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科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科學論文

篇(1)

新課改指出,要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地理課程在知識傳授方面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如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等;獲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學會運用地球儀和查閱地圖技能,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等;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包括說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了解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和基本規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以往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同時,還需要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學模塊,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營造舒適合理的地理課堂環境

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和課堂環境是構成課堂管理系統的三個部分。如何將三者的關系處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的管理體系,是課堂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其中,課堂環境可以影響學生的心理感受,從而使學生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課堂環境分為心理環境和物理環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被班級成員所感知和體驗到的環境。比如班級風氣、師生關系、上課氣氛等都包含其中。后者是指課堂內的外在物質基礎。如教室的空間利用、硬件設施、座位安排、課堂紀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教師還需從改善這兩方面的地理課堂環境入手。

3、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課堂管理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物理課堂管理和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培養其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而只有建立一套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管理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地理學科的授課,能夠使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尊重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意識,樹立愛護環境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養,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基礎,從而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影響因素

1、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

教師作為課堂管理的整體協調者,在管理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良好的課堂管理風格是形成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不同的管理方式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和學習狀態產生不同影響。通常情況下,教師的管理風格從行為上可以分為專制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從態度上可以分為積極的管理行為和消極的管理行為;從針對學生行為的處理方式上,可以分為預防和干預。通過不同的組合,教師的課堂管理風格會呈現出多樣性特征。教師的不同課堂管理風格會在管理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產生變化。因此,任何一種管理風格都是優點與缺陷共存。教師應當依據自身能力,以及自身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形成適合班內學生發展的課堂管理風格。

2、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地理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基本的地理知識,還必須讓他們學習到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地理不應當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因而,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需要依據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學習興趣。同時需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含量,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法,傳授學生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地理學習能力。最終,使學生領會地理這門學科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為下一階段的地理學習打下基礎,達到教學目的。

3、課堂環境的穩定性

課堂環境是作用于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中學地理作為一門不受重視的學科,其課堂環境往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行為規范有著很大影響。積極的課堂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班級的學習氛圍,為教學互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也能夠影響具有負面情緒的學生,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而消極的課堂環境則會與之相反,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取向和行動導向都會受到環境的負面影響。因而,良好的課堂環境是地理課堂管理是否有效的體現之一。同時,由于人和環境能夠相互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管理時需要有效調節學生與環境的關系,使兩者彼此促進,形成良性發展。

三、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優化策略

1、建立師生和諧溝通渠道

新課改強調老師的激勵與引導,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體現出師生共同發展的價值取向。因此,在地理課程的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應當具備使自己與學生和諧溝通的技巧和能力。在以往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通常是“管”與“被管”狀態,教師并未將師生平等的理念融會貫通。如今,教師則應當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朋友式的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賴。同時,遵循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人特點,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依據不同班級情況,建立合理的師生溝通機制,對學生的合理要求給予及時反饋,將民主與平等的管理理念帶入課堂,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才能建立真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地理課堂管理狀態。

2、制定合理的課堂行為規范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課堂紀律和規范的學生行為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以往的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常會對學生進行過度規范性的管理。如在制定班級規范中,以“不能做某事”將學生行為機械化的限定在制度框架內。這類規范的制定嚴重制約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現實中由于大多數學生并不重視地理學科,在制定課堂紀律時,必須確保紀律標準的可實施性。同時,讓學生明確紀律的適用條件及違反后果,形成一定約束力。因而,教師在制定地理課堂行為規范時,應當將學生的行為標準控制在適度范圍內,在強制與民主間找到平衡點。而在課堂紀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對學生采取正向的強化方式和積極的懲罰方式,不能過度使用懲罰。以此,通過將管理重點放在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上,與學生共同建設良好的地理課堂氛圍。

篇(2)

微課程作為地理課堂補充與拓展的重要途徑,不僅能補充與拓展教材知識,更是地理教學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安排,開發校本微課程,為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天地,將校園文化、家鄉風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案例融入校本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加深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生活和家鄉的熱愛,并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關注,感受地理就在身邊,領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學能力。

微課程是針對某一具體的重點、難點或疑點問題展開的微型地理教學視頻,時間一般在10分鐘以內,由于其時間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瑣碎時間觀看微視頻,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微課程學習,如等車、乘車、課間、吃飯等,以促進自主學習。地理教師制作的微課程可用于學生課前預習,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提前將制作好的微課程上傳到班群或網絡平臺,學生獲取微課程后有針對地觀看微課程視頻,自主學習新課程內容,對于難點或疑點知識可進行反復觀看,經過微課程的學習,學生逐漸學會如何預習,培養自學能力。同樣的,微課程視頻也可用于課后解惑與復習,地理教師將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做成微課程,學生可按需要自主選擇微課程內容,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課程的播放進度,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消化,經過一系列自主學習過程,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印象深刻,并在這一過程中將新知識內化、建構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自身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微課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著地理教師、學生的關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點成為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微課程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圖像、聲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結合,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直觀、清晰的圖像,生動、簡潔的文字,舒緩、優美的背景音樂,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程地理教學活動時間短,符合中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視覺駐留規律,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學習要求。微課程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地理教學成效。

4.促進地理教師專業成長。

近年來,在教育部組織下,微課程被推廣到全國各地中小學課堂,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微課程相關培訓并切身投入到微課程研究中。從最初對微課程一知半解的認識,到制作微課程并運用到實際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培訓、學習、思考與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在微課程的制作過程中,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選取與設計,圖片、文字、聲音、畫面的呈現方式都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課程必須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反思、修繕微課程,點燃了教師的創造熱情,提高了教師的研發能力與教學水平。微課程不僅能促進地理教師自身專業成長,通過教研活動或網絡平臺進行微課程交流與學習過程更能促進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共同成長。

二、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制作步驟

要制作好地理微課程,地理教師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與認知特點,還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適應信息化教學趨勢。地理微課程制作的基本步驟一般為“選題設計—教學設計—制作微課程—反思與修改”。

1.選題設計。

微課程的主題廣泛、題材微觀,經地理教師處理后,學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題內容都可以成為微課程主題。微課程主題的選擇是制作地理微課程的首要步驟也是重要環節,選題的好壞關乎微課程的質量與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課程之前要慎重選擇主題,分析相關知識點,根據實際情況對知識點進行科學的處理或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地理教師在進行微課程選題時,容易出現選題偏大的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將知識點講清、講透,難以達到微課程地理教學預定目標。微課程是為學生服務的,選題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學情和學科特點選擇重點、難點或學生易錯點,可以是知識講解、教材解讀、方法傳授等,同時要充分把握“微”特點,即內容精、時間短,確保能在10分鐘內將知識講清、講透。

2.教學設計。

(1)準備教學素材。

明確地理教學主題后,教師可通過網絡、文獻檢索等方式收集與該主題相關的素材。地理微課程素材來源廣泛,可從央視網站、國家測繪局網站、中國氣象視頻網站等下載有用的圖片、視頻、音頻資源,其中央視網站的資源相較于其他網站更為清晰、齊全,特別是央視網站中擁有大量的區域地理資源,對于學生區域地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分析。

確定地理教學中的微課程主題后,根據微課程所要呈現的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調整與處理。

(3)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與學習能力、學習該內容的認知起點、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障礙等。

(4)教學設計思想。

地理教師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學條件,聯系微課程教學內容,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擬采取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5)教學目標。

微課程地理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確定地理教學目標,使地理教師明確要教什么,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6)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理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微課程所要呈現的核心內容,明確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而制作的微課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7)教學過程。

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環節、教學內容符合邏輯性與科學性、教學目標明確等。

3.制作微課程。

完成地理教學設計后,通過制作PPT完成微課件,再運用錄屏軟件將地理教學過程錄制成微課程。在錄制微課程時,地理教師只需要將制作好的微課件在電腦上進行演示,同時配上對知識點的講解說明,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軟件則全程記錄教師在電腦屏幕上的操作和講解。錄制的過程簡單,操作方便,教師只要在錄制過程中控制好課件演示的速度,調節好講解語速,保持周圍環境安靜,以免外來噪音影響視頻效果。

4.微課程的反思與修改。

微課程的制作過程離不開反思,反思作為地理教師的高級思維形式,應貫穿于地理教學活動的始終,從選題設計到微課程的制作再到微課程教學實踐的反思,地理教師不斷回顧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微課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課程作品的質量,同時在反思過程中能發現閃光點,積累經驗,為以后微課程制作奠定基礎。

篇(3)

二、注重地圖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圖,這些地圖中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地圖在地理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提高讀圖的能力,通過認真閱讀地圖,從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擺脫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通過地圖的直觀作用來讓他們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把地理理論知識和地圖緊密結合起來,在閱讀地圖時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通過認真分析地圖,能讓學生建立對地域的初步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地圖這一直觀教具,并教給學生閱讀地圖的科學方法,使他們提高地理綜合能力。四、創設生動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豐富生動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介紹地理知識。生動、形象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產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生動的教學語言來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快速地進入到對地理知識的探究中。

(2)運用豐富的教學輔助工具,提高教學的直觀性。構建開放性的地理課程,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地理教學多是圖表教學,要實現圖表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充分運用圖片、地球儀、多媒體等資源,創建一個開放性的課堂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提升,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課堂學習動起來。采用游戲教學、模仿教學等方式,將學生從靜態轉移到動態,如讓學生繪制中國省份圖,制作圖表等。當然,新課標下的教學方式眾多,如問題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等,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在于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性,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質。

篇(4)

二、有效提問能調節課堂的教學氣氛

課堂上教師所提出來的問題要貼合于這節課上所講授的內容,問題的提出還要有一定的發散性思維在內。如果直接的對這節內容進行提問,問題太直白的話,學生們則會覺得枯燥乏味。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或者是學生們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問題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提出來的問題則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也可以對此展開小組討論,經過討論找到更好的答案,這對于改善呆板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很有幫助的。此外,教師提出來的問題若比較困難,學生只能求助于課本或者老師,這樣的問題則會讓學生感到吃力,不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問要加以注意。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需要學習的內容非常多且廣泛,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氣候這一章節,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記憶,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和日本的氣候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或者讓學生們對這兩個國家的風俗文化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行學習本章節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既能引入之前學過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接觸了解一些新的知識,在對過去的知識進行復習的同時,接受新的知識,這也是學生們比較樂意接受的學習方式。

三、課堂提問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心理學

研究表明,教學需要從學習者的已有經驗開始,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及興趣的大小,往往與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實際中使用有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自身的經驗或者是比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出要講授的內容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熱力環流”這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市區的氣溫比郊區的要高,與之相關的因素有哪些?”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認為地理學科離他們很近,所學的知識也是很實用的,從而更加樂于接受地理知識。這樣的教學既能增強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地理問題的能力。

篇(5)

    那么,地理課如何設疑、解疑和留疑呢?

    設疑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八種:

    1.擬問設疑:是老師自問自答,宛如和學生進行娓娓動聽的談話,使學生在思考中聽課。如講地球的形狀 時,老師邊講邊問:“地理的形狀像什么?”“怎樣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狀呢?”通過學生回答后,開展討論式 教學。

    2.推理設疑:老師在講課或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通過對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問題。如講外流 河汛期時,先講明外流河的水量變化主要受降水的影響,然后請學生回憶我國東部雨帶推移規律并提問,各地 區河流的汛期分別都在幾月份;根據推理,學生很快就能自己發現和掌握這些新知識。

    3.課題設疑:把地理科研課題當成問題有選擇地給學生介紹,有助于提高學生立志獻身于地理事業做準備 ;如講長江水資源開發時,談長江能否變成第二條黃河,三峽工程的論證等。講地殼演化時,談恐龍滅絕,我 國第四紀冰川分布之謎等。

    4.故事設疑:講故事設疑,學生既能增長知識,又加深了對相關地理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直布羅陀海峽兩岸都在英國軍隊控制之下,但德國潛艇卻能平安地通過海峽而不被英軍發現,到底用了 什么絕招呢?然后講解密度流的知識和直布羅陀海峽密度流的特點,最后揭開其中奧秘——德軍潛艇潛入淺水 中關閉發動機隨密度流通過海峽進入地中海。

    5.圖象設疑:利用課本插圖,圖表和各種圖片中所含各種地理信息進行設疑,不但能提高教學效果,而且 還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筆者將六冊教材中的圖象系統都設計了各種練習題型,翻印后叫學生閱圖練習 ,效果很好。

    6.情景設疑:通過小品、詩歌、歌曲、錄像和實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環境氛圍,再提出問題,引導 學生思考。“你從雪山中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你向未來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在《長江之歌》那動 人旋律的回蕩聲中,再向學生提問長江發源在哪里?長江之水流向何方?長江源流有什么特點?

    7.假設設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現象啟發學生思考,如果這些現象存在的話會產生什么后果,從而培 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講平流層中的臭氧時,結合環保知識向學生提出,假設臭氧層繼續遭到 破壞而消失,會產生什么后果?

    8.綜合設疑:在復習時,采用綜合設疑的方法,能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這一 天,我們假設全班同學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學生采用日記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這一天具有明顯 特色的地理景觀都寫出來,這個題目涉及天文、氣候、自然帶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生有 效地把握知識脈絡、理順思路,發展思維。

    設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動腦筋。太玄,高深莫 測,學生會失去信心。因此,應力求學生跳一跳摘到為好。其次,設疑的問題要題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講 非洲撒哈拉沙漠時,可先讓學生回顧一下我國降水量的分布規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東抵紅海。人站在大西洋岸邊,前邊是碧波蕩漾的 大海,背后卻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這是為什么?有誰能解這個謎?”題意明確,富有詩意。既活躍課堂氣氛 ,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也能引導學生真正領會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運用這些原理對地理事項進行分析。

    最后,設疑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設計和提問,不可面面俱 到。無計劃無目的設疑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

    設疑之后,就要針對設疑進行解疑。古人對教師的作用以“傳道”、“授業”、“解惑”來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練的掌握解疑技巧,這是教師基本功扎實與否的具體表現。

    怎樣進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簡介幾種供參考。

    1.教師自行設計有關信號、圖表,精講教材的基本原理;間接地進行解疑。

    例如關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點指導學生對照分析“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與“世界洋流模式 圖”相關聯系。從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過程采用電教手段,效果會更好。

    2.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原理尋找解題的方法和步驟。此時教師可穿梭 在學生中既能方便地為優生提供高難度的“跳桿”,又有時間為差生指點迷津,以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的失誤。在聽、答、問巡視中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迅速處理,以便調控整個教學過程。

    3.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在相互啟發中開闊思路,促進正確答案的產生。如對“漂流瓶”是否過赤道逆流, 學生中可能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教師對這一分歧的點撥解疑可進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規律與洋流形成之間 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出現一個,從而達到最佳狀態。

    4.通過評析總結,將學習狀態推進到更高層次。對于學生的解答,正確的或有獨創性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 勵;對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錯誤的要進行耐心細致地分析和講解,及時糾正,以免干擾聽課。這樣使學生的輸 入信息得到強化,把直接感受和強化后的信息轉化為理性認識,促進思維的深化。

    解疑時有幾個問題應引起注意。首先,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教師要恰當加 以揭示;或將提出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用小步子解決,便于學生各個擊破,攻克知識難點。例如,講地 形雨形成時,如果只讓學生看完示意圖后提問“地形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可能對示意圖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將這個問題分成幾個小題:(1)潮濕的氣流前進時遇到高山會怎樣運動?(2)氣流上坡后氣溫有何 變化?(3)氣溫變化后,空氣中的水汽如何變化?(4)水汽是迎風坡多還是背風坡多?這樣步步深入循序漸進, 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時,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悟,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糾正答案中存在的問題 ,這比斷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時,對于學生回答問題出現的遺漏部分及時提出新的設疑,使學生掌 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如學習“世界氣溫水平分布時”,學生在讀圖后,對七月份20°-30°N沙漠地區成為世界 最熱的地方理由講得充分,而對赤道地區為什么不熱,卻只字不提。對此必須提出設疑,引導學生對赤道地區 氣溫狀況進行分析,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在上完課后或某個問題解疑以后,教師不把眼光停留在現有知識水平上,而應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問題,留給學生思考,即留給學生疑問,推進學習內容深化。學生有了疑,就會產生新的求知欲,激 發他們的思維,促使其到課本中或課外讀物中去尋找答案。這不僅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自我探 索,往往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學生在探索中得到了樂趣,樂趣又會誘導他們去進一步探索。

篇(6)

二、案例教學實施的注意事項

1.應注重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傳授

案例教學不是萬能教學法,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在分析問題時才能得心應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案例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

2.案例教學準備要充分

案例的選擇和呈現形式對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案例教學的成敗,因此,在案例的選擇和呈現方式上教師要特別謹慎和細心。首先,選擇與教學內容吻合的案例;其次,案例的呈現形式要多種方式相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圖文并茂的案例教學就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3.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案例教學希望學生通過學習案例把地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如講常見天氣系統的時候,聯系當地雨季,降溫天氣等。通過案例分析,學生會發現地理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主動運用地理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重視案例討論過程的引導和總結

學生的高中地理課堂討論是自由的,教師必須在討論過程中加以引導,以便于快速進入下個問題的討論,如果跑題了要及時引回主題,同時要注意討論過程中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秩序的保持。教師除了在討論過程中要及時做階段性的總結外,還要對所展示的案例進行有效總結,讓學生明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

篇(7)

1)缺少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青年教師占多數,基本上都是從學校畢業就直接來校任教,缺少教學、科研的經驗與積累,在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下負擔較重。因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沒有知名度較高的學術帶頭人,在教學上未能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與專業的辦學歷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沒有確定某一明確的方向,各位教師各自為政,單打獨斗,不能形成具有戰斗力的教學科研團隊,無法實現1+1>2的整體涌現性。

2)生源質量不高,師生雙向不滿。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與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等專業相比,錄取分數線較低,由于社會大眾對該專業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其他專業錄滿后調劑過來的低分生,生源的質量較差。因此,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對專業不認同,缺少學習動力,這樣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師的上課熱情。學生抱怨教師工作不敬業,教學不投入、能力差,教學手段單一,講課不生動。教師抱怨學生學習不認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不端正。

3)課程設置不科學。地理信息科學是依托測繪工程而創辦的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和測繪的專業課程各占50%,雖然拓展了學生的就業面,由于課程之間銜接不緊密,學生所學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不完整,尤其是開發類課程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與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相比,在測繪能力方面處于劣勢,與中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地信專業學生相比,開發能力較弱,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畢業后絕大部分學生只能勝任數據處理工作,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從事GIS開發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2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的機會

1)社會對高素質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技術人才需求迫切。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總產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億元。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即懂技術又懂應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領導重視。近兩年,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得到了學校、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學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規劃信息技術高校重點實驗室,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師都是實驗室成員,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發展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提供了平臺。

1.3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的威脅

1)社會環境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讀書無用”、“一切向錢看”等思想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學生在學校虛度時光,沉溺于網絡游戲中的虛幻世界,沒有學習目標。

2)校園氛圍影響。湖南城市學院是一所處于轉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學校在教學與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發展。校園的學習氛圍不強,“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校園中廣泛存在,這些不良風氣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改變了一些學生的價值觀,阻礙了優良學風的形成。

2學風建設改革措施

學生是學風建設的主體,教師在學風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而專業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單位,專業學風對學校、學院和班級學風,以及學生個人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風建設改革。

2.1以思想教育為切入點,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學風建設的關鍵是解決學生學習的思想問題,通過主題班會、一對一交談等思想教育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2做好入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新生對專業不了解,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作為第一志愿填報,因此,在入學教育時將專業介紹和學風建設的教育作為重點,使學生從了解專業到熱愛專業,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班主任、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具體的方式,盡快確定學習目標,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

2.3以科學的管理制度,促進專業學風建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獎懲制度、考試管理制度、計劃管理制度、教學過程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制度等,保證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學工作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通過這些制度規范師生的行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和良好學風。

2.4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地理信息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知識更新快,應按其知識體系設置專業課程,厘清各門課程的關系,保證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掌握數據采集、數據處理、系統開發與應用等不同環節的知識。把握社會對技術更新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將市場急需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授給學生。通過大學生導師制,以大學生創新性項目和開放性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主動性。

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教風促學風通過引進有影響力的學者作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在科研和教學方面確定方向,指導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戰斗力和協同競爭的良好氛圍。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教學中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

2.6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圍繞學科專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GIS文化節、GIS技能大賽、學術講座等,讓學生盡快融入到大學生活中來,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篇(8)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對于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高中數學教學從重知識的接受性轉向重綜合能力的探究性.從單一的認識性轉向多維的體驗性,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單純追求學生認知的發展的教學觀念已不能適應教學的新要求,而培養學生基本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重視個性的發展,則成為教學發展的新方向。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的體會,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建立穩定的學習動機呢?

1.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學生樹立的目標不同.形成的目標結構不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動機和熱情。教師的首要任務則在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確定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逐步認識到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學習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給學生如“認真學習”等一些抽象的建議,要給學生提供具體而明確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方法

2.創設探索問題的情境。數學知識相對于其他知識來說比較抽象,往往不被學生喜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立足于學生實際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提出具有誘惑力的問題.對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很有必要比如講等比數列求和時,筆者用一個故事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一個窮人到富人那兒借錢,原以為吝嗇的富人不肯借,誰知,富人一口答應,只是借款方式特別,在30天中,每天借給窮人1萬元;借款第一天窮人給富人1分錢,以后每天所還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窮人覺得很劃算,可是又覺得吝嗇的富人不會這么便宜他,你能幫他解決問題嗎?問題提出以后,學生興趣盎然,為后面新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形成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不只是側重學生掌握知識.更要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數學思維能力,自主性學習要求把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那么什么是自主性學習呢?自主性學習不是指學生獨自在那里學習,而是指學習的內在品質,是以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進行學習,是一種學習者自覺的、主動的學習方式。當然自主性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否則學生容易失去目標,收效甚微。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有效地選用一組數學問題組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學習有關二次函數、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時.教師可利用這樣的題組:已知二次函數根據求根公式求方程x+的兩根;(2)分解因式:(3)求出函數圖像與x軸的交點坐標;(4)求函數圖像的頂點坐標以及對稱軸方程:(5)作出其圖像;(6)解不等式:整個題組能幫助學生自主復習與鞏固二次函數圖像、頂點、對稱軸、與X軸的交點、解一元二次方程、實數范圍內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識,更使學生在二次函數圖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間形成知識網絡,體會數形結合的作用討論式教學是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式課堂結構。它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面向有差異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并改變了學生由傳統教學中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讓學生在課堂中傾聽別人的意見,對別人的意見作出評價。并能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對橢圓的標準方程第一課時的教學,筆者不急于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細線作出橢圓,并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在運動中哪些量在變,哪些量不變?2.能不能用數學式子表達?生A:兩個釘子代表不動點,鉛筆所到之處代表動點,動點的軌跡為橢圓生B:我還有補充,不變量還有動點與兩定點距離之和。距離之和等于細繩的長度。設釘子為A、B,動點為P,則PA+PB=定值。

筆者進行補充,記定點為還有限制條件沒有考慮,回顧一下作圖過程,能看得出來嗎?在大家的分析討論中,我們得到并總結出了橢圓的定義。筆者通過師生間相互合作探索,使學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實現對知識的理解、認知、探索和創新,同時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

三、營造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數學教學氛圍

篇(9)

二、地理課堂“追問”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地理課堂中,大多數的追問主要依賴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師通過教學反思發現問題,從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尋找最佳的應對之策。也正是因為如此,教師對于追問的研究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提出的追問策略缺乏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的基礎,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追問”等待時間過短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追問過程中3-5秒的等待時間能讓學生更深入思考問題,充分發揮追問實際的效用,研究進一步發現,追問等待時間包括兩部分:教師提問之后學生回答之前和學生回答之后教師評論之前。心理學中強調記憶是學習的基礎,過短的等待時間往往不能從記憶庫中獲取全面的知識聯系,只能截取知識片段進行回答,這就影響了追問的效果。

(二)“追問”的思維含量低

低層次的追問,大多使用陳述性知識,學生只需要查閱資料后稍作思考就能發現答案,思維挑戰小。而高層次的追問往往需要建立地理思維模式,處理更復雜和綜合的問題,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經過原創性的綜合評價才能得出答案。有的教師雖然提出了綜合型問題,但追問過細,許多思考過程都省略了,不僅降低了問題難度,也讓學生單純跟著教師思考,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沒有達到“追問”的初衷。

(三)“追問”缺乏目標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發現,追問的主題不明確,目標不清晰,教師往往把追問演變為一連串的問題,容量大,跨度廣,不僅沒有圍繞關鍵知識,沒有明確的思維發展脈絡,也失去追問的價值。

(四)“追問”缺失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當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次課堂教學。雖然教師在授課前都有詳細、豐富的教案,但課堂中往往會出現各類小插曲,在問答環節中學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錯誤或給出奇怪的答案。這些意外情況往往會打亂原有的教學安排,所以很多教師把這些視為課堂中最大的干擾。大多數教師會讓學生坐下然后請其他同學幫助回答,當提問較難時也常常使用自問自答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沒有及時回應或沒有反饋的機會,錯失了教學的機會。

三、地理課堂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在備考過程中都能預見到大部分的授課難點,也會花時間設計問題,對于授課內容和知識點十分熟悉,從而主觀認為學生也應該比較熟悉,從而預留給學生回答的時間減少。就像在知識搶答競賽中,由于選手對主持人的問題已了然于胸,所以當主持人陳訴完問題,選手就能立刻回答。另外,教師缺乏追問的技能,大部分教師對地理課堂中追問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有些教師接觸到更多的是教學理念及教學理論,對于追問的知識和技能沒有太多關注,也缺少對課堂追問的訓練和反思。

(二)學生方面的原因

追問是師生間的一種互動方式,因此學生也會對追問產生一定影響。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主動回答教師的問題。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失去主動探尋知識的樂趣,追求知識變得被動而功利,課堂積極性差,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喜歡以課本的教條回答問題,不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也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狀態,導致教師思維反應遲緩,也就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教學追問。地理知識的儲備、地理思維的建立、地理素養的形成都在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地理教學的日積月累中。對地理的邊緣化導致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地理基礎就不夠扎實,在學習高中地理時,大部分知識又逐漸被遺忘。學生往往由于知識薄弱無法回答追問,繼而教師在追問中更傾向于思維含量低的問題。

四、提高地理課堂“追問”質量的措施

追問的質量關鍵取決于教師,縱使存在學生因素的影響,但通過教師的努力,能夠將正面影響提到最高。因此以下將從教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改進地理課堂追問的措施,真正提升地理課堂時效。

(一)增強“追問”意識,重視知識儲備

很多教師都認為追問是教師的臨場即興發揮,不需要準備和設計。“追問”的合理應用不僅要求教師意識到“追問”的價值和功能,而且要讓廣大的教師意識到“追問”在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教師作為智慧的追問者,不僅要深度解讀教材,把握教材重點和難點,而且需要夯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及地理信息技術、地理學科前沿等知識。有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后,才能做到追問既有質量,又有深度和廣度。

(二)貼近生活,明晰問題

為了增強地理課堂的生趣性,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教材展開追問,而且需考慮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生活體驗、學習特點等方面。所以在教學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關注時事新聞,積累追問素材,在了解學生的生情和學情的基礎上,走進學生,貼近他們的生活,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追問,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讓學生產生發自內心的好奇,當學生有了興趣后,就能主動參與到課堂的發現和探索中。

(三)提高“追問”技能

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追問不能完全預測到,教師應調整好心態,積極面對課堂的“意外”,靈活合理地應對課堂中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做好相應的調整后進行追問。追問需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不同層次的追問內容指向不同基礎的學生;追問要做到目標明確,界限清晰,否則很容易出現由于缺乏目標而導致兜圈子的現象;追問的內容并非多多益善,應數量適中;為了讓學生在思考中更連貫,追問要遵循關聯性特征,運用多步驟來層層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

篇(10)

二、當今高中地理課堂存在的問題

(1)部分地理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及教學策略不夠合理。

教師在地理教學備課時比較注重教學設計,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略單一,不能有效利用相關教學媒體和地理教學教具,不易激發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講課時仍用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消極、無效的傳統教學方式,壓抑、挫傷了學生的智慧自主性。具體表現為過分強調預設教學活動,缺乏教學過程中對生成性問題的考慮及關注,教學活動缺乏創造性等。目前,許多教師對此也苦于無處借力,僅靠自己摸索實驗、設計教學方法,勞心勞力,還吃力不討好。

(2)學生對地理學習態度不積極、興趣不濃。

初中階段對自然地理、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部分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使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碰到這些方面的知識內容便覺得聽課很吃力,有些同學甚至感覺如同聽天書,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與現行的高中地理教學脫節,造成了地理教學現狀低效甚至無效,加上缺少實踐課,造成學生對地理學習態度不積極、不感興趣。

(3)學生課內和課外的地理實踐能力弱。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及學校資緊金有限,實驗室在很多學校都沒有配備,部分有實驗室的學校以及相關的齊全的實驗儀器,限制了實驗課的開展,加上地理實驗課不受重視,導致學生的課內動手能力差。此外,大多數學校不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學生了解很少,課外地理實踐能力弱。

三、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新課標明確指出:“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改變過去的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陶行知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育應該是:“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活的人才教育呢?筆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的教學實際為例,來探討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貫徹“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思想”,在開展有效教學中體現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現代教學的共通和相融。

1、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目標設計教學目標,并體現和貫穿于教學目標之中,使教學目標的內容范圍和課程目標保持一致。具體可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 指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及過程,學會學習,學會發現、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對學生在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及獲取技能與知識的過程中給予高度的重視與肯定。“知識與技能” 指地理學科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技能” 主要指地理觀察與調查技能、地理圖表技能及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知識”則指概念、原理、規律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對國家、對世界及其相互關系的價值判斷、態度、情感以及做事具有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具體的新課程內容標準為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規定了學生在具體的每一部分課程學習結束后,所達到的基本要求。在《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中,確定教學目標內容范圍時,應全面考慮三個領域分目標,知識與能力層面設計為能應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過程與方法要求啟發中觀察、交流、總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激發學生探索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科學精神。

2、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

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一切技術、手段、途徑即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就是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學生認知及能力發展水平,結合其自身的風格和特長,各教學方式靈活的運用,實現了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創造性、科學性,在課堂教學中注入新的活力。在《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中,可以通過啟發,探究式的提問為主導,輔助案例教學和課件演示等方法,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利用圖標,讓學生明白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熱源的結論,對于其中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常見的溫室大棚原理、地球溫室效應等方面的知識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 來激發興趣,讓學生解釋生活現象,最后在探究中得到結論,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的遷移能力和鍛煉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課堂生成有效的關鍵是采用合適的教學法。在選用教學法時,教師要認真考慮教法的適用性,特別要注意:針對某個知識點,有時需要多種方法,即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法。作為地理教師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和知識反饋靈活選擇教法,在課堂上不僅要注意知識的講授,而且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進展情況,按照學生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3、活化課堂流程、注重學習能力

3.1開展以問題教學為核心的有效教學活動

疑惑,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開始或起點,是思維與現有知識之間的矛盾,亦是探究新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動力。《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教學內容問題的設計,應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融入自己的思考、開展合作等激發其問題意識,并從中了解大氣運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迪學生的思維,就大氣的熱狀況提出難易適度、新穎有趣、發人深省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教給學生思考線索和方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的思考問題,掌握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達到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3.2.以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基礎,創建起良好學習氛圍

教學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與學生均是有思維、有情感的教學統一體。對于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充盈、彌漫于師生之間的一種精神氛圍和教育情境。對學生而言,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意味著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心態的開放,創造性的解放。對于教師而言,熱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意味著上課不但是傳授知識,而且是在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環境,尤其是應該努力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學習共同體”。

3. 3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以“活動”教學為主要方式

上一篇: 建筑施工工程師論文 下一篇: 消費心理分析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亚欧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 亚洲步兵在线播放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日本好好热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