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18: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體育衛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只強調統一目標,統一內容,統一標準,很少考慮學生的體育需要。這種施加影響、改造受教育者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單一主體觀的影響過程,這種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往往只注重教師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個問題成了嚴重阻礙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主體觀,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1、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1)學生主體自主活動缺乏。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都比較注重自己的主體作用,對怎樣控制課堂、把握教學及怎樣講課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在教師主體作用得以發揮的背后,卻是忽視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主體思維活動。
(2)學生主體之間交往缺乏。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課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師與全班學生的交流,而教師與學生個體、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就嚴重缺乏,由于學生主體性得不到重視,使本來能給學生帶來快樂啟迪、探索樂趣的課堂變得嚴肅和沉悶,壓抑了學生活潑的個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覺得體育課枯燥、呆板。
(3)良好的課堂氣氛缺乏。教師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總以一副高高在上、令學生敬畏三分的面容出現在學生面前,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二、在教學中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踐
1、教師轉變角色,提高主體學習效能。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學生把體育課看作是自己的健身娛樂課堂,樹立學生學好體育的信心。做到:(1)備課時心中有學生;(2)在課堂上眼中有學生。要會創設情景使學生感到積極參與的價值。同時,讓學生分享教學的決策權;讓學生參與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2、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其樂融融;對學習是否積極;學習信心是否增強等。實踐告訴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來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生發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2)充分發揚教學民主;(3)教師要善于調控學生情緒,并能用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學生。(4)要創設條件和契機讓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決策。
3、“讓學生扮演主角”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教學方法。
這種方法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學習活動形成有機聯系,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習自主性。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樣想,甚至還會悟出不同方法的優缺點,這有利于知識技能的內化,并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三、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
主體性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絕不能貶低和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其發展程度主要取決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響。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教師所掌握的體育理論知識、技術技能、教法手段、運動經驗、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優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持和主導作用。體育教學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式,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純粹發現式,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探究式。
四、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
學生在體能、技能、愛好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后天的學習上,而且與先天的因素有關。如:一個學生無需付出多大努力100m跑成績可達14秒,另一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也只能跑出16秒的成績。這就是客觀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是后天難以彌補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用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對待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對所有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就會造成有些學生獲益;另一些學生則可能遭受挫折或失敗。要在教學中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就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并把學生之間的客觀差異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力求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和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和活動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要給學生創造自由展示的課堂時空
創造性來自個人智慧和潛能的自由發揮,因此,要培養創造性人才,就要給學生自由發展的天地,不能總用硬性的教學安排把學生捆綁住,要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個人興趣,要留時間讓學生干一點自己喜歡干的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反之,過分強調有序、強調精細安排,就會僵化、會顧此失彼,無法面對千變萬化的學生,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
3、要重視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多年來我們體育教師在教法上還是沿用前蘇聯的三段教學法。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主要是從技術學習的角度把教學設計成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模式。教學的落腳點是知識,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操作上采取由淺入深,從分解到完整的循序漸進方式。這種課堂結構的弊端是重教學內容輕教學對象,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的過程輕學的過程,顯然,學生主體地位難以實現。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重視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讓教師從關注教材、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體育課成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舞臺。
參考文獻:
新課標體育要求突顯學生主體性、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因而應貫行新課標要求,由傳統體育教學學生被動去學向新課標主動去學轉變,打破傳統教學中強制方式或說教方式讓學生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以學生為主體,自主進行體育鍛煉。
(二)由“競技”向“健身”轉變
如今體育以由競技化面向全民化、全面化,體現出既重視健身,又重視通過體育鍛煉達到調節身心,培養學生尊師重道、嚴于律已、明禮守信的高尚道德情操。因而在體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體育意志和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
(三)由“共性”向“個性”轉變
以往的體育教學時不顧學生的潛能差異,簡單進行單向灌輸,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效果都很難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在新體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應研究學生個體潛能差異,保障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特長,因材施教。
二、學生體育行為習慣養成方法
綜上所述,在貫行現有課標理念下,體育教學應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有層次進行學生體育行為習慣的培養和訓練,才能符合課表要求和學生發展需要。
(一)培養學生進取意識行為習慣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身體素質訓練必不可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記住動作要領、了解動作過程、抓住動作關鍵為標準;必要時讓學生重復教師要求,以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在學生訓練時,要培養學生的進取意識,在運動階段,看誰掌握的好,動作質量更高,誰的技巧更成熟、動作更優美。在每一個過程中,找出最佳學生進行示范講解,要求學生之間進行互比,共同促進進步,這樣學生有了良好的進取意識,整個教學效果就會明顯上升,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既定目標。
(二)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行為習慣
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按照自己對技術的掌握程序進行理解聯系,進而發揮他們的自主鍛煉意識。比如,學生掌握了籃球投籃的各種方法之后,可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按照對各種方法的理解進行練習,教師督促指導。同時在課中準備及整理部分,讓學生輪流帶領其余學生,盡量多給學生進行獨立鍛煉和提高的實踐和機會,要放得開手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自覺培養體育自主鍛煉的行為習慣。
(二)教師與學生是大學文化的保護者教師與大學生在大學物質文化、大學精神及行為文化起著保護作用。在對大學物質文化保護方面,大學教師與大學生是大學生活主體,對大學文化建設缺陷認識深刻,提出物質文化建設的不足之處更新大學文化建設,同時教師與學生是大學物質文化中硬件設施的使用者,同時就是此種物質的保護人。在大學行為文化的保護上,教師與大學生維護著教風、校風,學習生活教育秩序,同時將大學內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為中,并對大學范圍內管理起著監督作用。
二、以教師與學生為主體,探索大學文化建設
(一)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大學行為文化發展行為文化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以動態形式顯示大學文化。大學行為文化外顯內隱于教育科研、教育組織管理、課內外大學文化活動和后勤服務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技能時,直接促成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形成,在科研活動中折射出的創新,嚴謹求真的科學進取精神,鍛煉塑造著大學生思維方式、情感精神、創造潛力[2]。因此師生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大學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建設。要促進師生關系和諧,加強師生交流,可通過多樣的師生娛樂性節目,注重傳統節目諸如迎新晚會、畢業晚會的組織,讓教師與學生多一些互動,嚴謹規范的大學組織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務,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大學行為文化提升。可通過建立通訊補助、年終補貼等相應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師投身于大學生社團建設及文化娛樂活動中,給予對大學生社團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的教師獎勵,以此增進師生關系和諧,最終提升大學行為文化。
(二)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大學文化建設我國臺灣社會學家楊國樞曾提出“,大學教育必須同時達到五大類目標:培養大學生對自己內在身心特質的了解;培養大學生求取新知的方法與能力;培養大學生適應個人生活所需要之較高品質的能力、情操及行為;培養大學生理解與關懷全世界、全人類所需要之較高品質的能力、情操及行為”。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教育能力是大學應當不斷提高的永恒社會責任,文化育人大學教育的本質,大學的教育力最重要來源于大學積淀和創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學生群體為主進行的教育活動。要建設優秀的大學文化,在教育學生上,要樹立培養德識兼備的人文理念和關注全球的人生目標,通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讓大學生了解深刻認識個人思想與潛能、人生目標與方向,將服務社會和關心全人類的意識深入到他們行動中。面對多變與復雜的社會環境,高等教育要以更開放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積極改革,敢于打破知識間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學生通識教育與基本能力訓練,使其獲得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
2.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考核內容簡單、形式單一。教學評價并不等于測試。素質教育考核不僅僅是素質教育活動的簡單復制,還可以考慮很多學生活動都可以考核學生的素質。考試形式的單一體現在把考試或競賽當作素質教育活動的主要評價形式,而沒有使用素質教育領域中其他行之有效的評價形式。在活動評價中,被評價人和評價人的關系也趨于單一,沒有考慮到多方都對承擔著國家建設重任的高職學生有要求。知識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如可以直接從現場教學活動中獲得;而人的素質的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訓練、吸收、消化才能獲得,要在具體行為活動中綜合反映出來。即使同樣一件事,相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也不一定是一樣的。如在小悅悅事件中,那些走過小悅悅身邊,面對受傷的小悅悅而無動于衷的人,假如看到的是自己的親人摔倒,絕大多數是不可能袖手旁觀的。學生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不同的學生,家庭背景、個人天性、后天努力以及態度等不同,會影響素質教育接受的程度。素質教育考核的簡單化和單一化,會影響考核結果的真實、客觀、科學。素質測評的簡單化、單一化和形式化,對于被測評的學生來說,往往無法對自己的素質狀況有正確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會找不到努力方向,影響素質的提高,家庭、學校、企業和社會也會對這些學生的認同感和滿意度降低。
二、構建學生、家庭、學校、企業、社會五位一體的高職學生素質考核體系
1.建立健全高職學生素質考核制度。制度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必須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把握政策導向和實際效用,做到即使是階段性的制度也不例外。制定制度時要多一些標準,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定量,少一點定性,以保證制度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二是要保持制度的連續性。即使在完善或修訂制度時也要注意保持制度的連續性,原有制度在沒有完善修訂前仍要繼續執行。要避免全盤否定原先制度的現象,否則就會造成負面效應,容易形成制度上的復雜性和不連續性。三是要使制度符合教育主體的實際,要結合教育主體的具體情況,以保證制度的最大效應。如學生、家庭、學校、企業和社會都強烈要求高職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那么,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就必須提供能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素質教育活動,保證學生有機會提升能力。
2.設立“層級化聯動”的素質教育組織機構,有效推進素質教育活動的實施,以保障對學生素質教育活動能力的有效評價。成立以院領導掛帥、院領導以及全體中層正職領導為成員的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全院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及由學生工作處、院團委聯合組成的素質教育機構,負責統籌規劃并指導學生不同階段的素質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機構管理下的各種能力訓練中心以及各專業教學系通力配合、共同開展素質教育教學活動。
3.制定操作性強的高職學生素質測評指標體系。測評指標體系要具體、詳細,將學生素質考核落到實處。改變學生只重參與,不注重教育活動過程中能力提升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從形式上參與素質教育活動變成真正參與。可以從測評指標、測評內容、測評對象、測評方法、測評人、分值等方面進行設置(見右表)。測評指標是指素質考評的大項,可分為職業素養、人文素養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就業與創業能力、社會綜合實踐等,測評內容是每個大項下面的具體素質教育內容,是測評指標的具體分解。如職業素養下可以分為誠信教育、愛國教育、責任心教育等;測評對象可以是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測評人可以有學生、教師、家長、企業代表和社會人員等;分值即具體分數。各項測評內容反映的是測評對象某一方面的素質狀態,而由反映測評對象各個方面的素質狀態的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或集合構成測評指標體系。總之,測評指標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規定學生的素質教育必修分時,以確保制度執行的有效性。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學生應該最大限度地擴展自己的能力,發揮天賦和愛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g.caplan(1964)認為,當一個人面對困難情境,而他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時,這個人就會產生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2]。心理危機干預則是在發生嚴重突發事件或創傷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時的心理干預,通過告知當事人運用合適的方法處理應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療幫助個體度過危機,恢復正常的適應水平,防止或減輕未來心理創傷的影響[3]。一些學者認為,心理危機干預是一種短時的、急性的處理。但事實上,危機干預并不僅僅是短期的一種處理,而應該關注到危機發生前、中、后各個階段的處理。
二、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緊迫性
隨著社會壓力的激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危機事件不斷涌現,大學生自傷或傷人等危機事件時有發生。筆者自連續四年對某高校入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發現,新生心理狀況逐年漸差[4],級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擾的學生比例達到16.52%,有自殺想法的學生占3.1%,而級的比例分別為13.2%及2.3%。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逐年呈下降趨勢,且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逐年提高。因此,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至關重要。盡管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及傷人的慘劇仍屢見不鮮,這與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操作性不強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國內的危機干預模式多是由國外直接引進,如常用的belkin提出的三階段模式[5],對危機干預的建議多停留在觀念上,尚未形成操作體系。因此,探討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的對策,建立本土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生態化危機干預模式非常必要且緊迫。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建構的探析
建立本土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生態化危機干預模式,就應該從“個體—學校—家庭—社會”四個方面入手,以危機干預的全程觀為基礎,從危機評估到危機即時干預、后干預,最終建構發展性的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本文所提倡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的建構思路見圖1。
1.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評估模式
要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就必須建立危機評估系統。建立科學化的評估模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建立整合生理、心理、社會指標的預警體系。目前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評定,主要從認知、情緒、軀體和行為四個方面的主觀特征來判定心理危機。這些指標較模糊,容易受干預者的主觀影響,導致誤診。雖然,國內學者金宏章等人編制了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測驗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納入了自殺意念指標,但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并不僅局限于自殺,還有沖動性殺人等因素,考察危機事件的維度不夠全面,測驗結構效度指標較低[6]。
具體應該將何種因素納入預警體系中呢?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人口學資料中的家庭經濟、家庭結構、家庭氣氛、重大創傷等因素能夠顯著的預測心理健康水平。同時,筆者在長期的危機篩查工作中,嘗試著用量化分數的形式從自殺想法、自殺史、自殺計劃、當前壓力水平、社會支持情況、精神病性等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危機評估,取得了較好的實效。由此,在建構危機評估指標體系時,家庭因素、自殺相關情況、壓力、社會支持、精神病性等方面都可以納入其中。建立一套整合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心理危機預警指標體系,通過客觀、量化的分數對學生的心理危機性進行評估。
(2)建立動態的心理危機數據庫。目前,大量的高校為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但大學新生帶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入學心理檔案的時效性和精確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存在問題。所以,動態心理檔案的建立應從以下兩方面加以考慮。一方面,應該全面關注各類學生群體,不僅包含大一新生,還應關注畢業生、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學生、曾患有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心理障礙和有自殺傾向的高危學生。另一方面,建立多個施測點,采取分階段的方式跟蹤記錄,對建檔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對高危對象進行定時施測與干預,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基本情況及其發展趨勢,及時掌握其心理危機的變化,并進行必要的動態分析。
2.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模式
以往的危機干預重在即時干預,忽視危機前的預防及危機后的干預;重視危機的他救力量,而忽視危機的自救力量;重視教師的力量,而忽視同伴的力量。因此,危機干預應該從全程化、多資源的角度著手,關注危機的自預與后干預。
(1)自預模式。大學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機形成的主體原因。因此,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形成和化解應該始終以大學生自身為主體,其自身因素在危機緩解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危機自預是心理危機干預的最理想、最有成效的手段,將心理危機化解于無形,才能最有效的幫助學生成長,最大限度保護學生,避免其受到因心理危機所帶來的傷害。那么,應該通過什么__途徑促進學生的自預呢?
一是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課程無疑是快速、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其自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心理健康課程
,向學生傳授心理危機預防知識,教會學生學會情緒自我調節的方式,增強自預和幫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現心理危機。同時,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加強生命教育、壓力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領悟生命的意義、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并使學生正確認識壓力,勇敢地面對人生挫折。二是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預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自我了解和認識的能力,幫助其與人更好地溝通,學習積極解決沖突和壓力的方法,在工作和學習中學會應急情況的處理和求助技巧。
(2)同輩干預模式。同伴之間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幫助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同伴之間通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喚起共鳴,達到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因此,在調動學生自身資源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也應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同伴互助模式。在具體操作上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同輩監督機制,每個班均設立男女生心理委員,作為學生干部,由他們充當班級的心理健康保健員和信息員,向班上同學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定期向學校反映班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危機早報。另一方面,建立同輩支持機制,通過朋輩熱線、朋輩素質拓展等方式進行同輩互助,發揮同伴對危機學生的影響。
(3)加強危機的后干預。目前,危機干預重點關注危機的即時階段,對心理危機的后干預的關注不夠。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整套聯動的系統過程,危機的后干預必不可少。危機后干預有助于彌補目前危機干預機制的不足,豐富危機干預的實踐,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時的避免惡性事件(如自殺、兇殺等)的模仿效應。
一是建立對危機學生的后干預機制。曾經有過危機行為的學生是心理干預的高危人群。但是,許多高校對于危機事件發生后個體的善后工作還沒有很好的開展,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真正從危機事件中恢復過來。因此,應該針對有過危機行為的學生進行危機后干預,幫助學生恢復創傷前的認知、感情和行為的功能水平。
二是建立對危機學生周遭人群的干預機制。知悉或目睹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會對危機學生同伴帶來強大的心理沖突,他們會對危機學生的行為感到驚訝、困惑、自責甚至恐懼,這種情緒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果這種心理沖突得不到有效處理,會讓他們習得危機學生使用的不良應對方式,也就是說危機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傳染性”。目前發生在富士康公司的連續跳樓事件充分顯現出這種“傳染”的危害。因此,對危機相關人員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后干預非常必要。在危機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對他們進行哀傷輔導、班會、放松技術、個別輔導等,幫助周圍的同學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化解其因危機事件帶來的心理沖擊,防止其產生模仿行為以及對可能產生的心理創傷進行心理修復,并提高其處理類似心理危機的能力。
3.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生態系統的危機預防與干預模式
當人們遭遇到各種心理社會刺激,特別是嚴重的心理危機時,往往需要周圍人幫助他們度過危機。目前,很多危機干預工作重視學校系統內部因素,但常忽視家庭、社會等外部因素。其實,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個系統、復雜的工程。一方面要重視學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來自學生的家庭及其它社會因素的資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社會的力量,協調學校—家庭—社會的危機干預的作用,應該成為當前大學生危機干預研究的重點。
在語文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需要老師和學生重新認識什么是語文。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語文這門學科,由于其承載的內容所具有的“百科性”在古代曾經是無所不包,在今天它在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相互融合方面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因而,語文的綜合性就更突出,更需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筆者結合近幾年教學實踐,著重從以下方面實踐和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
一、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嶄新的教學觀念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教師的觀念真正轉變,即:不再把課堂看作是“灌”知識給學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師看作是權力的代表,不再認為學生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迫你學習”的對象。而是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地方,把教師看作是學生學習合作的伙伴,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個性的發展才有實現的希望。教師應做的是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作適當的點撥,恰倒好處的引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合作的伙伴關系,全體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和權利。
二、教師靈活運用教法,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實踐也證明:學生對某門學科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為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內容,以靈活運用教法為手段,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可化靜為動。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教師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進行動態處理,變靜為動,讓學生畫一畫、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積極參與,主動獲知。二可變單為眾。千課一法是造成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常有新鮮之感。如: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果都要學生查字典理解,學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師可因詞而異,有的可采用詞素解詞法,有的可用近義比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聯系上下文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等等。在具體閱讀時,也要避免“千課一面”的模式,因課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點,中間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導讀;有的可抓住一點,輻射全文。這樣變單為眾,從而形成生動活潑、有情有趣的學習氣氛,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三、營造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課堂主人的作用
好的課堂氛圍的最大特點應該是和諧,課堂氣氛活躍有顯性和隱性的表現,顯性表現為課堂上學生發言積極,互動良好,隱性表現為學生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新課程實驗至今,從表面看我們許多課堂氣氛確實活躍了,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出許多問題,表面上看有問有答,你來我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參與教學并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其實學生只有回答問題的義務,是自覺不自覺地按照教師設計的問題、模式、計劃和步驟去學習,學生只是完全在教師導引下,圍著我們轉的陀螺而已,教學過程的主角還是教師,學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參與課堂教育也總是那么幾個所謂的“尖子”,其它學生則處于被動地接受狀態,因此,看似熱鬧的課,其實與學生何干?就學生思維而言,整個課堂是“一潭死水”。課堂上學生閱讀文本時間沒有,獨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過程缺乏,致使學生思維不活躍,不敢主動發問,也就不可能有發現,事實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能得到調動,也就不可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保證。學生只有在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中才會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說、敢于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色彩的見解。只有師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學生才能在課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四、培養學生質疑精神,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即主動讀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動讀書,掌握讀書的方法,養成讀書而敢于質疑,有疑而樂于與人討論的良好的讀書習慣是非常必要的。所謂獨立思考指學生能根據學習內容,確定思考的方向,并堅持不懈地用心讀書,不人云亦云,不滿足于同學、教師的釋疑,能不斷地于無疑處生疑。遇到問題后,能深入思考,尋找有關資料、獲得問題的解決。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求能力,教學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閱讀、品味、思考、想像,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生一旦具備這些能力,定能在學習的天地里自由遨翔。其次,教師應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創設質疑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多問“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師要激出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有問題意識,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離開課堂,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對學生的發現、發問和解答要給予重視和愛護,并多鼓勵,多引導,多總結。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潛心讀書、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養成良好的創新意志品質。
五、實行多向互動,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主體性教學是一種多向互動的教學。即教師的行為與學生的行為是交互的,主體性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既包括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也包括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同樣,學生之間的互動既包括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又包括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不斷發現,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學會創新,也學會做人。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一種和樂融融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重新煥發生命的色彩。
農村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有多種多樣,我國學者王本陸根據學生行為表現形式,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顯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隱性問題行為。
外顯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故意頂撞老師、破壞班規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內隱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發呆走神等注意力分散行為;害怕老師提問、沉默寡言等退縮行為;煩躁不安過度焦慮等神經過敏行為;糊涂亂畫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等。
二、農村學生語文課堂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1.學生自身因素
(1)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
從自身發展規律來看,初中階段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具有階段性和個別差異性,“愛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再加上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控力不強、不成熟,言行舉止都需要一定的獎懲制度予以約束,所以,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課堂問題行為。
(2)尋求注意與地位
需要時刻獲得他人的關注是人類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特性逐漸表現為一種社會需求。尤其是初中階段,最傷人的事莫過于周圍的人始終無視自己的存在。所以,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會通過各種方式吸引老師和其他同學的關注。有些成績好的學生,會用自己的學習成績來獲得同學和老師的贊賞;而成績差的學生無法用好的學習成績來贏得老師的關注,因而自知自律,老師反而會視若無睹,于是企圖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問題行為來獲得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關注,爭得自己在班集體中的位置,以此來鞏固自己在同伴集體中的威望。
(3)發泄挫折與緊張
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但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自己缺乏學習的能力時或是經常遇到困難時,學生就會表現出消極情緒,要么采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以保護自己的自尊心,要么退縮或躲避,企圖避免引人注意。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遭受的挫折太大,或經常遭受挫折,往往使人產生心理上的痛苦,從而產生情緒暴躁和各種偏激行為。有時看到別人的成功與喜悅,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極度不平衡,從而妄自菲薄、不思進取。這些學生得不到老師的正確處理和幫助時,其問題行為就會循環往復、愈演
愈烈。
2.教師因素
(1)教師錯誤的教育觀念
有研究表明,教師對于各個學生所花的心思不盡相同,例如,教師往往喜歡比較聰明的學生,而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置之不理。被忽略的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注意,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讓自己“脫穎而出”。而此時,教師和他們之間的交流也就只剩責難和懲戒。學生不僅不知悔改,反而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和不滿情緒。
(2)教學方法不當
教師由于受到知識水平、教學技能等因素的影響,備課不充分,在課堂上授課時,不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方法老套、形式呆板、語言表達能力差等教學技能低下的狀態會使整個教學過程
變得枯燥無味,挫敗學生原有的求知欲。在這種教學環境之下,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導致老師在講臺上自導自演,而學生卻無法參與教學過程之中,導致教學分離。
(3)老師管理失策
管理失策是老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大部分老師往往首先想到的優選方法是利用懲罰手段,這是不科學的。老師把學生看成威脅教學的力量,采取強硬的懲罰措施來控制學生,通常只會適得其反。運用懲罰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止學生的問題行為,但沒有弄清緣由就濫用懲罰反而會有損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而且過重的懲罰反而會對錯誤行為起強化作用,導致學生為逃避懲罰而引發更多的問題行為。
3.環境因素
(1)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受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進行的。農村學生的家庭收入穩定,父母對孩子關于家庭義務的要求較少,物質供應充沛,缺乏責任感的鍛煉,孩子因此可能較為任性,這種放任型的家教方式養成學生目空一切的品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產生自我中心、大聲喧嘩等一系列表現。而專制型的家教方式會使學生的身心長期受到壓抑,表現出來的就是焦慮厭煩的心理,學生就會將這種情緒發泄到同學或老師身上。
(2)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可以分為校園環境和課堂內部環境。校園建筑的設計風格和布局,如,校園美化綠化、教育設備等;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的文化氛圍,如,走廊或校園里的墻報和標語、教師上課的教學風格、師生衣著及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有著一定的影響。課堂內部環境中除了教室的顏色、溫度、燈光的強度會影響農村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之外,學生的座位編排方式對學生問題行為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坐在教室四周即非優勢區的學生,不易受老師監控,如果學習目的不明確,自制力不強,其產生問題行為的幾率就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間的優勢區的學生要大很多。
一、善于設疑,忌直接灌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語文課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要善于設疑,將教學內容問題化,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解決,反對目中無人,直接灌輸。善于設疑,可以說是優秀語文課的共同點。
二、形式多樣,忌刻板單調
有的教師對學生活動的理解過于狹隘,翻來覆去就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說說段意,刻板單調,缺少新意,難怪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其實,學生活動的形式應該是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學生可以說、可以讀、可以寫、可以背、可以辯,甚至可以演、可以唱。
三、面向全體,忌冷熱不均
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這是對學生一視同仁的表現,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可是,有的教師上課,翻來覆去總是盯著那幾個“尖子生”,特別是執教各種公開課、觀摩課、評優課,語文課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幾個“尖子生”大顯身手的舞臺,參與討論問題,起來發言的學生僅僅幾個人,很多情況下還是重復發言。
四、點面結合,忌泛泛而過
我們強調開展學生活動要面向全體,并不是說搞什么活動都是“大轟隆”:一起讀、一起答、一起背……實踐證明,過多地搞學生集體活動,只有“面”,沒有“點”,效果往往不理想。應該做到點面結合,多搞一些學生的個別活動。搞學生的個別活動有這樣幾個好處:第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為教師進行分層次教學提供依據。第三,多搞學生的個別活動,有助于抓好知識和能力的落實,防止學生出現眼高手低的問題。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高等學校或研究機構的研究生為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科學研究、科學試驗成果的書面報告,包括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及博士后研究報告。學位論文電子版作為一種“原生態”及特色館藏數字化資源,對其收集、整理及利用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從2000年起各高等院校圖書館陸續開展了收集工作。近年來,科研機構圖書館也開始重視此方面的工作。
1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概況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在中醫藥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也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最早批準的中醫藥專業學位教育單位之一,現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和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3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2 學位論文電子版的提交方案
2006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提出了收集學位論文的建議,所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與科學院及研究生院有關領導多次商議此項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于2007年開始收集學位論文電子版工作。由于網上提交平臺未建好,收集方式采用通過e-mail發送,或研究生本人親自到圖書館將電子版學位論文拷到圖書館電腦上,因此病毒傳播不可避免,工作人員的電腦多次受到病毒侵入,影響了圖書館的工作。由于經驗不足,提交要求考慮得也不全面,給圖書館工作人員對論文審查帶來了不便。由于提交工作比較集中,論文審查也需要一些時間,致使出現讓研究生等候浪費時間的情況。采取這種方式提交上來的論文不能自動形成數據庫,不能供用戶查詢檢索,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利用電子文檔重新建立數據庫。我們總結了2007年收集經驗及出現的問題,并與研究生院商議,聯合決定2008年采用遠程網上提交的方案。具體方案如下。
2.1 論文提交規定
學位論文答辯通過后,學位申請人必須向圖書館提交電子版學位論文,紙本論文仍然沿用過去的提交方式。從2008年開始,電子版實行網上提交。提交論文之前需要下載并簽署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論文電子版授權協議書。論文電子版審查通過后,由圖書館指定工作人員在“回執單”上簽字蓋章;不合格者需要重新提交。回執單上無此項認證簽字及圖書館蓋章者,研究生院將不予頒發學位證書,且不予辦理畢業離院手續。
2.2 提交時間
①應屆畢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應在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畢業離校前,通過網上提交。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須在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兩周內通過網上提交。③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出站前兩周內通過網上提交。
2.3 提交內容
包括3個部分:個人信息、導師信息、論文信息(題錄摘要與全文)。
2.4 提交要求
①文件格式:word或pdf文檔。②提交論文的電子版在排版形式及內容上與印刷版必須保持完全一致。③要求將電子版全文合并為一個文檔,word文檔后綴為.doc,pdf文檔后綴為.pdf。
2.5 保密論文的提交
為了保護作者的知識產權,對涉密論文我們只要求研究生在網上提交個人、導師信息及論文題要部分信息,而全文文檔不采用網上提交,而是需要持蓋章后的“保密申請表”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論文電子版授權協議書”,直接到圖書館找圖書館管理員提交學位論文電子版全文光盤。
3 提交情況分析
2008年提交論文182篇,其中碩士123篇,博士59篇。要求保密的論文有7篇。保密年限有2年、3年、10年,最多要求20年。保密論文主要涉及中藥材研究,創新藥物研制,新發明新發現而未申請專利,內容創新、文章尚未發表,科研課題未完成、科研數據需保密,與企業合作的新藥開發、合同有保密條款、中藥作用機制研究等。
4 建議與思考
4.1 加強學位論文的開發與利用
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我院的重要文獻信息資源和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和科技開發價值。論文選題比較新穎,涉及的內容比較前沿,一般是中醫藥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和創新性。因此,學位論文是了解中醫藥學最新學術動態、熱點及前沿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對科研人員的選題和知識創新起著很好的參考作用。學位論文不但是一種重要的文獻信息資源和科研成果,而且是國家的戰略信息資源之一,具有重大科技創新和經濟利用價值[1]。因此,對其整理開發利用是目前的主要任務。目前,我館收藏2006年以前的學位論文印刷本有1 000余種,這些重要文獻沒有受到充分重視,至今未建成書目查詢系統,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及充分利用。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4個有影響的學位論文資源庫:萬方數據的《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清華同方(cnki)的《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的《學位論文庫》、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高校學位論文庫》[2]。但由于4個數據庫的數據庫來源不一樣,其收錄的數量也不相同。筆者調查了4個數據庫收錄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情況:cnki收錄336篇,其中《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218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118篇(收錄年限范圍為2005-2007年);萬方數據的《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年限范圍為1998-2007年)、《中國學位論文文摘數據庫》收錄945篇(收錄年限范圍為1987-2007年);nstl收錄共計1 005篇(收錄年限范圍為1987-2007年);calis未收錄。4個數據庫收錄我院2007年畢業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情況見表1。表1 4個學位論文庫收錄2007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論文情況(略)
而我館收集了2007年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印刷本157冊,電子版154篇。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主要學位論文庫收錄我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很不齊全,也不完整。無論從我館文獻資源建設、學位論文的開發利用,還是從我院機構庫建設等角度來說,加強我院學位論文數據庫的建設都是非常重要的。
4.2 加強網上提交過程的計算機病毒防治
計算機病毒始終是困擾計算機用戶的一大問題,尤其是面對來自近200個不同作者提交的論文,病毒防治尤為重要。實際上,也確實有相當數量的電子文檔含有宏病毒,處理這些文件要特別小心。因為含有宏病毒的文件一旦被打開,就會感染文檔模板,之后打開的任何word文件都會感染此病毒。建議給服務器安裝病毒實時監控系統,一旦發現病毒,系統將自動報警并提示是否清除。
4.3 盡快開發新的提交系統
目前使用的提交系統功能很不完善,界面也不美觀,查詢檢索及控制功能也不完備。目前提交過程中,研究生遇到了很多問題,文件太大無法上傳全文,文本編輯器在字體、段落控制方面功能太差等。另外,此系統不具備回溯建庫功能,也不具備版權保護功能。建議購置功能完備的、成熟的商業化學位論文提交及管理系統,如trs、清華同方tpi、idl、北大方正等學位論文提交與系統。
4.4 注意規避相關知識產權風險
在學位論文開發利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知識產權風險。學位論文屬于非正式出版物,設有公開、內部、秘密和保密4個級別。對于傳統的印本論文使用和服務各個圖書館采用的服務辦法基本相同:公開的論文限定在館內閱覽,不提供外借,內部、秘密和保密的論文在解密后提供館內閱覽[3]。因此,印刷本在收繳過程中沒有特別強調學位論文的授權許可。在網絡數字環境下,電子版論文的傳播方式和版權控制極為復雜,涉及到著作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問題,為了促進學位論文的交流和利用,電子學位論文的授權就要采取相應策略。取得學位論文的授權,明細授權方式及范圍是開展論文后續服務的基礎[4]。采用論文授權方式可有效的實現學位論文的使用,避免侵權糾紛。如我館2009年規定:在電子版學位論文提交之前,要求論文作者(研究生、導師)同時簽署“學位論文電子版授權協議書”,同意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在下述時間內以下述形式使用本學位論文電子版:在本論文提交后,同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局域網內提供網上文摘查詢瀏覽服務;在本論文(公開密級)提交1年以后,同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局域網內允許讀者瀏覽并下載全文;保密學位論文在解密后同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局域網內允許讀者瀏覽并下載全文。
5 結語
學位論文電子文檔的收集工作可以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圖書館、檔案館有積極性就能做好的事情,還需要學校及研究生管理部門下達指令性通知,需要有一個先進的網絡、便捷的提交系統以及每一位研究生的理解與配合。我們2008年的初次嘗試雖然遇到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是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賀德方.國家學位論文服務體系研究[j].情報學報.2004,26(6):697-702.
教師在這塊“領地”里主宰一切。自由發揮;而學生只能唯師命是從,主體性作用受到了嚴重的抑制。中國的語文教育史上,課堂一直是屬于教師一人的“領地”。針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這一弊端,八十年代以來相繼涌現出了眾多的改良主張,其目的幾乎都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其中,課堂提問教學為眾多的教師所接受。這種教學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將人們從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課堂提問教學最大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信息單向交流,形成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雙向交流,那么,語文課堂提問如何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點,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
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是教師在提問時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學生主體性的關鍵。只有了解了學生的主體需求,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首先,提問要有目的。在設計問題前,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針對學生的語文課學習目的以及學生總體特點,提問的目的應放在培養學生的五種能力上。即:學生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分析、概括、綜合的能力,交字運用能力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其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還必須要求教師主動尋找與學生的思維切合點。這不僅要視課堂的種種具體情況(如當時的課堂氣氛、學生學習情緒等),還應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層次,并在思維方式和層次上求得一致。這是一個隱性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長期熟悉學生、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的。教師要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從學生的一舉一動中發現學生的特點和欠缺,找到提問的思維切接點。一旦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切中此點,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主動且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再次.對答問時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計和了解,并事先想好應對的措施。一般來說,在課堂提問中,學生不外乎會出現幾種情形:或一聲不吭,或答非所問,或基本正確,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對此,教師都應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最后,要注意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一種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與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讓學生全體積極參與的確是個難題,因為任何一個班級都有所謂的“優生”與“學困生”、“優生”與“學困生”之間由于存在著知識水平及能力上的差異,其對提出的問題的適應性也有較大的差別。作為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就應在問題設計上全面兼顧,不可偏廢一方。要因材提問,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二、加強學生的主體活動
誠然,語文課堂提問教學,問題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師的提問韻指向目標是學生,加強學生的主體活動顯然是重中之重。第一,要鼓勵學生參與提問,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提問。古人把教師的作用歸結為“傳道、授業、解惑”六個字,這是十分精到的。而“傳道、授業”當從“解惑”人手,也以“解惑”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傳”.何為“惑”呢?那便是學生心中的疑問。這些“疑點”,有經驗的教師是有心理準備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難的。因此,讓學生有提問的興趣和機會是了解學生疑點的最佳方法,也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特點的一條途徑。一旦這些疑點解決了,課堂教學任務便圓滿完成了。例如,在教授某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每人提出兩個問題,這些問題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興趣深入了解的。這樣教師便能得到近百個問題,針對這篇課文的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師教學的需要,可以確定一些典型的問題在課堂中提出來,進行討論解答。這些問題解決了,這篇課文的疑難也迎刃而解了,伺時,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當然,在課堂上,也要鼓勵學生即興提問,能解答的當堂討論解答,暫時不能解決的留待課后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