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1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基礎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TCA循環是20世紀生物學史上的重大發現[1],揭示了三大營養物質在人體代謝和能量產生的途徑。在TCA循環中,糖類、脂類、蛋白質分解為丙酮酸、脂肪酸、氨基酸分別產生乙酰輔酶A(cetyl-CoA)而進入TCA循環。乙酰CoA在循環中分解生成最終產物二氧化碳并脫氫,質子將傳遞給輔酶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黃素腺嘌呤(FAD),而成為NADH+H+和FADH2。NADH+H+和FADH2會繼續在呼吸鏈中被氧化成NAD+和FAD,并生成水。在此過程中產生大量能量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成為生物體內最直接的能量來源。同時,TCA循環也是糖、脂、氨基酸間相互轉化重要途徑。
2精與氣在人體的物質比類
中醫基礎學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當今人們試圖無限地拆分物質來尋找本原,至今未能觸底。氫元素是派生其他元素并產生化合物的基礎,概念上與氣相符。氣以各種可能的組合豐富著物質世界,最奇妙的就是從氣到精的轉化。氫聚變產生碳、氮、氧等,它們進一步結合便有了最簡單的有機物—尿素,即最原始的精,從而預示了生命的可能性。從無機到有機的變化很好地解釋了氣到精的跨越。人體之精主要分為三類:生殖之精、臟腑之精和水谷之精,是生命之原。生殖之精稟于先天,蘊含了生命遺傳的信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構成。臟腑之精范圍最廣,包括構塑人體肌膚臟腑之形的精和實現臟腑功能的精,以蛋白肽類與脂類為主。水谷之精來源于食物經胃腸攝取而獲得,以滋養補充生殖之精和臟腑之精,碳水化合物為主要存在形式。
3精氣的轉化和互化
TCA循環中蘊含了精化為氣,氣生成精,精的互化三種生化形式。葡萄糖、脂質、蛋白質通過轉化生成乙酰CoA進入三羧酸循環脫氫并產生ATP的過程實現了精化為氣。其中氫質子的解放是一個熵值增大的表現,代表了物質的本原氣的回歸,同時產生的能量也是氣的功能性的體現。精的互化建立在不同類型的精同質為乙酰CoA的基礎上,乙酰CoA是精互化的樞紐,也是人體精的統一性的體現。如水谷之精的糖類先轉化為乙酰CoA在TCA循環中通過氧化為α-酮戊二酸而合成谷氨酸成為臟腑之精和生殖之精。同理,氨基酸也可以通過此途徑異生成糖,從而實現人體之精的相互轉化。精的互化是機體根據自身需求對精的重新整合和分布,屬于自身調節的過程。氣的物質性體現在對精的合成,而ATP中蘊含的能量是發揮氣功能性的主要依靠。所以氣生成精的本質是在能量的作用下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過程,其特點是熵值的減小。由此可知,TCA循環中精氣生化的主流是精化為氣和精的互化,氣化精僅發生在循環的局部節點上,如H+結合NAD+和FAD成為NADH+H+和FADH2,對循環中精化為氣的主流方向沒有實質影響。
1971年3月,由北京中醫學院革委會教育革命組主編的《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主疏泄”首次被列為肝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在各類教材和醫書中,“疏泄”一詞的含義有3種。
1.1喜條達而惡抑郁
《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最早提及“疏泄”具有“喜條達而惡抑郁”的含義:“肝喜條達疏泄,惡抑郁。”其后,1971和1972年兩版《簡明中醫學》延續了這一含義,前者認為肝主疏泄指“肝氣喜暢達而怕抑郁。如人受到精神刺激后,情緒抑郁,就會引起肝氣不舒(肝氣郁結),而有易怒,兩脅脹滿等癥。肝氣郁結則影響脾胃,可引起一系列脾胃的癥狀。”[2]后者指出肝主疏泄即“肝氣喜條達(舒暢)而不宜抑郁。如情志不舒,就會引起肝氣郁滯,出現胸悶脅脹等癥,稱為‘肝郁癥’或‘肝失疏泄’、‘肝失條達’,治療以舒肝理氣為主。”
1.2疏通、暢達(舒展、通暢)
北京中醫學院1974年印《中醫學基礎》提出:“疏泄,即舒展、通暢的意思。”[4]26后經過1978年版《中醫學基礎》[5]1984年版《中醫基礎理論》[6]等書的發展,形成《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中“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7]的含義。
1.3排泄
《肝病證治概要》中提出疏泄具有排泄的含義:“疏泄,意即肝有疏通排泄的作用。”
2肝主疏泄三種含義背后的支撐理論
在各類醫書和教材中,“疏泄”一詞含義差異性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論述肝主疏泄功能時所依據的支撐理論不同。
2.1喜條達而惡抑郁———五行學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肝主疏泄理論形成之初,是以五行學說來解釋肝“疏泄”的功能。如1970年《中醫學講義(西醫學習中醫試用)》所述:“肝性如木,喜條達疏泄(就是暢通無拘束的意思),惡抑郁,忌精神刺激。”[9]肝之所以具有喜條達而惡抑郁的疏泄作用,是因為其“性如木”,而木具有舒暢、條達的特性。若違反了這一特性,就會引起“肝氣不舒”[2],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癥。
2.2疏通、暢達(舒展、通暢)———氣機理論
1974年版《中醫學基礎》中,肝“主疏泄”功能的實現是在氣機主導下完成的:“肝氣疏泄,主要關系到人體氣機的升降與調暢。氣機,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基本形式的概括。氣機調暢,升降正常,表現為某些內臟的正常生理活動[4]。”“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現的兩個方面同樣如此。情志方面:“肝之疏泄,對氣機的調暢有重要作用,因此,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除了由心所主之外,與肝的關系也很密切。只有在肝氣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的情況下,人才能氣血和平,心情舒暢。如果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就可引起情志異常變化,表現為抑郁和亢奮兩個方面[4]26。”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僅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而且還與膽汁的分泌有關。因為膽汁是受肝之余氣所成,因此,肝之疏泄實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4]。”同時:“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還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若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瘀血阻滯,經脈不利以致水液不行,常可引起水腫,腹水等病癥[4]。”其后1978年版《中醫學基礎》、1984年版《中醫基礎理論》以及《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等書中都是以氣機為主導論述肝主疏泄功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疏泄”疏通、暢達(舒展、通暢)這一含義背后的支撐理論是氣機理論。
2.3排泄———肝“司疏泄”理論
排泄的含義來自朱震亨的肝“司疏泄”理論。肝“司疏泄”理論第一次將“肝”和“疏泄”聯系在一起,指相火推動男子排泄。[10]《肝病證治概要》中對于“疏泄”一詞的使用,始終遵循肝“司疏泄”理論中排泄的含義。原文中肝主疏泄主要表現在對血液循環的調節和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兩個方面。調節血液循環方面:“肝具有藏血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可根據人的不同活動情況,以調節血液的需求,如人活動時血液循行于諸經脈,人臥時血液內歸于肝。血液或行或藏,亦由肝氣的正常疏泄來實現。”[8]這里肝氣的疏泄對血液的調節即排泄作用。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方面:“疏泄又包括肝敷布陽和之氣以運行全身的動能……又如水谷精微運行全身,或為營,或為衛,或為氣,或為血,也需要肝氣的疏泄,協助脾氣散精,從而‘氣于筋’,以成‘罷極之本’。”[8]強調的是肝的疏泄功能對陽和之氣和水谷精微的敷布、布散,即排泄作用。原文還指出:“機體代謝過程中廢物的排除,也是藉肝氣疏泄的作用,諸如水氣潴留,痰濁內生,瘀血阻滯等證,在一定程度上也與肝失疏泄有關。”
3肝主疏泄三種含義及支撐理論之間的關系
3.1以五行學說解釋肝主疏泄功能,其落腳點是氣機理論
“主疏泄”作為肝的功能出現之初,看似借助了五行學說中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來解釋,但其落腳點實為氣機理論。如《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中,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情志和消化兩個方面,情志方面:“由于精神因素或其它原因的影響,使肝的疏泄失調,則可造成肝氣郁結,而出現兩脅脹痛,精神抑郁或性躁易怒。怒則氣上,郁則化火,肝血隨氣火上逆,則可見到頭暈、頭痛、耳鳴、目赤,甚則引動肝風,而有抽風、昏迷、口眼喎斜等證。”[1]疏泄失調導致肝氣郁結,而肝氣郁結是其后一系列病證變化的主導因素,講述的實際是氣的出入運動即氣機理論而非五行學說。消化方面:“若疏泄失司,肝氣不調,使脾胃升降及膽汁之分泌疏泄發生障礙,則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大便溏薄等消化功能紊亂癥狀。如果肝氣郁結,日久不愈,氣滯血瘀,結于脅下,則為癥瘕。肝氣橫逆,血隨氣涌,則可見嘔血、衄血之證。”[1]依然是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即氣機理論在解釋。在1971年和1972年兩版《簡明中醫學》的肝主疏泄部分內容與上述情況相同。
3.2以氣機解釋“疏泄”,與肝“司疏泄”理論有明顯差異
《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肝主疏泄功能是以氣機為主導進行論述。文中雖然指出:“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醫家朱震亨,他在《格致余樊文博,等:疏泄的三種含義及其支撐理論論·陽有余陰不足論》明確提出:‘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但在解釋男子的排泄現象時卻點明是肝臟之氣的疏泄作用,與肝“司疏泄”理論中排泄之意不同。肝“司疏泄”所在的《陽有余陰不足論》的論述中,“疏泄”出現兩次。前一次,“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講男子正常的排泄;后一次,“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講由相火妄動引起的異常遺泄。兩次中“疏泄”的對象都是男子。[10]但與《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中肝主疏泄功能以肝氣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影響精血津液、脾胃、情志等不同,該篇疏泄的動力不是肝氣而是相火,“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說明了這個機制。故而,肝“司疏泄”概括的是肝腎相火推動男子正常及異常排泄,與以氣機理論主導下“疏泄”的理論內涵有明顯差異。
3.3肝主疏泄理論是由現代科學理論方法重構的新理論
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肝藏象以藏血功能為主,尚未出現“疏泄”一詞。如《中醫學概論》[12]中肝藏象部分內容為“肝藏血”,“肝為將軍之官”,“肝和筋及爪甲的關系”,“肝和目的關系”以及“肝主春”。秦伯未在《中醫入門》[13]五臟生理肝臟部分僅提出“肝藏血,主謀慮”。七十年代“主疏泄”提出之初,“主藏血”仍是肝臟的第一生理功能。在71年《中醫基礎理論(試用講義)》、72年《簡明中醫學》、74年《中醫學基礎》等書中皆如此。隨著以氣機理論為主導解釋肝主疏泄功能的不斷發展,“主疏泄”開始替代“主藏血”成為肝的第一生理功能,見于1978年《中醫學基礎》、1984年《中醫基礎理論》、2007年《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二版)》等書。聯系前文我們可以看到肝主疏泄理論從無到有,從最初借助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論中“疏泄”一詞、五行學說和氣機理論進行構建,到不斷向氣機理論演變發展的整個過程,因此,肝主疏泄理論是建國以后中醫學界借助現代科學理論方法重新構建的一個新的理論。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教學相長,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1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而名著醫林,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且劉完素生于北方,風土剛燥,素體陽盛,又處宋金交戰,疫病流行,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常無療效,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2中西并重,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氣與津液的關系”,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3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連接心動圖機,記錄Ⅱ導聯心電圖,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如講授“肝主疏泄,調節生殖”時,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壓力增加,情志不暢時,會出現“肝郁氣滯”,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或男方排精障礙,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既拓寬學生視野,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聲像并茂,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5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學以致用。
2.6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8-0341-01
一、非文學翻譯及其特點
非文學翻譯,又稱文件翻譯,實用型翻譯或應用型翻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非文學翻譯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絕大部分學者和譯者認為出于非文學翻譯的實用性考慮,其文本往往包含了很弱的文化性和藝術性,因此非文學翻譯不過是簡單的直譯,硬翻。但事實是,語言本身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甚至文化因素的翻譯效果對譯文的質量,乃至國際交流活動本身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沒能處理得當,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比如說商務活動中經常涉及的合同的翻譯,會引起法律和經濟層面的問題;醫用文本的翻譯如若不當,則直接關系人命。因此譯者應對非文學翻譯中文化因素這一重要因素的處理予以重視。
二、中醫翻譯與文化差異
在非文學翻譯中,中醫翻譯是一個相對特殊的領域,原因在于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領域相比其翻譯顯然涉及更為廣泛的文化因素,所以其翻譯難度也相對較高。
中醫典籍涉及中國傳統哲學、心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因此中醫典籍的翻譯可以在廣義上理解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那么在翻譯過程中就很可能出現源語在譯入語當中,從理論體系到語言表達的完全缺失。比如中醫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體現了中國古代獨有的辯證思想,那么作為譯者在英語語言文化中如果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對應語,怎樣才能最大程度的將信息和文化內涵展示在譯入語讀者面前就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此外,中醫典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文本用語具有很強的哲學色彩,這是不同于非文學翻譯中其他文本用語所具有的簡潔性特點的,那么在翻譯時,應該或者能多大程度上保留文本用語哲學性的這一特點,也是譯者應該認真考量的。另一方面,中醫體現著道教和儒家的思想,也正是因為中醫文化的獨特性和中醫典籍的哲學性,才造成了中醫翻譯的困難同時又很難被其他語言文化背景的人接受。鑒于中醫文化的獨特性,故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因素便尤為突出,這對譯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三、中醫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假設譯者在中醫領域的專業知識是充足的,鑒于文化因素對中醫翻譯的重要作用,那么譯者應該采用怎樣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才能既準確傳達中醫醫藥學的語言信息,又不流失其獨特的文化信息。筆者認為在中醫典籍的翻譯過程中,應該以歸化法為主,輔以異化法;直譯為主,意譯佐之。
從中醫典籍的翻譯目的來看,它是用于推廣中醫治病防病的方法,弘揚中醫獨特的醫療理念及文化,一旦被采用可涉及人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若以異化法為主,翻譯上就會遷就源語文化即中文的文化特征,雖然相對歸化法它能夠更大程度上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風格特色,但出于非文學翻譯最大的特征―實用性,即中醫典籍的翻譯應該本著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準確了解中醫關于治病防病的知識和醫療理論的宗旨,筆者認為中醫翻譯應該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但這并不代表譯者可以完全忽略掉文化在兩種語言之間的傳譯,因為中醫古籍之所以如此有味道,恰恰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宗教、哲學方面的思想和術語,一旦失去就會大大降低讀者對其的興趣。此外,筆者認為中醫典籍的翻譯也應采取以直譯為主,意譯佐之的方法,一方面直譯能夠使譯文形神兼備,但出于中醫典籍術語的宗教性和哲學性特征,直譯的困難很大,所以要以意譯法輔佐。除此之外,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擴大,譯入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了解和貯備量會不斷增加,因此在中醫典籍以致非文學翻譯中,譯者應該對譯入語讀者的接受能力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準確定位翻譯策略和方法。
但是筆者也注意到,以歸化為主的翻譯策略,雖然能更為快速和有效的傳達信息,使譯入語讀者順利準確的理解文本內容,但這卻削弱了源語文化的功能,有礙于文化的交流。長此以往,會削弱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結語
目前,中醫翻譯研究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中醫典籍術語的宗教性和哲學性使得其翻譯難度較大,制約了它在對外交流中的發展。筆者認為中醫典籍翻譯,必須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因此為傳達源語文本的語言信息,在采用歸化法為主的翻譯策略時,也要兼顧異化法以保留中醫的文化特色,以便更好的弘揚中國傳統醫學。
參考文獻:
[1]李長栓.非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進入高中學段的學生,習慣了初中的記敘文寫作,對議論思考不大感興趣,平時寫文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百度一下,找范文樣板來仿抄;要不就是把以往寫過的文章拿來刪減添加,拼湊文字,用套作的文章以求過關。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議論文寫作應從下列幾方面做起。
一、建立寫作概念,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這些年教授學生作文,每當聽到學生說“寫作文”時,我總要出語矯正:所謂作文,就是寫作文章,“作”與“文”,一動詞一名詞,不可混淆為“寫作文”。其實,并不是我較真,而是想改變學生的看法。文章,固然是“作”出來的,但寫的過程中,不能光想著“作”,而把寫作的本意給忘了。我一直灌輸這樣的概念給學生:文章千古事。我們既然下筆,用時用力,那就要寫出有質量的文字。每一次的文字表達都是一個思考過程的體驗,不能只想著把文字拼湊夠八百字上交就算數。所以,在教授寫作之前,我都要諄諄告誡學生:你是在寫文章,不止是“作文”這么簡單。我認為,只有先幫助學生端正寫作態度,讓他們從心底里尊重文字、愛惜文字,才有可能去經營構筑出好文章。
二、引導學生搭建基本的議論文寫作框架
許多會寫文章的人都愛說文無定法。我不這樣認為。但凡寫文章,基本的文章架構,或是技巧、文章意蘊的表達,都有章法可循。在成熟的寫作者眼里,文字可以隨性揮灑,心到意到,文字也就到了。可對于不諳寫作規律、寫作章法的高中生而言,要想完整地表達出一個意思,且能講出一點有見地的看法來,就相當不容易了。因此,我認為還是要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寫作框架。
我授課的班級是面向中等層次的學生,寫作能力較弱。我在教授議論文寫作時,會先給學生印發相關的典范例文,如,《說“勤”》《談骨氣》這樣的范文,或是歷屆學生的優秀習作,和學生一同研讀品鑒。以《說“勤”》為例,此文結構端方,體現了小議論文基本的論述架構,文分五段,從入題破題到個人對“勤”的看法論述,乃至“勤出成果”“勤出聰慧”的立論分析,無不嚴整規范。由總到分,由分點論述到總括歸納,說理縝密,絲絲入扣。范文引路,給學生建立議論文的基本印象,對接下來的寫作教學有大幫助。
至于有老師認為要教給學生更多的結構格式,我認為不能操之過急。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單位時間里,我們要先落實好一個知識點,并力求讓學生掌握,不能把所有東西在短期內一股腦兒全塞給學生,否則“亂花漸欲迷人眼”,會把原先努力的成效也削弱了。
三、段落寫作細化、具體化,明確要求
成型的文章,是由細部衍化而來的。所以,教師要想幫學生打下扎實的議論文基礎,就要多花工夫。由文章的開篇破題,到每個語段的具體寫作,每次寫作訓練落實一個點即可。如寫作話題作文“走捷徑”時,我就要求學生用上我教的開篇破題法,或闡釋破題,或對比破題,要不來個設問破題,以有具體方法的寫作指導來解決學生面對話題或命題逡巡而久不能入題的問題。在有章法可循的情況下,學生開篇時不至于撓頭半天,那接下來的寫作也會順利很多,思維空間也會豁然開朗。
【關鍵詞】 《中醫診斷學》;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近年來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醫學教學模式。pbl教學法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我國,現在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在中醫高等院校教育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均較少。在該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和問題是pbl教學的三個重要要素,而教師又是pbl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中醫診斷學》是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其范圍廣,內容多。初學者學習的難度較大。為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中醫診斷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本教研室以學分制1大班為試點,開展了pbl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其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輔導老師,我們參加了pbl在《中醫診斷學——臟腑辨證》教學的全過程,對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pbl教師有一定的體會。
1 轉變舊觀念,接受新角色
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完全不同。pbl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角色必須進行根本性轉變,即從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注意的中心和知識的源頭,轉變為學生獲得知識的教練或指導者。面對新的教學模式,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求更加完善,思維要求更敏捷,擔負的責任更重[1]。
目前大多數高校采用一位教師承擔一門課程,或者幾位教師承擔一門課程的教學方式,其中每位教師主講一段(幾部分或幾章內容)的授課方法。這樣可以使教師對教學內容更熟悉,更能講深講透。然而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教師的知識面,只有深度而缺乏廣度。中醫診斷學一般開設在大一下學期,學生們剛剛結束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對中醫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如果內容講得太深可能不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作為pbl指導教師,我們除了需要講授學科前沿的研究進展,擴展學生的科研與學習興趣,更需要具有扎實基礎帶領學生討論,予以直接指導。
《中醫診斷學》的知識點繁多、零碎,概念較抽象,“填鴨式”“灌注式”教學方法給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難度。pbl教學圍繞問題而展開,從教學開始提出問題到問題的最終解決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和自我學習完成的。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始終是以學生為中心,這與“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有著較大區別。bpl教學不但能培育學生自己探求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中醫診斷學本身臨床技能應用強的學科特點,亦可強化和彌補操作技能應用的局限,提高學生收集臨床資料及對已獲得的臨床資料進行動態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
2 組織討論,注重引導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的角色就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pbl教學模式則不同,教師從主導地位轉變為催化者,其主要作用表現為:在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出非指導性、但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來促進小組討論,激發學生思考;協助學生聯系過去相關的知識、經驗;協助學生討論、理清及認識其學習議題;協助學生搜尋及運用學習資源;扮演學生學習的咨詢者[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pbl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在學習過程中,雖然是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不管不問,對于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教師的“引導”作用應當貫穿始終,特別要扮演好在課堂中的角色。
鼓勵和促進學習是pbl的主要教學方法。指導教師在努力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同時,還需要設法促使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并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堂討論中。這就要求設置的問題不能太復雜,應該采用提出一些調動求知欲、發人深省、自由回答式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而出現“冷場”時,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能直接指出答案,而是應該注意引導的方式,提供有關線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最主要的是,幫助學生激活已學的知識,使學生通過自我管理式的學習掌握新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等。
作為輔導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知道如何恰當地干預討論,而不是強行打斷,對學生的問題提出實際的反饋意見,在幫助他們建立信心的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此外,必須注意改變傳統的知識權威形象,善用“低姿態”及平等“口吻”,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來贏得學生的尊重,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信心。同時,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研究,將整個教學討論融會于教師與學生的最大快樂之中。
3 加深交流,培養感情
通過本次教學,我們發現,每組學生都非常愿意與輔導老師交流,他們討論的內容已經不局限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本身,還包括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方法,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怎樣參與科研活動等諸多問題。事實上,這種交流讓老師們清楚同學的興趣及愛好、了解同學希望學習到哪方面的知識頗有益處,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有助于開拓學生思維,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習興趣。
實際上,在課堂pbl教學之前,師生已經建立了某種關系。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問題進行預讀和查找資料,一方面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使其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另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獲取各種信息資源的途徑,啟發學生怎樣對獲取的大量信息進行綜合評價和取舍,并會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此時與學生溝通不夠,關系不融洽,勢必會影響pbl的教學效果。
pbl教學效果評價非常重要,采用傳統考試方法只能占其一部分,另一部分應由教師根據學生在平時小組討論中的表現進行動態評估。標準由教師和各小組負責學生掌握,師生互評便是其中一種。每次pbl課程討論結束后,在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互相評論的基礎上,輔導老師從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學生的自我學習情況、小組學習及相互間的合作等方面對該次討論課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肯定優點并指出問題,以促進學生在下次討論時更好地表現自己。同時指導老師也要聽取學生對該階段學習情況及老師的評價,以便不斷改進方法,保證pbl教學的順利進行。
所有這些溝通交流在增進師生感情的同時,更能反應學生本身真實的需要,讓教師真正理解pbl教學的目的與目標,使自身知識水平與業務素質達到pbl的教學需要,亦對pbl教學模式的推廣運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從表面上看,運用pbl教學時教師的工作量大大減少,似乎教學的重心轉到了學生身上,教師可以輕松些了,其實恰恰相反,pbl對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堂組織駕馭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師專業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僅有某一學科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滿足pbl對教師的要求。目前國內具有pbl執行能力的教師還為數不多,這對教師培訓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4]。
【參考文獻】
[1] 黃 翠,王 革,宋光泰,等.pbl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作用[j].口腔醫學教育,2006,22(5):568.
什么是廣告設計?許多人認為“廣告設計=錢”,大部分人都認為做廣告設計不需要動腦筋,只要動動手指頭,操作一下現成的電腦軟件,錢就會大把大把地進來。于是在這個商品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很多家長看到廣告這個行業的“錢”景后,不管子女是否適合都會把他們送到相應的機構去學習,因此催生了大量的美術生。許多學校跟隨家長和社會的形勢,也逐漸由單一的藝術專業發展到十幾種不同的藝術專業,促使大量美術專業的產生,而由此產生的眾多生源也令中技類的學校看到了前景。
一、中技廣告設計的設立與發展
中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制造業大國,世界約60%的基礎生產都來自于中國各個大中小工廠,涵蓋了服裝、家居用品、電子、工業用品等產業,因此中國需要大量的技工型人才,而技工院校是中國培養技術工人的搖籃。在現代社會出生率逐漸下降的情況下,技工院校也在夾縫中艱難生存,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才能讓學校成長,而廣告設計這個專業的出現也成了一種必然。大概在2000年開始各技工院校陸續出現了設計類專業,以培養設計類技工人才,家長們也看到了廣告設計的發展前景,因此逐漸地廣告設計專業成了每年招生的主流專業。
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是,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令廣告產業不再是企業品牌經營傳播的輔助工具,而是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播手段,不僅是金錢的體現還是人為創意的體現。為了順應中國廣告業的快速發展,現在大多數的高校都針對廣告教育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逐步建立起一個系統性的廣告設計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夠與世界接軌。同樣,技工院校也需要反省自己的廣告教育體系,要通過不斷改善、優化現有的廣告設計教育體系,使其系統化、實用化。
至今技工型廣告設計專業已經發展了十幾年,雖然也培養了許多各種優秀人才,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反思:專業是否發展過快,學生人數是否增加過快以及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否足夠。這些因素一直都困擾著我們,不得不讓我們進行思考:專業要如何繼續發展下去。畢竟技工學校的情況十分特殊,讓大部分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學生,用僅有的兩年時間學習廣告設計所有的課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讓學生更快地掌握廣告設計的策劃、創意和制作呢?這也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二、中技廣告設計現狀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基本的廣告專業人才有三種:創意型人才,營銷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不難看出,技工院校的學生是屬于第三種人才,即熟練運用圖形圖像相關處理軟件的技術型人才。
1.從社會看
在中國,充斥著許多劣質廣告,如假冒偽劣的商標、粗制濫造的海報等。這些不追求任何的字體美感,隨意添加的圖片背景,一味仿制的標志,利益驅使已使得廣告設計成為一種賺錢的工具。
而且大多數小型廣告設計公司的創立者都并不是廣告設計專業畢業,并沒有專業扎實的設計知識,廣告行業從業者甚至有大部分是印刷廠學徒出身。這使得這個行業素質參差不齊,也使得一部分中技廣告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踏入社會時受到這部分因素的誤導。
2.從學校看
在社會需求下,學校一哄而上,并不顧及學校師資力量和理論研究的欠缺,在廣告設計教育在還未有扎實根基的情況下快速發展。因此造成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學生技能掌握不熟練、進入社會就業難度較大等局面。由于中技院校三年學制是前兩年在校讀書,第三年由學校安排外出進行專業對口實習的特殊性,學校盲目地追求生源,注重學校利益而忽略教學質量。這使得學生在沒有掌握好設計基礎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被推向社會,不注重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導致有的學生手高眼低,讓學生無法更好地掌握設計,也使得學生對廣告設計產生了錯誤的看法。由于學校看重就業率的升降,安排畢業生就業時以入職為標準,如此隨意就業的后果是學生無法正確進行選擇,進而導致學生專業素質低、專業對口就業率低。
而且大多數在中技院校學習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并不像高考一樣需要經過美術專業考試才能入學,他們通常都是對廣告設計專業有興趣或是在感覺廣告設計專業不錯的情況下才選擇進入這個行業,這也是學生普遍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原因。
3.從家長看
中技生對待事情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許多時候都是由父母為其決定去向。而大多數父母對待廣告設計并不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而是包含著一些利益因素做出的選擇。由此使得學生在選擇這個專業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地了解過這個專業,或者一部分學生對這個專業沒有學習興趣,這導致了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
4.從學生看
社會上一些錯誤輿論和觀點的誤導,令學生不重視創意、文化、藝術基礎這些層面的需求。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更快更多地完成設計生產工作,在利益的驅使下去完成廣告設計,他們會更看重各種設計軟件的操作,而并不會全身心、扎實地學習基礎文化知識。甚至許多學生都不了解藝術與設計的關系,這就使學生許多的廣告設計水平較低,無法更好地表達設計內容。
綜合上面四個觀點,中技院校廣告設計專業在軟件專業學習方面十分成熟,可以培養出非常優秀的技術性人才,但是在對學生進行文化創意方面卻十分薄弱,甚至說學生根本無法獨立完成一個設計流程。而且由于藝術文化知識的薄弱導致創意薄弱,已經使得設計教育走一種機械化生產模式,因此改變現有的技術性設計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對藝術理論教育的改革措施
設計本來就是由繪畫演變而來,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作為新技術帶來變革的回應。我們要懂得,什么是萬物之源,什么是設計之本。設計是什么?《大英百科全書》中解釋為“思維形成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人腦決定一切”。筆者一直提倡設計師的審美決定其作品的思想內涵,現代許多社會上的設計工作者,沒有經過一定的設計語言訓練和藝術素養的培養,僅僅憑借一些設計軟件和印刷經驗便能自詡為“設計總監”或“設計師”。
1.從學校看
如何讓學生能抓緊藝術理論學習,必須先從學校開始抓起,首先是必須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藝術理論。教學中常見的《設計概論》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由于學校強化技能而忽視理論,在安排課程上每次都是舍棄理論性的課程。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中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且即使是藝術設計實踐十分豐富的教師也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應該指導學生進行藝術設計理論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了解相關藝術設計實踐知識的同時,還能更好地深入到藝術設計理論中來。因此開拓相關的理論課程,例如基礎理論、藝術設計史論等。學校首先要在課程設置中能起到帶頭作用。
2.從教師看
大部分的中技類教師,都是從優秀企業回流到學校的高等人才。由于許多教師并不是教育學專業出身,因此技能操作性非常強的教師未必能夠帶出很好的學生。而大多數的實操課都是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用電腦進行操作,然后再加以修改。我們需要探討是否應該改進一下,在教與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性,讓理論課教學在形式上開放一點、自由一點,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式聽課變為主動式聽課。教學不一定局限于課室,可以適當地參加課外教學,可以利用畫展、博物館展覽等方式進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針對某一種作品發表個人看法,哪怕看法并不正確,但這樣可以助長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好奇心和動力。教師授課就是為了推動學生從感興趣到主動,不要為了理論而念理論,要讓學生發表看法、發表意見,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看法和意見將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提出一系列設計觀點。
例:為一家淘寶鞋業做LOGO,名字“愷汐”,客戶表示:“愷”是愉快、“汐”是潮汐,能像大海一樣能容人。
分析:根據客戶要求,我們擁有以下信息:禪意、悟、大海、安靜。
最后得出的結果:
總結:根據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作為一種LOGO的設計,不單純是利用一種軟件操作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利用意向去表現,而藝術理論則可以幫助學生去理解在文字中所包含的一切元素和信息。什么元素與禪意有關系?什么元素與大海有關系?什么元素與悟性有關系?這些都需要有扎實的文化理論基礎,才能讓設計發揮出它的根本作用。
3.從考試制度看
其實大多數學校針對考試都有不同的規定,但是針對藝術理論考試,不能還是利用往常的閉卷開卷等方式對待,死記硬背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對藝術專業理論基礎的學習要求學生有透徹的理解能力,中技生在思想行為方面還存在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在這點上教師就必須要注意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實質性的思考。我們可以讓學生找一副自己喜愛的作品,針對作品的作者、背景、材質、大小等方面進行討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天馬行空地表述他對作品的感受和看法,這樣才能真正考核出學生理解、分析、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作用。
中技廣告設計教育發展顯得太過急促,因此我們應該盡早重視學生對藝術理論文化基礎的學習,讓中技院校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與技術同等優秀的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
我國著名的醫學科學家和教育家吳階平院士曾說過,“一個好醫生應該具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三者缺一不可。醫生的醫德和人格修養是醫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動力,體現的是醫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格特點。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醫患關系呈現出日趨緊張的趨勢,這不僅沖擊著整個醫療服務市場的穩定性,而且已成為導致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發生醫療糾紛7萬件左右,醫患關系緊張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即,社會因素、醫患雙方的認知差異、醫患雙方缺乏溝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縣一產婦因羊水栓塞死亡,引發廣泛關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關人員和患方家屬溝通不夠充分、院方應急處置機制不夠完善是導致這次嚴重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醫護人員出于害怕等原因,離開手術室,留死者在手術臺上的做法,缺乏對死者遺體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屬的不滿情緒。一項對醫務人員及患者的調查顯示,溝通欠佳是影響醫患和諧的最主要因素。有些醫務人員在工作中表現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釋、不愿多傾聽,缺乏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與情感交流,在與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溝通技巧,因而會存在醫生在門診不愿意多聽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簡單或命令式的語言等現象。然而,針對上述問題,一味責怪或埋怨醫生是有失公允的。我們從深層次分析中發現,出現上述問題與多年的醫學教育體系存在缺陷有關,因為無論本科在校教育還是畢業后的醫學繼續教育,醫學生和醫生們幾乎沒有系統接受過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知識的教育及實踐,而這些知識儲備又與醫療衛生工作中的醫患溝通技巧密切相關。由于醫療衛生服務的對象是人,這種特殊性對醫生的職業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醫學院校要重視學生的醫學基礎及臨床知識教育,更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醫療衛生工作崗位的需要。
二、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理論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
課堂教學是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最主要的途徑,醫學院校要將人文素質教育的系列課程合理整合到醫學教育體系中,從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就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形成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并重的新型醫學教育模式。高等醫學院校可通過“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技巧”和“職業禮儀”等課程加強對醫學生醫德意識的培養。我國法制建設的日益完善使醫療衛生事業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同時患者的維權意識在逐漸增強,這些變化都要求醫務工作者要相應地增強依法行醫的意識,增強防范和處理醫療糾紛的能力。對此,高等醫學院校應通過開設“法律基礎”、“執業醫師法”等課程,加強醫學生的法律意識。在學校教育階段加強學生醫、德、法并治教育,這樣醫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才能從容應對所出現的問題。除了開設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外,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將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授課內容選用學科發展史上著名的科學家的事跡或者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啟發教育學生,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講到神經遞質這個部分時,教師可引入20世紀初期德國科學家Loewi發現“迷走素”(即乙酰膽堿)的故事。通過17年的執著探索,Loewi終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闡明了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的調節機制,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醫務人員和醫學生很容易出現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礎醫學的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這種科學家對知識執著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價值觀。當然,這種滲入到基礎醫學課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精心組織,合理規劃課堂時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醫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環節。
(二)實驗課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
實驗課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課的重要補充。作為多門基礎醫學實驗課的實驗對象,動物對醫學發展的貢獻不可忽略,因此,我們在實驗課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善待實驗動物,體現人類對生命的關心和愛惜。例如,在實驗中合理限制動物的使用數量,規范手術操作步驟,優化實驗流程等。這種對實驗動物的人文關懷要從規章制度層面上逐漸滲透到醫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中,使他們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就樹立起愛護和珍惜生命的意識。基礎醫學的學習階段,醫學生還沒有接觸病人,實驗動物是醫學生首先接觸的對象,珍愛生命,從正確使用和愛惜實驗動物開始做起;嚴格規范實驗動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驟,培養醫學生感受醫療工作的嚴謹和認真;實驗結束后將動物處死后再統一丟棄,更是培養醫學生尊重逝者的職業道德。作為一門形態學課程,實驗課在解剖學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尸體標本是解剖學實驗課的主要教具。尸體解剖可以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學習醫學知識是多少逝者的奉獻,尸體作為曾經活著的人,盡管生命已經結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大部分醫學生在剛開始接觸尸體標本時,會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教師應該對此進行細致耐心的解釋,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在解剖學的實驗課中,醫學生應尊重尸體標本,滿懷敬仰和科學的態度,認真仔細進行組織解剖,對組織碎片要妥善處置保管,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對逝者的尊重,踐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倫理道德觀。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質教育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高等醫學院校還可以結合各種宣傳平臺,如利用廣播、板報、校報、特色校園網等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跡,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護理學院的李娟同學被確診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間,學校利用各種宣傳平臺舉辦了“‘捐’‘娟’細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動,為李娟同學奉獻愛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遺體捐贈給母校用于醫學研究。李娟的大愛行為在全校師生中引起了強烈震撼,報紙、網絡和電視等多種媒體對李娟同學及其家人的大愛舉動表示了敬意和感謝,對李娟同學熱愛醫學、獻身醫學的崇高精神給予了高度贊揚,《人民日報》以《生命雖逝夢想仍在延續》為題,介紹了李娟的先進事跡。學生對于這種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學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輿論和榜樣的力量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服務患者、回報社會的意識。此外,醫學院校還可以開設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的講座,聘請醫德高尚的名醫或專家為醫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講座;廣泛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仁心仁術”的思想品德,讓“醫者父母心”從口號變成醫務工作者實實在在的行為準則。
論點是作者就所談論的話題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它是一個完整的、明確的判斷句。考查論點題較為常見,題型一般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2)給文章擬標題。
(一)找論點,有幾種常用的方法
一看題目:有的文章題目本身就是中心論點。如《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積極面對無奈》、《熬住就是一切》,這些題目就亮出了作者的觀點。
二看開頭:很多文章在開頭,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如《談骨氣》――“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小議傳統讀書教育》――“傳統讀書教育是成功的”,都是在開頭亮出了作者的觀點。還有些文章在開頭,通過對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或引用故事、材料等引出論點。如2008年山西省中考短文《讓有些話穿耳而過》,開頭引用李肇星的事例引出中心論點。(議論文開頭的作用:(1)引出論點或論題;(2)做為事實論據來論證論點;(3)增強文章趣味性,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看結尾:在文章末尾歸納出中心論點。一般由“總而言之”、“綜上所述”等詞語領起。
四抓關鍵詞:如:“我認為、因此、這個故事不難發現等”關鍵詞領起的往往就是中心論點。
(二)給文章擬標題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用論點或論題作標題。這里需要讓學生對論題和論點加以區分:論題是作者談論的話題(一般是談、議、論)。論點是對談論話題的看法。如《論友誼》是論題,“友誼的基礎是美德”是論點。
本文圍繞來展開論述的題,要讓學生明確只能填論點,不能填論題。如《論友誼》這篇文章始終圍繞著友誼的基礎是美德,這一觀點展開論述,不能說文章圍繞論友誼展開論述。
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的作用是用來證明中心論點的,一般出現在每段的開頭或結尾。
二、論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考查的題型一般有:
(一)論據的類型和作用
這類題比較簡單:讓學生明確論據有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并學會判斷。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現象、史實、數據、統計數字等。道理論據包括:公認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古詩詞、諺語俗語、公式定理等。論據的作用是證明論點,一般這樣表述: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或分論點)的作用。
(二)論據
這種題型近幾年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答這類題,要讓學生注意以下幾點要求:(1)看清類型(即看清楚是讓補充事例還是名言)。(2)論據要有說服力,能很好地證明論點。(3)要有代表性,盡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語言表述要嚴禁、概括。
具體方法:仿寫(看文中舉了什么例子,依葫蘆畫瓢)
語言表述為:人物+事件+評論
如諸葛亮 隱居隆中是為了尋找機會,以施展自己的抱負
越王勾踐 臥薪嘗膽是為了等待時機,以報仇雪恥
(三)給出的事例、名言能否作為本文的論據?并說明理由
做這類題先讓學生判斷,給出的事例、名言、所論述的觀點與文中的觀點是否一致。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源泉,灑遍了犧牲的血淚。――冰心
答:不能+因為此名言論述的是成功與奮斗的關系+而文中談的是成功與失敗的關系
名言二:光榮的成功不在于永不言敗,而在于屢仆屢起。――拿破侖
答:能+因為這是談成功與失敗的關系+而這種行為正是善敗者的行為
三、論證
論證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這一考點最常見的題型一般有:
(一)本文、某段或某句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這類題一定要讓學生牢記四種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并學會區別。具體、有力、突出、生動形象。
論證方法的作用,通常這樣表述:論證方法+作用(固定俗語)+觀點。
(二)分析論證過程(也就是理清論證思路),這類題考查形式比較多樣,一般有:
簡要分析本文或某段的論證過程。做這類題時,先讓學生根據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部分,給文章分段,再在段落前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后”、“接著”、“最后”一類表承轉啟后關系的詞語。
如:2010年河南中考短文《匠人與大師》,讓學生簡要分析第④段的論證過程。應這樣答,首先提出匠人較一單,大師善綜合的觀點;然后展開分析,具體闡明匠人和大師的區別;最后又舉出牛頓、愛因斯坦、馬克斯和等人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前面的論點。
段與段、句與句、詞與詞的位置能否調換位置?說明理由。答這類題,一看是否與前文照應,二看是否遞進形式。如:2010年沈陽中考《積極面對無奈》一文,問第②段(A)(B)兩句不能調換的原因是什么?解答時可以從文章的前后內容的照應這一角度入手來答。因為這段開頭作者就對人生中的無奈先寫“消極”態度,再寫“積極”態度,A、B句的順序與此對應,所以不能調換。再如:《小議傳統讀書教育》一文中,④、⑤、⑥段能否調換?為什么?可以從找關鍵性詞語入手,第④段:古代讀書,重記誦;第⑤段:古代讀書,還重朗讀;第⑥段,古代讀書,更重學養。從“重”、“還重”、“更重”這些詞可看出三段內容是遞進關系,所以不能調換。
最后一段能否去掉?為什么?一般圍繞議論文結尾作用來回答。議論文結尾作用一般有:得出結論;強化的中心論點;發出號召(或勸勉人們);補充論證了,使論證更嚴密。如:2010年山西中考短文《熬住就是一切》,涉及到了這個題型,大家可以自己查看。
四、分析議論文語言特點
議論文語言具有嚴密、概括性強的特點。考查其嚴密性題型較為常見:如:加點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加點的一般都屬于限制性詞語:如“大部分”、“常常”、“之一”等。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時,必須結合具體內容來談。
一般答題格式為:不能刪+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去掉后的效果+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如:“往往”一詞不能刪去,因為“往往”強調了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去掉后就顯得太絕對;“往往”一詞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隱含意圖是指說話人與寫作人的意圖,它提供語言符號本身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使不足的信息得到補償,使不清楚的話語得以澄清,使隱含意義以無言的形式傳達到對方,幫助聽話人找到多于畫面的含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循辭以隱意,譬以指事也。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也就是說以躲躲閃閃的話來隱藏其含意,繞彎子打比方來暗指事理。意義曲折但須正確,文辭隱蔽但須淺露。在評述隱和秀的關系時,劉勰說:“隱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秀者也,篇中之獨拔者。隱以含意為工,秀以卓越為巧。”隱是文外所含的言外之意,秀是篇中最有見解的話。隱以文外含有另一層意思為工巧,秀以卓絕為巧妙。可見適當的使用語言的隱含意圖會產生無與倫比的效果。
由于隱含意圖的源出者并不直接把要表達的意思說出來,而是借助交際雙方所共有的語言和文化背景,通過“借物寓意”, “借此說彼”等一系列以人的聯想為基礎的修辭手段,如隱喻、借代、委婉、反語、暗隱、暗諷等將內在的思想和動機含蓄地表達出來,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因而在翻譯中會給譯者的理解帶來很大的困難,稍有疏忽就會望文生義,使原文的信息和美學功能喪失殆盡,使原本可以體現的美學功能蕩然無存。因此,在譯文中怎么能像原文中那樣通過適當的線索讓讀者推斷出恰如其分的隱含意義又做到忠實于原文是譯者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為了準確的翻譯原文的隱含意圖,譯者必須對原文的語言及其文化背景有較全面的了解,并且還要有較高的語境和審美意識及形象的思維意識,這樣才不至于被原文的表達所迷惑,得其形而失其意,同時還要有較高的修辭意識和表達能力,避免悟出原文的言外之意后,得其意而忘其形。
一、譯本中必須保留原作者敘述語氣與作品人物話語的隱含意圖
作者敘述語氣與作品人物的隱含意圖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傳遞語言以外更多的信息。它采用的并不是直截了當,概念明確的信息語言,而是一種含蓄性或形象性的手法,因而其語言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有了某種修辭效果。在語言交際中,其主要作用是信息功能,另外還有美學功能。在翻譯中,譯者應當盡力保留其隱含意圖,通過不同的手段,讓讀者推斷到其隱含意義,保留其美學功能。
王熙鳳心眼頗多,話里有話,她的意圖是說:“這通身氣派只有出在我賈家這樣的名門望族身上。”她用“竟不像”、 “竟是個嫡系的孫女”不時地提醒賈母,林黛玉畢竟是外姓人。而譯文中,用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表達“竟不像”,a chia表達“嫡系”,不僅意思表達準確,而且還保留了王熙鳳話語中的隱含意圖,堪稱譯文中的點睛之作。
二、譯本取消了原作者敘述語言和作品人物話語的隱含意圖就會使譯本失去含蓄意義,進而失去原文的美學功能
成功的文學作品總是留下很多空白讓讀者去想象。讀者費力氣去推敲,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取消了原來的隱含意圖,雖然取消了讀者的腦力勞動,同時也取消了審美過程,也等于取消了文學。
墨西哥著名作家富恩斯特曾經說過:“不管說出來的有多么多。沒有說出來的總是要多得多。”譯者在隱含意圖翻譯的過程中,往往不能把所有的隱含意圖全部翻譯出來,結果,有的隱含意圖表明了,有的沒有表明,導致損害譯作的整體風格,破壞了原作的整體美。
另外在譯者對原作隱含意圖的翻譯過程中,由于解釋學的偏離,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對原作的歪曲,是對原文的背叛。
中國文化中,外親和內親是兩類不同性質的親戚。作者用外親的用意是說林黛玉不該見母親一方的親戚賈寶玉,而整個作品描寫的是他們二人的親密交往,暗示了她的悲劇人生,印證了和尚的瘋話。譯文用any relatives淡化了“外親”,取消了原文的重要語用隱含。
因此,藝術上的空白是藝術和文學創作的根本規律之一,取消了話語隱含意義就等于取消了文學。
三、不能添加一個語用隱含或將原來的明示在譯文中變成語用隱含
一個語用隱含便是一處藝術創作,原文中既然沒有,就沒有必要增加一個,這樣既是不忠于原作,也是畫蛇添足。譯者可以有自己的語言符號的發明創造,但不能在形象上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