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綠色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綠色經濟論文

篇(1)

摘要:發展綠色經濟已經在全球達成共識,研究綠色經濟與林業之間的關系可促進林業的穩定、高效發展。本文闡述了綠色經濟的內涵,探討了林業在綠色經濟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闡述了在綠色經濟背景下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成果及展望。

關鍵詞:綠色經濟;林業;機遇;挑戰

1綠色經濟背景

1989年,綠色經濟的概念由經濟學家皮爾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本產業鏈,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經濟形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其的《綠色經濟報告》中,對綠色經濟給出的定義是,從長期上來看,能夠改善人類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時不會使后代面臨生態稀缺性和環境風險的經濟形式。在國內的研究中,一般認為綠色經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的綠色經濟指的是環保產業;而廣義的綠色經濟除了環保產業之外,還包括諸如綠色消費與政府采購,綠色貿易與進入,綠色稅收與財政,綠色會計與審計等除生產領域外的一些綠色制度和行為[1]。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開展綠色經濟行動。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明:實現綠色經濟不僅會實現財富增長,尤其是生態共有資源或自然資本的增益,而且還會在今后一段時期產生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應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趨勢,各國紛紛通過立法和出臺規劃開展行動。英國在倡導低碳、低排放,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美國以開發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為主題,制定了綠色經濟復興計劃歐盟制定了環保型經濟的中期規劃;印度制定國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韓國通過了綠色工程計劃,日本在逐步擴大環境產業市場規模[2]。

2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聯合國森林論壇的第九次大會在探討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時提出,林業對構建綠色經濟的潛力巨大,要發展綠色經濟,必須將林業置于優先發展的領域。

2.1林業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和關鍵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對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地位給出定義:林業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和關鍵。林業為綠色經濟提供了生態基礎,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林業提供木材等木質原材料、產品和能源產品,具有清潔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優點;林業發展為全球近10億人口提供了生計,有利于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進人類福利的增加。

2.2林業對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作用和貢獻

在綠色經濟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業發展通過保護和可持續地使用自然資源對綠色經濟所做出的貢獻就已經被認識。同時,林業在減少貧困、增加收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對綠色經濟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貢獻。從事林業基礎產業的人口往往與貧困人口相重合,因而發展高效可持續的林業就能夠有效地幫助依靠其生存的人們擺脫貧困。隨著應對氣候變暖成為全球共同行動,林業在固碳方面的貢獻被廣泛認識。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林業對綠色經濟的貢獻方面進行了全面總結:經濟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都依賴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匯、穩定全球氣候、調節水的循環,并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息地,同時保存了遺傳資源。經濟估值在不同的國家進行的研究表明,從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別是在調節氣候服務和存在價值。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貢獻已經獲得了更全面的認識。

3綠色經濟背景下的林業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中國始終堅持把林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充分發揮森林在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多種效益,逐步實現平衡發展,初步開始綠色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動林業發展戰略的綠色轉型,促進綠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林業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了三次林業發展戰略的調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綠色投資。1998年至今,中國實施的林業重點工程累計投入2886億元。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及林業公共財政支持制度,對國家級重點公益林、造林、撫育管理、林木良種等提供公共財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長效資金支持機制。三是增強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出將森林經營作為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從注重森林面積的增加到重視森林質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強,中央財政對森林撫育提供財政補貼,積極推動森林認證。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增進綠色就業。制定激勵政策,實現林業從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環境的轉變,同時,逐步增加綠色就業。五是積極推動綠色改革。大力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維護農民權益,不斷提升林業對農民就業增收的貢獻。

3.1林業在綠色經濟中面臨的機遇

由于林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還具有明顯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很多國家推出了刺激經濟的綠色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將林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核心;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頭號政治問題,森林對于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問題日趨嚴重,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一背景下,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林業產業結構得到升級,林業發展方式不斷轉變,這有利于進一步發揮林業在減輕貧困、改善生計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業在綠色經濟中面臨的挑戰

為了進一步提高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但發展綠色經濟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從全球范圍看,土地競爭引起的毀林和森林退化的壓力并不會消除。同時,由于林業生態效益的價值化、內部化還不能完全實現,林業被邊緣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級政府在經濟增長壓力面前,必然會面臨是要發展還是要環境的兩難選擇。而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林業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之間的矛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沖突;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對保護森林資源和鞏固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帶來的壓力;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就業統計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森林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林業信息化建設不能滿足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技術要求等,也都會對綠色經濟中的林業產業發展產生挑戰。

4中國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展望

4.1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強大

綠色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將使林業所具有的減污、減排、消納廢棄物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綠色融資機制將更多、更好地挖掘林業在保障生態安全方面的潛力;林業產業提供的綠色產品、生態產品、綠色就業在促進地區發展、改善民生、減輕貧困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4.2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

在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森林產品和服務價值通過森林價值核算將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對非正式部門的貢獻也會通過森林價值核算將得以充分體現;生態系統管理、綠色融資機制建立和綠色產業發展,將使林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釋放和倍數放大;林業的三大效益將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

4.3林業發展資金將更加充裕,資金來源渠道更加多樣化

為降低生態稀缺性,在發展綠色經濟中公共財政對生態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同時,森林將成為一種新的有較高收益的經濟資產,社會融資能力將明顯提高。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中國堅持將林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堅持興林富民的發展宗旨,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初步實現了森林資源增加、生態狀況改善和林業生產者受益的目標,完成初步綠色轉型。中國的經驗表明,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在減少環境風險和資源消耗的同時,增加就業和改善貧困,促進社會進步。未來,中國林業將繼續積極推進林業綠色增長,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瑩,劉波.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選擇[J].開放導報,2011(5):73-76.

[2]劉珉.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國林業發展[J].林業經濟,2013(2):22-27.

[3]劉東升.中國林業與綠色經濟[J].林業經濟,2012(1):12-15.

[4]李平,張繼梅,王作鐵.基于低碳經濟視角下的林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5(5):23-27.

[5]楊亞軍,李偉.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能源與環境科學,2013(9):184.

[6]張升,戴廣翠.綠色經濟與林業發展[J].林業經濟,2014(5):20-25.

[7]郎曉娟,沈若萌,劉珉.林業與綠色經濟研究[J].林業經濟,2013(1):36-41.

[8]李興軍,孫雯.淺析綠色經濟背景下林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林業經濟,2015(9):124-128

有關綠色經濟論文范文二:綠色經濟發展中地區差距分析

摘要:在實行改革開放國策以后,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發展綠色經濟不僅僅能夠對經濟增長進行提高,同時,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也能進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東西中部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差距,對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鍵詞:綠色經濟;地區差距;對策

1發展綠色經濟

1.1綠色經濟的內涵與特點

綠色經濟是一種現代生態經濟,它以人類的幸福生活為最終發展目標,實現了經濟再生產和自然生態自身循環的有機結合,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一種新型社會發展模式。綠色經濟的顯著特點在于環境資源因素是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以其所能提供的資源量和環境容納生產廢棄物的限度為硬指標,一旦超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自然將會集聚能量,最終足以使人類創造的燦爛文明重歸寂靜。這是因為:一是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經濟系統只是地球生態環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增長的速度必須與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經濟生產從以原材料輸入作為開端經過交換,流通到最后產品被消耗產生廢棄物為一個流程。但整個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環境資源系統的再生和可吸收進行交換。為此綠色經濟發展規模絕對不能超出地球生態環境資源系統的容納范圍。二是生態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承載能力都是有限度的。當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在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和自然環境所能容納排放廢棄物的范圍內,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就能相互促進。

1.2發展綠色經濟的意義

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氣候變化、能源危機、金融危機都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導致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也在面臨考驗。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導致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了必然選擇。世界各國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方面對綠色經濟都比較重視,這樣不僅僅使國家在經濟過程中能夠對金融危機問題進行解決,同時也能對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而且規模非常大,在工業發展方面非常罕見。

2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原因

2.1自然條件

我國國土面積非常廣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占據著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區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比較惡劣,導致該地區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較封閉,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復雜,生存、氣候等條件也比較差,離經濟中心的距離也比較遠,盡管其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但是因為這些原因,很難進行經濟發展,導致生產力無法實現。

2.2歷史因素

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一直處于比較貧困落后的情況下,而且,歷史上也是從中原地區向四周進行擴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導致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于比較緩慢。西部地區地貌比較復雜,交通比較閉塞,而且信息傳遞比較緩慢,導致資源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經濟發展起到了負面影響。

2.3環境影響

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資源數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資源都處在環境比較險惡的地區,主要是因為這個地區平原比較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條件,西部地區交通比較落后,導致經濟發展出現了受阻現象。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但是,很多的經濟政策都是給予了東部地區,導致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高速發現現象。政策傾斜導致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國家為了實現經濟的平衡發展實行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了有計劃的開發西部。

3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的對策

3.1國家的政策干預

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說明這項國策的實施非常成功,而且,為了縮小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差距,政府在通過宏觀調控進行控制,對不發達地區進行了更好的投資,并且對經濟落后地區進行了扶持,希望能夠更好的實現地區間的和諧發展。

3.2加強東西部的合作

近年來,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投資者為了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將東西部之間的優勢進行了互補,企業行為的自主選擇是政策效應必然形成的。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在經濟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備非常大的意義,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十分多,但是,還是出現了很多的新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非常的激烈,利益的爭奪也日益白熱化,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夠憑借自身的綜合實力占據一定的有利空間,但是,相對于比較落后的西部,在經濟方面卻比較薄弱,這樣會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技術、質量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就使得西部在競爭中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

3.3突出地區優勢

我國各個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政策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樣就使得經濟發展速度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導致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距比較大。對東部發展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產力提高、對經濟差距進行縮小。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

(1)市場優勢:東部地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間比較早,因此,市場化程度也比較高,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2)金融優勢:現代化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東部地區的人們金融意識比較強,金融體系比較完善,資金也比較充足,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條件。

(3)人才與技術優勢: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技術是發展動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個,東部在發展過程中應用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經費遠遠超過西部,東部在發展過程中將傳統產業進行了改造,現在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重視,因此,產業結構得到了升級,現代化建設也以后了明顯的改善。西部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要對地區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并且對交通事業的發展給予重視,只有保證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保證經濟發展,對東部發展經驗也要進行借鑒。

4結束語

經濟發展過程中,綠色經濟發展成為了必然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問題,人們生活質量等因素進行了重視,這樣在發展經濟時才能避免出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現象。我國經濟體制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非常重大的變革,因此,出現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地區差距非常明顯的問題,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幸福度也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要對出現的地區差距問題采取措施進行解決,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

參考文獻

[1]蔡,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J].經濟研究,2000,10.

篇(2)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的概念: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貨幣計量作為計量單位,記錄核算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國家在整治環境污染的中發生的成本費用,環境的維護和開發時對企業和社會產生的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與報告。環境會計把自然環境的內容納入其中,將會計實務與環境科學相結合為決策者進行經濟及環境決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二)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的關系

低碳經濟與綠色會計關系密切,相輔相成。低碳經濟是目標,綠色會計是發展經濟的必然趨勢。經濟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沒有在傳統的會計核算中加以體現,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社會自然環境問題越來越顯著,不解決這兩個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體,會阻礙我國整個經濟的發展。

二、低碳經濟下綠色會計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綠色會計發展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晚,各項制度不完善,綠色會計總體建設比較薄弱,核算難度比較大,目前綠色會計在實施中還存在以下幾個難題: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實務操作性差

自1979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來,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保護環境的法規,但是,綠色會計的法律法規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很難自覺地轉化為行動。

(二)綠色會計所需的復合型人才缺乏

低碳經濟條件下綠色會計的研究主要是專業學者進行的,沒有開設關于綠色會計的培訓,導致企業中專業人才并不多,這成為我國企業實施低碳經濟會計核算的主要障礙。在我國各大高校也沒有開設綠色會計相關的課程,社會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專業技能相對也比較單一。綠色會計的發展迫切需要復合型人才。

(三)缺少環保意識,對綠色會計認識不夠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意識決定行為,我國大多數企業認為保護環境是建立在大眾的共同努力之下的,它是全民的義務,它不是某個企業的義務,它更應該是環境保護相關部門的主要責任。目前,有許多企業只著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下,肆意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

(四)經濟利益與環保支出之間存在矛盾

在企業建設中資金的缺乏,科技投入與經濟產出之間的矛盾是出現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面對環境治理所需的大量資金投入,普通的中小企業本著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很難在資金的短缺的情況下增加環境治理成本。

(五)綠色會計實施理論不完善

在我國低碳經濟下綠色會計的基本理論研究尚不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也致使我國政府機構對企業單位監管不夠,政府對于環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等問題。

三、大力推行綠色會計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財務實踐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強制性,法的效力高于一切。國家應將綠色會計合法化,制定適合綠色會計實施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綠色會計試點工作,直至向全國進行推廣。

(二)培養綠色會計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綠色會計作為現代會計的一門新學科,會計人員不僅要求掌握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還必須熟練悉掌握專業知識以外的多方面知識,如:法律、環保、科技等。只有具備了相關方面知識,才能在綠色會計核算中快速識別哪些是環境成本,哪些是低碳成本,幫助企業尋找降低環境成本的控制要點。社會迫切需要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來應對日益嚴峻的惡劣環境。

(三)加強綠色會計文化宣傳力度,增強民眾環保意識

低碳經濟條件下實施綠色會計需要社會各部門、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門要起到帶頭作用,協調好社會各行業、各部門工作,使他們增強環保意識。

(四)政府對中小型企業進行政策傾斜和有效監督

由于中小型企業在實施綠色會計中存在資金短缺、技術手段落后等困難,國家可以適當對中小型企業實行一些必要的優惠政策,如:補貼,退稅,貸款發放等,來調動企業在綠色會計實施中的積極性。

(五)綠色會計信息披露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強制執行

國家的政府監管部門有必要采取強制措施。可通過立法以規范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對披露綠色會計信息進行有效的宣傳,政府對于綠色會計信息披露還要增強監督。同時,企業也要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財務報表增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

篇(3)

(1)瀾滄縣是一森林資源大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57萬hm2,其中公益林面積15.7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9.3%。有原始林及其它天然林面積13萬hm2,其中萬畝以上連片原始林有6.96萬hm2,常綠闊葉林占全縣有林面積的6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0%。

(2)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瀾滄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西部常綠闊葉林亞區域-高原亞熱帶南部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帶。境內海拔懸殊較大,地形地貌十分復雜,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繁殖,林地上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種類繁多。全縣年平均氣溫19℃,無霜期300天,年降雨量1700mm,年光照時數2056h,明顯的立體氣候,濕潤的林下環境,為發展多種林業經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3)具有保護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轄區內的惠民景邁芒景古茶園、南嶺野闊原始森林、發展河大叉河原始森林和糯扎渡水電站庫區等資源為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是瀾滄縣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重要資源。

2具有有力的林業政策保障機制優勢

縣委、政府把綠色經濟產業建設擺在突出的戰略地位來推進,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實施了“綠色經濟強縣”戰略,著力抓好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產業發展,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問題。縣人大先后制定出臺了《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林業發展條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古茶樹保護條例》、《關于保護景邁古茶園的決定》、《關于保護邦崴千年過渡型古茶樹王的決定》、《關于保護野生茶樹的決定》、《關于保護鐵力木樹的決定》、《關于保護景邁芒景古茶園的決定》及《關于對野生竹實行隔年采筍的決定》等11個保護森林資源地方性法規及決定。

3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增強

在國家的大力幫助支持下,全縣的交通、通信、通電等方面都有力非常大的改善,與外縣連接的公路實現了“國家二級”路面,20個鄉(鎮)和168個村民委員會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建設,民用機場和高速公路及通往緬甸的境外公路正在規劃建設,預計5年內可建成使用;通信設施實現全覆蓋;電力完成并網。這些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和完善,有力地推動著瀾滄縣綠色經濟產業的發展。

二林業經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林業體制建設不夠完善

(1)在發展資金投入、宣傳、技術指導服務、林業科技推廣應用、資源利用轉換等方面與林業發展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2)投入分配有待進一步完善。長期以來,為了解決農村溫飽問題,國家不斷加大廣大山區的資金投入,大量資金投入到農田水利建設中,對林業的投入相對極少,大量的林地缺少強有力的資金開發,林地的經濟效益沒有充分顯現,廣大山區農民群眾的經濟發展仍然緩慢。

2林業經濟市場運行滯后

(1)林業市場狹小單一,林木交易變現微薄,制約了林業市場的發展。林業市場狹小單一,林業企業少,沒有林產品精深加工,“大資源、小產業,高消耗、低產出,經營加工粗放”的情況長期存在。

(2)由于林業資源變現能力低,造成廣大林權所有者的伐造意識、荒山造林意識、提高林地生產力意識不強,生態保護觀念淡薄,許多地方只伐不造或應付式更新造林現象普遍存在。

(3)森林資源評估市場未形成,林地林木流轉、盤活緩慢,山區豐富的森林資源難以變現,全社會參與辦林業的積極性不高,林業經濟得不到充分發展。

三林業經濟產業發展中需要解決好的問題及對策

1科學認識,準確把握

確立林業產業發展地位林業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林業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任務艱巨。瀾滄具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儲備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林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2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發展特色產業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發展產業基地。

(1)加大林竹材基地建設。以公司造林、大戶造林、農戶造林、公司+農戶造林等多種經營模式營造速生林竹材基地。

(2)穩步推進木本油料林建設。把木本油料產業建成山區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產業。

(3)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的項目支持,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林下資源,主要以發展草果、砂仁、刺竹、森林藥材、藤條(竹)、林下養殖等為主。

3積極爭取林業建設項目

提高林業經營能力項目是增加社會投資的載體,是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的基礎,是提升林業功能與發展的支撐。沒有項目建設就沒有林業的發展,要確保林業經濟出成效,關鍵要看如何抓林業項目建設。抓林業項目建設,要學會經營林業,跳出思維定勢發展林業,用市場經濟觀念和企業經營理念經營林業,通過申報項目,爭取資金;通過實施項目建設,發展林業。

4培育龍頭企業

不斷延伸林業產業鏈在林業產業鏈延伸的同時,著重考慮資源開發利用率,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結合縣域資源的可利用情況。以利用率高,科技含量高,市場發展潛力大的林漿、林化、林板、林副產品作為突破口,按照“節能環?!焙唾Y源、資產、資金相對集中統一的原則,引進、培育、壯大林業特色企業。

篇(4)

1.1低碳要求帶來的高成本相對西方國家,綠色建筑在我國起步比較晚,專業的從業人員比較少,技術比較落后,綠色設計費用相對較高,綠色建筑的建材產品種類不多,數量也比較少,國內沒形成產業化。因此,要全面推廣和實現綠色建筑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及進口先進建材,這就直接提高了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

1.2外部性導致內部收益較低,外部收益不確定綠色建筑所產生的公共利益既不屬于生產者也不屬于消費者,但是這部分收益是通過生產者以及消費者在綠色建筑當中進行綠色設計以及使用綠色建材所產生的,因此,綠色建筑的外部性導致生產者的內部收益降低,且公共收益也要在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難以將其進行量化。

1.3房地產市場的不穩定因素較大綠色建筑的初始投資成本比較高,而高成本投入勢必要轉嫁給消費者,形成綠色建筑價格的上行。而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銀行銀根緊縮,剛性需求客戶都難以獲得貸款,房產需求受到嚴重的打擊,房地產開發商資金難以回籠,增加投資無疑成了開發商的難題;另一方面,國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價上行的風險,房地產價格走勢很不確定。在這樣的環境下投入高成本是否能夠成功轉嫁增量成本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從而迫使大多數的開發商不會選擇綠色建筑開發。

1.4建筑與設計偏離我國的建筑節能首先強調的是設計節能,2010年底,城鎮建筑達到節能50%的設計標準。未來通過逐步推廣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到2020年,使全社會建筑的總能耗能夠達到節能65%的總目標。到2010年,北京、天津、重慶、上海、江蘇和浙江等地都已執行建筑節能65%設計標準。但在施工階段卻做的不夠好,監督也不夠,導致建好的建筑與設計偏離。王庭陽(2013年)調研發現,在綠色建筑項目中,約65%的綠色技術運行效果良好,達到設計目標要求,但35%的綠色技術存在大量問題,運行效果欠佳,如,外遮陽系統損壞或遮陽效果不佳,透水地面破壞較多,灌溉設施破壞嚴重,屋頂綠化缺乏維護管理,可再生能源、非傳統水源利用效率和運行情況不理想等。

2綠色建筑消費者面臨的問題

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內,90%的時間是消費者在使用建筑,綠色建筑的外部收益包括節能直接降低的生活成本和優化的環境帶來的無形收益(如健康的身體和福及子孫后代等),因此,消費者是綠色建筑最大的受益者。

2.1消費者的觀念陳舊,接受程度不高雖說綠色觀念在我國已經推行數年,但是我國居民低碳綠色的觀念仍然比較弱。而且,我國目前房地產需求當中仍然以剛性需求為主,大多都是需要貸款買房,更多的選擇價格實惠的住宅建筑,因而對綠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2.2消費者認識不到位目前,對于住宅建筑,消費者在自己裝修的時候越來越注重環保建材的使用,但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標準基本上是無知,也就是說對于建筑物來說,應該通過哪些指標來衡量其是否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消費者是不清楚的。另外,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外部性效應認識不到,且大多數的消費者只關注眼前利益,而不會考慮綠色建筑所帶來環境保護效應,也不愿意為公共利益部分來買單。

3政府和研發機構存在的問題

1)近年來,我國各省市相繼建立了相應的綠色技術研發中心,但是成立時間還比較短,技術人員短缺,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綠色技術發展水平不高,且研發費用比較高,綠色建筑產品數量少價格高,不適合全國范圍的推廣。另一方面,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不夠細致精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我國第一個綠色建筑評價的國家標準,它分為3個評定等級。根據我國現有國情,評價標準在主要項目上更強調節約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評判標準,同時評價指標沒有主次之分,不利于評級的實施以及綠色建筑的設計;

2)政府方面已給予綠色建筑行業相關的政策支持,包括強制性政策當中的法律法規,激勵性政策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以及金融支持。但我國現有政策卻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強制性法律法規有形無實,不執行或者敷衍應付的行為普遍存在;二是法律法規設立不夠全面,形成執行真空,難以監管;三是已有政策與我國綠色建筑的初始發展階段不相適應導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不能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

4我國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要實現綠色建筑經濟可持續發展,既要讓生產者有利可圖,也要使消費者能低成本的享受綠色建筑帶來了低碳生活,由技術研發機構研發低碳技術,政府實現發展模式的轉型,這需要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來完成。

4.1推廣綠色建筑觀念,明確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首先,只有將低碳建筑的觀念推廣開來,提高綠色建筑的關注度,人們認識到低碳綠色的重要性和優勢,才能提高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和激發企業的開發動力。其次,應明確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簡化控制指標,為我國綠色建筑的技術創新提供空間,增強綠色建筑的評級的可操作性,才便于我國綠色建筑支持政策的落實,也能提高消費者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有利于綠色建筑經濟體系的構建。

篇(5)

一是有利于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十以來我國將深化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而實施綠色金融則有助于在金融服務上為經濟結構轉型提供資金支持,有效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二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實施綠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環境污染經濟行為,使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的經濟效益。

1.2促進生態環保與能源節約

一方面粗放型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環境治理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資金短期又是影響環境治理的主要問題,而綠色金融則是將環境治理作為工作的發展方向,通過綠色金融為環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環境治理企業,這樣可以強化企業的節約意識,規范他們的環保行為;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綠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銀行機構進行的賬單無紙化方式,節約了紙張的使用,有效地節約了能源。

1.3促進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綠色金融為銀行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發展良機。環境的日益惡化,使得社會對環境的問題越來越重視,環境投資已經成為社會投資的熱點行業,而綠色金融業務則是將綠色概念與金融產品融合為一體,豐富了銀行金融服務的內容,拓展了銀行的業務;其次降低銀行的金融風險。綠色環保是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新切入點,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因此綠色金融產品的推出勢必會降低銀行機構的經營風險;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力。實施綠色金融雖然會增加金融機構的評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機構的短期盈利。但是長遠看,綠色金融符合國家的根本政策,優化了信貸結構,實現了金融機構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實現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2低碳經濟路徑下綠色金融創新所面臨的問題

2.1政府部門對發展綠色金融缺乏動力

雖然“低碳”“、碳金融”成為當前最熱門的名詞,人們也意識到發展碳經濟的重要性,但是我國在追求經濟全面發展的同時,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發展綠色金融的內在動力表現得明顯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賴外界的壓力而不得不進行綠色金融創新,比如中司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從事碳交易,卻以碳交易市場規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絕參加碳交易,沒有為我國額碳交易市場建立提供應有的力量。

2.2綠色金融實施的主體較為單一

目前我國實施綠色金融的主體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銀行機構開設的綠色信貸業務,而其它一些金融機構對于綠色金融的探索則非常有限,比如證券業雖然對上市企業融資設立了環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針對的是“兩高”行業,同時對低碳、環保企業的激勵制度也不完善,導致上市企業實施綠色金融存在較高的難度。保險業雖然也在綠色金融實施方面進行著局部試點實驗,但是其僅限于環境污染責任險,使得綠色金融在保險業很難獲得全面推行。

2.3綠色金融信息溝通渠道不順暢

作為綠色金融運行過程中的兩大職權部門:環保部門和銀行部門之間存在著信息溝通不暢的現象,一方面環保部門的信息公布無法滿足銀行部門對環保信息的需求,影響綠色金融的執行效果;另一方面環保部門與銀行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模式不科學。它們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為單項運行,導致信息反饋機制的不健全,同時監管部門與司法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也影響綠色金融的發展。

3低碳經濟路徑下的綠色金融創新模式

3.1加強國家金融體制的改革創新

一是要構建綠色金融發展的宏觀調控機制,國家要制定有利于綠色金融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建立與綠色金融監管體系相適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并且要嚴格限制高污染行業發展規模;二是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機構,國家要鼓勵各大銀行進行綠色金融改革,積極推廣綠色金融服務,拓展綠色金融產品;三是要建立綠色信貸體系。實施綠色信貸體系既可以實現對綠色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與淘汰高污染的企業,實現經濟的發展。

3.2加強環保部門與綠色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針對環保部門與綠色金融機構、司法部門與監督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我國政府部門之間應該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它們之間的信息溝通:首先環保部門要加強對污染企業信息的檢查力度,并且將污染企業的各項數據提供給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則根據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對污染企業進行信用授權以及信貸審批。同時金融機構也要及時將企業的信貸情況信息反饋給環保部門;其次建立新更新和異議處理機制。環保部門要及時對要求整合的企業進行重新審核,并且將審核信息反饋給金融機構,如果企業對于重新審議的結果存在異議,環保部門則要對企業進行評估與重審,并且將重審信息提供給金融機構。

3.3開拓金融創新,豐富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

發展綠色金融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豐富金融產品創新,拓展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一是銀行機構要完善綠色信貸,在信貸行業、環境評估等方面制定統一的綠色信貸標準,并且創新信貸政策,比如在還款方式、還款周期上進行創新;二是保險業在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的基礎上,要積極探索金融產品創新,比如對于環保達標的企業可以通過降低保費等方式開展保險業務產品;三是證券業要完善上市公司環保門檻,同時建立可環保板塊,為環保企業提供融資環境。

篇(6)

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將高污染、高能耗及碳密集型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從這些國家進口低附加值產品或半成品,這樣雖然可以減少發達國家自己的排放量,實現其自身的排放目標,但同時會造成發展中國家及全球的碳排放總量的增加發展歷程。對外資商而言,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吸引他們投資的關鍵之一。由于我國沒有最終完善的產品市場供外資投入,因此,引進的外資投資主要以進料加工為主,其資源的生產也僅作為一條加工鏈條。引進的外資在毫無節制的情況不斷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生產和開發,隨后,因為我國有廣闊的市場,他們又可以借助我們的市場進行銷售。如此以來,他們不僅可以在交易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同時還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對本國資源的消耗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對于他們來說,花費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收益,而我們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2利用外資閑置了內資

理論上來講,我們應該主要以內資為主,外資只是作為對內資的一個輔助和補充。但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居民在投資方面比較保守,他們選擇將現金存儲在銀行,這個數目是非??捎^的。如果能夠將這樣的閑置資金拿出一部分來進行投資,就可以為經濟建設補充大量的資金。由于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不發達,金融體制改革也不完善,人們就利用閑置的外匯購買外國尤其是美國的證券,或者是存入外國銀行。最終出現的一個尷尬局面就是,外國人拿著中國人的錢到中國來投資賺錢。

3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運營機制

引進外資的目的是使我國經濟更好地發展,而不是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調整中國經濟結構,使外資與內資平等競爭、共同發展,構造出和諧的內外資平等競爭體系,發揮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要吸引外資,就必須給出一些優惠政策,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個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的確也起到了顯著的效果。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之前的那些優惠政策卻顯得不十分協調。因為市場經濟體現的是公平競爭,但是這些優惠政策打破了公平競爭的機制,反而使本國企業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外資企業憑借中國政府給出的稅收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使自身不斷強大,在與中國企業競爭時也有足夠的籌碼,反而使本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很多發達國家在引進外資、利用外資方面歷史較長,但我們卻沒能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沒能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沒能享受到“后發優勢”的好處,在環境保護方面出現的問題更為突出。

4外資投向不合理

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嚴格來講,招商引資應該從本國利益出發,是為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和調整我國產業結構而服務的。但是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在招商引資的時候我們更加注重這個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引資的質量。我國產業結構本來就需要調整,但隨著外商投資力度的加大,我們發現事與愿違了。按照產業結構來劃分,我們最急需發展的是農業。但現實情況是在外商投資中,農業投資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工業和房地產反而投資比例很高,這對本來就需要調整的產業結構根本就是雪上加霜。某些地方政府在引資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引進輕監管的偏向。為了追求政績,好大喜功,不計成本地盲目引進外資,甚至不惜損害當地社會福利而盲目聽從外商意愿,導致一些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資企業具有生存空間。

5引進外資技術含量低

重復引進現象嚴重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當代,經濟競爭的核心不再是資本的競爭而是技術實力的競爭。所以我們在引進外資的時候要注重技術的引進。但是目前對外商投資的一些優惠政策對中小規模的外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實力并不強。其實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國就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但是現在效果并不明顯。

6外商轉移利潤和逃避稅收

使我國的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在實際投資過程中,一些外商會利用轉移價格來轉移企業的利潤,這種做法極大的損害了中國方面企業股東的權益。他們一般的做法使大幅度提高進口原料和零部件的價格,而在產品向海外銷售時又極力壓低價格。這樣以來,讓我國損失了大量的稅收。

二優化引進外資結構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商投資

優化投資結構的前提和條件投資環境對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謂投資環境,是集合了多種要素的。如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相互結合形成了一種自然的市場優勢,而這種優勢可以帶來社會財富。每個地方的投資環境是不同的,也造就了不同的優勢。如珠江三角洲就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就對外商有較強的吸引力。環境對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重大的。中國正在逐步調整引進外資的方式,對比從前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大力引資,如今中國則更趨“精挑細選”。

2優化投資結構可以促進投資環境的改善

首先,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改善硬環境。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是需要控制成本的,所以這個也會成為他們考慮的條件之一。例如投資交通設施的項目就可以改善交通環境,縮短產品的運輸周期,從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投資環境的項目就可以降低污染,改善環境。其次,高質量項目的建設可以改善軟環境。建設一批高質量的項目,帶動上下游經濟的發展,優化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

三優化引進外資結構,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建議

1選擇性引資

引導投資方向我們要知道,吸引外資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優化本國的產業結構,所以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我們不能追求短期的利益,要有長遠的規劃。在引進外商的過程中,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所以地方政府在引資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選資。

2不斷提高外資的質量

我國招商引資的本意是要借助外資企業的資金和技術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這就需要外資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支持。但從目前情況看來,外資質量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我們要做一些相應的措施。首先,我們要消化吸收外資的技術,作為內部使用,從而提升自己的技術。要達到這種效果,就應該鼓勵和支持外商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學習他們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以為己用。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外資觀念。這就要求我國政府要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規劃,要對外商投資有一個質量評估和風險評估機制。并且高層管理者們要進行學習,通過培訓和考核等各種方式讓他們對引資的質量有一個宏觀的把控和鮮明的認識。

3調整優化外資結構

外資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我國產業結構是否能夠得到優化,實現均衡發展。首先,繼續擴大利用亞洲國家的投資,將引資重點轉向歐美國家,改善我國的外資來源結構。因為歐美地區具有很大的投資潛力,而且歐美地區經濟和技術都比較發達,能給國內企業帶來更多的幫助。同時更多歐美企業的加入能讓世界各國看到我們的投資環境和企業實力,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其次,要加強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入,使產業分布盡量均衡。要加大對農業的投資,促進農業的發展。另外,我們要注意區域分布的均衡性。要盡量向中西部地區引進外資,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這樣才能減小地域之間貧富的差距。再另外,要積極鼓勵外商以合資的方式投資中國企業。按照區域的情況進行合理區分。部分地區的產業可以出臺一些合資的優惠政策。而對于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則應該有一些強制性的措施,要求進行合資,不允許外商獨資。這樣可以保護中方股東的權益。除此之外,加大對外資并購行為的監管力度。尤其是對那些競爭力相對比較差,但對國家安全有重要影響的行業。國家對于外商的參股比例要有明文規定進行控制,避免外商壟斷。

4鼓勵外資加大對農業投資的力度

農業是一個天生弱質的產業,其弱質主要表現在對自然環境的高度依賴性和農產品普遍的低值性。這些特點直接導致金融機構和企業對農業的投資動力不足。我們要設法吸引外資的投入。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去開拓外資利用渠道。首先,要重點引進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鐕疽话惆l展成熟穩定,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現金的技術水平以及現金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大力進行國際證券融資。最后,我們還是要給外商投資一些優惠政策,例如土地的使用,稅收減免等。

篇(7)

2、500km公路沿線的農業生產現狀景

谷境內公路是直接聯系縣內外的主要通道,是人流、物流、車流必經之地。在公路的兩旁居住著許多的農戶,從事著各種農事活動。為出行方便,公路沿線兩旁居住的農戶相對分散,從事二、三產業人員相對較多,住戶人員流動性大。生產聯動性小。受資源條件所限的環境條件差異,500km公路沿線綠色經濟帶的開發整合不能搞一刀切,應采取綜合方式突出重點開發。宜農則農、宜林則林、使其公路沿線生態農業四季長青,永續利用。以威遠鎮為中心,景谷縣500km公路通道的主要情況。國道縣城至瀾滄江110km,景谷至一號橋66km、景谷至益智60km、景谷至民樂56km、景谷至小景谷(接振太)57km、景谷到風山(接按板鎮)50km、永平至邊江42km,省國道公路全長571km。

3、景谷

500km公路沿線綠色經濟帶過來的主要組成成分公路周邊公路沿線農業生產一應俱全,小而全,沒有特色,只要景谷縣種植推廣的作物在此都能看到,是景谷農業生產的一個縮影。公路沿線的農業主要也是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有水滔、玉米、小麥等;經濟作物有蠶桑、甘蔗、水果、咖啡、竹子、香料、南藥等;林業也是公路沿線生產的一大優勢。森林綠化美化景谷的山山水水,保持水土地,調節氣候,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為景谷打造500km公路沿線綠色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基礎。

4、打造

500km公路沿線綠色經濟帶發展產業,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足的學科多、面廣。需要組織多部門多方面學科帶頭人員參與、支持和投入,讓大家形成共識,積極參與,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會收到明顯效果。所謂的公路沿線綠色經濟帶,就是在公路沿線,公路周邊圍繞著綠色產業來做強做大。主要涉足的學科有農業、林業、生物、氣象、科技、財稅、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公路交通、銀行、公司、廠礦、學校等相關行業部門。

5、打造景谷

500km公路尚線綠色經濟帶實施方法步驟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縣上統一組織各鄉(鎮)分段實施;2008年威遠至正興一號橋、威遠至永平、威遠到鳳山,為組織實施的重點公路沿線地段;在實施過程中保持現有好的傳統產業,對有潛力的傳統產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提升檔次,加快發展;結合當前的中心工作和生產任務,公路沿線的綠色經濟帶建設以種桑養蠶為突破口,大力推動500km公路沿線綠絕經濟帶建設步伐。威遠鎮政府已加大對栽桑養蠶的扶持力度,計劃在暖里課里公路沿線,辦好6.67hm2聯片速生豐產樣板,補助桑農500元/667m2,用于種桑養蠶、蠶房建設補助等,加快蠶桑產業發展。

篇(8)

二、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面對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劣,歐盟制定了嚴格的減排目標,對現有的社會和經濟體制向低碳經濟進行轉變,并率先承諾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低到15%—25%左右,到了2050年可減排至70%左右,而丹麥、英國等國家建設低碳城市,挪威的目標是建設低碳國家,希望在2020年減排到35%左右。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形勢更加嚴峻,以石油、煤炭、天然等燃料為主,“高碳”經濟特征非常明顯,從而使我國面臨嚴重的生態挑戰?!笆濉逼陂g,我國計劃投入1000多億元用以治理大氣污染,投入3500億元用于防治重點工程。項目包括: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業煙粉塵治理、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油氣回收、黃標車淘汰、揚塵綜合整治、能力建設等類。以上重點項目投資總需求約3500億元,其中二氧化硫治理約730億元,氮氧化物治理約530億元,工業煙粉塵治理約470億元,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約400億元,油氣回收約215億元,黃標車淘汰約940億元等。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徹底落實低碳經濟的各項措施及行動,從而使我國快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解決發展與生態之間的重重矛盾。

三、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

1.我國新型能源短缺,出現“煤多、油少、氣缺”的情況。近幾年的相關報告顯示,我國煤炭比重下降了27%左右,石油消費提高了15%,天然氣消費提高到4%,核電、水電及風電在能源比例中提高到了10%左右。其中我國傳統的能源占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煤炭在能源比例中一直都占有比較大的比例。

2.我國的制造業和傳統業仍然是產業結構中的主體。目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其消費結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口增長等對這些行業需求在日益增加。

3.我國的經濟水平雖然發展較快,但是人均收入不高,同時人們對物質的享受仍然是重點追求部分,離“田園式”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

四、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能源經濟生態革命的措施

1.加強新能源的研發工作,提高新能源的綠色化,并以新能源為核心形成綠色能源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圈,從而作為我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基礎點。

2.加強環保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力度,建立一系列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系統。環保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就是綠色能源也可以說是低碳或無碳能源。發展清潔環保、可再生能源是我國未來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發展綠色經濟的方向。

3.加強化石能源的生態化,降低高碳能源的利用率,把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轉變,這不僅是現階段我國調整優化能源產業結構的方向,也是我國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唯一途徑。因此,我國應該利用現代先進的技術對高碳能源進行低碳化或無碳化的處理,從而實現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目的。

五、發展低碳經濟的建議

1.提高環保意識,制定規劃。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樹立人們低碳經濟發展的概念和意識,使人們明確的認識到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從而提高人們過低碳生活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各級政府應重視低碳經濟發展政策、項目、措施的徹底落實,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2.加強綠色能源的研發和技術創新。加強綠色能源的研發和技術的創新,即清潔環保能源技術和清潔環保生產技術以及低碳或無碳技術。重視和促進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與運用,形成一系列綠色能源技術體系,從而為中國低碳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保障的條件。

篇(9)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取得取水權。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2、《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二款規定: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繳納水資源費。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經批準的年度取水計劃取水。超計劃或者超定額取水的,對超計劃或者超定額部分累進收取水資源費。

3、《江蘇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超計劃取地下水和在水資源緊缺的地區超計劃取地表水的,對超計劃取水部分,按照累進加價原則加收水資源費:超計劃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資源費;超計劃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資源費;超計劃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資源費;㈣超計劃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資源費。另外,第四十條第一款規定:水資源費和超計劃加收水資源費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征收。

二、水資源費征收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前,水資源費的征收工作困難比較多,通過對征收工作人員的調查走訪,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在于:

1、法律法規不健全

水資源的使用情況復雜,雖然國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國務院出臺了《管理條例》,江蘇省出臺了地方《管理條例》,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均存在著很多不完善之處,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征收標準。導致各地區各自為政,部門之間職能分工不清,執法盲區與較差執法現象時有出現,很多地方對水庫用水、礦泉水、地熱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資源費征收問題還在爭論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門在執法中還承受了敗訴的結果。使得水資源費的征收嚴重缺乏權威性。

2、取水戶認識不足

許多人認為水資源和空氣一樣,不應當交費。同時,在實踐中出現各地水資源費政策不統一、征收程序不規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問題。而地方性的收費標準給人一種亂收費的假象,導致水用戶對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戶認為自己已經交了水費,不應該再交水資源費,對水資源費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戶拒絕交費。

3、執法力度不足

過去受立法限制,對于無證取水者只能“責令停止取水”,對于不按規定取水的只能“責令限期糾正違法行為”。水政部門的這些處理手段對當事人沒有足夠的約束力,也難以實現糾正當事人違法行為的目的,給水行政執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當前,雖然執法的法律依據已經解決,但是無論是執法者與違法者在接受上還需要宣傳教育。

4、地方行政干預嚴重

在具體的執法過程中,除了經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來自行政部分的干擾。一些政府人員把干擾水資源費的征收作為對企業的保護措施來對待,給水政部分增加壓力。這種至上而下的壓力,嚴重干擾水資源費征收,也影響了征收的權威性。

5、執法人員信心不足

執法人員在本身在長期的執法難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執法信心不強,在征收過程中有畏縮現象。缺少與違法現象做堅決斗爭的信心,導致了水資源費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談。

6、管理監督難,標準不統一

一方面,對于用水的監管與定量不準確,存在過大的彈性,例如:一些工業企業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協議收費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著監督難的現象,例如:一些單位和個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時候避開執法人員的檢查,甚至不讓執法人員進門;一些用戶私自更換計量表等等。

篇(10)

2煤礦綠色開采的技術體系

煤礦綠色開采技術從廣義上講是在開采時要盡可能降低對環境和其他資源的污染等不良影響,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體講,煤礦綠色開采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是“保水技術”,即對水資源的保護。其次是通過離層注漿、填充和條帶開采來保護土地資源和建筑物。第三點是安全合理地從礦井保護層及安全面抽取大量瓦斯,避免施工時發生突發爆炸等危險,同時也達到了煤礦與瓦斯共同開采的目的。第四,為了保護煤層巷道安全的支護技術與減少矸石排放的技術。第五,地下氣化技術。這五種技術共同構成了煤礦綠色開采技術整體體系。實際上,由于煤礦開采所導致的環境變化與安全問題都和開采后所造成的地質巖層運動有關,因為巖體巖層被開采所破壞。所以煤礦的綠色開采技術主要要基于以下幾點理論來展開,首先就是開采之后巖層內可能存在的“節理裂隙場”分布和離層規律。其次是巖體由于受到應力而被破壞,所以必須通過巖層的控制技術來保證巖體不會被進一步破壞。最后是要研究開采對巖層地表移動所造成的影響規律。

3綠色開采技術的應用實踐

3.1關鍵層理論

巖層在煤礦開采時受到巨大應力,導致被破壞,所以必須采用控制技術來保護巖層。近年來為了突破這一難題,巖層的關鍵層理論應運而生。關鍵層理論之所以被提出,就是為了研究覆巖中硬度較高的厚硬巖層可能在開采過程中出現的節理裂隙,這些裂隙的分布對瓦斯抽放、保水工程以及開采沉降控制可能產生影響。所以,關鍵層理論可以被視為煤礦綠色開采技術的理論基礎。

3.2卸壓瓦斯抽放方案的優化

經過不斷的實踐得出結論,如果煤層開采導致巖層出現移動,即便是滲透率極低的煤層,其滲透率也會驟增數十倍甚至百倍,這就為煤層的氣送運移及開采創造了條件,所以煤層的瓦斯抽放應該是我國煤礦綠色開采技術的主要途徑之一。因為煤礦綠色開采技術與關鍵層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將煤層氣作為一種資源充分利用于采煤過程中,通過巖層的移動和對瓦斯抽放的卸壓作用來優化抽放方案,進而提高瓦斯的抽出率。所以要做到煤炭與煤層氣的雙向共采,就必須在開采過程中形成采瓦斯和采煤兩套系統。借助巖層運動的規律與關鍵層理論中節理裂隙場的分布規律來抽放瓦斯。

3.3具體實踐應用

通過關鍵層理論中的采動裂隙分布規律,建立了抽放瓦斯的O形圈理論,在我國淮南、陽泉等重要礦區已經投入試驗和應用,O形圈理論也是瓦斯抽放鉆孔位置選擇布置的理論依據。另外,鄰層開采煤層的下位關鍵層會產生破斷運動,這種運動有利于控制煤層裂隙的發育。例如陽泉3礦的13煤綜放面,初期開采時它的上鄰近層在瓦斯卸壓及抽放時會遵循抽放孔巷隨著開采進程由采空區中部移動到O形圈內的規律。所以陽泉3礦13煤的綜放面鄰近層的瓦斯卸壓就應該采取瓦斯向高抽巷布置的方案進行優化。最后是煤炭的地下氣化技術,這是一種整體性很強的綠色開采技術。它對于水資源的保護很看重,比如通過對煤炭進行控制性燃燒來控制地下煤炭氣化所產生的苯與酚對地下水資源的污染,以及因為煤炭燃燒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的抽放處理等等。

上一篇: 財務風險管理論文 下一篇: 建筑施工工程師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国人久久精品 | 伊人久久精品九九热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