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市場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5: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市場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審計市場論文

篇(1)

審計市場是審計市場主體、市場客體和市場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審計資源的方式。獨立審計市場是指在獨立審計活動中由審計委托者,審計者和被審計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所進行的交易行為,以及由此所構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是供需雙方在一定價格水平下進行的一種交易行為,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經濟責任關系。其功能是通過審計市場機制——審計市場運動中內在的機能與其各要素間的相互制約作用而實現的,即依靠審計供求、價格和競爭機制來實現審計供給和需求的均衡,促進審計商品的供給方提高產品質量,并實現優勝劣汰,從而優化審計市場的資源配置,提高社會總體效用水平。審計市場在本質上是一個買賣“審計服務”的產品市場,與一般的產品市場類似,審計市場也存在著審計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存在著交易“審計服務”這種無形商品的行為。但審計服務還具有區別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價值高,審計服務直接影響廣大社會相關利害人的經濟利益。二是審計服務的質量難以識別。審計服務的商品在形式上是審計報告,不允許對產品進行廣告宣傳,大多數公眾很難通過外部形式判斷審計質量的高低。三是審計產品形式上的需求者與實質上的需求者不同。一般商品的供需雙方關系明確而單一,審計服務的委托方是公司的管理層或者董事會,盡管要經過股東大會批準,僅僅表明目前大股東的意愿,而審計服務真正的消費者是社會公眾,這種雙重的委托關系決定了上市公司為了某種目的一定會對事務所施加某種壓力。

二、獨立審計市場需求特征分析

(一)政府及法律法規對審計服務的需求政府作為最大的審計信息需求主體,但在市場經濟中的多重角色,制約了其成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體。從我國恢復注冊會計師制度以來,有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最早的是1980年財政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規定外資企業會計報表要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是我國第一批法定審計需求。此后財政部、證監會陸續頒布的一些法律條文規定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的會計年報必須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是法定的要求。《公司法》、《證券法》和《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和其它報告;證監會和滬、深兩個交易所的有關監管政策和上市規則中都將審計意見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等。

會計師事務所1998年進行了脫鉤改制,審計市場的地區分割開始被打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國有股占主導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著主要的股權,這些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公司便更傾向于選擇本地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目前我國尚處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資本市場還欠發達完善,國有股份所有者“缺位”現象較為嚴重,導致審計市場上存在著沒有委托人的契約人。公司的權利掌握在人管理當局手中,因此,審計服務的需求表現為一種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為不是面對市場,而是面對政府和相應的監管機構,只要能符合或滿足了政府和監管機構的要求,企業就可以獲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避免被摘牌,獲得配股資格等。對企業來講,取得主管部門的認可是關鍵,審計質量成為次要因素,因為審計質量不是尋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數的變量,審計質量的高低對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影響;相反,若事務所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意見,可能會降低那些自身質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企業對審計服務的需求我國的審計需求是形式上的審計需求者,管理當局不需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來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只不過借注冊會計師的審計信息向公眾傳達公司的財務信息。這部分需求者(其實是管理當局)迫于無奈,為了應付政府管理機構的要求而接受審計并支付相應的費用。而審計需求及審計產品質量的高低卻與其無關;管理當局關注的是審計費用,往往根據審計價格的高低,而不是根據質量、信譽、規模等會計師事務所的內在價值選擇供給方,且質量對需求的彈性小于價格對需求的彈性。我國現階段無論是在IPO市場,還是在已經上市的公司中,均缺乏對高獨立性產生自愿性需求的制度環境。這就從根本上使得會計師事務所缺乏保持獨立性的內在經濟動機。由于經濟還處于轉軌時期,有效的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還未有效地建立起來,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國特有的股本結構,國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絕對控股權,社會公眾股的投票權形同虛設,其利益沒有制度保障,管理當局很難有自愿聘請高獨立性審計服務的動機。在我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情況下,管理當局既是被審客戶又是審計服務的需求者,掌握著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和支付審計費用的主動權,這種被扭曲了的審計關系造成市場上對高質量審計服務需求的淡漠。如果公司存在刻意粉飾報表的現象,公司管理當局自然是不愿意被社會公眾了解,因此管理當局存在著購買審計意見的動機。另外,管理當局擁有聘任和解聘注冊會計師的權力,同時還是審計費用的支付者,因此審計合謀在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發生。

(三)社會公眾及其它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這是審計服務真正的消費者,更關注審計的質量,這源于對資本市場中相關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廣大的社會公眾總是希望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相關者們雖然并不承擔審計費用,但為了轉嫁或降低自身資產保值增值風險,往往會對審計質量提出盡可能高的要求。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表明:會計信息作為投資者決策的主要依據,其使用價值越來越高。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會計報表出具的審計意見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債權人為保證所貸出款項的安全收回,必須對貸款企業財務狀況準確把握。而注冊會計師對這些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獨立鑒證,能夠最好地滿足債權人的這一需求。但從我國的股權結構中可以發現,個人股占整個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的比例還不到30%。股東的股權一般都比較少,與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相差太遠,基本上沒有個人成為董事會或監事會的成員。因此,個人股股東沒有能力去監督上市公司的行為,只能成為“搭便車”者。這部分投資者在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中沒有投票權和表決權和股票市場較高的換手率。據統計,我國的換手率一般在200%,如果考慮到流通股只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0%~30%,我國的換手率將達到700%-1000%,是美國67%的15倍。極高的換手率說明個人股股東大部分在投資股票時是做短線操作,甚至直接把股市當作賭場,根本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更加談不上對上公司的信息進行監督。現實中審計服務的最終需求者是資本市場中現實或潛在的資金提供者及其它利益相關者,由于這一部分人為數眾多,各自獨立地提出審計服務需求是不現實的,通常需要有一個能夠代表最終需求者根本利益的機構(如被審計單位股東大會、董事會下的審計委員會等)代為提出審計服務需求,并代為約束和評判審計服務的質量。因此,在一個有效的審計市場中,應盡可能保證審計服務需求者與其最終需求者根本利益目標的一致性。

三、獨立審計市場強化的政策建議

(一)減少行政干預逐步減少政府對審計市場的過度干預行為,不斷強化市場機制的力量,發揮市場機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逐漸向獨立管制模式過渡。我國審計市場建立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創造市場需求,并直接創造或間接調節審計供給。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審計市場化的效率,但這種行政干預下的市場,缺乏對獨立審計的自發需求,審計供求主體之間缺乏正常的供需關系,低價競爭大量存在,審計市場難以正常的成長。近年來雖然審計市場的局面有所改觀,但政府對審計市場的過分干預依然存在,審計供求關系依然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場注冊會計師的作用是向投資者公開披露審計報告,作為溝通上市公司管理當局與投資者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是約束公司管理當局行為的一種有效監督機制。改進我國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保護股東權益,倡導股東積極主義”,即規定公司股東對公司重大事項應具有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審計中應該保持事務所和審計人員聘用過程信息的透明度,使得股東大會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的機制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管理當局掌握了聘請主審事務所的所有權力,管理當局有權選擇會計師事務所,決定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工作條件和審計收費水平,在不滿意時還能以解聘會計師事務所相威脅。鑒于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董事和外部監事在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比例過小,董事會和監事會所起的制衡作用就顯得太弱,由此造成會計師事務所在與客戶管理層談判時力量單薄。建議在上市公司中設立主要由獨立董事和外部專家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由審計委員會來決定上市公司主審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支付審計費的數額、審計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項,以減輕客戶管理當局對會計師事務所施加壓力的“權力來源”,切實增強會計師事務所保持獨立性的可能性。

(三)大力推進開產權制度改革由于幾乎沒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來保護社會公眾股東的利益,加之我國上市公司持有股權結構,現代企業制度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大股東“一言堂”的現象十分嚴重,董事會和監事會幾乎沒有起到應有的監督管理當局的作用,實際上是公司管理當局在選聘會計師事務所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完善的公司機制才真正是外部審計發揮作用的根本制度保障。但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有賴于產權制度的改革,有賴于市場經濟模式的發展與各方面的完善。客戶是否真正需要獨立性高的事務所,取決于管理當局有無向所有股東提供可信財務信息的動機。我國的制度環境決定了管理當局很少有動機聘請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事務所,而是聘請“獨立性低”、“容易配合”的會計師事務所來滿足其目的。我國國有股和法人股幾乎都是控股的大股東,與社會公眾股不同。這些股票流動受到嚴格的限制,因而國有股和法人股的股東沒有動機通過提高其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使其財富最大化;正因為不能流通幾乎不用擔心失去控股權。然而社會公眾股股東具有需要高獨立性、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強烈動機。因此,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顯得迫在眉睫。降低或削減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應擴大社會公眾持股份額,從而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特征,這是奠定形成有效權力制衡的產權基礎,也是最終可以使公司股東中的眾多中小股東,可以通過行使表決權來參與對公司的控制(包括對獨立審計的需求)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建立和完善二級市場交易機制,使股權(產權)真正流動起來的方法。正是由于社會公眾股東的投資與參與,才使“高獨立性”的自愿需求市場所需的產權基礎得以確立,自愿需求高質量的審計市場才能夠被培育起來。

篇(2)

2.實證研究

由于證監會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后才能披露年報,在我國,上市公司審計需求占審計總需求的絕大部分,且只有具備證券期貨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才可能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主要從2011—2013年上市公司審計的角度進行審計市場的結構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數據處理使用了EXCEL2007。本部分先通過對民間審計數據、參與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事務所數量變化等,總體上分析市場結構變化;再以不同的指標為基礎,分析審計市場集中度,從指標角度衡量市場結構特征;最后按事務所規模進行分類劃分,分析何種規模等級的事務所效率高,對目前我國民間審計領域的競爭狀況進行研究評價。

2.1審計市場總體結構分析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百強信息,整理得到了2011-2013分別綜合評價前十的會計師事務所名稱及其每年的業務收入情況。總體來說,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三年來呈遞增趨勢,入圍十強的會計師事務所總體變化不大。2011年及以前,國際“四大”的中國分所,在我國審計市場上穩居前四強,且與中國本土所拉開了較大的差距,2012年中瑞岳華會計師事務所與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為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瑞華在當年進入行業前四,改變了國際“四大”在我國的格局,2013年,立信也躋身前四。國際“四大”的壟斷格局被進一步打破。說明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在近兩年發展較快。從表2中可以看到,從2011年到2013年,我國上市公司總數呈現增加趨勢,而參與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家數卻不斷減少,說明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在總體上呈現出不斷集中的趨勢。從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參與審計的事務所數量減少主要是由于事務所合并加劇。為了分析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均產出情況,計算了師均產出率(師均產出率=事務所總收入/注冊跨及時人數),發現“四大”的產出效率遠遠高于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且有差距不斷加大的趨勢。

2.2市場集中度研究

2.2.1測算方法與數據選擇集中度能最直觀的體現市場的結構特征。行業集中率(CRn)①最為常用,但它不能反映出這個行業相關市場中競爭的企業的總數;赫芬達爾指數(HHI)②具有數學上絕對法和相對法的優點是較理想的市場集中度計量指標,它可以衡量企業的市場份額對市場集中度產生的影響。本文同時選用行業集中率(CRn)與赫芬達爾指數(HHI)反映市場的集中度。本文從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獲得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上市公司的數目以及事務所業務收入的數據,分別以這兩個指標為基礎衡量市場份額,對審計市場集中率進行了描述性分析。

2.2.2研究結果根據貝恩對美國產業的壟斷和競爭分析,我國審計市場目前呈現出中集中度寡占型的市場結構。以事務所業務收入為標準CR4三年來呈下降趨勢,說明業務收入前四強的會計師事務所所占市場份額有所下降。CR8在60%左右波動,CR20呈略微上升趨勢,總體來說以業務收入為基礎的市場集中度三年來變化不大。HHI指數輕微下降,根據美國司法部的《合并指引》給出的標準,HHI位于1000以下,市場集中度較低。以事務所審計上市公司數目為標準,CRn指標都呈現出逐年上升,尤其是2011年—2012年上升非常明顯,與2011年前十大事務所中中瑞岳華會計師事務所與國富浩華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為瑞華會計師事務所,二者的客戶數得到合并有很大的關系。從HHI指數來看,市場集中度有所增加但仍然較低。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的美國審計市場已經較為成熟,美國審計市場的集中度非常高,2013年CR8達到99%③,我國的審計市場集中程度與美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2.3規模經濟變化分析

2.3.1測算方法與數據選擇產業組織理論中測定規模經濟的方法主要有:生存競爭法、利潤分析法、統計成本法和技術比較法(余東華,2004)[13]由于審計行業有成本、利潤等相關數據不易獲得的特殊性,故選擇生存競爭法測算審計市場的規模經濟。生存競爭法最早由施蒂格勒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他認為,不同規模的廠商會通過競爭促使行業篩選出效率最高的企業,進一步產生該行業的最佳規模經濟。具體測定過程為:先按照一定規模標準對目標行業的廠商分類,然后計算不同規模等級的廠商在不同時期內所占市場份額比重;若某規模等級廠商所占比重呈現增加趨勢,則該等級的廠商效率較高,存在規模經濟效應;若某規模等級廠商所占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則該等級的廠商效率較低,規模經濟效應不明顯。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人數作為事務所規模的衡量指標對2011-2013年審計市場進行進一步研究。將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劃分為:國際四大、CPA人數>1000人、500人<CPA人數<1000人、以及CPA人數<500人四個等級,通過是否連續3年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對事務所進行了篩選,共有40家事務所符合要求。

2.3.2研究結果表6和圖1對近三年我國審計市場上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所占市場份額的變化進行了直觀的描述,據此,得出以下結論:(1)國際“四大”對審計市場的占比最大,但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國際“四大”在審計市場上的占比從2011年的近50%,下降到了2013年的35.35%,下降近14%,效率下降,對市場的壟斷地位已一去不復返。(2)國超內大所發展迅猛,規模經濟提升顯著。國內超大所(CPA人數>150人)隨著市場的發展,發展迅猛,市場份額日益提升,與國際“四大”的市場份額差距在逐年縮小,甚至有趕超“四大”的勢頭,呈現出了一定的規模經濟特征,這與我國近年推動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政策引導密不可分,也體現出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能力不斷加強,大型事務所見競爭加劇。(3)中小事務所規模效率較低,規模不經濟。中小事務所的效率隨事務所規模的減小而遞減,CPA人數在500—1000人的事務所所占市場份額略微上升但幾乎沒有變化,CPA人數小于500的會計師事務所所占市場份額在逐步降低,說明市場需求對事務所的規模要求不斷提高。

篇(3)

以上審計市場的兩種特性,無論是作為一般市場產品,還是作為一種信息產品,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上的監管,以彌補市場本身的功能的不足;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難以達到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同時,由于市場競爭中,以價格為核心的自由競爭機制是市場存在的優勢形態,即相對于政府管制的經濟來說是具有明顯的優點,也就是說,政府的監管職能是作為市場功能的補充,而不能代替自由競爭的市場。

在商品市場中,到底自由競爭的力量和政府監管的力量各占多大的比重?或者說,政府的監管采取體積方式與自由競爭市場結合,能夠使市場達到帕累托最優,使市場運行效率最大化,這便成為各國理性的市場監管當局關注的焦點。同樣,審計產品市場作為各國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存在上述問題。

對審計產品市場而言,各國市場對審計產品的供給者,即審計主體提出資格要求,要求審計產品供給者必須達到各國市場對審計服務的最低資質,包括會計知識、審計知識、必需的法律知識、財務知識等,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技能和職業道德方面的要求。既然是為了解決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而對審計產品產生需求,那么在審計市場的監管上,特別強調審計主體資格等信息的透明性。類似的,在監管過程中,必須有既定的,明確地對審計質量的要求,也就是說,必須有相當明確的監管規則,來對審計師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并對違規行為進行懲戒。而在一定的時期,審計市場的監管又必須考慮大的市場環境,例如一國的政治穩定程度,經濟發展狀況,法律完善程度等,來對審計監管的各種資源(包括注冊會計師協會管理力量,政府中相關的部門,社會其他團體的相關監管力量等)進行整合,并對監管的力度、范圍、方式等做出必要的調整。然而,這種調整并非監管者單方可以做出的,而是社會相關各方力量多次博弈達到的一種策略均衡。這種對審計主體資格的準入限制,對審計行為的約束和懲戒,以及為達到監管目的而對監管的范圍、程度、方法的調整,對監管的資源、對象、市場要素進行事例的系統,稱之為審計市場管理機制。審計市場管理機制一般包括以下這些方面:對審計市場中供給方和需求方的監管,對審計執業行為的規范,對違規者的懲戒。這些監管又由不同的機構來實施,具體包括行業自律組織,政府部門和獨立監管機構。而監管的依據大致有法律法規、行業準則等。

從上面對審計市場管理機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的審計市場管理機制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屬性:

1、是市場經濟監管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會計信息市場監管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自由市場競爭的一種補充。是為了促進和保證市場功能的發揮,而不是代替自由市場的基本運行規律。

2、對市場中審計產品的供需雙方之間關系的協調是對審計產品供需雙方與市場中其他相關主體(例如同業之間,事務所與合伙人,社會管理機構等)之間關系的協調。

3、是對相關的社會資源的一種動態的整合,是審計市場管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相儲存的有機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對其他市場運行機制的支持,同時,這個審計市場管理系統又依賴于其他的社會系統,如法律、政治、社會文化傳統等系統。也就是說,該系統自成一個系統,同時又是其他系統的子系統或母系統。這是我們分析審計市場管理時必須考慮各國的具體的經濟、政治、歷史等情況,又要將其放到國際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的系統論依據。

這些性質表明審計市場管理機制不同于與其他管理機制的質的規定性,那么其外在的表現性有哪些呢?

首先,各國在進行審計市場管理時,無一例外都非常重視審計準則等市場規則的制定,通過制定明確的審計準則進行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管理。并通過審計準則規定了進入注冊會計師審計行業需要具備的資質條件,無一例外要求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執業資格,并通過審計準則對審計師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

篇(4)

(一)健身市場的經營狀況我國健身場館主要為民營場所,且多為租賃場所。以河南省為例,在數百所健身中心中,僅有3家健身中心為國有投資,有94%以上都為民營健身場館。健身場館的經營項目普遍以健身操、器械健身為主。在單一性健身場館中,約有87.6%的場館經營項目都為健身操,主要服務于女性消費群體;而器械健身中心的服務對象則主要為男性;綜合性健身房的經營項目不僅有健身操和器械健身,還包括各種休閑娛樂項目(如美容、桑拿、淋浴、氣派、茶飯、羽毛球、臺球、乒乓球等),根據場所性質的不同,健身中心的開放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二)健身市場的投資-效益分析在健身場館經營中的投資,主要包括實物性與非實物性兩方面,其中,非實物性投資具有長期性特點,實物性投資則為一次性。據相關資料顯示,陜西單一性健身場館的投資資金平均值在3.8萬元左右,利潤額平均值在6.1萬元左右;而綜合性健身場館的投資額平均值則為33萬元,利潤額平均值為7.8萬元。由此可以看出,單一性健身場館的投資更少,同時由于其收費低廉、開放時間短,所以經營性支出更低,所以利潤要高一些。綜合性健身中心,在環境設施、設備及附屬設施方面的投入費用較高,趨于貴族化,所以綜合性健身中心在健身市場中,以經濟型場館更受歡迎。目前,支撐陜西健身市場的主要為普及型、大眾化的單一性健身場館。綜合性健身場館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陜西62家綜合性健身場館中,僅有18家贏利,33家持平略余,剩余11家都處于虧損狀態,但由于其經營方式為滾動式收益,所以其仍然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盡管單一性健身場館在投資回報率方面比綜合性場館更高,然而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必將被逐漸淘汰,由綜合性健身中心取而代之。

(三)消費狀況分析體育消費是一種非生產性消費,是社會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后,才會產生的事物,體育消費必須建立在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基礎之上,人們為追求享受、發展而做出的一種滿足高層次需要的選擇。目前,關于我國人民的體育消費支出還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在文化健身消遣方面的消費,僅占全部消費的0.34%,只有10%的娛樂、社會消費支出用在體育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居民在體育、健身方面的消費較少,造成這一現狀的因素很多,如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背景、傳統消費理念及習慣等。在對健身房會員的抽樣調查中發現,人們的收入水平與選擇的健身場所有直接關系,同時年齡、職業也會對健身場所及方式的選擇有一定影響,通常選擇單一性健身場館的主要為普通職員,健身會員的年齡表現出兩極分化,主要為年齡偏小或偏大的低收入人群。綜合性健身中心會員則多為個體經營者、干部、高級職員,年齡分布參差不齊。總體來看,參與健身的人群都具有可支配收入高的特點,并對健身運動有一定的熱情,其在體育方面的消費支出明顯比城鎮居民平均水平更高。由此可總結出體育消費與收入呈正相關,同時在年齡分布方面,呈現出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一方面是青少年在體育、健身方面的消費有增長趨勢,其主要因為現在的家長十分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愿意花錢買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在體育、健身方面的消費支出較多,這與老年人重視自身身體健康,有富余時間、精力及金錢有關。

二、我國健身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知名健身企業較為缺乏在健身市場中,企業本身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良好的知名度、聲譽意味著其在服務理念、技術指導、管理等方面具有先進性,其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累積而成,其在消費者心目中具有較高的信任度,是吸引廣大消費者的重要內因。我國目前的健身市場中,主要為中低檔單一性健身房,上檔次、有規模、經營先進、管理科學的知名企業還較為缺乏,這也是阻礙我國健身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員工素質、內部環境、硬件設施、經營者管理水平、企業知名度等都會對企業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現代社會中,企業競爭就是人才競爭,健身企業要想提高市場份額,在健身市場獲得一席之地,人才是關鍵,企業應當引進、培養一批懂技術、懂法律、懂業務、精明強干的經營管理者,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員工素質,以先進的管理理念、良好的服務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健身市場環境尚不成熟體育市場環境,不僅包括健身場館的人文環境和硬件設施,還包括健身消費氛圍,人均可支配收入,傳媒宣傳引導,政府扶持力度等。健身娛樂行業是滿足人們娛樂休閑、強身健體需求,而提供技術指導、鍛煉場地、體育器材等服務的行業,所以其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還應當完善技術指導,為消費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健身環境,從而放松心情達到健身目的。從陜西的健身場館情況來看,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健身場館在運動環境、基礎設施方面較為優越,其他絕大部分的健身場館的基礎設施都較為簡陋,其環境營造、場地選擇也就更無從談起了。健身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在“十一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了要為陜西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保障體系,努力爭取稅費減免,提供融資、投資渠道等優惠政策。大眾傳媒在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其在健身市場發展中的力量不可小覷。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思想、行為易受輿論影響,媒體是具有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工具。利用媒體對健身市場進行引導、宣傳,能讓普通群眾更加了解健身的作用、功能,讓健身活動更易獲得人們的接受與認可,同時對人們的健身理念、健身項目愛好產生影響,引導人們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最終達到促進健身消費的目的。在以前,我國的大眾傳媒普遍只重視報道、宣傳各種體育賽事,而對健身市場的關注度則普遍較低。近年來,媒體對健身市場的關注度有了明顯提高,不少電視臺都紛紛開辟了與健身相關的欄目(如江西電視臺的《胖友減肥訓練營》),這些都有益于推動我國健身市場的發展。

(三)經營管理不善目前,我國健身市場的經營項目呈現出了全方位發展態勢,但在市場定位、項目設置方面則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在設置經營項目時,并未對市場進行科學、充分的考察,很多都是憑感覺、憑經驗,一些盲目上馬的項目很容易就出現了門庭冷落、供給過剩的情況,從而造成經營困難。目前,我國健身市場在從業人員數量、經營項目、消費情況、注冊資金、企業性質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與雛形,但是在管理經營方面則存在較多問題,如經營者素質普遍偏低、經營隊伍結構不合理等。針對這一問題,企業經營者有必要以內部管理、內部教育為抓手,重點提升員工職業道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積極創新服務理念,強化管理,從而提升服務水平,打響企業知名度。同時還要加強場館的衛生環境管理,為會員提供良好的健身環境,以樹立企業形象。

(四)經營策略有待改進我國健身市場自出現以來,就迅速在全國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健身在我國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發展時間較短,所以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健身企業在經營策略方面也還有待改進和完善。從陜西的健身市場發展來看,體育場館數量本來就少,同時部分場館還并未面向社會開放,一些上檔次、高標準的綜合性健身中心更是屈指可數,單一性健身場館數量雖多,但多為民營性質、租賃場地,在健身環境、設施設備方面都有較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平均每年一兩千的健身會費,對于大部分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青年學生而言,都是數額不小的一筆開支。這些因素都是制約我國健身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健身市場突破這些制約得以推廣、發展,就有必要構建一套完整、科學的營銷策略。對于企業來說,市場營銷是其根本和發展基礎,企業應當充分重視這項工作。首先,我國健身市場應當將單一性健身房作為基礎,重點改善其經營環境,將青年學生、中低收入人群作為場館的主要對象,注重經營方式的靈活性,并以低價格吸引廣大消費者,從而逐漸將健身市場做強、做大。其次,各地區還應當充分運用自身的體育資源,引進外資,建設一批與國際接軌的高級健身場館,引進知名健身品牌入駐,并利用這些知名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準確把握市場脈絡,挖掘潛力,以減低消耗和成本,以合理的價格面向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打造多個一流健身俱樂部品牌。

(五)市場發展失衡我國健身市場在布局、產業結構方面較不平衡,尤其是定位于中低檔健身服務的企業,發展較為緩慢,而各種熱門項目(如跆拳道、瑜伽等)經營單位則不斷涌現出來。另外,在健身市場局部方面,健身企業、設施多集中于市區商貿中心,在城鄉結合部,特別是居民住宅區域則十分缺乏健身企業及配套健身設施,這也導致了健身市場布局的失衡。

三、促進健身市場發展的相關對策

(一)更新健身理念在體育經濟視角下,我國健身市場應當緊貼城市人群,以城市為中心,向中小城鎮、農村輻射。樹立并倡導休閑健身理念,倡導多元化、人性化、個性化服務,將“以人為本”作為健身服務宗旨,在健康觀念的導向作用下,逐步深入普及健美健身運動,在教學培訓、科學研究的帶領下,大力培養具有全民健身指導能力、開拓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積極投身于體育健身事業,以促進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進而推動我國健身市場的快速發展。

(二)找準市場定位要推動我國群眾健身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擴大健身市場或經營產業,首先必須有正確的發展戰略作導向,并找準健身市場的定位:如堅持全民健身戰略,立足發展,面向未來,市場開發與技術培訓并舉,以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員培訓和服務為主,同時努力推進私人健身教練、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服務為輔的雙軌制培訓與服務模式,為社會培養并輸送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健身理論與實踐指導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實踐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基本國策服務。

(三)規范健身市場規范的健身市場,是我國健身運用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當盡快建立、健全并落實健身行業相關規范、標準與政策,加強體育事業改革及政府機構指導力度,突破健身產業的行政壟斷局面,對健身行業加大監管力度,以引導健身企業規范、有序地競爭,真正地讓人民群眾獲得實惠,同時也有利于實現各健身企業的優勢互補。

(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健身品牌健身會所是我國健身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為大眾健身發揮著良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故此,我們在引進國外先進健身理念的同時,不忘挖掘民族傳統的、優良的養生健身方法,將其發揚并推向世界,使之成為中國的特色.同時抓住國外健身產業向國內轉移,同時跑馬圈地搶占先機,實行有限聯合或獨立經營,逐步打造或形成自己的健身旗艦。

(五)實行可發展戰略要實現我國健身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必須研究并遵循市場規律,挖掘健身健美資源潛力,依托市場經濟,努力發展健身產業,在健身市場的發展和運作上堅持結構、質量、效益、規模的并舉和協調統一,不以犧牲環境、質量、信譽為代價,不搞破壞性、重復性建設,同時健全必要的安全保障體系和行業規范,這樣才能開拓我國健身市場的發展與強盛之路。

(六)掃清我國健身市場發展的主要障礙目前,我國健身市場發展的主要障礙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健身市場管理、規范不到位,行業自律性較差,在行業準入資格審核方面,執行力度較差,存在著惡性競爭現象,這些都是造成健身服務行業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缺乏人才優先理念,普遍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再次,器械場館質量規模、服務手段、服務設施不到位;最后,健身企業對健康理念的宣傳工作普遍不夠重視。上述因素都是制約健身市場發展主要瓶頸,要促進健身市場發展,就必須通過建立、落實行業規范,加大行業監管力度等措施,掃清各種障礙,為健身市場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篇(5)

一、問題的提出

非現場審計是一個業務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過程,它通過采集被審計對象的業務數據,進行連續、全面的分析,及時發現被審計對象存在的問題、疑點和異常,評估被審計對象的風險狀況,為現場審計提供線索和資料,為制定審計計劃提供支持。傳統的內部審計是以現場審計和手工操作為主展開的。如今,業務數據、業務流程復雜度不斷提高,交易信息和管理信息不斷膨脹,傳統內部審計手段對信息化后新出現的問題無法控制,因此迫切需要審計部門用科技手段提高審計水平。另外,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全國性計算機網絡已開始運行,非現場審計已具備應有的條件。在國外電力公司審計中,非現場審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且非現場審計成本相對較低,同樣能夠在不同程度上發現經營管理的風險問題。

另外,非現場審計對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降低審計工作成本,擴大審計工作范圍,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實現審計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具有重要作用。

國外沒有明確提出非現場審計概念,他們對非現場審計的相關研究常稱為“連續審計(continuousaudit)”[1]或“聯網審計”。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就對此進行了開發研究和大膽嘗試,并且有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如瑞典國家審計署建設的“夢想藍圖”工程,計劃實現審計人員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通過訪問被審單位的中央數據庫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和審計,要求被審單位以審計人員可以訪問的方式存儲數據,目前這一工程已成功地開發了相關審計支持軟件系統;羅馬尼亞審計院將聯網審計用于增值稅退稅等領域,其特征是通過數據庫進行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可以進入被審單位網絡直接獲取數據;印度最高審計機關則對如何確保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以及數據的再利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波蘭、巴基斯坦等國對聯網審計的法律和執行要求進行了研究;德國、英國等國家則開始探討實施網絡安全的審計。

在國內,從1996年開始,國內金融系統開始對非現場審計進行了試探性研究,試圖實現監管方式以現場檢查為主向非現場監管為主轉變。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建設銀行、國泰君安等都紛紛建立了自己的非現場稽核系統,以實現總部對各營業部的有效管理和審計。此外,一些大型企業也都紛紛開始進行有益的嘗試,希望能夠在系統內部真正實現遠程、實時的非現場審計。

因此,可以說,非現場審計在網絡時代適應了經濟環境的要求,也適應了企業加強風險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增值的要求,從而必將成為新時期內部審計常規、主要的審計形式。[2]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非現場審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為了實現非現場審計,本文對非現場審計技術進行研究,主要內容組織如下:第二部分研究實現非現場審計的總體思路;第三部分研究非現場審計的數據采集技術;第四部分分析非現場審計的數據處理技術;最后一部分提出實施非現場審計的建議。

二、非現場審計實現的總體思路

要實現真正的非現場審計,應該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對被審計單位的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加工、存儲、分析和傳輸,從而得到及時、科學和完善的審計數據和審計分析結果,使審計工作從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

非現場審計在技術實現上主要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數據采集

要實現非現場審計,必須研究如何采集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另外,如果不能采集到真正的審計數據,則會得出錯誤的審計結果,正所謂“垃圾進,垃圾出”。由于電子數據的采集是非現場審計的關鍵步驟,本文將在第三部分重點研究。

(二)數據傳輸

在非現場審計中,對數據傳輸的保障性要求較高,必須具有較高容錯性,任何一個通信的斷線不能影響整個數據采集子系統,系統必須具有自動檢測斷線功能,在通信線路正常后能自動再聯接,并能實現斷點續傳。

篇(6)

為什么需要審計,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審計服務的需要是出于政府的推動,一種觀點認為審計服務的存在是兩權分離的必然產物。對此,經典總結是由Wallance(1980&1987)作出的。他認為有三種假設可以解釋:

1.監督假設(Monitoringhypothesis)。根據Jensen和Meckling(1976)對公司組織問題的闡述,審計可以增加信息的可靠性,并且可以作為一種控制工具。Chow(1982)對1920年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大公司、高負債公司和貸款合約中包括更多會計計量指標的公司更有可能聘用外部獨立審計師,從而證明監督假設的成立。因此,可以說審計服務作為一種監督工具,確保了財務報告的真實和公允。

2.信號假設(Signallinghypothesis)。信號假設認為“注冊會計師的選擇向市場參與者傳達了公司管理層對未來現金流量評估的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投資者和管理者對公司有著不同的評價。管理者有動力披露一些信息,表明自己的公司不同于別的公司。當公司選擇高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時,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評價就會更高。另外,信號假設還表明公司管理者通過聘用高質量的審計來解除自己的受托責任,并向市場傳遞自己經營管理的能力,以提高其在經理人市場上的價值。

3.保險假設(Insurancehypothesis)。保險假設,也稱“深口袋”理論,是指管理者聘用注冊會計師的目的是為了轉移部分財務披露的責任(Wallance,1980)。這種假設主要來自:(1)注冊會計師和審計服務的接受者對審計作用理解上的偏差;(2)產品責任概念的擴展。“保險假設”在美國的一些研究中已經得到了證實,注冊會計師的涉訴與公司失敗相關,事務所無論大小,因訴訟支付的賠償比例常常是相同的。

(二)政府規范產生對高質量獨立審計的真正需求

目前嚴重扭曲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的股權結構、不完善的經理人市場、政府職能轉變滯后和資源配置上的缺陷等使得中國上市公司缺乏對高質量的獨立審計的需求。但與此相反的是,中國的注冊會計師事業卻獲得了長足進展,究竟是什么因素促進了獨立審計的發展呢?我們認為中國目前對獨立審計的需求主要來自政策的推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有關股票發行與交易的規范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和其他報告。如1993年頒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在股票發行時,提供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近三年或者成立以來的財務報告和由二名以上注冊會計師及其事務所簽字、蓋章的審計報告。

2.中國證監會和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的有關監管政策和上市規則中都把審計意見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如2001年的滬、深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規則規定:注冊會計師對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狀況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視為財務狀況異常,需實行特別處理(ST)。

3.證監會加強對審計意見和審計師變更的披露要求。如在1997年度上市公司年度披露中,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在年報中對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事項作出說明;在1998年度的年報披露中,不僅要求董事會和監事會對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事項作出說明,而且要求這些公司在年報首頁就非標準審計進行風險提示。另外,在1996年,證監會就對上市公司聘用、更換事務所的相關事宜作出規定,如要求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時要在相關報刊上予以披露,并說明變更原因。

4.推進上市公司的規范化運作。如1999年國家經貿委和證監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境外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見中,要求這類公司加強監事會的建設,尤其提出監事會可對公司聘用的會計師事務所發表建議,可在必要時以公司名義另行委托會計師事務所獨立審查公司財務,可直接向證監會及其他部門報告情況。

二、政府規范對審計服務供給的影響

中國政府規范對審計服務供給的影響是雙重的,在提升審計質量的同時又造成了審計市場的分割和分散。

(一)政府規范推動了高質量審計服務的供應

中國的注冊會計師事業是適應國家對外開放需要而恢復的,證券市場的發展又促進了其快速發展。在短短的20年內,無論是注冊會計師事業的規模,還是執業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執業質量的提高,政府規范的作用功不可沒。政府采取的旨在提高審計執業質量的措施包括:

1.合并兩會,統一市場資源配置。1996年6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中國注冊審計師協會正式合并。這次合并的結果是到1996年末,全國的執業注冊會計師達5.6萬人,具有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人員達10萬之多,同時,合并使得在獨立審計準則的制定、執業資格考試、對外交往等方面得以統一運作。

2.脫鉤改制,明晰產權,強化風險意識。到2000年,全國會計師事務所均已完成脫鉤改制。從監管部門的結論看,脫鉤改制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應,主要表現在: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風險和責任意識有明顯提高、事務所自律和激勵機制日漸形成、事務所規模化發展的勢頭日趨強勁、事務所隊伍結構趨向年輕化、專業化和知識化。

3.實施從業人員許可證制度,保證質量。注冊會計師及其事務所實行證券、期貨業務特別許可證制度不僅可以保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而且已經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因為如果違反獨立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將會被暫停證券和期貨從業資格,甚至會被永久取消證券和期貨從業資格;如果受到這樣的處罰,對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而言,幾乎意味著其執業生涯的不體面結束。而且已有的處罰也對具有證券和期貨從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產生了很大的震撼作用,促使他們謹小慎微、客觀公正地執業。可見,這種制度可有效地保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

4.監管之劍時時高懸。證券市場上不時驚爆審計失敗的消息。面對眾多的事務所審計失敗,政府監管部門一再強調要嚴厲處罰。這些年來中注協和證監會先后查處了許多會計師事務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9月底,已有25家有證券、期貨從業資格的事務所遭受28次行政處罰。對無此資格事務所的處罰案例則更多。同時,監管層也認識到頻頻出現的審計失敗與中國的制度背景不無關系。

5.應付競爭,推動合并。隨著中國加入WTO,為了應對來自國外事務所的競爭,提高審計質量,中注協和證監會采取提高“門檻”的辦法,促進了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并重組。

(二)政府規范導致審計市場的分割和分散

1.審計市場的分割。審計市場的分割,有的是政策因素造成的,有的是政府部門的尋租行為造成的。到目前為止,這些市場分割大致包括如下三類:由于掛靠制度形成的市場分割;占山為王、劃地為界導致的市場分割;以上市公司為目標的市場分割。

2.審計市場的分散。中國審計市場的分散程度如何,以上市公司審計為例,這種分散性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參與上市公司審計的事務所數量多。如表1所示,從1997—2000年間,每年參與上市公司審計的事務所數量呈上升趨勢。一是十大事務所的市場占有率低,如表2所示,在證券市場發展初期的1993,“十大”的年度審計市場占有率曾經達到61%,但隨后開始下降,到1998年達到了30%。直到2000年度,“十大”的市場占有率也僅有33%。

三、上市公司審計意見特征:政府規范影響審計服務供求的證據

沒有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需求,分割、分散的審計市場與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和政府部門不懈的提高審計獨立性的努力,互相作用,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審計現象。審計意見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考察審計意見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上市公司審計特殊的制度背景。

(一)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成本

非標準審計意見是審計服務供求雙方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相互談判的產物。對于可避免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管理者接受審計人員的建議予以調整時,需考慮這些調整對管理者報酬、政府管制、貸款合約和政治成本等的影響。如果拒絕調整而接受時,也需要考慮包括資本市場反映和對管理者報酬的影響。

在中國,這些成本包括哪些內容?對管理者而言,接受注冊會計師的建議對會計報表予以調整,可能會使公司失去配股資格,也可能使公司領導不能完成計劃而導致薪酬或職位上的損失;如果公司管理層接受了非標準的審計意見而不予以調整,非標準審計意見也可能會影響股票的市場價格;同時,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規則和PT、ST規則又對審計意見做出了規定,因接受審計意見可能導致公司被特別處理或停牌。對注冊會計師而言,如果堅持自己的立場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就存在被公司解聘的風險;如果向客戶妥協簽發不正確的審計意見,一旦被發現,將面臨著失去客戶,失去執業資格,乃至面臨終身市場禁入的風險。

(二)高比例的非標準審計意見

自中國發展證券市場,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已審計財務報告以來,中國上市公司一直維持了很高比例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率。在1993—2000年度間,共有717家上市公司被會計師出具了非標準的審計報告,占歷年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總數的14.46%;其中1993—2000年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分別為3.83%、4.46%、12.08%、9.81%、12.61%、16.6%、19.61%和16.36%。連續8年維持如此高比例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率是非常罕見的,也是與中國特殊的制度背景密切相關的。首先,高比例的非標準審計與上市公司本身有直接的關系。公司上市時的直通車、改制與剝離、捆綁制度、國有大股東一股獨大和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猖獗的關聯交易、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和上市后逐年下滑的業績等。這些因素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的類型起著重要的影響。其次是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本身的原因。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風險意識逐步提高,比如說1997—1999年由于脫鉤改制受過處罰的事務所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明顯高于未受過處罰的事務所。第三是政策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獨立審計準則的制定,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的制定,配股政策和增發政策的制定等。

(三)收購審計意見現象

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因與會計師事務所獨立性問題相關而長期備受關注。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原因非常復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收買審計意見”。根據我們統計,從1993—2000年間共發生了305次會計師變更事項,其中有69家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是發生在收到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第二年,占總數的23%。可見我國上市公司在變更會計師方面存在較強的“收買審計意見”傾向。

(四)審計意見與公司財務狀況的相關性

國外學者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可以根據公司的財務狀況來預測公司未來的審計意見,可見他們兩者之間是存在某種相關性的(NicholasDopuch,RobertW.Holthausen&RichardW.Leftwich,1987)。在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與公司財務狀況的分析中,我們同樣發現了這樣的關系。表3列示了97、98和99三年間所有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的若干財務指標和全部上市公司部分指標的對比。

可以看出:(1)與所有上市公司的指標相比,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指標都遠遠低于平均水平,說明審計意見難看公司的收益水平總體上不如平均水平;(2)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與公司的財務狀況之間有很強的一致性,即審計意見越不好,公司的財務狀況越差。這種關系在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和資產負債率等指標間表現出完全一致性。

(五)審計意見的事務所分布

由于審計市場的分割及不同的掛靠體制等原因,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之間應該存在系統性的差別。

1.不同地區事務所之間的比較。從審計意見的地區分布看,審計意見的分布也存在差異。我們根據各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將各地區劃分為發達地區、半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1995—1999年間不同地區事務所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是:發達地區占17.89%,半發達地區占12.98%,不發達地區占10.75%。

可以看出,發達地區的事務所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明顯高于經濟不發達地區。我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1)經濟發達地區事務所的業務素質高于不發達地區。在同等條件下,這些地區的事務所更有可能發現公司不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等要求的情況而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2)經濟發達地區事務所的風險意識高于不發達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最先受到市場經濟的洗禮,對會計師事務所所面臨的風險有較為清醒的認識。(3)經濟發達地區事務所之間的競爭相對激烈。充分的競爭可以促進事務所的運作更為規范,從而使得這些地區的事務所獨立性得以提高。

2.內資所與外資所的比較。一般我們認為國際“五大”的審計質量要高于國內事務所。如果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能代表事務所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高下的話,可以預測國際“五大”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要高于國內所。但從表4的結果看,國際“五大”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卻低于國內事務所。對此結果可能的解釋是兩類事務所在客戶選擇上的差異。國際“五大”的客戶通常規模較大且多發行外資股(B股、H股等),其運作相對要規范一些。

篇(7)

商品住宅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改善居住環境、投資、消費的熱點。在提倡和諧社會和品質生活的今天,也成為各級政府所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之一。目前,居高不下的房價和日趨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商品住宅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商品住宅在交付使用中反映出的各種質量問題,讓人們對品質住宅產生懷疑。住宅滲漏因影響住宅部分使用功能和觀感,成為工程維修和投訴較多的質量問題之一。

本文對一個22萬m2住宅小區交付使用后五年內的反映的住宅滲漏進行匯總,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預防和處理這些滲漏的方法。

1工程概況

錦昌文華小區位于杭州市拱墅區金華路和大滸路的交叉口,毗鄰城市主動脈上塘高架快速路,總建筑面積約22萬m2,1300多戶約4000人居住的大型住宅小區,工程分二期開發建設,2006年第一批交付使用。

2小區住宅各種滲漏問題

2.1外墻面滲漏,主要表現在墻體大面、外墻與各種突出外墻面裝飾構件如花巖裝飾線條的交接處。

2.2屋面、屋面與墻面交接處,突出屋面的煙道、排氣道、管道周邊。

2.3鋁合金門窗框周邊,從和鋁合金窗框接觸墻側和窗框底邊滲入。

2.4廚房、衛生間內的排汽道、煙道、管道周邊,陽臺翻梁側邊及陽臺的雨落水管周邊。

2.5覆土地下室各單元之間的連通口,地下室和主樓間連通的沉降縫,地下室排風機房和主樓間的連通口,以及各種管線穿越地下室外墻處,地下室專業配電房電纜溝槽處。

2.6室外地面高于室內地面的房間,如臨街商鋪室內地面往往和市政馬路平齊,而小區內為了整體的景觀效果,往往土方堆坡較高,超過室內地坪。

3小區住宅滲漏原因分析

很復雜,是多方面的。有設計、施工工藝和現場管理方面的原因,也跟現有材料有一定的關系。下面針對上述存在的滲漏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

3.1現階段商品住宅外墻裝飾材料一般為涂料、面磚和石材,檔次規格高的采用鋁板幕墻做法。現僅對用常見裝飾材料的外墻滲漏進行分析。從工程實踐來看,外墻滲漏肯定有雨水滲入的途徑,如外墻面磚存在勾縫不密實,面磚鋪貼底糙存有裂縫等不密實的情況,雨水順著縫隙滲入,涂料墻面滲漏的原因也和面磚差不多。外墻與突出墻面裝飾線條交接處的滲漏主要是該部位結節沒有處理好。如錦昌文華項目一期工程底層裙房外墻采用濕貼花崗巖加干掛花崗巖裝飾線條,裙房以上外墻大面為面磚,局部窗套及外立面腰線為涂料。從住宅交付后報修投訴來看,反映干掛花崗巖大線條和面磚交接處滲漏較多,經多次維修花崗巖和石材膠縫后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分析原因為面磚先施工,花崗巖壓住面磚或和面磚平齊,經打膠暫時可以保證不漏,但熱脹冷縮會使起密封作用的膠封開裂,或者大線條以上面磚勾縫不好,就會在花崗巖干掛腔體內存水,而線條以下共花崗巖墻面為濕貼,該部分水為無法直排出,只好沿濕貼灌漿的花崗巖基層滲入墻體。如遇砌體是多孔磚或加氣塊,水就會從室內滲出,業主室內已裝修完成的乳膠漆或木制品裝飾面層就會起皮或發霉,如附圖。

篇(8)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

立項者:范寅寅

項目的類別: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青年教師基金

項目名稱:文化景觀中場所精神再現的設計方法探索

編號:12NZYQN02

一、引言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間聯系日趨緊密,城市規模隨同城市經濟快速增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已進入“成熟期”而言,我國的城市發展可以說還處于“成長期”,而成長的過程,往往又是一個喪失的過程。[1]在“大拆大建”的開發建設中,全國城鎮普遍出現“千城一面”、“偽”地景等現象。雖然設計完成了形式和功能兩大要素的結合,然而,城市形態特色越來越模糊,人們走進家園的感覺也越來越淡薄。

城市出現這樣的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設計形式背后的文化薄弱。人類賴以生存的每一塊土地都有它的內涵特質,這種內涵特質是在自然與人文歷史的進程中逐漸形成的。設計背離了文化基礎,必然導致地域文化的喪失。

現今我國的城市依然面臨地域文化磨滅的危機,甚至愈演愈烈。地域文化的喪失已是不回避和擱置的問題,而地域文化的保護是城市長遠發展的必要前提。那么,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中,應該如何更有針對性的實現地域文化的保護?

二、城市的文化景觀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由多種要素按一定方式或結構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物質文化屬于文化的表層結構,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屬于文化的深層結構。[2]在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文化的表層結構具有顯性特質,易于改變;而深層結構具有隱性特質,難于改變。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表層結構的變異會導致深層結構的瓦解。

就設計層面而言,能夠作用的更多的是文化在空間中的物質形態,即文化的表層結構。設計通過人們對文化表層結構的感知,影響其深層結構。因此,忽視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盡管目前只是改變了文化的物質形態,然而這樣的改變正在侵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危及文化的本質。

設計是通過“物質”作用于“精神”,對于這些物質形態,可以嘗試以“文化景觀”的概念進行理解。

“文化景觀”來自文化地理學。它探討的是人的活動與“原生”景觀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地理學家蘇爾(Carl Sauer)指出文化景觀是任何特定時間內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復合體;是人類文化與自然景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此外,文化景觀區別于其他的景觀類別,具有更深刻的內涵。文化景觀具有延續性,體現了文化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文化景觀具有象征性,是人們生活方式、民族身份和信仰系統的象征。

可見,文化景觀無論是概念還是內涵都更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化的深層結構。正因如此,在探討地域文化保護的時候,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在空間中的物質形態進行理解,整個研究工作將更具地域針對性并更體現設計的人文關懷。

三、城市的場所精神

城市為人所用,是生活發生并具有特性的空間,它不僅包含著構成城市空間的一系列物質要素,還承載著人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在對城市的認知過程中,如果片面的強調城市的空間關系、功能、結構組織和系統等各種抽象內容,而忽視城市作為“家園”這一層面更深刻的意義,城市可能將會失去其可見、實在的具體性質,甚至包括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因此,在地域文化保護的前提下,更應該將城市作為一個“場所”進行理解和分析。

場所不是一個抽象的地點,而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

城市作為場所,必然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場所精神的產生是依賴于環境客體與感知主體雙方相互建構的。一個有意義的場所的產生,是源于豐厚的文化積淀,精神的巨大張力通過物化的文化景觀以“冰山的一角”顯現出來。具體而言,城市通過其文化景觀,如建筑、廣場、構筑物等與人們的記憶對話。當提及某一建筑、或某一廣場時,便能喚起人們對此相關的全部記憶和情感。當然,不同的人對于城市的記憶也是不同的。但是,那些令人難忘的場所,給人印象深刻的文化景觀,對于多數人而言往往又是一致的。在那里承載著一些讓人感動的內容,也就是它的場所精神。[3]這些具有普遍性的集體認同是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深層文化,它們顯現于那些人們所熟知的“核心”文化景觀,而這樣的“核心”文化景觀就成為了人們在城市中得到歸屬感的情感寄托。

地域文化是靠積淀而成的,不可能運用某種設計方式在短時間內創造出來;與此同時,地域文化涵蓋內容眾多,很難憑借某種設計手段對每一層面的內容進行同等力度的保護。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應該更關注現有的集體認同,并保存城市的特性(即場所精神)。通過人們對于城市場所精神的體驗,完成對于城市地域文化的感知,最終實現人們對于“家園”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產生。

四、地域文化的保護需要彰顯和強化核心文化景觀中的場所精神

在城市的發展中,地域文化不是一種固定和永久的狀態,文化與時代的適應性發生碰撞,文化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有時甚至非常劇烈。文化景觀作為文化的空間物質形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不可避免,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與發展需要一種相對穩定的精神體系,給予人們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種感受來源于人們對場所精神體驗的過程。場所精神是一種特質文化,即在一段時間里所保存的集體認同,個人認同性與社會認同性的發展是一種緩慢的過程,無法在連續的變遷中產生。[4]

終上所述,由于文化的可變性以及人們對穩定精神的需求,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承載的集體認同的“核心”文化景觀是保護的重點,設計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空間手法彰顯和強化核心文化景觀中的場所精神。

在重慶渝中區鬧市中心,矗立著一座世人皆知的“解放碑”。這座“紀念碑”的由來和發展歷程是典型地域文化保護的案例(圖1)。

“解放碑”的前身是抗戰時期的“精神堡壘”。1941年12月31日,當為了激發全民族的抗戰決心和鼓舞士氣,在曾數度一片火海、斷垣殘壁的民族路、民權路和鄒容路三條主干道交叉中心,修建了一座木質紀念建筑物,即“精神堡壘”。抗戰期間,每當重慶經歷一次轟炸,人們都會聚集于“精神堡壘”周圍,慶祝自己的幸免于難,并鼓舞堅持抵抗的民族士氣。“精神堡壘”在勝利后,被改建為“抗戰勝利紀功碑”,由于歷史原因,在20世紀50年代又被改名為 “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盡管,這座“紀念碑”在歷史的變遷中,經歷了名稱、建筑形式和紀念對象的改變,然而,“紀念碑”作為重慶“核心”文化景觀被保存至今,它所承載的場所精神也得到了彰顯和強化。因此,無論是“精神堡壘”還是“人民解放紀念碑”,都作為重慶的地標,作為群眾性活動與聚會的重要場所,一如既往的滿足著市民對于集體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情感需求。

五、結語

城市的發展、現代化的進程對于地域文化保護而言,是不可回避的挑戰。而那些人們所熟知的生活環境,給予人們歸屬感的“家園”,不僅承載著人們大部分的生活內容,還記載著城市的發展歷程,它們更是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漠視城市的場所特性,削弱其場所精神,采用肆意拆除重建的景觀設計方式,最終的成果可能是無人問津的失落空間。景觀設計中,對于地域文化保護的倡導,并不是拒絕發展,也并不意味著盲目的保存所有的文化景觀。然而,對于那些承載著某種強烈感情、集體認同的“核心”文化景觀是應該給予重點的保護,它們所積淀而成場所精神應該得到充分的彰顯和強化。

參考文獻:

[1] 張松.為誰保護城市[M].北京:三聯書店,2010.p13.

篇(9)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我國的經濟體制獲得較大的轉變,使得市場對于會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已經加入WTO,讓我國與外國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越來越多的海外會計事務所進入中國執業,給我國會計事業帶來較大的影響,例如:讓我國會計事務所的經營處于惡化狀態,影響我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對于海外會計事務所進入中國執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外國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境內臨時執行審計業務的暫行規定》,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

一、海外會計事務進入中國的原因

1.滿足客戶的需要

當全球經濟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傳統的經濟體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需要,我國根本無法脫離其他國家而獨自發展,所以我國敞開大門來迎接國外企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發展,想要分享中國市場。既然國外企業來了,海外的會計事務所也跟隨自己的客戶來了,并且在我國各地設定多個分支機構。

2.搶占中國業務

我國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讓我國具有最具吸引力和潛力的經濟市場。所以,國外的會計事務所開始窺探我國市場,漸漸向我國進軍,開始搶占中國市場。

二、規范化海外會計事務在國內執業的方法

1.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

要規范化海外會計事務在國內執業的方法,首先需要加快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發展。這樣就需要將國際會計準則作為依據,根據我國的實際狀況,加快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發展。國際會計準則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進行指定的,主要為的是將不同國家的會計事務進行協調,利于國際的經濟健康發展。而我國的會計準則是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制定的,但據核算,中國的出口商品受到國外的反傾銷調查,損失達到800多億元。所以我國的會計準則必須更加國際化,以滿足國際化的需要,讓海外會計事務所的執業更加規范化。

2.進行人才培訓

要讓海外會計事務所的執業更加規范化,需要進行人員培訓,讓相關工作人員既能夠與國際接軌,又能夠了解中國的國情。據調查顯示,我國國內能夠與國際接軌的會計專業人才數量明顯不足,專業人才的缺乏讓海外會計事務所在我國的發展受到影響。所以,相關會計人員需要加強自己的會計業務能力,努力學習國際會計準則和中國的會計準則,將其中的不同之處進行對比,避免其中的漏洞發生。加強會計師自身素質的同時,還應該加強會計市場的管理,將其中的不當行為進行制止。

3.加大中外合資會計事務所的建設力度

外國會計事務所在我國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制約的原因有文化差異、制度影響等等,大大減緩了海外會計事務所在中國執業的速度。所以這些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我國有實力的會計事務所進行合作,既可以利用國外會計事務所的先進理念和管理制度,又可以依靠中國會計事務所對于中國市場的熟悉程度。中外合資分為吸收合資和新設合資,在吸收合資中,其客戶資源可以共享,而新設合資中,則是建立新興的會計事務所。進行會計事務所的合資,可以減少行業的競爭力,減少公司的總體開支,還可以通過全方位的服務來滿足客戶的多種需求。

三、對我國本土會計事務提出建議

1.加強我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

雖然我國對于注冊會計師頒布了較多的規定,像《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標準》和《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但是我國注冊會計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時有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規范化機制不夠健全,市場監督力度明顯不足。所以我國應該首先加大高校的會計教育力度,并且規范化會計資格考試等環節,然后對于注冊會計師的后續培養也需要更加注重。

2.加強行業管理

我國應該加強對于會計事務的行業管理,例如:建立證監會、審計署等監管部門。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會計行業內弄虛作假的行為進行嚴懲。并且會計行業內應該逐步建立事務所的執業報備情況,主要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將事務所的發展記錄在案,以便對于事務所進行實時監管。最后,在行業內部、政府部門、社會中形成相聯系的監管制度,設定全面的監督網絡,保證我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總結

總而言之,我國需要加強管理措施,規范化海外會計事務在中國執業。全球化的趨勢,使得越來越多的海外會計事務所進入中國,而這種情況也給我國的會計市場帶來了很多問題,既給我國本土的會計事務所帶來競爭壓力,又給我國的會計市場管理帶來壓力。本文對海外會計事務所進入中國的原因進行說明,并對于管理措施進行說明。希望全文能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推動我國會計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增彪 趙景文 袁光華 王競達 趙曉東:重新審視美國會計對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影響[J];會計研究;2004年03期.

篇(10)

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并呈明顯的區域集中分布態勢,而且群內主要是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當前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企業經營環境惡化,我國服裝行業面臨新的挑戰和沖擊。對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一)總體規模擴大,產業集群特色鮮明

我國服裝產業集群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現已具有較大規模。服裝產業集群的服裝總產量已占全國服裝生產總量的70%以上,主要集群地集中了全國76.38%的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60.97%的從業人員、79.74%的銷售、86.04%的出貨值和90.08%的外商和港澳臺資本,已經成為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為載體的服裝產業集聚地和以溫州、晉江、寧波等中國品牌服裝制造中心地為載體的產業集群,后者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已經成為從事出口加工生產為載體的多層次服裝產業集群。

(二)集群內以民營企業為主

服裝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小規模、小批量、多品種、快速生產是該行業的特色,所以我國大多數服裝產業集群中以民營企業為主。集群內眾多的民營中小企業對集群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民營中小企業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創新生產和投入上存在著不足,制約著產業升級。集群內過多的中小企業會導致過度競爭,也不利于集群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服裝產業集群地域分布相對集中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我國的47個服裝產業集群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服裝產業集群占據了服裝集群數量總數的60%以上,大部分服裝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山東、河北等地。2001年在服裝行業里,全國排名前118位的服裝企業就有95家落戶這些地區,占到總數的80.51%。這一分布特點一方面表明這些省份具有集群形成和發展所需的良好經濟條件和設施基礎,另一方面也會加劇這些地區的資源緊缺狀況,如土地資源緊缺造成土地成本上漲、人力資源不足、勞動力成本增加、水資源供給不足、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一系列問題。產業集群過于集中增加了服裝生產的成本,降低了集群的經濟效應,削弱了我國服裝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利于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服裝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條過短,群內企業缺乏合作

成熟、完善的服裝產業鏈條應該是延伸較長且分工非常細致的,一般包括面料輔料業、設計業、剪裁、縫制、貿易業、信息咨詢業、展覽業、模特業、出版業等。目前我國服裝產業集群內的分工合作已初步形成,但存在產業鏈縱向延伸不足,產業鏈條過短的問題。由于我國服裝產業進入的門檻較低,群內存在大量的“小而全”的企業,服裝生產過程基本上在一個企業內完成,企業間沒形成明細的專業化分工,不僅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而且還會造成群內眾多的企業在同一層次上生產過多的相似產品,致使過度競爭,進而擠壓了企業的盈利空間,降低了集群整體的發展水平。

(二)缺乏區域品牌,產業大而不強

目前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缺乏區域品牌,集群內企業大多數是從事貼牌生產,就連大企業也不例外。如我國國內男裝第一品牌雅戈爾,其對外出口的服裝全都是貼國外廠家的商標,在國際上沒有真正的聲譽,知名度很低,致使我國服裝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僅獲得較少的加工費用,利潤空間狹小,產業集群大而不強。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缺乏品牌意識。集群內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受制于“小富即安”觀念的束縛,缺乏培育品牌的理念。二是設計能力低下。由于企業長期從事貼牌生產,設計環節的能力較低,而且企業擁有的設計人員素質不高,不能把握服裝的流行趨勢,同時還存在專業化設計手段不足、設計氛圍不濃的問題,企業嚴重缺乏服裝產品的專業設計人員。

(三)集群的服務支撐體系不健全

首先是群內企業融資困難。據有關統計,約有80%的中小企業存在貸款難和融資難的問題,其原因:一是企業與銀行擁有的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不高,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風險水平難以預測,銀行為了避免壞帳的發生,將資金安全性放在了首位,從而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成本,不利于中小企業融資。二是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貸款一般具有貸款需求急、貸款頻率高、貸款數量少、風險大的特點,造成了貸款成本過高和風險過大,以至于在銀行融資的可能性很低。三是我國對中小企業融資上的政策不足,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機構和專項基金。

其次是中介服務滯后。目前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的中介機構發展緩慢,還沒形成體系化的服務模式,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和完善,如還不能及時有效地為服裝企業提供所需的服裝信息、技術、設計、品牌、人才、法律、審計會計等中介服務,同時缺乏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和知識產權監督體系,致使相應的集群內配套企業難以建立,沒有為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不利于服裝產業集群的穩定發展。

三、促進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措施

(一)延伸產業鏈條,深化群內企業分工合作

完整且長的產業鏈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防范風險,所以必須完善和延伸產業鏈。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產業鏈過短是由于缺乏外包意識造成的。從歷史經驗來看,外包是促進專業分工的一個有效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應從增強企業外包意識和提高社會信任度著手,逐步推進產業鏈的完善。通過發展外包業務,將一個企業存在不足的環節分包給群內優勢明顯的其他企業,促使企業圍繞主要產品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改變企業原有“小而全”的低效率狀態,使其變為“專、精、深”分工合作的規模效應狀態,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二)加強服裝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

區域品牌對產業的發展與推廣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服裝產業集群應打造集群品牌,把集群品牌和產品品牌結合起來推向市場,增強集群的整體競爭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競爭優勢已不再明顯,加工生產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而且還面臨其他成本低廉的國家競爭的壓力。服裝企業應樹立危機意識,科學確立生產經營方向,強化品牌開創意識,營造體現自身品牌價值的文化氛圍,營造能夠真實反映消費者需求傾向的產品品牌。

(三)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資金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十分重要,必須切實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首先,應加強政府和中介機構的橋梁作用,準確及時地向企業提供銀行信貸政策,同時也應保證銀行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加深對企業的信任度,消除信息不對稱。其次,建立政策性中小企業信貸銀行。該銀行應是政府出資設立,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或區域發展目標為宗旨,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最后,應加快推進金融創新步伐,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四)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務機構

在中介服務中,行業協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集群內企業應積極建立行業協會,并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行業協會應以企業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制定相應的行業規章,并通過引導、推動、協調的方式,使企業有章可依循,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行業協會還應及時有效地為企業提供發展規劃、服裝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市場行情信息咨詢、展覽與國際交流、專業技能培訓等各項服務。同時,還應保持與政府的溝通,準確及時地向政府反映行業信息,為政府決策提供有效的產業咨詢,發揮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①胡宇辰. 產業集群支持體系[D].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②李敬華. 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及山東狀況分析[J]. 市場論壇,2007(5):79―80

③王一名,徐松,王瑞.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化分析[J].北京紡織,2005(4)

④宋瑩. 遼寧服裝產業集群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9―25

⑤高寒. 中國紡織產業集群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5―25

上一篇: 經管畢業論文 下一篇: 銷售團隊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AV综合AV一区 |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