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1: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學學年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重視對會計人員的培訓
電算化會計工作具有不斷更新的特點,它會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會計人員要想適應工作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術。因此,為了讓會計人員的知識不斷更新,對會計人員的各項培訓師相當有必要的。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1積極參加各種專業機構統一組織的相關專業培訓。
2.2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會計人員進行遠程教育培訓。
2.3聘請專業的電算化會計講師到單位,對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2.4選派優秀會計人員到專業培訓機構或是大專院校進行會計電算化相關知識培訓。
2.5以會計人員的文化程度和專業水平為依據,對會計人員進行分層培訓。
3、改善會計人員的組成結構
3.1知識結構要全面
會計工作的綜合性極強,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綜合性的知識結構。會計從業人員不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還必須要對會計相關的經濟、法律、稅收、金融和審計等知識有一定深度的認識。因此,在人員的安排中,要將不同知識、不同專長的會計人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其知識互補,在總體的知識結構上達到或基本達到電算化環境下對會計人員的要求。
3.2學歷、職稱結構要適應時代
當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會計師以上職稱的從業人員所在比例還相對較低。因此,各企事業單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聘請高水平的電算化會計人才,吸引、招收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投入會計工作中來,鼓勵現有會計人員,積極參加更高學歷教育和更高職稱的考核。并將學歷、職稱也職工的工資待遇,職位升遷等掛鉤,激勵員工積極進取、知識更新。
3.3年齡搭配要合理
會計工作的連續性決定了會計隊伍的組成中,既要有經驗豐富、心思細膩的中老年會計從業人員,又需要勇于挑戰、沖勁十足的青壯年會計從業人員。只有這樣的不同年齡段會計人員合理搭配,才能在工作中發揮不同年齡單會計的優勢,在工作中取長補短,達到工作效率的最優化。
4、加強職業道德培養
會計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集許多方面的利益為一身,掌握著一個單位最敏感的錢財事務。所以,會計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完成質量對單位的影響重大。會計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工作完成質量取決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因此,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是相當有必要的。
4.1加強信息安全教育
不越權上機操作,不連接與業務無關的互聯網終端,對使用的計算機安裝殺毒軟件,嚴防電腦病毒入侵,防止人為非法破壞數據,保證自身的計算機操作過程不危害到單位經濟信息的安全。
4.2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
了解并熟悉國家制定的各項與財務工作相關的方針、政策和財務規章制度;遵守會計法、稅法、審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各項財務規章制度開展自己的會計工作,保證在會計事項的處理客觀公正,維護經濟秩序,規范財務行為。
4.3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考核。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運行狀況不容樂觀,許多見怪不怪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使畢業論文回歸它的初衷,改革和創新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傳統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寫作周期太短,難于達到預期效果
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習慣于將畢業論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寫作周期約三個月。然而,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靠論文指導教師通過短時間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實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查找文獻資料,寫開題報告, 制定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和資料整理,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如此多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理解、熟悉和消化的過程。特別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訓練,部分學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許多學生面對眾多的參考選題茫然不知所措,處于“什么題目都可以選,什么題目又都不能選”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資料,收集哪些資料,如何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什么,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學士學位,迫不得已,部分學生只好趕鴨子上架,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抄公”、 “摻水”現象不時而生。
(二)就業壓力過大,論文寫作應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學期,且這一學期又是畢業生求職的時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給畢業論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自然會把畢業論文放到從屬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班,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所以無論是找到工作與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三)寫作基礎薄弱,撰寫論文力不從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需要扎實的知識和理論的支撐。沒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就很難有什么新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課,在校時各門專業課的考試又大多以試題考試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專業論文的寫作訓練。即使在畢業論文寫作前,學校安排了幾次專題講座,但不少學生實際動筆時仍感覺到困難重重,不知如何展開研究工作。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教學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非常缺乏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時對于自己所論的問題、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事無巨細的將一堆材料沒有邏輯聯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討了“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思路就是構建一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基礎,具有漸進性、階段性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模式中的 “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目的旨在為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寫作基礎。其中《大學語文》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基礎》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課程先行后續的合理性,同時又保證時間上的銜接性,而且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學知識的延續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圍繞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會計學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八門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課程論文寫作達到畢業論文前期性專業寫作訓練的目的。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論文等形式均可。具體要求可視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確定。比如剛學習《基礎會計》時,考慮是專業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或讀書體會即可;《財務管理》可考慮案例分析,等等。專業主干課程論文時間安排與課程安排同步。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既可初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專業基礎。
模式中的 “2”是指開設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一次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可安排在第七學期前半學期完成。首先,安排論文指導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講授2至3次論文專題講座,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論文研究方法和論文規范性的培訓,使得學生能夠把握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詢資料的方法、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摘要的寫作等。隨后安排5~6周時間進行學年論文寫作,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在寫作學年論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問題,事先擬定選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通過師生交換意見,實現雙向選擇。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科研切入點和師生之間協調的結合點。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為畢業論文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此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后期撰寫畢業論文選好題。論文選題無論來自教學或科研,都應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難度太大和太小的題目都不宜作為學年論文的選題。難度太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難度太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達不到學年論文的質量要求。題目的難度應以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為基礎。其次是深入實習單位,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學會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階段要達到畢業論文寫作前期模擬訓練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筆者建議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不斷深化升華,使內容不斷充實。理想狀態應是學年論文的揚棄而不是拋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最后一學期畢業論文的壓力,使研究具有延續性,將畢業論文與學年論文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能較好地解決就業求職與畢業論文撰寫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組織畢業論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其一,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較好地解決求職與論文撰寫的矛盾。其二,循序漸進,分階段訓練,有利于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達到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其三,這種新模式能克服原來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滯后及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專業課程論文訓練、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交叉性課題之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學校日常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以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形成共識,明確思路才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其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指導老師、學生和教學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是動態的,是一個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規范各階段具體操作規程,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難于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 華,蔡曉波.關于提高財經類本科教育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學校擁有會計學等7個省級重點學科,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會計學等省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33門,會計學專業等省級教學團隊7個,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學校獲批自籌建設“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學校牽頭的“山東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獲批自主培育建設“山東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
會計學院始建于1985年,擁有會計學學術碩士和會計專業碩士(MPAcc)學位授予權;現有教職工56人,設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資產評估4個本科專業。目前擁有省級精品課程11門,省級特色專業1個,校級品牌專業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特色專業1個。近年來,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24部;獲批國家“兩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東省“兩金”及各部委項目40余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0余項。
一、研究生招生
會計學院招收會計學專業學術型研究生與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研究生。
?筅招生計劃
每年招收學術型碩士15名左右;會計專業碩士40名左右。
?筅享受待遇
(1)國家助學金。所有學生10 000元/生?學年。(2)學業獎學金。一等獎學金12 000元/生?學年,覆蓋面為20%;二等獎學金6 000元/生?學年,覆蓋面為30%。(3)三助崗位。學校每年設立一定數量的助研、助教、助管崗位。擔任學校兼職輔導員,提供800元/月崗位津貼(一年按10個月發放)。另外,自入學后第三個學期開始,研究生導師為每位研究生發放科研補貼不低于150元/月。
作者簡介:余薇(197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教育研究規劃課題“職技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編號:11YB112),主持人:余薇。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0-0073-04
會計學是一門集理論與應用于一體的學科,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職技高師院校是高等師范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有機融合體,是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工作母機,其教學特點應充分體現學術性、師范性和技術性,其教學過程與實踐教學聯系緊密。因而,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決定職技高師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之舉。
一、 構建職技高師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適應會計專業教學要求的重要舉措
高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市場意識和較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包括實踐動手能力和實踐綜合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包括會計手工操作能力和會計電算化操作能力;實踐綜合能力包括財務綜合分析、財務綜合管理和財務綜合組織處理能力等。這些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單靠某項會計理論知識或單個會計實踐運用是無法完成的,必須構建科學完整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在綜合實踐中全過程進行會計核算實踐,全面參與會計業務實訓,全方位了解企業經濟管理活動,從而全面提升會計專業綜合實踐能力。
(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是實現職教師資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
職技高師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職業教育培養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勝任實踐指導的“雙師”素質教師,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與普通師范院校相比更突出職業技術技能,與高等財經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相比,其職業師范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要求更高,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職教師資在注重學術性和技術性的同時,還要具備師范性,即要強化教師教育能力。與普通師范教育不同的是,職教師資的教學能力不單表現在理論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備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的能力,因此,單純的專業實踐課程或學科教學論課程不足以培養學生的上述能力,必須構建科學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的專業實踐和師范教育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教師教育能力,適應職業教育師資要求。
二、 職技高師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為科學構建職技高師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根據職技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本學科專業對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礎、強化訓練、加強綜合、培養能力”的基本原則,進一步明確實踐教學目標、任務及實施措施,進行“136” 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1”是指一個宗旨,“3”是指三個層次,“6”是指六大模塊,該體系應做到內容相對完整、層次清晰明了,與理論教學聯系緊密,將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要素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充分體現職技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特色。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宗旨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必須遵循一個宗旨,即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深化教學改革,統籌規劃實訓、實踐、實習等環節,構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的具有前瞻性、科學生、開放性的課程體系;完善教學條件,建設集手工手段與電子技術、模擬仿真與實踐操作于一體的實驗教學設備,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果;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會計核算全過程,并通過知識的運用深入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原理,掌握會計業務的各個流程。
2.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加深對學習目的的理解,使學習從單純的理論灌輸轉化為實際操作和運用,通過身臨其境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加強學生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會計專業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提煉問題、概括問題,從而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三個層次
“三層次”的實踐教學平臺包括:
1.基礎技能層次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基本操作技能為主,主要目標是實現合格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具備利用本專業知識勝任一般工作的素質和能力。
2.專業技能層次是培養以吸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綜合把握和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為主,主要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優秀人才,使學生具備利用專業知識勝任較復雜崗位的素質和能力。
3.綜合訓練層次是以探索性、設計性實驗和科研訓練為主,突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性、探索性思維,主要目標是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具備利用所學知識在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研究和創新工作的能力。
(三)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六大模塊
實踐教學體系的六大模塊包括:課程實驗模塊、專業綜合實訓模塊、師范技能訓練模塊、科研訓練模塊、畢業實習模塊、專業社會實踐模塊等,其具體內容是:
1.課程實踐模塊。課程實踐項目的設計取材于企業實際經濟業務,例如根據友榮公司的組織構架、企業經濟業務流程、業務單據、物料清單、產銷過程、計劃安排、預算的編制和執行、財務核算等一整套真實的數據資料,使課程實驗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主渠道。通過課程實踐幫助學生對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理解,系統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掌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中進行應用的途徑與方法,夯實理論基礎,鞏固基本技能,達到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統一。因此,課程實驗模塊均與理論課程同步進行。
2.專業綜合實訓模塊。通過設置專門的綜合實訓課時,由參與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或參加著名財務軟件公司項目開發的任課教師精心設計,抽象概括,在企業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將所有會計環節及會計實務進行有效綜合,將會計專業的多門課程實踐進行融會貫通,形成專業綜合實訓教學項目,是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實踐創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培養職技高師學生“技術性”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綜合實訓環節,將專業知識直接運用于企業的模擬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綜合了解企業經濟活動的整套流程,了解供、產、銷各環節的經濟業務及核算過程,并具備一定的財務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綜合分析的能力,讓學生在體驗中融會貫通,在實踐中提升從業能力,為盡快適應崗位工作打下基礎。因此,一般安排在第三學年完成專業理論課程及課程實驗后進行。
3.師范技能訓練模塊。首先,通過設置三筆字、普通話訓練、多媒體課件制作等課程,培養學生從事師范教育基本技能,強化教師教育類學生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此類課程安排在大一下至大二年級進行;再者,為使學生勝任專業教學工作,設置了會計學學科說課訓練及會計學專業微格教學技能訓練,并將專業綜合實踐與學生師范技能訓練相結合;第三,在培養學生進行理論課程教學的同時,還依據職業學校教學特點設置了職業教育教學實踐環節,重點設置了訓練學生講授會計課程實踐、實訓環節,強化學生會計實踐指導技能的培養,以此成為會計學等職業教育類專業學生培養師范意識、強化師范技能,提升實踐指導能力的主渠道,是培養職技高師學生“師范性”的重要途徑,此類課程在大四上學期進行。
4.畢業實習模塊。首先,通過周密部署,集中安排,組織學生參加教師教育實習,包括完成會計專業教學見習、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調查實踐等環節,讓學生通過體驗教育情境,感受角色轉換,運用專業知識提升教育實踐能力。同時,還根據專業教學需要,組織學生參加專業集中實習,包括了解企業管理情況,調查會計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與管理現狀,進行某一會計環節業務實踐等,讓學生在畢業前深入實際,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進一步培養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獨立工作能力的主渠道,一般安排在第四學年下學期進行。
5.專業社會實踐模塊。通過安排學生實地從事與專業有關的調研研究或管理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認識和觀察社會、聯系和適應社會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專業素養,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6.科研訓練模塊。在學生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后,設置撰寫課程論文(設計)、學年論文(設計)、學生參加老師科研課題或直接申請實施大學生創業、科研項目等實踐項目,注重會計學專業學生科研創新意識的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是引領學生盡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開展專業科學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的實踐活動的主要渠道,是培養職技高師學生“學術性”的重要途徑。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安排在第二學年末或第三學年進行;大學生創新、科薦項目安排在第二學年末申報,第三學年進行;第四學年初,安排學生開展畢業設計(論文)準備工作,由師生互選確定指導老師,精心指導畢業論文(設計),嚴格管理,嚴把質量關,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職技高師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
(一)加強實踐實訓教學條件建設
實踐實訓中心是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加強實踐實訓中心建設是開展素質教育的物質保證,為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教學質量,首先要加大實踐實訓教學條件建設,其次要注重實踐實訓中心的科技含量,改進實踐教學輔助系統,使之更加符合教學改革要求。
在實踐實訓中心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實驗室的技術改革與升級,例如,在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將微格教學這一理念引入模擬體驗式學習中,在模擬體驗室、沙盤室和會計模擬室之間用單向玻璃進行空間分割,同時數字信號攝錄在沙盤室的計算機中,形成視頻文件,為各學習小組間的觀摩學習提供條件。這樣既為老師進行小組實踐的觀察和評價提供了材料輔助,利于學生真實客觀地進行自我反思,又為學生的觀摩學習提供了間接經驗,杜絕了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時出現的尷尬,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
(二)打造“雙師素質”實踐師資隊伍
實踐教學的綜合性和創新性需要的不僅是能傳播知識的教師,還需要善于實踐的工程師和管理專家,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實踐力強、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師隊伍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
因此,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科學設置工作崗位,明確崗位責任,加強管理效率,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實驗師資隊伍建設:第一,提升實踐教師隊伍素質,建立科學有效的培養培訓制度,在提高教師理論水平的同時加強與企業的聯合,派送老師在企業或會計工作崗位進行實踐鍛煉,提升實踐能力,打造具備“雙師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第二,增設實驗教學設計崗位,專門負責實驗、實踐教學項目的開發、設計和編導,促進實踐教學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科研能力;第三,加強實驗教學管理,明確實踐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提升教師實驗項目組織實施的工作效能,加強實踐教學的信息化建設,不斷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三)深化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改革
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樂于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意識,就必須不斷深化實驗教學手段改革,針對不同層次的實驗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升教學效果。
1.改革實驗教學手段,應依據會計專業特點,通過采集加工企業案例資料,設計企業模擬業務流程,制作企業模擬業務憑單與報表等構建企業模擬活動情境;通過開發教學網站、開發網絡教學課件、開辟網上論壇等形式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還可利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設備、手工工具、沙盤工具等多種手段,建立一套手工與電子相匹配,模擬演練與實際操作并存、傳統模式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手段,并在實踐教學中適當運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綜合運用教學方法,在基礎會計實驗部份可運用情境教學,展示會計經濟業務中必需使用的各類單證、表格、帳頁等實物,在會計基本業務流程的講述中可帶領學生在實際會計工作崗位進行見習,增加感性認識;在“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或“編制財務報表”等具體業務實踐時,可采用案例教學,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使學生更好把握專業知識的本質;在專業綜合訓練或實習環節中,可通過開發高仿真經濟業務模擬環境,創設學習情境,配置學習資源,明確崗位角色要求,監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多媒體渠道信息采集、軟件操作實訓、角色模擬體驗、團隊協作攻關,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強化實踐教學效果。
(四)創新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制度
1.創新學生實踐學習質量評價制度。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學生學習效果,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考核的改革勢在必行。考核改革應從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出發,交款考核內容進行理論、實踐訓練、學習過程、實踐結果等模塊劃分,在每一模塊依據教學特點和主要觀測點進行適當量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應改變實踐教學環節考核重知識掌握輕實踐運用,重個人能力輕團隊協作的局面,將實踐教學考核內容由單純的知識考核轉變為學生掌握知識量的考核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并重;從單純個人技能考核轉變為個體技能考核與團隊協作能力考核并重;從注重實踐結果考核轉變為實踐過程考核與實踐結果考核并重;從單純由教師進行考核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團隊相結合進行考核。
2.創新教師實踐教學工作評價制度。將實踐教學質量考核從理論教學質量考核中分離,制訂獨立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考核。依據實踐教學特點和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宗旨及目標要求,將教師實踐教學考核內容分教學設計、教學引導、教學控制、學習效果評估四大塊,其中教學設計重點考察設計理念的科學性、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教學引導主要考察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存在問題掌握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解決問題的措施及有效性、引導學生學習的綜合成效等;教學控制主要考察教學目標、教學進度的控制效果;學習效果評估主要考察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點評的及時性、學習活動點評的準確性和學習效果綜合測評的科學性。評價制度由單純的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細化為教師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評價,為教師實現教學目標起到了過程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建勇,朱學義,朱亮峰.以從業能力為導向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9).
[2]吳濤.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之構建[J].會計之友,2009(07).
[3]張寧,王吉.關于完善會計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06).
2013年7月筆者參加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A)和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聯合舉辦的CPA方向院校師資培訓班,走訪了包括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倫敦大學學院(UCL)、布魯內爾大學(BRUNEL)、牛津大學(OXFORD)、利茲都會大學(LEEDS METROPOLITAN)、格拉斯哥大學(GLASCOW)等英國高校,以及會計行業協會、會計師事務所等,從各個角度全面了解了英國會計行業、職業及教育的狀況。筆者結合我國會計教育現狀,就如何推動我國會計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一、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多元化的會計教學目標
英國的大學是自治機構,為自己的學術標準和質量負責。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內部質量保證程序,對自己的課程項目進行正規的檢查和周期性的評估。但大學都會在外部的評估和質量保證機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頒布的學科教學大綱的起點標準和學科教學指南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學目標要求,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生。按照英國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對教學目標的(即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以及學會的技能方面的質量要求)規定,開設會計專業的大學都會圍繞著專業知識的構建、認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轉換能力、實務操作能力四個方面對其五個層次的教學階段分解教學目標。在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提升認知和智力技能方面,主要從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和運用能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在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提升核心和轉換能力方面,主要是從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七個子項目分別提出要求。
同時,英國的會計教育也完全融入了終身教育的理念,會計教育不只是年輕人學習專業的開始。無論什么年齡,在工作的哪一個階段,只要有需求,經申請就可以到學校里接受正規的會計教育。同時,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要掌握方法和繼續學習的技能。因此,在任何一個會計教育環節,都體現出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想。
二、基于市場需求與職業教育的綜合會計課程設置體系
英國會計課程設置不只局限于會計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而是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注重在緊密相關的知識,如經濟學、統計等相關學科的基礎上,與財務等相關學科知識融合,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同時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因此,在英國,不同大學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很大差異。單純的會計專業學位很少,有的學校將會計專業與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有的與管理學學位結合在一起,且會計專業在不同的大學隸屬于不同的學院。總體而言,英國會計教育的課程設置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重視寬基礎,拓寬學生知識面
英國的會計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寬基礎,通過開設自由選修課程,開拓學生知識面。英國大學會計專業一年級的課程都開設有“會計入門或基礎”(prerequisite),主要是為學生介紹選擇會計專業后需要學習什么課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學習任務以及如何學習、如何選課、如何完成課程作業以及如何獲取學習援助等。在課程設置上也緊跟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鼓勵學生多閱讀權威的雜志、報紙來拓寬知識面,加快知識更新,要求學生在經濟生活、商務活動等背景下認識和了解會計是什么,為解決經濟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需要掌握什么會計知識, 同時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相關著作和文章,選修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課程,了解會計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以及與相關學科的聯系。
以會計專業數年被泰晤士報排名第一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為例,第一學年學生可以從人類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地理學、法律、哲學等課程中自由選修一門,另外開設經濟學基礎和財務會計基礎兩門必修課。第二學年學生可以在計量經濟學、管理學、商務統計等課程中自由選修一門,必修課是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第三學年學生必須完成一門自由選修課,同時必修財務分析。
這種課程的設置體現了“會計并不僅是會計”的思想。會計作為一種記錄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法或手段,必然與其他學科關系密切,LSE的做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就是將我國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劃分,要求學生在掌握會計門類課程的基礎之上,多涉獵經濟學、法學等相關課程。
(二)課程科目設計與會計專業機構資格考試科目協調
英國的會計專業機構很發達,擁有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ICAS)、愛爾蘭特許會計師協會(ICAI)、特許公認會計師協會(ACCA)、特許管理會計師協會(CIMA)、特許公共財務及會計協會(CIPFA)六個會計團體,以及ICAEW、ICAS、ICAI、ACCA、AIA五個公認的考試團體,各大會計師公會各自招收會員,各自組織考試。為了避免與高校會計教育的交叉,六大會計師職業團體共同成立了會計團體咨詢委員會,下設會計教育課程鑒定委員會(BAEC)負責對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進行鑒定,通過鑒定的院校的畢業生可以得到豁免考試的權利。許多大學的課程科目與英國當地的特許會計師協會資格考試科目緊密銜接,學生在獲得學位的同時能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認證的部分考試豁免。
英國很多高校都與ICAEW、ACCA等職業認證機構有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幫助學生滿足職業發展需要。英國高校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生畢業之后,如果不是繼續深造,則絕大多數都會去ICAEW實習,花一年時間考取ACA會員資格,然后再找工作,或是工作三年后取得ACCA會員資格,然后謀求更高的職業發展。其中,ICAEW與105所高校或協會組織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拉斯哥大學、利物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利茲都會大學等高校都與ICAEW、ICAS、ACCA、CIMA等資格認證機構簽訂了免考互認協議,其中,利物浦大學被ICAEW允許免考12門(一共15門),是被免考最多的學校。利茲都會大學在被ACCA允許免考9門(一共14門)的基礎之上,與ACCA合作設置了MSc in Accounting項目,學生讀碩士期間將學習未被免考的5門ACCA課程,畢業時同時獲得碩士學位和ACCA會員資格。
借鑒英國經驗,中注協是否可以允許CPA專業方向學生對某些簡單課程的考試(如經濟法、稅法)享有豁免權,這樣做顯然能夠有效地提高CPA的專業地位,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加入到會計職業這個團體組織,有利于我國會計事業的更好發展。當然,高等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銜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它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順利實現“銜接”,既需要通過宏觀引導與調控,確立高等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街接的基本構架,又需要通過微觀調整與建設,加強高等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關聯。因此,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通過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銜接來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需要教育專家和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部門的通力協作。
(三)“三明治”課程體系縮小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差距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會計實踐經驗,英國會計課程體系中專門安排為期一年的工作實習,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由于實習期間長,企業也普遍歡迎兼職學生,招聘時對專職崗位、兼職崗位會區別明示。“三明治”課程使學生畢業時不但獲得學歷,同時獲得了相關的會計工作經驗,減輕學生就業壓力。
以格拉斯哥大學(GLASCOW)為例,為開展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實踐操作能力訓練,在部分課程中引入職業界人士進行專題講座,把一些企業老總及其管理人員請到課堂上來。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要加強案例分析,多用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公司管理和商業經營上的實際知識貫穿整個教學之中。大學教師應關注公司管理和商業經營的實際情況,了解社會和企業關注的熱點,熟悉實務操作情況,注重和培養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能力,善于在實踐操作中總結和升華為思想或理論,能夠運用專業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的教學與考核機制
(一)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教學組織模式
英國大學每一學年有三個學期,班級授課和學習一般安排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但每門課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課時是課堂授課,其余的時間根據課程性質安排為輔導課、模擬課、實驗課和小組討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更多的是一個管理者或引路人,是組織學生“學”的組織者。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靠個人去探索。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列出與該課程緊密相關的參考書,學生對每門課程的大部分知識點的掌握是通過閱讀教師列出的參考文獻,以及完成課程論文、小組作業過程中獲取的。因此,學生課下需要花大量時間閱讀、查資料和寫論文。課堂上,教師以“課堂圓桌會議”等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僅僅講授專業知識的整體框架以及重點、難點,其余時間都是指導學生重點掌握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
(二)注重能力素質的考核
英國會計課程考試方式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主要通過課程論文(作業)、小組作業以及期末考試來完成。教師對于學生交來的課程論文或小組作業以及考試試卷的評定標準會在課程開始之前告知學生。學生為完成課程論文,不僅要結合所學課程的理論分析并提出觀點,更要有證據(文獻評述、模型以及數據)支持觀點,不僅要熟練掌握一些分析研究的技術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還要系統自學所學課程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并廣泛閱讀與該課程相關的論文、新聞報道等。
課程作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個人作業,另一種是小組作業。學生為完成小組作業,不僅要集中在一起討論小組作業的內容和結構、技術方法以及重要結論,還要分工查找資料、制作PPT,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在完成小組作業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主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所提升。如在利茲都會大學(LEEDS METROPOLITAN)會計專業一共設置14門課程,其中30%的課程采用作業形式考核,70%的課程采用考試形式考核。考試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撰寫論文、報告、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報告等。許多課程還要求學生上講臺進行演講。對課程成績的考核采用單元制,即分單元學習,單元結束時即時測驗,一般不設期末考試。財務會計課程的考核內容主要是報表的編制,大部分的課程試題都以案例分析為主。
四、營造以凈化學生內心、塑造人格為目的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是關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或教學手段能否得到有效貫徹和實施的基石。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GLASCOW),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于倫敦傳統知名學府的學術氛圍。蘇格蘭的浪漫、激情以及可能激發人無限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空氣,賦予了格拉斯哥大學非凡的氣質,讓人們用心去感受學習、生活的種種樂趣。
我們不禁會思索,如何能實現一種純粹的、持久的和深入人心的教育,如何能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并實現自我的超越?我們應該營造一個以凈化學生內心、塑造學生人格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寬松、自由、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在高校中感受到一種人性的回歸。X
[作者簡介]雷芳(1979-),女,江西臨川人,東華理工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財務管理;邱衛林(1979-),男,江西上饒人,東華理工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江西撫州344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省級教育規劃課題項目“本科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比對研究”(項目編號: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項目“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畢業論文是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一課,是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礎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是學生畢業與學士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在本科院校已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從事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薄弱。我國大部分本科院校的畢業論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學期,且與畢業實習結合在一起。從教學計劃的執行來說,這種安排無可厚非,并且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的畢業論文和實踐單位聯系起來進行撰寫,避免寫一些純理論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經濟管理學校規定學生的畢業論文必須要聯系具體的單位,不能寫純理論的文章,否則給予不通過,直接進入二辯。可是由于一些專業的特殊性(如會計專業),如果學生實習不可避免會涉及企業的商業秘密,企業一般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這就帶來了高校安排學生實習的難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的方式,從而使實習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實踐鍛煉。
2.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制度執行不力,檢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對本科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確了畢業論文的地位與作用、畢業論文撰寫的態度和要求、畢業論文設計和答辯工作時間、畢業論文的選題、畢業論文的結構與行文等相關制度。但當學生的就業和畢業產生矛盾的時候,學校在對論文要求的執行過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沒有嚴格執行。這樣一個狀況,助長了師生輕視畢業論文的風氣,嚴重影響到了論文寫作質量。同時高校就業率是評價高校質量的一個標準,學校的就業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給高校創造了許多向社會展示和與社會接軌的機會。在目前就業壓力日趨增大的情況下,就業工作給畢業論文環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畢業論文設計不通過的現象。比如,學校規定在第八學期開學初,學院就要進行畢業論文前期檢查,對學生選題、指導教師的安排、任務書的下達以及學生開題報告等情況進行自查,并報教務部門審查。而教務部門對各學院上報的前期檢查,只是收全而已,對檢查所寫的內容關注得不多。
3.畢業論文指導不到位。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而學生的積極性主要靠教師去調動,指導教師肩負學生思想工作和指導畢業論文工作的雙重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指導教師隊伍的狀況直接影響著畢業論文的質量。當前本科院校本科論文指導不到位的問題突出。一是部分教師對本科畢業論文的重視不夠。有些教師認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畢業論文只是走過場,學生感受過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質量。也有些教師認為,本科生的就業形勢這么嚴峻,讓他們安下心來寫論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對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在幫助學生選擇和確定課題過程中,沒有引導和啟發學生明確論文的目的,沒有指導好,也沒有嚴格要求學生做好文獻綜述工作。在論文指導中,教師對學生的論文沒有進行嚴格的審閱,沒有指出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對論文中出現的問題沒有堅持讓學生全部改正后再進行定稿,論文的質量也就不能保證。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些教師在學生畢業論文指導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勞,現在評價大學教師的標準是科研成果,教師對教學的不重視就顯得更為普遍。二是指導教師短缺,所帶學生過多。高校近幾年連續擴招,學生人數大增,但教師數量的增加沒能跟上學生數量增長的速度,生師比過高,致使每個指導教師所帶的學生人數增加。以江西某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和老師來作一個比較分析:目前該學校的經濟管理學院會計教研室的老師一共有8人,而該校應屆會計學本科專業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學生,參與論文指導的共有10名教師,每個教師平均要承擔12個學生的論文指導工作,在這10名教師中,有6名老師指導的學生數超過12人。這與江西省教育廳2004年5月頒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 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師所指導的學生人數,本科學校原則上不超過8人,高職高專學校原則上不超過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師的精力和時間總是有限的,一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過多,指導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響了學生的畢業論文的質量。
4.論文的寫作時間倉促。根據高校教學計劃的安排,本科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在第八學期,時間一般是十周左右(含畢業實習時間),表現在工作安排上,學校規定在第七學期末完成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和指導教師的選定工作,但由于學生在第七學期末就已經開始為各種各樣的招聘會奔波,各學院往往在第八學期開學后才能確定該項工作,而學生則是開始論文寫作時才了解其任務和內容。比如江西某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學期的教學計劃后,就可以離開學校找工作、實習等,學生實習結束返校己是五一節后,而學校規定論文答辯必須在6月中旬前后結束,學生實際寫作時間還不到6周,畢業論文寫作時間明顯不足。為此,我對江西部分高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在調查中,當問及“為確保論文的質量,你認為論文的撰寫時間應為多少周為宜?”他們的回答情況如下,76%的學生認為,為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須在10周以上;47%的學生認為,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應在11周以上;32%的學生認為,撰寫畢業論文的時間應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學生認為,為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應在15周左右。所以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二、加強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的對策
1.提高學生認識,科學合理安排論文時間。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按照教學計劃規定在畢業前必須完成的能反映其綜合學習成果的學術論文,是高等學校教學組織過程的重要階段,是實現培養目標和檢驗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的寫作成果是學生畢業及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是對學生進行業務能力評價的最主要內容。撰寫畢業論文是教學計劃規定的重要環節和內容,是對本科生學業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本科生在學校期間,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訓練。這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和保證合格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高校應該科學制定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論文答辯的時間,更好地保證畢業論文質量。
2.強化論文過程各環節的管理。一是加強選題審題管理,要明確論文題目必須緊密結合本專業培養方向,學生應該選擇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論文題目進行研究和寫作,一般應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學生的實習單位情況和本人的興趣進行選題。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個學院自己組織指導教師提出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審查并公布課題名稱,組織學生選題。二是學校應加強對畢業生寫作過程的檢查監督,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進展情況的檢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對檢查情況應做好記錄,在進展情況記錄表中,應如實記錄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或指導教師的檢查內容和結果,杜絕空洞的現象發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結記錄表,定期對前一階段完成工作做個總結,指導教師進行監督,并寫出建議。三是在指導資質方面,為了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指導教師應由具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或具有工程實踐和教學經驗的工程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單獨指導畢業論文設計,只能作為助手,協助指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四是在過程控制方面,指導老師要承擔起在學生畢業論文寫作各個環節中應承擔的責任,在論文設計的全過程中,指導教師應指定時間和地點,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檢查并向學生提出書面指導意見,重點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資料查找上給學生多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對比和解決問題,平時應該定期與學生聯系,采取多種方式檢查學生的工作進度和工作質量,了解畢業論文設計的進度并予以指導。同時學校還應該加強對指導老師的監督檢查力度,設立畢業論文設計專項管理制度,管理人員盡可能的是那些在專業方面經驗豐富的獨立的第三方,能夠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題目審查、初期檢查、中期檢查、答辯檢查等各環節。比如學校教務處會同督導組隨機抽查各學院對畢業論文設計中期檢查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和上報。
3.建立起“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高校可以啟動“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就是通過理論支撐,聯系實踐,并且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有階段性、分步驟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該模式分為四個模塊:寫作基礎模塊、專業訓練模塊、模擬寫作模塊、寫作檢驗模塊。模式中“寫作基礎模塊”的“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論文寫作及學術規范”“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以后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其中“大學語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及學術規范”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在課程上這樣安排是為了保證時間上的連貫性,同時也體現了大學與高中知識的延續性。模式中“專業訓練模塊”的“8”是指根據教育部規定的各個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有關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對課程論文寫作的不斷訓練為以后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基礎。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多樣,如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學習小結、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擬寫作模塊”的“2”是指開展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一般可安排在第七個學期完成。模式中“寫作檢驗模塊”的“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可以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內容不斷充實和升華。
[參考文獻]
[1]高艷陽,郭艷麗.強化質量監控提高本科設計(論文)質量[J].中北大學學報,2006(2).
[2]李永勝,劉勝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51-02
1 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重點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指在會計從業人員在會計政策、會計法規、會計準則與制度等法律法規約束的范圍內,結合企業的管理形勢和具體情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內容、方式、步驟等進行選擇、判斷的能力。這種職業判斷能力是衡量會計專業學生是否可以成為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它既需要有較高的會計理論知識素質、會計職業道德素質、會計職業技能素質等作支撐,又需要以個人良好的素質,如政治思想素質、綜合能力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為基礎;可以表現為一個會計從業人員對會計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對會計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校的會計教育越來越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學生對會計職業的判斷能力是應用能力的表現;那么要建立起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以突出實踐教學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就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因此,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也是目前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2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在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在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有認識誤區。
在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中,需要強調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和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但也不能忽略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一些高校在培養過程中,為了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而盲目的減少、壓縮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尤其是部分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更是遭到排斥;這使得會計學科體系的內容被割裂,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了解難以深入,專業視野過于狹隘;影響了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全面掌握。事實上,無論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是職業判斷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須以較好的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為前提的。
(2)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有不足。
由于大量高校提出以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為目標,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方面就成為高校會計教學改革中普遍受到關注的內容。但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加以改進,也需要以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保障措施方面進行完善。很多高校往往沒有成熟的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方案,使得這一改革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探索。
2.2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在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培養體系尚需大面積改進。
由于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向,目前高校會計教學改革中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以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組成的教學模式,但對各教學環節應實現的目標,應發揮的作用仍然認識不足、把握不好;主要問題在于沒有形成由點到面的統一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沒有與理論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
(2)課程設置與師資配置沒有達到職業能力要求。
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是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遵照學科體系的特點,按照課程的難度逐步開設,以引導學生逐漸的深入到會計專業知識當中。但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已經表現出很多弊病,比如課程內容陳舊,對新經濟業務反映不及時;課程結構單一,沒有開設提高會計專業職業實踐能力的課程,課程考核也缺少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內容;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使學生適應新科技變化。在師資配置方面,很多高校仍然傾向于教師的理論水平、學歷程度,沒有專門設置會計專業教學的實驗教師,沒有對教師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沒有開展對教師的職業素質培訓。
(3)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中的各環節間缺乏邏輯關系。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主要還是要依靠實踐教學環節的完善來實現,目前多數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由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學年論文等內容構成。但是,這些環節的安排應該體現一定的邏輯順序和不同的權重值,而不能簡單的并列排列、隨意安排。比如課程實驗應該緊隨著該門理論課程的設置而設置,生產實習、社會實踐應該安排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設計之前;以促使學生用理論知識去看待實踐中的現象,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的思考。
3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與學生職業能力判斷新模式探索
3.1 教學改革采用“335-OSP”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模式
為提高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應從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和培養內容三個維度進行系統總結和凝練,并創新性構建“三目標(object)三體系(system)五方式(pattern)”型的“335-OSP”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新模式(見圖1)。
(1)第一個“3”是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定位―― 基礎知識扎實、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強的應用型管理人才。
①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會計學是在集中了多門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都較強的學科,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學習這門學科必須強調知識的全面性與融會貫通。
②較強的創新意識。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屬于高級人才,不僅僅要有掌握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應該有較強的創新意識,敢于對知識進行理解、應用和再創造。
③突出的動手能力。突出的動手能力是應用型會計人才的特點,它表現為會計人才對于會計學科技能的良好把握程度、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良好適應能力、對會計業務的良好處理能力;這種能力都需要高校在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中進行突出和強化。
(2)第二個“3”是培養會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重新構建―― 由柔性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共同構成的教學培養體系
①柔性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當前高校會計課程設置中還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陳舊、結構單一、未能組成有機體系等。所以,高校的會計教學改革主要的核心改革思想是要確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課程設置思路;設計出以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為內容的三模塊化的課程設置體系;處理好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等之間的關系;再以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建設、教學計劃的修訂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為輔助;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
②突出會計學動手能力培養的實踐環節設計。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需要以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為重要突破口;根據會計學學科本身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主要應考慮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和內容,盡量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把會計從業資格技能培訓、會計崗位技能培訓、會計學科專業知識競賽等形式融入并規范到實踐教學環節中。
(3)第三個“5”是培養方式的創新。可以構建由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模塊化動手能力培養體系設置、創新化教學方法改革、多樣化實踐教學活動、科學化教學質量監控等“五位一體式”會計學實踐教學的培養方式進行創新(見圖1)。
3.2 師資隊伍建設采取“雙師制度”
高校會計教學改革與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需要良好的師資進行保障。高校可采取“雙師制度”來改革教師管理機制,即學校除了有校內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外,還將聘請一些企業會計人員作為校外指導教師。一方面,對校內教師加強職業素質培訓,培訓期間給予校內教師相應的福利待遇,以幫助教師提高其實踐技能指導水平和理論水平。同時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培訓情況進行總結,形成培訓成果;并由學校組織座談交流、評議和考核。考核結果進行保存,并作為對教師工作業績考核的標準之一,成為評職晉級的一個依據。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考慮根據一定的條件,以簽訂合作協議與制訂合作計劃的方式長期聘請企業的會計專業人員作為校外實習的指導教師,確定統一、規范的工資薪金水平,統一納入學校管理體制,年底進行考核與評價。學校與企業實踐指導教師每年必須對企業實際資料進行全面的加工整理,集中修改現有的實驗資料,編寫有針對性的、有企業特色的實驗教程和實驗資料。同時要引導校外指導老師參與到學生實習成績的鑒定、評價中來。
參考文獻
[1] 李軍.高校教師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4-58.
[2] 劉玉勛.對會計學專業核心能力有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12):362-363.
[3] 夏春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4(6):56-67.
朱元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首席教授,三江學院商學院院長,中國財務學年會顧問。曾兼任各種學術組織職務、多所院校的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以及擔任過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和大型企業集團的顧問。
1962年秋考入吉林財貿學院會計統計系會計學專業就讀,畢業后即在學校不間斷地從事會計、財務和審計的教學與研究,迄今已逾50年。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中,講授過各種層次的會計、財務和審計類課程,教學風格嚴謹輕松,對學生認真負責,深受學生推崇和愛戴,桃李遍布各高等院校、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
在《會計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南京大學學報》等期刊上數十篇,主要學術專著有《財務控制》、《企業集團財務理論探索》、《企業集團財務實證研究》、《財務會計通論——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以及其他公開出版的著作10余部。其中,專著《財務會計通論》和《企業集團財務理論探索》曾兩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獎勵。研究報告《加入WTO對我國審計環境的影響和政府審計對策研究》獲2002年國家審計署優秀科研成果獎。曾獲南京大學每五年一次的數千名研究生導師的最高榮譽獎第六屆研究生導師教書育人獎。
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系統和全面預算管理,其研究風格為注重理論與企業實踐的緊密結合,同時取得良好的效果。朱元午教授認為,傳統財務體系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理財主體的缺位、理念不夠先進和缺少基本方法論這樣三個方面,而這些缺陷共同導致傳統財務體系很難成為整體最優的控制系統,當然也使財務管理或控制的效果難以達到最優化。他指出摒棄單純財務觀點,更新財務控制理念。朱元午教授提出了一個財務控制系統的三維結構,財務控制系統是由控制主體、指導理念和基本方法這三維構成。作為市場經濟中的風險資本提供者,企業所有者沒有任何理由不介入所投資企業的財務管理,企業的經營者和其利益相關者也沒有任何理由排斥他們的進入。在控制主體中加進了企業所有者,既可以加強對企業財務活動的控制,又可以加強對經營者財務行為的控制。企業可以通過設置“財務與預算委員會”這一決策機構使所有者成為理財主體并發揮實際作用的。鑒于管理效率遞減規律的普遍存在和經常發生負面效應,企業及其財務控制應以自組織和自適應系統作為追求的目標,朱元午教授嘗試將物理學和系統科學的知識融進財務管理,他主張將耗散結構理論作為構建財務控制系統的指導性理念,這樣做對單純財務觀點和更新財務控制理念,構建更加科學有用的財務控制系統還是十分有益的。應用耗散結構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幫助企業及其財務管理者認識管理效率遞減規律,運用這一理論自覺地使企業及其財務管理成為一個自組織和自適應的系統,還可以幫助企業及其財務管理者找到增加負嫡的基本途徑。朱元午教授認為,對傳統財務系統的改進和完善需要以博弈論作為最基本的方法論。由于財務控制雙方或各方在要不要進行控制這一問題上通常是沒有否定選擇的,它們之間具備合作博弈和監督博弈的前提因而財務控制系統的建立和運行過程必須著眼于“團體理性”,更加強調效率、公正和公平,然而,要想達到“納什均衡”,也即實現所有參與者的最優策略組成的戰略組合,在給定他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單個參與者有積極性選擇其他策略而試圖打破這種均衡,需要多次的重復博弈。也就是說,一個效果最佳的財務控制系統只有自覺地以博弈論為正確的方法論才有可能最終建立起來。
在我國會計改革的整個過程中,始終面臨會計國際化和國家化關系的正確處理問題。朱元午教授認為,會計國際化(趨同)的最重要條件是會計國家化,也即各國會計的充分發展,而失去國家特征的會計將不會真正有助于會計的國際趨同。對于會計研究方法,朱元午教授指出,不能把實證研究看成是會計研究唯一的科學方法。作為一門基本上不是理論學科的會計學,其規定性遠遠大于其理論性,其以會計政策選擇為核心的職業判斷能力的“藝術性”又實際上大于科學性。這就從本質上導致會計學是以商業判斷為主的一門樸實的學科,因此從根本上決定了實務界會更歡迎那些會計研究的成果。朱元午教授認為,學者們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多生產對實際工作有用的或有參考價值的學術論文或學術專著,少生產難以被實務界看懂和不太受實際工作關注的特別是有可能誤解誤導股市和決策者思想及行為的東西。
(一)美國博士招收規模 與我國的情況類似,并非所有美國高校都具有會計學博士學位授予資格。根據Hasselback的教職員工目錄所提供的資料,全美3500多所大學中只有73所學校設有會計學博士點。另外還有少數一些學校則提供會計方向的商科博士學位(如杜克大學和佐治亞科技大學等)。在過去的15年中,獲得會計學博士的人數呈逐年遞減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初時,大學每年有200名左右的會計學博士畢業,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畢業,到2003年畢業生人數只有69名(如圖1所示)。
與我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會計學教師近幾年來出現了短缺。2005年,一項由美國會計學學會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調查顯示:2005至2008年,會計學博士畢業生只能夠滿足教育行業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審計和稅務方向博士,僅僅能夠滿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個剛畢業的會計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資比一個大牌的生物、化學、或經濟學教授的工資還高。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幾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來越少的會計學專業人士選擇學術研究作為他們博士畢業后的第一份職業。
(二)我國博士招生規模 與美國高校近年來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規模相比,我國的會計學博士招生規模則略顯龐大。截至2008年,在我國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開設會計學專業,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擁有會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從1982年我國恢復學位制后設立首批會計學博士點以來,這些機構已為我國培養了上千名會計學博士。本文根據教育部網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頁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結果顯示,2009年會計學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將達290人左右,統計情況詳見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確設立“財務管理”本科專業以來,各高校已相繼開設財務管理碩士點與博士點,然而人們對財務管理學科內容的認識卻產生了較大的困惑與分歧。這種現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國內學術界對“finance”學科內涵的不同認識,也就導致了國內的財務管理專業在系所設置、任課教師、專業名稱、課程安排上產生了差異。鑒于我國財務管理學科設置的特殊性,本文還對各個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的博士生招生情況進行了統計。在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單獨進行財務管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學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統計數據并未包括企業管理或金融學等學科下的財務管理專業或財務投資方向的招生情況。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公開披露的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計劃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導師招收一至兩名的平均水平,估計未公開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41名博導的招生計劃約為60人,則每年會計學博士生招生數量應該在280人左右。這個數字約是美國招生數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國的博士生導師的數量增長也比較迅速,自改革開放以來至2004年底評選出的博士生導師共計100名,而近四年間這一數據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規模和師資力量的迅速擴容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穩步發展的我國會計教育已進入了跨越式的發展階段。
二、生源結構
(一)美國的生源情況 根據美國會計學會/APLG研究顯示,現在就讀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約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經驗,其中38%的人擁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據一項調查問卷顯示,在美國90%的學校都要求學生在在論文開題之前必須脫產學習,因為他們必須注冊所有的博士課程,同時選擇教學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學生會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項目,而選擇在另外一個大學擔任助教或講師,但是在兼任教職員工的職位的情況下,想要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還是相當困難的,所以美國的高校并不推薦以兼職的方式完成學業。
(二)我國的生源情況 相比較而言,我國的博士招生中在職的生源仍然占有較大的比重。東北財經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公布了博士錄取的詳細類別(見圖2),其他院校并未對此信息進行詳細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類博士生的比重平均為44.8%。盡管已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繼宣布停止招收在職博士研究生,但廣泛的市場需求和會計學教師隊伍整體研究素質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從長期來看,就會計學博士的培養目標而言保持高的在職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如圖2所示。
三、入學方式
(一)美國博士的入學方式 美國大學博士項目的錄取標準因學校的不同而各異,但大部分的學位項目都會重點考評申請者在本科或碩士期間的成績單,自我陳述、推薦信以及GMAT(管理類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部分學校還會考察申請者的職業經驗、職業證書,如注冊會計師證(CPA),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等。在各項的考察指標中,無論是對國內還是國際學生來說,GMAT成績是評價申請者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主要側重考查申請者的抽象邏輯思維、數理分析以及閱讀和寫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陳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薦信,使得各個學校得以較全面了解申請者的基本素質。
(二)我國博士的入學方式 國內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試普遍采用筆試加面試的形式。筆試科目的不同設置體現了各個學校會計學的辦學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對于兩門專業課的要求以經濟學和會計、財務理論最為常見,但也有不少高校選擇會計學加管理學或會計學加財務管理學作為考試科目。在命題方式上,大多數學校都以學院為單位統一命題,極少數學校如廈門大學則由導師依據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題。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財政部財政科學所在英文與專業課考察之外要求申請者加試一門理論,其余學校對于政治類課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養模式
(一)美國博士的培養模式 在美國,獲得會計學博士學位平均需要4.8年的時間,其中修學課程需要2.5年,完成論文需要2.3年。盡管有更長的學習期限和更嚴格的課程壓力,但是大約82%的學生還是能夠獲得博士學位。
(二)我國博士的培養模式 由于會計學博士教育與國際接軌,國內會計學博士教育與培養發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文獻回顧研討課程,需要選修的研究領域,同時還有一些統計和計量研究的方法課。達到課程的要求之后,學生必須通過其相關領域的綜合考試。然后進人了論文撰寫的階段。學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設
想,在得到答辯委員會的同意之后,才能開題,繼續論文的完成。畢業時,的質量和數量上,國內高校的要求不盡相同。另外,國內一些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采取美國的博士生培養體制――導師組制,即招生時不再分導師、分方向的單獨招生,而是統一招生、統一培養,到博士生二年級或三年級時,學生根據個人學術興趣,選擇該領域內的導師進行論文輔導,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導師制的培養模式為主。
五、資助與補貼
(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資助與補貼方式 在美國,機會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讀博士學位的原因,而且商業界的薪酬增長會更加加劇這種機會成本。AAMAPLG研究顯示,每一所大學都會以某種形式為學生減免學費。平均每人每年的學費減免額為16559美元,從公立學校到私立學校的金額不等。同時,學校還會為學生提供助學金和擔任教學工作與研究助理的補償。其中獎學金額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訪的大學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獎學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學校也為學生提供健康保險。另外一個補助來源則是教授夏季課程,申請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獲得3000美元,從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學基金來源還有兩項最著名的專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的AICPA獎學金和畢馬威獎學金。除去生活花費之外,學生們還需要為學生活動、教材、研究材料和統計研究軟件付費。大多數的學校不會為學生提供醫療保險,所以學生們需要自己支付保險金。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大部分費用也需要學生自己支付,學校只會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補助。
(二)我國攻讀博士學位的資助與補貼方式 目前我國博士生培養方式分為計劃招生、自籌經費、委托培養等多種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體的國家計劃招生的“公費生”,由國家下撥培養費,不僅學費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費。但在各高校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補助無論是以獎助金形式還是減免學費的形式都相對較低。有的學校在經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后,補貼形式由減免學費轉換為獎助金的形式。評選的標準則是基于學生在上一年所發表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由于現有的生活補助對于平均在學年齡較大的博士研究生來講依然相對較低,目前各高校內非定向的全脫產博士研究生到外實習、兼職已成為普遍現象。博士研究生資助的主要性質,應當是研究生參與勞動的工資,而不應僅僅因為研究生這一身份。研究生資助來源,應當是研究生勞動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夠按照恰當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額、適量的資助金,一方面可以減輕在讀生的生活負擔,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學術研究當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優秀的人才,讓一些優秀學生不會因為經濟條件所迫而放棄選擇本來更適合他們的發展道路。現階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養中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對于培養目標上的界定仍然不夠清晰。博士階段的教育應專注于培養學術、研究型的人才,從而實現教育資源更好的配置、促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良性健康發展。
六、結論與建議
(一)適當延長博士生培養年限 如將現階段大多數高校三年學制擴展到四至五年學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隱性的選拔機制,一開始就保證對某領域有研究興趣的人才進入,令很多不夠堅定者“望而卻步”。另一方面適當延長學制我國當前流行的碩士生兩年制培養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紛紛改制,絕大部分文科專業都改為兩年,理科專業介于兩年和三年之間。依照國際慣例,碩士學位是高等教育中的過渡性學位,學制一至二年。盡管我國目前才剛剛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本科教育普及率與國外的一些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然而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張,我國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研究生改制與國際接軌是一個大趨勢。許多實行碩士兩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縮短學制不僅可以節省國家教育資源,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還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結構,重新定位碩、博培養功能。培養年限的延長使得博士生入學后有機會接受更為扎實的系統學術訓練和相關領域知識的完善,以適應當前國際上會計研究對基礎文獻、數理分析與實證研究的重視。
(二)控制招生規模與在職人數比例 在對2008年各院校招生數量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導師一年招生人數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產”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資源的不足,而終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學術研究水平。根據財政部副部長王軍(2008)的觀點,現在會計理論文章發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見地、達到國際學術水平的文章卻不多;會計審計著作越寫越厚,越寫越多,但真正能影響廣泛、影響長遠、影響國際的卻不多。因而,國內的會計系和教授應該有意識地在博士招生和培養過程中貫徹會計博士項目以培養會計教師和開展會計學研究為目標,并為博士生創造研究的環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會計博士項目應該本著小而專、少而精的標準,寧缺毋濫。
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1020014);邢臺市教育教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面向區域經濟的邢臺高校“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標號:121007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前言
“雙創能力”的培養給會計人才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高等會計教育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高校培養出的會計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失衡、業務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低,難以滿足“雙創”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對高等會計教育改革問題進行研究,既是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會計理論和方法發展的催化劑,進而推進會計學科的科學化發展,這關系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良好溝通。
一、“雙創”型人才培養對高等會計教育的要求
高等會計教育是為市場經濟服務的,它的改革與發展要順應新經濟環境的需求。在新經濟環境中,兼具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會計教育培養出的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應符合新經濟環境的要求。
(一)知識范圍廣,具有終身學習精神。新經濟環境的知識化,要求會計人員掌握各種經濟資源的業務處理方法,還要有現代管理理念和知識。除此之外,會計人員還應具備計算機應用能力,這是會計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種信息資源能幫助會計人員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外語溝通能力和社會綜合知識,是順利進行國際貿易的前提和基礎,可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很快,會計人員還要具有持續的學習精神,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時代需求。
(二)業務知識深厚,具有綜合控制能力。會計人員除了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外,還要掌握相關專業的知識,如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管理學等等,并且熟悉企業生產流程。在新經濟時代,會計的工作范圍已不斷擴大,會計人員為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同時也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并且要對企業所處的不同環境進行風險防范和控制,維護國家和企業的經濟利益。
(三)工作能力強,具有職業判斷能力。在新經濟時代,業務往來越來越復雜,會計人員應具有文字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決策判斷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還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降低風險,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我國高等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在新經濟時代中,一方面是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會計教育跟不上時展的步伐。這歸根結底還是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時展的要求。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理念中缺乏對學生自學能力和道德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快速更新,這不利于會計人員的后續發展。實際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理論層次、重視研究型人才,而忽視實際應用型人才的問題,這就造成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現象出現。高等會計教育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經濟往來日益復雜,企業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則嚴重制約著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設置不規范。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會計人員的基本職能是記賬、算賬、編制財務報表,為企業經營者反映可靠的財務信息。但是,在現代公司管理中需要會計人員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利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為公司的經營管理出謀劃策,對會計人員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會計教育的理念不完善,導致了教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第一,專業課程設置不規范,專業課講授不深,學生學習往往以通過期末考試為目的,而且專業課集中安排在大三以后,使學生在前兩年接觸不到專業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會計學科的興趣,專業基礎課程如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管理學等往往被忽視,安排的課時少,學生的知識面得不到擴展;第二,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知識覆蓋面小,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得不到高效率的知識傳授;第三,教學內容不科學,學科體系混亂,教學中只強調理論知識,而忽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實習環節重視不足。會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但在實際的會計教育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還不能緊密聯系起來,導致學生在剛步入社會時業務處理能力不強。我國高等會計教育在實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實習機會少。高校普遍將專業實習安排在大四學年,在此期間,一些學生面臨考研的升學壓力,另一些學生面臨就業壓力,難以安心實習。并且從理論學習階段到實習階段相隔的時間太長,不利于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第二,社會對高等會計教育中的實習環節重視不足。各大高校鼓勵學生到社會真實環境中去實習,鍛煉能力。但在企業中,會計工作往往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業務處理也很復雜,尚未畢業的學生很難勝任,只能接觸最簡單的業務,甚至無權親自進行業務操作,只能是見習。
第三,指導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目前,我國高校會計教師的理論水平都達到了相應的高度,但缺乏實踐經驗,實務操作能力不強,教學方式不靈活,導致學生的實習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我國高等會計教育的設想
(一)改革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第一,應將專業職業素質、人格素質和商業視角素質充分結合。高校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僅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還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增加專業實踐課的課時,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特別是利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剖析真實的案例,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財務實踐活動中,訓練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第二,專業課程的安排應調整。一方面組織剛入學的會計專業學生觀看會計實務操作的教學視頻,使其樹立會計意識,盡早地接觸到專業知識,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另一方面專業課應當擴大范圍,根據會計工作中出現的新領域,以及注冊會計師考試中增加的新科目,適當增加經營風險、會計風險和信息應用方面的課程。第三,專業基礎課應得到重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復合型人才。
在教學內容上,除了會計專業課教材外,還應采用一些實時性很強的報紙、雜志等輔助教學材料,為會計教材補充新鮮血液,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會計信息。教材的編寫要符合兩個要求:一是內容相對穩定和知識充分更新;二是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考試相結合,培養實用型人才。重視會計課程作業,作業形式不只局限在課本習題上,多利用真實案例分析的作業來訓練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指導環節。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是合格的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個重點。實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高校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避免把實習都安排在大四學年。比如,在學習完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后,安排學生進行最基本的會計實習,包括編寫分錄、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等工作;在學習完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后,安排學生對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進行核算,以降低企業的運作開支。在將實習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在教學進度中有針對性地安排階段性業務實習,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又利于畢業后快速適應會計工作。高校與用人企業之間應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企業為高校會計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條件,鍛煉實踐能力,高校為企業輸送優質的畢業生,促進企業會計工作穩定進行,減少招聘成本。
畢業論文是學生學習和研究專業問題成果的具體體現,畢業論文雖然安排在畢業前期,但論文的寫作準備應放在平時的學習、實踐中進行。教師在平時作業中應適當安排小論文,提高學生自學、總結知識的能力,在論文指導過程中,與學生加強專業知識的交流,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分析研究、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改革高等會計教育質量考核評價制度。在會計教學的考試中,通常是以一張試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傳統的評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情況。書面的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它只能作為考核評價的一部分,將平時考核與期末書面考核結合起來,平時考核應包括實務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在考試形式上,應增加綜合性問題的考核,主觀題中設置選答題,以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鼓勵學生對某些專業問題深入學習、研究。在考試試卷中,應減少記憶性的知識,增加對技巧性、實際應用性強的知識考核。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增壽.論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J].會計之友,2008.1.
[2]袁衛國.論會計教育觀念的調整[N].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