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4:54: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課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始于新世紀之初的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至今成效明顯:素質教育得到有力推進;兒童全面發展、自主成長的教育環境正在形成;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同時體現現代科技和文化特點的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初步建立;學校教育中單純知識傳授的情形大為改變,培養會生存、會生活、會學習、全面而又和諧發展的人,已是學校教育最為強調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我國基礎教育正在步入從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小學科學,是課改中設立的新課程。科學課的實施,對小學課改的整體推進作用明顯,因而在新課改的進程中,尤為受到關注和重視。科學課程在各地建設和開展情況不同,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各異,但卻均表現出教師隊伍師資缺乏和團隊專業水準不高的相同問題。筆者在對二百余所各級小學科學課程建設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愿與關注者共同探計。
1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專業教師缺乏、專業教學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數學校科學教師隊伍不能滿足“基本勝任小學科學教育的需要”
應當重視的部分調研數據分列于下。
學校科學課專職教師只占任課教師的22%,兼職教師比例高達78%,且年更換率近40%。
任課教師學歷達標約90%,但專職教師中具有科學專業背景的只有68%,而兼職教師則不足20%。
75%的科學教師由學校安排任課,并非個人選擇和要求。
專職教師中通過科學課程崗前或在崗培訓持證上崗者約為47%,兼職教師則不足15%。
專職教師都兼有管理實驗室和器材室的工作任務。90%的任課教師周課時超16節,38%的教師在18節以上。
75%的教師認為,教學中設計教學活動、理解教學內容、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分解和落實課程目標,均感到較為困難。
50%的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許多科學課成為“講科學”。
認為科學教師嚴重缺乏的學校占78%,認為不缺的只有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須通過課程教學實現,這使課程專業教師隊伍成為關鍵。充足的專職教師,合格和高水準的課程教學,是課程實施和課程目標實現的保障。小學科學課,有“教師即課程”的說法,但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科學課程的建設,嚴重受制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滯后。
2理解、支持科學課教師工作,改善工作環境,重視崗位培訓,多途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創新教師培養體系,加快,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
2.1理解支持教師工作,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促進科學課教師成長
小學科學課教學,是一種新課程、新理念、新內容、新方法的科學實踐活動,實踐難度較大。學校領導應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努力創造物質與非物質條件,不斷匯聚和拓展教學資源,給科學課教師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使他們精力充沛、充滿熱情地投入教學和教研,大膽探索,努力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不少學校在實踐中,創立了各種形式的任務驅動和目標激勵機制,科學課教師在良好的工作環境中獲取動力,自我提高,銳意進取,不斷成長。
2.2多途徑提升科學課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專業成長
我國小學科學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尚處初級階段,多途徑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和加快專業成長,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和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立足現實,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學課教師培訓工作,把崗位培訓作為最為急切的科學教師隊伍建設任務。通常的目標基本為專職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和兼職教師普及化訓練。力求持證上崗,基本達到國家要求。
崗位培訓表現出新課程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各地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多種適宜的模式,進而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培訓體系。
崗位培訓策略一般包括:專家和教學骨干組成培訓團;成立專門網站,建立教師爭鳴、交流、異地探討的平臺;計劃和組織專職和兼職教師參加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專項培訓;積極開展校本教研。
受歡迎的培訓體系,常建構為“研訓結合”的形式。培訓方法主要有理論輔導(專家報告、教師傳經),教材分析(整體和全面分析、專題分析、課例分析),專題研討(專題研討會和研究課),實踐活動(親歷探究、實驗制作、科技環保活動)和科學課沙龍(網上和校際交流)等。
多途徑的科學教師培訓,有效提升了小學科學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增強了教師們的教學信心和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小學科學課教師的專業成長。
2.3盡快創立小學科學教師培養體系,加快科學課教師隊伍建設’
我國師范教育的改革發展,近年來未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變化和要求,尤其是未能給予小學科學教育足夠的支持和貢獻。
在教師教育已變化的今天,師范教育必須關注和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應當以此促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不少地方師范教育中科學教師教育已經起步,時代呼喚高素質的小學科學教師,同時也賦予師范教育新的歷史任務。
(一)課程教學觀念有待更新
美國醫學教育是一種比較成功的西方醫學教育模式,醫學生很清楚將來發展的方向,學校對學生的學習也比較重視,經常組織各種講座。反觀我們的醫學教育,教學觀念比較老舊、落后,往往對學生學習分數比較重視,而忽視了學生實際臨床能力,學生學習效率并不高。
(二)教學模式落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高職院校內科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信息量比之前有所增加,內容也更加生動有趣。但其教學模式沒有改變,依舊是灌輸式教學,很少出現互動式、談論式的教學方式,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內容與基礎知識縱向串聯不夠
內科學教材的編制通常會涉及各種流行病資料,并按照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等多個課題進行說明。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夠介紹一下相關知識背景,進行基礎知識縱向串聯,那么就能提高學生對臨床知識的掌握程度。但由于內科學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很少有時間介紹相關知識背景,這就導致了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了解教學內容,無形中增加了教學難度。
二、高職院校內科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在進行內科學課程教學時,可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內科學教師可以將臨床中遇到的問題分享給學生,師生共同進行討論。我國內科學教學分為課堂理論教學和臨床實習,在臨床實習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臨床工作,學習臨床診斷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內科學教師可以將病床旁教學作為主要的實習模式,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問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討論探究,減少教師講解的時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主動學習能力,從而將枯燥乏味的臨床實習變為生動有趣的知識探究過程。
(二)采用病例分析教學法
病例分析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在一個系統講解完成后,將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病例分給學生,并且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最后進行總結。例如在講解完呼吸系統疾病后,教師可以將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常見的臨床病例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指出疾病診斷、治療的原則。最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認識。這樣,學生就能夠學習如何從大量的分散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進行推理分析,從而判斷疾病特性,最終做出科學的診斷與治療。病例分析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重視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的結合
1.課程目標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基本素質,包括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數學學習動機與意志。拓展課程: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的兩個基本路徑,包括體驗與應用、理解與貫通。研究類課程: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的最高境界,即批判與創新。
2.數學課程內容基礎課程: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必修2、必修4、必修5、選修2-1。拓展課程:IB選修模塊(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選修2-2、選修2-3),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小論文寫作,模塊專向研究,基于幾何畫板的高中數學實驗。研究類課程:大學先修課程,數學思維拓展,希望數學,數學解題研究,競賽、自主招生問題研究。
3.具體實施教學建議,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資源開發。
(二)課程方案設計說明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類課程
既能滿足培養致力于志遠、自主、善思、善行的優秀人才的需要,又能滿足本縣教育的需求。基礎課程目標、拓展課程目標、研究類課程目標的關系。顯然,基礎課程目標是基礎目標,拓展課程目標是基礎目標的提升,在基礎課程目標和拓展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再建立研究類課程目標。
二、數學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特色的展示。為了更好地做到使學生真正“學會”數學,“會學”數學,我校采用“必修走班制”教學。這是一種不固定班級、具有流動性的學習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科學習能力和興趣,結合任課教師的意見,自主選擇A、B、C三個層次(A層次對學習能力的要求最低,C層次對學習能力的要求最高)中的教學班,同一科目同時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分別去相應層次班級上課。“必修走班制”教學以個性發展為本,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從而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一)目標分層
學科組制定A、B、C三個層次教學班的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在分層次地落實學習目標時,無論對哪一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在他們最近的發展區,不能借口差異,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
(二)內容分層
根據新教材難易度的差異,我們將教學內容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礎知識,第二類是重點知識及其運用,第三類是遷移性知識。分層施教時,遵循A層“下要保底”、C層“上不封頂”的原則。在教學方法上,對A層次的學生重“講解”,對C層次的學生重“引導”,而對B層次的學生則根據情況采取比較折中的辦法。
(三)作業分層
作業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且能形成技能。由于課堂教學目標有所不同,為鞏固所學內容的作業設計也應有所不同。A層學生做基礎題;B層學生做基礎題加鞏固練習題或綜合題;C層學生做鞏固練習題加能力提高題。當然,A、B兩層學生在完成自己的練習題后可以向高一級練習題挑戰。
(四)評估分層
我校以不同的標準客觀評價每一個學生,定期隨時進行測試。試題均根據教學目標分三個層次:基礎題60分,提高題20分,綜合能力題20分。降低基礎題難度,讓A層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成就感;提高題讓B層學生獲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體驗;C層學生則從綜合能力題中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另外,在設計試卷時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試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試題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試題,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C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A、B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
二、利用生物科學史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科學方法往往寓于具體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只有把認識過程合理地展現出來,學生才能領會科學方法是如何提出的,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科學方法.而在當前中學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把生物史作為一種知識,附加在生物知識教學內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學探究過程,疏于從思想與方法的歷史角度去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因此,在應用生物學史開展科學方法教育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們應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把握好“科學史”與“科學方法”這兩條主要線索,組織“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體驗生物科學史”的過程中,實現對“科學方法”的教育.下面結合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過程談談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1.利用生物科學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階段,教師將生物科學史上引發科學家對某一問題研究的生物學現象作為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一方面能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學發現,怎樣提出問題,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采用幻燈片、講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現生物學現象,然后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時,教師先展示同學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圖片,再播放達爾文觀察植物向光性的動畫引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單側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現象中都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很自然地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2.沿著科學史的發展軌跡,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演繹推理法
在生物科學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生物學史的學習過程就等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了一次思維的探究.針對上面所提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達爾文的幾組實驗進行比較分析提出自己關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設或猜想,并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然后教師再引入科學史中達爾文的假說,讓學生結合當時的達爾文所處的歷史背景討論思考為什么達爾文會有這種假設,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設是否合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學研究,并能體會達爾文得出結論所采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假說法.假說的結論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爾的實驗,從不同角度驗證達爾文的假說.然后師生一起分析詹森、拜爾的實驗思路、結論: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到下部,彎曲的原因是尖端產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勻.提出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該假說是否正確呢?科學家繼續探索的步伐前進到了溫特的實驗:讓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結果胚芽鞘生長或彎曲生長了,從而驗證了假說的正確性.生長素的發現,是眾多科學家利用多種科學方法共同合作的結晶,通過該過程的學習既讓學生理解了實驗設計原則與方法,又在這一過程中,體驗了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在現有手段的基礎上對于事物本質不斷探索的精神,使學生體會科學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設時所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從而實現滲透具體科學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擬科學史中的實驗探究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實驗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學史中科學家的實驗都包含著一定科學方法,在科學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模擬生物學史中典型實驗并對設計原理、思路、試驗方法和結論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在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生物學史的教學中,除了需要學生學會達爾文的實驗設計方法和做出實驗設計分析外,溫特的實驗也是一個培養學生進行實驗科學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溫特探究實驗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前面科學家的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設計,然后相互討論分析所設計實驗的可行性,再和溫特的實驗設計做比較,分析實驗的原理、對照的意義、實驗設計的注意點,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通過這一實驗設計的訓練、操作和詳盡分析不但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再認識,也使他們較好地掌握了實驗這一科學研究方法.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設計驗證植物激素極性運輸的實驗幫助他們對對照實驗這一科學方法進行了較好的鞏固.
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經驗,我認為數學教學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一、加強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養成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的習慣,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
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看,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學生實際;二是有些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在于老師的“懶”。要克服這些問題,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二)在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于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的用意,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時,有的教師竟說不出個所以然,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么引起學生參與教學。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于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
同時,教師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提倡教學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學秩序。有時,在課堂上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個個爭先恐后發言,課堂秩序較為混亂,教師怕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敢進行有效管理,課堂的有效時間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于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并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
(三)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最好用的。
二、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培養學生把解決問題后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解決題后進行反思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有作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后的反思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征和解決過程。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在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通過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構特征和解決過程,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后,啟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通過類比反思你能發現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目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⑴它們都有一個實際問題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識;⑶都用到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⑷都用到了幾何知識。在此基礎上老師說:老師通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獲得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板書,并解釋每個箭頭的意義)通過對5個例題解題后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對反思的對象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鼓勵學生結合所解問題,提出問題,并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的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
(二)培養學生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并在反思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通過解題后對習題特征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如圖:ABC中,已知∠ABC=75°,∠ACB=35°,且∠ABC和∠ACB的平分線相交于點O,求∠BOC的度數。我和學生一起用三角形內角和公式求出∠BOC的度數,引導學生觀察∠A和∠BOC的度數有什么樣的關系。為了進一步探討∠A和∠BOC的度數的關系,我又問:“若老師告訴同學們∠ABC+∠ACB=100°,如何求∠BOC的度數?”我和學生一起發現,除了用三角形內角和公式外,通過作輔助線,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還有兩種方法可以求出∠BOC的度數。在解完問題后,我再次引導學生對題目本質特征進行反思,發現此題的∠BOC的度數只與∠A的度數有關。通過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再用自己的語言對習題進行概述就得到了“三角形兩內角平分線所夾的鈍角等于第三個角的一半加上90°”。通過對三角形兩內角平分線所夾的鈍角與第三個角之間關系的反思,學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兩內角平分線夾角度數的知識組塊,所以在一次公開課上,我口述完“ABC中,已知∠C=90°,且∠A和∠B的平分線相交于點P,求∠APB的度數”時,學生脫口就說出正確答案是“135°”,達到了促進了知識的正向遷移目的,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每捷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
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系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后經常通過反思題目的特征,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于個人的知識組塊,有助于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從而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三)培養學生反思作業的解題過程,并作為作業之后的一個反思欄。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后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后的反思,提出問題,并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
1.1基礎教育模式的繼承,學生樂于接受
根據該課程的基礎地位,《會計學原理》通常開設在大學一年級講授。我國高校學生在接受了十幾年的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繼而獲得高等教育的資格。長期以來,前期教育模式深入人心,很難變革。倘若在學生未經課堂模式變革的漸進過渡下突變傳統教學模式,很可能引致學生的負面情緒、不適、厭學或者懼學,繼而喪失對本專業甚至整個大學學習的信心。因此,對于基礎性專業課程教學而言,不能被某一新型教學手段瞬間取代。
1.2教師言傳身教,有利于師生交流
傳統課堂的面對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在進行講授時,面對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學生進行人性化交流,教師的一舉一動,眼神抑或手勢,都能起到暗示、啟發學生的作用。在講臺上,教師可以就某一知識點的半講半問,誘導學生緊跟教師思路,從思考中品味,比如針對某一交易的會計分錄,教師提示借方賬戶,學生回答貸方賬戶。教師在講授時會經常有意地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觀點、解決思路講解出來,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1.3結合課堂反饋,相應調整教學進度
《會計學原理》課程主要學習會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概念為基本組件,原理是在會計概念基礎上衍生的規律性的專業知識單元,將基本原理具體應用到會計實務中需要掌握基本的會計核算方法。因此,初學《會計學原理》不能從方法入學,而應該建立在概念與原理掌握的基礎之上。在傳統課堂上,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課堂接受知識情況來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并且,教師能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班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便于因材施教。同時,教師的文化修養、學識品味、人格魅力都會對學生產生顯著的影響。
2微課程引入《會計學原理》的切入點
2.1形式“微”、內容“精”、效果“妙”———盤活課堂氣氛
教師如何教好學生?學生如何學好課程?這些都成為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的話題。通常,該課程的標準課時為64節,包含的內容涉及會計要素與會計恒等式、會計賬戶與科目、復試記賬、賬戶與借貸記賬法的應用、成本計算、賬戶分類、會計憑證、會計賬薄、會計核算形式、會計報表、會計規范與工作組織等。其課時長,內容多,教學效果循序漸進。所以,無論是時間還是內容“微課程”都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課堂,而始終應該以傳統的課堂為依托,做“嵌入式”的補充和調劑。因此,在時間上,《會計學原理》的“微課程”應該控制在一般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一以內,即每次課程時間為10~15分鐘比較合適,因為時間“微”,因而,在內容設計上要精準控制,把握重點和難點,使微課程的主體鮮明、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點;微課程還要形式多樣、結構緊湊、主體鮮明,巧妙的構成某一章節的“主體單位資源包”,能用課堂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恰到好處的激發起來,做活課堂。
2.2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激活學生思維
“微課程”是“知識脈沖”,通過一節短小的音頻、視頻呈現某個單一的學習主題,可以產生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開展學習,可以實時課堂或課外在線,教師創設學習情境,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例如在講到借貸記賬法時,可通過“會計科目撲克”設計相關的游戲情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復試記賬類型創設“一借一貸”、“一借多貸”“多借一貸”游戲情形,在“游戲”規則的驅動下,學生將思考、提問與娛樂結合起來,達到共同學習、強化學習的效果,學習興趣高、且事半功倍,學習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3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做活教學手段
教師從對微課程選題、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過程中做出大量的準備工作。在幾分鐘內將某一問題講解清楚無疑是一大挑戰,這里包含了教師的教學智慧。根據“全國首屆微課程大賽”的評價標準,好的微課程應具備以下標準:①主題突出,簡明合理;②內容科學,邏輯清楚;③結構完整、技術規范④形式新穎,趣味性強,目標達成。因此,老師要掌握微課程的制作技術規范,深刻掌握該課程的知識點,形成不斷拓展教學資源的意識,加強對知識講解和總結的邏輯性程度。在微課程教學中,教師完全突破了傳統課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學手段,采用學生閱讀、視聽并用、教師演示、分組討論、學生教學生的方式補充課堂執行模式。
3《會計學原理》二元教學模式的落實要點
3.1二元模式是結合,不是替代
二元模式是指將《會計學原理》的傳統課程與微課程的優勢相互結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盡管微課程有助于增強課堂討論效果,然而老師使用時必須能夠靈活適應新情況,因為微課程以短為特色,導致它在廣度、深度和復雜度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因此,微課程不能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微課程是傳統課堂的延生和補充,將傳統課堂定位在“傳道授業”,微課程則定位在“解惑”。微課程的功能是經驗的交流及對一些上課沒聽懂的學生進行課后的解惑輔導,而不是代替課堂教學。通常在《會計學原理》中,借貸記賬法的運用是一個重難點,可將此部分內容細分成幾次微課,配合圖文并茂的音視頻,設置任務單和評價方案,讓學生在課后學習和反饋,任務時分數掛鉤,學生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完成,這樣可以控制學生的隨意性,且節省了教師的批改作業工作量。教師在線跟蹤學生的作業情況,根據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設計下次課堂教學。
3.2培養教師開放教學的技能
微課程所要求的開放式授課方式,顯然不是所有老師都能習慣的:在攝像機前面如往常一樣揮灑自如地講課,或者按照提前編好的腳本在電腦屏蔽上邊講邊錄音,這些都要求授課教師具有相當的表演才能方可勝任。盡管單播式微課的制作并不需要很多準備,也不需要很復雜的設備,通常教師自己基本就能應付。然而,對于交互式微課來說,其中所涉及的復雜的視覺效果或動畫可能需要準備時間長,或者需要額外的技術資源。這些都構成對廣大教師的挑戰,因而,教學主管單位應加大教師培訓,幫助轉變觀念,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觀,可在教師主體結構上設計“二元”模式,讓理論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承擔課堂教學內容,而青年教師富有創新和挑戰能力,承擔微課程任務,并且老教師與年輕教師相互學習,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
(一)價值分析
“一定性,二模型,三定量”是本人對價值分析方法的總括理解。
(二)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是以證券價格的動態變化和變動規律為分析對象,借助圖表和各類指標,通過對證券市場行為的分析,預測證券市場未來變動趨勢的分析方法。
目的:探索證券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
三大要素:證券價格、成交量和價格變動的時間跨度。
二、對二者的應用
這里便能看出兩種方法的利弊了,因此稍加展開。
(一)價值分析
第一步,是分析“定性”的東西:行業的穩定性,行業的壁壘,行業的發展前景,企業在行業的地位,企業的競爭對手,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優劣勢,企業的管理規范程度,企業的研發投入、研發實力、研發人才,企業的市場開拓實力,企業的產品梯隊,企業的規模,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能力等等。
第二步,建立估值模型。教科書上的現有模型除了做研究,在實踐中幾乎沒有用處,因此就需要投資者自己設計估值模型,涉及到高等數學、金融、會計、財務管理等多個學科。
第三步,寄出會計報表的水分,將企業的運營數據,通過估值模型,與股價建立關系,實現最終的量化分析。對于絕大部分投資者來說,即使學會了一些專業知識,也未必能準確識破并擠掉報表的水分。
(二)技術分析
應用范圍:技術分析可廣泛應用于證券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
變動趨勢:上升趨勢、下降趨勢和盤整趨勢。
三個假設:市場行為涵蓋一切信息;證券價格沿趨勢移動;歷史會重復。
主要理論:道氏理論。
技術分析方法以K線描述股價的變動并漸次演繹為股價趨勢、股價形態、移動平均線、波浪理論等,歸納提煉出股價變動的規律和趨勢;同時用通過量價指標、漲跌指標、價差指標分析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投資者心態和漲跌幅度,從某一個側面反映市場行為。
三、討論
(一)比較
價值分析需要投資者在投資前對某一個有投資欲望的公司進行自己建立估值模型,需要對一些金融財務領域的專業學科進行學習和鉆研,而毫無疑問大部分投資者都做不到這一點,因此這也是現在大部分投資者愿意成為技術分析投資者的原因。
據說投資圈內流行這樣一句話:市場總是正確的。這句話,放于兩派投資者之間都很貼切,對公司證券的預測當然是要依據過去的市場順序的。市場不正確不可信難道要去相信算命的嗎?但我認為放在技術投資者身上更為適用。因為技術分析投資者在有效市場假說下只需從市場的量價變化中知道影響證券價格的所有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效果。技術分析投資者還相信一句話,那就是“歷史是重復的”,這句話也是正確的。但是應該建立在歷史重復周期確定,或者知道周期的前提下,否則便卷走了一部分投資者的資金。而周期的長短是以社會發展為基礎的,生活必需品和低值易耗平的歷史周期長而穩定,而在如今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科創板的股價波動則短而迅猛。而這一點相對來說是技術分析容易看出來而價值分析比較不容易看出來的。
有人信奉使用價值分析法,有人愿意使用技術分析法。事實上在本人寫這篇討論未作過深了解時(當然現在也只是淺談),我是更愿意相信技術分析法的,因為從證券市場的網站主頁上、推送上還是新聞上,有很多人或是專家在預測大盤及個股,他們撰寫各種熱門文章和測評,韭菜們終將分為兩撥,一撥被割,一波留到下一輪繼續在被割與不被割之間進行選擇。我們通過對這兩個方法的比較無非是想知道在哪種方法的應用下選擇不被割的正確率更高。
我看有的價值分析投資者說如果長期跟蹤各名博與名人的發言,會發現他們預測的成功率幾乎就和猜硬幣的正反面一樣,總有50%的幾率能猜對。這個毫無疑問是嫌其成功率偏低了。畢竟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講無非是在某個節點要投或者不投,要拋還是不拋,當然若是再加一個自變量:投什么行業,無疑是難上加難了。首先,要明白一點的是沒有誰是不依靠任何東西在家里閉著眼睛憑空想象而百分百蒙對的,縱使是考場猜選擇題,也有人是有憑據的——三短一長選最長,三長一段選最短。而明眼人也知道靠這個口訣不如靠自己腦中考前背的書。所以說,我們與其比較兩種方法哪種準確率更高,不如看哪種方法的依據更可靠。像本人之前也想過“錢生錢”之道,比起追求高收益,小本生意自然更偏好于低風險,做傻瓜投資,如此長期把資金放在池子里也能生錢。因此,在比較兩個方法前,還要設一條投資風險相同的門檻。
我把我的理解從最通俗的角度講這兩種方法所謂的依據。評價一個學生,技術分析就是像是看他歷年期末期中考、月考的成績指標和成績曲線,而價值分析則是看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熟練運用程度,十章內容是全部倒背如流還是有兩三章沒掌握;如果這個學生的成績一次好一次壞一次好一次壞,那么技術分析派會以歷史數據和“歷史是重復的為由”預測他下次成績的好壞。但殊不知是因為成績好是因為考的內容是他全部會的,成績差時是因為恰好考到那兩章他沒背熟的。而價值分析派就能看到這一層。有的企業現金流好,有的企業存貨少,有的企業成本低,有的企業杠桿高……各有長處,但是市場的運作明天考他們哪一塊卻不知道。因此我認為,雖然兩種方法都不能百分百預測準確,但依據更為可靠的是價值分析派。
以道氏理論為例,批評觀點中有一條為:時至今日運輸業的變動是否能代表整個經濟的景氣狀況已不能令人信服。可見技術分析的弊端,技術分析的目的本就是像總結出一條通用的規則,可因為現實的變化這條規則的實用性和準確性會大打折扣。價值分析是在看到本質的情況下進行投資,而技術分析是在假設本質確定的情況下進行分析。
(二)關系
下面我想說說兩種方法之間的關系。既然這兩種方法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哲學的角度講,那么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系。首先,技術分析大體是建立在價值分析的基礎上的。兩者都是對數字的分析,只不過一個是對報表的分析,一個是對曲線的分析。但是我認為一個沒有市場敏感度的人,或者從未通過技術分析投資者的角度的人直接去進行價值分析從而判斷證券投資是不準確的。就好比看到了一家公司的利潤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卻沒看到整個行業的利潤增長了百分之三十。幾乎所有的投資者在股市都是從技術分析做起的。我剛接觸的時候也只能看看軟件和網站已經給投資者統計好的K線,因為對于價值分析,我不會做也不會看。其次,股價的漲跌有多方面的因素,我則認為應該線考慮技術分析分析出來的影響因素,再考慮價值分析分析出來的因素,不能夠順序顛倒。
四、建議
中職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職院校為社會培養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型人才,也就是說,除了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和執行能力,學生需要擁有雄厚的理論基礎支撐自己的操作。一些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的教學顯得十分重要。對于煤礦專業學生來說,學習好采煤概論,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提高有重要意義。
一、采煤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
采煤概論這門課程對于煤礦專業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但卻一直被學生忽略。這會直接導致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發展中缺失良好的理論基礎,很難有本質上的提高突破。學生對這門課的態度不能單一地從學生一方面尋找原因,教師教學的方式也有待改進。面對采煤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我們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1.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采煤概論中涉及的內容是煤礦專業的基礎理論,內容比較抽象。作為剛剛從初中升學至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即使已經進入這個專業,也沒有見過開礦采煤的場景,很難想象專業操作的場景。例如,采煤專業中涉及的上山、下山、石門等名詞,學生可能難以理解,這就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障礙。一旦學習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就會不足,就會本能地抵觸這一課程。2.教師的教學方式難以喚起學生的興趣。采煤概論的教學內容難以理解,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陳舊,學生更加難以提起對這門課的興趣。在傳統的授課方式中,由于采煤概論的理論性內容比較多,教師主要采取講授式教學,簡單來說就是教師講,學生記。但沒有理解的記憶是十分困難的,學生在聽課時對專業詞匯一知半解,課下難以將其與自己的經驗結合在一起,時間一長,遺忘的內容就會比較多。在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中,學生難以對這門課產生學習興趣。
二、提高學生對采煤概論課程教學的關注策略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學生并不是不想學好采煤概論這門課程,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太多。教師的任務是在教學中注重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破除學習障礙。1.為學生設置任務,進行任務教學。由于采煤概論的教學效果比較抽象,學生難以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能夠獲得成就感的環節。任務教學法就是很好的方式。任務教學法可以將理論教學中的抽象內容分解為具體的教學模塊,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將整體的學習內容匯總到一起,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階段性的成就感,感知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例如,教師講解煤礦巷道中的各種名詞時可以讓學生先在課下預習各種名詞的定義,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抽選學生上臺為大家談一談自己對這些設施的理解。學生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查相關資料,為大家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強化自己的理解。這樣的學習會讓學生看到自己學習的具體成果,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現代教學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是常用的方式。信息技術的聲、光等優勢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采用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投影、電子白板等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直觀地看到教材中的理論在實際情況中的運用方式,能夠讓學生更簡單、快速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容。例如,教師講解巷道中的設施布置時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巷道中的實景圖片或者實地錄制的視頻。在這些圖像中,教師可以直接為學生指出每一種設施的作用,讓學生直接看到這些設施的實際應用。在這樣的教學方式里,學生再也不是憑空想象煤礦的場景,而是能夠直觀地看到自己未來的工作情況,這為學生的未來工作提供了一些間接經驗,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迎接自己未來的工作。
綜上所述,學生對于課程不感興趣,教師不能僅從教學內容上找原因。在現代教育方式下,很多教學中的問題可以通過技術解決。學生如果不能理解抽象的理論,教師可以利用具體的影像資料和更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2.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重點是施工圖紙的設計園林工程的教材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栽植工程、園林給排水工程、園林水景工程、土方工程、假山工程、園路工程六大部分。但是由于內容多、課時少,教師難以在這一時間內對這六大部分講述清楚,因此,學生往往學得寬而泛,對以后就業產生不利的影響。根據行業調查,使用較多的工程為做地形、鋪路、種植等等,但是有一些,例如水閘工程等等就用的較少。因而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對學生不實用的部分進行刪減,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的部分進行詳細、重點講述,使學生切實能夠學到東西,對以后的工作能夠切實有用,這樣,才能培養出面向市場的專業性人才,增加學生的就業優勢。根據市場調查,關于園林工程這一科目重點的教學內容設定為要突出園林特色,面對市場需求,重點加強對學生的園林規劃方案設計、園林施工圖紙設計以及園林的相關的管理人才方面,這樣,在教學中重點把握,使學生著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要立足于當前社會,對于現代社會園林施工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機器等等,都要使學生能夠有所了解。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市場需求,避免原課程與市場脫節的現象出現。所以,對于園林工程這一課程,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要注重對園林特色明顯的內容的講解,比如說,園路工程、園林水景工程、土方工程等等,就要進行重點講解,對于園林排水方式這一類的就要簡要講解,縮短課時。這樣,教師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著重講解更多的知識點,學生也才能在有限的實踐里學到更多的更加實用的對將來工作有很大益處的園林知識。總而言之,對園林工程的人才的培養一定要立足于市場需求,培養出企事業單位亟需的專業的技術人才。
3.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改革
注重項目教學高校院校的學生大多都對單純的理論教學不感興趣,對實踐教學反而更加有興趣。園林工程的理論方面的知識恰恰就是非常枯燥的那種,往往使很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在教授園林工程這一課程的時候,可以采用項目教學。將整個課程內容以項目的形式出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項目。這樣,學生就能在項目的進行過程中華,既能學會園林工程的各種理論,又能增強自己的實踐與動手能力。當然,教師在設計教學項目的時候也要注意項目的難度,難度太高會使學生望而卻步,難度太低學生會覺得沒有挑戰能力,覺得非常簡單,因而,教師在設計的時候可以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項目,將學生學到的園林知識用在園林項目中去。按照園林工程整個的所學內容,劃分為10個項目,其中9個為單向教學項目,1個為綜合教學項目。園林工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將所學知識模塊與教學項目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在教學前期,主要就是訓練學生園林水景工程、土方工程、園林給排水工程、花壇砌體工程、栽植工程、園路工程、山石景觀工程等單項工程施工圖設計能力。在教學后期,隨著教學內容的結束,單項教學項目也結束了,就開始著手綜合教學項目。
關鍵詞:七年制;婦產科學;實習課程
婦產科學是臨床二級學科,是各級醫院的四大科室之一。作為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婦產科學歷來是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影像醫學、醫學檢驗、高等護理等專業的必修課程和主干課程。近年來七年制臨床醫學教學做為新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臨床醫學教學新的增長點和發展趨勢。
婦產科教學作為重要的臨床主干課程,由理論課和實習課組成,其中實習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理論科多媒體教學已經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然而,作為婦產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婦產科實習課仍沿襲傳統的方法。其次,婦產科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我們在實習課中已安排了臨床的部分,但由于婦產科的特點往往不能按計劃完成,尤其是給男同學的學習帶來困難。為了培養醫學精英的7年制學生及臨床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高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我們對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婦產科教學中的實習課部分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調整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婦產科教學總教學時數中實習課的比例
增加婦產科教學中小班實習課的比例,傳統的本科教學中實習課往往常被忽視,部分院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有的高等醫學院校甚至取消實習課,其嚴重影響了理論的提高及其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我校自近3年來對臨床醫學7年制學生的婦產科教學中將小班實習課的比例由原本科教學占理論課1/5-1/4的實習課提高到現有的三分之一左右。
2改革教學方法,改進及引進教學模型
改變傳統的“板書+掛圖”的教學方式,編制7年制臨床醫學婦產科學實綱及規范化流程,通過改善教具、多媒體課件、三維動畫等多種形式,使大班課中盆腔的解剖、生理及分娩機制等一直難示教又不可能看清楚的內容應用多媒體,動態顯示骨盆的結構,并同時展示軟組織、血管淋巴及神經組織,通俗易懂學生可以很快理解并消化。
婦產科是高風險科室。目前,醫療糾紛已經成為困擾醫院正常運行的較嚴重問題。在臨床教學中,隨時開展安全教育,強化醫療風險意識,有利于學生在今后一生的工作中形成自我保護的概念。鑒于醫療發展的新形式,我們將沿襲了幾十年在產房中進行的實習課———分娩機制的內容進行改革,引進國外先進的模擬病人計算機系統即計算機交互式分娩及急救演示系統(MaternalandNeonatalBirthingSimulator),此模型是專為模擬分娩全過程及母嬰急救訓練而設計的計算機交互式教學模擬系統。應用婦產科和急救醫學專家共同研發的配套教學軟件,與計算機相連,可模擬操作分娩的臨床經過及分娩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臨床狀況,并且可通過交互式教學模擬系統記錄,對學生進行各種產科實際操作技能的考核和評分,完善的分娩和急救教學體系。很好的解決產房現場觀摩時間和條件限制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使用電化教學手段演示從待產到分娩及產后處理,只需10余分鐘,配以動畫示意圖,使這一內容形象、生動易于掌握,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構建婦產科常見疾病典型病歷及病歷討論庫
為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考慮到婦產科病人的特殊性,在盡量多接觸病人的情況下,對常見的婦產科疾病準備2~3份典型病歷,由學生為主體討論該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教師有目的地總結及對學生診療思維能力的培養。過去由于病房內病種的限制,常常使學生喪失對一些重點病種的臨床見習機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校內、校外甚至國外的典型病例加以制作保存并能隨時再現。此方法的采用對七年制臨床醫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在緊密結合理論課教學,通過增加實習課課時、更新教具、多媒體課件、多功能臨床實驗室、小班化典型的病歷討論及引進國外先進的模擬病人計算機系統等系列改革措施,無疑會使臨床7年制的臨床醫學的學生增加對婦產科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達到7年制臨床醫學婦產科學臨床技能的要求,為培養高層次的人材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