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7 16:30: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林業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林業管理論文

篇(1)

針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做大做強我國林業產業,國家林業局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超前戰略研究。組織研究和編寫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現代林業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循環型森林工業:模式分析與對策研究》。針對木材資源短缺問題,組織編寫和實施了《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并著手組織研究《木材安全保障戰略》。

二是推進對林業產業的政策扶持。出臺和下發了《林業產業政策要點》。起草了《關于扶持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的意見》和《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工作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展,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工作將在今年著手組織開展,相關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協調和落實。

三是引導產業集群發展。起草了《國家林業局關于建立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的意見》,并對福建莆田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進行了命名。

四是加強市場監管。起草了《木材經營加工監督管理辦法》和《加強林產品交易會管理的意見》,待進一步修改完善后下發執行。

篇(2)

分類號:F32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2050(2007)06—0056—02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一項基礎產業,擔負著生態支撐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為進一步加快江西省林業產業化發展,建設林業產業強省,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目標,現就江西省建立林業貸款擔保機制和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對信貸款資金需求方面作以下簡述。

1江西省建立林業貸款擔保機制情況

為發展林業提供資金支持,加快林業投融資本系建設,促進江西林業又好又快發展,以及建立林業擔保制度,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等業務需要,江西省就組建江西省森信林業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擔保公司”)提出了具體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是:

1.1指導思想和原則

1.1.1指導思想。以實現林業經濟跨越式發展為目標,以改善林業融資環境為根本,著重解決林業企業和林農貸款難的問題。

1.1.2組建原則。①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擔保公司成立時,用省財政撥付的林業發展專項資金分期投入作為國有控股的注冊資本金,同時吸納部分實力較強的龍頭骨干企業(主要是林業專業協會的正、副會長單位)參股。擔保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政府機構要避免行政干預,擔保公司要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國有資本金在前5年內的增值部分,無償轉增擔保公司的風險準備金。②優化服務,便利融資。擔保公司成立后,要從減少審核程序、靈活反擔保措施、縮短融資時間等方面,努力探索優化企業融資擔保服務的新方式與新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緩解林業融資的困難。融資擔保程序:先由企業提出申請,經所歸口的協會評定信用等級,經審核通過后再提交江西森信擔保公司審定。③規范運作,強化監管。主管部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規范擔保公司的運作,強化對擔保公司的監管,尤其是要督促擔保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內部管理及風險控制制度,規范操作程序,強化擔保管理,有效防控風險,確保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

1.2擔保公司的框架

1.2.1名稱:江西省森信林業擔保有限公司。

1.2.2性質:有限責任公司。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

1.2.3組建董事會單位構成:江西省林業廳、江西康達竹制品集團有限公司、江西綠野人造板有限公司、羅賓有限公司、安福縣林化有限責任公司。

1.2.4注冊資本金:目標1億元,其中國有資本金4000萬元(連續4年,每年注入1000萬元),占40%;人股企業資本金6000萬元(分3年注入,每年各2000萬元),占60%。國有資本金始終為第一大股,單個人股企業資本金按低于國有資木金、高于200萬元來掌握。首次注冊資本金3000萬元,其中國有資本金1000萬元,入股企業資本金200萬元。以后年度采用增資變更方式。

1.2.5董事會的組成與職權:擔保公司設立董事會,注資股東各推選董事1名,董事長由國有控股股東提名,副董事長由第二大股東提名,再交由股東大會批準產生。董事會聘任總經理。

董事會行使下列職權:①制訂和修改公司章程;②審議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發展規劃;③審議批準公司年度工作計劃和工作報告;④審議批準公司年度財務預算方案和決算方案;⑤審議批準公司高管人員的聘任與薪酬;⑥審議和決定公司其他重大事項。

1.2.6監事會的組成與職權:擔保公司設立監事會。監事會由部分股東單位、協作銀行選派代表組成,監事會主席由江西省林業廳批準產生。

監事會行使以下職權:①監督規范擔保資金的運作行為;②監督公司財務收支預算執行情況;③監督公司負責人執行有關規程、制度和履行職責的情況;④審查批準公司注冊資本變更、壞帳核銷等重大事項;⑤幫助公司進行不良擔保業務代償后的追償工作;⑥履行法律法規規定和江西省林業廳賦予的其他監督職責。

1.3組織實施

1.3.1成立領導機構。為保證擔保公司的組建及運作能順利進行,成立江西省林業擔保工作領導小組,由江西省林業廳及主要合作銀行的領導及相關處室(部門)的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省森工局),具體負責規劃、組織、協調及有關管理工作。

1.3.2設立服務平臺。根據合作銀行的要求和擔保公司的業務需要,可考慮設立一個融資平臺,即選定一個或幾個有實力的企業來承辦統借統還業務。在“江西省林業產業職合會”內成立“林業信用促進會”,發揮協會的作用,實現貸款企業的自我約束和內部監督,開展信用評估和貸款初審等工作[1]。

1.3.3進度安排。8月份,成立領導機構,落實國有資本金,選定入股企業和確定入股資金,召開籌備會議,向省工商局單獨申請登記注冊的企業名稱。9月份,選定開戶行,開立臨時帳戶,收集注冊資本金,正式辦理驗資和工商登記注冊等手續。10月份,擔保公司開張營業。

2林業產業建設對信貸資金的要求

隨著江西省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是越來越大,很多林業企業和林業種植大大戶都面臨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所以解決林業產業發展的資金信貸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2.1落實各項信貸扶持政策,充分調動各類投資主體積極性

加大對規模較大、帶動優勢主導產業發展較強的龍頭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促進其發展壯大。設立林業產業化擔保公司,為林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優勢型中小企業、成長型企業提供擔保服務。積極探索落實“對林業實行長期限、低利息的信貸政策和允許林業經營者以活立木抵押申請銀行貸款”的政策。

2.2林業貸款項目的開發手段

林業貸款項目的開發不應僅僅滿足于貸款條件的審查,應更注重將傳統信貸服務與資本市場的培育結合起來,嘗試走上市、相關產業股權轉換、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等市場手段進行資本運作,提高企業的籌資能力,同時積極促進企業間的兼并重組。

2.3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的金融創新

林權抵押貸款的開展,其解決的不單是林業的融資問題,更重要的是為金融信貸在農村中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抵押物,實現了林業融資中抵押資產的突破。長期以來,林農和林業企業雖然擁有森林資源資產,但不能把其作為有效的抵押物取得銀行貸款,造成急需的生產資金無法解決。林權抵押貸款的開辦,將森林資源資產作為貸款抵押資產,延伸了《擔保法》抵押資產的范圍,使林農和林業企業貸款擔保難問題迎刃而解,從而有效解決了林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提高了林農生產的積極性,有效增加了林農的收入,同時也使林農真正體驗到林權證“責有其利”的作用。林權抵押貸款這符合林業特點的資產抵押貸款運行機制的建立,也為金融部門搭建了一個新的貸款操作平臺。

促進了金融與林業產業的協調發展。林權抵押貸款不僅盤活了豐富的森林資源,使林木資產成為“流動的資本”,成為可以隨時變現的“綠色銀行”,從而有效推進了林權制度改革,打通了林業發展體制瓶頸,使集體林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而且也拓寬了金融業信貸領域,優化了信貸結構,提高了信貸資產質量。可以說,林權制度改革為林權抵押貸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林權抵押貸款又為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3]。

2.4總結經驗,穩步推進“小額貼息貸款”

推動各地農村信用社會同林業部門在認真總結林業小額貼息貸款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創新貸款模式,適當簡化貸款手續,切實方便林農。二是探索建立林業小額貼息貸款的風險保證和補償機制,實行貼息資金專戶管理,確保貸款貼息及時撥付到位。三要增加專項貼息資金,以擴大現有小額貼息貸款規模和林農惠及面,發揮林業小額貼息貸款在促進林農脫貧致富中的作用。

2.5為林業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提供資金支持

通過林業信用平臺的構建,使林業中小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有效緩解了資金困難的局面。企業加工產業的發展,增加了企業自有資本的積累;反過來,企業實力的提升,也增加了他們建原料林基地的自我“造血”功能,使“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大力推廣,形成了資源培育—木竹加工—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2.6信貸資金扶持的原則

一是扶強大原則。重點扶持省級龍頭企業和“十百千”工程中的企業,突出企業規模建設,鼓勵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延長產業鏈,培植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促進企業擴張,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培植成長性原則。優先發展精深林產品加工型企業,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創品牌,提高科技含量。三是突出特色化和區域化原則。推進品種特色化、生產標準化、基地規模化。四是惠農原則。重點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戶能力,建立和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2.7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對產品有銷路、特別是有出口定單、生產技術先進、管理運作良好的企業,信貸資金要積極支持。對生產工藝落后、急需進行技改的企業,幫助企業申請信貸資金,促使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參考文獻:

篇(3)

②林業企業產權關系不順,政企職責不分。由于林業企業制度適應計劃緊急體制的需要建立起來的,導致林業企業基本沒有經營的自,成了各級行政機構的附屬物。在所有制形式上企業資產歸全民所有國家經營,國家對企業負有無限連帶責任,企業既無權也無責,致使企業的財產所有權不順,企業的財產經營權也不順。由于國家是財產所有權為宜主體,盡管資產所有權分散于各個行政機構,但他們都不是資產所有權的主體。在這種制度下,誰都是財產的支配者,而誰都不對國有資產負責,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③企業經營方式單一,創新能力偏低。大多數林業企業采取的是單一的經營方式,即國有的經營方式,對許多生產活動無法實現充分調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林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具有多樣行的特征,各種生產活動的性質有明顯的差異,既有直接從事土地經營的應林業和種植業,有養殖業,還有各種林產品采集業和加工業。這種多樣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就要求有多種經營方式與之相適應。同時,由于多樣性的林業生產其勞動強蘇和分散性不一,管理的幅度和資金循環方式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也要求林業企業的經營方式不能采取一種模式。

2對林業經濟創新管理的構建

林業經濟的發展對于人類對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因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涉及到林業資源的量、生態環境、經濟狀況、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確定林業資源的多功能作用的發展道路,就需要對現存的林業經濟管理模式進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資源發展逐漸轉變為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充分的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證林業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生物系統的穩定及生物的多樣性等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真正的做到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的創新工作較為復雜,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林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實現林業經濟管理有法可依。其次還要加強林業環保監測。在進行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時要做好環保監測工作,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資源利用或者是開發不會出現過度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在具體的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會出現邊開發邊污染的狀況。對于一些對林業資源產生威脅的因素要進行及時處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災隱患都要進行及時的排查和處理,以確保事故隱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業經濟稅的征收力度,加快林業經濟虧損的恢復度。

2.2加強林業經濟產業的優化從云南林業經濟管理的長期發展來看,對與林業經濟相關的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將是未來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支點。但是想要實現產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術的革新,先進技術的引進和現有技術的改善將是林業經濟發展中工作人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必須要政府部門做到對林業資源整合,發展核心技術以保障林業經濟產業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業經濟產業化管理的實現需要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導向,將科學技術作為主導的模式。以市場效益獲得為中心實現以實現林業經濟生產化和生態化。同時不僅要做到林業經濟在國內的良好發展,還要保障其在國際中的地位,實現林業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大力推行林業經濟的進出口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實現第三產業的發展。

2.3轉變林業經濟管理方式,實現林業科技管理的創新想要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將推動生產的規范化以提高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目標。林業經濟要想突破當前發展狀況較差的局面就必須要加強企業核心形象的樹立,不斷的帶動相關林戶的發展,為其提供合適的生產計劃,實現產業化生產,從而不斷的拓展林業增效的途徑。

3林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形式

3.1重視林業管理知識的創新在科學技術急需發展的今天,知識巨大的生產力和創造性日益凸現出來,有知識本身所演變出的附加產物的價值也在日漸上升,成為產業經營的重要戰略。由此可知,林業經濟的發展與林業經濟的管理有著直接的關系,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林業經濟的管理者需要加強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變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為林業經濟管理知識的創新做出應用的貢獻。

3.2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林業經濟的發展也對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應調整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改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打破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狹隘性,從廣義上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將其作為主體。這種思想和實際操作的轉變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這要求人們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優秀的人才,實現人才的有效汲取。將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轉變成實戰經驗,在應用中不斷的優化理論知識結構。對隊伍進行不斷的優化,對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不斷的完善,充分發揮高技術人才和知識生產力的作用,提升全體林業經濟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3.3強化制度創新在管理創新中的基礎位置林業經濟想要在管理和發展上實現創新和超越就需要強化其制度的創新。制度是經濟發展的保證,只有在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們才有可能實現其他職能的創新,制度創新和完善是基礎,是客觀的保證。林業經濟制度要創新就要現在生產權方面進行一定的創新,因為林業經濟承擔著經濟效益、生產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實現制度的現代化,將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多重所有制經濟并存是制度創新的必然趨勢。

篇(4)

林業經濟管理,即林業生產中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對林業培育、保護和利用等各項工作進行管理和規范的管理體系。林業經濟管理通過優化森林的經濟結構、改善林業經濟環境的劣勢、緩解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等具體措施,為森林資源的永續科學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具體來說,林業經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維護林業自然生產,以林木生長周期為依據組織實施管理,保障林業生產的長期性和自然性,切實做好林區營林、育林工作;林業企業經營管理,林業企業是以社會資本形式參與林業經濟的經濟組織,加強林業企業經營管理,使其更高效地運用資本,提高經營成果和效益,為促進林業生產做出積極貢獻;林業科技發展,科技是推動林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強林業科技的創新及應用力度,提高林業生產效率、規避林業生產風險、降低林業生產消耗,是實現林業經濟健康發展的重點所在。

2當前林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入縱深階段,包括林業在內的各個領域都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更為嚴峻的挑戰。從林業經濟管理的現實情況來看,仍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2.1森林資源過度開發森林資源是重要的生態資源和經濟資源,在維護生態環境和諧、服務百姓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客觀地說,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森林資源仍有大量的需求,再加上林木的生長周期較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森林資源開發的速度要遠遠超過森林資源養護的速度,尤其是在過去那種以規模擴張和能源消耗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下,這種情況則更為惡劣。雖然當前我國已經積極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上述情況已經得到明顯改善,但仍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

2.2林業產業化程度低產業化是林業經濟成熟的重要標志,是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的有效舉措。但當前我國林業產業化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條塊分割、分散經營的方式仍十分普遍,規模化經營和健康的林業產業鏈條尚未形成,一些林區的行業協會也只是處在成立初期,未能真正發揮作用,這必然難以形成優勢力量,與外部森林資源市場無法進行有效對接,林業經濟自然很難繼續向縱深化推進。

2.3林業執法力度不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對于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已經構建了以林業基層執法檢查站為基本框架的整個林業檢查體系,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整個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經營狀況進行監察和管理,為推動我國林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客觀地說,我國林業執法力度仍有待于加強,林業執法環境亟待改善,部分林業管理們領導缺乏必要的經濟管理知識,部分執法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林區工作人員及林業企業的法律意識必須加強,上述情況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瓶頸”。

3改進的幾點舉措

林業經濟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構成,林業經濟管理在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為了更好地推進林業經濟管理工作,可以嘗試以下幾點改進策略:

3.1完善管理制度體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制度就是林業發展的規矩。完善管理制度體系,是做好林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應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在林業經濟發展中的服務功能,構建科學、合理、長效的林業管理機制,引導并聯合各方利益群體,積極參與林業生產活動;要完善林業產權制度。產權的歸屬是林業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只有產權明晰,才能明確在林業經濟發展中的責任和權利,使各項工作規范有序推進。

篇(5)

前言

城市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它是以人為主體并與周圍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聯系,以人類的技術和社會行為為主導、生態代謝過程為經絡,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統所供養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1]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鎮1700多個,城市人口已約占總人口的50%,雖然城市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但在沒有強有力的控制的條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城市地區生態的退化,各種環境困擾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環境中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樣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數城市是在人為活動劇烈的地域成型發展的,這樣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環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發揮森林特有的生態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

一、城市林業的概念及其內涵

“城市林業”第一次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這一偏向系統管理的概念主要為了解決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環境、社會、生態效益如何達到最佳結合點的問題。1962年美國肯尼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業這一名詞。1965年美國林務局向美國政府提出城市林業發展計劃,同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業的概念,指出“城市林業并非僅指城市樹木的管理,而是指對受城市居民影響和利用的整個地區所有樹木的管理,這個地區包括服務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區,也包括行政上劃為城市范圍的地區。”

美國林學家協會于1972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其為城市林業下的定義為:“城市林業是林業的一個專門分支,是一門研究潛在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福利學的城市科學。目標是城市林業的栽培和管理,任務是綜合設計城市樹木和有關植物以及培訓市民,其范圍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動物棲息地、戶外娛樂場所、園林設計、地面污水再循環、樹木管理和木質纖維的生產等。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林業手冊》中把城市林業定義為:城市林業是林業的一個專業化分支,是對樹木和森林進行培育和管理,以對城市社會居民的心理健康、社會福利和經濟繁榮發揮作用的一項高尚事業。[3]

迄今為止,有關城市林業的重要研究來自北美,上述定義都強調了城市樹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業的重要內容,其目標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989年中國林科院開始研究城市林業。1992年在天津召開了首屆城市林業研討會,1994年中國林學會設立了城市林業專業委員會。我國林業工作者在城市林業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對城市林業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定義:

城市林業是由林業和園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設、經營和利用城市林業的事業。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圍內與城市關系密切的,以樹木為主體,包括花草、野生動物、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設施。

城市林業是建筑在城市森林體系的資源基礎上,以喬灌草為主要成分,與城市建設布局相適應的,支持城市持續發展的城市森林體系的建設與管理體系。

城市林業是全方位為城市服務的林業體系,是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由點、塊、帶、網、片相結合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景觀系統。[4]

上述這些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強調城市林業是為城市服務的,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城市林業的研究對象是城市森林,較側重從系統角度下定義。

總結對城市林業的各種詮釋,現代城市林業內涵至少體現四點思想內容:一是體現了服務城市、帶動周邊農村地區,取大林業、園林之所長,補其之所短,達到持續發展、共同進步;二是體現市區、郊區及近郊區一體化綠化體系的指導思想;三是體現了有別于大林業和鄉村林業的不同特點,特別是融合了園林、園藝的優勢與長處;四是體現了大都市林業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態性、服務性的特點。因此,城市林業作為現代林業的一個重要專門分支,是為城市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的生態林業;是園林與林業融為一體的多功能林業,是城郊一體化、林園融為一體的高效林業。它即是園林的擴大、又是林業的提高與升華。

二、城市林業的三大效益

1、生態效益

城市林業在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生態效益來實現的。它具有調節氣候、阻隔和銷納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殺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生態效益。

2、社會效益

城市林業對人類的影響非常深遠,其社會效益廣泛。美化城市、活躍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業在美化市容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綠、秋天的果、冬天的枝,無不展示其豐富多彩、姿色秀麗,是居民心情舒暢。道路兩旁的綠色行道樹,調節光線并減少光線直射,使司機和行人減少疲勞。同時可以把樹種的變化作為標志,以減少交通事故。

公園、街頭綠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鍛煉、交談、娛樂交流的場所,可以展示文化修養、風俗習慣、衣著款式、相互觀摩、增進友誼。森林是綠色文明,能激發藝術家、文學家、企業家、科研人員思路活躍,產生創造靈感。有人觀察發現:生活在廣植樹木花草地方的人,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癥。科學家解釋,由于花草樹木周圍空氣特別新鮮、陰離子積累較多,人們經常在新鮮空氣中活動,會得到更充足的氧氣,對心肺功能很有益處。加之樹木花草多為綠色,綠色能給人以溫柔、舒適、寧靜之感,可以鎮靜神經、降低血壓、解除疲勞及增加精神歡娛作用。這樣就會促進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復的效果。

3、經濟效益

據美國林務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從長遠來看,在城市和郊區植樹能節省大筆開支。報告還說,1991年,5000多萬株樹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氣中的顆粒物質,而給杜配奇縣和庫克縣創造了920萬美元的財富。他們研究發現,種植位置得當的三棵樹每年可以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節省50-90美元的取暖費和降溫費。例如,在房西側和南側植樹可以遮蔭降溫。即使光禿樹枝也能使太陽輻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區,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樹木則可以抵擋凜冽寒風,從而降低取暖開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區中9.5萬棵樹的費用和30年的養護費共計約2100萬美元,而可節省費用3800美元,即每棵樹創造環境價值可獲402美元。另外,在美國紐約周圍有樹木的房屋,房價提高5%;在公園、公共綠地附近的住宅價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業可創造直接經濟效益,如公園的門票、經濟樹種的果實等,為生產經營單位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

三、我國城市林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林業研究起步較晚,但城市林業的建設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視,并已取得了較大成績。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城市林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城市林業建設資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業的經濟效益不像其他行業那樣明顯,所以許多地方都被投資到有直接經濟效益和高額利潤的行業,城市綠化費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環境不斷惡化,從而間接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城市林業的經營管理粗放

由于我國技術設備落后,機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業務的管理人才,導致我國城市林業經營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持續穩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現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狀況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城區的內環綠網樹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養分供給上受到限制,枯枝落葉被清掃、營養元素不能循環,又沒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導致林地養分銳減,影響樹木生長。同時,城市內空氣中各種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使樹木生長緩慢,更容易滋生病蟲害,造成防護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國城市林業尚屬起步階段,城市森林資源和經營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業特色的法規和法令。特別是由于我國體制上的特點,城市林業涉及林業、環保、城建、土地等多個部門,在關系及職能協調上尚存在一些問題。這也給城市林業有序、穩定和持續的發展帶來了障礙。

3、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有的領導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將僅有的一點城市綠地也大搞開發區建設,使人口愈來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綠地面積不斷下降,城市環境進一步惡化。

4、現有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難以保障

由于歷史原因,在城市總體規劃上城市林業缺乏合理的整體結構,以北京、杭州、桂林這些歷史名城為例,由于興建了為數不少的污染型工廠,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質、規模、結構與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礙了城市林業的發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綠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毀壞,同時也對形成整體規模的城市林業規劃建設帶來困難,導致城市林業局部的結構松散,特別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各地開發區不斷涌現,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鎮的擴建使城市規劃發揮不了作用,給城市綠化帶來困難,尤其是對市郊林業建設影響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結構松散,部分城市綠化覆蓋率呈下降趨勢,就全國而言,城市綠地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

5、城市林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技術和認識上得滯后,我國城市林業總體質量不高,生態、社會及經濟綜合效益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對環境壓力的承受力還很有限。長期以來,用來衡量城市綠化的指標是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導致綠化工作錯把手段當目的,盲目追求綠地數量而忽視質量,樹種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規模的防護林體系,經濟林建設沒能得到足夠重視。特別是在樹種選配上的樹種單一,使許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樹”的單調景觀,立體綠化效果差,因而難以充分發揮三大效益。

6、市民愛護環境認識不足

由于市民對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視,從而出現各種破壞城市綠化現象。如采摘花草、踐踏草坪、在行道上錠釘、拉繩晾衣等,使許多城市綠地遭到不幸。城市綠地面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逐年減少,森林環境也不斷惡化。[7]

四、發展城市林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趨嚴重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城市的污染日趨嚴重。城市由于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向大氣排放各種污染物,如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這些排放物已超過環境所能允許的極限,使大氣的質量發生惡化,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工作、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建筑物以及財產設備等方面,直接或間接的發生破壞性惡劣影響。除了大氣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聲污染也十分嚴重。水污染已是供水問題日益嚴重,在我國大多數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資源畢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惡化,造成飲用水緊張。城市噪聲污染主要來源于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噪聲對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影響。所用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著城市人民的生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引起人民關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綠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磚瓦和泥漿的連接物,使鋼鐵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們運用先進的技術知識在城市里創造了現代的物質文明,卻使城市中的生物界嚴重退化。在當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臨絕跡,現在的綠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斷退化,說明城市環境對生物生存的不利,這個現象引起人們的警惕。

3、城市綠地普遍較少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城市中的建筑物與綠地的競爭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綠地面積普遍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水平遠遠落后,這與現代化的都市發展是不相協調的。

五、我國城市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城市林業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由口號變成實際行動的生態工程,也是21世紀城市園林綠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業是城市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作為陸地生態環境主體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為人類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城市林業肩負著綠化城市環境與促進城市發展的雙重使命,如何實現城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呢?

1、合理規劃、統一布局。

有關部門應在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搞好城市林業規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發展戰略,而城市發展是對自然界綠色空間的最主要威脅,因此要做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城市發展與城市林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把城市林業納入市政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在擴大城市綠色空間布局時要堅持貫徹普遍綠化與重點美化的原則,見縫插綠,把凡是能夠種樹、種花、種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來;在綠地較少的老城區要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以增加城市綠色覆蓋率和綠視率;最后,要協調好林業、園林、環保、城建、市政、國土、交通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確保規劃的實現。

2、保護第一,開發利用第二。

因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結果,且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護,將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東流,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為此,我們要加強宣傳,提高全民對城市林業重要性的認識,要扭轉在城市建設中,有森林更好,沒有森林也可以的舊觀念;要研究當代人的生活規律,讓全體民眾充分認識到城市林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僅要把他們從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從技術、實際知識予以掌握,成為既是城市林業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業的設計者,樹木花卉的種植和養護管理者,提高他們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環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參觀游覽之中,以確定市樹、市花、植樹節綠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業知識,提高“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意識。

3、建立城市林業建設基金,實行補償使用制度。

城市林業的發展于城市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會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城市林業屬于社會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以成為當代人民的普遍共識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8]為了把城市林業建設真正落到實處需要集思廣益,調動全社會各種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城市林業建設基金。為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增進后勁,要實行公益林補償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護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制度,使生態林區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持城市林業的發展。

4.科學地經營管理城市林業

城市林業經營管理的總目標使改善城市環境,具體講要達到美觀、安全和高效。這必須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實行高標準的養護管理,集約經營。同時,要理順體制,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我國在管理體制上形成了園林部門管理城區、林業部門管理城外,而且分屬兩個管理系統的經營方式,這種方式不利于城市林業的建設和發展,如果把園林部門和林業部門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就容易解決矛盾,有利于我國城市林業的健康發展。

5.加強城市林業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我國城市林業建設尚在起步階段,缺乏專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科研隊伍,因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和科研隊伍的建設。在我國高等院校開設城市林業的有關課程,使園林、林業、以及城建規劃專業的學生都能了解城市林業的內容,培養大專以上的專門人才,健全科研機構,組織多學科、多部門專家學者共同協作攻關,研究我國城市林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發新技術、新設備,并與決策部門通力合作,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林業體系。[9]

六.對城市林業建設的幾點建議

1、規劃城市總統綠化目標

作為一個現代文明城市,應有一定的綠地面積,以及人均占有綠地面積,不能低于人們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線,所以各城市在總體規劃和發展目標中,應將城市綠地面積作為重要內容規劃進去,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按城市實際財力分年度實施,使城市逐漸改變為“林中只城”。同時,把這項總體綠化工程作為領導政績考核項目之一,作為文明城市或文明單位達標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在向這個方向努力進取。

2、提高全社會對城市林業的認識

由于對城市林業內涵、作用和功能認識的不足,導致了解決城市問題方法的偏廢,對城市林業認識上的不足,導致了資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當;對城市林業認識上的不足,導致城市綠地經常成為城市建設蠶食的對象,遭受人為破壞。[10]

3、開展全民植樹活動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樹節期間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讓每個市民都參加到這項工程上來,增強市民的知綠、愛綠意識。開展一些紀念林、紀念樹的栽植活動,還有結婚紀念樹,學生畢業紀念林以及某些重大節日紀念樹的栽植。另外還可以通過社會的力量讓市民自愿成立“文明護綠”“社區護綠”等自愿工程,開展多樣化的植樹護綠活動,人人懂得“人建設環境,環境陶冶人”的辨證思想,這樣才能使城市逐漸綠起來,變成“房在林中,人在綠中”風景優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得到保證。

4、城市林業規劃設計思想應是生態觀與人文觀相結合

城市林業的規劃和設計是城市林業的重要內容,其規劃設計理念影響城市林業的布局,有助于城市問題的解決,城市問題實際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建立生態城市被認為是擺脫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徑。[11]生態規劃在當今方興未艾,要針對的正是傳統城市規劃不太重視城鎮空間的綠色效應,過分強調城鎮發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續惡化而提出的,強調的是城市各系統之間的協調而非單因子的最優控制。其次城市作為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城市林業的建設目標是為人創建一個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景觀舒適度。因此城市林業規劃應以人文關懷為原則,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統一。中華民族“以人為本,天人和一”的傳統觀點在現代社會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木林.城市林業的研究與發展.林業科學.1995(5):460-466

2、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3、李秀芹,張國斌.略談現代城市林業的發展.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8(4):48-50

4、李增祿,雷向東.城市林業的興起與發展.河南農業大報.1995(3):317-322

5、從日春,李吉月.試論城市林業在我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學學報.1997(4):1-10

6、張慶費,徐絨娣.城市森林建設的意義和途徑探討.大自然探索.1999(2):82-86

7、劉森茂.關于城市林業的幾點認識.林業經濟問題.1999(5):40-43

8、許正亮.城市林業概述.貴州林業科技.2002(2):56-59

9、李永芳.建設城市林業,保護生態環境.

10、李鋒,劉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進展與發展戰略.生態學雜志.2003(4);55-59

11、孫冰,栗娟,謝左章.城市林業研究現狀與前景.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7.21(2):83-88

12、關景芬.我國城市林業持續發展研究.林業經濟.1995(2):26-33

13、丘國棟.試從可持續發展看城市林業發展問題.96年廣東省第二屆城市林業研討會論文.

14、楊士弘等.城市生態環境學.北京:科學出版社96’

15、王詳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中國園林.1998(2)

16、王永安.城市林業新認識.林業資源管理.1995(6):19-21

17、李永芳.城市林業之我見.綠化與生活.1992(6):2-3

18、趙義廷.城市林業發展(綜述).林業資源管理.1998(4)

引注:

[1]馬世駿,王如松.1984.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4(1):1-9

[2]李鋒等.城市森林研究進展與發展戰略.生態學雜志.2003(4):55-59

[3]涂慧萍,顏文希.關于城市林業幾個問題的思考.世界林業經濟.2001.10(5):63-68

[4]王木林,繆榮興.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類型.林業科學研究.1997(5)

[5]、[7]李秀芹,張國斌.略談現代城市林業的發展.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98(4):48-50

[6]李增祿,雷相東.城市森林的興起與發展.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3).317-322

[8]陳炳超等.城市林業與城市生態平衡.

篇(6)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

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7)

1.種植技術的變化

(1)選種技術的變化通過調查和訪談3位老人得知,以前當地苗族人在選樹種子時的經驗是要選粗大的種子,這樣的種子出芽率才高,長出來的樹也高而茂。落在地下的野種子一般不用,因為這樣的種子出芽率很低,即使長出樹苗來,移栽后樹長得也不好,如果是果樹,有可能不結果或者結果了果子不甜,如楊梅、柚子、白果。現在當地苗族人很少自己去買樹苗,幾乎都是直接從政府那里得到樹苗,或者自己在春天去市場上購買果類樹苗,選擇的余地較少。很多中年人及老年人都知道如何選種,但是很少再有人去選種培育樹苗,年輕人更是幾乎沒有了這種選種的知識。

(2)育苗技術的變化據村里白巖山禁林守護員介紹,以前他們在育苗時一般選擇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地勢較平緩的荒山草坡上,且都是在自家地上,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幾戶一起育苗。在育苗過程中要刨土,有的還平整土地,施足農家肥和草木灰后,才均勻撒上樹種,一般還要拿雜草蓋在上面遮蔭,等樹苗長出來后要注意除草,在施肥時不可過多,這樣樹苗一般都長得好。現在村里在育苗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數青壯年都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守護這幾畝田地或樹林,自己育苗種樹的越來越少。

(3)樹苗移植技術的變化以前群眾在移栽樹苗時非常講究,不僅要選擇適當的季節和天氣,對于不同樹種在選擇移植季節和天氣方面也是不同的。如果在樹苗種植時沒有選擇正確的季節和天氣,就會導致樹苗死亡或者成活后長得緩慢和不茂盛,且地形、土壤和水分等對其也有重要影響。現在的人們開始熟悉一些科技知識,懂得了不同的樹種在種植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去種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受外出務工潮的影響,村里大部分青壯年都不懂傳統的種植技術。直到2002年村里開始退耕還林,因為退耕還林的補助款與樹苗成活率掛鉤,促使青壯年開始學習種植技術。退耕還林的實施教會了很多青年人如何在不同的土地種植不同的樹種和種植密度及挖坑的深淺等等。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有鄉里林業站技術人員到場指導和幫助。現代種植技術(退耕還林的主要樹種)主要是由凱棠鄉林業站技術人員現場傳教,而傳統種植技術(非退耕還林樹種)主要是村里五六十歲的人教,主要方式是家庭親授式及交流式。現在村里的青壯年大多數都懂得一定的現代種植技術,傳統種植技術和現代種植技術得到有效的傳承。

2.林木用途的變化

在當地林木的使用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利用林木時有苗族自己的經驗和需求,這些都與苗族的傳統文化知識和信仰相關,且樹崇拜在村里依舊盛行。以前的杉樹多,經常砍伐用于燒柴,現在一般用于建造房屋,舍不得亂砍伐,很少對外出售。洋槐樹一直都主要用作薪柴,洋槐樹生長速度很快,它的質地也不符合建筑用途。村里的竹子一般用來編籮筐等,以前都是群眾自用,會編的人比較多。由于受外出務工潮的影響,現在會篾編技術的人很少,且大多數是60多歲的人,青壯年中會篾編技術的也就只有一位35歲的男性,他是村里唯一靠該技術獲得部分經濟收入的群眾。篾編產品主要用于喜事及走親時裝糯米、紅雞蛋和衣物等的禮籃;去田里捉魚時裝魚用的竹簍;蒸飯時用的蒸籠;防曬防雨淋的斗笠;挑肥的籮筐等等。在當地的紅、白喜事或一些其他法事如占卦等時都需要青竹,據村里鬼師說是神靈祖宗選擇了竹子,村民只有尊敬和服從才能消災獲福,才能驅除妖魔鬼怪。以前一般用桑葉來養蠶,現在村里幾乎沒有人養蠶了。老杏子樹的樹干在從前經常被用作村里婦女苗族服飾的染色原料,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這樣用了。在建造木屋時,從古至今楓樹是村民必須要有的木材,至少要有一個卯或者一條?,因為他們不能忘記祖先“蝴蝶媽媽”是從楓樹里出來的,他們的子孫要永遠尊敬和崇拜楓樹。

3.集體林地和家庭承包林地的管理知識及變化

蘆笙村在1982年林業“三定”時大部分集體林地都承包到戶進行管理,現在集體林主要包括白巖山嶺上的林地和“守寨樹”及“祖宗樹”。

(1)“守寨樹”及“祖宗樹”

當地人稱寨子周圍或者村口的百年老樹為守寨樹,其歸全體村民所有,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買賣村里的守寨樹。當地的村民都對守寨樹充滿著敬畏,有的守寨樹由于年代久遠,掉下來的枯枝樹干都沒有人敢去撿來做柴。據當地人解釋,因為守寨樹在守護全寨安全的時候身上難免會吸收了一些想入侵本寨的邪氣蠱毒,正是那些吸了邪氣蠱毒的樹枝或者樹干才枯死掉下來,如果誰撿那些來燒柴或者作為其他用途都會給他自己或者家人帶來不利,小則身體不好,家畜不旺,大則有生命危險甚至滅門之災。通過與村里一位95歲的奶奶交流得知,村子在兩百多年前從貴州省天柱縣搬遷過來,以前的老人說他們是從江西省那邊一路遷徙過來的。據她介紹,遷來這里的原因是這里有十多棵幾百年的楓樹,在古楓樹下邊還有清泉、綠竹,楓樹上有白鶴成群,當時的風水師告訴他們此地是人杰地靈,因此他們就遷來此地居住了。之后村里的人把寨子上的百年楓樹稱為祖宗樹,這在其他苗族地區十分普遍。村里一直有不成文的村規民約管理“祖宗樹”,全村一直有這樣的共識:對于偷砍伐祖宗樹或者破壞祖宗樹者罰“3個120”即120斤肉、120斤酒、120斤魚,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人違反過。楓樹上的白鶴每年的4月份都會飛回來在上面筑巢繁殖,冬季又飛去暖和的地方去,老人們說是飛回江西老家去了,所以對祖宗樹上的白鶴也是不允許去撲捉的。楓樹下的綠竹是允許砍伐利用的,由于沒有人去祖宗樹下種竹子,祖宗樹下的竹子漸漸變少了。2008年枯死的老楓樹倒在地下至今一直都在,村里沒有任何人去撿來燒柴,即使缺乏木柴的人家也不例外。另外,祖宗樹是不會外賣的,2006年時有木材加工商想來購買村里的一株楓樹,出價80萬元,但是村里不賣,全村的人都不同意,村委會也不敢賣。村里人們的信仰和傳統意識觀念在保護祖宗樹中起了主導作用。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村里的人都會用糯米、肉、酒等祭拜其中的一株祖宗樹,這樣的傳統管理知識一直未變,即使現在的人們知道那是信仰,但還是一直像對待祖宗一樣尊敬和保護祖宗樹。以前在祖宗樹的保護上沒有明文規定,現在村里制定了明文規定禁止砍伐或者倒賣祖宗樹。

(2)白巖山集體林管理知識的變化

在1982年蘆笙村也實行“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和確定山林管理責任制,這明確了當地農民營林的責任、權利及義務。但是,當地的森林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亂砍濫伐現象十分嚴重,加之缺少嚴格的監督管理體制,到1992年集體林中的白巖山嶺的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因此,為了保護白巖山的林木,保護當地村民集體利益,蘆笙村制定了《蘆笙村守護白巖山禁嶺決議(草案)》的村規民約。其中,第十條規定:禁嶺區春游學生、旅游人員要求進山叢中觀山玩水,可讓其進去;第十六條規定:禁嶺區幾十年后,繁榮茂盛,在有利的條件下,誰有能力誰向群眾申請在內辦旅游事業,即旅游區,可讓他自費收益,這都體現出集體林是允許村民共享的。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蘆笙村在集體林管理知識上經過了純粹依靠當地苗族民俗習慣和信仰管理到村規民約及現代林業管理制度相結合的變化過程。當地苗族的傳統信仰對于保護百232農業考古2015•1年老樹有著很大的貢獻,但是在充分利用資源方面難免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具有一定的負面性。而在集體林的保護上已經看到現代林業管理知識的身影,如對白巖山進行的封山育林,這說明苗族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變化與苗族林業管理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息息相關。

(3)家庭承包責任林地管理知識的變化

自1982年實行“林業三定”政策之后,村里的林地比較穩定,林地的產權明晰,每戶的責任林地都有政府頒發的林權證。村里99%的林木都是自用,經濟效益不明顯,主要是松樹林和杉樹林。杉樹林是在2003年時才種的,樹苗是政府發放的退耕還林杉樹樹苗用不完剩下的,大概有80畝。林地也非常穩定,全村只有一戶因為要建造房屋而私下用林地換其他農戶的宅基地。由于現在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主要為老人和小孩,加之現在村里經濟條件都比以前好,所以大部分人家在煮飯煮菜時都是用電器,只有煮豬食才燒柴。在私有林里,會看到農戶為引天然雨水灌溉而在荒山野嶺挖有溝渠,由于和林權改革等其他原因造成農戶承包責任林地的溝渠灌溉的不是自家田,但是村里習俗和傳統都是允許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當然在挖溝渠的時候所挖的溝渠寬度和深度不能過大,原有的自然溝渠一般不允許再進一步挖大,這一方面很好地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另一方面也保證了他人林地不受損,目前這樣的管理方式依舊保持。退耕還林的前5年,人們在退耕還林地上依舊可以種植玉米和花生,這期間由于人們為了農作物的生長需要而進行刨土、施肥、澆水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活動,這對新栽種的小杉樹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村里的這一傳統林業管理知識也得到了鄉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在外出務工潮流的影響下,現在很少有人在退耕還林地種植莊稼了。

二、苗族傳統林業管理知識變化帶來的影響

人們在空間資源稟賦下所采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態度是對空間資源的選擇和適應。由于空間資源的差異,生存在特定空間中的民族或族群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并憑借創造的文化維系民族的延續和發展。在國家的變化和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背景下,蘆笙村的傳統林業管理知識也發生了類似變化,并且對林業生產管理和當地的文化產生了相應的影響。

1.對當地林業發展的影響

蘆笙村在改革開放后,由于村里發展空間小,人口持續增長,大量青壯年為了謀生和發展都紛紛外出務工,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繼承和發展出現了斷層,但是由于人們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受現代林業管理知識的影響,從而有利于現代和傳統林業管理的融合。該村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變化既是該村人們對社會發展的選擇和適應,也是現代林業管理知識和苗族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相結合的結果。苗族人的風俗、習慣等要素組成的苗族文化對森林資源產權安排具有重要影響;苗族文化對林地產權的占有及部分樹木產權占有具有重要作用。村規民約是依照法治精神,適應村民自治要求,由共居同一村落的村民在生產、生活中根據習俗和現實共同制定、共信共行的自我約束規范的總和。一方面該村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村里的風俗習慣制定了一些村規民約。這一變化有利于保護森林產權的穩定,使得當地在解決林業糾紛時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該村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變化有利于提高森林覆蓋率,為日后發展林業提供基礎,有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村里的傳統林業管理知識在傳承上缺少繼承人,很多人都不愿留在當地,這不利于該村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傳承和發展,對該村的林業管理和發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與現代林業管理知識融合的變化提高了村民對現代林業法制法規的認識,增強了他們在林業方面的法律意識觀念。如以前村里有的人放火燒山燒草從事農業生產,當時他們只知道放火燒草后有草灰具有很高的肥力,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而且種植后的農作物不需要再次除草,省事省力。現如今在鄉政府和村委會大力宣傳相關森林防火和保護政策條件下,村民已知曉這是違法行為,放火燒山燒草從事農業生產的現象已經不存在。

篇(8)

林業蟲害頻發的區域大多位于森林覆蓋面積小,并且遭受了人為的砍伐并重建的人工林地區。由于人工林的建設使得森林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中物種比較單一,使得其生態系統的免疫功能非常薄弱,病蟲害在這樣的環境下極易肆虐和傳播。

1.2人為因素的干擾

為了擴充林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林業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便在國內外各地區引進新的樹種。新樹種的引入表面上增加了森林的樹木品種,但也攜帶了一些當地的病蟲害。由于森林本身沒有抵御新病蟲害的防御系統,使得害蟲最終泛濫成災。除此以外,人類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對森林濫砍亂伐,破壞了森林的生態系統,降低了森林的防御能力。

1.3其他因素的影響

林業蟲害頻發的原因,除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外,也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林業管理部門的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也不夠健全;與此同時國家針對森林害蟲防治的政策法規也不夠明確,缺少政策的扶持,這些都是導致林業管理中蟲害頻發的重要原因。

2林業管理蟲害防治的措施

2.1基礎防治

林業管理蟲害的基礎防治就是在種植新樹苗時要對種植地區的環境進行嚴格的審查,尤其是要對土壤的質量進行檢測,對于不合格的土壤進行相應的處理后再進行樹苗的種植。同時在樹苗的選擇上也要嚴格,在種植之后要及時進行觀察,若發現樹苗有蟲害感染的現象要立即處理,以免擴散影響其他樹木的生長。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在基礎防治措施上的進一步加深,它主要是通過一些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害蟲的治理,即利用生態環境中的食物鏈,通過天敵來制約害蟲的數量,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除此以外,目前還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害蟲治理方法,即通過活性物質和有機生命體來是害蟲喪失繁殖能錄,從而從源頭降低害蟲的存活率。

2.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顧名思義就是運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來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具體的措施主要有:對于已經感染過病蟲害的林木可以采用高溫殺毒的方式將害蟲和病菌進行消滅,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避免害蟲繼續擴散和傳播。同時,通過物理的方法能夠保證害蟲的徹底根除和消失,較之于其他的方法,其副作用很小。而且,這類方法沒有破壞森林的生態平衡,對物種也不會造成傷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值得運用和推廣。

2.4化學防治

化學方法則主要是通過農藥等化學藥品來對林區進行病蟲害的防治。當然這類化學藥品不同于一般的化學藥品,其所使用的大多都是由生物或者天然物質制成,一般沒有多大的傷害,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大多是采用人工涂抹的方式,對林木進行藥物的涂抹和包扎,所以說對人力、物理和財力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比較適用于較珍貴的林木樹種的保護和培育。當然,對于普通的林木防護則可以藥物的噴灑,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污染也不大,非常實用,值得推廣。但是,這種方法存在的一個顯著缺點就是: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會使蟲害產生一定的抗藥性,導致治理效果不夠顯著,需要通過頻繁更換藥物種類進行克服。

篇(9)

“道生萬物”是《老子》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其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在這里,老子以萬物相互聯系的宇宙觀來審視自然生態。他并不將人的行為獨立于自然之外,而是把人與萬物同視,認為自然只是一張有秩序的網,人類是這張秩序之網中的一環。

當然,這并不是要把人降低到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生萬物”表明,老子反對把貴賤觀念應用于自然界,反對人類妄自尊大、以自己為中心、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征服對象的態度,反對人類僅為自己需要而掠奪自然的做法。而是主張以道觀物,以達到天人和諧。

通過歷史反思,面向21世紀的人類已認識到了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而老子哲學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顯然是對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是對人高于萬物、優越于萬物價值范式的顛覆,對于消解生態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律。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宇宙萬物的演化動力來源于自然,宇宙萬物相互關聯統一于自然,人類社會始終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老子》關于“道法自然”的自然本體意識的基本內容。

依循“道”的自然本性,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從道的層面看,人與萬物乃屬于同一家園,構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有機系統。人類對自然系統所作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影響該系統。我們應該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響其他物質和地球,去維護自然界的和諧秩序。

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種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倫理觀,它要求人們的活動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深層生態學的生態中心主義觀念、反等級態度以及“自我實現”的理想境界是十分吻合的。

再次,要對自然存一份愛惜之心。老子認為對待萬物應采取“儉嗇慈善”的態度,唯有如此行事,每個人才能修煉自身,使“德”不斷積累,體認“道”,達到“玄德”,從而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

“自然無為”:構建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

“自然無為”是由“道”推演出來的老子生態智慧的基本立場。其中所具有的生態價值意蘊,在于要求人們的行為要與“道”一致,要與天地萬物一致,尊“道”貴“德”,順應自然,體現在實踐上、行為上就是“自然無為”,從而構建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

篇(10)

林改最終歸結到農戶身上,就是核發全國統一式樣、統一印制、統一編號的林權證。林證證要求做到登記內容齊全規范,數據準確無誤,圖、表、冊一致,人、地、證相符。要讓廣大林農主動積極投身林改,就必須讓他們真正了解核發林權證的好處,“發證好”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林權證為維護林區經濟社會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縣在1982年林業“三定”時也曾發過林權證,但是當時過程粗糙,驗收不嚴,群眾認識不足,留下有山無證、有證無山、一山多證、界線不清的隱患;加之“三定”后農村林權歸屬變化比較大;相關依據與證件保管不善等原因,近年來林權糾紛呈高發態勢。重新換發林權證,可以從根本上避免林權糾紛的發生,維護林區經濟社會穩定,減少基層干部糾紛調處工作量,從而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和三農服務。

(二)林權證是林權所有者行使處置權和收益權的法律依據

林權證將在林區生產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林權證像房產證一樣,是林權所有者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法律憑證,農戶將可以憑林權證到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直接申請林木采伐、依法享受征占用林地的補償,在林權流轉時林權證是明晰產權歸屬的重要法律依據。

(三)林權證是林權所有者確保利益不受侵犯的法律憑證這次發放的林權證,與林業“三定”時相比有幾個特色:一是全國統一樣式;二是有效期的變化,自留山永久不變,責任山承包期限為70年;三是林權證權源依據清晰,所有的宗地要求現場勘界,四至填寫規范,相關權益人簽字確認,每一份林權證的權源依據將完整存檔,以供備查。可以說,林權證將是依法保護林農長期的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唯一的法律憑證。

二、按程序,充分發揮群眾在林改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主體改革要求規定程序全部到位,堅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民意、尊重法律、兼顧利益”的五個基本原則,其中尤其要注重尊重民意。林改方案要通過公示、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落實兩個三分之二原則,明晰產權后一榜公示10天,現場勘界的群眾參與、30天二榜公示等規定動作要全部到位。確保改革符合政策規定,改革成果合法有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四個要求:

(一)政策讓群眾知道,確保群眾的知情權。林改的政策、內容、操作程序、結果都要保證公開公正公平,實行陽光作業,杜絕暗箱操作,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林改宣傳,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政策宣傳要進村到組入戶,讓群眾主動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真正成為改革的主體。

(二)方案讓群眾討論,確保群眾的決策權。林改的方案制定和村組明晰產權之中,要充分發揮群眾的決策權。在不違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對改什么,怎么改,何時改的問題,以及集體山分不分、如何分、何時分等核心問題由群眾自行決策,盡量體現大多數成員的意愿。

(三)勘界確權讓群眾參加,確保群眾的參與權。在村組明晰產權后,由村向鄉鎮申請,由鄉鎮統一向縣林改機構申請現場勘界。現場勘界中,除林業技術人員、鄉鎮、村組干部深入現場之外,尤其要確保宗地所有的權益人共同參加,所有參與現場勘界人員都要在現場核實登記表上簽字。

(四)林改成果讓群眾知道,確保群眾的監督權。林改的最終結果要向群眾公布公示,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進行調處,所有的資料要及時、完整、規范的存檔,確保改革成果通過省市驗收,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三、講質量,落實“三高”全面保障林改的穩步推進

(一)統一認識,站在對歷史負責,對子孫負責的高度,確保林改的質量。林權制度改革涉及時間長,影響深遠,是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度從農田向山地的延伸,必將極大的解放林業生產力,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促進林區發展、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各級各部門都要高度認識林改工作的重要性,落實任務,落實措施,落實責任。

(二)組織一支高素質的林改隊伍,確保林改的質量

上一篇: 業務法律論文 下一篇: 農業評職稱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 久久久国产精品天天影视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欧美国产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