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18: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畜牧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與資源是我們人類生存以及社會向前發展的物質基礎[1]。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為了發展經濟,我們必須要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但為了維持生態的平衡,又要保護自然環境,避免資源過度的開發、生產和浪費,以致于生態、環境變質惡化。發展和利用是一個矛盾共同體。同樣,畜牧業的不斷壯大和發展必須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資源,既要求畜牧業高效發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諧穩定,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就必須正視和處理它們之間的矛盾,尋求其平衡原則加以緩沖,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生態畜牧成為未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業的發展落后、不合理的現狀
我國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依靠天養,全年的放牧。遼闊的牧場、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資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過分的依賴自然環境,將造成資源的供養率不平衡,草地退化嚴重。在貧困山區由于經濟落后,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養殖經濟,所以常將豬、牛、羊直接趕進山坡、草地或樹林進行簡單放養。甚至盲目的擴大規模,增加牲畜總數,超出了牧場特定區域內的承載力,加速了草地的劣變;使畜禽和飼料之間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產性能,更使寬闊的草坡、山地荒廢,嚴重影響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論文參考網。
2 生態畜牧業的特征
首先,生態畜牧業主要是以養殖畜禽為中心,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關的無污染、高效的工程體系,將資源的開發同生態的平衡很好的結合起來。
其次,在生態畜牧業的各個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假如其中的某個環節受到了干擾,就會波及整個系統,從而使其失去原來的平衡狀態。
再次,在生態畜牧業系統中以其“食物鏈”的形式源源不斷的進行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轉換、流動,從而保證了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異化與同化作用正常的進行。
最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是生態畜牧業中比較完善的配套,通過這個配套,不僅能減少污物的出現,而且還能實現效益的增加以及環境凈化的統一。論文參考網。
3 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則,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務促推廣,加快舍飼轉方式,龍頭帶動擴規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資源豐富的“土地、牲畜、草”,結合現代科學的技術,走“立草為業、草畜結合、龍頭帶動、整體推進”的現代健康型畜牧業發展之路。
3.1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飼草作為生態畜牧業發展中的紐帶和關鍵,在山區要結合封山禁牧發展舍飼養殖工作,以產業結構調整為著力點,加大人工種草力度。科學種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既滿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場植被覆蓋率;增加適合當地生存環境的母畜,引進高產、低耗、節糧的畜種,標準化生產,提高質量,保障品質,發展健康畜牧業。
3.2經營方式轉變,集約化水平提高
首先,發展生態、優質、高效畜牧業,關鍵在于飼養方式的轉變。論文參考網。從貧困山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重點要把粗放、單一、天然放牧的飼養方式向規模養殖、舍飼養殖轉變,大力推廣牲畜舍飼圈養技術,走種草養畜、草畜結合的發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學規劃、統一標準、創新機制、科學管理原則,采取政府推動、部門規劃指導、群眾自愿合作建設、自主經營的方式,建設人畜分離、集約化養殖、若干農戶合作建設、飼養和防疫設施完備、糞污處理設施配套、技術規程統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產相對集中或相對封閉的養殖小區。走市場牽小區,小區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實行一村一品,專營專銷,杜絕蜂擁而上,增產不增收,貨賤傷農,走特色養殖之路。2008年以來都安縣實施山羊圈養示范項目結合溶巖山區石漠化治理項目,建立山羊圈養示范戶120戶,累計圈養山羊6820只,三年累計出欄肉山羊6500只。年產值325萬元,純利潤156萬元,戶均養殖新增收入1.96萬元,新增純利潤1.3萬元。項目的實施,更是促進了該縣養羊業的發展,2009年全縣山羊飼養量44.36萬只,出欄21.21萬只,比2006年分別增長25.7%和39.5%。全縣養羊業產值22180萬元,純利潤1064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元。圈養舍飼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帶來明顯的生態效益。該縣推廣山羊圈養舍飼、品種改良、種草養羊及農作物青貯、氨化喂養技術,同時開展標準化羊舍建設,使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開,既符合生態要求,又有利于發展規模化生。農戶配套種植牧草養羊和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養羊,使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減少草山的超載壓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復,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3.3資源的回收利用,促進生態平衡
推行5種養殖模式:生物墊―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糞便處理―達標模式;沼氣(厭氧)―氧化塘(好氧)―養魚,沼氣(厭氧)―果菜林場澆肥等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循環處理模式;生態有機肥深加工處理模式。不僅有效解決農村養殖污染的難題,還給養殖戶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互利雙贏。另外在回收利用廢棄秸稈方面,大力發展秸稈生物性的飼料,將其加工之后轉換成家畜的飼料,不僅能改變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狀態,而且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推動“綠色飼料”的推廣,也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3.4依托科學技術支撐,完善生態平衡
堅持以科學為主,始終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應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服務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的整體水平。首先加強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偏遠的天峨縣有些養殖戶大膽從外地取經,引進發酵床養豬技術。現代推廣養豬使用的發酵床,通常有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時還要選擇一些輔助原料,為確保墊料在制作的過程生物發酵的效果和進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麥麩、磷酸氫鈣等。該技術的使用,不僅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起到環保的作用,而且還能提高豬的肉的品質,還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經濟效益。其次,要在貧困山區大量的吸納專業的技術人員,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在山區開展畜牧業技術培訓,改變當地人民落后的思想,從而使傳統體力型的畜牧業逐漸向技術性的畜牧業轉變。
【參考文獻】
1978年以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畜牧產品需求不斷提高,東遼縣畜牧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1年,東遼縣畜牧業總產值175081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7.7%,與1978年改革開放相比增長16.8倍,雖然畜牧業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但是目前畜牧業的發展速度遠遠滿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對高質量畜牧產品的需求,可見,東遼縣畜牧業向產業化和區域化發展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1.東遼縣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東遼縣畜牧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畜牧業的產量連年增長,其中禽類增長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長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雞是禽類增長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雞總產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長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豬的總產量從2001年465932頭增長到2011年755737頭,增長了61.7%;牛的總產量從2001年341164頭增長到了2011年598642頭,增長了57%;羊的總產量從2001年41991頭增長到2011年57359頭,僅增長了0.73%。
2009年東遼縣,全縣畜牧產品肉總產量就已經突破10萬噸,2011年東遼縣畜牧業產片肉總產量是142882.92噸,比上年增長了22923.82噸,豬肉產量是34078.3噸,牛肉產量是51781.39噸,禽肉產量是55950.88噸,其中肉雞產量是40883.61噸,蛋雞產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種畜禽的產肉量和產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這跟東遼縣加大對畜牧業扶持力度有這莫大的關系。
2011年東遼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是303384萬元,其中畜牧業總產值是175081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業總產值的3.58倍,農業總產值是115811萬元,是2001年農漁業總產值的2.85倍;林業總產值是7121萬元;漁業總產值是1691萬元。在2001年的時候,東遼縣畜牧業給人均帶來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業帶給的人均收入增長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發展畜牧業是養殖戶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長東遼縣經濟的一項重要的措施。
2.東遼縣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和良種繁殖能力差
吉林省糧食產量由年產不足1000萬噸上升到2500萬噸水平,這和國家大力支持吉林省農業也不開,但是吉林省在農業方面對畜牧業的投入資金和給予的政策都不能很好的提高畜牧業的發展。
2011年,東遼縣畜牧業的繁殖能力是仔豬年413760頭、仔牛79353。但在選購牲畜幼仔的時候,很難購買到提抗力強,產肉量高的幼仔,目前東遼縣牲畜幼仔繁殖大部分依靠散戶農民的養殖,所以沒有完善的良種繁殖體系。
2.2疫情防治無體系
在冬春和秋冬兩個季節交替的時候,是疫情的高發期,也是牲畜幼仔銷售的好季節,但由于無合理的防疫體系,在收購和出賣的時候,使病毒進入養殖區域,致使疫情爆發;另一個疫情防治關鍵就是畜禽死后尸體的處理方式不夠規范,是導致疫情爆發的重要原因。
3.東遼縣畜牧業發展對策
3.1國家應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
中國應該加大對“三農三牧”的投入力度。增加農牧業的投入,是提高農牧業基礎、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迫切需要。當前要抓住經濟發展較快和財政增收較多的時機,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三牧”傾斜,提高對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的資金投入。我國農牧業基礎設施非常簡陋,是制約農牧業發展的瓶頸,必須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步伐,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提高農牧業收入水平。
從東遼縣幾家規模化養殖場來看,每家規模化養殖場的貸款也就30多萬元,而貸款利息高達9-11%,對于一家規模化的養殖場來說這點錢,和場子的實有資產比起來簡直是微乎其微,但為什么用養殖場作為資產去銀行抵押,而貸不到錢呢?原因是多數銀行受“家有萬貫,帶毛的(資產)不算”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養殖戶在銀行當中貸不到錢。
3.2合理運用“以草以飼興牧”這一理念
“以草以飼”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養殖理念,用小草來代替現有喂養畜禽的糧食,這樣以來能節約大量糧食,也能降低養殖的成本,而且吉林省是玉米種植的大省,每年都剩余不少秸稈,在農村是廢棄物,垂手可得,取之不盡。東遼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縣糧食總產量每年在84萬噸左右,年農作物秸稈126萬噸,荒山草坡11萬畝,每年草量可達30萬噸,這種前提下東遼縣更適合運用”以草以飼”這一理念。
目前我省“以草以飼”并沒有推廣開,因為養殖戶受原有的思維影響,怕畜禽吃了草做的飼料,不能正常生長導致出欄期延后,所以東遼縣應加大對“以草以飼”這一理念的宣傳,挨家挨戶進行系統化的指導和講解,從而為農戶帶來更大利益。
3.3建設沼氣池使資源循環利用
沼氣池在南方的農村里,已經得到了普遍的運用,但是在吉林省沼氣池貌似還不太流行,農戶還不太了解沼氣給農業、畜牧業帶來的利益,雖然一次性投資大,但沼氣池給農戶帶來的利益是長遠的。
建立一個8m3地下水壓沼氣池需要投資3000元左右,農戶修建一個沼氣池每年可生產350-450m3的沼氣,可以滿足3-5口之家農戶的炊事用能,每個農戶每年實用沼氣可節約生活用能開支600元左右,所生產出的沼肥(沼液、沼渣)是優質的有機化肥,用于農業生產每年可節省農藥、化肥開支500元左右,而且農戶平時飼養的畜禽的糞便也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沒有沼氣池,畜禽的糞便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4.結論
畜牧業在東遼縣的今后發展中有這重要的地位,因為東遼縣主要的經濟發展就是以農業為主,而畜牧業恰恰是帶動東遼縣農業發展的關鍵。由于東遼縣的地理位置因素,導致東遼縣幅員內,自然資源不夠豐富,旅游、礦產都不能和其他地區相比,所以今后要想帶動東遼縣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要合理的利用這片土地資源,發展畜牧業,隨之帶動其他附屬產業的大力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2001年——2011年東遼縣統計局.統計年鑒.
[2]2001年——2011年東遼縣畜牧管理局工作報告.
[3]2011年東遼縣牧業管理局,“未來五年發展規劃”報告.
[4]2001年——2011年東遼縣牧業管理局 牧業生產情況統計表.
[5]張守莉.吉林省發展精品畜牧業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吉林農業大學,2004.
[6]劉麗紅.吉林省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吉林農業大學,2006.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發展,化隆縣畜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畜產品產量不斷增加,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實現溫飽的需要;另一方面,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極大地提升了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創造并增強了消費優質產品和追求生活質量的能力,引起了消費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根據這兩種特征表現,我縣按照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圍繞提高品質、優化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在畜牧業結構調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實踐中尚未制定比較系統的結構調整規劃,所以其目標與措施尚需進一步明確,便于指導今后工作。
1畜牧業結構調整重點目標
畜牧業結構調整要適應市場規律變化,就必須在結構上突出質量,把提高畜產品質量作為生產的結構靈魂,增加高品質畜產品的生產,增加能夠滿足多樣化、優質化消費需求的畜產品供給能力。因此,要在產品層次、上市層次、貿易層次上進行結構優化。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動物產品安全,提高動物檢疫標準,逐步建立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運行機制。根據農業部、省農牧廳關于加快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的意見,我縣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目標是“兩穩定、兩加快、兩突出”。總體上要抓好奶牛、肉牛羊、細毛羊、絨山羊、生豬和肉雞等六大產業基地建設。要大力發展肉牛生產,積極發展奶牛業,加快發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適度發展規模,加快肉用羊品種改良,大力發展優質細毛羊生產,穩定山羊數量,改進羊絨品質;加強生豬品種改良,發展適應市場需要的優良品種;加快發展優質肉雞生產。同時,本地區優質牦牛、肉兔以及特種養殖也是今后市場消費的增長點,要加以扶持培育和開發,形成地方特色經濟。
2實現畜牧業結構調整重點目標的措施
2.1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
畜牧業保障體系包括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動物安全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
2.1.1良種繁育體系。加大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實施畜禽良種工程。要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穩定合理的投資機制。鼓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興辦畜禽繁育企業,逐步建立和完善種畜禽生產經營的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強種畜禽管理,強化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種畜禽經營行為,加快推行種畜禽品種標準和質量標準,開展種畜禽測定工作,提高種畜禽質量。
2.1.2動物安全體系。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動物疫情測報、診斷監測和獸藥殘留監測系統,繼續組織實施好動物保護工程。增加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的專項經費,落實防治預案,強化對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督,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與流行。建立完善的動物衛生質量體系,開展畜禽產品安全監督和檢測,將畜禽產品安全納入法制化、標準化管理軌道,確保畜禽產品衛生安全。
2.1.3飼料生產體系。在繼續抓好農副產品利用的同時,促進專用飼料生產,培育和發展飼料工業,填補我縣無飼料加工企業的空白,提高飼料加工的整體效益,確保飼料質量與安全。
2.1.4信息服務體系。建立現代化的信息傳輸網絡,實行畜牧業信息制度。盡快實現省地縣畜牧部門之間的計算機聯網,逐步形成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傳播系統,加強對畜牧業經濟運行狀況的監測和掌握,引導生產者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實現生產與消費結構的對接精準化,防止畜牧業生產大起大落。
2.2充分依靠科技進步
畜牧業結構調整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增收計劃等,推廣一批重大先進實用技術。采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設畜牧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推廣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普及。加強對畜牧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采取短期培訓、崗位培訓、綠色證書達標培訓相結合,更新知識結構,充實養殖技術知識,提高勞動者素質。
2.3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草地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發展草地畜牧業,加快草地生態建設步伐,有利于畜牧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要把草地建設作為治理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來抓。要堅持草地保護、建設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加大人工種草、改良草地和圍欄封育的力度,科學管理,合理利用,進一步防止草地生態惡化,全面提高草地生產能力,促進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2.4加強市場建設,搞活畜產品流通
一、==縣畜牧業現狀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富民強縣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龍頭帶動,機制創新,科技升級,產業循環、優化環境,使畜牧業漸漸步入了集約化、產業化、工業化、生態化的發展快車道,使全縣畜牧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可喜局面。回顧近幾年來畜牧業發展,一是畜牧產值不斷攀升。十四年來全縣畜牧產值以年均遞增25%的增幅持續增長,2004年畜牧業產值達到14.3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畜牧加工產值達到17.5億元,人均牧業產值5748元,按人均牧業產值、肉、蛋產量三項指標綜合評定排序,已連續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飼養量成倍增長。2004年全縣規模化豬場42個,出欄生豬41.1萬頭,30萬只肉雞飼養廠達到165個,出欄肉雞達到5339萬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總量不斷膨脹。2004年全縣擁有肉雞生產線3條,時宰肉雞達到1.8萬只,班宰1千頭豬肉生產加工線1條,時宰600只羊肉加工生產線1條,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1.05萬噸,年產2.5萬噸及1.2萬噸熟食生產線各1條,年產熟食3.6萬噸,出口熟食5800噸,創匯1500萬美元,位居全國前十強。四是疫病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先后投資300萬元,建成了省級動物檢測中心和龍頭企業化驗室,配備了酶標儀、PCR等化驗監測設施,完善了疫情測報站的建設,強化了重大動物疫病的預警機制,使全縣動物免疫密度達到100%,嚴防了重大疫病的發生,做到了“有疫不爆發,有病不流行”,從而保障了畜牧業安全。五是投入品監管程序更加規范。對生產投入品建立了源頭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檢方式,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及使用瘦肉精等違法行為,凈化了全縣畜牧生產資料市場。2003年,全國“瘦肉精”大檢查中,淇縣抽檢380份尿樣中,未發現一例違禁藥物使用情況,受到農業部的表揚。幾年來,淇縣先后被農業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全國農業結構調整示范縣”、“畜牧強縣”“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等榮譽稱號。回顧二十年來發展歷程,我縣明確提出了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型畜牧業這一宏偉目標,以經濟、社會效益的持續高速發展為背景,以創建我縣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為主線,以建設生態良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小區為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產業發展為環境管理服務,合理規劃,科學決策,在推動畜牧環境建設和循環經濟工作快速發展。
二、我縣循環經濟發展概況
從生態學方面講,我縣經濟是一種傳統經濟,這種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這種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對我縣經濟的發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畜牧業發展方面,畜牧生產所導致環境污染的影響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雞糞對環境的污染和細菌、病毒的傳播,生產廢水的浪費和污染等。在這種形式下,我縣迫切需要發展畜牧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及防治動物疫病和保證畜產品安全的先進經濟模式。為此,我縣畜牧業必須走新型產業化新思路,提高企業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水平,加大技術創新,推行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在政策上多多給予扶持,促進我縣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而我縣發展畜牧循環經濟已有一定基礎,這種發展是由自發到自覺而成的。具體做法是:
(一)我縣把畜牧業發展同環境質量改善的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價格等市場規律來影響企業的行為;以公司為依托,搞自動化飼養、清潔化生產,食品標準化加工、安全化生產,形成了生態產業化綜合經營模式。養殖戶利用糧食作物秸稈來飼養,實現過腹增值,生豬糞可綜合利用,生產沼氣,經過集中發酵、消菌,形成優良的有機肥返回農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資源,形成了生產的生態良性循環。依靠科技進步,變廢為寶,生產生活廢水含有機物較多,經過處理達標后灌溉附近農田,為農民節約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雞、豬糞加工有機肥料向市場出售;生產用的廢舊塑料袋、包裝箱由包裝廠進行回收再利用;雞、豬無大的利用價值的副產品賣給養殖場喂魚、喂雕。
廢物處理處置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拉動環保產業、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為最終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保障環境安全,畜產品安全,維護群眾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導園區生態型生產,讓環境保護貼緊經濟,圍繞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開展工作使上游生產的“廢料”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材料,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爭取做到“零排放”;大力發展環境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擔負起分解者的職能,對無法再次循環利用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1、把雞血“變廢為寶”,進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雞的雞血,沒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設了雞血車間,這個車間通過對雞血的過濾凈化、高溫殺菌等一系列生產工藝,使雞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雞羽毛,建設了羽粉加工車間。以前,屠宰毛雞的雞毛,沒有充分利用。后來,建設了羽粉車間,通過對羽粉的等系列生產工藝,使羽粉變成了飼料添加劑。
3、將雞腸轉為其它水產和動物的飼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雞腸實用于養鯰魚、狐貍、養貂,根據市場情況作為副產品進行銷售,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4、把雞糞進行進行深加工銷售,變成了果農瓜農的有機肥料。
雞糞改善土壤結構,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深受果農瓜農喜愛。為此,企業對養殖場的雞糞,都銷售給果農瓜農,增加了企業收入。
《畜牧循環經濟匯報材料》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畜牧循環經濟匯報材料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5、利用豬糞生產沼氣。充分利用全縣規模化豬場多的優勢,在場區建設沼氣池,以解決規模化豬場的供電、供暖等生產、生活費用高的矛盾,并把經過集中發酵、消菌,形成優良的有機肥返回農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資源,形成了生產的生態良性循環。
6、建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建立經濟發展高增長、資源消耗低增長、環境污染負增長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與循環經濟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產品生產高檔服裝革、醫用腸衣等,利用家畜內臟、頭血進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別是以“原料——產品——廢物”為特征的動脈產業和以“廢物——再生——產品”為特征的靜脈產業相結合形成循環發展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群。
近年來,我縣把把發展畜牧循環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重要舉措,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全面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結構,著力解決結構性環境問題,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著力解決結構性污染,從淘汰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入手,立足于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高畜牧產業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技術,籌劃和建設了包括生產廢水處理廠、有機肥加工廠、廢舊物處理加工廠等一批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增加企業效益,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發展的后勁。
(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創新、知識創新,推動畜牧業生態建設。依托國內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機構,建設生態產業孵化基地,優先安排環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廣最佳實用污染防治技術。加強對環保產業的扶持、引導和管理,逐步形成規模,使之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在資源綜合利用中發展循環產業。
目前我縣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未轉到體現以全過程控制、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的清潔生產上來,與循環經濟的理念相差甚遠。二是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三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四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術落后,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六是全民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不強。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在理論思維、實現途徑、操作方式等問題上的借鑒與創新,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今后發展循環經濟計劃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性課題,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實踐可持續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圍繞“三步走”目標和畜牧大縣戰略舉措,按照既定的方針,著眼于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全縣畜牧業生態環境要年年有變化,力爭通過努力,實現新跨越。按照“發展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施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思路,增強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企業效益,讓企業也穩步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初步建立循環經濟體系,構筑初級生態企業基礎,初步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格局。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為畜牧長遠發展和生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發展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施循環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二要組織重大示范項目。要以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選擇具有標志性目標和有廣泛推廣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但在資源利用方面,我國很多地區始終未從根本上擺脫傳統思想觀念,對農業采取掠奪性開發與利用,“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農業發展模式仍在延續著。畜牧業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引發的資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質大量排放,環境不斷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畜牧業全面發展的負面因素。農業畜牧業是一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依賴性很強的產業。面對土地和水等農業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本文以為,對畜牧業資源的節約與環境的治理,可將“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這個單向流動的線性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完善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加工處理――廢棄物再利用――資源”這樣一條新型循環流動的環形農業發展模式。長期以來,養殖業廢棄物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己經成為其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也嚴重威脅周圍的生態環境。而沼氣工程將畜牧業發展與種植業發展鏈接起來,促進了能量高效轉化和物質高效循環,形成了“養殖業一沼氣一有機肥料一高效種植業――糧食――養殖業”循環發展的農業循環經濟基本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村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通過利用糞便、秸稈生產沼氣和有機肥,推進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機肥轉變,推進農民生活用能從主要依靠秸稈、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氣能源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糞便利用方式和過量施用農藥及化肥的農業增長方式,有效地節約水、肥、藥等重要農業生產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是發展循環經濟、顯著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是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目前全國大部分畜牧業養殖戶,對生物排泄物的處理,經廠內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農田灌溉,糞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個別少數采取直接排出場區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這些均不符合畜禽養殖相關的規范要求。此種處理方式顯然又走了“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形成污染”這樣一條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顯然會導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國整體環境的惡化。
隨著《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的頒布實施,要求養殖廠污水作為灌溉用水排入農田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凈化處理(包括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并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 84-92 )的要求。對沒有充足土地消納污水的畜禽養殖場,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或經過生物發酵后濃縮制成商品液體有機肥料;或進行沼氣發酵,對沼渣、沼液應盡可能實現綜合利用,同時要避免產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時清運至糞便貯存場所;沼液盡可能進行還田利用,不能還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進行進一步凈化處理,達到排放標準。
保定市在畜牧業廢棄物處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級龍頭企業保定市遠方農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過沼氣工程,走出了一條治理、循環利用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經實地調查,該沼氣工程于2011年7月開始建設,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該公司在廠內育肥舍北側空地上建設沼氣工程,利用豬場糞便和養殖廢水進行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產生的沼液再經過有氧反應。工程可幫助解決環境污染的元兇――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豬糞24t/d(TS 含量20%),養殖廢水39.3t/d,可產沼氣1728m3/d(630720m3/a)。具體來說,該工程的實現了農業發展的循環模式,循環模式中實現了物料平衡:干物質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輸入總量為4.8t(鮮糞直接投入厭氧池,預處理階段基本不考慮)。厭氧階段消耗量為2.64t,該部分TS消耗是生物質能轉化、沼氣產生的主體。厭氧階段TS的輸出量為2.16t,經過固液分離后,有40%(0.864t/d)進入固態有機肥料,其余部分進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計算見表1。
沼渣含水率為70%,每天沼渣干物質產量為0.864t/d,沼渣產量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約97%,每天沼液干物質產量為1.296,沼液產量為43.2t/d。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農田生態平衡失調,土壤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下降。不僅如此,由于農業環境的污染和農業生態系統的退化,農產品質量以及食品安全問題凸顯。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問題不僅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且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和國際競爭力。而沼氣工程的衍生品不僅能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經過試驗發現:沼液第一年免費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種植水果、蔬菜、糧食等農作物,發現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產農作物不僅產量提高而且口感極好,經過幾個月的試驗后,已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與好評。
調研發現,通過對畜牧業廢棄物的再處理,可解決循環模式的關鍵問題,即“廢棄物利用――高效種殖業――糧食――畜牧業”。目前不可再生資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劇,生活環境不斷惡化,我們需要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沼氣處理工程,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農業經濟在不同環節和不同側面的和諧發展。
在我國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潛力明顯,前景可觀,對于緩解國家能源壓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條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近期看,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加強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重點發展“豬――沼――果”能源生態模式。加快養殖業廢棄物綜合治理,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技術,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提高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韓曄.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農業改造問題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4.
X把全部心血獻給草原生態建設,足跡遍布X縣。特別是近年來,X帶領團隊技術骨干大膽試驗,探索適合X地區沙化草原治理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工作中,從牧草補播、鼠蟲害防治到圍欄封育及工程實施的各個技術環節,X都嚴格按照項目方案設計要求組織實施,充分發揮了項目地區技術負責人的積極作用。
令人驚喜的是,在取得顯著生態效益的同時,當地草原生產功能得到基本恢復,其成功經驗在全省其他適宜地區得到應用,真正實現了科技推廣,造福一方,既構筑起遼西北生態屏障,更使得生態環境得以徹底改善,同時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及當地草原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由X主持、參加及推廣的重大科技項目,累計實現新增純收益達X億元。
與此同時,X還承擔著草原植保工作重任。為此,他積極開展鼠蟲害防治、草原病害毒害草防治、草原防火站等項目建設,為草原植被保護工作付出了極大努力。他帶領團隊在全省率先組建了草原鼠蟲害測報室,創建了鼠蟲災害上報信息平臺,為及時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學準確的理論依據。
當前,我國天然草原90%以上發生退化,草原生產和生態功能嚴重下降,草原生物多樣性減少,牧草資源亟待保護和開發利用,但草畜矛盾突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經過認真準備和申報,侯向陽等人于2013年成功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資助,項目名稱是“天然草原生產力的調控機制和途徑”,這是全唯一一個973項目,標志著基礎研究能力大幅提升。項目瞄準過度放牧下草原生產力衰減的關鍵機制和草原生產力提高的調控機制與途徑兩個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目標是揭示過度放牧下草原生產力衰減機制,形成適度放牧、土壤保育和植物調節提高草原生產力的綜合調控的理論和技術體系,為實現天然草原生產力提高 30%~40%,恢復速度加快30%~50%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已經在草地土壤關鍵要素對放牧的綜合響應、草原植物對放牧的矮小化響應、放牧導致植物矮小化的“脅迫記憶”、放牧造成植物矮小化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學證據以及草原生產力下降的養分供給非平衡理論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015年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項目中期評估。
據了解,樣帶研究是進行全球氣候變化及人為驅動因素梯度分析的最有效途徑。利用歐亞大陸東緣草原連片分布,南北向土壤和植被類型等相對一致,溫度呈梯度分布,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存在空間差異的特征,侯向陽研究員率先提出跨越中、俄、蒙的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樣帶(簡稱EEST),聯合國內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及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合作單位,開展從中國長城到俄羅斯貝加爾湖的溫度和放牧管理對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收集整理中、俄、蒙近30年氣象、經濟、植被、土壤、昆蟲資源等信息,建立樣帶綜合數據庫;建立蒙古國溫都爾汗野外觀測站,填補了我國草原科學研究在境外無定位監測的空白……,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45篇,出版專著4部,獲得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1項,向有關部門提出6項政策建議,并通過俄羅斯之聲報道中俄科學家共同治理草原退化的工作和進展,取得較大社會影響。
另外,侯向陽所長還系統開展了我國北方草原氣候變化及適應性管理研究,圍繞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相對落后的北方草原區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問題,從區域、縣域和牧戶等層次入手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進展,并6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牧戶作為草原畜牧生產的最基本單元,是牧區草畜平衡的主要調控者。牧戶草畜平衡行為是影響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政策失靈的關鍵因素。針對我國政府在草原地區實施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天然草原仍然持續超載和退化,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政策實施體現政策失靈的問題,侯向陽團隊在內蒙古不同草原類型區及新疆山地草原開展牧戶家庭屬性和草畜平衡決策行為調研。研究發現,分步減畜更容易被牧戶接受,同時牧戶之間的自發合作也更能實現牧戶生產實踐的調整,此種有效合作對優化牧戶生產管理方式、推動畜牧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據此,提出以分步式、合作式和示范引導式為特征的牧戶適應性減畜策略和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針對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的農牧交錯帶面臨的食物供給和生態保障難以兼顧的兩難困境問題,侯向陽所長研究提出應盡快確立以旱作節水栽培草地建設為主的西北綠色草牧業發展戰略。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正在引起重視,但旱作種草的優勢和潛力還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在糧改飼的基礎上,立足于高效旱作,種植多年生耐旱牧草或飼料作物,充分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依賴,這是解決我國旱區優質飼草不足、并兼顧生態保護的有效發展路徑。
矢志不渝,為綠色大草原保駕護航
草原畜牧業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經營的畜牧業,因此天然草原的優劣和豐欠程度決定著草原畜牧業的興衰。建國初期,我省牧區草原狀況相對良好。60年代末牧區開始發生草原退化現象,隨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來甘肅省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嚴重退化,導致牧草產量、品質下降,載畜能力降低。如何解決日益尖銳的草畜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草地資源的永續利用,直接關系到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
1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類對草原生態系統長期的嚴重干擾,導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最終失去平衡。
1.1超載過牧超載過牧是不顧草原第一性生產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規模和放牧頻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長期超過牧草再生量,實行掠奪式經營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況下繼續增加牲畜數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繼續增加草原加劇退化的惡性循環。據調查天祝縣的牲畜數量由60年代的17.40萬頭(只)發展到目前的64萬頭(只),增長了2.70倍,畜均占有鮮草產量由7622.90kg下降到2081.04kg,超載23.85%,所以,沒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1.2亂采濫挖草原牧區、半農半牧區由于缺少燃料,農牧民群眾燒茶做飯,主要依靠拾糞撿柴,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鏟草皮、砍伐草原上的喬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對原生植被造成嚴重破壞。
甘肅省大部分高寒陰濕草原生長有中藥材,如冬蟲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黃芪等,而且品質優良,市場需求量大,行情看漲。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農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僅使藥材資源日趨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在荒漠草原,摟發菜、挖甘草、麻黃的現象年年都有發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態系統,雪上加霜。
1.3鼠蟲危害草原鼠蟲害的發生與猖獗是在一定氣候、土壤、植被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干旱和草原退化為鼠蟲害的發生與蔓延創造了條件,而鼠蟲的發生危害,又加劇了草原的退化,處于一種惡替過程。草層高密度大鼠蟲害不易發生,而草原退化、草層變矮、變稀,有利于鼠蟲害的繁衍。近年來,草原鼠蟲害危害面積仍在逐年擴大。全國的面積已達6億畝,僅鮮草折合人民幣損失60多億元,經濟損失嚴重。雖然每年都采取化學、生物等防治措施進行防治,但因經費不足,防治面積小,每年的防治面積只占發生面積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災”的被動局面,防治成果難以鞏固。
1.4毒草危害長期以來,隨著草原“三化”面積的日趨擴大,許多草場優良牧草減少,有毒植物不斷生長蔓延,加劇了草原退化。
在甘肅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馬草等,面積達到1500萬畝。這些有毒植物根系發達、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強、并有較強的抗逆性,它不僅與優良牧草爭地,而且和優良牧草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顯的優勢種群,使草場利用率下降。
2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2.1落實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落實草原分戶有償承包使用,理順草原管理體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無主、放牧無界、使用無償、建設無責”,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責、權、利相結合,適應現階段家畜私營形式的首要措施。這項工作在很多地方還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得到落實,因此,各級政府、領導、業務部門要依據《草原法》,全面徹底地落實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健全投入機制,明確建設責任,真正做到“誰承包、誰建設、誰受益”,才能調動農牧民主動建設草原的積極性,也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進植被恢復。
2.2以草定畜,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加強草原圍欄建設,以草定畜,以畜定草,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實行劃區輪牧,科學合理利用草原,用養并舉。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場時,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首先要明確,草原是牧業生產資料之一,不單純是自然綜合體,更不能認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時候,必須具有生產觀點,而在利用中應該強調,要利用它就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進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然生產能力。只有通過一系列的人為措施,才能維持并逐步提高草場生產力,使牲畜得以穩步發展。
2.3充分發揮夏季草場,發展季節畜牧業依據草原的季節分布特點,在調整畜群結構,提高適齡母畜比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場的牧草優勢,適時轉場輪牧,發展季節性畜牧生產,擴大出欄率和商品率,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農牧民收入,還可以有效減輕冬春草場的放牧壓力,防治進一步退化。此外加強人工草地建設,生產足量優質飼料,增加牧草貯備,降低放牧家畜對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壓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復。
2.4加大鼠蟲害防治力度,鞏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草原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業務部門必須加強草原建設,搞好鼠蟲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須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鼠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認真各項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資力度,加強隊伍建設。二是加強預測工作,建立健全預報體系,不斷改善預測預報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標責任制,把草原鼠蟲害的防治工作同農牧民草原承包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四是大力推廣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無公害藥物防治技術,保護天敵,不斷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蟲害綜合防治力度,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才能有效地減輕鼠蟲害對草原的危害。
2.5加強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區草原為重點,建立重大毒草災害報告制度。實施草原毒草調查、技術規程和防治標準,逐步減少毒草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開展毒草災害的風險評估、生態示范工程、防治機具購置、治理設施的建設、除草藥劑的研制及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農業復合生態系統是一定農業生產地域內氣候、水文、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和人口、經濟、社會等生物因素相互復合而成的統一的系統(見圖1).在一個地域內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影響著這個地域的生存環境.農業復合生態系統從宏觀上認識,就是由光熱水土等自然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四大部分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不同范疇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4].本圖來自[5]
1.2數據來源
鑒于數據來源的局限性,論文中用到的農業各種投入及產出數據主要來自2011年《海西州統計年鑒》、2010年《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水資源綜合規劃報告》;各種能量的折算系數、能值計算公式、能值轉化率等計算方面主要參照《農業經濟技術手冊》[6]、藍盛芳等人編著的《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7]、蔣桂芹發表的《水資源對區域經濟生產貢獻的能值分析研究》[5]等.
1.3柴達木地區農業能值投入、產出分析
首先,根據已有數據把各種不同的單位(m3、t、$)折算成統一的能量值J;其中太陽能值轉換率則參考[5、6].在具體運算時,從能值投入和產出兩方面進行分析.能值投入方面包括太陽能、風能、雨水化學能等可更新環境資源;表層土損失的不可更新環境資源;電力、化肥、農藥、柴油等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人力、種子等可更新有機能;能值產出方面包括小麥、豆類、紅薯等農產品,牛肉、羊肉等畜產品和少量漁產品.通過運算得出柴達木盆地農業生態系統能值投入表(見表1).
1.3.1農業系統能值投入:在實證分析階段,柴達木盆地生態系統多年能值投入形成一個基本的變化趨勢———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投入、不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投入、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能值投入、可更新有機能能值投入分別占5%、20%、26%、47%左右(見圖2).由此可見,在柴達木盆地多年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中,可更新環境資源(太陽能、風能、雨水化學能)所占比例極小,為5%左右(其中雨水化學能占4%).可更新環境資源要素對農業生產發展而言,是生產投入要素中的主導區位因子.其地域間形成的明顯差異,也決定了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優勢條件的差異.國內相關文章中這一指標的數值是差異顯著,在蔣桂芹論文里[5]鄭州市的可更新環境資源占農業生態系統投入的16%(其中雨水化學能占10%),張耀輝等論文里[8]海南省的可更新環境資源占農業生態系統投入的29%(其中雨水化學能占17%).可更新資源這種“海南省>鄭州市>柴達木盆地”的差異性表現,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地區間農業發展規模及生產方式上的差異.不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投入、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能值投入作為農業生態系統中兩個不可更新的能值投入,分別占能值總投入的20%、26%.其中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能值投入中化肥、農藥能值投入占30%左右,2000年為25.06%,2007年達到最高值34.62%,隨后幾年呈下降趨勢.(如圖3)而鄭州市2007年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能值投入中化肥、農藥占29.45%[5];海南省農業系統投入中的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能值中化肥、農藥占54.83%[8].我們知道在自然條件不均等的條件下,各地區土壤對化肥、農藥的分解能力是不同的,自然條件越好的地區土壤中的微生物越具有活性,對化肥、農藥的分解能力也就越強.柴達木地區農業系統不可更新工業輔助能能值投入中,化肥、農藥占30%,而與自然條件相差的多的中原腹地鄭州市的化肥、農藥所占比重一致,這充分反映了柴達木地區的化肥、農藥投入比重過高,這將對本地區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態環境、內陸水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
1.3.2農業系統能值總產出:在實證分析階段,柴達木地區農業能值總產出分別為:8.07739E+21、7.81293E+21、7.68711E+21、8.10603E+21、8.43775E+21.其中,農業總產出在2000~2007年表現為下降趨勢,而在2008~2010年為上升趨勢.形成這種變化的其中緣由之一,是與本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的變動有關.由圖4顯示表明,在此期間耕地數量變化與農業總產出變化形成明顯的一致性.3.3.3農業各部門產出分析:柴達木地區農業生產結構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所占比重多年徘徊,漁業只占極小一部分;同時林業方面因考慮到本地區林業資源作為生態屏障作用(“三北防護林”),所以具體計算中,沒有將林業計入農業產出柴達木地區所特有的農業生產結構,取決于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的供給.在實證分析階段,種植業僅占農業能值總產出的6.68%~8.25%,2009年到2010年略有回升;畜牧業占農業能值總產出的比重高達91.74%~93.31%,近幾年有繼續上升的趨勢;漁業是本地區后發優勢,其發展是依托區內潔凈的淡水湖面,嘗試性的開發冷水養殖,但因受自然條件及開發時間的約束,在農業能值總產出中僅占0.1%(見圖5).
2結論與對策
2.1結論
(1)可更新資源投入比例極低.從能值分析角度來看,其可更新環境資源(太陽能、風能、雨水化學能)所占比例極小,約5%左右(其中雨水化學能為4%).凸顯了本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因可更新資源供給短缺,表現出總體自然環境脆弱,水熱組合條件欠佳,特別是水環境資源供給有著“天然”的短缺矛盾.加之近年來,柴達木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也十分突出[2].就蓄水工程而言,本研究區現有水庫15座,總庫容3.6億m3,興利庫容2.14億m3.但水庫以中、小型為主;該地引、提水工程其職能不能調節徑流,只能全部引用、部分引用或抽取天然河水向農業用水戶供水,但由于灌渠年久失修產生滲漏及天然蒸發,使一些灌區得不到有效灌溉.由此,農業可更新資源供給不足加上生產運行中投入不足,使柴達木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嚴受到水資源供給的約束.(2)畜牧業是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部門,種植業、漁業比重較小.在柴達木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能值產出中,畜產品生產比重占到農業能值總產出的90%以上.從農業生態系統投入要素分析,畜牧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反映出,區內光熱資源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柴達木盆地屬獨立的自然環境格局,有著自盆地中心向四周延伸差異化明顯的農業生產發展自然環境.同時農業生產系統內各行業發展結構不平衡,致使不斷增加的區內人口基本生活需求,除畜產品外必須不得不依靠外部.這樣對于一個身居內陸、交通網絡不發達的地區而言,無形中增加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成本.
在貴州省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的建設中,除了優良品種的選育、人工草地的建植、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外,我們還需要對養殖場(或養殖戶)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的經濟分析和經濟核算,從而幫助養殖戶或養殖場獲得理想的利潤。為此,對經濟核算的一些方法進行了探討。
1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經濟核算的方法
在開始建立草地牧場之前,農戶應當首先考慮自己的資金是否足夠建立一個牧場,特別是開始兩年的預算尤其重要。預算包括建立牧場所需要的啟動資金成本和經營成本。
1.1建立牧場所需要的啟動資金
啟動資金成本是指在建立牧場時進行施工、購買各項設備物資所需的成本,通常發生在經營的第1年。一般來說,啟動資金成本除自籌部分外,均需要通過借貸來支付。借貸款及其利息的償還必須通過經營預算后,將啟動資金成本按年度攤派,這樣就可讓養殖農戶更加合理使用資金去經營牧場,并有經營利潤產生。
1.1.1在建立牧場前,農戶應當首先考慮的是(1)測算所需要的資金和所需成本內容,并在表格中填寫出來。(2)估計資金數量及何時需要這些資金,每個階段各需要多少?(3)完成第1年的預算,并決定資金總成本以及所需要的借貸數額。在表格上記錄這些數目。(4)完成第2年的預算,計算牲畜的狀況。然后,在第2年的預算表上填寫相關數目,完成表格。
1.1.2建立牧場所需的成本(1)建筑及設備成本。包括畜圈、青貯池、圍欄、給排水系統、照明、動力、便道、擠奶設備等。(2)基礎牲畜的購買。(3)肥料購買。(4)人工草場建植。
1.2建立牧場所需要的經營成本
第2年以后的預算主要集中在經營成本上,能夠顯示出牧場較長遠的效益。經營成本是指在牧場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開支,主要包括:勞動力成本、獸醫及技術服務成本、補充飼料成本、牲畜銷售(不同大小、性別和健康狀態的牲畜價格不同)、運輸成本、人工草場維護成本、貸款償還、圍欄、道路、圈舍等硬件維護成本和其它成本(水電、稅收等)。另外,每年因為牲畜數量及類型會有變化,所以農戶必須重新評估畜群的價值,并且牲畜的價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比較科學地掌握其變化,可以使用表l來計算。例如:l戶農戶計劃購買5頭奶牛經營,第1年啟動的預算明細表和第2年的牲畜對賬表及預算明細表,見表1、表2、表3。
2草地畜牧業國際標準化體系經濟核算的作用分析
2.1放牧可減少常年經營的成本,保護生態,生產無公害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使用人工種草劃區輪牧技術飼養奶牛等草食牲畜,可在較大程度上降低牧場的飼料成本和管理風險。以獨山草種場為例:該場目前飼養奶牛300頭,全部采用全天候劃區輪牧的飼養技術喂養。以平均每頭牛日采食12kg營養平衡干物質計算,日需配合精飼料14kg,價值24.5元,但由于該場奶牛采用全天候放牧,每天采食鮮草7okg,每天僅需補精料1kg,價值15.75元,比傳統圈養節約飼料成本8.75元。該場全年可節約飼料成本95.8萬元。在節約飼料成本的同時,由于采取的是劃區輪牧技術,牲畜糞便直接排泄在草地上,通過分解成為牧草所需的最佳肥料,促使牧草生長,減少了施用肥料的成本,達到草畜和諧發展,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
2.2圈養以青粗飼料為主可減少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在沒有放牧條件的城郊地區,飼養牲畜一般采用圈舍飼養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喂養牲畜應對日糧的構成成本進行核算,以期把成本降至最低,達到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精料對于食草家畜不一定都是營養最平衡的飼料,它只是用作家畜的補充飼料之一,且價格較貴粗飼料營養價值很低,也只能在加工處理之后作為家畜的另一種補充飼料。但是,如果在夏、冬兩季采用引草入田的方式,即夏季和冬季分別在田土中種植適應該季節的牧草,用青綠飼草替代精粗飼料。經測算,大約6kg鮮草可生產1kg營養平衡的干物質,約合市場價1.2元,1kg配合飼料干物質的市場價為1.98元。由此可見,飼喂青綠飼料的成本最低,而且營養價值最高。
2.3種植豆科牧草。減少肥料投入
種植豆科牧草或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混播的方法,利用根瘤菌可將空氣中的氮固定于土壤之中,施用磷肥可以促進根瘤菌形成,進而促進牧草生長。這樣就可以大量減少氮肥的施用,減少人工草場建植成本。
2.4栽培有藥用價值的牧草,減少家畜的保健成本。利于生產有機食品
在牲畜的飼養過程中,家畜的疾病控制是一筆較大的成本,為了減少疾病控制成本,農戶可以在牧場混播栽培一定數量的藥用牧草讓家畜采食(如蒲公英、馬齒莧等等),以使牲畜增強自身抵抗力,達到少生病或不生病的目的。另外,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要求的不斷提高,有機畜產品是今后畜牧業發展的方向,但由于有機食品對生產的環境、家畜健康、飼料、加工等方面要求嚴格,傳統的家畜疫病處理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生產有機食品的要求。因此,種植適量的藥用牧草也町很好地解決有機畜產品生產的問題,促進牧場的產品朝著有機食品的方向轉變,從而提高種草養畜的效益。
2.5利用雜交優勢。縮短飼養周期,生產優質畜產品
采用優良的家畜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本地黃牛品種普遍存在生長慢、個體小,因而飼養成本較高。但利用引進品種(如荷斯坦、西門塔爾公牛等)與本地品種雜交生產出的雜交品種牛不儀個體比本地黃牛大,母牛泌乳(抗病、抗寄生蟲)強的優點。由于雜交品種在泌乳量(指母牛)、體重、凈肉率、肉質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可顯著地增加經濟收益。
3通過經濟核算提高管理水平
經濟核算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任何管理決策都要對成本和利潤進行分析,只有能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方案。才是可以接受的方案。通過對成本和利潤的分析,可以達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1選用高素質的人才
要對生產的成本進行嚴格的控制,就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生產中對各個環節作到成竹在胸,作出有效的管理。
3.2建立關鍵性評價指標
要想達到經濟核算中各個環節所規定的目標,管理者還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并拿出具體的指標,這對整個牧場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3暢通運輸環節
通過經濟核算,町以知道農戶在能力范圍內能夠接受的最有效的運輸方式和工具,保證產品對外輸送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3.4開發優質產品。具備競爭能力
通過經濟核算,我們知道只有不斷提高優質牲畜的種群數量,開發有特色的畜牧產品,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增強牧場的競爭能力。
3.5保護生態環境
由于采用不破壞原生植被的人工建植草場全天放牧或人工種植優質牧草飼喂牲畜的生產方式,除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外,還能夠以草定畜、以畜管草、草畜平衡,達到保護生態自然環境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