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職稱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8 14:5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學職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方法。采用整群抽樣方法,以書面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家庭環境、愛好及行為因素。學習成績是大學一、二年級所有考試科目的成績,共16門。發出問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問卷166份,有效率97.6%。

統計分析。各學期成績作為預測變量,非智力因素作為自變量,將自變量各定性變量數量化,即定義啞變量(DummyVariable),采用SPSS14.0統計分析軟件,由于預測變量與自變量存在相關性,故對其進行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因子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1.主成分分析

簡介:在對某一事物進行實證研究中,為了更全面、準確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發展規律,人們為了避免遺漏重要的信息往往要考慮與其有關的多個指標,這些指標在多元統計中也稱為變量。這樣隨著指標的增多就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同時由于各指標是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大量重疊,有時甚至會抹殺事物的真正特征與內在規律。基于上述問題,人們就希望在定量研究中涉及的變量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較全面。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研究如何通過原始變量的少數幾個線性組合來解釋原始變量絕大多數的信息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它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統計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提示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得到對事物特征及其發展規律的一些深層次的啟發,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結論:依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三個主要因子y1、y2、y3,累計貢獻率為95.65%,其中y1為68.43%,且成分矩陣載荷很高,意味著它們與因子y1的相關程度很高,故y1因子比較重要。

2.逐步回歸分析

并不是所有自變量都對預測變量都有顯著的影響,挑選出對預測變量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逐步回歸法。具體做法是將自變量逐個引入,對選入的變量進行逐個檢驗,當原引入的變量由于后面變量的引入而變得不再顯著時,要將其刪除。引入一個變量或從回歸方程中剔除一個變量,為逐步回歸的一步,每一步都要進行F檢驗,以確保每次引入新的變量之前回歸方程中只包含顯著的變量。這個過程反復進行,直到既無顯著的自變量選入回歸方程,也無不顯著自變量從回歸方程中剔除為止。逐步回歸目的確定哪些因素對因變量影響最大,從而獲得最佳預測模型。

選取預測變量y1,自變量非智力因素進行逐步回歸。結果見表2。回歸方程的顯著性p值均為0.000,回歸方程有統計意義。

二、結果分析

回歸結果:

y1=0.335-0.705(城鎮)+0.563(體育活動少)

1.城鎮戶口學生比農村戶口學生平均標準化成績低0.705分(P<0.01)

2.很少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經常參加或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平均標準化成績高0.563分(P<<0.01)

三、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

1.農村戶口的學生學習成績高于城鎮戶口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通過座談了解到,由于當前大學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就業壓力很大,尤其是對那些農村家庭的學生,部分學生上大學是要脫離農村環境,到城市就業;但絕大部分農村學生是要依靠個人努力來改變個人的命運,改變家庭現狀,改善家鄉落后面貌,這樣就會被迫努力學習。我們也認為,家庭條件好,在某種程度上給予孩子的投入的教育資源更充裕,學生在學習成績應該更好些,但也可能會削弱人的斗志,降低人的拼搏精神。

篇(2)

由于醫學模式的轉變,自然社會科學的飛速發展,護理學已成為一門為人類健康服務的獨立性應用性學科。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深化,對護理人員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護士從事護理工作的基本條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體態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1]。《護理學基礎》作為護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是各專科護理的基礎,對本課程的學習在護生向護士角色轉換過程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在《護理學基礎》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設施,模擬醫療護理服務活動各個環節,將護理專業素質教育融于教學過程。教師的言傳身教、師生間的互動、與患者及家屬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響使護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順利適應社會和護理工作,又能充分體現護生個人價值和創造力。

1教學方法

1.1結合緒論和基本概念的學習,形成正確的護理哲理《護理學基礎》是護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之前由于社會環境和偏見的影響,很多護生對護理專業和護士自身價值的認識不足,黃戈冰、許樂[2]研究表明:51.6%護生喜歡護理專業,46.8%護生對護理專業發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數以上護生不愿終身從事護理工作。而《護理學基礎》“論”是引導護生學習專業課程的第一課,“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能提高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水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專業信念。為此我們精心設計開篇課,以幫助護生對專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

護理本科在大三開設《護理學基礎》課程,經過兩年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護生往往對專業課充滿著好奇與期待。我們要求教師每堂課都做到儀表文雅大方,待人熱情誠懇,授課內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讓護生感受到教師和護士的雙重職業美,真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在講授“緒論-現代護理學發展歷程”時,突出南丁格爾對護理發展的貢獻。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收集南丁格爾各個時期的照片,制成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輔以詳細、生動的講授,向護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門望族的貴族小姐如何沖破世俗禁錮而從事身心付出巨大的護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輝形象,使護生了解護理鼻祖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的嘔心瀝血和才智傾盡;并介紹了“國際護士節”和“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獎章”的相關內容,促使護生內心深處產生對護理專業的熱愛。講授“中國現代護理”時,展示了中國的南丁格爾-王秀瑛、林菊英、葉欣等護理前輩的照片,詳細介紹其感人事跡,以及我國現代護理發展現狀和前景,讓護生了解護理專業發展道路的艱辛,產生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明確學習目標和榜樣。通過學習“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使護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樹立新型的健康觀,進一步認識護理專業,從而增強專業信心,促進自身不斷發展。

1.2滲透護理情感教育,培養高度職業道德感護理職業道德表現在熱愛護理專業、愛護護理對象、嚴守規章制度、鉆研護理業務、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這些寶貴品質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護理情感教育是培養職業道德感的主要途徑,借助現實生活中先進人物事跡渲染、到醫院參加臨床見習、角色模擬等系列教育活動增加護生對職業道德的感性認識,注重培養護生的愛心、耐心、細心、同情心和責任心。

廣大護理人員在2003年“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表現出的臨危不懼、頑強拼搏、舍生忘死、奮力搶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不怕犧牲、持久奮戰、堅忍不拔的毅力,發揚了救死扶傷的大無畏精神,捍衛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對在校護生來說無疑是最生動的一課。根據護生需求,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臨床見習,每學完一個單元內容后即有一次見習機會,使護生能眼見為實,臨床護士在工作中認真、細致、嚴謹、周密、慎獨的工作作風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現,都給護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根據教學內容特點設計特定情境,讓護生自編、自導、自演,變理論教學為具體活動過程。如講授“特殊情況下的溝通技巧”時,創設病室情景,護生分別扮演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責任護士角色,通過情景表演來探討相應的溝通技巧;在講到“臨終護理”內容時,針對臨終患者的心理變化特點,設計情景,護生分別扮演患者、家屬和護士,使其能在富于戲劇性的情節變化中掌握理論授課內容。在各章節的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地引導護生去創設情景,進行角色扮演,使他們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屬角度去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1.3規范日常言行舉止,樹立良好職業形象南丁格爾曾說:“護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護士不但要幫助其行其貌給人美感,有助于幫助患者恢復促進健康。這種良好職業形象的形成,是通過長久訓練后內在氣質的外化,需要護生下意識地去塑造,并使其成為習慣。為此我們將技能練習室模擬治療室和病室環境,使護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技能練習課和臨床見習課時,要求護生進入練習室和病室必須穿統一的護士服,戴護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長指甲,不戴首飾,進入練習室就如進入病室,一言一行都嚴格遵循護士行為規范要求。技能練習室采用開放式管理模式,反復強化各種技能操作練習,最終做到操作嫻熟、手法輕巧、膽大心細,以培養護生的技術嫻熟美、操作輕巧美和動作穩健美[4]。

1.4貫穿臨床案例教學,塑造整體專業素質《護理學基礎》是護理專業的一門橋梁課,護生沒有接觸過臨床,加之本課程約有1/4內容屬護理理論,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生動具體的臨床案例,則不利于護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在學習時也會感到枯燥乏味。授課時我們要求盡可能結合臨床實踐,通過具體案例情景加強護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如在講述“醫療事故及處理”內容時,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將抽象理論形象化、簡單化,針對問題護生暢所欲言,進一步領悟和運用所學理論,同時又提高了護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應變溝通能力。再如講授“給藥原則”時,以身邊有血有肉的慘痛教訓為例,加深護生對“三查七對”原則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一絲不茍、忠于職守、誠實嚴謹的慎獨修養。

1.5鼓勵評判性思維,挖掘科研能力評判性思維是現代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各種復雜臨床現象合理質疑,獨立思考,做出更好的決策。在護理操作教學中,我們改變護理工作過分強調程序和規則、盲目服從的傳統做法,在教師規范示教后護生展開練習的過程中,要求護生視自己為一名真正的護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擬操作情景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能夠有所創新和改造,并給出科研新信息,引導查閱相關文獻期刊,了解最新研究進展。如護生能夠了解頭尾床單打結鋪床法,血壓計零點位置、著衣測量和測量部位對血壓值的不同影響;簡化青霉素皮試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減輕患者痛覺的青霉素過敏試驗部位選擇等最新研究成果,與教材標準、教師示教相比較,激發護生產生科研興趣。在講授“鼻導管給氧法”內容時,設疑“鼻飼及胃腸減壓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種氧療方法最好?”,護生通過查閱文獻發現,采用胃管對側鼻導管吸氧法,氧療效果不受影響。但是患者雙側鼻腔同時插入導管,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諸多不適和不便呢?在我們的教育引導之下,參閱其他資料,護生自己設計了一套鼻飼及胃腸減壓吸氧裝置--吸氧套管,并書寫成文有待發表。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我們都注重創設情景,引發護生去思考問題、查閱文獻和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護生的科研能力,為畢業論文撰寫和就業后自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超級秘書網

2教學反饋及體會

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我們綜合運用各種情景教學,不僅拓寬了護生的知識視野,而且也注重培養專業素質,使護生在人際交往、語言表達、應變能力、審美觀點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為臨床實習、考研、就業打下堅實的鋪墊。近幾年來,我校80%護生能在省內、外找到理想的實習、就業單位,在工作中體現出完美的職業風貌,有的護生畢業后短時間內即承擔了領導職務,考取研究生的護生也得到深造學校教師的肯定和賞識,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饋。

我們體會到,講授《護理學基礎》課程,不單單是傳授給護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護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護士的基本素質要求,把“授業”和“傳道”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各種教學情景,促進護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殷磊.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9月-2011年7月本院重癥監護室的危重合并大便失禁患者87例,男51例,女36例,年齡29-88歲,平均年齡69歲。留管時間最長為167h,最短24h。引起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是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和長期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所致的偽膜性腸炎。此類病人均有大便污染(每天≥5次或經常性污染)³。

2 方法

2.1 插管方法 患者取平臥或側臥位。戴手套用石蠟油導管前端15-20cm,自插入15-20cm,并向氣囊內注入15-20ml氣體,導管末端接抗返流引流袋掛于床下,導管固定于

2.2 護理方法 用溫水擦洗患者肛周皮膚每日兩次,導管氣囊每4-6h放氣一次,每次10-15min,選擇在管內無大便外流時放氣,定時擠壓確保引流通暢。

2.3 評價指標 肛周皮膚改變程度:肛周皮膚潮紅、發紅、有瘙癢為ⅰ度;肛周皮膚破潰有滲液為ⅱ度;肛周皮膚破潰深達肌層或破潰蔓延至尾骶部、會陰及腹股溝等,或有壓瘡加重為ⅲ度⁴。

3 結果

87例患者中,在置管前,12例患者皮膚正常,有49例臀部皮膚評為ⅰ度,26例評估為ⅱ度,置管后,ⅰ度ⅱ度皮膚均好轉,床單位保持了干燥,減少了褥瘡發生的機會。

4 討論

4.1大便失禁的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是會、尾骶部皮炎及褥瘡,這是因為糞便刺激了皮膚,使會皮膚經常處于潮濕和代謝產物侵蝕的狀態,加上皮膚間的摩擦,形成紅腫潰爛5,污染尿道口、陰道口引起逆行感染,不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亦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困難。故主張對大便失禁的昏迷病人,進行內置管。通過留置導管,既保持了患者肛周皮膚的清潔、干燥,又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大大減少了護理工作量。

4.2一般插管深度為15-20cm,這時氣囊正好位于乙狀結腸于直腸交界處,此處的腸腔直徑最小,大便又未形成糊狀,氣囊能有效阻止大便流入直腸,使大便經導管流出體外,又由于該處無便意感受器,氣囊充氣時不易使患者產生便意。如插管過淺,氣囊位于直腸下段或處,一是此處的便意感受器多使患者產生便意而用力排便致導管脫出,使留管失敗;二是此時大便經螺旋轉動及水分完全吸收,易成形,導致導管阻塞引流失敗。

4.3 抗返流引流袋的應用,避免了糞水返流;管徑較粗,便于糞渣的引流;有利于觀察糞便的顏色、性狀及量;有利于標本的采集,

4.4 危重患者大便失禁時頻繁更換一次性尿墊,置管后降低了耗材使用量,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胡小燕、謝正秀、葉倩等大便失禁的研究概況于護理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12):555-558

[2] 池月英、黃少華、梁慧屏等三腔二囊導尿管在大便失禁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9(5):42-43

篇(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edical pattern's change, the nurse service object and the nurse service scope's expansion, the medical trouble relations are day by day equal. “the medical service + takes seriously comfortably +” the new idea, to comrade who was engaged in the medical care work presented the new challenge, not only name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treatment, the nursing process needed to respect the patient the right,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demand more importantly. How to adapt the challenge which this new medical pattern transforms, the author thought: Is engaged in nursing to manage the worker to do the work positivel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timulates and the reassignment nursing staffs' enthusiasm, the initiative, the creativity, thus the enhancement nursing staffs' professional sympathy, causes them to deeply love the clinical work, the attachment is never willing to depart, causes the nursing work to advance to the new stair.

【Key word】 Medicine pattern Nursing management

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客觀上對護理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作為現代醫學領域中一門專門學科。如何適應這一新醫療模式轉變的挑戰,作者認為:從事護理管理工作者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以激發和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增強護理人員的職業認同感,使他們熱愛臨床工作,眷戀永不肯離去,使護理工作邁向新的臺階。

1 做好情感化管理

護士的工作是瑣碎、緊張和乏味的,隨著病人服務要求的提高,護士的心理壓力也漸漸增大,害怕自己一不留神讓病人產生誤解,既影響病人的治療,又產生護患糾紛,因而一到上班,護士便全身心地,謹小慎微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而到了下班之時已是感到相當疲憊的護士們,只想回到家中好好的休息一下。在科室里,除了年輕護士碰到護理或是治療上的難題,向護士長和高年資護士請教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少了,時間一長,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擴大,心理上也會出現不平衡。鑒于此,護士長應該加強情感化管理,激發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消除護士的消極情緒,讓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滿腔的熱情,快樂地去面對每天繁忙的工作。

2.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讓相關的護士一起參與決策,護士長在做出涉及有關病房護士的決定時,如果不讓護士長以外的其他人來參與,通常會使護士覺得自己由人擺布,會自然而然地起來激烈反對,相反如果能讓相關護士參與決策,并聽取她們的意見,非但不會挫傷她們的自尊心,反而還會提高她們的士氣,增強她們對病房的歸屬感,感到自己是病房重要的一員。

3定期組織活動

護士班次多,倒班快,夜班頻繁,從而打亂了護士的生活規律,體質、情緒容易受到影響。護理工作瑣碎,勞動強度大,其勞動價值并未得到人們的承認,護士心理上易產生壓抑感、自卑感。所以,在管理中要注重緊張與寬松相結合的人文環境的營造,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病房定期組織活動,由病區護士輪流擔當活動組長,設定活動主題,安排活動內容,決定活動地點,選擇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有體育運動、娛樂活動、智力競賽、集體游戲、生日聚會等等。不僅緩解了大家的工作壓力,調節了情緒;而且在活動中增強了團隊配合意識,增進了同事間的友誼,鍛煉和培養了護士的組織力和號召力。

4從自身做起,樹立榜樣作用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沒有什么事情能夠象榜樣這么溫和而深刻地打進人們心里。”作為一個護理管理者,不僅是指揮,更重要的是要帶動一群人,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領導者從心理上信服,從而尊重和服從領導者,愿意追隨。因此,護士長應為人師表,把提高自身素質和敬業精神放在首位,其個人的政治態度、工作作風、品德修養、風度儀表、言談舉止諸方面都應起表率作用。通過早晚查房詢問和關心病人,與病人親切交談使護士效仿;擇期參加各班次的輪轉,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導,增加威信。 5換位思考,增進溝通

俗話說:“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伴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發生的變化,護理管理者的管理僅靠“權力”對護士一味采取強制管理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現代護理管理學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堅持一切從“人”出發的管理理念。護士是一群特定的群體,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與實施及護理模式的改變,以致現階段護士工作量大,心理壓力也大。他們中間有的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有的渴望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與理解;有的渴望能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外出進修深造等。這就要求護理管理者除了平時平易近人,不斷縮短與護士之間的距離,深入了解護士思想動態外,還要常常站在她們的位置上進行思考,找準她們不同個人的內心的渴求,盡量滿足護士合理、健康的需要。或是在工作上使她們有展示自我才華的空間,體現自我價值;或是通過正式的、非正式的談話、交流與溝通,緩解她們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同時積極尋求讓他們能有充電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護理工作的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6傳方法,提高護理質量

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由以往的被動型轉為新的平等的醫患關系;同時病人需求也由單純醫療需求轉變為“醫療+重視+舒適”的“大健康”觀念。這種新就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實施治療、護理的過程中要尊重病人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樹立“全人”觀念。對此作為護理管理者就要言傳身教,盡早的讓護士了解其內涵及其具體的操作流程,然后熟練的運用于護理過程之中,如有遇新的入院病人時,指導護士熱情地向患者介紹病室環境、主治醫師、科室相關人員及目前的診斷和現行治療方案,以滿足病人入院時對科室相關人員、病區環境和診斷治療方案了解的需求;在治療操作前指導護士科學、簡明的向患者說明操作的過程實施治療的必要性、可能經受到的痛苦、對身體有無危害等,以滿足患者操作時提前溝通,治療時知情、同意的需求;在服務過程中,要求護士形象儀表端莊大方,語言態度和藹可親,以滿足患者精神上被尊重的需求;在住院期間,要求護士在病人有需求時及時地出現在病人身旁;抽空閑和病人聊聊天,給病人精神鼓勵和心理安慰,實現病人在護理中得到體貼和關心的需求;出院時介紹回家后的用藥方法、注意事項和飲食宜忌,以滿足病人出院前獲得康復指導的需求等等。

7合理安排,用人之長

護士是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的特殊職業群體,要求她們具有完備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護理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本觀念,遵循“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的原則,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智慧和潛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說:護士長應對每—個護士進行正確的定位充分挖掘每個護士的潛力,根據護士的能力、性格特點及特長,用人之長,避人之短,使每個護士對自己的崗位有認同感和滿足感。如:安排高年資護士與年輕護士同班,實行一對一的傳幫帶;讓工作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理論基礎好的護士做責任護士;對骨干護士的工作要給予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常與之商榷護理治療新方案,讓他們有參與管理和協助管理的熱情。

總之,護理管理者和護士都是圍繞患者這一中心不同層面上的同心圓,是共同為服務對象提供護理服務的,在這個過程中,患者是護理服務的對象,護士是完成護理服務的主要群體,護理管理者在關注患者接受護理服務結果和反映的同時,也要關心護士、了解護士、尊重護士、愛護護士和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因素。

參考文獻

[1] 林菊英.醫院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

[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11):641-644

[2] 寇玉琴.人性化管理的發展趨勢[J].企業活力,2005(2):62-63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 On43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summariz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Result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factors and the disease severity, age, use of respirator,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tomy, suctioning, time of lying in b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drug use, health, environment and so on.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ct treatment, should be through a variety of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decrease the infection rate and mortality.

【Keywords】 Severe traumatic brainin jury Pulmonary infection Preventi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

重度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危害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癥之一。患者由于顱骨骨折、顱內出血以及腦神經損傷而造成昏迷,可伴有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減弱、大小便失禁等。若治療和護理不當易導致機體感染擴散而危及生命。而肺部感染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在醫院內感染中居第二位,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2010年9月~2012年5月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調查分析其并發肺部感染病因。探討顱腦損傷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并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9月~2012年5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齡10~80歲,損傷類型:顱內血腫23例,腦挫裂傷14例,復合傷6例,43例感染中氣管切開38例。

1.2 診斷標準

以中華醫學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為依據,診斷標準:X線胸片顯示肺部有感染性浸潤性病變,肺部可聞及濕羅音,并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即確診:(1)發熱。(2)白細胞總數增高>10×109/L.(3)膿性支氣管分泌物。(4)肺部羅音。(5)痰液培養連續2次分離到相同病原體等。43例患者均符合醫院內肺部感染診斷標準[1]。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43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院內感染病例進行詳細分析和統計。

1.4 結果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院內肺部感染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除了正確的治療外,通過各種護理干預對策可以有效的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2 護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2.1.1 抬高床頭15 °~30 °,以利靜脈回流及肺部通氣,同時減少胃內容物、嘔吐物及口腔分泌物返流入氣管內。定時翻身叩背,每2小時 1次,促進痰液的排出,注意動作輕柔緩慢,使得頭略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2.1.2 徹底吸痰,成人吸痰負壓一般在0.04mPa~0.06mPa ,避免深部負壓吸引,對痰液稀薄可用低負壓吸引。吸痰前先確定痰液的位置和性質, 避免盲目操作,用聽診器置于胸骨上窩或站在病人床旁,聽到“呼嚕”聲,表明大量糊狀痰液淤積在上呼吸道;將聽診器放置在第3 胸椎、第4 胸椎,聽到支氣管肺泡呼吸音“呋哈”并夾低調較遠的“咝咝”聲,表明分泌物黏稠,支氣管內形成薄膜,使管腔變窄,痰存于下呼吸道;應根據痰的位置進行吸痰。吸痰最好一次吸完,最多不要超過2 次, 每次吸引時間不能超過15 s。吸痰管插至遇阻力回抽0. 5 cm~1. 0cm 后再吸引,但深部吸引時間不可太長,以免引起組織損傷及炎癥、肉芽組織形成,導致支氣管狹窄、肺氣腫和肺不張。吸痰時邊吸引邊轉動吸痰管向內插達到一定深度后撤出。同時注意患者生命體征、面色及血氧飽和度的改變。

2.2 加強氣道濕化,保持氣道的濕潤狀態,采用濕化器加濕、多種方法加溫的方法將室內環境控制在室溫18-22℃,濕度50-60%,以更好的維持粘膜細胞完整,纖毛正常運動及氣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對于氣管切開患者給予氣道滴藥,超聲霧化,氣管套管口用雙層無菌鹽水紗布覆蓋。

2.2.1氣管內滴藥:0.45%生理鹽水20 ml+α-糜蛋白酶4000 u+慶大霉素8 萬u+地塞米松5 mg,采用輸液管用微量泵以0.2mL~0.4mL/min的速度持續滴注濕化,能將濕化液穩定、緩慢而持續的注入氣道,達到有效的濕化功能。可根據病人的痰液性質調整微量泵的速度:痰少且稀者速度為4mL/h~8mL/h,痰多且粘稠者速度為8mL/h~20mL/h,以保證起到濕化作用,使痰液稀釋。

2.2.2超聲霧化吸入:采取沐舒坦霧化吸入,由于沐舒坦具有促進黏液排出,及減少黏液的滯留,使呼吸道黏膜上表面活性物質發揮正常的保護功能。[2]故早期采用小霧量、短時間、間斷霧化法,以0. 3mL/ min~0. 8 mL/ min 速度持續加溫霧化, 保證濕化劑的溫度控制在20 ℃~40℃。

2.3 加強口腔護理,改善口腔環境 認真做好危重患者的口腔護理,每日2~3次,舌苔厚口臭用雙氧水擦洗,再用生理鹽水洗凈,必要時可對口腔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口腔局部用藥。

2.4 營養支持 必須及時有效補充能量和蛋白質,以減輕患者機體消化。早期靜脈供應營養,少量多次輸血、血漿、血蛋白、脂肪乳等。腸蠕動恢復后,以腸內營養支持為主,上鼻飼給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飲食由少漸多,循序漸進。

2.5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設獨立重型顱腦損傷病房,限制人員流動,進入人員戴口罩、帽子。保持空氣清新,每日定時通風1~2次,每次30 min。氧氣管道、濕化瓶及濕化水,每日更換,霧化管道嚴格消毒。

2.6 積極治療原發病 只有當原發的顱內疾病的初步康復,全身情況得到改善,肺部感染才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嚴格執行無病操作技術規程,盡量減少各種侵入性操作,縮短抗生素和皮質激素使用的時間。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昏迷、氣管切開及繼發肺部損傷等,破壞了呼吸系統的防御機制,容易并發肺部感染。采取綜合性治療及護理,盡可能的避免環境微生物入侵以及內源性感染機制,預防肺部感染,是提高療效,減少死亡的重要手段。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1)意識障礙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的消失或減弱,使得氣管內分泌物排除不暢易于細菌的滋生,同時因外傷后,機體免疫功能抑制,從而易引起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反過來加重繼發性損害。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是改善患者通氣,增加腦部供氧,從而減輕繼發性損害,最終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3](2)重型顱腦損傷并發肺部感染易發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體質相對較差,免疫功能低下,且呼吸系統出現退行性變化,并多伴有慢性肺部疾患及長期吸煙史,更易感染。[4](3)重型顱腦損傷行氣管切開后,由于支氣管與外環境直接聯系,作為免疫第一道防線口鼻道和口咽便失去了防御感染的作用,也不能濕潤氣管,使氣道過分干燥,易導致細菌侵入,在置管時無菌操作不嚴,氣管護理不當時,易發生肺部感染。(4)誤吸: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可致生理反射消失,顱內壓增高的情況下,胃腸功能減弱,胃賁門括約肌松弛,胃內容物可向氣管內反流,鼻飼進食時,因患者吞咽反射差,若不當時,食物易誤吸入氣管內。(5)其他原因:包括侵襲性操作和不合理用藥。如手術中氣管插管、吸痰等易損傷氣管黏膜導致屏障功能減弱,此外吸痰、霧化吸入等操作也增加污染的機會。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患者菌群失調,造成耐藥菌株增加,可導致二重感染,使感染不易控制。

總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醫院內肺部感染因素與疾病危重度、年齡、呼吸機的使用、氣管插管或切開、吸痰、臥床時間、留置胃管、藥物使用、衛生環境等有關。除了正確的治療外,可通過各種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策以提高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生存率,降低感染率及死亡率。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22(4):201

上一篇: 藝術議論文 下一篇: 大學生科技創新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 亚洲欧美偷国产精品三区 | 亚洲国产一线播放 | 日韩区欧美区中文字幕 | 久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