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1: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農業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農村的管理層中,很多人認為對于農村實行經營管理是沒有必要的,認為農村的發展只要依照現有發展套路進行即可,并沒有將農業的發展放到一個變化的大環境中進行考量,也缺乏對于農業突破發展線路的相關探索,且認為有關財務透明體制、減少農民生活負擔等措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導致了管理層的經營管理工作進行散漫,被動性強,也阻礙了農業的創新發展。
1.2相關體制不健全
農村經營管理模式涵蓋的工作范圍主要為農村財務審核、農民負擔監督、農村土地承辦等,工作議程設置十分復雜。雖然如此,我國當前有關農村經營管理的管理法規和相關體制卻處于嚴重不健全狀態,不能實現對于農村經營管理的有效監督,也沒有適當的懲罰措施對不合理經營管理模式進行相應處置。獎罰體制的缺失造成了經營管理的主動性較弱,也就很難使農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1.3土地經營規模不大
農民收益增長慢目前,農民的土地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經營管理,也就不容易實現對于農業項目的創新實踐,一些大型機械無法在小規模的土地上進行作業,由此導致了農民的土地經營積極性較弱,農民收益低,田間勞動量投入較大的不合理發展狀況。長此以往,農業的發展便有可能在這種不良循環中走向停滯,最終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整體態勢。
1.4農村勞動力科技水平比較低
當前,城市中普遍存在“民工潮”現象,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國農村地區的勞動力質量較低,具體體現在勞動力老齡化嚴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因此,農民對于與農業相關的科技的接受能力較弱,很難實現對于機械化設施的操作,加之對一些科學的種植栽培技術的接受程度有限,導致了農村農業的發展處于低水平狀態。
2完善農村經營管理的對策
2.1加大對農民的農業知識教育
針對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狀況,要想實現農村農業的快速創新發展,首先就要對農民實現農業知識教育,使農民掌握農業的相關知識,以指導他們科學、高效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國家可以選派相關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教育,教育的方式選擇應符合農民的信息接收習慣,把科技性知識轉化成簡單易懂的語言,以方便農民對于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在進行農業知識培訓時,培訓員要充分調動起農民積極性,鼓勵農民對于不懂的問題進行詢問,以激發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主動性,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創新性發展。
2.2注重信息化的發展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營管理信息化發展較緩慢,這也就阻礙了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管理層與農民的有效溝通,長期如此,則易引起積攢管理層與農民間的矛盾,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因此,農村的經營管理要尤其注意信息化的發展。一是要做好整體的規劃,基于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以及農民的合理要求制定相關條例,并及時將決策信息告知農民,實現信息的透明化;二是農村管理層應加快本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廣播、有線電視以及網絡的暢通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傳達度的問題,因此,要想實現信息化發展,就要完善不同的信息傳播路徑建設,使相關決策能夠快速、準確傳達到農民耳中,避免農民由于信息獲取缺失對農業生產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三是經營管理部門應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機制,能夠與農民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溝通,及時知曉農民的需求,了解農民對于當前所執行的相關決策的態度,以知道決策層制定出更加符合農民需求的決策,便于對農業生產實現有效經營管理,最終整體推動我國的農業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初期,蘇南以鄉鎮企業的發展創立了蘇南模式,30多年過去了,蘇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型,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蘇南地區,其發展的方向和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有何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為此,我們重點考察調研了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晨東農莊和蘇州吳江市同里靜思園,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無錫蘇州經濟發達的現實出發,結合兩個個案所在鄉鎮非農產業高度集聚的特征,我們提出了后集聚時期生態農業與旅游發展模式這一重要觀點,以期對其他地區的發展能有所啟發。
1、兩個案例分析
1.1晨東農莊
晨東農莊位于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寨門村,占地1000余畝,以園林、茶葉、花卉、苗木綜合開發利用為主題旅游論文,集園林觀賞、生態養殖、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綠色產業園。農莊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計投資1300余萬元。農莊建有茶園、孔雀養殖園、靈芝養殖園、魚塘、苗圃、飯店、靈芝研究基地等。目前農莊主要收入來源于茶葉銷售、飯店經營。去年農莊開始靈芝養殖和深加工,將成為農莊的主要特點和未來的主要收入來源,靈芝養殖剩余物(培養基)可以進行循環利用,處理污水廠污泥。農莊吸收勞動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節工。
農莊所在錫北鎮,是以生產摩托車、電動車及其配件的產業集聚區而著名。農莊主人擁有一鄉鎮企業進行摩托車、電動車配件生產,農莊投資資金來源于該企業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見一個“生態農莊”、“綠色蔬果基地”、“農家樂”等等??梢钥匆姰數赝菩械囊淮逡粓@、一鄉一景初見成效。
1.2靜思園
靜思園位于蘇州吳江市同里鎮往西3公里處。1993年開始建園,歷十年始成,園中建筑沿襲蘇州古典園林文脈。奇石館陳列著大量靈璧石等奇石。園中建材多收集全國各地在建設、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進行異地恢復、保護論文格式。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承和古建筑保護有一定的意義,目前經濟、社會效益良好。園主人擁有鄉鎮企業,從事玻璃鋼生產。造園資金基本來自于該企業的盈利。
2、后集聚時期的農業發展
蘇錫常的經濟發展跟隨經濟體制改革而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前期集體經濟、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階段;90年代末集體經濟衰弱和外資經濟騰飛階段;以及2002年后民營經濟崛起階段。而目前形成民營、外資和國有三分天下的經濟格局,因為在全國具有獨樹性,而被專家廣泛稱為“新蘇南模式”(相對于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蘇南模式)。
以晨東農莊和靜思園為代表,體現了蘇南在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我們稱之為“后集聚式農業”——它是在工業產業集聚發展到盛期后,許多企業主曾經從事于農業,又開始產業轉移,一部分資金又轉回到農業,集群化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村、農業新發展。而蘇南后集聚式農業就是以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現代農業。
無錫以晨東農莊為代表的鄉村休閑農業方興未艾,無錫目前上規模的正常經營的已經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機提出一村一園的思路和戰略,雖然每個農莊、農場的特點不同、經營項目不同,發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來源也不盡相同,但投資者均是利用經營工業企業的盈利,投資于農村、農業,投資的農村、農業不再是簡單的種植業,一般是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是更高層次的農業旅游論文,在農業中融入新的要素,體現了農業新的價值和收入來源。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休閑旅游景點,增加了農業經濟收入,改變了農村產業結構,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是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也是蘇南后集聚式農業的特色,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
但是,在新蘇南模式的發展中,我們要抓住后集聚農業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發展后集聚式農業,才能促進蘇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謂工業反哺農業,怎樣反哺?怎樣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抓住當今蘇南農村的關鍵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1反哺農業,發展現代農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可以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拓展和提升,實行區域化布局、設施化種養、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特色化動作、功能化配置、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營銷。既優化了農業資源要素,提高了農業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拓展農業發展功能,提升了農業產業發展層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發揮蘇南的地理氣候優勢,打造蘇南天然糧倉。
2.2發展生態農業產業
后集聚式農業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后集聚式農業縮小了城鄉差距,在經濟(產業)結構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轄區、縣市、城鎮、鄉村多點網狀的產業集群。將蘇錫常在地域上連綿一片,市區趨于相連,與鄉村界限模糊,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被打破,城鄉經濟差距不斷縮小,而蘇錫常早年的城鎮化趨勢已經向城市化邁進旅游論文,鄉鎮變城,大有燎原之勢。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應以拓展農產品的加工鏈和新概念產品為導向,滿足市場需求和開發新需求,創造農業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態米、茶油、有機蔬果、食用菌、原生態家禽、天然礦泉水等。把農產品開發和經營服務項目結合起來延長產業鏈。農民利用農村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開展餐飲、采摘、休閑、避暑等經營服務,以踏踏水車、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轉轉、去景點名勝逛逛等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自然生態作為賣點提供旅游服務。
后集聚式農業是農民創業和吸納農村勞動力內部就業的良好載體,并可以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是創業富民、創新強農有效途徑。它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外,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餐飲賓館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3開發新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一方面為城市居民提供走進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加深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接觸,了解農藝知識,體現農家生活,享受田園風光;另一方面也給農村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旅游,將先進理念、城市文明、市場意識、生活方式融入農村,促進農民思想觀念更新、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市場意識增強,文明程度提高,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城鄉互動發展的局面。
蘇南一帶地處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能夠最早觸及最新市場。因此在旅游產品開發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進新觀念、走在創新前沿。開發新產品,創造新需求。比如蘇錫常有發達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兩旁有豐富的景觀,可以開發汽車宿營地滿足當今汽車時代的新需求。
3、問題和建議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有60%以上的企業主沒有真正了解生態農業和旅游意義。他們不是把環境、時間與經濟優化結合,不了解生態農業與旅游具有長效性,不是短平快項目,而是以辦中國農村企業的觀念,以效益最大化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問題旅游論文,主要有:
(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在規劃中沒有或很少考慮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整體和結構的規劃,把主導農業、農業二、三產業的結構比例科學合理的設計論文格式?,F在有像上世紀發展鄉鎮企業時的一哄而上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趨勢,再次把大量的耕地變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沒跟上。對如何保障主導農業、適度發展二、三產業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以自行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著生態農業開發的旗號,享受著政府的優惠政策,高于50%的企業主,以買地囤地為目的,沒有真正的去搞生態農業,實際在生態農業投資的企業少于30%。
(3)管理亟需規范。在管理上要宏觀和微觀兩頭抓。市場行為、設施建筑、衛生安全、稅收上仍需進一步規范。管理要與國際接軌,遏制欺詐、不誠信等不良競爭行為。
(4)扶持力度不夠。體現在資金、輿論宣傳、政策等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
(1)統一規劃、規范發展。確定新型農業的經營范圍和重點項目,編制新型農業的發展規劃,加快制訂并推廣相關標準,規范經營行為;加強整體規劃和論證,加強指導。
(2)創新農業旅游經營機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繼續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旅游產業。
(3)加大對新型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會等各類有效平臺和資源,不斷為新型農業發展提供各種政策、資金以及各種服務支持。
(4)按照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特性規范用地以及落實具體生態環境指標或規定。
參考文獻:
[1]唐為首,“蘇南模式”的演進及其對創新發展模式的啟示,《經濟叢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蘇南地區農村居住發展及其模式探討,《規劃師》2007-2
[3]杜傳忠,鄭麗,任雪,我國農村工業化三種典型模式的分析與啟示,《德州學院報》,2009-2
[4]董正秀;周曉平,蘇南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徑,中國農學通報,2011年04期
重工業是工業經濟的支撐,對生產科技改造及工業產業收益都有很大的影響。
1.2輕工業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相比于重工業,輕工業生產規模及工作強度較低,主要向市場供應生活類手工產品。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輕工業對促進人們生活水平提升是一種保障,借助工業生產體系滿足了社會群體的產品需求,擴大了工業產業鏈的經營范圍[1]。
2工業發展與農村飲水的矛盾
隨著工業化生產水平的快速提升,企業生產與制造產品的類別更加復雜,實際生產所用水資源也在不斷增加,其中產生的水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調查顯示,我國工業發展與農村飲水安全存在著突出的矛盾。
2.1水質矛盾
農村是國民經濟最早的產業基地,農業經濟在三大產業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也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產業對象。自從工業結構優化調整之后,農村飲水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水質標準下降是飲水矛盾的主要問題,這與工業生產廢棄物排放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工業生產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水、氣、渣等有害廢物,會嚴重地破壞農業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擾亂了農村地區水供應系統的質量標準。
2.2污染矛盾
污染是農村飲用水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工業污水排放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這無疑激化了工業發展與農村飲水之間的矛盾。例如,工業“三廢”對工業生產本身的危害也很嚴重,有毒的污染物質會腐蝕管道,損壞設備,影響廠房等的使用壽命。當農村飲用水遭受工業污水破壞之后,其在短時間內能夠擴散開來,形成大面積的農村飲水污染。
2.3健康矛盾
飲用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人每天都要攝入不同量的標準飲用水。相反,若飲用水存在污染、病毒、細菌等問題時,人們的健康狀況必將受到破壞。工業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收益水平的快速提升,滿足了工業科技改革的創新要求,但其引發的水質污染又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農村飲用水在工業污水干預下,整體飲用水水質標準大大下降。例如,工業污水造成環境污染,公害泛濫,直接危害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不利于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
3解決農村飲水問題的綜合措施
不可否認,工業經濟發展標志著國家綜合實力提升,促進了三大產業結構層次的優化調整,大大促進了國民產業經濟收益的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我國工業企業多數建立在遠離城市的地區,郊區或農村地區是生產型企業的主要基地,這些都給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帶來了隱患。鑒于工業發展對飲用水產生的污染、質量、健康等問題,必須要正確處理工業經濟與農村飲水之間的關系,擬定有效策略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
3.1依法治理
堅持有法必依,尤其要做到“三同時”和限期治理。①堅持污染防治設施與生產企業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也就是國家明文規定的“三同時”;②對原有污染進行治理,對于污染嚴重的,要依法進行限期治理,對限期治理不達標或拒不進行治理的企業,要依法責令其停產或關閉。法律是保護水資源的強制性措施,也是維護農村飲水安全的基本保障。
3.2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包括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產品兩個方面。清潔生產是國內外20多年環境保護工作經驗的總結,它著眼于全過程的控制,具有環境和經濟雙重效益。推行清潔生產,是深化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工業企業建立完整的綠色生產體系,對產品工藝及加工流程實施調度。比如,編制一套綠化型的生產工藝,加快工業用水凈化系統建設,有效處理各種污染問題。
3.3優化控制
企業日常生產要注重廢水、污水的綜合治理,堅持堅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結合,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不受工業生產影響。這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污染源,如家庭污染源的污染物種類基本相同,有些污染源的污染物種類又有很大區別,如造紙廢水和電鍍廢水就大不一樣。因此,采用分散治理與集中控制實現了針對性處理,提升了農村飲用水的安全系數。
3.4技術改良
面對不斷提升的工業科技水平,我國也要對污水處理采取先進的技術方案,以技術改良為支撐擴大農村飲水安全控制力度,提高廢水處理技術水平。工業廢水處理正向設備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處理方法,包括用以進行沉淀和曝氣的大型混凝系統也在不斷地更新。近年來廣泛發展起來的氣浮、高梯度電磁過濾、臭氧氧化、離子交換等技術,都為工業廢水處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3.5倡導節水
資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對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還要注重節約意識。無論是企業或農村用戶,都應當在生產和生活中大力提倡節約用水。①廠礦企業要不斷提高節水意識,積極采用先進的節水工藝設備,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②廣大居民和社會各界都要增強節水觀念,千方百計節約水資源;③做好水資源質量監測與管理,避免水質污染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農業農村工業協調發展階段性區域性
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農村工業發展促進農業發展,兩者存在正相關關系,是我國農村工農業關系的主要體現。但農村工業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兩者關系有不同的表現。工業發展并不是總是對農業有利,認識到這一點,選擇適宜的協調發展道路,發揮農村工農業之間的正關系,抑制負關系,對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十分重要。我們在廣東東莞市,江蘇無錫縣,山東諸城市、蒼山縣,湖南雙峰縣,四川米易縣等17個典型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不同地區、農村工業不同階段的農業與農村工業關系特征,提出了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
1農村工業不同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關系的特征
依據反映農村工業發展水平以及與農業關系特點的若干指標(如人均農村工業產值、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農業人口人均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等),根據17縣農村工農業關系及全國總體狀況,確立每個指標在各個階段的范圍,運用要素貢獻率與專家評議相結合的方法,確立各項指標的權重,將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的關系劃分為五個階段:
1.1第一階段為“農為主,工萌芽”階段這時工業剛剛開始發展,人均農村工業產值低于5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不足4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小于0.5,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小于0.2,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純收入比重小于10%。農村工業的發展依靠的是農業的剩余資金、剩余勞力、剩余農產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對農業的競爭作用不明顯,對農業的互補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階段為“農哺工,工起步”階段工業開始發展且以外延型發展為主,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500—1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為40—5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5—1.5,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2—0.4,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為10—20%。農村工業發展占用較多的資金、土地和吸收較多的農業勞動力,體現出農哺工的特征,這時工業對農業的互補作用(如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以工補農等)還較小??傮w上看,勞力轉移對農業利大于弊,而資金對農業的爭奪對農業弊大于利。
1.3第三階段為“工農業互爭互利”階段農村工業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1000—3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50—7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1.5—3.0,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4—0.6,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為20—50%。對農村資金、土地具有明顯地競爭作用,但農村工業通過工資和以工補農對農業資金的返還已較為明顯;勞動力的數量競爭開始出現,質量競爭較為明顯化;體現出互爭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階段為“工補農,農開始分化”階段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3000—10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為70—9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3.0—10.0,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6—1.0,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為50—80%。農村工業發展到具有補農的實力,但全面改善農業現代化條件的水平還未達到;農業勞動力在現有規模下出現局部不足或季節性緊張,農村工業占用土地較多,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開始分化,以工補農水平高、農業社會化服務好、農村工業發展相對集中,農業及糧食生產繼續發展;相反,農業及糧食生產出現下降趨勢。總體上資金關系對農業相對有利,勞動力關系對農業相對不利;體現出工補農,農開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階段為“工為主,農分化”階段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10000—20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的9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大于10.0,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大于1.0,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高于80%。農村工業已具備建農的實力,關鍵是政策的引導,或者以工建農、農村工業集中發展保護農田,農業規模化經營解決勞力不足和提高農業及糧食生產的效益,農村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實現;或者工業發展不顧農業,大量占用農田,勞動力數量不足、素質弱化,農田拋荒、半拋荒,農業萎縮;體現出工為主,農分化的特征。
2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
依據我國農村工業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特點,以及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關系的特征,提出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該理論包含三個部分:
2.1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一個相對而又抽象的概念,內容十分廣泛,可概括為下面五個方面:①農業發展水平與農村工業水平的協調(簡稱水平協調)。水平協調包括總量協調、速度協調。②農村工農業之間的投入結構、技術結構的協調以及農業結構(農業生產結構、種植業結構)、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建設重點與農村工業水平、結構之間的協調(簡稱結構協調)。③農業與農
村工業在資源要素流動及配置上的協調。包括勞動力、資金、土地等方面(簡稱要素協調)。④生態環境協調。農村工農業、特別是農村工業發展的同時,不斷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簡稱環境協調)。⑤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還包括廣泛的社會內容。通過工農業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使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別,減少貧困,增加農民受教育的范圍與機會,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通過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向農村的擴散,改變農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過時的思想觀念。搞好農村社區生活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從多方面縮小城鄉和工農差別(簡稱社會協調)。
2.2階段性協調發展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內容及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不能以單一標準來衡量兩者關系協調不協調;也不是只有農村工業的高級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才會取得協調。協調是動態的,每一階段均有其協調的內容與形式,只是不同階段兩者協調發展(關系)的體現不同而已。由于農村工業發展階段性特征,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村工農業協調的重點應有所不同和側重。在農村工業處于起步階段的地區,協調農村工農業的關系,其重點是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立穩固的農業基礎,適度發展農村工業。在那些農村工業已具備雄厚基礎的地區,協調兩者關系,其重點應放在促進企業利潤向農業回流,通過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等方式促進農業穩步增長,達到改造傳統農業的目的。
不同區域(區位),由于自然條件、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農村工業在規模、行業與技術的選擇上均有不同的特點,從而導致了農村工業與農業發展關系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兩者協調發展的道路與模式應有所不同。以上三點構成了該理論的實體。我國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應以該理論為指導,脫離了協調性、階段性和區域性,我國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是不可能的。
3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
3.1確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礎從總體上看,中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必須堅持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方向。因為農村工業化是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在中國大多數地區,沒有農村工業化便沒有農業現代化。但農村工業化并不是農業現代化的充要條件,農村工業的發展并不能自然帶來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不同階段,工農關系不同,農村工業發展方向、農業現代化建設重點也應不同;不同地區農業與農村工業發展的特點不同,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也應有所區別。因此,在確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時,必須緊緊圍繞農業與農村工業的關系特征,以及農業與農村工業的區域發展特點,即必須以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為基礎。
3.2立足工農業協調,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不同,不同地區農業與農村工業發展的特點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的道路不是一條,而是多條道路構成的一個道路集。通過大量調查與研究,從農村工農業關系狀況以及區域特點的角度,把現階段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歸納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3.2.1以農為主,農業延伸、推動農村工業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經濟以農業為主,而非農產品資源缺乏,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一、第二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以農為主、工萌芽或農哺工、工起步。隨著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在農產品總量剩余的基礎上,通過結構調整發展高價值作物和特產作物開發,迫切需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來增加農產品價值、穩定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增加農產品價值,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促進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這條道路適合廣大的以農業為主、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工業剛剛起步的內陸地區。如山東省蒼山縣,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一階段,農村經濟以農為主。該縣利用大蒜生產的優勢,推動了蒜苔冷藏、保鮮、大蒜加工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走出了一條依靠農業延伸、推動農村工業發展的農村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3.2.2以農為主,農村工業靠資源開發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經濟中農業仍是農村經濟的主體,但當地礦產等非農產品資源豐富,具備資源開發的優勢。農村工農業關系還基本處在第二、三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農哺工、工起步或工農互爭互利。隨著農村工業的發展,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步顯示出來,通過資源開發,在轉移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部分的利潤回流,對農業發展產生良好影響;工業的發展也促進農產品,特別是加工產品市場容量的擴大,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類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往往是薄弱環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尤為重要。這條道路適合于中西部非農產品資源相對豐富、而農村工業水平還較低的地區。如湖南省雙峰縣,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二階段,農村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該縣利用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建材、煤炭采選為主要行業的農村工業,改善了農村經濟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對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走出了一條以農為主,依靠資源開發農村工業的道路。
3.2.3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經濟中農村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高,農村工農業關系基本處于第三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工農互爭互利,資金關系的矛盾比較突出。這類地區農業基礎條件較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具備發展畜牧業和高價值作物的優勢;地理位置較好、交通發達、國內市場容量大,也有發展外貿的優勢。通過市場和外貿的拉動,促使農產品加工的發展,帶動農業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條道路適合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較快和具備外貿條件的廣大東部農區及部分中西部農區。如山東省諸城市,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二階段末,第三階段初期。該市在發展外貿基礎上,依靠農產品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業基地建設,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使農業與農村工業取得了較高水平的協調發展,成為一個在全國較有影響力的典例。
3.2.4以工補農,農業穩定發展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工業是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業所占份額甚小。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四、五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以工補農、農業開始分化或工為主,農分化。這類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但農業勞動力數量不足和素質下降的
2農業機械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2.1農業機械是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農業機械在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比如,一臺中型農業機械每天可以進行農田作業的面積在5.3萬m2,生產成本在12元/667m2,如果是人工進行作業,每667m2需要1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需要120元。農業機械作業價格在40元/667m2,每667m2將會節約80元,同時還能搶抓農時,不誤節令。這不但能夠節約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農業機械的快速發展為剩余勞動力從事其他產業給予了很多時間,使人們能夠利用第二產業為自己創收收入。還吸引了剩余勞動力從事一些和農業有關的工作,比如農機維修、農機運輸和農機作業等,擴展了人們的就業空間,大大促進農民增收。
2.2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器
農業機械作為現代的生產工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它在無形中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農業現代化方式和傳統方式有很大區別,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使農業生產處于集體化和規范化;二、農業市場化。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廣泛應用使農產品商品化和農業市場化;三、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不管是資源的有效利用還是環境保護一定程度上需要農業機械來保障。首先,農業集體化和規模化就預示著有很多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中去,這就使少數農民得到了規模效益,就需要以農業機械代替人工生產來提高效益。規模化和標準化只能靠機械作業。農業產業要合理利用資源來滿足農業市場需求,使農業商品化,讓農產品立足于市場走向國際,在國際市場中提高我國農業產品影響力,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非常重要,質量和加工依然需要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來保證。農業機械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保護了環境,做到了資源的高效利用,比如農業機械解決了“白色污染”問題,使資源能夠得到循環利用,大大降低了工業化的環境污染;小麥收割之后剩余的麥稈會被焚燒,嚴重增加了環境的健康指數,農業機械進行收割之后會把秸稈粉碎之后進行還田,這不但給土壤增加了養分,而且大大降低了由于焚燒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如果沒有農業機械,農業依然不能實現現代化,農業機械在其中的地位相當高。很多國家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雖然道路不相同,但是都是實現了機械化之后隨之進行現代化。
2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業經濟增長機制。農村金融發展會對金融系統效率進行有效的提升,增強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性,從而能提高資本邊際生產率,達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果。農村金融發展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與繁榮,使得金融行業的各項基礎設施變得更完備,金融工具的種類逐漸增多,金融功能更加齊全。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金融行業的繁榮,會吸引外界儲蓄的不斷流入,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有效開發農村金融資源,能夠促進農村儲蓄率的提升,加大農村儲蓄份額,無形拉動了農村的投資。但農村金融的發展同樣可能導致儲蓄率的下降。金融的發展減輕了流動性的約束,促使金融風險得到分散,儲蓄戶在需要資金的時候,可以隨時從金融中介機構獲取資金。流動性的減輕,使儲蓄戶沒有較多預防性儲蓄的存入,從而導致了儲蓄率的降低。利率對于儲蓄率的影響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通常會隨之提高,利率的提高會帶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同時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會影響利率,從而影響儲蓄率,所以儲蓄率的上升還是下降是不確定的。雖然是不確定的,但金融發展的確會給儲蓄率帶來不小的影響,同時給經濟的增長也帶來影響。
農村金融發展通過“轉化率”來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稗D化率”是指金融儲蓄向金融投資方向的轉化。通常情況下,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也提高。在金融體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在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金融體系要對一部分資源進行吸收,主要體現在:交易成本的發生,主要是金融機構從分散的儲蓄戶那里吸收儲蓄時帶來的;信息成本的發生,金融機構為了能夠讓儲蓄戶放棄積蓄控制權時會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機構必然會從中獲取利潤。因此,金融體系對部分資源的吸收,會使部分資源不能形成投資。它們會以存貸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機構以及以傭金的方式向交易商與證券經紀商處流入。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完善,會極大提高金融運作效率,使交易成本與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良好的農村金融體系會使手續費用或者傭金費用等發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對農村金融的行政干預,會讓農村金融市場走向市場化的道路,促進經濟的提高。
2005年末湖南全省就業勞動力3801.8萬人,增長1.5%。全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919.26萬人,增長6.8%;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7.56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34.2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農村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待繼續加強;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較大等。湖南農村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受以上因素的影響,農村零售業的發展緩慢,制約了市場潛力的釋放,導致長期以來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使農村市場啟而未動。
一、農村零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市場發展受公共設施和環境的影響,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湖南省農村公共設施落后,消費環境差,相關商品沒有配套設施,壓抑了農村居民家庭的消費欲望,這已成為制約農村市場發展的桎梏。益陽市是全省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即使這樣,廣大的益陽農村普遍存在無自來水,無有線電視,農村供電線路普遍陳舊、損耗嚴重,造成電價太高。想買洗衣機無自來水,買了電視收不到信號,通了電不用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是買不起熱水器,而是用不了(水壓低打不著火);不是買不起冰箱、空調,而是用不起(電費太高)。高昂的電價,使得冰箱、空調等家電產品不僅買難(價格貴)而且用難(電價支出高),不少家庭放棄購買??梢?不良的消費環境,壓抑了一部分具備購買能力的農村居民家庭,使他們的消費欲望不能得到實現,不僅阻礙了商品在農村的流通,而且影響了農村零售業在未來農村市場的發展空間。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誠信問題在農村零售業中顯得尤為突出,不僅嚴重干擾著農村市場經濟秩序,不僅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熱情,而且損害了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完全統計:2002年,我省共查處違法違章、侵害消費者權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案件37951起,侵權違法主體是個體私營企業的案件24475起,占64.5%,其中,查處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8414起,個體私營企業占了78%。在農村個體私營經營戶中,有少數因為素質不高,沒有長遠發展規劃,注重眼前利益,損害消費者利益,從而影響了個體私營經營業的整體形象,造成了消費者心目中個體經營業主不太好的形象,不信任的情況也比較普遍,誠信危機嚴重阻礙了農村零售組織的健康發展。2005年,張家界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于7月18日接青島啤酒(郴州)有限公司投訴。7月29日,在張家界市一個體商店,查獲1800件(12瓶/件)仿冒的“青島2000”啤酒,共銷毀壹仟柒佰玖拾伍件(1795件)商標標識外包裝物及標簽。
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農民生產、生活信息指導不多,信息質量不高,魚目混珠的現象時有發生,令農民不敢輕信;信息網絡不夠健全,使一些信息無法送到農民手中。一是農村信息服務發展滯后,農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產指導和市場銷售信息,產銷之間的聯系度不夠通暢,時常出現農副產品積壓和賣難問題;二是農村市場假冒偽劣產品流行,農民沒有識別的能力,導致農村“大頭娃娃”事件的發生,對信息了解的不對稱嚴重影響零售業的發展。
(二)農村零售業的后續動力不足,發展資金從哪里來的關鍵問題難以解決
目前湖南農村的零售業基本上是獨立經營的個體小店,沒有任何的組織性,缺乏組織資金、商品配送、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自然談不上有什么競爭力。針對現代商業的發展趨勢,城市零售組織的未來競爭方向主要是農村市場。它們憑借自身的優勢,尤其在資金、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進軍農村市場是非常有利,而農村零售業可能在農村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湖南地處中國中部,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沿海地區,農村零售業的發展劣勢很明顯。農村零售商出身農民,除了自己多年的積蓄投資外,籌集額外的資金加大規模是不太可能,再說湖南農村大部分農民的收入來源單一。湖南農村市場的特點:零售商不知如何貸款或籌資去擴展店鋪,而農村信用社主要是針對農民的生產性貸款,所以零售商的店鋪面積一般在10-100平方米。發展資金的嚴重不足,影響了農村零售組織的升級。
(三)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影響農村零售業的全面發展
隨著湖南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農民的消費性支相應增加。然而農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對于湖南農村零售組織的發展沒有起到推波促瀾的效果。并且農民的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農村居民從業收入的主要用途集中在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農村家庭收入剪刀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農民的購買力平衡。擴大農民的收入來源,縮小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農村市場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農村零售業才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湖南農村居民的收入與城市居民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市場沒有“物美價廉”的商品,商品價格質量的不合理,是農村零售業的發展的“瓶頸”。
農村零售業的發展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目前農民有效需求不足,零售業在此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二是農村居民的富裕程度加深,對商品的質量要求自然就會提高,限制假冒偽劣產品沖擊農村市場??傊r民收入只要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農民家庭收入的差距日益縮小,農村零售業就有全面發展的機會。
單位:(元/人均)
指標名稱2004年2003年增減(%)增幅(%)
在外從業總收入546.78463.5917.97.3
其中:外出從業收入330.36269.1322.82.0
鄉外縣內收入27.2------11.0-------
縣外省內收入59.98------30.0-------
省外國內收入243.18------22.6-------
其中:本鄉勞務收入181.75155.2517.112.2
鄉鎮企業收入45.21-----8.4-------
非企業組織收入34.6739.21-11.6-------
注:資料來源于湖南統計局農村調查統計直報2004年7月21
單位:(元/人均)
指標名稱2004年2003年增減(%)增幅(%)
第一產業收入496.74407.8821.814.0
其中:農業收入176.54115.2152.3------
林業收入9.859.058.8------
牧業收入289.53263.719.8------
漁業收入20.8219.914.6------
注:資料來源于湖南統計局農村調查統計直報2004年7月21
(四)零售業規模偏小、業態單一,難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近十多年來,湖南省的城市零售業態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各種新型業態諸如超級市場、專賣店、折扣商店、倉儲式商店、便利店、郵購商店以及網絡商店紛紛涌現,加上原有傳統業態諸如百貨商店、專業店、食雜店等。而農村市場的零售業態卻單一化,主要是傳統業態為主,加上零星的新型業態諸如便利店。所以,湖南農村市場零售業態單一問題突出,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2004年上半年湖南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為894.6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8.11元,增長18.3%,增幅較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服務性支出為355.26元,增加45.01元,增長14.5%??鄢齼r格上漲因素,上半年農民生活消費現金支出實際增長12.7%。雖然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農村的零售商仍以傳統業態為主,經營的商品都是低檔次的日用百貨、日用化妝品、服裝、鞋帽、煙酒副食品、簡單的勞動工具和生產資料等(見下表),這只能滿足農民過去日常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對農村居民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確難以滿足。像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大件商品,以及價值量大的家具、床上用品等,農村零售店難以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農民往往要到城市大中型零售店中選購。不僅增加了農民的購買成本,而且削弱了農村零售業的輻射作用和吸引力,自然影響了零售業的完善和發展。(如表)
2004年上半年湖南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情況
指標名稱2004年2003年增減增幅(%)結構(%)
生活消費支出894.63756.52138.1118.3100
1.食品373.83314.9758.8618.741.8
2.衣著57.4148.858.5617.56.4
3.居住124.43106.3018.1317.113.9
4.家庭設備43.7237.336.3917.14.9
5.交通通訊86.2668.3817.8826.19.6
6.文教娛樂119.72112.167.566.713.4
7.醫療保健62.0746.3015.7734.16.9
8.其他27.1922.234.9522.33.1
注:資料來源于湖南統計局農村調查統計直報2004年7月21
長期以來農村市場體系的欠缺使湖南省商品流通產業未能實現有效集中,零售業主自有資金薄弱,經營能力不足又限制了商品流通,由此導致零售業不完善、零售店規模過小。近幾年湖南省消費品零售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單個商業流通規模較小,總體上呈零散狀態。省內農村零售業的市場集中度極低,基本上沒有形成有效的規模與統一的銷售網絡。目前,我省農村零售業還是處于發展初期,零售商經營管理水平低,設施陳舊老化,經營方式落后,衛生狀況也較差,這都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的需要。(五)零售業的利潤低,沒有自己的品牌
湖南農村零售業管理落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同步,一個零售組織即使能夠成功地滿足管理部門和零售商的要求,如果不能滿足目標市場需要,也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如果一個零售組織為目標市場提供太少的附加服務,導致消費者的利益受損和交易成本的提高,也會對盈利能力造成損失。湖南農村零售業的利潤低,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零售規模不經濟、組織結構單一、交易成本高。第一,湖南農村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還存有一些零散的店鋪,而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根本就沒有商店的存在,農民購物主要是靠進城去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商店購買??梢娹r村零售業的輻射范圍比較小,往往局限在一個村。所以,農村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農民消費困難,零售業的利潤自然就低;第二,農村零售組織沒有現代的零售業態,商店未來的發展沒有合理的規劃,缺少現代經營理念,經營的商品停留在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上,沒有考慮到部分農村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消費欲望;第三,農村零售業的交易成本高,因為農村的物流不發達,零售商采購商品不便利,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脫節。所以,農村的零售業發展受到了限制,吸引顧客的能力有限,利潤點自然很難提高。
湖南農村零售業已有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經歷,零售品牌這個概念很陌生,農村零售商一直圍繞農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經營,對零售品牌經營戰略一竅不通,隨著農村經濟的日益繁榮,城市零售業將進軍農村市場,例如“新一佳”、“步步高”等省內連鎖超市的品牌優勢眾所周知,農村零售業根本就無法與之競爭。所以,農村零售業的品牌問題很關鍵。
二、農村零售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加大工商執法部門的監察力度,加快農村商業信息的流通,促進農村市場健康發展
規范市場秩序是農村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市場秩序的規范須借助執法機關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尤其是工商執法部門和衛生部門的監管要加強。農村存在市場法制觀念不強的個體經營戶,工商部門的對此的打擊力度遠遠不夠,沒有充分重視農村市場的健康發展。例如益陽農村,如果工商部門下來檢查,零售商不是關門大吉就是行賄檢查人員,農村的市場秩序混亂。農村市場需要政府部門領導好工商部門的工作,加大工商執法部門的監督力度,打擊不誠信經營,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市場,對零售老板進行法制宣講,以保證農村零售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加強農民兄弟對工商部門工作的監督,對于執法人員的瀆職行為進行檢舉,并對舉報人員進行獎勵;對于零售老板的欺詐行為或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一旦舉報,吊銷其營業執照。
(二)政策的扶持與農民以參股的形式出資相結合
農村零售業發展受資金不足制約,只有靠政府和自身出資相結合。湖南省信用聯社可以擴大農村信用社的服務項目,減少農村發展資金的對外投資,增加對農村本土零售組織的信貸投資,改變零售組織資金缺乏的現狀。除了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外,農村零售組織可以與農村村委會聯合,對本村的零售店進行合資。投資者可以與村委簽訂協議,到年終根據投資比例按股份分紅。農村農民的資本就可以直接在本地投資,風險性比較小,因為農民比較相信零售店的老板,再說村委是合作的中介?!半p贏”是解決零售商資金不足的最好方法。
(三)村委會組織零售商成立協會,增加農民收入,加速零售業的發展
湖南農村市場零售業不規范,對于消費者來說,零售商有什么居民就只能消費什么,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得不到極大的挖掘。而農村市場是農村“物流”、“人流”最為密集的地方,其間蘊涵著大量的“信息流”,故市場應成為地方經濟信息的集散地,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村委會就可以牽頭,組織本村的零售商成立商業協會,招聘有知識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其進行市場調查,主要形式采用走訪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進行市場需求的分析,做到農民兄弟需要什么產品,零售店里就有什么商品,解決好農村市場商品單一的局面;同時,協會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成立信息小分隊,進周邊城市收集信息,及時反饋到協會,使協會對本土零售業提出相應的建設性建議,打造出湖南省農村零售業的特色經營之路,解決農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協會的成立,可以帶動農民發財致富,增加農民的收入。協會需要收集信息,一部分農民進城收集信息后,可以有償的轉讓給協會,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去投資,擴大了農民收入來源的渠道,例如湘西地區的農村,如果農民根據市場信息,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旅游業和飲食業等相關產業,使農村閑置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農民的收入的同時也加速了農村零售組織的發展。
(四)鼓勵農民和城市下崗工人投身農村零售業,因“店”制宜,壯大農村零售業
任何新事物的引進,切忌一哄而上,盲目發展。零售業應根據農村的連鎖經營、基礎設施狀況、居民購買力大小和物流發育程度進行發展。因此,找準市場,因地制宜,因“店”制宜,采用不同的連鎖形式顯得尤為重要。2004年,湖南省共對133.15萬人實施了職業技能培訓,其中培訓下崗失業人員28.73萬人,勞動預備制人員17.5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34.13萬人。這表明湖南省失業人口基數大,而且政府在培訓再就也工程也做的比較到位,但是農村市場的發育不是很完全,市場潛力沒有得到完全的挖掘。鼓勵農民和城市下崗工人投身農村再就業,引進現代新型的零售業態諸如超級市場、專賣店等,并憑借自身的多年的經驗和資本,結合農村市場的特殊情況,給農村零售業增添新的血液。
(五)制定“星級商店”掛牌政策,擴大零售店的知名度
湖南省在服務行業有許多的品牌,像“華天大酒店”、“通程國際大酒店”等等,都是星級的酒店,知名度非常的高,而且組織管理水平非常高,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湖南省的農村零售組織,在沒有先進的管理水平下,可以考慮“星級商店”的構思,學習和借鑒他人的組織管理水平,提升組織的地位和聲譽。在城市,各零售企業憑借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資金優勢,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農村零售業的發展需要,制定“星級商店”掛牌政策,這樣可以提高農村零售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在一個不是完全競爭的農村市場,出臺這一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競爭越激烈,農村的零售業才能更好的發展;競爭越公平,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夠得到有效保護,農村“星級商店”的掛牌,可以擴大零售店的知名度,對農村零售業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怡.零售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柳思維.市場營銷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6
改革開放后,我國商業保險發展迅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速度卻相對較慢。目前,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發展農村商業保險也就成為我國保險的發展重點。
商業保險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發展農業保險,可以有效抵御農業風險,保證農民收入和正常的生產經營。2005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80%以上,農業保險賠款超過2億元,同比增長90%。農業保險為廣大農民群眾抗御農業自然風險設立一條“保障線”,在保證農民收入和生產經營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通過保單質押貸款,解決農民小額信貸需求。人壽保險大都具有儲蓄性質,通過保單抵押提供小額貸款,能夠解決農民的生產生活急需。
發展農村商業保險,可以幫助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我國農村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解決好逐步發展的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等問題,使他們安度晚年,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大力發展農村人壽保險,就可以減輕人口老齡化對國家財政的壓力,消除個人和家庭的后顧之憂。
發展農村商業保險,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險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人體傷害,有利于保護農業生產力,較好地解決農民因病返貧、致貧問題,有利于農村社會穩定。農村由自然災害引發的疾病,經常大面積發生。由于農村生活、生產條件差,各種疾病特別是一些地方病發病率較高,使本來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貧困中去,對本來就很貧困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僅在經濟上使這些家庭致貧,而且會造成家庭鄰里、親友不睦,嚴重影響鄰里關系和子女的教育、就業,形成社會問題。而商業保險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在政府的補貼基礎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資金投入就能解決后顧之憂。
2005年,全國健康保險業務的賠款與給付支出108億元。中國人壽的“兩康”產品自開辦以來累計賠付約42億元,深受農村群眾的歡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業保險公司在8個?。▍^)的62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涉及的參加農合農民1874萬人,試點地區平均參保率為86%。發展農民工工傷保險、養老保險,有利于推進和完善農村保障制度。在商業保險公司的參與下,分類逐步建立廣大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維護廣大農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進和完善農村保障制度,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發展農村商業保險,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轉移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也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村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農村保險業務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必然大量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農村壽險工作。以中國人壽河南省分公司為例,截止2005年底,農村壽險業務員已發展到3萬多人,一方面為農民提供保障服務做了大量工作,為穩定農村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在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獨特的行業優勢,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包括農業保險、失地保險、養老、醫療、意外風險、子女教育等在內的多種保險保障,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村保險市場的現狀分析
農民的保險意識差距明顯,對保險認同度低,風險防范仍處在原始狀態。家庭養老、儲蓄看病,遇到大難靠親戚朋友幫助解困,這是廣大農村目前保障狀況的真實寫照。農村由于受經濟基礎、文化素質、媒體輻射不到位以及保險企業宣傳缺乏的影響,對保險知識知之甚少。
發展速度較快,規模小,區域差距較大,發展極不平衡。從區域來講,南方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的保險密度和深度都遠遠大于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同一地區、同等條件,農民的購買力不盡相同,差距也很大。
農戶居住分散,網點不健全,展業困難,服務不到位,商業保險在農村的覆蓋面小。由于多數農村經濟不發達,農戶居住較為分散?,F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數多,流動大。這些因素都給商業保險的展業帶來極大不便,增加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以河南省為例,城市每百人擁有4張壽險保單,而農村每百人還不到1張保單。其覆蓋面很低。各家保險公司在發展戰略上,重城輕鄉、重效益輕責任、重眼前輕長遠是造成農村保險市場競爭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業保險產品缺少個性,基本沒有針對農民研發的險種,買難賣難,成為農村保險發展的瓶頸。在人身保險險種方面,近幾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戰,忽略了農村廣大農民的保障需求,沒有開發針對農民的保費低廉、保障全面的產品。
重視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農村保險市場開發舉步維艱。商業保險公司盡管在農業保險、農村人身保險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賠錢經營,企業積極性不高。
發展農村商業保險的措施
政府應加強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進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長,為農民購買保險奠定物質基礎。要高度關注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積極探索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如新農合醫療、農民工保險等等。對保險公司開辦農村保險給予政策支持。比如在開辦農民養老保險中采取國家補一點,家庭出一點,保險公司讓一點,使其盡快開辦起來。在農民醫療方面,政府既要鼓勵保險公司的參與,又要在費用上給予補貼,使其在微利情況下健康經營。對農村業務員可以采取減免營業稅的辦法,維護其在農村銷售人身保險的積極性。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兼顧保險公司經營效益和農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臺有關優惠政策,支持商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農村保險市場的開發。
保險監管部門要發揮政府部門職能,優化農村保險的發展環境。要利用各種會議宣導和主動上門溝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關部門干預保險經營。積極與工商物價部門聯系,避免多頭監管,重復檢查現象的發生。制定發展農村保險的優惠政策和補償體制。確保農村保險發展有一個寬松的環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為保險公司發展農村保險提供支撐。創新監管思路,促進對農村保險機構的審慎性監管和預警監管,及時扼制惡性競爭和有損農民利益的行為。做到關注而不干預,既有靈活性,又有市場監管的政策性。提高辦事效率,為農村保險的發展開設綠色通道。監管部門要遵循農村社會發展規律,加大對保險公司開辦農村保險的支持。要完善農村機構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時效,對農村網點機構要做到成熟一個,審批一個,開業一個,規范一個。建議對農村業務員實行資格授予制,使那些熱愛農業保險,誠實守信,業績良好的業務員得到展業資格,保證農村有一支穩定的、素質較高的銷售隊伍。
保險公司要處理好三種關系,確保農村保險市場健康有序快速發展。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保險公司把經營效益放在首位,還應服務、服從于國家,肩負起振興經濟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要在對農民的服務中求生存,求發展,力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關系。就目前來講,農村保險成本高,費用大,見效慢。從長遠看,農村保險是有待開發的“處女地”,市場潛力巨大。農村保險既是保險公司業務新的增長點,也是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處理好企業本身和國家大局的關系。當前國家正在研究農村的社會保障問題,農民急需養老、醫療和意外傷害的保險保障,這給保險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保險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謀劃自身的發展規劃,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參與農村保險市場的開發。一方面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為加快農民奔小康、建設和諧社會步伐積極開展工作;一方面搶抓機遇,建站設點、擴大隊伍,為農村保險市場的開發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保險公司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保險知識和理念,增強認同度,為農業保險業務的拓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商業保險的認知度僅為20%。因此,加大宣傳力度勢在必行。由于歷史的原因,農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較差,在宣傳中要針對農村農民的特點研究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傳形式要多樣化。農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必須采取多種形式長期不斷地宣導。利用媒體,通過廣播電視、村委喇叭等向群眾灌輸保險知識和理念。充分利用墻體廣告,流動宣傳車、詩歌比賽、運動會、保險知識競賽等形式,使農民接受保險知識。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寓保險教育于娛樂之中,使農民認識保險,了解保險,主動購買保險。
宣傳內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險知識和保險理念編成故事、寫成歌、繪成畫,講給農民聽,教給農民唱,展覽給農民看。突出重點,要彰顯人身保險的保障功能,宣導理念,使其潛移默化于農民大腦里;理論和實例相結合,利用一些賠案,深入淺出地進行宣傳。
宣傳范圍要廣泛化。在農村進行保險宣傳,范圍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蓋面。重點人群要包括,農村干部和教師、中小學生、鄉鎮企業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險公司要加快調研步伐,研發適銷對路產品。調查研究要分別不同類型進行,量體設計地為不同經濟地區、不同保障水平地區開發適合的產品。加快產品創新、產品改造。要加大險種開發力度,盡快開發出一批低保費,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險產品;鄉鎮企業年金及農民養老保險產品;適合農民購買的一張保單保全家,一筆保費多保障等方面的產品;適合農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險等等。條款要通俗化。要讓農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簡單,手續簡便,理賠快捷方便,有利于農村業務員宣講和推銷。
加強農村保險的渠道構建,進行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信息分布和傳遞不平衡、不充分,來源渠道有限。保險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更可謂是新生事物,這給保險銷售和服務帶來很多困難。因此推進農村營銷服務網點建設,加強營銷人員培訓和管理,不斷探索適合農業保險發展的組織形式創新,也成為推動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運用銀行、信用社、郵局、農機站、計生辦等代辦機構網點,不斷豐富農村保險營銷渠道。
“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和諧”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要實現的目標,農村商業保險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認真研究農村保險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轉變觀念,積極創新,敢于實踐,不斷提高,不斷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農村保險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金融措施、組織體系、調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條適應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的農村保險新體系。
(二)集各種惠農補貼于一體,承擔更多業務,降低成本,集中一卡,既方便了農民集中補貼資金,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如:懷寧農合行的種糧補貼、養豬補貼、退耕還林補貼、家電下鄉補貼、合作醫療報銷、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統一都到“金農卡”上。
(三)低受理成本。銀行卡受理成本較為低廉,客戶可以使用銀行卡通過“安徽農金”布放的自助設備方便可支取的惠農補貼資金,也可以在他行的自助設備上取現,減少柜臺壓力。客戶如果要消費購買生活用品或農資產品,也可以通過pos機直接消費不用再去支取現金。即使同是柜面業務,辦理卡業務需打印的資料較少,效率較存折要高的多。
(一)消費習慣制約了銀行卡的推廣和使用。近幾年,盡管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但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還很陳舊。經過調查,70%以上的農村居民有保存現金的習慣,現金支付在地區的消費手段中占據很大比重。廣大農村居民對現代的金融知識了解不多,對銀行卡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消費習慣偏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式的現金結算,對非現金支付的認同感不高。而且有相當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農村留守人員以老弱婦孺為主,這些人更偏好于賬戶金額能夠一目了然的存折和存單,致使農村銀行卡的客戶群體對銀行卡的服務需求低,接受難度大,不愿辦理銀行卡。有的企業為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對現金結算者給與更多的優惠,助長了現金結算的陋習,制約了銀行卡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使用。
(二)受理市場制約銀行卡的發展規模。一是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偏少,農村居民辦理銀行業務較不方便。為農村服務的網點大部分只限于鄉(鎮)一級,無法達到村一級,有些偏遠山區村落離鄉(鎮)較遠,辦理銀行卡業務較不方便。二是農村地區銀行卡受理環境較差,導致銀行卡無用武之地。由于農村地區atm機交易量少,效益不佳,安裝成本高昂,導致農村地區長期以來金融服務設施建設不到位,atm機及pos機數量偏少,銀行卡使用效率難以提高。由于銀行卡受理機具極少,特約商戶少,覆蓋面窄,銀行卡受理市場的局限性制約了銀行卡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三)銀行卡業務知識普及不到位制約了營銷環境。由于宣傳講解不到位,缺乏系統的、持久的、長效的宣傳機制,多數農戶缺乏有關支付工具的基本常識,尤其是對銀行卡的認知程度嚴重不足。80%以上的農民對銀行卡使用的操作知識極度匱乏,對使用銀行卡的好處知之甚少,以至于大部分農民對銀行卡既不會用更不敢用,認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總讓人不放心,沒有安全感,普及率很低,市場需求表現不強烈,使銀行卡的市場營銷環境受限。
(一)機構網點快速增加,營銷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優勢的凸現,眾多的保險公司落戶煙臺,并在縣域大量增設分支機構,直接向廣大農村地區輻射,帶動農村保險市場快速發展。目前,煙臺市有28家市級保險機構,其中財產保險13家、人壽保險9家,共轄設320個分支機構,其中在9個縣市共有縣級保險機構94家,均設在縣城所在地。有的保險機構如中國人壽還在縣以下鄉鎮設有保險代辦處,據初步統計,9個縣市共有保險網點120多個。隨著機構的擴展,全市保險從業人員已達到2.3萬人,其中,營銷人員達2萬多人,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營銷隊伍。
(二)保險產品種類較多,市場份額相對集中
各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推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新產品,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需求。據統計,目前,縣域保險機構累計開辦保險產品110個,其中財產險60個,人身險50個,城鄉之間在產品種類上相差無幾。從保險產品的市場份額看,人身保險占據絕對多數,人身保險保費收入一般是財產保險的3—4倍,農村市場份額差距略低o-人身保險市場以壽險和分紅險占比較大,2006年,煙臺市該兩類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00736萬元和107373萬元,占比為31.81%和33.9%;財產保險中機動車險占有較大的比重,2006年,該險種保費收入占財產險保費收入的80.46%。
(三)縣域人身保險發展較快,財產保險發展相對遲緩,農業保險幾乎空白
近年來,隨著保險知識普及和保險營銷力度的加大,農村保險市場得到廣泛拓展。據對煙臺9個縣市區的180戶農民問卷調查,有127戶辦理過保險業務,另有35戶有辦理保險的愿望,分別占調查樣本的70.6%和19.4%;所辦理的保險種類以人身(壽)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居多,辦有該兩種保險的分別占全部調查農戶的45.7%和43.3%,而財產保險則不足15%。由此可見,在現有的保險品種中,農民對人身健康、養老保險情有獨鐘。從煙臺市保費收入的區域結構,也可以看出縣域人壽險業務呈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9個縣市全部保險費收入占煙臺市的比重為51.8%,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人身保險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財產險占比下降7.1個百分點。在財產保險業務中,農業保險占比微乎其微,全轄只有1個縣(市)辦理了農作物火災險,其他各縣市均未辦理農業保險業務。
二、制約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農業保險業務萎縮,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有效需
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險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專門設有農業保險科,開辦的保險品種涉及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但隨著保險公司的商業化改革,已不再單設農業保險科,并相繼取消了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險種,目前煙臺開辦的僅有農作物火災、冰雹保險和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等幾個險種,在眾多的近60個財險種類中,涉農險種占比不足10%,品種少、份額低。農業保險萎縮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災害多、風險大,出險后勘查難、賠付率高,與保險公司的商業化經營目標明顯沖突,基于此,諸多保險機構都紛紛退出了農業保險市場。
(二)保險產品設計上的缺陷,與農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將產品定位于城鎮市場,產品設計趨同性較強,普遍缺乏對農村保險市場的研究和開發,少有推出適合農民和農村特點的保險新品種。而農民與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據調查,2005年,煙臺市各縣市區農民人均收入較城鎮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額要少5000-6000元,將適用城市的保險產品向農村延伸,必然超出農民的消費能力。在所調查的180個農戶中,有53人未辦理過保險,占調查農戶的29%,其中因保險價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經濟能力的有31人,占比為58.5%。產品設計上的偏差,降低了農民的投保意愿。
摘要:我國農村地區保險市場需求旺盛。近年來,盡管農村商業保險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存在一些梗阻,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本文建設通過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規范營銷服務機制,健全監管機制等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村保險市場。
關鍵詞:農村,保險,發展
保險具有風險疏散、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的功能。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農民和農村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如何有效發揮保險的救濟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成為當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以保險業相對發達的煙臺市為例,深入剖析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并就農村保險體系再造問題探討對策思路。
一、目前農村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的主要特點
目前,保險業在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得到了廣泛開展。煙臺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的快速增長,農村保險市場也得到較快的發展。2006年,煙臺市保險費收入411570萬元,其中所調查的9個縣市合計保費收入接近煙臺市總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納保費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險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險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緩慢。
(一)機構網點快速增加,營銷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優勢的凸現,眾多的保險公司落戶煙臺,并在縣域大量增設分支機構,直接向廣大農村地區輻射,帶動農村保險市場快速發展。目前,煙臺市有28家市級保險機構,其中財產保險13家、人壽保險9家,共轄設320個分支機構,其中在9個縣市共有縣級保險機構94家,均設在縣城所在地。有的保險機構如中國人壽還在縣以下鄉鎮設有保險代辦處,據初步統計,9個縣市共有保險網點120多個。隨著機構的擴展,全市保險從業人員已達到2.3萬人,其中,營銷人員達2萬多人,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營銷隊伍。
(二)保險產品種類較多,市場份額相對集中
各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推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新產品,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需求。據統計,目前,縣域保險機構累計開辦保險產品110個,其中財產險60個,人身險50個,城鄉之間在產品種類上相差無幾。從保險產品的市場份額看,人身保險占據絕對多數,人身保險保費收入一般是財產保險的3—4倍,農村市場份額差距略低o-人身保險市場以壽險和分紅險占比較大,2006年,煙臺市該兩類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00736萬元和107373萬元,占比為31.81%和33.9%;財產保險中機動車險占有較大的比重,2006年,該險種保費收入占財產險保費收入的80.46%。
(三)縣域人身保險發展較快,財產保險發展相對遲緩,農業保險幾乎空白
近年來,隨著保險知識普及和保險營銷力度的加大,農村保險市場得到廣泛拓展。據對煙臺9個縣市區的180戶農民問卷調查,有127戶辦理過保險業務,另有35戶有辦理保險的愿望,分別占調查樣本的70.6%和19.4%;所辦理的保險種類以人身(壽)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居多,辦有該兩種保險的分別占全部調查農戶的45.7%和43.3%,而財產保險則不足15%。由此可見,在現有的保險品種中,農民對人身健康、養老保險情有獨鐘。從煙臺市保費收入的區域結構,也可以看出縣域人壽險業務呈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9個縣市全部保險費收入占煙臺市的比重為51.8%,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人身保險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財產險占比下降7.1個百分點。在財產保險業務中,農業保險占比微乎其微,全轄只有1個縣(市)辦理了農作物火災險,其他各縣市均未辦理農業保險業務。
二、制約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農業保險業務萎縮,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有效需
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險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專門設有農業保險科,開辦的保險品種涉及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但隨著保險公司的商業化改革,已不再單設農業保險科,并相繼取消了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險種,目前煙臺開辦的僅有農作物火災、冰雹保險和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等幾個險種,在眾多的近60個財險種類中,涉農險種占比不足10%,品種少、份額低。農業保險萎縮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災害多、風險大,出險后勘查難、賠付率高,與保險公司的商業化經營目標明顯沖突,基于此,諸多保險機構都紛紛退出了農業保險市場。
(二)保險產品設計上的缺陷,與農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將產品定位于城鎮市場,產品設計趨同性較強,普遍缺乏對農村保險市場的研究和開發,少有推出適合農民和農村特點的保險新品種。而農民與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據調查,2005年,煙臺市各縣市區農民人均收入較城鎮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額要少5000-6000元,將適用城市的保險產品向農村延伸,必然超出農民的消費能力。在所調查的180個農戶中,有53人未辦理過保險,占調查農戶的29%,其中因保險價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經濟能力的有31人,占比為58.5%。產品設計上的偏差,降低了農民的投保意愿。
(三)業務發展不夠平衡,市場監管存在盲區
目前,商業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存在三個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區間機構設置存有偏差。煙臺市全轄共有保險分支機構超過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總數80%以上的9個縣市卻僅擁有三分之一的保險機構。同時,縣域間的機構分布也不平衡,經濟發達的龍口市現有保險機構17家,另外還有多家保險公司擬在此設立營銷服務部;而人口相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另一縣(市)只有保險公司6家,該市2005年人均保費收入僅為38元,較煙臺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險業務發展狀況雖然取決于多方面因素,但機構布局上的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發展狀況的失衡。二是展業、理賠質量態度相差迥異。調查反映,保險公司普遍存在重展業、輕理賠的問題,對客戶投保和繳費服務熱情、不厭其煩,而出險后理賠時則手續繁瑣、條件苛刻,個別甚至存在故意刁難的問題。在對保險公司服務滿意度調查中,對保險理賠存有意見的占有較大的比重。三是保險業務發展與市場監管不相對稱。當前,部分地區保險業務發展勢頭已接近于銀行業,但在市場秩序管理上則與銀行業差距較遠。目前,保險監管機構設至省級或較大城市,地級以下只有保險業協會,市場監管力量明顯不足。而諸多保險公司都實行營銷機制,營銷人員良莠不齊,為了提高業績而進行不實宣傳甚至相互詆毀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導致出現大面積的退保問題。2006年,煙臺市人身保險退保率為10.81%,同比提高1.94個百分點。
三、完善農村保險市場的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農村的自然、地理和經濟發展環境,決定了其在農業、醫療、養老等方面潛在巨大的保險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業的保險產品為“三農”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為此,就完善農村保險市場、推進農村保險業務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
鑒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和商業保險公司的盈利性特點,建議盡快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推出農、林、牧、漁業各具特色的保險品種。在目前情況下,為提高農民和保險公司辦理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與商業運作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模式,在兩個環節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環節,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對農戶予以補貼;出險后的理賠環節,按照賠付額的一定比例對保險公司直接補貼。通過適度扶持,降低保險公司虧損,提高農業防災、減災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規范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的營銷服務機制
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保險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針對目前農村保險市場的現狀,各保險公司應從三個方面轉換經營理念,規范和完善保險營銷服務。一是加快農村保險產品研發。結合農村實際,有重點地改造現有保險產品,開發推廣新產品,滿足農民低保費、低保障、廣覆蓋的保險需求。二是加強農村保險機構網絡建設。合理調整農村保險機構的布局,在網點設置上應適度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增強對農村保險市場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三是強化營銷隊伍培訓和管理。營銷人員是體現保險公司形象、開展對外宣傳的窗口,對其培訓,既要具備精良的展業技巧,更要具備過硬的職業操守;對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費收入增量,還要考慮保戶資源的穩定性。通過把好營銷關口,提高保險經營績效,消除社會各界對保險行業的偏見。
(三)健全農村保險市場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