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4:55: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人才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明確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是實現藝術設計改革的前提,也是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的保證,更是提高教育效益的關鍵點。所以,在實踐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系統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在應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不是僅僅局限在教室的范圍之內,傾聽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就可以達到培養目的的。所以在創新創業的背景下,來研究藝術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近年來,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可以表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其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創業意識等都比較弱。其中一部分畢業生不能腳踏實地,安心工作,而是頻繁跳槽,好高騖遠,這些情況嚴重制約了企業的良性發展;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因為無法適應就業崗位的需求,不能按時保質地完成工作而處于再就業狀態。由此可見,培養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藝術設計的地位有所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教學資源充足的教學體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繪畫技巧的教學占據了教學的主要過程。在無形當中,繪畫成了所有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公開課和必修課。此時,繪畫技巧的傳授就脫離了各個方向的特點,和專業之間缺少了必然的聯系,也體現不出專業的差異性,模糊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
第二、在創新創業背景下,藝術設計類人才的培養方法。
二、與藝術媒介材料的對話:在對藝術媒材的駕馭中,增強其意志品質、協調矛盾沖突的能力和水平
藝術創作過程,是從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藝術家與受眾媒介搏斗的過程,是一個創作者對創作客體征服的過程②。藝術創作主體針對物質媒介,按照藝術創作者意圖形式化、秩序化,最后凝結為藝術作品的過程,就是不斷使材料“去蔽”,發現、發掘、實現材料的潛在價值的過程,是藝術創作者與材料展開深入、生動對話的過程。這一對話及征服的過程,既是對藝術創作主體個人智能、技能的訓練,個人意志品質的考驗,又是智能、品質修養的過程。藝術創作者在其與特定藝術語言的艱難搏斗過程,要努力保持對話與和諧,不斷實現主體與客體融合。對藝術家來說,這是心智的較量,也是耐力的角逐。此過程推動了藝術人才關鍵品質的訓練提升,促進了相關智能和意志品質的養成,成為價值觀塑造、道德責任感修養的重要實踐途徑。藝術作品要按自己的形式規律和邏輯要求發展。青年藝術創作者,要更為充分地接觸新的藝術創作的媒介和材料,增強格物致知的勇氣和決心;要更多可能體會那些撲朔迷離的、神秘的,會讓人有挫折的、令人振奮的經驗;要更積極地去協調各種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矛盾和沖突,學會順應藝術創作規律,學會控制并引導藝術的“自行”發展。恩格斯盛贊巴爾扎克的小說創作按歷史發展規律、社會歷史發展邏輯所進行的創作。他認為,巴爾扎克等作家恰是在自己創作中堅持了“理智對情感的戰勝”,增強了對社會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塑造了現實主義的觀念,創作出偉大作品,而成為偉大作家。藝術創作過程,是創作者不斷為自己設置問題,不斷解答問題的過程?!耙皇衷O疑,一手解答”,藝術家與作品的不斷對話,世界逐漸清晰和深入,藝術作品不斷趨于完整,作品不斷趨于完善,藝術家人格也不斷趨于完善。
三、藝術家與欣賞者的潛對話:在對潛在讀者的尊重中,強化藝術為人民,提升其服務社會和大眾的意識和水平
文化底蘊、越界思維、創新能力可以說是創意人才的立身之本,也是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必備素養。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導致了對創意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需求的逐步旺盛,這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前提,因此文化成為創意產業生存必不可少的土壤;“越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質的范圍,發展生成新的事物,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尋找新的增長點,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創意是經濟主體通過創造性思維而獲得的,對某種潛在獲利機會的原創性識別和認知,創意的產生必須充分調動蘊藏在其成員內心深處的個人知識,使其能動地創造新知識來應對變化的世界,創意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只有經過多次的實驗和遴選,才能最終產生適合市場化經營的行之有效、切合實際的創意產品。
文化底蘊、越界思維、創新能力這三條看似簡單,卻顯然無法在單一的學科背景知識框架內習得,也難以通過傳統的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來獲得。創意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召喚規定或指引著創意人才培養的跨學科性研究方向,反過來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創意產業的實踐指導。
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的策略
第一,要堅定不移地開展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藝術學科建設。把以藝術學為核心的包括傳播學、文藝學、戲劇學、電影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建筑學、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等學科的交叉研究作為學科建設的主要內容,形成文理工乃至其他學科內容有機滲透結合的藝術學科建設特色體系。重點研究傳統藝術學學科內容之于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藝術學科的基礎支撐性,思考傳統藝術學學科內容與創意產業背景下的藝術學科內容的關聯節點。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無論在知識架構方面還是在實踐技能方面必須注重學科層面上的交融滲透。如動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學科建設上可把重點放在如何將文學、影視、美術、運動學、數字藝術設計、計算機應用、營銷等學科內容有機滲入動畫學科的核心區,使學生在動畫學科的核心區域積極主動接受到以上學科內容的科學輻射。
第二,要不斷深化藝術類專業的內涵建設。把跨學科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作為專業建設的切入點及主要內容。專業負責人對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應當做到認識清晰、目標明確、措施科學。
2)重點發展校企合作由于國內藝術類人才培養工作發展的時間較短,大多數高等院校存在教學設備等軟硬件條件滯后,滿足不了辦學需求的情況。假如能夠與專業對口的公司開展合作,不僅僅可解決培養學校缺少教學設施的實際問題.同樣能為企業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專業型人才。這種發展模式雖在國內教育領域內提出多年,但就當前辦學現狀而言,專業對口的公司參與積極性不足,因此,辦學院校要重點關注該發展合作模式的辦學規模大小和課堂辦學質量提升上,可考慮把校企合作的企業對象拓寬至國內所有的企業:學校自身的教育,不管是在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的編制或者是學科培養目標、教育模式的確定上,均需考慮公司的實際發展現狀.以有效地推進“校企合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3)校校之間注重強強聯合。不同藝術類人才培養學校間,需格外強化區域內不同院系的分工合作,高效利用資源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比如,部分專業雖然行業性很強,有社會需求,但市場需求量較小,就需要借助于區域內學校間統一協調、統一規劃,推行交換培養或委托培養的模式開展;而部分學校某些專業相對比較差些,可考慮跟該專業較為強大的學校合并。另外,各院校在發展中均要較強學校專業的科學合理分布,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體現自身辦學特色,以實現學校教學質量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確保學校辦學資源合理高效的利用。
2、加強區域間開放合作.促進全國培養學院的協同發展
二、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供求關系解析
1、從“供”的角度看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對教師的培養更應注重對其“能力”的形成。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能力與素質便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而對社會藝術教育者的培養以及應當形成什么樣的能力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不難看出,當代社會對于藝術教育者素質的要求,已經不只局限于知識的底蘊和個人的能力兩個方面,良好的溝通能力、完善的人格修養、相應的領導能力與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對于教師可持續的研究能力培養都已經提升到研究的范疇內,這些都迫切的要求學校傳統教育模式為此進行相應的改變。培養全面而完善的社會藝術教育者,是教育改革的任務之一,也是當代社會的需要。學校作為教育者主要輸出地,對整個社會藝術教育市場應當有一個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培養什么樣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以及如何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歐美等西方國家近百年的現代教育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與警示。各國優秀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為中國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可行的道路。以美國為例,就創新性與個性發展而言,美國的藝術教育在此方面十分完善。美國的學校同樣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他們認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與中國不同,美國藝術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更多地是為了培養人的創造性。加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等國家立法的支撐,使藝術教育在美國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教育環境與人的個性發展,催生出較為完善的社會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這對我國目前實施的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在歐洲,如德國,藝術教育則是另外一種模式。德國的藝術教育十分發達,但專業分類并不十分具體與明細化。以美術專業為例,只有自由藝術、視覺溝通、產品造型與藝術理論四個門類。德國藝術教育的特點在于自由,不要求學生死守規則,每個專業的課程都是開放的供學生自由選擇。而對其藝術創作的要求也是不要學術化,要體現個性與思想。另一方面德國的藝術教育要求思路的改變與拓展,認為全面的能力才是一個藝術教育者所應具備的素質。與國內強調專業性相比,這種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從而適應社會,為藝術的大眾化奠定道路。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藝術教育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日本的藝術教育水平也處于世界前列,特別是與美術相關的動漫產業,也是日本的第三大產業,已有2000億日元的規模。日本藝術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注重實用性,注重“創意功夫”培養的教育觀念。與中國一樣,同受東方思想的影響,日本的藝術教育在保留自身的同時,也吸取了一定的西方教育思想并將其融合,做到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共存。綜上來看,國外先進的藝術教育思想,對當今中國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培養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人才,讓人才形成什么樣的能力,這都是應當考慮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注重藝術教育人才的個性與創新發展,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兼顧其全面發展,關注專業培養的實用性,形成科學正確的能力觀等,都是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所應做到的。
2、從“求”的角度看社會藝術教育人才培養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社會藝術教育也應該符合市場需求。在改變自身條件的同時,不斷迎合復雜多變的社會與市場需求,以增加其核心競爭力。市場需要什么樣的藝術教育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單一注重其應試能力的培養。只有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促成人才的合理就業,保證教育機構的持續人才輸出,真正做到供求關系平衡,實現其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藝術教育機構,其人才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其全面能力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社會需要專業能力強且全面的藝術教育人才,同時也注重其思想道德素養,只有培養出全面的實用性教育人才,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中立于不敗境地。當代社會,藝術教育已經越來越社會化、大眾化、普及化。被教育者往往需求的并不是單純的藝術素養的提高,而是提升自身修養與陶冶情操,或是對自身人力資源的一種投資。面對這一部分受眾,藝術教育便不能以傳統的主觀經驗教學來進行。由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的轉變,注重文藝培養與商業價值的有機統一,這也是社會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三、市場導向界圍下的社會藝術教育人才供求關系愿景
1、通才與專才的辯證關系
社會需要的人才能力觀是專才還是通才,這是時下十分熱門的話題。筆者認為,社會需要全面的人才,但這并不意味著通才就是王道。專業能力的精深,構成一個藝術教育人才的高度;而多面的、廣度的各色能力,是支撐著這一高度的廣泛根基。只有擁有通才的能力,同時不斷精進個人的專業,才能成為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藝術教育人才。
2、學校人才輸出的方向
學校作為教育人才的主要輸出地,其人才輸出決定了教育質量的高低。在當代社會,學校的任務不只是培養教育人才,更應該將人才輸出多元化、專業化。多方面輸出市場需求的各類人才,增加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這有助于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有利于人才的就業率不斷提升。
3、社會藝術教育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藝術教育人才的社會化,是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從人才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到適應社會需求與合理就業,都需要相當的社會適應性,這也是學校培養人才是應當注意的方面。培養適應社會的藝術教育人才,有助于人才的身份轉變與合理就業,促成教育改革的成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培養多層次復合型人才,高校藝術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在以文化市場為導向,更好地應對藝術教育蓬勃發展,使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去適應社會需求,適應更快的經濟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高校藝術專業設置要結合現代文化產業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根據我國文化產業現階段快速發展所需的人才結構模式,藝術復合型人才的素質構成是多方面、多層次、多元化的。高校應培養各類人才來為社會服務。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就能充分體現出來。隨著文化市場發展所需,新的領域不斷出現,高校藝術專業就要不斷更新專業,使原來的專業或新開設專業更好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例如:高校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常年進行畢業生就業去向、發展調研,使高校能在正規渠道中獲得正確信息,藝術各專業課程有效有序的進行調整,從而促進和滿足文化市場各行業的需求。
(二)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要適應現代文化產業市場的新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市場既需要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水平過硬,同時又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具有管理、經濟、人文等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大多企業對具有知識結構合理的復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從國家教育部首批的山東大學、云南大學等高校創辦文化產業本科專業開始,這近幾年來我國高等院校已開設60多個文化產業專業及其相關專業。“各院校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學科優勢呈現參差不齊,學術支撐和學科設置不盡合理,文化產業專業的所屬院系也是五花八門,包括經濟類、管理類、藝術類、文史類及傳媒類等。學生畢業授予的學位也是管理、文史皆有。這種雜亂無章的學科歸屬現象反映了當前文化產業專業建設的不成熟性?!庇纱丝梢钥闯龈咝N幕a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統一。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門應作出相關的決策、部署、規劃,在適應文化產業人才市場發展趨勢帶動下,促進我國高校藝術教育事業拓展相關專業,培養相關人才。建立由熟悉藝術教育規律的人員所組成的部門進行有效監督管理。
2藝術教育與民族藝術脫節
前文談到了綜合性大學的一個學科特性———“基礎性”。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之一,藝術學科也不例外。除了在中國戲曲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少量專業藝術院校外設有民族藝術方面的課程,中國基本上所有的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學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些共同點:占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和西方藝術,中國的民族藝術只是主要課程中的一些點綴,大部分都是選修課。導致這樣的原因很簡單,西方的文化,藝術一直以來都有著系統的理論,而我們的民族文化則是沒有系統的,散在全國各民族地區,已經邊緣化。西方文化和藝術在課程教材方面也比較厚實,而我們國家的文化、藝術沒有一本系統的理論專著。在此情況下,大學和我們國家的努力,藝術的發展和繁榮的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存在著一個嚴重的錯位,難以實現我們國家民族藝術后備人才的開發和交付。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現行的綜合性大學里面的藝術教育都是建立在西方藝術的內容和體系之上,我們越是培養藝術人才,它越離我們的愿望———弘揚民族藝術傳統、民族藝術精神的發展就越遠。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我們不僅訓練他們蔑視這些民族藝術,以至于他們沒有能力去探索、繼承和發揚這些民族傳統藝術。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習俗至今仍保留著十分原生態的民族藝術,藝術教育資源十分豐富,但該地區的學校卻常常抱怨無法開展藝術教育。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現行的藝術教育都是建立在鋼琴、風琴、油畫、水彩畫等西風藝術元素之上的。而且這些地區教授藝術專業的老師曾經也接受過高校的西式藝術教育,在他們眼里,沒有鋼琴就沒有辦法開展藝術教育。事實上,這些老師們碰到的尷尬,在我們現行藝術教育體制下的人才培養中,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正說明我們的藝術教育已遠離了我們民族藝術的現實土壤。
3藝術教育改革探索
3.1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的具體化,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沒有合理的課程體系就無法執行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的任務,也無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一般綜合性大學里面藝術學院的課程設置,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選修課幾個部分構成,這些課程以西方藝術教育內容為主,注重的多是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理論方面的培養,民族藝術涉及極少,實踐動手能力也培養不足,不能適應新世紀對藝術人才能力的需求。因此,綜合性大學在進行課程改革滲透文理知識的過程中,讓藝術學科的學生在提升基本專業素質的同時,也需要設置強化實踐能力的課程,把動手能力深入到教學當中。同時,為適應信息時代的需求,更應增加信息化教育和外語教學的比重。這樣,藝術專業的學生在走出校園的時候,不再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幻想者,而是能夠進行實干的優秀從業人員。
3.2提升硬件基礎工作為解決“擴招后遺癥”問題,綜合性大學在應對擴招壓力的同時,必須進行課程方面的改革,使得學生適應將來的社會需求,同時也應加強對藝術專業的硬件和師資能力的建設,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學校也可以和一些文化產業實體進行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制度,在提升硬件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新項目小組培養模式是鼓勵外聘教授、行業專家、專業教師組成優秀設計團隊,將最新成果帶進學校,與本土設計界進行寬廣和深入的合作,引進國際品牌的設計方法和理念,注入現有的設計教育中來。學界名師是兼職項目導師,行業導師和專業教師是專職項目導師,從學生中選拔具有較強的設計創新意識和專業表達能力的學生組成創新項目小組,參與三方導師的科研教研項目,特別是行業企業的產品研發項目。項目導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個人發展構想,按照專業方向制訂相應的特需人才培養計劃,提供自主實踐項目選擇,開展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培養,使學生的設計特質得到最優發展。
2.創新專業課堂培養模式
創新專業課堂培養模式是以所有在讀學生為培養對象,改變傳統的理論講授、專題訓練的兩步走模式,結合大展、大賽以及校企合作項目,對學生進行啟發式講授、針對性訓練、創新性實踐三步走的普及型培養模式。目的是優化課程體系,拓寬培養口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多渠道創新型學習方式。第一“,展賽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每年常態的大展、大賽或校企共同研發的設計項目,讓學生在掌握設計基礎理論和表達方法之外,直接參與展賽和項目,將理論和技能在實際項目開展中得到提升和鍛煉。另外,由學生自主策劃,充分利用學院展廳,舉辦師生系列作品展覽活動。第二,創新實踐學分。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前一定要拿到創新實踐學分,學生可根據個人基礎、能力、志趣和特長自主申請項目,或者參與學校、學院的各種項目,鼓勵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至少有一次獨立完成項目的訓練,學院按照學生完成的情況給予學分認定。第三,學生“設計沙龍”活動。根據學生興趣,每個專業都設有“設計沙龍”,在專業教師指導下使其成為“頭腦風暴”式的交流平臺。沙龍聘請行業資深專家,與師生圍繞設計主題進行互動交流,沙龍成為學生了解行業設計動向的窗口、創意思維訓練的重要交流平臺。第四“,多導師制”評價體系。利用產學研修平臺、校內外設計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導師機制,對參與實踐環節的學生進行多導師、跨界聯合指導,建立起理論實踐緊密結合、校內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導機制。畢業設計由行業校外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評價。
二、三業共建,促進設計教育與設計產業有效對接
1.行業對接,構建多元化社會服務平臺
根據各個專業核心課程群的要求以及合作行業的發展規劃,本著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在設計教育與設計產業之間搭建橋梁,為設計教育成果的轉化提供孵化和產出平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藝術設計系陸續和北京市工藝美術行業促進中心、北京市家居行業協會、中國工業設計行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聯合共建設計研發中心、聯合培養人才基地等產學研修孵化平臺,鼓勵教師、學生參與到行業組織的與產業相關的各種活動,既通過國內外各種大展大賽了解設計研究前沿,又可以通過企業活動了解設計生產的一線需求,拓寬設計視野的同時也積累設計經驗。
2.企業對接,構建多層次產學研修基地
很多藝術設計院校都與企業有合作的經歷,或者由專業教師帶隊,支持學生和企業做橫向課題,或者由企業為學生提供專業課程的實訓資源,在技術技能、心理素質培養等方面給予學生鍛煉機會。第一,聯合共建學生創新創業試驗園區。學校和企業聯合共建學生創新創業試驗園區,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創業中心,把企業的經營模式完全融入學校,模擬企業的培訓、財務、電商、市場營銷等職位,進行創業訓練,給學生提前進入職場、培養職業素養、打造自己的職業品牌、成長為合格職業人的機會。目前,師范學院藝術設計系已經和北京尚潮創意紀念品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共建了學生創新創業試驗區,由該公司提供方案和需求,學生項目小組參與設計與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設計興趣。第二,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指按照企業的崗位素質需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特定專業素質的職業人,并結合行業資格考核拿到相應的技能證書。“訂單式”人才培養并不意味著畢業后一定要從事相應的職業,而是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能,提前了解企業文化,為將來更快更好地融入企業做好準備。第三,協同創新特色校外實踐基地。目前,依托北京國際設計周、廣東設計日的資源平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藝術設計系已經和歌華集團、廣東工業設計城簽訂了協同創新型校外實踐基地的協議,為推進設計教育與設計產業的有效對接,實現卓越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奠定了基礎。另外,學院還成立了工藝美術行業的“大師工作室”,聘請國家級、北京市級工藝美術大師為行業導師,定期舉行對話大師沙龍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傳統設計文化的基礎上,將傳統工藝技術融進現代生活方式。第四,普通的校外實踐基地。普通的校外實踐基地是滿足學生某一課程或者某一方面實踐需要的最常見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三師協同三業共建”對人才培養的意義
“三師協同三業共建”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卓越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有力地提高了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畢業生就業面廣,社會適應性強,畢業生的職業精神與動手能力獲得企業普遍認同。特色協同創新平臺使學生在校期間就體驗前沿性產品,開闊了眼界。有一部分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到社會兩三年就取得不錯成績,受到業界的認同。具體來說“,三師協同三業共建”對人才培養有以下幾點意義:
1.滿足了多元化的卓越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需求
卓越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不是精英人才培養模式,而是指能夠應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變性、學生個體成長的差異性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2.形成學業企業產業一條龍
畢業就業創業無縫銜接。北京聯合大學秉承“學以致用”的校訓,為首都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了大批應用型人才。就業是衡量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三業共建所構成的多層次社會服務平臺和多功能的實踐基地恰恰提供了畢業就業創業的個性化就業途徑。
張載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人及“關學”思想的創始人,不僅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還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學說對宋明理學的建立及宋代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作為教育家的張載,一生致力于重教興學、孜孜著述,通過自身長期的教育實踐,總結出一系列的教育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尤其是對于當下的藝術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尊德性”與“道學問”的道德教育思想
張載繼承發展了孔孟的仁智統一原則,并逐漸演變為“尊德性”與“道學問”德智統一的德育原則。張載認為,人的不斷完善體現在“自明誠”與“自誠明”相結合的修養過程中。學習知識是一個由內及外的過程,學者必須從道德修養入手,凈化心靈、平靜情緒,通過心靈的領悟來窮盡對知識的追求。張載還強調,“道學問”即“自明誠”———“自明誠者,先窮理以至于盡性也,謂先從學問理,以推達于天性也”[1]330。告誡所有學者要從客觀知識、真理入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促進個人內在修養,提升道德水平,最終實現由外向內的自我完善。張載認為“道學問”與“尊德性”、“自明誠”與“自誠明”相互促進,道德修養離不開文化素質的提升,文化素質的提升又依賴于高尚的道德品質,如果兩者脫節,只重視智力發展,道德品質缺失,即使聰慧過人也與豺狼禽獸無異。張載的德智統一觀,繼承和發展了孔孟之學,把教育的目標定位于使人“成德為圣”,即教育就是使人成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這是對教育倫理價值的終極揭示,符合教育觀念深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反觀當下的藝術人才培養,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往往更注重專業知識、專業技法的傳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對于健全人格的影響。大多數藝術院校只關注專業教育,忽視心靈教化和人格培養,學校評判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專業課成績,道德教育常常被視為第二課堂甚至是大學輔導員的工作,沒有納入藝術人才培養的體系中,忽視道德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價值取向、道德意志的深遠影響。長此以往,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要么有才無德,要么缺才缺德,只會是技法熟練的“匠人”而非“大師”,德育教育的缺失致使高校藝術教育出現了諸多問題。按照張載的德育教育觀,在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價值,讓教育價值回歸人的全面發展的本真。因此,藝術人才培養必須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處理好“德”與“智”的辯證關系,處理好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堅持德育為先,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終極教育價值觀。
二、學“為人”、“賢人”、“圣人”的教育目的論
張載根據“變化氣質”、“善反本性”的思想,提出教育目的有三個層次,即學“為人”、“賢人”、“圣人”。學“為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張載提出,人應當通過教育學習,改變不善的氣質之性,回歸人的本然之性,使人成其為“人”。學者必須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有“仁人”之心,懂得愛人,善待別人?!百t人”、“君子”是教育的第二個層次,他認為“賢人”應該具有“成身成性”之功,要培養人具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的品格?!皩W必如圣人”是教育目的論的最高層次,即盡善盡美、無物無我、既知天道、又盡善性的完美境界。這一目標并非抽象化、理想化,而是我們所說的德才兼備、言行一致、利濟民生、道濟天下的現實中的“圣人”。在張載看來,“圣人”通過自身學習已經克服了“氣質之性”中的惡,實現純粹的自然本性中的善,“知天”就是充分發揮天的德性,懂得自然萬物的變化規律,因此,“圣人”能將天地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所有的德行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他一再強調能夠“樂己行德”就能達到“天人合一”。馮友蘭曾經將人的修養格局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彼岢龅摹疤斓鼐辰纭迸c張載的“天人合一”具有一致性。馮友蘭認為:“一個人因為所處境界不同,其舉止態度表現于外者亦不同,即道學家所謂的氣象。一個人所處境界不同,其心理狀態亦不同,此不同心理狀態即懷抱、胸襟或胸懷。”[2]因此,境界的提升就是胸懷或胸襟的擴大。按照張載的教育目的論,藝術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備、盡善盡美的“圣人”,即真正的藝術大師。而藝術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只有在懂得做人道理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學者、君子、圣人的狀態。因此,要將“修養成性”的格局觀貫穿于藝術人才培養的始終,提升藝術生的道德修養,樹立“窮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人生境界,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寬闊胸襟、境界非凡,擁有深厚人生感和藝術感的藝術巨人。
三、“尚禮”、“重實”、“致用”的教育實踐論
張載首先強調學禮的重要性,將禮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通過禮的學習熏陶,使學生持禮成性,守禮進德,最終達到成“圣人”的教育目的。他強調,學者要想有所成,必須踐行“克己從禮”的自我教育,最終實現“不為外物所役”、“無物我之私”的高度自覺的精神境界。張載認為接下來學《易》,它記載了天地變化、萬物運行的天道,反映了人事通變、天下治亂的人道,揭示了自然與社會變化發展的規律,他重視自然知識的掌握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培養“重實”、“致用”,善于理論思維的學者。張載認為還要學習《論》、《孟》、《詩》、《書》、《大學》、《中庸》等書,他認為這些書皆出圣門,一樣都不可少讀。這些經典古籍在實現培養“圣人”的目標中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張載培養“圣人”的教育目的,決定了他的教育內容以重實、致用為宗旨,重視自然科學,突出對現實社會的改造意義。在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這種重實致用的思想同樣具有深遠意義。在藝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但要“窮理知性”,將知識徹底掌握消化,還要躬行實踐,將自己的思想、靈感轉化為生產力,教育學生能將知識與實踐結合,做到知行合一。藝術是一門實踐性更強的學科,要教育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實踐—學習—再實踐。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還要不斷加強藝術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傊瑥堓d的人才教育體系提出了較為全面的教育意見及主張,他通過自身的教育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其教養結合、政教統一的教育觀,多層次的教育目的論,敢于探索求新的為學精神,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等,都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對于當下的藝術人才培養亦有借鑒、繼承價值。因此,我們應秉承“古為今用”的原則,汲取其中有益的思想為當下的藝術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
[論文摘要]
作為普通藝術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要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前提,改革以學科為體系的傳統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寬基礎、活模塊、重技能”的教學模式。本文以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為切入點,探討普通藝術高等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將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社會時代,社會經濟也將從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許多領域的竟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竟爭。隨著傳媒事業的發展,播音員、主持人的定位也不僅僅局限于一檔欄目或一臺晚會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慶主持人、會議主持人等新興行業的主持。作為培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技術人才的高校,為進一步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才質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們思考專業的發展目標和定位。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突出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原則,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前提,改革以學科為體系的傳統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寬基礎、活模塊、重技能”的教學模式。本文以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為切入點,探討普通藝術高等院校播音與主持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1.播音與主持專業魷業狀況分析
在對某普通藝術高校2005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100名畢業生進行的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在電視臺、電臺工作的占就業總人數的38%;在傳媒公司、文化禮儀公司工作的占就業總人數的11%:在高校、中小學、文化培訓機構工作的占就業總人數的28%;各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業、個體經營的占23%。從調查結果來看,從事本專業的人數并不多,大部分轉行從事了傳媒行業相鄰的工作,即便是在電視臺就業的學生,也是大部分從事了編導、攝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擔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設了播音與主持專業,培養人數的不斷增加也使得近年該專業教育“產出”的畢業生人數大增,面對目前市場供大于求的激烈竟爭,就業形式堪憂。作為普通藝術高校教育者的我們不得不反思,學生畢業之后,定位是精英,還是大眾化?所以我們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及時調整辦學思路,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起符合就業崗位需要的課程體系,以培養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為主線,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重視實踐教學和舞臺表演訓練,在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高素質和崗位提升能力。
2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裸程設,分析
播音與主持的教學模式應和國家的教育發展狀況相適應,和企業的發展前景緊密結合,才會有生命力。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屬于交叉性學科,涉及新聞學、傳播學、語言學、藝術學、美學等學科。因此,在課程設置中要從廣播電視傳媒行業的需要出發,注重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面對以學科設置為體系的傳統教育模式,已不適應新世紀的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相互依存的發展要求。社會需要通才基礎上的專才,課程的設置應注意在傳統的課程體系基礎之上,更加貼近時代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加強課程與就業崗位的聯系。
從課程設置來看,多數院校開設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群和專業課群。專業基礎課群和專業課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話語音基礎、語言技巧、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等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與主持人培養體系,課程內容缺少相互滲透,很難達到“一專多能”,而且與當今廣播電視傳媒行業的發展現狀脫軌,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薄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課程設置中應體現“寬基礎、活模塊、重技能”的課程體系構建模式,增強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注重課程的拓展性,以市場就業為導向為學生不同的職業定位設置不同的專業課程群。在每個方向模塊中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是按照行業崗位工作的要求設置的職業核心課和就業技能課,選修課是與播音主持專業相關的邊緣性學科的技能課。另外,還將多證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要求將本專業相對應的證書培訓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當中,例如《普通話等級證》、《記者證》、《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證》、《婚慶主持人資格證》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撰式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根據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為依托,不同類型的學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學模式、管理制度、評估方式及其實施過程的總和。作為普通藝術院校招收了較多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但根據就業調查顯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從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數學生轉行或待業。播音與主持專業作為交叉性學科,存在若干發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員、編輯、記者、文化禮儀等,這些方向與專業的發展都需要高素質和綜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專業培養的學生大多業務水平單一,難以達到廣播電視媒體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多數學生只掌握了播音與主持的相關的理論技巧,養成了單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實踐中,只能適應傳統的播音主持技巧,對廣播電視采編制作、攝像、禮儀主持等工作無法勝任。
所以,結合普通藝術院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制定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寬進嚴出”的教學方法。即寬口徑招生,對在校的學生進行分塊管理,制定并實施“平臺、模塊”式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入學1-2年時間內進行專業平臺基礎課群教育,在學生一年的學習中,了解學院的情況、專業的內容,學院也了解了每位學生的的專業情況,在第二學年,從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學生發展潛力、個人發展興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業崗位需求的專業課程,比如說適應在播音方向發展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重點培養學生話筒前的實踐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對于適合做電視主持人的學生,加強鏡頭前的實踐和備稿、控場等相關業務能力;對于文字功底很強的學生,可以試圖培養其文稿策劃和編輯的能力;對表演天賦較強的學生,可以加強公關禮儀(婚慶主持、會議主持)方面的培養。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進行分方向培養的方式,對學生快速適應就業及社會工作實踐起到積極的作用。
定崗定位的分流培養,可以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個體綜合素質的提高。社會需要通才基礎上的專才,在寬而堅實的基礎上,力求精而深。根據崗位定位進行專業技能訓練與培養,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我們的培養崗位主要分三個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廣播電視編導方向、公關禮儀主持方向。
3.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養能在各級電視臺、電臺擔任播音員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這個方向對學生的專業水準和職業素養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基本功底、較強的思辨能力、文化修養和良好的形象條件。重點培養學生話筒和鏡頭前“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語言創作能力。
在播音與主持方向教學內容中側重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人才。主要的課程是語言技巧、思維訓練、播音文體、節目主持藝術、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藝作品演播、電視節目采編與制作、播音作品鑒賞等專業課程。
崗位實踐要求:
C1)每學期進行一場專業匯報,包括朗誦、不同風格的欄目主持。獲得相應的實踐學分。
(2)積極參加國家、省級、市級或校級的專業比賽,獲得創新學分。
(3)每年寒暑假到電視臺崗位實習,熟知一線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工作現狀,開學后上交實習報告,獲得相應的實踐學分。
3.2廣播電視編導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養能在各級電視臺、電臺和企事業單位擔任編輯、記者、節目策劃與制作等工作的人才。這個方向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較強的文字寫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在廣播電視編導方向教學內容中側重培養能創作、編輯制作廣播、電視節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課程是中外文學史、采訪與寫作、節目采編與制作、電視藝術概論、影視編導基礎、非線性編輯技術等專業課程。
崗位實踐要求:
(Z)每學期末上交最低兩個自編自導的欄目作品,有專業教師進行綜合考評,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學分。
(2)積極參加國家、省級、市級或校級的專業比賽,獲得創新學分。
(3)每年寒暑假到電視臺崗位實習,開學后上調查實習報告,獲得學期的實踐學分。
3.3公關禮儀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養能在婚禮、晚會、慶典和展會等主持和策劃工作的人才。這個方向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有聲語言運用能力、市場調研、綜合分析與創意策劃能力。
在公關禮儀方向教學內容中側重培養能從事各種文化活動的主持和策劃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課程是中外禮儀基礎、非節目主持藝術、表演基礎與技巧、商務口語表達、展覽會策劃與管理等專業課程。
崗位實踐要求:
(1)每學期上交最低兩個由自己參與主持或策劃的節目作品,有專業教師進行綜合考評,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