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高級經濟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8 14:54: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高級經濟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高級經濟師論文

篇(1)

凡擬申報評審各系列(專業)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國家實行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除外),均應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水平能力測試。

二、測試專業

測試專業詳見《*省專業技術職務水平能力測試報名手冊》(20*年[修訂本])中的測試專業名稱和代碼一覽表。

三、測試方法

水平能力測試分別采用筆試、面試和人機對話三種方式。

1、操作性和應用性較強的部分專業,采用面試的方法。這些專業有:工程系列正高職高級工程師(建筑和農業技術兩個專業除外)、正高職高級經濟師(統計、會計、審計)師、自然科學研究(正高)、播音、工藝美術、律師、公證、法醫技術、教師等系列的正、副高級。

其中衛生系列采用“人機對話”方式。具體報名及測試另行通知。

文化、藝術暫停一年。

2、其它系列專業均采用筆試,其中審計(高級)、會計(高級)、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高、中、初級)參加國家組織的專業考試筆試。

3、教師的面試由各學校或測試組織單位根據教師的工作特點和教學工作的實際,主要以說課的方式組織進行。由三名以上同行專家組成小組,對每一位測試對象隨機指定或抽簽確定其說課內容,準備時間為20分鐘,說課時間為一課時。專家組聽課后結合專業進行提問,遵照“公平、公正、合理、先后一致、適當兼顧小組之間平衡”的原則,按《評分表》進行量化綜合判分,滿分為70分。若遇特殊情況采用講課方式進行測試時,應按教師正常教課順序聽課,在學生離開之后進行提問并評議判分。

中小學教師開展筆試的,其卷面滿分仍為70分。

為結合教育工作特點,從20*年起,全省已將教師平時教學考核情況納入到水平能力測試成績中,平時教學考核占30分,由單位人事部門組織考核評分。平時教學考核設4個等次,即:優秀(26—30分)、良好(21—25分)、合格(15—20分)、不合格(14分及以下)。今年仍按此操作。

以上筆(面)試和平時考核兩項合計為100分。

4、路橋港航、農業技術、檔案三個系列(專業)申報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繼續按鄂職改辦[20*]88號文件規定,參加全省水平能力測試的筆試。

各系列專業具體測試范圍詳見《*省專業技術職務水平能力測試報名手冊》20*年[修訂本]。

四、報名程序及有關要求

參加測試人員報名前應認真閱讀《*省專業技術職務水平能力測試報名手冊》,根據本人所從事的專業工作,選擇擬申報的相應測試專業和級別,并攜帶本人身份證、畢業證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證書按以下程序報名:

1、各市、州參加筆試的專業技術人員,由單位人事部門組織個人按要求填寫《報名表》并經審核蓋章后,集中到當地人事局評審中心、考試中心(院)辦理報名手續。

2、中央和省屬在漢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由單位人事部門組織個人按要求填寫《報名表》并審核蓋章后,集中到省人事考試院(武昌水果湖茶港小區l號樓)辦理報名手續。中央和省屬在市、州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就地、就近報名并參加測試。

3、各專業面試人員報名時需填寫《面試人員情況登記表》一式3份,并同時提供能反映本人任現職以來最高專業技術水平已發表的論文或科研成果一式三份,用檔案袋一并裝好,供面試時使用。

4、各級人才交流中心實施人事或管理人事檔案的流動專業技術人員,由人才交流中心審核并蓋章,就地、就近報名。

省監獄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能力測試由省監獄管理局集中組織報名。

5、工程系列正高職(建筑、農業技術專業除外)、經濟、統計、會計、審計專業(正高)、自然科學研究(正高)可到當地人事局評審中心報名,也可以直接到省人事考試院報名,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面試。律師公證、播音和法醫技術等專業,直接到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報名及參加面試。

6、各面試測試組織單位應在報名結束后至組織測試前,將《報名備案表》和本地的工作實施方案一并報送省人事考試院,實施方案應擬定兩個以上測試時間,并與省人事考試院商定具體時問,省職改辦及人事考試院派專人到場進行巡視。

各面試工作結束后,應將工作總結、面試原始評分表和《成績審批備案表》(請務必制成軟盤,并打印一份)一并報送省人事考試院考評三處。

測試信息管理采用《人事考試管理信息系統P11MIs》進行管理。為了便于考后的信息統計、分析,報名時必須采集報考人員的學歷、所學專業、性別、出生年月等信息。考前規則模板中增加了上述信息的必錄設置。請各地在報名信息采集時加以注意。類別、級別、專業、科目代碼詳見《*省專業技術職務水平能力測試報名手冊》。

五、測試日程安排

(一)報名時間

20*年*月*日—*月*目(雙休日照常受理報名)

(二)領準考證時間

20*年*月*日一*月*日(省直考區);市、州準考證由省人事考試院提供樣證各地印制,原則上應于考前一周進行發放,具體發放時間由各地自定。

(三)測試(筆試、面試)時間

1、筆試測試時間:20*年*月*日下午14:00一16:30。

中小學教師采用筆試的,測試時間由市、州自行確定,但必須按附件1規定的時間完成。

2、面試測試時間:除工藝美術專業于11月中旬完成外,其它各面試專業測試工作必須在附件1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面試專業的面試時問詳見

各地于20*年*月*目前將筆試人員報名數據庫及試卷預訂單報省人事考試院考評一處。參加全省組織面試的各專業面試人員的相關材料在同一時間報省人事考試院考評三處。

(四)成績查詢、辦證時間及要求

20*年*月上旬,筆試合格人員名單、辦證時間及要求將在*人事考試網上公布(網址:)。

篇(2)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廣西財經學院2009年開始招生的新專業,是廣西首次開辦的本科專業,對于這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我們是從零開始,是在借鑒兄弟院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大膽的教學實踐,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專業特色。我們相信,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在不遠的將來,會深受廣西各方面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狠抓專業思想教育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對“農”字專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忌諱的心理,具體表現就是家長不讓孩子報考帶“農”字的專業,考生也不愿意去讀“農”科專業,來自城市的學生談到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就害怕,農村的學生更不樂意大學畢業后又回到農村去。種種思想顧慮我們認為都是很客觀的,也是很實際的。針對這種狀況,經濟系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了對新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工作。

1.從專業培養目標上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實向新生說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培養從事農村經濟和區域發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兩字上。因此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具有“謀發展、懂經營、會財會、精管理”的能力。通過加強專業培養目標教育,使學生增強了對學習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認識。

2.從政策導向上加強對學生將來的理想教育。從國家層面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對“三農”的投入越來越大,2010年達到了8183.4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在農村不但免征了農業稅,而且有些地方60歲以上的農民每個月還能領到養老金。從大學生就業政策導向來看,近幾年國家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和基層單位進行創業和就業,2008年廣西考村官的競爭指數是10%(招聘459人,參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參考5665人),說明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想到農村當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農村產業發展來看,農村經濟已經由傳統的單純種養方式轉變為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消費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農村經濟的范圍已經擴大,產業鏈已經拉長,城鄉“二元結構”差別在逐步縮小。通過理想教育,增強學生對學習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自信心。

3.通過組織參觀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新生入學后,每年都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參觀,如組織到皇氏乳業、百洋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參觀,通過參觀使學生初步了解到企業都與農村區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從而擴大了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視野。

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特點,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應當貼近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為此,我們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要求,構建起了“雙體系、三平臺、多模塊”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教學體系,建立起公共基礎課、經濟管理核心課、專業主干課三個教學平臺,設計財務會計、農村金融保險、東盟農經等多種教學模塊供學生選擇學習。特別是我們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初步形成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四年不斷線”的教學體系,即:第一學年開展農村體驗實習,具體在第二學期末利用兩周時間安排學生進村進行社會調查;第二學年進行基礎課實驗,主要是在校內開設經濟學實驗、農業經濟實驗等基礎課程實驗;第三學年開展專業實驗,主要開展專業主干課的實驗,包括綜合實驗等;第四年安排頂崗實踐,學生帶課題或項目到政府涉農部門、農資企業、農業推廣單位等進行頂崗實踐,對崗位技能進行提前熱身,為畢業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模式也可以稱為“兩頭實習中間實驗”的實踐教學體系。目前我校2009級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學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農村體驗實習,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進行社會調查,本學期開學后每個學生都交了體驗實習報告。從提交的體驗報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來自城市的學生,還是來自農村的學生,都能夠利用實習期間深入到農村去,寫出了關于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公共服務建設、農民日常生活,庫區移民生活、糧食價格等方面的調查報告,從而增強了學生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初步了解,為他們學習專業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這個學期開始2009級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開始進入第二學年的專業基礎課實驗,我們開辟了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實驗項目。目前正在著力開發這個專業的實驗課程,包括農業推廣管理實驗教程、農村區域分析實驗教程、農村發展規劃實驗教程等課程,這些實驗課程項目的初稿已經完成,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開始試用。

三、利用社會資源聯合培養人才

在財經類院校舉辦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不像農科院校條件那么有利,有農業主管部門的直接支持。我們只能利用社會資源進行聯合培養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開辟學術講座課程。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聘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羅必良教授作題為“農村制度匹配問題”的學術講座;聘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池波教授作題為“新農村建設政策與制度解析”的學術講座;聘請廣西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肖超高級經濟師作題為“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促進廣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學術講座;聘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張光作題為“廣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勢”的學術講座。通過開設學術講座,為學生提供了農業、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平臺,更新和豐富了學生的農村經濟管理知識。

2.利用基地開辟學生實習場所。一是利用廣西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黨小組辦公室基地,從他們每個月發來的《廣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簡報》中了解廣西新農村建設的新進展、新情況、新問題,為學生傳達新農村建設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廣西農村能源辦公室基地,為老師和學生提供社會調研的聯絡平臺,有些學生的調查報告就是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比如他們親自安排工作人員專程帶領老師和學生到“東園家灑”企業開展再生能源循環經濟調研,增加了師生的感性認識。三是利用企業基地,建立三個平臺——大學生實踐平臺、教師社會調研平臺、學科專業建設平臺。前幾天與新勝利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互聯共建合作協議,并與公司黨委書記梁志業、公司董事長梁承進行了交流溝通,對利用這個公司建立“三個平臺”達成了共識,事后準備進行具體落實。近期學校還準備與百洋集團有限公司商談關于簽訂互聯共建合作協議的事宜。三是通過社團組織探索產、學、研辦學模式,建立了“勝利之鷹社”,與新勝利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聯合培養人才。

四、人才培養初見成效

通過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養方式,我們感覺效果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班風。主要是通過加強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習的熱情。到目前為止,兩個年級的學生思想穩定,團結上進,班風較好。雖然這個專業的學生在錄取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以復征或調劑志愿錄取進來的,也盡管今年學校明確允許其他專業學生轉入國教中心會計專業,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學生沒有一個提出轉專業和退學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新生的報到率達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學生近年獲得了一些與“農”相關的科技獎項。如由學生組團完成的題為《關于南寧市暫住群體生產生活的調查報告——以西鄉塘區為例》和題為《大力發展木薯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訂單——以廣西平南縣為例》的兩篇作品,同時獲得了自治區團委組織的第四屆“挑戰杯”廣西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二等獎,題為《關于桂西北少數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調查報告——以三江縣獨峒鄉和八江鄉為例》的作品獲得了自治區團委組織的第四屆“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由學生組團制作的《廣西綠園沼氣服務有限公司》和《信諾德商務傳媒公司》兩項作品,同時獲得了自治區團委組織的第四屆“挑戰杯”廣西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銀獎。

篇(3)

中圖分類號:F30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根據《第二次全國物流基地調查報告》結果顯示: 全國范圍內規劃、在建及投入運營的物流園區已達475多個,從物流園區占地規模看,大部分用地量大,占地面積廣。物流園區的建設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提升作用,但在大規模建設中,也帶來了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的一些思考。近年來,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已成為制約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節約用地也是物流園區建設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物流園區建設主要涉及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地企業等多個利益主體,在土地集約利用過程中,各利益主體都有自己的利益啟求,都希望實現自己的最優目標和利益最大化。這些利益訴求點有相互重復,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這就決定了各主體在實現自身偏好的同時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對策。本文通過對物流園區土地利用過程中各利益主體間的關系分析,找出各主體間的利益沖突情況,建立對策模型,研究各方利益制衡,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可能性方法,并提出相應政策措施。

2 行為主體關系及利益沖突分析

2. 1 行為主體關系分析

在我國現行法律體制下,土地歸國家所有,代表全體人民行使土地所有權,用地企業和個人只有土地使用權,本文將國家稱為中央政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管理成本高昂,中央政府不能親自對全國所有的土地進行供應和管理,通常由地方政府代表國務院進行管理,這樣,土地的利用實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成為土地的事實供給者和直接監管者。而用地企業作為土地的實際使用者,其行為直接關系著土地是否集約利用,自然是我們研究的利益主體之一。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在物流園區土地集約利用過程中,主要涉及三個利益主體,分別是: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企業。

2. 2. 2 地方政府與用地企業的利益沖突分析

為了吸引企業入園經營,地方政府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實施低價轉讓土地、降低企業經營稅率等優惠政策,使得企業在物流園區內經營,能享受到低成本的“待遇”。土地資源是稀缺的,但這些低價獲取的土地,在許多投資商看來也就不再“稀有”,投資商們瞄準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愿望,因此便有了大量囤積低價土地,將其閑置起來,在未來獲得土地增值收益的動力,大量的物流園區土地并沒有實現其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價值。

地方政府在物流園區土地利用過程中,首先追求的是經濟目標和政績目標,但地方政府作為地方社會公共管理機構,也要維持地方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和維護地方社會穩定。而用地企業的囤地行為跟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目標是沖突的,是絕不能允許的。因此,地方政府會針對企業的粗放用地行為采取管制措施。另外,地方政府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出讓金,也有通過集約利用物流園區用地,騰出更多土地作為經營性用地出讓的壓力和動力,也會采取相關的行為,監管企業的集約用地行為。

3 利益主體間的行為博弈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在物流園區土地集約利用過程中,各行為主體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簡化為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中央政府監管地方政府,防止其為了政績目標而忽略耕地資源目標; 地方政府監管用地企業,防止其為了企業利益粗放用地而造成國有土地資源流失。任何一方的監管不力都將導致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資源流失。下面我們用一個模型來說明監管不力是如何導致物流園區土地粗放利用。地方政府在與中央政府的對策中,中央政府是監管者,地方政府是被監管者。地方政府與用地企業的博弈中,地方政府是監管者,用地企業是被監管者。為了簡化模型,本文將對策主體劃分為兩類,監管者和被監管者。

4 結論

通過上述解析,本文認為在物流園區土地集約利用過程中,主要涉及三個行為主體: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地企業。由于行為主體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其土地利用行為都是以自己利益目標最大化,如此勢必存在利益沖突。行為主體間的對策關系主要表現為監管和被監管的關系,監管的力度直接影響到土地資源規范的利用和物流園區的土地集約利用。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 實行信息公開,拓寬監管渠道; 完善獎罰措施,加大違規成本,讓違規者望而卻步。物流園區土地集約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在研究中,將行為主體和博弈關系都進行了簡化,但在實際操作中,農業用地屬于村民集體所有,農業用地用于城市建設須經過國家從農民手中征用才能出讓,因此,在物流園區土地利用過程中,農民是不可忽視的行為主體之一,考察農民主體行為是物流園區土地資源集約利用過程中進一步和研討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劉方珍 . 公路經營權轉讓中逆向選擇風險與道德風險研究[D]. 長沙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張維迎 .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3]邵曉梅,鄧婧,鄭新奇 . 土地集約利用中不同利益主體博弈行為分[J]. 技術經濟研究,2009,06.

作者:白馬鵬 武韜 趙道致

篇(4)

幾年來,鐵嶺市城鎮化過程,成就顯著,有目共睹。正因為發展比較快,問題才顯得比較突出。城鎮化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四大矛盾:

(一)相對發展的“城市住建”和相對緩慢的“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理論上看,在欠發達地區,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的良性循環機制,第二產業發展才是關鍵和基礎。鐵嶺市作為欠發達地區,城鎮化過程必然是首先表現為第二產業的支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二產業或者農事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態勢尤為重要。只有這些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形成對城鎮發展的支撐,推進鐵嶺市城鎮化進程。

鐵嶺市存在著相對發展的“城市住建”和緩慢發展的“產業支撐”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意味著鐵嶺市城鎮的經濟承載力非常有限。城市經濟承載力,是指“城市的每單位土地所能提供的經濟價值量”,它表現為城區范圍內企業的密度與規模的大小,也表現為一定時間內所能容納勞動力和對財政支持力的多少。城市的繁榮,雖然很重要的是體現在城市住宅建設的多少,但是如果城市經濟承載力太低,這種住宅建設可能成為“相對空巢”。所以缺乏城鎮的經濟承載力,城鎮的發展、繁榮和活躍就缺乏現實基礎。

城市經濟承載力不足,產業支撐力差,城市難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性推進城鎮化乏力,這是實現城鎮化的最基本的問題。

(二)有限的土地資源供給與城鎮化擴張需求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核心表現為土地制約,這是推進城鎮化存在的最普遍問題。

工業發展用地瓶頸。要增加城市的企業密度和城市經濟的承載力,更快地推進城鎮化,就必須加快工業企業的發展,但是有限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可能滿足工業發展與城鎮擴張的需求,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能突破。鐵嶺市近年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幾乎為零。

從鐵嶺市18個重點鎮發展上考察,按照各重點鎮的發展規劃,鐵嶺市未來幾年各鎮規模都將進一步擴大,要依托產業的集聚帶動人口的集聚,但是,經過省、市、縣層層分解后落實到中心鎮的可用土地指標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就會造成一些項目無法落地,必然影響產業對中心鎮的有力支撐。

(三)遠離城鎮的產業布局與繁榮城鎮要求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核心表現為產業集聚區域與城鎮的對接錯位,這是推進城鎮化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工業企業支撐城鎮化,主要從財政、人氣、拉動服務業和繁榮市場等方面實現對城鎮化的支撐。如果產業布局有利于對城鎮人氣的提升,就勢必產生商機推動城鎮服務業的發展。反之亦然。在中國,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這體現著城鎮化過程規律。

鐵嶺市新城區缺乏第二產業支撐。新城區的東北物流城和在建的“奧特萊斯”或“星悅南岸”項目,這種第三產業的發展,遠期看,毫無疑問將會帶動新城的繁榮。但是,新城區貼近城市區域缺乏第二產業的支撐卻是事實,(雖然新城區產業開始布局的初始階段,可能考慮到環保因素而沒有規劃布局第二產業,但是,二產并不都是污染產業。)因為人們在新城區缺乏擇業信心,這必然延緩新城的人氣上升,不利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四)重點鎮發展要求與農民進鎮“后慮之憂”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核心表現為農民進鎮后的生活保障,這是推進城鎮化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

小城鎮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這個特點集中體現為農民工進鎮和無工農民進鎮兩類人員。在城鎮化過程中,有的地區計劃整屯或整村遷入城鎮,這里就包括這樣兩類人員。農民工或者無工農民進城以后,他們的農民身份并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無工農民進鎮以后,他們不僅關心干什么,年齡偏大的無工農民更關心的是他們的養老問題。

二、產業帶動城鎮化的幾點建議

(一)圍繞中心城(鎮)區加快產業集聚

1.圍繞中心鎮集聚產業。應緊緊抓住四個環節:①制定引導農村的農事企業向中心鎮集聚的政策。要給農事企業進入中心鎮以一定的優惠和鼓勵。②在中心鎮的發展初期,要特別關注第二產業的發展和擴張。為了增強中心鎮的經濟承載力,在修訂中心鎮的規劃中,要在城鎮區域形成第二產業發展的功能區。③發展中心鎮的特色產業。發現并開發本地區的特色資源,如開原市老城鎮、昌圖縣八面城鎮有關遼金時期的一些傳說等。把特色開發好利用好,使之成為本鎮的亮點和名片,以此提升重點鎮的知名度,集聚人氣,帶動商業、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④遠期推進策略——實施規模性推進。其核心是規模性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變居民。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培育規模性龍頭企業,實施規模性土地流轉,帶動農民整村進鎮或者規模性進鎮,實現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推進。

2.加快縣級中心城市第二產業集聚。應加快縣級中心城市第二產業集聚:①應特別關注貼近縣域中心城市的工業企業集聚。如昌圖銀河工業園區,其特點是緊貼母城,這一園區的工業集聚狀態,要和昌圖縣“散熱設備生產基地”不同,銀河工業園區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昌圖中心城市的發展規模。所以應舉全縣之力,給出特殊政策,重點抓好該園區的產業集聚。②應特別關注鐵嶺新城區的第二產業集聚。毫無疑問,鐵嶺新城區的發展理念和建設實踐都是令人矚目的。東北物流城與奧特萊斯(心悅南岸)的建設和發展,作為“三產”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帶動新城起飛。

(二)積極探討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有效機制

在建設用地指標幾乎為零的狀態下實現工業企業在外延上的擴展是非常困難的,而工業企業發展擴張受土地要素的制約,也就意味著對城鎮化的制約。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應該去探討如何解決土地瓶頸問題。實踐上看,多數地區已經提出“農業用地平衡”問題,所以很值得探討和研究。從理論上考察,“農業用地平衡”——就農業用地來說,從局部看,將出現這一地區減少而另一地區以等量數額增加的情況;但是從全局考察,農業用地總量并沒有減少,也就是實現了農業用地的平衡。實現這種平衡有三個關鍵環節:①必須要有一定量的可供開墾或者復墾的農業用土地,這是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基礎;②這新開墾的土地成為土地增量,大部分可作為建設用地指標在省內轉讓并獲得收益,小部分作為本地區建設用地使用,這是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手段。③建設用地指標的受讓方可在本地區征用一定量的農業用地作為建設用地,同時,其征用的農業用地在數量、質量上和土地指標出讓方新開墾的農業用地相等,這是實現農業用地平衡的保障。

其特點是:一是在形式上實現了農業用地的異地增減平衡。二是在目標上最終實現了轉讓雙方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和復墾土地的資金補償。

這既是一個政策性強,操作復雜,涉及面大的問題,又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當前研究探討的主要內容是:①土地平衡作為解決建設用地瓶頸的舉措,如何得到國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②如何擴大轉讓范圍。建設用地指標的轉讓范圍,不是在縣內和市內,而在全省范圍內,實現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轉讓才更有意義。③如何規范建設用地指標出讓方的土地復墾行為、規范受讓方征用農業用地行為。④如何確定開墾或復墾土地的基本條件,也就是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開墾土地;土地復墾的基本標準。

篇(5)

一、總體要求

(一)服務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圍繞“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要求”,支持各行業做好人才評價。聚焦重點領域,發揮人才評價的先導作用,對業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人才、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專業技術人才、非公有制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疫情防控一線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實施傾斜措施。

(二)繼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自治區正在組織新一輪職稱評審條件修訂工作,對于已完成評審條件修訂工作并正式下發的職稱系列(專業),可按新修訂的評審條件執行。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旗縣區、主管部門和單位要對現行的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評審政策措施進行全面系統梳理評估,查找出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妨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措施,積極穩慎地進行調整,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大局。

(四)突出思想政治和品德評價。堅持把政治合格、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用人單位可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民意調查等方式綜合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思想政治、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五)拓寬各類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在更多領域貫通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有效銜接職稱和職業資格,促進人才融合發展,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二、申報評審范圍

(一)我市所屬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聘用)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專業技術人才。

(二)在我市就業的港澳臺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持有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或各地頒發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的外籍人員。

(三)符合申報評審條件的高技能人才。

(四)公務員(含列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退休人員不得申報評審或考核認定職稱。

三、申報評審時間

(一)材料截止時間。職稱申報評審的學歷、資歷年限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論文、獎項和榮譽等各項業績成果、繼續教育審驗卡截止到申報時間。申報工作結束后,不再補報相關材料(申報材料目錄見附件)。

(二)進度安排。市直部門和單位(含自主評審單位)要及時做好組織申報工作,按規定的時間進行報送(見附件時間安排表)。各旗縣區在6月20日前完成高級職稱組織申報工作,自評地區和單位在8月30日前完成評審和公示,11月31日前完成核準備案工作,原則上不得跨年度評審。

四、申報評審渠道

(一)為規范職稱申報評審及推進電子證書工作,所有申報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首先在內蒙古人才信息庫(nmgrck.cn)中注冊,下載《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和《專業技術資格送審表》,并完成線下填寫申報工作。申報材料按照隸屬關系及相關要求申報。

(二)申報人員,由所在單位將材料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匯總。

(三)中央和其他省區駐包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在我市參加評審的,須經本單位同意并由中央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或其他省(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出具委托函,經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同意后,可進行申報評審。

(五)非公有制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按照屬地原則,由本人向所在單位提出申請,經單位審核把關后,可通過以下任一單位(部門)推薦報送。

1.存放檔案的人才交流服務機構。

2.工作單位所在地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

3.工商聯、行業協會、商會、學會等社會組織。

4.有條件的旗縣區可以在非公有制專業技術人才密集的創業孵化基地、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等地設立職稱申報受理服務點。

5.包頭市考務中心社會化服務科

五、政策規定

(一)完善評價標準

1.各單位在開展職稱評審時,要體現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精神,克服“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等傾向,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導向,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實際貢獻。

2.繼續設置論文條件的系列(專業),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業績貢獻及作品創作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其人員范圍是:盟市及以上單位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評定自治區高校、黨校、社科、衛生、農牧林業科研、會計、經濟、統計、審計、新聞、出版、檔案、圖書、文博系列副高級以上職稱、正高級工程師職稱。

不再將論文作為限制性條件的系列(專業),側重考察實際工作業績,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病歷等成果替代論文要求。其人員范圍是:上述人員范圍以外的系列高級及以上職稱;各系列中級及以下職稱;在旗縣(市、區)及以下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

3.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需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

4. 繼續教育有關要求按照《關于開展2021年包頭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網絡學習的通知》(包人社辦字〔2020〕227號)執行。

(二)創新評價方式

1.實行考評結合。衛生、經濟、會計、審計、統計等系列高級職稱,實行考評結合的評價方式。其他系列待條件成熟后逐步推行。

2.實行以考代評。計算機、外語翻譯職稱,衛生、經濟、會計、審計、統計、出版、通信等系列中初級職稱,按國家統一安排實行以考代評,不再進行相應的評審或認定。

3.實行面試答辯、量化評審。中小學教師職稱采取講課說課、面試答辯、量化評審、專家評議、民主測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對中小學教師的業績、能力進行有效評價。自主評審地區、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推行面試答辯、量化評審的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4.推行網上申報評審。自治區經濟系列正高級經濟師、統計系列高級統計師等部分系列職稱評審,實行網上申報、網上評審。

(三)繼續下放評審權限

 1.下放高職院校、包頭廣播電視大學高校教師系列中、初級職稱自主評審權;

 2.下放中專(技校)、市委黨校教師系列中、初級職稱自主評審權;

 3.下放農牧業科學研究院農牧系列中、初級職稱自主評審權;

 4.向旗縣區下放中、初級職稱評審權及考核認定。

自治區將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等15所骨干示范高職院校高校教師正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下放到學校,由學校自主開展評審。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副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到盟市,由盟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教育部門組建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組織評審。

(四)破格申報條件

1.破格申報正高級職稱。獲得下列獎項和榮譽之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單位推薦,可直接破格申報正高級職稱。考評結合系列,國家沒有明確規定的可不參加考試,直接參加評審:

(1)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2)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3)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突出貢獻專家、國家其他人才計劃入選者;

(4)自治區杰出人才獎獲得者;

(5)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含原“自治區深入工農牧業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

(6)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引進人選;

(7)自治區321人才工程一層次人選;

(8)科技成果國家級獎額定獲獎人員,或科技成果自治區(省部)級一等獎額定獲獎人員。

2.破格申報高一級職稱。獲得下列獎項和榮譽之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單位推薦,可破格申報高一級職稱。其中考評結合系列,需按要求參加考試并達到規定的合格標準,方可參加評審:

(1)在旗縣(市、區)及以下地區工作,獲自治區科技成果二、三等獎的額定獲獎人員,或者自治區行業一等獎(含原盟市科技科技成果一等獎)兩項以上的額定獲獎人員;

(2)自治區青年創新人才獎獲得者;

(3)自治區321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

(4)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一層次人選。

3.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我市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自治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可放寬資歷、年限等條件限制,采取網上申報、網上評審、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方式,由自治區人事人才公共服務中心負責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評審。各申報單位要對申報人員條件及申報材料進行嚴格把關。

4.公務員(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人員)、軍隊轉業干部調入(調整、安置)到企事業單位工作后,5年內初次申報職稱,可不受職稱任職資格限制,比照同等條件人員參評相應職稱。其中考評結合系列,需按要求參加考試并達到規定的合格標準,方可參加評審。

5.上述通過破格申報條件取得職稱的人員,原則上只享受一次政策優惠。

(五)有效銜接事業單位職稱評聘

1.對于不實行崗位管理的單位,以及經濟、會計、統計、審計、檔案、圖書、翻譯、計算機等通用性強、廣泛分布在各社會組織的職稱系列和新興職業,可實行評聘分開。

2.對于全面實行崗位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與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事業單位,一般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職稱評聘。

(1)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嚴格在核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進行。不再開展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水平評價工作。

(2)其他事業單位申報職稱評審,原則上按照單位正高級、高級、中級崗位空崗數推薦申報。確需超崗位職數評審的,申報總數應控制在已設正高級、高級、中級崗位數的5%以內(正高級、高級、中級分別計算)。申報比例以各級主管部門為單位統一衡量。

(3)符合“(四)破格申報條件”的人員不受崗位數額(比例)限制參加評審。

(4)為有效銜接事業單位評聘管理,對參評人員受聘時間不做硬性要求,由各盟市、各行業主管部門自行確定。

(5)“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衛生專業高級職稱申報評審過程中,基層衛生高級申報和衛生系列社會化評審申報要一并計算申報名額。

(六)實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一線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傾斜政策

1.對在旗縣區及以下基層農牧區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側重考察其實際工作業績,不作論文、科研成果要求。對蘇木鄉鎮專業技術人才不要求繼續教育學時。

2.打破學歷專業限制。在旗縣區從事專業工作滿30年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和在蘇木鄉鎮從事專業工作滿20年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受學歷、專業的限制,在業績成果等其他條件符合的情況下,破格參加高一級職稱評聘。

3.在蘇木鄉鎮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工作滿2年的本科畢業生和滿4年的大專畢業生,經考核合格,可直接參加中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全日制大學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在旗縣(市、區)及以下基層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可在規定的考核認定年限基礎上提前1年認定相應專業技術資格。

4.經組織選派到蘇木鄉鎮開展技術咨詢、培訓教育等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服務的專業技術人才,重點評價其實際工作業績。

5.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在晉升高級職稱時,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的農村牧區基層工作服務經歷,鼓勵引導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服務。

(七)實施非公有制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傾斜政策

1.非公有制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可不受職稱逐級申報要求的限制,直接申報相應專業職稱。大學本科畢業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5年或大學專科畢業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8年的專業技術人才,符合相關中級職稱業績成果條件,可以直接申報中級職稱;大學本科畢業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12年的專業技術人才,符合相關副高級職稱業績成果條件,可以直接申報副高級職稱(考評結合專業需按要求參加考試并達到規定的合格標準,方可參加評審)。

2.對非公有制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論文和繼續教育不作硬性要求。

3.經批準離崗創業或到非公有制領域兼職的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在批準的年限內可在原單位按規定正常申報職稱,其創業或兼職期間的工作業績可作為職稱評審依據。

(八)繼續實施疫情防控一線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傾斜政策

職稱申報評審時,同等條件下向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傾斜。將抗疫表現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實績。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可提前一年申報評審高一級職稱或參加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援鄂醫療衛生人員和收治確診病患定點醫院直接參與醫療救治的一線醫務人員,在高級職稱評審中,可不受單位崗位職數限制,免除自治區專業實踐技能考試,提前一年參加職稱評審。其中做出突出貢獻、獲得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且滿足職稱評審業績成果條件的,可不受現有職稱取得年限限制,直接申報高一級職稱評審。具體人員范圍由衛生行業主管部門確定。

(九)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

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將貫通領域擴大為工程、農業、工藝美術、文物博物、實驗技術、藝術、體育、技工院校教師等職稱系列。具體評審辦法另行印發。

(十)促進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的有效銜接

按照《關于在部分領域建立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關系的通知》(內人社發〔2019〕20號)以及《2020年關于更新公布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關系表的說明》,有關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資格,用人單位可根據崗位需要進行聘任,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

(十一)轉系列評審

專業技術人才因工作崗位變動需參加轉系列(專業)評審時,按照“先轉后評”原則,在新工作崗位工作滿1年以上,經考核符合相應職稱條件的,可轉評新系列(專業)同等級的職稱;轉系列滿1年后,符合相應職稱條件的,可申報新系列(專業)高一級職稱評審。轉系列人員參加晉升的,過去的資歷連續計算,相關的業績成果予以認可。

(十二)考核認定

1.在站博士后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或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出站后繼續留在企業的可直接認定副高級職稱(國家規定需考試的專業,需按要求參加考試并達到合格標準,再進行認定)。

2.全日制高等院校畢業生,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技術工作(以考代評專業除外),經考核合格,可按照職稱管理權限,直接申請認定相應的職稱,不需要進行評審。其中,大學專科畢業、工作滿3年的可認定助理級;大學本科畢業、工作滿1年的可認定助理級;碩士研究生畢業、工作滿2年的可認定中級;博士研究生畢業,可直接認定中級。

(十三)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工作另行安排。

六、資格審核要求

(一)單位審核。申報人所在單位要認真審查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時效性,將所有申報人員的《專業技術資格送審表》在本單位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上報,上報材料包括公示情況。

(二)主管部門復核。各級主管部門按規定程序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材料真實,符合申報條件予以報送;申報材料不完整、不規范,不符合規定條件的,應當及時一次告知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申報人員逾期未補充完整的,視為放棄申報。

(三)由主管部門按規定的時限統一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

各旗縣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直主管部門在上報材料前,要將本地區、本部門各系列申報人員花名冊在相關門戶網站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上報,上報材料包括公示情況。

(三)自評旗縣區和單位評審結束后,通過各自門戶網站公示評審結果,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

七、評審組織要求

(一)評委會核準備案

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對全區組建的高評委會和自治區直屬單位組建的中級評委會實行核準備案。各盟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對本地區組建的中初級評委會實行核準備案。未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同意組建的評委會不得開展職稱評審,所發職稱信息和頒發證書一律無效。

(二)完善專家評委庫

自評旗縣區和單位要充實完善中初級級職稱評委庫,并及時報送包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積極吸納學術造詣深、作風正派、辦事公道、能認真履行職責的專家,增加經驗豐富的基層一線專家以及非公有制組織專家的比例,對專家評委實行跟蹤考核、動態管理、隨機抽選。

(三)報送評審實施方案

自評旗縣區和單位要認真做好組織申報和申報材料的審核、整理、匯總工作,制定詳盡的評審實施方案(內容須包括申報情況、評審時間、地點、評委會組建情況、評審工作程序、采取措施等情況;另附申報人員花名冊、送審表、評委推薦名單等)。在開評一周前向包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備案同意后方可開展評審工作。

(四)評審工作要求

1.堅持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高標準、嚴要求,嚴格按照評審條件進行評審。控制評審質量,做到好中選優,確保評審的社會公信力,切實發揮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作用。

2.嚴格按照評審權限開展工作,不得超范圍、跨專業受理或評審職稱,不得違反規定降低評審標準和申報條件,不得違反評審程序。

3.遵守評審工作進度要求,確有困難不能按期評審的,要提前提交書面延期申請,同時抓緊做好評審各項準備工作。

4.明確評委會工作人員和評審專家責任,不得干涉專家評審,強化評審考核,建立倒查追責機制。

5.加強封閉式入圍評審管理,保證評審工作不受外界干擾;實行評委輪換制度,保證三分之一以上的評委實行輪換,已經連續三年擔任職稱評審工作的評委,原則上不再擔任本年度的評委;自主評審須保證一定數量的非本單位同行專家評委參加;邀請紀檢監察部門對職稱評審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評審的公平公正。

6.對在旗縣、蘇木鄉鎮中小學、衛生、農牧業、林業、水利、烏蘭牧騎等基層崗位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評委會評審時,可單獨設組、單獨評審、單獨確定通過率。

(五)職稱評審結果核準備案和發證

1.各旗縣區、自評單位在評審(工作)工作結束10日內,將《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通過人員花名冊》、公示期間舉報事項處理情況及正式核準備案報告報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核準備案。同時,將評審數據上傳職稱管理系統(nmgrck.cn/zcps/login/index.shtml)。

2.報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通過后,制發職稱電子證書。評審通過人員登錄內蒙古人才信息庫查詢打印個人職稱電子證書。

3.從中央單位、外省市和軍隊通過組織調動、轉業安置或個人自主來我市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其在區外(軍隊)通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授權的評委會評審取得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需要換證的,按照職稱管理權限,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核準并統一換發職稱電子證書。

八、其他事項

(一)加強監督管理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職稱評審綜合管理、協調落實和監督檢查。會同有關單位,采取隨機抽查、巡查、復查等方式,加強對職稱評審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對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有違紀違規行為的地區、部門和單位,按照有關規定限期予以糾正,并在全市范圍內進行通報。不能按期糾正的,責令停止評審工作,直至取消評審資格,追究相應責任。

(二)嚴肅評審紀律

1.申報人所在單位要嚴格審核申報材料,對把關不嚴、違反規定程序的,視其情節輕重,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2.對未履行公示程序的評審結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一律不予核準備案。

3.對公示期間舉報反映的問題,各地區、部門和單位要認真組織核實,并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4.對未按計劃進度完成年度評審任務的,造成嚴重后果的,將按有關規定處理。

(三)建立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

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申報評審職稱須簽署《職稱申報誠信承諾書》,評審工作結束后,與《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一并歸檔備案。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學術不端、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予以撤銷,并將人員信息記入失信黑名單,從次年起,三年內不允許職稱申報評審。

(四)優化服務水平

1.實行“一次告知、一次申報受理”。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評審委員會辦事機構和用人單位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在本單位門戶網站公布職稱政策相關文件和咨詢電話,在辦公場地醒目位置張貼紙質的職稱申報相關工作要求,制印《職稱申報評審一次性告知書》,認真履行一次告知、一次申報受理義務。經辦人員要熟練掌握職稱工作相關政策要求和工作流程,認真審核及時接收申報材料,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2.健全職稱信息化服務體系。各地區、部門和單位要做好歷年職稱評審信息數據采集整理,抓緊時間整理上報。依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稱評審信息系統,加快推進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在實現職稱評審信息區內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跨省區互聯互通,不斷提升職稱評審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

(五)嚴格評審收費管理

各地區、部門和單位要嚴格按照《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廳對自治區人事廳關于調整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費與證書工本費標準的批復》(內計費字〔2001〕1202號)和《關于調整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與證書收費及支出的通知》(內人發〔2001〕124號)規定收取評審費用,不得另行加收費用。

(六)嚴格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管理

按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2021年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工作計劃,嚴格落實監管責任,保障考試安全,做好考試服務,及時公布考試成績和發放合格證書。嚴肅考試工作紀律,加大對違紀違規行為的處理力度,維護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公平、公正。

職稱制度改革事關全局,各地區、部門和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準確領會文件精神,嚴格職稱評審紀律,精心組織,抓好落實。要切實增強職稱評審工作透明度,主動接受組織和社會監督,努力營造職稱制度改革的良好社會氛圍。

此前的有關文件(含各職稱系列評審條件)規定,凡與本安排意見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見執行。

附件1:職稱評審材料目錄單.docx

附件2:2021年申報人員數目統計表(事業在編).xls.xls.xls

附件3:2021年申報人員數目統計表(事業非在編).xls.xls.xls

附件4:22021年非中小學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材料審核時間安排表.xls  

附件5:2021年中小學教師系列和非中小學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申報材料審核時間安排表.xls

附件6:包頭市2021年申報專業技術資格花名冊.xls

篇(6)

湖南科技經貿職業學院自2005年升級為專科院校以來,就深刻地認識到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是加快專業建設的必由之路,所以明確提出了“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理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就是在這個辦學理念下所進行了實踐探索,院系的領導和教師在這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具體模式,主要有工商類專業的“三明治”式的工學結合,機械、建材類專業的校企共建特色專業、化工類專業的“實訓、實習、就業一體化”教學模式等,“嵌入式”教學、“實習加工工廠”等產學結合的改革試點的探索也在進行中。本文是管理系的工商管理專業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同培養企業職業經理人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該專業以“三明治”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建設作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根本,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一、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和所解決的主要問題

近5年來湖南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招生、就業的調研結果顯示,我省共約80所高校開設有工商管理專業,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對口就業流失率也在65%以上,這就是說,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畢業三年后留在工商企業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職業意識、專業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從基層做起,而學生到企業去實習,時間長達半年,但多數學生只能在個別部門從事臨時工作,對這個行業缺乏全面的實踐把握,這種情況也降低了畢業生就業的熱情。因此,培養新型的專業人才是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為此,湖南科技經貿職業學院與企業聯姻,積極探索職業經理人培養新模式。

1.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

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核心內容是以職業經理人為目標導向,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載體,兼顧理論教育有先進性和產業實踐的創新性,培養符合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備的管理意識、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畢業后能直接進入管理崗位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它區別于中職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識型定位,也就是說在應用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層次上,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從“理論型”學者變成“實用型”專家,通過我們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把在校學生“催熟”成為一個“具有責任心、專業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職業精神”的“準職業經理人”。這些內容的最終落著點是培養現代企業的職業經理人。

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達到一個目標:即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贏的目標。通過校企合作,能進一步擴大并加強高職院校與各地企業的合作,真正做到“雙需、雙贏、互動”,共同發展。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條件,為畢業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實訓結束后,全面評估考核每個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工作表現,并從用人單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標。學校結合實訓指導教師的意見及學生的自我評估調整培養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對在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帶有共性的問題,則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計劃來解決。同時學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聘請產業和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及現代企業的管理專家對教學改革與建設提出意見并直接參與學校專業課程設置及專業教學改革。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提供管理咨詢,幫助企業開展市場調研,共同開發新產品等。此外,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計劃地向高職院校提出研究課題,這些研究課題可以包括不同的層次:一是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二是企業根據對市場的分析提出的對新產品的研究開發;三是為了保持產業可持續發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課題。

2.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所解決的主要問題

(1)提高了工商管理專業定位的準確性。(2)促進了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工商企業既有屬于生產型行業的企業,也有屬于服務型行業的企業,從業人員跟一般的公務員、教師、醫生等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的行業素質要求不一樣,從業人員不僅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行業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備較強的組織、預測、交際、表達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因此,高職工商管理實踐教學內容應立足市場和社會,要根據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來調整實踐教學內容。(3)促進了工商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改革。工商管理專業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實踐教學理念和模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素質,進而影響就業情況。目前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主要仍是專科層次,大多數國有單位對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適應職業的需求,往往需要經過半年以上的適應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進入狀態,因此,高職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應充分考慮到其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實踐教學計劃的調整。(4)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戰場。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學生在實習單位掛牌頂崗。一方面,學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給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場所;另一方面,學生的到來給企業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為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為企業解決路線開發、生產管理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供了條件,同時企業也能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

二、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

1.實施過程

(1)在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上圍繞職業經理人培養這一條主線,成立由專業教師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行業高級行政管理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制定、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工商管理專業在衡陽市有8個掛牌的實習基地,學生的大部分實習能在校外實習基地完成。同時在珠海、桂林、長沙和張家界各建立了一個實習基地。(3)工學結合、校企聯姻,加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是聘請企業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門領導為專業老師,講授專業課。二是試行大學生導師制,外聘企業精英當職業導師。針對目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重理論、重企業日常業務和管理實踐操作,而忽視了產品的營銷管理和營銷策劃的現狀,湖南科技經貿職業學院首先在2008級畢業生中啟動了畢業設計這一教改創新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參照理工科院校的畢業設計思路,針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提出的創新式實踐教學活動。它主要是利用本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外聘導師與優秀學生組成策劃團隊,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特點,與某一企業合作,通過市場調查,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針對企業及市場現狀,設計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產品營銷方案,為企業開展產品營銷活動提供思路和決策依據。如2009年我們就聘請了譚曦(園林工程師,衡陽市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鄧衡午(高級經濟師,雁城賓館總經理)、雷優(副研究員,營銷專家,金劍南湖南部)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副導師,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工商管理專業要想滿足社會對這種應用型職業經理人的需求,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的,所以畢業設計作為一種重要方式被引入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實習過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而畢業設計恰恰是針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所提出的一項將社會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增強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更好地具備了現代企業發展所需求的素質。(4)教學(或學習)+科研+實踐的模式。對學生而言,實行“學習+科研+實踐”模式,積極推進學生學研結合、學社結合。為經濟建設服務,是產學研結合的目的。為此,應積極推進學生學研結合、學社結合,鼓勵學生加強研究性學習,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提高技能。具體做法: 一是學研結合建設工商管理專業素質拓展中心。二是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成立公關協會、組織社團,開展各種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對教師而言,實行“教學+科研+實踐”模式。具體做法: 一是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結合經濟發展實際,充實教學內容。二是鼓勵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提高科研質量,為教學服務。(5)建立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拓展中心。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十分重要。為此,湖南科技經貿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專門成立了工商管理專業素質拓展中心。該中心制定了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相對穩定的院外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將知識、能力、技能有機結合,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這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適應了工商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要。

2.實施效果

篇(7)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08-0022-06

作者簡介:雷海艷,女,碩士,副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教學及高職教育;魏宇,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教學及高職教育。

所謂郴州“兩城”建設是指郴州建設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是郴州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心。在《郴州市建設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總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資源和特色產業,推動職業教育義務化,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教育。為此,職業院校一方面要主動適應郴州經濟的發展,提升對社會的貢獻率,從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以社會為中心引導教育行為,通過有效的運營,形成對社會需求的快速反應機制;另一方面要主動引領郴州經濟的發展,從實際出發,明確辦學定位,突出職教特色,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努力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型人才,為促進“兩城”建設服務。

一、郴州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對接的現狀

1.專業體系主體上適應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綱要》中指出,郴州“十一五”期間要培育形成有色金屬、電子信息、能源、建材、醫藥食品、機械化工等六大優勢產業,發展包括旅游業、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現代商務業、房地產業、商貿服務業、社區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和文化產業在內的服務業。以郴州A職業學院為例,A學院是以制造、經貿、旅游和建工為主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目前設有7個系3個教學部。開設了機械制造、機電電子、會計金融、經營管理、旅游酒店、信息技術、建筑裝潢、礦山安全等專業群,共開設市場營銷、機電一體化、會計等31個專業,其中市場營銷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是省級重點專業。由此可見,學院的專業體系主體上適應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

2.人才供給數量與就業崗位基本上符合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致力于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近三年,學院有3652名畢業生走向社會,進入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基本實現了“零”距離就業。具體就業情況如表1。

由上表可知: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1%,對口就業率達到84.5%。而且每一年的就業率、對口就業率是逐年遞增的,就業崗位基本上符合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

3.人才培養環境、師資基本上滿足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

(1)人才培養環境持續改進。郴州市委、市政府根據教育強市的戰略,從整合教育資源、做大做強職業教育、促進“兩城”建設的高度出發,大力支持A學院新校區建設。2009年9月學院整體搬遷到新校區辦學,學院總面積500余畝,總規劃建筑面積22.4萬平方米,形成了七大相對獨立的校前區、教學區、實訓區、體育運動區、學生生活區、綠化休閑區、教工生活區。

(2)師資結構大體上符合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郴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郴州“十一五”期間要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A學院按照“充實數量、優化結構、提高素質、打造名師”的方針,通過“內培外引”等一系列措施,著力建設了一支由名師領銜、教授帶動、“雙師”素質、專業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青年教師為后備、專兼結合的金字塔式師資隊伍,構建了與職業教育相匹配的師資高地,學院共有專兼職教師224人,國家高校名師1人,省高校名師2人,省級專業帶頭人6名,省青年骨干教師5人。具體分配如表2、表3。

從表2可知,正高級5人,副高級99人,中級72人,初級46人,無職稱的 2人,各占專職教師總數的2.2%、44.2%、32.1%、20.9%和0.9%。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共有 126人,占教師總數的56.3%。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5人,副高級職稱的76人,中級職稱的35人,各占教師總數的2.23%、33.9%、15.6 %。

從表3可知,具有碩士研究生或碩士學位45人(含在讀23人),占教師總數的 20.6%;具有本科學歷的209人,占教師總數的93.3%;具有專科畢業的 7人,占專職教師總數的3.4%;具有專科以下學歷的1人,占教師總數的0.4%。由此可見學院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結構、雙師結構、學歷結構符合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

4.科技服務符合郴州產業發展的需求。學院遵循職業教育就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面向社會,為企事業單位舉辦崗前職后培訓班,專業技能培訓班,并運用學院的國家技能鑒定站向社會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及其鑒定工作。

從表4可知,學院為社會培訓2458人,其中為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扶貧培訓、中企小業職工技能培訓、雨露計劃培訓、會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分加為35%、29.7%、11.4%、3.6%、20.3%。充分發揮了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和專業特色,為郴州產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5.科研成果為郴州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全院教師的科研活力,催生了一批國家、省級優秀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為郴州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1000多篇其中獲各級優秀論文獎30余個,擁有省級精品專業2個,省級精品課程3項,國家級精品課程1項,國家級精品教材2本特別是帥先開發的10余門高職高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六位一體”創新型系列教材(由天津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得到同行一致好評。

由表5可知,高職院校從2009年到2012年申報立項課題68項,其中國家級2項,占2.9%;省級項目20項,占29.4%;市級項目7項,占10.3%;院級項目39項,占57.4%;已結題項目40項目,占58.8%。

二、職業教育服務郴州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郴州市相鄰的廣東省韶關市建有高職院校1所(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江西贛州市建有高職院校2所(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相比,A學院服務當地經濟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差距,如表6。

由表6可知,郴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教師編制嚴重短缺,教師總量不足,隊伍結構有待改善。

2.培養的學生郴州留不住,大部分流向外地區。江西環境工程職院、江西應用技術職院、廣東松山職院均有自己的校辦實體或與當地企業簽訂了定單培養協議或采用與當地企業進行工學交替等方式,學生畢業后就能零距離上崗,大部分畢業生留在本地工作,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從表7可知,每年留在本省就業的畢業生不足7%,能夠留在郴州的則更少,到郴州基層艱苦崗位的幾乎為零。大量的畢業生尤其是優秀畢業生都到了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經濟發達地區,究其原因,一是年輕人向往大城市,二是珠三角、長三角、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收入高。

3.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和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專業和課題建設都明顯體現出地質礦藏和林業特點,已形成了

以項目帶動專業建設、以專業建設考慮課程設置的良

性發展模式。郴州是有色金屬之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冶煉、礦產品開采和加工。作為服務于郴州經濟發展的職業院校,相關專業設置比較少,而且力量也顯得非常薄弱,導致產業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技術問題難以在當地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得到解決。

從表8可知,我院特色專業、省級示范專業、重點專業、教育部人才培養試點專業的建設差距較大,沒有充分應用當地經濟發展特色進行特色專業建設。

4.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依靠教學系部人才、科技資源優勢,采用“公司+專業+項目”的模式,利用公司已有的11項資質證書,承擔地勘行業和地方產業的生產、科研和技術服務項目103項,實現年產值1000余萬元。A學院雖然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教科研人員不在生產第一線,對當地企業需要不是很了解,導致許多科技成果只停留在論文或報告上,成果轉化率不高,沒有取得實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科研成果與當地經濟發展關聯性不強,導致企業急需的科研成果不足,出現科研成果被大量閑置的怪圈。

5.產學研融合度有待提升。A學院在產學研結合方面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沒有建立自己的校辦實體。而江西兩所職院,都成立起了校辦實體,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基本上每個系部都有自己的實體公司,年收益近千萬。

6.實習、實訓基地有待擴建。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設有68個實驗實訓室,其中電工電子實訓基地被列為國家電工電子與自動化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有設有65個實驗實訓室,有117個校外實驗中心和生態實驗基地,包括14000畝的林業科技實驗中心和1000畝的生態實驗基地。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擁有多媒體教學中心、網絡中心及其他實驗、實訓室128個。而A學院校內各種實驗、實訓室只有58個,校外實訓基地則更少,不能滿足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需求。

三、職業教育服務郴州“兩城”建設的途徑

1.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與產業全面融通。在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過程中,努力從專業建設、培養模式、教學制度、實踐基地等方面,實現與產業的全面融通,大力培養生產、管理、服務、建設第一線高技能型人才。

(1)建立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專業設置模式。在《郴州市建設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戰略規劃研究》第六章第4節規劃(加快郴州有色金屬產業園區建設,加速有色金屬博物館、交易中心、期貨交割庫等平臺建設,形成有色金屬的“全產業鏈”模式。)第5節規劃(積極規劃建設小埠村高爾夫球場、汝城熱水鎮直升機場、飛天山別墅區等高檔休閑項目,吸引高端游客)。為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地方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創建本校的特色專業。為此,職業院校要積極引進師資,開設金屬冶煉專業、高爾夫球、民航服務等專業,為郴州“兩城建設” 提供急需的人才。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式、對口式的培養模式。職業院校要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把職業技能作為培養的核心內容,努力把專業培養、服務當地、促進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式、對口式的培養模式。具體做法:一是開設校企合作班。在招生簡章上注明學生頂崗實訓的安排以及畢業生就業的工資待遇,讓學生在專業選擇時有明確的方向;新生入學教育時帶他們到企業參觀,讓他們及早了解企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對企業的感情;專業技能課程從企業選派部分主管、工程技術人員到校上課,將工藝技能直接引入課堂,使學生的學習貼近社會和崗位需求;學生到企業實訓,進行現場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崗位工作,實現教學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軌;企業再次選派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學生畢業前的實訓可以直接到企業就業,達到就業的“零距離”。二是,采取訂單式培養。學院在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要十分重視企業文化的引入。一是把企業文化教育列入課程,二是邀請企業家直接向學生宣講企業精神,三是在組織學生進企業觀摩學習、頂崗實習的時候,注重企業文化的熏陶;四是在建設生產性實踐基地時,突出企業文化的氛圍營造。

(3)推進教學制度改革,積極實施“雙證”培養制度。高職院校要積極實施“雙證”人才培養制度,教育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密切合作,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努力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證率;改革課程設置與學習時間安排格局,建立彈性學習制度,推行學分制和選修制,給個體差異較大的學生以發展空間;積極探索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的教學制度,推行產教結合、產學研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積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電化教育,開發職業教育資源庫和多媒體教育軟件,為受教育者提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

(4)校企共建共享生產型的實踐教學基地。職業院校應積極主動的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共建共享生產型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足夠時間的高質量的實際動手訓練機會。一是,與企業共建專業性實習、實訓基地。二是,與企業合作,利用其設施、設備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

2.創新社會服務機制,與產業全程融合。

(1)創新科技服務方式 ,拓寬科技服務渠道。①打造科技服務平臺,建立科技服務網站;②利用媒體、報刊、廣告加大科技宣傳力度;③定期和不定期開展為社區、農村、企業提供科技服務活動。

(2)成立產業技術聯盟,進行技術攻關。在《郴州市建設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戰略規劃研究》第九章第1節規劃中提出:“推出產學研合作,建立聯合研究、聯合培養或培訓基地。”為此,職業院校就應積極主動成立產業技術聯盟,進行技術攻關,服務郴州“兩城”建設。①職業院校要引進符合郴州產業發展需求的國內外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中心入駐,并結合學院的科研力量為郴州兩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攻關服務;②職業院校可在市場上建立技術服務所,把科研機構、高校、民間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匯集起來,為企業牽線搭橋,開展科技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③職業院校可發揮整合作用,上引下聯,將一批企業、農戶、個體工商業者吸引到自己周圍,建立技工貿、產學研聯合體,為知識、技術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一個可靠的平臺;④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積極參與企業橫向課題的研究,達到校企共贏目的;⑤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骨干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技術研發機構,促進企業在關鍵技術上實現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機制。

(3)創建培訓示范基地,進行社會培訓。在《郴州市建設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戰略規劃研究》第九章第2節規劃中指出:要將郴州職業技術學院、郴州技師學院建設成為湘粵贛區域職業技術人才培訓主陣地,建設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為此,職業院校應發揮自身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創建培訓示范基地,加大社會培訓力度,為郴州兩城建設培養各級各類高技能人才。①返鄉農民工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啟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富民行動,大力提高職業教育服務“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能力。職業院校可聯合縣級職教中心、鄉鎮成教中心等建設一批農民培訓學校,積極實施返鄉在鄉農民技能提升工程。針對農民培訓存在時空上的矛盾也可采用半工半讀、遠程教育、教師下鄉指導等學習形式,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創業能力;②對待崗人員開展技能提升或轉崗培訓。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精品專業、示范專業、實訓場所、創業創新基地等的資源優勢,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大力開展待崗人員技能提升或轉崗培訓,把職業院校辦成企業職工培訓部和勞動力資源庫;③失業人員參加再就業培訓;④退役士兵免費參加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根據退役士兵轉業后的就業崗位或自主創業的方向提供針對性職業技能培訓。由于退役士兵基本素質比較高可采用現場培訓或網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不斷提升退役士兵的職業能力;⑤農村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采取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努力做好農村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

3.爭取市委市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解決職業院校發展瓶頸。

(1)建議政府按規定核定學院編制,滿足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爭取到市委、市政府和編制管理部門從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服務兩城建設這個大局著眼,立足地方需求和學院實際,按照湘編辦[2009]21號、湘編辦[2009]22號文件精神重新核準學院編制,以滿足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

(2)建立職業院校研發人員走進企業的引導機制。以高等院校為基礎的研究成果,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大量高校研發人員的存在及其研發活動融入企業,是地方經濟創新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政府的職能部門應制訂有關政策,建立院校研發人員走進企業的引導機制,支持企業與院校進行研發力量融合。一是,政府要資助校企合作。政府拿出一定的資金資助將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作為院校研發人員的研究課題或者院校將其實驗室和試驗基地設在企業或聯建;二是,政府要鼓勵企業就近引入人力資本,將企業的研發項目委托給院校或合作進行研發活動;三是,建設院校研發人員融入企業的良好環境。

(3)構建高職院校提供科技服務的保障體系。政府應出臺和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并與相關組織和機構共同努力,統一組織、實施、協調和管理科技服務業的各項活動,建立起綜合性的科技服務保障體系,加大對高職院校科技投入和資金投入,以保障高職院校在提供科技服務的同時,不受到科技和資金的制約。

(4)增加財政投入建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開出率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效果至關重要。因此,政府應增加財政投入建設一批適合產業發展方向、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各種大型的、功能齊全的公共實訓基地,并免費向高職院校開放,加大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養力度。

(5)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①大力宣傳技能人才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作用,樹立“技工也是人才”的觀念,營造“重技術、重能力”的氛圍;②建設技能人才“示范工程”,樹立能工巧匠典型,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能人才實行重獎,形成讓有突出貢獻的技能人才在經濟上有實惠、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的導向。

(6)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增加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機會。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嚴格執行就業準入政策法規,增加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機會。用人單位在招錄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從取得職業院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勞動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對就業準入情況的監察執法力度,對不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的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追究企業法人的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

(7)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職業院校優秀畢業生長期服務郴州“兩城”建設。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很少能夠留在郴州就業,到郴州基層艱苦崗位工作的幾乎為零。為此,政府應該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職業院校優秀畢業生長期服務郴州“兩城”建設。①比照《湖南省2012年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公告》中選聘“村官”的辦法,建立長效激勵機制,為職業院校學生到基層艱苦崗位任職指明出路并提供政策保障;②對合作辦學培養郴州“兩城”建設中急需的艱苦崗位基層技能人才的用人單位和學校給予適當減免稅收等政策鼓勵。

上一篇: 國際貿易與經濟論文 下一篇: 土木大專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 | 天堂va中文在线官网 | 亚洲国产美日韩欧美特级 | 亚洲2021AV天堂国内精品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 | 久久超级碰碰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