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管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9 09:15: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管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實用性原則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強調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凸顯出實踐教學體系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重要性。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設計)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應該遵循實用性原則。堅持實用性原則,一是要求學生提高畢業實習的效果。畢業實習是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前的最后一次實習,要求結合實習企業盡可能搜集與畢業論文(設計)撰寫相關的資料,為畢業論文(設計)寫作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要求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上多聯系社會和行業實際。結合實習企業來選擇畢業論文(設計)題目,鼓勵學生撰寫實習企業調研報告,解決實習企業的實際問題。對于擁有意向就業單位的學生,應結合意向就業單位確定畢業論文(設計)題目。論文(設計)選題聯系實際的好處是,一方面學生容易駕馭,完成的論文(設計)對于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具有直接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提前熟悉企業,有利于學生就業。三是要求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參與到畢業論文(設計)的評價中,以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結果是否為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采納應用,是否適應企業需要,幫助企業解決了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評價標準,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進行評價。

(二)專業性原則

相對于其他專業,經管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特殊性:一是經管類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社會經濟與管理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對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學性”兩個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據的第一手資料不可能通過在實驗室開展實驗來獲得,而是需要通過開展大量的社會調查活動來獲得。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是做好經管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關鍵。上述專業性特征決定了經管類專業應構建適應自身特點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評價指標體系,而不應使用適應所有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評價體系。

(三)學術性原則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高校本科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得以培養、鍛煉和提高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學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畢業論文(設計)寫作是獲取這種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學術性原則要求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符合基本的學術規范,學生應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全過程評價原則

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要經過前期準備、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終期答辯和后期評審等諸多環節,各個環節缺一不可,每個環節的過程質量也將影響到論文的最終質量。因此,應該對畢業論文(設計)的這些環節開展全過程評價,進行動態的管理,而不應靜態地評價最終完成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全過程評價,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過程管理,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最終質量。堅持全過程評價原則,一是要求將前期準備、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終期答辯和后期評審等各個環節納入畢業論文(設計)評價體系;二是要求對每一環節的評價進行細化,保證對每一環節的評價和監控落到實處;三是要求根據重要性程度不同,對每一環節進行適當的分值分配。

(五)多主體評價原則

論文評定是一種定性分析,評定者的個人判斷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構建了完善的評價體系,由于不同評價主體對于評價標準的理解、掌握不同,實際應用中仍然會存在較大差距。為防止評價主體的主觀判斷給畢業論文(設計)成績帶來的誤差,目前普遍采取由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和審閱教師同時評定同一畢業論文(設計)的方法,即“雙重評分法”。本文認為,為盡量降低評價主體主觀判斷帶來的誤差,應堅持多主體評價原則。堅持多主體評價原則,一是要求評價主體盡量多樣化,不僅將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審閱教師和答辯組納入評價主體,還應將學生的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納入評價主體;二是要求在指導教師、審閱教師和答辯組之間進行適當的分數分配,充分發揮答辯組的集體決策作用,賦予較大的分值;三是要求企業評價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慮到企業評價的隨機性,這部分分值占比不宜太大。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按照實用性原則、專業性原則、學術性原則、全過程評價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可以分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三個層次,構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

(一)一級指標

一級指標包括開題答辯、中期檢查、指導教師評分、審閱教師評分和答辯五個部分。開題答辯重點考察畢業論文(設計)的前期準備情況和選題情況。中期檢點考察學生對論文(設計)的期間完成進度和完成質量,防范抄襲現象的發生。指導教師評分和審閱教師評分考察內容相同,主要包括畢業論文(設計)的學術水平,實用性和創新性,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評價。答辯綜合考察學生對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的熟悉程度,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論文內容的熟悉程度,是否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二)二級指標

一級指標下設立二級指標,其中,開題答辯設立畢業實習效果和選題兩個二級指標;中期檢查設立完成態度和完成進度兩個二級指標;指導教師評分和審閱教師評分下設立畢業論文(設計)學術水平、畢業論文(設計)實用性和創新性、企業評價三個二級指標;答辯下設立自述和回答答辯組提問兩個二級指標。畢業實習效果和選題兩個二級指標反映了實用性原則。畢業實習效果好,能為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積累論據或基本材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根本保障。選題好,要求聯系實際,密切關注本專業學術前沿動態以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選題應該大小和深淺適宜,涉及內容不宜太龐雜。中期完成態度和完成進度兩個二級指標反映了全過程評價原則,中期完成態度是指論文寫作過程中學風是否嚴謹,對待科學的態度是否端正。只有具備了嚴謹端正的態度,才能從主觀上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完成進度是為保證學生最終能夠按時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而設定的指標。畢業論文(設計)學術水平、實用性和創新性、企業評價三個二級指標分別反映了學術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自述和回答答辯組提問兩個二級指標反映了實用性原則、專業性原則、全過程評價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

(三)三級指標

二級指標下設立三級指標,給出衡量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具體標準。其中,畢業實習效果主要考察實習出勤及態度、資料收集方法及效果;選題好壞主要考察題目背景及意義,選題是否符合企業需求;中期檢查下的完成態度主要考察畢業論文(設計)寫作出勤情況和寫作態度,完成進度主要考察是否符合進度要求以及已完成的論文的質量;論文(設計)學術水平主要考察論文(設計)的規范性和理論價值;論文(設計)實用性和創新性主要考察論文(設計)的實用價值,以及選題、研究方法、觀點是否有創新;企業評價主要考察企業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結論是否有采納證明或出具的其他意見;自述主要考察學生是否熟悉企業,以及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自述成績取各評委的平均值;回答答辯組提問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對論文內容的熟悉程度,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論據充分,回答問題是否準確完整,是否具備應變能力,是否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答辯成績取各評委的平均值。(四)各級指標權重的設定按照構建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將100分在這些指標間進行分配。一級指標下,開題答辯10分,中期檢查10分,指導教師評分25分,審閱教師評分25分,答辯30分。畢業論文的評定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論文綜合成績由五個一級指標的得分相加得出,分數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為優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間的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間的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間的為及格,60分以下的為不及格。

篇(2)

自1999年我國高等院校開始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院校的經管類專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本科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全國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開設了經管類本科專業,形成了“校校辦財經”的新格局,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仍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1]。本科畢業論文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構成部分,是鍛煉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關鍵一環,可以說其實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是其獲得學位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畢業論文也是一項重要內容,畢業論文質量體現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2]。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專業的發展始于1979年,業已形成以工商管理學為主體,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經濟學三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基本格局,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近5080人。近年來,我校經管類專業在如何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仍存在總體質量不高、抄襲現象屢禁不止、內容空洞、論文過程管理不平衡等諸多問題,為此,亟待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予以應對。

一、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概念的界定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質量問題日益成為各行各業生死攸關的關鍵課題。那么質量的含義是什么呢?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克勞斯比認為質量就是“產品符合規定要求的程度”,根據這一定義,筆者認為所謂本科論文質量其實質就是指畢業論文寫作和論文文本所達到某些衡量標準的水平和程度[3]。同時趙英才認為畢業論文質量的衡量標準應包含的評價要素有專業性、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科學性等[4]。畢業論文質量不僅涉及到學生的撰寫、教師的指導、培養的目標、學科的科研水平等諸多因素,同時高等院校主管部門的管理績效對其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畢業論文質量就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教師指導能力、學科科研水平和高校主管部門管理能力等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的過程和結果。所以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評價應以質量為中心,構建全員參與、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對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撰寫、答辯等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監控和保障,并借助各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畢業論文質量得以持續改進。基于此,筆者認為本科畢業論文的評價標準應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論文的靜態質量,在此主要關涉到對論文的結果進行質量管理,具體涵蓋的內容有形式質量、內在質量和答辯質量。其中形式質量是對論文的結構層次、語言文字以及規范性、標準性、可讀性方面所作的具體要求。[5]論文的內在質量則主要是指論文的選題價值及成果價值。而所謂答辯質量則體現在大學生的答辯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核,同時答辯質量的高低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校對于論文工作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另一個方面,本科畢業論文的評價標準還應包括論文的動態質量,所謂畢業論文的動態質量在此主要是指對論文教學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對畢業論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進行質量監控,并通過有效的獎懲機制,從而使得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監控和結果評價得到切實的貫徹。

二、影響湖南工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分析

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專業主要包括有經濟學類和工商管理學類,涉及的專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財務管理及金融工程等若干專業,其中由于投資學是2015年新增的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的學生,所以此次未有統計。本次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畢業論文質量調研采取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跟蹤調查等方法,其中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訪談法則主要是針對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管理部門負責人及部分參加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而跟蹤調查則主要對2016屆和2017屆經管類畢業生的整個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進行跟蹤調查,并將相關信息搜集整理。從質量管理系統的角度并結合本次調研的數據,課題組發現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體、指導教師、學生、質量保障激勵機制及其他外部因素等。

(一)管理主體

管理主體是承擔本科畢業論文管理責任,決定畢業論文工作管理方向和進程的有關組織和人員,由相關的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所構成。這里主要由學校及學院等畢業論文管理者和學校教務處、學院教務辦及教研室所組成。從此次調查的情況來看,近年來,湖南工業大學從學校層面頒布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出臺對于學校的畢業論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宏觀指導作用,然而由于學校未頒布對該項工作具體的操作規范和實施細則,而學院本身又未出臺更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相關管理細則,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論文)在論文選題、教師指導、成績評定等關鍵環節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其后果是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總體水平欠佳,另一方面是導致學校各層級之間職責不清、管理效果欠佳,也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

(二)指導教師

眾所周知,指導教師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指導教師適當的引導、啟發對論文質量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從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資料的收集整理,還是論文的框架結構,直至論文的定稿,都需要指導教師2017年第11期下旬刊(總第679期)時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7(CumulativetyNO.679)細心的指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否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在調查中發現,有近92%的學生將自己畢業論文通過及取得優異成績歸結于指導教師的嚴格監督、主動指導,還有73%的學生認為是教師在論文選題上的科學指導,另外還有80%認為是教師在資料收集上的幫助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導等,然而同時由于學校生師比偏高、本身科研教學壓力較大,以及部分教師在思想認識上的不重視等緣由,仍有約9%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論文指導過程中不太負責任,對論文的選題、資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的指導等方面傾注精力不夠,其結果就是導致其論文成績不理想甚至未通過。

(三)學生

學生是畢業論文工作的主體,在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結構、科研素養等方面都直接影響著畢業論文的質量和水平。根據這次的調查結果來看,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不太重視畢業論文的撰寫任務,其中有近80%的學生是在4周以內完成其畢業論文,而在兩周以內完成的比例也高達51%,由此可見,學生在畢業論文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時由于學生缺乏科研的訓練,而其自身在自主獲取知識意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根本無法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的撰寫,而只能依靠東拼西湊來完成任務。

(四)質量保障激勵機制

近年來,為促進湖南工業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學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然而卻疏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質量監督保障方法,特別是對于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更是如此,畢業論文的中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為保障畢業論文質量所制定的諸多規章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無法真正落到實處。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教師的畢業論文工作職責劃分不清,使得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再加之,學校、學院等各級部門對于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出色的教師和畢業論文優秀的學生也缺少物質與精神上的激勵,而對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師和畢業論文不及格的學生也缺乏有力的懲戒措施,以上諸多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導致了教師和學生對于畢業論文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三、湖南工業大學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對策與建議

(一)構建完善的畢業論文質量管理體系

畢業論文質量管理體系顧名思義就是對畢業論文質量進行管理的體系,它主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組織內部各環節的質量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的組織。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做好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此首先應科學構建從學校、學院到系部的三級組織管理體系,明確界定不同管理層級之間的工作職責,制定更為具體和詳盡的管理規范和管理細則,其次要強化畢業論文質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實施全程質量監控。畢業論文的撰寫歷經始于選題、經過開題、教師指導、中期檢查到最后的成績評定的全過程,這一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與完成質量息息相關,并都會最終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鑒于此,為了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必須對畢業論文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

(二)強化責任意識,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

指導教師在本科畢業論文中作用的真正發揮有賴于其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責任意識的強化、指導能力的提高、指導方法的改進與自身修養的加強[7]。由于畢業論文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全程指導,因此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一定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同時高質量的畢業論文還要求有好的選題和創新,而好的選題和創新主要來自于教師的指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有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對學術前沿動態有敏銳的洞察力。可以說,指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畢業論文的的質量,為了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大力提升指導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指導水平。

(三)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本科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加強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創新性,有利于學校綜合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針對目前湖南工業大學學生現狀,學校應該將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在培養方案中增設社會調研、論文撰寫、課程設計、學年論文、企業參觀實習等環節,逐步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另外,還可以通過使學生了解和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從而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培養他們的科研思維,塑造其嚴謹的科研態度,使得學生們在思想上、行動上能投入到畢業論文工作中去,繼而形成良好畢業論文工作氛圍,為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加強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建設

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是評價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優劣的尺度和標準,對畢業論文質量有深刻的影響。基于此,湖南工業大學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的建設,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適合我校實際的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所謂全方位、多層次的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機制,不僅涉及參與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而且還涵蓋評價的角度與方法,也就是說質量評價既應該有結果評價,還應該有論文撰寫過程、相關環節的評價以及社會評價等內容[6]。同時還要建立畢業論文獎懲機制。特別是要加強對抄襲現象的處罰力度。當然事后的懲處,震懾作用是暫時的,難有長效,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實地調查能力和習慣,讓學術誠信內化為學生穩固的信念,逐步培養起求真務實的作風。

參考文獻

[1]劉彬讓.高等學校教學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4,(2).

[2]安靜,李風娟,蘭海鵬.高校工科本科生畢業設計現狀及對策[J].科教導刊,2016(26):31-32.

[3]宋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醫科大學,2009.

[4]趙英才著.學位論文創作[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講,農林院校經管專業比較偏,畢業論文質量也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已經成為眾多教育者很頭疼的問題。當然,導致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除了專業性質特定之外,還有學生、教師、學院等方面的原因。為了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有必要積極去探析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將結束之前,需要學生針對于某一專業方向撰寫的論文任務,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在于:其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檢驗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的學習成果,是實現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舉措;其二,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化的寫作技能,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其三,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論,對于其后期的職業規劃有著比較大的影響。

二、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實際上,造成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在考慮其制約因素的過程中,也應該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探析。通過對于眾多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和研究,將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性質方面的因素。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農林院校隸屬于專業特色院校,其往往會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農林專業上,無論從師資力量,還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農林類專業。相比之下,經管專業就成為容易被冷遇的專業方向。另外,農林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往往也界定于農林專業方向,不存在專業性不強的經管專業。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管類專業學術研究工作處于停滯狀態,經管研究氛圍缺乏,這給此專業畢業生論文選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過論文撰寫經驗的人都知道,論文理論越多,越加有利于論文選題,而論文選題是決定論文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此情況下,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

2.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過對于眾多院校經管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調查發現,無論是農林院校,還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經管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的整體質量都處于低下水平。對于這樣共性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將原因歸結到學生自己的身上。具體來講,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畢業期間時間分配不科學,都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對于畢業論文質量沒有清醒的認識。一般情況下,畢業論文撰寫任務會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時間段來開展,此時都是學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時間本來就很緊張,如果時間安排不合理,勢必會出現論文質量不高的情況。其二,經管專業學生忽視畢業論文質量。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往往在沒有做設計和實驗的前提下,就開展撰寫,往往不需要花費太久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一旦樹立這樣的觀念,其撰寫的論文質量可想而知;其三,學生寫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較弱,難以將各種資源合理地運用到論文寫作過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現口語化問題嚴重,論文表述組織分布不合理的情況。

3.教師引導方面的因素。本科生進入論文撰寫的過程,都會安排相應的指導教師,去引導學生撰寫論文,確定論文命題,選擇論文方向。可以說,教師科學有效的引導,也會對于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論文質量產生影響。但是,實際上由于高校擴招力度的增強,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對于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時的教師師資卻沒有跟上節奏。據調查發現在農林院校中,一名指導教師往往需要負責一個班級的論文引導工作,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要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引導眾多的學生進行論文撰寫。教師本身的論文引導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對大量的論文撰寫引導任務,勢必使得其工作任務量不斷增加,此時出現偷懶,或者對于部分學生的引導工作不到位,也是時有發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僅僅將論文撰寫的目的界定于能夠順利通過畢業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學術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管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綜上所述,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不高是由專業性質,學生惰性以及教師引導缺乏所導致的。在明確上述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和調整,以便達到提升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形成經管類專業學術氛圍。在農林院校開設經管專業,雖然可以表現出其極強的專業性,但是由于自身專業特點決定其就業面積廣泛,難以形成比較好的就業局面,由此也會對于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歸根結底來講,經管類專業學術氛圍不濃,是影響其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甚至嚴重制約到畢業論文的撰寫質量。在相對積極、健康、科學學術氛圍中,即使經管類專業在農林院校不占據優勢,也會因為濃厚的學術氛圍,使得學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開展論文撰寫活動,勢必會使得論文質量處于相對理想的狀態。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理想的狀態,我們還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師生交流平臺的構建,使得經管專業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好地開展互動。無論是專題講座,還是辯論活動,將經管專業畢業論文撰寫技巧、經驗納入其中,使得學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寫論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由此去開展各項準備工作;其二,積極構建學院內部的學術團體,科研社團和虛擬研究所等組織機構,發揮其在引導學生撰寫論文方面的作用,積極給予經管專業學生提供相應的論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開展論文撰寫工作。

2.注重畢業論文過程的管控。嚴格來講,經管專業畢業論文的完成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從選題到開題,從檢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辯,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到論文的整體質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視角去實現控制,以保證論文質量處于較高的水平。具體來講:其一,調整改善經管方向專業學生的論文選題方向。在實際的論文撰寫過程中,合適的選題,是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第一環節,在此過程中應該保證選題是符合專業特點,能夠激發學生撰寫積極性的,并且有著比較大的選擇空間。這就要求引導老師要科學地設定選題范圍,引導學生做好選題。其二,對于論文的寫作規范進行嚴格要求,如關鍵詞、中英文摘要、論文正文、段落間距等,都應該嚴格依照規定來進行,尤其是論文的抄襲率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否則也難以起到提高畢業倫論文質量的效果。其三,注重畢業論文撰寫環節的管理控制。一般情況下,本科畢業論文撰寫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都關系到論文的質量。為了保證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應該建立早中期的論文審核小組,層層把關,嚴格控制學生論文質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論文評定標準和規范,依照科學合理的基本原則,從論文質量,學生答辯表現等方面綜合測量,從而使得學生高度重視論文質量。

3.不斷提高教師論文引導能力。上述已經提及到教師引導論文撰寫工作量比較大,部分教師論文撰寫引導經驗不足,自身專業知識不夯實,難以將各項工作落實下去。對此,應該高度重視教師論文引導能力的提高。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應該積極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積極針對于教師論文引導能力提高,開展專業化的培訓,使得教師能夠對于論文引導工作任務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確定論文引導方向,保證論文引導工作的有效開展;其二,積極建立健全教師論文引導交流平臺,使得教師可以積極針對于論文引導工作開展交流,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教師論文引導經驗和技巧的積累,以便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其三,積極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倡導引導教師以高度的責任感參與到論文引導中去,避免出現懈怠的情況,為此將論文引導工作效果納入到教職工的績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發教師參與論文撰寫引導工作的積極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導教師的任務量,避免給予其過大的論文引導任務量,使得其處于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下,去做好各項論文引導工作,以此去保證給予經管專業學生更加合理的論文撰寫意見和建議。

四、結語

畢業論文是實現高校學生培養目的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整個高校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畢業論文的質量保證需要學生的努力、教師的指導,同時也需要學院的監督。筆者對農林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地加強畢業論文質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經管類專業實習學術氛圍建設;學院需要規范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管理;提高教師指導水平。我相信隨著在此方面經驗的不斷積累,農林經管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將得到不斷提高和升級。

參考文獻:

[1]楊文超.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華.高校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淺論[J].教育與職業,2007,(29):45-47.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2

畢業論文(設計)是高校人才培養最有一個環節,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綜合應用的一次考核,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學生畢業和學位資格認定的必備條件。我院自2013年首屆畢業生到如今已經歷了四屆畢業論文工作,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出現了不少問題,筆者就針對我院經管類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提出對策。

一、我院經管類畢業論文現狀分析

第一,學生數量連續增加,指導教師數量不足。近幾年隨著學院不斷擴招,經管類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畢業班學生增加將近1倍,教師平均指導學生人數比例高。

第二,學生對畢業論文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我院畢業論文啟動在大四年級第一學期的中期,學生忙于應聘求職,有少部分學生準備考事業單位或研究生,學生對論文選題、開題等環節敷衍了事,無法集中精神去閱讀參考文獻,做實地調研等,以致學生論文選題偏大、內容空洞及拼湊痕跡明顯等問題。

第三,指導教師不夠重視,缺乏必要的指導。教師教學、科研工作量較大,對學生論文指導多數在面上的指導,對于論文撰寫的方法及論文內容的指導比較欠缺。另外,聘請了較多的校外指導教師,在兼職教師管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如部分教師是其他高校的教師,因距離較遠,與學生當面指導的機會很少,主要通過網絡、電話聯系,效果不理想。

第四,過程管理沒有真正落實到底,缺少有效的監控。學院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結合其他高校經管類畢業論文的管理,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過程管理體制,從學生選題、開題答辯、中期檢查、及論文答辯等環節都有相應的管理文件,但管理真正落地及監控是比較缺失的。像開題答辯及論文答辯環節,由于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原因,答辯環節沒有起到實際的管理效果。

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管理措施

第一,加強指導教師管理和培訓。首先,加強指導教師的篩選。對指導教師的篩選不僅僅是在學歷和職稱上,更應該結合指導學生的負責程度等方面綜合考慮,建立論文指導獎懲體制,對不能勝任的導師取消去指導資格,并與教師教學業績考核掛鉤。其次,加強對指導教師的培訓。由于學院指導教師組成的多樣性,不僅有本學院教師和院外教師,還有校外高校教師及行業人員,所以對指導教師培訓非常必要。培訓內容應包括指導規范、論文系統使用等多個主題的培訓。

第二,加強畢業論文管理制度建設和落實。根據學院實際,結合本科畢業論文相關規定,制定過程管理文件。對導師選擇、選題規范、開題答辯、中期檢查、論文答辯及申訴程序等制定規范化流程。對計劃任務書、文獻綜述、文獻翻譯、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表、學生指導記錄、論文評閱、指導記錄、畢業論成績評定等各類文檔的填寫提出具體的內容和規范要求,并印制成冊,使責任明確,管理更科學、更規范。

第三,加強學生選題管理。首先制定各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原則性意見,從選題原則、選題的內容要求、范圍要求、題干要求、選題方式和選題的審核程序等方式作出規范和要求。其次,規范學生開題答辯流程。以論文答辯的流程開展學生的開題答辯,嚴把學生論文的選題關,對于不符合要求,沒辦法完成的選題進行第二次開題答辯,不通過者延期論文答辯時間。

第四,重視論文答辯環節。論文答辯是畢業論文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過答辯,可以全面了解學生論文質量及導師的指導水平,是考核學生綜合專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應變能力的等多方面的素質。首先,加強學生答辯資格的審核。論文指導教師同意學生答辯,學院采用系統對學生論文進行檢測,如重復率超過學院規定標準,直接取消其答辯資格。其次,設計論文合理規范的答辯流程,如對學生陳述時間、指導教師提問時間及提問重點、論文不予通過的原則性意見等做基本規定。最后,建立答辯應急機制,應對答辯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

三、畢業論文質量保證實踐效果

為提高我院畢業論文質量,在前幾屆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結合其他經管類高校畢業論文管理經驗,主要采取了管理過程規范化、制度化,部分畢業論文選題與教師科研相結合或與學生科研項目相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如下:

第一,加強了學生畢業論文過程管理。畢業論文從選題、開題到論文撰寫是一個比較長的周期,每個環節完成情況獎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質量。國際商學院結合前幾屆畢業論文管理的經驗和問題,經過多次的討論和修訂,制定了《國際商學院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辦法》,明確了畢業論文的目的和要求,規范了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其中包括明確了學院、系、導師和學生的職責和要求,論文選題審核、開題答辯、中期檢查及畢業論文答辯等各個環節的流程。與此同時,學院還設置了畢業論文領導工作小組、學院督導組監督并認真實施畢業論文各個環節的檢查制度,采用自查、互查和抽查等相結合的方式,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和整改。通過規范化制度保證畢業論文順利完成。

第二,將學生論文和指導教師課題或學生實踐科研項目相結合。部分學生畢業論文是學院科研項目的一部分,通過真題真做,有效地提高學生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導師科研項目壓力,既保證了畢業論文質量,帶來了雙方互贏的結果。

第三,加強了校外指導教師的管理。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的推進,校企合作交流越來越頻繁,為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提高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來源渠道,改善師生指導比例,引進了校企合作單位校外指導教師作為論文指導教師。為此學院制定了專門的校外教師指導工作規范,由校外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擔任學生導師,指導學生論文。明確了兩名導師的工作職責,分工合作。這種校企合作的指導方式,不僅讓學生選題更貼近社會和生產實際,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性和事業性,保證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第四,更加重視學生論文的寫作能力。學生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是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根本保證。為提高學生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專門在大三第二學期開設了《文獻檢索與研究方法》的課程,本課程圍繞論文選題確定、核心概念界定、文獻綜述、外文翻譯以及論文撰寫等畢業論文全過程,進行文獻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各環節科學訓練,奠定畢業論文的質量基礎,訓練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

第五,加強了過程管理對學生畢業論文成績的影響。畢業論文成績是否合格是影響學生是否能正常畢業及是否授予學位的必要條件,因此,將對學生畢業論文成績的評定貫徹至整個過程管理,對學生起到了監督作用。對于未按要求完成相關文檔的學生,第一次給予警告,第二次暫緩其畢業論文答辯資格。對于開題報告答辯未通過學生,給予第二次開題答辯資格,如不通過則暫緩其畢業論文答辯資格。對于畢業未通過者,取消其畢業論文答辯資格。對于畢業論文答辯未通過學生,給予結業處理。以上制度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確保學生按規定完成論文,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第六,加強了對導師的管理制度。導師在整個論文過程中,是指引燈,也決定了學生論文質量好壞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對導師管理非常重要。建立了導師反饋機制。對于首次被學生投訴的導師,經學院調查,確實存在工作失責的,學院給予談話處理。如多次被投訴屬實者,取消其論文指導資格,如情節嚴重的,按學校教學事故處理。進行了論文導師評價制度。在論文答辯結束后,由學生對導師進行評價,作為學院評定優秀導師和選拔下屆導師的依據之一。

四、結語

本科畢業論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學生專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最全面的一次實踐和考核。也是提高本科院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一環。根據我校幾年的畢業論文管理工作,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要從教師、學生和管理上著手,加強過程管理,制定管理規范,力求解決每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章曉宇.高等教育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的問題及改革構想[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9.

篇(5)

政治學和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在研究國家轉型時提出了俘獲型國家、勾結型國家、掠奪型國家、失敗國家、依附型國家、發展型國家、自主型國家和工具型國家等概念。這些概念并不是規范意義上的國家形態,而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提出的。具體來說,國家形態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因國家社會互動所形成的政治形態( 治理結構) ,以及由此政治形態而產生的政治過程和治理績效。〔1〕東亞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典型的發展型國家。〔2〕根據查默斯約翰遜對日本經驗的總結,發展型國家的構成要素有: 第一,存在著一個規模不大、薪金不高,而又具備高級管理才能的精英官僚隊伍,其職責是識別和選擇需要發展的產業( 產業結構政策) 、促使選定產業迅速發展的最佳方案( 產業合理化政策) 、在指定的戰略部門中監督競爭以確保在經濟上的正常運行和效率。第二,具有一種官僚隊伍擁有充足的空間可以實施創新和有效辦事的政治制度,即政府的立法和司法部門不得超越保險閥的功能。第三,完善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國家干預經濟方式,在執行產業政策時,國家必須注意保持競爭,但競爭的程度不超過經濟優先的目標。第四,具備一個像通產省這樣的導航機構。〔3〕阿圖爾科利從三個維度概括了發展型國家: 第一,在國家結構的變遷上,具有清晰變遷議程的中央權威的建立; 權威的非人格化; 經由紀律嚴明的官僚的建立,國家權威自上而下的滲透到社會之中。第二,國家首次建立了許多經濟機構,而且提高了國家指導經濟的能力。第三,國家和社會建立了一種新型關系: 在農村和城市,國家與有產階級建立了聯盟,一方面,國家欲求并成功地保證了生產的持續增長,有產集團得到了足以保證持續盈利的政治支持; 另一方面,采取成功的壓制勞工的策略控制農民和工人。〔4〕

篇(6)

引言

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據社會需要確定的人才培養的總體樣式,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其他教育內容、課程及內容的組織及實踐中的方式方法的總稱。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一級學科,重點解決農林領域的管理活動,目前已在我國54所本科院校開設。近二十年專業改革僅限于內部框架調整,并未依據市場需求從根本上改變原有模式。為適應市場需要,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和重要課題。本文從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梳理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對專業建設的建議。

1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1.1 教學模式

1.1.1 理論教學

王雅鵬(2004)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依據社會需求培養新的學科增長點,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專業層次和水平,開拓區域經濟學、農林產品比較優勢等研究領域。奚祥華等(2007)提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創新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策略,建議增加基礎學科課程,刪減重復過時的課程,開設生態環境科學、現代農林技術等課程以及熱點問題的專業講座及發展動態課程。柯水發等(2011)對北京林業大學240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進行課程設置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農林類課程較少,建議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增設農林經濟地理學、專業論文寫作等課程。

彭艷等(2008)以29名學生4年所學部分課程成績為原始數據,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農林經濟類相關課程對學生專業素質影響較大,建議加強寬專業教育,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顏華(2009)具體提出農林院校可采取主修與輔修制度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羅攀柱等(2008)依據我國農林業生產特殊性及林業經濟轉型的需要,將林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劃分為5個模塊,②建議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生態和環境意識較強的人才。劉強等(2009)依據市場需求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平衡經濟學和管理學課程比例,增加實務類課程,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務的教學效果。李紅(2008)進一步提出各高校應結合實際準確定位,突出學科特色,力爭與其他同類院校有所區別。

徐輝等(2010)發現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案例選取難,缺乏專業的案例編輯,導致理論教學與討論教學學時分配困難,學生自主性難以調動。建議教師通過業內交流、校際交流、發動學生調查編寫等方式增加案例討論環節,避免單一的理論教學。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理論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強,核心課程較少,缺乏時代感;(2)重復性課程較多,學生知識面普遍較窄;(3)授課方式單一,討論教學欠缺。在未來課程設置上,應重點培養新學科,增設農林經濟學課程,以專業講座帶動課程教學,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實現課程體系設置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

1.1.2 實踐教學

趙錦域(2002)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改革為例,提出全面調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涉及的實驗項目,完善實驗室建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專業課的實驗學時達到總學時的30%。

黎東升等(2002)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提高教學實踐現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體為中心的現代電子教學系統和以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為中心的教學研究系統。其后研究發現傳統辦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議開展專業知識準備性教學、隨堂性實踐教學、階段性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通過參觀和專業生產勞動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養。顏華等(2011)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實踐比例過低,建議形成以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為重點,社會實踐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

鄭炎成等(2007)結合教學經驗發現,實習經費難以落實阻礙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開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實踐對象及接收單位選擇也是影響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據此并結合先生社會學理論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的實踐方式,建議在院校周邊選擇行政村,開展具體連續性調查,節省經費和時間同時保證實踐效果顯著。

綜上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以下不足:(1)實驗室現代化建設不完善;(2)實踐教學比例較低,與理論教學及社會需求結合度不高;(3)實踐經費及對象落實困難。在未來實踐教學建設上,應重點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外基地建設,選擇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的實習單位。

1.2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林產業建設快速發展,扭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社會認同度較低的現狀。

楊根寶等(2005)結合21世紀我國農林 經濟背景及對高等 教育的要求,提出開發學生潛質、培養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注重厚基 礎與寬 發展兼顧。郭翔宇等(2009)借鑒部分高校農林經濟 管理專業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的 經驗,提出學校應設計個性化發展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和 職業發展需求。

徐輝等(2010) 總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敢于創新的精神、付諸創新行動等素質,提出創立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創新教學內容體系、創議探究式教學、創新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和專業認知實景模擬見習頂崗等五種實踐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過對東北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原創能力的調查發現,學生知識陳舊、缺乏課題研究能力是制約原創能力培養的內在因素,提出重視學生原創能力培養、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務實基礎知識、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議。

楊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 農業發展,提出構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高地,從教育管理、辦學機制、教育結構、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創新,以學術帶頭人為引導,培養本科學術創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立足于 應用型高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階梯狀培養模式,構建了一個中心、③三個層次、④三種形式⑤的實踐教學模型。

劉惠琴(2007)運用訪談研究、模型構建、量表設計、實證研究等方法對86個高校學科團隊進行調研,總結出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創新氛圍濃厚是提高中國高校學科團隊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結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題研究較多的特點,應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先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創新型科研團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潛能,為學生進入科研領域鋪設平臺。

綜上分析,創新型人才培養重在機制的構建,農林院校應打破傳統的理論教育,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尊重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開發原創思維能力并付諸實踐,上述激勵措施比教師單方向從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結論與建議

學科建設狀況從根本上反映高校的辦學水平、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應是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支撐區域農林產業建設,滿足 社會發展需求。目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進度較慢,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未來關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應集中于如何塑造創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學科特色、如何提升社會認同度等方面。農林院校應結合實際,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突出專業的比較優勢。針對該專業未來發展方向,筆者建議如下:

(1)創建以本科生為主,教師隊伍為輔的初級科研平臺。以基礎項目為資源,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學生思考、創新、實踐,提高學生科研熱情,為培養后續人才奠定基礎。

(2)鼓勵學生參與學科建設。學生視角能真實反映學科發展中的缺陷,建議每學期至少舉辦兩次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科研討會,依據學生的意見合理改革,使學科發展更符合學生要求。

(3)建立院校間學科交流平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緩慢反映了學科建設理念的局限,校際間交流平臺能夠為學科建設提供新思路。建議定期舉辦農林院校學科研討會,互通先進理念。例如,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種類較多、細化程度高、相關 實習及科研項目豐富,這為其他農林院校提供借鑒。

(4)適當增加與農林類相關的專業課程,減少關聯度較低的課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通過課程設置突出學科特色,將經濟、管理與技術三者結合,注重實用性,并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避免出現寬而不精的學習效果。

(5)強化專業實踐。建議將大一學年起每年至少 組織一次較大規模的專業實習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 計劃大綱。內容由淺入深,倡導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對專業應用的認知,有助于減少學生在就業方向選擇上出現偏差的可能。

(6)實行導師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建立本科導師制培養模式,并進一步細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例如農林業政策、農林業資源管理、農林業金融 保險等。允許學生依據自身興趣選擇研究方向,使學生對某一領域有較深入地認知。

總之,農林經濟管 理學科優勢劣勢同樣明顯,揚長避短更要積極補短。未來專業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核心,完善教學建設,實現人才向高素質、綜合型發展。

農村經濟管理畢業論文范文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建設

本科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才培養和大學教學的基礎。專業特色是質量與創新的生命線,加強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引領、示范與輻射作用。

特色專業的建設內涵

特色專業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辦學水平和鮮明辦學特色,獲得社會認同并具有較高社會聲譽。特色專業是經過長期建設形成的,是學校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等特征。特色專業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匯聚提升的體現,是一所高校辦學經驗趨于成熟的標志。建設特色專業,是高校在新形勢下獲得持續競爭力,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質量工程建設文件指出,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緊密結合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教材建設,切實為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和本校專業建設與改革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主要建設原則是:強化優勢,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強化優勢為根本,以突出特色為關鍵,充分體現辦學特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改革創新,提高效益。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專業建設開放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提高辦學效益,與相關行業領域緊密結合,探索適應社會不同類型人才需求的培養模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專門人才;示范帶動,整體推進。強化專業建設實踐成果積累和有效經驗總結,主動宣傳推廣建設成果,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進特色專業建設

筆者所在的華中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歷史底蘊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農務學堂開設的財政、理財等課程,迄今已有百余年發展歷史。1981年建立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點,1986年建立農業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點,1998年設立農林經濟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0年批準為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07年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特色專業。現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科學家5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0人。特色專業立項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切實轉變教育思想觀念 特色專業建設必須與社會背景、產業背景及行業發展趨勢密切相關。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已難以適應WTO框架下用人單位的需求。當前我國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因此,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實現四個轉變:從側重理論研究型向側重實際應用型轉變,從窄深專家型向寬口徑通用型轉變,從單科型向復合型轉變,從側重于宏觀經濟政策研究型向涉農中小企業管理型轉變。總之,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以服務三農為特色,與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新形勢相適應,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具有農業大學特色的寬口徑、復合型、應用型,掌握農業科技發展的經營管理高級人才。

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影響著特色專業建設方向、進程和績效。農林經濟管理特色專業構建了一體兩翼培養模式,注重農、經、管知識復合,突出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培養,開展課程體系研究與改革,進行課程重組、整合優化,建立了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實踐教學模塊、專業特色課模塊、通識教育課模塊、前沿與特色課模塊等六大教學模塊。

在基礎課中,增加數學、計算機等課程學時和難度;專業課中,對重復、脫節教學內容調減優化;實踐教學中,新增創新學分,對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優化,獨立設課,單獨考核;專業特色課模塊中,注重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增加選修門類,拓寬選修課范圍;通識教育課模塊中,規定學生必須修滿12個學分農業科學和素質教育方面課程;前沿與特色課模塊中,結合當今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及教師科研成果,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講座,進行專題討論,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發展動態與前沿,突出專業前沿與特色,開設了農業經濟管理專題、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管理理論發展、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等前沿與特色課程。體現三個強化:強化農、經、管知識復合,文理滲透,拓寬知識面;強化創新能力培養,突出實踐教學,增設創新學分;強化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學生愛農情感、興農責任、強農使命。

與此適應,推進以十多門國家、省和校精品課程三級精品課程為核心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改變傳統注入式教學方法,推進問題導向的研究性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靈活運用情景教學、互動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了師生知行苑交流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點,遵循實驗實踐教學特點和規律,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遵循系統優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階段遞進原則,注重實驗教學體系系統性,注重實驗教學層次性和模塊化,注重實驗內容新穎性,注重實驗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學性,突出基礎性、提高性、綜合設計性三層次,建立了農戶經營與風險控制模塊、農業金融與貿易模塊、農林經濟管理與決策模擬模塊、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模塊四大實驗教學模塊,形成分層次、模塊化、

點面結合、全面開放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驗課程體系。高標準建設了經濟管理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個功能實驗室,為實驗課程開設提供條件支撐。

以感知見習認知實習實訓體驗為路徑,構建以見習為主的感知實踐、以社會經濟調查為主的課程實踐、以管理模擬及企業實訓為主的角色實踐三維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建有1個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和35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為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和教師科研課題,積極開展經常性學術講座,營造濃厚學術氛圍,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通過教師科研課題帶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立項資助、實驗教學中心條件支撐,培植學生創新成果。

積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圍繞特色專業建設需要,建設一支以學術帶頭人為骨干、教學科研綜合水平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專業建設才有堅實基礎和生命力。

學校還先后實施了青年教師八個一計劃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計劃杰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等育人工程,教師隊伍學緣、年齡、職稱結構得到明顯改善。通過科學研究項目建設具有穩定研究方向的學術梯隊,培養了科研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將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內容。通過對重大問題研究和探索,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領悟和運用得到內化升華,拓展了學生專業視野,加深學生對知識體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項目作為本科生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學生畢業論文選題80%以上來自于科研課題,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整體水平與質量顯著提高,近幾年省級優秀學位論文獲獎率40%以上。高職教師100%為本科生開課,鼓勵開設學科或專業主干課程,創建精品課程,主編課程教材。

專業建設責任人在專業建設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學科專業良性循環發展重要協調者。通過其領導的專業團隊,把握專業建設指導思想,落實專業建設規劃,引領專業在國內同行中占據重要位置。專業責任人應在教學科研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熟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對學科專業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有深切體會,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駕馭學科專業協同發展,將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和優勢引導并轉化為專業建設重要資源。

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盡快融入社會是提高學生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提高學生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通過請校外知名人士做報告,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實習等,增強學生與社會聯系,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特色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將國際化教育融入課程、專業實習實踐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國際化教育機制,通過聯合培養、互認學分、選送學生、聘請教授等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國際化教育中受益。與山東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等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聯合培養機制,設立了國際 教育 實習學分,鼓勵學生走出國門,完成學業。

特色專業建設 實踐的思考

建設方向明確 農林 經濟 管理特色專業建設應突出地域特色、突出農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養復合式、 應用型與國際化特色具體設想,圍繞 社會需求、區域需求,在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培養等方面多做文章。

篇(7)

abc與價值工程管理是不同的,因為后者強調在產品設計階段剔除產品的過剩功能,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然而,剔除了產品的過剩功能,未必就消除了不增值作業。

(3)從信息來源來看,abc為基礎的戰略管理會計的信息來源具有外向性、開放性,是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綜合收集和全面分析。它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信息來源,不僅要對企業內部實行規劃與決策、控制與評價,并且注重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情況,收集企業外部信息,包括競爭對手情況、行業市場需求、供貨商、客戶意向、售后服務、周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注重與供貨商及客戶進行協調與規劃,甚至關注企業與相應社會責任、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有關的信息。如epw廠,在采購階段,除了采用常規方法,還通過與供應商發展密切關系進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購成本;在銷售階段,撤掉了很多辦事處,試行分銷制,使企業能動態地掌握競爭對手的價格與市場行情,取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增加了企業銷售利潤。又比如,沙鋼對物資采購實行招投標做法,在與供貨商充分“博弈”的過程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僅1999年生鐵一項就節約成本4000多萬元。

(4)從戰略管理手段來看,abc雖然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管理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因此,abc應該與相關的戰略管理措施相互結合、綜合使用,而不應該孤立地采用某一種手段。比如,可以結合價值工程、本量利分析、全面預算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標成本、kaizen成本、基準成本、平衡記分卡和環境成本等方法。

其中,kaizen成本法主要強調降低產品制造過程成本(如epw廠降低zh產品成本的方法);基準成本法主要是參照其他企業或部門成功實踐,建立內部業績評價標準以改善經營;平衡記分卡(balancescorecard)是卡普蘭教授等人提出的新型管理措施,是一種在業績評價和成本管理體系中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如客戶導向經營業績指標、企業內部營運及技術效益指標和學習創新與成長業績指標等)相互融合的方法;環境成本主要核算企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的成本。

以價值工程為例,正如上面第(2)點談到的,價值工程在產品設計階段剔除了產品過剩功能,但是未必消除“不增值作業”,同時也要看到,abc和作業鏈管理雖然努力消除“不增值作業”,但是未必剔除了產品過剩功能,所以,二者應該結合使用。再以平衡記分卡為例,其財務指標可以與abc的詳細成本資料或價值鏈的財務信息相結合,而其非財務指標也可以與abc的客戶需求預測等方法綜合使用。這樣,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手段就變得更加有效。

abc和戰略成本管理來自發達國家,在epw這樣的技術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較好的現代企業中試行并獲得成效。但是,在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技術、設備、自動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參差不齊的狀況下,戰略成本管理和abc是否也能適用,是不少人都關心的問題。福建x公司和epw廠的實踐,對此問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只要按照科學的思路,努力創造相配套的條件,在我國先進制造企業中,abc是具有有效的推廣途徑的;abc的實施為科學核算成本、有效降低成本、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指明了突破口。

第三節一些企業應用abc失敗的教訓

雖然上文談到了許多成功應用abc的例子,但是國內外企業對abc的應用并非都是成功的,也有不少教訓值得我們引以為戒。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所屬的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廠(coloradosprings)就是其中之一。

惠普是世界上管理最完善、最富創新精神的企業之一。它的成功部分歸功于它不斷地重新評估自身的控制機制和分權式的組織結構。惠普的科技含量、間接成本比重都很大,因此,理論上講,惠普公司整體上是比較適合采用abc和相關管理措施,實際上惠普公司的大多數分支機構實施abc的嘗試的確都很成功。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廠規模較大,生產示波器和邏輯分析器等測試設備。它的產品種類很多,但每種產品的產量都很少,主要銷售客戶是通訊及電腦行業的工程師等人員。管理層決定實施abc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產和支持流程,以找出成本產生的前因后果,并據此確定產品的成本,提供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庫存評估依據,做出更合理的定價決策。

首先,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各個流程后,該廠試圖找出各種成本動因,即成本因素。此處的成本動因是指一個流程中影響該流程成本的所有因素。成本動因一旦確定,信息技術小組就會幫助成本會計部門,采取各種方法利用電腦軟件跟蹤這些因素。

其次,對這些軟件進行修改,以加入新的成本動因。此處略舉一例,對物料軟件系統加以修改,目的是為了識別首選零件和非首選零件。該廠在確定其所購零件的優先順序時采取如下5個標準:技術(technology)、質量(quality)、可靠度(reliability)、交貨(delivery)和成本(cost),簡稱為tqrdc。

第三,根據tqrdc標準的評估結果,將各種零件分為首選、中等和非首選3類。由于每類零件所引起的間接費用不同,因此對3類部件的區分是很重要的。這一程序也讓研究開發部門參與了有關零件評估的工作。

該廠采用abc的這些操作,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現在:

1、抓住了該企業技術水平比較高、間接成本比較大、產品種類多、產量小、管理比較嚴格和會計信息系統比較先進的特點,實行abc的初衷是對的。

2、得到了管理層的支持,因而各部門配合比較積極,如信息技術小組、研究開發部門與成本會計部門配合較好。

3、成本動因的選擇比較客觀。比如“首選、中等和非首選”零件的區分,結合了本廠間接費用的特點;并且對于跟蹤監控的軟件不斷改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律。

該廠abc系統于1989年開始實施,然而,1992年卻半道夭折,從那以后,該廠沒有再嘗試過abc。那么,該廠實施abc失敗的教訓在何處呢?根據報道,主要問題有以下6點:

1、成本動因太多。abc理論的核心就在于對成本的“過程控制”,來對成本“追本溯源”。可是該廠abc實施者曾試圖為每一個流程“找出各種成本動因”,有一次,竟然在生產流程中挑出20多個成本因素,貪圖全面,結果導致作業中心過于分散,成本核算過于復雜,既增加了abc系統建立和維持成本,又增加了管理者對abc復雜信息理解的難度,明顯加大了“過程控制”和“追本溯源”的難度。

該廠應首先確定兩、三個絕對關鍵的流程環節,再在每個環節中找出兩、三個成本因素,并在初始階段全力以赴解決這些成本因素。這樣才能使abc更具有可操作性。

2、該廠對abc的應用沒有體現出明確的目的。從管理層決定實施abc的目標來看,“取得準確的成本信息”應該是其首要目的。因此,有關主要生產成本的動因應該詳細反映,而有關產品設計、市場需求等信息可以粗略反映。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本動因太多”的問題。然而,該廠的abc工作卻沒有明確體現出這一目的:成本選擇漫無目的,簡單照搬abc理論,貪多求全;不但增加了實行abc的難度,而且,由于缺乏明確的信息需求目的,提供的信息沒有針對性,即使是科學地計算出了相關信息,也會出現不少abc信息“無人使用”的尷尬局面。

3、成本庫和作業中心內部缺少適當管理。雖然該廠的矛頭直指各種成本因素,預測間接費用的支出及成本因素的利用,但是,它只是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變化情況,包括成本因素的效率變量、比率變量及數量變化等,卻不對各個作業中心內部及其成本產生過程實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不能給一個個產品的各種成本帶來增值利益。因此,該廠應該發揮惠普公司良好的“自身控制機制”的優勢,加強作業中心內部的控制。

4、各作業中心之間成本協調、配套管理跟不上。該廠過分注重公布成本因素的月變化情況,但在針對各個成本庫和作業中心之間如何相互協調、控制成本產生的過程、削減成本方面,卻從未采取任何相應手段。比如,據報道,其研發部門做出調整,開始采用首選零件后,但是采購部門卻并不改變其成本結構。因此,吸取epw公司的經驗,制定可行措施、努力削減非首選零件的總用量及壓縮總體的成本結構,使abc與企業戰略和整體企業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應當成為該廠實施abc的主要目標。正如本章第一節所講,這種abc與企業整體管理“脫節”的現象在中國也很多,因而吸取其教訓很有必要。

5、過分強調標準成本。該廠希望把某個成本因素作為管理的基準和目標,完全實行“標準成本”的控制。但是,要想在如何具體分配成本問題上使整個群體達成共識,幾乎不可能,弱化了各個成本中心的控制作用。

實施abc應注重長期控制成本、加強管理的效果,而不應強調短期內滿足某一具體成本“基準目標”。如果那樣做,意味著要找出所有的流程、所有的成本因素及所有適當的支出項目并予以分配。本來該廠成本動因就選取得太多,加上過分強調標準成本,使成本管理部門要把實際數據和標準成本隨時做一番比較評估,導致了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對各種成本因素活動進行管理,使abc的實施就好象一場管理惡夢。與其這樣做,倒不如發揮惠普公司“分權式”組織機構的特長,讓各分權部門作為一個個成本庫,建立責任中心,著重抓好自己內部的成本控制工作。

6、該廠對abc的應用,過于急于求成,淺嘗輒止,缺少積極改進的過程。比如,雖然該廠對成本動因的跟蹤軟件作了動態的改進,但是abc自身并未深入實踐,遇到了問題,1992年后,就再也不嘗試了,而沒有象epw廠那樣組織項目組對產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實上abc的推行,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并非不允許有失誤,關鍵是努力減少失誤,并且根據abc的規律和企業自身的特點,逐漸改進和完善abc系統。

第四章結束語

通過前面對abc的理論概況、在我國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內外應用狀況和經驗教訓的分析和總結,筆者認為:

首先要承認,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企業整體的設備水平依然很落后,如有關報道顯示,鋼鐵、石化、電力等15個行業中,我國企業的生產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一般為5到10年,關鍵性技術差距更大,而abc是高新技術生產制造系統和會計核算系統的產物,所以abc在我國企業全面推行,為時尚早。然而,筆者以為,abc雖然受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但是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它們并不排斥一般企業,相反,在個別先進制造企業或企業中的某一部門可以先行實施,將會帶動整個企業管理思維的變革,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競爭力的增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從長期看,abc還會反作用于其科技環境,促進企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并為政府提供更科學的宏觀財務信息,在國際貿易中保護本國利益。

因此,筆者認為,推廣應用abc和相關管理措施應該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abc可以在我國一部分先進制造企業或其若干部門先行實施,逐步推廣,如果“等待完全符合條件再實施abc”,則會導致企業喪失快速發展的時機。

首先,abc作為一種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可以從企業個別部門到整個企業,從制造到服務,從個別先進企業到更多企業,逐步開展。研究和實踐都表明,企業內技術裝備水平的多層次,可以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與之適應。例如:勞動密集型部門可采用責任成本控制;自動化程度高、間接費用比重大的部門可運用abc控制。眾多的探索已表明:即使是局部應用abc,對于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也會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而且對于我國處于改制中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來說,一部分已經基本具備了運用abc的條件,尤其是自動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條件后再實施。而實施abc后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從長期來看又會促進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環境的改善,從而進一步為abc、戰略成本管理的實施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其次,應用abc,應該重點強調其作為一種管理思想的指導作用,以廣泛更新企業的管理觀念,科學地分析解決問題,而不局限于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比如,盡管不少企業無法絕對做到jit、“零存貨”和“零缺陷”的“數據計算標準”,但是可以向這個標準努力;更何況在運用作業管理思想解決一些問題時,有些成本是無法用金額來計算的,只能依靠估計(如建立在abc基礎上的全面質量管理中因質量問題而給企業造成的信譽損失)。因此,abc不應局限于一種機械的成本計算手段,而應更多地作為一種管理思維模式運用于企業的產品設計、定價、顧客獲利能力分析、質量管理等諸多管理方面。這樣才體現了abc的本質意義。這也可能成為我國企業運用作業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種模式。

(二)企業推行abc,必須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

首先,我國企業將來在運用abc或abm時,首先應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判斷這樣做是否能為企業增效。盡管筆者主張大力提倡abc,但是,如果不顧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生搬硬套,不考慮abc信息的“成本-效益”關系,認為運用了abc就是好的,這樣一種思想也是錯誤的。abc在各國企業運用的經驗告訴我們,并不是任何企業都適合運用abc。如果一個企業制造費用只占一小部分,或者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或者同時生產多種產品時是按照生產線來安排,而不是按作業中心(或成本中心)來安排,則abc并不比簡單的傳統成本法能產生更大的價值。因此,設想運用abc、abm時,企業首先應結合自身實際生產經營的具體情況,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判斷這樣做是否能為企業增效。

其次,abc系統必須取得企業最高管理層的支持。abc、abm不是僅靠會計人員即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從企業競爭戰略高度去看待成本問題,解決成本問題,這是成功應用這一先進原理的先決條件。abc的具體核算和管理系統必須同企業的總體管理體系相互協調,才能取得管理層的支持,才能發揮足夠的效用。

第三,應用abc的具體措施,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生產流程和經營環境的特點,從而明確本企業應用abc的具體目的。由于國情、企業歷史基礎、產銷環境和技術工藝不同,既不能照搬abc權威理論的條條框框,也不能照搬國外或其他企業應用abc的經驗。

第四,abc系統本身是個不斷改進的過程。既要吸收別人的經驗教訓,又要在企業親自嘗試abc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根據自身的成本特點和工藝特點去不斷完善abc系統,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把abc作為立桿見影的“萬能藥”,也不可淺嘗輒止,一遇困難就否定ab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第三章第一節對abc在我國應用狀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應用abc的企業,管理工作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或“脫節”現象,更有必要對abc系統不斷改進。

第五,推廣應用abc,必須結合企業自身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要實施abc系統,僅僅有先進的會計系統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質的會計隊伍,以保證原始數據的準確性、信息處理的高效性和abc管理的嚴格性;否則,如果各個作業中心提供了失真數據,或者人浮于事、作風散漫,abc就會弄巧成拙。所以企業必須結合自身會計人員培訓的實際情況確定如何具體設置abc系統。從第三章第一節的分析來看,香港和大陸都存在著會計隊伍和管理人員對abc知識不夠熟悉的情況,加上我國會計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事實,因而企業在對abc系統設置和改進的過程中,更有必要結合自身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

總之,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企業自動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間接費用占總成本的比重不斷提高,買方市場已經成為普遍的經濟背景,我國加入wto導致開放程度和競爭強度不斷增加,企業之間以人才和技術為基礎的競爭日趨激烈,推廣應用abc和相應的abm管理思想顯得越來越有必要。只要企業準確把握abc的規律,深入調查企業內外部情況,深刻領會和靈活運用這一先進成本核算和經營管理理論的精髓,abc和相關的管理措施一定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財務1051

作者:趙小平會計來源:自己點擊數:651更新時間:2005-11-12

關鍵詞:作業,成本庫,價值鏈,作業成本法,適時生產制度,制造成本法,責任會計制度,戰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作業成本法的理論概況

本章擬就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又譯為作業成本計算法,以下簡稱abc)的歷史、產生依據、概念體系等三個方面對abc的理論概況作以介紹。

第一節abc的歷史

abc起源于美國,較有影響力的主要有以下幾位學者的觀點:

(一)科勒(kohler,ericl.)的作業會計思想。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主要來自于對20世紀30年代的水力發電活動的思考。在水力發電生產過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間接費用所占的比重相對很高,這就從根本上沖擊了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時比例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其原因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預先假定了一個前提,即:直接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大生產中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體)。科勒提出的會計思想,主要有以下觀點:

1、作業(activity),指的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個規劃或重要經營事項的具體活動所作的貢獻,或者說某一個部門的某一類活動;作業在現實生產活動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時才第一次被運用到成本核算和生產管理之中。

2、作業賬戶(activityaccount),對每一項作業設置一個作業賬戶,對其相關的作用(貢獻)和費用進行核算,對作業的責任人,要能進行控制,即是說,同一個責任人控制的作業活動才是一項獨立的作業。

3、作業賬戶的設置方法是,從最低層、最具體、最詳細的作業開始,逐級向上設置,一直到最高層的作業總賬,類似于傳統科目的明細賬、二級賬和總賬。

4、作業會計的假設是,所有的成本都是變動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夠找出具體責任人,控制由責任人實施。

在會計史上,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第一次把作業的觀念引入會計和管理之中,被認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staubus)的會計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業成本法的學者,他分別在1954年的《收益的會計概念》、1971年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和1988年的《服務與決策的作業成本計算——決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會計》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業成本觀念。其理論要點有:

1、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而作業會計是一個與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同時,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該明確其基本概念,如作業、成本、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質,首先必須揭示報表目標。報表目標是履行托管責任或受托責任,為投資決策提供信心,減少不確定性,報表中的收益和利潤,與成本密切相關;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種存量,而是一種流量。

3、要較好地解決成本計算和分配問題,成本計算的對象就應該是作業,而不是某種完工產品或其對應的工時等單一標準。成本不應該硬性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更不是根據每種產品的工時來計算分配全部資源成本(無論直接的或間接的),而是應該根據資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額,計算消耗的每種資源的“完全消耗成本”。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種產品的成本逐一計算出來,而是說,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從資源到完工產品的各個作業和生產過程中,資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產品這一結果。

(三)20世紀末abc研究的全面興起。當時,計算機為主導的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費用普遍減少,間接成本相對增加,明顯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時、工作量等分配間接成本的思路,嚴重扭曲了成本。另外傳統管理會計的分析,重要的立足點是建立在傳統成本核算基礎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對實踐的反映和指導意義不大,相關性大大減弱。雖然當時流行許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據的信息相關性值得商榷外,還很抽象、難懂,甚至一些專家都看不懂,其實踐意義就更差了。在這種背景下,哈佛大學的卡普蘭教授(robert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會計相關性消失》一書中提出,傳統管理會計的相關性和可行性下降,應有一個全新的思路來研究成本,即作業成本法。由于卡普蘭教授等專家對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體而完善,使之上升為系統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論并廣泛宣傳,卡普蘭教授本人被認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論觀點有:

1、產品成本是制造和運輸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產量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即:對價值的研究著眼于“資源作業產品”的過程,而不是傳統的“資源產品”的過程。

2、認為abc的本質就是以作業作為確定分配間接費用的基礎,引導管理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成本發生的原因及成本動因上,而不僅僅是關注成本計算結果本身,通過對作業成本的計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較好地克服傳統制造成本法中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缺點,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間接費用在abc系統中變為可控。所以,abc不僅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一種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手段。在其基礎上進行的企業成本控制和管理,稱為作業管理法(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下簡稱abm)

abc的成本雖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并不同于中國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為abc的成本強調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產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于“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臺機器每月正常產量是100件產品(代表了生產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業只投產了80件,就存在著20件(100件減80件)產品所對應的“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而abc下產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蘇聯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運輸費用和生產、管理、理財費用等全部支出項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

第二節abc產生的依據

那么,abc理論的產生有什么樣的客觀依據呢?

一、理論依據。

abc的理論依據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以產品作為成本分配的對象,把單位產品耗用某種資源(如工時)占當期該類資源消耗總額的比例,當成了對所有的間接費用進行分配的比例,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對象應該是作業,分配的依據應該是作業的耗用數量,即對每種作業都單獨計算其分配率,從而把該作業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種產品。

二、實踐依據。

(1)從必要性上來講,abc產生的依據體現在針對傳統成本計算法的科學性、傳統管理會計的研究和實踐中對于成本習性的假設所產生的質疑。

傳統成本計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較高,同時,傳統管理會計中,把成本習性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建立模型y=a+bx,而這種成本的劃分和模型的相關性,是立足于短期內經營、業務量也無顯著變化的假設上的。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后,企業要應對多變的市場風險,強調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突出了戰略管理,企業管理部門對持續經營的要求日益增加,而從長期經營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成本都是變動的,傳統認為成本屬性應該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a+b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時間上的相關性;兼并的浪潮、生產的規模化、經營的全球化,導致企業的業務量急劇上升,突破了模型y=a+bx的業務量假定;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為主導的智能化、自動化日益普遍,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網絡經濟為首的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已經到來,這些經濟活動,導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許多企業的間接成本占絕大部分,這導致模型y=a+bx即使在短期內和一定業務量內也失去了相關性。時代的發展,需要一種解決傳統信息失真問題、打破y=a+bx模型的成本計算理論,而abc就是滿足這一需要的理論。

(2)從可能性上來看,適時生產法(justintime,以下簡稱jit)為abc的可行性創造了條件。

在日本等國家,jit已經逐漸推廣。該生產系統中,企業在生產自動化、財務電算化條件下,合理規劃,大大減少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周轉時間,使原材料進廠、產品出廠、進入流通的每個環節,都能緊密銜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費現象,減少生產環節中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活動,使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象鐘表的零件一樣相互協調,準確無誤地運轉,達到減少產品成本、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綜合經濟效益的目的。

jit系統需要較高的管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貨制度”,以保證減少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占用的資金,真正做到適時生產,進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場等社會條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證各環節銜接正常,及時提供合格產品;要有“單元式生產制度”,如同銀行的“柜員制”,消除過細的分工,這又要求車間工人是全能的,保證封閉式生產,因為過細的分工帶來了過多的流水環節。目前這些在中國很難完全做到,但我們可以努力逼近這一標準。

由于作業賬戶的設置方法是從最低層、最具體、最詳細的作業開始,逐級向上設置的,操作比較復雜,因而需要較為精確而高效的成本統計和計算手段,需要嚴格而科學的控制和管理體系。而jit的出現,就使abc的應用成為可能。

第三節abc的概念體系

任何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都需要一套必要的概念體系作為支撐以便完整而準確地解釋世界、探索規律從而指導實踐,abc也不例外。abc必要的概念有以下幾種:

(一)與作業有關的概念:

1、作業(activity),指企業為了達到其生產經營的目標所進行的與產品相關或對產品有影響的各項具體活動。

2、作業鏈(activitychain),是相互聯系的一系列作業活動組成的鏈條。現代企業實際上是一個為了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活動實體的組合,所以企業就是作業鏈。

3、價值鏈(valuechain),從生產經營環節上看就是作業鏈,是從貨幣和價值的角度反映的作業鏈。卡普蘭教授等學者認為,立足于經營的最后一個環節(即產品銷售到顧客的環節)來看,能夠產生和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是需要大力加強的有效作業,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是維持作業或無效作業,需要嚴格控制。但是,無效作業不等于無用作業。比如,修復殘次品、管理活動,都增加不了價值,是無效作業,但卻是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有用作業。

價值鏈需要不斷的優化組合,如努力減少各環節的無效作業,使之逼近于零;在各環節有效作業中,提高其產出比例等。前面提到的jit、“零存貨”、“零缺陷”和“單元(柜員)式”生產制度就是優化價值鏈組合的重要手段。

價值鏈的優化組合需要對其作科學的分析。分析價值鏈應該體現市場營銷意識,尤其在買方市場中,要從顧客著手,分析顧客支付的價格與其受益的比例、產品與競爭對手的比較,逐步延伸到廠商的內部價值鏈組合情況;控制價值鏈應該從產品設計環節開始,盡力改善價值鏈的組合,提高其投入產出比例。

(二)與作業成本習性(costbehavior)有關的概念:

1、短期變動成本,就是短期內發生變動的成本,與產出量呈正比例變動。這與傳統意義的“變動成本”口徑是一致的。

2、長期變動成本,是短期內一直不發生變動,長期中雖不隨產量變動,但是與作業量呈正比例變動的成本。比如產品質量檢驗費,不應該按產量分配給產品,而應該按照產品接受的檢驗勞務量(作業量)來分配,就可以看作一種長期變動成本。

作業量與長期變動成本二者的變動不一定是同步的,存在一個時滯問題,即作業量減少時,當期長期變動成本未必減少。比如,當月企業質量檢驗次數減少了,但是檢驗人員的固定工資可能并沒有馬上減少。對此調整期的成本分配問題,應遵循“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

3、固定成本,是既不隨產量變動,也不隨作業量變動的成本,比如西方國家企業中歷史成本計價的“土地所有權”。

作業成本法下的長期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傳統制造成本法下都叫“固定成本”。

(三)與成本動因有關的概念:

1、成本動因(costdrivers),又譯作成本驅動因素,是對導致成本發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質的某一類重要的事項進行的度量,是對作業的量化表現。成本動因通常選擇作業活動耗用的資源的計量標準來進行度量,如質量檢查次數、用電度數等。

選擇合理的成本動因很重要,最好由成本會計師、生產工藝工程師、abc專家共同組成專門小組來做選擇,要把企業看作價值鏈的組合,照顧到動因選擇的全面性、代表性、操作性和動因與其他部門的密切關聯性。

主要以資源消耗數量作為基礎的動因,通常是伴隨著短期變動成本而發生的,是分配短期變動成本的根據,大多既與作業量有關,又與產量有關,接近于傳統的變動成本處理方法,比如制造業中機器運轉時間、加料重量、工時(雖然不等同于傳統成本法的“工時比例分配法”,但工時仍可以選擇為動因)。但是主要以作業量(可以看作工作量,但不是產量)為基礎的成本動因,如檢驗、維修等部門作業,導致了長期變動成本的發生,是分配長期變動成本的依據。如表1-1:

表1-1制造企業的部分成本動因及各自驅動的成本

成本動因驅動的成本

生產批次生產、調度部門的相關成本

進料定單數量材料采購部門的相關成本

驗收次數驗收部門的相關成本

發貨單數量發貨部門的相關成本

維修次數維修部門的相關成本

檢驗次數質量管理部門的相關成本

生產調整和投產準備次數生產調整部門的相關成本

2、成本庫,即作業中心,由相同性質的成本歸為一類而構成,如維修車間、檢驗車間各自對應一個成本庫。

選擇成本庫(作業中心)的類別時,也應該照顧其與整個價值鏈、其他部門聯系的密切性。成本庫的主要類別有:

(1)單位水平作業中心,即生產每一單位產品所發生的作業量不變,作業總量隨產量變動,如原材料耗用中心。

(2)批次水平作業中心,即生產每一批產品所發生的作業量不變,作業總量隨生產批量呈正比例變動,如生產調度、計提準備、質量檢驗中心。

(3)產品水平作業中心,即為支付生產每類產品或勞務所發生的作業總量隨著產品的項目呈正比例變動,如產品測試中心。

(4)維持水平作業中心,為了維持生產環境所發生的作業,如冬天取暖、夏天降溫、車間照明等中心。

3、分配率,某一成本庫耗用的可歸集的總成本,除以該成本庫對應的總作業量。其意義和作用類似于制造成本法的制造費用分配率。

4、作業成本的分配方法為:某產品應分配的某類作業成本i=該類作業成本分配率×該產品消耗的該類作業量

該產品應分配的全部作業成本=∑i

從abc的概念體系的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出,abc的理論基礎,是認為生產過程應該描述為:生產導致作業發生,產品耗用作業,作用耗用資源,從而導致成本發生。這與傳統的制造成本法中產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這樣,abc就以作業成本的核算追蹤了產品形成和成本積累的過程,對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進行追本溯源:從“前因”上講,由于成本由作業引起,對成本的分析應該是對價值鏈的分析,而價值鏈貫穿于企業經營的所有環節,所以成本分析首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設計環節開始;從“后果”上講,要搞清作業的完成實際耗費了多少資源,這些資源是如何實現價值轉移的,最終向客戶(即市場)轉移了多少價值、收取了多少價值,成本分析才算結束。由此出發,作業成本計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詳細化、更具有可控性。

第二章在我國先進制造企業中應該推廣應用abc

本章擬就abc的現實意義、適用條件和在我國推廣應用的可行性等幾方面來闡述“在我國先進制造企業中應該推廣應用abc”這一觀點。

第一節abc的現實意義

(一)微觀意義

ⅰ、abc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學,

解決了傳統成本信息失真問題

同一種產品的單位成本在作業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計算出的結果常有差異,甚至相差懸殊。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兩種方法對間接費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單位產品耗用的某一項成本標準(如產品耗用的工時占總工時的比率),當成了對所有費用(如在電器開關制造類企業中,包括備料、液壓、噴漆、加鹽、檢查和折舊費等)進行分配的比率。事實上,產品分別耗用各種費用所占各種費用總額的比例,絕不是僅僅用工時比例這樣的單一指標所能代表的(尤其是間接費用)。這樣的實例很多,比如,生產工時或機器工時耗用較多的產品,其耗用的產品質量檢驗費用就多了么?顯然未必,因為檢驗費用的多少與生產時間的長短沒有直接的正比例關系。又如,某產品的工時耗用比重大,也許是由于在集體勞動中(如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工人在較短的時間內共同在車間勞動造成的,而不是占用車間的絕對時間很多,也就不應該分攤較多的廠房折舊費用。所以,制造成本法下按照單一的工時等標準分配間接費用的做法,顯得草率武斷,必然造成有些產品成本虛增,有些虛減,不符合“誰受益,誰負擔;多受益,多負擔”的公平配比原則和信息相關性原則,導致成本信息失真。

我們舉例來說明其信息失真的影響:如果企業本月在同一個車間生產兩種產品,一種產量高,另一種產量低,那么在制造成本法下,高產量的產品由于耗用的工時比較多,就負擔比較多的廠房折舊費,而低產量的產品由于耗用的工時比較少,就負擔比較少的廠房折舊費。然而,兩種產品占用廠房的時間是相同的,應該分擔相同的廠房折舊費。所以,制造成本法高估了高產量產品的成本,低估了低產量產品的成本。

而abc則解決了這一問題。從以上分析中還可以看出,abc的關鍵步驟在于,計算出每種作業的分配率,再根據每種產品消耗的某項作業量乘以相應的分配率,得出這種產品消耗的該項作業成本,再把這種產品消耗的各項作業成本加總,就是這種產品的作業總成本。

可以看出,abc區別于傳統成本法的計算步驟在于:abc不是直接考慮產品成本或工時成本,而是首先確定間接費用分配的合理基礎——作業,然后找出成本動因,具有相同性質的成本動因組成若干個成本庫,一個成本庫所匯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動因來進行間接費用的分配,使之歸屬于各個相關產品。

因此,abc與傳統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區別具體表現在:縮小了間接費用分配范圍,由全車間統一分配改為由若干個成本庫進行分配;②增加了分配標準,由傳統的按單一標準分配改為按多種標準分配,對每種作業選取屬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abc針對生產過程中每種作業選取屬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產品消耗成本動因或作業的數量將成本庫的成本逐一分配到產品總成本中去,這樣,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產對資源一步步消耗的各個具體環節中,抓住了許多動態變量,就真正消除了傳統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時等作為唯一標準去分配全部間接費用的不合理性,解決了傳統成本法帶來的成本信息失真問題,使成本核算更準確,更具有相關性和配比性。

ⅱ、abc使企業產銷決策更加合理

產銷決策和產品定價合理性的基礎是成本計算的科學性。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傳統成本法下的成本信息是不科學的。不過,在粗放式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產品中人力、材料等直接成本占總成本的絕大部分,而間接成本所占的比重較小,所以傳統成本法中對間接費用分配的不合理數額所占的比例也較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此時基本上是賣方市場,產品利潤率較高,保證了單價和單位成本之間有一個較大的差額,足以抵消傳統成本信息失真的影響,因而傳統成本法保持了較大的相關性,通常不會導致嚴重的決策失誤。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工人工資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減少(許多企業直接人工只占總成本的5-10%),間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傳統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數額越來越巨大;而且,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廠商之間競爭日益激烈,許多產品的市場單價已經逼近成本,容納不了太多的成本誤差。

此時仍然根據傳統成本信息作出的產銷決策,常常是有些產品本來是贏利的(尤其在單價很低時,其真實的贏利率還是很高的),但是在傳統法下,企業誤以為是虧損的(比如高產量的產品成本就被高估,獲利水平被低估),從而錯誤地拒絕了定單,喪失了市場機會,在競爭十分激烈的買方市場下,非常可惜。而有的產品,實際上是虧損的(尤其在單價很低時,其真實的虧損率是難以容忍的),但是在傳統的成本法下,企業誤以為是贏利的(比如低產量產品的成本就被低估,導致利潤被高估),從而錯誤地接受了定單。這樣,傳統成本法進一步造成了利潤報告的嚴重失真。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定單單價都高于‘單位成本’,但最終卻虧損”這一奇怪現象的原因。

abc的本質決定了它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因為采用abc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學性、相關性,從而使產銷和定價決策更加合理、利潤信息更加真實。

ⅲ、abc對企業內部管理的意義

實施abc的深刻意義還在于,在作業中心的基礎上建立責任中心,甚至進一步采用作業預算方法和作業管理法,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責任會計目標。作業成本的核算過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產對資源一步步消耗的各個具體環節中,比如在電器開關制造企業中,abc使管理者準確把握了諸如備料(原材料消耗)、液壓、噴漆、加鹽、檢查和直接人工等作業活動,從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積過程。比如,如果耗用總成本最多的是液壓部門和噴漆部門,要引起重視,查明原因,看是否有貪污、浪費等現象,以及是否這兩個作業中心技術不夠先進、工藝不夠合理。即使這樣巨大的開支是合理的,仍要視之為“要害部門”,嚴加管理,任用優秀的液壓、噴漆作業責任人。又如,如果分配率最大的是液壓和加鹽部門(雖然加鹽部門的總成本不是很大),也要引起重視。如果證實這樣的分配率是合理的,就加強對這兩項作業耗用數量的控制,合理減少生產流程中加鹽的次數。這樣,abc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資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執行責任會計制度,改善內部管理。

ⅳ、abc對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意義

實施abc對企業的深刻意義,還在于它突破了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性,體現了先進的戰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業的戰略決策。

傳統的管理會計,根據傳統成本信息,把成本習性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為固定成本;bx為變動成本)。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內經營和業務量無顯著變化的基礎上的。然而,隨著規模化和全球化經營的日益普遍,企業的業務量急劇上升,長期來看,絕大部分成本都是變動的,傳統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斷增加,傳統的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關性。

基于abc的管理會計分析,不把成本簡單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業這一流量作為劃分成本習性的依據,進行動態的價值鏈分析,根據這種比較準確的成本信息所進行的動態分析和管理活動,從戰略經營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關性。而且abc為基礎的戰略管理,是立足于經營全程的作業鏈和價值鏈管理,把握了市場需求動向、企業生產過程和售后服務等經營的全部過程,能夠使企業經營戰略更及時地應對市場風險、適應環境的變化。

篇(8)

美國這次金融危機是由次貸泡沫破裂引發的,是虛擬資本天馬行空式的發展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離的必然結果。虛擬資本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暴露出資本逐利的本質,逐利達到反常的程度,不僅使資本與勞動的矛盾激化,而且使借貸資本與實體資本矛盾激化,借貸資本之間的矛盾激化,危機必然爆發。

虛擬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以股票、有價證券、國債為代表的虛擬資本,自身沒有價值、它所代表的資本的貨幣價值也是虛擬的,只是代表有權取得未來剩余價值的資本所有權證書。股份制和債券制可以使資本與資本持有者分離,使資本持有者的資本在保持資本所有權并索取一定剩余價值權的基礎上與實有資本相結合,使閑散資本通過買賣流通集中集聚和重新組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這是非股份制經濟所不能完成的。它這種可以分離買賣組合,所有權及剩余索取權含量會隨著其市場價值變化而變化波動的特點,使之既具有集聚資本、促進社會化大生產發展作用的一面,又具有風險、投機和欺詐、破壞生產力的一面。由于股票價格會受供求關系、輿論、政治形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預期股息收益成正比,而與銀行利息成反比,可以脫離實體資本實際運行狀況,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投機和欺詐,成為資本榨取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馬克思指出:股份制再生產出了一種新的金融貴族,一種新的寄生蟲,一種發起人、創業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創立公司、發行股票和進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產出了一整套投機和欺詐活動。 ② 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恩格斯說:證券交易所是資本主義贏利的頂峰,在那里所有權完全直接變成了盜竊。③

100年后的今天,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再發展到金融資本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的寄生性與腐朽性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虛擬資本及其投機、欺詐性也有了新的更大發展。其生產職能下降,投機、欺詐職能上升為主體地位;聚集資本的職能下降,利用資本運動逐利的職能上升為主體地位;規模無比增大,實體資本規模下降,虛擬資本規模上升為主體地位。2006年美國金融衍生品總量達518萬億美元,是GDP的40倍,其中各種債券和資產券是GDP的6.8倍;現在金融衍生品總量則發展到高達GDP的418倍。美國制造業的產值占GDP的比例由1960年的29.7%,下降為1980年的23.5%,1987年的20%,2007年的不到12%,虛擬經濟和服務業的產值占GDP的比例則從1950年的11%上升為80%,而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則占到總利潤的70%。美國本來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質生產基地,能源、鋼鐵、汽車、制造業都居世界第一位,這些年來這些產業都逐步衰落了。制造業不斷空洞化,證券業、軍事工業以及與軍事有關的高科技研究卻瘋狂發展。美國每年軍事開支高達5000多億美元,軍事開支占世界軍事開支的40%。債臺高筑。2010年,美國公債達到11萬億美元,占GDP的54%和稅收的674%,每年借款占稅收的248%。美國財政部必須每年再支付其債務的一半以上,國債券利息占到債務負擔的34%。不僅國家負債,老百姓也負債。美國家庭私人負債由1979年占GDP的46%,上升為2007年98%,負債比自有資金高50多倍。1974~2008年,美國家庭負債由6800億美元增至14萬億美元,④平均每個家庭負債21.7萬美元。

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也是這樣。二戰以來,西方國家GDP年平均增長不到4%,全球貿易年平均增長6%,但貨幣則以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4%,股市值年增長達到14.8%。2010年全球貨幣交易額超過1000萬億美元,其中與物質生產有關的僅占1%,貨幣存量比GDP高16倍。2007年,世界外匯資本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為3259萬億美元,是當年世界GDP的67倍;2009年,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4.2萬億美元,是商品和服務量日交易量的90倍;金融衍生品場內交易日成交量10萬億美元,達到產品和服務日交易量的200多倍。2010年全球債券市場109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9倍。⑤2010年,歐洲的公債相當于GDP的80%,其中英國為100%,日本為204%,加拿大為100%,法國為77%,希臘為135%,其中2/3是欠國外的。

篇(9)

2019年,成都市正式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設立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將建設現代農業基地確定為主要目標之一。經過四五年時間的城鄉統籌試驗,成都市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民收入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2019年,成都市實現農業增加值285. 09億元,比2019年增長4. 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8000元,達到8205元,比2019年增長15. 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470. 19億元,比2019年增長4. 4%'。具體到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近年來,在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不斷完善種植業發展規劃,傳統農業和優勢特色農業產業2同步發展,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特色產業帶。2019年末,成都市糧食作物產量達到274. 78萬噸,與上年產量相比稍有減少,為2019年產量的98. 5%;油菜產量達23. 86萬噸,增長1. 8%;蔬菜產量達494. 69萬噸,增長2.2%3。養殖業方面,通過調整畜禽結構和倡導規模養殖,成都市建成了一批生豬、肉(奶)牛、雞鴨兔和水產等規模養殖場。2019年成都市獲得市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生豬養殖場45個,蛋雞養殖場6個,肉雞養殖場8個;獲得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7個,奶牛養殖場2個,蛋雞養殖場3個,肉雞養殖場1個,肉(獺)兔養殖場3個4。

然而近幾年來,頻繁發生的干旱、洪費、暴雨、泥石流、冰雹、雪災、地震、禽流感、豬流感、植物病蟲害等各種災害給原本承受災害能力就很弱的農業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不僅會延緩農業發展速度、阻礙農民增收、妨礙農村穩定和農村經濟增長,最終影響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還會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農業防災減災機制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

2019年5月四川省被批準為六個恢復試點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省份之一,為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個相對于商業性農業保險的概念,是指政府為了保障農業生產、實現農村經濟穩定增長而實施的農業保險或農業保險制度,它能夠有效分散農業風險以及分攤損失,是世界各國對農業支持保護的重要手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在穩定農民收入,保障農業資本安全,改善農民信貸、經濟地位,進而穩定農村金融市場,促進農業、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不僅是完善中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安全閥”。xx大以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多次出臺文件對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作出明確要求。與此同時,四川省、成都市也十分重視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四川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意見》(川府函(2019) 96號)、《關于開展2019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通知》(川財金(2019〕14號)、《關于印發〈成都市2019年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成農險組(2019) 2號)和《關于印發〈關于完善成都市農業保險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成農險組(2019) 2號)等文件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由此可見,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才剛起步,面臨著的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相應的法律法規還沒出臺,制度設計極不完善、相關政策也很不成熟,政策性農業保險中各主體行為協調性亦有待加強,統籌城鄉背景下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道路顯得任重而道遠。

1.1.2選題意義

四川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基礎地位仍較薄弱,農業抗風險能力還有待加強。制約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長、農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特別是中國發展滯后的農業保險,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村、農民抗御自然災害的需求。因此,發展中國的農業保險,特別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迫在眉睫。成都市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在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行模式上的探索和創新,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特別是2019年在都江堰市和2019年在都江堰市、彭州市、蒲江縣試點的稱猴桃保險的做法,不僅是從理論和實踐上踐行著城鄉統籌發展,而且還可以為全國其他地區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提供借鑒,因此,本研究在選題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3研究目標和內容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內容

(2)簡單闡釋農業保險的基本原理、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必要性以及政策性農業保險具有的功能與特征。

(3)分析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模式,為本文的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4)概括介紹成都市試點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情況,然后重點分析了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制度建設、運作模式和財政補貼情況。

(5)以成都市探索創新的稱猴桃保險模式為例從相關制度建設、實施細則、實施狀況、取得的成效進行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對稱猴桃保險發展模式進行簡單評價。

(6)在前文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相應的結論,并基于結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1.4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圖

1.4.1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2)對比分析法。通過對國內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簡介,對國內不同模式間進行對比分析。

篇(10)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下轄3區9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臨沂城水資源豐富,縱貫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龍河和橫穿東西的祊河、涑河等5條河流在中心城區交匯,位于臨沂城區段的沂河橡膠壩長1248米,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萬平方米,湖水碧波蕩漾,面積相當于兩個杭州西湖,2001年被國家水利部評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過去由于只注重工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工作被忽略,市區濱河地段雜草叢生,1片荒蕪;挖沙船到處挖沙,使河邊變得坑坑洼洼,臟亂不堪;1些不法單位拉來建筑垃圾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壩上,許多工廠將廢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變得渾濁不堪,污染嚴重,無法飲用。不少居民也將生活垃圾傾倒在這里,使河邊變成了垃圾場,1到夏天,熏人的氣味撲面而來,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資源,同時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臨沂市政府決定投入巨沂資規劃建設臨市區內的濱河區域。

2、課題擬設計研究的主要內容、實驗方案

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下,我這次所報的畢業設計課題為“臨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觀設計”,所以濱水空間的規劃、綠化和景觀設計是這次課題設計研究的主要內容。

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來就被賦予多種屬性,被當作理想人格的的1種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滿了生命的靈性;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水逐漸成為1種根源性的隱喻,是代表自然與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說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禮制以外,對城市規劃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從飲用、灌溉、運輸發展到現在的提供活動、景觀的載體,故濱水空間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當前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建設也陷入了不斷趨同、特色危機重重的窘境;在工業化時期幾近湮滅的水的特性再次成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這次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城市與水的“骨架”與“血肉”關系,因地制宜,融合水與空間、文化的時空聯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與個性,使城市綠化面積擴大,景觀更加秀麗宜人,市區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終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體與綠地相互依托并融為1體的豐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濱水生態城市”而貢獻1份力量。

實驗方案:

通過對課題所涉及的地區進行實地測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閱相關資料,對設計的方案進行綜合嚴密的驗證。從設計理念、設計原則、風水分析、構圖分析、植物配置幾大方面展開工作,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出合理的方案。

設計理念:沂河貫穿臨沂市區,是離城市公共密集地區較近的生態系統之1,是城市向鄉村延伸,鄉村向城市滲透的區域,這種滲透體現的是1種人與自然的對話,在本方案中,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統1為設計理念。

  設計原則:

A、生態原則:維持沂河生態環境是進行城市建設的基本門檻B、適應自然和社會運動周期的原則:關注人的活動周期和季節變化,創造出適應季節變化的景觀。C、經濟原則:通過設計對環境的改造,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其使用價值,同時也帶動周圍的土地升值。風水分析:風水上講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線(主路)來化解直線帶來的煞氣。

開題報告范文參考:

以校為本的高效課堂診斷評價與監控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湖北省黃石市第十中學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十二五”期間,我校承擔了“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高效課堂教學診斷研究”市級小課題,并于2014年12月順利結題。經過黃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結題鑒定委員會專家組認真鑒定,該課題被評為優秀課題。該課題的實施,使我校教師掌握了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掌握了市教科院開發的“高效課堂典型特征及診斷量化評價”,教師備課、上課、觀課、評課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校教學質量也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但是,正如課題結題鑒定委員會首席專家、市教科院院長肖惠東所言,“以導學案為載體的高效課堂教學診斷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導學案教學,知識的生成性不夠;二是導學案教學重視知識落實和能力培養,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有所欠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略)

(三)國內研究現狀概述

國內近幾年在“高效課堂”研究方面有較大進展,主要體現在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以及信息技術下的課堂發展評價性策略研究,對診斷評價和教學策略方面也分別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針對以校為本的高效課堂診斷評價與監控策略研究成果還不多見,此方面的研究處于起始階段。

(四)選題意義與研究價值

(略)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創新之處

進行本課題研究主要依靠以下理論作為支撐:

1.斯塔弗爾比姆cipp評價模式理論

CIPP模式,亦稱決策導向或改良導向評價模式,是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課程評價模式。它認為評價就是為管理者做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背景評價(Context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Evaluation)、結果評價(ProductEvaluation)構成了CIPP評價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它主張評價是一項系統工具,為評價聽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評價活動中,評價設計大綱和實施流程是必要的。

第一,背景評價,即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機構的背景;明確評價對象及其需要;明確滿足需要的機會;診斷需要的基本問題;判斷目標是否已反應了這些需要。背景評價強調應根據評價對象的需要對課程目標本身做出判斷,看兩者是否一致;第二,輸入評價是在背景評價的基礎上,對達到目標所需的條件、資源以及各被選方案的相對優點所做的評價,其實質是對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進行評價。輸入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決策者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而對各種可選擇的課程計劃進行評價;第三,過程評價是對方案實施過程中作連續不斷地監督、檢查和反饋。過程評價,主要是通過描述實際過程來確定或預測課程設計本身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決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課程計劃的有效信息;第四,結果評價是對目標達到程度所做的評價,包括:測量、判斷、解釋方案的成就,確證人們的需要滿足的程度等。成果評價,即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它要收集和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他們與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反面的信息聯系起來,并對它們的價值和優點做出解釋。

2.斯塔克外觀評價模式理論

外觀(countenance)評價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認為,評價應該從三方面收集有關課程的材料:前提條件、相互作用、結果。前提條件是指教學之前已存在的、可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的各種條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學過程,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結果是指實施課程計劃的效果。對于這三個方面的材料都需要從兩個維度──描述與批判──作出評價。描述包括課程計劃打算實現的內容和實際觀察到的情況這兩方面的材料;評判也包括根據既定標準的評判和根據實際情況的評判兩種。

3.元認知理論

“元認知”這一術語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對這一概念進行過界定。盡管各研究者對元認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們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它的對象是人類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知系統。Flavell對其所下的定義:元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

依概念可知,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個成分。

元認知知識是有關認知的知識,即關于個人的認知活動以及影響這種認知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知識。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關于個人的知識,即關于自己與他人作為認知思維著的主體的一切特征的知識。(2)關于任務的知識,即對學習材料、學習任務和學習目的的認知。(3)關于策略的知識,即個體意識到自己對學習策略的選取、調節和控制有所認識。

元認知體驗是人們在進行認知活動時伴隨而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它包括了知和情兩方面的體驗。即一方面有認知活動進行時對知識獲取的覺知,另一方面也有對認知過程中經歷的情緒、情感的覺察。

元認知監控是指人們在進行認知活動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所進行的積極的、自覺的監視、調節與控制。它包括認知活動前制定計劃;認知活動中實施監控、評價和不斷反饋;認知活動中對結果的不斷檢查、調節和修正。

4.自我調節學習理論

B.J.Zimmerman等人基于對元認知理論沒有將學習動機等方面考慮進去的認識,提出了自我調節學習理論。因為自我調節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個不斷思考、判斷和適應的學習過程。因此它是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最佳途徑。

上一篇: 電大行政管理論文 下一篇: 審計市場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特级撒尿AV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 亚洲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 | 专区日韩中文字幕97色伦 | 久久综合丝袜国产 | 日本中文字幕在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