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研究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8 14:55: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學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7-9年級學生“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這充分體現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為學生將來的發展著想的指導思想。因而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響,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的實施和落實,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那么美好。目前的閱讀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功利主義思想當頭。06年中考開始,徐州市為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把課標附錄上的十部文學名著列入中考考試范圍,但沒想到的后果卻似給農村學生劃定了一個閱讀的范圍,受農村圖書資源、家庭條件的制約,農村學生不能享受城市學生充足的“借閱”“買閱”條件,讓閱讀變成了為了提高中考考試成績的目的,實在事與愿違。曾經我班級中有位學生,據說他對《水滸傳》讀得“很熟”,我便想試探個究竟,幾個小問題后,發現該同學對書里的情節先后、人物的事件爛記于心,說得條理分明,但經不起細致追問,再問問細節方面的內容,卻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這位同學硬是把回目背了個差不多,但對真正內容卻是囫圇吞棗,這與以考試促閱讀的本來目的確實大相徑庭。

2.隨意性閱讀突出。我曾經在班級中組建圖書角,可同學們第二天拿過來讓大家交流閱讀的書著實讓人大吃一驚,80%的圖書是供消遣性閱讀的書籍,這也從一方面反映出閱讀的現狀,大部分學生讀的是小說、故事類書籍,特別是武俠小說、港臺流行小說、神話演義小說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極強的“地攤書籍”。而科技類、社會科學類、百科知識類書籍很少問津。一部分學生還把漫畫、卡通書以及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瓊瑤的言情小說作為閱讀的主要對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學沒有選擇地讀,得到哪本讀哪本。

3.無痕跡式閱讀普遍。我去年對初中二年級學生做調查,你閱讀過哪些書籍?竟然有很多同學思考好久答不出來哪怕一本。可見他們讀書沒有計劃,閱讀缺乏系統性,幾乎沒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幾個同學有寫讀書筆記的做法,這種走馬觀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體把握的閱讀在他的頭腦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針對以上現象,如何能讓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課堂導向課外

課堂是教學的永遠的主戰場,在課堂上,老師如能激發起學生課外去“尋閱”的興趣,這是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徑。例如,初中語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香菱學詩》這些課文,在講解內容時或學完課文后,設置幾個問題,如:魯迅到先生小時候在家庭中有何經歷才促使他去學醫?參與智取生辰綱的這幾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講多少?曹操打這次仗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樣進的大觀園,能講一講她以前的生活經歷嗎?

這些問題,無疑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的,從而自覺地去尋找答案,閱讀這些小說。因為是長篇小說,教師可指導學生定期閱讀,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時間后,以講故事、你問我答等方式在班級內互相交流。

二、以時文導向廣博

農村學生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對于期刊、書籍的購買能力是有限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散購買,閱讀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材,設立主題,如成長腳印、親近文學、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讓學生歸類推薦自己閱讀到的時鮮美文,分享共同閱讀的成果,也讓學生的閱讀更廣泛、更博深。

篇(2)

貧困生問題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當中的突出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然而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作為貧困生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而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討論的就更少。本文通過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認為農村貧困生的就業不僅需要個人的力量,還需要得到國家、社會、及學校的支持,并對我國農村貧困大學生建立就業保障體系。

一、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的形式為有條件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河北省內本科高校的貧困大學生。調查內容涉及在校內勤工儉學和校外兼職的情況;對就業前景的預測和就業期望;影響調查對象就業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對調查對象就業的支持情況。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從河北省高校內的在校貧困生中隨機抽取農村貧困大學生80名,共發出調查問卷80份,收回調查問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73份,有效率達到91%。

二、問卷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一)貧困生校內勤工助學和校外兼職的機會少,成本高、風險大。

面對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大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都希望能在校內勤工儉學或在校外兼職解決一部分問題,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對于校內勤工儉學,根據我們的調查,43.84%的貧困生偶爾參加校內勤工儉學,34.25%的人是有就參加,沒有就不參加,僅有8.22%選擇的是總是參加從未中斷過,從不參加的占到13.7%,這說明在高校中勤工儉學的機會很少,大部分貧困生不能通過校內勤工儉學的方式來解決生活問題,這必然促使他們選擇在校外兼職,校外兼職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銷等,與所學專業關系不大,收入比較低,還要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即使是這樣兼職的機會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職的風險比較大,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講沒有必要的勞動保障。因此校內勤工儉學和校外兼職都沒有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

(二)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

農村貧困生與普通同學相比把就業看得更為重要,因為家庭的經濟困難要求他們更早的承擔起生活的重擔,還有很多農村貧困生在畢業后還要償還學費或者助學貸款,因此面對將來的就業形勢87.67%的農村貧困大學生認為形勢較嚴峻,甚至非常困難。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盡管就業壓力很大,但是大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還很高,對于將來的就業單位,80.83%的人希望在將來能到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10.96%的人選擇自主創業,6.85%的人選擇建設新農村,這說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部分農村貧困生并沒有放低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仍然希望找到收入高、環境好的工作,不愿意選擇自主創新和到農村工作,嚴峻的就業形勢和高的就業期望值相互矛盾,導致農村貧困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面臨兩難境地,使他們的就業更加困難。

(三)學校和政府對貧困生就業關注不夠,沒有相關的就業指導,就業方式單一。

高校建立貧困生資助體系僅僅考慮到了貧困生的就學問題,主要是解決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現狀是貧困生除了感到就學壓力大之外,就業的壓力更大。在就業的媒介手段上,只有12.33%的貧困生除了利用招聘會外,還利用人才網站和人才市場尋找就業機會;對于學校現行的就業指導機制,只有52.06%的貧困生認為對就業有幫助,對于政府對貧困生就業的支持,86.31%的貧困生認為政府有必要建立農村貧困生就業扶持機制,這些數據表明,學校和政府現行的就業指導方式單一,就業渠道狹窄,沒有針對貧困生專門的就業指導,沒有使用現代化的媒介手段幫助貧困生就業,因此在現階段,幫助貧困生就業是擺在高校和政府面前的新課題,高校和政府應該從就業渠道和就業路子上下功夫,對貧困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

三、構建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的建議

(一)建立以政府組織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

1.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給予更多的就業優惠政策

我國政府對農村的社會保障關注不夠,而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社會保障更是空白,因此應該把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社會保障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應在政策層面上加強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力度。政府要從政策層面上加強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支持,為農村貧困大學生制定一系列的就業優惠政策,例如設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從其它經費中撥款資助農村貧困生就業,也可以由政府規定高校將學費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資助農村貧困生就業。還可以由勞動保障部門對就業困難的農村貧困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費由教育系統承擔,職業技能鑒定費由勞動保障部門適當減免。政府還可以開展農村貧困優秀畢業生的推薦活動,也可以召開農村貧困生的專場招聘會,通過報紙電視等傳媒手段進行宣傳公布,以獲得社會的理解和廣泛的支持。

2.吸引慈善機構和民間團體資助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

目前我國慈善組織和民間團體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救助只體現在就學上,而沒有對就業關注,除了解決就學問題外,政府還應該吸引慈善組織和民間團體利用本身社會支持的優勢,幫助農村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如一些企業除了對農村貧困生就學進行物質上的資助外,可以為農村貧困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讓農村貧困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工作,使企業節省了勞動成本,同時貧困生也獲得了相應的報酬,還得到了鍛煉,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基礎。或在就業時慈善團體和企業為農村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為他們介紹工作,幫助他們開拓就業渠道。政府應該在社會中廣泛宣傳資助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事跡,樹立這樣的典型,使社會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引起重視。

(二)拓寬學校資助渠道,幫助農村貧困大學生實現就學及就業

1.對農村貧困大學生進行專門的就業指導

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高校要引起重視,設立專門為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機構。首先,要建立農村貧困大學生檔案,時刻關注他們的就業情況;其次,優先向農村貧困大學生提供招聘信息,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品學兼優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努力使他們早日就業;再次,幫助農村貧困畢業生分析職業及專業的技能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包括求職材料的制作、面試技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等等;最后,對未及時就業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定期對他們開展心理咨詢、網絡咨詢和等形式施以援助。

2.通過減免貸款和學費的方式,鼓勵農村大學貧困生到西部和基層就業

高校應該針對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制定適當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傾斜政策,減輕他們的就業負擔。對到西部和基層就業的農村貧困大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對于拖欠學校學費的貧困生,可以采取減免一定數額學費的方式,對于不能按時歸還貸款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可以采取延長貸款期限、減免貸款本金的方式,還可以增加到西部和基層就業的工資水平,使他們能在畢業的最初幾年獲得高工資,便于他們及時歸還貸款。還可以設立農村貧困大學生“三支”專項獎勵基金,激勵更多的貧困學生參加支教、支農、支醫“三支“服務活動。

3.與社會團體和企業聯合,建立訂單式培養的就業模式

解決高校農村貧困生就業問題可以采用訂單式培養的渠道,農村貧困生在高校畢業生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和人際關系的影響,以及本身的競爭力不強等因素,使農村貧困生在就業時處于劣勢,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可以在校期間對農村貧困生進行有針對的培養,發揮他們的特長,彌補他們的不足,以使他們在就業時能夠和普通同學沒有差距,并可以發揮自己來自落后地區能吃苦的優點,順利實現就業。

(三)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通過努力實現就學和就業

1.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渠道

對高校貧困生就業的資助急需高校和政府建立有關的政策支持,而貧困生也應該想辦法找路子,不能養成“等、要、靠”的習慣,應該依靠自身的努力實現就業,在就業渠道方面,不能單一的依靠學校和招聘會,要學會利用人才市場、網上招聘等新型的就業媒體,拓寬就業渠道,在就業方式上,改變過去的就業觀念,不能只盯著公務員、國家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鐵飯碗”,而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就業方式,可以選擇靈活就業或畢業后自主創業等方式。

2.降低就業期望值,積極到基層鍛煉

當前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前景不容樂觀,而大部分貧困生的就業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到工資待遇高、經濟條件好的大城市工作,這與嚴峻的就業形勢相矛盾,因此貧困生在就業時應該降低自己的就業期望值,不能單單選擇經濟條件發達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而應該把眼光放寬一些,改變精英教育階段就業的觀念,擇業時應當從自身的條件出發,擺正心態,合理定位,降低就業期望值。樹立到基層單位、到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的觀念。

參考文獻

[1]許傳新王平.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因素分析.社會,2002.7

[2]莫軍成陳默.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探析.前沿,2007.3

篇(3)

一、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要性

1.畢業論文研究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測試訓練,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錘煉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高是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的大學生經過幾年的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具有了良好的理論知識,也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但是這些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實際工作的訓練,缺乏解決問題的膽略和經驗,找不到將基礎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切入點。面對實際問題,感覺很茫然,無從下手。

大學生畢業實習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好平臺和必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老師指點、自己調研與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畢業實習包括多個環節,有開題報告、任務計劃書、試驗的設計與試驗操作、試驗結果分析、論文撰寫、論文答辯等。這些內容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成的系統,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檢驗和訓練,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重要作用。

2.畢業論文試驗與論文寫作可培養學生的嚴謹治學態度與作風

科研試驗需要系統嚴謹的設計,試驗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與偏差,這都需要學生以嚴謹的科研態度對待,不得有半點馬虎,這對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做事風格有重要作用。

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千錘百煉,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認識,多一次修改就前進一步。修改培養學生嚴格地認真思考,反復推敲,使論文進一步趨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論文是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學風的需要。

3.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是學生從學習到工作的一些個過渡時期,是學生的角色轉變、心理轉變的一個過渡時期

畢業論文(設計)是老師指導下的系統工作與鍛煉,是大學生上崗前一次綜合訓練,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及綜合能力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對大學生成長及適應社會需要有著深刻影響。有時候學生剛走上工作,面對實際問題,感覺很茫然,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實踐太少,對生產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畢業實習正是學生角色轉變的關鍵時期,是心理逐步轉變的過渡時期,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神秘感和恐懼心理慢慢消除,增強獨立處理問題的膽略和經驗。

4.畢業實習可以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畢業實習的試驗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個人獨立進行,一般是幾個同學共同協作,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試驗操作、結果分析總結和論文撰寫,在此過程需要很多的溝通與協作,這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來農學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實習存在的諸多問題

1.主觀上的問題

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可能會面對烈日炎炎、滿身泥水,因此會有同學對這一行業忘而卻步,特別是現在的一些獨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夠,專業思想不牢,甚至對農業有排斥的心態。這種專業思想不牢固會造成學生對畢業實習與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以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作風來對待。

另外,有的同學可能認為畢業實習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文學功底很好,寫作沒有問題,不需要鍛煉,這些都是誤區。畢業實習的科研工作肯定會有一定的工作量,農學類專業還會需要田間操作,可能會有比較苦、比較累,但要認清正是在這些實踐工作中得到鍛煉與提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的寫作與平時的散文等寫作存在較大區別,更需要邏輯思維和科學嚴謹的試驗依據,是需要一個系統的鍛煉過程的。對于這些要有清楚的認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實習鍛煉效果。

2.客觀上的問題

(1)考研熱給畢業實習帶來了一定的難題

由于就業觀念趨向的變化和大學生擴招帶來就業壓力增大的影響,報考研究生的同學越來越多,這些同學在大三到大四這段時間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學習沖刺上,爭分奪秒,忽視了畢業實習工作。導致畢業實習投入的精力不夠,花的時間較少,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和畢業論文的質量。

(2)就業壓力帶來的影響

本科生的畢業實習多數集中在最后一學期,這半年里是畢業實習的關鍵時期,也是畢業生擇業就業的關鍵時期。現在就業壓力較大,特別是農科類大學生就業壓力尤其突出,而且現在的就業是雙向選擇,都需要一個考察選擇的過程。所以很多同學在四年級就開始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實習,嚴格按照單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為了更好的展現自己,一般不會請假。這就使同學沒有時間參加畢業論文的試驗研究工作。

(3)畢業論文內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都是以做老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很多同學的論的太尖、太深、面太窄,這對于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有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本科生同學畢業后是面向基層,或是到企業上班,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內容畢業后用的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個周期,現在的多數同學畢業實習和論文試驗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長的某個階段,不能跨整個生長季節,這使實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對于本科生的畢業實習最好是能經歷整個作物生長周期,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實踐。

三、提升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

專業思想的培養與鞏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一是學科的發展前景與重要性;二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與意志;三是人生職業規劃的引導;四是教師和班主任隊伍與學生的溝通與談心。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與學生談心時,把“學農愛農、立志務農”的專業思想教育作為談心的重要主題。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大大增強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心與決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考研同學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問題

總體原則是采取把畢業論文課題內容與考研方向結合起來的方式,如果導師的研究內容與學生考研方向差異較大,可以考慮轉導師,轉到研究內容與考研內容相近的導師。盡量探索一條兩全齊美的辦法。另外,畢業實習對考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參加與考研學科相近內容的畢業實習,可以增加對研領域的深入了解,增強本領域知識的系統性,對考研題目的答題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在的考研試題一般為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需要應試同學對學科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對待提前到就業單位上班的問題

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的形勢,對于畢業生提前到就業單位邊實習邊進行雙方選擇的問題不能一律禁止,對待這個問題的原則是要從方法上著手,嘗試在就業單位設立導師,探索一條學校導師與就業單位導師聯合共同指導模式,即要求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安排一位指導教師,與校方的指導老師共同擬定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實施。特別是加強就業單位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對接模式,論文選題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共同聯手來提高農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效果與畢業論文質量。

4.鼓勵和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應用性內容研究

選題內容向應用理論或應用技術研究轉型,探索拓寬知識面、增加系統性的選題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實踐應用性不強的的選題內容,提高學生畢業后應對實際工作的能力。

在這方面,本研究團隊在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上也做了新的嘗試,以應用研究為主,注重設計系統性強、內容涉及面較寬的題目。通過嘗試,感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已把相關內容進行了總結,并把這些想法與創新的方法進行總結集成,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在本科生實習中進行新一輪的實踐。

另外,考慮到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問題,已嘗試從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期間開始安排學生利用暑假期間提前進行畢業論文的內容實施,在第七學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參與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這樣同學在畢業實習中可經歷作物的全生長周期,使實習內容做到系統化。

5.加強畢業生實習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建立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評價體系

要做好畢業論文質量的把關,重要的做好畢業論文試驗研究過程的監控與管理,使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切實學到知識、學到技能、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寫好開題報告、任務書、畢業論文等內容以外,增加實習過程的詳細記錄、心得體會(經驗與問題分析),并成立畢業實習督導小組,對畢業實習過程的主要環節進行跟蹤檢查指導。

現在各個院校基本上都有畢業論文的監控與評價體系,但過去的這些評價方法主要是對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各種材料是否齊全等形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本研究小組正在探索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體系,通過學生對整個實習過程的所做所學的效果、畢業論文的發表情況與應用情況、畢業后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突出實習內容的應用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對持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必榮.本科畢業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07,(24).

[2]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9).

[3]藺萬煌,王華,魏寶陽,蘇益.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2).

篇(4)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學是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研究型大學除了承擔發展科學技術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外,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質的職能。目前,我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科學(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主要從事實踐工作的專門人才。從層次結構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現有的專業學位中碩士專業學位39種,博士專業學位5種(教育、口腔醫學、獸醫、臨床醫學和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重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從類型結構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兩種類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來,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職教育為主,僅有少數專業實施全日制培養。2009年開始實施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實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專業學位推免生的數量和比例,鼓勵、引導優秀生源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近年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續增加,預計2012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將達到30%,2015年將逐步提高到50%。從學科結構來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學科門類涉及管理學、法學、工學、農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文學、經濟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除理學和哲學外,基本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轉變。因此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突出其培養特色成為擺在各專業學位培養單位面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二、問卷設計

發展研究報告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作為切入點。關于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引入了滿意度的概念。馮伯麟對教師職業的滿意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總體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與看法。朱新秤和卓義周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進行了分析與調查,認為職業滿意度是個人背景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和個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綜合概念。林杰對全國普通高校的現行制度安排滿意度進行了調研,認為高校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取決于工作環境,而他們對工作環境,尤其是對各項制度安排的滿意度,則是反映高校現行制度合理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尺度。布魯斯和布萊克本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衡量學校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評估目的、主體和對象等不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的選取維度不盡相同。概括起來其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維度選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第一,從投入一過程一產出環節來考察;第二,從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考察。鑒于“投入-過程-產出”環節及“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的視角,我們設計了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將“質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實際測量的具體指標,具體包括8個方面: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外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學術道德水平、創新和科研能力、學位論文質量及學習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查分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其培養過程來實現的,培養過程大致分解為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導師指導、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問卷通過設置相關問題來了解學生對這些方面的看法與感受,進而推測培養過程各環節對教育質量可能帶來的影響。問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內容包括研究生選擇就讀專業學位的動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對專業學位地位的認識等;第三部分是對課程與教學的認識,涉及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投入、導師指導、專業實踐等;第四部分是學習收獲與滿意度的認識,即學生對其專業理論素養、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評價。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華南地區多所研究型大學各年級不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345份,剔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56%。各備選項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設計并采用五點式計分法,依次記分“1-2-3-4-5”,各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越高。為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們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的初步處理,我們使用克龍巴赫儀系數(Cronbaeh’s Alpha)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α系數為0.861,表明問卷有較好信度。問卷效度檢驗較適合采用結構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來檢驗問卷結構效度,我們提取出了8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們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8.648%,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調查樣本分布具有多樣性特點。從性別構成看,男生172名,占樣本中人數的55.63%;女生137名,占樣本總人數的44.37%。從學習形式看,全日制碩士生73人,占總人數的23.62%;非全日制碩士生236人,占總人數的76.38%。從所學專業類別看,文科221人,占總人數的71.52%;理工科66人,占總人數的21.36%;醫學等其他23人,占總人數的7.12%。從工齡情況看,沒有工作經驗,即本科畢業直接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經驗的246人,占79.7%。從專業構成看,MPA人數133人,占總人數的43.3%;軟件工程人數35人,占總人數的11.3%;MBA人數33人,占總人數的1 0.7%;計算機技術工程人數25人,占總人數的8.1%;教育碩士人數是19人,占總人數6.1%,其余專業人數6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20.5%。

三、評估報告

(一)總體評估

調查發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各項得分(學生主觀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總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說明從整體上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教育質量較好、滿意度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最高的是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3.83分),其次為學習投入程度和學術道德水平(均為3.80分),再次為科學實踐和學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3.75分),得分較低分別為外語應用能力(3.42分)、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3.50分)、學位論文質量(3.67分)。說明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語應用能力、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這些是今后進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異分析

為了檢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在不同評價樣本之間否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采用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我們將教育質量總分記為總分40分(Total=8*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顯著性水平P值為0.042

第一,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差異。表4顯示在存在顯著差異的5個專業中,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得分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工商管理碩士等三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評分較高,在3.8分至4分之間。法律碩士、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平均分相對較低,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外語應用能力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碩士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得分較高,在3.6分至3.8分之間。化學工程類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分僅為2.8分左右,外語應用能力最差。其他專業如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軟件工程、教育碩士等專業碩士生外語運用能力處于3.2分至3.4分之間,外語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差異。表6表明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等專業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較高,在3.92分與4.4分之間,體現出這些專業的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漢語國際教育、教育碩士等專業的碩士生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處于中間狀態,但有待進一步加強。而理工科類的化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普遍較低,亟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學術道德水平差異。表7顯示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計算機工程碩士、教育碩士、軟件工程碩士等專業在學術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間;而社會工作碩士、漢語國際碩士、化學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術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對較低,處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學位論文質量差異。從表8可以看到,專業學位碩士生學位論文的總體質量的差異較小,普遍得分較低,說明總體質量都得進一步提高。但相對來說,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略勝一籌,理工科碩士學位論文普遍較差,應采取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總之,經過十幾年發展,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總體質量滿意度良好,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但是各專業類別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布局合理、特色優勢明顯、質量品牌效應突出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三)問題分析

調查顯示,處于前十位的問題分別是:缺乏實踐l生教學(17.6%)、擴招太多(10%)、學習時間(8.6%)、導師指導(7.8%)、管理松散(7.8%)、課程設置(5.9%)、教師水平(5.5%)、學生質量(5.5%)、社會認可低(3.1%)、差別對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專業學位社會認可程度不高。調查發現社會對專業學位了解不多、認識不深,社會認可程度不高。從國家層面來看,專業學位教育缺乏權威的國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性學位人才培養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并沒有明確劃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同時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在學生取得學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沒有將專業學位與行業任職資格認證緊密聯系起來,導致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整個社會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對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用人單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沒有體現出對專業學位教育的足夠重視。學校管理者對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對其管理明顯存在邊緣化、培訓化及營利化等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科學、合理的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標準和教學保障制度。調查中發現有些培養單位在專業學位管理上配備的力量單薄,只在研究生院設立一個辦公室,配備幾名工作人員,而他們要負責數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與質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尚沒有建立具有差異性、實踐性與前沿性的課程體系。調查顯示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大多以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為藍本,未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體表現在實踐性不強、創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體現差異性和靈活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設不足、教學用書內容陳舊等問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只占到55.7%,認為參考書對學習幫助非常大和比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導師實踐經驗與責任心比較缺乏。大學教師大都是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術研究型人才。這些導師長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觸到社會實際的管理與工作,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盡管目前這些大學采用了雙導師制,聘請了來自實踐領域的高級專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但是受到諸如工作時間、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響,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現在論文答辯會上,很難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教學和實踐聯系不夠。目前研究型大學的導師帶的學生數量普遍比較多,導師自己面臨著學術科研的壓力、教學壓力,因此給予學生實質性的指導的時間相對較少。在主觀題調查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到兩種類型學位的學生待遇不一,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

第五,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投入不夠。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員、企業員工;既有本科畢業生,又有專科畢業生;既有所學領域與從事行業或大學所學專業相一致的,也有與從事行業或所學專業相差甚遠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復雜,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這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專業碩士受到工學矛盾影響,學習投入遠遠不夠。調查結果顯示1.9%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間,19.1%的在20%-30%之間,21%的在30%-40%之間,18.8%的在40%-50%之間,25.2%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比例大于50%,說明學生在課程學習時間以外,很少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四、對策建議

(一)健全研究型大學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培養單位的管理工作來維系和發展。因此,培養單位必須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以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這是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條件。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各專業學位研究生行為準則、入學和選拔制度、課程與學習制度、考試與成績管理制度、導師與科研制度、操作與實踐制度、學位論文與學位答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培養單位要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整個研究生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作為學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校院兩級管理工作隊伍,挑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精湛的干部承擔管理任務,不斷加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促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提高生源質量。根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特點,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學合理的選拔標準――學術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對考生資格審查時,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辦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對考生的學位證、畢業證和職稱證等原件,對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堅決不同意報考。考試和錄取工作要堅持“公平、公正、擇優、差額”原則,確保質量,寧缺毋濫。不斷進行招生考試錄取環節改革,推進有利于選擇優秀考生的選拔方式。加大學位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區別力度,學術型研究生考試注重考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潛能,專業碩士在考察專業基礎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考察,以選拔更適合專業型碩士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優秀考生。

強化師資隊伍。首先,強化導師遴選、考核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導師遴選和考核動態管理方式,優勝劣汰,競爭上崗,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導師責、權、利,提高導師責任心,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培養。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都應該加強導師對專業碩士指導的針對性、個性化和差異化。在對導師考核方面,除了參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外,加強考核導師對培養專業碩士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進一步落實“雙導師”制。參照國外培養模式,在專業碩士導師遴選和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式上進行深化改革,聘請行業部門實踐經驗豐富和理論水平扎實的專業人士參與教學,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的教學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實施“雙導師制”。“雙導師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會對專業型研究生的認可程度。學校應參照全日制研究生學位點領銜人的待遇和職責,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領域領銜人待遇并加強考核。

突出課程特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根據國外較好的培養方式和我國實際及各研究型大學現實條件,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要突出基礎性、差異性、實踐性、選擇性、先進性和創新性。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原則,精簡專業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知識體系。合理的知識體系應包括職業領域知識、一般性社會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知識。專業學位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為某一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檢驗合格與否的惟一標準就是其“任職資格”是否達到。因此應按職業背景差異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來組織授課內容,構建起合理的職業領域知識體系,如行業領域基礎知識、最新進展、存在問題、發展前景、最新技術手段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面對本專業領域,還要面對經濟、社會、技術、產業、市場和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因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應充分體現出“復合型人才”特點,在職業領域知識縱向加深更新的同時拓寬橫向領域相關知識,構筑起“職業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體現出專業學位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打通課程學習與課題研究之間的界限,把學習與做課題結合起來,把研究和應用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加強課程建設,實施課程主講教師負責制,鼓勵各領域根據在職人員、各自的行業特點、地域特點自編具有實用性強的教材,對于成熟的自編教材,學校和學院應資助出版,推進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

優化教學模式。專業學位教學模式的改革應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以課程內容應用化、課堂教學實踐化為起點,逐步摸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多學科優勢,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注重學員與教師雙向互動,靈活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主題報告、學術沙龍、模擬訓練、觀看影象、實地考察等多樣教學方式,著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開發,編制相應的案例庫,開發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每一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業第一線接受實踐訓練。

加強專業實踐。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為主的教育,是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與研究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應有之義。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針對特定職業領域需要而設置的學位教育,因此特定職業領域的實踐能力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專業學位培養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為學生實踐提供條件,建立實踐基地,聯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修改完善時,培養單位應充分考慮到實踐環節的學時和學分要求,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聯合校外導師,整合資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開拓社會實踐的思路和視野,為專業學位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與課題深入實踐,從實踐中遴選課題,加以研究,切實解決企事業及行業上的技術難題,從而收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重視學位論文。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管理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歸宿。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是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水平、實踐技能、研究能力和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學位論文是全面檢查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行目標管理的最后一關。專業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在文體選擇上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以突出實用性和職業背景為指導思想,學生可以選擇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專業型研究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位論文評價上,一方面,強調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考核專業碩士的理論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對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方式對專業碩士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二)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關政策

其一,國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國家層面上,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國家法律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專業學位的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專業學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還遠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國家和省級部門要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開展學位教育研究,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從制度上規范專業學位教育行為。

其二,人才市場的配套體系。《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進行專業學位與勞動力市場及人才市場的相應配套改革,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行業準入制度銜接落到實處。在美國,參加一些行業執業資格考試必須以獲得經認證的專業學位為前提,絕大多數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都規定,參加律師執業資格考試必須獲得經認可的法學院所授予的法律專業博士學位(J.D.)或法律學士學位(LL.B),自學、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均不能替代法學院的教育。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的銜接使專業學位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也使美國專業學位教育享譽世界。我國行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之間尚未建立有效銜接,相應專業學位教育經歷未成為行業執業資格的必要條件,很難避免專業學位教育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育與相應行業執業資格考試銜接,必將促進公眾對專業學位的認可,提高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專業學位質量提高和健康發展。

其三,社會中介的評價監督。完善的外部質量監控體系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補充。當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主體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專業學位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和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等為代表的專業學位教育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各種專業學位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指導委員會,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碩士論文在政策上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各種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下又成立了領域協作組,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等進行指導。要充分發揮各個準政府組織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由各中介機構從不同層次和側面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監控,保障專業學位的教育質量。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專業學位教學中來,保障專業碩士教育質量。在美國,行業協會介入相關專業學位的申請者條件規定、培養計劃的制定等環節。行業協會還以專業認證為主要手段來監控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而行業協會同時也是執業資格考試的主管部門,他們與相應專業的教育機構協會聯合管理專業學位教育。因此,設計一種合理的體制使執業資格考試主管部門能夠參與到專業學位教育中來,架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之間的橋梁,中介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共同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可以嘗試性地開展專業學位與執業資格考試掛鉤的培養機制,以培養適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沁平.與時俱進適應需要逐步在我國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2(21):3.

[2]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適應需求[N].中國青年報,2012―03―14(T03).

篇(5)

在許多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常遇到褐變問題。褐變主要發生在外植體,在植物愈傷組織的繼代、懸浮細胞培養以及原生質體的分離與培養中也經常發生。褐變產物不僅使外植體、細胞、培養基等變褐,而且對許多酶有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培養材料的生長與分化,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本文探討植物組織培養中褐變現象的影響因素、機理及防范措施,對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或工廠生產,包括植物組織的培養,原生質體、懸浮細胞和植物器官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褐變原因及危害

褐變是指外植體在培養過程中,自身組織從表面培養基釋放褐色物質,以致培養基逐漸變成褐色,外植體也隨之進一步變褐而死亡的現象。褐變的發生與外植體組織中所含的酚類化合物數量多少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有直接關系。很多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都含有較高的酚類化合物,這些酚類化合物在完整的組織和細胞中與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因而比較穩定。在切割外植體時,切口附近的細胞受到傷害,其分割狀態被打破,酚類化合物外溢。對于外植體本身來講,酚類物質從外植體切口向外溢出是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可誘導植保素或無物理屏障的形成,以防止微生物侵染組織。但酚類很不穩定,在溢出過程中與多酚氧化酶接觸,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迅速氧化成褐色的醌類物質和水,醌類物質又會在酪氨酸酶等的作用下,與外植體組織中的蛋白質發生聚合,進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統失活。從而導致組織代謝活動紊亂,生長停滯,最終衰老死亡。此外,由于組織的老化病變也會使多酚氧化酶激活而引起褐變。

2褐變產生的機理

2.1非酶促褐變

非酶促褐變是由于細胞受脅迫或其他不利條件影響所造成的細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發生的細胞死亡,即壞死形成的褐變現象,并不涉及酚類物質的產生。徐振彪等[1]將生長正常的愈傷組織轉移到含NaCl的培養基中,組織周圍尤其是接觸培養基部分發生褐變,但培養基中沒有看到擴散的褐化物質。當溫度升高時繼代保存時間過長,也會發生此類現象。但這種褐變若采取適當措施或者愈傷組織適應了脅迫環境就不再發生了[3]。

2.2酶促褐變

目前認為植物組織培養中的褐變主要是由酶促褐變引起的,培養材料變褐主要是由傷口處分泌的酚類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變如同一般的酶促反應,其發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變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從初次培養和繼代培養過程中試管苗的褐變程度和PPO的活性來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養材料褐變的關鍵。引起褐變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類化合物,按其組成可分成3類:苯基羧酸(包括鄰羥基苯酚、兒茶酚、沒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綠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單寧、木質素等),第三類是黃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黃酮、蕓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類物質都是PPO的底物。

在正常發育的植物組織中,底物、氧氣、PPO同時存在并不發生褐變,是因為在正常的組織細胞內由于多酚類物質分布在細胞的液泡內,而PPO則分布在各種質體或細胞質中,這種區域性分布使底物與PPO不能接觸。而當細胞膜的結構發生變化和破壞時,則為酶創造了與PPO接觸的條件,在氧存在的情況下使酚類物質氧化成醌,進行一系列的脫水、聚合反應,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質,從而引起褐變。

3褐變產生的影響因素

影響植物組織培養褐變的因子是復雜的,因植物的種類、基因型、外植體部位及生理狀態等不同,褐變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3.1植物種類及基因型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決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組織培養中,品種褐化難易可能是與該品種中多酚類物質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異有關。

3.2外植體部位及生理狀態外植體的部位及生理狀態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時,不同時期和不同年齡的外植體在培養中褐變的程度也不同。

3.3培養基成分培養基成分中的無機鹽、蔗糖濃度、激素水平等對褐變的程度的影響尤為重要。另外,其pH值也與褐變程度有較大關系。

3.4培養條件溫度過高或光照過強,均可加速被培養組織的褐變。不利環境條件都能造成細胞的程序化死亡,溫度是誘導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

4防止外植體產生褐變的對策

從理論上講,酶促褐變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質——氧;二是捕捉或減少聚合反應的中間產物;三是抑制有關的酶。實際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認為行之有效的。

4.1適當外植體的選擇

取材時應注意選擇褐變程度較小的品種和部位作外植體。成年植株比幼苗褐變程度厲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變要嚴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長,宜選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為外植體。王異星[5]用荔枝無菌苗不同組織的誘導試驗表明,莖最容易誘導出愈傷組織,培養2周后長出淺黃色的愈傷組織;葉大部分不能產生愈傷組織或誘導出的愈傷組織中度褐變;而根極大部分不產生愈傷組織,誘導出的愈傷組織全部褐變。

4.2對外植體的處理

通過對較易褐變的外植體材料的預處理能減輕醌類物質的毒害作用。處理方法如下:外植體經流水沖洗后,在2-5℃的低溫下處理12-24小時,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種于只含有蔗糖的瓊脂培養基中培養5-7天,使組織中的酚類物質部分滲入培養基中。取出外植體用0.1%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鐘,再接種到合適的培養基中。若仍有酚類物質滲出,3-5天后再轉移培養基2-3次,當外植體的切口愈合后,酚類物質減少,這樣可使外植體褐變減輕或完全被抑制。何瓊英等[6]用抗壞血酸預處理香蕉吸芽外植體,能減輕外植體褐變,從而提高芽叢誘導率。

4.3適宜的培養基

培養基的成分與褐變程度有關,要考慮所選培養基的狀態和類型。

4.3.1適當的無機鹽濃度張妙霞等[7]在柿樹組織培養防止褐變所進行的試驗中,4種培養基的無機鹽以改良MS(大量元素減半)和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較差,結果證明低濃度的無機鹽可促進外植體的生長與分化,減輕外植體褐變的程度。徐振彪[1]在對玉米幼胚耐NaCl愈傷組織的篩選表明,隨NaCl濃度升高,褐變現象加重。

4.3.2適當和適量的激素王異星[5]在荔枝的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基中添加1mg/LBA+0.5mg/L2,4-D時,愈傷組織較堅硬,增殖緩慢,易產生褐變。培養基中添加1mg/LBA+1mg/L2,4-D時,愈傷組織淺黃疏松,增殖也快。

4.3.3培養基的硬度在一定范圍內,瓊脂用量大,培養基硬度大,褐變率低[8],這可能是培養基的硬度影響了酚類物質的擴散速度的緣故。

4.3.4培養基中水的硬度的影響硬度低的蒸餾水褐變率低,而使用硬度較高的自來水,褐變嚴重,甚至會出現褐變死亡[8]。這可能是配制培養基的水改變了培養基中無機鹽的濃度,間接地影響了植物外植體的褐變。

4.3.5培養基的pH值在水稻體細胞培養中,pH值為4.5-5.0時MS液體培養基可保持愈傷組織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其表面呈黃白色,而pH值為5.5-6.0時,愈傷組織嚴重褐變[9]。一般來說,酸性環境(pH值為4.5-5.0)不利于褐變過程的發生[10]。

4.3.6培養條件如溫度過高或光照過強,光照會提高PPO的活性,促進多酚類物質的氧化,從而加速被培養的組織褐變。高濃度CO2也會促進褐變,其原因是環境中的CO2向細胞內擴散,細胞內CO32-增多,CO32-與細胞膜上的CO32-結合,使有效CO32-減少,導致內膜系統瓦解,酚類物質與PPO相互接觸,產生褐變[11]。因此,初期培養要在黑暗或弱光下進行。

4.4添加褐變抑制劑和吸附劑

褐變抑制劑主要包括抗氧化劑和PPO抑制劑。在培養基中加入偏二亞硫酸鈉、L-半胱氨酸、抗壞血酸、檸檬酸、二硫蘇糖醇等抗氧化劑都可以與氧化產物醌發生作用,使其重新還原為酚[12]。由于其作用過程均為消耗性的,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壞血酸均對外植體無毒副作用,在生產應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細胞的培養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變,PA分子中眾多的羥基產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質的含量下降或PA與PPO分子中的Cu2+結合,從而降低了其活力。陳學森等[13]在對植酸在銀杏組織培養中應用的研究中也證實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種吸附性較強的無機吸附劑,能吸附培養基中的有害物質,包括瓊脂中的雜質、培養物在培養過程中分泌的酚、醌類物質以及蔗糖在高壓消毒時產生的5-羥甲基糠醛等,從而有利于培養物的生長。粉末狀的活性炭與顆粒狀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強,一般在培養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盡量用最低濃度的活性炭來對抗褐變的產生,因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沒有選擇性的,在吸附物質的同時,也會吸附培養基中的其他成分,對外植體的誘導分化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類物質的專一性吸附劑,在生化制備中常用作酚類物質和細胞器的保護劑,可用于防止褐變[15]。

4.5進行細胞篩選和多次轉移

在組織培養過程中,經常進行細胞篩選,可以剔除易褐變的細胞。在外植體接種1-2天后應立即轉移到新鮮培養基中,能減輕酚類物質對培養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體盡快分生,連續轉移5-6次,可基本解決外植體的褐變問題。

參考文獻:

[1]徐振彪等.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的褐化現象.國外農學——雜糧作物,1997(1):55~56.

[2]符近.三種不同類型種子休眠萌發及馬占相思種子老化過程的研究.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1996.

[3]傅作申,玉米耐NaCl幼胚愈傷組織的篩選及特性分析,長春農牧大學碩士論文,1996.

[4]顏昌敏編著,植物組織培養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5]王異星.荔枝細胞培養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學學報,1997,18(5):84~85.

[6]何瓊英等.抗壞血酸預處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體褐變的研究初報.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16(3):79~82.

[7]張妙霞.柿樹組織培養防止外植體褐變的研究.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33(1):87~91.

[8]金堅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種子誘導胚狀體時的有關因子探討.植物學通報,1992,9(2):53~54.

[9]金堅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種子誘導胚狀體時的有關因子探討.植物學通報,1992.

[10]王東霞等,如何對抗植物組織中的組織褐變,中國花卉盆景,2002,12:29~30.

[11]姚洪軍,羅曉芳,田硯亭.植物組織培養外植體褐變的研究進展.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9,21(3):78~83.

[12]蔡金星等.不同品種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劑的研究.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13(1):55~57.

篇(6)

目前,在許多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常遇到褐變問題。褐變主要發生在外植體,在植物愈傷組織的繼代、懸浮細胞培養以及原生質體的分離與培養中也經常發生。褐變產物不僅使外植體、細胞、培養基等變褐,而且對許多酶有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培養材料的生長與分化,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本文探討植物組織培養中褐變現象的影響因素、機理及防范措施,對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或工廠生產,包括植物組織的培養,原生質體、懸浮細胞和植物器官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褐變產生的影響因素

影響植物組織培養褐變的因子是復雜的,因植物的種類、基因型、外植體部位及生理狀態等不同,褐變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1.1植物種類及基因型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決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組織培養中,品種褐化難易可能是與該品種中多酚類物質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異有關。

1.2外植體部位及生理狀態外植體的部位及生理狀態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時,不同時期和不同年齡的外植體在培養中褐變的程度也不同。

1.3培養基成分培養基成分中的無機鹽、蔗糖濃度、激素水平等對褐變的程度的影響尤為重要。另外,其pH值也與褐變程度有較大關系。

1.4培養條件溫度過高或光照過強,均可加速被培養組織的褐變。不利環境條件都能造成細胞的程序化死亡,溫度是誘導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

2褐變產生的機理

2.1非酶促褐變

非酶促褐變是由于細胞受脅迫或其他不利條件影響所造成的細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發生的細胞死亡,即壞死形成的褐變現象,并不涉及酚類物質的產生。徐振彪等[1]將生長正常的愈傷組織轉移到含NaCl的培養基中,組織周圍尤其是接觸培養基部分發生褐變,但培養基中沒有看到擴散的褐化物質。當溫度升高時繼代保存時間過長,也會發生此類現象。但這種褐變若采取適當措施或者愈傷組織適應了脅迫環境就不再發生了[3]。

2.2酶促褐變

目前認為植物組織培養中的褐變主要是由酶促褐變引起的,培養材料變褐主要是由傷口處分泌的酚類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變如同一般的酶促反應,其發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變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從初次培養和繼代培養過程中試管苗的褐變程度和PPO的活性來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養材料褐變的關鍵。引起褐變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類化合物,按其組成可分成3類:苯基羧酸(包括鄰羥基苯酚、兒茶酚、沒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綠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單寧、木質素等),第三類是黃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黃酮、蕓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類物質都是PPO的底物。

在正常發育的植物組織中,底物、氧氣、PPO同時存在并不發生褐變,是因為在正常的組織細胞內由于多酚類物質分布在細胞的液泡內,而PPO則分布在各種質體或細胞質中,這種區域性分布使底物與PPO不能接觸。而當細胞膜的結構發生變化和破壞時,則為酶創造了與PPO接觸的條件,在氧存在的情況下使酚類物質氧化成醌,進行一系列的脫水、聚合反應,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質,從而引起褐變。

3防止外植體產生褐變的對策

從理論上講,酶促褐變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質——氧;二是捕捉或減少聚合反應的中間產物;三是抑制有關的酶。實際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認為行之有效的。

[NextPage]3.1適當外植體的選擇

取材時應注意選擇褐變程度較小的品種和部位作外植體。成年植株比幼苗褐變程度厲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變要嚴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長,宜選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為外植體。王異星[5]用荔枝無菌苗不同組織的誘導試驗表明,莖最容易誘導出愈傷組織,培養2周后長出淺黃色的愈傷組織;葉大部分不能產生愈傷組織或誘導出的愈傷組織中度褐變;而根極大部分不產生愈傷組織,誘導出的愈傷組織全部褐變。

3.2對外植體的處理

通過對較易褐變的外植體材料的預處理能減輕醌類物質的毒害作用。處理方法如下:外植體經流水沖洗后,在2-5℃的低溫下處理12-24小時,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種于只含有蔗糖的瓊脂培養基中培養5-7天,使組織中的酚類物質部分滲入培養基中。取出外植體用0.1%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鐘,再接種到合適的培養基中。若仍有酚類物質滲出,3-5天后再轉移培養基2-3次,當外植體的切口愈合后,酚類物質減少,這樣可使外植體褐變減輕或完全被抑制。何瓊英等[6]用抗壞血酸預處理香蕉吸芽外植體,能減輕外植體褐變,從而提高芽叢誘導率。

3.3適宜的培養基

培養基的成分與褐變程度有關,要考慮所選培養基的狀態和類型。

3.3.1適當的無機鹽濃度張妙霞等[7]在柿樹組織培養防止褐變所進行的試驗中,4種培養基的無機鹽以改良MS(大量元素減半)和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較差,結果證明低濃度的無機鹽可促進外植體的生長與分化,減輕外植體褐變的程度。徐振彪[1]在對玉米幼胚耐NaCl愈傷組織的篩選表明,隨NaCl濃度升高,褐變現象加重。

3.3.2適當和適量的激素王異星[5]在荔枝的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基中添加1mg/LBA+0.5mg/L2,4-D時,愈傷組織較堅硬,增殖緩慢,易產生褐變。培養基中添加1mg/LBA+1mg/L2,4-D時,愈傷組織淺黃疏松,增殖也快。

3.3.3培養基的硬度在一定范圍內,瓊脂用量大,培養基硬度大,褐變率低[8],這可能是培養基的硬度影響了酚類物質的擴散速度的緣故。

3.3.4培養基中水的硬度的影響硬度低的蒸餾水褐變率低,而使用硬度較高的自來水,褐變嚴重,甚至會出現褐變死亡[8]。這可能是配制培養基的水改變了培養基中無機鹽的濃度,間接地影響了植物外植體的褐變。

3.3.5培養基的pH值在水稻體細胞培養中,pH值為4.5-5.0時MS液體培養基可保持愈傷組織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其表面呈黃白色,而pH值為5.5-6.0時,愈傷組織嚴重褐變[9]。一般來說,酸性環境(pH值為4.5-5.0)不利于褐變過程的發生[10]。

3.3.6培養條件如溫度過高或光照過強,光照會提高PPO的活性,促進多酚類物質的氧化,從而加速被培養的組織褐變。高濃度CO2也會促進褐變,其原因是環境中的CO2向細胞內擴散,細胞內CO32-增多,CO32-與細胞膜上的CO32-結合,使有效CO32-減少,導致內膜系統瓦解,酚類物質與PPO相互接觸,產生褐變[11]。因此,初期培養要在黑暗或弱光下進行。

3.4添加褐變抑制劑和吸附劑

褐變抑制劑主要包括抗氧化劑和PPO抑制劑。在培養基中加入偏二亞硫酸鈉、L-半胱氨酸、抗壞血酸、檸檬酸、二硫蘇糖醇等抗氧化劑都可以與氧化產物醌發生作用,使其重新還原為酚[12]。由于其作用過程均為消耗性的,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壞血酸均對外植體無毒副作用,在生產應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細胞的培養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變,PA分子中眾多的羥基產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質的含量下降或PA與PPO分子中的Cu2+結合,從而降低了其活力。陳學森等[13]在對植酸在銀杏組織培養中應用的研究中也證實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種吸附性較強的無機吸附劑,能吸附培養基中的有害物質,包括瓊脂中的雜質、培養物在培養過程中分泌的酚、醌類物質以及蔗糖在高壓消毒時產生的5-羥甲基糠醛等,從而有利于培養物的生長。粉末狀的活性炭與顆粒狀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強,一般在培養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盡量用最低濃度的活性炭來對抗褐變的產生,因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沒有選擇性的,在吸附物質的同時,也會吸附培養基中的其他成分,對外植體的誘導分化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類物質的專一性吸附劑,在生化制備中常用作酚類物質和細胞器的保護劑,可用于防止褐變[15]。

3.5進行細胞篩選和多次轉移

在組織培養過程中,經常進行細胞篩選,可以剔除易褐變的細胞。在外植體接種1-2天后應立即轉移到新鮮培養基中,能減輕酚類物質對培養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體盡快分生,連續轉移5-6次,可基本解決外植體的褐變問題。

參考文獻:

[1]徐振彪等.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的褐化現象.國外農學——雜糧作物,1997(1):55~56.

[2]符近.三種不同類型種子休眠萌發及馬占相思種子老化過程的研究.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1996.

[3]傅作申,玉米耐NaCl幼胚愈傷組織的篩選及特性分析,長春農牧大學碩士論文,1996.

[4]顏昌敏編著,植物組織培養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5]王異星.荔枝細胞培養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學學報,1997,18(5):84~85.

[6]何瓊英等.抗壞血酸預處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體褐變的研究初報.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16(3):79~82.

[7]張妙霞.柿樹組織培養防止外植體褐變的研究.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33(1):87~91.

[8]金堅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種子誘導胚狀體時的有關因子探討.植物學通報,1992,9(2):53~54.

[9]金堅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種子誘導胚狀體時的有關因子探討.植物學通報,1992.

[10]王東霞等,如何對抗植物組織中的組織褐變,中國花卉盆景,2002,12:29~30.

[11]姚洪軍,羅曉芳,田硯亭.植物組織培養外植體褐變的研究進展.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9,21(3):78~83.

[12]蔡金星等.不同品種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劑的研究.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13(1):55~57.

上一篇: 化工安全管理論文 下一篇: 現代法治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 婷婷网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