險低。
由于貨幣市場利率走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節節攀升后開始逐漸回落,收益率下降,降低了對公眾的吸引力,一些行甚至停辦了人民幣理財業務。
2006年以來,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幣理財再次升溫,其主要特點是:一是預期年收益率一般在2%—4%之間,較2005年收益率明顯提高。二是產品的流動性明顯增強。如工商銀行1月份發售的一期人民幣理財產品首次在同類型產品中提出允許提前贖回,允諾其半年期產品發行后,客戶每個月都有一次贖回機會。三是結構型產品主導市場。各行推出了多種結構型理財產品,資金收益與國際金融市場投資產品相連接,本外幣通過衍生產品相聯系,以外幣的高收益彌補本幣的低收益。如民生銀行經銀監會、外管局批準,首家推出民生財富人民幣非凡理財結構性理財產品,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衍生交易,為客戶提供人民幣和美元結構化理財;光大銀行“陽光理財A計劃”浮動收益產品,收益率與國際金融市場原生及衍生產品掛鉤,收益率比同期儲蓄高30%以上。四是資金投向有突破混業經營限制趨勢。如中行財富投資管理服務匯集了中銀股份旗下中銀國際、中銀證券、中銀基金等產品和服務,將借助中銀集團在海內外證券行業和基金行業的配置,為理財貴賓客戶提供海內外證券投資管理服務。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將理財作為競爭手段。2005年前,商業銀行推行理財業務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而在于爭奪存款、提高市場份額。一些銀行采取盲目承諾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儲蓄存款的方式銷售理財產品,將個人理財產品演變為變相高息攬儲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甚至在虧損讓利的條件下推出理財產品,以理財產品為競爭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戶、爭奪零售客戶資源。而國有商業銀行推出個人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是應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同業競爭,鞏固中高端客戶,減少客戶流失。
2.潛在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定價和風險對沖方面,缺乏科學的定價機制和完善的風險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風險。
一是市場風險。推動人民幣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的基本前提是獲取債券市場收益率與存款利率之間的套利利差,一旦債券市場收益率大幅下降,這種套利的風險就會自然產生,有可能會導致銀行無力支付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由于債券數量有限,加上商業銀行人民幣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大量理財資金涌入貨幣市場,銀行獲利空間變得極為有限。2004年上半年以來,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出現了持續、大幅上漲,上交所國債指數從2004年4月初91.1點上漲到2005年10月中旬的109.73點,上漲20.45%.債券指數已在高位運行,債券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債券資產利率風險越來越突出。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外幣結構性存款、貨幣掉期、高等級債券、歐洲商業票據、拆放境外同業等產品,也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目前外資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有的與香港紅籌股掛鉤,有的與新興市場債券掛鉤,有的與商品指數以及國際市場黃金、石油掛鉤。目前,美國聯邦儲備基金利率已達4.5%,且市場普遍有進一步上升的預期,隨著美元與人民幣利差的進一步拉大,許多商業銀行通過各種匯率、利率工具,投資境外衍生產品以提高資產收益率和資產配置效率的意愿比較強烈,一旦市場出現大的逆轉,外幣理財市場將面臨較大的風險。同時,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缺少自己的產品模型和對沖技術,大部分產品都是依靠外資銀行設計、報價、風險對沖,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也存在一定風險。
二是操作風險。目前銀行大量推出創新理財產品,內控建設和風險管理往往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操作失誤或欺詐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有的銀行對空白理財產品認購書不作重要憑證管理,經辦人員對相關操作規程不熟悉,或者分支行超計劃銷售,存在較多的風險隱患。
三是流動性風險。對可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如果因為市場利率變化出現大規模贖回,可能影響銀行的流動性,特別對資金頭寸比較緊張的股份制銀行影響較大。
3.理財業務資金管理不規范。部分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管理不規范,沒有按理財產品協議使用資金,發生理財資金挪用的現象。而且,商業銀行通常對出售理財產品獲得的資金沒有設置專門科目進行管理,只是在儲蓄存款科目反映,僅是作了凍結而已,資金實際用途難以監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4.缺乏較權威的培訓認證機構。為了保證金融理財師的服務質量、維護市場秩序,許多國家的實踐經驗是對“金融理財師”成立自律性、非營利、非政府的專業資格認證機構,通過對達到一定專業水平和道德水準的金融理財人員進行認證管理,提高行業公信力。國際注冊金融理財師標準委員會是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認可的金融理財師認證機構。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善的類似權威機構,只是于2004年9月,以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名義發起成立金融理財標準委員會,并于2005年8月加入了國際CFP組織,首次在國內引進國際CFP專業資格認證制度。
二、影響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國個人理財業務仍然以產品銷售為中心,還沒有過渡到以客戶為中心,業務僅停留在產品上,盡管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紛紛建立理財中心,但它們的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整合,僅是儲蓄功能的擴展和最初級的咨詢服務,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設計,缺乏個性化服務。絕大多數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的出發點,是將其作為優質營銷服務的一個手段。影響理財業務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外部環境因素
1.居民現代金融意識不強。由于普及性金融教育嚴重滯后,加上商業銀行理財營銷過分側重于收益的宣傳,沒有嚴格履行風險提示義務,使大多數居民對風險與收益沒有正確的認識。公眾更多認同銀行傳統的存款類業務,對真正意義上的“代客理財”業務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更偏好具有保底承諾的理財產品,對風險程度相對高、沒有硬性承諾的產品則“敬而遠之”,更鮮有通過資產組合規避風險的需要,導致現階段市場需求只能是一些低風險的簡單理財產品。
2.理財資金運用渠道狹窄。
一、銀行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
1.從銀行制度方面來講,銀行的可支配資本,表現為兩種形式: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其中,人力資本不同于人力資源,主要是強調對經濟增長貢獻重大的人力因素——主要是知識、技術、信息、事業心和創新精;神等一切具有乘數效應的經濟資源總稱。銀行產權制度關心的是在這種組合資本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應如何在人力資本所有者與貨幣資本所有者之間安排,才能使銀行資本價值最大化。
2.從銀行經營方面來講,銀行的經營活動是以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兩類生產要素的存在和配置為基礎,是資本投入、生長、增值和獲利的載體。銀行資本增值取決于人力資本、貨幣資本以及銀行的運行制度。銀行資源配置效率和經營效率越來越不取決于貨幣資本,而取決于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利用程度,呈現出人力資本主導貨幣資本的發展形態。可以講,貨幣資本是銀行資本增值的條件;人力資本才是銀行資本增值的主要源泉,所以讓人力資本事有銀行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就是邏輯的必然。
3.從人力資本自身方面來講,現代商業銀行具有專業化特點的人力資本可分為3類:一是經營管理型人力資本;二是技術創新或技術轉移型人力資本;三是市場開拓或產品營銷型人力資本。商業銀行經營效益及效率的提高日益依賴于人力資本,其原因就在于相對于貨幣資本來說,人力資本的內在價值得到了顯著提高,因為在人力資本的要素結構中,需要較大投入的知識要素日益成為其主導要素,所以如同其他任何投資活動一樣,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是成為資本投資的一種選擇,并且同樣應得到投資收益回報。
4.根據人力資本價值與崗位價值的必須結合性,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給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等關鍵崗位定價——崗位價值資本化和股權化,以體現競爭上崗者的人力資本價值及其對產權要求的初始界定,讓人力資本所有者與貨幣資本所有者一樣分享銀行剩余和分擔銀行虧損。離崗時,不管其在崗期間銀行是增值還是貶值,都要求按當初崗位價值的貨幣值歸還銀行。如果銀行盈利,則體現人力資本初始產權要求的股權就會增值,人力資本所有者將取得資本收益。反之,如果銀行虧損,則人力資本所有者還應與貨幣資本所有者一樣,承擔必要的虧損責任,扣減相應的股權,充分體現責、權、利、險的結合。
二、銀行人力資本投資
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貸主要是使人力資本得到增值,并能為銀行創造價值。人力資本投資已經成為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越來越多地在銀行的經營決策和業務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角色定位也由傳統的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轉變為增加產出的利潤中心,大力資源管理的戰略目標就是要不斷地增加銀行的人力資本。
l.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內容。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是指對員工進行普通教育、在職培訓、健康保健等旨在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資本性支出行為,其中核心內容,就是針對銀行員工的職業生涯和發展路徑進行經常的、大量的教育投資和培訓投資活動,這方面的投資對一個現代銀行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具有戰略決定意義。
銀行人力資本投資與形成。銀行人力資本可以理解為具有連續不斷地獲取、積累、利用和創造知識的組織能力。(1)銀行人力資本不是單個個人的人力資本的簡單加總,銀行作為一種社會有機組織實體,其人力資本水平和存:量取決于組織整體協同的有效性和有機性。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身上的知識和技能,其根本的功能規定性主要表現為在社會生產活動中所發揮的精神創造力。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一體化的競爭挑戰,銀行要想在市場中立足、生存、成長和發展都必須成為不斷學習、創造和運作新知識的學習型組織。(2)銀行人力資本的投資與形成,就是銀行作為一種學習型組織進行系統思考和形成群體知識創造的過程;或者說,包括人力資本獲取、融合、維持和再造在內的人力資本形成,是銀行作為學習型組織運行和發展必須堅持的戰略層面。銀行人力資本形成的組織基礎和首要任務,是發展、培育具有自我超越精神內涵或人力資本存量的組織成員。銀行人力資本形成的關鍵環節和主要任務,是通過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實現團隊學習,把個體的人力資本整合成銀行人力資本。銀行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高境界和戰略任務,是健全銀行作為學習型組織的系統思考和知識創造功能,從組織發展戰略的高度制定銀行人力資本投資規劃并動態推進其滾動實施。(3)銀行人力資本的形成是一種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是通過戰略性的人力資本投資活動來實現的。銀行人力資本投資戰略,作為整個銀行投資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是指從銀行長期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高度,根據外部環境變化的挑戰和內部組織結構變革的要求,對銀行未來時期人力資本形成和維持所需支出活動進行總體性的謀劃和安排。銀行投資經營戰略規定了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銀行經營的特定行業和領域、增長向量或成長方向、市場競爭策略和組織內部要素的協同機制,而人力資本投資及其戰略選擇則是決定整個銀行投資經營戰略順利實現和最終成功的主導和關鍵。
三、銀行人力資本激勵
銀行人力資本運用能否以人為本,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就成為決定銀行生產經營績效優劣的關鍵因素和銀行人力資本運營管理成功與否的核心問題。
1.銀行人力資本在運營過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果如何,是靠激勵來實現的,主要包括制度激勵和管理激勵。所謂激勵,就是強化與組織;目標相契合的個人行為,也就是說,引導個人行為最大限度地運用其人力資本去實現組織目標。當個人努力方向與組織目標完全一致時,個人的潛在人力資本得到最大限度的運用,激勵效果達到最大。可見,激勵的實質,就是通過制度設計和管理操作,以使個人與組織目標最大限度地一致起來,調動人力資本所有者個人的精神力,讓他們有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運用其人力資本在工作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2.人力資本制度激勵,就是遵從人力資本天然所有者這種經濟行為屬性,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則,設計和建立統一的、規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制度,并在整個銀行范圍內貫徹實施。這就要求從銀行所有權安排和治理結構高度確立人力資本產權地位,保證其主體權能和權益的實現,即設計和實施全員持股、民主控制的股權激勵計劃和措施。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系列績效考評和獎酬制度,以及銀行文化、團隊精神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制度激勵是銀行人力資本使用的一種長期穩定的根本性激勵機制,它是管理激勵的基礎或前提。
3.人力資本管理激勵。銀行人力資本運營過程中,管理者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的個體,所以,對人力資本的日常維持和激勵使用就必須因人而異、區別對待。這就要求管理主體有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能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人體功效學等知識和技術,有效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最大限度地運用其人力資本,為銀行經營發展做貢獻。管理激勵是銀行人力資本使用的一種動態權變的日常性激勵機制,它是制度激勵的具體實現形式。
在銀行人力資本運營的戰略層面上和操作實務中,制度激勵與管理激勵必須有機結合起來,并整合為完整的銀行人力資本激勵體系和運作機制。管理激勵措施和實施必須建立在制度激勵的基礎之上,制度激勵必須為管理激勵的有效實現提供制度前提、組織保障和人文環境。經過整合的人力資本激勵體系和運作機制,基本框架和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銀行薪酬制度體系的設置運作;二是績效考核評估制度體系的設計操作。
四、銀行人力資本整合
一、高新技術企業經營現狀
高新技術企業對于新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變化的消費者需求,高新技術企業正在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競爭實力的重要因素。截至到2003年末我國共有各類企業1000多萬戶,其中有高新技術企業28600家,其中98%是高新技術中小企業。2003年初我國累計投資額為200億元,其中85%以上集中在軟件、信息通訊、生物醫藥等國家重點發展領域。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特點是資金需求量大、投資風險高。高新技術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表現出明顯的階段特性。由于投融資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主要是自我積累,資金匱乏現象較多。許多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融資困境,極大的制約了發展速度。
證券化是近幾十年來國際金融領域中發展最快的金融工具之一,是一種衍生證券技術和金融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開始興起,逐步發展到全球,20世紀90年代更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穩定信用關系上的經濟,失信行為極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和投資風險。目前已經有一定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嘗試采用無形資產證券化手段進行融資,其理論還處在探索形成階段。
二、高新技術企業信貸融資渠道存在的問題
1.我國抵押擔保機制不完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舊率高。企業資產評估登記要涉及土地、房產、機動車、工商行政及稅務等眾多管理部門,再加上正常貸款利息使抵押擔保費用更高,高新技術企業難以承受。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無形資產比重較大,資產評估中介服務不規范,屬于部門壟斷,評估準確性低。評估登記的有效期限短,與貸款期限不匹配,在一個貸款期限內重復評估,導致工作效率低、信貸費用高的不利局面。無形資產的評估機制不健全,導致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無法拿出更多的抵押物。
2.我國信用擔保機制不完善。我國信用擔保機構面臨的主要問題很多。如擔保機構數量十分有限,目前在保中小企業戶數僅為中小企業總數的13%左右,更難以滿足中小科技企業的擔保需求。擔保功能薄弱,累計擔保責任金額僅為可運用擔保資金總額的2.5倍左右,沒有起到放大的作用。擔保機構的資金規模及業務量有限。2002年累計僅為28717戶中小企業提供了擔保,累計擔保金額僅598.18億元,擔保金額與數量均嚴重不足。據調查目前僅有20%的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其他機構擔保時要求提供相應的抵押品或再擔保以及互保。沒有形成合理的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