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4:55: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競技體育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背景
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8月28日29日,省委、省政府吹響了全省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嘹亮進軍號。《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要率先建成教育強省,到2020年,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蘇州是省政府確定的先行制定規劃綱要的3個地級市之一,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要求,確保蘇州教育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實現高水平教育現代化。2008年4月7日,蘇州及其所轄五市七區均通過了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專家組評估,這標志著蘇州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基本現代化。對于“《綱要》”中提到的到2020年完成的指標,蘇州目前大多已達到并超過,蘇州城市的教育作為試點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其發展和地方經濟是分不開的,但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的體育教育相對于當前現代化教育發展速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蘇州素質教育快速推進的同時,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出現的問題值得思考。
一、現狀
體育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校體育教學過程的實施與體育活動的開展是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和途徑。我市對青少年的體質測試表明,學生組的體質狀況總體呈上升趨勢。從學生組各項監測指標來看,我市中小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仍然不佳,體質沒有明顯提高,在蘇州市體育基本現代化主要指標及評估說明中,2008年,我市國民體質合格率為89%,略高于05年全國的87,2%的成績,但卻低于江蘇省91,5%的平均成績。昆山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昆山市成年人達標率為95,9%,優秀率、良好率均高于蘇州平均水平,而青少年體質在某些指標方面略遜于蘇州平均水平。在身體素質方面,幼兒和學生的力量、平衡素質好于蘇州平均水平,但在柔韌素質方面略遜一籌。
二、問題
(一)體育觀念的滯后。
近幾年蘇州學校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關體育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日趨完善,體育設施不斷充實,體育課時得到較大幅度增加,這反映了地方政府對學校體育的重視。但由于學校和社會普遍存在“重智輕體”的嚴重傾向,體育課被忽視的現象還是很普遍。據調查顯示,有51%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比其它課程更容易取消;27.9%的人認為可能容易取消,66.2%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程的實際地位沒有其它學科重要。不人少,包括相當一部分領導者認為體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樂樂,而沒有從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觀念的滯后,極大地阻礙了蘇州城鄉學校體育的發展。
(二)中學體育教學目標單一化。
目前蘇州市的中學體育教育過程中普遍出現教學目標單一化,最具體的表現是:“達標第一”、“考試第一”,過分看重《國家體育健康標準》以及“體育中考”的評價作用,高中把《達標》作為體育教學工作的單一目標,初中一切教學工作都圍繞“體育中考”,并形成了一一對應關系,結果限制教學工作的廣度,使學生在絕對單一的目標下學習,得不到足夠的學習空間。在對高新區三所4星學校調查發現有24.7%的學生在活動課上針對的是體育課堂的內容,有四分之一的課外活動是給體育課補課的。有11.4%的學生很少參與體育活動鍛煉。有30.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不太理想。 (三)適合青少年活動的設施短缺,鍛煉內容形式單一。
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器材以成人的競技體育的體系為規格標準,場地、器材的成人化嚴重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和鍛煉的興趣。教育部體、衛、藝教育司司長楊貴仁指出:我們的中小學校一直沿用成人器材,使孩子們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和身心愉悅。“成人化”是少年兒童籃球的最大誤區。有的學校由于場地的客觀限制,導致開展活動的時候只能選擇跳繩,踢毽,呼拉圈等趣味性和運動量不太強的項目,如吳江松陵一中擁有2000左右的學生,但只有250米田徑場地,盡管學校盡一切努力保證每個學生的活動,但對于活動內容的開展,學校也很無奈。
(四)師資隊伍結構性失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有待提高。
目前蘇州中學體育教師學歷達標100%,并且均參加過體育專業的學習或培訓,但專業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普遍陳舊,跟不上時展的腳步,滿足不了新課程改革教學的需要。同時由于很多學校生源急劇減少的,學科配備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由此凸顯出來,一些科目的教師大大富余,比如傳統科目,富余的老師便只能充當“萬金油”,哪個坑缺就往哪個坑塞。同時有的學校由于體育科目的教師卻無法滿足,隨著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教師短缺的現象日益嚴重,但由于學校教師編制總量已超標,對于緊缺科目教師引進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導致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工作積極性下降。
三、對策
(一)正確指導,轉變觀念。
加強對學生體育情感、愛好和興趣的培養,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廣泛地通過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校圈體育文化活動等有效途徑來加強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形成合理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穩定的體育態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體育活動中影成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通過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經常鍛煉的習慣,使體育鍛煉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成為體育的積極參與者和傳播者。
(二)體育課程教學多元化。
中學體育課程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必趣、能力和鍛煉習慣為基本框架,在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上,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質,還應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生活方式,在體育課程中取消強制性內容,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則,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練習內容,教學內容要豐富多彩,滿足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使他們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在體質健康、個性發展和生活質量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加大資金投入,購置必備的體育用品和器材。
加大對農村體育教育的投入,大力推進學校標準化的建設,合理均衡的分配體育教育資源。完善農村中學體育場地、器材建設,提高體育教師業務水平。同時??梢岳皿w育彩票的經費資源,為農村中學添購體育器材,傳播體育知識,讓廣大的中學學生獲得更好的體育教育。針對學生的必趣特點,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參與意識,制作多功能繩袋、環繩、啞鈴、彩球、晃板、毽球、等適合學生興趣要求的器材。
(四)制定導向性政策,鼓勵教師流動。
對于有的學校教師飽和,而有的學校缺教師上課的現象,主管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在學校問的調動,把體育教師從比較充足的學校流動到緊缺的學校。對于就近幾所學校的教師可以相互間兼課,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校教師緊缺的問題。同時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加大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的力度。在思想上積極引導,使體育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具有責任心和進取心。其次,在業務上悉心培養,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舉行教學觀摩課,開展優質課的評選活動,定期選派教師進修提高等。
參考文獻
[1]任文亞.高師范公共體育課要加強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陰[1].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4(2).
2.外資競爭的巨大壓力。加入WTO后,我國體育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00家在華投資。全球體育用品企業產值前10名全部進入中國,年產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都已進入我國市場。迄今為止,這些公司幾乎占領了我國高檔體育用品市場。作為全球范圍內的朝陽產業,體育產業回報豐厚。面對奧運這塊大蛋糕,如果國內企業再不迅速搶占市場,外資很快就會全面占有,無疑會給初起步的中國體育產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3.中國體育產業的機遇。除了奧運會這個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體育企業還面臨著以下機遇:一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體育運動意識越來越強,健康投資、體育消費將越來越多;二是出于崇尚體育明星的心理,人們愿意花錢看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的比賽;三是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屬于朝陽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緩解體育需求增長與國家財政撥款不足的矛盾,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把體育納入第三產業,并已用產業政策的杠桿,吸收社會資金,引導個人消費,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
二、奧運經濟與體育產業化的互動
1.加速我國的體育產業化進程。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國際化的盛會,承辦國的政府、組織和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和商業談判。因此,從申辦到實際運作的全過程都必須按照國際慣例來操作,即以信用為基礎,以契約管理為手段,進行商業化運作.這樣的操作要求舉辦國政府、組織和企業調整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管理和運作方式,從而為我國體育真正走市場化道路,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市場運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無疑為全球體育產業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運作得當,2008年奧運會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更將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火車頭。
3.“奧運泡沫”問題需要體育產業化來解決。奧運會4年才一次,很多場館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只有很少幾次的利用,大量場館的閑置,占用了大批資金,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如果經營不好,將給舉辦國、舉辦城市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因此要處理好應對大型活動與日常經營的關系問題.以直接投資為主要特征的奧運經濟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大,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后,對主辦城市和主辦國的經濟帶來的沖擊就越大。奧運經濟的這一特性在國外被稱作“低谷效應”。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體育產業化,通過戰略規劃周密實施,既要避免奧運經濟過熱,防止出現“奧運泡沫”,也應通過先期預防和后期預防,把“低谷效應”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三、實現體育產業與奧運經濟雙贏的對策
1.制定體育產業化和奧運經濟發展戰略。奧運周期一般為12年左右,我們將其分為奧運前期、當期、后期三個階段。前期戰略包括場館建設、服務公共設施建設、資金的籌措、贊助商的選擇等前期籌備工作。另外,還包括制定適宜的奧運市場開發戰略。奧運市場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對這個市場如何開發、包裝、銷售應盡早做準備,多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模式和運營機制,并與我國的體育產業化戰略相結合;當期戰略在奧運會召開的前后幾年,主要涉及與比賽有關的事宜,包括體育器械、體育設備的選購、比賽的組織、門票彩票的銷售、電視轉播權及廣告的銷售、奧運紀念品的開發與制作等,應盡可能按照市場化模式來運作;后期戰略在奧運會結束后的幾年內,應充分發揮奧運會這個動態的、極具號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的價值,在奧運會結束后的1年~2年里可充分借助奧運余溫來吸引國內外旅客旅游、觀光和度假。
2.轉變體育產業的發展模式。加速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我國目前的體育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政府管理型”,體育經費的來源是“行政撥款型”,這無疑限制了體育產業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體育產業化經費不足的問題,必須將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讓體育產業進入資本市場,從而提高體育產業的融資能力。
強化品牌意識,擴大國際影響雖然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很快,但真正屬于國際品牌的卻寥寥無幾。面對奧運會龐大的市場份額和眾多跨國企業集團的競爭壓力,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必須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爭較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可使本國企業借助奧林匹克市場營銷計劃,推廣企業形象和品牌。
加強人才培養。成功舉辦奧運會需要一大批既懂體育專業、法律,又懂經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體育產業也必須大力發展這方面的人才,我國的體育市場還很不成熟,這方面的人才還相當匱乏,要想使我們的體育產業走向世界,加大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市場意識。搞好奧運營銷中國體育產業一定要借助奧運會這一契機,加大體育營銷力度,以尋求更多贊助商加盟,增加體育產業的產值。我們已提出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概念。應通過奧運會的舉辦,系統總結我國體育營銷方面的經驗,繼往開來。
總之,奧運經濟與體育產業化相得益彰,互為推動,互為促進,那么,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就應把兩種戰略放在一起考慮,共同開發,共同發展,從而實現二者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張玉超李紅衛: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發展的影響.體育學刊,2002.9
[2]苗春迎:北京奧運大商機.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2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2.1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是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
把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市場為先導,以民族經濟發展服務為宗旨,挖掘豐富多彩的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揮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功能與價值。在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實質,要吸取產業之精華去除糟粕,體現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獨特風格的一面。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勇于創新與開發,使其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來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出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價值,從而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以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來推動區域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2.2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是以政策為導向來推動經濟發展
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給當地經濟發展提供絕好的契機,在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到決定性作用,為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扶持,要抓好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機遇,利用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和法規制度的完善,培養專業高素質人才,來促進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的跨越式發展,通過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我們要有效利用好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來拉動湘西經濟的發展。對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體育文化產業中的優勢資源,加以拓新與挖掘開發出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最大經濟效益利益化。
3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3.1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特色民族體育文化產業
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資源豐富,(如:體育競賽表演、民族體育舞蹈表演、民族傳統體育健身表演等)。因此,要著重抓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資源,利用國家西部政策來發展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旅游帶的戰略規劃,大力發展體育文化旅游業,把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為湘西文化產業的引擎,成為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有規模、有吸引力、可持續發展的知名產業。湘西的人文資源豐富,土家族、苗族等各種民俗節日文化活動獨具特色,開發少數民族文化和節日文化,把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創造少數民族民俗體育風情游,把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引向文化產業之路。通過第三產業開發逐步帶動湘西經濟發展,使湘西經濟由傳統的單一化走向靈活多樣多元化發展,創造可持續的、循環的、原生態的綠色產業,就現展而言,信息掌握時代,科技改變未來、人們追求高質量的工作環境、舒適的度假環境,所以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正處于發展期,對湘西經濟發展是一個絕好契機,無論對于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來說還是對于湘西經濟發展來說這都是雙盈利。
3.2發展旅游業,打造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協同發展共雙贏
把握好湘西民族文化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在信息高速化時代,通過互聯網來傳播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同時繼續保持好這股良好勢頭,將其發展為支持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并肩發展的新興產業。現代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光旅游,而是時尚、休閑、健身等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產業鏈。湘西民族體育文化可以將自然風光、人文景點與生態農業、體育休閑、民風民俗、民族體育結合起來,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產業,借湘西少數民族資源豐富平臺來塑造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讓湘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出獨特民族文化優勢。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一體化的歷史。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帶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本國的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市場,從生產活動到資本運動再到生產要素的移動都突破了國家的疆域,實現了國際化。
在這種國際化的浪潮中,區域性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是國際化的重要表現。這種區域性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最初起步于二戰后的50年代后期。它首先出現于西歐,隨后,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效仿,在短短幾十年間已經遍及世界所有大洲和各大重要區域,以至于哈伯勒(Haberler,1964)將我們的時代概括為“一體化時代”。
在經濟一體化這個炙手可熱的舞臺上,跨國公司當仁不讓地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扮演著世界生產組織者的重要角色,并且伴隨著一體化進程而迅速壯大。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2003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出口競爭力》披露,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
隨著國際化大生產的發展,跨國公司作為跨國投資、經營和管理的組織載體和國際市場的行為主體,在經濟生活國際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比較而言,聯系各國經濟的傳統渠道,如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相對下降。因此,不論從全球范圍來看,還是從某一地區來看,跨國公司都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對旨在加強區內各國間分工與合作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分析,就不能不涉及到跨國公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跨國公司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
縱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條極為有趣又極為重要的線索:現代世界的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是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上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是由微觀層次上的企業生產一體化和宏觀層次上的國家政策協調一體化導致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正是這兩種層次上的一體化的統一。前者可以稱為功能性的一體化,后者可以稱為制度性的一體化。
微觀層次上的企業導向型的一體化,指的是以跨國公司作為主導力量而推動的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利用地區區位優勢可能帶來的規模效益進行跨國界的投資生產等活動,它的這些活動必然會對該區域內的國家的經濟生活產生影響,促進和加強該區域內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這種跨國公司導向型的一體化是企業行為的結果,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發展的客觀結果,是功能性的一體化,而不是由政府行為造成的。
而所謂宏觀層次上的政策協調導向型一體化,是指地區內各國政府間在政策上通過協調,建立超國家的協調機構,推動成員國達到經濟一體化的狀態。這種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建立國際性的經濟協調組織,人為地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甚至制定統一的對外關稅,來實現各個成員國之間貿易、人員、資本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地自由流動,達到本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目的。這種政策協調導向型一體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制度性機構的一體化先于實際的企業生產一體化。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和政府都是推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這兩種推動力量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能促進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推動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規模經濟的實現,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在全球范圍內的均等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向前發展。DunningandRobson(1988)指出,通過跨國公司運作的跨國商業一體化和地區性經濟一體化之間有著本質性的關系。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跨國公司作為微觀層次上的組織,是通過自身的行為和市場的力量,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為主要形式,通過從事國際規模的生產和銷售來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來推動經濟一體化的。而政策協調導向型的一體化則屬于宏觀經濟一體化的范疇,是成員國政府基于自身的需要,通過簽訂協議為生產力和生產要素在本地區的流動和擴張掃除障礙,促進本地區分工深化和創造本地區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合作與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都是二戰后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現象。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隨著這兩種現象的繁榮發展,學術界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比較長的時期內,對這兩種現象的研究基本上是相對獨立進行的。鄧寧撰文稱,迄今為止,人們很少嘗試將這兩種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系統的分析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有關這一問題的經驗資料的搜集也是很不夠的。
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微觀主體的跨國公司,它的行為在客觀上必然會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那么,跨國公司的微觀行為,究竟如何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跨國公司的行為又是通過哪些渠道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產生影響的呢?筆者認為,對上述問題在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認真的研究并做出回答,正是寫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三、跨國公司的市場行為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一體化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是世界各國之間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它是社會生產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一國內部的社會分工超越國界向縱深和廣闊方向發展的產物,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分工主要是宗主國與殖民地、工業國與初級產品提供國之間的以國家為主體的分工,二戰后的國際分工隨著國際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向深度和廣度上擴展。
二戰后,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的配置、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來實現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合成為“不可分”資源、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更強大的生產能力,并將國家間的生產分工和協作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為企業內部的分工與協作,通過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活動,引起世界各國生產、交換、分配等各方面經濟聯系的不斷融合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發展進入了復合一體化階段。在復合一體化戰略下,跨國公司在生產經營進行細分,如研究與開發、采購、零部件生產、加工、裝配和財務等,并將不同的生產經營職能配置在公司整體需要且最能發揮作用的國家或地區,形成跨國界的價值鏈。設在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子公司與母公司、其他子公司互相配合,執行整個公司的某項或全部職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跨國公司更多的不再是一個層級結構,而是一個網絡結構。例如,美國福特公司的菲斯塔(Fiesta)汽車在歐洲的生產組織情況就是一種典型的區域性網絡化生產,歐洲福特公司設在英國不同地方的子公司分別生產充電器、配電器、儀表盤、油表、水表、插座、火花塞和絕緣器等;在比利時亨克生產車身部件、車輪;在德國維爾弗拉特生產變速器、引擎;在科隆生產車身底盤;在法國波爾多生產變速器;最后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和德國薩爾路易進行組裝,產品主要供應歐盟市場。不僅如此,福特公司還逐步將其部分研究設計、人員培訓等職能配置在不同國家,建立起復雜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
由此可見,戰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是全球范圍內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建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2.跨國公司的并購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跨國公司因為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跨越各國的貿易壁壘等原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不同地區設立了生產機構。這種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和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加深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戰后歐洲的經濟一體化就和西歐跨國公司在本區域內的直接投資有著密切聯系。以英國、德國為例:1962年~1988年間,英國對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9.2倍,而同期對全球直接投資總額僅增長6.1倍。德國的跨國公司多年來一直把前歐共體視作其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比重大體維持在30%左右,投資總額從1976年的15.8億馬克上升到1988年的64.5億馬克。與此同時,英國和德國也成為歐共體其他成員國資本投資的熱點地區。1962年~1978年,前歐共體公司(不包括石油公司、銀行及保險部門)對英國的直接投資從1.34億英鎊提高到20.32億英鎊,年均增長18.5%,比同期外國公司對英國直接投資總額年均增長率高出5個百分點。1986年,前歐共體其他成員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額為24.41億英鎊,1989年上升到45.78億英鎊,分別占同期英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0.5%和53.6%。1962年~1985年末,前歐共體對德國直接投資累計額達294.8億馬克,占同期全部國家在德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1%。
正是這種跨國公司的區域內部的交叉直接投資,將傳統的國家間分工轉化為企業內分工,加深了區域內各個經濟實體之間的協作的依賴,為日后政府間簽訂經濟一體化條約提供了內在的經濟凝聚力。因此,跨國公司在區域內部的直接投資對該區域的國際經濟一體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促進區域內外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一步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量
由于國內市場的狹小制約了規模經濟效益的發揮,隨著企業跨越國界的擴大經營,區域內相互投資增加,貿易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國際區域內各國相互之間的貿易流量的大小是理解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我們以歐盟為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在歐盟內相互投資的增加,歐盟內部貿易額也持續增長。有資料顯示,歐盟內部貿易額占當年貿易總量的比重逐年擴大,從20世紀60年代的34.5%上升到2000年的64%,幾乎翻了一番。
4.跨國公司對區域內的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
比較優勢、國際分工和規模經濟僅僅是形成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潛在條件,而擁有一個巨大的或潛在的購買力市場,則可以將潛在條件轉化為現實條件。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投資是自己與東道國之間的互利互惠,區域內的大規模相互投資將使區內市場深化和擴大,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得以加深。
5.跨國公司的發展加劇了世界市場的壟斷和競爭,而當代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正是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外在動因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張,它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他經濟組織。目前,跨國公司已控制超過40%的世界生產和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貿易量超過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并掌握了世界上80%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壟斷了75%的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金融領域和勞務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顯然,今天的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原料貿易、制成品貿易和技術貿易。因此可以說,今天國際市場競爭已經主要體現為跨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
這種日趨激烈的競爭,使一些經濟實力薄弱的小國和發展中國家,難以承受國際市場上的劇烈變化。因此,它們一方面要組建本國的跨國公司,另一方面有必要與實力雄厚的經濟大國結成聯盟,彼此協調。那些實力雄厚的經濟大國為了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保持其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優勢,也需要聯合中小國家的力量,協調行動。
四、結論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確實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
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規則、促進了區域內經濟活動的國際化、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量、深化了區域內市場、加劇了世界市場的壟斷和競爭。通過這一系列的方式,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加速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高樂詠: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市場開辟與市場替代的統一[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2]茆訓誠:跨國公司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J].上海經濟研究,1998(6)
[3]萬建強:跨國公司一體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J].經濟縱橫,2001(8)
二、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行循環經濟的價值分析
(一)旅游產業戰略價值2014年8月國務院頒發的31號文件,即《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和同時推動區域旅游一體化,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游合作體。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是一種尊重生態自然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是以資源依托型為主的旅游業保護其核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產業實踐價值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行循環經濟將使旅游企業、景區、企業與景區等各環節實現高效利用資源、合理利用廢棄物、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從旅游企業層面上,通過實行微觀循環經濟,減少浪費,提高效益,同時也可加強三地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產品的創新。景區實行微觀循環經濟,則可改善景區環境,創新生態景區的服務。寧鎮揚三地從社會層面上構建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生態服務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的產業循環體系,實現整個生產、銷售和消費、使用及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再利用。
(三)旅游產業環境價值寧鎮揚旅游經濟一體化實行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防治旅游環境污染、改善旅游企業生存環境、保持旅游生態和諧的重要途徑。將寧鎮揚三地旅游業看成一個可循環的系統,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規劃和營銷方案,防止重復建設及惡性競爭,改善當前旅游企業的生存環境;制定政策法規,建立科技研發體系、教育體系、綠色消費體系、廢棄物綜合處理體系等,真正從公眾、企業、政府三方面認識到循環經濟的的價值,改善消費觀念、防止旅游環境污染、保護環境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寧鎮揚旅游一體化運用循環經濟的發展建議
(一)政府統領構建寧鎮揚旅游一體化循環經濟體系由寧鎮揚三地政府統領,對該地區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以循環經濟系統為主導思想,制定旅游產業及相關旅游基礎設施的各方面規劃,完善旅游交通服務網絡,規定三地旅游業合作內容和重點合作項目,如酒店與生態農業園區的合作,景區和酒店等企業與科技部門和環衛部門的合作等,防止各自為政、內耗嚴重以及過多的重復建設,規劃一經審定,應具有法律效力。
(二)健全實施循環經濟的保障體系區域旅游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還需要政府制定統一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企業評估體系、經濟獎罰機制等,消除三地旅游市場的制度壁壘,理順旅游業管理體制,加大主管機構的執法力度,加強旅游法規的完善,確保循環經濟落實到旅游行業中來,提高旅游循環經濟的可操作性。
(三)豐富寧鎮揚旅游產品結構目前寧鎮揚旅游業以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輔之以度假、商務等旅游產品。要加強對生態農業、休閑養生、修學度假等旅游產品的創造,積極創新開發娛樂性強、互動參與性大、文化內涵高、綠色養生性的休閑、度假綠色旅游產品,增加采用循環經濟系統的生態景區,向游客灌輸循環經濟的理念,共同促進寧鎮揚地區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塑造寧鎮揚高品質整體旅游形象,實施寧鎮揚旅游整合營銷通過對區域內文化脈絡的梳理與旅游資源特色的提煉,宣傳寧鎮揚的循環經濟體系,塑造高品質的整體旅游形象。制定統一的整合營銷計劃,多種形式并舉,開展長期的整體性聯合促銷。建立優質高效的寧鎮揚旅游網站,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務雙重功能的內容,普及循環經濟的知識,宣傳生態旅游產品,滿足旅游者和部分潛在旅游者的需求。
首先分析一下外部因素:(1)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飛速發展,導致國際市場的競爭與風險加劇,特別是在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中,由于巨額游資充斥其間,如果某個國家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不夠高,就有可能使投機者有機可乘,從而給該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動蕩。而東亞地區大部分國家還處在發展中國家水平,其金融制度、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會面臨較大的風險,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面前,東亞任何一國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迫切需要緊密合作來共同面對機遇與挑戰。(2)作為上世紀末經濟全球化浪潮過渡和補充的世界范圍內的區域經濟合作浪潮洶涌澎湃,加上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大大激發了東亞國家加強區域合作的積極性,增強了它們對區域合作的信心。當初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使該地區形成了約3.6億人口的大市場,內部貿易額達到2250億美元,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0%。而東亞地區如果能形成這樣的自由貿易區,則會形成約19億人口的更大市場,內部貿易額必定會大幅度上升,運行良好的話就有可能會取得超過NAFTA的成就,這極大地誘惑了東亞各國。
在外部因素驅動的同時,東亞各國自身對區域合作意識的加強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東亞整體意識”在區域內達成了共識,尋求區域競爭力已成為各國的共同目標。很長一段時間,東亞被“割裂”為東南亞和東北亞,兩者之間來往很少,個體意識較強,東南亞國家更多的是尋求內部合作。從1967年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到1992年實施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到如今東盟自由貿易區進行得有聲有色,其內部貿易確實做得不錯,但其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卻十分有限,危機爆發后,東盟國家發現東北亞國家也被波及,這讓它們了解到東亞各國的經濟依存度其實是較高的,加上中國在危機期間毫不猶豫地向東南亞受災國伸出援手以及所表現出的一種負責任的大國姿態,讓東盟國家轉變了地域觀念,將自身置于東亞整體區域之內,轉而謀求區域合作機制以提高整體競爭力,這種主觀意識的轉變奠定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
其次,由于美國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姿態以及操縱IMF對援助方案提出苛刻條件的所作所為,讓受災國從慘痛的經歷中意識到必須依靠東亞內部自身的合作才能生存發展,外部的力量并不一定靠得住。而在2001年美國經濟的衰退導致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東亞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更加深了東亞國家對上述觀點的認識。正是由于這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才造成了如今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熱潮。
二、關于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具體形式問題的分析
現在東亞區域合作的主形式是“10+3”模式,即東盟10國與中日韓三國的交互合作方式,但這僅僅只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過渡階段,并非真正地實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假使這一階段過渡得很成功,區域經濟合作要朝著一體化層次發展,那么可能會表現為哪種一體化形式呢?
區域經濟一體化按層次高低分為: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不同的形式會給成員國帶來不同收益,但也需要其讓渡不同程度的國家,因此,各成員國會謹慎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相互協調以做出抉擇。由于在東亞區域內,既存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又有東盟的一些小國家,況且東亞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政策更是千差萬別,也就是說上述X指標在東亞各國間差異很大,因而可以認為在東亞區域進行貨幣合作的成本是相當高的,這就大大降低了各國組成貨幣聯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東亞區域內采取經濟聯盟這種一體化形式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建立自由貿易區會給各國帶來一些看得見的利益:如果自由貿易區能夠建立,會形成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市場,由于取消了關稅和一些同等效力的限制措施,內部貿易額肯定會大幅度上升,這樣就能夠通過促進各國外貿額的增長帶動其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該形式并不妨礙各成員國針對非自由貿易區成員采取其它的貿易政策,即沒有要求各國進行國家的轉讓,這使得東亞國家比較容易接受。
三、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的阻礙
根據上述分析,似乎在理論上建立自由貿易區給各國帶來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比較容易實行,但來自經濟理論之外的因素卻給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經濟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簡稱EVA)在經濟學中又定義為經濟利潤,是由美國斯特恩•斯圖爾特管理咨詢公司于 1989年首創的,民營企業起步晚、規模小、管理基礎工作薄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其企業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和不足。經濟增加值”這一績效評價方法可以在影響與改善民營企業文化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經濟增加值”的作用
經濟增加值應用于企業日常管理時,除了可以科學合理地考核企業各責任單位的經營績效外,還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1.促使企業克服盲目投資,樹立權益資本不是“免費資本”的理念,節約使用權益資本,合理安排資本結構,從而有助于促進資本運作效率的提高。經營者會像企業的所有者一樣思考,權益資本不再被考慮為“免費資本”,他們不再追求企業的短期利潤,而開始注重企業的長期目標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相一致,注重資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現金流量的增加,以此來改善企業的EVA業績和企業文化質量。
2.有助于提升與改善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經濟增加值發展到今天不僅僅是一種績效評價的指標,更是一種促進企業有效進行企業文化建設與提升的手段。與傳統的財務指標相比,它有兩個優勢:一是考慮了資金成本,把業績與占用資源的成本聯系起來,從產出與成本兩個方面綜合評價決策的效果,擴大了績效評價的范圍,使部門與整體的利益一致,激勵管理人員為股東價值最大化不斷努力;二是對跨期費用項目進行適當調整,使長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協調起來,克服決策中的短期效應,符合股東權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財富》雜志稱為“當今最為炙手可熱的財務理念”。
二、現階段我國民營企業文化的特征
1.民營企業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這種文化與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經歷有關,許多民營企業的經營者,具有獨到的成功絕招,比如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特別強,或善于抓住市場的空隙,或技術創新能力強,或有很強的融資能力,或善于帶動一群人打天下等等。這些獨到的能力,使他們形成了掘金后無往而不勝的自信,同時又容易有心浮氣躁的心態。民營企業產權歸老板自己所有,雖設有許多管理部門,聘請了優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養成基層喜歡越級報告、職能部門有事不敢決斷、老板一人說了算的作風。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老板意志就是企業的絕對意志,幾乎沒有人能對他的決定產生影響,從而產生了企業經營的“巨人癥”、“霸王癥”等,這種惟老板意志導致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難以提升,導致 (投資)決策與行為的不科學性,對經營者業績的考核帶有較大的隨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現問題,企業隨即失去前進的方向。
2.民營企業文化是奮勇拼搏文化。民營企業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就是民營企業奮勇拼搏文化的體現。在浙江溫州的民營企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為了企業在夾縫中生存,他們不辭辛勞;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全力拚打。
3.民營企業文化是搶抓機遇文化。許多民營企業老板,就是通過抓住機遇,驟然發家的。老板瘋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資源,使企業的目標變得簡單而易于操作,員工形成吃苦耐勞、快干多干的作風,企業的原始積累迅速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確出現了許多發展的機會,誰抓住了誰就能取勝。這時,廣大民營企業利用自己的體制與機制的優勢,一次次抓住企業發展的大好時機,使企業站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前列。這種文化體現在企業發展中,往往就表現為一有“好”項目就上,不管自己是否具備投資發展的能力與實力,不管是否進行了嚴密科學的可行性論證(特別是財務可行性研究 )。
4.民營企業文化是重視感情文化。許多民營企業文化用親情代替規則,其經營管理層由復雜的血緣關系構成,這就違背了管理大師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業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運作,在高層管理人員中,無論有多少家庭成員,也無論他們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員。民營企業內注重鄉親、熟人、朋友,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礙經營管理的問題長期存在,企業管理制度形同虛設。這種文化體現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現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關系親密與信任度代替指標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執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國民營企業文化的這些特點,曾經在短時期內適應了市場環境,但卻和變化越來越快的經濟和市場環境拉開了差距。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民營企業作為中國市場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尋找有關途徑盡快培育出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企業文化。
三、“經濟增加值”的應用對改善、提升民營企業文化的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場新的經濟競賽已經展開,未來會脫穎而出的贏家,將是能夠搶先窺視并領悟新游戲規則的個人、企業或國家?!边@對我們是一種提醒。有效應用“經濟增加值”方法,可對民營企業文化的改善和提升產生如下影響:
一、企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經濟管理是企業生產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對于企業經濟利潤的獲取、企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來說,企業的發展速度常領先于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建設,企業經濟管理制度與企業經濟發展現狀不相適應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企業的經濟管理目標是企業實現自我發展的動力,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企業要獲得長遠發展,實現利益最大化,必須從控制企業成本入手,企業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應有之義,可以對企業開展經濟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前提。其次,企業開展有效的經濟管理工作對于發揮科技在企業中的作用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現代企業的發展壯大已經不能僅僅由人員多寡來決定,企業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提高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而這需要企業做好經濟管理。再次,企業的經濟管理使得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將各類生產力要素進行有機整合,有效調動生產力要素并實現他們的結合與優化,最終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二、我國企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通過不斷的實踐,在經濟管理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績,然而,企業在實施經濟管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如經濟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缺乏專業的經濟管理人才,經濟管理工作執行不力等普遍存在。第一,企業從事經濟管理的人員在管理能力和自身專業水平上存在欠缺。從不同企業的調研結果發現,企業經濟管理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素質偏低和管理水平不高。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企業經濟管理的水平,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第二,企業在經濟管理在觀念上落后,在制度建設上不健全。企業經濟管理觀念科學合理化是推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努力實現的部分。很多企業在市場化環境中,只重視企業經濟利益的實現,而忽視企業經濟更新管理的作用,使得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缺乏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的指導,阻礙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和企業發展。企業經濟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領導不重視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建設,沒有認識到健全的經濟管理制度在提高經濟效率和員工工作熱情方面的作用。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容易導致企業企業內部職責不明確,影響企業工作氛圍,打擊工作人員積極性,造成企業管理混亂。第三,企業經濟管理方法陳舊,缺乏監督約束。受傳統經濟思想的影響,很多企業仍以粗放型的方式管理企業,這與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勢必影響企業規模擴大和經濟發展,市場化要求企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改善經濟管理方式。企業要獲得健康持續的發展,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
三、我國企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
(一)建立企業經濟管理制度。
企業在日常經營中要取得良好的經濟管理效果,必須將經濟管理工作置于經濟管理制度之下。企業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建立經濟管理機構,配備足夠工作人員,增強企業經濟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該機構應當獨立于企業的其他機構,不受企業其他職能部門的制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完善的制度背景下才可能實現企業的有序管理,企業經濟管理人員才有足夠的依據開展工作,確保經濟管理的有效性與科學性,發揮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企業經濟利益的提升。企業在實際操作工作中,可以講企業管理內容以手冊形式發放給員工,讓其了解企業管理制度,自覺按照企業要求行事。企業經濟管理制度應明確企業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保證企業管理行為落到實處。建立健全企業經濟管理制度是優化企業經濟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健全的管理制度對企業實現發展計劃和日常運營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企業運營效率。
(二)提升企業管理人員工作能力。
企業經濟管理的水平和質量很大程度由企業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決定。在我國,企業重視經濟利益的提高,卻不重視經濟管理人員的招聘和培訓,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工作能力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經濟管理效能的發揮。企業自招聘企業經濟管理人員時,要注重引進那些高素質、高能力的管理人才,提升企業經濟管理人員整體水平,確保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企業利益提升提供智力支持。經濟管理人員在進行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要不斷調整企業經濟管理策略,保證管理策略符合企業實際,實現動態管理。高素質企業經濟管理人才能不斷解決企業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適應市場變化和企業發展步伐,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增強企業經濟管理策略在企業內部實施的可操作性,為企業經濟管理助力。企業要注重加大對全體員工的培訓力度,讓全體成員參與企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加強員工職業技能訓練和道德修養,全力推進企業經濟管理工作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得到優化和完善。
(三)完善企業管理監督制度。
良好的制度不能自我得以執行,需要完善的企業管理監督制度的落實來保障。完善的企業管理監督制度對于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完善的企業管理監督制度,可能致使相關工作人員在企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中失去協調,企業經濟管理工作可能出現問題,影響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獲取資源的優化配置效應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首要理性。關于自由貿易區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可以用圖1加以簡單說明。
圖1是一個自由貿易區的局部均衡分析,假設世界有三個國家:本國(H),本國潛在的盟國(F)及代表世界其余國家的第三國。左圖代表本國,Dh與Sh分別代表本國某種商品的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在封閉經濟條件下,本國的價格是Th。假設國際市場價格為Pw,由于國際市場價格遠遠低于本國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價格,因此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根據比較優勢,本國屬于該種產品的進口國?,F在假設本國為保護本國生產者的利益,維持本國對該種產品的生產,征收禁止性的從量關稅PwTh,征收關稅后本國的價格為Th。右圖代表本國潛在的盟國,Df和Sf分別代表盟國對該種商品的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盟國的價格是Tf。由于與本國一樣,國際市場價格低于盟國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價格,因此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盟國也是屬于該種產品的進口國?,F在同樣假設盟國為保護其生產者的利益,維持對該種產品的生產,也征收禁止性的從量關稅PwTf,征收關稅后盟國的價格為Th。
現在假設本國打算與F國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謀取資源優化配置的利益。假設兩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后各自對非成員國維持的關稅仍為原來的禁止性關稅,只是內部取消了相互的關稅。由于本國的關稅水平高于盟國的關稅水平,所以本國與盟國形成自由貿易區初期,本國的價格肯定高于盟國的價格,這樣就會形成盟國的產品向本國流動的動力,產品的區內流動會導致本國的價格下降,但價格的下降具有界限,最低價格為Tf,原因是本國的進口來源是盟國,而盟國的最低價格為Tf。要知道本國最后的價格為多少,關鍵在于確定本國市場的供給。由于本國的價格間于Th與Tf之間,而且只要本國的價格高于Tf,盟國的產品就會全部供給本國市場,所以本國與盟國形成自由貿易區后,本國市場的供給實際上就是兩國市場的供給之和。圖中的Sh+f就是兩國供給曲線的橫向加總,也是本國市場的實際供給曲線。本國市場最后的價格取決于Sh+f與Dh的交點的位置,如果交點處所對應的價格高于或等于Tf,則該價格即為最后的價格,相反,如果交點處所對應的價格低于Th,則最后的價格即為Tf。在此為方便分析,假設Sh+f與Dh的交點處所對應的價格恰好是Tf。由于本國與盟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后價格由Th降為Tf,消費者剩余的增加為梯形ThABTf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的減少了梯形ThACTf的面積,由于政府原來沒有關稅收入,所以社會凈福利增加了三角形ABC的面積,新增加福利皆來源于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其中ABD為消費效應,即由消費者以較低的價格增加了一部分消費數量所引起,ADC為生產效應,即由較低成本的進口替代了一部分較高成本的國內生產所引起。對于盟國來講,其市場價格始終為Tf,其出口并不會導致其國內價格上升,因為一旦價格高于Tf,其國內的消費者就會轉而消費第三國的進口產品。在例中,盟國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相比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前均沒有發生變化,但盟國的社會福利也會得到改善,原因是盟國消費者的消費全部來源于進口,消費數量為Q1,由于政府得到了為面積為TfEFPw的關稅收入,此即盟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凈社會福利增加額。
以上的分析表明,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是自由貿易區兩個重要效應,前者有助于改善福利,后者則會導致福利的惡化,自由貿易區能否改善成員國的福利,關鍵取決于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能力,貿易創造型能力越強就越有可能改善成員國的社會福利。但現在的問題是,本國如果不是采用跟盟國結成自由貿易區的形式,而是采用方面削減關稅的形式,同樣能達到甚至會超過自由貿易區的收益。在圖1中,如果本國將關稅由Th削減至Tf,本國的凈收益為增加額同樣為三角形ABC的面積。這實際上就提出了一個國家在走向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為什么通常采用構建自由貿易區而不是單方面削減關稅的經濟理性問題。
貿易條件與發展中國家構建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理性
僅僅從資源配置的角度顯然無法解釋以上所提出的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理性問題,根據經濟研究通常的思路,解釋這一問題的途徑就是從改變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入手。在第一部分的模型中隱含著一個重要假設:本國與盟國都是小國,這意味著兩國構建自由貿易區前后對貿易條件沒有任何影響。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條件效應可以用圖2加以分析,假設整個世界有三個國家組成:本國、本國潛在的盟國和由世界其余國家組成的第三國。本國和潛在盟國是進口X產品,出口Y產品,Oh和Of分別為本國和潛在盟國的提供曲線,為方便分析,假設初始情況下兩國的貿易提供給曲線正好重合。第三國出口X產品,進口Y產品,Ow為第三國的貿易提供曲線。X和Y的相對價格就由本國、盟國及第三國的貿易提供曲線共同決定,假設初始情況下,世界市場用Y產品表示的X產品的相對價格為P0(即本國的貿易條件),此時本國的社會福利水平可以用貿易無差異曲線U0代表,盟國的情況跟本國一樣?,F假設本國為保護本國的生產者,對X產品的進口征收某一數量的關稅,征稅的結果是本國的提供曲線Oh向內移動,現假設移動至Oh'''',貿易條件相應變為P1,對本國來說意味著貿易條件的改善。在P1貿易條件下,本國的社會福利水平由貿易無差異曲線U1所代表,顯然與自由貿易相比,本國的社會福利水平得以提高(F國的福利水平圖中也得以改善)。這種提高顯然純粹來源于貿易條件的改善?,F假設本國潛在的盟國跟本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也相應將關稅提高至本國的水平,這樣盟國的貿易提供曲線移動至Of'''',與本國的貿易提供曲線Oh''''正好重合。此時貿易條件演變為P2,兩國新的福利水平由貿易無差異曲線U2代表,相比本國單方面提高關稅來說,兩國的福利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獲取貿易條件的改善通常會成為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理性。如果此時本國單方面削減關稅,貿易條件將會惡化,福利水平也會相應降低。
普雷維什和辛格早在1950年首先提出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后來又有經濟學家對此進行基于不同樣本和時間序列的計量分析,發現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辛格等在20世紀90年代重新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進行回歸分析,指出即使是發展中國家的制成品貿易條件也呈惡化趨勢(Singer,1999)。關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狀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從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占據重要比例的初級產品的角度考察。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相對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而言,呈現出長期惡化的趨勢。這一點得到有關學者和機構的證實。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間,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每年都下降1.2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4年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1968-1987年間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每年都下降1.52%。1957-1982年間,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制造業出口產品的貿易條件下降了32%,這一惡化體現在四類主要的初級商品上:糧食下降了21%、飲料下降了28%、農業原料下降了45%、金屬下降了28%。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相對發達國家的初級產品來說,其貿易條件同樣也在惡化。漢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間,發達國家的初級產品單位價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價格則年均下降了1.82%。聯合國在2000年1月的統計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價格指數分別下降了25%和58%。隨著大批發展中國家加入初級加工品生產領域,從1980至1999年間,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價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價格下降35%,非食用類農產品價格下降了30%,礦物價格下降了45%。
其次,從在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中占據同樣重要比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角度考察。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國家卷入世界貿易體系,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也由初級農礦產品與工業制成品的貿易轉向勞動密集型產品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交換。但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并沒改善,而是繼續呈惡化趨勢。漢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為該論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他們通過對29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1965-1985年期間出口制成品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進行的統計分析表明,這29個國家出口制成品的價格指數年均下降0.65%。
最后,從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長期趨勢考察。世界銀行在《1997年世界發展指標》中指出,1980至1995年間,低收入國家的商品貿易條件(NBTT)和收入貿易條件(ITT)都呈下降趨勢:如果以1987年為100,那么這兩項指標分別從121和105下降為91和89。這意味著,即使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還會延續。這種延續將體現在:發展中國家工業制成品與發達國家知識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與發達國家的知識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知識產品與發達國家的成熟知識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綜合上述,我們可知,貿易條件持續惡化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基本現狀,發展中國家采用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不是單方面削減貿易壁壘的形式走向自由化的經濟理性,主要是基于貿易條件方面的考慮。
參考資料:
就像教師、醫生、公務員這些職業一樣,任何職業都有它的特殊性,每個不同的職業也會潛移默化地給從業者打上不可磨滅的職業烙印。但相對而言,監獄警察這個職業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和承受的工作壓力,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監獄警察“監獄化”現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獄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從工作環境來說,多數監獄警察遠離繁華都市,長年累月工作在相對偏僻的高墻電網內,有的還需要定期進入監管一線。工作環境的相對封閉,接受外界事物相對滯后,繁重的工作壓力得不到釋放,這些都是監獄警察“監獄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觀成因。
其次,與其他職業最大的一個區別,監獄警察的工作對象是那些曾經犯罪的人,例如盜竊、販毒、殺人、搶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監獄警察必須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專業技能對這些人進行監管改造、集體教育、個別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導。長期反復接受負面的、消極的因子,很容易使監獄警察自身產生心理問題,身心疲憊。
第三,監獄工作的自身要求,監獄警察必須高度密切防范獄內犯罪、罪犯脫逃、自殺、安全生產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這些使監獄警察承受著太高的工作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