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醫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7 16:31: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急救醫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急救醫生論文

篇(1)

基礎醫學是醫學教育與研究的基石,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教育教學是國家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必由途徑。研究生基礎醫學階段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功底、具備自主進行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具備在交叉學科領域進行廣泛探索的能力的研究生[3]。然而與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相比,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卻面臨著諸多問題。

1.1實驗創新能力基礎薄弱

研究生生源情況堪憂,實驗創新能力基礎薄弱,自主設計和不斷修訂完善科學研究實驗計劃的能力欠缺。隨著當前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4],導致生源質量下降,特別是很多研究生實驗能力欠缺,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在較短的基礎階段學習之后,許多研究生自主設計和不斷修訂本完善科學研究實驗計劃的水平不強,難以獨立完成課題論文設計或設計水平不高。另外,近年來由于就業壓力和收入差距,許多優秀畢業生更多地選擇了臨床學科,選擇基礎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數量不斷下降,同時其它醫學專業研究生在基礎階段課程學習中也普遍存在著“輕基礎、重臨床”的觀念,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極大地削弱了醫學基礎學科研究生的生源質量,也顯著地影響了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1.2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式不合理

(1)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合理。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與本科階段部分課程類同,內容重復,各課程之間的交叉互通不足。例如:為研究生開設的生物化學課程、計算機基礎等課程,講述的內容許多都與本科階段學習的內容相似。基礎理論課教學占據的時間較多,研究生培養需要的實踐教學訓練時間很少,且課程各自獨立,不能融匯成實驗體系,不利于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和方法進行研究。另外,課程內容較為陳舊,更新較慢,吸收學科新進展、新成果、新技術不夠。這些課程對學生缺乏新鮮感,不能吸引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這實際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時間和精力浪費。(2)研究生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單一,研究生仍處于被動學習。研究生教學方式與本科階段類同,仍然以灌輸為主要形式,師生互動很少,無法體現研究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研究生的學習始終是比較被動的,這就無法為學生提供深層次思考的空間,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和進行實驗設計的能力。大多數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書本以外的知識涉及不足,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仍需加強。(3)對研究生的科研和實驗能力訓練不足。設計和完成研究生畢業論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學位課程設置、科研平臺、導師隊伍、學術氛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的實驗能力、科研素質得不到培養,獨立設計和完成研究任務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若要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必須使研究生科研素質和科研水平得到訓練和提高。(4)缺乏滿足學生實驗和科研能力培養的實驗平臺和師資隊伍。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內容是提高研究生的實踐和科學研究水平,這些都離不開高層次的研究實踐平臺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目前,基礎醫學教學由于課程設置的緣故,多數實驗教學工作仍然依托本科生階段的教學中心完成,受實驗平臺和師資隊伍的限制,大多數實驗內容仍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設計性實驗內容,很難達到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效果。(5)教學效果考核評價制度不科學。對基礎醫學課程學習情況的考核還不完善,大多數課程的考試依然沿用本科階段的紙面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考核模式,真正能夠檢驗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還沒有形成。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就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基礎醫學的教學目標。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考評機制。(6)研究生團隊意識和學術道德規范的教育效果不佳。良好的學風和高尚的學術道德,是研究生必備的思想素質。近年來,學術界抄襲、剽竊、造假的事件屢屢發生,給研究生培養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教育研究生自覺維護學術道德,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強化學術誠信意識,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如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有效的將學術道德規范教育與研究生實驗技能培養相結合,使研究生學術誠信教育真正生效,是我們應著力研究的內容。

2.基礎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體設計,分步推進。充分調研,綜合分析當前教育培養模式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通過對當前各高校在校研究生、管理人員等面對面訪談,征求他們對當前的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的看法,了解他們對目前教育模式、課程設置和內容選擇上存在異議的方面,收集對相關內容的意見和建議,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進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生培養過程進行系統的改革;要加強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機構和就業單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合作關系。

2.1改革基礎醫學教學的課程設置

總體設想是,以當前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為出發點,在強化研究生自主設計實驗和科研創新為目的,改革現有的基礎醫學教學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中,逐步優化研究生課程學習時間,優化理論與實驗教學時間分配,縮減理論授課課時,增加實驗學時。探索按照學科門類相近的原則集中授課節約授課時間的新方式,縮短基礎醫學課程學習時間為8個月,使研究生盡早完成基礎醫學課程學習,將更多的精力投放科研實踐中,實現研究生早進實驗室、早完成實踐培訓,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基礎課程教學中,以問題教學為主,注重各專業知識的橫向聯系,突出知識的高、精、深。定期進行調研分析,對于今年來選課人數少或學生評價差的課程逐步取消,同時根據最新進展及時開設部分前沿性課程,如:蛋白質組學技術、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學技術等重大技術的實驗技能課程,為學生進入科研階段打下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基礎。

2.2強化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沒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要培養出高質量、高層次的人才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建立創新的研究生實驗課程體系,突出對研究生實驗技能和自主設計實驗能力的培養成為改革探索的重要內容。研究生教育要體現應有的寬廣度和縱深度,我們將探索建立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平臺。第一層次的實驗為基礎性實驗內容,關注PCR、細胞培養、SPF動物飼養、實驗動物處置、大型儀器設備操作等基本技能訓練。第二層次的實驗為整合性實驗,依托機能學、形態學、分子醫學等教學中心開設,綜合性實驗打破單一課程界限,按照學科相近的原則上重組實驗內容,由教學團隊給定研究內容,學生自主設計,導師組修訂完善后,采用小班制歷經2-3月由學生以自組團隊方式完成,實驗里程和最后結果由實驗室監督并給出成績。第三層次的實驗主要依托研究生科技計劃項目、省校級重點學科(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等進行,由研究生組成團隊自主設計研究內容、尋找合作導師聯合申請,獲批后按照項目管理模式進行,研究主要依托省校級重點學科(實驗室)完成,須提交研究結題報告和發表文章,成績納入實驗成績。為了達到培養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研究生實驗內容設置以整合性和設計、創新性實驗為主,兩者實驗內容分別占到40%和30%。

2.3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

為了達到鍛煉研究生科研綜合能力的目的,將在教學中改變以往教師主動授課,學生被動參與的情況。課程教學由以傳授己有知識和成果為主要內容的傳授性教學方式,向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學方式轉變。變課程教學的單向灌輸方式成為研究生主動學習和教師課堂講授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壓縮理論教學學時的同時,鼓勵各課程采用啟發式、講座式、研討式的教學方式,基礎教學密切聯系臨床實踐和學科前沿進展。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在側重于傳授式教學方式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各課程均開設一定比例的講座式、研討式教學內容,鼓勵研究生為組織者和主體參與課堂討論。在課程教學的同時,學院還集全院師資力量開設一系列學術前沿講座和文獻綜述類課程,以計算學分和成績的方式使研究生更廣泛地參與拓寬學術視野的討論,不斷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在介紹課程最新研究進展時,在介紹常見實驗方法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如何追蹤國內外本學科的研究進展,如何有效閱讀中外文文獻。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重要的環節還包括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將非常重視以實驗結果中表格和圖片為導向的教學,在專題講座和論文匯報中強調實驗結果中表和圖片解讀的重要性,引導研究生如何分析這些表和圖,并反追蹤這些表和圖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原理和應用范圍,在學習如何解讀實驗結果的同時,逆向式培養研究生對實驗方法的了解。總之,只有通過調動研究生學習和研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研究生科研認識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課程教學成為訓練研究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舞臺,實現研究生課程教學的目標。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課程教學質量高低,與研究生教師的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學方法有著重要的關系。項目進展期間,我們將圍繞課程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學術素養、教學和研究水平;嚴格研究生授課教師的遴選,把研究生教師的遴選、培訓、考核、聘任有機結合起來,選用有經驗的教師承擔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通過課堂教學質量考核,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引進激勵和競爭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積極性,保持研究生教師隊伍的生機和活力[5]。

2.5完善和建立研究生學習效果的綜合考評體系

深化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改革還應包括靈活選擇考核方式。改變單一評價方式,建立多維考評方式,改變以往的終結性評價一錘定音為關注學生發展的形成性評價。根據課程性質選擇包括卷面考試、研討報告、實踐項目報告、自學作業、論文、答辯等在內的多種評價方式。考試方式可采取閉卷或開卷考試、課程論文和文獻綜述等,閉卷考試應與其他考核方式有機結合。如通過課程論文、研討報告、文獻綜述等的考核方式,促使研究生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國內外的學術前沿,拓寬知識面。利用技能實驗考試驗證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答辯的方式培養學生匯報、做圖、應對挑戰等綜合素質。

2.6強化研究生的學術道德規范和科研誠信意識

在基礎醫學教學和實驗的每一個環節都注重突出對研究生加強學術道德規范和科研誠信意識的引導,將遵守學術道德規范納入研究生理論與實驗課程學習的每一個考核環節中,通過在科研素質培養中加入典型案例,使研究生認識到堅守學術道德規范在事業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堅定不移地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和處理科學問題。

篇(2)

雖然科研論文可以說是對他人“講故事”。但與一般的故事不同之處,個人認為,主要在于邏輯性與連貫性。表達方式應以順敘為佳,不宜像詩歌、散文、小說之類的文藝作品,使用倒敘、插敘等手法。

內容詳略得當。該簡略之處就要言簡意賅,該詳盡之處就要清晰全面,不要寫成“流水賬”,也不要寫成“意識流”。

結構要合理。可以按“提出問題(立論)→分析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結論)”的總體思路來謀篇布局。摘要、正文和結論的相關內容,要前后呼應。

語言通俗易懂。論文是給別人看的,不要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就一定知道。要使用書面語言,避免使用網絡語言。語句長短合適,少用累贅的長句與跳躍的短句。

遣詞要恰當得體。比如,“推測”、“推斷”與“推定”,語氣是有所不同的(在英文文獻中,常用的是suggest、indicate、maybe之類“容他性”的詞語)。注意錯別字。避免因一時的疏忽大意,而留下缺憾。比如,將“風云二號”寫成“風韻二號”,“碳酸鹽”寫成“碳酸巖”。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要分號與頓號不分,一“逗(號)”到底等。

建議同學們在閑暇時,可以多看看漢語言工具書。同時,也呼吁素質教育階段,要切實重視母語——漢語的教學質量。

2數據、術語嚴謹規范

嚴謹規范,是科研論文的主要特征之一。

數據分析,避免“張冠李戴”。對數據進行判別時,不要將屬性為A的對象,用B作為參照標準。計量單位,要符合國家標準或者相關行業規范。

注意有效數字的取舍。并不是小數點之后位數越多就越精確,而是要與獲得數據的方法手段結合起來。比如,利用一臺精度為5%的儀器進行觀測,數據應寫成“19”,而不是“19.2”。

不能簡單地照搬儀器報出值。高于檢測上限、或低于檢測下限的數據,應該用“>檢測限”、“<檢測限”、“未檢出”或相應的英文縮寫等表示。

標注要詳實。比如,采樣位置圖,應該有比例尺、方位、坐標、圖例及說明等參數。圖版中使用專業符號、代碼表示對象時,應該附注相應的文字說明。

不要生造專業術語。確實需要使用新的術語時,應進行充分的說明。

建議同學們多調研文獻,熟悉相關規范。

篇(3)

現代社會已處于信息時代,醫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科學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廣泛認識。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統計管理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作為醫院管理體系的信息交流樞紐,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視。醫院的科學決策應當建立在充掌握院內的各種信息基礎上。衛生統計專業性強,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各種信息的可靠性,影響醫院經營決策水平,因此,統計工作在醫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醫療競爭日趨激烈,醫院要加強管理,促進自我生存和發展,不能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必須充分發揮統計職能,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統計信息。只有依據科學的統計信息資料,才能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從而促進醫院的全面發展。

一、統計數據的性質

1.1統計信息要有可信度

醫療統計指標在醫院質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統計信息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我們的產出日報、月報、季報、年報等醫療工作報表的準確性。不準確的信息將直接誤導院領導及相關職能科室的決策,對醫院的規劃建設及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醫院實現網絡化管理,聯網后的計算機不同于單機運行,錄入并儲存的原始統計數據來源于各個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資料收集過程因此就會出現由于操作人員網絡操作失誤而引起數據錯誤或丟失等情況,這就要求統計工作者明確統計工作的整個環節,每個統計項目都要遵守相應的統計方法、統計標準、統計起止時間等要求,對隨機出現的問題:如臨床醫生因對某問題理解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填報情況,輸入操作員出現的手錯等,都要求統計工作者有能力及時發現并解決,對原始數據認真核對,努力減少原始性差錯,以保證統計數據的可信度。

1.2統計數據要真實、及時、全面地反饋信息

各類統計數字均來源于醫院各科室,統計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類統計數據的第一關,并依據目前的統計工作的發展方向,建立健全醫院綜合信息臺賬,包括人事、財務、儀器設備、科研培訓和患者資料等,并定期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反饋給院領導和上級衛生部門,使信息科真正成為管理者的“信息庫”。

二、開展和拓寬統計工作職能

2.1全面開展統計工作,加強醫院質控工作

衛生統計的工作主要是以圍繞著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構成整體開展的,這個指標體系說明和研究醫院醫療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完整的醫療統計指標對實現醫院宏觀調控、加強科學管理、提高醫療效益有重要意義。醫療質量水平高低反映了醫院總體醫療水平,根據醫院制定總的質量管理目標,把床位周轉次數、出入院人數、診斷符合率、平均住院日、無菌切口感染率、臨床初診與臨床確診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等質量控制指標分解到科室,醫院定期通報。密切關注醫療質量指標、工作計劃指標的完成情況,動態、及時反饋執行情況,為各科室提供相關業務信息服務,并根據年終或季末統計結果進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計劃。

2.2深化拓展統計工作,靠攏醫院管理

時代在發展,醫院也在發展、改革,我們的統計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以往的醫院統計工作中,統計工作主要將醫院工作完成情況搜集、整理、匯總,進而為醫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數據,處于一種被動服務、數據滯后的局面。但是現在醫院的改革發展趨勢要求統計工作從單一的日常報表等常規工作向多元化、專題化方向發展,擴大統計對象范圍,運用統計方法為醫院的醫療、管理、科研和教學提供及時、動態的反饋信息,并加強信息預測職能,提供有預見性的數據,為醫院制定各項計劃、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據。

2.3統計信息可指導醫院管理者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

醫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醫院的服務半徑、所轄區域人群的疾病分類結構和變化趨勢。統計信息可以利用統計數字、圖表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反映醫院醫療活動和經營管理情況,同時作為醫院信息來源的主體,不僅要掌握醫院的縱向發展,還要對院外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據此來確定重點科室、重點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變發展的客觀趨勢,以此分配現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財力,以達到最佳的資源優化配置,為醫院創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三、建議

提高統計分析水平,當好領導管理和決策的“智囊團”,具體有以下幾點:醫院設立專門的信息統計機構,配備專門的統計工作人員,健全醫院信息網絡,從整個醫院管理的角度對醫院信息統計工作提供組織機構上的保障;醫院統計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既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又要具備統計專業知識,時代的發展又要求統計工作者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所以統計工作人員必須不斷地吸取新的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充分利用專業特長幫助醫療科室進行課題設計、數據處理,使統計職能深入人心;為醫院決策提供可行性論證,使統計廣泛應用于醫院管理決策、醫療質量監督等各個方面;統計工作者要得到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在實際工作中應主動承擔重要任務,增強醫院統計參與管理的意識,主動跟蹤醫院管理,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綜合收集、利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切實為醫院決策提供及時、準確和完整的信息服務,真正成為醫院管理者的參謀部和“智囊團”;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統計分析及統計信息反饋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綜合性統計分析,其內容包括門診及臨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醫療質量、護理質量、經濟效益及病人滿意度等。并從縱向(與往年同期比)、橫向(與同級醫院比)以及目標完成情況等進行分析,從中找到影響醫療工作的各種正負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提供給醫院及有關部門。院領導往往據此主持召開各職能科室負責人參加的醫療質量分析會,并把統計分析報告進行宣讀,對于成績及問題進行全面討論,給予表揚和批評,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隨時發現問題及時做專題性調查,寫出不定期統計分析;改進統計方法:醫療評價更合理在診斷質量評價上,以前我們只評價門診/出院診斷符合率、入/出院診斷符合率,實際工作中我們體會到,僅這兩項指標不夠全面,又把漏診率、待診率、入院3日確診率納入考核項目,對診斷質量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診斷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燒燙傷、原因明確的中毒和部分創傷等剔除,使其不參與診斷符合率的計算。

兩點體會:第一方便了領導對統計信息的利用,為醫院管理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第二有效地發揮了統計監督工作。

參考文獻:

[1]于承浩.統計信息在現代醫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國醫院統計,2002;9(2):99-100.

[2]張翠紅.統計工作與醫院的綜合管理.地方病通報,2002;17(2):82-83.

[3]侯世方,孫長福.統計職能在醫院信息網絡建設中的拓展.中國衛生統計,1999;16(5):275.

[4]馬天華.淺談醫院統計職能的拓展.中國衛生統計,1999;16(4):202.

篇(4)

2.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實施個性化教學

不同醫學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結構都會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學生知識背景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針對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多層次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顯得至關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教改課程學時的三分之二為教師主講,三分之一則組織學生在文獻閱讀基礎上開展隨堂分組討論。在專題講座中,每位導師還結合自己科研經歷,和同學們一起探討提出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的策略。課后的反饋顯示,學生普遍歡迎隨堂小組討論的教學形式,認為這種同學和導師之間及時的溝通和交流,能極大地填補個人知識的缺口,幫助學生闡明一些理解模糊的關鍵信息,對科研思維的形成極有幫助。具體教學實踐中,還是會遇到不同知識背景的同學教學效果不同的情況,有的同學對跨專業的討論顯得很吃力。應對策略是每組人數要少、每組注意搭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選擇適當難度和廣度的教學參考資料于課前發放給學生、引導老師注意個性化輔導等。無論是哪種教學模式,不管是面對哪一層次的學生,都要注意鼓勵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國內外專家的特邀學術講座,可以滿足基礎較好的研究生對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進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視野。

篇(5)

(一)專業實訓課程落后、培養目標不明確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存在這共性,但更應突出自己的特色,高職教育的優勢在于實踐性、實用性、操作性,但是在凸顯高職畢業生就業優勢的實操方面,卻發現存在嚴重問題。首先,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注重實訓教學,但實訓教學中仍然使用著傳統的實訓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傳統的口頭傳授、板書演示為教學手段,首先大大量的理論灌輸給學生,老師演示操作,學生進行模仿實踐,學生們基本上能學會、學懂,或者有一部分能學精,但這樣培養出了的學生創新性不夠。其次,高職院校的教學設備跟不上教學目標要求。高職院校教學儀器和設備與企業第一線存在很大程度差距。學生通過學校教學很難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和先進技術,學生學到的技術一到社會上就是落伍的技術,或被淘汰的技術,這樣不僅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順利就業。最后,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合作不夠深入,主要停留在畢業實習,并且畢業實習的崗位往往和所學專業并不吻合,甚至還有的學校到企業參觀,也美其名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應該融入到學生在校專業學習的盡可能多的環節,讓學生能時時的感受到來自社會和企業的信息。

(二)畢業生指導工作不到位,學生就業心理還不成熟現在電子信息專業畢業生人數增長,不僅是包括高職高專畢業生大幅增長,還有本科層次畢業生人數、碩士研究生。這對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增加了很大壓力。于此同時,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不均衡也造成了一定的就業困難。另一方面,畢業生不成熟的就業心理,不合實際的高期待也造成了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不盡人意。就業市場勞動力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扭轉,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畢業生應當改變自己的求職心態,以市場為導向,避免就業地區和就業領域過于集中,還要認識到,中小企業和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卻求賢若渴,畢業生大有用武之地和發展空間。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水平的思路

(一)高職院校教育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高職院校在教學中,應結合區域特點,明確培養目標,結合辦學特色,進行合理的定位。教師應能傳授行業發著經濟發展的新內容和新技術,這就要求教師要站在行業發展的前沿,熟練掌握本教學專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正確認識本專業發展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把新的教學內容融入進去。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提高業務技能,充分利用學習資源,認真設計教學情境,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訓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和具體的幫助。同時,要加強區域合作,加強校企合作,在具體教學中還可以要求企業人員參與到學校的實訓教學中來,把企業一線的技術要求展現給在校生,并在實訓中學到和掌握本專業領域先進的技術和職業技能,避免出現學生所學和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

篇(6)

一、論題的提出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蔗糖出口原產地之一,蔗糖業作為廣西的重要支柱產業,蔗田生態系統每年給廣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甘蔗渣也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國目前已經開發的甘蔗渣產品有酒精、飼料、纖維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態系統產品開發越多、經濟價值越大,意味著甘蔗作為蔗糖生產原料從蔗田生態系統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為酒精、造紙、纖維板等產品的生產原料被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整個蔗田生態系統成了無渣的甘蔗系列產業的物質基。以1994~2003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產量、產值為例,我們發現蔗田生態系統給人們提供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可是人們對系統的回報只是些許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統計學上忽略不計的農家肥,這種近乎掠奪式的生態索取、以犧牲生態效益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最終導致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逐年下降。本文通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與生態經濟效益比較分析,提示人們應該對保護蔗田生態系統問題予以重視。

二、研究區域和方法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與漢族、苗族、瑤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個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東與廣東接壤,西與云南相連,西北與貴州交界,北部與湖南毗連,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相鄰。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8''''’~112°04’,北回歸線橫跨廣西中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資源豐富,且雨季、夏熱與農作物生長期同季,有利于農業生產。廣西年降雨量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mm~2000mm;太陽年總輻射量達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為5,000℃-8,300℃,持續日數為240天~358天。盡管廣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土壤貧瘠,但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給廣西帶來了獨特的物產,適宜人居。廣西人過著自然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人中最不愿意離開故土的人群。

廣西耕地面積為261.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04%。其中旱地107.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1.1%,旱地以種植玉米、甘蔗、花生、薯類作物為主。廣西的耕地多數是紅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質比較差,土壤的有機質如磷、鉀等礦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數耕地土層比較淺薄,土壤較為貧瘠。近20年來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綠肥種植面積和農家肥的使用量逐漸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氮、磷、鉀比例失調。1982年廣西土壤普查結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鉀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堿性土占33%。不斷增加的人口壓力以及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來,隨著制糖業的發展,甘蔗種植已逐漸成為廣西旱地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我們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比較分析的方法,利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農村調查隊的統計數據、廣西南寧糖業集團香山糖廠的相關數據及廣西崇左市農業局的相關統計材料,對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持續生產力及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結論是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經濟收入原產地的蔗田生態系統238.85%的投資收益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主要是對自然氣候條件、蔗田系統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賜的巨額生態經濟效益支撐著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發展,占中國甘蔗種植面積一半多,是中國蔗糖業出口的最重要原產地。

三、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

(1)廣西早地作物總面積107.39萬公頃,1994~2003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年甘蔗產量及產值分別如表1所示。

(二)討論

蔗田生態系統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微系統。Honing(1986)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的有機體集合,在該集合中生物間內在的相互作用對其行為的決定性超過外部任何事件對其行為的決定性。無論是關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還是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一般是指一個最大空間尺度上能自我維持的實體。農業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一種,它和一般生態系統一樣,是在一個同質區域中或有限范圍內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把生物及其環境聯系起來的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特指以農業生物為主要組分、受人類調控、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可分為農田生態系統、林業生態系統、漁業生態系統、牧業生態系統、農牧生態系統、林牧生態系統、農林生態系統等。

按照農作物的種類劃分,從微觀角度看,農田生態系統可分為稻田生態系統、蔗田生態系統、豆田生態系統、麥田生態系統等。蔗田生態系統是農田生態系統的組分,蔗田生態系統是指人們在旱地里以種植甘蔗為主,以獲得其生態與經濟價值為主要目的的單一農作物生態系統。甘蔗作為土壤物質的載體,主要是通過甘蔗的收獲和土壤肥料的施用來實現,甘蔗是蔗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貯存庫,甘蔗產量受到土壤養分的影響,甘蔗的收獲也會帶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質,使土壤養分數量減少,從而加速土壤物質循環的頻率。農家肥作為載體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質的數量,直至維持土壤物質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廣西蔗田種植面積、甘蔗產量和產值都有不穩定增長的趨勢。表2所示,廣西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提供極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態經濟價值,蔗農們以較少的農業資本投入,為蔗糖業的發展帶來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而且,蔗田生態系統的物產——甘蔗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附加價值即甘蔗產量、蔗糖產量和產值也很大。特別不同于其他農田生態系統物產的是其廢棄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為一系列甘蔗副產品的生產原料,為蔗糖產業帶來巨大的、持續的經濟效益。

1、蔗田系統生態效益及其生態經濟效益

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就是系統對其環境及其系統生態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其服務價值由生物技術產品及自然生物圈給予人們提供的技術與服務價值所決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就是蔗農們運用農業技術、種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統為人們提供的物產,即蔗田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力(NPP)。

生態經濟效益就是以市場行情所表示的生態價值,即系統生產力或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效益。生態系統生產力就是系統做功的能力,即能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產品或者能否在系統內適應自然的變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從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價值(NPP),從價值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經濟價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可計算的部分,但是人類大部分的福利都來自于純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它們不需要一分錢而直接給人們帶來福利,例如空氣、水、土地資源、氣候調節、廢棄物凈化處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態系統也與其他的生態系統一樣,其生產力或服務效益除了為人類提供福利之外,還包括目前難以測算的價值,即系統為大氣、環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人類生存環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務價值。我們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即經濟效益、生態經濟效益有其可持續經濟效益。

2、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及其持續經濟效益

從經濟學角度看,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就是NPP產值(NPP×價格)扣除生產成本,即生態經濟價值扣除生產成本部分,也就是蔗農的純收入。然而,蔗田生態系統在收獲甘蔗之后帶來的價值比甘蔗自身價值更大,它可以生產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產品和副產品(Pi),它們的產量和產值就是蔗田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BP(PS+Pi)。從市場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態系統的持續經濟效益。它是由蔗渣資源化利用生產出的酒精、紙張、纖維板、可降解餐具、飼料、燃料等蔗渣系列產品的產值扣除其生產成本構成的。

1994~2003年廣西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和經濟效益(PS)如圖1所示。

圖1中的相關價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價格計算,以下圖示相同。即蔗田生態系統的年生產成本是每千公頃256.88萬元的肥料+135萬元的甘蔗種子+13.5萬元的人力資本,即每萬公頃的成本為40.54萬元;甘蔗的價格為200.6萬元/萬噸;蔗糖的價格為3064.35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渣的價格為164萬元/萬噸;根據當地居民有以甘蔗尾、葉作為牲畜飼料或薪材用的習慣,其價格按廣西類似牲畜飼料稻殼粉的價格200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根則因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參與物質循環,其經濟價值難以測算而忽略不計

圖1顯示兩個特殊變化情況: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明顯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卻顯著提高。引起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場價格下跌,糖廠收購了甘蔗卻不能及時對蔗農進行支付,打白條現象比較普遍,蔗農的經濟效益不能實現,來年生產資料的購買受到限制,生產積極性受挫。于是蔗農選擇了減少甘蔗的種植面積,使經濟損失盡可能減少,維護自身利益,從而使甘蔗的種植面積及其占旱地面積比率、甘蔗的產量和產值都分別出現負增長(圖2)。其次是地方政府對甘蔗收購市場的管理政策和對蔗農利益的維護措施不到位。比如,對于糖廠對蔗農打白條的現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保障蔗農來年的生產資料的購買,忽視了蔗農利益的維護,也影響了糖廠來年的產量和產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維護蔗農利益的政策與措施,不準許糖廠對蔗農打白條,還規定了甘蔗收購的保護價格。同時,銀行對農民開發了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小額度貸款項目,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個生產季節(甘蔗為一年)的政策時延,2002年農民大規模地擴增種植面積,使種植面積由2001年占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的46%逐年遞增為48.1%和50.3%,種植面積及其占廣西旱地面積比率、產量與產值的增長率、投資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廣西成為全中國31個省、區的甘蔗產量、產值和蔗糖產量、產值最大的省區,中國最重要的蔗糖輸出原產地。

3、巨大的投資收益率支撐著巨大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相關產業

是什么原因使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及蔗糖產業如此發達,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產地?從蔗田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經濟價值與蔗農投資的比率分析(見圖2),我們發現,盡管甘蔗種植面積增長率(EGR)和甘蔗年產量增長率(IROP)基本一致——幾乎重合為同一條線,并且隨著市場波動而出現不穩定增長的特征,但是蔗農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即投資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種植面積占旱地面積比率(PDLA)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蔗田生態系統投資成本C由種子、肥料、殺蟲劑、和人力資本價值構成。年均投資收益率(ROIV)則是年均生態經濟價值(BEEV)與年均投資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價格計算,近10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的年均投資收益率(RRO)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建立在極少的投資成本基礎上,實際上就是對生態系統資源,尤其是對土壤養分的掠取。蔗田生態系統反饋的信息是每萬公頃甘蔗產量逐年遞減15萬噸,按照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耗損計算法推算,以及農作物形成所需要的養分參數計算,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每萬公頃提前耗損300噸的氮、磷和450噸的鉀。這就是土壤養分及氣候、環境等生態因子過度耗損的信息。

四、結論與建議

篇(7)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包裝等工序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而各具獨特的工藝實施方法。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產者,而且在荷蘭、美國、日本、巴西所擁有的四套裝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藝,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藝生產EPR總能力的1/4.下面將以該公司為例進行說明。

DSM公司采用己烷為溶劑,乙叉降冰片烯(ENB)或雙環戊二烯(DCPD)為第三單體,氫氣為分子量調節劑,VOCL3一1/2AL2Et3CL3為催化劑。此外,為提高催化劑活性及降低其用量,還加入了促進劑。催化劑的配比用量、預處理方式、促進劑類型是DSM公司的專有技術。反應物料二級預冷到一500C,根據生產的牌號,單釜或兩釜串聯操作。聚合釜容積大約為6m3.聚合反應條件為:溫度低于650C,壓力低于2.5MPa,反應熱用于反應器絕熱升溫。在堿性脫釩劑和熱水作用下,聚合物膠液中殘留的釩催化劑進入水相,經兩次轉相過程被徹底脫除。未反應單體經二次減壓閃蒸回收并循環使用。此時向膠液中加入穩定劑等助劑(生產充油牌號時加入填充油)。汽提蒸出殘存的乙烯、丙烯和大部分溶劑后撇液送至兩臺串聯的凝聚釜進行凝聚,并進一步蒸出回收殘余己烷溶劑循環使用,JC膠粒漿液脫水后進入干燥系統,然后壓塊或粉料包裝。含ENB的廢熱空氣送至焚燒爐焚燒,含釩污水送至污水脫釩單元,在脫釩劑的中和絮凝作用下,釩進入釩渣中,定期送堆埋場掩埋,經脫釩的污水排至污水處理廠處理。

DSM公司EPR溶液聚合工藝技術成熟,比較先進,有下列優點:

(1)投資低,工藝最佳化。反應器的優比設計能滿足反應物料混合要求,能準確控制聚合反應工藝參數和產品質量,聚合物膠液濃度高而循環溶劑量少,聚合釜體積小但生產強度高,原料和循環單體不需要精制,催化劑效率高,三廢中釩含量低,生產彈性大。

(2)生產操作費用低,裝置年操作時間長,原料和催比劑的消耗低,采用先進控制系統對生產進行控制。

(3)產品質量具有極強的競爭力。產品中催化劑殘渣含量低,生產中次品少,產品牌號切換靈活,切換廢品量少,產品特性能夠按用戶要求進行調整,產品牌號多,門尼值可在20~160寬范圍內調節,質量穩定,重復性好,產品規格指標變化幅度窄和產品加工性能優異。

1.2技術特點

技術比較成熟,操作穩定,是工業生產EPR的主要方法;產品品種牌號較多,質量均勻,灰分含量較少,應用范圍廣泛;產品電絕緣性能好。但是由于聚合是在溶劑中進行,傳質傳熱受到限制,聚合物的質過分數一般控制在6%~9%,最高僅達11%~14%,聚合效率低。同時,由于溶劑需回收精制,生產流程長,設備多,建設投資及操作成本較高。

2懸浮聚合工藝

2.技術狀況

EPR懸浮聚合工藝產品牌號不多,其用途有局限性,主要用作聚烯烴改性,目前只有Enichem公司和Bayer公司兩家使用,占EPR總生產能力的13.4%.該工藝是根據丙烯在共聚反應中活性較低的原理,將乙烯溶解在液態丙烯中進行共聚合。丙烯既是單體又兼作反應介質,靠其本身的蒸發致冷作明控制反應溫度,維持反應壓力。生成的共聚物不溶于液態丙烯,而呈懸浮于其中的細粒淤漿。又可分為一般懸浮聚合工藝和簡化懸浮聚合工藝。

2.1.1一般懸浮聚合工藝

Enichem公司采用此工藝:以乙酰丙酮釩和AlEt2Cl為催化劑,二氯丙二酸二乙酯為活化劑,HNB或DCPD為第三單體,二乙基鋅和氫氣為分子量調節劑。視所生產產品牌號的不同,將乙烯、丙烯、第三單體以及催化劑加入具有多槳式攪拌器的夾套式聚合釜中,反應條件為:溫度一20~20oC,壓力0.35~1.05MPa.反應熱借反應相的單體蒸發移除。反應相中懸浮聚合物的質量分數控制在30%~35%,整個聚合反應在高度自動控制下進行,生成的聚合物丙烯淤漿間歇地(10~15次/h)送入洗滌器,用聚丙二醇使催化劑失活,再用NaOH水溶液洗滌。懸浮液送入汽提塔汽提,未反應的乙烯、丙烯和ENB分別經回收系統精制后循環使用。膠粒一水漿液經振動篩脫水、擠壓干燥、壓塊和包裝即得成品膠。該工藝特點是聚合精制不使用溶劑,聚合物濃度高,強化了設備生產能力,同時省略了溶劑循環和回收,節省了能量。

2.1.2簡化懸浮聚合工藝

該工藝是在一般懸浮聚合工藝基礎上開發成功的,主要是采用高效鈦系催化體系,不必進行催化劑的脫除,未反應單體不需處理即可返回使用。通常用于生產EPM,這是因為閃蒸不易脫除未反應的第三單體。其工藝流程為:反應在帶夾套的攪拌釜中進行,采用TiC1、一MgC12一A1(i一Bu),催化劑體系,催化劑效率為50kg聚合物/g鈦,反應溫度27C,壓力1.3MPa,聚合物的質量分數為33%。反應釜出來的蒸汽物料壓縮到2.7MPa并冷卻后返口反應釜。聚合物淤漿經閃蒸脫除未反應單體,不需精制處理,壓縮和冷卻后直接循環到反應釜使用。脫除單體的聚合物不必凈化處理即可作為成品。產品可以為粉狀、片狀或顆粒狀。近年來,Enichem公司采用改進后的V一A1催化體系,催化劑效率提高到30~50kg聚合物/g釩,省去了洗滌脫除催化劑工序,同樣簡化了工藝流程。

2.2技術特點

EPR懸浮聚合工藝的特點是:聚合產物不溶于反應介質丙烯,體系粘度較低,提高了轉化率,聚合物的質量分數高達30%~35%,因而其生產能力是溶液法的4~5倍;無溶劑回收精制和凝聚等工序,工藝流程簡化,基建投資少;可生產很高分子量的品種;產品成本比溶液法低。而其不足之處是:由于不用溶劑,從聚合物中脫離殘留催化劑比較困難;產品品種牌號少,質量均勻性差,灰分含量較高;聚合物是不溶于液態丙烯的懸浮粒子,使之保持懸浮狀態較難,尤其當聚合物濃度較高和出現少量凝膠時,反應釜易于掛膠,甚至發生設備管道堵塞現象;產品的電絕緣性能較差。

3氣相聚合工藝

3.1技術狀況

EPR的氣相聚合工藝是由Himont公司率先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實施工業化的。UCC公司則于90年代初宣布氣相法EPR中試裝置投入試生產,其9.1萬噸/年的氣相法EPR工業裝置于1999年正式投產。目前,該工藝占EPR總生產能力的9%。UCC公司的EPR氣相聚合工藝最具代表性,它分為聚合、分離凈化和包裝三個工序。質量分數為60%的乙烯、35.5%的丙烯、4.5%的ENB同催化劑、氫氣、氮氣和炭黑一起加入流比床反應器,在50~65C和絕對壓力2.07kPa下進行氣相聚合反應。乙烯、丙烯和ENB的單程轉化率分別為5.2%。0.58%和0.4%。來自反應器的未反應單體經循環氣壓縮機壓縮后進入循環氣冷卻器除去反應熱,與新鮮原料氣一起循環回反應器。從反應器排出的EPR粉未經脫氣降壓后進入凈化塔,用氮氣脫除殘留烴類。來自凈化塔頂部的氣體經冷凝回收ENB后用泵送回流比床反應器。生成的微粒狀產品進入包裝工序。

3.2技術特點

與前兩種工藝相比,氣相聚合工藝有其突出的優點:工藝流程簡短,僅三道工序,而傳統工藝有七道工序;不需要溶劑或稀釋劑,毋需溶劑回收和精制工序;幾乎無三暖排放,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但其產品通用性較差,所有的產品皆為黑色。這是由于為避免聚合物過粘,采用炭黑作為流態化助劑之故。雖然開發成功了用硅烷粘土和云母代替炭黑生產的白色和有色產品,但第一套工業化生產裝置仍然只能生產黑色FPR.

4各種生產工藝的技術經濟比較

在FPR的各種生產工藝路線中,溶液聚合工藝投資和成本最高。投資高是因為流程長,高粘度散熱難,設備生產強度低,反應后聚合物流濃度太稀(僅為6%~14%,懸浮聚合工藝為33%),單體、溶劑回收需較高的費用;成本高主要是因為公用工程費、折舊費、固定成本費用高。這是由于生產過程中消耗較高的電和蒸汽所致。

懸浮聚合工藝的投資與成本工藝分別相當于相同規模溶液聚合工藝的77%和88%,具有投資少、原料消耗和能耗低、生產成本低、三廢處理費用少等特點。

篇(8)

寧鄉豬的繁殖期長,且繁育能力較強。公豬3月齡性成熟,5~6月齡可配種。母豬4月齡第一次,7~8月齡可配種,利用年限約8~10年。成年母豬的有效可達12只以上,每胎產活仔數8~12頭。

1.1.1種質特性朱吉等[1]發現寧鄉豬經營養物質條件的改善及飼養科學的適應性變化,肢蹄臥系率降低92.2%,體尺體重性狀和繁殖性狀提高率分別達6.97%~27.67%、11.62%~17.44%,窩重提高率達26.91%~78.97%,特別是閹豬的生長速度和胴體性能明顯提高。寧鄉豬母豬日增重表現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長曲線,閹豬表現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長曲線,閹豬和母豬都具有生長肥育期日增重曲線的相似性。后備公豬的體重及體尺指標不及同齡母豬,主要是性成熟過早所致。

1.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變日糧組成分與結構可以減少3.2%~62%的氮排出。寧鄉豬與瘦肉型豬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異,寧鄉豬12.91%蛋白質日糧組具有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寧鄉豬生長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進生長、提高胴體瘦肉率和改善豬肉品質。寧鄉豬雜交組合具有較高的生長速度和胴體品質。寧鄉豬生長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較強,閹公豬的生長肥育性能優于母豬,優化飼糧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礎。寧鄉豬肥育期日增重與膘厚、肥育率呈正相關;胴體長與胴體寬、后腿重與腿臀圍呈強正相關,與肥肉率呈弱正相關,與瘦肉率呈弱負相關;眼肌面積與瘦肉率呈弱負相關,而與肥肉率呈弱正相關。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寧鄉豬肥膘產量高,相對產值較低,所以55~85kg階段是寧鄉豬的最佳屠宰期。

1.1.3母豬營養需要研究表明寧鄉豬母豬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別為37%~39%、22%~24%和39%~41%,相應的日攝食標準消化能分別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質分別為156g、242g、538g;提高母豬哺乳期采食量是節省能量、提高仔豬增重的重要途徑,補飼青料可提高母豬的飼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糧蛋白水平有利于促進寧鄉豬母豬的生長發育[7]。

1.2生理、生化指標研究表明寧鄉豬白細胞總數、紅細胞體積、淋巴細胞計數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豬;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與血清甲狀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豬,血清甲狀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豬,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豬可能與胰島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豬有關。與近交系五指山小型豬、廣西巴馬豬和貴州小型豬等國內小型豬相比,寧鄉豬的堿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較高,而γ-谷氨酰轉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低;與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約克夏豬等國外引進品種豬相比,寧鄉豬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明顯較高,總膽固醇明顯較低,γ-谷氨酰轉移酶、總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潔平等[10]研究發現與長白豬相比,寧鄉豬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濃度較低,空腸前段和肝臟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較高,腎臟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腸道和肝臟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達水平最高。

1.3病理特性研究發現豬流感(H3)誘發寧鄉豬高熱病病理變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現為氣管、支氣管充血,肺腫大,小葉間質增寬,肺尖葉有實質病變,腸胃出現卡他炎癥、彌漫性出血。外來良種豬及其三元雜交、二元雜交生豬發病嚴重,死亡率高,寧鄉豬及其與外來良種豬的雜交后病癥狀較輕,治療也容易一些,有的生豬甚至不治而康復,死亡率也相對較低[12]。

1.4肉質性狀寧鄉豬肌纖維纖細,紋理間脂肪分布豐富均勻,肉質細嫩,肉味鮮美,是北京奧運會唯一指定豬肉產品。根據營養需要推薦飼養標準配制日糧,測定肌肉常規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礦物元素,發現寧鄉豬肌肉內脂肪為5.37%,風味氨基酸高達220.5%,必需氨基酸高達122.4%,油酸(18:1)51.0%,亞油酸(18:2)7.74%,不飽和脂肪酸59.6%,是與深海魚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寧鄉豬和三元豬鮮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總量差異不顯著[1,13]。目前開展了寧鄉豬與商品瘦肉型豬生長激素基因功能比較研究,王文策等選用了融合表達載體構建寧鄉豬生長激素的原核表達質粒,成功構建重組原核表達質粒pET-GH。

1.5遺傳學特性研究發現寧鄉豬二、四、六月齡時體重變異系數均在16.28%以上,體長、胸圍、腿臀圍變異系數為5.66%~8.55%。寧鄉豬的體長與胸圍的遺傳相關系數為0.43,表型相關系數為0.74,這與寧鄉豬屬于脂防型豬種、具有邊長邊肥的特點有關。寧鄉豬頭長、額寬、腿臀圍、體高具有高遺傳力,頭長、額寬表型變量受環境偏差的影響較小。寧鄉豬的變異系數較小,產仔數、產活仔數、初生重、泌乳力、斷奶重等性狀的變異系數較大。寧鄉豬毛色是品種特征和遺傳穩定性的標志;與瘦肉量相關系數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發現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點的兩種等位基因T/C的頻率分別為0.186/0.814,TT基因型個體顯著影響4月齡體質量性狀,TT基因型4月齡體質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個體顯著影響45日齡體質量、6月齡體質量、體長和胸圍性狀,TT基因型45日齡體質量比CC型高12.46%,結果提示寧鄉豬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對生長性狀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寧鄉豬育種應用中的一個潛在遺傳標記。

2實驗寧鄉豬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的應用

2.1實驗寧鄉豬應用于醫學研究的優點研究顯示靈長類、犬、貓等在動物實驗研究中受到倫理限制,而豬被認為是研究人類疾病最合適的實驗動物。既經濟實用,又克服了同種器官的短缺。豬心血管系統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對致動脈粥樣硬化食物的反應與人類高度一致,成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標準模型動物;豬腎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幾乎是人類的復制品;豬也是皮膚和整形外科手術、皮膚燒傷等較理想的模型動物;小型豬還是皮膚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選實驗動物。剛出生的或剖腹產得到的仔豬,是進行抗原抗體反應很好的模型動物,小型豬也是人類異種移植理想的組織、器官來源,可作為異種移植排斥反應的模型。

2.2實驗寧鄉豬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最近研究發現原代寧鄉豬與其第一代仔豬13項血液生理指標如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積壓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標如總膽紅素、尿素氮、總蛋白等有顯著性差異,為寧鄉豬實驗動物化研究提供了參考數據。研究發現寧鄉豬與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達93.2%,與小鼠同源性達90.76%,為內源性精氨酸的營養調節提供一個新的途徑。趙拴平等發現寧鄉豬的總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標都處于人參考值范圍內,堿性磷酸酶、總膽固醇均高于人參考值范圍。耿梅梅等還發現,門靜脈灌注葡萄糖可使寧鄉豬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經機體代謝,上述指標逐漸恢復,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堿性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的活性基本無變化。研究還發現寧鄉豬與瘦肉型豬相比有不同的代謝,包括脂肪生成、脂質過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區、蛋白質和氨基酸代謝、胃腸道微生物的發酵,肥胖寧鄉豬可能是兒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寧鄉豬完整線粒體基因組序列為有關遺傳機制的進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數據,但研究還表明寧鄉豬可能不宜作為異種移植的適當供體。

篇(9)

山東省外貿增長存在粗放型特點,貿易量的提高與質的提升并沒有同步而行,增長方式急需轉變。加工貿易作為最主要貿易方式,2007年的出口達47.1%,其轉型升級對于推動山東省外貿出口增長方式轉變及產業穩步升級有著重要意義。在新一輪全球國際分工與產業轉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東省逐漸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資源趨于短缺的情況下,山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本文在借鑒國外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山東省加工貿易發展的實際,系統地研究了山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路徑與對策。

規劃加工貿易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結合山東省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目標,對山東省加工貿易的空間布局做出規劃引導,注重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鼓勵各地市根據資源與產業發展優勢,明確功能定位與產業發展重點,促進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協調的發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疊和產業結構趨同。

東部地區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和外經貿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電子家電、通訊設備、船舶、集裝箱、汽車等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成為拉動全省加工貿易升級的主力。中部地區則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化工產業、食品產業、機械、新興材料。將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加工貿易項目向魯西北或內陸地區逐漸轉移。根據國家的加工貿易政策導向,引導“兩高一資”加工項目企業調整方向,引導其向更高產業層次發展,擺脫被動。

(二)將加工貿易與招商引資緊密結合

改進和提高招商引資的操作方式和層次,建立專門的引進外資機構,跟蹤國際行業技術和領軍企業的最新動向,瞄準有代表性的跨國公司,充分發揮山東地域的品牌效應與地域優勢,多渠道主動招商。明確招商引資的指導方向。提高加工項目投資門檻,對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項目限制進入,分行業規定新進入項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確定國內采購的最低比率,推動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對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資金、技術密集的加工貿易項目和“關聯配套”型加工貿易項目,要通過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大力引進;不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兩高一資”加工項目堅決禁入。

要重點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來山東省設立生產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要繼續加強對日韓企業的招商工作。充分發揮區位、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抓住日韓企業海外加工布局結構調整的機遇,主動分析收集各類企業發展動向和信息,盡可能多地吸引日韓等地區企業來山東省開展加工貿易。擴大對歐美的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歐美的大型跨國公司來山東省投資建廠,擴大技術溢出效應,尤其是應該加強對歐盟各國的吸引,同時,借我國與非洲、東盟各國關系發展日益密切之機,多渠道地加強與其合作。

(三)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加工貿易

加快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使其具備應有的激勵機制、競爭理念和市場行為,從而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和產業技術基礎的作用,為加工貿易升級換代提供有利條件。

民營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給予其資金、技術方面的傾斜和支持,降低進出口權的門檻,改變現行不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規定,積極建立對民營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的激勵機制,創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和發展的新環境,從而促使內資企業加工貿易的快速增長。

鼓勵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識產權型民營企業密切跟蹤有關跨國公司的產業發展,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爭取跨國公司的訂單,融人跨國公司的產業鏈,為其提供配套產品,徹底解決技術擴散效應差的問題。

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積極建立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出口信貸資金支持體系,促進外資經濟與當地經濟不斷地融合,形成民營企業加工貿易群體,促進加工貿易本地化。

(四)發展加工貿易海外營銷

品牌是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競爭力的象征,僅僅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環節,不但導致企業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的利潤極少,而且生產經營中始終不能掌握主動權。因此,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培育知名品牌企業,是新時期加快我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增值率的重要環節。為保證加工貿易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政府和有條件的企業需要共同努力,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國際品牌。

企業需要轉變思想,正確認識海外分銷與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積極融入到全球產業發展的大潮中;采用現代網絡技術,及時了解國際市場供求信息,調整企業生產;多渠道獲得融資,解決營銷網絡建設與品牌建設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成立海外業務部,吸引國際經貿人才進入,積極接觸海外跨國公司,爭取直接接單;實施正確的營銷策略,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銷商的溝通與管理,加強合作,加強品牌宣傳,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銷渠道,提高國際市場的品牌知名度。

推動關聯產業集群發展

引導配套產業向主體產業靠攏,推動關聯產業集群發展,通過產業集群特有的技術外溢效應加快技術的擴散、傳播和創新,釋放科技創新能量。打破行政區劃概念,各地在發展主要產業基礎上,加強與其它地區的產品配套能力開發,形成中東部大產業群。

確立煙臺、青島、威海在加工貿易中的龍頭地位,重點承接帶動力強的大型機電、高新技術加工貿易項目,成為加工貿易對外的龍頭,其中,青島家電產業群,煙臺汽車制造業群,威海輪胎產業群成為加工貿易發展的重點。濰坊、淄博等半島城市群其他地區在重點發展海洋化工、石化、醫藥的同時,根據各自優勢,重點發展與東部地區相配套的產業群,形成東部地區大量加工貿易企業相互配套、相互滲透且不斷升級換代,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提升的局面。

產業集群發展應該以各類開發園區以及出口加工區為核心,根據各園區發展重點規劃,推薦一批重點發展產業的企業名單,規劃、引導與之配套的關聯協作企業在其周邊集聚,有效解決加工貿易產品配套難的問題。

鼓勵外資的跟隨性投資,引導外資向專業園區發展,促進配套產業群的形成,培育新技術產業的配套生產基地,為加工貿易的升級換代創造更加有利的產業空間。

支持國內企業與加工貿易企業發展配套協作,不斷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資源配套以及同行企業和相關企業聚集效應在內的加工貿易的整體工業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項不利于配套產業發展的現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關通關效率;鼓勵加工貿易企業更多地使用國產料件;加強對配套企業的科技、資金和信息支持;發揮政府、科研單位和中介機構的作用,為有能力進行配套生產的內資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聯合技術開發、人才培訓。提高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積極支持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子公司設立研發機構,促進中外企業的聯合開發和合作,鼓勵企業轉移先進技術,培訓員工,同時,嚴把審批關,將加工貿易審批和管理工作與促進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和技術外溢工作結合起來,擴大技術溢出效應。

圍繞工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中心建設,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水平,培育壯大核心技術,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推動加工貿易由OEM向ODM、OBM轉變,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和國際化發展。

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模仿創新。借鑒臺灣等地的經驗,設立高新技術發展促進基金和產業科技進步基金,積極支持大中型企業更新設備、引進技術和進行新產品開發;發放優惠貸款和各種補貼,用于中小企業的產品設計、工程技術進步、質量改進、自動化發展和員工培訓,以有效地緩解企業技術進步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促進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聯合與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同時,大力宣傳并采取適當鼓勵措施,促使加工貿易企業實施合理的人才開發戰略,鼓勵員工創新,充分發揮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實施力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技術進步的合法權益。

加強園區建設

加強各類開發園區的建設與管理,明確產業定位,避免園區的趨同發展,使園區成為發展加工貿易的重要載體,力促配套企業群、產業群的形成與集中。加強半島制造業基地與其他地區的分工協作,建設專業產業園區,重點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現代裝備制造業園、總部經濟集中區、精細化工產業園以及傳統加工工業園。對現有的開發區按照產業集聚的要求加快調整開發區的總體規劃,入園企業和項目標準,按照是否符合開發區的產業定位,在能源、財稅、金融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的產業政策。

完善政府配套服務

要充分認識加工貿易是山東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的一條現實路徑,各級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的發展環境。

對外做好山東整體形象宣傳,為招商引資營造良好環境。組織各地政府集體對外招商,將外資項目與產業規劃相統一,有重點、有秩序的引入優質加工項目。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通關效率。盡快在全省推廣“無紙通關”和“聯網監管、取消手冊”的監管模式,試行電子底帳管理,擴大適用便捷通關措施的企業范圍,全面解決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征稅問題。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山東省國際經濟貿易聯合會等各類外經貿中介機構的橋梁作用,進一步完善“山東貿發網”等各種媒介的服務功能,為企業開展加工貿易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政策法規和信息服務。

引導企業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國際博覽會、展銷會,尤其是國際著名的專業博覽會,將山東的產品推向世界,努力創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強產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參考文獻:

1.易雪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理論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篇(10)

本文系河北省講師團系統科研課題:“河北省生態倫理文化與集體意向性問題研究”(課題編號:201439)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8月7日

一、河北省生態倫理問題

黨的十報告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集中論述,并系統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014年2月公布的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占據6座城市;2013年5月,媒體曝光河北省6家地下排污違法企業名單。2013年1月至2014年,河北省霧霾天氣成為了城市空氣關鍵詞。這一系列的問題的凸顯,表明環境問題已經不單單是環保部門所關注和解決的領域,其設計生態文明、生態環境、企業責任以及企業的集體意向性等諸多領域的問題。在解決生態文明的問題中,生態倫理文化是一個廣泛議題,同時,與目前人類的諸多行為關系密切。為了使生態得到真正可靠的保護,應制定出具有強制性的生態政策。在制定生態政策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個人偏好價值、市場價格價值、個人善價值、社會偏好價值、社會善價值、有機體價值、生態系統價值等價值關系。在個人與整體的關系上,應把整體利益看得更為重要。所謂社會善價值,就是有助于社會正常運行的價值;而個人善價值代表的則是個人的利益。可見,生態保護政策不僅觸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而且主張社會價值優先于個人價值。在這樣的價值體系中,集體意向性所呈現的特點,更能準確的說明上述問題,尤其是集體行動者的行為表現,對當今的生態倫理文化的影響巨大。

當前的各種集體意向性理論,大致可分為兩類:個體行動者理論和集體行動者理論。前者認為,對集體意向性的分析必須與社會在根本上完全由個體構成的事實一致,心靈只可能存在于個體中。后者認為,集體行動者與個體行動者是一樣的,是基本的行動主體,具有同樣的本體論地位。意向性是取決于環境、理念、意志的人性的意義傾向。若把意向性理解為人性的某種意義傾向,那么集體意向性,就是個體表現出來的集體的存在意義傾向。那么,由此可以推論,集體內表達集體的意義性的意向,都是集體意向。集體意向性,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是個體相同的、一致的意向,它們必須表達集體的某種意義性,是集體意志的表現。既然是集體意志的表現,在此,我們討論生態倫理文化問題時,從這一角度來看,影響生態環境的并非單獨個體意向或意志,而是以集體名義發出的意向性信號。這種集體意志的表現,可以是某一大型企業,抑或是某一行業中的所有企業。例如,河北省公布的《河北省重點污染源“千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中,以石油化工業、造紙業、制藥業等為主的一批企業“榜上有名”,這些企業對生態的污染,即是其集體內所表達的集體意義性意向。

二、集體意向性對生態倫理的影響

倘若將企業看作單獨個體,那么某一行業中的諸多企業可認作集體;或者,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所有的企業可認作一個集體。在此,可以援引布拉特曼對集體意向性的解釋,他用“共同意圖”來解釋帶有共同知識的個體態度,布拉特曼認為:“共同意圖主要存在于參與者的態度及其那些態度之間的關系之中但任何參與者的態度本身都不是共同意圖。”也就是說,孤立的個體不能夠具有集體意向性,集體意向性必須存在于諸參與者態度間的關系之中。作為并不孤立的諸多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在行業內部,或者整個經濟大環境之中,可以說是“默契”的形成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共識,只要經濟效益能夠提高,生態的問題可以暫時忽略。由此,長此以往,生態倫理一詞的使用已經不亞于“環境或自然問題”一詞的使用,并且當再次提及“經濟學與生態學之間的對立”,并非是指兩門科學之間的對立,而是指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環境利益之間的失衡與沖突。

就河北省而言,楊國占曾公開表示,河北產業結構偏重,鋼鐵、建材、石化、電力等“兩高”行業比較集中,鋼鐵粗鋼產量超全國總量的1/4;能源消費量居全國第二位,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9%;以煤煙型、顆粒物為特征的大氣污染較重,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居全國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國第二。總之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所致。然而,仔細分析這些產業,不論是鋼鐵、建材,還是石化、電力,都是河北省乃至全國的重頭企業,為本省、本地創造著高利潤,帶來高經濟增長。因此,地方利益的驅動、企業效益的驅使,使得河北省諸多企業的發展仍然不顧生態倫理的問題嚴重性。意向是指人們對待或處理客觀事物的活動,表現為人們的欲望、愿望、希望、謀慮等行為反應傾向。人的欲望、愿望、希望、謀慮等可分為肯定的和否定或正向和負向兩種。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對某種客觀事物的接近、取得、保護、接受、擁護、吸收、助長、產生、造成等;否定或負向的意向就是對某種客觀事物的避開、丟棄、反對、破壞、抵抗、限止、消滅等。意向是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行為的準備狀態,準備對態度對象作出一定的反應,因而是一種行為傾向,或叫做意圖、意動。“當作為意向主體的集體隨附于個體,即如果每一個體的意向不變,集體的意向也不變;但是,如果其中某一個體的意向發生變化,集體的意向未必發生變化。在這種意義上,作為意向主體的集體又是以個體為基礎的,從而使得個體主義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個體依附于集體的意向,或者當某些個體在無形中達成了一致的意向,所顯現出來的集體意向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以石化產業為例,河北省缺乏一個航母型的石化項目,而華北地區乙烯當量缺口是每年300萬噸,這個市場的剛性需求都被成百上千的小化工企業瓜分了,河北不做,河南、山西、山東同樣會做。如果國家有關部委早些時候批復河北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中下游的小化工企業自然就被淘汰了,那就沒這么多污染了,渤海污染的問題將會得到有效治理。因此,政府應該采取疏而非堵的方式進行升級和調整。

三、集體意向性視域下的解決路徑

倫理規范需要依存于人的心靈,需要解決規范作為制度性實在的問題,在本質上必須是一種集體性意向或者稱為“我們-意向”。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是:人與自然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倫理學要求雙標尺的標準:既要有利于人類利益,又要有利于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要求人類行為同時符合這兩個尺度。要實現經濟學與生態學之間的真正和諧,就必須將只有富裕企業才辦得成的“虧本”的環境保護轉變成一種在國民經濟和企業經濟上“贏利”的環境保護。為了達到這種和諧,由市場決定要素成本與價格必須成為“生態學的真理”。實現這一目標并不能靠政府干預,而應將費用的負擔逐漸從勞動和資本這些生產要素上轉移到能源、原料、土地使用、空氣和水這些使用要素上。但是,單靠市場機制,很難確保人類與生態之間的和諧,很難確保正確地對待動植物以及生態系統,很難確保考慮后代的利益。因而,應通過制定生態保護政策來引導人們轉變道德觀念。任何政策的落實都需要得到公眾認可,生態保護政策更需要公眾發自內心的擁護。生態倫理所要求的道德觀念,不僅把道德的范圍擴展到了全人類,而且超越了人與人的關系。生態政策必須兼顧生態系統的價值,兼顧不同利益的協調。

河北的新能源發展才剛剛起步,作用有限,最好的替代能源當然是天然氣,但天然氣的供應比較短缺,每個地方都需要,能否分給河北,這取決于很多因素。例如,鋼鐵行業,很多專家學者的產能過剩論調并沒有解決實在問題,實際上每次限制的同時都催生了一大批小的民營鋼鐵企業,污染問題積重難返。世界上的產業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有裝備、技術和工藝的落后先進之分。如果說河北要真正調整產業結構,那應該是舉全省之力上些源頭性的循環經濟項目。河北當反思“兩高”行業引發污染的難題,因為河北治污不力影響的不僅僅是河北的天空。構建生態倫理學的必要性,所謂生態倫理學,是指以研究生態道德為對象的一門科學。所謂生態道德,是指由一定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的,以善惡標準評價的,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維系的,調整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河北省諸多龍頭企業,在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是集體意向性對生態倫理文明影響的最直接體現。由此,我們可以從這一角度深入發掘,將企業的集體意向性與生態倫理文明的建構有機結合,來分析河北生態倫理文化建設與河北生態問題的解決等問題。

第一,集體意向性這一概念本身是借用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個術語來表達帶有價值取向的社會群體共同具有的心理狀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其所具有的價值取向即為利益的獲得。但是,當企業的利益獲得影響到公共生存利益、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時,生態倫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必然對其進行反思與約束。一個社會群體中表現出的對政治權力、意識形態、國家法律、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集體贊成、認同、接受、服從,或集體否定、拒絕、排斥、反抗等態度、信念、心理傾向以及社會群體的集體利益訴求、政治意愿和集體的社會實踐行為等。其現實狀況背后潛藏的是整個行業甚至整個民族的集體意向性。

第二,解決上述企業的贏利與污染的問題,必然要以市場為導向。采取集體意向性中的共同價值取向為引導機制。深入分析,不難看出,諸多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是忽略了企業在創造利潤、產生價值的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負面效應。當一個企業通過一種方式為其帶來巨大利潤的時候,整個行業必然跟隨效仿,這是市場的本質。由此,造成的環境問題、帶來的生態倫理問題,被追逐利益的諸多企業“被動”忽視,在這里,我們不能說其沒有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當一個行業都進行這樣的操作與“忽視”,集體意向性的體現尤為突出。甚至可以這樣說,整個行業中的每個企業都因在“集體意向”的價值取向中,形成了一種莫名的被保護,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價值取向,讓企業的發展,變得唯利是圖,忽視了社會責任及其帶來的嚴重后果。

第三,鑒于上述分析,政府出面加大整治力度是解決的必然路徑之一。例如2013年8月,河北省被央視曝光的14個問題中已有10個完成整改。其中,央視報道的玉田縣窩洛沽橡膠生產聚集區內310家小企業已全部停產;渠梁河4家熱鍍鋅廠生產設施已全部取締拆除;建邦鋼鐵公司停產整治;遵化市6家小石灰窯徹底拆除;黎河兩岸鐵選企業全部停產整治。可見,政府的工作力度與行政手段是必然選擇之一。但是,并非需要整個涉及污染的行業都進行全面關閉,這本身不符合市場機制作用,還有可能帶來負面的社會生活成本增加。因此,應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價值,使得企業不單純依靠行政命令來避免污染,而是通過更為合乎市場運作機制的方式,利用新能源、新技術來引導企業實現“贏利”的環境保護。也就是說,在企業的運作過程中,通過集體意向性的價值取向,優先發展一批節能環保企業,同時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贏利,這樣,必然引導整個行業的企業發展趨向這一模式,實現生態倫理文明的真正建構。

上一篇: 安全護理論文 下一篇: 數字動畫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综合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有字幕 | 日韩另类在线第一页 | 日本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 一级a爱片国产亚洲精品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中文一区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