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1: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英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高職旅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問題,以“情景”教學途徑設計旅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通過教學設計的落實,發現存在的不足加以改進,真正體現和貫徹培養學生流利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情景教學法行動研究
第一輪行動研究:創設問題情景筆者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語口語教程2》課本嘗試進行情景教學。筆者盡力把教材中的內容轉化為激勵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景。例如:Unit1languagelearning教學步驟設計1.聽一段關于語言學習的對話。鼓勵學生多多列舉出語言學習的相關詞匯和句型。利用書上的mind-map,鼓勵學生繪畫出自己的語言學習思維導圖。2.創設兩個不同情景讓學生做對話。情景一,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英語語言學習的經歷和方法。情景二,家長和孩子之間討論英語語言學習的經歷和方法。3.各小組將自己組對話錄音,并給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4.教師進行各組評價。5.教師撰寫反思日志。教師反思:通過本輪的行動實踐和收集的教學錄音的數據,筆者發現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口語交談不是很自信,在自我評價時多數流于形式,存在不好意思給自己打分的現象,不能正確的對待自我評價的過程。因此,下一輪的研究計劃是加強學生對自己英語口語評價的客觀認識。第二輪行動研究:自我評價的正確認識在第二輪教學實踐時,教師抽出大量的時間進行了英語口語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之后按照正常每一單元的主題創設情景,由教師給出一定的導入部分之后,學生自己做對話,進行錄音,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的相關活動。教師進行反思。在第二輪行動時間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同學們多數情況下使用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查找相關資料,似乎在課堂上電子設備的使用是無法避免的。于是教師準備完全放開學生對電子設備的使用。第三輪行動研究:學生自我學習創設情景在兩輪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改為由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學生自己創設情景進行對話的編撰和評價。隨著課本的進一步學習,旅游相關的內容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教師給出參考書或網站的資料查找,能夠針對教學但愿設計一定的職業情景并進行操練。通過課堂的展示更加掌握的課本上的內容。教師評價之后,講解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做出師范。實施效果學期末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學生訪談,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普遍同學們的反映是學習有了進步,通過不斷的錄音,掌握了英語口語的學習方法,而且自己創設的情景更加有意思,很符合90的心態。學生們的感受如下:“自我評價很有意思,聽自己的錄音很有意思,通過評價,我慢慢學會了說英語。”“教師讓使用手機感覺很興奮,很多老師上課不讓使用手機。”“自己創設情景更好玩,與同學們也能玩在一起。”“在整個課堂的過程中,英語語言真的成為了交流的工具。”在訪談結束后,教師對本班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收到有效問卷233份。調查問卷總體顯示顯示,學生比較喜歡情景教學方法,對這種課堂訓練口語的方法普遍認為很有意義。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已經超過15%,高等教育正式從“精英教育階段”進人到“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后,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還要不要精英教育,對此學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雖然承認大眾化教育階段仍然存在“精英教育”,但卻混淆了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階段的本質區別;一些學者僅從“大眾化”概念的表象出發,試圖用“量”的擴張來說明“質”的下滑的合理性,進而對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提出質疑。
對“精英教育”這個概念在認識上的分歧,必然造成指導思想上的自行其事和實踐上的各取所需,進而對高等教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重新審視“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科學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精英教育是伴隨教育發展過程而出現的一個概念。當教育發展成為一種特權之后,它只能為所謂的“精英階層”所享有。這其實就是一種為“少數人集團”服務的“英才教育(elististeducation,也譯為精英教育)”。“英才”即精英,是指“由于具有權力、才能、財富等而被視作最好或最重要的社會集團”[1],很顯然,按照今天的精英標準,當時所謂的英才未必人人都是精英。隨著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日漸明顯,歐洲各國也越來越重視精英教育。對精英的選擇逐漸擺脫了“政治經濟的階層”標準,而偏重于通過心理測驗等等精確而公平的選擇方式[2]。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美國朝野震驚,以科南特、里科弗為代表的要素主義教育學者猛烈抨擊美國在與前蘇聯腦力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是“對優秀智力的漠不關心”,強烈呼吁要重視“智慧的訓練”[3]。美國隨后制定了精英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特別是1958年《國防教育法》出臺,提出“為了國家安全必須選拔我國大批的天才兒童,并努力進行天才教育”[4],把精英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國家存亡的高度,這一時期,精英教育的發展可謂登峰造極。至此,不論歷史上關于精英的評價標準有何變化,精英教育一般都是指一種優秀人才的培養模式,它的主要功用是“教育和培訓經過嚴格選拔的學生,以使他們適應需要高標準和高度創造性的腦力工作”[5],這是從人才培養質量的維度上理解和使用“精英教育”一詞,它既適用于基礎教育領域,也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1973年,馬丁·特羅教授根據他對美國高等教育歷史的研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論,即按照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數占全部適齡人口的比例(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發展過程劃分為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個發展階段。他把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小于15%的階段定名為精英教育階段,并總結歸納出這一階段高等教育體系的結構和特征。他的有關論文報告在OECD舉辦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后,“精英教育”階段這個概念被世界各國教育界廣泛認同,并用以衡量本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自此,精英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按照量的規定來劃分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稱謂,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第一階段的標識。于是,精英教育的概念就具備了雙重涵義:或指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精英教育階段,或指一種以培養社會精莢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從后一個角度來使用精英教育一詞時,人們往往習慣于按照高等教育發展第一階段(精英教育階段)的一些質和量的特征來把握它的涵義。
正是因為精英教育這一概念在發展過程中有了較大的變化,所以對精英教育的理解出現了很大的分歧。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之后,人們對“精英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基礎上,而忽視了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階段”的所謂“精英教育”的必然聯系與本質區別。一些學者即使把“精英教育”理解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但對精英教育的范圍界定也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學者認為“精英教育”是專指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有的學者把所有高于本科層次的碩士生、博士生教育視為精英教育,而把所有本科、大專、高職層次的教育均統一到大眾教育[6];有的學者則堅持精英教育至少有兩大塊:一塊是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另一塊則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所培養的本科精英人才,也應屬于精英教育[7]。還有一些學者指出,精英教育涵蓋國家的整個教育層次系統,即不論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
“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護精英教育,政府必須支持、保護、發展精莢教育,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8]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論的創始人馬丁·特羅教授的這段話,表明精英教育在大眾化教育階段不僅必然存在,而且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大眾化教育階段畢竟不同于精英教育階段。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以后,高等教育不僅表現為量的擴張,還主要表現為質的轉變,即在教育觀、教育功能、課程與教學形式、學生經歷、領導與決策、學術標準、學術管理、入學與選拔、院校管理等方面發生根本變化”[9]。如果說前一階段對精英教育的把握還主要是從“量”上分析,那么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則更強調“質”的突破。
隨著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精英教育的外延在不斷拓寬,內涵在不斷豐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上已經大相徑庭。如果不給“精英教育”賦予新的內涵,或繼續用前一階段的精英教育模式來指導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但高品質的精英教育發展得不到保證,而且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也會受到阻礙。
首先,兩個“精莢教育”不是同一個概念,其內涵存在質的區別。前一階段的“精英教育”雖然也包括“培養模式”意義上的涵義,但其本意是對高等教育發展過程階段的劃分,是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這一發展階段的指謂。雖然馬丁·特羅教授本人也承認,這一數值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別標準,各國可以對精英教育階段標準進行新的劃分[8],,但15%這一數值畢竟得到了多數國家和學者的認可并采用。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具有劃分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功能,而是專指存在于高等教育始終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質上具有規定性,但在量上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由于各國教育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其精英教育規模不可能用一個標準或尺度衡量,它是一個動態數值,其決定因素既有國別間的橫向差異,也有一個國家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縱向變化。其次,兩個“精英教育”的教育對象選拔墓礎存在質的差別。在精英教育階段,因為人學人數極其有限,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均被視為精英教育。進入精英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進入高等教育的全體學生,其教育對象選拔的基礎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其毛入學率的計算基數是全體適齡人口數。在精英教育階段,“精英教育階段”同“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同人才培養模式)基本處于“全包”的關系,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同高等教育發展階段不是“全包”的關系,它本身處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第二個階段,二者屬于“被包含”與“包含”的關系。大眾化背景下接受精英教育的對象,不再是全體進入高等教育的學生,而是其中一部分優秀學生。因此,其選拔基礎應是可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少數優秀學生,其計算基數不再是全體適齡人口數,而是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
由此可見,在精英教育階段,整個金字塔都被視為精英教育,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只能是接近這座金字塔塔尖部分的優秀學生。盡管大眾化教育階段金字塔的塔基在不斷擴張,進入金字塔的門檻也在降低,但進入塔尖部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第三,兩個“精英教育”的實施主體在學術地位上存在質的差別。前一階段的高等教育機構數量較少,既然同屬“精英教育階段”,也就基本上承擔了精英教育的任務,其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沒有多大的區別,因而也就不存在重點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間的分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與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9]。特羅教授把高等教育多樣化定義為“對應于規模的擴大,新階段的要素成為制度和結構,整個高等教育多層化、多元化的過程”[5]。可見,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種類、形態和職能呈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高等教育資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競爭中必然進行分化和重組。高等教育機構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高等教育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在層次上按照本科教育和專科教育,在辦學模式上按照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進行重構,并帶來辦學職能的重新分工、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目標的重新定位。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由全部高等教育機構承擔,而只能由研究型教育機構和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的專業學科來承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日益表現出國際化趨勢,現代性和開放性更加顯著,學校的目標定位不再滿足于立足本土,而是強調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精英學生的吸納也跳出了本國的界限,向世界開放招生,表現出跨國界、多文化的特征。
第四,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的入學選拔標準將出現質的提升。在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入學選拔標準一般采取剛性指標,其衡量學生能否入學的標準都是一維的,剛性的,并且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和統一招生。不管考生報考何類學校,都是采用一個評價標準。雖然國家通過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對考試科目和內容進行了改革,錄取分數線根據各省(市、自治區)的招生指標劃定,但結果是照顧了“公平”而犧牲了“效率”。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后,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和社會對各類人才需求多樣性的凸顯,多樣性必然成為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重要特征。這種變化隨著高等教育機構辦學模式的重新定位而出現多樣化的入學選拔方式,這在已經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的國家可以得到證明。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入學選拔方式在向柔性化、開放式轉變的同時,更加突出高排斥性和高選擇性。而對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而盲,其歷史使命決定了入學選拔方式必然是“柔性化、開放式”與“高排斥性和高選擇性”的統一,并側重后者。因此,國家對高等教育關注的重點要逐步由面向“全體”的高等教育轉向面向“精英”的高等教育。中央政府只抓“精英教育”層面,實行全國統考統招,為優秀考生進入精英教育機構接受精英教育打通渠道,而將非精英教育交由地方政府操作。
正是由于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的內涵缺乏正確的理解,因而出現許多有違精英教育規律的現象。例如,不了解現階段精英教育只能是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有的學校不顧自身的歷史和條件,盲目追求發展精英教育,盲目攀高和追求升格,勉為其難地搞所謂精英教育。又如,沒有弄清現階段精英教育的入學選拔方式是“柔性化、開放式”與“高排斥性和高選擇性”的統一,有的精英教育機構在招收學生的時候沒有做到高排斥性、高選擇性,使大批本可以接受高等精英教育的優秀青年被人為地邊緣化,而一些不該或本不適合進入精英教育機構的青年卻搶占了這些優質資源,使精英人才的選拔通道受阻。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些精英教育機構為了眼前的利益,明顯越位,搞短期行為,發展非精英教育,同一般高等教育機構爭奪非精英教育生源。這些現象既損害了教育公平,又降低了教育效率,嚴重阻礙了我國高等精英教育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大眾化教育階段之前的“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階段劃分的數量概念,兼具“發展階段”和“培養模式”的雙重涵義,處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第一階段,是建立在適齡青年總量基礎之上的數量概念。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是處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第二階段,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總量基礎之上的數量概念。前者側重強調量的劃分,而后者側重強調質的本質。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建議用“高等精英教育”代替被泛化的“精英教育”,并賦予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精英教育的定義:高等精英教育是指建立在高等教育總量基礎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機構承擔、具有質的規定性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趙厚勰.“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資優教育”辨[J].中國特殊教育,2003,(3):90.
[2](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5—66.
[3]齊麓甫,王宏方.要素主義的天才教育觀及其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4,(12):72,
[4)潘發勤,楊得國.英才教育·素質教育·學科結構[J].上海教育科研,1997,(1):16,
[5]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3—4.
[6]周云峰,朱徐瑞.淺議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關系[J].教育與職業,2004,(17):13.
一、關于“提問答疑”法
1.什么是提問答疑法
提問答疑法的具體做法是:教師首先狠抓課前的課文預習。每次上新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通常讓學生寫一個故事梗概(summary),這樣學生就可以做到帶著問題來聽課。上課時先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講課文的中心思想,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接著由教師簡單扼要地進行歸納,與此同時介紹有關課文和作者的背景知識。
考慮到盡管學生已經進入到大學本科階段,但在朗讀上仍需下大工夫這一事實,每段課文都應由學生朗讀,教師略加改正語音語調,然后由學生就這一段提問題。提問內容可以是學生預習中難以查考或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如:語言點、語法、理解和含義等。對一些學生自己能回答的問題,均由學生進行回答,教師只講解一些學生確實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且講解一些教師認為學生不太可能理解卻又沒有提出來的問題。
例如:《大學英語》(CollegeEnglish)第五冊第八課《I’dRatherBeBlackThanFemale》,其中第四段有一句話:PartoftheproblemisthatwomeninAmericaaremuchmorebrainwashedandcontentwiththeirrolesassecondclasscitizensthanblackseverwere.這句話的漢語意思是:“問題部分在于,比起黑人來,美國婦女思想上受到更多的灌輸,更滿足于二等公民的角色”。學生對“brainwash”這個字眼理解不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或出國的所見所聞予以解釋。在美國,新聞媒介,如電視、雜志等曾大肆宣揚過,婦女應該做孩子們的好母親,丈夫們的好妻子,經理們的好秘書等等。經過思想灌輸,大多數婦女認可了這種角色。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brainwash”這個詞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課文結束之前還有幾個討論題可供學生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從中加以引導,使討論走向熱烈和深化。
2.提問答疑法的六大優點
(1)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傳統的一言堂使學生成為消極接受知識的對象,嚴重地壓抑了學生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提問答疑法從根本上扭轉了這種局面,恢復了“精講多練”原則的地位。經粗略計算,提問答疑法是教師的課堂講解和學生的課堂時間各占近課時數的1/2。
每個學生每次上課能獲得大約1.6分鐘之久的實踐機會,這對英語專業的實踐課來講確實是一次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但又絲毫不影響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2)變填鴨式為啟發式:人的思維是需要啟迪的。學生在學習上的一切思維活動都需要教師的啟發,而不是無休止地單方面的灌輸。有些東西課堂上不需要都講,學生經過查找資料、詞典等工具書,進行一番自習后,是完全可以懂得的。對于教師來講,問題不在于給了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多大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習,學生漸漸地培養并鍛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想變得敏銳了,這是教學的根本宗旨。這里存在一個正確處理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關系的問題,后者顯然比前者更為重要。那種知識上的一味灌、塞、填,能力上的“抱著學生過河”的做法只能導致學生的弱智和低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道理。
(3)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對于教師來講,什么問題需要講,什么問題不需要講,需要講的問題要講到什么程度必須心中有數。心中有數可以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一般來講,學生通過自習提出的問題都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師課堂上答疑式講解的正是學生不明白的東西,正是教師需要花力氣解決的問題。此時此刻學生聽課達到了最認真狀態,學生提出的問題既有客觀性的,也有主觀性的,很有意思。有些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獨特見解,只需要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認同而已。例如:《大學英語》(CollegeEnglish)第五冊第十一課《WhyIWrite》中,第五段有一句話:……butbeforeheeverbeginstowritehewillhaveacquiredanemotionalattitudefromwhichhewillnevercompletelyescape.這句話的漢語意思大體上是:“……但他在提筆為文之前,會養成一種在后來的創作中永遠不能徹底磨滅的情感傾向。”學生們對emotionalattitude這兩個詞的理解不盡相同。其中有一名學生問教師這是否可以指作家在成為作家之前早已形成的世界觀,或階級感情,階級立場。答案是肯定的,教師對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獨特見解予以認同。反之,教師盲目的、無的放矢地講解,只能給學生增加負擔,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一種厭學情緒,這樣的教學會適得其反。
(4)活躍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精神上的壓抑,會使學生漸漸地失去學習的興趣。不感興趣的事情是無法做好的。試想學生對一門課程的學習失去了興趣,還能指望學好嗎?又談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問答疑的方式可以調節教室空氣,活躍課堂氣氛。課堂上學生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和對于某個問題的各種不同的說法,再加上自己的參與,于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學生的參與意識極強,人人主動索取,而不是被動接受,尤其是在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各抒己見,躍躍欲試。而伴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是教師簡潔易懂的講解和風趣幽默的用語,把活躍的課堂氣氛推向,從而使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嚴謹學風和幽默氣氛和諧統一。
(5)鍛煉了學生的口語實踐能力:作為一門外語實踐課,學生光聽不說或說得很少不能被視為是實踐課。從學生一味地聽講、記筆記到獲得近1/2的時間進行課堂實踐,這無疑為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而學生就課文內容有準備地提出問題,并伴之以教師的指導和必要的課堂討論應視為一種有指導的口語實踐活動(guidedconversation)。這種既生動活潑地完成了教學內容,又有指導地進行了口語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上的一箭雙雕的舉措。
(6)節省珍貴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不能只憑增加課時,應改革教學方法,以爭取時間。從前是教師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備課筆記講課,準備什么講什么;學生不懂的固然講,學生早已懂了的也不厭其煩地照本宣科,這純粹是時間上的浪費。提問答疑法為長達十幾頁的每課課文能在有限的4個學時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贏得了時間,這樣就可以把贏得的時間用于學生的“練”實踐上。
二、結束語
提問答疑法在英語專業精讀課上的應用,也是英語精讀課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嘗試。盡管很多語言教授者一直在倡導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但成效甚微。只有將其進行透徹分析,全面推廣,才能夠使其行之有效,真正做到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綜合能力,使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上升一個新臺階。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NationalPaul,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NewburyHousePublishers.
〔2〕大學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二、酒店英語教學情景分類
(一)實物演示情境
為了學生了解和熟悉某些酒店英語表達,教師可以選取實物讓學生觀察即意識上創造實物印象,喚起其豐富聯想,構建認知圖式,完成之時積累。酒店英語很多菜譜需要學生記憶,這些對學生來說也許很枯燥,有些學生甚至沒聽過這些菜的名字,更不用說理解。在教學中發現這些菜的名字和特定實物關聯。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先請烹飪教師烹飪一些“夫妻肺片”、“糖醋排骨”、“潮州燒鵝”等菜,然后帶入課堂,讓學生辨別和品嘗,帶著英語問題激發學生構建這一特定場景,同時抓住機會讓學生理解酒店英語詞匯,便于回答問題,結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體再現、渲染情境
在教中學中,將多媒體即聲音、圖片、動漫、音樂等融為一體,營造生動的場景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彌補傳統酒店英語教學中的枯燥,讓學生沉浸于所學內容,因此在酒店英語教學中合適使用多媒體可以讓教學生動有趣,而且學生更易接受理解。如在介紹中國菜系時,教師可下載菜系圖片輔助以音樂為背景,當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照片,在場的學生似乎都想身臨其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表演體會情境
讓學生模仿教科書扮演不同角色,通過不同角色的動作,語言的使用,角色心理活動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無論親自扮演或欣賞別人表演,學生都在感知、思考。角色表演不僅提高學生想象力、創造力,也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增強了他們求知的自信心,通過表演,學生還能領悟酒店服務如何進行英語表達的技巧。(四)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人們必須面對且暫時無法解決的情境,問題情境可分為:目前情境、已有情境、創造情景。問題情境設置能促進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認知心理,刺激學生求知動力,啟迪學生進行思考。如在申請酒店崗位對話中(applyforhoteljob)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假如你進行面試,應該如何進行穿著及言談舉止注意什么?假如我是經理,你參加面試,如何回答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通過編寫對話的方式積極進行口語交流互動,活躍了班級氣氛。
三、情景教學法在酒店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酒店英語情景教學法即教師通過模擬酒店內部場景的設定(hotelsetting),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師生間進行英語互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能力,這一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整個教學須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在酒店英語中引入情景教學法,以教師為主體,模擬真實的酒店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不僅營造出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而且逐步提高學生酒店英語交際水平,因此情景教學法在酒店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作用無可代替。
(一)創設酒店情景,讓學生切身體會教學內容,激發學習主動性,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國內英語學習者,由于缺乏語言環境的刺激,大多被動接受語言輸入,傳統教學也偏向于填鴨式教學,多年英語學習,會熟練進行書寫,但大多數不會進行實際運用,成了啞巴英語,尤其聽力水平普遍較差,更談不上在真實酒店環境中與外賓進行英語交流。這也是學生英語學習的普遍困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學生運用已知的認知建構,借助一定的環境和場景積極建構新的認知,情景是建構新認知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創造適當的語言情景直接影響到學生新的認知的建構,因此教師運用情景教學,有助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充分理解新的知識。各門學科都有其科學性、規律性,因此,教師不但要理解學生,而且要吃透教材。酒店英語這門課有時很枯燥、乏味,但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可能就會大大提高英語本身的趣味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可以模擬酒店客房、前廳、餐飲等多個場所進行角色對話、小組討論、撰寫心得報告等多種形式為學生營造特定的情景環境。
1.前廳部是酒店“櫥窗”,代表酒店形象,主要業務范圍有預訂、接待、問詢、貨幣兌換、離店結賬、郵件服務、商務中心服務、留言服務、行李服務等多項服務。文中是指客人在酒店能夠獲得的服務。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指學生在酒店模擬實訓室完成的內容,酒店前廳重點情景模塊創設見表1。
2.酒店客房部是酒店支柱部門,也是衡量酒店經營成敗的關鍵部門,主要業務有叫醒服務、客衣服務、加床服務、擦鞋服務、送餐服務、清掃服務等,在酒店實際工作中主要是指客人在房間內通過打電話到相應的部門能達成的服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指學生能夠在酒店客房實訓室完成的學習模塊。酒店客房重點及次重點情景模塊創設見表2。3.酒店餐飲部的業務范圍主要是訂餐服務、接待客人服務、自助餐服務、餐廳結賬服務、上菜服務、酒水服務等,在酒店實際工作中主要是指客人在餐廳用餐前后的相關服務,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指學生能夠在餐廳實訓室完成的學習模塊。另外,在課內實踐中可以制作一些彩色圖片等輔助教學,目的增加課堂講解的趣味性,如餐飲部menu(菜單),teasaucer(茶碟),seatingarrangement(座次安排),bar(酒吧),cafeteria(自助餐廳),desser(t甜點),napkin(餐巾)等;播放有關酒店題材電影,寓情于景,增加英語的趣味性,讓學生從簡單的模擬逐步建構起酒店英語學習新的認知和思維,最終推動學生在酒店英語的實際運用中交際能力的發展。
(二)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景教學法,培養學習主觀能動性,建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以美國教育家杜威為代表,杜威把學生的發展視為一種自然的過程,主宰這一過程,而教師只能作為“自然仆人”去引導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要而不能多加干涉。教師在教學中只應充任“引導者”(guider)和“幫手”(helper),不應站在學生面前的講臺上,而應站在學生背后。建構主義理論也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酒店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師生角色定位是情景教學法在酒店英語教學中的體現之一,教師在創造一定的情景之后,應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酒店英語學習中,扮演好助手的角色,讓學生可以愉悅地自然學習,學習動機也就構建起來,從而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在交流中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動機和想象力。酒店英語運用情景教學法的目的在于發揮教師組織、引導作用,使學生盡快融入語言學習狀態,達到自主學習能力,因而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酒店英語情景教學法更有利于在實踐中建構學生探索性學習的能力。
四、酒店英語情景教學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一)專業師資缺乏,應增加一線鍛煉
目前大多數教師都是酒店管理專業或者是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專門研究酒店英語的教師極其缺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習得知識背景略顯不夠,可能在學期初還是以學生為主,而漸漸地就變成了老師唱獨角戲、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鑒于此,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應該引進酒店英語或者旅游英語專業畢業生承擔教學任務,已有授課教師可以多參加酒店企業掛職鍛煉或參加酒店研討研修班,不斷積累經驗,取長補短,通過親自體驗在一線為別人服務才能體會到酒店英語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運用,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
(二)缺乏情景實訓基地,應增加情境教學設施
實訓基地是融合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一個平臺。目前大多數院校都配有模擬實訓室,用來提供學生實驗、實習需要,但就實訓室的配置情況來看,遠未達到仿真要求,校內實訓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相關實訓室建設不能落實到位,只能為個別實訓課程提供有限的實訓,實踐訓練蜻蜓點水、浮于表面;二是設施設備簡單、落后、缺乏環境氛圍,只能進行簡單的基本操作訓練,難以進行綜合性的情景訓練。以酒店管理專業的英語教學為例,英語是一門語言課,通過對英語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讀、聽、寫、說能力。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借助一系列高科技的學習設備。例如:語音課室、英語情景短片、錄音設備等,借助這些設備,給學生提供英語環境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們不單只要改進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部分學校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建設英語語音課室,購進教學器材等。但是這些學校沒有對這些設備進行定期的升級和更新換代,導致它們與現代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銜接,從而最終導致這些教學設備的利用率極低,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果能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2.當前航空英語口語的教學狀況
對航空英語進行口語教學的時候,很多學校并未將應與航空進行有機的結合。也就是說,教師在航空英語口語講授的過程中,英語口語教學與航空知識時分開教授的,這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成系統,過于零散。這所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對學生關于航空崗位方面的知識認知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在航空英語的口語教學上,其方法的使用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很多教師都習慣性地采用傳統式教學方法來對航空英語進行講解,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習的最終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這種現象的出現對學生學習的進步與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在學生對航空英語進行學習的時候,因為口語實踐的機會少,所以不能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到實踐中來,喪失了必要的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在與外國友人交流的過程中,無法順利的進行,對學生長遠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3.航空英語口語情景教學方法的探析
在了解航空英語口語教學的特點與教學現狀就可以看出,現如今航空英語口語教學并不容樂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展。針對此種情形,口語情景教學方法,有必要進行分析。
3.1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
對航空英語的口語進行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情境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師可以利用直觀道具為學生們創造必要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輔助,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融入到口語學習內,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就能夠對英語進行更好的練習。舉例來說,教師可以租賃一些航空專用服飾,讓學生們穿上航空服飾進行口語情境對話,這樣學生就會感覺自己是一名空乘人員,進而產生一種責任感。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格外的認真、努力。
3.2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
英語教師在開展航空英語口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情景。現如今,多媒體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大。多媒體教學的獨特性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種圖文并茂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將英語通過多媒體播放。學生在此環境下就能夠糾正自己的發音,促使自己的英語更加標準。在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教學時,教師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和自。所以,教師就可以對網絡資源進行充分地調配,采用多媒體技術來促使教學活動好溝通與交流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因為多媒體教學的素材比較豐富,多事教師能夠將其和課本相配套的DVD,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
1.小學英語情境教學的現狀(1)情境創設簡單。首先,絕大部分小學教師會采用實物、掛圖、簡筆畫等基本教具,課堂經常會采用錄音機、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英語兒歌、小型游戲等使用頻率也較高。但學生參與表演、學唱英文歌等難度稍大的情境設計較少出現,即使使用,成功率也不高;其次,教師對情境素材的選擇首先來源于教科書,部分教師會嘗試搜集相關資料輔助教學,課堂大部分教學時間用于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寬度。但對于挖掘教材情境內涵,以及教材情境傳達的人文底蘊,課堂涉及甚少。(2)教學評價單一。首先,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傳統的“提問—回答”式教學方式,很少運用肢體語言,如表情、手勢、軀體動作等,激勵或者褒揚性的話語運用甚少;其次,中期考試或者期末考試,聽說讀寫的考核中,聽說所占比例很低,甚至為零。課后作業中,“聽錄音跟著讀”等非具體形式的作業不能激發學生任何學習興趣,遠離英語課堂后基本上沒有任何英文語境。(3)合作學習形式化。英語課堂教學常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展開競爭。但教師在分配小組時,往往鄰桌三五成群,缺乏科學的分類;而且分配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有時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習小組群策群力,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缺乏,合作觀念淡薄。(4)高低年級情境教學過程差異大。中低年級課堂,情境創設開放別致,事例真實生動,形式活潑新穎,開展游戲或唱歌、表演等情境活動;而五六年級學生,基于升學的需要,教師在教學組織、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保守,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中的情境,較少開展其他情境活動。
2.小學英語情境教學產生此種現狀的原因。(1)客觀原因。首先,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翻閱多種小學英語教材,無論人教版、北師大版還是各種地方版本的教科書,每學期都要學習6~8個單元的課程,而小學英語課時安排少,基本上每周兩節,課時緊張與教學內容豐富成為鮮明的對比,矛盾突出。教師一致反映情境設置困難。其次,應試教育壓力大。學校對學生的了解憑借分數,對教師的考核憑借教學成績。因此,考試成為師生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無法精心設計情境教學。(2)主觀原因。首先,教師對情境教學缺乏深刻了解。當前大部分教師對情景教學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考慮利用情境的創設來進行教學,但對情境教學法的依據、功能及如何應用等理論基礎理解不夠明確,缺乏深刻的認識與反思,在實際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更不知道如何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創設教學情境。同時,教學方法較機械,很多教師一般利用簡單的圖片或小游戲吸引學生注意,來組織情境教學,不能達到靈活多樣化的要求。如何利用情境更有效地來組織教學成為主要問題。再者,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科學化的小學班級容量為12人,人數越少則越適合小班教學,教學效果更優化,反之也為情境教學的開展帶來不利因素;學生對英語興趣濃厚程度不一,且英語基礎不同,在進行情境教學時,學生基礎不同,掌握的知識結構迥異,教師無法實現同步教學,興趣濃厚的學生,知識領悟程度深,課堂參與程度高,更激發了其努力學習的信心。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則對英語學習的態度日益馬虎,學習成績逐漸落后。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小學英語情境教學優化的啟示
1.關注學生先前的認知水平。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根據先前的知識經驗,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而積極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先前知識經驗是獲取新知識的基礎,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到小學生原有的英語基礎并把它視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從而打破不良認知圖式和觀念,建立全面完整知識體系。學習1~10的序數詞拼讀和默寫時,首先要求學生已經掌握1~10這十個數字的基數詞的寫法。創設生動活潑的英文數字情境,教學生掌握基數詞轉變為序數詞的規則,并能夠在實際生活靈活應用。總之在實際英語情境教學中,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有效引導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與新學知識的銜接,不能使學生感到認知困難進而對新知識索然無趣;鼓勵英語教學在創設教學情境管理教學內容時,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為出發點,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庫中,進行“同化”、“順應”的信息整合,從而增長出更新的、更完善的、更科學的知識體系。
2.豐富教學情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通過與他人及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建構的,所以,教師應創設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現有認知結構,讓學生能輕松進入教師所創設的語境,提供給學生最恰當最真實的語言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提高教學效率,但對同一內容的語言識別因呈現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教師所展示的形象越鮮明、越具體,就越能縮短感知時間,越能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實物教學或模型展示有關學習用品、人物職業、動植物、食品等,生動直觀。通過實物與英文的直接對接,省略漢語的翻譯環節,可使學生記憶深刻。圖片、掛畫、簡筆畫圖畫可以把對話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達到直觀刺激的效果,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結合當時的教學環境,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給學生創設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實現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多元化。要想使評價有效地融入情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開放的評價氛圍,力求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成長、進步。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應用考試和日常教學活動為參考依據,考察個人或者團體的方式,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同時需要多關注正面評價的激勵作用,善于發現學生微不足道的進步。當學生犯錯,不指責學生,不刻意糾正其錯誤,可以嘗試反復重復正確的語言,使學生有意識地反思,進行自我糾正。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發育機制和學習風格的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倡導評價形式多元化,如課堂教學活動評比、調查問卷、學習檔案、學習結果自我測試、家長對子女學習情況的反饋與價、平時測驗等。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把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交流能力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低年級形成性評價,應采用與日常教學活動相互貼近的方式進行,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交流等方式評價學生。高年級期中或期末考試可采用口筆試結合的方式,口試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分析學生實際運用、操作語言的能力。筆試要側重考核聽和讀的技能。終結性評價盡量不對學生成績排隊。
2跨文化語境教學在高職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2.1強化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在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跨文化語境教學,將能夠有效的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用能力以及交際技巧進行鍛煉。通過不斷的傳授英語教學知識,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達到能夠運用英語語言交際溝通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摒棄傳統授課方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斷提升。
2.2提高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水平
不同的生存環境使各個國家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歷史,最終導致其在文化、風俗、歷史背景等方面與我們出現了較大的差別。所以,在鼓勵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之前,應該使其了解國外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背景,進而提高其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及掌控能力。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的實施,將是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
2.3為學生培養正確的審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態度
沒一個國家的興起時間不同、發展背景不同,所以他們各自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為學生建立對英語國家正確的態度,使其能夠客觀合理的評價每個國家的優缺點,接納每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差異。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的方式融合外國發展文化,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造詣。
2.4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通過采取跨文化語境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有效了解英語語言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該教學方法還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使其不斷的通過自我收集信息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所以,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獲取資料,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并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進而提升對英語的掌握及應用能力。
3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的實現
3.1將具有針對性、突出性的國外語境詞匯及句式進行分析
國外英語語言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所以通過對國外語境的詞匯以及重點句式進行分析、比較,將有助于高職英語的教學。通過實際分析可以發現,國外英語語言在交際時都具有特定的背景,對于問路、答謝等都具有常見的幾種表達方式。所以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這類句式進行拆解分析,提高學生對其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掌控力度。
3.2對過國內外相同含義的語言進行英語教學
由于各國文化發展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是對相同事物的表達依舊存在通性。所以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時候,介意對英漢句意相同或者接近的例句進行重點的分析對比,將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找到,并對他們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消化吸收,進而提升其理解運用能力。作為現代的語言交流工具,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實際上都是具有通性的。雖然漢語與英語具有語言通性,但是在表達中依舊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摸清兩者的差異以及通性,經過詳細分析后進行講解,使學生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獨特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認識。通過對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可以有效的展現出跨文化語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許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通過賞析外國經典電影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理解
在進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英美國家經典電影,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發展歷史及文化背景。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跨文化語境知識教學時,多是采用觀摩國外經典影片作品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起到潛移默化學習英語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觀看《成長的煩惱》及《老友記》等經典英語電視劇,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平這種舒適的環境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及認知。
3.4邀請著名外籍教師來校授課
跨文化語境英語教學作為當代高職英語教學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近年來,來我國任教的外籍教師日益增多,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聘請著名院校的外籍教師,利用外教資源,提倡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積極交流。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定期舉行高職院校之間外籍教師聯合舉辦的跨文化講座,具體的講座內容由英美國家之間的文化知識差異、英語學習方法、技巧以及風土人情、跨文化交際等等此外。另外,學生可以在外教幫助之下,運用英語展開一些專題研究。
(1)以民族歸屬對待語言,致使種群區別的基礎源于語言,人類社會經濟中產生了地位差別,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異。這個研究階段經常把收入差異的對象定位為美國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語確定為英語與法語者。
(2)把語言以人力資源對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對語言教育進行投資,就可把收益得到。
(3)語言作為人們身份和經濟資源的符號,也是對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影響的屬性。
2商務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1)改革課程內容,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操作能力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改革立足語言經濟價值視角,有利于商務英語教育質量和語言價值的提高。商務英語的學習能夠帶來經濟價值,這已經為大家所公認。但目前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以英語和知識還有能力三大板塊為基礎的,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多數情況下英語作為通用英語,和大眾溝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務知識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漢語授課為一般狀況,所以完全融合兩者很難,很容易使學生認為商務英語的學習意義不重要。其次,實際商務操作能力不具備成為大部分英語教師的狀態,因此實訓課使學生業務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過平時與學生的接觸了解到,對當前的課程期望改革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國際商務,培養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完成與供應商或客戶談判任務,這就是商務英語教育的目的所在。經濟利益特征表現得很強,所以說經濟上的回報是建立在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商務英語專業要以語言經濟學理論做導向,根據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知識構成,社會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數量,對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和企業家一同研究商議,確定改變商務英語教學目標,其意義非常重要。通過調研商務英語方面運用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備相應的工作才能、工作經驗,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能夠完成相應的文秘工作任務,并在涉外商務活動中,涉外交流或談判工作任務能夠完成,是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基于此,行業和企業的商務專家被課程開發小組教師邀請來,在共同論證后,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目標被確定,即: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方面,了解基本國際商務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水平應較高,實際操作相關國際商務業務能力應具備,對相關專業崗位工作過程應熟悉,與周圍外向型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對外事秘書和翻譯以及對外貿易業務都能夠從事,這種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是實際需要的人才標準。
(2)以用人單位及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商務英語課程就實現人才培育目的來說,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徑就是課程,決定教育成功與失敗的因素之一就是課程。而語言經濟學認為語言屬于人力資本,一定的投入是對這種人力資本進行學習并掌握的必備條件;具有高低的劃分是語言價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將制約語言發揮的效用。這兩個基本觀點將發揮指導對商務英語課程重新認識作用。這幾年,國內有關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經濟價值的要求,不過一直以來,英語學科都束縛著職業英語專業課程內容,在改革中,“針對性”和“職業性”表現得匱乏。那么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能否以對用人單位和學生需求的滿足作為出發點,人才的經濟價值能否真正實現,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實現人才的經濟作用,在商務英語課程的設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標作為引導,整合人才市場的供需要求,對應的調整所設置的商務英語課程。在與企業和行業專家商討后,以一般專業課程方式設置傳統的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以及應用能力三個模塊,而且設置專業核心和拓展課程,設置這些課程的出發點都是基于企業的需求,實現了有機融合商務知識與專業英語的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基礎課程,它產生的源頭在于企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以及課程開發小組教師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確定的,展現出下面兩個特點:
1)商務實踐的特點。人們可能存在狹義地去理解商務實踐這種問題,有的人認為實踐僅僅局限于實際業務部門,廣義來說課堂的課程學習也屬于商務實踐。
2)商務語言的特點。用語言學的視角理解商務英語就是在商業行業活動中應用英語,基本語言運用活動涵蓋聽、說、讀、寫、譯等內容,英語特征表現為專門用途,在商務溝通和談判實踐中,能夠有效地運用英語,對實際問題能夠運用英語處理,這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進而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就是說,這樣安排的課程和高等教育特點相契合,也和學生職業發展的要求產生同步,培養出的人才才能夠迎合市場需要。語言價值和經濟價值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實現最大限度的產出。
1.句子語境分析英語句段具有語法性和組織性,將詞匯放在不同的句子中,通過創設不用的句子語境讓學生辨別同一詞匯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提高學生對句意的理解,把握語感。以“well”一詞多義為例:①Themangetthewaterfromawell(.水井)②MyEnglishisverywell(.好,不錯)③Heiswellenoughtotravel(.身體好的,健康的)“Well”一詞在不同句子不同語境中呈現不同的詞義。由于語言環境的不同,同一個單詞有不同意思,學生要根據對句子的語境分析,判斷推理詞匯的意思,語境決定詞義。
2.詞匯語境分析詞匯語境主要是指詞匯間存在的固定搭配。詞匯語境是最常用的詞匯教學方法之一。教師要注重強調一個單詞與不同單詞之間的搭配,多義詞通過與不同單詞的搭配形成不同的詞匯語境,明顯體現具體的義項。詞組搭配不同,詞義也會有所差異。以“come”為例:①comeabou(t發生);②comeacross(遇見);③comein(進來);④comebetween(介于……之間);⑤comeoff(從……掉落);⑥comethrough(經過);由以上幾個短語,我們分析得出“come”與不同詞匯的搭配就有不一樣的意思。很多英語短語是以固定搭配的形式出現,教師應多次提醒學生重視這些詞組,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詞匯語境分析短語的意思。當然教師還要讓學生注意固定搭配中的近義詞不可互相替代。如果只將近義詞互換,就會產生詞匯運用上的錯誤。
3.情景語境分析在英語詞匯教授過程中,如果適當加入相關的情景,不僅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詞匯,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在講解“interview”一詞時,可以邀請兩位學生到臺上分別扮演面試官和求職者,在模擬面試過程的同時,教師引出“inter-view”有“面試,采訪”的意思,并且可以讓學生延伸學習到“面試官interviewer”“求職者applicant”等其他單詞。教師通過情景的創設進行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同時能讓學生在有趣的場景中記憶詞義和用法,加深對詞匯的理解。
4.上下文語境分析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生詞,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分析上下文語境來培養他們的猜詞能力,使學生根據常識或文中的對比關系、詞匯構詞、熟詞新義等推測詞義。例如:(1)根據前綴構詞猜測詞義。學生了解“un-”為否定前綴后,可以依據“comfortable”“舒服”的意思推斷出“uncomfort-able”是“不舒服”的意思。(2)根據常識和上下文相關信息來推斷詞義。如:Tomisverypopularinschool,wealllikehimverymuch.根據上下文相關信息和學生對“like”是“喜歡”的意思的認識,可以推斷出“popular”意為“受歡迎的”。
5.非語言語境分析非語言語境主要指的是文化語境。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往往呈現完全不同的意義。不同的語言文化在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差異,會使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出現不同詞義。詞匯教學應跳出詞匯范疇,應結合文化語境使詞匯教學活躍起來。教師在遇到被賦予文化意義的詞匯時,要具體解釋其文化語境和使用場合。例如:Heismarried,andhasalionessathome.根據字面意思,學生容易理解成“他家有只母獅子”,這里的“母獅子”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母老虎”。Eastwind在中國象征溫暖之意,而在英國卻象征著寒冷。由此看來,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和天文地理進行學習。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軌跡
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很強的內在關聯。這體現出教育的經濟價值。早在古希臘時代,思想家、教育學家柏拉圖不僅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教育與國家經濟增長的關系說。他說,在生產工藝中有兩個部分,其中之一與知識關系更為密切。
國際視角研究軌跡
系統地論述教育的經濟供給的經濟學者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首次把人的經驗、知識、能力看作是國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指出學習是一種才能,須受教育,須進學校,須做徒弟,所費不少。這樣費去的資本,好多已經實現并固定在學習者的身上。這些才能,對于他個人自然是財富的一部分,對于他所屬的社會,也是財富的一部分。工人增進熟練的程度,可以便利勞動、節省勞動的機器和工具同樣看作是社會上的固定資本。學習的時間里,固然要花費一筆費用,但這筆費用可以得到償還,同時也可以取得利潤。從而揭示了人的知識、經濟和才能是一種具有生產性的資本,對社會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為后來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維。
從現代經濟增長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把教育當成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的現代學者是索洛。1957年。索羅使用總量生產函數法。就勞動力、資本、科學技術進步等因素對1909-1949年美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評估和統計,并指出資本和勞動力這些傳統生產要素作用之外,還有無法解釋的經濟增長的殘余,這主要歸功于技術的貢獻,但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貢獻,實際上是間接指出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有關教育與經濟增長相關關系最全面、最經典的理論當屬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說,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舒爾茨認為資本包括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兩個方面。一則它們具有類似性,都是通過投資形成的;二則又有區別性,人力資本相對物力資本,帶有高效性、持效性、多效性、間接性和易流失性等特點,而且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一般不像物力資本那樣可以轉讓。舒爾茨從宏觀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和縮小收入差別的手段,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