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礎結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7: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律基礎結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法律基礎結課論文

篇(1)

經濟法是門專業基礎課,其課程安排應該在專業課程講授之前進行。但是,學生在學習經濟法的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目前高校中已經開設有《思想品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但是在法律基礎、經濟法、專業知識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在銜接上存在一些問題。課程設置方面,按照知識學習邏輯,學生應該首先掌握法律的基礎知識,例如:法律規范、法律關系等概念的學習,法律基礎的學習應該在經濟法學習之前進行。但是,在實際的高校教學中,《思想品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和經濟法的開設時間是在同一個學期,一般是大一下學期。

(二)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不同專業的學生所學內容的側重點原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實際教學中,不同的專業仍然使用同一本教材—《經濟法概論》,使用同樣的教案,完全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差異性,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另一方面,由于各個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并沒有綜合考慮相互的關聯性,因此法律基礎、經濟學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協調性存在問題。法律基礎教授的法律知識很有限,導致講授法律基本知識的重擔壓在了經濟法教學上,結果經濟法教學內容所需講的內容偏多,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無法實現素質教育。

(三)教學評價不全面。

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不僅能夠檢驗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也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評價和考試方法過于簡單,僅僅依賴考試來評價學生和教師顯然是不全面的。另外,在考核內容的選擇上重理論輕技能,這種忽視學生綜合技能培養的考核對于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是極不利的。

(四)理論與教學實踐嚴重脫節。

在目前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包括:經濟法基礎理論、市場主體法、市場運行法、市場調控法及經濟仲裁與經濟司法法等五大部分,課時方面設置大部分在50到30多個學時之間。傳統的經濟法教學往往以講授式為主,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偏重說理。其優點是可是幫助學生快速的建立完整的經濟法學知識體系框架。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忽視了教學的實踐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現實脫節,很難法律本身的價值及法律的合理性。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具體的司法糾紛時很難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導致理論與實踐產生嚴重脫節。很多人都知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但是在最后在做到的時候卻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在日后經濟法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教學進行創新,增強理論的實踐性應用,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

二、對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與思考

(一)創新教學計劃,使經濟法與基礎課銜接。

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可以為日后經濟法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兩者具有前后的繼承性。因此可以將經濟法課程的開設放在法律基礎課程之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間時間不能間隔太久。經濟法與統計原理、會計原理等課程同步開課,后續開設經濟類的專業課程,這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吃力或者是無所適從。

(二)教學內容因專業不同而異。

經濟法的教學內容中涉及眾多的法律條文和法規,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紹清楚每一個條文,這就要求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有選擇、有側重的進行教學。例如:工商管理類的專業教學中要重點介紹市場主體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財會專業應將重點放在介紹財會、稅收等法律上;農林經濟管理類的專業應重點介紹自然資源管理法規。教師只有充分把握好學生的專業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精心設計每一章節的內容,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好每一節課。

(三)改革教學和考核方法。

以往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標準。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改革教學和考核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針對目前社會中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并且撰寫專題論文,章節內容學習之后布置思考問題或者是作業題,通過對論文和作業的完成情況來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通過過程性的評價不僅可以實時的讓學生反饋學習結果,還有助于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另外,最后的考試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考核方式,閉卷的方式以加強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論文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口試考察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思維敏捷性。

篇(2)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調查發現,大學生法律意識已初步形成。56.1%的學生認為學好法律知識用處很大;權益受到侵害時, 42.8%的學生會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當參加勤工儉學相關工作時,53.8%的學生會與雇主或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這說明大學生通過學習,對法律在維系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法律意識初步確立。與此同時,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法律意識淡薄

采訪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法律對自身生活的用處,很多學生表示權益受到侵害會運用法律來維護,但在問卷中,28.9%的學生自認倒霉不追究,24.3%的學生選擇“與對方私了”。更為嚴重的是,46.2%的學生在勤工儉學時不會簽訂合同,占被調查總人數的近一半。

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度也讓人堪憂。21.4%的學生認為“法律處理糾紛效果好”;32.9%的學生認為“權大于法”,42.8%的學生選擇“有時權大于法,有時法大于權”;43.9%的學生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種宣傳口號,不可能實現;檢察院、公安局等執法機關,只有13.3%的人選擇“充分信任”。

綜上,當今大學生的法律觀出現了偏差,他們低估了法律的作用,把權力、關系、背景看得很重,甚至凌架于法律之上。

(二)法律意識存在年級、專業、性別差異性

大學生法律意識在不同群體之間具有一定差異性,主要表現在:

1文科生和理科生法律意識差異較為明顯

理科生和文科生法律認識有差異,理科生對社會科學知識學習比較少,所以對法律認識的掌握等方面和文科生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問及“您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對自己有用嗎?”75.3%的文科生認為用處很大,而44%理科生認為有用,明顯低于文科學生。64.4%的文科學生選擇簽訂合同,而46.0%的理科學生選擇會。這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理科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引起必要的重視。

2不同年級學生之間法律意識存在差異,但不明顯

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法律意識可能會存在一定差異,我們在問卷調查中設置了年級一項。調查發現,在“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一項中,選擇“是”的人員比例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呈遞增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卡方檢驗,不同年級學生在法律意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差異并不明顯。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另外,法律意識存在性別差異,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這與男生性格、熱衷注時事政治有一定關系。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存在的問題

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組成部分的法律基礎課是對大學生普及法律常識的主干課程,旨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使其對法律有基本了解,培養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的良好習慣。但是,法律基礎課在現實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學生對于法律基礎課興趣偏低

對任何學習活動的創造性態度都與學習者自身興趣密切相關。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學習具有推動作用。調查中,33.5%的學生對法律基礎課感興趣,44.5%的學生興趣一般。另外,有46.8%的學生在法律基礎課上只聽不做筆記,“不太聽,做別的事”的學生占到19.7%。

(二)學生于法律基礎課的受益程度偏低

法律基礎課涵蓋了各部門法律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好法律知識,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現實中,該課程并未真正發揮其作用。

調查中,11.6%的學生認為法律基礎課對生活有實效,48.6%的學生認為“受益不大”。這些數據表明當今高校法律基礎課的實效性并不樂觀。同時,在某種程度上,由于法律基礎課對學生的受益程度低,也影響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度。

(三)教師教學水平和方式有待提高

法律教育作為一種理論性、實踐性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而現實并非如此,大部分高校對該課程教師的培養遠遠不及其他專業教師,加之高校連續幾年擴招,師資嚴重不足,學校行政工作人員兼職“兩課”教學現象相當普遍。

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法律基礎課教師無論在教學態度還是知識儲備方面得到了學生的肯定。但是,27.2%的學生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基本滿意”;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方面,只有23.7%的學生選擇“我喜歡參與,喜歡回答老師的提問”;38.2%的學生選擇“我喜歡參與,但是只喜歡跟旁邊的同學交換看法”;31.2%的學生選擇“我不喜歡參與,但我喜歡聽老師和同學說”,后兩者比例之和高達69.2%。這說明教師在授課時不重視課堂互動,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缺少互動的課堂,沒有了學生的參與,課堂效率可想而知。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當今大學生法律意識、對法律基礎課的態度以及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現狀令人堪憂。種種問題的出現與學生個人因素不無相關,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高校法律基礎課的問題所在,并找出提高該課程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明確課程目標是提高課程實效性的前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開設的初衷之一在于通過普及基本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教育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公民。因此,該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法律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制觀,提高法律意識。知識教育是手段,觀念教育是目的,這是必須明確的。而現實中,法律基礎課作為公共課,課程數量設置不僅少,而且學生上課目的僅僅是為了考試。鑒于此,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使法律基礎課取得實效,最重要的是要端正與明確法律基礎課的課程目標,使學生樹立和培養法律信仰。

(二)教師素質的提升是提高課程實效性的保障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課程實效性的保障。79.8%的學生認為是否喜歡法律基礎課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態度”,可見教師素質的關鍵性。高校擴招,學生數量劇增,導致師資欠缺,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對教師進行統籌規劃,分期分批培訓。在引進專業人才的同時,可以在校外聘請資深法官、律師來充實師資。

教師自身也應提高素質,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感染學生。同時積極了解立法動態,主動接受新信息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授課時不僅要語言生動,而且還要善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活躍課堂氛圍。

(三)關注“特殊”群體,實現法制教育的持續化

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同群體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存在一定的差異化。文科生和理科生法律意識差異較為明顯,理科生低于文科生;女生法律意識低于男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文科生學習的內容涉及法律;性別的差異決定了男生較女生多關注法律、政治。因此,我們應在進行課程設置、授課方式選擇時多關注這些“特殊群體”。

高低年級的數據比較已經表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已經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高年級學生法律意識和知識掌握原本應高于低年級學生,但事實上兩者差異性并不明顯。因此,法制教育不能“虎頭蛇尾”,只在低年級開設法律基礎課,而忽視了高年級學生的后續法律教育,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而應實現持續化、常態化。

(四)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提高課程實效性的關鍵

在關于法律基礎課教學存在問題的調查中, 11.6%的學生選擇“非常有效”, 35.8%的學生認為“比較受益”, 48.6%的學生認為“受益不大”。為了分析“學習興趣”、“法律基礎課受益程度”、“學生上課表現”三者是否存在相關性,筆者對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三者存在極其顯著相關。加強法律基礎課針對性、實效性,基于學生需求,選擇具有時代感的內容是當今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集中在他們最熟悉的就業、兼職、知識產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部門法律,為其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五)改革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法律科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密切結合的學科。如果教學只講理論,不聯系實際,理論便成了空中樓閣。

調查中,在問及喜歡何種授課方式時,59.3%的學生選擇“參與社區的司法實踐活動”,61%的學生選擇“聘請法律工作者開設法律講座”,25.6%的學生選擇“法律知識競賽”。同時,在問及考核方式時,31.8%的學生選擇“開卷考試”,36.4%的學生選擇“提交論文”,而只有9.8%的學生選擇“閉卷考試”。因此,我們可以把課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理論教學,在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多運用案例教學、討論時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另一部分為實踐教育,實踐課可以靈活多樣,如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旁聽庭審、法律講座、社會調查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對法律知識的認識。

除此以外,還應當改進考試方法,實行閉卷與開卷、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試辦法,注意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研究凸顯了當今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以及當前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對策。但是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革,加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是一項綜合的工程,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篇(3)

經濟法課程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在教學中不可能將全部的條文一一介紹清楚,因此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有重點的加以介紹。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應重點介紹各類市場主體、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對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重點介紹合同法等市場運行方面的法律、法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改革教學方法,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相關課程的安排要合理

經濟法的教學內容離不開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而目前中職學校所開設的《法律基礎》這一公共基礎課,一般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而經濟法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卻一般在三年級開設,時間間隔一年以上,這無形中破壞了這兩門課程的繼承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前后照應不上。

《法律基礎》的開設對日后學生學習和理解經濟法課程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兩門課程應該有一個很好的銜接。經濟法課程應開在《法律基礎》課后,但間隔時間不宜太長。要同統計原理、會計原理等課程同步開設,以經濟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為后續。此外對不同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開設不同學時數的經濟法課程。

三、教材的選取要考慮到“先進性”和“適用性”

能否使用優秀教材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先進性”和“適用性”是教材選用的基本原則。“先進性”是指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反映本學科國內外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新知識、新成果,正確闡述本學科的科學理論知識,反映其相互聯系及發展規律,既要有突出的學術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適用性”指選用的教材要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的要求,取材合適,深度適宜,份量恰當,符合認知規律,富有啟發性,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前市場上經濟法的版本眾多,有為法學專業適用的經濟法,有適用財經類專業的經濟法等,各種版本良莠不齊。因此,在選取教材時要考慮到專業學生的特點,謹慎選擇。

四、采用案例教學等靈活的教學方法

由于中職學校會計、營銷等專業的學生沒有接受過法學的系統教育,對于高度概括、原則和抽象的法律規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單靠教師一味的說教來講解,學生會感覺十分枯燥,無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結合適量的案例會使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案例教學是將案例討論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法律條文的理解掌握,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經濟法教學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為了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從周圍的實際生活或者書刊報道中選取,在講授完理論部分后,結合所講內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題或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講評,由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案例教學將教學方式由單向轉變為雙向,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組織模擬法庭,通過控辯雙方的辯論,鍛煉學生對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變黑板教學為電子課件教學,可以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化教育設施有機結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易于接受。經濟法教材中幾乎每一章都有幾個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較多,在黑板上書寫浪費大量時間,而采用電子課件教學可節省黑板上寫板書的時間,有利于開展案例教學。此外,法律知識日新月異,發展較快,電子課件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加大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增長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六、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應采用多種方式

經濟法課程在許多中職學校屬于考查課,一些教師認為考查課就可以馬馬虎虎,寫篇論文或留些作業題就可以結課。其實不然,考核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的途徑。例如:閉卷考試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寫論文可以多查資料,擴大知識面。

為了督促學生學好經濟法課程,目前的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教師應該綜合運用多種考核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各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思考題或作業題,組織學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并圍繞討論題讓學生寫出專題論文,依據學生的作業和論文評定平時成績。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生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對經濟法的掌握和應用,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思考空間。學期末的考核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以選擇題、判斷題、案例分析為主,用于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記憶,為日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

論文摘要: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在中職學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經驗,針對目前中職學校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經濟法作為中職學校會計、營銷等專業的基礎課,只有在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的安排、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

篇(4)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職學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培養中職學生學習和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能力,成長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公民。

一、教學要具有針對性,授課要講藝術性

教師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同時,要緊密聯系實際,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為教學目的。實踐表明,法律課越能緊密聯系實際,就越受學生歡迎、效果越佳。因此法律基礎課要做到針對性、實效性,一方面教師應深入學生之中,使法律課與學生自身實際相結合。中職學生一般都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行為規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沖動,同時自控力弱,缺乏足夠的支配力,法制觀念淡薄。面對這樣的群體,作為法律基礎課的任課教師,首先應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另一方面法律課教學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相結合,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意將教材的內容加以延續——例如“網絡犯罪”,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法律與他們的現實很近,就能較好的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如何使學生在學習法律基礎知識過程中能保持較高的學習情緒,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其次,要精心設計教案,使講課如同演劇,開場不久即有懸念,能吸引學生,集中其注意力,隨著課程往前進展,不斷有出現,令學生動情、喝彩或自發討論問題。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師生之問、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

篇(5)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首始課程。開設“基礎”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合格的大學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思想道德水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實踐教學作為“基礎”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課整個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是指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以“基礎”課理論知識為依托,通過學生對社會實際生活的直接參與和體驗,使學生得到感性的再教育,主體能力得以優化。

一、“基礎”課實踐教學現狀

1.實踐教學已經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高職院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對提高“基礎”課教學質量,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有積極的作用。這些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通過“基礎”課實踐教學,大學生對社會有比較客觀的認識;二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四是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的作風;五是讓大學生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六是提高任課教師的素質。

2.“基礎”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雖然“基礎”課實踐教學已經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但是隨著“基礎”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展開,某些問題依然困擾“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基礎”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實踐教學認識不夠深刻。教學中普遍存在對“基礎”課實踐教學認識不夠深刻的現象,無論是學生和教師,還是學校和社會力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實踐教學認識不夠深刻的問題。二是實踐教學基地不足。我國高職院校社會實踐基地建設還存在一定問題。由于高職院校不遵循“雙贏”原則,只考慮社會實踐基地能否滿足教育的需要,學生是否得到切實的鍛煉,而不考慮社會的需要,造成大學生社會實踐失去外部的支持;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穩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的教學基地,這就造成教師和學生需要花很大力氣四處奔波尋找實踐教學場所。三是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由社團、學生會發起的社會實踐,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參加。“基礎”課實踐教學的社會實踐環節作為教學中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有機會參加的。目前“基礎”課實踐教學經費不足、籌措渠道不暢,是實踐教學難以全面有效展開的原因之一。四是社會實踐有效機制尚未形成。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具有教學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學、學生自發性的特點,這些社會實踐形式和“基礎”課的社會實踐尚未接軌,還處于一種各做各的狀態。五是社會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由于缺乏相應的條件和經費等原因,一些“基礎”課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時,更傾向于課堂上的實踐教學,而很少使用更貼近社會的實踐形式。百聞不如一見,目前“基礎”課實踐教學只有限度地進行著,其深度不夠。六是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基礎”課實踐教學由于沒有教學大綱,沒有規范的管理組織和管理體系,任課教師各自為政,導致“基礎”課實踐教學很難持久、深入地開展,流于形式,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基礎”課實踐教學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國“基礎”課實踐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學的管理體系尚未建立。許多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體制沒有建立,對實施實踐教學沒有硬性要求,對學時、學分等都缺少相應的規定。由于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使得實踐教學被認為是可有可無或流于形式。第二,人力、財力投入不足。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擴招速度較快,而相應的資金、設備、實踐場地無法保證,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進一步被削弱。第三,各方面力量重視均不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項由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與參與者組成的復雜活動。無論是領導者與組織者,還是實施者與參與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影響和制約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三、“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的有效探索

為改變我院“基礎”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課題組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新的方式,推進實踐教學的改革。

1.設立適合大班的教學模式。

“基礎”課重在積極開拓創新,根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指導,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設置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創建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以任務為驅動,以團隊為組織,以專題為內容,最終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合一、課內與課外合一、適合大班教學的探究式實踐教學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學目標。

圍繞學生應具備的團隊合作、敬業精神等諸多能力加以訓練,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發展奠基。

3.以小組為單位,摸索“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可操作性模式。

實踐教學中的教學內容不適合大班型授課,而現實中教學資源有限,很難實現小班型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好。為了讓每位學生都可以有一次參與研究性學習和上臺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在本學期第一次課上,任課教師作如下七大步驟策劃:一是幫助學生組建團隊。每班級按人數自由搭配,組建八個研究性學習團隊,以培養學生集體主隊合作的能力。二是選擇任務。每個學習團隊任意選擇八個主題中的一個主題進行調查研究,以培養學生自助學習和研究的能力。三是資料收集。每個團隊根據所選的主題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四是主題撰寫。主題的撰寫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論文、演講稿、散文、議論文、詩歌、心得等多種格式,以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五是匯報準備。在匯報中要求使用PPT,部分學生不會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以培養學生處理困難的能力。六是主題匯報。每次上課留下30分鐘的時間作為課堂實踐教學,各班派出一個學習團隊作代表,以同一個主題作匯報(6分鐘為宜),進行PK,以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自我展現意識。七是評分與總結。在團隊匯報后,老師與學生評委評分、教師點評和鼓勵并指導后面的團隊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課堂功夫施展在課外,以培養學生總結經驗的能力。

4.以改革創新為主線,精心設計成果展示。

(1)“學習匯報書”,學習匯報書是每個團隊根據選擇的主題學習性調查研究,經調查結果以論文、演講稿、散文、議論文、詩歌、心得等形式展現的紙質報告書。

(2)“團隊亮相”,要求每個團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隊名、口號甚至是logo,還可以用各種形式展示團隊成員的風格和特長。

(3)“現場匯報”,把主題的研究成果以多種形式,如論文、演講稿、散文、議論文、詩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與大家分享。

(4)“活動感悟”,要求每個團隊以簡潔的語言談談此次活動的收獲和感觸,如此次活動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難如何解決?解決后的心態等等。

5.以學生為服務主體,精細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每個團隊主題匯報的成績,作為“基礎”課的平時成績的一半,總分為100分,此分數在學生總評中按20%計算,該團隊成員成績共享,此成績由教師和學生代表共同評定。

“學習匯報書”、“團隊亮相”、“現場匯報”、“活動感悟”四項的分值比為3∶2∶4∶1。

參考文獻:

[1]程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有效性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04.

[2]徐倩.構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初探[J].和田師范專科學報(漢字綜合版),2001(6).

[3]柳禮泉.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5:41.

篇(6)

回顧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歷程,高校開展法制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但效果卻不盡人意。從常見現象來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無視學校的“小法”(校規校紀),違反學校教學和考試紀律、宿舍管理制度等;二是部分大學生漠視國家的“大法”,沒有法律信仰,踐踏法律所追求的誠信、權利義務相統一等價值目標,惡意拖欠學費和貸款、求職時弄虛作假和隨意違約,少數學生甚至有盜竊、搶劫、故意殺人等違法犯罪行為。

(二)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法制教育渠道單一。一些高校進行法制教育的唯一渠道就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開設時間一般為48學時(有的高校甚至將其縮短為36學時),并且“法律基礎”所占比重極少,大學生基本沒有接受全面的法制教育的可能性。二是高校法制教育和考核方法枯燥。目前一些高校很少為“法律基礎”專門配備甚至根本不配備法律專業出身的教師。考核往往是一張試卷。法制教育考核方式變成了記筆記、考筆記。三是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往往以CET和專業課成績的高低來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證書的多少作為是否錄用的標準。導致了學生對法律基礎等公共課的不重視。

二、拓寬高校法制教育渠道高校開展法制教育應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相結合,不斷拓寬高校法制教育渠道。

(一)拓寬高校法制教育渠道的必要性

中國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講過“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師傳授基本的法律知識之后,我們更應該按照教育規律,幫助大學生把知與行結合起來,搞好課外實踐活動。而這些活動往往都是任課教師無法安排和協調的,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則是大多數實踐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所以見效,全靠民眾的服從,而遵守法律的習性須長期的培養。”高校任課教師“上課才來,下課就走”的教學方式和較短的教學時間決定了高校進行法制教育絕對不能僅僅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在高校,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負責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輔導、操行考核、學籍注冊、檔案管理、教學秩序、內務衛生、黨團活動等,是大學生在高校里接觸時間最長、最為直接、最為頻繁的人。由此可見,無論從內在的教育規律,還是外在的教學環境來說,將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納入到高校法制教育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拓寬高校法制教育渠道的可行性

法制化的校紀管理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校規校紀是高校小范圍的“法律”,而執行和引導、監督大學生遵守執行校規校紀的正是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執行校規校紀時,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首先應該公正公平,在處理關系大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時,如違紀學生的處理、學生干部的選拔、獎助學金的評定、評優評先、安排實習、畢業生推薦等問題上,要一視同仁,嚴格按照校規校紀辦理。其次輔導員應引導、監督大學生嚴格遵守和執行學籍管理制度、學代會制度、申訴制度、聽證制度、考勤制度、考試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圖書借閱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獎助學金評定制度等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校規校紀,使他們時刻感受到校規校紀的約束力,懂得遵守校規校紀帶來的益處和承擔違反校規校紀造成的后果,從而養成遵守校規校紀的良好習慣。由此可見,將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納入高校法制教育體系是可行的。

三、改革高校法制教育和考核方法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法

1.科學、靈活的授課方法。提高任課教師專業素質對搞好高校法制教育非常關鍵。有條件的高校要建設一支受過正規專業教育、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來從事“法律基礎”的教學工作;暫時沒有條件的高校也要通過組織培訓、進修等形式,不斷提高非法律專業出身的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如果想使學生發生興趣,我們就應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務使一切事物,無論如何正經,都可以親切地、誘人地放到他們跟前。”教師應打破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情境式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方法、案例式教學方法等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以達到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2.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搞好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我們應重視學生的課外實踐。輔導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和實踐活動的法制教育功能,利用校園網絡、電臺、櫥窗等陣地傳播法律知識;組織學生參加知法用法辯論賽、法律知識競賽,送法下鄉、普法宣傳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動中受到教育。還可以與地方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監獄等單位建立聯系,讓學生走出校園,接受教育,讓他們結合親身所見所聞去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內涵,切實感受法律的威嚴。

篇(7)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不斷發展,高校擴招,生源質量下降,且學生又面臨著經濟壓力、就業難、難以適應環境等多方面思想、心理問題,為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善于總結,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推進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節、教學思路,推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在師生關系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上我們一般采用講授法,其最大的優點是知識容量大、效率高、通用性強等,但常常會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壓抑。改變這種現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第一,由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選定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指出重點、難點,擬定思考題,然后讓學生進行課前自學,就思考題做出簡要答案并篩選出不懂的問題,教師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第二,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適于學生討論的、有價值的熱點話題,由學生講述自己的觀點,還可以組織討論,最后由教師作總結;第三,師生共同配合,總結本章節的內容,進行小節,并布置作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一個共同探討、教學相長的和諧統一體。

二、采用多種教學法,提高教學效果

1.專題講座式教學法

課堂講授是教學的基本形式,特別是某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仍然要靠系統的講授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可為學生形成比較完整和系統的知識體系打下扎實的基礎。我校的專題講座模塊包括六大塊:人才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法制觀教育、實踐觀教育。所請校外的法制專家大都在一線工作,他們帶來最新的實踐實例和法律邊緣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關注和思考,因此,專家講座深受學生的歡迎。

2.案例教學法

又稱情景教學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閱讀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化對相關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法較為直觀、生動,學生較為喜歡。在具體案例教學中,教師選取案例應當把握以下原則:(1)真實性,是指所選擇的案例應當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不是道聽途說或隨意杜撰的;(2)典型性,是指備受社會普遍關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教學案例沒有典型性就沒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學生們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時代性,一方面,它充分反映了十七大的精神,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另一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新法律、新法規不斷頒布和實施,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漸完善。這就要求教師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與時俱進,及時選取和更新當前所發生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

3.演講、研討教學法

這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自我認識能力的高度訓練形式。教師在運用此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演講內容、研討題目不一定直接與書本有關,但必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結合。(2)老師要把握全局,對每一位演講(研討)的學生進行客觀的、側重的、肯定的評論。(3)研討的內容應以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為主導。但因為它需要大量時間收集資料,會擠占其他學科的課余學習時間,這種形式不宜過多。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在的學生在全方位地接受外面的知識信息,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可以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系,由原來的教與學的關系變成相互交鋒學習的關系,使師生關系朋友化,學生更容易與老師進行思想交流。

4.電化教學法

我校采取的電化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觀看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影片,如《離開雷鋒的日子》、《可可西里》、《東京審判》、《〈今日說法〉精編版》等富有教育學習意義的影片。學生看后主動提交觀后感,與任課老師討論分析案例。

三、改進教學手段,采用現代化教學模式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學校應合理運用以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以新穎、充滿現代性的特點較好地適應了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人們接受信息的一般規律。它以大量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富有變化的教學材料,以豐富、生動活潑的立體化的教學形式代替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助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利用聲、光、影像等現代技術。聲、光、影像能夠給人以立體化的感受,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印象深刻。多媒體綜合利用聲音、影像、動畫等現代傳播技術,的確有使學生便于理解,易于感染的效果。所以近來已被多數學校提倡和采用。我校制作了符合學校教學實際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件和網絡課程,積極制作精品課程,結合教學內容,從新聞、電視、網絡等媒體中及時下載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學習、觀看。二是可以利用學校的網絡平臺,傳遞信息,利用QQ、電子郵件、MSN和學生保持聯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我校還利用網絡論壇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某些問題的討論,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網絡交流是不見面的方式,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實話實說,從而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掌握有用信息。

四、改革考核方式,由單一的試卷考核轉變為多角度的考核方式

以往的一張試卷定分數,忽視了學生的才能和創造力。考核既要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掌握的程度,更要兼顧學生的日常道德行為表現。我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采用平時成績、論文、社會調查報告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比例為4∶3∶3。學生的平時成績由任課老師根據對學生上課、參加活動的平時表現,以及學工部門、班主任等提供的學生學期表現情況綜合評定,加強對平時表現的考核力度。論文與專題研討的題目相結合,輔導學生如何剖題,如何收集相關信息,如何寫論文及發言稿。調查報告與同學們最感興趣的熱點話題相結合,學生可以自行設計題目、問卷,在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報告。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均有提高,有效地克服了過去那種高分低能,甚至知行脫節的現象。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過程,我們只有不斷地總結教學的實踐經驗,吸取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增強課堂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知識教育為依托,實現能力教育,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三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

[2]范紅鳳.創新思想適德修養課教學的兒點看法.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VOL5,(3).

篇(8)

在現代社會,法律素質是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之一。法律基礎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和法制觀念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它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概念性較強,與生活關系密切,新形勢下加強學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使本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正確認識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繼環境污染、吸毒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難題。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質低下、法制觀念淡薄,平時對法制不夠重視。有關調查表明,正處花季的17歲是危險年齡,正成為犯罪高發期。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學習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必定會影響他們的法律意識形成。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樣。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因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為是合法的?也許不知不覺就做了違法的事,所以不學法、不懂法,也就談不上遵紀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別人的行為不會侵害到你的權益。這時候你就需要通過合法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不了解法律常識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處于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地位,有些學生覺得法律離自己比較遙遠,“法律于我何干?學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數學生才有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不乏一些雖有理但卻不知怎樣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最終吃虧上當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使他們具有較強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覺遵守法律,自覺維護和捍衛法律的尊嚴,進而使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重視緒論課教學

法律基礎知識在初中課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學生對“重炒舊飯”不以為然,還有些學生對理論知識提不起興趣和學習熱情,課后知識記憶不牢,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普遍存在無所謂情緒。針對這些情況,第一節課尤為重要。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須上好第一節課即緒論課,為日后的順利教學奠定基礎。第一次課除了介紹本課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試情況外,要重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入門欲望,使他們對后面知識學習充滿期待,對學習這門課程充滿熱情,從而樹立對本課程的積極學習態度,堅定學好本課程的信心,為日后的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緒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備課時,以教學目的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選擇教法,認真充分備課,做到胸有成竹。同時,應通曉教材全部內容,以便熟練運用教材。其次,開講要引人入勝,懸念迭起。針對學生第一節課常有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可以提出問題:“當面對物質的誘惑時,你會不會產生據為己有的欲望?當面對鮮艷的刺激時,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沖動?當面對暴力時,你會不會手足無措?當面對傷害時,你會不會束手無策?”讓學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見,以便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然后再逐一講解,從而使學生覺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識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時,再次強調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法律能給人以安全的指南;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懂得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懂得合法合理、適時適度地處理學習階段的問題,知道用什么方式、通過什么途徑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合理應用案例教學法

法律教育與法治實踐聯系密切,源于法治實踐的案例在法律教學中被廣泛運用。案例教學法是法律教學中最具特色、最有優勢的教學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學的重要內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學是不完整的。恰當運用案例,能幫助教師闡明問題,突破講課的重點、難點、疑點;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要真正實現案例教學法的優勢,關鍵在于對其正確把握并合理應用。例如,在講到“正當防衛”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介紹法律規定。根據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損害的行為。然后說明其具有的五個特征:(1)防衛意圖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2)防衛起因是不法侵害的發生和存在。(3)防衛對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衛時間是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之時。(5)防衛限度是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損害。同時強調這五個特征也是構成正當防衛的五個必要條件,即主觀條件、起因條件、對象條件、時間條件、限度條件。重點是要對各個條件分別舉實例加以分析說明,以加深學生對該法律概念的正確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懂得評判是非、合理應用。

篇(9)

 

在現代社會,法律素質是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之一。法律基礎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和法制觀念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它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概念性較強,與生活關系密切,新形勢下加強學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使本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正確認識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繼環境污染、吸毒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難題。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質低下、法制觀念淡薄,平時對法制不夠重視。有關調查表明,正處花季的17歲是危險年齡,正成為犯罪高發期。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學習一些法律基礎知識,必定會影響他們的法律意識形成。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樣。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因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為是合法的?也許不知不覺就做了違法的事,所以不學法、不懂法,也就談不上遵紀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別人的行為不會侵害到你的權益。這時候你就需要通過合法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不了解法律常識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處于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地位,有些學生覺得法律離自己比較遙遠,“法律于我何干?學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數學生才有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不乏一些雖有理但卻不知怎樣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最終吃虧上當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教育,使他們具有較強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覺遵守法律,自覺維護和捍衛法律的尊嚴,進而使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重視緒論課教學 

法律基礎知識在初中課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學生對“重炒舊飯”不以為然,還有些學生對理論知識提不起興趣和學習熱情,課后知識記憶不牢,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普遍存在無所謂情緒。針對這些情況,第一節課尤為重要。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須上好第一節課即緒論課,為日后的順利教學奠定基礎。第一次課除了介紹本課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試情況外,要重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入門欲望,使他們對后面知識學習充滿期待,對學習這門課程充滿熱情,從而樹立對本課程的積極學習態度,堅定學好本課程的信心,為日后的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緒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備課時,以教學目的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選擇教法,認真充分備課,做到胸有成竹。同時,應通曉教材全部內容,以便熟練運用教材。其次,開講要引人入勝,懸念迭起。針對學生第一節課常有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可以提出問題:“當面對物質的誘惑時,你會不會產生據為己有的欲望?當面對鮮艷的刺激時,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沖動?當面對暴力時,你會不會手足無措?當面對傷害時,你會不會束手無策?”讓學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見,以便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然后再逐一講解,從而使學生覺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識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時,再次強調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法律能給人以安全的指南;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懂得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懂得合法合理、適時適度地處理學習階段的問題,知道用什么方式、通過什么途徑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合理應用案例教學法 

法律教育與法治實踐聯系密切,源于法治實踐的案例在法律教學中被廣泛運用。案例教學法是法律教學中最具特色、最有優勢的教學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學的重要內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學是不完整的。恰當運用案例,能幫助教師闡明問題,突破講課的重點、難點、疑點;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要真正實現案例教學法的優勢,關鍵在于對其正確把握并合理應用。例如,在講到“正當防衛”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介紹法律規定。根據我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損害的行為。然后說明其具有的五個特征:(1)防衛意圖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2)防衛起因是不法侵害的發生和存在。(3)防衛對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衛時間是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之時。(5)防衛限度是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損害。同時強調這五個特征也是構成正當防衛的五個必要條件,即主觀條件、起因條件、對象條件、時間條件、限度條件。重點是要對各個條件分別舉實例加以分析說明,以加深學生對該法律概念的正確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懂得評判是非、合理應用。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68-0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不僅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和知識性,還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或者片面強調實踐教學忽視理論教學都是不可取的。其教學目標不僅要解決大學生知道不知道的問題,還要解決大學生“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完全依靠理論教學是難以奏效的,必須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

一、實踐教學對“基礎”課教學的重要作用

1.實踐教學是實現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內化和外化的必要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實踐,作為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也是人們思想道德品質形成之根本。通過實踐教學,一是可以將理論知識、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基本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和信念,二是可以使受教育者將自己的思想認識、道德觀念、法律意識等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并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如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或內心里,而不見諸行動,很可能將學生培養成“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那么修養就失去了意義,也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2.實踐教學是實現教育者課程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德育的基本價值在于培養人的品德,德育課程的設置正是力圖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實現塑造人良好品行的教學目的,這與德育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對于教育者來說,保證課程教學目的的充分實現即是保證德育價值的充分發揮。如果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不但使課程教學成為純粹的理論說教,而且使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檢驗,更談不上實現教學目的了。

二、“基礎”課實踐教學應采取的模式

要想使實踐教學的目的得以實現,必須選擇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也就是課堂實踐、校內實踐與社會實踐三個層次的有機組合。

1.課堂實踐。課堂教學是理論灌輸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學中也應當強調實踐教學,以使外在灌輸與內在接受達到統一。課堂實踐的具體方式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選擇,例如,教師根據教學所涉及的內容,舉出典型的案例,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形成小組集體意見,并推薦代表向全班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小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師予以引導或總結。活動結束后,學生上交案例分析材料。

2.校內實踐。校園生活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實踐教學最直接的教育資源。校內實踐主要包括社團活動和校內調研活動兩種。社團活動主要是通過開展社團校園文化活動,如專題報告、讀書活動、論文評選等,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守紀律的品格。校內調研活動則應從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設計調查的主題,指導學生進行校內調查研究,使他們在實踐中感悟生活,引發思考。

上一篇: 建筑美論文 下一篇: 教師專業標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影院 | 午夜成人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91 |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