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政治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8: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政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政治論文

篇(1)

人類文明是一個大系統,大體上劃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部分。物質文明構成人類文明的基礎內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人類文明的上層建筑內容。政治文明是人類改造社會所取得的所有的積極的政治成果,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

政治文明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要求

1.大學生政治意識的現代化

對于人的現代化,有學者提出了12種意識或觀念:⑴自主意識;⑵民主意識;⑶參與意識;⑷競爭意識;⑸改革意識;⑹超前意識;⑺集體觀念;⑻科學觀念;⑼法制觀念;⑽時間觀念;⑾價值觀念;⑿效益觀念。[1]具體政治意識領域,我們認為大學生政治意識的現代化包括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等。下面簡單談談前三種意識。

首先是主體意識。主體意識促是公民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現代公共生活當中,共同解決公共利益問題。但是,目前部分大學生并未真正意識到或者并未真正理解主體意識,一方面受到臣民意識的束縛,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強;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主人意識,依據自己不成熟政治認識,對政治現實進行非理性的批判,往往是只“破”不“立”。

二是權利意識。大學生不僅應當知曉自己享有權利、如何行使權利,還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權利。事實上,我國大學生并不缺乏權利意識,缺乏的是正確行使權利、正確主張權利的意識。我們知道,主張自身權利,不僅僅維護了自己的利益,也維護了法律的權威和社會的秩序。從這種意義上說,主張權利的精神是衡量大學生權利意識的重要標準。

三是責任意識。大學生應意識到履行與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適應的義務,在遇到有關國家政治和社會利益的問題時,必須自覺維護公共利益。大學生應該認識到自己在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權利的同時,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在現實生活中,盡管我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日益增強,但是,在實際參加政治生活時政治觀念與政治行為相脫節的現象還比較嚴重,這種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與目前我們的各項制度還不健全,體制建設不完善有關,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主意識的缺失有關,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大學生現階段政治素養與現代政治理性之間的差距。

2.大學生政治知識的全面化

政治知識是指公民對政治生活規范和準則的掌握情況,以及接受有關政治生活方面信息的程度。我們這里的政治知識既包括政治理論知識,也包括政治參與的技能知識。

首先,政治認同感依賴于對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大學生來說,如果擁有較扎實的政治理論知識,他們對政治問題的興趣就不會隨形勢變化而多變,也避免了對政治問題認識的遲鈍和膚淺。大學生基于對國家政治活動價值理念的深刻理解,才會產生較強的政治認同感。

其次,政治參與技能有賴于對政治程序的熟悉。大學生如何靈活運用公民權利以保護和追求自己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可能也對政治參與的有效性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目前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水平較低且目的性參與少和非制度化參與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夠的參與知識、規則和技能,于是,高漲的政治參與熱情與低下的政治參與知識和技能就會發生沖突和矛盾,而這種沖突和矛盾又往往會給社會的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現代市場經濟逐步將政治世俗化、理性化、大眾化,傳統政治運作過程由過度經驗化走向制度化、程序化、公開化。為適應政治文明這一發展趨勢,大學生應掌握較全面的政治知識。

大學生政治行為的理性化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無疑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推動力量,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大學生渴望運用手中的權利表達政治意愿和利益要求,借以影響國家政治運行尤其是政治決策。毫無疑問,這種趨向代表著社會的進步,有利于整個政治文明的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大學生在參與政治活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一些非理性甚至非法的偏差行為,這突出表現為大學生政治行為目的的盲目性和行為方式的不規范性。這兩種偏差嚴重阻礙了政治行為文明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等消極因素。因此,大學生政治行為的理性化應強調行為目的的理性化和行為方式的理性化。

首先,大學生政治行為目的的理性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應是處于對某一政治問題真正關心的目的、運用扎實的政治知識對政治現實作出正確判斷后,自愿、主動的政治行為,而不是盲目的人云亦云、一哄而上。大學生在沒有準確把握社會的最高利益,沒有理解政治改革的最終目的,盲目地或以消極的心態進行政治參與,只會對民主造成破壞。

其次,大學生政治行為方式的理性化。政治活動是項理性的活動,只有激情和沖動無濟于事。因此,大學生應使自己的政治行為符合法律、制度和程序的要求,符合政治發展的要求。

政治行為的理性化如何,政治行為是否納入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軌道,政治行為的效能如何,與預期的效果、宗旨是否統一,這些綜合性指標便成為政治行為文明乃至政治文明不可缺少的要素。

篇(2)

二延安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德育中應用的路徑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銜接

對大學生加強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幫助大學生端正理想信念態度,以解決大學生道德失范的方向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傳和弘揚延安精神的主要陣地。進行德育教學時充分挖掘《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教材中的有關延安精神的素材資源,將偉人故事、英烈事跡、紅色經典歌曲、宣傳影片等關于延安精神的內容銜接到系列教學內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課本、進課堂,從而幫助大學生了解并領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內涵。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觀念,樹立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觀念,不僅學習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要涉獵其他專業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新思想,吸收精華,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2以榜樣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內涵

張力高校教師承擔著社會信息傳遞、知識傳播的重要任務,學校須以延安精神為指引抓師德師風建設,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舉措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把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各項工作中去。在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時,教師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學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用廣博的學識影響學生、用求是的作風感染學生、用扎實的基礎教育學生,達到榜樣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老師的個人修為對德育水平影響直接,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作用至關重要。這要求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結合時展現狀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疏漏,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分析與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結構完善、論證嚴密的理論成果與學術著作等,從而為延安精神不斷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艱苦奮斗精神培育

大學生民族復興使命感我們黨革命歷程走的就是基層群眾路線并靠艱苦奮斗取勝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也是靠全國廣大人民群眾不懈艱苦奮斗發展的。當代大學生身負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需摒棄“眼高手低”思想,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奮斗發展。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背景下,大學生須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服務鄉村,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奮斗之路。在進行德育教育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和黨員)在踐行延安精神活動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不僅可以保持大學生干部和黨員道德思想的先進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夠最大范圍、最廣程度地影響更廣大學生的思想水準、意志品質、道德修養、價值追求等精神層面。通過大學生的基層群眾路線教育使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根植與傳播,培育大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去。

篇(3)

狹隘民族主義的國家是通過暴力掠奪和征服而來的,需要有集中的權力來維持統治和存在,同時,本民族國家和其他民族國家之間是對立的關系,相互斗爭而產生更為強大的民族國家是宣揚狹隘民族主義的統治者的主要觀念。統治者一方面需要人民維護本民族的生存和利益,對外采取各種偏激的行動來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感。另一方面統治者也借此控制人民的思想,在內部鞏固其統治地位。從歷史上看,只要有暴力和征服,就勢必出現狹隘民族主義這樣的意識形態,這是統治者用以侵略和維持統治的外衣,而人民則在不知覺中成為被掌控的對象。不同的愛國觀通過教育傳播,最終在人民的意識中形成,因此不同的教育觀念,也會對人們愛國觀產生重大影響。

2.自由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愛國觀下的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觀念

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活動,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比起遺傳素質和自發的社會環境的影響,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力要大得多,教育把遺傳提供的可能性與環境所提供的后天條件充分結合起來,促進人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針對大學生處于青年價值觀和認識觀的關鍵階段,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結合兩種愛國觀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自由主義者在教育觀念上依舊強調人的自由。其中典型的教育理論有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以及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人本主義者認為,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是自主發展的人。教育并非是指導性的,而是幫助和促進型的,教育的作用是為受教育的對象提供資源,由教育對象自主選擇、自由發展。建構主義者則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教育不能把概念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交給受教育者,不以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教育對象,受教育者對知識概念的接收,只能由他們自己以自身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故此,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中,人民愛國情感也是自主選擇的。人民不受政府宣傳的“主流思想”左右,而是理性客觀地看待個體和國家的關系,根據自身的體驗來決定個體對國家的情感。而狹隘民族主義者則要求牢牢掌控國家的學校教育。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政治功能是其一項重要的功能。與社會中其他影響因素相比,學校中所傳播的政治文化一般是社會中的主流政治文化,即統治階級的政治文化。受這種政治文化的影響,人們容易形成與統治階級相一致的思想意識,從而自覺地維護民族國家所謂的整體利益。狹隘民族主義正是看中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對人民灌輸以“愛國”概念,同化民眾思想,打著“愛國”旗號掩蔽其統治的本質。更有統治者實行“愚民”政策,隔絕外來的文化和知識,使民眾置身于無從選擇的境地。教育本是使人能更好、更全面地發展,而推行狹隘民族主義的國家卻完全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利用教育推行其所謂的“愛國觀”宣傳,達到維護統治者地位的目的。此時,教育已成了統治人民的手段,而非服務人民的方式。

二、自由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愛國觀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導

1.自由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愛國觀的比較

自由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同為意識形態,都是政治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都反映一定經濟和社會關系以及階級或階層的根本利益,以哲學、宗教、政治、法律和經濟思想等形式表現出來。這兩種意識形態之下愛國觀作為政治意識在基本性質方面也有相同之處,它們同是時代的產物,是在一個國家特定的文化和歷史中誕生的,具有時代性。其次,這兩種愛國觀皆會對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具有調整性和指導性。但是,兩種愛國觀也有著根本不同。自由主義的愛國觀以公民個人為出發點,將國家視為契約條件下的工具,強調公民在私人財產和利益得以充分保護的前提下,自發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狹隘民族主義的愛國觀以民族國家為出發點,將國家視為民族的象征,強調民族國家的利益,成員被民族意志統一情感,被要求對國家絕對忠誠。

篇(4)

二、影響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學生群體中的主流價值觀是健康、積極、向上的,這樣的良好局面益于黨和國家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以及高校對大學生德育的大力培養,同時,也雄辯的說明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對大學生的學習、成長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大學生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有許多因素相互交織的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形成發展,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思想啟蒙者,父母對于孩子思想的形成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比如父母的職業對大學生的思想形成和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根據工作實踐簡要分析來看,父母工作在政府機關的大學生政治意識比較敏感,考慮問題相對周全;父母從事經商活動的大學生表現的更加務實,政治意識相對較弱,參與度不高。從家庭構成來看,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淡薄的現象。來自單親家庭的大學生往往出現兩種極端,部分表現為個性獨立,自理能力較強;部分表現為心理脆弱,一定程度上自暴自棄。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個中的影響是較為明顯。與此同時,社會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多元并存的局面,使部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偏差。

(二)個人主觀的對于大學生思想形成發展的影響大學生個人的社會閱歷、學業成績、自我約束等因素是決定其思想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通常而言學習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但是往往不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卻在評優過程中據成績優勢;成績優勢相對較弱的學生在心理上有較強負擔,時而會產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社會工作經驗中促進思想準社會階段發展的積極作用,社會工作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他們的敬業精神、集體觀念、自主創新意識和文明修養,激發他們刻苦學習,鍛煉和完善各方面的能力。由于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缺乏,大學生的一些生理和心理因素處于不穩定的變化狀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定型,在價值取向上出現多元化、多變性、矛盾的特點。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綜合影響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深刻而復雜,這就要求大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及時作出相應調整,正確認識現階段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復雜性、差異性及心理健康狀況。

三、對策

(一)以德育教育為核心,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現階段,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將理想信念教育為側重點,將學生能力培養為抓手,把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兩課”教育教學改革作為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大縱深的教育體系。

(二)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娛活動一是在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積極謀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娛樂活動,為大學生搭建表現自己興趣愛好的平臺,以積極的愛好、健康的活動充實業余生活。二是積極開展黨團活動,開展針對性較強、活動形式多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思想教育活動,如"大學生活展望”、"三觀主題教育”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篇(5)

二、大學生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我國歷史上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束縛了人民公民意識的產生,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公民意識得到了很大的增強,然而大量計劃經濟痕跡的殘留,都在嚴重限制著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很大一部分人錯誤地理解了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含義,過分強調個人所得而忽視了社會公共利益,認為自由競爭就等同于爭取個人利益。與此同時,在西方世界所謂的自由與民主的感染下,大學生未能夠對民主和自由有理性和系統的認識,容易受到一些別有用心勢力的煽動和蠱惑,導致許多大學生在思想上陷入誤區,這種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是導致大學生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之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首先,就當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普遍現狀來說,一些教師的自身素養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教學隊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方面,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學內容上安排的不夠合理,教學手段也較為落后,有的老師一味地將更多地精力投入到專業課的研究中,而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僅僅是走過場;其次,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理論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數老師習慣于理論灌輸,然而大學生素質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重理論而輕實踐,就會讓素質教育僅僅存在于理論之中,而缺乏實踐的功效。

3、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新時期的大學生,其民主法治意識、自主意識和誠信意識等,都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然而一些大學生時常陷入了迷茫狀態,對于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一些大學生內心十分抵制脫離實際的、空泛的說教與形式主義的理論,在生活中則表現出冷漠的情緒;一些大學生在面對未知而復雜的社會生活時,習慣并傾向于通過他們自身獨立的分析和判斷,去重新認識自己所看到的社會全貌。很多大學生嚴重缺乏社會奉獻精神,在擇業的過程中普遍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社會責任感與時代感較為匱乏,與此同時,一些大學生希望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但是對于社會缺少了解,思想觀念中還伴隨著強烈的現實感,對于承擔社會義務更是缺少意識與決心。

三、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對策

1、樹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

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精神,即是指人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與權利對等的義務,權利不能脫離義務而單獨存在。對于權利的行使,之所以會呈現出一種無限制、無政府、無約束的狀態,就是因為一部分人在權利的行使中過分追求權利而忽略了其中的義務,這與我國法治社會的要求是相違背的,因此,要讓大學生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就必須培養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精神。社會公正彰顯著公民倫理與公民社會的現代化的基本方向,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理念之一,社會正義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都應該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通過平等的心靈交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大學生,讓師生在公民素質這一方面共同進步。

2、建立科學化的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國各地高校在理論教學中用空洞的說教闡釋書本,對于當今大學生的主體情感和實際需要缺乏針對性,導致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并沒有深入人心,高校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時候,應該想學生之所想,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通過理論聯系實踐,用理論指導問題,這樣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大學生自發的價值追求。與此同時,在學習空間之外,大學生的生活空間也應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重視,高校要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有意識的將其思想內容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具體活動之中,運用文化娛樂活動、校園媒體等資源,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時時了解大學生的心聲,強化與大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使得大學生素質教育這一理論性的教學深入大學生生活之中,與大學生切身利益掛鉤,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

3、提高大學教育者的素質

高校思政老師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窗口和平臺,做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途徑在于數量眾多的高素質老師,一個具備較高道德水平、高尚人格素養以及扎實基礎知識的老師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教育者來說,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最基本的要求,重中之重要使大學生素質教育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者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和使命,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認識,在行為上要做到為人師表,在大學生中間發揮表率作用、模范作用。

篇(6)

二、精致化育人理念與實現

(一)關于精致化育人理念的基本闡述。

精致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由臺灣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為實現“更好的教育”目標而提出的,認為追求精致化的過程績效是當代教育管理的目標之一。筆者認為,精致教育理念的提出同時適應了代際替換不平衡的社會趨勢,和鼓勵創新與融合的時展特征,確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管理境界的宗旨,將管理學領域的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思想相互融合,引導大學生在規則意識下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因此,從內涵上說,精致教育理念即體現精心、精致、精品、精益求精,尊重個體差異性和個性特征,以理念體現文化,以文化教化人心的人才培養過程。從特征上說,應當遵循卓越性、績效性、科學性、創新性,重視細節與過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對具體內容及環節能精心設計、精心安排、精心組織,針對不同個性發展特點、不同年級、不同地域的學生進行分類引導,為精致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二)教師主體“四精”理論與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實現

筆者認為教師作為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實施主體之一,要在實踐中體現“四精”,即精心、精細、精品、精益求精,這四個維度之間呈現遞進關系。“精心”更注重對這一教育理念的認知程度和實踐態度,教師應當精心設計精致化教育的實施環節、過程把握、信息反饋、階段調整,精心為不同年級、不同特點、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個人發展的教育方式和途徑;“精細”更注重精致化育人理念在原則上的明確,制度上的完備和程序上的規范,這種明確、完備與規范的狀態并非是面面俱到、無所不包,而是更關注其原則性和關鍵點;“精品”即精致化管理的成果,精致化育人理念的初衷就是培養完整的人,應當注重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實踐成果,不斷總結提高;“精益求精”即精致化管理的內涵追求,強調在精心設計、培養,精細育人環節、關鍵點、原則、規范的確立和遵守,已經精品意識提高的基礎上,仍要不斷追求卓越的更高要求,充分體現思想育人無終點,始終保持對個人發展潛能的不斷認知。

(三)學生主體“四性”理論與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實現

筆者認為,學生作為精致化育人的重要主體,應當完成“四性”的認知和改變過程,即被動性、主動性、批判性、建設性,這四者之間同樣呈現出先后邏輯關系和個人認知發展特點的規律性。“被動性”即區分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差別,學生應明確大學不同高中時期被動接受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大學教育的自主性逐漸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急需提高。“主動性”即與被動性相對應,學生有意識的培養自身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參與度,更多學會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養對問題的預判能力和解決能力,能獨自面對問題,自主解決問題;“批判性”即敢于表達自我、挑戰權威,在充分認知和研究學習的基礎上,對不合理現象、不適應個人發展的狀況有批判的意識,樹立批判的精神,大學的責任在于培養敢于領先時代,具有前沿思維,擁有獨立精神和完善人格的人,因此,這種批判性的倡導更是為了重建與創新;“建設性”即有意識的培養的鍛煉自己為改善環境、改革機制、改變弱點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批判性的重建是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更高要求,要通過學生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自下而上形成的反饋和建設機制,不斷完善精致化育人理念的成熟和發展。

篇(7)

二、優化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模式

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開展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教師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使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不斷完善,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轉變教學觀念。

開展創新教學需要教師改變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創新。在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不利于教學順利進行。所以,隨著創新教育的開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此外,還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教師團隊,對教學現狀進行討論和分析,使教學能夠順利開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2.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進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把以人為本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行教學,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1)從學生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在進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創新教學。教師要通過引導使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結合時代精神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他們思想政治素質有效提高。(2)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善于傾聽他們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為教育目的,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來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在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關注,在遇到問題時對他們進行指導,使其能夠有效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習效率。

3.建立師生互動機制。

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使教學順利進行,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師需要完善師生間的互動機制,使課堂教學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中順利完成。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進行信息和情感的傳遞,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互動主要有以下方式。(1)在課堂學習時進行師生互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鼓勵學生認真探究思想政治理論,增強他們的信念。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2)通過網絡進行師生互動。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在進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例如,教師通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網站來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的認識,讓學生從他們自身做起,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還可以設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教師根據社會發展中的熱點提出問題,讓學生從思想政治角度進行分析,并讓他們把自己的見解寫到博客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熱情。通過網上積極的互動,能夠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使他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3)加強師生間的心理互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為了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師要從心理上關注學生,引導他們采用正確的方法緩解壓力。在師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通過給學生分析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讓學生了解到在面對挑戰的同時還存在機遇,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用健康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壓力。

4.在創新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諸多環節和多種因素,是一項具有綜合性質的系統工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育主體、客體、環境及載體的不同調整正確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就能夠大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以及勤勞、勇敢、誠實、堅強的優良傳統。這些豐富的寶貴資源和精神財富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現代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可以將現代社會發展的精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結合起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條具有繼承性、借鑒性和創新性的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新途徑。

篇(8)

[

關鍵詞 ]現代大學制度 大學 廉政文化

[作者簡介]白致銘(1975-),男,吉林白城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廉政建設。(北京 10019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4-3985(2015)20—004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必然要在大學、政府和社會三股力量的博弈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這一制度變革的結果是“建立一種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學校自主辦學的多元合作管理模式,形成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文化建設,尤其是廉政文化建設,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廉政文化建設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德、英、日等發達國家的大學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要點包括大學自治與政府管理有機結合、提倡學術自由、強調民主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等。其豐富的制度建設和創新經驗,是現代大學制度內容的主要來源。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曾說:“大學像其他人類社會組織一樣,處于特定時代總的社會結構之中而不是之外……它是時代的表現。”大學制度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其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而大學的文化傳統則是大學制度的基礎。無論是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歐洲模式,還是威斯康星大學所踐行的美國模式,都脫胎于適時的大學文化傳統。沒有“學術自由”的觀點,就沒有古典大學“教授治學”的制度;沒有“服務社會”的思想,就不會有現代大學董事會的產生。

大學廉政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現存環境中師生員工對廉政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是廉潔從政的先進思想道德觀念及其影響下形成的廉政制度、法律規范、組織、體制、機制、意識形態的總和,是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領導為關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指導思想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廉政文化是大學內的一種思維觀念,是大學組織內協調與控制的隱性力量,對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一個缺乏廉政文化的校園內,很難產生高效的現代大學制度。

二、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要統籌規劃

廉政文化建設是所有教育機構都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在認真總結歸納既往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究廉政文化建設的特點、規律及方法、制度、載體等,將科學的理念與方法內化為具體的行動,以推動廉政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第一,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要突出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高校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與高校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以先進的廉政思想為核心,以廉政制度為保障,以高校的校園文化為載體,教育和引導師生形成敬廉憎腐的良好風尚。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廉政文化核心價值不能背離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但最重要的是認真總結我黨近百年來的具體實踐并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建設具有傳承性,要做好大學廉政文化建設,就要積極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人手,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人手,找到師生認可的突破口。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十之后,我國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社會風氣更加開放,民主法制思想深入人心,為大學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輿論氛圍。

第二,大學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提供制度保障。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與大學制度建設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大學制度建設引領廉政文化建設,大學廉政文化建設促進制度建設。高校為維持其正常運轉和教學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具有大眾認同度的傳統習慣,是國家法紀和學校要求在高校校園的條文化和規范化,是黨和國家的制度文化在高校日常管理和辦學體制中的具體體現。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中,政府與大學的依法定位、學術組織的建立健全和章程建設的不斷完善,都將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產生本質的影響。大學制度建設要突出誠信體系的建設,這不僅僅是廉政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大學的核心任務。

第三,大學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進一步開拓教育陣地。高校校園文化中,廉潔文化雖然不以主導性文化的形式存在,但其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有著獨特作用,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具有重要地位。校園文化是廉潔意識培養的有效載體。大學廉政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必須在廉政文化建設的平臺上有所創新。首先,要進一步豐富課堂等傳統的教育途徑,既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講座的作用,也要精心編排和組織,與其他課程內容相結合,增強協同性。其次,要突出社會實踐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作用,鼓勵學生深入社會,積極參加各種調研活動,建立學生社團。最后,要廣泛借助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作用,通過傳單、報紙、雜志、書籍和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全方位地增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滲透力和感染力。

第四,大學廉政文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廉政文化建設不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體,同時具有滯后時間長、顯效慢、評估難等特點,但這并不代表就不能評估。馬娟認為,可以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去擬定測評指標,按照投入強度、推進力度、直接效果和社會及經濟效益4個方面建構評價指標體系。重視對廉政文化建設的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以及所取得的實際成果的具體測評,結合運用網絡與信息技術、心理分析、社會調查、數據統計等方法,評估廉政文化建設的效果與效率,為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與對策建議提供科學、合理的量化依據。

三、大學廉政文化建設要積極踐行

文化建設必須附著于合適的載體,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因此,高校必須抓住時機,在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的初期,將廉政文化理念灌注其中。

第一,要積極推動師生參與學校的運行管理。當前,高校中已經建立了諸多師生參政議政的平臺,如教代會、職代會、學生會等,應該進一步發揮這些平臺的作用,為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創造更多的機會。要引導和鼓勵教師承擔更多的管理責任,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自覺,把學術權力落實給學者,讓教師親身體驗到權力與責任的平衡。要切實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增強工作自信,堅持行政權力必須圍繞學術權力、服務學術權力,協調大學內設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服務于學校的發展。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保證廉政思想在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讓學生在得到知識的同時獲得道德的熏陶。

第二,要建立并完善學校的誠信體系。誠信體系是社會的基石,更是廉政文化建設的促進劑,要把廉政文化建設與校園誠信體系建設有機融合、協同推進。學校誠信體系中的監督和懲戒機制既是對失信師生的鞭策,更是對守信師生的鼓勵。要通過學校誠信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杜絕學術造假、考試抄襲等不良行為的出現,對于學術造假、行為失范的教師要堅決清出教師隊伍。要建立相應的機制,鼓勵學生申請免監考等守信行為,要在獎學金發放、優秀生評選等方面采取一票否決的制度。誠信體系建設要堅持公開、民主的原則,以制度為保障,讓失信者受到懲罰,讓參與者受到教育和獎勵。

第三,要加強對全體教師,尤其高校黨政領導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教師的師德師風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廉政文化建設要立足新常態下的社會現實,圍繞從嚴治黨的時代課題,緊扣教書育人的中心任務,對現實問題給出符合時代特點的解答和引導。黨政領導干部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從政道德教育,要通過集體學習、個別談話、現場實踐等方式,加強自身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普通教師要提高學術道德素養,避免剽竊他人著作、虛構實驗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要樹立和宣傳教師中的優秀代表,以榜樣的示范作用促進教師廉政意識的加強,影響和促進大學生廉潔意識的養成。

第四,要在學生黨員群體中加大廉政文化建設宣傳力度。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在校學生黨員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核心,要從戰略高度把廉政文化教育作為重點工作,落實到黨員日常教育和管理當中。首先,要把住入黨關。積極分子的培養和教育是確保學生黨員質量的重要環節。要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加強廉政文化教育,并將其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其次,要引導學生黨員進行自我教育。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要針對學校和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分析問題,增強自我判斷和自我約束能力。最后,要加強學生黨支部建設,嚴格支部組織活動。要選配好支部書記,嚴格落實各項組織制度,通過組織活動,發揚黨內民主,了解黨員的思想狀況,增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

第五,要充分利用學生團體開展廉政教育。學生社團在學生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可以作為學生和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也可以成為學校宣傳教育活動的陣地。首先,要積極扶持各種學生組織,增強學生組織的管理能力和獨立性,提高學生社團的公信力。其次,要在廉政教育工作中注重調動學生社團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市場規則,以立項申報的方式確保宣傳效果。在項目確定上,既可以是有關廉政教育的專項宣傳,也可以是大主題下的子項目。最后,要有意識地打造廉政教育的宣傳品牌,提高宣傳的影響力。校園內的文化藝術活動、社團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都有可能成為廉政教育的宣傳品牌。

第六,要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新的傳播平臺。大學生是互聯網的積極參與者,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是提高廉政文化宣傳效果的必然選擇。要制作適合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傳播的作品,緊貼網絡熱點,加強師生的參與和互動,使廉政文化建設平臺上的內容更全面、更及時,交流更方便、更靈活。要注重扶持具有影響力的教師甚至學生或學生團體,充分利用自媒體對亞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推進廉政文化建設。互聯網不僅僅是宣傳教育的平臺,也是誠信體系的承載平臺和廉政文化建設的考核平臺,有利于營造更好的校園廉政文化氛圍。

[注釋]

①《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教育規劃綱要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187.

②(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

參考文獻]

[1]杜方波.現代大學制度:大學改革的根本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4).

[2]黃金盛,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探析[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3]商植桐,張紅建,王濤.高校反腐倡廉建設必須強化廉政文化力的作用[J].黑龍江省高等教育,2014(7).

篇(9)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1.有利于促使大學生明確精神信仰,樹立道德標準,提高思想境界。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中國傳統文化把人生的信仰和精神的追求看得比物質生活更重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知識者的最高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對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和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同樣,這對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完善,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2.有利于激發“95后”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

祖國是家庭和個人的寄托,是我們物質利益和精神世界的寄托。中國歷來有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傳統:“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今天的愛國主義體現在:熱愛祖國,矢志不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抵抗外辱等等各方面。我們要以寬廣的胸懷與眼界,積極而理性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中去。處理好愛祖國和愛世界,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關系。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具備民族自尊心和進取心,既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機會發展自己,又堅定地維護國家的和尊嚴。

3.有利于培養“95后”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在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舉政之本”和“進德修業之本”,當今社會上由于各種原因,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面臨相當大的危機,在象牙塔中的學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存在各種誠信缺失的現象,如:考試作弊;惡意拖欠貸助學貸款和學費;求職過程中偽造簡歷;同時與幾家單位簽約,從中“擇優錄取”,單方面毀約等等。若這些情況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糾正,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習以為常,踏入社會后隨波逐流,喪失誠信的概念。誠信是中國的優秀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要求人人具有契約精神,誠信守法,結合今天的社會情況,對“95后”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更加顯得緊迫和重要。

4.有利于促使“95后”大學生學會自省和換位思考。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們都非常重視內省對人的道德形成的意義。反思自己的言行,改正錯誤的地方,學習正確的道理,并這樣長期鞭策自己,才能不斷得到提高,達到一個良好品德水平。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交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是要教會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為一名思想上的成年人。心理學在自省上的定義,是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自我教育。但是,目前的“95后”大學生大部分比較缺乏“自省”的意識,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肯定與自我批評,在自省中,總結過去,并對未來做出規劃;往好的方向,引導自身的思維和言行,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儒家提出的“挈矩之道”,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自己,自己就要怎么去對待別人,這就是換位思考的方法。它是正確認識人際關系,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思路。“95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唯我獨尊,來到學校,怎么和同學相處,踏上社會,怎么和同事相處,如何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學會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是重要的一課。在對待他人時,要以自己的切身體驗與感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體驗。它可以看作是古老的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頭版本。如果大家都能夠換位思考,以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原則相處,何來“清華朱令案”和“同濟投毒案”呢?!

三、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1.課堂教學為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內容。

每一個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甚至是在生活的細節中都有體現,如誠實、善良、孝順、忠誠、敬業、腳踏實地等等,至于愛國、中華民族氣節等內容更是耳濡目染。很多思想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一致的。在二者結合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選取和教學的方式方法相結合,不僅要表現出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且要概括,提高,體現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溝通感情,引起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效果。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根據書本內容,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一些專題:理想信念和大學生成長成才--古代儒家理想、做忠誠的愛國者--古代愛國情感和行為、現代法律思想一與古代法家思想等等。通過視頻、學生演講、辯論等多種方式,結合圖畫、音樂、表演等手段,將優秀文化直接訴諸學生的感覺,讓學生得到切身的感受和提升。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也有很多教學要點可以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相融合。如以來的各次帝國主義前因后果的分析,等多次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的總結,中軍民一心抗擊日寇的視頻再現等,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引導,都能夠大大激發了學生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少年強則中國強”。

2.實踐活動為輔,擴大傳統文化教育的廣泛性

實踐活動直觀生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思考和感受,會有和課堂不一樣的收獲。比如鼓勵學生讀經典書,看經典電影。書寫讀書筆記,開展導讀、書評、影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2014年9月—12月,我工作的學校思政部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征文比賽》,全校學生結合校園生活,寫出很多有理論深度,同時具有實用價值的文章。主題從傳統的道德思想文化當中摘取,多位思政教師挑選出班級比較出色的文章,結合書本的內容,開展專題授課,引用學生文章中的語言和事例來講解知識要點,頗受學生好評。征文還經過評選頒獎,這又是一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和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和老師,在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認識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他方式還包括:開展演講、書法、繪畫比賽,小組課題討論等等各種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舉辦的校園活動。

3.社會輔導,增加傳統文化教育渠道的多元性

舉辦一些和學生生活、前途、就業等密切相關的系列報告,邀請專家學者,名師,校友等來校做講座,演講,其中貫穿傳統文化的理念,通過演講者與廣大學生的交流,讓廣大學生近距離感受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時讓學生走出校門,對社會各層次的傳統文化廣泛接觸,比如到博物館參觀,到愛國基地考察,讓學生認識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鼓勵學生學會對社會上的各種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哪些內容和我們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是不同的,應該從什么角度認識和看待。

4.學校和家庭互相學習和配合

父母是學生的啟蒙和終身的老師,家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學校經常性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寫信、邀請家長擔任外聘輔導員、學校開放日價值參觀提建議等方式,傾聽來自家長的聲音,了解家長對學生從小是如何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方面來教育孩子,汲取家長中的先進經驗,注入學校的管理教育方法中。同時及時向讓家長傳遞學校的的教育理念,使家庭理解、接受和配合學校做好工作,提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及時性和全面性。

篇(10)

某些具有個人本位價值觀的大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張揚個性,并追求實現自我價值;但他們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同時,又對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從而割斷了自我發展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紐帶,使得社會責任感缺乏。

2.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當代大學生獨立性、自主性不斷提高,具有挑戰意識和競爭意識;同時他們又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耐挫力差,有較強的依賴性。大學校園內的暴力事件、自殺事件或休學、退學現象更是表明了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情緒掌控、學業就業等方面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出現心理障礙與疾病。

3.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復雜化,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不一致。

大學生正是處于人生各個方面的形成、成熟時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觀影響最大。在認知、情感上,他們認同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觀念,但在行動上,他們的踐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為又偏離了認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將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作用,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可以對事物進行辨別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養樹立正確價值導向。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作用

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們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作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

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授課模式與處于信息化時代下大學生所渴望的教學方式不盡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盡人意,多數大學生對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認同,他們需要的是靈活、可以發揮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們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蘊含了對人生和宇宙的關懷、對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說它在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注重人的發展與完善。因此,我們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較其他媒介有較強的滲透力、廣泛的影響力,且其生動形象的詩詞曲賦等文化資源能夠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點,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其感染影響之時,啟發學生睿智,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時代性。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交互撞擊,生活方式復雜多變的時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變化,民族精神面臨新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們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孔子的“殺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都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實例。通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接受中華優秀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起崇高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意識,將感性的愛國情感轉化為理性的愛國行動,從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關愛意識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比較自我,關愛他人意識不足。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國家。孟子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們要懂得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道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關愛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關心社會、尊重自然,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形成樂于奉獻、熱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風尚,培養學生做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中國人。“關愛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關愛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追求一種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格道德修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養、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切關懷、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寬恕為懷等;禮是行為規范,以“仁”為最高追求目標。“仁”與“禮”互補互用,人的行為應具有“仁愛之心”和“博愛情懷”,此在價值觀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義輕利”和“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在當代科技與人文嚴重對立的形勢下,儒家的人文情懷將有助于消融現代社會人與人的沖突與矛盾,培養現代社會健康的人格價值觀。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接受教育的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夠使學生擴展視野,拓寬思路,使學生在猶豫迷惑之時得到更多的理性啟迪、情感慰藉與正能量的教育,從而使青年學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在當今社會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作用確實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徑。

(一)課堂教學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建立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高校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結構單一,且由于學時數少和大課堂教學的原因,使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課堂教學是廣大學生能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機制,要以專業教育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為目的,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優秀大學生。因此,一是要結合各學科專業的學習內容有選擇性地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修、選修課;二是要有更多的時間、更高的頻率為在校大學生舉辦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素質報告會等。這樣通過改善教學內容、方法的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真切實地走進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且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來剖析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讓大學生確實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楊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學生在論文答辯前,必須熟背《論語》和《老子》。楊院士是希望大學生能從中學習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學會如何做人做學問,以受益終生。

(二)社會實踐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增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自主性與廣泛性

社會實踐不僅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更作為一個平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學生可生動感知的具體活動。因此,高校學生會、大學生社團等均可以引導大學生自主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活動。其一,舉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國學課堂、詩詞背誦等可以讓學生從活動內容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請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本校教師舉辦專題報告和講座,可以讓學生通過感受文化大師的風采,進而領悟傳統文化的意蘊。其三,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遺跡、文化資源開展“探索發現”“文化挖掘”等活動,讓學生從視覺上領略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最后,舉辦諸如“漢字大賽”“成語大賽”之類的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的活動。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內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文化行為,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網絡媒體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提升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這就要求高校要開發利用網絡媒體新平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飛信群,及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既可以保證信息的實效性,又可以讓大家切實地參與到學習中。其二,微信客戶端的普及則是另一個有效的途徑,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臺,并用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大家對高校微信平臺進行長期關注。其三,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90后大學生傳承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首先得喚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選拔合適的學生,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親自來當主角,拍一些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宣傳片或者微電影,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這樣做不但會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因為有樂趣才會有興趣,有興趣才會鐫刻于心。

上一篇: 初三物理論文 下一篇: 思政教學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州毛多水多久久 | 久久偷拍免费2020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二页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中文字幕电影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