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18: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政教學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微博文化對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義
微博文化是隨著微博的應用和信息技術發展而出現的,它能擴展信息傳播范圍,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對具體工作開展也具有積極作用。
(1)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微博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微博不僅覆蓋面廣,而且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緊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時,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順應時代潮流,發揮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導作用,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他們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創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微博的傳播及時、迅速,所包含的信息豐富,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豐富的資料。因此,具體工作開展時應該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發揮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效果和優勢突出、明顯的特點,有效輔導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時效性。
(3)推動管理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利用微博文化開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創新,順應時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輕學生的注意,為學生所接受和認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抓住這一載體,創造環境,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動該項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認識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觀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單一,影響工作效率提升。今后應改變這種情況,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進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臺。
注重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微博平臺,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有利條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微博制度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構建官方微博,將學院、班團支部、社團協會等納入組織體系當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品牌欄目,例如“學習兩會精神”、“中國夢學子夢”等,為思政管理工作開展創建平臺。加強微博平臺建設,更新和完善相關內容,提高關注度和訂閱量,并且學校和學院開通運行微博平臺,增進與學生的聯系與互動,對學生進行指引,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促進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內涵。
要求專業任課老師和專家為學生講解新媒體專業知識,加強微博建設,校園微博運行報告,推動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應用。通過微博平臺,能為學生與學習、生活、情感、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的信息,幫助他們排解困惑,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可以開辦心理咨詢工作室、小微在線等欄目,通過微博私信互動方式,咨詢、指導和幫助廣大學生,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還可以出版校園微博文化思想建設指導叢書,挖掘微博文化內涵,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據和指導。
(3)建設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輿論陣地。
利用微博的溝通和信息傳播優勢,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互動,更全面了解學生動態,發揮微博成為掌握校園輿論的工具作用,增進師生聯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對微博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工作,有意識地將研究成果用于指導思政教育管理。發揮微博傳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導輿論,傳播正能量,指導各院系、黨團支部、輔導員、班委開通微博,舉辦特色教育活動,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創新主題和形式,促進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我國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為宣言性立法,缺乏實踐性和可訴性;而《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又給高校過于廣闊的空間,導致在對學生進行處理時偏向于主觀判斷而缺乏法律依據。同時高校中存在的法制不統一的情況也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規范性,這種隨意既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動的不規范,同時也浪費了管理資源。
2在違紀學生的處理中未能保證全程法制化
首先是一些管理者沒有充分重視起事前預警的作用,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做的不到位,以至于出現了違法違紀事件。其次是在處理違紀的學生時,沒有接受監督并且及時聽取申辯,導致處理結果不夠公正,很多高校的思政管理者在觀念上仍然未能轉變,沒有傾聽學生的聲音,調查事件中不能保證證據確鑿、事實清楚,處理的過程也沒有公開并接受監督,所以很難保證公正和公平。并且在處理結束后也沒有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和關懷,可能會導致部分被處分的學生產生消極心理,變得自卑甚至產生厭世情緒或者報復心理,使得事態進一步擴大化。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對策
1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建設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在管理規章制度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內容違法、制定程序不規范、解釋混亂等。想要真正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就要從以下四個原則出發:保持教育法制內部的一致性、穩定性、統一性以及實體和程序并重的原則。首先是完善教育法體系,符合立法的規律以及時代的要求,保持內容和形式的一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法可依,同時做好教育立法的協調和領導工作。對于學校內部的各種規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規范的堅決修改或廢除,合法的可以作為法律法規的延伸而存在;這些規范性文件要秉承科學嚴謹的態度,嚴肅執行,不可朝令夕改,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動制定一個規范。其次是完善教育法的監督,來消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律監督以及社會組織、社會輿論和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使其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
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的法制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一個強調公平與秩序的法治環境可以更好地保障學生健康成長并發揮出自身的創造性;而健全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樹立起法律的權威,通過依法管理學生來營造出一種“法律至上”的氛圍,當學生對法治有了肯定的態度后,自然就會信任法律、遵守法律,這在無形中增強了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提升了其法律意識。這就要求高校從客觀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積極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客觀環境來說是要提高管理以及綜合治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來保持校園環境的安全、穩定以及和諧;從精神環境來說就是要建設良好的校風,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更好地維護大學生的權益并且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順利進行下去,只有這兩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建立起適合國家未來人才培養的育人環境。同時高校還應該積極的加強法治的宣傳與教育,對教師進行法律法規方面的崗前培訓,通過講解學生管理案例來提高教師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對于學生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程,例如《教育法概論》或是《教育行政法》,還可以通過校園網或者報紙、宣傳欄等進行宣傳;還可以采用座談會或者知識競賽等形式來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3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隊伍進行管理法治理念方、面的教育教育者自身也是需要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識都影響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首先,要讓管理者對各項學生管理的法律法規都有所了解并且熟練運用。其次,是讓管理者認識到法律不僅是一種制度和工具,更是一種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再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管理者需要轉變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依法管理。最后,是在工作中要嚴格依法管理,不能因為自己的主觀情感而侵犯學生的權利,在對學生進行各種評選中要保持公平、公正、公開,對于學生的管理要以教育為先,嚴格管理的同時慎用處分。學生不僅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動中的教育管理對象,更是整個高校的主體,學校應該改變以往重管理而輕服務的模式,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而學生也不應該繼續沉默下去,當自身權力受到侵害時,應該主動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高等學校作為行政主體,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服務,將教育管理的重心向學生主體方向進行轉移,從而更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學生為本”這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既是時代的進步所要求的,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必然結果。
4加強大學生法紀方面的教育
時展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深化和改革,這是一種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良好素質教育的大學生也應該擁有法律素質,守法、懂法并且可以利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人才培養方面來說,加強學生的法律素質也會對其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產生積極影響。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大學時期很可能會因為受到社會上一些不正確的觀念的誤導而影響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時候如果高校因勢利導,及時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就能更好地保證他們健康成才。同時很多學生法律知識的嚴重匱乏也會讓他們受到了侵害卻無法解決,我們對大學生進行各種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必須加強法律素質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和依法辦事能力。
本人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回顧幾年來的工作經歷,感受頗深。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的過程中,有自豪成功之處,亦有遺憾失敗之筆。幸好酸甜苦辣都有營養,使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也形成了對中學政治教學的幾點粗淺認識和看法:
作為政治教師,首先要正確認識本學科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政治被認為是“副課”而得不到學校、家長、特別是學生的重視。一些教師也因此“自輕”而放松了對政治教學的熱情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如果說我門要教給學生的只是教材上的原理和知識以應付考試,那政治確實是“副課”。因為,理科學生只應付會考,文科高考只占綜合的1/3無關緊要。而實質上呢?政治課的作用和目標遠不止如此。我們常說:人才、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政治課堂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政治教師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社會實際、國內外形勢等,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習政治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生學好各科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哲學為其他學科提供方法論指導,沒有一定方法論指導的實踐都是盲目的實踐。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本學科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否則,只能是一個教書匠,而不是一個教育者。
二是備課。“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細致和充分的備
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備課一般都按;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三個環節來進行。備大綱(課程標準)能使教師了解教材的知識層次,體系和深廣度,掌握好這些教學的層次和要求,并將不同的教學層次要求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去。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備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編寫意圖、結構體系、教學內容、重點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備學生這是備課的關鍵。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怎樣的教法才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能力,教師要盡可能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異,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備課時,教師要注重擴充教材。政治課實踐性較強,時代性鮮明,但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往往滯后,因此,備課時選取最新的一些時事政治或學生們關心的熱點、愛聽的話題、離他們感覺較近的事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還能培養學生觀察、聯系、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的能力。當學生發現社會需要與所學知識的直接聯系,讓他們自然感受到今天在學校的學習就是為未來服務社會做準備時,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三、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學中“注入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早已是明日黃花。因為這種“我講你聽”的“告訴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思維、選擇和嘗試的權利。只能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引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我個人認為:
首先,從思想上要相信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要求進步的愿望,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能優勢。不是學生做不到,而是我們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表現、思考、研究、創造的機會。過去“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導致現在,當新課程改革撲面而來時,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往往是“討而無論”、“啟而不發”,為了完成課堂教學的內容,我們又回到了“我講你聽”的“填鴨式”,聽過一位優秀教師的兩節課。第一節是高一時,課堂采用的是討論式和啟發式教學。有一部分學生也表現出了“討而無論”、“啟而不發”的現象。一年之后,講高二哲學,同一批學生卻明顯的感覺到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大大增強了,課堂氣氛熱烈而融洽,學生真正“動”起來了。這個成果的取得在于這位老師長期的準備,從高一時就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有專門的預習本以保證效果。現在學生基本已形成習慣。所以,要讓學生動起來,就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當然,在整個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嚴格要求。
其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善于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使學生樂學。如,我在講授《貨幣的職能》這一課時要求全體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對全部內容設計問題,然后找出五名學生分別扮演貨幣的五種職能。作為嘉賓。(教師要對其提供培訓)上課后,先由“第一嘉賓”“價值尺度”做自我介紹,然后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提問。在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后四種職能依次類推。這個過程基本上由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從旁補充、指導和做最后總結,一節課下來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再次,要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評價。學生好比種子,需要教師提供土壤水分、空氣和陽光。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成長需要激勵,學生需要老師公正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利用各種機會創設各種情景,力爭創造更多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自己、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積極挖掘學生的優點。如,課前的認真預習,工整漂亮的作業,課堂上大膽發言,有創意的問題,成績的進步,有獨到見解的回答,豐富的課外知識等等,都會給予及時而誠懇的表揚。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興趣更濃了。與此同時師生之間關系更融洽了,“親其師,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進行。
二、信息管理的內涵
信息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內容,是任何管理的重要內容,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溝通的主要內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當前,攜帶各式各樣信息并以迅捷著稱的網絡正在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延伸,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快速查閱相關信息,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及時了解世界新聞信息、科技動態,不受時空限制給學習、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人們獲取的信息量加大,信息性質也就變得復雜了,如果大學生在信息的選擇上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目標,不主動選擇積極有益的信息,必然會導致不良的影響。真實、及時、適量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礎,有利于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適當的信息量能促進個人的發展,科學管理必須有足夠有用的信息量而不是一切信息,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選擇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教學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復習舊課,列出1、2、3幾個概念或問題,然后是導入新課,板書要講的章、節等內容,并在相當程度上很注意“板書”這一教學環節。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感到板書固然很重要,但也時常覺得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條理清晰、重點難點突出的板書對大學生的思維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啟發思考作用的同時,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別是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許多概念、原理還沒等教師在黑板上寫完,學生馬上就會產生這樣的意識:高中時學過了,誰不知道。其后的教學活動我們可以想象會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從現實經濟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介紹、分析、講解,啟發、調動、吸引學生思考,并在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把他們原來有所接觸但實際并未掌握好的經典概念予以生動的解釋。在這個前提下再板書必要的綱目,我覺得比為板書而板書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一)健全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體系
現如今,教育教學新觀念不斷深入推進,現代化教育是集學科教學和管理于一體的教學內容。在新的時展背景下,我們一定要摒棄固有的老舊思想,轉變管理觀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性,將心理學內容貫穿于其中,并強調管理的積極作用,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基礎,促進學校管理的有效落實。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成果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應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與人的思想內涵有關的教育內容,心理學使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能夠外化為一種表現形式,體現在學生的行動、技術等各個方面。有些高校雖然認識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利用的過程中卻無法使其有效的發揮。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強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切實應用到管理中來,構建符合新時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轉變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堅持培養他們的優秀品質,運用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完善學校管理水平,加強學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師資建設,加強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應用,一定要以科學合理的研究為基礎,以完善的師資力量作保證。因此,學校一定要不斷增加資金投入數量,對教師進行嚴格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素質水平和能力水平,設立專門的研究組織,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學內容進行探索,找到其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緊密聯系,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確的思想完善學校管理,增強學校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8-009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對培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實施“課題制”教學模式,引導90后大學生帶著中國化的諸多理論問題深入基層,調查當下中國社會民生、輿情、經濟、生態等現實問題。由此不但緩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滿堂灌”的壓力,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調查分析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步養成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只唯實的科學精神,最終促使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形成。但隨著逐步深入推廣,課題制教學模式的實踐目前卻存在著“學生參與課題的表面化和形式化;課題研究的重復性和低層次性;研究論文或調查報告質量普遍不高,應付了事現象嚴重”[1]等問題,課題制教學流于形式,直接影響了思政理論課的學習效果。造成上述種種問題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指導教師在課題制實踐過程中的方法問題,有學生課題研究中的方向把握問題,有課題研究學習目標的確定問題,還有考核方式的選擇問題。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四個結合”和 “三個調整”是解決思政理論課“課題制”教學模式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關鍵。
一、思政理論課推行“課題制”教學模式需重視“四個結合”
(一)課題研究和理論學習相結合
課題制教學過程中,課題的選擇確立、組織實施和結題報告的全過程,是大學生將與中國國情、民情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過程。所以,課題制的實施不能和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脫節。指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帶著所學的理論知識,帶著渴望在現實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通過寒暑假“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服務以及社區援助活動等實踐活動形式,接觸基層社會,體驗民生民情,并在真實鮮活的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啟發,使學生將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化為感性的認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提高對理論的鑒別力、判斷力和選擇力,把中國化的內化為自我情感需要,逐步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培養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課題制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課題制”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在學中做,在做中學”[2],師生共同參與,將的觀點和方法與大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帶動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和科學觀念的意義建構,并促進嚴謹治學態度和創新人格的形成――這就要求學生要有高水平的學習策略和一定的研究技能。所以,幫助大學生“克服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培養問題意識”尤為重要。指導教師可以利用辯論、對話等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找準自己既有興趣且又有能力承擔的研究項目。另外,指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帶著這些項目積極參與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等學術科技“奧林匹克”大賽,逐步發現和培養一批在學術科技上有作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
(三)課題制教學法與其他多元化教學模式相結合
任何好的教學模式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較多的輔助教學形式。課題制教學法強調對某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只有通過研究才能獲得新觀點、新體驗。這就需要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證對學科體系的全面把握,同時,也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文字駕馭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此,為了保證思政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必須要建立多元、立體化的教學方式來支持課題制教學實踐。在保證課堂系統性理論教學的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建立輔助學習平臺,展示一些課程簡介、課程規劃、案例視頻資料、經典著作、政策文件匯集等;設置討論課,師生共同對某些有爭議的焦點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重視課題研究的答辯環節,引導學生繼續發揮團隊協作的優勢,充分展現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四)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相結合
蘇格拉底主張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3] 把學生從“填鴨式”的灌輸思維模式下解放出來,是為了讓學生在更廣大的空間中得到更多,即“學會怎樣學習”。“課題制”教學從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課題小組的成立、研究計劃落實、研究方法的選擇,到資料信息的收集處理、研究成果的形成和展示,都應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的主導性則應有全新的闡釋――在課題制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將研究方案確定以后,需要暫時退到后臺,但并不意味著退出教學舞臺,而是要在后臺為學生學習、怎樣學習提供各種支援。教師要認真構思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具體方案、熱心指導學生學習小組課余活動、為學生查找資料提供方便、聯系專家小組成員指導學生成果等等。
二、思政理論課推行“課題制”教學模式需解決“三個調整”
(一)調整課程考核方式,過程與結果并重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方式多為閉卷考試①,這種考核方式因其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突出終結性評價,忽視學習過程性和評價的診斷性而長期受到學術界的詬病。
課題制教學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始終,無論是選題、調查,還是形成最終的研究成果,學生的理論知識架構、邏輯思維能力、文字駕馭水平、科學創新精神,乃至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操均在此過程中得以集中展現。所以,這就要求該門思政理論課必須對原有課程考核評價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增加學生課題研究成果在期末總評中的比重,且重點考察其“興趣度”、“掌握度”和“實效度”;增設“面試+答辯”環節,考察課題研究團隊的綜合素質;盡可能地跟蹤記錄學生平時學習的翔實情況,使考核評價經常化、具體化、客觀化,采取過程與結果并重的“齊頭并進”式的評價方式。
(二)調整教育目標,分層指導教學
課題制教學的目標是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通過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審美等方面所要達到的質和量的總的設想和規定,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化理論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4] 由于學生的水平層次不能整齊劃一,所以,在思政理論課的課題制教學實踐過程中,在確立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興趣關注點。針對學生的多層次性,分年級、分專業、分批次,逐步推廣課題制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內在需求的多元化。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分層(文理工藝的學科差別)、需求分層(升學、考公務員、創業等不同要求)和興趣點分層(民生、輿情、經濟、政治、心理等不同領域),也可以對課題本身難度進行分層(難、中、易),學生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能力承擔的課題項目。通過這種分層指導教學還可以解決教學目標與考核目標不一致的矛盾,更能有效地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熱情。
(三)調整師資定位,加強師資自身知識儲備
傳統教學指導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課題制教學的實施。教師要想成為這種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就必須重新定位。思政理論課教師通常有著較強的思政理論功底,但課題制教學模式則更注重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教師的主要任務就轉變成“激發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并加強這種責任感”[5]――這就要求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完成以下轉變:從“知識單向灌輸的專才”向“能夠開發專題、設計教學流程并全面組織教學過程的通才”方向發展;從“單一研究理論問題的理論型教師”向“更注重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復合型教師”轉變;從“對教學中一般問題的研究”向“國情民生問題研究”方向轉變。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篇》)作為萬物的靈長,人區別于物并稱其為一個人的根本依據在于人具有主體性。鑒于此,重點關注“四個結合”和 “三個調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是課題制教學實踐模式的關鍵。
[注]① 近幾年高校在逐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方式,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三個代表概論》等已經是開卷考試。
[ 參 考 文 獻 ]
[1] 周慧芳.課題制學習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2] 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51-02
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任務[1]。具體到對大學生而言,展開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做到以人為本是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創新的著力點。正如在2003年中央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2]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做到尊重人與教育人的辯證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用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法律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授理論知識的過程,更是和學生進行思想、感情溝通交流的過程。正是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承擔使命的特殊性,決定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凸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深切關注。人文關懷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對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轉變思想觀念,正確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
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我們過分重視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其理論的科學性,對其中蘊涵的人文關懷價值卻關注不多,也就是說,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成是“教條式”的真理,毫不動搖、不折不扣地去教授,滿堂灌地讓學生去接受。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相關理論的科學性,注重內容的完整性,以及邏輯的連貫性,而對理論本身所蘊涵的應用價值教授較少。
改革后的思政課既擔負著傳授知識的職能,又肩負著培養學生應用能力以及塑造學生價值觀念乃至靈魂的任務,這就對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轉變過去的思想觀念,結合現在的思政課所肩負的使命,對其進行重新定位,充分利用思政課是高校必修課的優勢,使其在發揮其政治作用的同時,挖掘其在培養大學人文精神中的潛能,拓展大學生的視野,擴展其知識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果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那么思政課教學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一舉多得的效果。
二、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的更好更快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一樣,所有教育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我們必須以“把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中心,把學生培養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因為大學生畢業后大都直接進入到社會中,參與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關注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教育觀念,從以教師、教科書為本的傳統觀念,轉到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上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1-129-01
總書記在黨的十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拓寬了視野和思路,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的科學內涵
(一)人文關懷的科學內涵
人文關懷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是“儒教文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均體現出一種發展個體人格、宏揚主體精神、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本主義精神特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就是在工作中以大學生發展為本,把大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個性和特定觀念的教育主體,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調動并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心理疏導的科學內涵
所謂“疏導”,顧名思義就是“疏通、引導”。“心理疏導,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過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改善或改變社會公眾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達到預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狀態的目的。”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就是將心理學和社會工作的心理疏導手段和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疏導教育相結合,引導人疏泄不滿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恢復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狀態的一種思想工作方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的特點
(一)主動性
心理疏導的主動性,是指在具體的心理疏導過程中,心理疏導主體能真誠關注心理疏導客體對象的心理與思想的變化,主動積極適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同心理咨詢的做法不同,心理疏導要求教育者主體經常主動深入教育對象之中,及時發現不利于社會安定和諧、需要及時加以疏導的不良社會情緒,敏銳發現有生活困難和心理困境問題急需救助的群體和個人,并及時走近這些群體,積極開展心理疏導,講群體的不良情緒和個體心理危機控制在正常的范圍。
(二)共情性
心理疏導的共情性是指心理疏導主體從內心的參照體系出發,設身處地地體驗心理疏導客體的真實世界;運用相關方法和策略把自己對心理疏導客體內心體驗的理解準確地傳達給對方;引導心理疏導客體對其自身感受作進一步的思考。對心理疏導客體出現的思想問題不僅從理性思考進行分析,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予以理解,以便創造一種和諧的心理疏導氛圍。準確的共情是心理疏導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它在心理疏導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共情是建立良好心理疏導關系的前提之一,共情使心理疏導客體意識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從而感到滿足,產生遇到知己的溫暖感、親近感、信任感,因而有助于良好疏導關系的建立。
(三)雙向性
心理疏導是一個雙向的溝通交流過程。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并不是僅有心理疏導主體對心理疏導客體的傳達,在大部分時候,情況恰恰相反,是心理疏導主體在聽心理疏導客體說話與表達。在整個心理疏導過程中,心理疏導主體和客體雙方都可以有充分表達和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和時間,而且雙方之間的交流不僅是理性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因而,雙方之間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是一種思想溝通、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雙向互動的關系。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的取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教育者又主要是為受教育者服務的,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歸根到底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切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重視大學生的需要,尊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至關重要的是樹立人本意識,充分考慮個性,在工作中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積極營造以人為本、個性化的人文關懷氛圍。
(二)努力培育大學生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