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1: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學年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讓多媒體手段更多地融入老年大學課堂
(1)英國模式。
英國在193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英國的老年教育起步早,發展較為完善。根據提供教育資源的渠道,英國的老年教育可以劃分為高等教育系統、地方教育當局系統以及志愿團體組織系統。在前兩者中,老年人是以普通成人的身份與其他年齡段的成人共同參與教育,而后者則是專門針對老年人開展的特殊老年教育,并以“第三年齡大學”的辦學形式為主。
(2)美國模式。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美國社會也越來越重視老年教育的問題。總體說來,美國老年大學的主要由兩類機構提供:其一是各類大學,包括國家級、地區級和社區大學;其二是專門負責老年活動的非營利機構。老年大學的教育形式多樣,可以是課堂學習,也可以是戶外運動(登山、旅游、參觀等),時間可長可短。目的是寓教于樂,讓老年人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樂趣。
(3)日本模式。
日本老年教育的實施形態主要有:政府和地方公共團體等公共機構實施的形態、民間團體等實施的形態、利用通訊媒體進行函授教育的形態。前兩者可稱為設施利用型,后者稱為媒介利用型。日本老年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施:高齡者學級、高齡者教室;發揮高齡人才作用事業;老年人大學、大學院及長壽學院。
我國老年大學的辦學模式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老年大學主要依附于政府、教育系統和國有企業,其政治意義強于教育意義。
2人口老齡化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無法回避的共同趨勢。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人口占總人口的7%時,就標志著該國或地區已經進入老齡社會。以60歲為標準,1995年,我國老年人口為1.14億,2000年為1.29億,2010年為1.52億,2020年為2.01億,2030年為3.42億,2040年為4.09億,2050年為4.38億。由此可見,我國老年人口規模之龐大。我國老齡化速度極快。比較世界部分國家60歲以上人口百分比從9%增加到18%所需要的時間,中國為25年,英國為45年,美國為66年,瑞典為85年,意大利為100年,法國為140年。這表明在世界人口老齡化加速過程中,中國的加速度最高。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世界各國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與探索,老年大學就是其產物之一。實踐證明它將是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積極、合理、有效的模式。
3我國老年大學的現狀
1973年,法國的皮埃爾·維勒斯教授在圖盧茲大學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學,亦稱“第三年齡大學”。此后,各類老年教育學校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并逐漸形成了三種典型的模式政府投資型模式、自治自主型模式與社區型模式。我國的老年大學在世界潮流的引領下也得到一定發展,1983年6月4日,山東省率先創立了中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會老年大學,標志著我國老年教育邁出了第一步。1984年3月1日,廣東省建立了我國第一所民辦老年大學-廣東領海老年大學;1995年與2000年,上海市老齡委、上海老年大學、上海電視大學先后聯合創辦了上海空中老年大學與上海網上老年大學,現代傳媒手段與信息網絡技術被運用到老年大學中。目前,我國已擁有各類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2.6萬余所,在校學員超過230萬人,每位100老人中就有2位接受過老年教育。上海市這一比例接近10%,位于全國前列。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年大學的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水平,再加上它還是一項新事物,因此,在其蓬勃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問題。
4我國老年大學存在的問題
在中國老年大學的發展中,由于國家對老年大學教育的認識不斷提高,促使中國的老年大學教育不斷地走上發展的道路。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很多關于老年大學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如:教育形式單一、教育設施設備不齊全、教育內容不豐富等等。但中國在發展老年大學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的幾個根本問題:
(1)經濟支持不足。
一是國家經濟實力不足,對老年教育的投入跟不上老年社會的發展;
二是居民生活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阻礙了老年人參加老年教育。
許多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的時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在10000多美金,而中國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國家,中國應對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2)社會重視不夠。
我國當前教育發展重點在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因此,老年大學事實上處于教育的邊緣地位,這種地位導致其管理混亂。目前老年教育工作由文化、教育、民政、人事等部門多頭管理,但在實際操作中責任分散化資金匾乏,老年大學是非盈利性社會福利機構,需要財政部門的支持,但沒有足夠的投人改善老年大學的硬件設施隊伍渙散,缺乏專門的老年大學管理與教學人才,高等院校沒有設置相關專業,老年科學研究機構屈指可數。
(3)老年人認識不夠。
目前,人們對老年教育認識還不統一,有的重視,有的不重視。有的認為老年教育是提高老年人口素質、促進社會進而使真正能夠參與到老年大學中的老年人不多。老年大學實際上所針對的主要還是文化層次比較高的離休、退休干部等教育對象。
5我國老年大學的發展對策
老年期是個體生命的最后階段,個體將在此階段度過三分之一的生命歷程,但人們往往忽視了這個資源和市場。這勢必造成我國老年大學在社會上的影響和普及程度還不夠。究其原因,師資匱乏、經費不足、產權虛置是制約老年大學發展的桎梏。隨著該群體規模在逐漸擴大,辦好老年大學已經成為當前及將來一項緊迫的社會課題,現提出若干對策以促進老年大學的發展。
(1)更新觀念,加大宣傳,使社會重視老年大學的生存與發展。美國學者埃里克森(EH·Erikson)指出,人到老年,往往會處于自我完善和自我絕望兩端之間。因此與一般的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相比,老年教育更應側重于人生最后階段的自我完善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意義。
(2)改善老年大學的教學條件,加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認識到老年大學對老年個體和整個社會有巨大的意義與價值,可以因地制宜成立老年教育管理機構,引進專業人才、實施專門管理,逐步形成一個由政府統籌規劃、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業務指導、涉老部門參與操作的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的格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老年教育經費開支列入財政預算。此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政府還可成立專門研究老年教育管理與教學工作的機構。
(3)運用各種辦學力量,形成多元化格局。傳統大學面向老年人開放,老年學員可以以非注冊學生身份旁聽課程以及公開講座;開放大學吸引大量的老年人參與學習。地方教育當局可以通過直接開辦課程等形式來促進老年教育的發展。自主自治辦學突出表現為第三年齡大學,全部是由老年人自發成立、自行組織、自助分享。(4)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師資力量。
老年大學絕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一個養老場所,也是滿足老年人日益強烈的“職業技能提高需求”與“自我發展需求”的再教育基地。原有的娛樂型課程已略顯老套,因此開設計算機、英語、法律、金融、現代科技等課程刻不容緩。強化師資力量的措施主要有部分高等院校可開設老年教育學等相關課程,為老年大學輸送教學人才選聘熱衷于老年教育事業者,對其進行培訓,使其把握老年人生理、心理與學習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5)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方便和擴大受教育群體。
老年大學的教學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極其靈活多樣。①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三種形式并行發展。②自主教育形式受到普遍關注。老年大學應注重小組學習和分享型學習,所有的學員都是平等的、互助的。③廣泛重視和發展遠程教育。隨著網絡在我國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網絡擴展到鄉鎮一級,在沒有老年大學的鄉村以及邊遠地區,老年人同樣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上老年大學也不再是體弱多病的老者渴望而不可及的事,他們足不出戶,就可接受教育。由此可見,發展網絡教育無疑是關注弱勢群體中的老年群體的有效途徑,為我國構建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步入真正的學習型社會提供重要保障。
6結束語
世界已經步入老齡社會,中國的腳步更快。由于中國老齡人口的數目大,老年大學教育的缺口也相應較大。發展我國老年大學是解決老年人口教育的根本途徑,其發展模式靈活多樣,其發展對策主要是針對當前問題,提出適宜的建議和解決辦法。
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老年大學的現狀滿足不了數目龐大的老年人的需求。我國老年大學可借鑒英、美、日等國的辦學模式,就其現狀,參考發展對策進行改進。
關鍵詞:老年大學;模式;對策
參考文獻
[1]萬本根,許改玲.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與“銀色產業崛起的機遇”[J].經濟體制改革,2001(3):86-90.
[2]張運剛.人口老齡化與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2):18-23.
[3]郭美玉.美國老年教育與借鑒-對發展老年教育的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4]杜智萍.老年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環節-─日本的經驗和啟示[J],成人教育,2006,(12).
2綠色化學理念在理論和實驗教學中的構建
2.1綠色化學理念在理論教學中的構建
要在理論教學中進行綠色化學意識的構建,必須十分關注國內外有關綠色化學進展的各項報道,注重對國內外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對已有的資料加以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將綠色化學的重要內容較為系統地整合到教學內容中,并積極跟蹤科研成果的新進展、新動向及其相關的新信息,不斷豐富、深化和改進綠色化學的教學內容。例如,在第一節緒論課里,在給同學們講述化學前沿技術時,特別提到了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化學內涵。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有機化學家———法國學者YvesChauvin和美國學者RichardR.Schroch、RobertH.Grubbs,以表彰他們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烯烴復分解反應,被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佩爾.阿爾伯格幽默地比喻為“交換舞伴的舞蹈”,對化學工業、制藥工業、合成先進塑料材料以及未來“綠色醫學”的發展都起著革命性的推動作用,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綠色、高效”。該項研究使得人們向綠色化學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它大大地減少了有害廢物對人們的危害。在電化學一節,講述了原電池的原理和應用。為了迎合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鋰電池等以高速的形式發展。那么電池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之時,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污染,連生產電池的一線員工也未能幸免于難。如無錫的某個外資電池廠所發生的員工“鎘”中毒事件,以及廣東一些電池廠的員工所發生的“鎘”中毒事件等。電池的使用涉及到千家萬戶,廢電池的回收處理,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通過理論教學,讓同學們了解重金屬對人體的嚴重危害。如,鎘被人體吸收后,將在體內形成鎘硫蛋白,它首先使肝臟受損,繼而引起骨軟化癥。該病以疼痛為特點,疼痛性質為刺痛,始于腰、背,繼而波及肩、膝、髖關節,并逐漸擴至全身。活動時,這種疼痛會加劇,輕癥患者,咳嗽或輕微外傷即可引發病理性骨折;重癥患者,其四肢可屈曲變型,身高比健康時縮短10-30厘米。通過詳細地講解,讓同學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電池的利與弊,為科學合理地使用電池打下了理論基礎。在水體現狀和水體保護一節時,給大家介紹了近幾年發生在我國國內重大的水體污染事件,如2005年的松花江水體污染事件,還有太湖的藍藻的爆發等,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對人類可怕的報復。在講到水體保護時,不是泛泛講述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一般處理方法,而是結合現代污水處理技術,以某個污水處理廠為例,通過實地拍攝圖片,講述了活性淤泥法處理污水的工藝流程。通過污水處理的講解,不僅讓同學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而且也提高了同學們的科技人文素質。
2.2綠色化學理念在實驗教學中的構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是訓練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學生在做實驗時,一般會給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每個化學實驗室就像一個小型污染源。雖然每次實驗排放污染物的量較小,但是其積聚起來的污染效應絕對不能忽視。因此,化學實驗的綠色化是一個非常迫切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高校化學實驗室通過微型化實驗、減少使用有毒試劑和仿真模擬等一系列措施,進行綠色化實驗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幾年來,化學實驗室按照綠色化學的理念和要求,改變和重新設計了部分化學實驗的過程和方法,改進了實驗儀器和裝置,進行了微型實驗的研究、重要反應過程的“綠色化”。具體做法是:①盡量避免使用或盡可能少用有毒試劑和溶劑(如鹽酸羥胺等);②對污染嚴重的實驗進行徹底改造,使之盡量少的產生或不產生污染物,或用綠色化學新實驗取代之;③采用微型實驗,注重對實驗產物或殘留物的處理、回收、再生與利用。實驗中綠色化學教學的開展,不但減少了環境污染,保護了師生健康,而且增強了師生的環境意識和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外,微型實驗的開展,在減少環境污染、節省實驗經驗、時間的同時,也為實驗內容的充實與改革提供了條件。
美國的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1]培養出許多世界級頂尖的科學家和學者,并以它科技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那么美國的大學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很長時間里人們在探討這個問題。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學校都聘請外籍教師來華講學,其中美籍教師居多。他們不僅帶來知識,也帶來了美國式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思維模式和異國文化,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美籍教師認為,中國學生的表現與他們的期待之間的差距很大,這給他們造成了一種課堂上的文化震撼,感受到了中美學生的差異,也經歷了來自學生方面的挑戰。2000年筆者就他們對中國學生的印象與來我院任教的三位美籍教師進行了座談,他們感慨地說,中國學生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們對老師極其尊重,課堂上多數人不愿意參加討論,等著老師來教,多數人不喜歡坐前排,怕被叫到,反饋很少。根據美籍教師對中國學生的不適應,我們也了解中國學生對美籍教師上課的認可度。許多學生說,美籍教師不會講課,他們除了純正的發音外,不如中國老師教的知識多,教的系統。是什么造成彼此期待間的差距?中美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哪些差異?此后我請美籍教師格蘭德.克爾夫人(Mrs.GlendaCole)與我合作探討中美大學生學習觀念上的差異,以期樹立中國大學生更有利于發展的學習觀念。
二、比較的切入點
比較是我們識別事物,更好地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中美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有同一性和差異性。通過與美籍教師的交流探討,我們共同認為兩國學生的根本差異在于各自的價值觀念不同,而價值觀念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為此我們決定把傳統價值觀念對美國大學生的學習觀念的影響作為切入點,以此為依據,對比中國大學生在相應方面的表現。美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什么?美國從建國至今已形成一種以傳統價值觀為中心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自從1908年以色列人Zangwill把這個移民國家稱為“熔爐”(Meltingpot)以來,這個概念就一直被沿用。是什么能把這樣一個由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個年輕的國家里?是主體文化。這種主體文化是以西歐中產階級清教徒為特征的,在此基礎上,在這個新的移民國家里形成和確立了一種特定的價值模式。Datesmanetal認為在美國傳統的價值觀中有六個價值觀念影響尤為突出,其中個人自由、機會均等、財富積累是吸引移民的原動力。為實現這些愿望人們必須獨立自主,勇于競爭,努力工作。這兩方面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合最終共同構成了美國傳統價值體系中的六個方面,其中每一方面的形成都與另一方面緊密相關。美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的基礎也是傳統價值觀的再現。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主張學校與社會聯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3]大學階段是青年們開始充分認識和踐行傳統價值觀的階段。在這些觀念的積極影響下,大學生們養成了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強烈的責任感,這對他們的未來有絕對的意義。因此從這六個方面研究美國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將有助于我們從根本上認識兩國學生學習上的差異。
三、美國大學生學習觀念的調研結果
克爾夫人以美國傳統文化中的六個價值觀為參照框架,以自己所教的猶他州立大學強化英語語言學院的學生為對象,對傳統價值觀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每一方面的具體體現進行觀察和描述,其報告結果如下:1.體現個人自由方面a)學生自己選擇學校和專業;b)第一年可以是“選擇”(shop)的一年;c)學生在第一年“選擇”過程中,完成一些基礎教育課程。這也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d)第一年可能是了解自己的一年(WhoamI),即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專業興趣;e)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f)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系部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g)教授和系部可建立自己的評分標準。2.體現獨立自主方面a)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b)如果學生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可以直接與教授聯系;c)學生可以通過工作、配偶、獎學金或貸款來資助他們完成高等教育;d)學生可以與教授意見不同,但應以適當的尊重的態度提出,教授對具體問題有最終的解釋權;e)學生不一定要在四年內完成學士課程,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延時畢業;f)學生自己要學會利用圖書館,學會使用計算機,學校提供這方面的課程。3.體現機會均等方面a)在稱呼上有的教授讓學生用名,如Bill,Mary來稱呼他們,教授們也稱呼學生的名;b)教授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在課內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事實上教授是有權威的,學生處于服從地位。有時如果教授與學生們太友好,學生會利用這種友好。假如教授與學生一起喝咖啡,他/她就會不太注意或降低對其課程的標準。一般說來,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注重與教授之間的關系;c)在教室里創造一種輕松氣氛會給每個學生平等的機會。其理念是學生在舒適的氣氛中會學得更好;d)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獎學金、學生貸款、助學金、工作-學習資助項目。4.體現勇于競爭方面a)如果教授評定成績按正弦曲線,學生則不愿意互相幫助;b)課堂上經常開展小組活動,多數學生積極參加;c)進入研究生院需要較高的平均分;d)分數用來激勵學生學習;e)學生經常因分數與教授發生爭執;g)作弊會遭唾棄,剽竊要受鄙視。這兩種行為會導致不及格或被開除。5.體現在物質財富方面a)學生中有一種普遍的觀點,受的教育越多,將來賺的錢也越多;b)成就感很重要。作業、測驗、考試成績是學習階段的財富,尤其是在本科階段;c)許多課外活動與課程一樣重要。經常是這樣:如果一個學生得B,但積極參加多種課外活動,如學生各種組織、體育運動項目等,他會被視為優秀學生。榮譽亦為財富。6.體現在努力工作方面a)按時認真完成教授指定的課內外任務;b)積極參加學校和社區的各種活動;c)做業余工,以滿足或補充學習和生活上的費用。
四、中國大學生學習觀念的調研結果
我們也以美國六個價值觀為框架,針對克爾夫人的觀察和描述,對中國大學生在相應的六個方面的表現,采用觀察、問卷、訪談的形式,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是東北電力學院2000級英語專業60名學生和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東北電力學院合作學院2000級20名學生。目的是要看中國大學生在這些方面表現如何。
1.個人自由方面a)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專業,但80名學生中只有6人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沒有受家長和老師的影響,其余都是家長或老師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市場對專業需求替學生選擇的專業;b)學生入校已定好專業,一般不能改專業;c)第一年是了解專業的一年,也是培養職業興趣的一年;d)教師可建立自己的評分標準;e)由系部確定所開課程;f)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提問,但主動提問的人數不到五分之一。有與教師不同觀點和見解的也不愿意提出,80%學生的理由是:自己的見解不成熟,說出來怕同學笑話,60%的學生不喜歡聽別的同學的發言,認為是浪費時間。
2.獨立自主方面a)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負全責,教師和學校應負主要責任。
80%的學生認為教得好才能學得好,10%的人認為教得不好通過自學也能學好;b)如果學生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可以直接與教授聯系,但95%的學生一年內從未找過教授;c)90%的學生靠家庭資助完成高等教育,小部分學生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d)當學生與教師的意見不同時,有96%的學生不愿意公開表達,認為那樣做有失教師的尊嚴;e)學生應在四年內完成學士課程,只有特殊情況才可以休學延期;f)學校指導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和使用計算機,此后學生自行使用。
3.機會均等方面a)學生不可以對教師直呼其名,絕大多數教師稱呼學生時用全稱;55%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與教師保持良好的關系,40%的學生認為自己與老師的關系一般,5%的學生覺得自己與教師的關系不好,96%的學生承認教師有絕對權威;b)課堂氣氛一般比較嚴肅,因為大部分課堂時間是由教師一個人在講;c)獎學金、學生貸款、助學金、工作-學習資助項目數量比較少,并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
4.勇于競爭方面a)在成績呈正態分布的條件下,95%的學生愿意幫助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義氣,是國人的傳統美德;b)對課堂上的小組活動,只有30%的學生喜歡,其他人均不太喜歡。原因有二:第一因為小組活動一般不評定成績;第二學生間的討論不如教師講得精彩,有中心,有重點;c)80%的學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分數值,另外20%的學生只關心及格或不及格;d)學生偶爾會向教師咨詢評分標準;e)考試作弊每學期都有發生,大多數學生認為對此應嚴厲制裁,因為作弊使考試失之公正。超級秘書網
5.物質財富a)80%的學生視考試成績如財富,這對他們考研究生、就業都很重要;b)25%的學生愿意做學生工作,他們把它視為組織能力培養的機會;45%的學生愿意參加社團組織,他們覺得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培養和鍛煉。
6.努力工作方面a)學生的努力程度與他們的前途設計有關。英語專業的學生的努力程度比合作學院的學生大。英語專業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平均13小時,因為他們中有70%的人初步定下考研,其他人為了順利就業,需要提供較好的成績單和有利的技能證書。合作學院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平均9小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學生家境比較好,將來有機會出國,不出國的家里都能安排;b)90%的學生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但30%的學生對開放式的作業如課外討論、短文寫作、調查報告等完成得不好。
五、結論和啟示
把中美大學生在六個方面的表現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兩國大學生在學習觀念上確實存在很大差異。與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獨立意識較差,他們過多地依賴體制、學校、老師和家長。這使得他們失去了個人自由的基礎。也正是由于獨立意識的缺乏,中國學生在學習態度上表現得比較被動。一位外教曾經把中美大學生的差異概括地總結幾點:對學習的態度,中國學生是Youcometoteach,而美國學生是Icometolearn;對學習的責任,中國學生是Theteacherisresponsible,而美國的學生是Thestudentisre-sponsible;在學習方法上,中國學生的學習是Basedonfacts,而美國學生的學習是Basedonfindings。這些差異也正是我們此次觀察研究的結果。中國大學生在學習觀念上的偏差導致了認識上的偏差,認識上的偏差又進一步導致了學習方法上的偏差。由此我們看出學生的學習觀念對學習效果十分重要。“整個學習過程深受觀念和態度的影響”。[4]因此中國的大學生首先要解決這樣幾個觀念上的問題:1)改變以往的學習態度,學會自己承擔起學習的責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2)調整對師生角色的期待。教師不是保姆,學生也不是兒童;3)重新確立學習目標,把過去的以學歷教育為目的轉向以素質教育為目的;4)培養競爭意識。當然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從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上全方位的調整,使之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亨利.羅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索夫斯基.美國校園文化[M]•謝宗仙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中國受幾千年的封建專制集權國家的政治體制影響,傳統文化強調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官本位”思想,而古代西方文化源于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等多種文化的融合,包容性強,而且在政治體制上大多實行分權制,重視民主和制度建設。在此影響之下,中國大學的管理體制是權力集中,官學一體的“行政型”管理模式,此種模式有利于各組織機構的統一和協調,但下屬的各個學院的獨立性不強。西方大學的管理體制則是權力制衡,官學分離的“學術型”管理模式。整個學校是一個組織松散的學院聯合體,各學院根據歷史背景、專業需求實行獨特的學院制,經濟上自負盈虧,圍繞學術發展開展各項工作。同時為確保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在美國還會成立美國大學聯合會,建立終身聘用制與教師投訴聽證制等制度,維護一流大學的學術標準,從制度上保證學術自由。這樣的管理方式可能會導致組織渙散,各學院標準難以統一,但同時也減少了繁雜的行政事務,增加各學院的獨立性和自。
2、嚴進寬出的“大眾教育”和寬進嚴出的“精英教育”
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中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這種“槍打出頭鳥”的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其影響下的中國大學教育實際上是“行政型”管理下,與政績掛鉤的嚴進寬出的大眾教育,滿足“教育公平”的需要并有助于提高整體的民族素質。但容易忽略對學生的繼續培養和專業發展,導致缺乏領域創新、術業專攻的精英人才。在西方文化中,“爭”一直浸透在西方人的潛意識中,從古希臘文化中的“爭論”和“爭辯”到現在市場文化下的“爭分奪秒”,“公平競爭”,這些都促使西方大學教育在“爭”的熏染下引入了淘汰制,推行的是在學術型管理下,專門培養人才的寬進嚴出的精英教育。學生即便進入大學后,也隨時有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為此西方大學從各個方面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
二、對中國大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以上對中西文化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背后的闡釋可以得出中西文化在中國大學教育的應用上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中國大學教育應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創新中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大學教育首先應注重“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集體責任感和團隊意識的同時尊重人的個性與學術自由。其次,注重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相結合,保證中國大學的管理模式在宏觀方向得到統一與協調的前提下,給予各學院、機構根據自身特點獨立、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權利。再次,強調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在基于全民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并且全國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現實狀況,保證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公平的同時注重適合社會發展的精英人才的培養,使大眾教育真正能夠成為能夠包含經營教育的大眾教育。
2CDIO教學理念概述
CDIO全稱為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翻譯成漢語是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意思。這是21世紀初期才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也有些研究者將其歸納為“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它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3所著名工學院理論研究的成果,將教育實踐過程和工程項目研發做類比,最初應用于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旨在向他們灌輸現代工程學習觀,讓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注意課程之間有機聯系,并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尤其是構思與設計兩個環節,對于學生創新性思維培養和成事能力培養具有關鍵的作用。CDIO教育模式被介紹到中國以后,馬上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在工程和管理學領域,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并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2008年5月17日中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討會的召開及相關課題組的成立推動該研究走向。此后,CDIO的研究范圍不斷推廣,主要集中在各個學科課程和人才培養方面,如IT課程、藝術專業課程、機械與電子信息課程等;人才培養包括創新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等;然而,目前將CDIO教育模式用于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并不多。在學術期刊網站錄入關鍵詞“CDIO,英語教學”,總共收錄文獻12篇,其中多從微觀方面來闡述,如楊揚2011年發表在天津市教科院學報的《CDIO項目式教學法在英語專業精讀課程中的應用以CDIO教育模式》,以具體的英語專業課程為例論證了CDIO項目式教學法的實用性,2014年2月簡耀的《CDIO商務英語閱讀課程教學設置》則從課程設計方面闡明了CDIO模式在商務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可行性和優勢。除了研究英語專業的,近年也有涉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但同樣缺乏宏觀的視角,如楊小鵑發表在《高教探索》2011年5期的《借鑒CDIO模式深化工科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認為CDIO對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培養工程思維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自主構建意義和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CDIO教學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改革實踐路徑
3.1CDIO教學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新時期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應當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CDIO模式的設計(Design)啟示我們要進行整體化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應當由三大塊組成,一是語言基礎類課程如基礎英語,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由易到難可分為一級到六級。二是英語技能類課程如寫作(初級、中級、高級)、口語(初級、中級、高級),三是和學生專業相結合的應用型大學英語課程(旅游英語口語、科技學術英語泛讀)等。研究者認為,在構思(Conceive)理念的影響下,大學英語課程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打破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區別,而要充分利用好學分制,每一個同學只要修滿規定的大學英語學分數量即可,而不規定學生必須選哪些課程。這樣充分考慮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任意搭配不同類別的大學英語課程。當然,具體學生選修什么課程,課程開設的先后,必須尊重循序漸進的原則。此外,過去被忽視的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課程有利于培養大學英語各個專業學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而目前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在這方面比較薄弱,我們不能再流于形式,要在這方面進行優化。
3.2CDIO教學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問題或項目教學是CDIO模式提倡的主動學習和經驗學習的主要方法,與外語教學遵循的“做中學”(learningbydoing)和發現學習(discoverylearning)同門同根。問題教學法(problemmethod)源于20世紀初的研究性學習思想。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J.杜威認為,思維的自然規律不是形式邏輯,而是所謂“實驗邏輯”的反省的思維,它是對問題反復地、持續地進行探究的過程。我們采用此種教學法,指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獲取知識,以求發展自己的智力與創造才能。我們利用教學藍本或者在真實創設的情景中讓學生積極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他們創造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條件,不僅注意英語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應用技能的訓練,還注意語篇和語境一體化,其間涉及篇章結構分析,題材和體裁分析,時而加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分析。比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全新版第一冊Unit3UnderstandingScience,TextAPublicAttitudeTowardScience,學生首先從標題發現問題。他們把Attitude和Sci-ence兩詞作為切入點,提出的問題主要有:公眾對科學的態度是支持還是好奇?科學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公眾對科學的態度會影響科學的發展進程嗎?教師可以先設置或導入問題,然后再以頭腦風暴的形式來討論并解決問題。
3.3CDIO教學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改革
現行大學英語教學評估方式不太合理,單純以學生期末考試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來評判教學效果,而沒有把過程評價考慮在內,缺乏可信度。CDIO教學理念的第四個環節運行(Operate)要求改革現行大學英語教學評估制度。首先,評價的主體要全面化,除了教學管理者外,廣大教師和學生也是評價的參與者,甚至是教材編寫者,社會機構人員也可以參與其中。在所有的評價主體中,學生處于核心地位。評價體系改革的內容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滿足他們的需求,并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其次,新時期大學英語課程評價內容要實現多樣化。需要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樣化評估機制。此外,教學評估手段也可以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評估和訪談外,定期發放調查問卷等也不失為一種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任荃)若以科學論文的影響力來“論英雄”,中國大學的最好成績是世界第210名。在昨天開幕的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楊衛樂觀預測,按照目前的影響力提升加速度,位于“金字塔尖”的國內高校發表的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有望在幾年內躋身世界前100名。
科學論文的影響力通常以文章的累計引用次數來衡量。10年前,國內高校的論文影響力排在全球1000名之外;如今,已有3所大學躍升至全球前200名,4所大學擠進全球前300名。
楊衛是一名物理學家,他以清華、北大、復旦等中國9所重點大學(以下簡稱“C9”)的情況為例,用“動力學”的方式研究并展望了國內科學論文的發展路徑及走向。據統計,過去10年,平均每所“C9”大學發表的論文數量約為美國重點大學的1/2,但引用次數只有美國的1/5-1/6;幾乎每所“C9”大學的論文累計引用次數都在10年內增長了10倍有余,但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仍不及美國重點高校的1/6。
目前,“中國制造”的論文約占全球研究出版物總量的8%。據湯森路透科技集團預測,2012到2013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論文產出國。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市政協副主席高小玫出席開幕式。
自1998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教高【1998】2號)文件頒布以來,中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既有指導理論上的貧困,又有學科專業化和社會職業專門化的沖擊,還有缺乏一支優秀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師隊伍。此外,對相關概念理解不清,也影響了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此,有必要對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與課程群、人文課程與通識課程等一系列相關概念進行辨析,以便更準確地進行課程群設計與建設,推進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一.“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
(一)“人文學科”
“人文”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較早出現于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彖傳》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很顯然,這里的“人文”是指人倫社會規律。“人文”與“化成天下”聯用,凸顯了“以文教化”之思想。我們今天之所以特別強調“人文”以及“人文文化”,主要是為了匡正科技文化之局限性而言的。
人文學科(美國叫人文科學)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ies,意即人性、教養,在歐洲15世紀就開始使用這一名詞,其含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人文學科是指對拉丁文、希臘文、古典文學的研究。廣義的人文學科一般指對社會現象和文學藝術的研究,包括哲學、經濟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人文學科”的解釋:是指那些既非自然科學也非社會科學的學科的總和。從上述解釋可以看出,歐洲的人文學科是包含了一部分社會科學內容的(如法學、經濟學),而美國的人文科學則主要是指文、史、哲、藝等學科,法學與經濟學則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對于人文學科內容的界定,中國官方與民間學術界也有區別,中國官方習慣稱“社會科學”或“哲學社會科學”,很少稱“人文學科”或“人文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附屬于社會科學之中,這種學科分類法在學理上是有一定問題的。而在民間學術界則比較認同美國的學科分類法,把人類知識體系一分為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習慣稱“人文學科”或“人文社會科學”。
(二)自然科學
它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其任務是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和過程的實質,把握這些現象與過程的規律性,以便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自近代以來,科學在給人類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同步呈現。基于此,反思與規范科技發展,就成為當今一項世界性課題,為達目的,一度被冷落了的人文學科又被重新提出來,并成為了前沿問題。
(三)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比較
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語言特征、論據來源和社會職能等五個方面。在研究對象上,人文學科是以人的生存和人與世界的感受價值關系為基本研究對象,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回答‘人應該怎樣’的問題,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去追求人的美化。它是一種評價性和體驗性的學問”。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它主要關注自然界各種物質的屬性、狀態及其運動規律,它是一種工具性的學問。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學科主要以想象、直覺、思辨、體驗等個體性、獨特性、創造性的感覺和表達為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受到人的主觀情感和人生經驗的影響,具有主觀性。自然科學則以數學、實驗、實證和邏輯推理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盡量避免人的主觀影響,具有客觀性。在語言特征方面,人文學科偏重評價,自然科學偏重描述。在證據來源方面,人文學科主要關心經驗中的“是什么”和“為什么”,蘊含“應該怎樣去做”的意義;自然科學則主要關心因果關系,強調合理性的邏輯。在社會職能方面,人文學科沒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主要功能在于發展人性、提升人格。自然科學則通過技術中介去實現效益,有強烈的功利性。
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
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以全部人類文化知識為基礎的教育,它包含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兩個方面,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教育的一體兩面關系。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文、史、哲、藝等)通過知識傳授與環境熏陶的方式,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更加強調“全面發展”、“通才教育”與“文雅教育”,是一種區別于專業教育的非專業、整體性優化教育,實質是人性的教育,主要途徑是文學文化名著經典的研讀,核心教育目標是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的養成。
(二)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的目的重在培養人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任務在于揭示和把握自然界各種現象及其規律,為人們合理利用這些規律開辟各種可能途徑。科學教育的特征是“教學內容學科化”、 “教學方法心理化”、“教育制度職業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教育目的功利化與唯知識化”。
(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比較
在教學理想上:人文教育重人格塑造,培養完人;科學教育重培養科學家。在教育目標上:人文教育重發展素質,追求開發潛能、傳遞文化與增進和諧;科學教育重知識傳授,追求傳授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能力與養成科學品質。在教育內容上:人文教育內容人文學科化;科學教育內容自然科學化。在教育方法上:人文教育重名著研讀、榜樣激勵、對話討論與環境陶冶;科學教育重觀察、實驗與問題探究。在教育手段上,人文教育注重良好人際關系和情感氛圍的營造;科學教育注重物質條件的建設。在教育主體上,人文教育要求教師熱情、感性、有主見;科學教育要求教師冷靜、理性、保持中立。
三.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諧發展教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
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等概念是同一層面、意義比較相近的一組教育觀念或教育思想,可分別對應于專業教育,并與專業教育一起構成完整的教育。
(一)“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叫“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來源于古希臘。古希臘人把人分為自由人和奴隸兩種,并認為自由人有責任從事博雅學科的實踐,應該能夠進行邏輯思考、理性閱讀和生動演講,否則,他就不可能是個自由人,如果一個奴隸能夠具備自由人的品質,他就可以得到自由。亞里斯多德曾經把博雅教育看成是與職業教育相對立的教育觀念,他認為博雅教育為自由而設立,不應當有適應性和職業性,教育目的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培養能夠自由地對新的變化的境遇獨立做出正確判斷的人——紳士。
(二)“全人教育”與“全面和諧發展教育”
1.“全人教育”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依據柏拉圖的“和諧就是善”和裴斯泰洛齊的“和諧發展教育”等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經驗,于20世紀中期在日本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是指培養“完美和諧的人”的教育、“全人格”人的教育或“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全人教育思想由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和生活六個方面的內容組成,學問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宗教求“圣”,身體求健,生活求富。這六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全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多方面和諧發展的人,其途徑就是實施上述六個方面的教育。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研究通識教育有重要意義。
2.“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依據馬克思列寧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結合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經驗,于20世紀中期在前蘇聯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個性全面發展”的人,其途徑就是要堅持德、智、體、美、勞等諸育的協調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把對學生進行“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過程,看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由外部教育環境、校內教育結構、師生集體關系三個部分組成。學校、社會、自然、家庭構成外部教育環境,校內教育結構是“三維系統工程”的基礎,德、智、體、美、勞等五育的科學實施,是校內教育結構的核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重視大自然的教育,要把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改造自然作為強有力的教育手段。蘇霍姆林斯基的關注環境、關注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注重人文知識對人成長的意義,對我們今天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有重要意義,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思想對我國教育曾經產生過深遠影響。
(三)“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由亞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發展而來,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項本土化創新。它主要相對于專業知識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而言,是高等教育中人人必須接受的非職業與非專業性的共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保證學生擁有健全的知識結構而采取的措施,其觀念是強調文理知識整合和智慧教育,其內容是一種廣泛、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的教育,核心是文理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狹隘的學科中走出來,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廣博而堅實的基礎,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開設核心課程、以經典名著研讀為中心、小班化教學是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最普遍、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大學通識教育理論的形成經歷了兩次“通識教育運動”。第一次通識教育運動以耶魯大學的《1828年耶魯報告》為標志。報告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有兩個,那就是智力開發和知識傳授,但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情趣愛好、判斷力和想象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共同學科”的學習,對學生從事任何職業都是必需的,職業科目不應該在大學存在;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與重要手段;經典科目的學習,是奠定學生正確情趣的基礎,也是從事各項職業的最好準備;博雅教育與職業(專業)教育并不完全對立,但教育必須以博雅教育為先導和基礎,反對過早專業化;要求以經典和基礎科目來訓練學生心智,反對課程雜亂無章。第二次通識教育運動以哈佛大學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哈佛紅皮書》)報告為標志,顯示了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理論體系的基本成熟。紅皮書認為: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而有教養的人;這種人才應該具備“四種能力”,即有效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溝通能力、恰當的判斷能力、分辨價值的認知能力;“四種能力”的培養,必須依賴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的全面知識。紅皮書還認為,為了應對現代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高度分化現象,以實現彼此溝通與達成社會共識,必須提供一種“共同教育”,這種教育的基礎乃在于對西方文明傳統和美國歷史的共同體認,這種“共同教育”將使大學生畢業后無論涉足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都能夠因為有“共同教育”背景而現實有效溝通。
(四)素質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開展的以面向全體學生(主要是針對中小學學生)、以提升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特征的一場教育改革運動。素質教育理論的提出主要是回應基礎教育領域“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一社會現實問題。素質教育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以知識傳授為重點、以升學考試為目的教育模式,重新調整教育思路,重新確立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把教育的重點從以知識為重點轉移到以學生全面發展和實現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它是一項具有戰略性的教育改革運動。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注重為未來生活打好基礎,強調自我學習、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知識和能力,努力使學生掌握具有繼續學習、繼續生存、繼續工作的本領。
2.文化素質教育是對應于西方通識教育的概念,是基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邏輯和實際,并結合外國經驗而進行的本土化創新。它主要發端于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素質教育,如果以官方文件為標志,我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始于1998年,比素質教育要晚十多年時間。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不僅涉及課堂教學與課程體系,還涉及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主張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史、哲、藝等人文學科知識的教育,同時也加強對文科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人文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強調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引導大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
3.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比較
中國內地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與美國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實施的通識教育屬于同一層面的概念,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區別,其一,就產生的背景來講,美國大學通識教育主要是針對西方高等教育越來越專業化、大學生知識結構越來越專門化的現實情況而提出的;我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是針對高等教育專業化與職業化、大學生知識結構越來越窄、人文素養不高的現實情況而提出的。其二,就發展歷史來講,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承接古希臘和歐洲的博雅教育傳統而來,提出和實施已有了近100年的歷史,有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完整成熟的課程體系;中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提出與實踐,至今不到20年歷史,其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其三,就概念內涵來看,通識教育比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要窄一些,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都通過完整的課程體系去實現,此外,文化素質教育還強調要進行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美國通識教育沒有強調的。其四,就教育目標和實現途徑來看,兩者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和負責任的公民,但達成這一目標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與手段卻不盡相同。
(五)專業教育(special education)。東西方的古代教育都不是專業教育,專業教育是近代西方工業革命與大機器生產的結果。我國的專業教育主要是學習西方教育的產物,尤其是上個世紀50年代,學習前蘇聯教育模式以后,我國的教育進一步專業化,為當時國家建設,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但隨著專業教育的發展,其弊端也不斷表現出來。由于學科關系的斷裂,造成了人才知識結構的不健全,進而影響到人才的心理健康發展,其結果是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大多是有“才”無“人”的半成品,這極不符合“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人文教育加以匡正。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比較。關于兩者的關系,《紅皮書》做了這樣的解釋:1.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同為人的生活的兩個方面,是平起平坐與平分秋色的關系,兩者彼此關聯,不可分離。通識教育意在培養視野寬廣、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健全、具有綜合知識和綜合眼光的公民;專業教育則更主要是給人以“本領”,意在培養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技能與能力。2.專業主義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離心力,更需要通識教育提供一種協調與平衡的力量。教育的作用應該在于提供廣泛的批判意識,使學生成為既掌握某種特定的職業或技藝、同時又掌握作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藝的專家。專業教育主要關注與操作活動有關的知識,其作用在于擴增新的知識領域并推動技術的進一步應用。
(六)“課程”與“課程群”、“人文課程”與“通識課程”
1.課程與課程群
課程。現代學者認為,課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課程是指一門學科。現代課程類型有很多,如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核心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等。
課程群(簡稱課群)。是為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與問題等方面有邏輯關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課程體系。課程群組建有幾個基本特性:在組建規模上,是若干門課程,一般不得少于3門、多于6門,少于3門,難以成群,多于6門,則系統過于龐大,協調性差,不利于統籌規劃、設計與管理;在課程性質上,是從屬于某個學科,也可以是跨學科,彼此具有關聯、滲透或互補之關系;在建設目標上,是要優化教育資源,以獲得整體教育效果;在建設方法上,要對原有課程進行重新規劃、整體設計、創新構建新課程體系;在建設層次上,課程群是與課程(微觀層面)和課程體系(宏觀層面)相對應的處于中觀層面的課程體系。
2.人文課程與通識課程
人文課程是指以發展學生人性、完善學生人格、實現學生人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如文學、語言學、哲學、美學、藝術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其職能是精神引領、意義探尋和價值實現。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都是完整的和諧人教育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即將畢業離校的我,對于大學四年有種無法言表的感受。離別總是傷感的,但回首過去的四年,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受至深。
9月,我懷揣著對大學的遐想帶著河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到保定,沒有父母的陪伴,獨身一人拿著行李報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陌生的大學,這一切在我眼里是那么陌生……來到宿舍,七個陌生又充滿激情的面孔,大家來自河北省的各個城市,每個人都帶著各自家鄉口音的普通話七嘴八舌的聊了起來。很快大家熟悉起來,就這樣,我們的大學生活拉開了序幕。
大一
大一的生活是激情快樂的。
大一是對以后沒有過多的想法和壓力的。上了大學才發現每周的課程相對于中學時簡直太少了。充足閑暇的時間讓我們有了更多娛樂玩耍的機會。我們盡情享受著高考以前從未有過的充裕的時間,寬松的環境。當時還在河大本部,宿舍內都有電視,那時候最愜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各自的床上看電視。有時候因為看中央三還是河北四爭得熱火朝天。現在說起來,成了我們室友相互間的樂趣。本部粗壯的樹木、茂密的植被也成了大一時永恒的記憶。有時到上課的地方要走很遠的路,一群同學嬉鬧著一起走過校園綠蔭下的小路,這種情景以后怕是畢業以后在也不會有了。還記得曾經有一天上午要上西方美術史的課,結果那天整個宿舍的人似乎都中了瞌睡蟲,早上竟然沒有一個人醒。結果接到了老師的電話,頓時我們睡意全無。慌忙起床向九教奔去……
大一最激情是事情就算是看世界杯了,夏天正是德國世界杯,男生宿舍樓那陣子真是瘋狂無比,我們一同見證了澳大利亞隊在零比二落后的情況下最后連扳三球淘汰日本隊的爽快,領略了黃健翔狂風怒吼般的解說門事件。大一火熱的夏天隨著世界杯的熱情熱血澎湃。
本部的大學生活只有一年,在大一暑假前夕,我們搬到了河大新區,大二的生活隨著新的環境繼續上演……
大二
大二的生活是穩步向前的。
基本熟悉適應了大學的生活節奏以后,我們迎來了大學期間唯一的一次外出寫生。地點:邢臺市路洛鎮賀家坪村。這是一段大學獨特的記憶,一起吃一個鍋里熬出來的土豆燉粉條,一起爬山、摘柿子、挖紅薯。雖然有一些不太道德的行為,但是我們一同擁有了快樂而美妙的時光。
下學期的時候由于學習專業課程的需要,每人都陸續買了電腦,這樣除了平時上課,電腦成了大家主要的娛樂工具。從那時開始,音樂、電影、電腦游戲開始充斥在大學的課余時光中。電腦漸漸成了大學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
大三
大三是彷徨徘徊的。
已經是學校的“老生”了。學習生活依然按部就班的進行,開始憑著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嘗試做一些相關的活兒。但思想和行動上相對于以前貌似漸漸懶惰起來,經常很久不出門,經常每天是從中午開始。經常哥們幾個舉杯小酌,在混沌的狀態中也會想偶然思考一些關于人生的問題。到了大三下學期,經過一段時間后開始莫名的郁悶,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開始試著計劃自己的人生。上課開始比以前更專注的聽,作業開始更認真的做。
有些東西你是無論如何也留不住地,它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從你指縫中悄悄滑過,譬如時間,譬如青春,你只能斜靠著墻壁,呆呆地看著它一分一分地流逝過去。四季的雨還是在飄,雪還是在飛,花開花謝,依舊在輪回。
當我又一次走過通往教室那條熟悉的路的時候,看著大一大二的同學上體育課學習我們早已學過的太極拳,似乎也看到以前曾經的影子。看著道路兩旁的樹木又一次變得枝繁葉茂,突然發現樹木比以前高大茂密了許多,突然間覺得時間過的如此迅速,都還沒有來得及細細享受大學生活,時間卻早已把我們帶到了大四……
大四
大四是忙亂復雜的。
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大四的生活開始了,我們去了北京考察,除了參觀名聲古跡和博物館讓我對古代藝術的輝煌成就感到無比贊嘆的同時,潛移默化中也感受到了現實中北京上班族的壓力、緊張和焦慮。從北京回來后,開始更多的關注關于工作就業之類的信息。內心的壓力開始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對以前專業技能不足的地方進行了惡補式的復習鞏固。時間依然飛速的流逝,感覺一下子就到了。在大學的最后一學期里,課程雖然很少,但每個人的忙碌程度卻感覺是四年中最繁忙的。每個人都開始四處奔波,每個人開始找公司單位實習,很多同學都去了別的城市上班實習,宿舍里也失去了以往的熱鬧,我們都知道這是我們在一起最后的日子,每個人的心里有種難以言表的感受。當我們又一次返校相聚在一起的時候,開始回望過去,說一說大學中每個人身上曾經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每個人還是那么開心,那么快樂。我們還幻想著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能從新上一遍大學的話,我們又會是什么樣。但我們都知道,時間不會倒流,大學只有一次,這些終究會成為過去,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這段記憶是不能忘記的,也不會忘記的。當我們把畢業論文畢業 設計最后完成的時候,大學生活進入了最后的倒計時……
我們又一次舉杯小酌,說了很多肝膽相照的話。在醉生夢死之間我們才發現我們浪費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為是,又如此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朝氣也有頹廢,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們敏感,我們沖動,我們偏執,我們頑固到底地故作堅強。我們輕易的傷害別人,也輕易的被別人所傷。
我們追逐于頹廢的快樂,陶醉于寂寞的美麗。我們堅信自己與眾不同,堅信世界會因我而改變。曾經在某一瞬間,我們都以為自己長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們終于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信念、理想、欲望,還有勇氣、責任、堅強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在生活面前我們還都是孩子,其實我們從未長大,還不懂愛和被愛……
二、人本教育的概念
(一)概念所謂人本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題,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提倡人人平等,以學生本身知識的增長作為目的。這是當前較為先進的,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種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地方主要是拋開了“填鴨式”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不同個性,實行個體化教學。
(二)人本教育的必要性中國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富強,離不開教育,而傳統教學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進行人本主義教育,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提高到更高層次,不斷重視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高層次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人才。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大學教育也要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而人本教育正是適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性格被更加的重視,學生的潛能和特長被更大程度的激發了出來,學生的自身素質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人本教育理念在大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一)改變傳統大學教育管理模式傳統的大學教育管理模式束縛了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阻礙了大學生思想的升華,對大學生的管理過于死板,違背了大學應該是紀律性和自由相統一的學術圣地這一概念。人本教育理念不同于以往傳統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大學要把學生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學風逐漸放開。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體現人本主義的價值觀,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斷提升,將學生的實踐性不斷加強。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兩方面:首先,加強實踐性教學。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要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即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在人本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張揚個性和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生在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經過正確的引導,最終能夠轉變為其內在的素質。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要逐步實現平等化。大學教育不能延續高中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也不能是傳統的從上往下的灌輸式教學,而要引導學生重視學術性探討,轉變師生關系為平等的交流關系。
(二)改變傳統大學教育教學手段當前社會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大學生思想非常活躍,因此以往傳統的古舊的大學教育管理方式,例如對學生進行威脅,進行恐嚇等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人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管理就是要充分發揚學生特有的創造性和活力,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進行人性化的管理。對于學生的發散思維不但不能打壓,還要進行有效的引導,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發揮出來。人本教育最基本的一個觀點就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從學生的性格、感情和態度入手。因此,作為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將自己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消除學生對教師傳統的恐懼感和敬畏感,讓學生感覺到親切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了解學生的想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制定出特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正在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