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27: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設計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傳統繪畫專業的影響
繪畫與設計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吳冠中老先生的作品《人之家》為例,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傳統繪畫專業的影響。吳冠中老先生于1999年創作的水墨畫作品《人之家》,在實際生活中選取題材,作品的題材貼近生活,再平常不過了,但是在創作手法上,不再是對事物的簡單臨摹與復制,而是融入了作家本身的創作情感和審美傾向,是對自然事物的再創造。吳冠中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巧妙地運用了點、線、面等構成畫面的基本要素,作品在傳統的水墨畫的基礎上,將畫面的各個部分分解為點、線、面等基本構圖元素并進行設計重組。吳冠中這位老藝術家選取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題材,卻給了我們非同一般的藝術視覺,給了畫面不一樣的藝術靈動感。所以,吳冠中老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種“設計味”。這也是使他為我們所熟知的一種方式。我們在繪畫過程中也可以結合藝術設計,這樣,就可以營造出新的圖形樣式和空間形態,強化畫面的視覺效果,同時,還有利于發散我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影響
如今我們的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而我們九年義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新型人才。所以,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一門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術教育的重要途徑。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對于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提高美術文化素養,培養藝術創想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藝術設計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們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學生們對于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例如在生活中,一幅有創意的畫或者海報,可以更加吸引人來駐足觀看,在人們駐足觀看的同時,即使這種創意深入人心,又能激發由此創意衍生出來的其他創意,這樣,就提高了人們的想象力。
(三)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理工課的影響
藝術設計與理工課程里學的東西看似牛馬不相及,但細細想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聯系的。理工課程深刻地體現了藝術設計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理工課程的教學目的。理工課程的教學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受教育者能夠利用學習來的知識,生產出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來,還要求受教育者所生產出來的東西具有審美價值。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出來的東西也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僅從這一點來看,理工課程中就體現著藝術設計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中外教育發展史證明,教學過程中離不開藝術設計因素的參與。在對人類發展和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身上,幾乎都體現著藝術家的氣質。例如達•芬奇,他本身既是一個科學家,又是一個能創作出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樣流芳百世的藝術作品的藝術家。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科學家通過藝術設計素質教育,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拓展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的思想可以自由地翱翔,甚至對他們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環境學的影響
環境學被定義為“新興交叉邊緣學科”,這也就決定了它的學科體系構成應該是多遠化和特色化的統一。所以環境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滲透和交叉是大勢所趨,以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為基礎,努力向其他學科吸收營養并保持自身的特色,是構建環境學的關鍵。環境學里面不僅僅是包括如何將環境治理的更好,還包括對環境的美化,及現在所說的環境藝術設計。現今,環境藝術設計所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由最初的簡單的室內環境設計轉變為環境藝術設計,再到當前乃至今后的環境系統整合設計,學科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環境藝術設計不單單只是環境的范疇,更涉及到藝術的領域,而體現更多的,則是藝術。舉個例子,在生活中,綠化越來越重要,當我們走在大街上時,我們所看到的,無論是馬路上的綠化帶,還是街道兩旁的大樹,無不體現著綠化的作用,而這種綠化,不僅僅是吸收車輛所排放的廢氣,還有美化城市的作用。再舉個例子,現如今,我們的公園越來越漂亮,里面的設計越來越新穎別致,這都是藝術設計的作用。加入了藝術設計的成分,我們生活中的環境才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五)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
講故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學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存儲、提取和傳遞信息。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故事也是一種設計方法。“劇本設計法”是中國古典文學同藝術設計的一次關于藝術的碰撞。我們通常所閱讀的小說,可能需要幾十萬字去描述其中所要表達的內容,但這需要幾十萬字所要表達的內容,可能通過幾幅畫就可以明明白白的表達出其中的意思,而且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用故事去思考問題,用畫來表述。由于中國傳統的觀念,我們無論是在現實說話中還是在文字描述中,都喜歡含蓄,語言較為溫婉,這樣,才能突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美感,可是也因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的古典文學太陽春白雪,不夠直白,有時就會讓人看不懂,而加入了具有藝術設計的畫作,就會幫助人們理解文學其中的含義,這樣就會使得人們對中國古典文學更加感興趣。
(六)藝術設計素質教育對高等教育體系中其他學科的影響
“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特別強的學科,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輔助,而在現如今的社會,跨學科發展也成為當今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大趨勢。在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非設計專業的課程加入藝術設計素質教育,也是散發其學生的創意思維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的高考模式太注重分數,而忽視了藝術設計素質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這就得到了一定的彌補。這樣有利于學生們盡早擺脫思想禁錮的枷鎖,及時掙脫思維定式的牢籠,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地暢想。
設計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標對象、不同的使用價值賦予了設計不同的概念和含義。設計具有多元性質:從社會角度看,設計是一種需求;從文化角度看,設計是一種品味;從藝術角度看,設計是一種表達。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我們把設計細化,突出設計與社會結合,并不是要否認以往的設計概念,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設計的內涵和外延,體現設計的價值。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多元文化,我們鼓勵這種多元性的存在,那么,不同領域的設計就應該有不同的概念,某一個階段對設計概念的界定,只不過是適應了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在設計歷史發展的整個長河中,只能作為當時的一個設計個性。在從圖案、工藝美術到藝術設計概念的變化過程中,設計始終都離不開兩個東西——一個是人,一個是物。從人的方面講,就是人的眼、手、腦。設計的過程要用眼睛吸收基礎元素,用腦組織創意方案,用手去實現。即使在廣泛使用電腦的今天,我們仍然是用手在操作,用眼睛在看,用腦在思考。再一個就是物,設計是通過物來實現和表達,無論是古代的造物還是現代的設計,只有通過物,人們才能看見實實在在的設計,物是設計創意的載體,也是設計思想的體現,至于通過設計產生的物,能不能實現實用或者審美的價值,那就要看設計者怎樣去操作設計的過程。所以,不論是從時間的寬度還是地域的廣度來講,“人”和“物”是設計中兩個始終不變的元素,而從哲學的角度看,“人”和“物”正是實踐中的“主體”和“客體”,設計離不開實踐性而獨立存在。
二、藝術設計專業通識教育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養人的全面素質和廣闊而博大的世界觀。核心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就是從更寬廣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教育者應根據當前藝術設計專業生源的實際素質狀況,調整現有通識課程框架,實施系統化、精品化的通識教育,以培養更具人格素養的藝術設計人才。
1.強化通識課程的人本化、綜合化,建設核心通識課程
相對專業課程而言,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應具有永恒價值,由專業范疇轉向社會范疇,由知識技能的傳遞轉向人格情感的培養。可以說,通識教育承擔著培養對學生來說是受益終身的素質的責任。因此,我們需要提煉幾項核心素質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從課程體系上說,需要建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現代意義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應該“更著重人的情感、創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對終極存在的體悟等內在情感體驗與人格的全面培養,從而達到人的精神性與知識、技能的統一”。他將全人的發展方向概括為智能、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精神六個范疇,強調通識教育課程中人文、社會、自然等的互動、整合。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對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學以及政治、經濟、倫理和生活知識等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基于這一理念,結合我國的國情,可圍繞人文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倫理、自然科學、社會與經濟五個模塊進行設計和建設。
(1)人文歷史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一方面增進學生對人類文明歷史的全新審視和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文明的發展歷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與社會歷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應該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國文明史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還要有重點地選取對人類文明有重大影響的經典進行精讀和討論。
(2)文學與藝術課程模塊
這一模塊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對藝術表現的批判性理解力,領域涉及文學、音樂等。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而言,由于在專業必修和選修課中已經有了大量的藝術類課程,因此這一課程模塊需要避免重復開課,應開設綜合性、跨專業的藝術素養課程。鑒于文學與藝術設計的緊密聯系性,該課程模塊的比例可加大,為學生提供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分析方法等內容的課程,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
(3)道德倫理課程模塊
增加學生對中外哲學家有關倫理、道德、公平、正義、民主等內容的閱讀和討論,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思想傳統,了解道德問題的復雜性,塑造公民意識。通過課程的教學,學生可拓展對于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的是與非,具備分析復雜多變的現代問題的能力。
(4)自然科學課程模塊
科技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實質性的。基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理工科基礎知識較為薄弱,這一課程模塊需要進行細分,選擇合適的主題內容并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單獨授課。如,開設科學的精神與方法、環境與生命、宇宙的性質、黑洞等課程,對重大發現與重要理論的歷史演化過程、杰出貢獻人物、對社會的影響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辯證的論述,其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科技發展的特有規律及人文內涵,并培養其思辨能力,把科學作為觀察人類與世界的一種方法,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培養更為寬廣的世界觀和思維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5)社會與經濟課程模塊
在美國,“服務社會”成為諸多大學理念的重要成分,而這也恰恰是我國一些大學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識。社會與經濟課程模塊的開設目的就是讓學生清楚而正確地認識社會,更自覺地參與社會生活,同時就生活中的物價問題、房產問題、經濟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資等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對經濟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傳播蘊含在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經濟現象。
2.實現通識課程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1)由單一的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班授課為主、大班授課為輔的形式
教學方式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大班授課為主,課堂教學缺少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人數過多導致無法實現對學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引導,這使得通識課程淪為另一種形式的理論或概論課程。大學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是師生之間面對面交往的場所,知識的獲取不僅僅依賴于書籍,教師的行為舉止、品德修養乃至學識水平要依靠面對面的傳授和感染。因此,通識課程教學要提高小班授課的比例,以增加師生的接觸頻率和交流深度。
(2)實現課程設計的科學化、多元化
當前我國高校開設了五花八門的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一些課程內容龐雜、形式重于內容、體系缺乏科學邏輯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識領域之間關系的構建,反對一門科目對應一個知識領域的課程設計,課程安排應該跨學科建立起廣泛的聯系網。因此通識課的內容、設計是需要慎重對待的,需要通識課程的教學團隊共同討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更具邏輯性和體系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師的專長,通識課程內容可以按照一個主題或圍繞一個學科領域這兩條線進行組織。按主題內容進行課程設計,即設定一個教學主題,通過一門課程或系列課程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講述和探討。其優點在于跨學科性和綜合性,并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按學科領域進行課程設計,即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了解一個領域的內容,從教學內容上看雖然與傳統教學類似,但其優點在于精與深。這類課程要在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出發點,以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3)實現通識課程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二)深入挖掘區域文化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創新有著很大的困難,區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作用,區域文化在教育創新上可以充分的利用起來,從區域文化進行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這樣既可以彰顯藝術特色就可以為創新做很大的貢獻。
二、探索跨學科的培養模式
(一)綜合納入邊緣學科綜合學科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幫助藝術設計教育的學生拓展思路,設計教育出更多更新穎的作品。藝術設計教育是一門很廣的學科,覆蓋了很多的領域,與其他的學科有很大的交叉性,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習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還可以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們得到綜合的發展,這對于藝術創造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于學生思路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的思路,社會實踐也是創造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的靈感來源于實踐,取材來源于實踐,創作也在實踐當中,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發揮了學生的創新創作的積極性。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開闊的思路,在實踐中是最容易找到靈感,當然也是發現問題最多的,在實踐中,就能通過自己實踐解決這些問題,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作能力。
三、加強整體師資隊伍建設
二、師資建設
哈佛大學艾略特校長曾說:“大學的真正進步必須依賴于教師”。②中國高等設計藝術專業教師通常是公開招聘的具有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很多教師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充實到教師隊伍,普遍比較年輕,年齡基本35歲以下,他們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完整的設計知識結構和實踐教學能力。教師職稱規定有: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見習教師等。德國的設計藝術專業教授也是公開招聘的,聘任條件嚴格,要求其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社會知名度,有從事本專業工作至少五年的社會實踐經歷等,因此,德國設計藝術教授大多數在獲得任教資格時,年齡基本35歲以上。他們有豐富的知識結構、專業實踐能力、社會經歷,成為專業領域中有影響的人。德國大學教師一般分為:教授、老講師、助教、實習指導教師。
三、教育形式
中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實行收費制,且收費較高。學制為本科4年,專科3年,課程安排通常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性質分為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以本科教育為例,學期分為8個學期,課程的學期安排因學校和專業各異,一般1-4學期為基礎課、公共課學期,5-7學期為專業課學期,第8學期為畢業設計學期。每門課程結束教師會根據學生的作業給出相應的分數,獲得及格以上表示考核通過(按百分制,60分為及格),如出現不及格,可在下一個學期或畢業前進行補考。德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實行免費制,教育形式因學校和專業的不同而各異。學制一般5年,10個學期。課程安排通常分兩個階段,即:基礎學期和專業學期。以柏林藝術大學視覺傳達專業為例,基礎學期為4個學期,專業學期為4個學期,畢業設計為2個學期。③學生在每個階段須獲得規定數量的學習證明(一門課程一張證明),方可繼續學習,學習證明沒有分數,獲得學習證明就表示通過考核,基礎學期規定12張學習證明,專業學期規定13張學習證明。當學習的總學期超過14個學期之后,再進行學習必須繳納學費。但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還可以得到兩次休學期的機會。這樣的規定,即考慮到學生在校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相結合,也限定學生在規定的學期內修完學業,避免時間、金錢的浪費。
四、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以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觀點研究教學過程,是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教學體系,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本文指的教學模式主要由教學方式、基礎課教學、專業課教學、實踐教學以及教學評價等幾部分組成。
1、教學方式。
中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的教學方式一般是理論講授和作業實踐相結合。理論講授是授課教師講授該課程的相關知識,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講作記錄,作業實踐是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進行設計制作的過程,一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進行指導。每學期不定期的還會有專業講座。專業課程基本采取分段安排、小班授課的方式,每班人數20-30人不等。而德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的教學方式通常為:講座課、討論課和練習課。講座課也是教師講授理論為主,學生聽講,在課上教師與學生一般不進行討論。練習課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做練習,“不僅是在形式上做了一種東西,而是通過實踐了解、掌握整個過程。學生實習了這一項不光為了將來干這一行,而是培養全面的能力。”④討論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學生撰寫論文,然后在課堂上做口頭報告。課程安排相較靈活,可以幾種課程交叉學習。在德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講授課以外,其它的部分都堅持小班教學,一個教授最多指導15個學生。⑤
2、基礎課教學。
中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的基礎課教學一般分為造型基礎(素描、色彩類)和設計基礎(三大構成等),課時量較多,表現形式主要是手繪,而單一的手繪很容易使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模仿表現的方式建立起來,導致學生缺乏多元審美能力。而德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體系依然保留著包豪斯時期的傳統,強調藝術與技術結合在設計中。在基礎課教學上,學生作業必須考慮如何選擇材料、手段,如何用圖形、文字色調來表達設計意圖。在基礎課上,只有較少的繪畫訓練課程,更多的是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創新思維、表達能力。教師“不過問用何種材料、不過問用何種工具,更不會過問學生們選擇何種表達形式,只要作品是有內涵的、有個性的、有張力的、自己體驗的”。⑥
3、專業課教學。
專業課教學是設計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專業課的訓練主要是課題設計題目。在中國,通常教師理論講授完布置下作業,學生開始尋求課題,但學生的作業多是虛擬的題目,學習往往被動,教師需要采取一對一的督促指導,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和指導建議進行設計制作,因為受到課程時間、實踐條件等各種限制,使學生無法深入推敲設計要素和細節,課題設計大多淪為設計游戲。而德國的專業課的課題訓練通常根據社會的需要和真實項目來制定設計題目,設計課題的整個過程嚴謹有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并尊重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意和設計形式。課題且不受課程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深入推敲所有設計要素和細節。從設計構思到設計成型,不盲求設計經驗,而是探求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德國的專業課教育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能夠培養出具有設計創意能力的學生。”⑦
4、實踐課教學。
中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的實踐踐教學有課程實踐和畢業實習,也有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之分,這些實踐共同特點是存在實踐要求和形式,缺少實踐內容和執行,都缺乏明確的定量要求和實習的實效要求。真正的校外實習基地較少,多數年輕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專業實踐經驗,無法達到預期實踐效果。所以實踐課的教學往往流于形式。而德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進入高校后,校方建有較好的校內實習車間和校外實習基地,有相應的實踐課程和時間的安排,實踐課程學時約占總學時的四分之一以上,有些院校還規定,學生必須要有1-3個月的社會實習期方可畢業。校外實習通常分為基礎實習和專業實習兩個階段,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基地和教授一起對學生的實習進行考核評價。德國的實踐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使學生掌握專業實踐流程,了解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5、教學評價。
課程的教學評價是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中國的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學評價是授課教師主要是以學生作業為依據,以個人觀感進行評分,學生所關注的只是最后的分數以及是否及格,并不關心學習的得失,評價過程往往是單一的教師評分,缺乏師生間的點評交流。德國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學評價通常是設計方案陳述討論的方式,學生先闡釋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后師生間、同學間進行評價、交流,如果設計方案能得到通過,教授便會給出一張學習證明。這樣的評價方式一個很重要的交流學習過程,不但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溝通表達的能力。
二、“研討式”的定義
二、設計藝術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藝術作品
設計、工藝領域的教學是中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闡述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和創造性地應用一些最前沿的技術,并且能夠在實操、練習、制作中培養熱愛科技、勤于動手的好習慣。通過練習制作各種設計作品,學生觀察、反思生活現象,然后將自己的作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體驗設計的美和巧妙。1989年,丹麥設計師魏格納設計了一把弓形椅子,這把融入了先進技術的椅子符合力學和人體工程學,材質運用巧妙,制作精良,搬運輕便,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這些在設計藝術方面具有特質的作品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大量引用,從多個側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體驗,讓學生體會設計的結構美、功能美、科技美等。
將現代設計領域的一些新的形式和內容作為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不斷更新,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青年學生的藝術思路。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嶄新手法,數碼多媒體組合的快速發展,為視覺傳達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可能性。運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進行的圖像合成、添加濾鏡等多種處理方式,使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一種新穎的、前所未有的設計形式。將這些內容補充到教學中能夠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好地理解現代平面作品。
三、設計教學的多元化更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感知特性
設計作品涵蓋的內容很廣,形態各異,因其融于日常生活,其在情感性、藝術性、娛樂性等方面更為接近學生的情感特征和智力水平,學生樂于接受,易于學習和理解。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是對“藝術”“現代設計”“工藝”等方面知識的思維整合,即從創新思維、價值觀、工作方式到各種材料的體驗、技術觀念、情感表白等方面的綜合考慮,是手腦并用的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啟發智力的有效手段。設計工藝教學是熟悉材料和工具的活動,要獲得設計綜合能力就需要多樣的心智和技巧,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與實踐能力,豐富他們的知識層次,加強其對綜合技巧的掌握,鍛煉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耐心、嚴謹、堅強,以及樂于探索、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生活態度。青少年時期是積累知識、感知人生、掌握各種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關鍵階段。
這一階段學生喜歡操作性的教學內容,他們希望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展示自己的能力以獲得認可。設計類教學內容為他們提供了發展興趣和實踐的機會,促使他們綜合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探索未知,通過實際活動發現事物間的本質聯系,并嘗試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他們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進行材料實驗和動手制作,為尋求、探索以收獲自己的成果而奮斗。設計類教學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使其學會積極參與,與他人協作和處理人際關系,對于理解傳統道德觀念和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教育意義。羅恩菲德教授在其《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一書中,通過研究論證,為青少年開出了青春期藝術教育方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課程方案是設計或與設計有關的課程,包括插花、園藝、珠寶、攝影、招貼等各種各樣的教學內容。這充分說明了設計教育課程對促進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它是未來基礎藝術教育的主要課程。
四、國外中小學的設計藝術教育現狀
一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傳承
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是設計,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雖然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陰影,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還是如影隨形,到處可見。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通過藝術與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間接,都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要依賴于當時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電腦數碼設計這一藝術形式便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普及,電腦電本文由收集整理腦數碼化時代的到來而誕生的。著名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設計大師喬治·開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電腦數碼圖形與電腦數碼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macintosh電腦形成“桌面排版系統”(簡稱dtp)開始,電腦數碼技術在設計領域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電腦數碼圖形技術的成熟帶動了cad/cam(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制造)的普及和發展,設計藝術與電腦數碼技術才得以真正結合。隨著現代的電腦數碼技術在藝術表現領域中開始形成自身獨特的視覺表現語言,體現出更高的藝術價值,電腦數碼設計開始進入到藝術的古老殿堂。但是當電腦數碼藝術創作給藝術家帶來興奮和視覺的新奇的同時,卻發現因文化科技等諸多因素,產生了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美的情感差異和電腦數碼藝術表現的不足,同時還存在一些對電腦數碼藝術的模糊認識。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文化淵源的發掘,探討電腦數碼設計創作的視覺表現和美學趨向,及其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圖形、色彩、民族文化、電腦數碼技術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電腦數碼藝術。用傳統藝術,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藝術來豐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以彌補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藝術文化內涵的不足,解決在現代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存在的視覺表現,以及認識和發展方向的問題,是正確表現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中傳統繪畫藝術美的關鍵。
二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審美情感差異
形成傳統藝術形式和電腦數碼藝術創作審美情感的差異,首先是文化傳統淵源的不同。傳統繪畫藝術創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之上的,蘊藏著眾多的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傳統的藝術精粹形式豐富,包涵著深刻的文化積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及審美情趣。傳統繪畫藝術所體現出深遠的歷史傳統,眾多的風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傳統繪畫的筆墨造型和傳統藝術的文化淵源,都在人們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親和力,產生心靈的共鳴。而新生的電腦數碼藝術創作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學情感上缺乏傳統文化基礎,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有較大的局限,使人產生在文化遺傳上的陌生和疏遠。其次是因為現代科技的含量導致創作和表現的差異。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繪畫,尤其是傳統的工藝美術,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創新外,還沒有受到過像現代電腦電腦數碼化所帶來的這樣巨大的沖擊。
三 電腦數碼藝術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在電腦數碼設計表現過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學科領域的相互補充、借鑒是電腦數碼藝術發展的根本。結合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是不斷充實電腦數碼設計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電腦數碼藝術創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為傳統繪畫創作的表達和反映藝術家的創作構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家的思維和想象力。
在近50年來久負盛名的設計師中,諾曼·塞斯
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的過程中,大部分學校都設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學校卻不能達標,即課程設置不具備科學合理性,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也達不到預期標準,無法滿足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發展需求。另外,有些高校雖然安排了相關的實踐課程,但是實踐時間較短,也不能落到實處。這樣一來,學生就無法將學習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他們就會面臨諸多困難,最后不得不放棄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如果缺乏明確的教學定位,不僅會阻礙高校的穩步發展,還會對國家的教育資源造成浪費。
(二)高校盲目擴招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高考擴招成了一大趨勢。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藝術設計人才也一樣。通過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知,近20年來,我國某美術高校的招生人數一直在不斷擴大,已增加了將近30倍。高校擴招會促使藝術設計畢業生的數量大幅增長,為社會提供了更多藝術設計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結合社會供需的實際情況進行盲目擴招,就會導致大量問題的出現。比如,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某高校進行了擴招,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完善的教學設備,該高校的教學質量出現了嚴重下降,學生無法獲得優質的教育。
(三)教學方式方法方面的問題
通過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現代教育中存在著很多不足,是阻礙藝術設計教育工作取得進展的因素。現行教學大綱中的套話較多,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缺乏現實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僅僅是爛熟于心的紙上談兵。另外,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以及實踐機會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當前的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教育體制存在著諸多問題,即教學內容空泛、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手段落后以及課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許多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大多只注重學生的技巧培訓,而不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指導。還有一部分教師不致力于做學問,不及時對自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進行革新,過度追逐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就會面臨諸多問題,遇到教學瓶頸。
二、發展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相關措施
(一)課程設置要連貫
在設置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時,教師應將課程的連貫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時,要加強其理論、專業、設計以及造型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學校還要及時把握市場最新動態,將教學與市場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或者通過定期舉辦相關講座,舉行畫展、設計制作展或攝影比賽等,來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創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現力等,同時還要堅持與時俱進,實現科技與藝術設計專業的協同發展,加強對網絡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幫助學生掌握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軟件的相關應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學生素質,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同時,學校要優化設置課程組合,保證課程的連貫性,節省教學成本,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高校在開展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時,要注意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時尚文化中,推進我國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二)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廣闊知識面的綜合型人才廣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需轉變教學觀念,結合不同專業的基礎教學和專業課程,對學生的藝術潛質以及審美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的創新能力、藝術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另外,學校還需對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及專業課程安排,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進行個性化的培養,并為他們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這種方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美術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美術人才。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藝術要取得持久的進步和發展,就必須要創新,而創新需要我們有+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和創新能力。對于高校美術及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創新性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的藝術元素進行想象和組合,通過再創造所呈現出來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對此,在上專業寫生等具體課程時,教師應允許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適當地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揮想象,并將其作為考察的一部分。具體的創新內容既可以是空間上的創新,也可以是構圖上的創新。此外,教師要合理把控學生的想象,避免他們走彎路或不切實際的創作,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及時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提高其創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學內容
美術院校需結合實際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寬,即將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作為教學的重點,提供給學生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通過學習其他課程或辦講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就會得到深化,他們的專業技能以及文化素養便會隨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學內容的設置需具有針對性,即要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探索,變之前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技巧、技法只是幫助學生完成繪畫或設計的工具,藝術設計學習的真正核心應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優秀的綜合型藝術人才。最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需結合自身實際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藝術觀。
一、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藝術設計教育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從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發展迅速。各類院校紛紛開辦設計專業,同時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一方面,設計藝術與社會密切相關,能創造生產、生活之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設計人才。另一方面,我國設計藝術起步晚,且長期處于一種模仿和拿來主義狀態,人才積淀非常薄弱。
同時,我國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也是跳躍式的、超常規的。對于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來說,必須調整和把握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式和途徑,努力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那么關鍵就是在注重對學生個性張揚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的同時,努力提高其藝術修養。藝術修養包括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養、豐富的生活積累、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才能等。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了培養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造性的設計人才,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更應充分重視和加強對學生中國人文精神,尤其是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努力建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
二、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
1、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類對自己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體現人的價值蘊涵和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藝術設計教育本身固然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但是知識與能力、為學與做人、情感與理性的割裂,都是現代設計教育模式的薄弱方面。人文精神不是先天生成的,只有通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人進入人文精神的殿堂。
簡要言之,人文精神是眾多文化要素的復合體。例如認知方式、語言文字、審美情趣、價值觀等等,都是構成一個民族人文精神系統的重要因素。?
2、人文精神與藝術設計的關系
人文精神能夠引領我們提升設計理念,提高設計作品的文化藝術質量。好的設計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則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涵養及作品創造力。
3、設計藝術教育中忽視人文精神的現象
當前部分大學生人文基礎素養的缺失和對計算機技術的過分依賴,導致思維缺乏創新,思想上缺乏深度。從近幾年的學生作品看來,對計算機的依賴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設計作品的內涵,機械的從素材庫里東拼西揍的完成設計作業,或按照書本生搬硬套,自己的思想創意越來越少。這種現況個人認為根本原因是缺乏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強。 4、解決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欠缺的對策
轉變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觀念。要從思想觀念上徹底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人文的教育現象,在按照市場需求設置培人才培養的同時,明確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進而實現教育的整體優化,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教師是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主要實施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宣傳引導、政策激勵等手段,來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使其具備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并在言傳身教中完成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創新教學方法,培養人文精神。例如課堂教學人性化,每一位學生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藝術設計教育過程的重點。要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教學方法上多用采用啟發、對話、討論的方式去鼓勵學生,不僅僅是“授之于魚”,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具備研究探索的學習精神。
要把人文學科納入培養目標,要有計劃地開設人文社科類的必修課、選修課,從學生接受并喜愛的角度
[1] [2]
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建議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及攻讀第二學位,并在專業課等課程里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有關內容,在不同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人文精神。學校要積極挖掘本校的文化資源,美化環境、更新文體教學設施、加強人文景觀建設,并發揮校報、廣播、宣傳欄、等作用,在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質。
我們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技術的素養,還要有人文的涵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哲學、書畫篆刻、民間藝術、漢字、園林、陶瓷、以及音樂、詩詞、、武術、圍棋、茶道……這些都是現代設計的寶貴文化資源。因此我們在藝術設計教育中要積極倡導設計的人文精神,注重設計對文化的再創造。用自己的設計語言去表達人文思想,在創造中體現設計的人文精神。
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應該是設計教育的主題之一,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要更積極穩固的發展必需要人文精神作為基礎支撐力。
【
[1]袁熙?D.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
[3]陳漢民.藝術設計教育展望.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4]葛劍雄,朱永剛.人文精神
[5]李太平.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 .人民出版社