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8: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地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地理論文

篇(1)

二、高中地理作業分層設計

首先,高中地理作業利用顏色來分層。臺風根據距離影響本地的時間和風力強度,分為白色、綠色、黃色、紅色、黑色5個警報信號等級。我也依葫蘆畫瓢,首先明確一學期的重難點,在布置作業時選用紅色或黑色紙張布置作業,重點或者難點的章節內容用黃色紙張,其余的根據學生掌握狀況用白色和綠色紙張。比如必修一的“地球運動”是難點,也是必修一學習的基礎,但會考和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所占分值減少,所以在學習這一章節時的作業時選用橙色紙張,介于黃色和紅色之間;而氣候特征、成因、分布在整學期甚至整個高中階段都是重難點,就用紅色紙張;“自然災害——洪災”內容相對簡單,但在區域地理中仍舊涉及,就用綠色紙張。我雖然對色彩心理學研究不多,但還是了解紅、橙、黃等暖色使人血壓升高,情緒高漲,紫、藍、綠等冷色使人脈搏減緩,情緒沉靜,我需要學生在重難點面前情緒高昂,充滿戰斗力,在一般知識點面前沉穩冷靜,不能因為易于掌握而驕躁。利用彩紙布置作業,不僅在視覺上豐富學生的感官,尤其是刺激有視覺優勢的女生,也有利于學生一目了然的掌握一學期的重難點,尤其便于男生對一學期學習的宏觀掌控,更讓學生在一學期的學習中有張有弛,張弛有度。

其次,將地理作業分成必修與選修。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維克托費德羅維奇•沙塔洛夫曾經提出編兩類練習題集:必修作業的難度適合所有學生,選修作業難度適合學優生。踩著前人的足跡,我也將地理作業分成必修和選修,所不同的是,在此基礎上,我還將必修和選修分別設計了兩種方案,所以總共是“兩部四案”。必修作業一般為書面、口頭類作業,為短期作業;選修一般為實踐、探究類作業,為中長期作業。我認為必修作業為鞏固、強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選修作業為提升地理素養、地理思維,培養地理興趣的,所以我并不認為選修作業就只面對學優生,我要求學生完成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作業。在考慮男女生在地理學習中生理、心理的差異,在感知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的基礎上對地理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必修作業在設計時,方案A主要表現為知識體系構建、示意圖及其變式圖和分布圖等的繪制設計與運用等,方案B主要表現為基礎知識整理、地理規律總結及運用等。選修作業在設計時,方案A主要表現為觀察、實驗、制作模型、對時事熱點進行評價的分析型作業等,方案B主要表現為撰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小論文、通過網絡搜集構建主題知識庫的網絡作業、調查報告等。其中在必修作業中的書面作業中的試題訓練選擇上,方案A偏向于綜合題、一圖多題,題型豐富多變;方案B偏向于材料題,以常見題型為主。例如,同樣考查我國西北棉花種植區位條件,方案A以區域圖呈現,探究西北是否可以擴大棉花種植規模,方案B以材料呈現,依據材料分析西北種植棉花的優勢和劣勢。不管是必修還是選修,方案A偏向于男生,方案B偏向于女生,但是學生具有自由的選擇權,可以必修選擇方案A而選修選擇方案B,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做到有“自知之明”。

篇(2)

二、增加讀圖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有了地圖的參與,教師才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能力,確定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們地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一些有效的讀圖方法或者技巧,讓學生學會把地圖中比較隱藏的重要因素發掘出來,為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地理成績的關鍵其實就是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重視這個環節的教學。首先,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生在多次用圖過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讀圖方法。因此,在平時的地理課堂教學時,地理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地圖進行學習相關知識的習慣,要讓他們勤用圖。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個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時候,學生就要結合某個城市的地圖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識記、理解和運用。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對中國鐵路的一些分布圖進行有效觀察,這就需要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也要對鐵路沿線的一些地區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業基地等給予有效的觀察。此外,教師再配以精練的講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結合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講解時,要選準圖像,使學生學會識圖和用圖,通過讀圖來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和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解答“中國地形”特征的規律時,就要讓學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國地形圖》或《地形剖面圖》。學生通過與地圖知識相結合進行圖像記憶,可以有效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再如,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知道了某個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緯35度某大陸的西岸,根據這些相關的信息,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推斷出它是地中海氣候,這種氣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沒有長久的冰凍,適合生長比較耐旱的、樹皮很厚的常綠灌木。相關的信息使得相關的地理問題解答起來也容易很多,這樣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促進他們利用地圖進行解決地理知識的動力。此外,在學生對地圖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還能有效地進行運用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注意進行及時復習鞏固,同時注意讓學生在運用圖導法的時候要建立起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圖解法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選擇題進行遷移突破,從而化難為易,有效地推導出學習地理知識的規律與原理,促進自己學習地理知識能力的提升。

篇(3)

二、要求學生手腦并用

培養其思維以及動手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地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學生掌握地圖知識的程度同時也影響、決定其整體地理知識水平。而且在歷年高考中,識圖能力通常是地理學科考查的重點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師應重視地圖教學,重視提高學生識圖能力以及對各類地圖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學生簡單看圖,能明確地指出圖中各類標識所代表的意義,然后著眼于學生識圖能力給出未標明的地圖,要求學生對其中各類圖標所代表的意義予以判斷;最后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畫圖能力,選擇不同地圖要求學生臨摹地圖,掌握基本畫圖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做到手腦并用,一改以往單純做識圖題的練習模式,而通過對繪制一幅完整地圖來全面掌握所需相關知識以及教材知識點。學生在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于地圖中所蘊藏的各類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節“地球的運動”中,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時的極地俯視以及側視圖,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地球公轉與自傳動畫,同時要求學生對照個人畫圖進行學習。教材知識點講述完畢后,筆者選擇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繪圖作業,并通過投影儀向其他同學展示,然后組織學生評估,分析其中的優點,同時也指出其中的錯誤。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們從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徑學習了本章節知識點,真正做到了手腦并用,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更加深刻。

篇(4)

作為地理教師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考試制度和地理教學安排是這樣的: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在初中階段只學習兩年(初一、初二),這樣的課程安排就容易讓學生丟失中學時期學習的地理知識;等學生升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教學課程中所有學生都會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可是到了高中二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文理分科,作為理科生的學生,一周僅有一節地理課,與理科生相反,文科生則要系統的學習三年地理知識,可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高考結束后,報考專業時,文科生不能填報地理這門學科,因為地理屬于理科,可是理科生高中地理課程少之又少。這些安排和考試制度嚴重地影響了地理的正常教學,當然這也可以反映出我國現有的考試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2、社會各界對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在初中還有高中的教學課程中,地理并沒有被擺在一個很關鍵的位置上,得不到學生、老師的足夠重視,在大學教育中受重視程度更低。老師教授少、家長不重視、學生們不愿學等現象都對地理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從而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很冷清。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地理這門學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教學的長遠發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新課伊始、力求新穎

為了上好每一節地理課,在講新課的開始,教師就應該以活潑的話語,富有深意的問題,有趣的實驗,耐人尋味的案例,或者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實物、模型等,由此進入到課程的講解,可以有效的將學生帶入到課程之中并且對于知識的學習更加渴望。例如,在講到“洋流”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歷史上一個戰爭的例子進行課堂開頭的鋪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閉了發動機的德國的潛水艇,順利地通過了由英軍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暢通無阻,成功的避開了英軍的炮彈,不但如此還在背后給英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當學生思考完之后,教師再揭曉答案,告訴學生其實是洋流幫了德國潛艇的這一大忙。這樣一段有趣且真實存在的開場白必定能引起學生上地理課的興趣,能將許多思維還處在游離狀態的學生迅速地拉回到課堂中來。從而,為繼續講解其他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學生才會自發的、主動的投入到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從教多年,我發現興趣就像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它能充分的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力,從而使其變得更加優秀的表面狀態。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根據教材能容并且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豐富的、有趣的、生動的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學習情境中的問題要有知識性和挑戰性。比如,在講“熱力環流”這一節中,教師可以采用小實驗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還有水,緊接著使用熒光燈直射它們,再用溫度計測量水和沙子的溫度,并且讓學生們觀察實驗現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溫度,再放上一根香,試驗完成后,讓同學們談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通過實驗,讓學生們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來小組討論熱力環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課程趣味

高中地理學習中,老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正面的展示,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非常廣泛,效果也十分明顯。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觀的手段進行地理教學。在進行實例展示、圖片、影像、模型、實驗、實地觀察等傳統直觀教學的手段的同時,還要聯合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轉變成生動、有趣、形象的教學。使學生們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教學的新鮮及趣味性,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發,地震”的動畫過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有效的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感受火山爆發和地震的全過程。

篇(5)

二、借助地形圖發展學生思維

以地形圖來實現問題導學同樣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也非常符合地理課程的教學特征。地理課堂上學生們會接觸到大量圖片,很多信息都隱藏在圖片中,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從圖片中的信息獲取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與判斷。地理課程的很多知識講授也是透過圖片逐漸展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一個目標。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透過地形圖以及一些相關的圖像來實現問題導入,這對于學生的識圖能力以及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樣會起到非常好的輔助效用。行星風系的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行星風系是非常復雜的地理現象,很多同學對于這部分知識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障礙,對于相關的很多實際問題也不知道應當如何解答。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能看懂示意圖那么就能夠極大的化繁為簡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照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圖讓學生思考: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輔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氣如何運動;近地面形成什么氣壓;高空形成什么氣壓;極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氣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極地上空的北上過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變為西風;大氣不斷聚集在該緯度垂直方向如何運動;近地面形成什么氣壓等。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能夠結合具體的地形圖將這些問題思考清楚,學生們對于這部分知識自然會有十分牢固的掌握。這充分體現了地形圖在進行問題導學時可以發揮的顯著功效,這也是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與掌握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篇(6)

二、“慢”是為了避免“返工”

應該“慢”在生成處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科說過:“對教育來說,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時間,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時間。”也就是效果和時間用量使用過程最優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輪復習課上,有關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點教學,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讀圖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種地形等高線圖讓學生識讀,記住主要特征,但學生只是表面上記住了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這些知識點解題的時候卻不懂用,甚至把這些特征混淆起來了,課后經常有大量的學生再追問相關問題而迫使教師不得不再“返工”復習。筆者曾在2009年帶的那屆高三學生在該知識點復習課上花了整整一節課來引導學生利用德化當地瓷廠制作瓷器剩下廢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現的山體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兩座山體的正中間穿入燒烤用的長竹簽,用彩筆在山體上畫出多條等高線,再用小刀沿等高線切割,教師把切割下來的模塊底部放在黑板上畫出等高線(在這過程要注意竹簽穿過的孔位要對準),畫好后的等高線圖再與恢復后的山體模型(用后各模塊再按順序放好)對比著觀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線圖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這個過程費了不少時間,但事實證明那堂“慢”課學過后,絕大部分同學能熟練利用等高線圖解題而不必再“返工”浪費時間了,在地理原理生成處適當的“慢”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師生的時間,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為了“更快”

應該“慢”在重難點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部佐藤學教授學說過,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高一級知識的獲取,需要在低一級知識的吸收消化的基礎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我們要舍得花時間下慢工夫。例如“地球運動”這一知識模塊,歷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這是高中地理復習的重點,同時又是最大的難點。往往教師復習該模塊知識點時,學生都聽得懂,但到他們做題時,他們又說不懂了。通過詢問調查,他們該部分不懂解題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讀圖,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圖中的信息用于解題了。筆者今年在復習該部分知識模塊時就在圖的繪制、轉換、變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讓學生會看圖并會畫簡單的側視圖及俯視圖,在此基礎上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地球儀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經緯網會產生哪些較常見變形圖并把變形圖再轉而繪制為學生所熟悉的側視圖或俯視圖等,最后才進行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這一難點的學習。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15)班按正常進度按教材順序復習,(16)班在“地球運動”這一重難點處“慢”下腳步,調整復習進度和內容,結果在講評練習時,(15)班的學生對圖形尤其是變形圖很多看不懂,講評進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學生經過了之前的“慢”步學“圖”,很多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不用講評了,教學進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篇(7)

“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首先,它讓學生能夠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根據課案中的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內容,促使學生充分的閱讀和了解教材。并根據課案中教師的設計思路把握學習的框架便于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其次,課案中老師會根據歷年高考以及地理學科的重難點提綱挈領地設計探究問題,學生在課堂中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合作,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要求老師編制好課案,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梳理,結合時事熱點,借鑒成功的課堂和課案教學案例,不斷地沖破束縛,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做到課案的有用有效。

2.“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缺點

(1)“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課型都適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課案導學和多媒體教學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要求老師們所做的課件及多媒體演示資料最好與課案的內容相映生輝,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

(2)大部分學生適應了傳統課堂模式,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沒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許多老師也面臨著學生弄丟課案的尷尬和無奈,以及學生不按時或按照要求完成課案的情況。這就要求老師對課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學生的注意,逐步引導學生,慢慢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課案導學問題探究”的使用過程

1.課案編寫的過程

編寫課案由地理備課組組長負責組織。開學初,備課組長按照教學進度編寫主備教師備課表,將備課任務分配給組內成員。備課組成員按照組長分配的任務,結合地理學科、章節內容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計,精心編寫,在上課一周前寫出初稿,交給組長以備學科組集體討論。每周二的集體備課時間,組長組織本組成員對主備教師編寫的下一周的每節課案進行研究、討論、試作、修改,討論沒有異議后,最后組長把關定稿。自實施課改以來,“課案”的編寫都要求要體現“提前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優化學案、師生共用”的精神。課案的預習案部分在上課前一兩天發給學生,讓學生按照預習案按做好預習。教師在上課前應重新復案,進行再備課,使課案體現個人風格,具有個性。課后教師應根據課堂發現的新問題、新思路,在課案上填寫教學反思,以便積累經驗,改進教學,不斷完善課案設計。

2.“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1)課前發放課案,自主預習。課案在授課前一兩天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并在課案的指導下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預習。在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要做好記錄,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及老師交流、探討。

(2)課堂上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上課開始后,針對預習案中的共性問題由事先培訓好的“小先生”先點評,預習案的內容解決完后,當堂發放探究案,針對探究案展開交流、討論,采取個別提問或小組競爭的方式對學生在討論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質疑、探究。

(3)課堂上點撥精講,解難釋疑。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在展示、質疑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暴露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價,指出錯誤,然后分析錯誤的原因。教師針對這些錯誤問題以及學生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啟發、引導,同時根據課案確定的重點、難點問題,適當加深、拓寬對重點的講解。

(4)課堂小結。讓學生自主歸納總結,理清知識結構,總結解題步驟,掌握規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學科精神、學習態度的培養和總結反思習慣的養成。教師及時對小組探究情況及學生的預習、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5)課堂訓練。最后發放訓練案,在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達標測試題。下課后學生將試卷上交老師,教師批完試卷后要盡快發還給學生,以便及時講評、輔導、矯正、補救,力爭做到教師“節節批”,學生“堂堂清”。

篇(8)

地理翻轉課堂的最大優勢是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翻轉課堂是一種完全“以學定教”的新課堂模式,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空間,不再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和掌控。教師個體也難于應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個體。新課程標準要地理課堂達成的教學目標,在傳統意義備課備學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師要完成備課、翻轉課堂視頻的制作、以及應用分析等,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此刻,發揮團隊協作,進行集體備課,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課程標準,將地理知識進行要點化處理和條理化整合,從而實現全面協調好學科教學、學年教學與階段教學、個性化教學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

2.要點分解,明確分工

翻轉課堂有別于微視頻教學,不再是教師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加入視頻以烘托教學氛圍,達成某一知識點教學的手段。要實現翻轉課堂課程知識的體系化,開發團隊必須全員參與并進行明確分工,在集體教研基礎上完成知識要點的分解。通過知識要點的分解,實現一節課只講一個知識點,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考點等梳理透徹,排除冗余繁雜的不相關信息干擾,最大化地提高學習效率。筆者所在的微視頻教學開發團隊,正嘗試將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節結合新課程標準進行要點化處理。在教學內容要點化分解后,結合教師團隊的個人特長和對知識點把握的熟練程度,分工“承包到戶”。

3.科學錄課,講練結合

不論是薩爾曼•汗的數學輔導視頻,還是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所做的化學學科教學視頻,其共同特點是短小精悍。依據高中生認知心理規律,翻轉課堂使用的每一個教學微視頻,教學時間較短,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若時間太長,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難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為此,每一視頻錄制,都應做好精細的規劃和準備,用詞用語要規范,教師講解精練到位,能夠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地理學習潛能。視頻錄制,除呈現知識要點的講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訓練題方便學生進行及時的學習檢測。筆者所在的微視頻教學團隊圍繞高中地理必修一已開發一批較成熟微視頻,并且還在不斷完善和充實中。

4.綜合反饋,不斷改進

為實施“翻轉課堂”,很多教師將精力集中在視頻制作上,這其實是一個誤區。視頻自然重要,但比視頻更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翻轉課堂下的教學反饋和互動。筆者所在單位已得到網絡公司技術支持,學生在學習完網絡課程后,及時完成網頁提供的選擇題、判斷題(教師預設),完成測試后系統自動生成錯誤分析報告。學生可通過學習群組(網頁群組或QQ群),與教師、同學實現網絡實時的學習互動。課堂的對話和討論,教師要做好精心準備和全面的預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轉課堂”要成功,課堂討論所帶來的學生“吸收內化”學習過程至關重要。當然,這樣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對教學要點深入分析、教學視頻制作不斷進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轉課堂”模式可提煉成示意圖(圖3),該模式架構除需要教師的鉆研、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師生的互動提升,學校在硬件建設和資金保障上不容忽視。

二“、大眾”高中地理教師的“新常態”生存方式

1.現代化———“新常態”生存的必備技能

這是青年教師較老教師無形的優勢。多媒體課件、電子白板、微視頻等多種教學媒體手段,青年教師在接受和掌握上應能快人一步,使用沒有“代溝”。CamtasiaStudio是一個非常好的微視頻制作軟件,筆者所在團隊從接觸到錄制出第一個微視頻課,只需一天時間。IT技術的革命,手機、iPad的不斷革新,各類地理類或可以融入地理課堂的應用軟件不斷推出,筆者目睹常州特級教師李萬龍運用iPad的一個應用MeteoEarth給學生講述氣旋、反氣旋,實時的氣流運動、云層展示,給學生震撼的效果。筆者也曾用Stellarium給學生演示北極點附近星空的視運動,直觀逼真。青年地理教師勇于和學生一起“玩”現代化,運用現代技術武裝地理課堂,實現課堂翻轉,讓地理課不再“土氣”,何愁沒有“市場”?

2.校本化———“新常態”生存的立足之地

為地理課堂教學視頻打上學校的Logo,無形中吸引自己學校的學生;為地理課堂打上自己班級的Logo,則能牢牢抓住班級學生。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地理資源優勢可以融入地理課堂教學。筆者所在學校依山而建,每當討論遇到滑坡、泥石流該如何緊急避險,總能引發學生熱議,而對學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區會否發生滑坡、泥石流這樣的地質災害,也能引發學生深思。類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實實在在看到地理課堂就是生活課堂,地理課堂就是學校應該講的課堂。

3.鄉土化———“新常態”生存的環境保障

將上述校本化放大,繼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掘鄉土資源優勢,讓翻轉課堂的地理課更加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學習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樣可贏得學生青睞。例如,江陰恰好是120°E,建議北京時間改為江陰時間的提議得到全體聽課學生支持。江陰亞熱帶季風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風水田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稠密,人們的飲食以稻米為主,農產品需求量大,幾千年的種植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季風水田農業的發展有其突出的社會經濟優勢;工業發達,城市、交通用地多,農業的經濟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約著傳統農業發展。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江陰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在“工業反哺”之下茁壯成長。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帶領學生在農業一章結束后到現代農業園實地參觀考察,學生一屆傳一屆,都想感受這樣具有家鄉特色的地理課。

篇(9)

1.評價指標的地理學科特點不明顯,評估指標大同小異。

多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指標選取較為籠統,沒有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設定,有的甚至可以適用于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

2.評估指標較詳細,評價要素較多。

指標體系一般分為兩級,各項指標的權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視地理教師活動的評價。

我國中小學教師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師的教”等同于“學生的學”。所以,課堂評價首當其沖的是教師的教的評價———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之類。具體表現為,評價標準中所列的各項內容基本集中在教師方面,體現出對教的強調和重視。

4.指標的直接可觀測性不強。

我國多數的課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論演繹方式,從好課應達到的標準出發,對課堂教學的構成要素逐級分解,但最低一級的指標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觀察的指標,容易導致不同的評課者對同一堂課的評價結論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課程目標要求及評價建議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對未來公民在學科教學中的總體素質要求,明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是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教學過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中指出,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評價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發揮其激勵與發展功能,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地理學習水平。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本著“生本化”的指導思想,結合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評價建議,筆者構建了一個全新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本體系密切聯系地理學科特點,側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構建該指標體系旨在通過評價改進課堂教學,以達到新課標的總體目標要求。

1.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是保證準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關于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國內一些學者研究的比較透徹,值得借鑒,其主要觀點為:普適性原則,明確性原則,簡要性原則,直接可測性原則,整體完備性原則,地理學科性原則。除此之外,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的指標體系的構建中還應包括“生本化”原則,即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評價教師教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2.評價指標的選取

根據指標體系設計原則,參照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依據中學教育教學相關理論,以及教育相關政策要求,并聽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筆者采用理論推演法和目標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學評價指標(含評價要點)。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為教師、學生、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活動又可以分別歸入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范疇,因此本評價指標體系將一級指標確定為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兩項。教師行為包含三項二級指標,分別為教師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師基本功作為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是課堂教學評價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評價必備的要素,因為教學內容的正確、科學是一堂好課最關鍵的前提;教學過程主要針對的是教師方面的行為,從評價要點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區別于傳統的評價表,本評價表沒有將教學方法作為評價指標單獨列出,對其的評價主要反映在教師行為中。學生行為是重點評價的內容,其二級評價指標包括興趣狀態、思維狀態和反饋狀態三項。興趣狀態主要反映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狀態是決定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思維狀態反映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狀態,反映的是學生是否真正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學生的反饋狀態即為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所發生的改變,反映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是評價的重點。評價要點制定的依據是新課改的“三維目標”。

3.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

采用AHP決策分析法,分別計算出各級指標及評價要點的權重。但為了簡潔和計算方便,各評價要點權重取近似值。經過一致性檢驗,各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4.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判方法教師或專家在使用本課堂教學評價表時,評價要點權重僅供打分時參照,只對每項二級指標進行綜合打分,滿分為100分,將各項二級指標得分分別乘以各自權重相加得出一級指標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級指標得分并相加,即為該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綜合打分。如某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教學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生興趣狀態,思維狀態,反饋狀態的打分分別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則這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的綜合打分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將每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的綜合打分取平均值即為本堂課的綜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學習效果無法在課堂上即時體現出來,或者有的指標不易在課堂上直接觀察,比如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主要采用調查分析法,即在評價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評價對象的有關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篇(10)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比較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比較法區分不同的地理知識。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地理知識時,會感覺知識點比較混亂,如果使用比較法進行教學,學生就可以很好地區分不同的知識點。當然,單一地使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會有教學上的缺陷,教師可以將比較法與其他教學法相結合,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識,實現地理教學目標。

(二)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比較法的實施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比較法,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比較法的實施,充分了解比較法不是單純地進行比較,而是分兩個方面進行比較,一個方面是概括比較,另一個方面是綜合比較,這樣可以對地理知識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進行比較。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學習到更多知識[。例如,在教學《地球上的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水的分布進行簡單的概括,讓學生對干旱地區與雨水豐富地區進行比較,了解我國不同地方的水量是不同的。然后,要求學生進行綜合比較,比較世界各地水資源的情況,對地球上的水資源進行了解。最后,讓學生對這堂課學到的知識進行講述,進而提高地理學習效果。

(三)利用直觀性的特點進行比較

教學由于比較法具備使一些知識特點突出的優勢,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比較法這一特點進行教學,促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真實性,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例如,在學習《城鄉人居環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城市環境與鄉村環境的圖片,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城市環境與鄉村環境的不同,了解城鄉人居住的環境,有效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對知識點進行思考,讓學生通過比較法學習到更多的地理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

(四)將比較法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用比較法進行教學。高中地理知識中會出現地理景觀和地區分布,這樣的知識點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授的。如果一味地使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恰會適得其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把握每一個知識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當然,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將比較法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相融合,共同應用在地理教學中。例如,在教學《旅游資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比較法與舉例說明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對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比較,了解不同地區旅游資源的不同。在學生進行比較后,教師再為學生舉一些地區開發旅游資源的例子,讓學生對旅游資源進行充分了解,這種集多種教學法為一體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避免由于教學方法的不合理導致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效果不佳。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掌握地理知識,并將教學方法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中,最終促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

二、高中地理比較法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比較法,教師應該注意對地理知識點比較后的分析,明確比較并不只是對知識點進行比較還應該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如果教師過于注重比較知識點,沒有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將會無法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進行比較法教學時,教師需要對高中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的整合,充分把握知識點的內容,在進行完地理知識的比較后,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做到完全掌握知識的目的。當然,在讓學生進行分析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比較方法的理念,讓學生明白對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時,應該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分析與比較。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充分展現出比較法應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比較法教學時,必須對不同的地理知識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避免盲目使用比較法教學導致學生思維混亂的現象。正確地應用比較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上一篇: 思政教學管理論文 下一篇: 證券市場發展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免费高清性爱在线 | 一本精品热在线视频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精品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在线免费看网站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