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15: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臨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結果
本組病例搶救成功9例,成功率60%;死亡6例,其中,4例為搶救后出現嚴重的肝性腦病,另2例為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消化道出血。
3護理
本組病例病情危重,搶救難度大,成功率僅達60%,與往年相比提高了1%。其臨床護理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加強心理護理
重癥肝炎的患者,大都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而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目前又缺乏特效的治療,有的患者發病后出現精神抑郁,怕被家人、親朋厭棄,又憂慮病情不易很快好轉而影響個人的前途及今后的生活,當出現黃疸并迅速加深時,會極大刺激患者,產生憂郁、恐懼、絕望甚至瀕死感覺等消極情緒,有的甚至拒絕治療。此時,盡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2],通過這樣護理人員才能有針對性地消除其消極情緒和不良行為,幫助患者盡快地實現角色轉換與適應環境,并用充滿愛心的語言安慰患者,向他們解釋分析病情,并用自信的語言向患者傳遞現代醫學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信息,使其具有安全感,并與醫護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以求得患者的密切配合,這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家屬的密切配合也是患者戰勝疾病的重要保證。做好家屬的心理指導,一方面能有效地穩定患者的情緒,另一方面還能使家屬積極地協助、配合搶救工作。在搶救環境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的有序和整潔也會在視覺和嗅覺上有效地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緊張情緒。此外,護理人員在搶救過程中保持緊張、敏捷但又不失鎮靜、有序的工作作風,也是獲得患者和家屬信任的途徑之一[3]。
3.2絕對臥床休息
重癥肝炎的患者多病情危重,監護患者盡量減少體力消耗。
3.2.1加強基礎護理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協助患者洗漱、進食,保持床鋪整潔干燥,減少刺激;幫助患者經常變動,每2~4小時翻身1次,并記錄患者和翻身時間,用50%紅花酒按摩受壓部位,預防壓瘡的發生。
3.2.2注意口腔清潔口腔是重癥肝炎繼發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門戶。合并口腔潰瘍和鵝口瘡者,可致口臭,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細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因此,對意識清楚和患者應督促進食后漱口,早晚刷牙,對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應每天檢查其口腔內有無出血、潰瘍和霉菌生長等現象,每天至少進行口腔護理3次。以保持口腔清潔濕潤,增加食欲。
3.2.3飲食護理給以糖為主的清淡、低脂飲食。有肝昏迷前驅癥狀時限制蛋白質,嚴禁含氨物。有腹腔積液時用低鹽飲食,并限制飲水量[4]。
3.3注意有無出血傾向
如皮膚出現大塊紫瘢、鼻衄(可用1%麻黃素棉球填塞止血)、牙齦出血。如有消化道出血,及時報告醫生,記錄出血量,即送血型交叉配合,以作好輸血準備。
3.4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3.4.1觀察患者的意識對患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關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多與患者交談,了解其需求并盡量滿足其需要。要注意患者的性格和行為有無異常,行為異常提示為肝性腦病的先兆。
3.4.2觀察體溫每天測體溫4次。因為重癥肝炎肝細胞壞死時可以出現37~38℃持續低熱。如突然出現高熱,就要懷疑有繼發感染。凡是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退熱者,應每半小時測體溫1次,并做好記錄。3.4.3觀察脈搏如果脈搏加快或細速,提示為出血存在或出血的先兆;而高熱時,相對的脈搏緩慢可為顱內高壓,應及時報告醫生。
3.4.4觀察呼吸呼吸異常出現在肝昏迷、出血、繼發肺部感染或大量腹腔積液壓迫時,及時發現給予氧氣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及時通知醫生。同時觀察呼吸的頻率、節律、氣味等。如聞到呼出的氣體中有爛蘋果樣氣味即肝臭,示病情危重。
3.4.5觀察血壓若血壓明顯下降,提示有大出血和休克的可能;若顱內壓升高時血壓有可能升高。
3.4.6觀察瞳孔若出現瞳孔左右大小不等或不對稱,注意有無肌肉抽搐或顫動,以便早期發現腦水腫癥狀,并通知醫生及時搶救。
3.5準確記錄出入量
觀察液體平衡情況。每天攝入量少于2500ml,則營養不夠,可影響康復,應及時通知醫生。每天尿量少于500ml也應通知醫生,以便做相應的處理。對使用利尿劑的患者,應觀察利尿效果,準確記錄24h排尿量。
3.6醋酸保留灌腸
采用食醋稀釋后保留灌腸,使腸道酸化,可阻止氨的產生和吸收。對重癥肝炎患者采用食醋保留灌腸療效顯著,本組病例中搶救成功的6例患者使用了此法,均獲得滿意的效果。在護理方面應注意[5]:先用0.9%的生理鹽水500ml清潔灌腸。注意觀察洗出大便的顏色、數量和性質。灌腸時注意肛管要光滑并加以石蠟油,灌腸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因壓力過大造成黏膜的損傷。0.5h后,用20ml食醋加0.9%的生理鹽水100ml做保留灌腸。每日1~2次,應盡量爭取長時間保留。并記錄在腸道內保留的時間。
4討論
重癥肝炎發病急,病情兇險,并發癥多,病死率高。臨床上治療比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搶救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是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6]。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療時間長,費用高,心理負擔重,常表現為緊張、恐懼、焦慮、易激動等不穩定心態。因此,在護理中應多給予精神安慰,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經常進行有關疾病知識指導,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并給予理解、關心、體貼,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護理人員必須增強責任心,具有扎實的基礎和專業知識,重視疾病的觀察與護理,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池肇春.新編實用肝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116-120.
[2]黃曉專.上消化道出血急救護理中注意的問題[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1999,21(2):353.
[3]聶國英.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體會[J].福建醫學雜志,1999,21(1):110.
[4]李繼云,侯秋菊.重癥肝炎患者的護理[J].包頭醫學,2002,26(2):88.
[5]趙富榮.重癥肝炎的護理體會[J].護理探討,2003,(2):70-71.
選取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11個病區,包括創傷骨科中心、內分泌兒科、消化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內科、腫瘤科、泌尿外科,發放調查表71份,收回有效問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38.03±9.99)歲。文化程度:大專1名,本科51名,碩士11名。職稱:醫師19人,主治醫師25人,副主任及主任醫師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時選取以上11個病區的住院患者(≤6歲的患者、ICU及特級護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齡7~86歲,平均年齡(41.98±15.06)歲。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分級護理內容認知調查表,共17項分3個等級,對63名住院醫師知曉《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調查,問卷信度為0.79,效度為0.80。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師和醫師共同對以上11個臨床科室當日、次日2d內按醫囑確定為一、二、三級護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術及病情變化改變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逐個登記(醫囑護理等級);其次,根據《常規》中的護理分級依據,評估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標準護理等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2],進行3等級10大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按Barthel指數進行記分。
1.3評定標準
根據《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判定護理等級。一級:重癥、大手術后需嚴格臥床休息,或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需一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0分者;二級:病情較重或重病恢復期,有功能障礙,年老體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賴,需二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1~60分者;三級:病情較輕或康復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數記分>60分者。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多獨立樣本的K-W檢驗。
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3種護理級別方法判定等級后,進行各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56.484,P<0.01;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0.525,P>0.05;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83.859,P<0.01。
3討論
3.1分級護理制度是進行護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士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3]。《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明確規定了各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要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人們對享受高品質和保護其個人權益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醫療機構來講,醫療服務質量的高低制約著醫院的發展和競爭力,而護理工作的獨特性使得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率在醫院整體服務滿意率中占據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有力保證。
3.2提高醫師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是落實分級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
以醫囑形式下達的分級護理,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內容,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病情有所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調查資料顯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提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并未全面系統地學習其內容;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常規》中規定一級護理的患者應絕對臥床,生活上完全依賴護理即完全由護士護理,但醫囑護理分級中完全依賴護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賴護理者為76.19%,不依賴護理即讓一級護理患者自理生活者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醫囑護理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為0,被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分別占25.53%和26.60%;醫囑護理級別與標準護理級別和Barthel指數分級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實施及要求掌握不確切,從疾病診斷及醫療的角度出發,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不但造成護士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出現護理收費的不合理,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和分級護理質量落實[5],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與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的現代護理模式不相適應。因此,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
3.3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內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作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能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上的自[6]。調查顯示:以病情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患者實際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應補充并完善其內容。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監測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需要的護理程度,但未包括醫囑所含有的大量治療工作[2]。本組資料中,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記分法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以上兩組級別護理評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對護理的依賴程度。分級護理等級存在的差異性,由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程度不同所致,兩者判斷方法應互為補充和完善,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時、手術前后或病情變化時,用Barthel指數記分法對其生活自理缺陷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量化護理服務內容,不斷反饋信息,及時更新護理側重點,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達到最有效的護理,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論文關鍵詞:醫師分級護理調查
論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醫師對患者分級護理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為臨床護理提供較為客觀、準確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方法對63名住院醫師進行問卷調查;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醫囑護理分級、標準護理分級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進行一、二、三級護理登記與評分,并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住院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內容及要求掌握不確切;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Barthel指數分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住院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結論住院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同時應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的內容,以人為本,確定患者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提高護理服務的效果及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
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軍隊醫院住院患者的分級護理等級,是由醫師根據《中國人民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1](以下簡稱《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等級設特級、一、二、三級護理并分別設統一標記,由護士根據護理等級所對應的臨床護理要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為了解軍隊醫院患者的各項護理服務要求與患者的護理等級、護士所付出的勞動強度、時間以及護理服務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級護理與“以人為本”護理服務是否相適應,我們對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制度相關內容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對3個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并進行量化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服務提供較為準確、客觀的護理等級評定方法,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提供全面、系統的臨床護理服務。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11個病區,包括創傷骨科中心、內分泌兒科、消化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五官科、婦產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內科、腫瘤科、泌尿外科,發放調查表71份,收回有效問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38.03±9.99)歲。文化程度:大專1名,本科51名,碩士11名。職稱:醫師19人,主治醫師25人,副主任及主任醫師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時選取以上11個病區的住院患者(≤6歲的患者、ICU及特級護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齡7~86歲,平均年齡(41.98±15.06)歲。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分級護理內容認知調查表,共17項分3個等級,對63名住院醫師知曉《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調查,問卷信度為0.79,效度為0.80。
1.2.2護理級別的評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護師和醫師共同對以上11個臨床科室當日、次日2d內按醫囑確定為一、二、三級護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術及病情變化改變護理等級的患者)進行逐個登記(醫囑護理等級);其次,根據《常規》中的護理分級依據,評估實際需要的護理級別(標準護理等級);再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2],進行3等級10大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按Barthel指數進行記分。
1.3評定標準
根據《常規》中分級護理制度及Barthel指數分級法判定護理等級。一級:重癥、大手術后需嚴格臥床休息,或有意識障礙的患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需一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0分者;二級:病情較重或重病恢復期,有功能障礙,年老體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賴,需二級護理或Barthel指數記分41~60分者;三級:病情較輕或康復期的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數記分>60分者。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多獨立樣本的K-W檢驗。
2結果
2.1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情況(見表1)
被調查的63名住院醫師在校期間接受護理等級教育者僅有20人,占31.75%。
2.2護理級別評估情況(見表2)
對188例住院患者分別按3種護理級別方法判定等級后,進行各組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醫囑護理分級與標準護理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56.484,P<0.01;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0.525,P>0.05;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83.859,P<0.01。
3討論
3.1分級護理制度是進行護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士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3]。《常規》中的分級護理制度明確規定了各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要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人們對享受高品質和保護其個人權益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醫療機構來講,醫療服務質量的高低制約著醫院的發展和競爭力,而護理工作的獨特性使得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率在醫院整體服務滿意率中占據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實分級護理制度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和提高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有力保證。
3.2提高醫師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是落實分級護理質量的有力保證
以醫囑形式下達的分級護理,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內容,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病情有所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調查資料顯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實踐中逐漸了解,提示住院醫師在校期間并未全面系統地學習其內容;對分級護理依據即病情依據完全了解者為20.63%,部分了解者為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常規》中規定一級護理的患者應絕對臥床,生活上完全依賴護理即完全由護士護理,但醫囑護理分級中完全依賴護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賴護理者為76.19%,不依賴護理即讓一級護理患者自理生活者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醫囑護理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為0,被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確定為三級護理者分別占25.53%和26.60%;醫囑護理級別與標準護理級別和Barthel指數分級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醫師對各護理級別的實施及要求掌握不確切,從疾病診斷及醫療的角度出發,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不但造成護士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出現護理收費的不合理,影響護士規范化的護理行為和分級護理質量落實[5],醫師多用慣性思維提出護理級別,與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為目標的現代護理模式不相適應。因此,醫師應加強對分級護理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分級護理等級判斷的準確性。
3.3補充完善標準護理分級內容,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作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能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上的自[6]。調查顯示:以病情為依據的標準護理分級,雖能體現患者實際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應補充并完善其內容。Barthel指數分級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監測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需要的護理程度,但未包括醫囑所含有的大量治療工作[2]。本組資料中,標準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記分法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以上兩組級別護理評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對護理的依賴程度。分級護理等級存在的差異性,由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內容認知程度不同所致,兩者判斷方法應互為補充和完善,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時、手術前后或病情變化時,用Barthel指數記分法對其生活自理缺陷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對護理服務的依賴程度,突出個體差異與針對性,量化護理服務內容,不斷反饋信息,及時更新護理側重點,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達到最有效的護理,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護理服務行為,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黃津芳,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隨機選取我院2011.01-2014.01期間產科實習護士106人,將其均分為兩組。實驗組: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1.5±3.7歲,大專生21例,中專生32例。對照組: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1.6±3.8歲,大專生22例,中專生31例。兩組實習護士基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納入標準如下:(1)自愿選擇帶教模式;(2)臨床護理經驗半年至一年;(3)積極接受護理實習教學并配合研究。本項研究內容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知情同意。
(二)帶教方法
對照組實習護士接受傳統帶教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1)選取合適的帶教老師統一對實習護士進行為期兩周的理論教學。
(2)理論教學完成后,帶教老師一對一教導實習護士臨床實踐技能。此過程總共耗時一個半月。
(3)完成大綱教學內容后對學員進行考核。實驗組實習護士接受臨床路徑帶教模式。
具體內容如下:
(1)帶教老師將大綱內容分為三部分:基礎、進階和實踐。基礎階段為期兩周,為學員講解理論知識和實踐相關內容。帶教老師一對一對學員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輔以臨床實例和相應解決方法幫助實習護士更好更快地學習。
(2)進階階段為期兩周,帶教老師一對一教實習護士臨床實踐技能。此階段帶教老師反復操作和演練至學員掌握操作技能為止。帶教老師關注學員各項操作中的錯誤并予以指導和糾正。
(3)實踐階段為期兩周,實習護士跟隨帶教老師進行臨床護理。護理的具體內容、相關操作以及解決方法均詳細、完整傳授至實習護士。
(三)效果評定
首先,在為期一個半月的帶教工作完成后對實習護士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理論知識考核通過筆試(滿分100)形式進行。實踐技能考核通過臨床護理操作(包括非常熟練、熟練和不熟練)進行。然后,調查兩組實習護士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此項內容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統計。
(四)統計學方法
實驗資料均由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首先,考核兩組實習護士的專業技能。據統計,實驗組護士理論知識平均得分90.3±4.1分,實踐技能熟練率為86.79%。對照組護士理論知識平均得分為81.5±3.8分,實踐技能熟練率為69.81%。然后,統計兩組實習護士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實驗組滿意率90.57%,對照組僅為73.58%。
三、結論
產科是臨床護理和治療的重難點科室,若臨床路徑能有效實施于此,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便可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本項研究于產科護生護理實習帶教中應用臨床路徑。臨床路徑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多專業醫護人員合作制定出有效的診斷和治療計劃。計劃以全程照顧和考慮患者,給予最高質量的護理。其次,臨床路徑提供有效的教育,規范具體環節。帶教老師采用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指導實習護士。然后,此方法注重培養護生的溝通能力,提高護理質量。帶教老師通過悉心指導和實例講解傳授護生溝通技巧于實習護士。最后,臨床路徑通過輔導、演示和實踐增強實習護士的綜合技能。本項研究結果表明,經臨床路徑帶教的實習護士理論知識學習結果更好且具有更專業的實踐技能。
1.1臥床時間與壓瘡關系:4例壓瘡患者手術時間3h-8h,其中病例1出現產后DIC緊急搶救,病例2、病例4術中出現膀胱損傷進行膀胱修補,病例3術中進行子宮肌瘤剔除,因此手術用時較長,加之腰硬聯合麻醉術后常規去枕平臥6h,患者腰骶部持續受壓達9-14h。國外有關學者提出,在69.75mmHg壓力下組織持續受壓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損傷[8]。另有報道提出患者處于被動,局部受壓6h以上可能發生壓瘡[9],可能是長時間的被動使患者變得躁動,耐受性降低,患者臀部和骶尾部的扭動增多,增加了扭動過程中皮膚與床單不斷的摩擦,增加了皮膚的外界受力。正常情況下,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術約需1h,如需要進行其他婦科手術或因發生產后并發癥如胎盤殘留、子宮收縮乏力、DIC等需要緊急處理時必然要增加產婦平臥位的時間,因此術后出現壓瘡的風險加大。
1.2BMI與壓瘡關系:BMI與壓瘡間的關系尚未被明確闡明。Kottner等[10]的一項包括50,446例住院病人的研究發現較瘦的患者(BMI17.00-18.49)發生II、III、IV期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肩部位置壓瘡的概率高于體重正常(BMI18.50-24.99)、超重(BMI25.00-29.99)和肥胖(BMI≥30.00)的患者,提示了BMI是預測身體軀干部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而足部壓瘡與患者BMI無關,提示了BMI不是預測足部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Shahin等[11]的一項橫斷面研究認為BMI<18.5kg/m2是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Balzer等[12]同樣認為BMI較低是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同時亦認為高齡、合并其他疾病、自主活動能力受限及自理能力受限均是預測發生壓瘡的獨立危險因素。而相反有研究認為肥胖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高于體重正常患者[13]。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較大的體重給骨性凸起處皮膚施加了機械壓力,從而造成了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局限性損傷。本研究中4例壓瘡患者的體重指數1例偏小(BMI=17.50),1例超重(BMI=28.44)(分娩時BMI≥27為體重過重)[14]。另2例雖然分娩時BMI處于正常范圍,但隨著孕期營養攝入增加,孕婦體重平均會增加12.5kg左右,持續性垂直性壓力是引起壓瘡的最主要原因,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力越大,組織發生壞死所需時間越短。
1.3營養狀態與壓瘡關系:已有較多研究證實營養不良、體重降低、營養物質攝入過少與壓瘡具有明確相關性,是預測壓瘡的風險因素。亦有學者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低蛋白血癥、貧血是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4]。本研究中4例產婦均在術中發生產后出血(出血量≥500mL),致使血紅蛋白下降41-48g/L,血漿白蛋白下降4.5-15.2g/L。由于產后大量出血造成丟失過多紅細胞和血漿白蛋白,又因攝入不足,使產婦術后形成負氮平衡,皮下脂肪減少,肌肉隨之萎縮。一旦局部組織受壓,肌肉和脂肪的保護作用減弱,易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壓瘡。其中1例BMI過低,說明已經存在營養不良,肌肉和脂肪對骨隆突處的保護作用減弱,易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壓迫時間過長也容易產生壓瘡。
1.4物及鎮痛泵的使用與壓瘡關系:此4例壓瘡患者均為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術后都使用了鎮痛泵。術后鎮痛泵在緩解產婦疼痛的同時使產婦因畏懼疼痛或擔心導管脫出或受壓而影響了產婦的主動活動,從而增加了骶尾部持續受壓的時間。麻醉及鎮靜藥物的使用可使受阻滯部位以下的血管擴張,血流變慢,受壓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環,而易發生壓瘡;術后使用鎮痛泵比未使用鎮痛泵患者的壓瘡發生率要高3倍。
2預防剖宮產術后壓瘡的對策
近年來,壓瘡現患率被用作評價護理質量和壓瘡預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標,并且也被用來評估預防資源的需求量,作為制定預防計劃和分配預防資源的依據。一旦發生壓瘡,將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強化壓瘡的預防知識。
2.1加強術前訪視:對有壓瘡高危因素的產婦進行全面的評估,責任護士做好健康指導,包括術后翻身活動重要性、飲食的選擇等。對孕期體重過高、合并糖尿病、營養不良等患者要重點交班,填寫壓瘡評估表。
2.2加強手術管理:手術室護士術前要訪視患者,評估壓瘡的高危因素,對手術時間長者需要提前準備預防壓瘡:手術患者發生壓瘡的因素中手術時間與壓瘡的發生率有關。故術中患者身下要放置預防壓瘡的氣墊,對易發生褥瘡的部位進行保護。手術床整,不可牽拉患者增加皮膚摩擦。剖宮產手術麻醉時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讓患者取平臥位,醫生消毒手術范圍時,消毒液不要使用過多,避免流入骶尾部。
2.3加強回室后管理:對于高危患者術后出室前護士再次檢查患者皮膚情況。回室后與病房護士進行交班。病房護士要對手術過程進行了解,對于手術時間超過2h,產后大出血、體重過重、低蛋白血癥、妊娠合并糖尿病等高危產婦,回室后病房護士必須協助產婦每2h翻身一次,嚴密觀察受壓皮膚情況。對于采取腰硬聯合麻醉的產婦術后建議采取抬高床頭,床頭抬高角度控制在30度以下,既可以緩解腰骶部受壓又可以降低剪切力對皮膚造成的傷害。
1.2就醫院而言,在經過培訓及實習后,護生可從事部分基礎護理工作,幫助醫院節約部分工作成本。同時臨床一線護士在臨床實習帶教中也能夠進一步充實自身所學提高自身業務及教學能力。
2.臨床實習存在的問題
2.1護生基礎較差,缺乏信心部分護生理論知識基礎差,不能承受臨床工作壓力,思想上存在惰性,缺乏對工作熱情、吃苦耐勞精神及工作責任心。雖然在初期,護生對實習工作積極性較高,但對自身認識不足,缺乏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對于如何有效的完成臨床實習任務,成為合格的實習生缺乏信心。
2.2護生缺乏安全意識、法律意識淡薄部分護生因個人原因,不遵守紀律、上班遲到等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自身及同學的實習。同時在校期間接受的法律教育較少,故進入臨床實習后,對工作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及規章制度缺乏認識,甚至有的護生認為工作差錯與己無關,對自己應負的法律責任不明確,由此而引起的醫療糾紛時有發生。
3.針對存在問題采取的對策
3.1臨床護理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在教學中注重教師選拔,保證教學質量。學校及醫院對帶教工作要加強重視,給予帶教工作更多支持,更加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如教師的規范化培訓,定期臨床技能培訓,并加入年度考核,獎懲分明,提高積極性。另外積極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引入雙向評測。通過護生對帶教老師進行評教,更好的改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2加強護生性格塑造及護患溝通能力、法律知識的培養進入臨床實習后,護生會面臨環境轉變,以及學習、實踐、護患溝通等諸多問題。帶教教師應用自己的熱情及專業素養讓護生愛上自己的職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精神,全心的投入到實習中。同時應告知護生注意儀表儀容,尊重患者,講究溝通技巧,指導其與患者建立和諧關系。在帶教中也應加強法律知識、規章制度的培訓,讓護生清楚自己在實習中的角色,若因私侵犯了患者的權益,則應對自己的不當行為負責。
3.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護生實踐能力在校期間應注意改善教育方法及教學模式。如應建立臨床模擬病房及增加見習時間,讓學生真正貼近臨床,更好的為實習創造條件。另外因當前醫學發展迅速,一線工作流程及醫療器械器具等逐年更新,更應改善教學,跟上時代腳步,盡可能縮小課堂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差距。
基層醫院的護理人員在不斷積累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廣泛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例如,護士可以抽出閑暇時間學習心理學、語言邏輯學和社會學等,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樹立人文關懷精神,掌握人性化護理技巧。此外,護理人員還要注重自身人格修養,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運用人性化思維落實人文護理服務。做到語言文明、舉止得當、行為規范、儀容整潔、和藹可親的外在形象。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調整自我。主動以人文護理的理念指導實踐,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模式,發揚愛傷觀,主動換位思考。
1.2護理人員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
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病情沉重的患者心理狀態經常會發生變化。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神情萎頓、自我否定、憤世嫉俗的現象。患者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會對臨床治療的效果造成影響,甚至會使患者的病情惡化,使患者對治療護理工作缺乏依從。另外還要關注患者的社會支持組織建設是否有保障,是否缺少關愛,針對患者的各種心理問題,我院可以借助醫院內部的心理專家,通過心理知識講座的方式提高我院護理人員的心理學知識,以便于護理人員臨床工作的開展。利用交接班、給患者做治療的機會強化患者的心理建設,使患者從心理上戰勝自我,積極對抗疾病,變被動護理為主動有實施計劃的康復護理。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該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用熱情周到的服務,營造高層次的服務理念和人文關懷。
1.3護理人員要注重保護患者的隱私
安全感是患者至關重要的需要,也是患者最為缺乏的。他新到一個環境要很快適應這個環境中的人和事,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護士正確的引導,耐心的講解。護理人員要樹立安全護理思維,盡量幫助患者緩解身體上的痛苦、消除內心的困惑。護士必須做到使患者敢于敞開心屝向你傾訴他的難以啟齒之言,要讓患者感到護士就是他的知音。護理人員不能隨便在背后議論患者的身體狀況,幫助患者保守隱私、維護患者的尊嚴,將患者的切身利益置于護理工作的首要位置。護理人員在開展人文關懷護理工作時,必須盡可能為患者創造優質的護理環境、使患者享受到最貼心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配合度,使住院患者能夠盡早恢復健康。
1.4對人性化護理工作的流程進行優化
醫院要對人性化護理工作的具體流程進行改革,實施交接班模式。護理人員在換班時,要將每個患者的詳細狀況巨細無遺地傳遞給接班的同時,使護理工作能夠保持連貫。這樣讓患者感覺到護士對他們非常重視和關愛,充滿有安全感。做好交接班工作,可以讓患者感受到護士每時每刻都在關心和關注著他們。
一、護理臨床實習環節的管理
1.1臨床實習管理組織的建立及帶教教師的選拔
1.1.1按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了三級護理教學管理體系一級管理組織,由主管教學的院長、教學辦公室主任組成,負責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二級管理組織,由教辦分管護理教學干事、護理部教學干事組成,主要職責是制定總實習計劃和質量控制標準,定期指導、督促檢查;三級管理組織,由各科室護士長、帶教教師組成,負責本科室護生實習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1.1.2帶教教師的選拔臨床帶教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帶教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我院嚴格掌握帶教教師的任職條件,帶教教師須滿足以下條件。(1)大專畢業3年以上,具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帶教能力;(2)熱愛護理教學,作風嚴謹,工作認真負責;(3)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強表達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實綱、實習計劃、護生量化指標及考評標準;(4)勤奮好學,能用新理論、新技能和現代護理觀指導臨床教學。
1.2實習計劃與量化指標的制定
1.2.1實習計劃和量化指標實習計劃是教學活動的向導和行為指南,是教學目標和效果評價的依據。制定出不同的實習計劃和量化指標:(1)中專學生以掌握整體護理觀、人際交流技巧、護理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完成中專實習量化指標為主;(2)大專學生以掌握整體護理理論、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計劃,完成大專實習量化指標為主;(3)實習科室在護生實習結束前必須進行專科理論及護理技術操作考試。
1.2.2帶教教師擬定科內實習計劃帶教教師根據教學辦公室的總體要求擬定本科實習計劃,設立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并將計劃上交教辦,制定計劃時需注意明確:(1)實習目的和目標;(2)完成目標所用的技術;(3)項目評價,對學生實習、科室帶教情況進行評價。
1.3實習質量的管理
1.3.1按計劃開展帶教工作要求各科室嚴格按照實綱及實習計劃、實習目標,對護生進行帶教和管理。
1.3.2帶教教師指導及督促檢查以下內容(1)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對護生進行指導,科室通過教學查房、專科疾病知識講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問等形式,護生輪流擔任責任組長。(2)調動護生主觀能動性,讓護生對各項護理技術操作質量進行自查、互查、教師督查后講評。(3)每輪護生實習結束前由護士長及帶教教師召開護生實結會。
1.3.3護理教學組對護生實習進行現場抽查(1)抽查護生對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情況評估了解程度;(2)對護生護理技術操作過程質量進行檢查;(3)將患者及家屬對護生的服務態度及溝通能力等情況進行反饋;(4)詢問護生對教師帶教情況、方法進行反饋。
1.3.4教辦組織召開教學情況聯系會(1)通過召開帶教教師聯系會,了解各實習科室教學計劃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2)通過召開學生組長聯系會,收集學生對帶教教師的工作態度、能力和教學計劃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對教學有益的意見和建議立即采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對策。
1.3.5實結及教學質量評比(1)實結:護理教學組針對本輪護生實習情況、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進行總結;(2)教學質量管理主要通過實習結束前的理論和臨床操作考核,結合教學辦公室、護理教學組檢查情況和各病區教學資料記錄情況等進行教學質量評審,根據評審結果評出帶教先進科室和優秀帶教教師,并給予獎勵。
二、效果
2.1促進了帶教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用現代護理觀指導學生,保證了護理教學質量;由于教師做到了尊重、鼓勵、支持學生,從而減少了護生的焦慮心理,加快了護生學習主動性和角色轉變。
2.2提高了教師綜合素質和帶教水平在實施實習計劃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學大綱、實習計劃以及量化指標的考評標準,教師們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及專科理論水平,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保證了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2.3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及人際交流技巧的訓練。在實習過程中培養了整體護理觀念,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護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護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有效地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加強護理臨床實習環節的管理,使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得到保證,護生的綜合能力及服務質量較前有明顯提高,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教學意識,提高了她們的自身素質和知識結構,發表臨床護理教學論文的篇數也明顯增加。
三、存在的問題
(1)醫院的護理基礎條件影響教學質量及教學目標的實現,把學生當成勞動力使用,如學習期間頂班等。(2)目前臨床護理人員普遍缺編,致使帶教教師在工作中承擔了多種角色,因而使臨床教學質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1.1信度考試的信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科學的反映考試客觀性及考試結果準確性,試卷的信度與考試結果受隨機因素影響程度呈反比,信度的高低能保證學生考分真實可靠。根據教育測量學理論,試卷信度>0.50表明信度好,>0.80信度很好。信度系數采用克倫巴赫(Cronbach)α公式計算[2]。α=(k/k-1)(1-∑Si2/St2)(其中:k為試題總數目,Si2為第i題得分的方差,St2為考試總分的方差),α的范圍為[-1,1]。本次試卷信度為0.53,可認為該試卷的信度良好,考試成績可以信賴。
1.2難度試卷的難度系數P采用平均分方法計算,即P=x/W(x為學生的平均分,W為試卷的滿分)。兩個班級總人數為481,平均分為69.4分,難度為0.69,一般認為P值介于0.4~0.7之間,試題的難易程度較適中,該考試試卷難度較為適中。
1.3區分度將考生依照測驗總分從高到低排序,把成績列前27%和成績居后27%的考生分別定為高分組和低分組;分別計算2組每題的難度,即PH和PL,則D=PH~PL(又稱兩端法)[3]。結果顯示,本次考試區分度較好,能夠將不同層次學生的成績區分開。本次考試區分度統計及評價,見表1。
2ICU班與普護班考試成績對比分析
2.1總體情況對比ICU班考試成績及分布成績為45~98分(73.10±10.99)分,全距54分;普護班考試成績及分布成績為39~96分(67.30±10.81)分,全距57分。結果顯示,進行臨床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ICU班考試成績總體優于未采取教學改革的普護班,見表2。
2.2各類型得分情況對比通過對比ICU班和普護班各題型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的得分情況,發現進行臨床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的ICU班在各個題型平均得分高于普護班。
3討論
3.1教學改革成效明顯根據ICU班和普護班卷面成績顯示,無論是平均成績還是各題型平均分,ICU班明顯優于普護班,表明進行基于臨床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藥理學教學改革以后,使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更貼近臨床用藥護理過程。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實踐等方式,提高了護生學習護理藥理學的興趣,激發了護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使護生初步具備觀察臨床常用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的能力及用藥監護的能力,具有對臨床常用藥物進行藥物知識咨詢、用藥指導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具有對臨床常用藥品進行制劑的外觀質量檢查、配伍禁忌檢查的能力,為步入臨床護理一線工作崗位奠定基礎[4]。今后,可以進一步將改革成果普及到所有的護生護理藥理學的教學過程中。
1臨床資料
本組男32例,女14例,年齡3個月~3歲。Ⅰ度6例,唇紅部裂開;Ⅱ度28例,上唇部分裂開,但未及鼻底;Ⅲ度12例,上唇、鼻底完全裂開;Ⅱ度、Ⅲ度患者同時伴發牙槽裂12例,腭裂14例。麻醉方式:基礎麻醉+局部麻醉;手術方式:Tennison法11例,Millard法35例。
2護理
2.1心理護理
唇裂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多較自卑,護理人員應盡可能多與患兒親密接觸、撫摸、擁抱、引逗患兒,給予其情感滿足,消除陌生及恐懼感,為進一步治療及護理打下良好基礎。唇裂患兒心理、社會行為能否正常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及家庭每個社會成員的心理狀態。唇裂患兒的出生對其家長的打擊很大,患兒家長承受著各種不同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向家長講解疾病原因,多與家長交流、解釋,要告知唇裂患兒智力水平多在正常范圍,除部分伴發腭裂的患兒的語音功能稍差外,其智能指標大多正常,使他們正確面對現實,指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建立健全親子關系,鼓勵孩子以正常心態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2.2術前護理
2.2.1體檢
術前對患兒進行全面檢查,包括體重、發育、營養狀況,局部皮膚有無濕疹、感染等,有無上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常規胸透、血常規、出凝血時間檢查,特別應注意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2.2.2術前健康教育
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向家屬講明手術是根治唇裂唯一有效的途徑,其最佳手術時機為單側3個月~6個月,雙側唇裂6個月~12個月。唇裂患兒喂養時間相對較長,易發生窒息或梗死,母親應有耐心。患兒吃奶時宜取半坐位,患兒在進食過程中會吞入大量空氣,應常拍其背部助其打嗝,吃完奶后再喂少量水沖洗口腔。術前2d~3d指導家屬停止母乳喂養,停止用奶瓶喂奶或喂水,改用小匙或滴管喂奶,以便為術后喂養作準備,因術后初期吸吮不利于術后傷口愈合。
2.2.3監測體溫,注意保暖
幼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易受外界影響而波動,有時引起體溫不升。術前使體溫不低于36℃,否則影響患兒血液pH值,不利手術;體溫不升時應采取保暖措施,如放入保暖箱或空調房內。
2.2.4術前準備
術前2d開始用0.25%氯霉素眼藥水點鼻;術前1d或當日給適量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凈面部,用棉棒清洗鼻腔、口腔。術前4h禁止喂奶,可喂食10%葡萄糖注射液30ml~50ml,以免因術后患兒饑餓哭鬧引起傷口出血、裂開等。
2.3術后護理
2.3.1回病房前護理
全麻未清醒前,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墊起雙肩約15°,使頭偏向健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低流量吸氧,備吸痰器,隨時吸出口、鼻腔內血性滲出物和痰液,注意傷口出血情況、口唇顏色,監測生命體征,注意保暖。
2.3.2回病房后護理
患兒回病房后立即用夾板固定雙肘,關節制動,以免輸液針頭脫落及用手搔抓傷口,待其完全清醒后可喂少量糖水,以免饑餓引起哭鬧致創口張力增加,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靜止痛劑減輕疼痛。囑家長不要刺激患兒,避免其大聲哭鬧或嬉笑;看護好患兒,防止跌跤、墜床碰撞創口,引起傷口出血、裂開。
2.3.3傷口處理
患兒術后回病房未清醒前,可給予局部冷敷,減輕局部疼痛、出血、腫脹。有血痂傷口先用3%雙氧水清洗血痂,然后用75%酒精清洗消毒,無血痂傷口可直接用75%酒精消毒,如患兒流涕,隨時用消毒棉簽清除分泌物,保持傷口清潔干燥。為了減少上唇張力,有的患兒需戴唇弓減張固定,唇弓一般在拆線1周后去除,注意觀察有無皮膚過敏反應及皮膚壓傷,如有應予以調整。為減少患兒啼哭,可適當使用鎮靜劑,避免傷口裂開或產生明顯瘢痕。為使鼻翼塌陷畸形和Ⅱ度以上唇裂患兒術后鼻孔保持良好的形態,可用大小合適的橡皮管支撐患側鼻孔,凡士林紗條及橡皮管應于術后24h取出,以免導致傷口感染。術后5d~7d分次拆除縫線,紅唇內側及黏膜的縫線不必勉強拆除,可令其自行脫落。拆線后因傷口系初期愈合,尚不牢固,家長要看護好患兒,避免摔倒碰撞使手術傷口裂開。
2.4飲食護理
完全清醒后,協助喂少量溫開水或牛奶,勿過燙,用湯匙喂時動作輕、穩、準,不刺激傷口,以防損傷切口或加重疼痛。合并腭裂患兒,口腔與鼻腔相通,口腔清潔差,每次進食后喂患兒幾口水,起到漱口作用。
2.5出院健康教育
患兒術后1月內勿吸吮,仍采用湯匙喂食。囑要讓其傷口痂皮自然脫落,切忌搔抓,術后3個月復診。合并腭裂患兒,指導家長待患兒1.5歲~2歲時手術較為合適,因年齡小耐受性差,手術風險大,年齡過大影響矯形效果,妨礙語音功能恢復等。患兒年齡增大后,唇、鼻部往往又會出現新的畸形,需二期手術治療,鼻部畸形在14歲后基本穩定,此時手術治療矯正,可獲得最佳效果[2]。
2.6定期電話隨訪了解創口愈合情況,唇部的功能狀態以及患兒心理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討論
現代醫學已經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之相適應,護理模式也從單純的重視病人的生活和疾病的護理發展為全面重視病人生物、心理社會方面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整體護理。護理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疾病為中心開展護理活動;第二階段是以病人為中心開展護理活動;第三階段是以健康為中心開展護理活動。整體護理的目標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人的最佳護理,通過護理程序,不但使病人的健康問題得以解決,病人還能夠掌握促進健康的方法。超級秘書網
幼兒唇裂修復術,手術前后的細致護理是手術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幼兒生長代謝旺盛,早期進行手術可以盡早地恢復上唇的正常外形和功能,并可使瘢痕減少到最小程度,對伴有牙槽突或腭裂患兒,唇裂整復后在正常位置有肌肉活動,可產生壓迫作用,促使牙槽突及腭部裂隙逐漸靠攏,為后期整復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在幼兒期進行唇裂修復,可減少喂養困難,并減少對患兒及其家長的不良心理刺激。唇裂患者(包括術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會面臨嚴重的社會適應問題,在護理上應重視患者的這些問題的解決,使患者成為一個生理及心智健康的人。由于唇裂畸形的治療涉及多學科,唇裂的護理也要重視護理的連續性、程序性和綜合性,強調以患者健康為中心,全方位,不間斷而又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的護理方法,以不同治療階段的醫院內護理為基礎,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營養學等專業知識,綜合院外咨詢和健康教育使患兒獲得全面的治療與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