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體育文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7 16:30: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農村體育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農村體育文論文

篇(1)

在農村,相比學生的身體健康來說,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是相當模糊。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出現身體健康問題,教師和家長都能迅速帶學生到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學生一旦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及由此引起的負面現象時,教師、家長卻不懂得結合學生所處的自然及人文環境從心理方面分析和處理。有關“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等一些關于心理方面的知識還了解甚少。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從何入手,不能認清“心理健康課”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二)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學科,沒有專業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師大多是由教輔人員或老師兼任,他們一是在本學科教學經驗不豐富,二是沒有新知識、新理念,不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對癥下藥,形成共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師責無旁貸,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的所作所為班主任是最有發言權的,那么班主任老師如何發現學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斷學生有心理疾病,在農村學校中具備這樣素質的班主任教師還是不多見的。

(三)教師家長、學校教育方法不當,造成學生心理障礙

據調查農村大部分學生流失,并非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是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最終導致對家長產生不理解的情緒。厭學只是作為一種現象外在的表現出來。個別學生因壓力過大,而走上了離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學生專門與老師作對,不服教導,這些表現都是心理出現種種問題。而教師對這些現象不了解,甚至輕率地給學生下評語、扣帽子、做結論,甚至認為學生品質有問題,學生及家長對此事實上也缺乏清醒的認識,學生自暴自棄;家長們漠不關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學不優的學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會要大興心理健康教育之風,讓全社會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資金投入不足

錯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校醫、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現象在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因此,在資金投入上沒有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不能滿足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許多農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中小學的領導和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相比城市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承受的升學壓力更大,許多家庭以讓孩子考上大學、走出農村作為培養孩子的最終目標,教育行政部門也把升學率看成是衡量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因此,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應試教育動機和思維傾向。

在這種動機和思維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一項尷尬的工作,他們經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掛在嘴上、寫在墻上,但就是不落實到行動上。另外,由于許多農村中小學的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觀念陳舊,心理學知識儲備太少,因此嚴重制約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普及,也嚴重影響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礙。

三、如何開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轉變觀念,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先導。”這要求我們要樹立全新的心理素質教育觀念,以適應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發展的需要。

多年的教育發展及教學實踐證明:在農村若能樹立起鮮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層次上的突破與延伸,必須對現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反思和再認識,全體總動員,清理教育實踐中的認識誤區及行為偏差。教師也要充分認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之一,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訓

搞好教師培訓,既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現階段的農村中小學擁有專職心理健康輔導老師,是不太現實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這樣,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日常的教學和管理過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培訓工作:首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開展教師培訓。派出老師到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好的發達農村地區學習、考察、培訓與研討,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開闊教師的視野,豐富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訓與自學相結合。把外出學習培訓和自學緊密結合起來,購買一些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書籍,為老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再次,通過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師培訓。通過校本培訓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內容,使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員參與、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篇(2)

2.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發揮的重要意義

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在農村,農村體育是在體育工作中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在滿足農村人民群眾強健體魄的需求上有著直接而積極的作用。新時期的農村體育具有新的內涵,在建設社會主義小康中其意義是非凡的。

2.1實現小康社會需要從建設農村體育文化下手

黨的十六大會議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會議指出,小康社會是社會、自然、環境和人協調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那么同時,新時代里,農村也將作為重點和難點在體育領域中出現,沒有農村體育的小康也就是沒有全國體育事業的全面小康社會,是不完善的。近年來,黨和國家在三農經濟發展上的努力是卓有成就的,但人們的精神需求并沒有隨著物質的分別豐厚而有明顯的改善,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實是越發明顯的。

2.2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農村體育文化

進行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里,當群眾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觀念等思維模式上產生差異的時候,文化就顯得十分重要,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體育運動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可以增強一個團體乃至一個民族的向心力,促進團體內部個體的團結和整合。這樣的文化,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可以形成一種十分高尚的道德,在提高人的素質,磨煉人的意志,修繕人們的精神起著深淵影響。由于健身活動所形成的組織形式更加輕松,人際情感更加融洽,因此,體育文化建設對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升道德價值觀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排除不健康的文化,以及摒棄農村落后的觀念,促進社會環境的優化和建設新農村精神文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2.3提高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素質離不開體育文化建設

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給人以健康的機體,這是大家所共識的,同時,良好的精神面貌能使人們在日常學習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保持充沛的體力、旺盛的精力和堅強的承受能力。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的比重占了絕大部分,那么農村人口的素質也就制約著中國人口的整體素質。作為建設小康社會新農村的主體,廣大群眾的健康狀況也就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體育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健康狀況,也是有效地強化農村民俗和民風建設的途徑,對于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群眾素質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效力。

3.阻礙我國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因素

在經濟高速運轉的當下,特別是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實施以后,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體育還是低水平的體育,處于不全面、不平衡的狀態,還不能夠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體育文化需求。分析其原因,制約因素有如下幾點:

3.1農村體育文化的資源投入不足

首先,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在物質上存在短板。全國第五次體育場館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各類的體育場地約850080個,但是,占全國總人口一半的鄉鎮人口,只擁有體育場館69537個,僅僅占了總數的8.18%。很難想象,有許多農村孩子是未見過單杠和足球的。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導致基礎設施的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體育人才的不足導致了體育文化建設在引導上的欠科學性。很多地方,由于學校條件艱苦,造成了農村體育師資力量長期缺乏,這讓大部分的學生在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不能夠得到科學的指導。除此之外,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的人才類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一直以來是數目珍貴的。2003年,在我國的9億多人口的農村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只有18000名,平均5萬名農村人口只有1名。這些都使國家在開展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問題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3.2農村體育文化的組織機構不完善

政府管理系統和社會體育管理系統組成了我國的農村體育管理機構。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體育行政部門有很大的依賴性,同時,社會體育管理系統的作用就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調查顯示,體育協會幫助組成的活動點的增長量所占比重仍然很小。體育協會在群眾體育方面的工作引導還有于增強,體育協會自身管理職能更有待于加強,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還需要繼續大規模地挖掘。

3.3農村體育文化的意識缺失

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農民對體育是缺乏了解的,對體育的價值、功能的認識仍然較為膚淺和保守。時至今日仍深深沉淀在農民頭腦中的還是類似“勞動就是身體鍛煉”,“無病就是健康”的錯誤觀念。農民群體對體育活動缺乏正確的認識了解,沒有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是制約我國農村體育深入發展的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從客觀到主觀,除了上述狀況阻礙小康社會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發展外,還有很多細枝末節的狀況因為未能受到重視而會在未來變成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像有限的農村體育場地資源存在著閑置與浪費的現象等等,都是現在需要重視起來的地方。

4.構建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科學對策

4.1加大農村體育事業的多方面投入力度

首先,加強資金投入,加大對建設農村體育設施的支持力度,實踐體育場地建設資金投入的多元化,以政府投入為主,同時建立由社會、集體和個人等多方面投入的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和開放型的運作風格。這樣可以有效克服因為國家投入不足而導致的體育場地建設跟不上的狀況。其次,人力資源方面,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體系。各級體育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力度,組織體育教師、教練員、體育院校學生等多技能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不斷擴大全民健身的志愿者隊伍。

4.2強化組織領導

完善農村體育管理工作縣、鄉鎮政府要充分發揮政府服務和帶動功能,加強對農民健身工作的領導,把農民健身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可以成立體育工作小組,加強體育服務意識建設;定期舉辦體育知識培訓班,經常舉辦以鄉鎮為參賽單位的體育比賽和體育活動等等,總之,任何有利于發展發動農民群眾健康體育的方法途徑都可以積極運用,有效發揮。除此之外,農村體育要充分發揮農民體協、文化站等的體育組織機構和愛好者協會等的社會體育管理部門的作用,建立健全的農村體育組織網絡,與政府行政機關相互配合,自下而上地進行民間體育文化的開展,形成和諧的互動氛圍。

4.3加大體育活動宣傳力度

促進農村體育生活化、社會化可以利用現代大眾媒體的傳播作用,宣傳體育文化。各級體育組織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報紙、電視臺、網絡等新聞媒體,全面普及健身知識,形成崇尚健康科學的良好輿論環境。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法定假日和農閑季節,組織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突出健身性、參與性、趣味性,努力打造喜聞樂見、感召力強、影響力大的活動品牌,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宣傳的內容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宣傳體育健身理論知識,如健身方法、運動技術、健身常識等;第二,宣傳體育文化,如體育新聞、逸聞趣事、體育賽事等;第三,宣傳新的生活觀念,如體育休閑觀念、積極人生觀等。通過參與這些內容豐富的社區體育,農村居民得以更深層次的接觸體育,培養觀念。

4.4因地制宜搞農村體育文化的特色建設

長期以來,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時代文化是我們所強調的,更多的宣揚城市對農村的表率與導向作用,同時卻忽視了對農村特有的文化的整理挖掘。我們常在在理論上承認農村文化的重要性,卻“一刀切”地規劃成了毫無特色的模樣。其實,我國民間的體育活動是有很廣闊的開發潛力的。如舞龍燈、賽龍舟等在內的許多的體育項目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的,;至于在少數民族農村里,其絢麗多彩的體育項目就更加奪目了,包括射箭、摔跤等在內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就多大977種。由此可見,如果我們能夠從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目光投向各地在發展進程中創造和成長起來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不拘泥于現代體育的書本化指導,而去充分挖掘這些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或許能夠在不斷地融入新的內容的同時,開辟出一片農村體育發展的新天地。

篇(3)

1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背景

1.1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總理在《關于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明確提出了“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健康水平,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明確提出了“十一五”體育事業發展總體目標:把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作為我們工作的全部出發點和歸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作為根本目標。加大農村體育力度,加快農村體育發展步伐,促進全民健身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1.2“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體育文化注入現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這是我國政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2007年國家安排了資金9500萬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廣西、重慶、陜西、山東、浙江等8個省市選擇2500個行政村進行試點,進行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到2010年爭取全國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標準的公共體育場地,將惠及5.1億農民。建立農村公共體育物品農民需求的表達機制,真正形成農民體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使其成為村民利益的真實代表者。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民體育運動。所有的體育供給,既要貼近農村,又要貼近農民,逐步使億萬農民都有一個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讓“全體國民都能享受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的發展理念不斷地深入人心,從而使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化元素。

2發展新農村體育文化的意義

2.1體育文化建設能改變農村傳統體育觀念由于受長達2000多年封建社會舊思想的影響,一直視體育活動為“不務正業”的價值觀念在農村已經根深蒂固,一時還難改變。農村又多數地處偏僻,經濟落后,對外交流有限,使得農民的思想、性格、價值觀、風俗習慣比較保守。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低,多數農民誤認為田間勞作可代替體育鍛煉。無病即健康,這種舊的思想深深的影響了農民的體育觀和健康觀。在現代社會中,在現代社會中,體育文化成為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體育文化的建設以其獨特的方式,不斷改潛移默化的變著農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準則。通過體育文化建設,可使農民對體育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斷地深化和發展,使農民對體育運動產生一種新的、普遍而科學的社會觀念。

2.2體育文化建設加快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體育文化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增強體質,促進健康,而且還可以育心。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能夠讓廣大農民在忙里偷閑時放松心身,有利于在農村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在農村育文化的廣泛傳播,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增進鄰里之間的和睦、增進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體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傳播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農村體育文化的多種形式有效的改善了農村單調的業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賽龍舟、籃球賽等等體育活動不僅能在農閑時間娛樂人們的身心,增強農民體質,促進農民身心健康,還給農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致富經驗、改善人際關系、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的平臺。

3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策略

3.1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創建和諧農村體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滿足人的體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體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導滿足農民的多方面需求,來作為開展農村體育文化各項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農民為中心,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精神文明創造活動,致力于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思想,道德素質和體育科學文化水平,為農民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只有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結合農村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體育文化發展規劃,推進農村體育文化法制化、科學化的進程,真正做到農村體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創建和諧農村體育文化,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

3.2利用現代媒體發展農村體育文化多樣性農村體育具有多樣性、民族性及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特點。我國有56個民族,地域分布廣,造就了我國農村豐富多彩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在當今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中,要把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文化與精神文明創造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建設既有傳統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時代感的體現現代體育文化特征的新農村體育文化。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我們建立農村體育文化網絡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通過網絡和各種媒介,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加強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宣傳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把各種形式的體育文化連接起來,形成體育文化網絡。教育引導農民樹立健康新理念,把體育健身融入生活,成為一種自覺活動。超級秘書網

3.3抓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激發農民體育參與意識新農村建設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并創造了條件,必將給新農村體育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動力。“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開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新農村體育建設的載體。因此,應切實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將場地建到農民身邊,把國家的投資落到實處,使其成為“民心工程”,從而使體育服務覆蓋整個農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增強農民體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因地制宜,積極扶持,注重實效和“活動與建設并舉,重在建設”的原則,逐步建同時加大體育知識宣傳,讓農民真正了解體育的作用,激發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和激情,使其從不想參加體育活動,轉變為要求參加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樊小兵,陳衛.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農業考古.2007(06):165-167.

[2]楊小明.田雨普.農村傳統文化對農民體育發展的影響[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03):14-17.

篇(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深化農村改革。這是黨和政府力爭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的實施目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要解決農村的長遠發展、農民的最終出路、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其核心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培養新型農民——解決人的問題;二是完善農村的土地制度——解決地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其他問題便會逐步得到解決。

培育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村的長遠發展靠村民,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也靠農民,進一步轉變農民觀念,培養新型農民尤為重要。我國農村現有2.4億農戶、7.5億農民,其中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占38%,其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約占7%。因此,建設新農村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農民的知識化、現代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條件。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來看,無論產業發展,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無論社會事業發展,還是基礎設施建設;無論從當前著眼,還是從長遠考慮,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把農民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我國選擇未來農村發展的一種道路。新型農民的培育也要長期化、制度化,并隨著農村的變化、農業的發展不斷豐富其形式和內容,讓新農村的發展充滿活力。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正確領導,并為落后地區提供保障新農村發展的公共產品。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土地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基礎,合理的土地制度既是農民生存的保障,也能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村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產物,它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在市場不斷完善、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制度使土地使用權不能自愿流轉,土地拋荒問題嚴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已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及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面貌的改變。因此,完善農村的土地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篇(5)

二、對瀾滄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的建議

(一)建議成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機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依然保留著到現在。除了存在一些外界的幫助意外,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具有自我保護機制,能夠自我繼承和發展。瀾滄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有效的保護與傳承是關鍵所在。隨著體育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也會受到四面八方的沖擊。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在復雜環境中會遇到許多困境,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加大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力度,需要建立良好的保護機制,為民族文化的傳統提供良好的條件,這樣就能夠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好的保護。

(二)建議政府加大民族體育扶持的力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大支持的力度。目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嚴重制約國家體育發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對各個少數民族的支持,不斷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現在,政府為了能保護傳統文化和遺產,已經采取措施來保護非物質遺產,由國家確定給繼承人提供一定的補貼。瀾滄江的少數民族傳統的保護與傳承也可以效仿這種做法,制定適當的激勵措施來讓更多的人來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三)建議各級組織和相關協會利用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傳統體育項目的持續發展瀾滄江流域擁有十分美麗的山川,資源非常豐富,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在瀾滄江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利用地理優勢來發展旅游業,隨著旅游業的逐漸回暖,許多地區都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針對人們的需求,都已經開始利用自身的資源,吸引游客來進行觀光,并推出一系列鮮明的民俗旅游的特點,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這樣就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如在彝族火把節的期間,彝族年期間,“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讓游娛者參與彝族傳統體育活動,感受和領悟具有彝族特色和彝族共同心理特征的體育文化。如賽馬、斗牛、斗羊可以讓游娛者飽嘗觀賞之快,而蕩磨秋則讓游娛者體驗參與之樂。這一種現代手段是促進彝族傳統體育可持續性發展的一種最佳途徑[4]。這樣就能夠讓游客體驗的民族傳統體育存在的魅力,感受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還能促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篇(6)

二信息技術輔助健康教育,化抽象為直觀,增強教學的時效性

雖然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育戶外活動占絕大多數,學生也十分喜歡,但室內健康教育專題也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多數農村學校的教室已安裝了液晶電視、多媒體教學平臺,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實物投影儀、電腦、錄音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和傳媒手段,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打破了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單一的教學模式,激活了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把應學的健康知識演化成了豐富、形象、生動、逼真的立體世界,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增大了知識容量,提高了教學效果。如在四年級健康教育“保護鼻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枯燥乏味的理論內容變成圖、文、聲、像相結合的生動形象內容,將趣味性、啟發性、知識性、針對性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并通過師生互動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從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鼻子,了解鼻子、鼻黏膜的作用;教會學生保護鼻子的正確方法,養成正確用鼻、護鼻的好習慣,達成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豐富和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識。將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變成形象生動的生活知識,使學生易學易懂,教學效果明顯。

三信息技術運用于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應深思的問題

篇(7)

農村公共衛生涵蓋農村醫療、防疫、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等方面。當前,農村公共衛生發展普遍滯后,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由此而出現的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因此,如何重建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已成為當前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深化公共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問題分析

農村的公共衛生體系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是歷史形成的。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衛生投入一直集中在城市,社會醫療和救助制度建設的重點也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著衛生服務的優先權。而在20世紀90年代末占全國總人口70%以上的農民,卻只享受了政府對衛生事業總投入的20%。“重城市輕農村”、“重醫療輕預防”、“重效益輕人才”的思想,使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缺乏可動員的資源。主要反映在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基層公共衛生設施落后以及農村基層公共衛生隊伍素質低下等方面。另外,農村在面臨著急性傳染性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雙重威脅的同時,還面臨著地方病、寄生蟲病等疾病的威脅,再加上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破損,農村流動人口的增加,更進一步加大了傳染性疾病控制的難度。

齊齊哈爾作為農業大市、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十分繁重,尤其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更為突出。目前,全市縣級綜合醫院30所、縣級疾病控制中心13個、縣級婦幼保健機構11個、鄉鎮衛生院146個,縣、鄉總床位數4779張,共有醫療技術人員7562人;村衛生所2529個,從業鄉村醫生4011人。這樣一組數字從表面上并不能看出什么樣的問題,但深入調查就能夠發現,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受到了極大削弱,這主要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醫療衛生領域逐步走向市場化,鄉鎮衛生院所獲財政補助相對減少,農村醫療人員也不再吃“皇糧”,村級衛生所無基礎醫療設施,要么承包給了個人,要么名存實亡。另外,很重要的一點還是缺少專業衛生人才,醫療服務質量差。大多數鄉鎮衛生院里,中專畢業生占多數,無學歷的衛生人員也不少,由于沒有一個合理的人才機制,現在不少鄉鎮衛生院,存在后繼乏人的現象。這就使得一些沒有行醫資格,不具備行醫條件的人受利益驅動,無照無證行醫,擾亂了正常的醫療市場秩序,損害了人民的身體健康,也阻礙著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當前,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醫療費用的迅速攀升,超過了農民實際平均收入的增長幅度。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從1990年到1999年,農民平均純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長2.2倍;同期醫療費用由人均484.2元增長到了2970元,增長了6.2倍,齊齊哈爾市的增長比例也大體如此。醫療費用的大幅度上漲,給原本貧困的農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經濟負擔。農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完善的醫療保障,以保證最基本的衛生健康。

二、新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發展定位

有關專家認為,下一步我國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應著力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轉變管理模式,深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處理好預防與醫療的關系;二是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時,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補償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服務效率。這方面,近年來不少地方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有三種模式我認為很值得研究和借鑒。

“宿遷模式”:實行醫防分離,建立獨立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其主要做法是:醫療機構,管辦分開。鄉鎮衛生,醫防分設,醫衛分離;公共衛生,重點加強;衛生監督,綜合執法。即:改變鄉鎮醫防合一體制,建立“一鄉兩院”(鄉鎮衛生院和鄉鎮醫院)新格局;鼓勵民資進入醫療領域,建立社會辦醫新機制;進行衛生監督執法體制改革,強化衛生行業依法管理職能(重點是將衛生系統內原屬于醫政、防疫、婦幼保健等部門的監督執法職能集中起來,實行綜合執法);加大投入,加快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主要是實施“521”工程,即建成市級五大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中心、公共醫療衛生救護中心、婦幼保健中心、血液采供中心)和市、縣、鄉、村配套網絡,完善兩大監督體系(醫療衛生和藥品監督體系)和一個醫療保障體系(城市職工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洛川模式”:通過籌資和支付機制創新,實行基本衛生服務統籌,打捆提供農村公共衛生和“小病”治療服務。基本衛生服務統籌簡稱小統籌,以區別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大病為主的大統籌,其目的一是探索幫助農民解決預防保健和小病醫療問題的有效辦法,并與大統籌互補;二是試圖通過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和建立更加靈活的農村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對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進行重組。主要做法是:建立村、片、鎮三級農民醫療合作社;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服務中心;以鄉鎮社區為統籌單位,組織農民以戶為單位自愿繳費建立統籌基金(每年每人10元)。

“贛榆模式”:又稱“滾動籌資”的合作醫療新型收費模式。概念是:農民在報銷醫藥費用時,本著知情自愿的原則,用報銷所得的費用向所在鎮合管辦預先繳納該戶次年參合資金的制度。也就是“先受益,后續保”,通過實現大病大受益、小病小受益、無病也受益,增加農民的信任度。該模式的成功,被歸功于鎮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即鎮村融為一體,衛生院院長成為村衛生室的實際法人,實行行政、人員、財務、藥品統一管理。這樣,把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這一對潛在對手變成合作伙伴,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基層衛生工作的深入開展。

我們通過逆向分析也能夠看到,各模式的運作都有其前提條件,比方說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全面調整,政府從醫療領域全面退出轉而投入公共衛生領域,普遍實施有較大難度;小統籌試點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等等。但就其發展定位上來講是極具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

三、重建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幾點想法

綜合各地的實踐和經驗,重建農村公共衛生體系應重點考慮自身發展的實際。從齊齊哈爾的現實來看,采取設立相對獨立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同時讓醫療機構承擔相應的預防職能,所需經費由政府籌資保障(也就是“宿遷模式”)較為合適,即:公共衛生服務由政府提供,而包括大小病在內的醫療服務通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來提供,但醫療保障制度的補償辦法要鼓勵農民和醫療機構充分開展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活動。 轉貼于

1.改革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資金的投入機制。農村公共衛生改革應該改變以往對服務提供方的不按績效補貼的方式,改變財政養機構或人員的方法,制定公共政策補貼需求方的可操作性政策。一方面,建議改革農村公共衛生資金投入方式,對部分政府能夠承擔群眾受益明顯的純公共品,實行免費服務,以發放“公共衛生服務券”的形式,對承擔機構實行定向補助。“公共衛生服務券”是政府對符合一定資格的人群發放的衛生憑券,持憑券可到公立或私立的衛生機構預防保健就醫,費用由政府支付;農村居民可以拿公共衛生服務券去消費,政府為公共衛生服務券籌資,并通過非營利性的機構來管理,將資金直接補到需方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引入非政府組織資本解決農村公共衛生建設資金缺乏問題。改變公立醫療機構單一公有制的產權結構,采用多種靈活方式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公共衛生建設領域。既可以以合資入股方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也可以以設備租賃收入分成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這樣既解決了公立衛生機構的發展資金問題,又可以解決公立衛生機構效率低下、成本虛高等弊端,有利于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其相對于民辦醫療機構在人員素質和醫療水平上的比較優勢。

2.逐步確立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前一階段試點工作的實踐充分表明,農村合作醫療為基層農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發揮了積極作用,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工作的有效形式。現階段,當務之急一個是要保持實施辦法及相關政策的穩定性,保持公平公正公開,防止因政策因素導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流產;另一個是要加大監督力度,完善籌資、管理、報銷、審計等環節的監督機制,要讓農民對政策放心,對管理人員放心,對自己享受政策放心。同時,要借鑒“贛榆模式”,積極穩妥地探索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有效經營形式和增值途徑,通過探索入股、信托等方式,使資金增值,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快速發展。此外,目前合作醫療制度能夠承擔的醫療費用還比較低,今后應逐漸建立以縣級或更大區域范圍的“大病統籌”為主的合作醫療保障形式并逐步將商業醫療保險引入農村,充分分散農民的健康風險,并大力促進衛生醫療的市場化改革,加強有序競爭,降低醫療價格,爭取更加徹底的解決農民的醫療保健問題。

3.有針對性地加強衛生扶貧工作。政府應加強對藥品的進貨和銷售環節的管理,減少藥品銷售環節,暢通藥品銷售渠道,盡量避免藥品過多的銷售環節而導致藥價過高的現象發生。對于醫療器械的購買也要加強監管,避免為撈取回扣而使其價格上漲。政府部門要確保農民用藥安全和藥品價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標采購,統一向醫療機構配送,并免收費,逐步形成藥品供銷的一條龍,凈化農村藥品市場,使農民吃上放心藥。此外,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我們必須把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結合起來,首先解決貧困農村的衛生設施建設與缺醫少藥的問題,并在國家扶貧專款及有關扶持資金中劃出一部分,專門解決貧困農村的醫療扶貧問題。

4.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中的職責。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離不開政府各個部門的參與和整個社會的支持。現階段,我們著眼于建立農村公共衛生事業投入的長效機制,應積極構筑“四大平臺”。一是領導支持的平臺。把衛生工作真正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把衛生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盤子通盤考慮,確保經常性財政投入;把衛生工作納入領導干部目標考核。做到配套資金、建設標準、項目管理三到位。二是投入支持的平臺。提高公共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支持力度,除確保對衛生事業給予合理的、逐年增長的資金投入外,還要在引進人才和培訓人員、培養骨干上形成常態的、可持續性的人力投入機制。三是政策支持的平臺。建立對公共衛生違法行為的有獎舉報制度,形成公眾參與機制。加強執法相對人的法制教育,強化對有關衛生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制約機制。加大公共衛生監督執法力度,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推動公共衛生依法治理。四是醫療救助的平臺。通過政府投入一部分、社會籌集一部分、醫院承擔一部分的方式,把無法享受到醫療保險的民工、失業人員、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的求助者等困難群體全部吸納到平臺之中,真正使公共衛生體系惠及廣大農村群眾。

[參考文獻]

〔1〕張亮,劉運國.重慶市黔江區農村衛生政策及管理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7.

〔2〕王紅漫.農村衛生樞紐與農民的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篇(8)

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探索農村小學數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顯得很有意義。結合我的上學經歷和最近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縮影。農村小學因為信息的閉塞、師資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所處環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別是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尤顯滯后。先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平日里在數學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現象之一:老師規定:“數學作業錯一題,罰做10遍,再錯,罰做雙倍,依次翻番。”這么沉重的懲罰,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厭惡感,再也不想上數學課了!現象之二:老師對數學考試考糟了的學生說:“你怎么這么笨!你的數學真是無藥可救了!”這個學生低著頭,忍受著教師的指責和全班同學投來的“鄙視”的目光,木然的站著。現象之三:學生家長對數學老師說:“我沒讀多少書,數學知識如果深奧一點,我就一竅不通,不聽話你就打!沒問題!”而老師也感到這樣的家長“真是對老師信任,跟老師配合”。

這些都是些真實的事件,在農村小學中,這些現象可謂見怪不怪,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認為“小事一樁”,簡直“不值得一提”。而這些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縮影,更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礙。

1.2 農村小學學生學習數學常見的心理障礙。小學生學習數學容易形成兩極分化,部分學生數學成績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習心理障礙是重要原因。通過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數學“學困生”大體存在著以下一些顯著的心理特征:①馬虎心理。在缺乏嚴肅認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粗心、任性等原因養成此心理。②厭煩心理。在單調乏味的教學情況下,容易由缺乏興趣引發此心理。③飽脹心理。對知識“消化不良”,就容易形成此心理。

除此之外還有自卑心理、渙散心理、逆反心理和護短心理等等,這些心理狀況,便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障礙。有效地排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外在障礙和內在心理障礙,是提高學習數學效率和數學成績的關鍵,更是提高小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2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外在障礙,提高教育質量的對策。

2.1.1 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和家長取得良好的溝通,盡量消除外在障礙。

2.1.1.1 利用手機積極報喜、委婉報憂。近年來,我們利用手機,可以更快更好的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比如賈世升由討厭數學轉而喜歡數學的變化,就讓我感到用手機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世升是我們班上一位性格憂郁的孩子,起先見她上數學課時,總是嘟著小嘴,一臉愁眉苦臉的樣子。

于是,我和家長聯系好,對她進行雙管齊下的教育,決定通過努力讓她轉變對數學的態度。在數學課堂上,我經常給她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并特意安排數學學得好的同學和她同桌,還經常讓她幫助數學老師做些事情,只要她在數學方面有點進步,我都會及時利用手機向她的家長報喜。利用手機,積極報喜、委婉報憂,這樣做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1.2 給家長寫感謝信,情真意切地打動家長。在家與校的聯系中,寫信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嘗試著對于不太配合的家長寫感謝信,感謝他們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這些特殊的感謝信讓我贏得了家長熱情的支持和幫助。還記得我寫給王春升家長的一封感謝信——尊敬的家長:你們好!感謝你們一直以來對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就讓此信捎去我對你們的衷心感謝。這段日子,您的孩子春升發生可喜的變化:上課認真聽講了,有時還積極發言;數學作業也能按時完成;在本學期的數學期末考試中,他還得到了74分,出乎好多同學的意料。對此,再一次對你們說聲謝謝,謝謝你們為我們輸送了一個努力上進的學生!我相信,任何一位家長讀到這樣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都會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驚喜。他們也一定會帶著高興和賞識的心態去贊揚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閃光點,鼓勵孩子不斷向前攀升。

2.1.2 利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學生心理。作為數學老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也應該努力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特別是當與學生發生沖突時,更應該從保護學生幼小心靈的角度出發,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正常發展。

2.1.3 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走進閱讀的天地。閱讀,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數學老師,要提高自己的修養,也一樣需要走進閱讀的天地,然后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就會顯得游刃有余,就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也可以避免發生上述提到的惡性懲罰學生的現象。

2.2 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心理障礙,提高學習質量的對策。

2.2.1 為了克服學生的馬虎心理,我覺得應該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

2.2.1.1 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的天地,用數學家的故事熏陶學生。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的數學家的故事,比如祖沖之的故事、數學天才高斯的故事、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等,通過數學家的故事來熏陶和教育小孩子,養成嚴謹治學的態度。

2.2.1.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靜靜的寫作業和檢查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糾正學生的粗心大意,我覺得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業的習慣:①寫完作業必須檢查兩遍。②碰到不會做的,先自己思考;實在不會,先打個問號,待完成所有作業后,再去請教老師或者別人。

篇(9)

農村小額信貸是對我國農村信貸管理制度的重大創新,它適應我國小規模的家庭農業生產,為農戶進入信貸市場提供了平等機會,是解決農民貸款難的有效途徑。

一、概念界定

小額信貸最早是由孟加拉鄉村銀行經過十多年的摸索總結出的一種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扶貧模式。于1993年底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將其作為一種扶貧方式引入中國。對于小額信貸的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和界定,我國學者杜曉山(2003)認為,小額信貸是在一定區域內,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標向貧困人口直接提供貸款資金及綜合技術服務的一種特殊的信貸方式。馮涓和鄒帆(2009)則將小額信貸定義為,以農戶自然人為貸款對象,基于農戶的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一種不需要抵押、擔保的貸款。由此可見,當前對小額信貸的定義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小額、貧困、信譽”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小額信貸對農村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也表明,其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減輕貧困和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有不可替代的潛力。在我國小額信貸的實施過程中農民的信譽和償還能力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替代了實物抵押成為發放信用貸款的重要依據。而信任關系需要借貸雙方在長期的互動交往中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二、農村小額信貸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反貧困。當代沖突派社會學家認為,社會中的貧困現象主要是各種社會資源(特別是權力資源)分配不平等的結果。因此,反貧困的重點在于調整社會資源的分配,特別是權力資源的分配,通過各種組織與制度創新,增進窮人的權利,從而能有效地利用社會經濟機會,維護和獲取正當利益,擺脫其貧困狀況。據銀監會初步統計,截至2007年12月末,僅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農戶貸款余額已經達到12260億元。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2038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1265億元,增長164%;農戶聯保貸款余額達到1351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1124億元,增長495%。中國農村小額信貸受惠農民超過3億,已經成為支持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式。在我國,小額信貸的實施實際上一種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它不僅使得流到城市的農村資金回流到農戶手中,并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它解決了農戶因缺少擔保抵而難以獲得商業貸款的問題,為農民開辟了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渠道,為農戶提供了發展前景和財富增長的機會。可以說隨著小額信貸有效、擴大的發放,它促進了單一救濟扶貧向綜合開發扶貧的轉變。

2.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制度可以激勵人、約束人、協調人,制度通過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農村經濟要素得到組織;在一定意義上,制度決定資源配置和資源升級。小額信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過程就是農民群體在制度引導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施,改變了農村生產要素的組合,使農村經濟在更有效率的基礎上配置生產資源進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小額信貸用戶為了保證按時還貸,培養了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生產計劃的意識,并不斷增強對市場的應變能力。

3.實現了農村信用資源到經濟資本的轉換。先生認為,我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系,相互之間通過這種關系疊加,構成一張張關系網絡。因此,我國民間存在有相當多的信用資源。農戶信用是農村小額信貸建立的基礎,按農戶信用等級確定貸款額度,使信用成為農戶取得貸款的基本前提,不講信用者必然受到貸款限制。并通過實施信用戶貸款優先、利率優先、授信額度放寬等政策,鼓勵了信用行為,使社會信用觀念得到鞏固和加強,降低了交易成本。

4.有利于緩解農民工的再就業壓力。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農民工失業返鄉的大潮。因為農民工本身文化層次低,技術含量不高,再加上返鄉之后,面臨、融資難等困勁,使得他們成為就業人員中的弱勢群里。農村小額信貸給這些返鄉農民工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創業機會。

三、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中存在的問題

1.扶富不扶貧。從類型上來說,社會排斥可以分為顯性社會排斥和隱性社會排斥。如果說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制度創新,為農民貸款難問題打開了新局面,使得缺乏抵押物和擔保人的農民能平等進入信貸市場,體現了國家從制度安排上推動長期被排斥的農民群體融入主流社會。那么由于辦理小額信貸機構的盈利性特點,在貸款對象選擇上,往往選擇信貸規模較大,還款風險相對較小的中等收入農戶,出現了扶富不扶貧的和貸款集中于大戶的傾向,則體現了貸款機構在執行規則過程中由于自身偏好和維護利益需要,而隱性的將農民群體中確實需要貸款但還款風險較高的農戶排除在借貸范圍之外的不平的現象。據有關專家分析,農村小額信貸可獲得的覆蓋面不超過25%,且獲支持的也是以中等收入以上的農戶為主,特別貧困的家庭不容易獲得貸款,信貸的分配存在嚴重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是隱性的。

2.交易成本高。格蘭諾維特認為經濟領域內發生交換行為的基礎是雙方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如果信任感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每一次交易中,雙方都必須在獲得了必要的監督保證之后才能進行,那么交易成本就會大大提高,這時來源于關系網絡的信任將會降低交易成本。小額信貸以農戶的信譽為發放貸款的依據。但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土地本身的地質條件、天氣的好壞、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市場的需求狀況等。因此,一旦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發生了變化都將會使農戶們無法按時歸還貸款。另外,在廣大農民群眾中,不排除有部分農戶信用觀念淡薄,拖欠貸款不還,甚至逃廢信用社債務。很多農戶認為小額信用貸款是國家的政策性貸款,視同扶貧款、救濟款。沒有還款意識,或者還款意識不強,造成信用社的風險,大大提升了管理和交易成本。據統計,當前各農村信用社一般配備1~2名專職信貸人員,按我國目前鄉鎮平均規模,1名信貸員要負責200多戶,甚至更多,有的信用社甚至還要雇傭額外人員,并且從貸款的調查到發放,需要多次跑村下鄉,直接影響了農戶小額信貸工作的開展。

3.農村金融市場不規范。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農村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農民生產實踐活動中創造發展而來的,對農村社會經濟及農民思想行為具有巨大影響。小額信貸在我國農村推廣的過程中,農村文化中的小農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的良性發展。

在農村小額信貸的發放過程中,由于農村信用社人力資源缺乏,一些重要基礎工作往往由村組干部來執行,致使農村小額信貸在發放過程中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忽視了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作用,使農村小額信貸缺的發放過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

參 考 文 獻

[1]董少林.論我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D].合肥:安徽大學.2004:4(48)

[2]李明賢,樊英.小額信貸在農村反貧困中的作用探討[J].農村觀察.

2009(1)

[3]余利民.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6(5)

[4]葛國威.農村小額信貸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江蘇農村經濟.2008(9)

上一篇: 國畫論文 下一篇: 社會學碩士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 视频偷拍亚洲一区 |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日韩精品亚洲春色欧美激情 |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