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27: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慧課堂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會計課堂創造性教學的構建
2.1多方合力共建創造性教學的課堂
課堂教學創新不是教師單獨一方的工作,需要多條件、多方面的配合。首先,創造性教學觀念的塑造離不開學校政策上的支持與引導,學校應該努力為教師建立起相應的平臺,提供條件和機會培養教師的創造性。溫馨、舒適的教學環境,是構建創造性教學的課堂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有相對愉悅的心情,也能激發課堂教學的創造性思維。合理界定課堂教學規模,班級規模過大、人數過多,空間環境的過度擁擠,會降低學會參與教學互動的機會;同樣,創造性的課堂教學中,也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第二,教師要敢于打破自己以往固有的教學方法,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學習新的教學科研成果,通過各個院校開展的創造性教學課堂經驗交流,學習他人之長彌補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把愛均勻的撒向每位學生,用創造性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第三,也需要學生有積極探索的精神,碰到疑難問題,或者有問題的地方及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可通過多方查詢學習,提升自身獨立學習的能力,訓練自己創造性思維。
2.2積極學習,提升教師自身創造性
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教材,從中梳理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全面把控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收放自如,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認可學生學習的能力,從而將部分簡單的內容放手給學生,對重點難點部分的內容進行點播引導,引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習能力。教學內容、特別是對案例的引用,要盡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避免理論和實際脫節,一般情況下,與生活相聯系、相結合的案例教學,能夠更大地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去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49-03
當今,新一輪教育改革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動著教師由知識型向智慧型轉變。做一名智慧型教師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生成并發展一種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實踐智慧,因此,教師實踐智慧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深遠意義的課題,如何正確地看待和生成教師實踐智慧也逐漸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
一、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學術界對實踐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淺,時間稍晚。雖然早在20世紀末,郭金平、袁祖社就從哲學領域和社會學領域論述了實踐智慧,但卻并沒有從教育領域論述實踐智慧,也沒有將實踐智慧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才逐漸積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學術期刊。2003年,芳的《論教師的實踐智慧》揭開了教師實踐智慧的神秘面紗,這也是國內最早論述教師實踐智慧的專門性學術論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以教師實踐智慧為搜索主題詞的文章有92篇,其中,專門性論述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的學術期刊文章2篇。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論論述為主,結合具體學科的研究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節。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的專門性著作有范國睿的《詩意的追求――教師實踐智慧案例引導》、鄧友超的《教師實踐智慧及其養成》以及舒爾曼著、王艷玲譯的《實踐智慧:論教學、學習與學會教學》。同時,姜勇等著的《教師自主發展及其內在機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都提到了教師實踐智慧。但是這些著作年份都較早,知識更新不及時,一些新的觀點并沒有被采納進長。
第三,學位論文。博士論文有以席梅紅《教學實踐智慧發展論》為代表的文章,共5篇;碩士論文有以鄭苗苗《論教師的實踐智慧》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師實踐智慧的博士和碩士論文中,專門性論述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文章的數量很少,僅為2篇。
雖然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斷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復性的研究,真正有創意的研究寥寥無幾。目前,就思想政治課來說,探究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別是東北師范大學王榮華的碩士論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研究》、東北師范大學李宏昌的博士論文《思想政治教師實踐智慧問題及對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論文《新時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智慧的基本策略》。無論是對教師實踐智慧還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義、特點和生成。
(二)關于含義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于教師實踐智慧含義的研究,整理后分為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知識能力說。李斌、趙瑞情和范國睿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是一種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認識體驗說。張興峰和王素梅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教師對教學情境的認識和體驗。第三,綜合素質說。許占全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教師綜合素質的生成和體現。由此可見,對教師實踐智慧含義的理解眾說紛紜。實踐智慧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翻譯而來的,被漢譯為“實踐智慧”“實踐理性”或“明智”。因此,這個命題必定會引出不同角度的討論。但是,筆者更傾向于教師實踐智慧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升,這很好地體現出了教師實踐智慧是知識、能力、德性的統一,是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三)關于特點的研究
國內學者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特點的研究,整理后分為以下三個觀點:第一,生成性。教師實踐智慧產生于教師的實踐活動,而實踐活動又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整個過程都伴隨著不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應對這些動態的突發事件中使實踐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緘默性。實踐智慧往往是一種瞬時間的直覺反應,是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顯的不可言傳性。但席梅紅卻對此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她認為“實踐智慧是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對個別的、特殊的教學現象的理解與處理,但它并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是可觀察、可轉述和可言傳的”[1]。第三,個體獨特性。教師的實踐智慧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不同的教師由于其年齡、成長經歷、生活背景等的差異,對教學的感悟也會有種種不同,再與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相結合,往往會形成極具個性化特點的實踐智慧”[2]。其實,教師實踐智慧的特點遠不止這些,還有實踐性、德育性等。雖然這些特點并未在學術界達成統一認識,但也是確實存在、不可忽視的。所以,縱觀現有的相關文章可以發現,一些學者對教師實踐智慧特點的研究還是有些片面的。
(四)關于生成的研究
國內學者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為以下四個觀點:第一,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相互作用。“實踐智慧的獲得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交融和相互影響”[3],實踐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并在理論知識的升華中發展實踐智慧,積極促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為實踐智慧。第二,教師的個體自我反思。王恩惠認為“只有將實踐性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師頭腦中得以重新建構,這樣才能在教學情境中發揮其教育學上的意義,完成知識向智慧的提升,而實現這一過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師的教學反思”[4]。第三,加強教師合作。 “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與行為是這個人所屬共同體的教育理念與行為的一種表現,個人的智慧是該共同體文化的實踐的產物”[5]。第四,通過課堂實踐檢驗。教師生成和積累的實踐智慧究竟是否科學、準確,這需要課堂實踐來檢驗,因為“教學過程可以預設,但教學過程的展開卻并非完全依照預定的教案”[6]。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突發事件,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實踐智慧來及時感知和處理教學問題,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綜上分析,通過對國內教育領域對教師實踐智慧文章的研究,筆者發現普遍存在如下四個問題:第一,對教師實踐智慧含義的界定未達到統一認識;第二,對教師實踐智慧的重復性、無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對教師實踐智慧和思想政治課之間的整合研究;第四,對教師實踐智慧生成的理論論述較多,但對實踐方法的論述較少。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學者和教師要專注于實踐而不是理論,只有回歸到教育教學實踐才能把握實踐智慧的內涵和外延。
二、國外研究現狀
筆者查閱到的國外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的資料大多是關于實踐智慧的研究,并沒有對教師實踐智慧方面比較系統和完整的研究。國外的研究主要針對實踐智慧的含義、內容和生成三個方面進行。
(一)關于含義的研究
西方實踐哲學傳統源自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反思性智慧。同時,其他學者對實踐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觀點:以奧迪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實踐智慧是“真實的、伴隨著理的能力狀態”,強調實踐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它就是對情景的感知、辨別與頓悟;以鄧恩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實踐智慧是對人類有益的道德品性。綜上分析,外國學者對實踐智慧研究多傾向于一個倫理學和政治學的概念,雖然后來延伸至人類的實踐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學領域,也沒有專門地探討教師的實踐智慧,這也成為國外研究領域的一大憾事。
(二)關于內容的研究
對實踐智慧內容的研究也為分三個觀點:第一,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智慧考慮的乃是對人的整個生活有益的事;實踐智慧不只是對普遍事物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特殊事物的知識,并且經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張生活實際就是實踐智慧的內容,而且是生活實際中對人類有意義的事。第二,鄧恩認為,實踐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動傾向,這種傾向讓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術傾向所不具備的道德意識。第三,舒爾曼認為,實踐智慧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化。因為“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復雜性的智慧工作”[8],“教師教育必須轉變,從知識論的培養觀轉向實踐智慧的培養觀”[9],這種觀點更傾向于“慎思”的生成與發展。
(三)關于生成的研究
國外的學者認為實踐智慧的生成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通過“教育敘事”,這種觀點強調教師個體的反思。康內利和柯蘭迪寧主張教師通過寫日志、傳記等方式進行單獨的個體反思,或經過教師間會談、參與觀察等方式后再進行反思。第二,通過“合作的自傳”,這種觀點強調教師間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張一組教師先對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課程、教育理論等寫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進行組內批判性的評論,通過教師間的合作來生成實踐智慧。可見,國外學者對于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是各執己見的。但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強調語言表達對于教師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種語言表達方式為媒介來設計教師活動。
綜上分析,國外對實踐智慧的含義、內容和生成都是未達成一致觀點的,這給深入地研究實踐智慧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沒有矛盾就不會發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會不斷產生出更多、更新的觀點,并最終會剖析出其本質。同時,這也正是我國學者需要深思之處。因為我國學者的觀點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樹的文章較少。教師實踐智慧的發展不需要重復性研究,而需要實踐性、創新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席梅紅.論教師實踐智慧的可言傳性[J].教育發展研究,2008(20):75.
[2] 芳.論教師的實踐智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4):34.
[3] 楊燕燕.培養實踐智慧的教師職前實踐教學――以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試論教師實踐智慧的養成[J].教育科學論壇,2009(9):38.
[5] 許占權.提升教育實踐智慧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導刊,2007(8):8-10.
[6] 朱麗.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與提升[J].當代教育科學,2008(12):9.
新課程理念下的《生活與哲學》課堂教學必須要有生活味和哲學味。然而,要讓課堂洋溢著生活味相對容易些,而充滿著哲學味卻并非易事。因此,很有必要對《生活與哲學》課堂教學充滿哲學味進行探索。
一、讓課堂充滿理性思辨的魅力
普通人對哲學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問題往往終生不疑,甚至從來就沒有思考過它們,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哲學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哲學的問題就深深地蘊涵在日常生活中,并且與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使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性思維罷了。
哲學的土壤,尤其是“辯證法”,孕育的是人的思維方法,敢于否定自己的、客觀的、不拘泥于任何束縛的思維方法。研究哲學的人受過這種邏輯思維的訓練之后,長于推理及判斷,不容易自相矛盾。哲學家大都具有整體而根本的立場,在提出觀點時,也明白自己的預設及限制,總是溫和而有商榷的余地。我們常不可避免地要從哲學意義上對“人”進行思辨。盡管有著“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說法在先,但是“如果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
有個故事,說是一個瞎子在森林里迷了路,摸來摸去卻怎么也找不著方向。后來,他一不小心被什么東西絆了一跤。這時他聽到地上有人罵到:“誰踢我了?”原來絆著他的是一個瘸子。兩個人于是坐到地上聊了起來,瞎子說自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方向,兩人彼此訴了很長時間的苦。后來瞎子靈光一閃說:“我把你背在背上,你為我指明方向,我來行走,不就能走出去了嗎?”兩人一拍即合。故事中說的瞎子即指理性,而瘸子即直覺。同樣,日常工作中,它們缺一不可,我們只有合理地使用二者才能取得成功。畢業論文,“三思”。這種理性的思辨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舒展著師生的心靈。
二、重視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哲學是一門特具思辨性的學科。在《生活與哲學》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立場觀點的教育外,還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一方面,培養學生抓住事物本質屬性,從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從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個性中找到共性,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我們身邊的人、事,我們的社會、國家,我們的思想,大到宏觀天體、小到微觀世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著。因此,我們看事物的時候應該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注重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培養,讓學生逐步學會在運動、聯系、矛盾中去考察和分析事物。畢業論文,“三思”。《生活與哲學》教材中,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構成章節內容的基本框架,而哲學思維方式則是隱涵于教材中的一種思路。如果教師機械地分成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教學,而忽視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形成,就會造成學生對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理解上的分離。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哲學思維是把知識、觀點、方法串連起來的一條暗線,沒有這條線,教學結構就缺少內在聯系,不能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生活與哲學》課程是一個前后連貫、互相滲透,包括了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觀、人生觀等一系列哲學問題的系統。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用哲學的思維來備課,通盤考慮,準確地把握各部分、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每一部分都看作是整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哲學是一種對各種思想和認識的貫通和超越的思想,是“智慧之學”,是追求真、善、美的學說,是人類精神的靈光和時代精神的精華。畢業論文,“三思”。要在求“是”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的心靈、智慧的開發,重視對他們性情的陶冶,重視人格與個性的教育,重視對情感、情緒和意志的培養,重視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倡導,使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這才是我們要給學生的最最重要的東西。
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哲學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時間與空間。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少教師往往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及大量的提問,使得課堂熱鬧非凡卻失去應有的思考時間。教學提問的價值在于教師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獲得新知,而不是簡單應答。一節優秀的《生活與哲學》課,必須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可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
第一,巧妙設疑,善于解難釋疑。巧妙地設疑,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探索真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結合熱點,密切聯系實際。多提一些應用型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與應用能力。畢業論文,“三思”。第三,留有余地,巧設課堂“空白”。畢業論文,“三思”。中國的繪畫、書法很講究“布白”藝術。畢業論文,“三思”。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中的“空白”藝術,要求教學中要留有余地。
簡單是一種智慧,它背后隱藏的是一個人超高的思考能力,也是一個人對人生感悟的體現。
一生之中,我們要做很多事,每做一件事,是面面俱到、絞盡腦汁、盤算利益,還是如孔圣人之“再,斯可矣”,抑或如子路般想都不用,直接就把事情做好?
顯然,孔圣人之言才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故簡單是一種智慧乃真理,因為知曉簡單是一種智慧,故我們總能將自己的人生打理得清清楚楚、張弛有度。因為我們的生活節奏掌控在自己手中,故我們的人生便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該教師在上課時對授課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每講一則作文材料就要求學生按組別大聲朗讀。讀完,就引導學生鼓掌,以資鼓勵。接下來的內容就是對各種邏輯關系諸如并列關系、條件關系、假設關系、因果關系等的詳細闡釋。整整兩節連堂課,學生除了勉強大聲朗讀外,大部分時間都是無精打采,昏昏欲睡。
很顯然,這是一節失敗的公開課。失敗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該教師的定位不準。
首先,授課的對象是一級達標校高二學生,學生素質比起之前接觸的三級達標校的學生高出許多,很多知識性的東西,比如復句中各分論點間的關系學生早已掌握,而該教師卻將授課重心安排在如何區分各分論點間的關系上,學生自然提不起精神,課堂沉悶乏味也就必然。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2-0019-04
1934年,時年28歲的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趙祥麟先生,懷著“教育救國、教育興國”的夢想,領導他的團隊在當時南京中華門外小市口,創辦了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的前身:縣立江寧中學。1980年,江寧縣中學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96所重點中學之一,并于1993年經省教委檢查驗收被確認為“江蘇省合格重點中學”,實現學校新時期辦學的第一次跨越。2002年4月,學校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國家級示范高中,2004年轉評為首批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完成了學校辦學史上的第二次跨越式發展。
2004年7月,江寧高中遷至江寧科學園,這是學校第六次遷校。新校區占地288畝,校舍及校園配套設施是一次性設計施工的現代化校園。新世紀初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現代社會呈現出“個體訴求整體上升”、“社會開放度大幅度提升”、“信息傳播日趨快捷”等三個顯著特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同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狀態的雙重變革。學校該如何創新教育舉措,為全體師生在“不確定環境”中的人生幸福奠定厚實的基礎?面對新的形勢與挑戰,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學校提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智慧教育”辦學主張,將“轉識成智”作為學校的辦學使命,實現了學校發展的第三次跨越。
國際未來學研究所儒佛內爾博士說過:“明天的資本,就是智慧。”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出:“智慧是掌握知識的方式。它涉及知識的處理,確定有關問題時知識的選擇以及運用知識使我們的直覺經驗更有價值。這種對知識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獲得的最本質的自由。”智慧是一種私人化的存在,人們可以擁有同樣的知識,但卻無法擁有同樣的智慧。江寧高中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轉識成智”,幫助學生將客觀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理性智慧、價值智慧和實踐智慧,為學生的幸福未來和智慧生活奠基。
一、教師發展學校:教師智慧發展的新范式
只有智慧教師才能培養智慧的學生。學校辦學的重要基石,乃是發展教師的智慧品質,推動教師的智慧實踐。江寧高中遷址之后,隨著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學校除在江寧區內調入一些教師作補充外,還面向全國招聘優秀大學畢業生來校工作,35歲以下青年教師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0%以上。幾乎同時,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新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著“教師第一,學生第二”的教育理念,學校通過教師發展學校這一校本培訓新范式的研究和實踐,不斷生成教師開發實施新課程的課程智慧,不斷超越教師統籌教學過程的運用智慧,不斷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情感和境界等德性智慧。
2005年5月30日,江寧高中與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聯手打造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平臺――“江寧高中教師發展學校”舉行了開學典禮。這是一所有學制、有章程、有課程方案、有管理機制的“校中校”。教師發展學校創設了經典閱讀類、學科專業類、教學實踐類、校本研究類和專題講座類五大類課程體系,通過學術講座、科研沙龍、讀書報告、課堂診斷、課題研究等途徑來實施。導師團的專家們為學員們開辦講座,開設示范課,與大家互動交流,給學員們帶來了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最新的教育信息,也帶來了專業成長的幸福。教師發展學校第一期學員張格波說:“親近大師是一種幸福,和同行切磋交流是一種幸福,享受課堂是一種幸福,甚至回望曾經的失敗也是一種幸福。當一波又一波的職業倦怠感向我們襲來時,我們應當以職業幸福感為盾。”第二期學員談素梅也認為:“我要把‘享受專業成長的幸福’作為我的目標,把追求專業成長看成追求幸福的需要。”迄今為止,教師發展學校已舉辦四期,共有120名學員得到系統的培訓和發展,一批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8人走上了學校中層領導崗位,5人擔任了學科教研組長,3人被評為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9人被評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教師發展學校不僅讓100多位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起來,還帶動了全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成功實現了教師隊伍新老銜接,為江寧高中的整體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5年9月,葛敏、張發新、嚴小玲三位老師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九批特級教師。2007年6月,葛敏、嚴小玲又被評為江蘇省首批教授級教師。王安東、張格波獲得斯霞獎,錢旭琴老師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
二、做一個富有愛心的教師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學生,要以尊重和依賴為前提,要做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章、嚴中有信、嚴中有度。我經常從小處著手,從學生關心的事尋求最佳教育時機,給學生春風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隨筆《教育,從尊重學生的個性開始》《實施“心情教育”培養健康心理》《一瓶鋼筆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張家港日報《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繼發表。其次,我和家長也積極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長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實踐《別開生面的家長會》在《關心下一代周報》上發表,并在該社當年上半年好稿件評選中獲二等獎。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在張家港日報《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一、做一個科研型教師
教師的從教之日,正是重新學習之時。新時代要求教師具備的不只是操作技巧,還要有直面新情況、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矛盾的本領。在學校領導的指引下,我積極投身于學校教科研,被學校聘為教科員,協助教科室開展教學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師的指點下,成功申請了市級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模式的研究》,由我執筆撰寫了《東萊中心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我的活動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選送蘇州。2003年4月,在學校領導和市教研室傅強老師的指導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組研討活動在我校順利開展,并取得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去年4月,我參加了全國首屆智慧學術研討活動,論文《大成智慧學與教育信息化》獲準大會交流,并入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被張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為研究03年4月,在學校領導和市教研室傅強老師的指導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組研討活動在我校順利開展,并取得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去年4月,我參加了全國首屆智慧學術研討活動,論文《大成智慧學與教育信息化》獲準大會交流,并入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現被張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參與了國家級課題《智慧學理論在教育中應用研究》方案的撰寫。
二、做一個富有愛心的教師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學生,要以尊重和依賴為前提,要做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章、嚴中有信、嚴中有度。我經常從小處著手,從學生關心的事尋求最佳教育時機,給學生春風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隨筆《教育,從尊重學生的個性開始》《實施“心情教育”培養健康心理》《一瓶鋼筆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張家港日報《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繼發表。其次,我和家長也積極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長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實踐《別開生面的家長會》在《關心下一代周報》上發表,并在該社當年上半年好稿件評選中獲二等獎。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在張家港日報《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個理念新的教師
目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在張家港市全面推開,在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數學課上,我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情境,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發現,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提高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課上,我一改以往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傳統教學方式,在學生中開展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只是老師,更多的是來自對書本的理解和與同伴的交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我在實踐的同時,也不忘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設計《展現變化規律 激發主動發現》在市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論文《小學數學教學探例》《“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對比分析》《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初探》《小學信息技術文字處理單元教學設計》《論新課程標準下的信息技術教育》《當教學設計面對新課標》相繼發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競賽中獲一等獎。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聯網+”理念的提出,便備受關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計劃”,將“互聯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同年,以“互聯網+教育”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探索了互聯網與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信息通過多種媒介實現了免費共享,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占有者,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方式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原有的教學理念與方式不再適用于信息與智慧時代的學生群體。因此,面對“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各類新興的信息技術的沖擊,教師若要培養智慧型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教學智慧顯得尤為重要。
1 “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學智慧的內涵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揚提出,此時的“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與改變。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計劃,表明“互聯網+”已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應用于教育領域,即為“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育”不單單是指互聯網+教學或學習,更是指“互聯網+”應用于教育領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師生間通過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智慧教學模式。
伯明翰(2004)[1]從道德角度定義教學智慧,認為教學智慧表現為道德上的復雜性,可以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與形成,進而提升教師教學品質。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學智慧是一種內在品質、狀態和教育境界,其特點為和諧自由、創造開放、關注個性以及崇尚智慧。韓大林(2007)[3]把教學智慧定義為一種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體的教學境界,體現了教師應對形形的教學環境的綜合素質,教學智慧不僅是教師對教育人生與世界的真理認識,還是教師追求完美教學生活的一種方式。謝敏(2016)[4]研究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學智慧為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使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來解決教師遇到的各類教學問題,使得課堂教學達到一種技術與人文間和諧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狀態。
結合“互聯網+教育”和教學智慧有關定義,“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智慧,就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和學校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支持下,教師根據自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教學理論與感想,積極學習與掌握智慧時代新型的信息教學手段與方式,并通過恰當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媒介來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其中學生的關鍵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生成的獨立思考、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必備品質則表現為學生自身的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等。
2 “互聯網+教育”理念下教學智慧的影響因素
教師的教學智慧作為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影響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師教學觀念、教師知識結構、課堂環境、學校文化和教育教學政策五個方面。
2.1 教師教學觀念
當前,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并未使教育產生根本性的變革[4]。大多數教師在信息時代與智慧時代下仍舊以傳統的教學觀念去看待和思考各類教學問題,立足于教育內部來審視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因此,“互聯網+教育”理念下,在教師所遇到的教育問題和所使用的信息技術未改變的前提下,教師應該改變其教育教學的觀念和心態。教師只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用全新的教學觀念來統籌互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才能更好地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課堂教學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知識來培育智慧型學生。
正如王石曾說:淘汰你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你不接受互聯網。是你不把互聯網當成工具跟你的行業結合起來,最終淘汰你的還是你的同行,他們接受了互聯網,把互聯網跟自己做的事情結合起來,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聯網信息技術是不會取代教師的,但是,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教師會取代不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教師。因此,當互聯網催生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課堂教學,教師應該以開放的思維來接受課堂教學的種種改變。教師只有轉變了教學觀念,教育才能真正產生變革。
2.2 教師知識結構
智慧的生成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教授知識來促進學生發展其思維能力和智慧品性。從本質上講,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將其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智慧。學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學的知識,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更是與教師知識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師知識結構不僅僅作用于更好地培養智慧型學生,還是促進自我教學智慧生長的基礎和動力,教師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6]。
首先,本體性知識是教師擔任某一學科所必須具備的系統性學科知識,教師所具備的扎實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和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的本體性知識越扎實,理解學科知識越透徹,在教學過程中就會表現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應對學生的突發性質疑。其次,條件性知識是教師所需要具備的教育心理學、文史哲學以及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知識,這些知識是教師形成教學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實踐性知識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地總結教學工作和反思教學成果所形成的知識,是教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所得到的產物,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課堂環境
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其環境對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環境主要包括關鍵性教育事件、師生關系和教室環境三個方面。
2.3.1 關鍵性教育事件
關鍵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師發展成長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教育事件,這類教育事件會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態度、行為等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影響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然而,關鍵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教師通過對關鍵性教育事件進行敏銳覺察、專業判斷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關鍵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賦予關鍵性教育事件深層次的教育意義,從而改變自身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實現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正如大衛?特里普所說,“教學中的關鍵事件并不是指課堂上發生的事件本身是關鍵,而是意味著通過分析判斷、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習以為常的案例來改變教師的意識、觀念和課堂行動,尋找其中有規律的普遍意義,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關鍵作用。”[7]這就要求教師從日常變幻莫測的課堂教學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關鍵性教育事件。
2.3.2 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形成的相互關系[8]。師生關系不僅包含教學過程中的授受關系,還包含師生人格上的平等關系,以及師生間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逐步應用于教育領域,我們已經邁入互聯網+時代,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與地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不再只是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信息時代和智慧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擁有者,教師的權威建立于鼓舞學生主動參與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的過程中。教師也不再作為資料庫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素養和智慧,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領路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在學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實的教師威信。
2.3.3 教室環境
“互聯網+”理念下的教室相比傳統的課堂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學者們將“互聯網+”理念下的教室稱為“未來教室”。未來教室環境是一個集互聯網、多媒體、計算機、智能空間等多種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為一體的教學環境[9],通過使用電子白板、無線網絡、數字攝像、甚至3D體驗等各式各樣的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教師和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充分體驗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體驗使用新型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的樂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便捷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創造性教學,在課外學生能夠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未來教室環境通過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班級規模大,座位編排不合理等影響到教師教學智慧發揮的問題。因此,“互聯網+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環境是未來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
2.4 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稱,是全校師生在繼承學校傳統文化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為師生共同遵守和維護的各類行為規范和制度[10]。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學校是人表現、發揮和確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場所”。長期形成的學校文化會影響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例如,一個學校熱衷于通過教學改革來追求聲譽、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為關乎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件,這勢必會影響到教師的思想觀念。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疲于奔命地應付各種各樣的工作,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坐下來認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學了。由此看來,創建良好的學校文化,加強學校文化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不僅能夠激發教師的內心熱情,而且能夠引導教師鍥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學智慧,進而培養出智慧型學生。因此,學校文化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前提,同時對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2.5 教育教學政策
教育教學政策是國家各級行政部門,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所作的關于教育問題的決定。教育教學政策屬于一種公共政策,它在本質上是政黨、政府和其他有關組織解決教育問題的一種政治行為,也是教育利益和權利分配的相關規定。在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教學政策通過強制性來保障實施教師獎懲、職務評審、教師考核和聘任、教師培訓以及其他相關政策,以此來激勵、鼓舞和促進教師的成長發展。同時,教育教學政策通過體現國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來影響公眾對教育的看法和意識形態,為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鋪墊了良好的社會氣息。而且,教育教學政策通過一定的約束來規范和引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可以說,生活在教育的大環境之下,教師的教學、生活、科研都離不開教育教學政策。教育教學政策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也不斷影響著教師教學智慧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教學所依存的外部環境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響教師教學智慧形成的各類因素,才能運用一切可能的資源,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師、學校和社會間形成教學合力,促進積極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極因素,達到促進教師教學智慧形成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韓大林,劉義霞.教師教育智慧的含義與基本要素[J].內蒙古師范人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70-73.
[4] 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你不接受互聯網 萬科王石 互聯網思維[EB/OL].
[6] 馮善斌.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結構[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6(2):3-5.
[7] 鄧妍妍,程可拉. 改進教學方法:創造教學中的關鍵事件[J].中國教育學刊,2008(9):66-69.
[8] 蔣玉蘭.重新認識師生關系[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陳衛東等.未來課堂:智慧學習環境[J].遠程教育雜志,2012(5):42-49.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導,導的含義就是導演,指導演出,而不是自己演出。自己演出那叫一言堂,早就過時。科學的解釋就是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思考、記憶語文課本。
居于主導地位的語文教師首先要了解語文課本。胡國源說過:教師應該是一位有著豐富教育智慧的“課堂首席”,一個知識淵博、充滿教育智慧的教師必定能導演出一堂生動的、讓學生流連駐足的課堂。課堂教學是復雜多變的一項活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智慧表現為教師在一定的教學實踐場景下,現場的直覺反應能力和執教行為水平。可以說,教學智慧是基于對課堂教學的關注及行動而形成的特殊智慧。那么,如何培養這種課堂教學智慧呢?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6-0061-04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人的所有發展都離不開智慧,促進人的智慧發展是學校教育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童話教育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孩子)是最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無疑對兒童智慧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依據學校特色,開展了童話教育促進兒童智慧發展的校本課題研究。
一、思考:讓童話教育與智慧發展有機關聯
(一)概念的重新界定
我們認為“童話”是為了兒童、基于兒童并適合于學生閱讀、品味、享受的各種兒童讀本、教育手段與活動形式。“童話教育”,就是通過對已有童話作品的閱讀、思考、演繹,以及對未知童話作品的創作、改編、吸納而在思想、品行、情感、性格、智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與培養,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的教育形式。
智慧是一種系統,是由智力、知識、方法、技巧、意志、情感、個性意識傾向、氣質與美感等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智慧更是一種能力。包含豐富的閱歷、寬泛的見識、高深的知識以及領悟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我們認為的兒童智慧是校本化的概念,即表現為兒童在童年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各種應對才能,它包括生活智慧、學習智慧、創新智慧等。
智慧發展就是借助童話教育平臺,暗合學生年齡的增長、生理條件的成熟,逐漸提高學生各方面智慧“指數”,實現智慧生成和健康發展。
(二)聯系的重新定位
我們從童話與智慧的內涵著手,重新確定兩者之間的聯系形式,為研究提供便捷的通道。我們的定位是:
樹立“童話即生活”的教育新理念——用童話的趣,催開學生智慧的花苞;用童話的情,激勵學生智慧的生發;用童話的真,引領學生智慧的品質;用童話教育,提高學生的智慧指數……總之,用童話教育進一步促進兒童智慧的有序與可持續發展。
(三)方案的重新部署
落實童話教育促進兒童智慧發展的行動,是是一個課題,要有研究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為此,我們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論、霍華德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相關的童話教育理論,并通過精心研究,確立了“六大行動”方案:
1.經典童話閱讀行動: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閱讀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閱讀健康有益的經典童話,汲取精神營養。
2.童話課堂構建行動:愉悅課堂氛圍,趣化課堂語言,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童話般的樂趣和學習的快樂。
3.童話環境創設行動:充分認識環境育人的深遠意義,努力使每一塊墻面、每一個角落都有童話,都能與學生互動,與學生“對話”,優化環境的育人功能。
4.鄉土童話資源開發行動:帶領學生到社會中尋找、挖掘童話素材,創作與鄉土生活緊密相連的童話作品,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結。
5.師生童話創作行動:通過創編童話,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童話寫作能力、繪畫能力,感受童話帶來的快樂。
6.童話生活演繹行動:引領學生編排童話節目、參與社會活動,展現童話帶給我們的精彩,讓生活更加豐富、美麗。
二、行動:讓童話教育與智慧發展相互攙扶
(一)建立嚴密的研究組織:以機制保障為課題研究撐傘
校本研究具有學校特色的實踐性、創造性和可操作性等優勢。為了確保研究的正常有序,學校成立了研究中心組,定期圍繞重點問題進行學習思考,做到有計劃地協商,有目的地分析,有針對地研究,有部署地落實,從而確保正常研究活動的開展,并且形成了教導處與教科室、教研組與課題組、課堂與課題和諧共融的研究形式。
為了推進“六大行動研究”,各負責人都制訂相關的實施方案,并于每周二或三下午,與教研組、學科組一起進行研討、學習、反思,子課題負責人或教導主任做中心發言,使課題思想浸潤每一位教師的心田。
(二)形成科學的過程管理:以服務思想為課題研究鋪軌
1.以學習借鑒為踏步,促進研究水平的提升
課題研究的過程如何做到完整、具體?我們的想法是:課題有計劃、活動有反思、經驗有總結、成果有推廣。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教師的研究水平之上。為此,我們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研討會,思辨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有關問題;組織子課題負責人外出學習,聽取專家講座;帶領骨干教師和課題組成員到各地名校進行考察借鑒。我們還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專著,提高研究老師的理論水平,培育“童心”。
我們還編輯了《童話課題研究引領》小冊子,共三冊。收集了與我們童話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與文章,供大家學習。
2.以校本教研為抓手,促進教科教研的聯姻
我們將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結合,要求課題組每一位成員都將課題研究植根于自己的教學工作實踐。兩年來,老師們與課題組成員抓住每一次展示、交流的機會,將“童話課堂”呈獻給全國新教育研討會,帶到灌南,帶到各區域共同體學校,這些課扎根于老師們的教學實踐,操作性強,實在,有價值,有生命力。
學校還注重小課題研究與小教研活動,在教學開放、小請客等活動中,努力創設濃郁的童話氛圍。
3.以特色活動為平臺,促進課題活動的深入
我們開設了“金鑰匙大講壇”,先后由校長、教科室主任、課題組成員上壇開講,并先后邀請了許新海、馮衛東、李慶明等專家開講,提升教師對童話教育的認識水平。
我們舉辦了“童話課堂情境創設”專題研究活動,以童話情境的創設推動課題研究的深入。
我們成立了“1+5”教師讀書社,組織教師學習與課題相關的著作與論文,開展讀書交流會;
我們開展了“童話與童心”主題沙龍,圍繞童話在教師和學生發展中的功能與作用展開對話。
我們還定期出刊《金鑰匙報》、《附小教苑》,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童話六邊形》,童話晨誦讀本《金色的小螺號》,以及十二個童話經典劇本《月光下的長笛》,并將《童話六邊形》的閱讀指導引進課堂,將《金色的小螺號》引進晨讀,將《月光下的長笛》按學期進行排練,讓參與成為孩子永遠的童年記憶。
(三)開展多項研究活動:以導向姿態為課題研究服務
1.構建積極向上的童話環境——為孩子的生活打底
童話教育的提出,順應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我們不僅重視童話環境布置,更強調童話教育理念的浸潤,而目標都指向學生的快樂成長。
走進我們的校園,吸引你的那一堵堵墻、一扇扇窗上,都是學生自創自編自繪自制的童話故事。站在這里,感覺走進了童年時代、童話天地,孩子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和無窮的快樂。
我們放大金鑰匙文化。金鑰匙是學校的標志性建筑,大理石鋪成的階梯,漢白玉做成的大書,閃亮的金鑰匙塑像上有六只鴿子展翅飛翔。金鑰匙的含義被注釋為:向上的階梯,是攀登者之路;厚厚的書本,是求學者之源;閃光的金鑰匙,是全體師生追求的動力。
活潑、微笑、文明的小金娃動畫形象,成為校園最喜歡的卡通人物。學校借坡上路,設立了“小金娃提示語”,在學校草坪、操場、樓道等公共場所樹立標牌,營造小金娃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場景,為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
學校還開辟了富有創新意味的童話林:π形路線,魔方風景,童話貼士,名家介紹,名著推薦,這里有引領、有鼓動、有敦促。童話生活的教育理念,彰顯無遺。
各班級還形成了各自發展的特色——班級圖騰。“班級圖騰”是各班根據學生的特點或班級現狀確立的班級形象,有堅韌不拔的“小蝸牛”,有鍥而不舍的“小神蟻”,有搏擊風浪的“矯海燕”,有立志飛翔的“飛飛馬”……班級圖騰,均由學生自己設計形象,自己提煉精神,成為學生不斷向前的又一動力。
2.引領豐富多彩的童話閱讀——為孩子的精神著色
童話教育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帶領并指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和書本世界,走進五彩斑斕的閱讀生活。
創設童話閱讀文化,學校確立了一套獨特的做法。
首先,學校建立了校閱覽室——班級圖書角——家庭小書房的閱讀路徑。
班級圖書角是教室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各班以班圖騰命名圖書角名稱,并附有讀書名言。圖書角里除了班級藏書外,每位學生還自帶3—5本好書,不但充實了圖書角的數量,而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了好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閱讀取向。
其次,學校搭建了讀書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的閱讀平臺。
每個學期學校都舉行讀書節,讀書節內容、形式廣泛多樣,分為班級和年級兩個層次進行,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還評選書香學生、書香班級、書香家庭。
利用中午時間進行師生共讀,利用星期天和傳統節假日進行親子共讀,則更使學生提高了閱讀興趣和熱情。
再次,學校推薦了優書必讀——好書泛讀——常書略讀的閱讀方法。
所謂優書,除了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名著外,還包括影響力較大的作家新書。近年來,學校分別邀請曹文軒、沈石溪、黃蓓佳、彭懿、梅子涵、曉玲叮當、童喜喜、程瑋等著名作家來校講學,與學生零距離接觸,不但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生活,更為閱讀注入了活力。
童話閱讀,除了閱讀書本,我們還倡導閱讀藝術、閱讀生活。我們每年都舉行童話藝術節,并與時事、節日相結合。使孩子能以童話的視角欣賞藝術、享受生活、熱愛世界。我們學校推出的舞蹈《海之精靈》,童話劇《清水塘畔》,書本劇《巨人的花園》等分別獲得了海門、南通、江蘇省展演的一等獎。
正是這種閱讀生活,為學生的成長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一大批優秀學生涌現,一個個普通孩子,茁壯成長。
3.創設了趣味盎然的童話課堂——為孩子的學習潤色
學校以童話課題研究為抓手,將研究成果作用于課堂教學,形成了學科教學童話化的初期目標。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低年級學生,戴著頭飾,蹦蹦跳跳,表演著課本內容;高年級學生靜思默想,深入課文,與文本人物對話交流。童話,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借鑒。
更為可貴的是,學校確立了各學科的研究框架。有指導思想,有指向性目標,有實施辦法。特別是以語文童話課堂為突破口,加強童話與課堂的結合:
指導思想:語文即童話
指向性目標:在交流中長閱歷,在合作中長見識,在閱讀中長知識,在探究中長能力。
實施辦法:
(1)開發校本教材,提供童話語文閱讀藍本。學校開發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在校報《金鑰匙》和校刊《附小教苑》上開辟童話專欄。二是印制以班級圖騰為主要特征的班級童話集子,三是出版童話校本教材《童話六邊形》、晨誦讀本《金色的小螺號》。
(2)開設閱讀課程,構建童話語文指導體系。一、二年級學生,在閱讀課上著重以聽故事、講故事為主,從故事中汲取知識,培養習慣;三、四年級學生,伴隨作文啟蒙,以童話故事創作指導為主,著重分析角色的確定、情節的發展、語言的錘煉、主題的提煉。五、六年級學生,借助已有的作品鑒賞能力,在閱讀指導中以童話賞析為主,進行不同作品的人物會審、情節變換、結尾續寫或改寫等,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3)開通課程壁壘,拓寬童話語文界域視野。一是全面鋪開,左右聯動。比如加強與少先隊活動的結合,以活動的形式展示童話語文的成果;與后勤聯手,添置閱覽室童話圖書的數量,而且將它們放于顯眼的位置。二是學科滲透,多元合作。如編寫數學童話,排演英語課本劇,指導科技童話小報制作,教唱童話歌曲等。三是延伸網絡,信息共享。鼓勵學生個人開博,并鏈接到教師、學校的博客群,拓寬閱讀平臺,增強閱讀與創作的興趣。
三、收獲:讓童話教育與智慧發展并蒂開花
(一)學校:行進在童話的高速路上
首先,學校面貌取得了鮮明的改觀,童話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詮釋,文化影響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先后有十多批省內外考察團來校參觀學習。其次,學校先后獲得了江蘇省平安校園、南通市綠色學校、海門市法治學校、江蘇省和南通市體育工作先進學校等榮譽。再次,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連續兩年獲海門市教育質量百分考核綜合考評一等獎。在體育、藝術、科技等競賽中也屢獲佳績。其中,《童話教育:爆發蓬勃的活力》、《童話教育:給生命以成長智慧》、《打造新教育的童話園》分別發表于《江蘇教育報》、《南通教育報》、《海門日報》。由主持人顧云輝編著的《童話教育促進兒童智慧發展的校本研究》正式出版。
(二)教師:徜徉在童話的風情園中
由于童話教育的不斷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提升迅猛。我們為各級教育教研活動提供了二百多節童話教育課堂,給與會領導與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2009年新教育第九屆年會上,我們的課堂教學得到全國各地行家的高度贊揚。學校有3位教師獲省級優課評比一等獎,12位教師獲市級優課評比一等獎,發表省級以上論文80多篇,獲省市級論文評比一等獎的有60多篇,38位教師獲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教壇新秀稱號。教師的社會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