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5: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科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科教育論文

篇(1)

1.1注重教學改革與創新進一步明確師范生培養目標,推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追蹤專業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加強本課程群的教材和實驗室建設;不斷探索實踐性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師范生職業技能實訓模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2構建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體系針對教師教育技能的具體要求和內容,構建師范生教師教育綜合技能實訓教學體系,將課程體系調整為學科專業基礎課和教師教育課程兩大方面。

1.2.1調整學科專業基礎課,完善師范生專業知識體系學科專業基礎課是師范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基礎,所涉及課程科目圍繞中學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生態學等課程以及高中生物學必修模塊強調的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環境和穩態等內容開設,根據中學生物課程的知識重點和比例,設置專業課程結構,使師范生在本科學習過程中,便能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

1.2.2設立教師教育課程,加強學生教學基本技能的培訓教師教育課設立公共教師教育課群和生物學科教師技能課群,前者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心理學、班級管理學、漢語口語、教師禮儀學、學科教學論、微格教學及教學技能訓練、三筆字等常規課程,加強學生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如微格教學訓練、教師口語訓練和說課訓練、三筆字訓練、教學設計訓練;同時設立生物學科教師技能課群,中學生物學實驗設計與探究、生物學經典事件解析、中學生物學教學案例分析、生物科學與社會生活等課程,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生物知識素養。

1.3注重學生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技能訓練包括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軟件制作、網絡課程創建、教學動畫創作和DV創作等實驗。讓學生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1.4加強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實踐建立貫穿大學四年的循序漸進的系統性教育技能培訓體系,根據本科生四年的學習進程分別安排教育調查、教育見習、教育服務、教育實習等教育實踐環節,強化師范技能和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師范性素養。

1.4.1延展教育實踐時間,豐富實踐教學內容一至三年級增加教育調查、教育見習、教育服務,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到中小學教育中去,進行教學觀摩,加強聽課訓練和教學技能的訓練;熟悉教育環境,觀察教師學生的活動;充當課堂教師的助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輔導個別學生或學生小組,批改學生作業;同時,要求學生實踐期間對中學的情況進行調查與研究,撰寫出教學研究論文,相互交流[7]。通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師范生充分了解學校、教師和學生、教學過程,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提前進入教師角色。

1.4.2加強教育實習活動,全面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大學四年學習到的教育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為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讓師范生盡早了解當今社會對教師教學技能的具體要求和內容,通過在社會實踐中接觸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增強師范生感性認識,培養和鍛煉綜合運用所學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由于課時等各類因素的限制,培養師范生教學技能過程中存在著學生課堂講授學時少、技能訓練時間少的狀況。因此要按照“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訓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實驗和訓練環節。組織指導師范生進行各項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和比賽,定期開展教師職業技能競賽,推薦師范生參加更高一級的高校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競賽。各種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和學校組織的各種大賽活動等也是有效的實踐環節。積極組織和支持學生課余開展各項技能培訓及比賽活動,比如“教學技能”、“說課”、“模擬上課”、“三筆一話”、“書法”、“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大賽,同時“班級網頁設計”、“教師形象”、“朗誦”、“演講”、“辯論賽”等一系列的大學生校園活動比賽也是很好的培訓方式。這些培訓與比賽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1.6教學案例資源建設規范,建立網絡資源庫“教學案例資源”是指中小學教學案例、微格技能實訓等案例的資源包。資源包應包括教學單元內容及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單元的課件及學生作品等、教學單元的視頻錄像、教學反思(實訓總結)與專家點評等四個部分。特別是名師授課的課堂案例,定時組織學生進行觀摩。通過豐富的“教學案例資源”的學習,了解各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

1.7在中學建立長期的教育實踐基地,帶動師生服務基礎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對接加強與實習中學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學與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對接,組織師生走向基礎教育一線,通過聽課、實習見習指導、開設講座、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等各項活動,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可以早日進入教師角色,明白教師的責任,還可以了解現代中學生的特點,并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學習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同時,邀請中學優秀一線教師來學校作報告傳授教學技能,以及在實際教學中遇到困難和突發事件時的解決方法,并親自指導學生的教學,提高教學技能。

1.7.2與實踐基地建立互惠關系積極為實踐教學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指導,提供師資培訓、儀器設備的使用及圖書的借閱等服務和幫助。向實踐基地師生免費開放生物標本館,對基地教師進行生物新課程及實驗培訓,共同承擔實踐教學與基礎教育方面的研究課題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經常派學生到基地幫助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課外輔導、義教、指導中學生開展生物與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性學習等。

1.8注重高校教師自身的師范性影響從更加廣義的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而言,不能將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局限于幾門課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師在課堂上都是一種最真實的“示范”。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教法教師、專業課教師等各個課程教師的教育態度、教學能力、教學風格、知識面與基本功等教師職業技能無疑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甚至這種影響更深刻,產生的積極效應和潛移默化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1.9積極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穩定的、有豐富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對教師進行多渠道培訓,使其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熟悉中學生物教材,了解課程標準,掌握課程改革的趨勢。注重青年教師培養,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適時吸納青年教師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學術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學梯隊結構,確保教學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注重青年教師培養,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對其講授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評議、指導、鑒定。通過教學團隊內的傳、幫、帶,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

1.10加強教研室教學研究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室教學研究活動,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組織教研室教師進行聽課評課活動,以期探索課堂教學最優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學法的教科研學習,把搜集來的先進教改信息反饋給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使每位教師都能遵照學院的教學實施計劃,增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評價體系成立生物專業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團隊,從知識與從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評價學生的教師教育技能培訓。多方面、多角度探討和建立學生學習成績的綜合評價體系,全面衡量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篇(2)

二、心育課程內容的滲透

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心育的課程內容包括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情緒情感及環境適應等幾個方面。這些內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科教學內容中,教學可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思考和尋找恰當的滲透點。筆者認為,文科類課程可側重人文素養的培養,可滲透個性品質培養、社會認知能力、建立自信心、珍惜生命與熱愛生活、親子關系與感恩情懷、集體精神與團隊協作、社會環境適應、人生規劃與生涯指導等內容;理科類課程可以側重認知能力培養,可滲透學習動機與學習品質、學習行為習慣、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創造力和潛力開發、崇尚科學與嚴謹態度等內容;藝術與體育類課程一般注重審美和情操培養,可滲透情緒調節、陶冶情懷、意志力與耐挫力、合作與協助精神、團隊凝聚力、人際溝通交往等內容。例如,教學內容為創作美術作品《我的家》美術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自由創作繪畫作品的同時,積極培養和激發學生家庭觀念與感恩情懷,鼓勵學生邊創作邊回憶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瞬間。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為自己做了什么,而自己又為父母做了什么。學生在這種啟發下不斷回憶不斷提煉,繼而進入創作狀態中。創作完成后,學生們紛紛就作品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心育內容的滲透,既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又培養了學生感恩父母的情懷,教學效果顯著。

三、心育評價方式的滲透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評價學生不應該再是單純的“分數”。一味持久的“高壓”政策,只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快樂。心育評價注重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尊重和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從多角度、全方面來綜合評價和衡量每一個學生。它既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又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既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又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心育評價方式均可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滲透。教師在期末評價時應就學生平時表現進行綜合評價,也可以利用學生成長評價表格和學生心理成長檔案進行評價,還可以建立學生自我、同伴、教師、家長多元綜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使學生形成客觀全面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同時,增強學科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篇(3)

 

機械制圖作為工科學生的基礎課,是今后學習機械專業課程的基礎,也是未來就業的基本要求之一,對工科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注重演繹和傳授,教學的結果過于注重作業和考試成績,使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面對著這一現實,制圖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樹立創新教育觀念,把單純的“講、寫、畫”的傳統教育模式,轉變為對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現代教育模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性的把TRIZ理論中的方法創新引入高職院校機械制圖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從而提升實際教學效果,力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新教學模式及操作要點

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指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情境,以問題的發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發展智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模式。在反復研究與實踐中,我們認為新教育目標與教學目標,要通過知識教學過程實現。當然這里的知識教學與傳統的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智輕德,重分數輕素質,重結果輕過程,重學科體系輕實踐能力,重傳承輕創新等是完全不同的。其一教育論文,欲求知識,要求課堂教學不能開始就講,直接傳授,傾囊而出,而必須先激發動機,產生興趣,產生求知欲。其二,感知發現知識,要求基本知識點要由學生通過感知,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總結概括出來。其三,加工論證知識,要求學生總結發現知識重點后,進一步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碰撞進行加工、論證。其四,轉化重構知識,要求課堂練習有層

次、可選擇,鼓勵一題多解式的求新求異,課后應用創新,并且重新改組充實知識結構。TRIZ理論創新的教學觀相應的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是:激發動機―誘導發現―加工論證―應用創新。

創新教學模式的基本點是探究式獲取知識,創新性應用知識,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促進下,學生主動感知、發現、獲取知識,加工轉化建構知識,而非被動聽講、消極接受、機械訓練的僵化灌入。

(一)激發動機,包括預習展示、確認目標、形成探究動機。教學實踐已證明,學生沒有預習就進入學習,往往一開始就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即便是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引用了許多導入的材料、背景知識或進行聯系密切的復習,多數學生也很難積極主動學習。為此在機械制圖的課堂教學中要改變教師一味傳授講解知識的傳統教學方法,而要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與老師一起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機械制圖“組合體”這一章的教學中,組合體的“形體分析”是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其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組合體的形體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多種形式的,約束條件少,富有趣味性的題目來啟發學生主動創造怎么寫論文。

(二)誘導發現,包括感知分析、抽象概括和合作交流。傳統的講授,往往忽視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這對于簡單的事實、符號教學可以有效。但對于有來龍去脈、有豐富內涵與外延的概念和原理等規律性的知識教學,恐怕不行了。以《平面物體的截交線》一課為例,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具體步驟包括:1.教師講解理論依據―――“截交線”的兩個基本特征。通過給出“截交線”的定義,配合模型教具進行直觀講解,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2.實施

“開放式”教學。發給學生模型,學生自行觀察拿到的模型的平面,自行測量模型的尺寸,自行確定比例,自定尺寸和模型擺放方式,選擇視圖,開始作圖,學生自行求作截交線。學生自行確定截面位置,結合實際模型,在自己的三視圖上求截交線;學生自行驗證理論教育論文,以自己所作的截交線,驗證截交線的兩個特征,或以截交線的兩個特征來檢驗自身視圖是否正確。教師作巡回指導和隨時答疑。3.總結、鞏固。選擇視圖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上臺將其所做的三視圖、截平面和截交線展示并當眾講解。最后,教師本人或學生對照黑板上的視圖,再次驗證截交線的特征,鞏固復習新課。這種教學方法,使用直觀的研究對象(模型),學生易于接受,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便于激發學習興趣。學生自定視圖尺寸,自定截面,“開放式”的自主學習,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動手和創新能力。

(三)加工論證,包括歸納表達、討論碰撞和印證加工。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已獲得的認知和概念的含義,事物的特點等。這還不夠,應該進一步表達,進行全班交流,引發重點討論碰撞。在此基礎上教師抓住重點問題、核心問題、疑難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即重點講解。此時的講解是學生急需的、高度期待的,他們急于聽老師的講解、意見以及看問題的方法、角度、技巧。此時,教師的講解、觀點最容易引起高度的注意和認同,對他們的認識起到印證作用,有助于他們的理解和加工,促進其思維的深度,提升其價值觀,是一種師生有效的適當的深層的情感、認知互動互促。可見,TRIZ理論創新教學主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式獲取知識,決不意味著排斥教師的講解,相反非常重視教師的講解,重點講、精講。然而這里的講與傳統的授受是根本不同的:一是在學生已有主動認知基礎上的;二是非全面的全程的;三是必要的急需的;四是能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地講。可見,這樣的講能真正起到教師引導促進的作用,其結果是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構建,而非被動攝入。從情感上說,這種講會與學生真切情感相呼應,使他們感到豁然開朗,似曾相識,不謀而合,原來我也能經歷、發現,也會探究,從而使他們受到成功的激勵,受到鼓舞,產生極大的自信心,獲得一種難以言表的精神享受與愉悅。

(四)應用創新,包括選擇練習,總結質疑和重構延伸。在師生加工論證知識點的基礎上的課堂練習應該是有層次的、可選擇的,能有助于思維發散和能力轉化。必須承認,共識度再大,學生之間的理解和內化水平也是有差異的。因此,練習題應是豐富多層次,由低到高,由單一到綜合的教育論文,這樣才能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鞏固,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用課件承載多樣多層的習題,供學生按需選擇。選擇練習題目由基本練習、復式練習、綜合練習、延伸練習組成,對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要限定時間,綜合練習和延伸練習要鼓勵學生獨創,求異求新,一題多解,一題多問、多變、多思,多題歸一。這是發散―聚合―發散的創新思維的練習,是獨創的個體學習和合作的集體學習。這時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路,肯定推進,釋疑、導疑,對其中具有共性,很有價值的問題,在短時間內不能討論清楚講解明白的,要引向課后,變成探究性作業,繼續學習探究。在學生回顧、總結評價主要收獲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新學的知識,重組建構到舊的認知體系框架中去,同化和順應,形成新的知識網絡。

二、TRIZ理論對于創新教學的實踐指導

創新教學中,既要重視理論教學,讓學生掌握該課的基本原理、作圖和讀圖方法以及有關機械零件的基本結構及裝配的基本知識等,形成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體系,同時還必須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許多已經畢業的學生說“:工作后才知道制圖中所學的零件是什么。”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說明我們過去的教學只注重了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與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系。因此,在機械制圖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既要讓學生看模型,又要讓他們看一些實物,二者緊密結合。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到工廠或實訓車間參觀認識零件,了解生產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工廠中用的實際圖紙,明確“學了制圖是用來干什么的”,使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怎么寫論文。學以致用,是教育者的責任,也是創新教學的目的。

TRIZ理論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意識方法創新,以及雙方共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個方面都涉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TRIZ理論能在教學創新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為學生和教師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TRIZ理論在創設情境中的作用。教學模式創新的首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思考的引子;創設的問題具有引導性,才能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的問題看作一個個待解決的問題,采用TRIZ理論進行求解,獲得需要設置的問題。具體到一門專業課程,創設問題情境就歸結為各子課題的引導問題情境的設計,究竟采用什么樣的啟發方式才能引起學生思考和幫助學生提出合適的問題,提出這個題目后,根據TRIZ理論教育論文,進行程式化描述,解決沖突,獲得合適的情境設計。問題創設過程是教師為主、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在創設問題情境階段所面臨的課程的子課題劃分、待求的題目獲得等問題,都需要采用TRIZ理論進行解決,進而對師生的創新思維進行開發。

(二)TRIZ理論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研究性教學過程重點是幫助學生對自己先前提出的問題進行求解,安排好學生的討論、成果交流和總結,使研究性教學有序地進行,達到傳授專業知識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例如 TRIZ理論與創新技術中的40個創新原理中,其中很多都可以解釋上述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或實驗環節。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把這些原理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并進行相關案例拓展,同時讓學生參與互動,讓學生們相互啟發,激發它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且這樣也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研討探究和驗證假設,即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求解,并給出結果。TRIZ理論給出問題的解的多種方案,解決問題求解過程中的各種矛盾,給出較佳的方案。這個問題探究的過程,TRIZ理論發揮的作用最大。針對一個個實際問題,TRIZ理論指導學生進行創新解決,首先通過問題分析和定義把這些實際問題轉換為TRIZ問題模型,然后利用 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問題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三)TRIZ理論在教學創新研究理論歸納中的作用。課題是研究重視過程,TRIZ理論側重于提供方法上的指導。由于TRIZ理論系統本身就具有綜合性,所以從TRIZ理論演化出來的分立小課題,最后還可以運用系統化的方式整合起來,提供一個成型的規律或者方法,能指導更大范圍的創新實踐應用。

通過上述分析,TRIZ理論在教學創新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教學創新研究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具,二者的結合,將構建比較完善的教學模式創新,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徑,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必將探索出一條廣闊的教學新路。

參考文獻:

[1]楊廷雙.TRIZ理論入門導讀[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18,48 ~49, .

[2]顧林.TRIZ理論在技術預測中的應用[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 2006, 19 (3) : 18 .

[3]龔益明,丁明芳.TRIZ -解決創造性問題的理論[J].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4, 16 (1) : 42 .

[4]徐起賀,吳昌林.基于TRIZ理論的機械產品創新設計研究[J].機床與液壓,2004.7:32~33

[5]劉偉忠.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揚州大學學報,2006,10(2):91~93

[6]荊靜,高艷.制圖教學改革與創新素質培養實踐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3(5).

[7]李樹合.提高機械制圖課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6(2).

篇(4)

沒有“圍場”的課堂

讓我們看看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片段。

師: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它們都是綠色的。

生:不對,大自然里也有紅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綠色的。

師:說得有道理!那么詩人為什么偏要說它是綠色的呢?想想,綠色是不是有著某種——

生:我明白了,綠色是生命的顏色,象征著活力。

師:好啊,正是人們常說的“生命之樹常青”。

生:確實,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綠洲,就等于獲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為綠色充滿活力,像一個少年,朝氣蓬勃,熱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運用被歷代稱頌呢!

生:綠色還是環保的同義語,現在人們要吃綠色食品,要住綠色住宅。

師: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滿溫馨的課堂叫做綠色——(生:課堂)總不會說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難道其他顏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師:好啊,那你說說看,你認為大自然是什么顏色的?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紅楓、紅花、紅云,萬紫千紅。紅色代表著喜氣洋洋,象征著紅紅火火。

師:紅色的大自然,好!蘊藏著熱烈,昭示著興旺,傳遞著幸福。古詩中對“紅”的吟詠也很多,像——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紅。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著圣潔、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靈。

師:不錯,民間有諺語:瑞雪兆豐年。

生:我覺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們不是常說“綠樹紅花”“五顏六色”“五彩繽紛”“橙黃橘綠”嗎?你們想,如果只是一種顏色那多單調啊!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不過我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一個大自然,怎么各人的體會就不一樣呢?

生:肯定不是紅綠色盲唄。(笑聲)

生:是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吧。

生:我想,是每個人對大自然體會的角度不同。

師:精辟!你的發言讓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剛才我們的討論是否就是現實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關系?(生點頭)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來體會他心中綠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描述、初讀、感受、交流、讀誦”。周老師卻如一位底蘊深厚、諳熟規律的“指揮家”,啟發引領、聯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揮棒經營自己的“樂隊”——啟程,抒情,轉合,激蕩。沒有現代化輔助手段,完全是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正視學生的關注點,不是居高臨下的告訴學生“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蘊涵的外延和內涵卻很廣,我們已經不能從“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進”的技術層面審視。周教師沒有把知識技能看成凝固不變的東西,而是合理承認其不確定性,通過它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并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這樣的教學過程就真正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探究本位”、“學生中心”的課程理念。于是,學生才探究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獲得了心靈的遠航與飛揚。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塊草地放羊,羊是不會膘肥體壯的。所以牧羊地是沒有圍場的——翠滴、鮮花點綴、藍天白云映襯,好一塊活力盎然的生態之地。周教師的課堂就是這沒有圍場的廣袤的生態之地——教師挈領一句:“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綠色的?”學生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不同的認識:“大自然有綠樹、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觀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因為綠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綠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語文積累:“認為大自然是紅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內心“認為大自然是彩色的”。

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命的綠色課堂,才是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課堂——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原來知識的意義被重新建構:“同一個大自然,各人的體會卻可以不一樣”,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用別人的態度來反觀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別人,用作者的詩情來體悟人生;也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生的閱讀心境一下子與文本的語境打通、連接甚而同化。對話的平臺已經建起,對話的語流必將暢通無阻。正因為跟學生的個體生命體驗相關,就避免了被動的強加,從而形成對話和個體感悟,實現了內在主動性驅動下的學習活動。這種不設“圍場”的課堂其實就是追求一種不確定性、生成性,彌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氣息將使課堂充滿不可預料的魅力,使課堂成為一個思維激蕩和靈感勃發的“場”。

可惜,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大多仍然陷在“圍場”內的探索上——教程怎樣設計,課件怎樣制作,多媒體怎樣應用,學生怎樣調動……語文課已經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現代化的教學就是按動鼠標和敲擊鍵盤,似乎教師的作用只剩下了組織和引導——這實在是一種偏頗。不是嗎,技術的先進并不代表理念的先進。從很大程度上講,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動其前進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蘊厚實的教師。

家常味的課堂

讓我們再看看周益民老師教學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另一片段。

師:同學們讀讀課文,想想,詩人為什么說大自然是課本呢?

生:因為大自然里充滿著知識,充滿了科學的奧妙。牛頓就是從蘋果落地受到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

師:哦,那就是說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學課本了!啊,謝謝你,你打開了我的思路,我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咱們不妨來討論討論:大自然是本什么課本呢?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本語文課本,當你看到樹木的時候,就會想起“木”字。我們倚靠在大樹旁,不就是“休”字嗎?

生:我認為大自然是音樂課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寫道: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認為是音樂課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嘩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著一首古老的歌謠。空中,小鳥在賽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嬌鶯恰恰啼”嘛;林間,野獸在狂吼,那都是搖滾。(生大笑)

生:我認為是美術課本。它色彩鮮明,線條多樣,層次豐富。山川田野,鳥獸蟲魚,都是畫上的景觀。

師: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詩:云是天空的畫。

生:我不說課本了,我認為大自然是一本童話書,一本用絢麗色彩描繪成的童話書。一年四季,都在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話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話是碧綠的,秋天的童話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話是雪白的。

師:好浪漫的想象啊!

師:同學們,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開它,你就會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體會,它還會是數學課本、體育課本,甚至舞蹈課本等等。就像我們心中各有一種大自然的色彩一樣,我們只要用心閱讀,也同樣會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大自然課本。

聽著聽著,突然有一種錯覺:老師不是站在臺上,甚至也不是在學生中間隨意走動,而是和孩子們圍坐一圈,閑閑地敘,淡淡地笑——漫談,朗讀,解句,拓展——于恬淡從容的氛圍里,教學流程如一幅綠意濃濃的畫卷,在談話間次第展開。這節平常課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實樸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卻是一天也不能離開的真正有營養的米飯,而不是鈣片、維生素之類的“補藥”。這樣的課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樣自然,教師是在為學生上課,而不是給聽課的人表演。

篇(5)

二、不斷豐富初中語文教學手段

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活動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者的興趣。”這一名言啟示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應通過多種有效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如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在教學課件中加入一段斑羚飛渡的畫面,通過影像展現將教材中的文字轉變為生動直觀的畫面,最大程度地感染學生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提高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學實踐發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可促使學生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真實個性,最大程度發揮出自身的潛能[4]。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揚民主精神,用和藹可親的態度面對學生,特別是對待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應給予多一些鼓勵和關愛。師生間平等相處有利于教師將自身的廣博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注重教學反思

杜威和黑格爾的觀點認為,反思是行為主體對自身既往行為及其相關觀念進行異位思考的認識活動。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進行深入思考和全面總結,冷靜審視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實踐結果。老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是指教師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實現課堂高效教學的原因,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5]。初中語文教師在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及時地進行教學活動反思,總結教學實踐中的失誤,是一種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活動高效性的好辦法。教師在反思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應做到汲取教訓,彌補不足,反思創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篇(6)

1.與時俱進的學科知識

《科學》內容異常豐富,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的基礎,看似簡單,其實奧妙無窮。科學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生活中學,盡可能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水平,更要與時俱進,掌握國內外科學領域最前沿、最新穎的理論。

2.科學規范的操作技能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教師需要有扎實而科學規范的實驗操作技能。酒精燈、溫度計的使用,怎樣用玻璃棒攪拌、用秒表記時,看似簡單,但足以表現自己的功底。只有教師科學規范地進行實驗操作,并加以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3.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

科學教師應該是一個智慧型的教師。這種智慧需要淵博的學識,更要隨堂的機智。張洪鳴老師教導我們:在學生面前,需要你表現得讓學生捉摸不定,你懂的要裝作不懂,不懂的又要裝懂,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讓學生不理解你是真懂還是假懂,把學生探究的欲望激發起來。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表現得機智些,如將問題不露聲色地還給學生,把時間留給自己,再在恰當的時候,解答問題,哪怕是科學上的未解之謎,也應該把科學家正在研究的情況告知于他們,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去攻克科學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

4.盡心盡職的“保姆意識”

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服務。我把科學老師稱為“垃圾老師”,瓶瓶罐罐是我的寶貝,辦公室、家里的“垃圾”我總是看了又看,有時扔了還去撿回來:它還有什么利用價值?科學課上的哪個實驗用得上?講臺里、櫥柜中各種各樣的物品,為我課上的教學機智提供了可能。雖然我說自己是“垃圾老師”,但孩子們卻說我是“把垃圾變成寶貝的老師”。

二、科學教師的培養途徑

小學科學教師面對的是小學生,除了自身需要基本的素質,教育教學水平和藝術尤為重要,需要掌握寬廣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兒童心理學,掌握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培養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從相關的高等師范學校引進人才,也可以由現今正從事其他學科教學的小學教師中擇優轉型而來。

1.積極引進

雖然高等師范學校沒有相應的專業與小學科學匹配,但生物、物理專業的學生有與科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過“現代科學技術”,對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了解頗多,可以積極引進這些專業畢業的學生成為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領他們進一步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認識科學概念的特點,不斷積累和生成教學機智,提升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他們將是以后“獨領”的科學教師的生力軍。

篇(7)

二、實踐中的教育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三生教育”價值觀念,必須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從而發揮其教育的功效。從不同角度、多個方面開展知識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師要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要致力于課外實踐,和學生共同交流來達到預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的《螞蟻》一課,讓學生到室外觀察螞蟻。首先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捕捉螞蟻。怎樣才能既捕捉到螞蟻又不傷害到它呢?全班同學交流意見,發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樹葉放在螞蟻出沒的地方,待螞蟻爬上去后,再將樹葉上的螞蟻放入瓶中;或在螞蟻出沒的地方放置螞蟻喜歡吃的食物,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會列舉出許多辦法。使學生知道要珍愛小動物、珍愛生命。在這次課外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直接感知、觀察,在實踐中去、學習,了解自然奧秘,認識周圍環境。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會關心他人,能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學生在實踐中熟悉環境,親近環境,可以使學生形成環保意識。

三、生活中的教育

教師要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別是我們采取教學策略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進行知識的學習,然后再把知識運用到生活,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能力,培養他們樂觀堅定的生活態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講授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我們關心天氣》時,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天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天氣既能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好處,也能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處有哪些方面,負面影響有哪些方面。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舉例說明天氣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把“三生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交流討論中,學生認為天氣對生活是有影響的,有霧就不能開車,看不清東西;有雨時,室外不能上體育課,出行時要帶好雨傘和漁具;有風時就會冷,要多穿衣服,而且走路比較困難;同時天氣的情況也會影響到農業的生產等。通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認識生活,建立與大自然的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樹立主體的生活觀。

篇(8)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與工具性同等的地位,這也體現了國家教育部門對語文德育功能的重視,體現了人文性的德育滲透,為語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歸給語文教育帶來了文化傳承和精神傳承的雙重功能,這也間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實現。無論字詞還是詩詞文賦,都包涵了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和精神精髓,這些都是語文學科最為核心、最為精髓的部分。新課標將這些性質和功能重新發掘出來,無疑是語文的德育功能優勢發揮出來,給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語文教學內容展現了德育教育優勢

在我國的古代文學中,大量的文言文與詩詞歌賦以其簡練的語言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蘊藏著人的情操和修養哲學,傳達了人們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現代文學作品繼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藝術形式體現了多樣化的思想情感,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為主線,提升了文學作品藝術境界的同時,也提升了讀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課標下語文教材及課外延伸納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優秀文學作品,這些共同構成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展現了語文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優勢。

二、深化語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議

(一)正確理解和運用三維目標

要全面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教師本身必須正確理解三維目標的意義與其之間的關系。在理解三維目標的深層含義與關系之后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實現透無聲無痕、巧妙自然地滲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語文德育教育的三維目標中,這三個維度相互依存,互為支持,其中知識與能力是語文德育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是其他維度得以實現和發展的依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決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過程與方法保證了德育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做好三者之間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證德育教育功能的實現。

(二)強化儒家經典文學的地位和作用

經過新課標的改革,語文教材中的儒家經典文學作品更加豐富,使得基于儒家經典的德育教育重新發揮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和強化儒家經典文學的德育功能與作用,發掘其中的道德修養內涵,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產生自然的感悟,在潛移默化間完成德育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儒家經典作品《論語》現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論道德思想以及治學思想,使其成為一個道德、修養、治學、求學的體系。但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內容畢竟有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將教材中未選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選擇較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離的內容作為學術課外閱讀的重點,形成一個體系,完成儒家經典文學的德育教育功能。

篇(9)

“人的現實存在是有血有肉有認知意志和情感,活生生的存在,這是人文精神的出發點,也是促進人類幸福、人性美好、社會和諧的基礎,更是人文精神哲學探討的終極目的和歸宿”,這表明人文精神是人作為群居動物必須具備的一種自然屬性,延伸可理解為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生物人培養為會生活的社會人。“愛同類”在動物界能夠達成共識,這說明愛不僅僅是美德,更是一種群居的技能,正如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羨林認為人文精神和道德有密切關系,人生來要學會處理三種關系:天人關系、人人關系和自我關系。總之,人文精神是人類生存必須具備的精神基礎。如果探究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發展,普羅泰戈拉和笛卡爾的言論震耳發聵,“人是萬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都強調自由和理性是人的基本屬性。它倡導重視人類文化的積累,尊重人自身的價值,它追求真善美,重視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它強調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社會的進步。“人文精神的本質在于對自由的追求,體現了對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從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強”。

1.2關于人文教育的認識。

基于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人文教育的理念與人文精神不盡一致,國情和時代賦予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教育有特殊的內涵。“高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態度、思想修養、心理品質等各方面,這正是新世界對語文教育的要求。”一般說來,中學語文課程中的人文屬性應當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掌握語言并學會準確表達和正確交流。這里體現出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學科特點,這是因為人是唯一掌握語言這種工具的動物,語言與科學不同,它本身不屬于工具,而是人的屬性。卡西爾說人是一種符號動物,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夠利用符號來表證世界,創造文化。其次,關于人生的理解,培養生活的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任何人生都需要理由,羅素的理由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泰勒斯說:“別人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這是一位哲人對科學的投入。人存在的理由或基于使命,或基于信仰,或基于興趣和對理想的執著,或基于生活本身付諸的享受,缺失理念支撐的生命是極其脆弱的。由此看來,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需要基于對生活的體驗,老師應當通過自己的閱歷和教學資源對學生予以生活的啟蒙。再次,對健全人格發展的追求。哈佛大學的第一教育目標就是成為一個好人。視人格發展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應當直接針對現代人的片面發展和人格殘缺的現狀。這里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品德修養、為人態度以及溫和理性的行為方式。

二、課堂教學與人文教育的銜接

語文課程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課程自身的性質確定其目的、功能和任務。對語文課程及其性質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對教材分析的取向、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原則的使用以及最終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過程與課程人文性的有效銜接表現在兩個方面:授課方式的人本性與學習內容的人文性。

2.1對于語文課程人文性的認識。

語文老師多從具體課文內容所具有的思想情感來說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課文內容具有人文性,通過學習課文讓孩子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課文的內容很優美,這些文章給我們很多很好的影響和享受,在教學過程中,在深入挖掘課文內容的時候覺得課文內容特別豐富,有挖掘不完的深度,不要說學生,就是自己也深受啟發,人文性是指課文內容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道德、民族價值觀念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現代價值觀道德理念;學生發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和精神支柱。

2.2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各種注重學習過程,有效達成三維目標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日漸成熟,如趙亞夫教授所言:“教育服務人生”,教學過程也是服務人生的體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并對其進行開發,將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場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種形式在課內外再現出來,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為我們描述的生活百態,體悟風格各異的人文盛宴。我們可以對文本進行改編重組、虛擬假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篇(10)

二、創設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創設多種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教師要學會引導,學會啟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一步一步隨著教師的問題去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愚公為什么要去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難?還有其他的方法去改變這種狀況嗎?然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研讀課文,相互交流,從而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另外,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

三、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多種因素有關,其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影響語文課堂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離開學生參與的教學過程是殘缺的教學,是沒有活力的機械教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廣大語文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授課方式,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也能夠明了自己的定位。這樣,教師和學生在此問題上達成共識,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組織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去組織教學。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反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的接受心理,而盲目地教學,必然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熱情。盧梭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愿意去學、主動去學,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上一篇: 現代公共管理論文 下一篇: 土木工程造價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 日本A网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