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8 14:55: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工程論文

篇(1)

基因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其中的道理未必廣為人知。那么所謂基因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記錄著生物生殖繁衍的遺傳信息。并且通過修改基因能改變一個有機體的部分或全部特征。它的作用主要是以轉基因技術和基因克隆技為核心。通過它們改良動植物的品種,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那么下面我們就談談它們是怎樣為人類服務的呢?

一、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就是按照人們預先設計的生物藍圖,把所需要的基因從一種生物的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進行“外科手術”,然后把所需要的基因導入另一種生物的細胞中,從而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的遺傳特性,創造出符合人類需要的新品種。轉基因技術能培養出多種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轉基因羊、產奶量高的轉基因牛等,還能培育出抗旱、抗澇、抗鹽堿、抗枯萎病和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還培育出抗蟲作物,科學家將殺蟲基因轉入植物體內后,植物體內就能合成霉素蛋白,產生這種霉素蛋白基因的作物有煙草、馬鈴薯、番茄、棉花和水稻等,其中效益最大的是抗蟲棉。

二、基因克隆技術

“多莉的誕生”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動物的一個組織細胞,像翻錄磁帶或復印文件一樣,大量生產出相同的生命體。利用它可以拯救瀕臨滅跡的物種,或是復制一些優良品種等等。然而在進一步細想克隆,卻也著實讓人深慮。首先,若是無節制地“復制”某種物種,就會打破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破壞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給自然界帶來了混亂。其次,從理論上說“克隆”哺乳動物的成功,即為“克隆”人類準備了前提條件,再經過技術的不斷改善,毫無疑問,不久以后就能“克隆”出人。對此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浙江省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黃純農教授認為,不必過分擔心。他說,當前“克隆”技術還有完善的過程,暫時達不到大量“復制”人的地步。再者各地已相繼制定了法令,為“克隆”人進行限制。當然,“克隆”技術的產生,歸根到底是利大于弊,它將被廣泛應用于人類,前景燦爛,方興未艾??茖W的進步和人的觀念的變化,是無法阻止的。

篇(2)

粗放管理是農業水利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粗放管理的最終結果便是導致相關農業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中資金短缺、使用價值降低,即使完工的水利工程項目也容易出現水力發電泵站損壞、引水渠道堵塞等問題而無人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后果。

2.農業水利工程自我調節能力較弱

工程建設盲目性和隨意性是目前薩迦縣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整體問題。薩迦縣很多農業水利工程年代已久且失修多年,新建設的農業水利工程項目并沒有合理的應用這些已有的基礎設施,沒有達到合理的經濟效益。同時,建成的農業水利工程項目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干旱以及水澇季節的水利管理問題,水利工程無法實現對農田以及農作物的保障。

二、降低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風險的相關對策

1.提高對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視

預防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風險的基本措施便是提高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相關工程建設管理部門以及施工單位要加大對工程建設操作規范性監督的力度,確保工程質量符合相關標準。

2.政府完善對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扶持政策

加大對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是保證農業水利工程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政府要根據各區域農業水利工程發展進度,設置農業水利建設專項資金,改善經濟落后地區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設施和工程技術。

3.提高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的風險抵御能力

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前期,相關建設管理部門應該提前預測各種容易出現的工程建設風險問題,及時整合、修改以及補充建設工程項目合同中的風險防范條款,進一步加大合同規范性以及第三方管理力度,與工程建設承包商保持實時信息交流,完善風險控制監督機制,提高農業水利工程風險抵御能力。

4.引進工程管理人才,提高農業水利工程項目管理水平

科學有效的管理是農業水利工程風險防范的重要措施,只有有效提高農業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水平才能夠全面有效降低工程建設風險。而科學有效的工程建設管理離不開優秀的專業管理人才。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業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育力度,從人的角度有效控制工程建設項目風險。

篇(3)

1.2教學體系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培養要求跟蹤調查顯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實習、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工作后幫助很大,學生沒有得到適當的實踐鍛煉和工程意識的教育,這已經是我國包括工科院校在內的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環境工程是工科類專業,課程理論內容和工程意識培養,需要通過實踐類課程來加強和提高。受到學校類型、專業發展時間和實驗、實踐課程教學方式等影響,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實踐教學通常開設一些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和短期認知性實踐教學,如一周的教學實習,缺乏到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較長時間的實踐鍛煉,不設置設計課程,考核制度也不完善。

1.3實踐教學內容脫離農村污水防治現實,教學效果不明顯工科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相對完善和穩定實踐教學體系,如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單位有專門的實踐教學指導人員、與企業有合作科研項目等。農林院校與農業企業和農村地方管理機構聯系緊密,與實力強的環保和工業企業等單位合作關系較弱。我國農村環境保護體系尚不完善,實踐指導技術人員更加缺乏。這些因素造成針對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內容的實踐教學力量不足,而城鎮或工業環境保護內容實踐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如許多農業院校雖然與部分工業企業、市政環保企業和省市級環境監測部門建立教學實踐合作關系,但實習內容與農村農業污水處理和控制有一定差距,學生對農村農業污水處理和控制領域仍然感到陌生,今后難以盡快進入農業環境保護工作。

2農業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改革方向

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具有自身的特點,如農業污水性質沒有工業廢水性質復雜,也不像城市污水處理和控制技術工藝路線相對穩定。雖然多數為生物處理工藝,農村和農業污水處理通常會結合地理、生產、以及居住條件等因地制宜。因此農村污水處理應用技術相對單一,但處理形式多種多樣。因此環境工程課程改革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2.1調整課程建設目標,形成適合農村農業環境工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依據目前我國農村和農業對環境保護人才的市場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側重對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實際能力的培養。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實踐和設計課程的教學,形成面向農村和農業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建設具有專業院校特色的實踐基地,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加強課程設計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2.2建設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課程教學內容我國農村水環境保護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發展緩慢。近年來,國家從路線、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對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都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農業院校有責任義務為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培養工程性人才。課程改革中,在突出基本知識與原理的基礎上,設置農村和農業處理教學的大綱和內容。如:將《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穩定塘和污水土地處理及適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術內容規定為一定課時必講內容;由于農村和農業環境污染控制往往與農村地理狀況、居住和生產緊密聯系,增設應用案例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多種處理方式的聯合應用;在處理固廢尤其是沼氣工程中的固廢等,還要考慮后續沼渣和污水綜合處理等。因為農村和農業環境工程保護技術發展迅速,應補充相關新技術及應用內容,甚至專設講座;配套與農業水環境治理相關的前修課程,如農用化學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為課程學習打下基礎。

2.3建立完整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環境工程的教學體系應該包括理論、實驗、實踐、課程設計和工程意識教育等環節,農業院校在完善實踐課程體系上應做出更大努力。理論教學基礎上可以設置驗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不同類型的實驗性。因為環境工程實驗的綜合性強,普通意義上的驗證性實驗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實驗中《污泥性能測定實驗》是污水生物處理的一項重要指標,但不同來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實驗過程中還必須測定多項指標,是綜合性強且時間持續時間也非常長(通常需要一周)的實驗,應該設置綜合性實驗來完成;污水處理效果根據污水來源、工藝等不同而不同,設計完整創新性實驗,包括污水來源選擇、不同工藝設計、實驗設備綜合應用、檢測指標與檢測手段選擇等。可以較好的鍛煉學生從整體上系統解決實際工作中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建立農村和農業企業為主的生產實習基地。實踐類教學被證明是對學生今后工作幫助最大的課程類型之一。僅靠短期的如參觀城市環保企業等的認知性教學實習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也無法讓學生了解農業環境工程保護的實際內容。設置2個月以上完全進駐實習單位的生產實習,聘請合作單位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實地指導老師,跟隨實習點的工作節奏鍛煉學習,實習期間要求撰寫實習的工作日記、調研報告和實習專題報告,作為考核實習的依據之一。教師定期到實習單位檢查實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作出總結。實習合作單位的選擇是建設農業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的關鍵。合作單位應該是農村環境保護企事業單位如鄉鎮級的環保單位;擁有農村和農業環保處理設施的農業生產單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產養殖場;新農村美好鄉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環保處理設施單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氣單元等。我國正在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業環境保護事業,這些單位其實非常缺乏有專業理論知識人員,期望與相關科研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也期望有理論知識的人員指導。在校的大學生已具備相當的書本知識,可以應用甚至幫助實習單位的工作,在實習中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與學校老師聯系,幫助或協調問題解決。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專業技術、協調能力等都會得到極大提高。相反,城市環保事業單位組織機構相對成熟,企業技術穩定、生產運轉順利。學生即便是蹲點實習,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個成熟氧化溝工藝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基本是全自動化控制,正常生產運轉中,參數短期內不會也不可能調整,學生感性認識收獲不大。依靠科研項目,通過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項目,引導學生在農村污水控制方面進行實驗,如畜禽污水處理、農產品安全生產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4完善教學體系,加強課程設計學習24小時后的知識保持率統計顯示,講授5%,閱讀10%,視聽結合20%,示范30%,討論組50%,實踐練習75%,向他人講授/即時應用90%[10]。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工程設計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應用課程是目前大學教育難以取代的優勢。課程設計是將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教學方式之一。農業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設計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論、實驗和實踐教學后,加強課程設計教學,突出理論應用,訓練大學生工程整體設計能力。并將課程設計開設在實踐教學的后期,設計的內容可結合實踐課程中發現的問題,更利于學生的創新。

2.5制定合理的實踐課程考核制度實踐課程考核因為指導人員、地點和單位性質的不同,相對理論和實驗類課程難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積極促進教學。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實踐課程考核體系,可以針對不同的實習內容綜合考察。學生實踐中的表現由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老師聯合評判,并以實習單位老師為主,考察學生的實習主觀能動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現等。第二項考核內容依據學生的書面報告,如工作日記、調查報告和專題報告等是否完整,質量水平如何。設置不同權重,實習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可以將現場考核的權重加大,充分體現現場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慮實習的難易,對不同實習單位加不同的權重分。

篇(4)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鎮)和鄉鎮企業就業。到2005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推算,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規模已達1.2億人,其中,進城農村勞動力約為1億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保險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這既關系到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的維護,也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而具體到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來說,現行的社會保險體系中,對農民工而言,哪些該先行,是值得慎重考慮的。一些地區急于給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而沒有考慮到農民工的流動性和農民工的實際需要,導致農民工退?,F象的頻頻出現。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因為從層出不窮的農民工工傷事故到規模驚人的農民工職業病群體,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各種各樣的勞資糾紛,均決定了針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以及醫療保險制度應當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優先得到確立。本文通過對農民工群體就業狀況的全面剖析,依據輕重緩急的原則和農民工的實際需要,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的優先安排作一些積極探索。

一、農民工就業狀況分析

(一)農民工就業行業狀況分析

農民工是新興的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這一群體文化程度相對低,一般從事重、臟、累、險的工作,勞動條件差,工傷事故的發生率比較高,且一旦發生就會比較嚴重。據勞動社會保障部2005年快速調查顯示,農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重點行業。其中制造業占27%,建筑業占26%,住宿和餐飲業占11%,批發和零售業占1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9%,其他行業占15%.國家統計局的調查也表明,2004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從事制造業的占30%,從事建筑業的占23%,從事社會服務業的占10%,從事住宿餐飲業的占7%,從事批發零售業的占5%.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全國委員會提供的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建筑業農民工隊伍約4000萬人,占全國農民工總數的三成以上,占建筑業一線人員的九成以上。④據河北省勞動保障廳調查,從事制造、建筑的農民工占47.3%,建筑業占到了全部外出農民工的32.7%.⑤廣西南寧農民工的行業中,建筑業約占86%.而全國大事故大多來自建筑行業,北京七成大事故來自建筑業,2003年1至9月,全國建筑業每大要死亡6.5人。這首先是由于農民工在就業中的弱勢地位,維權意識不強,經常是被動地接受雇主的許多不合法的要求,使得許多雇主依然千方百計逃避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勞動強度、報酬和工傷處理辦法全憑雇主單方來決定。而一旦出現工傷事故,雇主就可以推卸責任。此外不少雇主為了壓縮成本,不給農民工提供必要的保護及安全措施,這使得農民工面臨極大的安全風險。其次是安全意識淡薄,勞動技能不高。由于農民工進城務工之前從事的是一些危險性較小的簡單農活,使得他們對于工業生產的安全重視不夠甚至是漠視,從而頻繁導致工傷事故發生。最后是農民工的就業行業風險性巨大。由于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有限,勞動技能不高,所以一般在像建筑業這樣風險性較高的行業就業,從而使得農民工成為工傷事故的主要受害群體。

(二)農民工健康狀況分析

1.職業病是影響農民工健康的第一大病

首先,農民工是職業病高危人群,尤其是塵肺病人中農民工數量占很大比重??梢哉f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地方,就是農民工集中的地方。根據山西晉中市工會調查顯示,全市106354名職工中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人數達65004人,占總數的61.1%,其中接塵人數為45088人,占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工人的69.4%,粉塵危害成為職業病最突出因素。而晉中市2800余名患有塵肺病的職工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另外,在水泥制造業、化工業、油漆涂料業等農民工集中的行業,慢性甲苯中毒、慢性鉛中毒等職業病逐漸開始發病。

其次,農民工的用工單位工作環境差,一半以上有誘發職業病危險。衛生部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等部門通報了主要針對農民工的全國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工作情況:據對29個省份的不完全統計,檢查單位21萬多戶,檢測單位5.3萬戶,不合格的占檢測總數的57.5%.

最后,農民工對于職業病的漠視。農民工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市場竟爭力較低,在當今大量農民流動到城鎮就業,找到工作已屬不易。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飯碗及其工資怎么樣,工資能否及時、足額拿到手。而對工作能產生職業病到沒有在乎,或者說沒有考慮過工作還可能導致什么病。

2.勞動強度也是影響農民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央行關于對農民工就業分布和收入的調查的報告顯示,農民工的勞動環境和工作條件比較惡劣,從事的工作普遍具有重、臟、苦、累、險的特征。工作時間偏長,51.3%的人每周工作在41~60個小時之間,32.9%的人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1個小時。農民工群體工作超過法定時間的接近85%.農民工收入水平近期雖然有所提升,但以勞動的艱苦程度衡量,其工資水平仍然偏低。根據清華大學李強教授在涉及外來人口32萬的北京豐臺區,通過配額及問卷而訪談方式,完成的493份有效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73.5%的農民工存在超時工作(即每天9小時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的占65%.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占23.6%(見表1)。

表1城市農民工每天勞動時間調查結果

勞動時間人數百分比(%)

7小時以下285.8

8小時10020.7

9小時418.5

10小時17035.2

11小時306.2

12小時7916.4

13小時51.0

14小時及以上306.2

合計493100.0

由上表同樣得出,農民工群體勞動時間普遍比較長,勞動強度也比較高,這種工作狀況給他們的健康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3.食品安全問題

農民工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以建筑行業為例,造成農民工食品衛生安全隱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筑工地有效工期較短,工程規模小,一般沒有規范性食堂,很難達到衛生許可條件。二是建筑工程項目負責人衛生安全意識薄弱,沒有采取有效的衛生安全措施;農民工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危害性,不能提出相關的衛生要求,或者認識到了,也提出了要求,但在談判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三是建筑商的衛生安全責任感和農民工的維權意識都很差。建筑商只注重商業利潤而輕視工人的健康,而農民工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健康權益。此外,由于建筑工地人員流動性大,飲用水、住宿條件差等,也容易造成一些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如果沒有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昂貴的醫療費用,對廣大農民工顯然不堪重負。大多數農民工只能小病仗著年輕力壯拖,大病就只好回家,如果患了職業病也只有自認倒霉。而農村也不是他們天然療養所,據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介紹,農村中有一半左右甚至更高一點的人看不起病,有40%~60%的人,甚至更高,因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全國不同的地區比例不一樣。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數估計在60%~80%.

(三)農民工就業的流動性分析

農民工為了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掙更多的錢,不得不頻繁的向不同的地方流動。根據農業部調查顯示,40%的農民工沒有固定工作,平均就業8~9個月,3個月以工的占11.3%,4~6個月的占16.3%,6~10個月的占73.3%,10個月以上的占7.8%.據調查,湖北省農民工在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占29%,3年以下的占71%;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占19%,3年以下的占81%.天津市農民工在外打工3年以上的占26%,3年以工的占74%;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占31%,3年以下的占69%.農民工表示堅決不回家的占2.4%,爭取留在城市的占17.5%,但最終能留在城市的估計不足10%.同時,由于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因素的阻礙,不少農民工即使在一個城市工作生活了多年,也很難融入城市,到一定年齡以后農民工還是要被迫回到農村。再加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分割和地域分割,個人帳戶不可轉移,社會保障網絡在全國無法對接和聯通,無法使農民工享受到社會保障的保障利益,從而使得農民工這種流動性比較高的群體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不高。

二、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量事實和數據說明,農民工已是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農民工的貢獻和作用相比,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應該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農民工自身利益的保護

首先,數量眾多的農民工享受不到應有的基本社會保障,與他們為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完全不對稱,這是絕對不合理的;其次,農民工從事的大多是苦、累、臟、險的工種,受工傷、疾病困擾可能性大,社會保障是農民工實現基本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求;再次,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是關愛和保護農民工中婦女、兒童這種生理與社會雙重弱勢人群的需要,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更為迫切;最后,有利于對農民工消費行為的引導,使他們在滿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能兼顧其長遠利益。

(二)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提升我國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為城市型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下,在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時間里一直停滯不前,嚴重滯后于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工業國家,農村社會”的特征。這種局面直至今天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據有關資料分析表明:我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僅為32%,離中等發達國家49%的比例還相差甚遠。城市化滯后引起或加劇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農民收入過低和增長乏力、就業壓力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與城市化滯后有關。而提升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實際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1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職業。農民工已成為推動我國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基本力量。但由于前述種種原因他們至今尚未被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加上其他因素,致使農民工仍然處于流動狀態,從而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村人口過多導致的。在土地供給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過多的農村勞動力會排斥資本和技術對農業的投入,農業勞動生產率很得到提高,農民輸入也就無法增加。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要減少農村人口,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些富余勞動力是很難轉移出去的。農民工作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為農民提供制度保障,改變排斥農民工的傳統政策,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工自覺依法、有償轉讓其在農村的土地經營權。同時,農民工要轉變傳統觀念,適應城鎮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到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建設中來。

(四)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

農民工大部分由年輕人組成,他們在城市受到制度和政策的排斥,干著又臟又苦的活,還經常受到城市人的歧視,使得他們可能會產生不平衡心理。而且,農民工的工作一般具有短期性,工資又低,在失業沒有經濟來源而又得不到必要的社會保障的情況下,顯然對社會穩定是一種嚴重的威脅。據一項對上海、廣州、沈陽3市的刑事犯罪研究表明:1990~1999年間,農民工作案率大幅度上升,上升幅度分別達到70.15%、182.27%、99.87%.農民工在無任何保障時對社會穩定造成的影響可見一斑。即使他們沒有刑事犯罪,其中有許多人為生活所迫從事違法亂紀的經營活動,如造假販假等。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給失去生活保障的農民工正當的社會認可和人文關懷,有利于兼顧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社會動蕩的因素,維護社會的穩定。

(五)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沖突的。和諧社會的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意味著只要是我國公民,就應該享受最基本的國民權益和保障,國家不應該根據出身、來源地和職業等而區別地對待每個公民,而應提供均等化的服務,因為每個公民都履行了同等的國民義務和責任。如果沒有公平待遇,那么各種歧視就會出現,糾紛就會接踵而至。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以及相伴隨的各種制度安排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制度安排。這種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如果持續下去,則不但不能建立和諧社會,還會使城鄉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因此,從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必須真正著手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優先序安排

通過前述對農民工就業現狀分析,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及現有制度決定了不可能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進行全面的保障。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亟需解決,因此,必須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各項目進行優先序安排。我們認為,對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安排必須根據當前農民工實際需要和政府人力財力,分清輕重緩急,有步驟、有計劃地逐步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的不同險種要采取分清主次,分步推進的方式來實施,不能不顧農民工群體的現實狀況而對各個項目不分主次,一哄而上的來實行。當前,要加快推進農民工較為集中、工傷風險程度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業參加工傷保險。各統籌地區要采取建立大病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辦法,重點解決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的住院醫療保障問題,農民工也可自愿參加原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要抓緊研究探索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并能夠與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有條件的地方,可直接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具體而言,應當從以下方面出發:

(一)加快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

工傷保險是農民工當前最迫切的社會保障項目,也是解決好農民社會保障的著眼點。從屢屢發生的農民工工傷事故以及由此導致的眾多的勞資糾紛,決定了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應當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盡快優先得到確立。建立工傷保險制度,這是幾乎所有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普遍優先考慮的社會保障項目。這種保障項目不存在賬戶積累與保險關系接轉問題,項目成本亦不是太高。對農民工來說,這是一種迫切需要的職業傷害風險分散機制,能保證其一旦遭受職業傷害就可以得到相應的賠償;對用人單位來說,則是建立在《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基礎之上的工傷賠償機制,費用也不高;對政府部門及負責組織賠償的部門來說,亦較易操作。而且,由于建立起農民工的工傷賠償機制,用人單位將會更加注意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安全衛生保護措施。

(二)積極建立農民工疾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

建立農民工的疾病醫療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制度。由于農民工所從事的大多是臟、累、重、險的工作,勞動條件相對比較惡劣,生活、居住條件亦較差,患病是難以避免的。在缺乏保障機制的情況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僅給農民工帶來身體的傷害,同時也可能會導致失業,從而因為失去經濟來源陷入貧困。所以應當建立針對農民工的大病醫療部分的社會統籌保障機制,在最大范圍內分散由于疾病給農民工帶來的風險。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農民工醫療保險進行一定的分類。那些在城市的工作相對穩定、有固定住所并將長期在城市工作的部分農民工,可以參加當地的各種基木醫療保險。那些流動性大、從事短期工作的農民工可以參加專為農民工設立的醫療保障制度。該制度繳費較低,可根據民工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保障層次。具體而言,首先該醫療基金有個繳費的底線,所有民工都要按此標準繳納,按此層次享受的待遇。在此基礎上,如果農民工愿意還可以繳納更多的保險金,相應享受較多的保險待遇。

(三)有區別地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

對擁有比較穩定的職業、相對固定的住所和單位,在城鎮居住達到規定年限的農民工,應該考慮將他們納入當地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其養老保險費的繳納辦法可以參照城鎮職工的標準執行。對無固定職業且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則可以設計一種過渡性的方案,如制定一定范圍內不同檔次的繳費率由農民工自愿選擇,同時規定兒雇用農民工的用人單位必須根據農民工所選擇的繳費率繳納相應檔次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對進入城市從事經營性職業的自雇農民工則可以參照城鎮個體工商戶的保障制度安排。同時,為所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建立個人賬戶。

(四)建立農民工失業保險制度

針對農民工的就業狀況極不穩定的現狀,應建立農民工失業保險制度,實行“現收現付”制。但是由于城鎮失業保險制度建設面臨著巨大壓力,企業在轉制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困難,使這項制度實施起來具有相當難度,鑒于此,應采取積極的就業促進措施或失業援助計劃作為建設失業保險制度的有益補充。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把農民工納入城鎮失業保險制度。如《四川省失業保險條例》把失業保險擴大到農民工,為簽定勞動合同的農民上提供一次性生活補助金或生活補助費。條件還不具備的城市可為失業農民工提供一些幫助以渡過難關。如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公共勞動”為失業農民工提供“最低生存保障制度”。

注釋:

①高文書。進城農民工就業狀況及收入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6,(1)。

②有人將農民工稱為除了“三農”問題外的“第四農”問題。

③勞動保障部課題組關于農民工情況的研究報告。當前農民工流動就業數量、結構與特點[EB/OL].http:shshldbz050729nmg.htm.

④雷敏。調查顯示:建筑業一線人員九成以上是農民工[EB/OL].http:20041110n222928763.shtml.

⑤陳樹新。河北省農民工社會保障情祝調查分析[EB/OL].河北勞動保障網:2003tjzl.

⑥梁成虎。農民工面臨嚴重職業病威脅[N].山西晚報,2004-09-16.

⑦王淑軍。農民工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情況[N].人民日報,2004-05-18.

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11月5日新聞會。

⑨盧海元。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彈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保障,2005,(7)。

⑩鄭杭生,洪大用。重視和發展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J].學術交流,1994,(5)。

趙蓉,岳世忠。論農民工———都市邊緣群體與社會保障地位的邊緣化[J].開發研究,2005,(6)。

參考文獻:

[1]梁成虎。農民工面臨嚴重職業病威脅[N].山西晚報,2004-09-16.

[2]盧海元。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彈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保障,2005,(7)。

[3]鄭杭生,洪大用。重視和發展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N].學術交流,1994,(5)。

篇(5)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鎮)和鄉鎮企業就業。到2005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推算,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規模已達1.2億人,其中,進城農村勞動力約為1億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保險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因為這既關系到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的維護,也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穩定運行。而具體到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來說,現行的社會保險體系中,對農民工而言,哪些該先行,是值得慎重考慮的。一些地區急于給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而沒有考慮到農民工的流動性和農民工的實際需要,導致農民工退?,F象的頻頻出現。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因為從層出不窮的農民工工傷事故到規模驚人的農民工職業病群體,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各種各樣的勞資糾紛,均決定了針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以及醫療保險制度應當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優先得到確立。本文通過對農民工群體就業狀況的全面剖析,依據輕重緩急的原則和農民工的實際需要,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的優先安排作一些積極探索。

一、農民工就業狀況分析

(一)農民工就業行業狀況分析

農民工是新興的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這一群體文化程度相對低,一般從事重、臟、累、險的工作,勞動條件差,工傷事故的發生率比較高,且一旦發生就會比較嚴重。據勞動社會保障部2005年快速調查顯示,農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重點行業。其中制造業占27%,建筑業占26%,住宿和餐飲業占11%,批發和零售業占1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9%,其他行業占15%.國家統計局的調查也表明,2004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從事制造業的占30%,從事建筑業的占23%,從事社會服務業的占10%,從事住宿餐飲業的占7%,從事批發零售業的占5%.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全國委員會提供的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建筑業農民工隊伍約4000萬人,占全國農民工總數的三成以上,占建筑業一線人員的九成以上。④據河北省勞動保障廳調查,從事制造、建筑的農民工占47.3%,建筑業占到了全部外出農民工的32.7%.⑤廣西南寧農民工的行業中,建筑業約占86%.而全國大事故大多來自建筑行業,北京七成大事故來自建筑業,2003年1至9月,全國建筑業每大要死亡6.5人。這首先是由于農民工在就業中的弱勢地位,維權意識不強,經常是被動地接受雇主的許多不合法的要求,使得許多雇主依然千方百計逃避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勞動強度、報酬和工傷處理辦法全憑雇主單方來決定。而一旦出現工傷事故,雇主就可以推卸責任。此外不少雇主為了壓縮成本,不給農民工提供必要的保護及安全措施,這使得農民工面臨極大的安全風險。其次是安全意識淡薄,勞動技能不高。由于農民工進城務工之前從事的是一些危險性較小的簡單農活,使得他們對于工業生產的安全重視不夠甚至是漠視,從而頻繁導致工傷事故發生。最后是農民工的就業行業風險性巨大。由于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有限,勞動技能不高,所以一般在像建筑業這樣風險性較高的行業就業,從而使得農民工成為工傷事故的主要受害群體。

(二)農民工健康狀況分析

1.職業病是影響農民工健康的第一大病

首先,農民工是職業病高危人群,尤其是塵肺病人中農民工數量占很大比重。可以說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地方,就是農民工集中的地方。根據山西晉中市工會調查顯示,全市106354名職工中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人數達65004人,占總數的61.1%,其中接塵人數為45088人,占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工人的69.4%,粉塵危害成為職業病最突出因素。而晉中市2800余名患有塵肺病的職工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另外,在水泥制造業、化工業、油漆涂料業等農民工集中的行業,慢性甲苯中毒、慢性鉛中毒等職業病逐漸開始發病。

其次,農民工的用工單位工作環境差,一半以上有誘發職業病危險。衛生部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等部門通報了主要針對農民工的全國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工作情況:據對29個省份的不完全統計,檢查單位21萬多戶,檢測單位5.3萬戶,不合格的占檢測總數的57.5%.

最后,農民工對于職業病的漠視。農民工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市場竟爭力較低,在當今大量農民流動到城鎮就業,找到工作已屬不易。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飯碗及其工資怎么樣,工資能否及時、足額拿到手。而對工作能產生職業病到沒有在乎,或者說沒有考慮過工作還可能導致什么病。

2.勞動強度也是影響農民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央行關于對農民工就業分布和收入的調查的報告顯示,農民工的勞動環境和工作條件比較惡劣,從事的工作普遍具有重、臟、苦、累、險的特征。工作時間偏長,51.3%的人每周工作在41~60個小時之間,32.9%的人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1個小時。農民工群體工作超過法定時間的接近85%.農民工收入水平近期雖然有所提升,但以勞動的艱苦程度衡量,其工資水平仍然偏低。根據清華大學李強教授在涉及外來人口32萬的北京豐臺區,通過配額及問卷而訪談方式,完成的493份有效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73.5%的農民工存在超時工作(即每天9小時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的占65%.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占23.6%(見表1)。

表1城市農民工每天勞動時間調查結果

勞動時間人數百分比(%)

7小時以下285.8

8小時10020.7

9小時418.5

10小時17035.2

11小時306.2

12小時7916.4

13小時51.0

14小時及以上306.2

合計493100.0

由上表同樣得出,農民工群體勞動時間普遍比較長,勞動強度也比較高,這種工作狀況給他們的健康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3.食品安全問題

農民工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以建筑行業為例,造成農民工食品衛生安全隱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筑工地有效工期較短,工程規模小,一般沒有規范性食堂,很難達到衛生許可條件。二是建筑工程項目負責人衛生安全意識薄弱,沒有采取有效的衛生安全措施;農民工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危害性,不能提出相關的衛生要求,或者認識到了,也提出了要求,但在談判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三是建筑商的衛生安全責任感和農民工的維權意識都很差。建筑商只注重商業利潤而輕視工人的健康,而農民工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健康權益。此外,由于建筑工地人員流動性大,飲用水、住宿條件差等,也容易造成一些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如果沒有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昂貴的醫療費用,對廣大農民工顯然不堪重負。大多數農民工只能小病仗著年輕力壯拖,大病就只好回家,如果患了職業病也只有自認倒霉。而農村也不是他們天然療養所,據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介紹,農村中有一半左右甚至更高一點的人看不起病,有40%~60%的人,甚至更高,因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全國不同的地區比例不一樣。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數估計在60%~80%.

(三)農民工就業的流動性分析

農民工為了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掙更多的錢,不得不頻繁的向不同的地方流動。根據農業部調查顯示,40%的農民工沒有固定工作,平均就業8~9個月,3個月以工的占11.3%,4~6個月的占16.3%,6~10個月的占73.3%,10個月以上的占7.8%.據調查,湖北省農民工在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占29%,3年以下的占71%;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占19%,3年以下的占81%.天津市農民工在外打工3年以上的占26%,3年以工的占74%;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占31%,3年以下的占69%.農民工表示堅決不回家的占2.4%,爭取留在城市的占17.5%,但最終能留在城市的估計不足10%.同時,由于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因素的阻礙,不少農民工即使在一個城市工作生活了多年,也很難融入城市,到一定年齡以后農民工還是要被迫回到農村。再加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分割和地域分割,個人帳戶不可轉移,社會保障網絡在全國無法對接和聯通,無法使農民工享受到社會保障的保障利益,從而使得農民工這種流動性比較高的群體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不高。

二、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量事實和數據說明,農民工已是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農民工的貢獻和作用相比,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應該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農民工自身利益的保護

首先,數量眾多的農民工享受不到應有的基本社會保障,與他們為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完全不對稱,這是絕對不合理的;其次,農民工從事的大多是苦、累、臟、險的工種,受工傷、疾病困擾可能性大,社會保障是農民工實現基本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求;再次,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是關愛和保護農民工中婦女、兒童這種生理與社會雙重弱勢人群的需要,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更為迫切;最后,有利于對農民工消費行為的引導,使他們在滿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能兼顧其長遠利益。

(二)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提升我國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為城市型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下,在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時間里一直停滯不前,嚴重滯后于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工業國家,農村社會”的特征。這種局面直至今天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據有關資料分析表明:我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僅為32%,離中等發達國家49%的比例還相差甚遠。城市化滯后引起或加劇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農民收入過低和增長乏力、就業壓力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與城市化滯后有關。而提升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實際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1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職業。農民工已成為推動我國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基本力量。但由于前述種種原因他們至今尚未被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加上其他因素,致使農民工仍然處于流動狀態,從而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村人口過多導致的。在土地供給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過多的農村勞動力會排斥資本和技術對農業的投入,農業勞動生產率很得到提高,農民輸入也就無法增加。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要減少農村人口,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些富余勞動力是很難轉移出去的。農民工作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為農民提供制度保障,改變排斥農民工的傳統政策,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工自覺依法、有償轉讓其在農村的土地經營權。同時,農民工要轉變傳統觀念,適應城鎮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到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建設中來。

(四)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

農民工大部分由年輕人組成,他們在城市受到制度和政策的排斥,干著又臟又苦的活,還經常受到城市人的歧視,使得他們可能會產生不平衡心理。而且,農民工的工作一般具有短期性,工資又低,在失業沒有經濟來源而又得不到必要的社會保障的情況下,顯然對社會穩定是一種嚴重的威脅。據一項對上海、廣州、沈陽3市的刑事犯罪研究表明:1990~1999年間,農民工作案率大幅度上升,上升幅度分別達到70.15%、182.27%、99.87%.農民工在無任何保障時對社會穩定造成的影響可見一斑。即使他們沒有刑事犯罪,其中有許多人為生活所迫從事違法亂紀的經營活動,如造假販假等。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給失去生活保障的農民工正當的社會認可和人文關懷,有利于兼顧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社會動蕩的因素,維護社會的穩定。

(五)農民工社會保障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沖突的。和諧社會的建立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意味著只要是我國公民,就應該享受最基本的國民權益和保障,國家不應該根據出身、來源地和職業等而區別地對待每個公民,而應提供均等化的服務,因為每個公民都履行了同等的國民義務和責任。如果沒有公平待遇,那么各種歧視就會出現,糾紛就會接踵而至。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以及相伴隨的各種制度安排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制度安排。這種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如果持續下去,則不但不能建立和諧社會,還會使城鄉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因此,從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必須真正著手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優先序安排

通過前述對農民工就業現狀分析,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及現有制度決定了不可能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進行全面的保障。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亟需解決,因此,必須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各項目進行優先序安排。我們認為,對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安排必須根據當前農民工實際需要和政府人力財力,分清輕重緩急,有步驟、有計劃地逐步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的不同險種要采取分清主次,分步推進的方式來實施,不能不顧農民工群體的現實狀況而對各個項目不分主次,一哄而上的來實行。當前,要加快推進農民工較為集中、工傷風險程度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業參加工傷保險。各統籌地區要采取建立大病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辦法,重點解決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的住院醫療保障問題,農民工也可自愿參加原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要抓緊研究探索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并能夠與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有條件的地方,可直接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具體而言,應當從以下方面出發:

(一)加快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

工傷保險是農民工當前最迫切的社會保障項目,也是解決好農民社會保障的著眼點。從屢屢發生的農民工工傷事故以及由此導致的眾多的勞資糾紛,決定了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應當作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項目盡快優先得到確立。建立工傷保險制度,這是幾乎所有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普遍優先考慮的社會保障項目。這種保障項目不存在賬戶積累與保險關系接轉問題,項目成本亦不是太高。對農民工來說,這是一種迫切需要的職業傷害風險分散機制,能保證其一旦遭受職業傷害就可以得到相應的賠償;對用人單位來說,則是建立在《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基礎之上的工傷賠償機制,費用也不高;對政府部門及負責組織賠償的部門來說,亦較易操作。而且,由于建立起農民工的工傷賠償機制,用人單位將會更加注意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安全衛生保護措施。

(二)積極建立農民工疾病醫療社會保險制度

建立農民工的疾病醫療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制度。由于農民工所從事的大多是臟、累、重、險的工作,勞動條件相對比較惡劣,生活、居住條件亦較差,患病是難以避免的。在缺乏保障機制的情況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僅給農民工帶來身體的傷害,同時也可能會導致失業,從而因為失去經濟來源陷入貧困。所以應當建立針對農民工的大病醫療部分的社會統籌保障機制,在最大范圍內分散由于疾病給農民工帶來的風險。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農民工醫療保險進行一定的分類。那些在城市的工作相對穩定、有固定住所并將長期在城市工作的部分農民工,可以參加當地的各種基木醫療保險。那些流動性大、從事短期工作的農民工可以參加專為農民工設立的醫療保障制度。該制度繳費較低,可根據民工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保障層次。具體而言,首先該醫療基金有個繳費的底線,所有民工都要按此標準繳納,按此層次享受的待遇。在此基礎上,如果農民工愿意還可以繳納更多的保險金,相應享受較多的保險待遇。

(三)有區別地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

對擁有比較穩定的職業、相對固定的住所和單位,在城鎮居住達到規定年限的農民工,應該考慮將他們納入當地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其養老保險費的繳納辦法可以參照城鎮職工的標準執行。對無固定職業且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則可以設計一種過渡性的方案,如制定一定范圍內不同檔次的繳費率由農民工自愿選擇,同時規定兒雇用農民工的用人單位必須根據農民工所選擇的繳費率繳納相應檔次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對進入城市從事經營性職業的自雇農民工則可以參照城鎮個體工商戶的保障制度安排。同時,為所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建立個人賬戶。

(四)建立農民工失業保險制度

針對農民工的就業狀況極不穩定的現狀,應建立農民工失業保險制度,實行“現收現付”制。但是由于城鎮失業保險制度建設面臨著巨大壓力,企業在轉制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困難,使這項制度實施起來具有相當難度,鑒于此,應采取積極的就業促進措施或失業援助計劃作為建設失業保險制度的有益補充。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把農民工納入城鎮失業保險制度。如《四川省失業保險條例》把失業保險擴大到農民工,為簽定勞動合同的農民上提供一次性生活補助金或生活補助費。條件還不具備的城市可為失業農民工提供一些幫助以渡過難關。如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公共勞動”為失業農民工提供“最低生存保障制度”。

注釋:

①高文書。進城農民工就業狀況及收入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6,(1)。

②有人將農民工稱為除了“三農”問題外的“第四農”問題。

③勞動保障部課題組關于農民工情況的研究報告。當前農民工流動就業數量、結構與特點[EB/OL].http:shshldbz050729nmg.htm.

④雷敏。調查顯示:建筑業一線人員九成以上是農民工[EB/OL].http:20041110n222928763.shtml.

⑤陳樹新。河北省農民工社會保障情祝調查分析[EB/OL].河北勞動保障網:he.lss.gov.vn2003tjzl.

⑥梁成虎。農民工面臨嚴重職業病威脅[N].山西晚報,2004-09-16.

⑦王淑軍。農民工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情況[N].人民日報,2004-05-18.

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11月5日新聞會。

⑨盧海元。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彈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保障,2005,(7)。

⑩鄭杭生,洪大用。重視和發展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J].學術交流,1994,(5)。

趙蓉,岳世忠。論農民工———都市邊緣群體與社會保障地位的邊緣化[J].開發研究,2005,(6)。

參考文獻:

[1]梁成虎。農民工面臨嚴重職業病威脅[N].山西晚報,2004-09-16.

[2]盧海元。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彈性社會養老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保障,2005,(7)。

[3]鄭杭生,洪大用。重視和發展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N].學術交流,1994,(5)。

篇(6)

【關鍵詞】農民工;教育培訓;勞動技能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具有農民戶籍而又長期在城市打工的人。從20世紀80年代初少數農民離開土地到城市謀生,逐漸發展到后來轟轟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兩年出現的“民工荒”,足見“農民工”已經成為一個存在于中國社會的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有關統計顯示,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占80%;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這組數據佐證了2004年中央1號文件的判斷:“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庇纱丝磥?,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技術能力如何,不僅關系到他們自己的生存質量,也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到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微觀的角度進行探討。

一、深刻認識農民工

提起農民工,我們就會想起電視連續劇《民工》中鞠廣大父子,他們是我國一億多農民工的典型。從身份看,他們是農民,戶籍在農村,擁有承包土地,農忙時回鄉參加農業勞動,從土地上可以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看,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城市的第二第三產業打工,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對于許多農民工而言,這份報酬正是他們的主要經濟收入。我國社會尚屬城鄉二元結構,而農民工恰恰處于“兩棲”的尷尬境地,以城市生活為主,而又居無定所,工作不穩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但是農民工的付出卻凝成了現代城市巨大的物質財富,許多創新思想是通過農民工的手才變成了現實的。透過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們看到了他們精神品格。

農民工出身于“農民世家”,以農為業,祖輩如此。到城市謀生,置身于另一種相對文明發達的環境會遇到諸多問題:干活苦臟累,工資待遇低,權益無保障,飽受城市人的歧視。這一切并沒有把農民工擊倒。他們一代又一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頑強地走出了一條“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農民工以自己的行動鍛打出屬于農民工特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格,這是享受生活、講究快樂的城市人無法比擬的!

當然,農民工自身的弱點也是極為顯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從200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的占7.59%,小學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專及以上的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另據對全國7個省市247名農民工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具有高中學歷的65人,占26.3%;具有初中學歷的163人,占65.9%;小學學歷19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顯然,當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勞動技能。據調查,從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較文化素質更差,在抽樣調查的46076個勞動力中,接受實用技術和一技之長的培訓人數僅占總數的16.4%,而無一技之長或缺乏實用技術的人數高達83.6%,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只占調查總數的2.2%,獲各種技術等級證書的只占5.2%。

三是觀念落后,思維定勢。農民工長期生活在農村這樣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小農經濟社會里,他們的人生從最初社會化開始,接受的就是農業經濟觀念,自由,閑適,目光短淺,沒有志向,沒有追求。他們進城打工為的是掙幾個錢,養家糊口,從來沒有想什么“產業工人”,“市民”,更不會去考慮市民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問題。在許多農民工眼里,掙錢的“掙”變成了“糊”,在“糊”的觀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顯然,這樣的農民工與現代產業工人相距甚遠。他們對先進文化很多時候是不屑一顧的。農民工落后的觀念和意識導致他們的思維定勢,固步自封,頑固保守,已經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影響了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作為城市產業工人一部分的農民工,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必須加強學習,苦練內功,提高素質,使自己成為本質意義上的產業工人。

二、教育培訓農民工

教育培訓農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為城市塑造新型的產業工人隊伍。農民工是教育培訓的主體,脫離農民工的實際和需要而高談闊論教育培訓農民工是難以取得實效的。農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們必須緊緊圍繞這個實際來討論教育培訓的內容、形式和效果諸問題。

篇(7)

引言

在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發展階段統攬全局、著眼長遠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中央關注農村發展、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的信心和決心。水利建設是當今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農村還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與水利建設。中國大部分農村特別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資源貧乏,眾多的人口與有限的資源加劇了環境的負荷,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因此,進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與先導。建設新農村,水利要先行。

一、我國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現狀

農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溝、渠、圩、壩、橋、涵、水庫、機井、排灌站等。農村現有小型水利工程設施一部分是由鄉、村(組)集體投資投勞建成的,一部分是貸款、國債資金或其他農業扶貧開發項目資金興建的。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出臺,農民個人及聯戶興辦的小型水利工程數量也日趨增多。但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農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現狀值得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1工程管理滯后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特別是近幾年以,農民的個體經濟意識較強,集體觀念淡薄,從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亂墾亂種、在行洪河道設置魚網魚籪現象屢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線近年又增添不少魚塘,出現了新的“兩水夾一岸”地段。農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區支渠以下用水混亂,“跑、冒、滲、漏”較為嚴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毀損嚴重。同時由于各領域的生產進度很難一致也很難統一,彼此間為了各自的牛產需要隨意截流、堵壩、開溝、放水,把水線和明渠搞得支離破碎,干瘡百孔,逐漸失去供水功能,農民們沒辦法只好在原灌內打井種稻。大量開采地下水,也是對水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下去,不光是農業生產受到影響,生存環境也會受到破壞。另外,由于近年來的過度墾荒,水體植被越來越少,水土流失嚴重,水庫庫底淤積層越來越厚,而承包者既沒有清淤的意愿也沒有清淤的能力,這樣下去就不單是一個蓄水問題,還潛在著洪災的危險。

1.2財政投入不足由于農村地方各級財力緊,嚴重制約著農村重點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補助。新農村建設以來,雖然國家大力扶持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在規劃布局、項目安排和資金補助上給予很大傾斜。但我國很多農村地處欠發達地區,難有較多資金用于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建設配套,致使部分工程無法按期啟動,開工建設的也很難按計劃竣工驗收,加大了繼續向上爭取工程項目的難度。同時所有財政支持的資金與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所需補助資金差距較大,主要還是靠受益群眾自行解決,政府只能“以獎代補”形式,普灑細雨。轉貼于1.3農村基層水利技術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近年來,由于水利項目逐年增多,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很多水管單位內設機構不科學,非工程管理崗位多,人力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導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據調查,2006年某省水管單位職工總數為32118人,其中離退休職工5079人,在職職工21002人,超編嚴重。在人員總量過剩的同時,各地水管單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級工程技術人員又嚴重短缺,工程技術人員4925人,僅占職工總數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屬水管單位。技術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單位的發展。

二、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發展

2.1進行科學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轉重建輕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資產要及時移交給有關單位和個人,向他們頒發產權或使用權證書,采取專業管護、拍賣經營、個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實有效、適合當地社會情況和不同工程類型的運行管護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進入良性運行軌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發揮其最大效能。因為農村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防治地方病等除害減災功能。所以以水利為主的工程兼有經營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澇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備經營條件。根據各種不同農村水利的特點,需要對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條件之下,取得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為主的工程,既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償服務,核算成本,降低費用,促使工程良性運行,又要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宗旨。

篇(8)

環境工程專業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為一門邊緣交叉性學科,其發展目標是解決不斷涌現的各種實際環境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已成為一門集自然、社會和技術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工程學科不僅研究水、氣、固廢、噪聲等主要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術和措施,還研究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探討廢物資源化技術,以及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以獲得最優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設置有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已超過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礎和重點學科存在明顯差別,其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大多數理工科類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養方案注重于對學生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我校的資源環境學院準備新設環境工程專業,在環境工程的人才培養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類大學,一定要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并發揮現有優勢,找準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安排在第七學期末開始的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現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理論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畢業設計(論文)輔導環節對學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本學科領域的實際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和研究觀念,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傳統;3.使學生在方案設計、材料調查與搜集、工程繪圖、理論計算、實驗研究、數據處理、外文閱讀、使用計算機、查閱文獻、經濟分析、工具書的使用、文字表達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鑒于畢業設計階段對于本科生培養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設置安排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為我校環境工程新專業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和理工科類院校不同,農業院校的環境類專業一般都源于土壤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等學科,其本科課程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以土壤、農業化學和農業生態資源等專業的知識體系。因此,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安排上,也應與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從目前來看,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比較單一,重實驗輕設計。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專業本科生畢業只有畢業論文可做,而無畢業設計的內容供學生選擇。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一般建設較晚,在師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設計及應用的教學、科研方面,農業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基礎顯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尚難以開展對學生進行畢業工程設計的指導;同時,由于學生們受專業課程設置所限,他們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與工科學生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很多學生也不愿意選擇他們感覺更為吃力的畢業設計工作。然而,目前環境工程本科生就業的去向主要還是與環保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等相關的公司和企業,而諸如環境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站等事業單位現在大多都呈人才飽和狀態,可接受的本科畢業生非常有限。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工程設計能力方面的弱勢,在就業時與工科院校同類專業的畢業生競爭時就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有必要通過畢業設計來加強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使他們能夠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設計基礎和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我校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不利局面。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未能充分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體現農業院校學生現有知識體系的優勢。與工科院校相比,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組成和行業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競爭力,需要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上充分體現農業院校的特色與優勢。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學的方法,而應走有生態特色的辦學之路,培養出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污染防護的人才。農業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態學科的優勢地位,畢業生相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更扎實的生態學知識。此外,當前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又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慮讓一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時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的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發揮農業院校學生生態學基礎扎實、生態知識結構較全面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適應市場需要,為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評價的單位輸送可用人才。

3.畢業論文(設計)立題與實際聯系還不夠緊密,約束性題目難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由于教師設計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來自于實際的工程項目,部分題目陳舊甚至經年不變,擺在學生面前的是一些舊知識舊問題,使得設計成果沒有實用價值和科學意義。這在一方面打擊了某些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使得某些本來就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同學更加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工作應付了事。

為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質量,進一步加強農業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在畢業論文(設計)的設置和指導上可以考慮以下的一些改進措施:

1.加入一些和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相關的設計類題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大多是在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設計的內容上受給水排水專業的影響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為排水管網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農業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設計內容,由于專業基礎所限,無法與之進行有力的競爭。因此,應在設計內容上著眼于和農村地區和農業環境相關的工程。如目前農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農村污水的處理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的工程也建設了不少??梢栽O定一些如農村小型給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處理站的課題。在處理工藝選擇上,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條件,一般應選擇操作較簡單且成本較低的常規處理工藝,這樣更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藝處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濕地處理畜禽類廢水,都是可行的設計題目。學生經過這些設計工作的鍛煉,將有助于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農村環保治理的相關工作,不僅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可為農村環境的治理培養可用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上也要考慮有工程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同時可以通過幫助青年教師去設計類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等措施,提高他們的工程素養和設計能力,從而達到輔導學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體現資源與環境的緊密結合,設置適量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題目。工科院校的環境專業一般更側重于各種污染治理技術工藝的開發與研究,對環境與資源的重視不足。農業院校則注重于從宏觀側面上分析環境與資源的關系,將自身對土壤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優勢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為進一步體現農業環境院校學生在這方面的特點,有必要在畢業設計時通過設置合適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課題來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另一方面,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在當前對環境工程本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其中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做工作設計不同,由于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學方面有較扎實的基礎,因此和工科院校學生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某些方面他們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學生要更加深入,相關的知識結構也更加全面。為本科生畢業設計設置適當的環境影響評價課題,不僅發揮了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環境評價方面的一些優勢,也可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的幫助。當然,這同樣也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加入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對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也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一個可取的方法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工程師,通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來保障本科生培養的質量。

3.將畢業論文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環境工程專業由于本科就業的壓力較大,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繼續攻讀本專業的研究生。對于準備攻讀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別是已取得報送推免資格的學生而言,在本科畢業階段通過完成畢業論文來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鍛煉是很有必要的。對于無需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們盡早進入畢業論文的課題。在課題的選擇上,應盡量從老師的在研項目中選取適當的一部分讓學生來參與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簡單的讓本科生給在讀碩士生打下手。根據筆者的經驗,只要老師進行有效的輔導,并選取學生力所能及的課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本科生同樣可以參與到實際科研項目中,并做出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遜于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對于要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畢業生,也要盡早安排他們進入畢業論文的課題。老師要幫助學生按安排好時間,一方面要讓他們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學生復習考研和找工作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兩頭兼顧。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有必要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進行適當的調整,提高畢業內容的多樣性,加強其實踐性,并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治理的人才而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蔣展鵬.環境工程學[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劉恒明等.環境工程專業實踐環節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齊向前等.不斷提高教學管理,切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5 (8):33-34.

[4]劉綺等.環境工程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改革研究[J].高教與經濟,2008,21 (2):18-22.

[5]徐微等.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科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 (2):141-142.

篇(9)

主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承辦:河南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

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

近年來,面對能源需求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發展可再生、清潔、環保的新能源已經成為我國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農業和農村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重要領域,對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舉足輕重。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以及低碳節能技術等,已經成為農業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

為了加強學術交流,提升我國清潔能源及低碳節能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水平,展示相關科研成果,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和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共同承辦的“全國農村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學術研討會”,定于2010年4月22~24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會期3天,會后組織技術參觀。

會議擬邀請國內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從事清潔能源與低碳節能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廣,并為企業、廠商提供科技合作的平臺。

會議征集論文并出版論文集,通過評審優秀的論文擬安排在《農業工程學報》(正刊)發表,基本通過審核的將在《農業工程學報》(增刊)上發表,正刊和增刊均送El收錄。歡迎相關專家、學者、企業家、研究生參加此次大會,并踴躍投稿、展示、交流。

一、會議內容

會議主題: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新進展

1)清潔能源政策;2)藻類能源利用技術;3)生物質固體燃料技術;4)生物質液體燃料(生物柴油、乙醇等)技術;5)生物氣化(CH4、H2)、生物質熱解氣化工程技術;6)生物質發電技術;7)太陽能光熱利用技術;8)小水電;9)小風電;10)地熱開發與熱泵利用技術;11)低碳節能新技術。

二、會務費

1000元/人,在校研究生600元/人。

會議期間安排住宿,食宿費用自理。

三、參會報名截止日期及匯款方式

參會回執見附件,填好后發送至,報名截止2011年4月10日。收到報名信息后,將發邀請通知。

銀行匯款開戶行:農業銀行北京朝陽路北支行戶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帳號:040101040009001。

郵局匯款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41號501室《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收,郵編100125。

匯款務請注明“學報會議費”字樣,收款后統一開具發票。

四、聯系方式

秦學敏電話:010-65929451,15110257104 簡保權電話:010-65910066轉2503,15010386132

篇(10)

主管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主辦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9369

國內刊號:23-1391/S

郵發代號:14-47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5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上一篇: 藝術人才論文 下一篇: 土木工程結構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丁香久久综合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一区欧美国产 | 一级国产精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